What we are reading——臨界點將至:自己地球自己救
1 :
GS(14)@2016-09-04 15:45:39Anthony Barnosky和Elizabeth Hadly夫婦投身古生態研究,一生走遍天涯海角。90後女兒Emma和Clare自出娘胎就四海為家,以樹熊作玩具,小小年紀懂的拉丁學名比研究生還多。半生的田野見聞讓Barnosky夫婦漸漸察覺,再找不到不曾被人類肆意改變的角落。孩子幾周歲時舉家伴隨到印度岩洞區考察化石,最難忘的並非強盜截劫時不知先保護女兒還是擁上擋風玻璃的人潮,而是從夾雜着烤包和汽油味的人海看到全球人口將會在女兒一生中增至百億的困局;在南非學術會議之間,小女孩一覺醒來為獅子在帳蓬外留下的新腳印雀躍,學者卻眼見貧民飢不擇食,不忘全球近億人「餐搵餐食餐餐清」;在猶他州Four Corners地區的營火旁,一家猜想沿崖而建的文明遺址誰屬,專家父親當然知道一直以種植粟米為生的Pueblos印第安人祖先因為水源枯竭,700年前突然消失,留下落荒而逃甚至人吃人的線索,而同樣地關乎人類存亡的各種生態危機,正在全球蔓延。在洛磯山脈,松樹林在寒冬保護下一直和樹皮蛀蟲相安無事。人類造成全球暖化以來,蛀蟲向北擴散,當冬日氣溫不再足以制衡蟲蛹,蛀蟲就突破防線,每年繁殖兩次,當地生態平衡頓失。由南延綿至阿拉斯加的山巒上,不少地方的松樹「一夜間」全變枯枝,寄居其上的蛀蟲亦將無處藏身。一直親身見證環境警號的Barnosky夫婦,恐怕生態系統已在近乎崩壞的臨界點。七年前,Barnosky召集學術會議,疏理不斷湧至的生態警號,探討地球尺度巨變的危機。其後聯同20位跨領域專家發表的學術論文,備受關注。在加州州長熱心支持下,Barnosky牽頭草擬名為《如何在21世紀維護支持人類生命的地球系統》的科學共識文件,總結氣候變遷、生物滅絕、生態系統轉變、污染、人口增長與物質消耗共六大威脅及對策大綱。這份重要決策訊息至今得到全球千多位科學家和組織簽署認同,已交到各國領袖,習近平亦收到其中文版。法國演員Melanie Laurent與製片人Cyril Dion更創先河地憑網上眾籌資金走訪各國社區環保實踐先驅事蹟,拍成《自己地球自己救》,Barnosky亦在片中親述臨界點理論。紀錄片去年底巴黎氣候峯會前夕在當地首演後,觀眾掌聲雷動,起立喝釆。峯會後,兩位學者將《科學共識》關注的議題重組成人口、消費、氣候、食物、水源、污染、疫病和戰爭八大危機,結合多年來一家人及各自遊歷的有關見聞成書出版,英國版名為《End game: Tipping Point for Planet Earth》。美國版《End Game》改為《How Close Are We to the Edge?》《Tipping Point》兼具宏大視野和深邃洞見,讀者隨着教授一家的歷險遊蹤來到崩壞現場,為之動容之餘,亦有助理解生態困境之間的互動如何引發不可逆轉的整體巨變,也許更能穿越認知上的臨界點,明白《自己地球自己救》。
TC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04/19759088
What we are reading——神人:未來簡史
1 :
GS(14)@2016-09-18 10:48:46「21世紀最後一班前行列車即將從『智人』站開出。」地質年代上的人類世趨近確立之際,史學新星Yuval Noah Harari推出《人類簡史:從野獸到上帝》的續篇《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he Future》。在《神人》中,赫拉利預言人本主義將會臣服於大數據,數據主義的幽靈正在人間遊蕩。「要在列車上預留一席,人類必須明白21世紀科學。」遠比現代機械工業強大的生物科技與電腦演算法將會改造身體、大腦和思維。人類的精英將會演化成Homo Deus──神人。當科學將人類的情感、慾望和意志化約為與動物共通的生物演算法產物,以及機械智能和生物意識分道揚鑣之後,新人類擁有的自我改造能力將會動搖人本主義的根基。赫拉利預言,賦予現代人一切意義的自由意志權威,將會被數據取代。數據主義者視宇宙一切為數據的流動,人的使命將會在建成「萬有互聯網」後終結。一個只崇敬大數據的新宗教已在矽谷胎化。在數據主義的透鏡下,人類簡史始自七萬年前生成大量個人數據處理器的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後,處理器多元化,形成區域網絡的誘因;文字和貨幣的發明繼而促成處理器之間的大量接連,人類得以合作無間,開始建立全球網絡;及至三百年前,現代人通過自由市場、科學群體、法治和民主政制的散播,打破數據自由流通的最後屏障。人類成為贏家,全因不斷改善全球數據處理系統。一直和人本主義合作,策動現代人離棄上帝及征服全球的各個知識領域,將會完成視一切生命和自然現象為演算法產物的科學範式轉移。在大一統的科學信條領導之下,全球數據處理系統將會掉轉槍頭,威脅人本主義視為最神聖的個人內心世界。在大數據年代,「誰能明白我?」不再是自己。亞馬遜無止境的推介早已耗盡讀書人的新書預算,臉書的廣告隨着投其所好的資訊直達內心,慾望和意志不由自主。當谷歌的演算法比司機、醫生和律師更稱職,還會介意人工智能有沒有意識?為了趕上最後一班列車,越來越多人跟隨那些勇敢先行者,將一切決定交託予大數據。今天的互聯網已複雜得沒有人能明白,亦毋須明白,因為大數據的無形之手將會修補一切。我們獻上個人主權,讓互聯網搜集每一個讚好和留言以及追隨每一天的行蹤和行為,在成就萬有互聯網全知全能的供奉當中,尋回存在意義。「數據流動自由」將會成為數據主義世界的核心價值。「我們的身份將會由工程師逐步貶為處理器及數據,最終將會如一片泥塵,在數據洪流中消失。」《神人》並非預言書,除了忠告人類善待動物,亦不作道德判斷。赫拉利只以〈認識自己〉及〈數據洪流中的漩渦〉兩段結語回應《人類簡史》最後一句「有甚麼比一個既不知足又無責任感,卻不知自己想要甚麼的神更危險?」,顯然不認為數據主義是人類唯一的出路。年輕教授希望讀者繼續思考,生物是否全屬演算法?智能還是意識更重要?如果無意識的高智能演算法比自己更認識自己,人類如何自處?
TC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18/19773511
What we are reading:食色性也?
1 :
GS(14)@2016-09-25 10:19:39吃是為了生存、為了提供身體能量而設的本能。然而,為何我們會「捐窿捐罅」找好吃的餐廳,甚至出現米芝蓮等的星級飲食指南呢?由神經學家John S. Allen寫的《大腦裡的美食家》(The Omnivorous Mind: Our Evolving Relationship with Food)以物種的角度,了解人類如何「思考」食物。人類的智慧與文化的複雜性,遠超其他動物──包括我們的靈長類近親。我們的飲食習慣在自然界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不是單純吃好的、吃時令的產物;食物還是一種文化載體,具有除營養以外的深層次意義,人類甚至由古到今都以食物拓展勢力範團,以現今的說法,這就是一種文化或國家的「軟實力」。書中首先探究,即使影響健康,我們為何仍然喜歡吃「脆卜卜」的食物,到底油炸物有甚麼吸引力?這可能源於昆蟲。雖然現代人對昆蟲反感,但不能否認的是,昆蟲是絕佳蛋白質來源,在世界各地也時常出現在餐桌之上。記得早前到北京遊行,街頭有大量蠍子、草蜢等昆蟲小吃等着遊客,不過小肥波見到都怕怕,可女友人還真是女漢子,吃完一串又一串。植物也是另一種自然界的香脆食品,當中的秘密就是「新鮮」。蔬菜在收割後,開始流失水份,營養成份也會隨之改變;對比不新鮮又或有問題的蔬菜,新鮮蔬菜的養份較易吸收、較脆身,顯然我們喜歡「脆卜卜」,是從我們的祖先遺傳下來的喜好。經歷幾百萬年的演化,我們已發展出這種分辨食物好與壞、食物與非食物的能力。而某些如猶太人或伊斯蘭教徒禁吃豬肉的飲食禁忌,是與文化認同不可分離。如此對某種食材產生厭惡,拒絕再吃的態度,不僅是討厭某種食物這樣簡單,而是視之為「毒素」、不再是食物。不過,某一文化的毒素可能是另一文化的食物,反之亦然。這種對食物的厭惡甚至對之反胃,是具有強烈的演化基礎。在自然界中導致反胃或惡心的食物都很危險,但在人類的角度而言,文化會影響此類基本認知,是一種雙向的關係──演化而來的智慧創造出文化,而我們又透過這些文化影響力,重新將前人的智慧及大腦定位。又,因為大腦容量的增加,我們能做的事情也越多,單是記憶空間也需要更多。以煮碗餐蛋麵而言,就需要打蛋、切餐肉、開爐,然後留意各種食材熟透與否等等的步驟,都比你想像中複雜,要不然黑猩猩就不會只是用木條釣白蟻吃,牠們也會跟你一起「煮飯仔」。而這種能同時處理多種事項的能力,亦提升了人類應變能力與靈敏度,令我們成為萬物之靈。古語有云:食色,性也。然而,人類「食好西」並非只是天性使然,而是前人留下來的智慧與恩賜,看畢此書你定會有同樣的看法。小肥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25/19780727
What we are reading:時時望前莫後退
1 :
GS(14)@2016-10-02 12:13:59我在中文大學念書的年代,校園有一班人,膚色曬得極黑,手臂和胸口也特別誇張地粗壯。我知道,他們一定是划艇隊員,體型是艱苦操練的成果。生理學家估計,划艇是最短時間內消耗最多體力的運動:一場奧運標準的二千米比賽,划艇手會在六分鐘內,消耗相當於連續打兩場籃球賽的體力。由於消耗如此大,選手的身體由比賽一開始便生產大量令手、腳、背、腹肌肉痠痛的乳酸,因此,划艇也被譽為最痛的運動。不過,划艇絕非純粹力的表現,尤其是團體賽。籃球或足球場上,個別隊員失準或狀態低沉,可以靠隊友補足,但在八人賽艇上,只要一個划艇手的動作出錯或稍微偏離大隊節奏,便直接拖慢整條船速度,或影響平衡和方向。在比賽中途,舵手會按水流、風向及對手情況應變,隊友要跟隨號令,一致改變下槳的力度及頻率,所以絕對也是「食腦」的運動。難怪名大學如牛津、劍橋、哈佛及耶魯等,也有深厚划艇傳統。
牛劍哈耶向來是「上等人」學府:前者學生不少來自貴族公學,後者則是貴價私立大學,划艇自然也是上等人玩意。電影「The Social Network」裏,指控朱克柏格(Mark Zuckerberg)靠偷橋創立facebook,要求賠償的孖生兄弟,正是這類典型有家底的哈佛兼美國奧運划艇代表。正因此「藍血」傳統,當1936年一班華盛頓州平民大學的子弟,打破階級障礙贏得代表美國資格,繼而後來居上擊敗大熱門主隊德國奪得金牌,便成為「The Boys in the Boat」描述的佳話。說這班人是平民其實已過份美化,其實當中部份學生「窮到燶」,平日上大學要做夜班清潔工、暑假要做地盤工籌學費,有位十來歲已被生父後母遺棄。時值美國大蕭條,國內奧委會也喊窮不肯承擔出賽費用,划艇隊要靠鄉紳募捐才能成行(對,鄉紳也有好人)。故事高潮的場景,是磨刀霍霍準備發動二次大戰的德國。多得希特拉,為了宣揚國威粉飾太平豪辦奧運,還請了一位很有電影天才的奇女子,用不少創新拍攝技術,執導拍成紀錄片,把這段體壇傳奇紀錄下來(還有更有名的田徑四金王Jesse Owens的故事)。這些片段可以在網上找到。划艇在香港只是小眾玩意,讀者或會覺得題材稍為趕客,但正如很多喜歡「烈火戰車」的人都未必跑步、看「Seabiscuit」的人不一定是馬迷,欣賞本書毋須對划艇有興趣,因為奮鬥本身已是人人有共鳴的題材。(註:文題是向陳年電視主題曲致敬,實則划艇手大部份是向後望,只有舵手向前。)姚崢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02/19788059
What we are reading:百歲人生:長壽時代的生活與工作
1 :
GS(14)@2016-10-10 04:26:03「這雙眼睛曾親見皇帝。」在《明室》開卷首頁,拿破崙幼弟的照片讓羅蘭巴特得到頓悟,從此攝影世界不再一樣。優秀的作品往往出其不意地改變讀者的視野。當兩位作者在《The100-Year Life: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開宗明義,千禧以後的年輕人半數有過百歲的壽命,下世紀的未來世界於我不再遙不可及。從拿破崙幼弟在生的19世紀中至今的180年間,人類的預期壽命一直每年延長三個月。這位法蘭西元帥終年75歲,在大半人活不過45歲的工業革命前期絕無僅有。百歲壽辰在我輩兒時更是頭版新聞,大英帝國子民會收到女皇親贈的祝賀。兩位教授作者Lynda Gratton及Andrew Scott引用大型同齡人口統計及預測指出,人類壽命仍在直線上升。今年出生的日本嬰兒預期有一半活過109歲,至2050年時,退休與工作人口比例將從60年代的1:10激增至7:10,其它發達國家亦不遑多讓。在作者心目中,今天仍不多見的百歲人瑞們一生經歷過兩次大戰和冷戰,從騎兵廝殺升級到核子武器,共產主義和中國的興衰;民航以至登月等科技飛躍;家中添置了洗衣機、沖水馬桶和吸塵機,還有拉鏈和胸圍等日常方便……教授們怎麼不提避孕藥和安全套?人瑞慣見天翻地覆,唯是想起大都先走一步的同輩才不勝欷歔。當長命百歲快將成為常態,人們本應如提琴家Nachmanovitch所言,更有遠見地「建造偉大的教堂,而非短視的醜陋商場」。可是,現代人首先要面對殘酷的現實。今年剛進大學的Jane假如要追隨父親和爺爺的人生安排,需要在44年的工作期間每月儲蓄25%,才可提取半薪支持百歲前的35年漫長退休生活。這種安排不但對香港年輕人來說是天方夜譚,對任何國家背負巨額學債或樓債的成年人亦不可能。現代人視為天經地義的「教育+工作+65歲退休」的三階段人生模式,即使對Jane的70後父輩來說,已開始行不通。將需要工作至70甚至80歲的未來世代必須未雨綢繆,除了儲蓄和買樓,更要「投資」在包括戰鬥力、活力及轉型力的「無形資產」,才能在未來四、五個階段的人生中得到理想「回報」。支撐長壽人生的無形資產建基於家庭與友人、技能與知識、健康與活力,全部需要大量時間。唯有將休閒和消費的recreation投資在創造無形資產的re-creation,才能不斷更新和變身。在不久的將來,任何年紀都要準備回到「大唔透」的少年期、重新出發的探索期、分散投資的多元期,以至韜光養晦的過渡期。其實,已有很多人為家庭或前程暫離職場,退休人仕做intern不是電影情節,更多Yahoo(Young Adult Holding OptiOns)年輕人寧願先創業後打工……未來已在眼前。上周消息傳來新研究認為人類壽命不超過115歲。換句話說,現代人已逼近生物極限。百歲長壽未知是禍是福,終究是人類偉大成就,但願是「偉大教堂」的基石。
TC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09/19795119
What we are reading:騙徒手法層出不窮
1 :
GS(14)@2016-10-16 08:18:44上星期的藝術界大笑話,是拍賣行龍頭蘇富比宣佈回收以八千萬港元賣出的假畫,連帶令市場懷疑一批總值十多億、之前由同一收藏家出售的「珍品」,隨時也是A貨。贗品,是珍品的孖生兄弟。二千年前,羅馬人已賣假古希臘雕塑圖利。文藝復興巨匠米高安哲羅第一次「接job」,是造一個丘比特睡像假古董,買家是有權有勢的主教。有專家估計,現在市場上的藝術品可能超過一半是假貨。原因很簡單:藝術品是每年幾千億元的大生意,而且近年有很多暴發戶(不少來自偉大祖國),購買慾超強,但對藝術認識不深,只懂看價錢牌,除了搶高價錢,也令造假回報大增。況且,藝術行騙(或行騙藝術?)的「門檻」亦不算高。以畫為例,市場上有不少失蹤名作,原因很多,包括是毀於火災水險,或是博物館財困,收到私人捐出畫作後無資源妥善處理和保存;亦有人選擇低調收藏(可能避免像出爐傑青般樹大招風、或由於畫來歷不正當)。二次大戰更是藝術界災難,戰火波及歐洲最多珍藏國家,納粹德軍又大規模沒收和搶掠,散失不計其數。名畫失蹤對人類是損失,對騙徒卻是良機,因為有很多空間虛構藝術品重見天日的「奇蹟」,譬如說某君和某藝術大師是好友,得到一批珍品作禮物,或者大師本人的地下情人過世,後人決定出售珍藏等。有了出處,還要有可以亂真的作品。這方面,偉大祖國也有貢獻,她訓練了大批基本功優秀但「錢途」有限的畫師,部份成為騙徒的廉價「槍手」。德國人Wolfgang Beltracchi則算是造假界一代宗師,不只抄襲臨摹,還把原作者的技巧和畫風內化,創造出新作品,非但騙倒頂級博物館、拍賣行專家和收藏家,連作者的家人也中招。據他形容,這不是方法演技,而是接近「標童」狀態,假如原作者是左撇子,他也會用左手來畫!對他來說,畫畫是信手拈來,反而最花心機的是在古董店和跳蚤市場找合適的舊畫布。對付這類「極品」,最佳武器只有科學鑑證,如檢驗顏料的化學成份是否作畫年代已有,或畫布是否經不同時期加工。當然,無論真貨假貨,都有水準高下之別,《The Art of the Con: The Most Notorious Fakes, Frauds, and Forgeries in the Art World》內一些案例,會令人有像看《警訊》的反應:咁都有人信?作者強調,始終是有太多人覺得自己眼光獨到、又特別好運執平貨,忘記光棍佬家訓──便宜莫貪。姚崢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6/19801955
What we are reading--知識島:從科學的極限探求意義
1 :
GS(14)@2016-10-24 04:19:52詩人「從一顆沙粒看到一個世界」,科學家的眼中卻只有原子,數量比星星更多。自從十七世紀發明了望遠鏡及顯微鏡以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突飛猛進,不斷演變。物理學家Sean Carroll說,宇宙學最重要的數字是千億:千億年前宇宙大爆炸,至今生成千億個銀河星系,各有千億星星閃耀,總數比地球上的沙粒更多。儘管宇宙之大,極速的光子亦不及在千億年間穿越,現代科學已概括宇宙一切的組成和運行。在不久前我曾推介的新書《The Big Picture》,Carroll就能「在 T-shirt上」總結基礎物理的核心理論,「用一條算式推演整個世界」。在這裏──由科學發現界定的現實世界(physical reality)最深層,只有無形無相的能量在量子場上震盪,而人們熟悉的原子分子以至道德美學等等,將會在化學、生物、心理各個層面,從不斷遞增的複雜性中浮現。Carroll的「大圖像」是一個物質主義的宇宙圖譜,描繪出各個現實層面以及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安頓好時間和因果、意識和自由意志等,為人的存在賦予意義和價值的基石。古人慨嘆學海無涯,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有如汪洋中的孤島。「大圖像」就是「知識島」的最新版立體地圖,讓Sean Carroll從深入底層的剖面抽出千絲萬縷卻不可逾越的關係,提出一個「詩性自然主義」的存在出路。同樣地自覺身處知識島高崗的Marcelo Gleiser在一連兩本新書中,展示一個更廣闊的大圖像。擁有榮譽教席兼為活躍博客的 Gleiser教授文思不絕,繼前年出版《The Island of Knowledge: The Limits of Science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之後,最近再以《The Simple Beauty of the Unexpected》加持,分別透過源自古希臘的科學史以及個人成長的心路歷程,謳歌環抱知識島的汪洋中所蘊藏的奧秘。
NASA剛剛公佈,天文學家一直低估了星系數量十倍,Sean Carroll的千億法則頓時失效。何以有那麼多星系隱藏在宇宙最遠古的深處,答案則有待新一代儀器的觀察以及有關學說的修訂。正如Wheeler所言,「知識島越大,無知的涯岸越長」。無知者有望「上岸」,可是大海中有更多不知,甚至不可知。例如「我們對宇宙的起始無從入手,無法對量子世界作出確定的描述,這些未知不單只因現階段的無知,或器材不夠精密,更是大自然的本質:光速有極限,時間不可逆轉,量子狀態不可確定……任何對宇宙起始狀態的科學描述,都完全依賴當時的科學觀念架構──場論、守衡原理、時空和重力的本質──而量子超距作用更宣告不可能對微觀世界作非隨機的描述」。如果「外面的世界」大部份不能窺見或不可觸及,「現實」是甚麼,甚麼是真?「我怎能知道全部可以問的問題」?還有,存在是人的發明,用來理解我們存在的角色。在一個沒有意識的世界,甚麼都不存在,宇宙不會關心。Gleiser戲言「人生的意義就是尋找人生的意義」。若非訴諸外在的神力,人在自然現實中探究終極的存在問題,猶如「提起鞋帶對抗空中下墜」,只能在未知的旅途上發現意義。「科學不是神賜的禮物。知識的追求只能始於我們所在之內」,否則就成為Harari在《Homo Deus》筆下的「更接近宗教的交易」,遠離本質是探索的靈性。Gleiser不惜用兩本書的篇幅說明柏拉圖的終極現實非人可企及,科學必須在不斷錯誤中前行或被極限觸發改變,寄望知識島的寓意有助尋回和科學不可分割的靈性一面。
TC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23/19809172
What we are reading:大富翁背後的貪婪
1 :
GS(14)@2016-10-30 14:34:16如果只能選一個遊戲來展現香港的地產霸權,大富翁必屬首選。而事實上這個家喻戶曉的桌上遊戲,本身也是一種霸權。大富翁的官方歷史指,遊戲是在大蕭條期間,由失業的Charles Darrow為了讓家人重溫大西洋城美好回憶而發明,並在1935年將遊戲賣給玩具生產商柏加兄弟公司。不過,這並非大富翁的真正源頭。在1973年石油危機之際,三藩市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Ralph Anspach,受兒子啟發,着手設計並推出反大富翁(Anti-Monopoly)遊戲,令人明白壟斷主義對於絕大部份人是壞事,更會影響整體經濟。然而,Ralph在銷售的過程中遭遇柏加兄弟公司重重阻撓,甚至將他告上法庭,指他的反大富翁遊戲令人誤會公司推出新遊戲,也侵犯了大富翁的版權。《紐約時報》記者Mary Pilon花了超過五年時間,搜集多個大富翁黑歷史證據,又多次訪問Ralph Anspach,撰寫《貪婪遊戲:隱藏在大富翁背後的壟斷、陰謀、謊言與真相》(The Monopolists: Obsession, Fury, and the Scandal Behind the World's Favorite Board Game),揭露柏加兄弟公司如何財大氣粗地阻止類似大富翁的遊戲在市場流通,甚至以賤價收購其他遊戲專利,務求大富翁成為公司招牌遊戲。早在1900年代,美國各地已有各種大富翁雛形出現。其中一款名叫「地主遊戲(The Landlord's Game)」由Elizabeth Magie女士於1904年製作並成功申請專利。她將土地兼併的後果,以遊戲方式呈現,是非常前衞及大膽的想法。畢竟當年女性仍被視為無法為世界提供實質貢獻。另一個令人意外的地方是,Elizabeth為遊戲創造了兩套完全不同的規則:一)壟斷土地,令其他對手破產收場;二)反壟斷,在創造財富同時得到各種獎勵──亦即Ralph Anspach七十年代單獨分拆的遊戲宗旨。這兩套規則旨在遊玩時教育玩家資本主義的不堪,但結果只有前一套規則受人注視,而大部份的玩家也沒有留意到當中的教育意義。至於為何大富翁突然在三十年代有爆炸性的銷售,有無數可能性,例如時勢造英雄。當時經濟衰退,每個家庭只能待在家中玩這大富翁,享受一下手執鈔票的快樂感,又或因大量生產與精緻的平面設計,令每家每戶也因羊群心理人有我有等等。無論如何我們已無從稽考,只知柏加兄弟公司後來以500美元收購了Elizabeth Magie的地主遊戲及她創作的其餘遊戲。這500美元美其名為創作費,實際是「掩口費」讓她不再跟公司纏繞專利問題,而Elizabeth也因此鬱鬱而終。現時的大富翁以47種語言發行,並在114個國家銷售。相信Elizabeth甚至柏克兄弟公司也始料不及遊戲能如此風靡全球。而自1973年起,官方已舉行13屆「大富翁世界錦標賽」,其中1996年蒙地卡羅一屆更由本地作家畢華流贏得冠軍,讓香港人揚威國際。話說回來,柏加兄弟公司最終在1991年被孩之寶收購,果然人生如戲。小肥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30/19816412
What we are reading:量貝論:量子力學不容怪力亂神
1 :
GS(14)@2016-11-13 11:28:42大選前兩天,Nate Silver的538網站估計,特朗普勝出的機率為1/3。選舉只發生一次,機率有何意義?特朗普的勝算每個人心中有數,但只能透過決定反映:假如博彩公司基於1/3機率開出盤口,賭客會和自已的判斷比較,選擇押注一方。逆主流的賭客,今次贏錢,沒有下一次。數學史上,機率理論正是源自賭博。行動最實際,賭注代表賭客相信的機率。心中的機率越低,賠率就要越高才能吸引下注。如果彩池合理,沒有必勝或必輸的組合,賠率背後的機率就必然遵守機率理論。就是這樣,機率讓我們在不確定中,基於所知的一切,作出理性決定;而隨着所知不斷更新,機率亦不斷改變。可見,課堂教育以擲毫或輪盤描述的頻率派概念來理解機率,只能觸及狹義特例。現實中,不確定的事情大都不重複,機率更因人而異及不斷更新。因此,正面接受機率的主觀本質的貝氏機率論(Bayesian Probability)始祖Bruno de Finetti強調,機率並不在客觀上存在,全屬個人信念,因此貝氏機率亦稱為主觀機率。不過,實際運算上,頻率派和貝氏機率遵守相同的機率數學,差別只在於頻率派無視主觀出發點,以及難以透過機率運算更新。因此,既然研究對象是不斷重複的自然現象,物理學家就懶得深究機率的真義。對機率的理解不足,就是量子力學雖然讓人類深入微觀世界,造就現代科技的一切,卻依然神秘莫測的原因之一。反正詮釋不會影響應用,晚年才認識及接受貝氏機率論的物理學家Mermin故有「不用多講,計算吧」的名言。至近年,各種「量子怪誕」解讀──由「薛丁格的貓」在量子纏繞中既生又死,雙狹縫實驗顯現物質兼具波粒兩性,及至「令愛因斯坦毛骨悚然」的超距作用等──已深入普及文化,物理學界亦再度重視量子理論的詮釋。上世紀末,物理大儒Wheeler的門生Christopher Fuchs開始以貝氏機率演繹量子力學,重新肯定波爾的見解:「物理不應視為對先驗上存在的事物的研究,而是為組織和檢視人類的體驗而發展的方法」。Fuchs與R. Shack等人相信,貝氏思維不但正確詮釋量子力學的機率,更可安置被希臘哲學驅逐出物理世界的主體,「將科學家放回科學當中」,回到薛丁格心目中的本源:「量子力學的表述只能處理客體與主體的關係」。廿年後,Fuchs簡稱為「量貝論(QBism)」的量子貝氏論(Quantum Bayesianism),已大致上能夠透過重整個人體驗和物理世界的關係改寫「量子怪誕」的詮釋,甚至有望以機率為本建立新量子學說,不用透過波函數進入微觀世界,從源頭驅魔。文理大學校長Hans Christian von Baeyer同樣和貝氏機率相逢恨晚,退休前遇上Fuchs的新學說,扭轉了被費曼判定的「無人明白量子力學」宿命。文理大學的教職讓教授一生專注教學,von Baeyer很快看到,量貝論雖是激烈的觀念革命,但毋須改寫量子力學,不難明白。他的新作《QBism: The Future of Quantum Physics》由哈佛出版,是第一本量貝論科普著作。在教授的獲獎文筆下,Fuchs讀後自言有如重新再學一次。不管你對量子力學涉獵多深,《QBism》都是「一本到尾」的讀物,帶你繞過坊間的量子怪力亂神,直達自然主義者理想中的終極境界,在包括自我的宇宙當中認識宇宙,不假外求。
TC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13/19831599
What we are reading:毒市生意
1 :
GS(14)@2016-11-21 00:01:29特朗普當選後重申會在美墨邊境建「長城」,墨西哥人霸氣回應:我們會挖地道。墨國毒犯確精於遁地,美國執法人員發現近二百條跨境運毒隧道,最近第三度成功越獄的大毒梟「矮仔」(El Chapo),上次也是靠隧道逃走。這些隧道建築非常講究,不單可讓人和手推車行走,更有照明、通風和去水設備。《Narconomics:How to Run a Drug Cartel》作者指出,專業化理所當然,因為販毒是非常複雜的生意。譬如它的供應鏈非常國際化,牽涉南美的農民、墨西哥的加工和轉運,以至美國境內的傳銷網絡。又例如人事管理,員工流失很高(包括被捕或被殺),又不能登廣告,只能用特別方法招聘,監獄是重要「人才市場」,或者重點吸納已受過殺人訓練的執法人員;新血得來不易,怎樣管理和獎罰員工(總不能次次「家法侍候」)?在不能上市集資、不可向銀行借貸下,擴張業務不易,有些集團便仿效麥當勞的加盟店模式。這傷天害理的行業,也很認真對待「企業社會責任」(CSR)。哥倫比亞毒梟艾斯高巴為老巢麥德林市做過不少善事,包括派聖誕節禮物給小朋友、興建溜冰場和貧民房屋;也有販毒集團為本地生意提供低息貸款及「調解爭議服務」(非常善用本身強項),甚至捐錢建教堂。一如正常企業,CSR目的最終與生意掛鈎,毒販廣結「善緣」,是為爭取市民合作和減少被舉報風險。「矮仔」首次被捕,當地居民上街遊行,但不是慶祝魔頭落網,而是聲援他。若遇上不識趣的記者或批評者,毒販毫不猶豫出動打手(當然是真打,不是寫文章)還擊。美國幾十年前已向毒品宣戰,逼南美國家查封毒田拘捕毒農,希望藉此減少供應,提高毒品成本、減少需求。作者認為這是無視毒品經濟:毒販遷移種植基地毫不困難,而且毒品從種植到零售,邊際利潤豐厚,就算古柯(Coca)種植成本上漲三倍,製成零售古柯鹼後只增加0.6%成本;何況毒癮令消費者的需求價格彈性十分低,研究證實就算大幅加價,對需求影響也有限。源頭減毒,最終只影響中南美洲山區貧困農戶生計。退一萬步,天然毒材徹底消失又如何?新西蘭經驗顯示,毒販改用化學合成產品,並不斷研發新化合物,每種藥在政府出手禁止之前,完全合法,毒性更難測,更危險。身為《經濟學人》編輯,作者主張合法化和規範化打擊販毒,認識《經人》一貫意識形態讀者不會覺得奇怪。美國近年越來越多州分把大麻合法化,正好提供機會驗證此理論。姚崢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20/19839306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