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myblog.yahoo.com/alexwongkwokying/article?mid=13582
(原載於明報財經網)
再談值搏率(II)
續談值搏率。上期講過,計算一項投資「值搏」與否,有四項原則可作參考:
1. 估計最壞情況(worst-case scenario)一旦發生時,最大損失為何?
2. 最好情況(blue-sky scenario)一旦發生時,最大的回報為何?
3. 能買多大?
4. 估計發生的機會率。
本周談談第二點。評估最壞情況,可以删除風險過大,一己無法承受的機會。但這只是第一步,作為出擊理由,未夠充份。下一步驟,是了解最好情況下的最大回報,是否吸引? 如果難度高過打劫差館,回報卻是「丁咁多」,那就要三思而後行。
有時候,交易員會高估回報率。有些股份的估值、息率,以至股價表現,都相對穩定。這類股份的最大回報,可以估值上限,或股價區間頂部作指標。除非公司業務上有新突破,如果由現價升至該水平,長線持有的水位有限,不妨袖手旁觀,莫在市旺時,被整體大市的貪婪氣氛所影響。
當然,用往績設定目標價,大前提是基本因素沒大改變。像宏利(0945)般由賺轉蝕,狀況轉差的公司,實屬不宜,寧願等基本因素改變後,才重新考慮。
另一方面,經驗淺的交易員,會忽略出擊工具的選擇,也會直接影響一項交易的最大回報。以本年4/7為例,恒指在下破20,000大關後而復得的一役:跌穿20,000點重大支持造淡,下望不可能是19,800,合理目標應為19,000-19,400,回報大約是六百至一千點。以認沽期權出手,潛在的回報應會更高: 怒破大位,市場恐懼應會有增無減,隨時除了中方向外,引伸波幅亦有頗大機會,跟隨大升。此外,破大位追沽,不成功便成仁,市場極端超賣,被反挾的話,輸500-1,000點,也是閒過立秋。同樣用一千點注碼來搏,用期權出擊,可以買到數張期權金兩、三百點、行使價在19000-19400的價外put,如大市一洩如注,回報定必用期指出擊為高。
或問:期權有辣有唔辣,如果曠日持久,不輸方向,都輸時間值,豈不是得不償失,尚言值搏?這是對風險、波動的重大誤解。在穿20,000時造淡,主要原因,是認為該處是重要水平(或稱重大支持、心理關口)。一旦突破,只有兩種下場:一則順勢大瀉;一則急速反彈,反覆牛皮的機會最低。而且,事發時是月頭,即月期權的時間值消耗較慢,就算三日強攻不成,所失時間值,亦是相當有限。
用期權出擊,更妙的是注碼在入市時,已經限定。就算是極無紀律的交易員,死唔認錯,死唔斷氣、苦苦痴纏下去,也不會輸突。不像沽期指而又不守紀律,捱到21,800才投降,要輸足1,800點。
高估最大的回報,便會高估值博率。而高值博率的項目,多是大部份市場參與者,同時地低估回報率。回報尚可,而看錯時的最壞結果,也能夠接受,跟著便是買多少的問題。
(系列未完待續)
和諾基亞一樣,全球頂級電梯品牌通力(KONE)同樣來自芬蘭,但是與諾基亞日薄西山不同的是,通力蒸蒸日上不斷刷新業績記錄。諾基亞源於鮮明北歐特色的林木業務,脫穎而出成為通信巨頭令人驚嘆,而芬蘭人口僅僅540萬的迷你市場,居然能夠孕育全球頂級的電梯品牌,同樣不得不令人歎為觀止。
帶領通力實現歷史性跨越的是家族第三代掌門人彼卡·海林。第一代哈拉爾德·海林借助破產重組機會100萬芬蘭馬克拿下通力,第二代不諳商業,因此第三代的彼卡·海林30歲出頭便接過掌門大印。
或許是天生的冒險家基因和獨立思考能力,或許如同芒格所言格柵理論的哲學、軍事、經濟、政治等多種知識組合,或許是在業界一片工科背景中的唯一商學背景,或許是獨立經營農場的管理經驗,彼卡·海林表現出與年齡不一般的視野和管理能力,特別在於對公司的現狀分析與戰略選擇。
當時通力還是一個工業集團,除了電梯之外,還有起重機、輸送機、紡織機械等其他業務,而且彼卡·海林的父親特別偏好起重機業務,參與從設計開始的全程經營過程。彼卡·海林上任之初,首先捋清各個業務板塊的長期收益能力,並得出結論,電梯業務應該是經營和投資重點。因為電梯保養工作的可預測性,不論經濟是否景氣,都能有利可圖,而起重機等項目項目規模龐大,工程耗時,具有顯著的週期性,一旦出現差錯影響巨大。
在確定電梯作為核心發展業務之後,其商科背景隨即派上用場,芬蘭國內當時一片工科背景經理人,對公司的分析管理屬於「廠房思維」,而彼卡·海林則把眼睛盯在歐洲電梯諸侯混戰局面,以及奧的斯在美國的收購兼併。一方面,隨著戰後歐洲煤炭聯盟首先出現,歐洲走向共同體的趨勢勢不可擋,電梯市場還停留在諸侯分割的局面,各個國家都有獨立的電梯品牌;另一方面,奧的斯已經展開大規模收購兼併,美國市場已經形成奧的斯和西屋的兩巨頭,勢力開始滲入歐洲。
即使歐洲內部,芬蘭也是最小的區域市場,彼卡·海林把規模經濟、收購兼併列為電梯的發展方向。在規模經濟上,重建擴建廠房基地,將年生產能力從1000台提高到2000台的規模水平,在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上,發展出口業務,並獲得瑞典市場15%市場份額,更重要的是,拿到參與兼併收購的門票。
當然,收購兼併能力不僅僅是擁有廠房,通力集團在芬蘭地位頗高,而且彼卡·海林的岳父是當時芬蘭總統的關鍵幕僚,通力通過某種渠道和交換,和瑞典傳奇家族瓦倫堡達成協議,收購旗下瑞典電機的電梯業務。瓦倫堡家族繁榮百年,是ABB、愛立信、伊萊克斯、薩博等品牌的幕後主人,無奈當時瑞典電機的電梯業務已經連虧三年,因此甩手給了通力,通力在北歐市場獲得領導地位。
第二次關鍵收購來自西屋電氣,眾所週期西屋的核心業務是核電設備,因此雖然其西歐市場電梯業務持續虧損,也能依靠核電利潤補貼生存。但是西屋和法國簽訂核電站運營維護協議,錯誤選擇固定成本模式,留下原材料漲價的風險敞口,因此在核電站的原材料漲價之時,其主力核電業務開始衰退,斷臂求生,集中於法國的電梯業務成了犧牲品。通力順勢接下西屋電氣的電梯資產,將發展等釘子嵌入法國等西歐市場。
兩項經典收購之後,通力從一個芬蘭品牌,轉變成為歐洲品牌,長期生存發展站穩腳跟。馬上打江山不等於馬上得江山,內部管理也跟上步伐,畢竟瑞典電機、西屋的電梯業務都是持續虧損狀態,交易對手也都是頂級工業集團。彼卡·海林一方面把內部人員理順,把三個姐夫、一批上了年紀的老管理者全部請出,另一方面上馬最先進的機器設備和IT系統,並著手類似ERP的管理系統研發,開始內部的精細管理,那時候可是60、70年代,IBM不是藍色巨人還是藍色寶寶。
“加泰羅尼亞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我只學過西班牙語,聽不懂加泰羅尼亞語。”曾在巴塞羅那留學的小楊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如今,這個操著自己語言的地區正試圖脫離西班牙獨立。
周日,官方結果顯示:分離主義者已經在加泰羅尼亞的議會中贏得了多數席位,在135個席位中確認獲得了72個。其中,最主要的分離主義團體“Junts pel Si”(一起投yes吧!)可以確保62個席位,較小的左翼CUP黨將會得到另外10個席位。官方計票結果顯示,目前97%的投票已得到清點。投票率已達到創紀錄的78%,兩黨可能會共同贏得47.8%的選票。
“加泰羅尼亞人對投票獨立說了是!”加泰羅尼亞自治區主席馬斯(Artur Mas)對支持者們表示。在巴塞羅那市中心,馬斯鼓動著“一起投yes吧”的支持者們:一個“民主政權”現在已經出現,並將向獨立目標進發。“這個項目的推動給予了我們巨大的力量和強大的合法性。”臺下的擁擠的人群高唱著“獨、獨立、獨立吧!”,分離主義的旗幟在風中飄揚。
一個專程前來慶祝的出租車司機阿爾伯特·勞倫特表示:這一結果具有歷史性的意義。“我的所想、所感,都屬於這個世界上最棒的國家。加泰羅尼亞萬歲!”他說。
勝選的獨立派想幹什麽?
顯然,獨立派的勝選可能會將加泰羅尼亞引向西班牙中央政府並不想看到的方向。在過去一個世紀里,擁有獨特語言和文化的加泰羅尼亞始終沒有放棄對更大自治權的追求。對於目前的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者來說,他們認為自己繳納的稅金很多,但從中央政府獲得的回饋卻很少。
根據獨立派兩大黨在投票之前的表態,類似的選舉結果可能會讓他們在18個月內單方面宣布獨立——他們計劃成立新的加泰羅尼亞政權,批準他們自己的憲法,建立軍隊、中央銀行、司法系統等機構。
要知道,加泰羅尼亞是西班牙最重要的工商業重鎮之一。這個富裕的地區擁有750萬人口,占西班牙總人口16%,貢獻了全國20%以上的總稅收。著名的巴塞羅那市正是該地區的首府。假如加泰羅尼亞分離出去,將帶走西班牙1/5的GDP和1/4的出口。
支持獨立的強大聲浪對於現任西班牙首相馬里亞諾·拉霍伊(Mariano Rajoy)而言顯然是個不小的打擊。還有3個月,西班牙即將舉行國民選舉。而他所率領的中右政府,曾反對就獨立舉行全民公投,並將分離主義者的計劃嗤之以鼻為“一派胡言”,還發誓要在法庭上阻止這一計劃。而本次選舉結果如此,恐怕還將影響12月西班牙的全國大選。
伴隨著的獨立派的崛起,西班牙的兩大主導黨派——執政黨人民黨和反對黨社會黨——相比於2012年的最後一次投票損失了數以萬計的選票,對於他們的雄心而言無疑是一次打擊。
分離違憲,勝選或為談判籌碼
不過,盡管分離主義取得了勝利,但分析師們相信,最有可能的選舉結果還是加泰羅尼亞與西班牙政府間將被迫舉行一次對話。畢竟西班牙的憲法不允許任何地區分離出去,這一分離的實際前景仍然停留於設想。
“即使並不支持獨立,許多人也投票支持了‘我們投是吧’……這是為了在未來的談判中獲得更加有利的地位。”投票公司Metroscopia的法蘭迪茲表示。
民調顯示,大部分的加泰羅尼亞人認為,如果能夠得到更加有利的稅收和法律政策,從而更好保障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其實他們都希望保留在西班牙內部。
這兩天,一篇《不干苦逼的媒體,我去幹公關了!》以極高的頻率出現在我的各類媒體朋友圈中,並被冠以「含淚推薦」、「泣血推薦」等濕乎乎的前置修飾語。然而,從一個曾經在媒體界摸爬滾打6年多的前媒體人角度來看,我認為這篇文章還不夠好。原因是文章把重點都放在怎麼去「干公關」,而沒有講清楚媒體人如何「苦逼」。(註:在傳統媒體中,有三類工種,即:記者、編輯、領導。本文所稱「媒體人」僅指向前兩類工種從業人員)
媒體人苦逼嗎?這個問題現在看起來已經沒有疑問,但曾經,媒體人的確擁有過屬於自己的輝煌時光。《看天下》記者王曉的名篇《一個記者眼中的十年:當理想照不進現實》在互聯網上引發了廣泛共鳴——「十年前,平媒記者尚被視作『無冕之王』……十年前,他或許會不假思索地說,『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那一刻,你會看到陽光照在他的臉上。」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南方系」一路成長為傳媒標竿,與焦點訪談並列成為「中國媒體的良心」,《南方週末》更是被後人追封為「中國報紙當仁不讓的精神指針」。而在體育和科技等更開放的垂直媒體領域,八千足記的名頭霸佔著大街小巷書報亭的顯要位置,人們期待著李承鵬和周文淵、董路隔空鬥法;那時,「京城四大IT名記」甚至可以與雷軍丁磊開個三人飯局,和李彥宏一起玩殺人遊戲。
那個時刻,媒體人初嘗採編市場化的甜頭。用原南周著名記者,現騰訊網總編陳菊紅的話說,「那些金子一樣的日子,閃亮得讓人不敢相信。」有記者曾經這樣描述該報上世紀90年代的工資,「錢發下來了,還沒來得及存進銀行,下個月又發了。放在家裡,一摞一摞的。」
但「金子一樣的日子」終有結束的一天,1996年,中國報紙出版種數達到歷史最高值,之後便震盪下行。2000年後,伴隨著「有文明以來最不可思議的技術創新」,媒體生態被徹底顛覆,「個人第一次獲得實現其表達權利的技術經濟基礎」。在焦點氾濫的年代裡,人們對信源和信道的切換幾近秒殺,洛陽紙貴的故事鮮有聽聞,媒體人的好時光結束了。
「精神蛻化的背後,是收入的失落」
在那個黃金年代,編輯方三文尚被故鄉人稱為「巨大的傳奇」,而如今去做諮詢和「思想盛宴流水席」的孫保羅,也曾以「被貴州省封殺」的記者生涯而自鳴得意。
其實,第一個把媒體人拉下神壇的,正是這個行業的從業者。就在今年高考志願網上填報首日,一條新聞在微博上獲得掌聲如雷——《學生高考欲報考新聞學,採訪記者當場勸阻》,三聯生活週刊副主編李鴻谷說:「我理解,咱們這個行業,已由自嘲升級到自辱了。」
是的,幾乎每隔幾年,都會有一撥成長起來的媒體人痛心疾首的說,自己當年是如何被「新聞理想」忽悠上了不歸路。
比如我的一位好友徐君,以北外校學生會主席的身份畢業後,沒參加學校的推薦和分配,自己孤身一人下廣州,加入了廣日集團。幾年後,身為門戶網站編輯、開啟民智先驅,小徐自以為可以在同學聚會時一展風雲,卻被來自國家部委、央企、銀行的同窗刷了三觀,確切地說,是被同窗的月薪和SUV刷了三觀,自此閉門思過,再不敢輕言參加同學聚會。
媒體是一個奇特的行業,在大學畢業頭兩年中,幾乎沒有幾個行業的收入能與媒體相比。譬如在一線大報,只要肯勤奮做版,認真碼字,當一個月入近萬的編輯或記者並不困難;幾大門戶網站也很容易給畢業生開出6K以上的薪水。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當同齡人的薪水接連攀升時,媒體人的收入卻依然原地踏步。我已經見過太多新入行的菜鳥與幹過5年甚至10年的老手拿幾乎同樣薪酬的情景(收入差距不超過30%),在大多數行業中,這是無法理解的。
當然,我們可以從工資制度(傳統媒體實行低基本工資+績效,類似中介或銷售)、媒體廣告收入份額、媒體人力機制,以及那1999年設立的「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等方面入手,分析媒體人「一眼萬年」的工資境遇。但更根本的、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並無關制度和貨幣,而是——這個行業的門檻太低了,幾乎趨近於零。
想當媒體人嗎?容易。只需打開最新一期南周,或者妖鹿山的跟貼,感覺到自己有「悲情潮湧、深邃遠方,勵志啟蒙不明真相的群眾,以在中國社會變革中留下自己的痕跡」的情緒時,你就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媒體人了。沒錯,你可以不瞭解什麼是轉基因,中醫與西醫究竟有什麼不同,無需掌握什麼過硬的知識儲備、工作技能,也不需要任何培訓和傳幫帶,只要抱有一顆悲天憫人、憤世嫉俗的心,就跨越了這個行業的唯一門檻。
在此前的媒體生涯中,我幾乎每天都會問自己同樣的問題,如果在自己40歲時,已經熬不動夜寫不動稿,月薪還比新來的大學生高出一截時,領導會怎麼辦?
借用梁劍的話,直到今天,我依然對那些身居於斗室、擁擠於地鐵、嘆息於房價,但心懷中南海、指點釣魚島、快意平西王、發動鍵盤革命的戰友們心存敬意。
上船易,從良難
任何一個工作,都有其穩定態,在稿費方面無法彌補的,注定要從精神方面加以填充。雖然新聞理想和「公知」一樣,已經被無限趨近於貶義詞,但媒體人普遍的自我感覺良好,還是令社會其它階層難以望其項背的。
由於掌握更為頻繁、高效的發聲渠道,親眼見證輿論之巔和公司崛起,媒體人常常誤以為自己已經開過光,雄心萬丈之下是不接地氣的虛浮。這方面比較老的教訓,有曾經認為「所有人都該平起平坐」的劉韌。一個真實的案例是,我曾親眼看到某報社「內部創業」時,一位資深調查記者,拿著「收集中國最全的財報和研報,供用戶免費閱讀」的項目計劃書,意圖挑戰股吧和雪球。我想了想身邊哥們月薪20K都招不到工程獅的囧態,在心底默默為這位老記者點了一根蠟燭。
近兩年,媒體人轉型愈演愈烈,不是拉隊伍創業,就是從內容生產轉到了PR、CSR。雖然業界最有態度的妖鹿山內容團隊的領導們集體去做產品了,但偏偏還有不少媒體人在通往「當上領導,不用寫稿」的終南捷徑上一路狂跑,媒體是個適合鍛鍊不寫錯別字、快速吸收消化能力的職業,但是要想真切地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狀態,請你脫下吊兒郎當的背心褲衩,走出採編中心的大門,睜眼看看外邊的世界吧。
上週,領導讓我幫忙挑一下實習生,望著那些來自「985」和「211」的新聞系、傳播系簡歷,我想,當時你們報志願的時候,為啥沒碰到我呢?
上個月Google撤掉了iGoogle和Google視頻服務,今天Google又將撤下新一輪雞肋應用。這一輪下架的產品中,最出名的要數Listen。
這一款Google2009年上線的播客應用。Google撤下Listen的目的很單純,Android用戶的播客應用程序選擇很多,不缺Listen這一個。
據稱Google會在Android手機的Music應用程序中加入播客功能。有趣的是,Apple6月份剛發佈了全新的播客應用程序。
Google這次要「砍掉」的還有2個產品,Google團隊應用和Google商業視頻。但消費者都這兩款產品都不熟悉。使用Google商業視頻的企業可以去GoogleDrive繼續訪問上傳的視頻。
Google歷來都有撤掉沒用的產品的習慣。尤其是Listen這款播客應用,用戶數量又不多,更不敵Apple,與其撐著浪費錢,不如趕緊撤掉把空間讓給其他部門。
98年IPO,公司拿著虹橋機場的部分資產,募集資金的部分投浦東機場一期工程;
99年10月1日,IPO投的浦東一期投產
2000年,公司拿14億+可轉債募集13.5億+其他投浦東機場候機樓
2003年,用虹橋換浦東機場部分資產
2004年,開始建第二條跑道
2005年,3月17日,第二條跑道投產,150億浦東擴建工程開始
2008年,3月26日,浦東擴建工程投產,2航站樓+3跑道,
2012年,T1改擴建
http://xueqiu.com/4776750571/49398967
不好意思,今天部门招人,上下午都在面试,晚了,大家海涵。
先说两句前几天买的A类。如事先预想,高铁A和TMT中证A即将下
折。但我想道路依然曲折,也许还有下跌,但不到目标价位绝不放手。好在大家账面都有了十几个点的盈利,波动一下也无妨。虽然收益率不多,但在股市崩盘的时
候有这样的成绩,足以欣慰。还是那句话,A类赚不到25%以上,不会回来买股票。好在现在A类多,吃了一个可以去买下一个。来来回回的吃。
写在前面的几句废话,朋友们不想看,可以直接拉到下面看干货:
我不知道在雪球的几千位关注我的朋友们,有几个人在我像祥林嫂一样每周絮叨两次估值的帖子中有哪怕一点点触动。
进雪球的时候,起了现在这个ID,是因为中国股市从出生那天起,就是大多数人的绞肉机。70%的人必然会在这个地方赔钱。每个人都不相信自己在那70%里面,可惜,很可能,你就在里面。
“拯救世界”,这雄心太大,并不能实现。并且,别人赔不赔于我又何干?
原因是,我相信因果与轮回。这是很玄的事情,但我信。我相信也许你帮一个人,对你这辈子不会有任何影响。但你帮了10个人,100个人,你的人生会更好。这不是玄学,我相信这是科学。
中
国股市,总体来说,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的原因,是估值恒时高估。就是说,大多数时间它总是很贵。很贵的东西,你买了再想赚钱,就变得不容易。在2000多
家公司中,我相信,多说了,有200家很有价值。其它的终将灰飞烟灭。即使你没打算拥有它十年,但你只要买了,你就应该知道,它随时会价值回归,也就是,
跌回它应有的,很低的价格。
我希望你手里没有这样的股票。
问题是,在这样的市场上,为什么还有人赚钱?
相信我,在投资这项长跑运动中,真正能顺利通过终点的,一定有这样的特点:思想独立、坚韧、好学、有慧根。
他们占据了赚钱的人里面大多数。另外一小部分,是通过各种机缘,赚一票就走,再也不回来的人。
说了那么多,意思其实是:
如果你没有独立思维,就会跟着别人买卖,对一件事没有自己的看法,全都是听别人的意见;
如果你性格冲动,涨的时候生怕少赚钱,在一年涨了200%的时候义无反顾往里冲。跌的时候痛不欲生在跌了70%以后割肉;
基本不看投资书籍,看的话,也从没看过金融史,概率论或者国外金融研究家、投资家自己写的书;
面对嘈杂的噪音,不能判断哪些声音才真的对自己有用,看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完全意识不到。
那么,请赚了钱就走。不要在赌场长期呆着,否则,买单的一定是你。
废话说完,干货上场:
-----------------------------------------------
首先,全市场pe。依然高企,只比上个月低。中小股票依然下跌空间巨大:
各
指数近三年pe走势。与上图结论一样,中小股票只比上个月低,继续无视。非常有意思的是上证50和180。虽然价格比当时高,但估值已经跌到了去年12月
的水平。距离三年平均也只有30%多的溢价。考虑到近三年50低估,是不是可以说,50可以开始建仓了呢?呵呵,下个月ETF计划会有分晓。
分行业看:
最
爱的医疗和消费行业终于从90倍以上的pe低下了高昂的头。但可惜,离历史平均还是有60%的溢价,坚决不出手。金融指数包括金融和地产,也比历史平均高
30%。重点来了:信息指数依然是135倍pe,比55的历史平均还是高147%!!大家知道这意味着这么吗?意味着我们手里重仓的TMT行业A、互联网
A、传媒业A的下折几乎是板上钉钉。准备好开启盛宴吧。
总结:
没什么特别要说的。大股票渐渐进入可以开*的区域,中小股票依然遥遥无期。
请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拿着**的猎人,不要随便开*,只要你开*,必须一击必中。否则,别说打不到最最肥美的猎物,还有可能成为野兽的晚餐。
耐心是一种美德。
祝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