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David Webb: Do you know Chinese?-富士高(927)


其實我一直持有富士高股票,之前出了公告後已經想寫,但由於我有眾多事務分身不暇,所以沒寫。

另外,我的工作要求我每天都寫這些「無聊」的財務分析(真係寫到熟),所以我回家後一直都不太想碰這些東西,而轉向寫財技方面的東西。

之前都看過公告,但是已經過了時候說東西,所以沒有寫,但是今天收到富士高年報,覺得時機成熟,故把想的東西都說出來一次吧。

雖然今次盈利比我想像中好得多,但是我有一些特別意見,我不太想webb 兄畀錯貼士,故出此文。

在公司東莞廠的電子公告板找出來的一個公告,而公司的生意可以在這個公告中看到,可以作為參考。

http://www.fujikon.com.cn/JavaWeb/FunFile/2008/11/2008_11_6_5_35_31_FIC_PERCN_HP.doc

若想知道更多,就老規矩,過25個留言再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530

長江製衣(294)業績短評(updated)


想不到已過了一星期,已經有28個留言,那兩個留言就算了吧。


以下的只是財務分析,若有甚麼意見,請提醒提醒。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9546


據該公司的網頁稱,公司在1949年成立,至今剛60年,所以下年可能有特別息。


據 馮邦彥香港華資財團(1841-1997)稱,該公司老闆陳瑞祺,為廣東東莞人,在1927年出生,22歲自立門戶,在深水創立該公司。其家族主要從事 布匹入口,所以決意主營製衣,最初只供應本地市場,後來因為日本成衣受歐美國家限制,故歐美買家來港訂貨,當時歐美來的訂單以低價為主,數量龐大,業務快 速發展。


1961年註冊為有限公司,廠房亦搬至新 浦崗現址,次年,因英國限制香港紡織品入口,因陳瑞球擔心成衣業受海外貿易主義,故在亞洲當地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等地設廠,以使在面對外國貿易限制 時,能有更廣泛的生產基礎和出口,同時借助各地不同生產條件去製造品味不同的產品,以達致產品多完化的目的。


其 後,業務更拓展至新加坡、法國、意大利、英國和美國等地,形成龐大的海外分銷網絡。1970年8月,在香港會上市,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1972年,國際 多邊纖維協定的簽訂,終止了製衣的高速增長期,故公司開始開拓零售市場,設立馬獅龍(Michelle Rene)、威格等品牌連鎖店。


1988年,公司分拆海外生產及本地零售業務YGM Trading(375) 上市,並在1990年購入香港織造。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1031/LTN20021031072_C.pdf

次年,YGM Trading和孔氏家族開始經營台灣的Heng Tan 零售業務,並在1996年購入Heng Tan 品牌,並把業務拓展至亞洲多國。


2001年YGM Trading 以股權重組的方式,減持部分股權予孔氏家族,次年Heng Tan借殼丁謂的善美環球(448),在香港上市,易名漢登控股。


其後,長江製衣(294)涉足多項業務,如電廠及光學鏡頭及鋁加工業務,最後均以種種理由結束,現時仍專注本業。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1107/LTN20051107021_C.pdf


2005年,公司重組在中國紡織業權益,改由透過持有無錫長聯49%股權持有多家廠房,同年2供1,每股1.8元,亦改名為長江製衣有限公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719/LTN20070719386_C.pdf


前年,無錫長聯取得徵地賠償近3.9億,令公司錄得約1億利潤,令公司連連派大息。


去年,大股東家族終於放棄6年經營的亞視,轉讓控股權予查氏家族。此外,公司出售出售馬來西亞業務予新加坡Travelite,換得部分Travelite新股。


現在說說今年的業績。


公司營業額較去年增長5.5%,至16.25億。以半年基準計算,今年下半年營業額約8.47億,則較去年下半年增長7.89%,較去年今年年增長8.87%,表現不俗,可推斷為因小型廠倒閉,業務轉移至大廠。


至 於毛利方面,則約18.60%,較去年的17.57%有所增長。至於半年基準來說,2008年上半年是19.26%,2008年下半年是 15.96%,2009年上半年是17.82%,2009年下半年為19.30%,可見毛利率轉跌為升,且趨勢看來仍延續中,應該是因為出口退稅增加、原 料價格下跌、人民幣值穩定的影響。


但因為錄得其他虧損987.2萬,較去年獲利4,032.4萬少5,019.6萬,故經營溢利有所減少,主要是因為物業重估和匯率虧損所致。


如扣除此等影響,經營溢利率由1.83%,增至3.6%,劇增1倍。


至於因為徵地補償減少,故令聯營公司利益減少一半,至3,819萬。


綜合以上影響,公司盈利大減49.2%,至7,216萬, 若本年扣除補償收益2,500萬、其他虧損987.2萬的影響,及去年補償收益6,500萬、其他 收入4,032.4萬的影響,本年經調整利潤為7,065.2萬,較去年經調整利潤3,662.6萬,實是增加92.9%。


至於派息方面,今年只有10仙,較去年減少56.53%,派息比率約29%,以每股1.44元計算,派息率6.94%。


至於公司資產負債表方面,因應收帳款控制得宜,令現金劇增,故公司現金情況持平。而公司現時資產值8.74億,有4.77億為聯營公司權益,若把之全部撇銷,資產值約1.89元,若把存貨及應收款打8折,約值1.5元,現時股價約1.44元,算是較為合理。


至於未來,公司因外銷較多,故受金融業務的打擊較大,故欲重組在番禺的紡織業務,並厲行節縮,至於內銷市場增長,故公司欲擴張此等市場,另外公司亦準備開拓中亞市場。


在無錫紡織方面,因下年無徵地補償,故管理層預期盈利會大幅下降。

筆者預期,以應付款較去年下降30%來看,加上現時估計接單情況持平的影響,下年公司營業額約跌10-15%,至13.8億至14.6億。


但 利潤方面,利潤率率在節縮及出口退稅增加下,應能上升1%,至4.6%,故經營溢利約6,300萬至6,700萬,加上無錫長聯應能基本盈利約1,500 萬的基礎上持平,假設其他收入平衡,除稅前利潤約7,800萬至8,200萬。以此兩年平均有效稅率約5.3%計算,公司盈利約7,400萬至7,700 萬,折合每股35仙-37仙。


以每股1.44元計算,市盈率約3.8倍至4.1倍,價格尚較工業股約4-6倍來說,是偏低,至於派息比率約30%,估計派息約10.5仙-11仙,股息率約7.3%-7.6%,較一般工業股的股息率6-8%,尚算合理。


故以4-6倍的估值及6-8%的預計息率計算,估值約為1.31至2.2元之間,現時股價尚算在估值下游之間,故有一定水位,可考慮購入作一定價值發現。

註:筆者在2007年8月以每股2.36元購入,取得39仙股息,成本價為1.97元,故有道理向讀者作出購入的邀請,請注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02

rookie: 萬般行情歸於市


(註: 以下未徵詢過rookie 兄之意見就轉貼,或有機會在要求下刪除,敬請留意。)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21&t=55061&start=15


我只係個炒鬼。 我係經濟財務之門外漢,其實我真係無乜資格比d visionary view出黎的。 :mrgreen:

下低係我講過的:

1。 散戶在牛市及熊市之"錯誤" (我認為)behavior。

2。6月份牛市確定誕生,只不過係隻水牛,當時hsi週線已經升穿下講軌。

3。 我並不是100%渣重房地產的。 我另外持有1070(家器零售),641(紡織機械工業),2338(汽車)及2隻內房。 稍後唔怕話你知我會套現119買入一隻hk航運股。

4。 我被股票玩了20年(又大學年代開始),明白到: 1。所有牛市都係建基於企業/行業/大環境之想像空間。 2。所有熊市確定再企業之生存能力。 掉轉做個結果 : 嬴唔倒大錢係下個熊市輸。 或者 - 熊市輸到1無所有不能在下個牛市買貨。

5。 對呢隻牛既睇法,我係有的。 但自限於初期(今年1/2月膽粗粗加注3377同買入1813,純為當時看到中央扶持企業並無內房份兒,但好多內房已經跌到係nav之5折,當時我諗既 係:1 個內房業死9硬/無很得救所以中央不救。2。係個sector根本不會死所以不用救。 之後才慢慢看到原來係中央曲線救房產業)。 之後慢慢看到房產股之強勢,陸續加注做concentration。

係168咁多年,我盡量將自己所識所廳所懂所"瀨"過寫出黎,我無收過任何人1毫子的。 你所講之黃金/生物科技/替代能源。。。是否能與中國13億(對錢財極度飢渴)人所create出黎之"想像空間"抗衡? 我係無答案的。 不過股價會話你知囉 (萬般行情歸於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5

從1到0.1,韭菜一年10倍之路 暮日愁客

http://xueqiu.com/1835203696/37633844
從14年1月懵懂入市到現在一年多時間,回頭去看,這一年形勢是很好的,在這種好的形勢下,作為一枚韭菜,我也取得了10倍的收益,只不過,是負的。攜85萬元入市,至今虧損剩下不到8萬5,創造了一個神話,額,更像是一個笑話。可是別人笑的出來我卻笑不出來,有的只是心痛和對無知者無畏的悲哀。寫此文,只對自己做個總結,不想博得任何同情,但可以坦然接受嘲笑。
很早就對股市充滿興趣,可是一直無緣進入,可能限於年齡,抑或機遇,沒有經歷大牛大熊,6000點和1000點對我來說只是一個數字。那麼,當去年1月有個認識的人神秘的說出威華股份有所謂的內幕的時候,在看到他的賬戶4元多買進的002240現在變成17元的時候,在他由300萬配資成1000萬進而目前市值4000萬的時候,我目瞪口呆,心癢難搔。於是東拼西湊,攜資入市。一開始的交易,當然是威華股份。稀土,對於我來說是什麼不重要,雖然我知道,如何估值,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這是有「莊」的。

我當然不認為自己是個蠢貨,所以內幕的話並非全信,所以一開始僅僅是試探性買入,小賺賣出(新手好像都是管不住手的吧,到現在這個毛病也該不過來),他當時給我的目標價位是24元,而經過計算,17元到24元,一萬手就可以賺7萬元,這吸引力還真是大啊,我不想賭那麼多,少來點吧,於是大約買了6000手。
而買入後似乎也是一帆風順,幾天時間,就從17元附近飆到21元多。

這時候,我到更有些相信了,這是有「莊」的,這錢來的容易啊,看了一下自己的盈利,暗暗竊喜,2萬多元,將近半年的工資啊!但是這麼好的機會,才買了這麼點,是不是太可惜了呢,於是繼續找錢加倉。

加完之後,馬上又見成效,兩天時間,股價大漲。

而這時,百度一下之後發現,「百元稀土」的言論鋪天蓋地。而那位告訴我24元目標的哥們此時也不再堅持24的目標價,打電話來說,23號24號拉高,25號大跌,26號27又大漲,這是洗盤啊,30塊以下放心拿著!鑑於17-24的目標已經實現,我信心倍增,又再次籌款衝進。


當然,這個過程中當然少不了低拋高吸,所以,我發現自己資金進入越多時,盈利點數越來越少。[好失望]但是,比起30元以上的價位來說,這點就算是自己的膽小付出的代價吧,我那時多麼痛恨自己謹小慎微,錯過這麼一大波,不過貌似現在「改正」也為時未晚「。
可是過完春節,形勢忽然變化,竟然從24元跌回20元區,這讓我有點手忙腳亂,因為經過一段時間的高吸低拋,我的成本價早已在21元多,此時已經突破了成本價,可是我竟然暗暗高興,因為我又籌到一筆錢,現在20可以再次買進,漲到30,不是賺的更多了麼。


而此時,也達到了持倉峰值,85萬元。大約3萬多手。
後面的情形卻是越來越不樂觀,因為論壇上或什麼上都出現了帖子,重組內幕似乎要加大查處?而此時,股價被打回買入時候的原形,17元附近。

跌到18時候看自己持倉,虧損達到10萬元,這時候,心裡不免慌了,之前所謂國家意志,重組必成的觀念變成了——莫非重組失敗?於是,決定減倉,都虧了,怎麼交代啊?於是,持倉成本變成了 28元。

而這股市自己也越來越覺得,好像在一直和自己做對,因為18賣了,漲到20,20賣了,又漲到23,這可真醉了,莫非是洗盤?可是再想把18塊賣出的22買回來,終究不甘心,這次下定決心,不追高!
可是你說怪不,越不追高,他越高,幾天的時間,就從17一路幹到29元,每天看著上漲,自己17割的肉啊,那個疼啊,這是消息突然越來越鋪天蓋地,據說要停牌了!翻了一翻停牌的股票,發現,停牌後都一字板漲到天上去,我靠,這不追可真不行了。於是,

可是你說奇怪不,剛買完,第二天就來個跌停,並且幾天後形勢有似乎變得不明朗了。於是我覺得。。。風險啊,賣吧,而此時,幾個月以來我也,被折磨的心力憔悴,割了吧,我再也不碰你了。於是,在5月7日附近,全部清倉,4個多月,浮虧15萬。

這支股,這次經歷,這輩子我都會死死記得,而所謂的」內幕「,我去你媽的吧。
之後我吸取了教訓,不能死守啊 ,不能對股票有感情啊,不能那麼相信網上能搜到的信息啊[哭泣]。所以,虧的得賺回來,研究技術吧。
於是以後的交易就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甚至這樣的:

但無論怎麼樣的,都是大虧小賺。
然後,8月份,開通了融資融券,虧損加大,並不是某一隻虧的很多,是一點點割出來的。

而後記憶最為深刻的是生意寶。因為經過追來追去的總結後,發現股票要提前佈局,才能盈利,風來的時候再追,就晚啦,貌似沒錯,於是,經過仔細研究,發現生意寶很有潛力,還有什麼什麼牌照會發給他,還有雙11可能會利好他,於是:


可是?雙11來了,他卻這樣了

於是我只能那樣了。。。

可他後來偏偏又這樣了。。。

但我吸取了002240的教訓,讓我追?門都沒有,可他媽的她卻越來越任性了:

於是我再次看自己成本價的時候,哭了。
總之,生意寶虧了之後,12月份,來了雪球,天天看大V,一進來的時候,@小小辛巴 最火,於是吸取辛巴思路,搞大盤股,藍籌股,這時候,已經都大漲一波了,心想,等等回調吧,可是越等他越漲,咋辦呢,買相對安全的吧,貌似$京東方A(SZ000725)$   和$南山鋁業(SH600219)$   漲的少,還安全一點?干進!


可又跟我做對。。。咋辦,先跑吧。。。

但是,不管怎麼說,值得高興的是,虧的越來越少,(因為本金越來越少啦)。
就這樣,稀里糊塗的,錢沒了,怎麼虧的?只記得這麼點。老油條們就當看個血淋淋的笑話吧,新手們吸取點教訓,教訓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雪球上給我非常大啟發的各位,先行謝過,無論你們發表的東西有或沒有幫助,人品是一流的。
@小小辛巴 @唐史主任司馬遷 @梁宏 @瑞鶴仙_5876 @耐力投資 @不明真相的群眾

補充:
1、不要以工資定義一個人的身價或籌措資金的能力,因為我現在已經辭職;
2、有人懷疑,如何會虧的這麼多,因為我貼出來的只是一部分,只是比較深刻和經典的案例。
3、所謂85萬對於月薪3000的疼或不疼,問你自己;真或不真,我覺得我尚無必要造假,若是盈利從8萬5到85萬,倒可懷疑。
4、為何坦然。因為我經歷過比這更慘痛之事兒。
5、為何寫。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6、炒股心態比技術重要,比大V重要,比虧盈重要,我能碼文示眾,非我多高尚,在於心態已變,雖未大徹大悟,卻也或有靈犀一點。
7、一手與一股還是分得清的,文中說錯之處乃是筆誤,也無需更改,不要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8、所謂新手先用一點資金進來探路的想法也是不切實際的,為什麼?因為一旦賺了,你會越來越自信,進而加大籌碼。如果虧了,你能吸取到多少教訓?3萬塊錢會對你有多大深刻的影響?
更深的痛,才會有更深的悟。
以下碼一段雪球之路,一者做一整理,二來或對新手有些許提示。

我不想捧任何人為神,也不想貶誰為神XX(省略處參見釋老毛某文),只想擺一個事實,大家來做總結。
如同初入市時被薦股002240一樣,對於被封「神」的V們,我並非死心塌地的相信的,所以我開始並未「上當」,可人都有比較之心,比如,辛巴當初不是說了江西銅業,中國西電等等,後來不都是大漲了麼,我相信很多人對於大V們提到的股都有這樣一種心路歷程:懷疑-關注-上漲-追進-回調-割肉-反彈-追進-微利-拋出-大漲-大追-大調-大割。諸如:唐主任的寶貝:$均勝電子(SH600699)$  最早提出均勝電子之時,我仔細研究過,確實很有道理,可是當時還是下降趨勢,唐主任也說有可能會到18以下,越跌越買,但自己終究不夠堅定,總是對於下跌的股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所以下跌中不敢買(其實12月30日掛單19沒成交),不都說要有了趨勢才進場麼,那我就耐心等等吧,於是1月23,進場了。

而後幾天三連陽,哇,這可不得了,再不買不就要飛了麼,儘管唐主任在那裡苦口婆心的喊別追高,我還是就當他在那裡婆婆媽媽,於是:

可是那種似曾相識的局面又來了:

而且破了前低,這沒辦法,短線止損吧,大不了起來了再進去,於是

而此時去追誰了呢

5天後的結果,不需要說了吧,一個飛了,一個跪了,所以唐主任那篇伏地魔與剪刀手的文章,打印出來再讀100遍吧。
再如:$唐山港(SH601000)$  
這也是唐主任概念股裡我十分關注的,所以當盤整後一根陽線要突破時,我進場了:

可是買完就跌的魔咒真是套腦袋上不下來了,只好:

但是後來唐山港咋樣我就不貼了,地球人都知道。
所以會有一種「魔咒」,似乎你對大V說的股猶疑的時候,他就會漲,等你完全相信了,進場的時候,又會跌,等你割了,他又反彈了,等你再相信的時候,又漲的不敢追了。

所以,不是股沒買對,是進場時機不對,是心態已成驚弓之鳥,還怎麼炒股?
再看大V們看好的股的時候,即使我也看好,也要選擇好進場時機,想清自己能夠承受的虧損。
你看我的組合,不錯吧,但那是完全放開心態,拿住的,下棋有所謂當局者迷,無論你是看分時線,還是日線,你都進了一個局中,如果不跳出來,你就會被那擺動K線所左右,那就不是炒股,是股炒你。
再:近日已不再繼續虧損。

有很多朋友給我私信和留言給予鼓勵,不勝惶恐,在此一併感謝,實出肺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069

股權披露上網 大戶無所遁形 股壇X檔案

greatsoup:
學莊家數飛時來已經來臨了,股權分佈的透明度提高不少,港交所抵讚。

今次查到大零一系和老莊一系玩法一樣,凌駕在這兩系之上的,是他們所持有的證券公司,持有公司超過50%股權,表面股權分散,實質股權集中,在理論上收購他們根本非常困難。你可以查到Mongolia Energy的股權也是集中在他們系的證券公司,實在非常好玩。

2008-04-28 HKET


散戶炒作股票,不時聽到一些例如「貨源歸邊」或「大戶滲貨」等用詞,但實情大戶持倉有幾多,散戶往往都不甚了了,皆因一直以來,只有上市公司自己,才能取得來自中央結算及交收系統(CCASS),俗稱「花紙」的股權分布報告。


不過,港交所(00388)今日開始,旗下發放上市公司資料的「披露易」網站,將會新增CCASS的網上股權披露,公眾毋須花費分毫,只要輸入日期及上 市公司的股份編號,即可查看過去一年任何指定日期每名CCASS參與者,即包括經紀、託管銀行及投資者託管股票,於任何上市公司的持股總數。


港交所今推 影響細價股最大


有人估計這項服務,對市值較細,發行股數相對較少的細價股影響最大。向來細價股若想找莊家炒作股份時,往往都要向莊家提供「花紙」,好讓莊家點算街貨的分布,哪些是大股東的友好,哪些真正無關連的街外人,這個程序俗稱「數花」。


簡單而言,「花紙」上股東數目愈多,貨源就愈分散,相反股東數目少,兼且由三兩間經紀持有,就叫做「貨源歸邊」。但隨着「花紙」可供網上查閱,以往只屬公司及大戶可享的專利將會被公開。


公眾可藉資料 了解街貨多寡


公眾可以如何利用這項資料呢?以僑福建設(00207)為例,曾於去年10月,股價兩日內炒高2.8倍。公司當時發表通告,表示已發行股數5.35億股 中,約有5.29億股或98.8%由股東名義直接持有,除非股東把股票轉為CCASS登記名下,否則不能隨時在交易所買賣。換言之,僑福當時僅有 648.34萬股或1.2%股份在CCASS登記,可以隨時在市場買賣,街貨少導致股價容易波動。


但這些資料現已可隨時在網上看到,毋須等公司發布。現根據CCASS持股紀錄,於4月26日,僑福由CCASS參與者持有的股票,已由去年的600餘萬股,增至1.12億股,但當中有1億股,是由大華繼顯持有。


作為中央存管處,CCASS為經紀、託管銀行及投資者託管股票。以數量計,超過七成股票現時都是由CCASS託管作結算及交收之用。一般而言,CCASS平均每日處理接近100%在港交所買賣股份的結算及交收。


公眾人士雖然可以按《公司條例》走到過戶處,查閱任何一間上市公司的股東名冊,但問題是往往只能發現,除控權股東以外,持股最大的股東,叫做香港中央結 算(代理人)有限公司,即CCASS的持股。因為股東名冊並不包括CCASS持股的詳細資料,故公眾人士要取得這些資料,直至現時才有途徑。


有關網址:


http://www.hkexnews.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2

它聽股東的話,結果財報數字憂喜參半 77歲惠普分家後 仍有兩大挑戰

2016-03-04  TCW

惠普分拆後,新惠普雖表現不俗,但在股東壓力下,以往靠收購獲得新技術的惠普,是否具備開發新品能力?

老牌科技大廠惠普(Hewlett Packard)日前公布它分拆後的首次財報,堅守個人電腦與印表機老本行的惠普公司(HP Inc,以下稱老惠普),營收獲利持續下滑;專攻伺服器與企業科技的惠普企業(HP Enterprise,以下稱新惠普),財報則超越市場預期。

一分為二的惠普首張成績單令股東喜憂參半,它的轉型也正是和股東妥協的結果。

去年十一月惠普分拆成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最新一季財報顯示,老惠普營收與淨利比去年同期分別衰退一二%與一六%;新惠普排除匯率影響後營收成長四%,執行長惠特曼(Meg Whitman)認為新惠普有此表現堪稱亮眼,「現在看來,當初分拆惠普是正確的。」

甩不掉股東牽制購併難,研發得靠DIY

惠普的分拆,與其說是執行長高瞻遠矚,不如說是因股東壓力。過去惠普旗下有個人電腦、印表機、伺服器、儲存設備、企業軟體產品等部門,這些業務有賺有賠,在股東看來,個人電腦前景不佳將拖累公司整體股價,因此他們不斷要求惠普將其出售。當年IBM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把個人電腦業務賣給聯想。

二〇一四年十月,惠普傳出要分拆消息時,當時執行長惠特曼並不贊成。在她看來,個人電腦雖前景黯淡,但留在惠普內,它就可提供客戶從伺服器、印表機、個人電腦到軟體支援「一條龍」服務。分拆後各自為政,客戶若需其他產品,可能轉向對手採購,這放棄的收入就是分拆代價。

為應付股東壓力,又想提供客戶「一條龍」服務,惠普才分拆成今天的模樣。雖然個人電腦市場逐漸萎縮,但印表機仍是惠普穩定的獲利來源,將兩者打包成獨立的「老惠普」,用印表機來掩護逐漸下滑的個人電腦,就可安撫股東。另外雖分拆成兩家獨立公司,但它們都掛惠普之名,未來新惠普賣伺服器及軟體,老惠普仍可對同一客戶賣電腦與印表機,肥水不落外人田,這就是惠普分拆的邏輯。事實上為平息股東壓力,惠普做出不少妥協,去年二月它宣布年底前裁員近六萬人,節省的支出則用來提振股價:去年前三季它花二十六億美元買回自家公司股票,二〇一五年十月,董事會又通過另一個三十億美元的股票買回計畫。新惠普財務長史通斯(Tim Stonesifer)日前公布財報時宣布,今年將把現金返還股東,新惠普股價隔天大漲超過一三%(見右圖)。

只不過迎合股東,就意味著經營者須放棄部分自主權,有些公司為避免股東壓力影響決策,乾脆選擇下市,惠普的對手戴爾(Dell)就是如此。這家全球第三大個人電腦公司,在二〇一三年二月私有化後下市,近來它花六百七十億美元購併資料儲存廠商EMC,並計畫將其下市,都是要避免股東千擾經營者決策。

身為上市公司的惠普沒有這種自由,在股東壓力下,短期內惠普花大錢購併的空間有限,這就帶來另一問題:當購併手段不可行,惠普的新產品及技術從何而來?

近年來惠普都是透過購併,將別家企業的產品或技術納入旗下,包括二〇〇一年購併個人電腦廠康柏(Compaq)、〇八年收購資訊服務廠商EDS、一〇年購併掌上電腦Palm、一一年購併資料分析軟體公司Autonomy,但這些購併都效果不佳。購併Autonomy一案,惠普甚至被該公司的財報數字所欺,最後認列五十億美元損失。面對股東質疑,惠普還花一億美元和股東和解。

有了這些前車之鑑,加上股東要求獲利,惠普短期內的購併空間有限。既然不能買別人現成的,就只能自己研發。只是惠普目前的自有產品還未有明顯成果,例如它為了和微軟及亞馬遜競爭,推出的雲端平台Helion,後來也無疾而終。

惠普要DIY新產品,更大挑戰來自它對人才的吸引力。

惠特曼曾說,已故的蘋果執行長賈伯斯曾在惠普當過實習生,言外之意是惠普也是人才天堂。

難擺脫「經銷」形象對新生代人才欠缺吸引力

只不過惠普現在已不復當年勇,如今新一代工程師或企業家,較偏愛在小型新創公司工作,因為他們的理念較容易發揮,股價成長空問也較大。人力雇用公司李維拉夥伴(Riviera Partners)顧問貝南(AliBehnam)對《經濟學人》表示:「很難想像現在大學生畢業後會說:『我想去惠普上班。』 」

資產管理公司班恩資本(BainCapital Ventures)董事總經理戴希潘德(Salil Deshpande)過去曾在惠普當實習生,他認為和製造業者相比,惠普更像是家經銷商。《財星》如此形容惠普:「若一家公司造不出人們想要的產品,經銷一無是處。」惠普如何證明它仍有開發新口叩的能力,將是這家七十七年老店未來最大挑戰。

撰文者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209

天行國際(993)究竟和多少家上市公司有關? (1)

我相信大家對這隻股非常有興趣,但應該過氣了,不過為了保留一些紀錄,寫這篇文都是有其必要性的。

在講講這上市公司的關係之前,可以先談談他是如何跟這些上市公司有關的。

(1) 另外一家上市公司是母公司

彭曉東及李江南全資持有的StepFast Company Limited分別持有60%及40%的佳元投資有限公司在2009年12月購入張氏家族及蔡朝暉持有該公司的控股權,其後他們經過陸續減持,該公司的股權已散佈在不同的股東手上,其中有上市公司,甚至他們的股票亦作為抵押品散佈在上市公司手上。

這家上市公司的主要業務為財務融資,並接受股您抵押,他們交易對手和大股東也和上市公司不脫關係。

(2) 旗下財務公司借款予其他上市公司

該公司旗下的天行財務融資有限公司借款予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東或者是一些將出售予上市公司的資產的持有人,所以這部分亦和上市公司有關。

(3) 其他相關的資產買賣方

例如在2009年8月以1.3億購入,並以2010年8月以930萬出售的太陽國際財務有限公司,其買賣方也和上市公司有關,這家財務公司亦把從事借款業務,接受股份抵押借予上市公司,所以也和很多上市公司有關。

稍後,我們就開始談談他們的關係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55

市場造假現金上市公司推論

筆者之前曾經多次寫過一家叫做中國安芯(1149,前博智國際藥業)的上市公司,公司手上現金多多,但是又多次行使購股權,在炒高一次之後,股價卻愈來愈低,不過這家公司不知為甚麼卻吸人眾多人的興趣,其實,筆者在想到一個推論,不知道大家覺得如何?

1. 公司進行大額收購,該收購有眾多買家,但其實都是大股東的人頭。
2. 公司利用市場交易稀疏的時機,加上多項利好消息,把股價瘋狂炒高。
3. 炒高後,該等除大股東的賣方,不斷出售股票套現,套得大量資金。
4. 這批所謂售股的賣方,套現大量資金後,會認購公司配售公司股份、或行使股權的方式,把手上套現的大部分現金歸回公司。
5. 小部分股權則以大股東則裝作增持的方式,製造利好消息,暫時把股價炒高。
6.  這些售股的賣方,買回股票後,又再一次減持股份,套現一筆現金。
7.  售股的賣方,再重覆步驟4至6,不停把市場的現金變成公司的現金,也不停製造股東增減持的情況。
8.  公司的現金則利用虛假銷售的方式,把現金瘋狂轉出,到期時則短暫裝作回款,製造現金短期巨大的假象。雖然看來有很多現金,但是實際公司當然沒這麼多現金,所以派息偏低或一向不派息。
9. 除了製造虛假銷售外,公司也可以利用大額扮作非關連交易的收購把現金大量轉出公司,終於把市場的錢變成自己的錢。
10. 在上市公司真正不能維持銷售股票的時候,他可以利用買盤退出上市公司,或製造一項大額收購,順利把上市公司賣出,再套現一筆。

這種銷售股票的方法,善用了市場盈利佳、現金多、股東增持等利好的方式,使很多計死數所謂價值投資者中招,如果大家能意識到這些股票的騙局,應能避免一些不該發生的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85

1986年8月20日新聞: 第一太平實業收購康年銀行

1986年8月19日,第一太平(142)前身之一第一太平實業(前稱上海業廣地產)對其上月收購康年銀行達成協議,作價1.5億元,均以現有資金支付,其中2,500萬以現有資金支付,其餘則於1987年9月才需正式支付,並主要用於購回第一太平銀行指定的貸款。

現在的第一太平行政總裁彭澤仁表示,在1981年在香港發展業務以來,雖然他們當時其在香港有兩間可接受存款公司,分別為第一太平有限公司及恆亞有限公司,但一直尋求適合的銀行作為收購對象,康年銀行規模雖然較少,但股本有一定折讓,並能配合集團在香港及海外的業務。

在收購之後,第一太平建議把銀行改名為第一太平國際銀行,並把業務重點轉為商業銀行,但暫無意在香港上市。

但是,這些東西後來全部都有變化。

第一太平實業在1988年和同主的第一太平國際合併,成為現時的第一太平。至於第一太平銀行,在1992年購入邱德根及花旗銀行持有的遠東銀行,並組成第一太銀控股上市,最初編號是166,即太平洋興業、後改名為新時代集團、新時代能源的編號,在1993年編號改為717,就是英皇證券現時採用的編號。其後因為亞洲金融風暴,第一太平債台高築,需出售這項非核心資產,至於東亞(23)因要增大金融資產規模,方便其進入中國內地,故在2000年購入第一太銀之控股權,並把之私有化,過兩年更併入東亞銀行,第一太銀正式在歷史上消失。



同場加映: 當時由大劉華人置業收購中華煤氣(3)由弟弟細劉作出澄清,但對華人置業及持有的中華娛樂持有多少煤氣股份不予評論。相反東亞主席李國寶則表示因管理層控制穩固,收購不易成功,華人置業購股只是作投資,但據小道消息稱,有3家公司正為華置收購作出行動。但最後都可能因為靠山夠強,都無事,不過近來四叔都話長線持有賺唔少,所以如果長期因素無變,這些都是小風波矣。



另外,永達利(291,現華潤創業)因為旗下乾豐染織廠有限公司公司清盤,借予他們的3,100萬款項須作撇帳,這筆資產佔公司資產41%,現時正在評估手上的物業價值,以決寫現時應採取的步驟及未來的發展前景,相信當時他們的情況也不好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64

股票知識: 持倉和大股東抵押股票的規定


(按: 因為我也是一知半解,如果大家認為有不對的地方,請隨時指出:

今日,有位網友詢問小弟幾個問題:


1. 關於用股票行購買持倉的顯示的問題:


(1)通過證券行網上購買的股票,在中央結算系統中是登記在證券行名下,但在股份過戶處的股東名冊上,是只出現中央結算作為登記股東呢,還是會具體批露每一個投資者的詳細資料(如網上購股投資者的姓名、住址、股份數量)


(2)如果中央結算系統的股東名冊,只批露到證券行持股數,而股份過戶處的股東名冊,只批露註冊了的股東,那通過證券行網上購買的股票,不是誰也查不出來是誰在具體持有嗎?再比如,同一個人在不同證券行購買的同一支股票,在兩份股東名冊上是否能清楚的看出來?

2.關於大股東抵押股票披露的問題


(1) 大股東抵押股票,受押方視同擁有權益。那股權披露時,這些股權記在誰身上?

(2) 比如大股東A有60%股權,抵押20%給B,那年報中股權批露時怎麼記?
記成: A 40% B 20%
還是: A 60% B 20%


----------------------------------------------------------------------------------------------


回答如下:


1(1) 銀行網上購買的股票,當然就是存倉在證券行,所以中央結算只會顯示證券行的紀錄,股東名冊亦然,所以公司也不會知道你在持有股票,除非你把它直接登記在自己名下。

但如果你在股份登記處曾經登記(不一定是你現正重倉的股票),它會知道你是股東,並有你的地址,但礙於私隱問題,登記處不會知道你持有的股票數量,但是大銀行的私隱較高,不會給其他人知道,所以在大銀行持倉隱密性較高,但小證券行則不敢說,如果你認識那位經紀,他的嘴巴不小心涉露了,就會知道了。



1(2)如果同一人在不同證券行購買一支股票,在股東名冊也看不出道道,因為股東名冊只顯示代為持倉的機構的數量呢。


所以就有人建議,投資者如果持有大量某公司的股票,應該分散幾家銀行持有,因為大銀行對私隱要求高,一般莊家完全不會查到的。

2(1) 在解答問題,先參看上市條例對於大股東抵押股票的描述:


根據對10.07條,上市條例新上市後控股股東出售股份的限制稱:


「(2) 本條規則並不阻止控股股東將他們實益擁有的證券抵押(包括押記或質押)予認可機構(定義見《銀行業條例》)作受惠人,以取得真誠商業貸款。
(3) 新申請人的控股股東須向發行人及本交易所承諾,自新申請人在上市文件中披露控股股東持有股權當日起至其證券開始在本交易所買賣日起計滿12 個月之日期止期間:
(i) 如他╱他們按上述第10.07(2)條附註(2)規定,將名下實益擁有的證券質押或押記予認可機構作受惠人,其將立即通知發行人該項質押╱押記事宜以及所質押╱押記的證券數目;及
(ii) 如他╱他們接到承押人╱承押記人的指示(不論是口頭或書面),指任何該等用作質押╱押記的證券將被沽售,其將立即將該等指示內容通知發行人。
發行人從控股股東獲悉《上市規則》第10.07(2) 條附註3(i) 及(ii) 所指的事宜後,須立即通知本交易所,並盡快按照《上市規則》第2.07C條的規定刊登公告,披露該等事宜。」



根據上市條例13.17 條 : 控股股東質押股份稱:


「如發行人控股股東把其持有的發行人股份的權益加以質押,以作為發行人(按:即上市公司)債項的保證,或作為發行人取得擔保或其他責任上支持的保證,即產生一般披露責任。發行人須詳盡披露下列資料:
(1) 所質押股份的數量及類別;
(2) 經作質押的債項款額、擔保額或支持款額;及
(3) 認為對了解該等安排所需的任何其他詳情。」



即是說,在披露上,如果在上市一年內,抵押股東並是用作個人財務用途,或是在上市後任何時間,抵押股票用作公司營運用途,大股東和財務機構均有披露,大股東股會是持股數量,金融機構則是抵押股票之數。財務機構如果持有不超過5%的已發行股本,不會在披露上出現的。


 

如果上市一年後,大股東抵押股票挪作別用,且沒有簽押,那就不用披露了。

在技術上,大股東如果在上市12個月之後,如以口頭協議好,不簽押,並把某一批股票放入特定戶口,取得一定信貸,除了證券行行內的人,大股東不能處置這批股票,這就可以避過限制,另外,如果你知道他在披露期間抵押股票,它的財力也不一定充裕呢。

2(2)如果符合以上披露條件,股權披露(其實中報/年報和它一樣,但可能會較慢),則會是:


A 60%(如是金融機構有強制認沽權利,則會顯示淡倉20%) B 20%


延伸閱讀:


上市規則第10章:


http://www.hkex.com.hk/chi/rulesreg/listrules/mbrules/documents/chapter_10_tc.pdf


上市規則第13章:


http://www.hkex.com.hk/chi/rulesreg/listrules/mbrules/documents/chapter_13_tc.pdf


如大家有任何股票技術上的問題(不是問號碼),可以在此處詢問,謝謝!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3&tid=586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