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回顧篇(1): 個人的錯誤及展望
雖然晚了幾天,但也希望盡快把它整理好。
相較去年底,今年似乎開拓了很多方向,為下一年儲備發展動能。
正職工作上,正職上完全毫無突破,盡量不出錯為主,不要求有甚麼變化了,工作已經佔心力的份量已經越來越少。就算自己出過一點點力,連續三個月接手其他工作都有加班幾小時。沒有拿取一分一毫回報,老闆只懂索取不懂感恩,已感覺不是滋味。加上去年終於解決了味皇的欠債,終於可以為今年離職盡量儲備資金。大考試仍然沒辦法預備,希望2020年再作戰,次一點考試都屢敗屢戰,但仍然沒有成果,終於在老婆勸告暫時停止,但希望下年繼續進行。
副職上漸有成果。在第一部份專欄仍可保有及維持,暫時題材經過不斷構想,仍可以支持幾個月的創作,題材還在冒出來。年初把財務問題解決後,終於把心目中想做的股東會放上日程,大手吸納碎股中,至今已建立起數百隻儲備,並認識很多碎股界名人,使推進更為順利。更做起買賣碎股生意,亦建立一定客戶群,近來已叫夥伴開展碎股網,已接近完成及準備上線,希望下年可以把它擴大。因持有大量碎股及朋友之助,年中也開始在雪球低調推出有償股東會詢問服務,亦接到一定查詢,也有少量收入。後來,更發展其他有償業務,可以建立起一塊新收入來源。年底,更接得一份意想不到的寫稿工作,取了另一個筆名,支持著碎股業務的資金,也接到書稿邀約,為離開本職增加一份底氣。其他發展包括微訊公眾號、改組及擴張不具價值投資股票名單仍希望有力進行,或會成為未來收入增長,支持家庭收入的動力。
股票上,我要多謝陳社長推介佳華百貨(602)令股價急升,使我可以把幾百萬股票脫手,成功為我、家人和我朋友套現了200多萬,發展下一步計劃。雖然其後槓桿投資路勁基建(1098)、置富產業信託(778)最後被迫止蝕受到損失,但實際上扣除味皇還款後,和去年金額其實相差不大,同時間亦在低位增持約100萬股佳華百貨控股,加上朋友仍持有近400萬股。上海集優(2345)因為低於供股價故大手增持,卻股價低沉,錄得虧損,是有現有的隱憂,但估值低廉,故會繼續持有,除非有特別需要。小花倉因為增加手持現金準備辭職,沒有加注,現時仍維持去年底水平。至於佳華,本人會繼續向該公司董事會建議繼續維持高息政策,並主力發展收租業務。
Zkiz倉已清零,已成為物業合營、股票投資及策略發展業務旗艦。物業投資方面,現在已持有3個物業,收租穩定,現金水平亦增加中,足敷未來重修需要。現時在附近環境變化下,物業價值仍然水漲船高,成為去年資產增長主要動力。今年已跟各負責股東商討加租建議,如建議獲租客接納,租金收入會有顯著增長,有利公司本身現金流。希望下年在物業市場調整下,可調動資產,增購多1個至2個物業,更大規模發展。股票投資方面,現時持有股票表現不算太多,預期仍然保留更多現金。策略投資方面,多謝其他朋友介紹,現時逐步把碎股相關衍生業務現金流及策略發展盈利注入公司,加上現時Zkiz廣告費現金流,預料實力會繼續增強。
今年犯錯,因事情太忙,多不勝數。路勁基建(1098)、置富產業信託(778)及上海集優(2345)已虧掉約20萬,心情不好。但股票已佔總資產比例低至約10%,只希望跑贏大市和帶來現金流。
總體來說,今年各項均有進展,但由於種種原因仍遜我的期望,主要是事忙導致缺少思考。希望可以重啟考試計劃,為盡力發展Zkiz新業務方向,要繼續努力。
2008年,我的資產僅得7萬2千元,至今時應已增值幾十倍,是否能達致35歲賺到1,000萬的目標,我也不太清楚,但希望仍朝此努力,謝謝各位支持。
湯同仁手記系列:朗生醫藥(0503)業績短評
筆者現時持有最多的股票就是朗生醫藥(0503),對這隻股票的關注比較多,現在按報表所出的數字談談一下看法。
1. 營業額: 達5,537萬美元,增加19.3%,主要因為植提業務表現強勁,營業額急增35.5%,至1,654萬美元,專科藥品分部營業額增11.2%,至3,337.1萬創上市以來的新高。如果半年按半年相比,植提業務只是稍為增0.2%,專科藥品分部是增長19.7%,但本次專科藥品銷售2014年半年比2013年半年比增加額549.1萬,2013年下半年額較2012年下半年銷售下降819萬,未知是否特地把2013年底入帳推遲至2014年初,導致有顯著的復蘇出現。
2. 毛利率: 下降2%,至54.9%,維持毛利率一直下降的趨勢,主要因為以下兩個理由: (1)植提業務營業額增幅較大,而該等業務毛利一般較低,(2) 營業成本如包裝物、原材料等持續上升,影響毛利率。
3. 營運開支: 銷售及分銷開支及行政開支分別增長13.9%及16.7%,至1,591.9萬美元及637.8萬美元,但由於營業額增加速度更高,故佔成本比例下降。
4. 財務開支: 急增202.27%,至133.5萬美元,主要因為期內因收購及派發股息,導致借款增加所致,由於比例增速快於營業額,需留意是否會影響盈利。
5. 其他收入: 增加33.8%,至182.2萬美元,主要因為補助金增加及收購諾華新藥品之產品延期,諾華把交接期間收入入帳所致。
6. 應佔聯營公司的除稅後溢利: 增加至69.9萬美元,是因為浙江司太立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利潤在擴廠之後收入增加所致。
7. 稅後溢利: 增長14.5%,至729.8萬美元,主要因為銷售增長、聯營公司貢獻增加及其他收入所致,惟被財務開支、經營開支等開支急增抵銷。
8. 公司應收票據及款項及存貨:公司應收票據及款項及存貨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0.66%及54.27%,至4,878.3萬美元及1,822.8萬美元,其中逾期但未撥備增加之金額,由去年同期的65萬減至5.2萬美元,存貨大增之原因,主要因為公司對植提銷售預期仍樂觀,所以批量採購之存貨較多所致。
9. 資本結構: 公司負債比率由73.8%,提高至95.8%,主要因為收購及派發股息導致借款增加所致,另外營業額擴增對應付款等增加亦有影響。
10. 聯營公司之價值: 上半年聯營公司浙江司太立製藥股份有限公司21.5%股權貢獻69.9萬美元利潤,因為下半年一般較上半年好,以保守乘2計算全年簡單而言即達139.8萬美元,該公司已申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仍在審批中,如公司未來以發行平均市盈率28倍發行新股,這批股票的價值為3,914.4萬美元,對比帳面值3,345.5萬美元,有約568.9萬美元溢價,除可套現一筆不少金額外,也可為公司帶來不少帳面利潤,有利未來估值。
11. 估值: 公司現時市值15.77億,往績市盈率17倍,預期市盈率盈利乘2保守預計,市盈率約13.9倍,對比產品有針對性的其他藥品公司最低的21倍來看,另股息率4.39%,預期未來派息會增至5%以上,較同業最便宜的3.9%,均有一定折讓。考慮估值低估之原因有二,一為擴張產品品種不積極,二為負債率較高,但前者已看到公司已積極收購,這折讓未來會減少,後者在司太立上市後,公司將會套現大額現金供減債,故比率會下降,所以兩大問題應能在未來完全收復。
如公司全年仍公佈和上半年走勢一致之業績下,市盈率會達20倍,股息率會降至4%水平,兩者平均下,股價目標價為4.95元,較現價3.8元仍有30%之空間,故現價可仍持有,但趁高增持可以自待股價回落才行動。
博雅(0434)價值討論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608/LTN2016060818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530/LTN2016053068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601/LTN201606012074_C.pdf
公司現時持有19.2億港元現金及可變現資產,還有一堆未予計算的投資,其中有部分是未來概念的,現在並無負債,即可以說是和市值相若。另外,在削減廣告開支後,每季盈利約6,000萬人民幣,全年約2.4億,即是說現時其實是以免費買入年有2.4億現金流的資產。雖然CFO不斷辭職,但核數師暫未有變化,老闆也曾給人抓了,但是筆者相信這盤生意不需要太聰明的人也可管理,澤且玩的人有慣性,所以筆者認為應予留意。
王冠一是藝名,真名是....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8664&page=0
上星期六的智庫雜誌(iMoney),赫然看見王冠一先生接受了訪問,在文章中,儼然一個學者的風格,亦覺得他是一個好爸爸。
但是近日,有位網友提供了一些王文雄的資料,他給了一個網站給我看,你會看到一些很熟悉的相片,但是名字不同了。
中国3C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访问我集团 2009-10-27 来源:
孔庆鸿总裁和王文雄教授
此次中国3C集团有限公司到访,是由该公司董事局主席王文雄教授带队,该公司董事局主席助理吴恭本先生、中国业务副总经理彭鹏飞先生等人陪同。
究竟王先生的資歷如何,有多少人工呢?
(2)
根據最初公告稱,王先生「持有澳門東亞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亦為英國管理及稅務學會會員、英國行政及成本會計學會會員及英國管理學會會員。王先生擁有逾25年向機構客戶提供財務顧問服務之經驗。王先生自一九九三年以來曾為不同機構於香港及中國基建項目融資。王先生亦為多間大學及學院之客席教授。」,其人工為「王先生就其董事之委任與本公司並無簽訂服務合約,董事會將根據王先生貢獻之時間及精力決定其袍金」。
但實際上在年報中,有提及數字,2009年財年總酬金61.2萬,2010年70.6萬,另有一項以12.5仙認購2,500萬股中國3C的權利。
除本身為科地農業的主席外,亦曾為萊福資本(901)的執董,後辭任該公司董事,不久被證監會檢控沒有披露持股及買賣該股交易,罰款連調查費共15,000元。
萊福資本亦為華匯系一員,和另外一家華匯系公司民豐控股(279,前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和之關係非常緊密。
(3)
這家中國3C(8153,前智庫科技、現科地農業)不是一家很普通的公司,其實它是華匯系的一員,至於華匯系的解釋,可參考這兒。
Webb也有一篇文章「科地農業及南京天天購貿易」講這家公司的收購充滿疑點,而事件發生其間為王先生主政前後。
當中提及數人:
1.羅國強,為南京天天購交易賣方之一,曾經為天下媒體(8167,前中大娛樂,現中國新電訊)董事。
2. 嚴繼鵬,他現為實德環球(487,前冠恆頓國際、中國發展、澳門實德)及前老虎科技(8046,現中國恆芯)的獨立非執董
3. 歐陽啟華,其與華匯中人交往緊密,曾為福方國際(885)及威利國際(273,前稱怡南實業、首創、華匯控股、中聯控股、互聯控股)的交易賣方等。
由此,可以看到王先生其實和華匯中人交往甚深,更沒人知道其真正的面目,功力遠在一般財演之上。
他講過「喂,大俠先會鋤強扶弱,你睇武俠小說入面,喬峰都要死啦!逢大俠都無好結果,商業社會肯定不會鋤強扶弱,一定係鋤弱扶強,大財團一定愈來愈壯大,這是Market practice。」,「每個人都有定位,要有自知之明(特別叮囑記者要寫下這句)」,所以他的確是良禽摘木而棲,也有良好定位呢。
延伸閱讀:
王冠一: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8664
對不起及報紙之謬誤(更正富力市值)
(註:謝卓一心的對於富力地產的指正,不然就是我的謬誤,要鬧笑話了。)
關於「蘇麗珍,對不起」那篇文章,因找回香港複印授權協會授權的報章和雜誌的機構名稱,故我再次看過那封信,原來只是溝通上及文字上的問題,導致,以為是該報紙投訴的,對不起該報紙。至於香港複印授權協會授權的報導及雜誌,我應不會轉載,但如果是你們的錯誤報導,我一定會指出來,並不怕你告我侵權的。至於該報紙,上星期的報章有兩篇報導,有一些錯誤,我特意指出來,讓他們改善改善。在12月24日,它說「下周二(29日)掛牌的星亮(新上市編號:00955)將以中間價27元定價(招股價範圍29元至45元)」,這句說話一看就知錯誤,27元顯然是低於29元,又何以是中間價呢?
故此,引錄生果日報的一段「下周二掛牌的星亮控股(955)以中間價37元定價」應是正確的價格。聖誕日出該報紙的TDR報導,寫得真不錯,但是他們在講述股價升幅的表上好像寫漏了一家公司,就是聖馬丁(482,TDR: 910482)了,它在12月17日上市的。
另外,他們沒有研究康師傅(322,TDR:910332)等兩三隻股票,臨上TDR在上市前,香港股價的已經慢慢炒上這個過程,只引某部分專家的言論,並不作實證研究的弊病。
此外,他們亦沒有找過資料,其實友佳(2398)那位老闆實力很大,據台灣的報導,去年,他趁金融風暴的時候,就因此併入歐洲十個廠,目標把香港的成為1家5億美元營業額寫進去,所以覺得他們有點沒有做過分析吧。
不過,生果日報亦有一個小錯誤,在12月23日,富力和兩家民營企業投得廣州亞運城地王的報導中稱,「投單計地價已高於富力地產(2777)昨日收市價計的市值136億港元」,這個可能有點錯誤。
據香港中央登記結算紀錄的數字,該公司現時股票數目有1,015,258,400股,以現時(12月24日“收市價)股價13.56元計,市值約137.67億,但這個只是已發行H股的數目,尚未計算據11月30日月報表稱的,內資股股票共2,207,108,944股。根據卓一心的指正,該公司市值約436.95億,計法如下:
內資股= 2,207,108,944股
流通股= 1,015,258,400股
12月24日收市價: 13.54元市值是:
= (2,207,108,944 + 1,015,258,400) x 13.56
= 3,222,367,344 x 13.56
= 436.95億。
另外,同日青姐在生果日報中談及「蜆売呢隻老牌工業股,大股東早喺9月提出,以每股1.8元向股東收購已有嘅風扇家電業務」,其實有所謬誤,以孔少林已經講了這隻股有些甚麼,如果青姐有Wisenews的,請查閱他們在2006年6月15日的文章。
在此,我只引列公告第9-10頁的內容如下:
已分派業務主要包括:
(a)生產及銷售電風扇及其他家用電器及合約生產業務;(b)物業租賃;
(c)於房地產之投資股份,其中包括持有少數股東權益的物業控股公司,此等公司持有廣州天河區中信廣場之若干零售物業及辦公室單位,另外深圳福田保稅區之工業廠房、於香港柴灣之工廠大廈(本公司之總部亦座落於此)及佛山市順德區其他工業廠房(詳情請參閱本公
司網站所載之本公司之最新財務報表);(d)其他投資控股,其中包括一間於廣州持有775個計程車牌照的計程車公司、包括若干上市公司債券及股份之小型投資組合(於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之價值約為4千萬港元);
(e)本公告D節「認購協議」下「償還股東貸款」一段所載列餘下業務結欠已分派業務金額於二零零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約824.4百萬港元(實際金額視乎中國海外發展根據盡職審查結果作出之書面確認而定)之股東貸款(以可於完成前轉讓、分配、以新代舊方式轉讓或以其他方式歸屬於Privateco集團者為限);
及(f)本公司所擁有所有註有SMC & Device名稱之中文商標(以可於完成前轉讓、分配、以新代舊方式轉讓或以其他方式歸屬於Privateco集團者為限),電風扇主要為於全球各地銷售之吊扇。已分派業務亦涉及訂約製造光學及影像產品,以及電器及電子產品,且已開始開發及生產紙張處理光學產品及LED燈光產品。
為指正你們,可能有點對你們不敬,在此,我又在此說聲對不起。希望你們在做功課時可以細緻一點呢,我沒錢都可以做到,但你們收錢的,就要嚴格一些了。
後記: 12月24日何車先生在某報的文章及同一集團的一份財經周刊鄭先生的文章,真是不錯,後者寫得很好笑,但他們文章是不能轉載的,未知誰能scan給大家分享一下呢?
中環博客禤中怡改出個未來文章中的資料問題: 恆輝企業(0185)的故事(完成)
禤中怡的文章,筆者由大學時期已有留意,都已經有8年,最初是他一星期寫5天,後來慢慢減少至一星期1篇,但是質素尚能維持,不過不知為甚麼,可能他筆風比較保守,或者是他根本無細心找過資料就寫,時有錯處。前個星期一,他那篇《改出個未來》,就有以下的
描述。
「
香港上市公司賣殼轉名司空見慣,但有一間上市公司在大股東維持不變之下,在約14年間,原來經已改名5次,而其最新名稱叫恆輝企業(185)。該公司最早名恆鋒集團,但於99年改名為聯網信貸,未知是否配合當時科網熱潮,加個網、.com便有分加,可惜網絡泡沫爆破後,迅速於2001年11月改名恢復用恆鋒集團,擺脫科網包袱。
之後3年該公司風平浪靜,直至於04年又出手,在9月把公司名稱改為中國信貸,本來做物業投資、旅遊業務等,似乎同間公司相關性不大,之後又有信用卡部門等。
以為利用中國兩字優勢,殊不知該公司於07年6月底起,又把公司名稱一轉,成為特速集團,藉以更充分展現其消費信貸業務方向,又將重點建立旗下「Xpress Travel」、「Xpress Hospitality」及「Xpress Finance」品牌。
今年7月,特速集團又建議改名,話要用新企業形象、反映公司之策略及集團未來業務發展。但望著恆輝企業個名,除了與大股東陳恆輝個名有些相似之外,真的看不出有何策略可言。
只知直至9月底,該集團中期虧損3,626萬元,而在過去10年,該集團原來也沒有派息紀錄,或許省回多少改名費用之外,陳恆輝也可少收點薪金和津貼等,畢竟在短短兩個財政年度,他自己一個人經已袋下逾1億元了,可能讓小股東收回些少,可能更開心。」
粗體字的字眼,究竟有甚麼問題?
1. 「
香港上市公司賣殼轉名司空見慣,但有一間上市公司在大股東維持不變之下,在約14年間,原來經已改名5次,而其最新名稱叫恆輝企業(185)。該公司最早名恆鋒集團....」
根據
維基百科、
公司註冊處及
Webb-site的紀錄,公司在1965年4月3日由江德仁成立,初稱建煌新記,並在1972 年12月招股上市,上市當時主要持有數項中區物業,只有1項已於上市時落成,並且是收購回來的,另外2項主要物業仍要在1973年才能完成。
公司上市時股本是2,065.9萬股,發行500萬新股上市,股本即增至2,565.9萬股,以每股1元上市,市值就是2,565.9萬元,當時以初步上市股本觀之,市盈率是9.3倍,即是有222.1萬之盈利,每股8.66仙,並會派發8.5仙股息,即股息率是8.5%,可以說,上市所得的500萬,有218萬會用作派息,佔集資額是43.6%,由於上市是對外集資,大股東並沒有投入,但上市後卻可收股息,可以見到集資所得其實是派發股息提高價值,並用作使大股東自肥。一間沒有很大的資產基礎的公司,就透過收購及派發股息方式誇大了。
上市前一天,暗盤價已上升至1.8元,較招股價升0.8元或80%,市值增至4,618.62萬,上市後股價最高更上升至2.45元,較招股價升1.45元或145%,即市值增至6,286.45萬,最低也有1.94元,較招股價升94仙或94%,即市值為4,977.85萬,至於收市報2.05元,較招股價升1.05元或105%,即市值為5,260.1萬,一個沒有生產出任何價值的變化東西,在一天內就這樣增值了2,600萬了,可見當時股市之瘋狂。
在此之後,公司表現就平穩,但在1980年代開始陷入財困,1995年由現任主席陳恆輝購入,之後就有如禤中怡談及之變化。





2. 「只知直至9月底,該集團中期虧損3,626萬元,而在過去10年,該集團原來也沒有派息紀錄,或許省回多少改名費用之外,陳恆輝也可少收點薪金和津貼等,畢竟在短短兩個財政年度,他自己一個人經已袋下逾1億元了,可能讓小股東收回些少,可能更開心。」這還不只,其實,David Webb在2012年10月8日曾經寫出一篇「
Xpress Excess」的文章,提及公司治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在之前授出購股權事例非常優惠大股,但是投票時竟然還有人支持決議,反對的比率也少,他懷疑股權是非常集中,且沒有機構投資者,可能由親朋戚友持有。
(2) 大股東的聘用條件非常好,以資產的5.9%來計算他的人工。近2年的虧損基本上全為老闆的薪金。近15年的盈利絕大部分都是給管理層薪金吃光。
這導致股價在近年都下降了不少。
資料來源:Webb-site.com
筆者隨便用
Google 一搜,已經發現褟中怡曾經多次述及David Webb的文章,但他今次竟然沒有引用到他的東西,真是好奇怪。為甚麼呢?
其實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去年,他旗下
前新加坡上市附屬SingExpress讓一位Haiyi Holdings Pte. Ltd認購新股,成為新大股東,Tang Yigang 的其中一項投資American Pacific International Capital, Inc.,其實有一位猛人,就是美國總統小布殊弟弟 Neil Bush,這位弟弟現時持有凱富能源(7,前高信集團)的股權,也擔任中國資源交通(269,前大寶地產、海暉國際、凱暉國際、中國木業資源)董事,那究竟中間的關係是甚麼,筆者也不清楚,如果有讀者了解的,歡迎告知。
長江製衣(294)業績短評(updated)
想不到已過了一星期,已經有28個留言,那兩個留言就算了吧。
以下的只是財務分析,若有甚麼意見,請提醒提醒。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9546
據該公司的網頁稱,公司在1949年成立,至今剛60年,所以下年可能有特別息。
據 馮邦彥香港華資財團(1841-1997)稱,該公司老闆陳瑞祺,為廣東東莞人,在1927年出生,22歲自立門戶,在深水創立該公司。其家族主要從事 布匹入口,所以決意主營製衣,最初只供應本地市場,後來因為日本成衣受歐美國家限制,故歐美買家來港訂貨,當時歐美來的訂單以低價為主,數量龐大,業務快 速發展。
1961年註冊為有限公司,廠房亦搬至新 浦崗現址,次年,因英國限制香港紡織品入口,因陳瑞球擔心成衣業受海外貿易主義,故在亞洲當地如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等地設廠,以使在面對外國貿易限制 時,能有更廣泛的生產基礎和出口,同時借助各地不同生產條件去製造品味不同的產品,以達致產品多完化的目的。
其 後,業務更拓展至新加坡、法國、意大利、英國和美國等地,形成龐大的海外分銷網絡。1970年8月,在香港會上市,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1972年,國際 多邊纖維協定的簽訂,終止了製衣的高速增長期,故公司開始開拓零售市場,設立馬獅龍(Michelle Rene)、威格等品牌連鎖店。
1988年,公司分拆海外生產及本地零售業務YGM Trading(375) 上市,並在1990年購入香港織造。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1031/LTN20021031072_C.pdf次年,YGM Trading和孔氏家族開始經營台灣的Heng Tan 零售業務,並在1996年購入Heng Tan 品牌,並把業務拓展至亞洲多國。
2001年YGM Trading 以股權重組的方式,減持部分股權予孔氏家族,次年Heng Tan借殼丁謂的善美環球(448),在香港上市,易名漢登控股。
其後,長江製衣(294)涉足多項業務,如電廠及光學鏡頭及鋁加工業務,最後均以種種理由結束,現時仍專注本業。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1107/LTN20051107021_C.pdf
2005年,公司重組在中國紡織業權益,改由透過持有無錫長聯49%股權持有多家廠房,同年2供1,每股1.8元,亦改名為長江製衣有限公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719/LTN20070719386_C.pdf
前年,無錫長聯取得徵地賠償近3.9億,令公司錄得約1億利潤,令公司連連派大息。
去年,大股東家族終於放棄6年經營的亞視,轉讓控股權予查氏家族。此外,公司出售出售馬來西亞業務予新加坡Travelite,換得部分Travelite新股。
現在說說今年的業績。
公司營業額較去年增長5.5%,至16.25億。以半年基準計算,今年下半年營業額約8.47億,則較去年下半年增長7.89%,較去年今年年增長8.87%,表現不俗,可推斷為因小型廠倒閉,業務轉移至大廠。
至 於毛利方面,則約18.60%,較去年的17.57%有所增長。至於半年基準來說,2008年上半年是19.26%,2008年下半年是 15.96%,2009年上半年是17.82%,2009年下半年為19.30%,可見毛利率轉跌為升,且趨勢看來仍延續中,應該是因為出口退稅增加、原 料價格下跌、人民幣值穩定的影響。
但因為錄得其他虧損987.2萬,較去年獲利4,032.4萬少5,019.6萬,故經營溢利有所減少,主要是因為物業重估和匯率虧損所致。
如扣除此等影響,經營溢利率由1.83%,增至3.6%,劇增1倍。
至於因為徵地補償減少,故令聯營公司利益減少一半,至3,819萬。
綜合以上影響,公司盈利大減49.2%,至7,216萬, 若本年扣除補償收益2,500萬、其他虧損987.2萬的影響,及去年補償收益6,500萬、其他 收入4,032.4萬的影響,本年經調整利潤為7,065.2萬,較去年經調整利潤3,662.6萬,實是增加92.9%。
至於派息方面,今年只有10仙,較去年減少56.53%,派息比率約29%,以每股1.44元計算,派息率6.94%。
至於公司資產負債表方面,因應收帳款控制得宜,令現金劇增,故公司現金情況持平。而公司現時資產值8.74億,有4.77億為聯營公司權益,若把之全部撇銷,資產值約1.89元,若把存貨及應收款打8折,約值1.5元,現時股價約1.44元,算是較為合理。
至於未來,公司因外銷較多,故受金融業務的打擊較大,故欲重組在番禺的紡織業務,並厲行節縮,至於內銷市場增長,故公司欲擴張此等市場,另外公司亦準備開拓中亞市場。
在無錫紡織方面,因下年無徵地補償,故管理層預期盈利會大幅下降。筆者預期,以應付款較去年下降30%來看,加上現時估計接單情況持平的影響,下年公司營業額約跌10-15%,至13.8億至14.6億。
但 利潤方面,利潤率率在節縮及出口退稅增加下,應能上升1%,至4.6%,故經營溢利約6,300萬至6,700萬,加上無錫長聯應能基本盈利約1,500 萬的基礎上持平,假設其他收入平衡,除稅前利潤約7,800萬至8,200萬。以此兩年平均有效稅率約5.3%計算,公司盈利約7,400萬至7,700 萬,折合每股35仙-37仙。
以每股1.44元計算,市盈率約3.8倍至4.1倍,價格尚較工業股約4-6倍來說,是偏低,至於派息比率約30%,估計派息約10.5仙-11仙,股息率約7.3%-7.6%,較一般工業股的股息率6-8%,尚算合理。
故以4-6倍的估值及6-8%的預計息率計算,估值約為1.31至2.2元之間,現時股價尚算在估值下游之間,故有一定水位,可考慮購入作一定價值發現。
註:筆者在2007年8月以每股2.36元購入,取得39仙股息,成本價為1.97元,故有道理向讀者作出購入的邀請,請注意。
宏峰太平洋(8265)的問題(2)
(續上文)
有讀者說不太明白其「稅項淨額(稅項撥備減預付稅項)」是甚麼,故補上一圖,希望大家明白吧,另外其後收購品牌鐘錶業務均以現金支付,亦可以把多出來的現金套出。

現在開始再談第二點。
(2) 供應商大部分為關連人士
根據招股書,關連供應商共有3位:
(1) 寶興實業有限公司:
該公司主要從事包裝業務,為最大供應商,由其附屬公司Display & Packaging Limited的一位董事蘇輝雄的家族成員擁有。
但於2010年4月,他把Display & Packaging Limited的20萬股轉予宏峰太平洋附屬的Good Destination Co. Ltd.,作價僅20萬,出售後,蘇先生辭任Display & Packaging Limited之董事,並專注寶興的營運。
從上述可見,他是為了避免關連交易才出售並辭任董事的,但最終也不能避免視作關連人士。
(2) 深圳市龍崗區橫崗鎮迅隆五金加工廠
該公司的翻譯又為避免責任,竟然又把一些可以查到的東西變成一些英文及忽略事實。
該公司於2003年6月26日註冊成立,主要為上市公司提供錶帶等的產品,由楊先生的堂兄弟楊剛持有。但招股書連這個也懶,叫Yang Gang就算,去深圳市工商局網站一查就查到,為何連這兩三分鐘的工夫也要懶呢。
]
(3) 深圳市桂峰表業有限公司
該公司主要提鐘錶組裝業務,是公司唯一的鐘錶組裝商。持股由公司沒有持股的執行董事楊一軍及其妻于玲及蕭慶裕分別持有80%、10%及10%股權,其中蕭慶裕在招股書並無披露,只列作獨立第三方。
該公司在2009年有一次股權變化,由一家寶興置業,變成由這三名人士持有。



根據招股書整理,從下表可見,在2008年該3家公司佔公司採購成本40.65%、其後2009年佔採購成本不減反增,達50.51%,2010年上市後亦達49.76%,在供應商均為關連方的控制下,其實可以大大控制應付款、存貨及採購成本,從而使盈利大大及報表地美化。可以說,該公司可分為兩部分,但只是拿了它貿易部門上市。

正如有一位網友所稱,「值得欣賞的是這公司的嵌件組合方式,這組公司實際上就是簡簡單單的生產商, 但只拿其Marketing Department 來上市,其盈利、資產,只要控制得宜,管理層說是一就不可能會是二。其(大)公司的營運完全隱藏, 完美的Off-Balance Sheet Financing, 與CDO中的SPV有著同等的藝術技巧。」
題外話: 內銷業務
估計為增加股票銷售的吸引力,公司開內銷業務。
公司內銷業務主要由深圳市天海霸鐘錶有限公司進行,但其實此前該公司並無其品牌,只是一個空殼,其後才向關連方收購,為免影響美化報表的效果,收購是在報表期終日,即2010年6月30日進行。招股書把這個過程分為多個部分,有點不清不楚,現在可以細說重頭。
(1) 2008年12月,楊先生的親生兄弟楊勝(招股書又拼為Yang Sheng)持有的深圳市嶺喬貿易有限公司向一名獨立第三方購入「天霸」及「海霸」的品牌。當時的執照期限僅至2010年9月,後改至2010年12月,即證明該公司無長期經營的打算,可以見到其實他們早有預謀。


(2) 2009年1月,以深圳市嶺喬貿易有限公司名義開始從事「天霸」及「海霸」品牌的銷售。
(3) 2009年6月,楊一軍及其妻于玲成立深圳市天海霸鐘錶有限公司。

(4) 2009年10月8日,由四位執行董事楊一軍、廖天澤、林志偉及黃汝文分別持有36%、32%、16%及16%的金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成立。
(5) 2009年11月,金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購入深圳市天海霸鐘錶有限公司。
(6) 2009年12月,廖天澤購入楊一軍所持有的金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36%股權,廖天澤、林志偉及黃汝文分別持有68%、16%及16%金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7) 2010年2月,金域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購入深圳市天海霸鐘錶有限公司手續完成。

(8) 2010年3月,深圳市嶺喬貿易有限公司批准深圳市天海霸鐘錶有限公司於2010年3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期間使用天霸及海霸商標及銷售天霸及海霸品牌鐘錶,天海霸透過向嶺喬以成本價收購天霸及海霸存貨,開始銷售天霸及海霸品牌鐘錶。
這代表公司只是仍為一個貿易商,向深圳市嶺喬貿易有限公司購入存貨,然後出售予終端。
(9) 2010年6月底,深圳市天海霸鐘錶有限公司收購深圳市嶺喬貿易有限公司天霸及海霸品牌及存貨,作價470萬及565.4萬人民幣,合計1,034.4萬人民幣,在報表上,仍被列作其他應付款項,但該款項據稱已被結清,加上派發超過989.6萬股息,順利把2010年6月手上的現金2,979.7萬的大部分現金消滅掉。
物業背後的故事(2)-民豐控股(279)、威利國際(273)、萊福資本(901)
再續昨晚的話題。
從上面的年報一頁中,可以留意到這就在2006年年報附註31(a)的一段東西,內中寫明:
(a) 收購附屬公司
於2006年5月4日,本集團收購Startech Business Limited(其主要業務為持有物業)之全部權益,現金代價為港幣3,882,000元。
但是該公司在2006年5月並無公告說明這項收購,可能是因為按上市規則第14章提及的標準,金額不夠高,所以不用披露,比率與披露的定義詳如下圖,至於比率的定義,請參閱以下文章。


在這項交易中,買回來的租金回報率還不足2%,以北角區的標準,可能真的較低,真要誇誇那估值師。
(2)
但是買方威利國際持有55.27%的公司,在公告中它稱是間接控制買方Apply Worth Limited,而直接控制的公司就是由歌德豪宅有限公司。
這家歌德豪宅公司,其實就是華匯系物業投資的精華所在組合而成,其物業組合及資產如公函所 述。在2009年10月,有一位獨立第三方羅小姐(這位羅小姐資料請詳閱該訪問)向 該公司以每股60仙認購公司7.5億股,作價4.5億港元,據年報所述 (p.14),資金將分3個月支持,交易在12月完成,持股降至55.27%,在3月,公司稱羅小姐已付1.5億,其餘3億尚未付。
明日續。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