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唐宮(1181)上市的一點看法

(按: 由於私人抽了兩手股票,故對此股看法有下點偏頗,敬請留意。)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17160&page=0#lastpost

(1)今次間公司的財務都幾好,我睇唔出有甚麼特別,是特別是茶葉銷售那方面,照teawater稱,說穿了即是茶錢,是同對手拆帳的,還要是這幾年才建立關係,應該是可以壓榨多一點,才選他們吧。如果扣除此項,再扣特殊收益,上市都是還差一點,德勤真是好幫手。

據招股書稱:

「該等與茶葉供應商訂立的合約一般按一年的年期訂立,我們獲授於該等合約屆滿日期之後續約的優先權。

根據該等合約,銷售茶類產品獲得的收入按照50%至60%的百分比率在供應商與我們之間分配,該等款項由供應商與我們以銀行轉賬的方式按月結付。截至二零零八年、二零零九年及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我們分別約21.8%、20.8%及19.3%的溢利及全面收益總額來自銷售茶類產品。多年來,我們已與該等供應商建立長期穩定的業務關係。我們已與該等供應商建立約一至四年的業務關係。預計銷售茶類產品的佣金收入將於未來為我們帶來可觀收入。」

(2) 睇晒D高管,可以睇到個班底是搞富城火鍋的,之後執埋,專心搞呢間。初頭應該是那幾位創辦人加上另外幾人搞,後來這堆人私自去中國其他城市搞,之後差不多搞到一定水平後,又遇上Pepper Lunch,但無錢搞,所以搞上市?

(3) 有少少外業

據董事所知、知悉及所信,控股股東之一兼執行董事古先生之子(已滿18歲)正在中國深圳開設一家越南美食餐廳(「越南餐廳」),預料很快開始營業,主要供應越南麵條。

控股股東之一兼主席葉先生確認,葉先生之兄弟為深圳一家供應杭州美食之中式餐廳(「江南餐廳」)之被動投資者。據董事所知、所悉及所信,(i)葉先生之兄弟擁有江南餐廳之20%權益,為少數股東,江南餐廳餘下股權由四名個人(為獨立第三方)擁有。

(4) 開廚房又要過一手,租物業又要過一手

美高集團為一家在香港註冊成立的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物業投資。美高集團由陳先生、葉先生及古先生分別持有50%、35%及15%。東莞維華為一家在中國成立的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物業租賃。東莞維華由香港維華全資擁有。香港維華為一間於香港註冊成立的有限投資控股公司,其由陳先生、葉先生及古先生分別擁有50%、35%及15%。由於陳先生、葉先生及古先生為控股股東及執行董事,根據上市規則,美高集團、東莞維華及香港維華為本公司的關連人士。

...

「美高集團」指美高集團有限公司,一家於一九九二年七月十四日在香港註冊成立的有限公司,由陳先生、葉先生及古先生分別擁有50%、35%及15%

...

超群為一家於一九九零年四月在中國註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製造、銷售、安裝及保養廚房設備及提供與廚房設備及廚房佈局有關的諮詢服務。該公司由古先生間接擁有。由於古先生為控股股東兼執行董事,故根據上市規則,超群為本公司的關連人士。

...

「超群」指超群廚具金屬製品(深圳)有限公司,於一九九零年四月四日在中國成立的有限公司,由我們的執董事兼控股股東古先生間接全資擁有

(5) 管理層超級組合,預期會成為公關公司及財演宣傳對象

1. 鄺志強先生,JP(太平紳士),56歲,本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彼於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獲委任為我們的獨立非執行董事。

....

鄺先生自二零零二年八月至二零零七年十月擔任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耀萊集團有限公司(之前曾分別稱為環球飲食文化集團有限公司、玉皇朝飲食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及玉皇朝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970)的獨立非執行董事。....

 

2. 鄺炳文先生,46歲,本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彼於二零一一年三月二十五日獲委任為我們的獨立非執行董事。

鄺先生於會計及行政方面擁有逾13年的經驗。彼曾於多間私人公司擔任會計師及財務總監逾8年。彼現任澳柏企業服務有限公司董事。彼曾分別於二零零六年三月至二零零七年七月及二零零八年六月至二零零九年一月擔任百田石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前稱為建星環保紙品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8011)及泰盛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159)的財務總監及公司秘書,這兩間公司均於聯交所主板上市。

彼自二零零四年九月起擔任世紀陽光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509)(前稱為世紀陽光生態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股份號:8276),該公司原為一家於聯交所創業板上市的公司,於二零零八年八月一日轉至主板上市)的獨立非執行董事。

鄺先生自二零零七年七月起及自二零零九年三月起亦分別擔任粵首環保控股有限公司(前稱中富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191)及三丸東傑(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2358)的獨立非執行董事,這兩間公司均於聯交所主板上市。彼自二零零九年九月起擔任聯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江晨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8305)的公司秘書,自二零一零年三月二日至二零一一年三月二日擔任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天溢果業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756)的公司秘書。

3. 梁偉泉先生,45歲,本公司首席財務官兼公司秘書。

...自二零零一年十二月至二零零四年十二月擔任匯隆控股有限公司(一間於聯交所上市的公司)(股份代號:8021)的財務總監。及後,彼於二零零五年五月至二零零八年八月加入Sinobest Technology Holdings Ltd(一間於新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出任首席財務官。彼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至二零零九年五月任真明麗控股有限公司(一家於聯交所主板上市的公司,股份代號:1868)財務總監,於二零零九年二月至二零零九年五月任公司秘書及於二零零九年六月至二零一零年九月任非執行董事。

另外根據Webb的資料,他於2004年曾任遠大醫藥(512,前太陽神、曼盛生物科技)的非執董,次年辭任但好像遺漏了此項,港交所應該要公司補回。

.陳萍小姐,40歲,為本集團財務總監。彼於二零零九年十二月加入本集團。在加入本集團前,彼曾分別於一九九二年六月至一九九五年九月擔任審計工作,一九九五年九月至一九九七年六月及一九九七年六月至二零零零年四月於香港私人公司擔任信貸分析師及會計師。彼亦曾於二零零零年五月至二零零八年五月任華敦集團的財務及會計經理,並於二零零八年七月至二零零九年九月任雅天妮中國有限公司的(一間於聯交所上市的公司,股份代號:789)財務總監。

外傳: 點解有張堅庭?

在招股書赫然發覺張堅庭為該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於是好奇看看, 從下面估計到他經營餐廳不是太順利,但不談這麼多,引錄如下,但他的老婆是誰,大家都知道。

「張先生於香港餐廳業擁有逾八年經驗。二零零二年至二零零九年,彼與他人在香港共同擁有及經營中式快餐連鎖店表哥茶餐廳。目前,張先生無償將上述商號許可予獨立第三方在中國經營餐廳。

...

張先生為新一程有限公司、詠盈發展有限公司、彩堅有限公司、緯潤有限公司及Superjet (HK) Limited董事,該等公司全部於香港註冊成立,並由香港公司註冊處處長依據公司條例第291條以不營運公司為理由撤銷登記而解散。上述公司於解散前已停止營業,並分別於二零零一年、二零零二年、二零零二年、二零零六年及二零零七年解散。」

但是真正原因,不是因為她,是因為商標給他搶註了,根據「歷史、重組及公司架構」一節:

「(c) 於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一日,唐宮香港盛唐向神力有限公司認購香港第43類下以其名義註冊的商標,象徵式代價為1.00港元,由各方公平磋商後釐定。神力有限公司由張堅庭先生(獨立非執行董事)及其妻子擁有70%及30%。」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他亦曾搶註現由稻香為大股東的泰昌餅家股權,但後來合作不果,最終捐款了事,唐宮亦成為張先生的搶註成功的案例之一。

「搶註泰昌餅家商標事件

2005年,張堅庭曾與泰昌餅家東主歐陽天閏洽談合作,希望對方供應蛋撻給「表哥茶餐廳」(本身由張所經營),但不果,由於泰昌經營多年來都未有到公司註冊處登記商標,於是張氏便單方面搶註泰昌商標。

張表示因為自己是基督徒,做不到以註冊跟歐陽先生「講數」,於是開出條件要歐陽天閏捐款給展望會,張便會 「物歸原主」,最終歐陽天閏捐款出五萬港元犢回商標使用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38

又重複了: 泰盛國際控股(8103,前訊泰科技)歸入華匯陣營

2015年6月17日,公司宣佈進行2供1的供股,每股5仙,包銷商為民眾金服(279,前東方紅、內蒙發展、民豐控股)旗下的民眾證券(前寶聯證券、皇朝證券、民豐證券)。後更改供股價至7仙,2合1後變成14仙,之後又購股權至極限,極像華匯系控制公司運作。

中南證券位於香港北角馬寶道28號華匯中心1601室,為Co-Lead Holdings Limited旗下企業,Co-Lead Holdings Limited則由中國金海控股(139,前預發國際、139控股、越南控股、中國微電子,將易名為中國軟實力科技)、民眾金服(279,前東方紅、內蒙發展、民豐控股)、三龍集團(329,前金龍集團、如煙控股)、仁天科技 (885,前福方集團)、國盛投資(1227,前第一亞洲資本、中國金融產業)等公司持有,各公司主要經營地點均在華匯中心。

此為華匯系控制的第28家(或以上)公司,包括包括佳訊控股(30)、海王集團(70,前德智發展、駿雷國際)、馬斯葛集團(136)、中國金海控股(139,前預發國際、139控股、越南控股、中國微電子,將易名為中國軟實力科技)、 民信金控(273,前稱怡南、華匯控股、互聯控股、威利國際)、民眾金服(279,前東方紅、內蒙發展、恆盛東方、內蒙發展、民豐控股)、三龍集團(329,前金龍集團、如煙控股)、漢基控股(412,前東峻、大雄科技)、 中國家居(692,前正興、寶源控股)、意達利控股(720,前和記行)、中國置業投資(736,前銳鴻集團、上億國際、北方興業)、仁天科技 (885,前福方集團)、鷹力投資(901,萊福資本)、合一投資(913)、德發集團(928)、中國環保能源(986,前南興集團)、中國智慧能源(1004,前麗盛集團)、新確科技(1063,前錫威國際)、保興資本(1141,前雄豐集團、新創綜合企業、保興投資、北京御生堂)、國盛投資(1227,前第一亞洲資本、中國金融產業)、首都創投(2324,前中國北企投資、德泰中華投資)、銳康藥業(8037,前朗力福集團)、 泰盛國際控股(8103,前訊泰科技)、中國幸福投資(8116,前優能數碼、大地資源控股、中國公共醫療)、科地農業(8153,前智庫科技、中國3C集團)、匯創控股(8202)、譽滿國際(8212,前問博控股、香港生命集團)等,其往績劣不可聞,建議大家小心迴避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925

掘金港股連載(4): 交易成本之區別

(1)基本收費

  在深圳及國內之股票市場方面,收費主要為以下4方面:
(1)    印花稅:成交金額的0.1%。
(2)    證券監管費:按年購買股票成交金額額的0.02%,賣方不收取。
(3)    過戶費:在上海市場交易每1000股收取1元,不足1000股按1元收取,深圳不用收取。
(4)    券商交易傭金:最高為成交金額的0.3%,如果為大額交易客戶,一般可低見0.08%,但最低5元起,單筆交易傭金不滿5元按5元收取。

合計起來,約為單邊成交金額的0.2%至0.42%,成本較低。但在香港方面,成交費用會較高,以一般滬港通交易為例:
1. 交易費:成交金額0.005%(買賣雙邊)
2. 交易徵費:成交金額0.0027%(買賣雙邊)
3. 交易系統使用費:每宗交易0.5港元(買賣雙邊)
4. 股票印花稅:成交金額0.1%(買賣雙邊)
5. 股份交收費用:成交金額0.002%(買賣雙邊,每邊最低及最高收費分別為2港元及100港元)
6. 證券組合費用:成交金額每年不超過證券組合市值的0.003%至0.008%

忽略兩種較少的交易系統使用費及證券組合費用,單邊交易費用為0.1079%以上。

(2) 券商收費
如果是一般券商,單邊交易費用是0.3%,證券行可能做到更低,如利用國金證券的傭金寶,傭金可低至萬分之1.5,即0.015%。

(3) 換匯收費
根據上交所規定,為避免當日匯率波動給市場帶來的結算風險,其取值範圍覆蓋了歷史上的最大單日波動範圍,目前其取值為T-1日末離岸市場港幣對人民幣即時中間價的±3%。但實際的結算匯兌比率是根據日終淨額實際換匯匯率並按買賣全額分攤原則確定的,結算匯兌比率一般都會優於前述參考匯率。即,日終清算後,投資者的港股買入交易,按賣出結算匯兌比率所計算出的、實際需要支付的人民幣,一般將少於證券公司日間按賣出參考價所計算出的金額。

反之,日終清算後,投資者的港股賣出交易,按買入結算匯兌比率所計算出的、實際可以得到的人民幣,一般將多於證券公司日間按買入參考價所計算出的金額。

所以在成交上,由於被扣3%的匯率波動風險,所以可購買的股數,較自己手上現金可購買的股數為少,但在購買當日的收市後,結算所會退回多出的金額給你,如果相較利用非正當或正當結匯的匯率,差價不算很大之餘,也可能較你外出換匯的匯率為佳。

根據平均上交所之數字,匯率雙邊相差約0.04%,實在是非常低的數字。

綜合三者,交易單邊費用其實只有約0.1679%至0.4479%,和國內進行股票交易相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469

大劉買匯豐賺定蝕?


之前寫匯豐是我初次寫大股的試驗,見大家意猶未盡,決定斬多四兩。


大劉兄作為電盈及匯豐的股東,昨日表態,在多份報紙都出了頭版,我們用生果日報的文章做一個例子:


「股壇狙擊手」大劉卻對滙控充滿信心,預期滙控最多調整到41至42元, 供股價28元亦「好安全」。他更自爆,作為滙控股東已有一段長時間,「一定係100蚊樓下買,總之唔係貴,上次金融風暴前我賺40億,金融風暴後倒輸30 億,大部份都係滙豐。」


我們可以知道大劉在股壇幾十年確是名不虛傳,對股票有一定的支持/阻力概念,由前兩日林瑞芬的專欄曾表示44-45元為此股的重要支持位,即除權後約39-40元,若計及大戶出貨的上下波動,41-42元亦屬合理水平。

從這句說話,由此可以計出他大約的成本價,在1997年,匯豐最高價為278港元(即未除權的92.67港元),最低為1998年9月的131元(即未除權的43.67港元),他在最高位賺40億,最低位虧30億,上下大約70億,股價上下相差49元,即可以求得他持有的股數為:


70/ 49  =142,857,143股


即約1.43億股,亦由此可得知其成本價為


= 30/ 1.43 + 43.67   或  92.67- 40/ 1.43


= 64.67元(即未除權及拆股的193元)


可以知道,大劉所言非虛,購入價確不是在已拆股後的100元以上。


我由經濟日報找出匯控近十二年的股息:


 1997年=0.28美元  1998年= 0.31美元  1999年= 0.34美元   2000年= 0.44美元  2001年=  0.48美元 


2002年= 0.53美元  2003年= 0.60美元  2004年= 0.66美元  2005年= 0.73美元  2006年= 0.81美元 


2007年= 0.90美元  2008年= 0.64美元  

從以上可見,假設大劉由97年頭持有,他派的息足有以上的6.72美元,以1美元兌7.8港元計算,


即共收息:


6.72 x 7.8


= 52.41元


若不計算任何時間值及跑贏/輸大市的結果,他現時的打和點約為:


64.67 - 52.41


=12.26元


以現時的股價44.8計算,他起碼賺32.54元一股,即賺約47億。


如果以這十幾年回報計算,他每年的回報率為:


((44.8+52.41 - 64.67) / 64.67 ) ^ (1/12)


=3.45%


都尚算跑贏現時的定存,以1997年初的指數約13,000點計算,這項投資亦算是跑贏大市。


難怪唔少人話買匯豐是好過定存,大劉亦不諱言:


他表示個人會供股,旗下天發證券更預留15.6億元作為滙控的分包銷商。「唔睇好,我就唔會分包銷,就算冇人供,呢個價(供股價28元)分包銷亦好抵,要兩億(美元)其實少咗,應該要多5億(美元)。」

所以他決定繼續支持匯豐,另外亦因為他大部分資金都在匯豐,為保護他的存款,支持是應該的。但是對小股東來說,就第二種想法,詳請看前文。


題外話:


1. 新報嘗言


劉鑾雄又透露:「18年前,有人以此(組織人頭反對私有化建議)勒索我2,000萬元,要我交保護費」,最終亦無奈被屈。但他拒絕透露上述事件與昔日哪宗私有化個案有關。資料顯示,劉鑾雄旗下愛美高提出私有化華置,惟最終計劃落空。劉鑾雄亦拒絕透露勒索他的人的身分,但以「金融黑幫」形容該位勒索者,更稱「人人都知佢係邊個」,他更直言:「屈我的人已經破了產。」

邵氏上月27日獲得獨立股東大比數通過其大股東提出以每股13.35元的私有化建議,劉透露,曾有人要求他組織200個股東去反對邵氏的私有化方案,但由於他與邵氏副主席方逸華稔熟,故並沒有答允,他並強調「我們不是專門搞人、打擊人的人」

他想把賺得的幾十億變入自己口袋,故二千萬也肯付。可見他不為小利而動的作風,對他之後的投資也有幫助,亦帶來不少教訓。


另外邵氏都講掂,壞不壞大事都不太緊要。這兒可能只誇大自己的角色。


2. 劉鑾雄說涉足股場已有很長的時間,對於股價升跌處之泰然,他曾經持有一隻股票,涉及二百億元至三百億元的金額,但也沒有感到壓力。

這應是指平保(2318),亦可知其身家之豐。


3. 這一個無十年股齡以上會不懂,故星島曰:


好似我九七年金融風暴時,有家證券行倒閉令我損失了二十億股票,唔通我又同一般股民去示威?去掟雞蛋?」

結果經濟日報給了答案:


  除了滙豐外,97年曾有一間證券行倒閉(有指是已倒閉的百富勤),劉鑾雄於該行的20億元投資動彈不得,回想那時的情況,劉鑾雄說:「有人輸股票會遊行示威,我衰了會勤勤力力,面對現實,逐點逐點賺回來。」

4. 他對明報、經濟及新報的見解,新報曰:


劉鑾雄昨日表明「希望於電盈私有化建議中,掹車邊賺錢」,對持有電盈並不感到有壓力。而他購入電盈股份後,對傳媒就電盈私有化事件的相關報道均相當 關心,且對傳媒的報道瞭如指掌,果然是一位極專業的投資者。自問「以基金角度考慮」買入電盈的劉鑾雄昨日輕易指出,《經濟日報》及《明報》均有就電盈股東 名冊作出追蹤式報道。他更豪氣地笑問:「《經濟日報》的同事還有沒有問題?有問題請隨便發問,不擔心你們問題尖銳。」

笑指本報記者是專家

另外,劉鑾雄又指出亦有留意本報報道,輕易說出本報就事件三度發表社評,又以「追得很貼」來形容本報有關電盈私有化事件的報道。而本報記者向其追問問題時,他笑着稱:「你對事件亦已經係專家啦!」


新報記者

由此可見,我看過多篇關於是次私有化的文章,壹仔寫得最詳細,連地址都要「親自上門」,但是他一口都無提,可見是當時無壹仔記者,又或是他無看過壹仔啦。新報是之前他稱「老實商人」的羊先生,為甚麼他這樣說呢,大家可以細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35

對「日日睇你blog的fans」的回應

今日有位「日日睇你blog的fans」的網友對本網提出意見,特列之並稍作編輯如下:

1. 我日日睇, 我明啦, 港交所的人係食米田共的, 九成九細股係千狗加明搶你錢. 我唔想再浪費青春看那些股啦,

2. 我用5夠水買曬睇曬micro chow D 書啦, 買細價股賺錢難過賭波買波膽. 你明知隻野會跌9成, 你都無法賺錢, 鬼佬有derivative可以put死鬼佬的股, 你無, 鬼佬short股有cash袋,有息收, 你無, 你short到仲要比息.

3. 我想用積蓄投資買樓買車,我願意揸357年,我想買ASM 太平洋, 你有意見嗎?

4. 請分析一間大市值,管理層不是騙子, 有好盈利增長前景的攻擊股, 另加一間大市值,管理層不是騙子,息率好的防守收息股, 好嗎? 以你的知識幫下大家, 好唔好?

回覆如下:

1. 現時是港交所和證監會合作去監管市場。前者為了盈利,對監管自然較為輕手,以免嚇怕潛在客戶,後者極為官僚,加上市場感覺不足,容納一些市場中的低手進 入,對小股的監管很少,加上事事要證據,查起上來當然超慢,人地都已經賺了大錢呢,故此對市場中的一些行為,當然做不了甚麼東西。所以自然能令一些人能從 中取利。但如果你不參與,又有誰能騙你呢,你自己都有責任。

2.

(1)周先生著作不少,除了股票及投資書外,他亦出了好多小說,所以你並無買曬睇曬他的書,你只買了他講股票那部分吧。

(2) 買細價股當然難買過波膽,因為賭局沒這樣長。買波膽開場波就完晒,但買股票除了當中的錢的投入外,時間的投入也是不少,特別是贏輸的煎熬就真是難受呢。

(3) 就算有得short,因為他具備貨源及消息,所以控制股價極容易,他也有辦法控制來贏你。他們輸的方法,只有財力不足,加上市場不就,集不了資,不能再控制這麼多股。

3.

(1) 你又想好快發達,又想叫人幫你分析,要發達,極難,始終如不能努力鑽研,贏錢是好難的。懶人最好買ETF如盈富基金(2800)配合REIT就算了,不要想著挑戰難度,考自己眼光了,這些需要很花心機每一份業績看看才可以的。

(2) 關於ASM大平洋,它無疑現時是不錯的股,但本身以本年預計盈利5.8計,其PE已達12倍,在工業股已算偏高,本就已蝕章,加上下年買入西門子的蝕本業務,其虧損已是本年預計盈利的大半,之前台灣的明基買下其流動電話業務,人地又是送錢給他們收購這項,但最後都要無奈地終止業務,並錄得不少虧損,故我對此股不表樂觀,我整理了一些新聞,可看此

如果真是要買,等多一年半載,其業績轉差股價大跌時,你又覺得它公見底時買,會比較好。

4.

我不寫這些股絕對有原因。理由如下:

(1) 我自己優勢是分析小型股,分析大型股絕不在行,在行的Blogger包括市場先生ckm001、大口仔、阿牛、藍兵手記、味皇兄等,所以我不會寫這些。

(2) 這些股票日日報紙寫的大行報告、新聞報導、分析評論好多,為甚麼我又要花神再研究一次,這是非常無聊的,你為何不買報紙看一看?

(3) 我影響力太大,推介股票會影響好多人的部署,所以如非必要,我絕不會推股,因為這或會累人輸錢,我絕不會這樣做。現在在論壇上市公司區貼的貼,只為未來開個類似Webb的網作準備,並不是股票推介。

(4)報紙日日都推股,我的博友們除了林奇兄,還有多少人去講這些東西,如不講這些,下一代又有誰能得知這些教訓,何我還要這樣寫?講這些股不好的東西的地方已經少,為何我要不寫呢,以讓別人知情呢? 你不喜歡看這些,上面講的Blog已經提供很多選擇給你了,況且自己能力不足,別人資料來源更多,何必勉強?

(5) 我們上市公司區開了個版講這類股票,你只知道有這個Blog,知不知道有這版存在,只怪你自己做功課不足。

(6) 管理層都是人,人都有利己心態,在缺錢的情況更甚,其實個個都是老實的騙子,我認為只有對股東較好和不好的管理層。

(7) 大市值和盈利前景穩定絕不能成為攻擊,前者導致盈利要求必需高,增長自然困難,後者現時消息流通,根本估值就已經高,未能賺到大錢,如有偏差,更令你泥足深陷啊。所以要賺大錢的股票,必然有一些市場認為的一般偏見存在,但這些股票必然是少人知,如我又推介的話,就會變成(3)的情況。

(8)至於息率好,正如3(1)之見,懶人買ETF及REIT的配合就好了,這樣已經能取到穩定的股票,這兒只有幾十隻,何況味皇兄都分析了REIT,為甚麼要我分析呢。

所以綜合來說,分析股票唔難,要個個賺錢,使人滿意更難,所以你還是自己分析,我現在正整頓股票區,使它成為資料庫,這樣分析股票會較易,做功課都簡單一點呢,所以你只要花時間去研究,就能找到你心水的股票啊,始終都要花點心機去研究,不努力如何能得世間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16

估值遊戲(超過50回應則有答案)


上個星期的問題可能太難,今個星期出一個較易的問題給大家,去年,小弟去年中拍過的北角港鐵站A4出口可以到的某系上市公司的大本營的地庫。並我出過這一題問題給大家,就是問這兒的價錢,問題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032







而去年亦曾經開估過答案: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4036


但小弟今日問的問題就是,這個物業曾經在1997年賣給同一間上市公司,價格是多少呢?


如果有超過五十個回應,我就會在下星期日公佈答案。


 

少少誤導提示:


(1)該公司在前天購入該中心23樓的作價是5,817.24萬港元。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344


(2)在某人的關係人注資該公司的附屬的取得部分股權中,該公司有部分物業是在這個中心,內含估值報告,大家可以參考參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22/LTN20091022196_C.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57

年底造業績系列(3):易寶(8086)篇(寫作中)

2011年12月16日,易寶(8086) 中國保綠投資(397,前合一集團、金寶國際集團、元開達利環保、星虹控股、康健醫療科技、香港體檢)出售位於沙田的都會廣場部分樓面物業,作價5,250萬,並錄得67萬的帳面收益。這物業是在2010年10月以5,000萬向一位盧麗娟小姐購得

這物業位於港鐵馬鞍山線第一城站附近約10分鐘路程,位置可參看Google 地圖

這交易看來好像兩間上市公司不相關交易,但這交易其實背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包括多家主板及新上市的創業板公司,一會我們再慢慢細說。

這故事,應該在1985年說起。

1985年,現任易通訊(8031)榮譽主席經過多年任職於美資及港資科技企業凌炤鑫的工程師及管理階層後,決意自立創業,成立易寶(8086)前身易寶系統有限公司,以從事分銷電腦產品。兩年後,其取得迪吉多的授權,從事總批發,並主力銷售該品牌的產品,業務蒸蒸日上。

1988年,為增強公司資本實力,引入從事電子產品分銷、現台灣上市公司聯強電子(2437)旗下雷射電腦有限公司作為策略股東,持股40%,凌炤鑫股權降至44.3%,而事業繼續發展。

1990年,凌炤鑫把分銷業務發展至中國及新加坡等地,同時亦與有7年經驗、當時在星光傳呼機有限公司(383,後易名星光電訊、中國網絡訊息)高層、現時為易通訊集團主席黃偉漢合作,發展傳呼易通訊(8031)業務的前身易寶通訊服務有限公司。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14

如何挑選高息股

應某國內網站之邀,筆地特地撰寫一篇如何挑選港股中的高息股的方法,希望大家喜歡。

香灌的股票雖然陷阱處處,但如果挑中了,因為估值低,確實可以賺得不少報酬,其中高息股的玩法一來可以穩定收息,二來可以用套利的方法,把較低息的股票換入一些較高息的股票,賺取資本的增值,以下是教大家如何挑選高息股:

(1) 避免選老千股

筆者已擬定了一個約700多隻股的老千股名單,定期會把新股及轉型股定格為各類的老千股,就算這些股派發高息也好,也只是鏡花水月,如果不小心誤買這些股誤當高息股,也許會導致不好的效果。

(2) 只挑選業務屬穩定的公司購買

一些周期性的股票,例如貿易、航運、金屬等,雖然有部分股票的股息非常高,但是他們的盈利大幅波動,派息也可以很斷斷續續,根本不適合作為高息股的配置,所以購買股票,應該主動挑選一些周期性弱的,例如消費零售、日常產品用工業、REIT等等。

(3) 挑選願意派發股息的

有部分公司,為了拉抬股價,可能在股價高時派發高息,但卻在股價低落時,雖然盈利豐厚,但派息也是按著股價來派,這一類的股票對股東根本不公平,也可迴避之。

(4) 挑選股息穩定的

在細看數據時,必需分析公司在盈利低落時是否願意仍派發高息,也需要留意公司的現金情況,如果現金高企的公司,就算盈利轉差,也是願意和股東分享成果的,這類股票也有一定的抗跌力。

(5) 挑選預期估值低的

挑選預期估值低的股票,如果是高息股,應該已立在不敗之地,相信只要時機—就,股票自然派發高息,你也可能獲得厚利。

(6) 盈利必需要穩定或者爆發式增長

在適合以上條件下,你已經找到願意和股東分享和股值低的股票,然後細看公司是否有盈利穩定增長和爆發的因子,如果有的話,請你不要再想了,大手買入股票吧。

以下就是挑選高息股的方法,相信大家總會有一些領悟如何找到高息股吧,因為告訴大家具體的股票名稱,無助學習,所以希望大家能試試找找心目中的高息股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344

洪龍荃文章涉嫌抄襲雪球網文章

今日,本人閱讀am730 洪龍荃大作,文章如下:

「海底撈(6862)當下市值約高達約940億元,以2017年全年盈利10億元(人民幣,下同)計算,市盈率(PE)高達80倍,就算參考今年上半年的增速50%,假設全年盈利增速保持相同水平,今年PE依然高達50倍以上,同業呷哺呷哺(520)最貴時也不過30多倍,難道前者品牌真的更值錢?

上半年計,海底撈店舖數目為341家,估計今年全年開店180至220家。招股書曾提及,其單店年均收入在5,000萬元左右,如果以整年計算,這450至500家店大約能夠貢獻225億至250億元之間的收入,同時假設淨利潤率保持在12%,2019年的淨利潤或達27億至30億元之間。若考慮來年仍有新店貢獻,盈利或達到100%的增長,明年PE就只有25倍。這或許是市場認可海底撈高估值的理據。

但是,上述估值邏輯存在一定疑問:

1)海底撈不斷開店同時,是否能夠保持相關的營收和利潤率?

2)火鍋現在佔中餐已經高達兩成多的市場份額,是否還能夠進一步提升?

3)在大幅開店的同時,是否還能夠保持質素?

4)大眾消費者對品牌會否出現疲勞,或者有後來競爭者取代等;

5)不發生任何重大事故,包括食品安全等。

筆者從來對高估值股票甚有戒心,少少瑕疵出現,股價隨時大幅下滑。以類似估值去選擇投資目標,更傾向選擇頤海(1579)。頤海估值相對上較低,潛在風險較少,確定性更高,雖然某程度上與海底撈的成敗連於一線。

頤海昨日收市報17.42港元,瀉5.4%,成交額逾5,000萬港元;海底撈報17.42港元,下滑1.6%,成交1.2億港元。 」

筆者覺得非常眼熟,想起之前雪球網有類似文章:

「目前投资者对于海底捞估值的分歧比较大,一方面是基石投资者给出了17.8港币/股,940亿港币的总体估值,国际配售超20倍超额认购,十分火爆,上市三天股价依然维持在发行价,市场对于发行价的认可度似乎也比较高;而另一方面,940亿港币的估值对应17年10亿净利润,PE高达80倍,即使算上18年上半年海底捞的营收、净利均增长50%+,对应18年底依然有50倍以上的PE,看上去也实在是高不可攀,难道市场真的错了?

这几天雪球上对于海底捞估值的争论也比较多,本文接之前两篇海底捞的分析,海底捞价值分析(上)和海底捞价值分析(下),继续来探讨一下目前海底捞估值的逻辑。

看下海底捞的开店数,2015年146家,2016年176家,2017年273家,2018年H1是341家,招股书估计18年开店180-220家,即2018年底预计总店数达到450-500家。如果按照招股书里海底捞单店年均收入5000万左右来算,如果这450-500家店正常经营一年,海底捞的营收能达到200亿以上,按照12%的净利润,即使不算当年新开店,19年也有25亿以上的净利润,比起18年依然有50%以上的增长,估值就只有30倍PE了。

当然19年30倍PE依然很贵,但比之前的50、80PE就合理多了,而且如果按照海底捞的开店计划,未来3-5年每年新开200家店左右,5年内达到1000家店,完全正常经营的话营收500亿,净利润60亿以上,估值就只有不到15倍PE了。这应该是市场给予海底捞如此高估值的原因。

但是,这个估值逻辑建立在以下几点的基础上:

1.作为竞争最激烈的餐饮行业,海底捞未来依然能保持目前的竞争力和客户忠诚度,客户对海底捞的口味不变;

2.新开店选址正确,运营顺利,新店的翻台率能保持目前远高于同行的5倍左右,且不会影响老店的翻台率(周黑鸭的前车之签);

3.海底捞的管理能同步跟上,毕竟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目前海底捞有5.3万员工,店均150人左右,1000家店就是15万员工,配套的管理人员能够跟上,服务能够继续标准化、制度化;

4.管理层不出老千,不动歪脑筋,跟员工、小股东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对团队的激励到位;

5.供应链体系运作良好,不出重大安全事故,比如颐海不能出大问题,当然一家两家店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影响不会太大。

当然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但如果以上5点海底捞都能做到,目前的估值也可以说是合理的,但是换句话说,当前价格的海底捞是没有太高安全边际的。巴菲特曾说过,对安全边际要求的高低来自企业的确定性程度。而现在海底捞的估值建立在充分乐观的情况下,是否值这个价就看大家对于海底捞未来的确定性判断如何了。至于个人判断,对于海底捞,只能说一句,谨慎前行吧。」

根據資料,雪球網原作者紅陽資本為在無錫市的一個投資機構,和洪先生無任何關係。洪先生基本上只是搬字過紙,把少量數字略改,連結構都是差不多,而成為自己的文章,實在是一些無恥的「洗稿行為」,他甚至抄襲筆者建議購買頣海國際(6862)結論的言論,行為實在非常無恥,道德低至極點。本人認為某人一些知識產權和聲明都沒有,就把創見據為己有,本人實在對作者和am730非常失望。

如遇上此人,我一定會嚴正地警示此人的質素低劣,對於編輯的走漏眼和低劣的工作態度感到非常失望。就是這些不知所謂、欺世盜名的人,才會使得香港投資者的水平低落,本人不能容忍這樣低劣的作者在香港存在,特著此文,如果是有心寫,麻煩不要抄襲人的文章,應從多方找尋資料,不要群在一些自己圈子去找答案,和多些非投資界朋友結交一下,多體驗一下,才好寫出一些有用的文章。這些文章連創見都稱不上,徒浪費報紙空間,本人也不明白為何這些欺世盜名可以上到報紙,希望am730正視此問題,使問題得以改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322

過去一星期賤價配股、高價買入吹氣資產及購入證券行名單

如上星期前文章提及,有部分上市公司和一些證券行為測試港交所及證監會的底線,不斷瘋狂推出不少異樣的配股和收購,筆者沒有辦法一一投訴,故整理名單如下,這篇文章筆者稍後會一併寄往證監會、港交所及港交所上市科所有組群,希望他們以快速回應的態度,對付這一批垃圾上市公司,以禁止他們進行行動。以下公司筆者會持續考慮前不具價值投資的評級,作適當的提升及上榜。筆者在此奉勸各位小投資者,不要嘗試在證監會嚴厲打擊前,購買以上的股票,傳媒或社交網站亦不應再為這些股票以財技宣揚其不知所謂的價值,謝謝。

賤價或用途有合理懷疑配股及可換股債券:
1. 結好金融(146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730/LTN20170730008_C.pdf
以低於資產值逾20%的價格定下行使,發行可換股債券,攤薄現有小股東利益。

2. 匯盈控股(82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728/LTN20170728847_C.pdf
以用盡一般授權20%折讓的價格,低於資產值價格發行一般授權許可上限的20%新股。

3. 中國軟實力(139)及未來世界金融(57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727/LTN20170727112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727/LTN201707271138_C.pdf
不明白為何兩者有甚麼商業理據一定要換股。

4. 未來世界金融(57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726/LTN20170726827_C.pdf
以用盡一般授權20%折讓的價格發行新股。

4. 中國農產品(14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727/LTN20170727018_C.pdf
大比例、大折讓供股。

5. 冠軍科技(9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726/LTN20170726929_C.pdf
較市價及資產值大折讓配股。

6. 星星地產(156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726/LTN20170726669_C.pdf
之前不派息似乎不用集資這麼多,還要低於市價配售新股,銀行融資似乎可處理,不具商業性質。


垃圾收購/賤價出售:
1. 凱富能源(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728/LTN201707281240_C.pdf
以11億向大股東購入一塊湛江地。

2. 中國環保科技(64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726/LTN20170726036_C.pdf
以1億新股購入無資產值的醫院。

3.大中華金融(43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730/LTN20170730044_C.pdf
以3億購入一件較高估的融資擔保及融資諮詢服務資產。

4. 創業集團(222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727/LTN20170727006_C.pdf
以帳面值沽出原有創業上市業務。

5. 長達健康(802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17/0726/GLN20170726114_C.pdf
以900萬購入負資產業務。

6. 賽伯樂國際控股(1020):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726/LTN20170726951_C.pdf
以3億購入一項只賺幾百萬,資產值只有400萬業務。

7. 星美文化旅遊(236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724/LTN20170724922_C.pdf
以1.5億購入母公司盈利下降業務。


購入證券行/財務公司:
1. 羅馬集團(807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17/0727/GLN20170727146_C.pdf
以較高價購入灝天環球投資有限公司及灝天信貸有限公司。

2. 高鵬礦業(2212)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7/0726/LTN20170726746_C.pdf
收購帝國龍財務有限公司。

證監會、港交所如果再次對這些上市公司的不知所謂視若無睹的話,筆者已聯同其他投資者們公開向特首發出公開信,並進行請願,要求他們檢討現時法例的漏洞,並要求對上市公司的不法行為加強刑事責任,以阻嚇大股東對小股東的不當行為,文件已在擬定中,從而提高他們犯事的成本,減少他們出老千欺騙股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