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所名牌大學,到底有什麼好的?
2014年10月我們捐贈了「牛津大學NIE金融大資料實驗室」;2015年06月
我們捐贈了「南京大學-牛津FDT金融創新研究院」;2015年07月我們捐贈了「清華大學經管學院FDT金融創新實驗室」;2016年10月,我們捐贈了哥倫比亞大學FDT智慧資產管理中心。
為什麼一定要揀一所好大學來捐呢?
哈佛、耶魯、芝大、北大、清華、這些地方,就那麼值得學子前仆後繼地嚮往甚至膜拜嗎?「學歷無用論」已不是新鮮事,既然這種觀點獲得關注乃至認同,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對嗎?上學,什麼時候被簡化成了如此功利的一件事?當今很多商界精英、行業領袖都沒鑲過頂尖大學的金邊:標基和小馬即使進了哈佛,也是在輟學之後才開創了各自的商業帝國。
學歷和往後人生的成功沒有必然掛鉤,所以學歷並非必需,所以在哪兒拿到學歷就沒那麼重要,所以好大學也就不是非讀不可了。讀一所好大學,到底對一個人有什麼實實在在的好處?
好的大學不只教你知識和技能,更教你怎麼學知識長技能。在名牌大學讀書幾乎沒有不累的。這個累,是苦心志,勞筋骨。其實,名牌大學和普通大學用的教材很多時候大同小異,這也意味著所學知識的內容與難度並不存在天壤之別。優秀大學和普通學校在學習上的關鍵性差異,不在於「學什麼」,而在於「怎麼學」學習的方法和過程,有時真的很不一樣。
經濟專業的學生都要從微觀經濟的供需關係曲線學起,英國文學的同學也都要讀莎士比亞。同一個知識點,普通學校的學生可能只掌握了皮毛,背一背概念,練幾道習題,應付一下教授,淺嘗輒止;頂尖大學的學生卻可能通過教授講解、小班討論、課外研究、文獻閱讀、論文撰寫等多種方法,很深刻立體地消化一個知識點。
在牛津,每篇論文都可以寫得艱苦卓絕。為了理出一篇論文的Arguments(論據),經常要通宵刨掉幾本書、跑上N次圖書館、查過幾回期刊資料庫,有時還需要和教授面對面交流觀點。寫的過程更是絲毫不能馬虎,文章邏輯、遣詞造句標點符號等方面都需要莊嚴對待;引用別人的觀點和資料時,必須仔細做好注釋、否則就算抄襲,可能被追責。更重要的收穫,還是通過深度學習所提高的各種能力:閱讀力,寫作力,分析力,批判性思維等等。這些能力綜合在一起,就加強了一個人的自學力。
好的大學,好在氣場。二十歲出頭的廢青,或多或少受到身邊人潛移默化的影響。若想當一個優秀的人,就最好多和比自己優秀的人在一起。好大學,關鍵的「好」在於「人」好。沒有一所好大學不是人文薈萃、牛人輩出的。
一條華爾街、以致紐約、三藩市、倫敦等大城市,更是有成千上萬Harvard, Yale, Columbia, 芝大,從近百歲的老翁到二十多歲的小夥都活躍在校友活動中。在人才濟濟的校園裡待四年,你會接觸到各式各樣奇怪的人才,通過和他們一起上課、寫作業、運動、聊天、旅行、談戀愛,你將一直被他們的正能量氣場籠罩,不知不覺汲取到他們的優點,逐漸變成更好的自己。
名校等於更好的平臺,更多的資源離成功更近。好大學帶給學生的機會和資源往往是頂尖的。而抓住一個好機遇,你的起點就可能比別人高一截,每年夏天,華爾街的幾大投行都會錄取一些大三升大四的實習生,把他們分配到投資銀行部、股票銷售與交易部、研究部等部門實習8-10個禮拜。實習生最多能拿到一筆相當於十皮八皮的薪水,表現優秀的還能提前獲得全職錄用。實習面試開始前,幾大投行的招聘團隊通常會舉辦吹水會,跟申請者見面,告訴學生們投行是什麼回事。他們派出的公司代表,從MD到初級分析師,多是校友,與學生們吹水時毫無距離感。高盛甚至專門請華爾街著名的金融培訓師到大學,給學生們上課,一切免費。首輪面試,一些投行更是將考官團隊運到校園,免了學生們趕火車去紐約的麻煩。
大多數人一輩子隻會讀一個Degree,有的人會再讀個碩士博士。一生就這一次,那麼為何不上間好學校呢?
不過,上唔到也不要緊,2017年我們在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深圳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合共20所大學會繼續多開20間FDT Cafe,把華爾街帶進校園。
佛門餘暉泰國4.0
我們相信,國有國運,公司有自己的時代。我們持續地比較和分析,幫助投資者發現趨勢,並順勢而為。在東南亞,泰國一直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存在,這裡是:
最正經的國家,是小乘佛教在現實世界的唯一淨土;
最開放的國家,亞洲性都、人妖國度,變性人、戀童癖云集於此;
最有前途的國家,物產豐饒不愁吃穿,南洋大佬笑傲全球;
最沒前途的國家,迄今為止還是世襲罔替的君主國家,軍閥幕後專政,如今的泰王是廢王。
所有的奇葩背後,都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泰國基本上是三方均勢:國王、軍隊、民選政府(主要是他信的勢力)。
泰國雖然是一個人,但圍繞著他的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千億美元的資產,國王周圍的有傳統的貴族、軍隊、官僚系統。國王更像是人形的佛像,世俗的裁判官和權力的代表,代表王室傳達旨意。
國王與軍方有長期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軍隊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聽命於國王的,每次政變最後國王的態度都決定了最終走向。但是,已故國王的哥哥是被軍方刺殺的,所以,聽命於國王不過是彼此照顧面子和大局。
泰國的軍隊有幾十年軍事獨裁的基礎,有槍桿子有錢,實力也很雄厚。泰國軍隊有自己的銀行,叫TMB,還有很多土地跟產業,軍頭選擇跟國王結盟是有道理的,軍隊有槍但沒有威望,國王有威望沒有法律上的實權,兩者合作是最佳的選擇。
泰國的民選政府是泰國的第三大勢力,有錢、有民意基礎,而且現在民主化的浪潮下,民選政府有天然的合法性,這是國王跟軍隊不具有的。所以現在泰國基本上是三足鼎立,相互制約,政府上台,群眾上街,軍隊政變,然後國王給予默許或反對。泰國政治什麼時候能改變,得看什麼時候打破這種均勢,但到時候是穩定還是更亂就難說了。
現任泰國樞密院院長,96歲高齡的前攝政王炳廷素拉暖將軍(泰語:เปรม ติณสูลานนท์, Prem Tinsulanonda,1920年8月26日-)曾任第16任泰國總理,被認為是已故泰王普眉蓬的重要親信。
國王、民選政府、軍閥,三股勢力不斷在『維護國王』的大義名分而展開,以至於正常的政治活動已經變得不再可能,結果導致今天正是樞密院掌握著真正的實權是他,才是真正的權傾朝野,Kingmaker。
泰國的一切,像極了日本二戰前的政治格局。日本天皇身邊的樞密院議長,後來的首相,山縣有朋主導了長州藩軍閥崛起,推動了日本陸軍的壯大,甚至連裕仁天皇的婚姻也是一手操辦。
只是幸好泰國人懶,而且是佛教國家,工業實力也弱,新任的泰王更是一個非常不成器的契弟、紈絝子弟,佛教國家的民眾包容著孱弱多病的政治體制向前運行,並沒有走向軍事強國的道路。
所以,未來20年,馬照跑、舞照跳的不是香港,是泰國。
泰國得天獨厚,人口6700萬,算是大國,中部的湄南河平原土壤肥沃,雨水充沛,農業極其發達,依山傍海,位居東南亞大陸的中心位置,狹長的觸角伸入印度洋,享受海陸雙重文明的優勢,泰國又成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重中之重。泰國的身居中心的位置,但本身實力不足以整合東南亞,又缺乏小金子的政治頭腦和歷史機遇,這使得泰國祇能被動中勉強維持均勢,因自身的結構性問題,但是,正是這樣優渥的位置,讓泰國處於一個尷尬境地:泰國身處中南半島地緣核心,能決定誰將成為中南半島的主宰。因此,泰國就成了野心家的門票,歷史上先後被緬甸、法國、英國、日本盯上,不斷陷入戰爭狀態。尤其是近100年,無論是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還是戰後日本的海外重建,泰國都是日本的第一大殖民地。
1985年至1995年間,泰國的經濟發展是世界上最快的。那時,日本的製造業生產力已經趨於飽和,走出去才是出路,泰國承接了大量的日本產業轉移,賺的盆滿缽滿。同時,日元升值,有利於日本企業去海外併購、迅速擴張。再加上美國也願意拉自己一把,主動扶持半導體、汽車等高科技產業,於是日本也就從了大哥,搞起了日本『一帶一路』,努力對外投資。日本當時主要投資對象是『四小龍』(香港、新加Bore、韓國和台灣)、『四小虎』(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和大陸。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索羅斯從攻擊泰銖開始,也是察覺了泰國的內傷深重,只是順勢而為的補刀而已。(未完)
泰國紅牛、奧地利紅牛、強國紅牛有什麽分別?
華彬集團搵人上來傾計,商談2017年合作大計。華彬老板嚴彬,非常低調,2015年《2015胡潤百富榜》發佈,嚴彬以650億元位列第十。2016年,嚴彬以780億元財富,位列第十名。
當年,嚴彬是代理紅牛起家,他是泰國他信的代理人,業務涉及輕工業、房地產及物業經營管理、高爾夫產業、酒店、體育產業等領域。
和大多數中國新晉富豪一樣,嚴彬亦是白手起家,在泰國掙到第一桶金,他1954年出生於山東一貧窮家庭,據說曾下過鄉插過隊,後來移居泰國,起初生活極艱靴,甚至需要賣血為生。泰國我推介了20多年,是福地,嚴彬在那裏他開始創建事業,第一桶金來自於1989年的房地產,那一次的房地產賺了一幢樓(即曼谷市中心的華彬大廈)」1995年,嚴彬回到中國,在深圳創建紅牛飲料有限公司,擁有了「紅牛」商標在中國的經營權。「補充體力、精力十足」、「渴了喝紅牛,睏了、累了更要喝紅牛」等廣告語開始廣為傳誦,紅牛也為廣大中國消費者所熟知。從此事業如日中天,順風順水,現在財產超過百億人民幣。
大家熟悉的紅牛,源於泰國,但是被奧地利人培育成為全球第一大功能飲料品牌,到底算泰國品牌,還是奧地利品牌呢?
Red Bull是全球較早推出且較成功的功能飲料品牌之一,的確發源自泰國。但是,是一個奧地利人讓紅牛真正走向了全世界。紅牛最大的生產商Red Bull GmbH,也是一家總部在奧地利的公司。
許書標(Chaleo Yoovidhya)是紅牛創始人,被稱為泰國飲料大王。1923年,許書標生於海南文昌,2歲由親人帶赴泰國和父親團聚。從貧民窟長大的許書標20歲時從事Sale屎的工作,向一家一戶推銷藥品。
1956年,許書標創立了T.C. Pharmaceutical Limited Partnership,從歐洲進口藥品材料和產品。此後,許書標在曼谷建立了一家醫藥工廠,名為泰國天絲醫藥保健有限公司(T.C.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Co.Ltd.)。1978年,許書標的工廠研製出一款內含水、糖、咖啡因、纖維醇和維生素B等成分的滋補性飲料,取名“Krating Daeng”(泰語的意思是“紅牛”),目標銷售群體是劳動人民、加班工人和司機等藍領,幫助他們在通宵熬夜工作時保持清醒。Krating Daeng 1981年在泰國推出後大受歡迎,產品供不應求。
八十年代,德國Blendax牙膏公司(後被P&G收購)的銷售人員Dietrich Mateschitz到泰國曼谷出差,一下飛機就被時差搞得沒了工作狀態。他發現當地的人力車夫喝一種名叫Krating Daeng的飲料,於是也到藥店裡買了這種飲料,喝過之後,High曬,疲憊果然一掃而光。
鬼佬之後到達香港時,瞭解到一些亞洲稱作「滋補飲料」的產品在遠東各國深受歡迎。於是,他漸漸形成了將這種功能飲料推向亞洲以外市場的想法。Mateschitz馬上行動起來,找到了Krating Daeng的創始人許書標,提出進行合作將紅牛推向全球。
1984年,許書標與Mateschitz各自出資50萬美元成立公司,兩人分別持有公司49%的股票,剩下的2%由許書標的兒子許書恩(Chalerm Yoovidhya)擁有,而且決定由Mateschitz實際運營公司。於是,紅牛股份有限公司”(Red Bull GmbH,下文簡稱「奧地利紅牛」)在奧地利正式成立。
1987年,一款全新的功能飲料Red Bull Energy Drink出現在奧地利。這不僅僅是推出了一種完全嶄新的產品,事實上也是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產品類別。
在泰國,功能飲料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藍領工人的標誌。與泰國本土的飲料不同的是,奧地利紅牛公司生產的是含碳酸的軟性飲料,以強態能量飲品的形象出現,含有多種營養素及咖啡因,被用來當作提神甚至健身飲料來使用。
奧地利紅牛公司還重新定位,將這種飲料打造成時尚高檔的飲品,首先在奧地利的各大滑雪場面世。不過,由於Red Bull的口感不好,又含有牛磺酸、咖啡因等不適宜人體頻繁攝入的物質,再加上遠高於可樂的單罐售價,因此很少有人問津。但是,Mateschitz認為Red Bull是一種功能性運動飲料,於是他大膽嘗試用「運動」來宣傳,並盯住年輕的顧客進行長期的市場培育。
Mateschitz請了了學生,讓他們開著頂部裝飾有巨型易開罐的車在學校裡巡遊,並在各種聚會上免費贈飲這種新型飲料。他的慷慨舉動讓很多年輕人對這一品牌產生了好感。1992年,紅牛飲品擴展至國際市場,進入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亞。1997年進入美國,2000年進入中東。到2000年,250毫升裝Red Bull飲料的全球銷量達到10億罐。
奧地利紅牛公司通過為X Game極限運動提供贊助逐漸提高了Red Bull品牌的全球地位。一直以來致力於支持體育賽事與流行文化,以時尚、潮流的形象深受世界各地年輕人的喜愛。奧地利紅牛公司每年贊助數十個極限運動項目,比如攀登冰山,滑翔等。在一次贊助飛行特技表演運動中,奧地利選手Felix Baumgartner率先飛躍英吉利海峽,當他的降落傘從高空中緩緩落下的時候,傘上的巨型Red Bull標清晰地映入了現場觀眾和電視觀眾的視線。
2016年,奧地利紅牛公司在全世界售出66億罐Red Bull飲料,公司的營業額60億歐元,全球員工超過一萬人。
泰國紅牛的包裝、和奧地利紅牛、中國紅牛都有不同。中國開始為金色矮罐包裝,後來也推出了藍色高罐包裝。在泰國當地,紅牛常見到的是150毫升玻璃瓶的包裝和金色矮罐包裝。奧地利紅牛功能飲料的包裝為藍銀色的高罐包裝,後來也推出了其他色彩的包裝和品種,但都是高罐包裝。
許書標曾入選十大最具海外知名度泰國人。他是《Forbes》雜誌2009年度泰國首富。在《福布斯》2011年的泰國富豪榜上,許書標以50億美元的身家排名第二,全球排名第205位。許書標於2012年3月17日在泰國曼谷一家醫院病逝,享年89歲。
許書標從不炫耀他的財富,他曾連續三十年沒有接受過一次媒體採訪或出現在公共場合,這點我非常欣赏,在2016年《福布斯》泰國富豪榜上,許書標的兒子許書恩(Chalerm Yoovidhya)排名第四位,資產淨值為97億美元。
Mateschitz如今是奧地利首富,在2016年《Forbes》全球富豪榜上資產估值達到132億美元,全球排名躥升到第64位。除了奧地利紅牛外,他還擁有兩隻足球隊、一個一級方程式賽車隊,以及斐濟的一個度假村。
嚴彬的產業也依靠在中國經營紅牛飲料發展起來。衣食住行是可以令你暴富的產業,十年前我咁講,以後都係咁講。
才成立3年的狮之吼凭什么估值27亿?
http://www.xcf.cn/hjm/201708/t20170804_781147.htm
狮之吼成立伊始就确定了以工具类开发为方向、以海外市场为主战场的战略。当时,猎豹移动已经凭借“工具类+海外市场”路线登陆纽交所,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目前来看,海外市场仍然是移动互联工具类产品的蓝海。
作者:张伟靖
来源:新财富plus(ID:xcfplus)
2017年6月26日,停盘逾6个月的迅游科技(300467)公布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拟发行股份并支付现金合计27亿元收购狮之吼100%股权;募集配套资金8.73亿元,创下了成都IT圈近年来最大一宗并购案。
随着方案的公布,其股票复盘即大幅跳水,10分钟内即封死在跌停板,当天以跌停收盘。第二日,该股开盘低开后迅速回拉,10:45便封住涨停,当日以涨停收盘。随后两个交易日,公司股票进入调整格局。如此戏剧化的走势,似乎表现出资金对迅游科技此次重大资产重组的态度分化。
狮之吼主要从事手机系统工具软件的研发和推广,产品功能为手机系统清理、电池管理、网络管理、系统安全等。公司成立于2014年,2016年首次实现盈利,当年营收4.31亿元,净利1.24亿元。其收入来源主要为APP内置广告,2016年99%的营收来自Facebook
和Google的广告分发。这样一家成立不过3年、在国内市场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何以估值27亿元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立足“工具类与海外市场战略”
2014年5月,狮之吼成立伊始就确定了以工具类开发为方向、以海外市场为主战场的战略。当时,猎豹移动已经凭借“工具类+海外市场”路线登陆纽交所,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回首来看,彼时海外市场仍然是移动互联工具类产品的蓝海。
首先,与内容类、社交类产品相比,工具类产品出海并不存在文化障碍,本地化成本很低且工具类应用留存度高。更为重要的是,海外市场层次更多,既有欧美等发达国家,又有印度等智能手机还在早期阶段的新兴国家,存量市场与增量市场同样潜力巨大。2014年至今,正是移动广告高速增长的时段。
而在供给端,因为工具类产品使用频率较低,使用场景有限,商业拓展空间较小,且对用户而言,其功能指向明确,更换成本更低,因此,很多工具类创业者在早期就会试图去工具化,而向平台化目标进军。但事实上,对用户来说工具永远是刚需,工具类产品的竞争更多的是技术功能和用户体验等硬实力的正面交锋,产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运营,有利于积累所在领域的话语权。
狮之吼的用户增长速度验证了这一点。公司2015年仅有4000万用户,到2016年12月,用户数已经达到2.4亿,月活跃用户数超过8000万。2017年6月公司透露的最新月活跃用户数据已经达到1.1亿。
公司发布的两款手机清理和手机电池管理应用——Power Clean和Power Battery,分别在31和10个国家与地区登上过GooglePlay平台工具榜单首位,在北美地区Google Play工具类软件中排名前十。
凭借庞大且高速增长的用户数与月活跃用户数,狮之吼于2015年9月份开始了商业化进程,当季即实现盈利,每月收入及利润保持高速增长,2016年公司营收与用户数同步进入超高速增长期(表1)。

按照狮之吼2016年1.24亿元净利润来计算,27亿元的估值对应的静态市盈率为21.77倍。因公司人员少,业务单一集中,毛利率与净利率远高于纽交所上市的猎豹移动(表2)。不过,猎豹移动正处于去工具化的进程中,在内容开发、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方面,投入了大量研发费用,而狮之吼仍然在深耕工具类产品。

与大平台合作,破解变现难题
在移动互联基础设施已经发展完备的产业背景下,足够的用户基数几乎等同于收入。狮之吼的变现之路非常顺利,其业务模式很简单,99%的收入来自于Facebook和Google这两大平台。广告主向Google/Facebook等广告平台发布广告,Facebook/Google将广告汇总并分发给狮之吼APP之类的子渠道。平台根据自己的算法,对广告投放与用户属性进行匹配。狮之吼需要做的仅仅是引导用户下载APP,不断扩大用户的储量,以获得更高的广告分成(图1)。
图1:狮之吼业务模式

在这一过程中,Google/Facebook与广告主商定广告的尺寸、适宜人群等必要条件,广告主并不能指定广告投放于哪些APP,投放的条件由Google/Facebook自行筛选,狮之吼不向广告主承担相关投放内容的义务和风险。
但从另一方面讲,狮之吼没有对广告主实施自主定价的权利,也没有向广告主收取服务费的权利,所有权利均掌握在第三方平台手中。Google、Facebook等广告平台中的广告展示位价格为实时竞价模式,广告价格的变化将主要由广告行业的用户价值变化决定。而狮之吼能做的一方面是做大用户基数,同时根据Google/Facebook对用户属性的分析,更多地针对高广告价值用户开发产品。
从数据来看,近期狮之吼的广告单价有下降的趋势,公司高管分析称主要由于拓展的市场区域差异所导致。狮之吼初期市场以欧美地区为主,而后期新增的拉美、非洲、印尼等新兴地区的广告单价有不同,用户地区构成的比例变化影响了整体的广告单价,随着用户地区比例稳定后,广告单价会趋于稳定。
迅游科技此次并购公告显示,狮之吼承诺未来三年利润分别不低于1.92亿元、2.5亿元和3.24亿元,这一数字是按照年增长率30%计算得出的。协议各方同时为业绩补偿责任设置缓冲区间,即承诺期间内的任意一年,若目标企业当年实际净利润虽未达到当年承诺净利润,但不少于当年承诺净利润的80%,则当年不触发业绩补偿义务。目前全球移动广告市场增长趋势依然可观,以此推测这一业绩承诺比较实在(图2)。刚刚过去的2017年第一季度,Facebook移动广告收入同比增长49%,而狮之吼营收同比增长超过一倍。
图2:2013-2018全球移动广告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eMarketer
技术创业基因遇高速增长市场
关于市场对狮之吼估值27亿元的质疑,迅游科技总裁袁旭在重组说明会上表示,狮之吼不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公司,其拥有非常有经验的优秀团队,创始人鲁锦曾是Windows优化大师作者、鲁大师创始人,在行业拥有非常资深的背景,有十几年的积累和沉淀。目前,狮之吼的用户及广告100%来源于海外,这正是迅游科技希望发展扩大的领域。未来,为拓展游戏和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海外市场入口,迅游科技将与狮之吼进行深入协作。
袁旭称称狮之吼创始人鲁锦为“保守的技术派创业者”。鲁锦自己表示狮之吼“并没有什么独特的打法”,只是“用户需要什么,就以最快的速度做什么”。在这种“保守的技术派”创业文化下,公司人员非常精简,2016年期末仅有69人,到2017年中期,加上实习生只有88人,打破了IT企业人员扩张侵蚀企业利润的常态。
同时,狮之吼并没有像其他工具类企业一样转型内容或人工智能,而是一直在工具类产品中深耕,陆续研发了具备垃圾清理、手机加速、省电、系统工具箱、消息中心、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功能的20余个软件,打造出金字塔式的产品矩阵,从而赶上了2016年这一波移动应用在新兴市场的强劲增长,迎来业绩的大爆发。
根据
App Annie的调研报告,2016 年,全球移动应用的下载量、收入和使用时长相比于2015 年,均产生了两位数的增幅。Google
Play下载量中,印度的下载量首次超越美国,达到 60
亿次,移动应用在新兴市场开始获得强劲增长。根据eMarketer调查数据,2015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广告规模达687亿美元,2016年度全球移动互联网广告规模为1013.7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0%,市场整体的快速增长是狮之吼收入及净利润增长的基础。
从近期走向来看,Facebook与
Google仍会保持全球最大两家互联网广告平台的地位,以美国市场为例,两家占据了85%以上的广告市场份额。但是,产品开发者有选择广告平台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整个行业生态与发展处于健康态势,这对狮之吼保持原有市场份额属于利好。
但从未来讲,工具类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遇到增长瓶颈,仍然存在业务延伸的需求,鲁锦表示,狮之吼依然将海外市场当作主要基地,但未来“不仅仅局限于工具软件市场”。业务延展与扩张之时,才是狮之吼真正直面挑战之际。
國泰管理層應該看的方向 / 副題: YUMC是一支永不想賣出的股票
巴黎:
國泰剛剛公告裁員600人的大計劃, 筆者作爲一個小股東, 當然希望公司把可減的成本都節省, 讓公司大賺錢, 然後股價再從上軌道.
但筆者對航空事情什麽也不懂,不能亂説
有一句說話是不怕不識貨, 只要貨比貨, 是說自己不懂某些事情, 但可以透過比較另一些同類的事情, 從而知道真正情況, 於是筆者就比較市場另外一些大賺錢的航空公司.
以下是筆者把國泰自己的2015,2016年數字, 和同業AAL 和Delta作比較
國泰本年的工資支出是縂銷售額的21.3%, 而AAL是30%,Delta是25.3%, 要注意是Delta有部分工資是以承包費用出掉, 實際應該更高.
這數字顯示, 國泰工資是有競爭力的.
為何AAL, Delta的工資高于國泰, 卻賺大錢, 而國泰卻輸錢5億?
(下列的國泰的稅後盈利30億是連同OCI的收入調整后的數)

其中折舊費用, 國泰是11.4%, 而AAL和Delta只是4.5-4.8%, 相差6.5-7%,
若果連同同類的維護費用, 國泰是9.5%, AAL只是5.5%, Delta是4.6%, 國泰又再高出4-5%
飛機的新舊程度和維護費用成反比, 但國泰卻不是, 這兩部分高出對手11-12%.
另一個又是落到大家也關注的燃油問題, 不過這次筆者把對沖虧損剔除, 算到即使沒有對沖的問題, 國泰仍然高達21%, 而 AAL和Delta只是15.1%, 國泰又高出6%,
這三部分應該算是正常的經營成本, 國泰比較對手高出17-18%.
幸好員工可愛, 成本比較對手低5-9%, 把縂相差降低至12%-14%.
其實相差如此利害, 最好是開個内部審查, 公正地建議管理層相關的問題
數字騙不到人, 希望國泰管理層能夠做一個對待員工和股東都有利的決策.
------------------------------------------------------------------------------------------------------------------------
學習價投十年, 高賣低買是我從Ben Graham學到的主力, 在這過程中我也受到一些和這法知識上有矛盾的挑戰, 例如有些股票是非價值投資者所長的增長股.
直至上年度我留意到百勝國際受股東壓力要低價分拆的百勝中國.
我計算這股票如果是28元已經可以買進, 結果是以24元分拆, 於是馬上毫不猶豫買進, 一心想著有3成利潤便把它賣出.
結果是管理層不負所望, 百勝中國回復增長, 而本年開店的目標增加600店或原來7000店的8.5%, 另外更收購了外賣網
「到家美食會」, 實行一網打盡.
管理層希望最終把中國店鋪增加至30000店, 看著它一步一步達到每段的里程碑, 我想賣出它的動機越來越細.
由16年11月分拆至今只有半年, YUMC上升了52%, 比較騰訊700同期上升33%更利害.
分拆前已經介紹, 分拆后馬上持有這支股令我自豪, 同時也讓我感到個人知識的卑微, 因爲我還要學的實在太多, YUMC提醒自己, 什麽才是貼地的增長股, 持有一支可以用常識計算到的增長股, 不用跟99%的funds買進騰訊, 也可以大發特發.
............................................................................................................................................................
如果你也想從價值投資角度學習分析資產負債表,損益帳和現金流量表,這裡有一個近期的最後機會:像Ben Graham了解財務報表第三班。
聯想受累手機業務(四)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7-04-11
聯想集團(992)近年受移動業務的拖累,業績大倒退,引致股價從高峯急跌逾6成,成為2016年股價表現最差的藍籌股之一,令人失望。慶幸自己於2015年4月初
港股「大時代」,以13.5港元高價全數沽出聯想的股票,因為當時的估值昂貴,預測市盈率高達22倍!
問題是:現價的聯想值得吸納嗎?
由於聯想的前景不明朗,尤其是它的移動業務,即使估值不高,以現價5.3港元計算,FY17年預測市盈率約14倍,稍為低於其歷史平均市盈率17至18倍,我只會持有,並不急於加倉。
聯想於2月底公布了截至2017年3月底止財政年度的第三季業績,差過分析員預期。淨利潤只有0.98億美元,同比大幅下跌67%,主要受到零件供應短缺、推廣新款Moto手機品牌費用率增加,以及移動和數據中心業務轉型所影響。
首三季淨利潤4.3億美元,假設第四季盈利相當於第三季的1億美元,則FY17全年盈利約5.3億美元,較FY16年核心盈利下跌逾三成。
展望今年,全球個人電腦市場需求將會持續疲弱,緃使分析員估計經過5年(2012至2016年)銷售的負增長(相信主要原因是個人電腦需求逐步被智能手機所替代),個人電腦銷售已經從2011年的高峯下跌了近三成,今年的跌幅有機會收窄。話雖如此,始終聯想在這塊業務擁有競爭優勢,應該可以繼續保持它的龍頭地位,目前佔全球個人電腦市場份額逾22%(第二和第三位分別是惠普和戴爾,分別佔市場約21%和16%份額),稅前利潤率約5%,屬於公司的現金牛(Cash Cow)。
移動業務方面,行業分析師預測未來兩年(2017至2018年)低增長將會持續,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增長率預計只有單位數。智能手機市場競爭激烈,聯想更處於比較不利的戰略位置----高不成,低不就,處境尷尬。在高端市場,「聯想」品牌不及「蘋果」和「三星」,甚至不及「華為」;在低端市場,「聯想」產品的性價比差過「小米」,甚至差過其他國產品牌「OPPO」和「Vivo」。聯想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從FY15年的5.7%,下跌到FY16年的4.6%,再下跌到FY17年第三季的3.5%!移動業務第三季稅前虧損1.1億美元,投資者對於聯想手機業務短期能否轉虧為盈抱有懷疑。
File#620 霧認
原載《東Touch》1086期 (22Mar2016)
照片剪裁
用數碼相機拍了照片,回家下載到電腦,工夫還未完。
有人會用後製軟件(免費下載的都有很多選擇)來調色、修補瑕疵,這些都需要一點技術學習。
有個簡單有效的步驟,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照片剪裁,手續最容易,考的就是你的藝術眼光。
現在數碼相機不像以前的要耗菲林,很多人按快門拍照時比較不經意,忽略多花時間構圖,胡亂拍一大堆希望撞中幾張沙龍相。構圖未臻完美,就要靠剪裁來突出照片的主題和美感了。
這是一張日落照片,攝於布里斯本北區的Brighton,色彩很燦爛,但是總覺得平平無奇。水平線在中間劃過,好在左右的景物不對稱,還有兩個依稀的人影作為調劑。
把下截的海床裁走,突出雲彩,左方再裁一點,把落日左移:
把雲彩裁去,表現海床的光影:
又可以左右都裁去一部分,把原本是橫幅的照片變為直幅:
。。。。。。。。。。。。
期權操作法
巴黎:
曾幾何時,筆者熟衷期權,那是大既97年左右。
亞洲金融風暴之後,筆者漸漸不再玩,但令我決心停止期權是在07年的大上大落市,因為期權與現貨是兩個市場,所以就算是數字對衝,一個上落市,要搬四個頭吋,就好容易由無事變有事。
歷史上一單交易輸得最金既係呢條Howie Hibler 既對衝,請大家記住,佢係看淡次按債做賣方,但佢是唯一一個看淡3B債,買入大量CDS保險但卻輸掉摩根士丹利80億美元的天材。
因為他為了減低支付3B保險的㩲利金,同一時間購入160億的3A債對衝,並認為3A債和3B是模型計算的30%beta, 而事實因為是在同一市場,當3B下跌至零時,那些3A同樣暴跌。
看對市場輸得大鑊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所以千萬不要隨便沽put。
而現在每當我聽到什麼Market Efficiency, beta 程式時,我都懷著看烈士般景仰的心情致敬!^_^
很多對期權操作純熟的朋友會開班教你如何做交易,説如何易容賺錢,但筆者可以跟你說,懂得操作期權和懂得上網買賣股票又或用原子筆簽合約相同,那是不會自動令你發達。
買任何投資不只是冧巴+追揸沽,你還是要有一個指導思想,就是你是以:
1)什麼條件買或賣;
2)那一間企業。
因此在做交易前,你還是要先決定那一間企業的開出的條件是否嚴重高估或低估,和你有沒有逃生出口。
有了前提才可以利用期權,同時只做買方,但買方長玩又易輸期金,所以最好是守株待兔式等到一些非常特別事件發生前才去做, 但所謂特別事件也是事後才知, 於是期權又要囘到福至心靈時才去做, 平時最好不要掂。
舉一個例,渣打的未來波動可能會非常大,若果你組合有一千萬,想它佔組合5%,現在渣打銀行是60元上下,直接買就要50萬,你可以用買期權替代,以2/10,約10萬元購入一年後到期的70元call和55元put,就是那種若一年後正股超出70元, 或跌低過55元, 你就有賺, 賺多賺小, 就要看那期金和其餘40萬收定期息減低的成本。
因為渣打銀行新近的成績是盈利,這原因可能是上期過渡的撥備,亦可能是它的確改善,如果它真的改善,連續幾季賺錢,那它一定不可能在60元水平,即使是70元,PB仍然只是小於0.5非常便宜,而如果是因為撥備過渡,會計安排,那麼他就可能因不明朗而繼續受拋售走低。
至於兩邊的比重就要視乎你的發掘,你越發現好丶差的那面材料多就做那面多一點。同時你也不一定要一年後才結算, 只要波動大, 即使未到價,期金也會大幅高於買入價.
複雜的期權策略等於複雜的交易條件,所以不要挑戰自己。而上述的交易,簡單也易明。
世紀估值
昨日的Baby哥,今日的王守業,一比之下,守業哥的確技高一籌,華資行對華資行,大新技術性擊倒。
一宗交易,王守業不旦肥過肥仔,大新二字、更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熱話課題之一。
大新將旗下保險業務,以106億港元總作價,售予福建泰禾,按中環人形容,驚人的作價,售予來歷或寂寂無名的內地買家,酒杯底好話題,新聞界好故事也。
106億遠比早前傳70-80億為高,而將總作價拆分兩部份,分開兩種方法計,數字不一樣,但結論十分一致-:貴。
泰禾買大新保險整檔生意,涉及80億現金,以此計算的話,相當於大新保險業務2.2倍內含值、及51倍市盈率。
80億以外,泰、大兩方亦訂立十五年獨家銀保協議,十五年內即使換了新主人,但大新保險產品仍獲舊主人獨家分銷,有關部份,泰禾另付廿五億,及每年兩厘半利息。
換句話,將賣生意及銀保業務兩者作價總和,除以內含值的話,2.2倍,即時變成為3.3倍,原有51倍市盈率,遞升至70倍,又或相當於帳面值7倍。
老實,友邦目前估值被投資者嫌貴,但比起大新作價,1299相價值相當於內含值1.6倍,杜嘉祺Too cheap!
富通亦喊笨,皆因去年將本港保險業務(即前小小超持有的盈科保險)售予九鼎,期時估值僅1.3倍。
難怪,泰、大之交易,不旦是本港史上估值作價最貴交易,更疑似是近年最球最貴。
泰禾96年成立並借殼深圳上市,搜尋老細黃其森名字,上榜新聞十居其九點五,大部份是評論內地樓市。
的確,泰禾根本是做地產,但胡潤中國富豪榜,黃其森稱不上最有錢。
泰禾要轉型大搞金融及健康,僅近年事情,大新震驚全球交易前兩個月左右,才完成入股美國醫療服務公司Alliance HealthCare Services ,
而事實上,做地產變搞保險,內地潮起已近一年有多,l中保監去年接受保險牌照申請當中,十居其十是內房公司大股東背景。
協同效應上,保險資金及內房發展,等如長期資金出路,遇上長期資金需求,一拍即合。
客戶層面,向旗下業主再sell旗下保險產品,再拍更合,保險涉及的長期資金,根本上對內地而言就是長期金庫,香港嗎?
保單既然是美元為主,對泰禾或後有來者,在在是一張長期外幣兌換支票,有香港保險公司,再怕什麼外管局??
大新之後,誰是幸運兒,星級經紀華仔哥話,留意一間叫亞洲金融,有分析員亦周末前夕,試圖尋寶作樂一番,但行內話事底,無論之前友邦及花旗、宏利及星展,行內有樣野叫獨家銀保協議,一傾十幾年,一收幾十億,犯不著賣成檔生意啦。
更何況,分行不足廿間,大新銀保分銷售竟值廿多億,咩叫分行無用?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