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巷啁啾: UNIQLO、蘋果電腦、黎智英
1 :
GS(14)@2011-05-07 11:58:22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232795
不記得何時開始變了 UNIQLO的「粉絲」。早陣子買了創辦人柳井正的兩本創業自傳,好看。摘幾點有趣的分享:
(一)明明是賣衫,柳井正卻經常提起對美國科技公司的嚮往,尤其欣賞 Startup的速度和執行力。 UNIQLO公司的正式名字 Fast Retailing中的 Fast,正是取其速斷速決的意思。另外,他對科技界普遍今日不知明日事的危機感,很有共鳴。自傳二部取名「成功一日可以丟棄」,正好與 Intel創辦人自傳的名稱 Only the Paranoids Survive呼應。
(二)不說不知,原來 UNIQLO本來的串法為 Uniclo,但早年在香港成立採購公司時,辦理登記手續的人誤串成 UNIQLO,柳井正發現,從字體上看,換成 q字反而更好看。令我想起當年本來打算給網站取名 aNobi,是書蟲的拉丁學名簡寫,奈何網名已被人登記,惟有在後面補加一個 i,變成 aNobii,卻發現兩個 i更好看,更似書蟲形狀。有時候, mutation是新發現的來源。
柳井正欣賞蘋果
(三)柳井正推舉蘋果電腦為最有代表性的科技企業,字裏行間,可看出蘋果對他經營理念的影響。有趣的是,香港成衣店代表佐丹奴( 709)的創辦人黎智英,對蘋果也是推崇備至,曾親身飛到美國等 Steve Jobs放工見其一面,聽說《蘋果日報》取名也是受蘋果電腦影響。兩個做成衣零售的人,為甚麼都對同一家電腦公司有一份情意結?是巧合嗎?還是當年很多不同行業經營者都是這樣?為甚麼是蘋果,而不是更賺錢的微軟?我想, Steve Jobs也不知道自己影響力有多大。
(四)書中提到,柳井正曾於 1986年到香港考察,非常欣賞佐丹奴 Polo衫的低價格高品質,遂拜訪黎智英。
他覺得黎其貌不揚,「是一個很一般的人,沒有想到他居然能夠成就如此大的事業」。於是他想:「他能做到,我沒有理由做不到。」看到這裏,我上網尋找柳井正的相片,發現他也不是甚麼奇貌異相。我猜,柳井正不是真的以貌取人(成功有樣睇乎?),而是律己以嚴的他,不放過任何機會去激勵自己罷了。不知黎當年有沒有也相一相柳井正?
宋漢生
智在四方:生活科技激發創意
1 :
GS(14)@2010-12-25 12:06:27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802259
一年一度由香港資訊科技商會主辦的「最佳生活時尚科技大獎」接受報名,何謂「生活時尚科技」?我用一些以往得獎作品作為例子。 08年的得獎作品,是在玩具反斗城內見到,小朋友圍着從投影機投射出來的影像,玩撲蝶或在地上踢球,這是名為 PlayMotion的互動投影機。除了遊樂,也能應用於復康設備上,讓傷患者透過遊戲做物理治療。去年我們加入了一些潮流元素,推出「社交.消閒」組別,表揚辦得好的本地社交網和群組,最後幾個香港炙手可熱的社交網站包括香港高登、「開飯喇!」及親子王國等,不負眾望拿下大獎。
音樂搜索 哼歌找歌
有個名為 mPH的音樂搜索系統,只要你對着它播一段歌曲或哼一首歌,系統就能為你從幾萬首歌曲中,搜尋出想要的歌,唱卡拉 OK時用,一絕!聽聞真的有卡拉 OK希望推出類似服務。
今年 iPAD及 Galaxy TAB大行其道,加上香港教育局全力推行電子教學,故特別加入「學習.生活」組別。其實坊間已有些不錯的電子教學系統及器材,但今年電子書普及,催化整個市場,除了教學市場,連各大傳媒、商場及政府機構也不約而同推出電子書,好在市場分一杯羮。
每年辦比賽最戰戰兢兢的,是截止報名前有幾多單位會參加?常說香港是文化及科研沙漠,政府又不太鼓勵科技發展。不過,去年報名數字令人鼓舞,證明香港人除了不求人,亦卧虎藏龍!去年擔任主席評判的盧永仁博士及王維基先生,都說雖然評審過程辛苦,卻大開眼界,故一口答應今年再次擔任評審員。其實筆者去年也因這比實,在一個多月用了七整天作評審,實是非常疲憊,但能看見香港有這麼多具創意的生活時尚科技產品,辛苦一點又如何?適逢聖誕佳節及新年臨近,在此祝願世界和平,天災人禍不復再, 2011年再見!
方保僑
安防市场潜力无限
1 :
GS(14)@2010-10-09 20:23:45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009/155396.html
有资料显示,国内安防行业现有企业约两万家,从业人员100多万,产值过千亿元。预计在未来2年内,安防设备企业营收的平均增长率仍将保持在25%至30%之间。国内主要安保设备企业已经开始“大展拳脚”,国外安保设备企业也都看好中国市场。
“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企业对安全生产、职业健康方面也越来越重视。有了这个大背景,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展览会(COS H)规模会更大,展品会更多。”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冯培喜对自己的展会信心十足。
有资料显示,国内安防行业现有企业约两万家,从业人员100多万,产值过千亿元。预计在未来2年内,安防设备企业营收的平均增长率仍将保持在25%至30%之间。国内主要安保设备企业已经开始“大展拳脚”,国外安保设备企业也都看好中国市场。
因此,即便在COS H展的最后一天,依然有观众陆续进场,展商也毫无撤展之意。现场活动、产品介绍、真人示范……无不吸引着观众和客商。
老企业大举布局
COS H展每两年一届,自2002年举办首届展会以来,今年已经是第五届了。从最初的新概念展会到现在颇具规模,COS H展的每一步都不容易。而伴随着展会一同走来的老展商,更是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们看好中国市场,也一起开发着中国市场。梅思安、羿科、3M等企业,就是这些展商中的代表。
梅思安在上世纪80年代即已进入中国,发现与欧美成熟的安保市场情况相比较而言,中国安保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尚待开发,市场潜力巨大,因此他们非常看好中国,力图抢占市场先机。1987年,梅思安在扬州建立了中国安全设备领域的第一家合资企业;2007年,梅思安在中国的第三次市场开发资金再次投入3500万美元。此外,还在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了全球生产基地,并设立了全球第三大研发机构,主要针对亚洲和中国市场开发产品。现在梅思安在中国的业务可谓飞速发展,销售额逐年攀升。
在今年的COS H展上,梅思安的展台达到160平方米,展示了防坠落产品、概念安全帽、优越半面罩呼吸器等产品。主办方邀请了天津等地的安监系统专业人士到场参观,梅思安的展台是重点参观对象之一。对此,梅思安亚太区副总裁袁人煦说:“参加COS H展是我们接触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的一次好机会,也是获取中国职业健康和安全防护市场重要信息的好机会。”
和梅思安一样,2003年成立羿科安全设备(上海)有限公司(简称羿科),也将目光锁定了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市场。羿科专业从事个体防护、职业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全系列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船舶、消防、冶金、电信、电力、核工业、制造业等诸多行业。羿科总经理肖理跃对中国职业安防市场非常熟悉:“中国安防产品正在从低端逐步向中高端过渡,使用量逐年递增,设计上也要求更舒适、美观、功能性强。”
羿科赶上中国安全劳工用品加快发展的契机,经过短短数年的发展,已在全国设立了25个办事处,销售人员遍布全国。肖理跃说:“安保理念正在深入企业和职工个人,给市场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我们的客户也由原来的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扩展。以前企业可能花几毛钱买一副防护手套,现在要花十几块钱买副更具有保护能力的手套。”
在肖理跃看来,“COS H展是目前中国职业安防产品高水平的展示平台。参加这个展会,让客户认识和了解产品,也是我们向潜在客户推广公司品牌的一个机会。”
新面孔不甘落后
与此同时,近两三年出现在安防行业中的一些企业也在展会上崭露头角,引起了观众的关注。
西斯贝尔中国有限公司(简称西斯贝尔)展台前挤满了来咨询的观众,让工作人员有些应接不暇。负责西斯贝尔全国销售的经理庄晨光,一直忙着为观众讲解自己的产品。
运营只有三年多的西斯贝尔还是安防行业的“新人”,但发展扩张的雄心却不小。除了现在集中在沿海地区的主要客户,西斯贝尔还准备向北京、天津、西安、武汉、大连、青岛、杭州等地发展。
在本届展会上,西斯贝尔集中展示了自己的主打系类产品之一——化学品安全存储设备,展品包括聚乙烯强磁性安全柜、急救箱包等系列产品。“西斯贝尔在国内的销售以经销商为主,我们希望通过一些不同的方式逐步将重工业城市的市场打开,比如代理商渗透、推广方式更加多元化等。”庄晨光说,“通过展会认识更多的朋友,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是我们参展的重要目标。”
拥有百年历史的欧洲安防企业安思尔直到2005年才在上海成立商贸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客户仍然以外资企业为主,产品也多为手部防护领域的产品,这在同行业外企大举开拓中国市场之际,多少显得有些“保守”。
“其实我们目前是通过40家经销商在全国销售,而且我们非常注重客户的个体要求,公司会安排技术人员到客户工厂评估工作环境,针对不同环境特点提出解决方案,逐步推广产品。”安思尔市场经理曹宁介绍道。而且在这几年的市场试水中,安思尔也看到了潜在的市场机遇,曹宁说:“安思尔总部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今年安思尔总部新任CEO就三次来中国考察市场”。
对安思尔而言,参加COS H展是观察市场、开发市场的好机会。
虽然目前中国安防用品市场还远未发展起来,COS H展上的产品也多为煤矿安全方面产品,但它的发展潜力却不容小觑。展会所提到的应急救援特种设备、安全生产控制技术与装备、个体防护技术与装备、安全文化产品等八项内容,每项都是中外企业争相开发的热点。
在中国这个拥有世界最庞大劳动者群体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者自身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职业健康、劳保用品方面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再过三届,你来看这个展会,那又是一个新台阶。”冯培喜笑着说。
周日專訪:虞茱迪代理天后 品牌與戀愛之間
1 :
GS(14)@2010-12-12 12:02:46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757362
虞茱迪,以往最為人熟悉的是詩韻( The Swank)老闆娘身份。脫掉這身份,她其實一直是「名牌伯樂」。經她點石成金的品牌包括 Mandarina Duck、 LeSportsac、 Lanvin等不勝枚舉。經歷過兩段婚姻, 63歲的她,如何發掘一匹匹千里馬?「一個人沒有 passion唔會堅持,呢個係我搵嘢嘅方式。」對工作如是、對人生亦如是。
記者:陳皓怡 攝影:梁鑑章
踏進虞茱迪位於北角的辦公室,迎來是一個充滿生氣的小花園,恰好反映出老闆娘熱愛生命的個性。虞茱迪早於 80年代成立禧辰,代理世界各地品牌,多年來經她「捧紅」的牌子不少。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至於尋找千里馬的過程,虞茱迪形容為「追求」過程,「 Mandarina Duck我搵嘅,好似成日都係我追人, LeSportsac佢搵我,家嗰啲牌子都係我搵佢。」
花一年為追一品牌
追求──需要耐性。 5年前,為了一個印有青蛙圖畫的 Pylones暖水壺,她花了整整 1年時間,走遍紐約、巴黎、意大利,只希望找到 Pylones老闆的聯絡方法,約他洽談代理事宜。好不容易,虞茱迪終找到 Pylones老闆,並相約在巴黎見面,她專程飛往當地,但「我哋約咗兩點鐘開會,佢個老闆冇出現,只係派咗個 staff嚟。」原因是老闆低調,亦無意商談合作事宜。
憑着「熱情」加「堅持」,事情終有轉機。「我好懊惱,我同嗰個女人傾咗半個鐘,不停咁講,介紹我哋公司。佢突然拎起電話,打畀老闆……」,結果那位老闆願意在當日 5時半於廠內見虞茱迪,問題是只有極短時間,虞茱迪二話不說,「飛的」赴約,「後來我同佢講,你係我追返嚟嘅,呢個 marriage係我追你,唔係你追我。哈哈,追嘢要有堅持,同埋 passion,嗰樣嘢你要係好想做。」
有追亦有求, 94年 LeSportsac邀虞茱迪做代理,她立即飛往紐約洽商。雖獲垂青,但虞茱迪沒有盲目認同,「我同佢哋解釋牌子可以做,因為佢哋嘅用料夠 unique,用好輕嘅降落傘布造。而當時最悶嘅地方係得淨色,如果發展其他元素可季季換。」由於雙方均希望品牌有長遠發展,故 LeSportsac接受意見,為品牌踏出新一步。
放大圖片
用製車胎的橡膠製成的小凳
用製車胎的橡膠製成的小凳
12345678910
放大圖片
就是這青蛙暖水壺,令虞茱迪花了一年時間「力追」代理權。
就是這青蛙暖水壺,令虞茱迪花了一年時間「力追」代理權。
12345678910
「我唔夠財團 support」
追求過程固然不易,要維繫雙方關係更是學問,第一課是深入了解對方,「自己要先踩入去,睇吓、試吓、摸吓。」事前準備功夫亦要做足,「做產品研究,市場推廣以至顧客教育都要考慮。」
近年虞茱迪代理多個家居用品牌子包括 Bodum、 Joseph Joseph、 Cristel等,訪問期間,她不時介紹產品,一套廚具多一隻、少一隻逃不過她的法眼,細至那隻鑊幾多吋,用甚麼質地,最適宜烹調甚麼都顧及。她深信教導顧客使用產品,是銷售重要一環,所以首先是令售貨員先覺得產品有趣,從而了解產品特性,「我要話你聽,解釋你聽,先至可以說服到你」。
一段關係到了緣盡時,如何從容抽身是另一課題。 Mandarina Duck由虞茱迪一手帶給港人認識,但當其要發展中國市場時,她卻不是其「理想對象」,但念及知遇之恩,留了深圳市場給她。「我經歷過 Mandarina Duck,幫佢做得好好,但佢要自己做,將 China交給另外一間公司。我喺 Milan返到酒店喊到呢,因為我唔夠財團 support。」
除了 Mandarina Duck,合作無間的 LeSportsac同樣在開拓內地市場時,放棄了虞茱迪。不過,她已學乖,「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佢唔畀你做或許係一件好事。」雙方雖然不能跨越更遠地域,但關係未有轉壞,「佢冇畀我做(內地市場),但成日走嚟問返我好多嘢,我唔會跣佢。以前邊個嚟問我,我都會講,家唔會。揀一兩個我會講,其他嘅人我會唔講,但唔講都唔會跣人。」可會感到「唔抵」?「呢個世界好多唔抵,邊有唔抵得咁多,嘥我時間。諗啲抵嘅嘢, 3分鐘諗唔抵,不如諗下今日有乜嘢好食仲好。」
明年是虞茱迪入行 30周年,經歷過無數的挫折,試過被人過橋抽板,亦試過因政治原因而被拒門外,令她明白很多事控制不到,「細個時爸爸同我講,今日啲人過橋抽板,放過佢,因為佢起碼冇攞塊板嚟打你!」
虞茱迪簡歷
出生於上海,定居香港前曾移居台北
1965年 在英國人開設的畫廊任售貨員
1972年 到勝家工作
1981年 加入法日合資的 Lanvin香港有限公司
1982年 成立禧辰有限公司
1997年 亞洲金融風暴,生意額下挫,失去部份品牌代理權
現時 代理多個手袋鞋履及生活用品品牌
「管嘢會管死人」
憑着能言善道、長袖善舞,虞茱迪馳騁商場多年,要數最困難的事,她說:「做嘢做唔死人,管嘢管死人」在人事管理上,她說多年來仍在學習中。雖然不喜歡罵人,但曾鬧人鬧到爆微絲血管,今天她已經收火,「如果嗰個人脾性係咁,江山易改品性難移,我覺得唔好鬧。」
不過,若下屬是一個「諗嘢」的人,她不會選擇當面指摘,「有啲事情冇建設性但有傷害性」,所以拿揑合適時間是一門學問。苦口婆心過後希望下屬發揮自如,再告之其短處,當事人較容易接受,效果亦更理想。
開設公司前虞茱迪亦做過打工仔,在勝家任職逾 9年,當過最年輕經理,至今對工作熱情仍然未變、拼搏仍然未改,「大家唔好當我係阿太先得 o架。」
她勸勉新一代不要怕蝕底,當年任職勝家,尚有兩周才上班,她已請纓到工展會幫手,負責執貨、入箱的工作,不收分毫,「出嚟社會有好多嘢學,唔只係學做事,仲要學埋做人。」
我是一個 half full的人
性格樂觀令虞茱迪遇挫越強,眼前的玻璃杯是半空還是半滿?「我是一個 half full的人。」虞茱迪說。
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令她「所有錢冇晒,得返個零」,致命一擊是在風暴前一年,她買下將退休股東的所有股份。
4枱腳要穩才可承擔更多
「嗰陣最風凉水冷,最冇人幫你講嘢。」前夫勸過她不做,虞茱迪當時心想:「唔做?呢間公司係我一手湊大。」她有很多情意結,不捨得自己由 81年開始耕耘的事業化為烏有。在進退維谷時,她每天一早跑山,獨自思考及公司的出路。
這段時間她學懂了很多,公司每一件事都親力親為,每天約見會計師、律師和銀行,為公司、為自己覓出路。公司最後由太古坊搬到銅鑼灣興利中心,公司成員由 200人裁至僅 10人。
風暴過後,她學會不人云亦云,不貪心,做不到的事不要硬來,務求令公司每一步走得四平八穩,「我成日都覺得一張枱有 4隻腳, 4隻腳都要好穩固,呢邊有少少嘢,嗰邊腳又蛀吓,張枱會跌。做得好,張枱先可以承擔更多。」
经营十元咖啡特色店 “煮”出财富
1 :
GS(14)@2010-09-16 23:07:15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915/150608.html
1.jpg
一杯咖啡只卖十元钱,改变了不少武汉人对咖啡的消费态度。近两三年,武汉三镇已冒出五六十家这种经济型咖啡馆,受到市民热捧。最早将十元咖啡带入武汉的,就是祖籍黄陂的台湾人何建忠,他经营的西北湖咖啡豆专卖店在武汉咖啡圈里小有名气。
事实上,一杯十元钱的咖啡利润并不低,何建忠认为,如果武汉的咖啡消费量更大一些,咖啡的价格还能更便宜。
每当有顾客离开时,他会送上一句“祝你好运”,这句温暖的祝福让很多奔波忙碌的人们心中平添几分温暖。
2001年,已在武汉做了几年生意的何建忠结束了江汉路附近的泡沫红茶生意。这次改行,他专门回到台北打探市场行情,当他发现台北的大大小小咖啡屋生意十分红火时,他眼前一亮。
当时武汉的咖啡馆不少,但大多是兼营西餐、简餐、茶饮等综合性的咖啡馆,专业小咖啡店还属新鲜事物,是大家眼里小资而奢侈的东西。如果能吸引更多人喝咖啡,与那些大型咖啡馆形成错位经营,会不会是一条新的门路?
他还发现,武汉的咖啡市场上多是直接进口的熟咖啡豆,而当时的台北不少咖啡馆,已是现场烘焙咖啡豆再出售,味道更新鲜。
为掌握煮咖啡的技巧,何建忠跑遍了台北市内所有的咖啡馆,一边品尝咖啡,一边向老板们讨教煮咖啡的技术。台北的很多大型食品展览会也能看到他的身影。
学好技术后,何建忠回到武汉,在西北湖附近找了间门面卖起咖啡豆,店内还摆满他四处搜集来的咖啡书籍。
咖啡豆里煮出10元咖啡
刚开始,何建忠店里主要经营自己烘焙的新鲜咖啡豆,但生意一般。不过,他的经营形式还是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每当他在店里做煮咖啡演示,也有很多路过的人会进来看看。何建忠也不吝啬,经常请这些顾客品尝咖啡,顺便还教他们煮咖啡的技巧。渐渐地,买咖啡豆的顾客多了起来。
有老顾客向他建议,“老何,你干脆在店里卖现煮咖啡吧,免得我们自己回家煮得麻烦。”这个建议让何建忠想起了遍布台北的小型咖啡馆,只卖咖啡,但每日的销售额很大,咖啡都卖得很便宜。
当时,武汉市场上的咖啡动辄20多元一杯。何建忠想,其实咖啡成本不高,如果销售量上得去,价格是能降到一个合适的水平的,他决定试试卖十元一杯的现煮咖啡。
为何咖啡定价为十元每杯呢?何建忠认为,这个价格相对比较平民化,很有诱惑力,对自己这间规模小装修简单的店面而言,十元一杯的咖啡还是有利可图的,因为用的都是自己烘焙的咖啡豆。
正如他所料,自从店里卖起十元现煮咖啡后,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甚至还有人专门来学习技术。据了解,小店每天至少能卖几十甚至上百杯咖啡。何建忠坦言,“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很知足。”
不做加盟,计划再开特色店
西北湖咖啡豆专卖店生意红火,吸引了全国各地数百人前来咨询技术和加盟,面对这些送到嘴边的“肥肉”,何建忠没有动心,坚决表示“不会做加盟!”他有自己的看法:开加盟店一旦管理不善,不仅加盟者赚不到钱,品牌的口碑也可能就此损害,他宁愿自己经营。
何建忠平常喜欢在三镇到处找咖啡馆品尝,现在的西北湖咖啡豆专卖店经营面积小、装修简单,尽管很多客人很满意,但何建忠内心还是希望能够再开一家“像样”的咖啡馆--干净整洁的店面、舒适的座椅、考究的装修,咖啡的品种也更丰富,既有传统咖啡,也有花式咖啡。唯一不变的,仍然是现煮咖啡的品质和味道,他说,“无论我再开一家什么样的咖啡店,味道是不会变的。”
「錢多多」升職記:電商人才挖角戰
1 :
GS(14)@2011-03-06 14:42:28http://www.21cbh.com/HTML/2011-3-4/2NMDAwMDIyNDA2NA.html
29歲的張一星,今年二月加入了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擔任副總裁一職。在此之前,他是綾致集團的電子商務經理,負責這家集團旗下擁有Jack&Jones、Only、Vero Moda等品牌的線上銷售。
雖然前東家名聲在外,但新公司並不遜色。張一星加盟的這家公司是在淘寶網上做得風生水起的「七格格」, 這家女裝品牌的發展速度從2009年的2000萬營業額增長到2010年的1個億。
跳槽的結果是薪水與職位水漲船高。儘管剛剛換了一家公司,但這位年輕人每天仍會接到七八個獵頭的電話。在這些試圖挖角的公司中,既有新近融資的創業型B2C,也有希望介入網購的服裝類上市公司。
張一星的遭遇並不是個案。如今,越來越多的B2C企業正為「招不到合適的人才」而煩惱。電子商務的欣欣向榮,催生了相關人才的巨大缺口。無論是京東、卓越還是麥考林,紛紛表示當下招聘與留人的壓力比任何時候都大,企業間的相互挖角也愈發普遍。
「沒
辦法,電子商務的人才目前太匱乏了,自己培養起來至少要大半年,大部分公司都沒有那個耐心」,張一星稱,「眼下,七格格每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看有沒有招到
合適的人」。以七格格為例,公司去年底拿到1億元的風險投資後,今年計劃將整個團隊從100人擴大到300人,這給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帶來巨大挑戰。
張一星估計,今年進入中國電子商務的整體資金將達50到60億元,「幾乎所有年銷售額在8000萬以上的B2C都能拿到1億元左右的投資。」在這種形勢下,所有B2C企業的當務之急都是招人,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人才儲備與流程化管理。
「未來的三至五年內,電子商務人才必然面臨著高度的缺口,只是每個階段的缺口不一樣。」電子商務軟件提供商ShopEx總裁李鐘偉稱,「目前,B2C的高、中、低級員工全線緊缺,這個現象在三年內不會得到改觀。此外,對高級人才的爭奪永遠不會停止。」
人才荒
與「七格格」的情況類似,淘寶商城上的家具網店HiBoss負責人小柯也對招聘一事頗為頭疼。
2007年,HiBoss網店開張時,整個辦公室就小柯一人。如今,HiBoss的電子商務團隊已從一人擴張到十幾人,去年的營業額也達到1300萬。「現在,我們每隔兩三個月就要新增三名員工。」他說道。
對小柯這樣的賣家來說,一旦需要人手,他們往往會在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平台上發佈信息,但通常情況下,以這種方式招到所需的人才十分困難。
「不得不說,傳統招聘平台上的簡曆數量巨大,但這些簡歷對網商而言並不合適。我需要的是一個網店的物流工、打包工、做店舖裝修或網頁美工的人員,但這些崗位在傳統招聘平台上幾乎看不到。」換言之,網絡招聘渠道雖有海量的簡歷,但真正符合電商崗位需求的人員鳳毛麟角。
不
僅是HiBoss,對任何B2C企業來說,將一個「熟手」納入麾下都是難上加難。公開資料顯示,僅2008年,中國新增的電子商務人才需求就超過230
萬,2009年、2010年又分別在前一年的基礎上大幅增長。以卓越為例,2010年,公司在前端零售組織就招聘了超過320名員工,而在前年,這一數字
僅為120人左右,增長了150%。有專家預測,未來10年,中國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缺口至少在200萬,這一數字還不包括整個電子商務生態鏈的諸多崗位人
才需求。
在這樣的情形下,淘寶於去年五月正式上線「淘工作」招聘求職平台,為賣家們大肆招攬電子商務人才。在這個平台上,賣家可以自由發佈招聘崗位,個人則可以上傳求職簡歷,淘寶為兩者匹配供需。
據
淘寶大學校長劉博稱,眼下「淘工作」平台上累計發佈的崗位數已超過20萬,而求職的簡歷僅有15萬。「在這15萬份簡歷中,真正有競爭力估計還不到三分之
一。」春節過後,大量B2C企業進入招聘的旺季,淘工作平台幾乎每月都新增2.5萬個崗位,相比之下,每月新增的簡曆數僅有1.5萬份。
「從這個趨勢看,電商行業的人才缺口將持續擴大。」劉博指出。一定程度上,「淘工作」的上線對整個行業而言只是杯水車薪。
在
「淘工作」平台掛上招聘廣告不久,小柯便招到了人,但最初的喜悅很快被現實沖淡:儘管新招的員工暫時緩解了公司用人的壓力,但用不了很長時間,業務人員掌
握了工廠資源與網店運營的技能後,便會跳槽單干。他們往往複製一個類似的網店,再從相同的渠道拿貨,轉眼便成了一個個體戶。
無獨有偶。張一星也曾嘗試招聘一些大賣家運營綾致的網店,但最終不得不放棄這一想法。「當大賣家的網店做到幾千萬一年的銷售額,他寧願自己做小老闆,也不願再給大公司打工。」這種心態進一步造成了電商人才的稀缺,於是「綾致當時不得不手把手地自己培養人」。
不
僅是淘寶上的賣家,即便是京東、卓越這樣的大企業,高管離職創業也並不鮮見。「有經驗和實力的人,非常容易走上自我創業的道路。目前,不少大公司的高管一
單干便能拿到投資——融資太容易了,高級人才自然越來越難找。」李鐘偉表示,「當你面對整個社會的誘惑的時候,高管創業的情結不太容易阻攔。對於那些行業
內的大企業而言,這的確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薪酬泡沫
除了自我創業,B2C們更大的人才壓力來
自網站間的相互挖角。與傳統行業不同,在電商工作過兩年以上的員工已然被看作「資深人士」,為各家網站爭搶。據麥考林電子商務事業部總經理浦思捷稱,不少
初創型的企業剛融到資,便會到各家公司挖一些主管,「他們開出的工資很嚇人,往往在原有基礎上翻倍,此外還會承諾期權」。
這種挖角不僅在初
創型企業中上演,也出現於不少國際性的大公司中。在「要麼電子商務,要麼無商可務」的口號下,大批傳統企業急匆匆地往線上湧,其中既有蘇寧、國美的身影,
也有零售巨頭沃爾瑪放出的風聲。大公司的頭銜對既有的電商人才同樣造成了不小誘惑。「過去,人們往往有去外企鍍金的概念,如今在電子商務企業中仍然存在。
當電商行業的人才做到中層,他便會改變職業生涯的規劃,產生去大企業任職的想法,這對我們來說是另一種壓力。」浦思捷說道。
在各家企業的激
烈爭奪中,B2C人才的跳槽變得越來越頻繁,職位越來越重要,薪水也一次次地水漲船高。浦思捷看到不少人的簡歷中赫然顯示,兩年內換過五六家公司。「一方
面,火爆的市場推動著許多人跟著薪酬走,哪裡薪酬高就往哪裡去;另一方面,電商領域的人員相對比較年輕,他們對自我的期望值很高,不容易遭受挫折,於是一
有機會便會流動。」
據李鐘偉回憶,2000年時,新浪招聘一個新入職者,開出的工資大約在6千元,再配上一定的期權。十多年過去後,相較新
浪當時的6千元,眼下B2C網站獲取一個類似職位的人往往得花上1萬2至1萬8的月薪。在李鐘偉眼裡,如今「電子商務的起薪確實是有一點過」,不少B2C
從業者的薪酬至少溢價了3成,有些地方甚至溢價了8成。
與之相伴隨的是,電商人才的心態開始急功近利。他們往往在一個崗位還未形成足夠的經驗便產生變動,去追尋更高的職位和薪資。在頻繁的跳槽中,他們隔上幾個月便要開始接觸新環境。由於不停地處於適應與熟悉的階段中,這些人根本無法靜下心來,積累自己的實力。
「這種情形造成了那些很有潛力的人,也會因當前浮躁的市場環境無法紮紮實實地完成積累。」李鐘偉指出,「在職業生涯的長跑中,他們顯然不能靠一兩年內謀個高薪便解決問題。可惜真正認識到這點的人不多。」
在也買網CEO袁疆看來,如果員工頻繁地更換東家,一直進不了公司的核心管理層,那麼這種轉換的成本就很高。「可以肯定的是,這三年內大家的流動率肯定會很高,而一旦企業成熟之後,管理層就會著重建立自己的團隊,不會再像現在那樣去外面挖。」
進一步說,B2C人才目前的高薪很大程度上是靠風險投資支撐的,而非公司真正的贏利。從這個角度看,薪酬的溢價並不會太長久。「等到網站過了投資建設期,進入回報期,那麼所有的東西都會擠出泡沫。」
在
此基礎上,隨著馬太效應的顯現,B2C網站在不久的將來勢必會面臨一輪洗牌——那些頻繁跳槽的員工很可能遭遇新加入的創業公司倒閉,甚至還沒上線就夭折的
風險。用浦思捷的話說,「如果僅僅靠供求關係把你的身價抬高,那麼一腳踏空後,就很容易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態。」這對個人的職業發展無疑是一種傷害。
狂奔的隱患
當
行業間的挖角變得司空見慣,電商界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在2010年的電子商務物流發展論壇上,包括淘寶、京東在內的知名B2C網站的物流總監齊聚一堂。
在他們看來,「與其說來開會,還不如說是來見見過去的老同事,交流一下感情,看看他們又到哪裡高就。」據悉,當天參會的100多個人中,有20多個都是過
去從卓越亞馬遜離職的員工。對他們而言,參加論壇遇見老同事,已再平常不過。
不難發現,在如今繁蕪叢生的電商行業中,卓越、噹噹等老牌B2C似乎成了其他網站高管的「培訓學校」。不少新創立的B2C團隊並不諱
言,公司高層基本都從其他的電子商務網站高薪挖來,比如財務總監來自紅孩子,技術總監來自京東,物流總監來自噹噹……老牌與新貴間的相互挖角,正對行業產
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定程度上,中高管的跳槽能將上一家公司的優勢和經驗帶入下一家,從而促進B2C行業的整體繁榮,但早幾年,凡客總是被
指帶有卓越的影子,而從凡客出走的高管則將卓越與凡客的影響帶入下下家,甚至更多地方。從消極的角度看,頻繁的人才流動,會讓各家網站的運營逐漸趨同,並
產生互相抄襲、資源重複,缺乏個性的局面。
這對所有B2C網站而言都是一種威脅。在此基礎上,擺在大家面前的共同課題是,如何建立起電商人才保護與知識產權保護的壁壘?
劉博坦言,電子商務企業在這一點上依舊很薄弱。「要建立人才的壁壘,關鍵在於管理者要讓員工享受奮鬥的過程,在網店交易額與影響力不斷上升的同時,員工本身也能獲得很好的成長。」也就是說,在互聯網公司中,只有文化才能更好地驅動這些年輕人高速地奔跑。
張一星認為,與其一味阻攔人才的流動,不如更為有效地「疏導」。「眼下,美國的很多IT公司都允許員工內部創業,內部創業比外部創業更容易籌措到資金。能否留住人才,和企業內部的機制是否靈活有很大關係。」
值
得一提的是,相比職業通道、文化價值觀等層面,當下的電商企業仍處於粗放競爭的階段,大家比拚的往往是銷售額與成長速度。在這種局面下,「B2C企業要吸
引人才,排第一位的就是公司的發展速度。」李鐘偉說道,「如果船足夠大,那麼大家就樂意當水手。至於個人發展空間及薪酬,是排第二和第三位的。」
換
言之,高速成長的公司要解決的問題太多,它們並沒有太多精力關注人才的精細化管理——而這無疑會在未來留下隱患。據悉,京東為了支撐快速的擴張,已經設置
了17個VP(副總裁),其中大部分都來自外部的挖角。一位業內人士稱,「京東目前的關鍵就在於不停地加人,根本無暇考慮職業通道之類的問題。未來,十幾
個VP中肯定會產生淘汰,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問題,但公司擴張太快,大家都來不及顧及這一點。」(本報記者陳曉平對本文亦有貢獻)
不当“海待” 80后冻酸奶创业
1 :
GS(14)@2010-09-20 21:53:16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919/151792.html
"海归"回国创业如今并不鲜见,张朝阳、李彦宏等"IT英雄"早已成为"海归"创业的标杆性人物。然而,在少数辉煌故事的背后,现实却是多数人怀揣宏大的梦想而折戟战场,创业尤其是IT创业在中国已经远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年轻的80后"海归"李巍没有成为其中的一员,他只是选择了一种很不起眼的小食品--冻酸奶作为自己创业的起点,而不是成为一个坐在家里等待机会光顾的"海待"。 2009年之前,与众多中国留学生一样,身在美国的李巍对未来充满梦想。然而,金融危机之后的就业形势远没有预期的那样理想,辗转思考后,回国创业成了最终的选择,于是两个重要的选题摆到了李巍面前:一是如何选择创业切入点?二是如何找到创业资金?
街头找来创业项目
李巍观察到,这几年,美国的减肥产品卖得特别好。他多次去各大城市街头调研,终于发现了一种很有特色的小食品--冻酸奶。与传统酸奶不同,近几年才被研制出来的冻酸奶口感与形状都类似冰淇淋,但胆固醇、脂肪含量低,属于低热量的减肥食品;而且所需的资金量不是很大。
刚开始的时候,他希望从美国直接引进技术与资金,自己以风投代理人的身份回国创业。然而,适逢金融危机,美国的食品企业自身难保,哪里还有精力应付一个没有创业经验的中国留学生。不得已,李巍直接回国寻求机会。回国前,他特地去冻酸奶企业实习了几个月,掌握了简单的制作工艺。
申请到留学生创业资金
他的家乡呼和浩特市有众多国产知名奶制品企业,他将自己的创业计划编写成详细的策略报告书,踏上了寻求支持的道路。这中间,李巍没少碰壁。
后来,一位朋友的朋友找上门来,他们正在经营一家原本只做地方生意的鲜奶企业,正想去北京发展,苦于没有好的切入点。而李巍看中了他们的鲜奶制作经验。
随后,李巍以归国留学生身份申请到了大约120万元的创业资金,以合作者与管理者的身份去北京开办冻酸奶制作店,而对方则给予技术支持以及原材料供应。2010年初,他的"麦琪工坊"终于开业。
目标是规模化经营
半个月的开门红后,却没有迎来李巍设想的蜂拥人潮。经过市场调查,李巍了解到:相对来说,中国人吃惯了甜食,很难适应酸甜口味。李巍与合作企业做了各种对比实验,最终推出一个新的奶昔产品,比纯酸奶稍微甜几分,更适合国人口味。
之后,李巍又引入了DIY的概念,将干果、鲜果、巧克力、奶酪等小食品分别陈列在格子中,顾客购买了冻酸奶后,爱吃甜的多加糖浆,爱吃水果的多加水果,就可以彻底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有了这一招,顾客明显增多了。
创业不过半年,李巍的生意依然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对于这个80后创业者来说,规模化经营仍然是他追求的创业目标。
创业心得:
◎创业不分高低大小,不一定非要去挤热门行业。
◎自己的投资资金不够没有关系,可以以好的创业思路谋求成熟企业的合作。
创业投资表:
美国学习经验:5万元
房屋租赁:10×3=30万元
购买设备:20万元
装修:5万元
招聘与管理费用:5000元
备用:55万元
总投资:120万元上下
花園街新丁快招搶客
1 :
GS(14)@2010-08-29 23:36:512010-8-26 NM
「月租十五萬!好驚!」今年初,原本安分守己在葵芳賣女人衫的趙萃英(Irene)與趙萃芳(Suki)兩姊妹,決定放手「搏一鋪」,以月租十五萬,在出名賣「平嘢」的花園街插旗開分店。新店仍叫「二人館」,但貴租當前,每一步都心驚膽顫,兩姊妹出盡「法寶」,除了鬥平,更要鬥快。由入貨到員工布陣,再配以自家設計的迷你物流系統,以快打快,總算站穩陣腳,月賺十四萬。
上週五傍晚放工時間,九百多呎的二人館人頭湧湧,清一色為女人,由十多歲到四十多歲都有。這邊有個女孩嗲着母親要買短裙,另一位二十來歲的少女急不及待「攝」到母女身後的衣架,拿起件T恤「拼」上身。這時,售貨員阿冰已緊盯着三人的動靜。少女拿着衣服一揚手,阿冰便拿起手上的對講機說:「Tee 0426藍色」,眼角瞄到母女二人拿着短裙正要找人,便舉手向兩人作出「OK」的手勢。
「花園街嘅客人冇乜耐性,所以乜都要快。」Irene一語道出花園街的生存之道。「試過有客人等了兩分鐘,已經問:『可唔可以快啲』,人多俾錢時更會打尖,要好聲好氣勸佢哋。」Irene說。現場所見,由客人示意售貨員取新貨,只需一分鐘,新貨已放在收銀機旁,粗略計算,每分半鐘便賣出一件衫。除了員工反應要快,補給、入貨等,都離不開一個「快」字。
快招一釘位唔釘人
在花園街開戰,勝負就在客人走進店內的分秒間。為了應付人流及時搶客,二人館的員工都有部對講機,開工時各守「崗位」,用對講機溝通。客人踏入店中,迎面是一位「前鋒」,負責門口的貨架,再來是兩名「中場」,以店中間的衣架為界,一左一右游走。最後是收銀台,由「守門員」,即店長負責收錢,另有一名「後衞」,是副店長,幫客人驗貨。「人多時,副店長會打游擊滿場走,或在店長走開時負責收錢,週末就請多個兼職幫手驗貨。」Irene解釋,各守一個位置,便可用最短時間服務自己位置附近的客人。
開鋪第一個星期,Irene和Suki曾站在店中幫忙,用對講機提示其他員工幫客人,七個人滿場飛,反而混亂。「用「釘客」而非「釘位置」的方法,反而經常走漏客人。同事一邊聽提示、一邊用對講機叫貨,令倉務部的同事亦感到混亂,經常有客人等得耐索性唔買。」Irene表示,實行五人陣式後,生意即急增三成。
現在,姊妹二人開鋪時都留在店鋪閣樓內,整理貨物清單及會計單據,店面全盤交予員工打理。對於「湊」員工,Irene亦有一套。「有員工提出想要雪櫃、微波爐,我即刻去買。」雪櫃內有蛋糕仔及飲品等,全部任由員工食用,每月更會搞生日會。「呢行流失率好高,我唔用佣金制,但比出面俾多超過一成人工,大約近一萬元,只要佢哋緊守崗位,鋪頭已經夠做(生意),用佣金制可能會令佢哋將追數壓力轉到客人身上。」
快招二迷你物流系統
店面運作快,除了售貨員合作,還要貨倉部配合才行。現時,店內有過千款、總數約二萬件的衣服,Irene用以前在貿易採購公司英之傑(已被利豐收購)打工的經驗,先將貨物按數字分類,再加上編號,例如以1字起首的為背心,2字頭為短袖衫等,不同顏色的捆在一起,售貨員只需向對講機叫「短袖衫339黃色」,倉務員便知道是該貨品在2號櫃,號碼越小位置越高,一般三十秒內就能找到。「這類平價衫大多只有一個碼,分類更方便。」Irene說。
二人館店後及閣樓均設有貨倉,樓下部分由正、副店長直接拿取,另安排一名倉務員鎮守閣樓,按照對講機的指示,將相應的貨物由樓梯間的空隙扔下來。Suki在樓梯下面拉起一塊布,「兜」住貨物,樓上樓下配合無間,甚少出錯。
快招三主攻「跳貨」
店鋪流轉快,入貨也要配合,Irene兩姊妹每星期都會分別到深圳東門和廣州的白馬服裝市場入貨。「每次入五萬蚊貨,一款約八十件,運費五千元,翌日就運到香港。試過只聽批發商嘅建議入貨,貨物到手後才發現大部分是次貨,而且通常是滯銷款式。」Irene表示,為保持新鮮感,新貨會立即上架,每星期更會重新執拾貨架,將受歡迎的貨品轉移至當眼位。
Irene教路,入貨時一定要問老闆有沒有「跳貨」。「工廠用其他訂單嘅用剩布尾來做嘅衫褲,就叫『跳貨』,價錢較正常貨品便宜四成。」Irene說,每件「跳貨」成本約十至十五元,賣三十元,客人已覺得「好抵」,去貨特別快。「『跳貨』好多人搶,每次要買超過一百件,批發商才肯賣給你。平時親自去買貨,乘機同批發商混熟,可搶到較多『跳貨』。」其他貨品,成本較貴的連身裙、喱士裙和牛仔衣服等,毛利只有三成,背心、短袖衫等,來貨約十元,毛利可達六成。 Irene更發現,深圳批發賣十元的淨色背心,在深水埗利明時裝訂做,只需八元件。「淨色易襯衫,去貨好快,每個月最少要訂做兩批,每批一百件以上,一個月可賺多幾百蚊。」Irene笑說。
魚蛋檔旁插旗
姊妹花今次殺入花園街,原來得到鞋店Butterfly老闆韋家璧慫恿。去年六月曾接受《壹盤生意》訪問的韋家璧,十四間分店,月賺九十多萬。「佢幫我計過,租金雖然貴,但勝在人流有保證,佢哋花園街嘅三間鋪,每間都賺十萬元。」去年十二月,Irene已開始睇鋪,三個月後才看中現時鋪位。「月租十五萬,初時真係好驚,但呢度近弼街交界,隔壁更有間出名的魚蛋鋪,可以幫我吸客。」
花園街的店鋪,光線被前面的車仔檔遮擋,幾乎清一色用白色牆身,仍陰陰沉沉。為了突圍,二人館沿用葵芳店的綠色牆身,現以黃色LED射燈,令鋪頭更光猛。「LED燈的燈膽要過百元一個,比八元個的慳電膽貴很多,但每月電費卻慳了六成。」Irene說。貴租當前,樣樣都要「慳」。店內的衣服都裝上防盜裝置,幾乎花園街獨有。「租一套防盜系統月費只需六百元,一日俾人偷一件廿蚊嘅衫,一個月都要六百元。」Irene笑言,她們連印製衫上的價錢牌都計過度過。「已打窿的比冇窿嘅貴一毫,印一萬張就貴一千蚊!我揀冇窿嘅,再搵店員自己打。」
開時裝店一直是Irene的夢想,葵芳店九九年開業時,拍檔突然退股,大失預算之下,從事會計文員的妹妹Suki自告奮勇,一邊打工,一邊幫店鋪計數,後來索性辭職。兩姊妹性格一動一靜,並肩作戰近十年,感情深厚。「現在是個好開始,我哋目標是未來喺花園街再開兩至三家分店,繼而自己做衫打造品牌。」 Irene攬着Suki笑說。
一點意見
1. 可在深圳找二十人以下的細廠,小試牛刀自己做衫。每匹布可做超過一百件衫,可叫廠商用同一匹布做不同款式的衣服,每款最少做三十件,比取貨平兩至三成。
2. 入貨次數由每星期兩次增至每星期四次,不斷添新貨可為客人帶來新鮮感,缺貨的話顧客會選擇幫襯對手。
3. 如開分店,可選灣仔近金鐘一帶的地鋪,該處鄰近寫字樓,人流暢旺,而且缺乏平價衫的競爭者。
4. 廣州十三巷的服裝批發市場價格比白馬服裝市場便宜,首次入貨宜先用現金找數,與批發商混熟後,可在內地開銀行戶口,兌換率較高,而且比較安全。
創辦人放料 揭fb冒起與衝擊
1 :
GS(14)@2010-09-06 22:28:462010-9-6 HT
facebook至今共有5億個用戶,更以每月5%速度持續增長,用戶每日至少花近1小時於fb與好友相聚,成網上世界的新蒲點。然而,打造這個社交王國的只是一個年輕小伙子,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背後的成功故事為人津津樂道。
朱克伯格說:「fb源自簡單概念,人們總會希望將身邊發生的事情與朋友分享,亦希望可與朋友共聚,關心彼此更多。當人們習慣分享,世界將會變得更開放和互動,亦因此變得更美好。」
盼擁最高權力 抗巨企收購
書中內容給予讀者有關fb的全面概念,如何由04年的一個大學專題研究,發展至今街知巷聞的社交網站。第一部分主要記載公司的歷史,fb本是一個哈佛大學生的習作,希望加插姓名,相片和其他個人資料等以便將校園新生分類。基於學生的好奇心,fb迅速竄熱。不少科技巨企紛紛向其招手,包括微軟(Microsoft)、Google、雅虎(Yahoo)和Viacom,但基於朱克伯格的自信,希望擁有最高權力,日後發展藍圖不被束縛,使巨企全被拒諸門外。
改善私隱保障 擴張展商機
第二部分寫fb對社會的衝擊和影響,作者有機會採訪公司的資深員工。他亦毫不畏懼詢問有關大眾關注的私隱問題,詳細解釋fb如何就私隱風波作出改進方案及平息公眾憤怒等。同時,fb擁有成千上萬公眾資料,邁向全球化的擴張版圖,亦會探討朱克伯格如何利用當中商機獲利。
最後,作者對fb潛力寄予厚望。fb可以像Twitter般廣泛散播新聞,即時獲得群眾回應,就像美國總統奧巴馬聰明地運用fb宣示政綱,令其「改變」形象深入民心。
然而,美中不足是fb相關官司的披露。早期朱克伯格曾與同窗研發社交網站,後來他才另起爐灶,作者訪問的人偏偏沒有官司中的主角,難免被外間批評本書觀點欠客觀。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