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What we are reading:時時望前莫後退

1 : GS(14)@2016-10-02 12:13:59

我在中文大學念書的年代,校園有一班人,膚色曬得極黑,手臂和胸口也特別誇張地粗壯。我知道,他們一定是划艇隊員,體型是艱苦操練的成果。生理學家估計,划艇是最短時間內消耗最多體力的運動:一場奧運標準的二千米比賽,划艇手會在六分鐘內,消耗相當於連續打兩場籃球賽的體力。由於消耗如此大,選手的身體由比賽一開始便生產大量令手、腳、背、腹肌肉痠痛的乳酸,因此,划艇也被譽為最痛的運動。不過,划艇絕非純粹力的表現,尤其是團體賽。籃球或足球場上,個別隊員失準或狀態低沉,可以靠隊友補足,但在八人賽艇上,只要一個划艇手的動作出錯或稍微偏離大隊節奏,便直接拖慢整條船速度,或影響平衡和方向。在比賽中途,舵手會按水流、風向及對手情況應變,隊友要跟隨號令,一致改變下槳的力度及頻率,所以絕對也是「食腦」的運動。難怪名大學如牛津、劍橋、哈佛及耶魯等,也有深厚划艇傳統。



牛劍哈耶向來是「上等人」學府:前者學生不少來自貴族公學,後者則是貴價私立大學,划艇自然也是上等人玩意。電影「The Social Network」裏,指控朱克柏格(Mark Zuckerberg)靠偷橋創立facebook,要求賠償的孖生兄弟,正是這類典型有家底的哈佛兼美國奧運划艇代表。正因此「藍血」傳統,當1936年一班華盛頓州平民大學的子弟,打破階級障礙贏得代表美國資格,繼而後來居上擊敗大熱門主隊德國奪得金牌,便成為「The Boys in the Boat」描述的佳話。說這班人是平民其實已過份美化,其實當中部份學生「窮到燶」,平日上大學要做夜班清潔工、暑假要做地盤工籌學費,有位十來歲已被生父後母遺棄。時值美國大蕭條,國內奧委會也喊窮不肯承擔出賽費用,划艇隊要靠鄉紳募捐才能成行(對,鄉紳也有好人)。故事高潮的場景,是磨刀霍霍準備發動二次大戰的德國。多得希特拉,為了宣揚國威粉飾太平豪辦奧運,還請了一位很有電影天才的奇女子,用不少創新拍攝技術,執導拍成紀錄片,把這段體壇傳奇紀錄下來(還有更有名的田徑四金王Jesse Owens的故事)。這些片段可以在網上找到。划艇在香港只是小眾玩意,讀者或會覺得題材稍為趕客,但正如很多喜歡「烈火戰車」的人都未必跑步、看「Seabiscuit」的人不一定是馬迷,欣賞本書毋須對划艇有興趣,因為奮鬥本身已是人人有共鳴的題材。(註:文題是向陳年電視主題曲致敬,實則划艇手大部份是向後望,只有舵手向前。)姚崢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02/197880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9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