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What we are reading--知識島:從科學的極限探求意義

1 : GS(14)@2016-10-24 04:19:52

詩人「從一顆沙粒看到一個世界」,科學家的眼中卻只有原子,數量比星星更多。自從十七世紀發明了望遠鏡及顯微鏡以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突飛猛進,不斷演變。物理學家Sean Carroll說,宇宙學最重要的數字是千億:千億年前宇宙大爆炸,至今生成千億個銀河星系,各有千億星星閃耀,總數比地球上的沙粒更多。儘管宇宙之大,極速的光子亦不及在千億年間穿越,現代科學已概括宇宙一切的組成和運行。在不久前我曾推介的新書《The Big Picture》,Carroll就能「在 T-shirt上」總結基礎物理的核心理論,「用一條算式推演整個世界」。在這裏──由科學發現界定的現實世界(physical reality)最深層,只有無形無相的能量在量子場上震盪,而人們熟悉的原子分子以至道德美學等等,將會在化學、生物、心理各個層面,從不斷遞增的複雜性中浮現。Carroll的「大圖像」是一個物質主義的宇宙圖譜,描繪出各個現實層面以及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安頓好時間和因果、意識和自由意志等,為人的存在賦予意義和價值的基石。古人慨嘆學海無涯,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有如汪洋中的孤島。「大圖像」就是「知識島」的最新版立體地圖,讓Sean Carroll從深入底層的剖面抽出千絲萬縷卻不可逾越的關係,提出一個「詩性自然主義」的存在出路。同樣地自覺身處知識島高崗的Marcelo Gleiser在一連兩本新書中,展示一個更廣闊的大圖像。擁有榮譽教席兼為活躍博客的 Gleiser教授文思不絕,繼前年出版《The Island of Knowledge: The Limits of Science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之後,最近再以《The Simple Beauty of the Unexpected》加持,分別透過源自古希臘的科學史以及個人成長的心路歷程,謳歌環抱知識島的汪洋中所蘊藏的奧秘。
NASA剛剛公佈,天文學家一直低估了星系數量十倍,Sean Carroll的千億法則頓時失效。何以有那麼多星系隱藏在宇宙最遠古的深處,答案則有待新一代儀器的觀察以及有關學說的修訂。正如Wheeler所言,「知識島越大,無知的涯岸越長」。無知者有望「上岸」,可是大海中有更多不知,甚至不可知。例如「我們對宇宙的起始無從入手,無法對量子世界作出確定的描述,這些未知不單只因現階段的無知,或器材不夠精密,更是大自然的本質:光速有極限,時間不可逆轉,量子狀態不可確定……任何對宇宙起始狀態的科學描述,都完全依賴當時的科學觀念架構──場論、守衡原理、時空和重力的本質──而量子超距作用更宣告不可能對微觀世界作非隨機的描述」。如果「外面的世界」大部份不能窺見或不可觸及,「現實」是甚麼,甚麼是真?「我怎能知道全部可以問的問題」?還有,存在是人的發明,用來理解我們存在的角色。在一個沒有意識的世界,甚麼都不存在,宇宙不會關心。Gleiser戲言「人生的意義就是尋找人生的意義」。若非訴諸外在的神力,人在自然現實中探究終極的存在問題,猶如「提起鞋帶對抗空中下墜」,只能在未知的旅途上發現意義。「科學不是神賜的禮物。知識的追求只能始於我們所在之內」,否則就成為Harari在《Homo Deus》筆下的「更接近宗教的交易」,遠離本質是探索的靈性。Gleiser不惜用兩本書的篇幅說明柏拉圖的終極現實非人可企及,科學必須在不斷錯誤中前行或被極限觸發改變,寄望知識島的寓意有助尋回和科學不可分割的靈性一面。
TC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23/1980917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2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