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What we are reading:大富翁背後的貪婪

1 : GS(14)@2016-10-30 14:34:16

如果只能選一個遊戲來展現香港的地產霸權,大富翁必屬首選。而事實上這個家喻戶曉的桌上遊戲,本身也是一種霸權。大富翁的官方歷史指,遊戲是在大蕭條期間,由失業的Charles Darrow為了讓家人重溫大西洋城美好回憶而發明,並在1935年將遊戲賣給玩具生產商柏加兄弟公司。不過,這並非大富翁的真正源頭。在1973年石油危機之際,三藩市州立大學經濟學教授Ralph Anspach,受兒子啟發,着手設計並推出反大富翁(Anti-Monopoly)遊戲,令人明白壟斷主義對於絕大部份人是壞事,更會影響整體經濟。然而,Ralph在銷售的過程中遭遇柏加兄弟公司重重阻撓,甚至將他告上法庭,指他的反大富翁遊戲令人誤會公司推出新遊戲,也侵犯了大富翁的版權。《紐約時報》記者Mary Pilon花了超過五年時間,搜集多個大富翁黑歷史證據,又多次訪問Ralph Anspach,撰寫《貪婪遊戲:隱藏在大富翁背後的壟斷、陰謀、謊言與真相》(The Monopolists: Obsession, Fury, and the Scandal Behind the World's Favorite Board Game),揭露柏加兄弟公司如何財大氣粗地阻止類似大富翁的遊戲在市場流通,甚至以賤價收購其他遊戲專利,務求大富翁成為公司招牌遊戲。早在1900年代,美國各地已有各種大富翁雛形出現。其中一款名叫「地主遊戲(The Landlord's Game)」由Elizabeth Magie女士於1904年製作並成功申請專利。她將土地兼併的後果,以遊戲方式呈現,是非常前衞及大膽的想法。畢竟當年女性仍被視為無法為世界提供實質貢獻。另一個令人意外的地方是,Elizabeth為遊戲創造了兩套完全不同的規則:一)壟斷土地,令其他對手破產收場;二)反壟斷,在創造財富同時得到各種獎勵──亦即Ralph Anspach七十年代單獨分拆的遊戲宗旨。這兩套規則旨在遊玩時教育玩家資本主義的不堪,但結果只有前一套規則受人注視,而大部份的玩家也沒有留意到當中的教育意義。至於為何大富翁突然在三十年代有爆炸性的銷售,有無數可能性,例如時勢造英雄。當時經濟衰退,每個家庭只能待在家中玩這大富翁,享受一下手執鈔票的快樂感,又或因大量生產與精緻的平面設計,令每家每戶也因羊群心理人有我有等等。無論如何我們已無從稽考,只知柏加兄弟公司後來以500美元收購了Elizabeth Magie的地主遊戲及她創作的其餘遊戲。這500美元美其名為創作費,實際是「掩口費」讓她不再跟公司纏繞專利問題,而Elizabeth也因此鬱鬱而終。現時的大富翁以47種語言發行,並在114個國家銷售。相信Elizabeth甚至柏克兄弟公司也始料不及遊戲能如此風靡全球。而自1973年起,官方已舉行13屆「大富翁世界錦標賽」,其中1996年蒙地卡羅一屆更由本地作家畢華流贏得冠軍,讓香港人揚威國際。話說回來,柏加兄弟公司最終在1991年被孩之寶收購,果然人生如戲。小肥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30/198164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0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