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藥神》大火的時候,大家積極而熱烈地討論了一波看病治病的問題。港村的童鞋們紛紛表示,資本主義社會,看病不難,但想又好、又快、又便宜的看病,不存在的。
早幾年蝸牛妹因為胃痛,去公立醫院看醫生時,直接被留下住院了。當時醫院床位可能也挺緊張,分配到八人間的大房,上廁所要去走廊里的洗手間,每天只有固定幾小時的探病時間,病房里晚上通宵開燈,辛苦的護士小姐姐還會每隔幾小時過來量下血壓(感覺基本沒怎麽睡好),住了三天終於能出院的時候,感覺整個人都蔫了。
但結賬時候,公立醫院每天住院費只要100塊,買單300港幣,我表示必須沒有怨言。(最新公立醫院的收費略有上升)
第二次住院還是腸胃不好,這次換了私立醫院,住院時間是可以跟醫生商量的,我就先回家收拾了點生活必需品才去。到病房check in的第一件事,護士小姐姐就把你帶去電視機前,放了一段註意事項:很多事故都是發生在上廁所途中摔跤撞到,所以上廁所時千萬要按鈴喊護士小姐姐接送(這是一種多麽細致的醫療關懷)。
私立醫院不限制探病時間,盡管是四人間(雙人間爆滿,只剩四人間跟私家房),但房間里有廁所,病房還挺大,晚上關燈睡覺,休息得也不錯,出院時候除了瘦了、感覺精神上還比較輕松。
直到看到賬單,三天花了兩萬多港幣,深刻地感受到在追求健康前,錢根本不夠花啊。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醫療費用,更棘手的還有父母的養老醫療開支呢。雖然爸媽在國內都有醫保,但是萬一以後要在國內住院什麽,港漂們日常照顧起來真心頭大;接來香港吧,雖然能解決未來日常照顧的問題,但醫療費的問題怎麽辦呢?
這問題別說港漂為父母愁,本地人也憂愁的。香港人有個優良的傳統,每個月要給爸媽“家用”,這筆錢除了保證父母晚年日常生活外,主要就是花在平時的醫療開支上。雖然如上文所說,公立醫院看病很便宜,但是等候的人也很多,比如看個內科,全香港公立醫院是30個星期起等,最誇張是新界西最多要等119星期。
如果碰到流感等季節不幸住院,有機會連病房都沒有,病人只能睡在走廊里,看了真的很難受。
雖然私立醫院不用等這麽久,但是父母一輩很多沒有保險,住院費全部自付,醫療費用也是一個大的開支。加上香港公立醫院常年床位緊張,所以如何向私立醫院分流,也是政府醞釀了N年的大件事。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在2012年開始就“自願保險計劃”(Voluntary Health Insurance Scheme,VHIS)展開公眾咨詢,2019年4月1日終於推出了。
香港政府預計計劃實施後,公立醫院占全港總出院人次比率將由2017年的82%,降至2040年的81%,相比不推行計劃的86%約低5個百分點。
現在參加自願醫保的保險公司共25間,總市占率近86%,預計首兩年約會有100萬人投保,占保險市場約四成份額,第三年投保人數或增加至150萬人。
自願醫保的價格比現在市面上的商業醫療保險便宜不少,但自願醫保適不適合打工仔、父母的醫療需求能不能通過自願醫保解決呢?蝸牛妹今天找來保險精算師出身的Alex(公號:精算視覺),來和大家探討這幾個重要的問題。
自願醫保跟醫療保險的區別是什麽?
政府設計的自願醫保計劃有一些不錯的保障特性:保證續保至100歲、投保年齡高至80歲、全球保障、價格便宜透明、投保範圍包括日窺鏡等日間手術等,跟市面上不少醫療險產品相比有一定競爭力。
另外一個加分項是,在稅優政策下,投保自願醫保每人每年有8000港幣的抵稅額,按照15%的個稅稅率來算,相當於保費可以打85折(商業醫療保險不能抵稅),能省一點是一點。
誰可以買?
自願醫保計劃是香港政府為了緩解香港公立醫療系統壓力退出的醫療保險產品,主要針對在香港居住和生活的朋友。無論港漂,還是在香港出生的小朋友,還是受養前來的老人家,只要有香港身份證,年齡小於80歲,都可以購買。
雖然香港政府在設計自願醫保計劃的標準條款時,已經明確要求標準計劃內所有保障均全球適用,且不設醫療服務提供者選擇的限制,即保險公司無法對賠付設定指定醫院限制。
實際操作中,正因為政府統一規範了自願醫保的標準條款,香港保險公司無法指定醫院,就無法防止內地“黑產”小醫院可能出現的騙保風險,因此自願醫保計劃暫時無法開放給內地居民。一般來說,內地居民在香港購買的醫療保險,香港的保險公司會規定賠付醫院必須是內地三甲或以上的醫院。
自願醫保是啥樣的?
自願醫保分為標準計劃(Standard Plan)及靈活計劃(Flexi Plan)。
標準計劃是香港政府設計的、有標準條款的,可以提供最基本的就醫保障,足夠大家在香港私家醫院住6至8人一間的普通病房,進行一些花費不算太高的治療和手術,每年每人最多理賠42萬港幣,終身保額無上限。
標準計劃聽名字就知道非常的標準化,各家保險公司的產品形態也幾乎是完全一致的(可能在一些不重要的地方有少許差別),價格也相對便宜。整個計劃平均標準保費每年約4000港幣,比獨立顧問此前估算的4800港幣低約17%。
自願醫保官網上還列明了每家標準計劃的保費對比,(https://www.vhis.gov.hk/tc/consumer_corner/list-plans.html),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對比。
在挑選標準計劃時,由於產品形態是標準化的,因此Alex建議大家主要考慮價格和理賠的便捷,比如是否有銷售人員協助理賠,或者公司是否已有可以自助線上理賠的服務等。
靈活計劃是在標準計劃上的自由發揮。政府對保險公司的要求是,靈活計劃的保障範圍必須較標準計劃更廣泛,因此投保人在靈活計劃下可以獲得的保障一定較標準計劃更多、更全。當然,靈活計劃的保費也更貴,而且各家公司的產品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不能簡單一概而論。
翻閱自願官網上面目前列出的13家公司的靈活計劃,絕大多數公司仍采用的是“按照病房類型設定每項責任限額”外加“額外醫療保障(SMM)”的產品形態,分別設有“普通房”、“半私家房”、“私家房”三個版本,對應的賠償額度和保費價格由低到高。
投保了這種靈活計劃,只要在實際住院時沒有住進更高級的病房,那麽對於絕大部分的住院醫療費用都是可以做到80%至90%報銷的。但如果買的是普通房版本,實際住院卻住了半私家房或私家房,那麽實際的報銷比例是很低的,給大家敲黑板!!
除了以上兩種自願醫保,還有一種類似於高端醫療的、含有墊底費的靈活計劃,也就是投保人支付一定自付額,超出自付額的住院醫療開支幾乎可以全額報銷的產品形態。不過,根據自願醫保計劃官網上的顯示,目前只有信諾(Cigna)一家公司有提供這樣的靈活計劃,分為四個版本(自付額分別為0、1萬5、2萬5和5萬港幣)。
聽說其他公司也在有類似產品正在開發中,如果不放心價格的朋友可以再稍微等一下。
誰適合買自願醫保?
由於自願醫保是政府推行的一項優惠政策,因此比較適合在香港生活,但卻沒有基礎醫療保障的同學及其家人,不僅價格比高端醫療便宜,還可以抵稅。
如果大家的公司有團體醫療保險,則不建議大家自己額外購買需要選擇房型、無墊底費靈活計劃,因為理賠時一定會有責任重疊,無法發揮我們所交保費的全部效用。
比方說我又住院了,一天住院費1500港幣,公司的醫療保險能報1000港幣,靈活計劃能報1000港幣;加起來最多能賠償2000港元,但最終核保的時候我只能報1500港幣。
也就是說,我為了用不上的500港幣額度,付出了成本,不是特別劃算。無墊底費版本的靈活計劃相對更加適合完全沒有保險的保障的投保人。
如果打工仔公司團體醫療保障額度比較低(畢竟不是每個企業都願意給員工提供高福利),那也可以考慮下標準計劃,相當於將工體提供給你的普通病房升級成半私家房。或者搭配有墊底費的醫療保險品種,這樣既沒浪費公司的醫保,又不會產生過多的責任重疊。
如果公司的團體醫療保障比較好(比如私家房版本),那麽就可以買一個“高自付額”的版本,保費較便宜;如果公司的團體醫療保障比較差(比如普通房版本),那麽就可以買一個“低自付額”的版本,可以作為團體醫療險的有效補充。
怎麽挑選——先定房型
如果想買自願保險中的靈活計劃,選擇的第一步跟買高端醫療保險一樣,首先要確定自己想要什麽樣的病房?普通房?半私家房?私家房?
在香港住私家醫院,病房的類型不僅僅影響房費和膳食費,就連醫生巡房費用、手術費用、ICU病房費、雜項開支等也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為什麽,如果實際住院時不小心選了一個比自己醫療計劃版本高的病房,實際的報銷比例會很低的原因。
以養和的收費標準舉例,使用同樣的手術室,住在私家房的收費,是住在普通房收費的1.5倍:
在香港的醫療保險條款中:
私家房是指在在醫院中設有獨立浴室的單人病房;
半私家房是指在醫院中設有共用浴室的單人或雙人病房;
普通病房是指在醫院中設有多於兩張病床的病房。
私家房與半私家房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有獨立浴室,而不是是否是單人間。所以,購買半私家房版本,再去住有公共浴室的單人半私家病房,既能享受比較好的住院環境,又能控制醫療費用開支,算得上是一個性價比較高的選擇。
以下是BUPA官網公布的港島區各私家醫院病房收費情況(2019年1月更新):
當然,我們也能圍觀下資本主義社會中有錢人的高端醫療是啥樣的,比如仁安醫院就有1000尺的“總理套房II”,配有客廳、飯廳、豪華浴室、豪華水力按摩池和訪客洗手間,每日房租4.5萬港幣。在健康面前,錢是完全不夠花的~~
現在香港所有的高端醫療計劃,能提供的最高病房版本就是私家房,但如果住進了上面這樣的豪華套房,即便是買了最頂配的私家房高端醫療險,也無法做到全額報銷。保險公司會按照不同房型的房費折算一個賠償比例,比如私家房的房費一般是3600港幣一天,而總統套房的房費是4.5萬港幣一天,頂配的私家房高端醫療險也只能報銷整體醫療開支的8%。
土豪可能也不在乎這點醫療開支了。但非土豪的我們,在開始挑選靈活計劃之前,還是要先去看一下私家醫院的病房與收費情況,提前確定目標,做到心中有數。
關註主要保險責任
由於各家公司靈活計劃的保障責任和賠償額度均有所差別,在挑選時產品時可適當關註“值錢的”保險責任。(這只是挑選保險產品的一種參考思路,大家也不要過分鉆牛角尖,避免浪費過多無意義的時間和精力。)
香港醫療險所包含的主要保障責任及其成本占比為:
住院及膳食費用:占比約8%(住院期間產生的病房費和膳食費);
手術保障:占比約40%(各類手術的外科醫生手術費、麻醉師費、手術室費、醫療裝置費等);
主診醫生巡房費:占比約8%(主診醫生每日到病人病床巡房所產生的費用);
癌癥治療費用:占比約8%(包括使用放療、化療、標靶治療、質子治療、伽碼刀等方式產生的癌癥治療費用);
入院前及出院後門診:占比約6%(住院前後在門診咨詢所產生的咨詢、治療、藥品及診斷測試費用);
其他醫療費用:占比約30%(專科醫生診費、藥品費、化驗費、檢查費、ICU病房治療費用等)。
除此上述主要保障責任之外,還有一些醫療險產品包含額外的保障責任,比如:
住院現金:占比約8%(按照患者住院的天數每天派發等額的住院津貼);
無索償保費折扣:保費占比約為最高折扣的一半(比如若連續5個保單年度沒有索償記錄,隨後年份的保費每年會有15%的折扣,那麽無索償保費折扣的責任成本就是保費的7.5%左右);
先進診斷掃描:占比約12%(包括患者住院時接受磁力共振、電腦斷層掃描及正電子放射斷層掃描的費用)。
其他的責任:如私人護士、器官移植、身故/意外身故保障、意外門診/意外牙醫、康複治療保障等,保費成本占比極低,均不超過1%,主要是保險公司為了增加產品賣點而設計的錦上添花的保險責任,對於保障的實際意義不大。
因此,挑選靈活計劃並比較產品保費的時候,應該優先關註保障成本占比較大的保障責任。如果為了保障全面而為一些錦上添花的保障責任付出了較高保費,則顯得有些得不償失。
選擇合適的購買渠道
總體來說,醫療保險是保險產品中最最複雜的一類產品,不僅僅是因為涉及的賠償責任、理賠計算規則等都較為複雜,更因為醫療保險是一種使用比較高頻的保險,在理賠時需要牽扯的精力較多。
因此,買醫療保險絕對不僅僅是對比價格,還需要考慮公司的醫療服務網絡、理賠服務是否完善,網上自助理賠服務系統是否便捷(很多公司都已經建立起了電腦端和手機端的客戶自助理賠服務系統),保險顧問所能提供的服務支持是否到位等等。
如果我們是選擇從線上直接投保自願醫保計劃,那麽通常公司會給予一定的保費折扣(相當於省下了銷售傭金),這時我們一定要留心這家公司是否有比較便捷的網上自助理賠服務系統,否則就會因為沒有保險顧問的指導而在理賠時遇到較多麻煩。
如果我們是選擇從線下投保自願醫保計劃,那麽對於港漂而言,選擇一個自己比較熟悉的、會長久留在保險行業的保險顧問,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份終身保證續保的自願醫保計劃,一旦投保,大概率會跟隨我們這一輩子,所以選擇一個靠譜的保險顧問會讓我們未來的醫療險理賠省心很多。
有興趣的小夥伴也可以關註Alex的公眾號——精算視覺,學習一下保險知識。
不過保險知識了解的再多,也比不過大家平時多鍛煉,養成一個好身體,這才是真正為自己保險!
人生中有不少情況要「推銷」自己,求職是一個好例子,過程中展示性格、學歷、工作經驗較人優勝之處,務求擊敗芸芸競爭對手,爭取機會。有公司就發掘到職場人士這個龐大市場,成立照相館,提供履歷或工作照片拍攝服務,令求職者可以早在遞交表格時,以「專業照片」增加機會,究竟這盤生意是否可為?見盡不同履歷照 在香港居住七年、剛拿到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的戴欣來自浙江,今年三十四歲的他在內地大學畢業後,便來港修讀電腦碩士課程。畢業後他從事人力資源工作,負責研發有關電腦系統,見盡不少應徵者的相片,「用的可能是普通證件照,眼神呆滯,沒有表情。甚至有人用生活照,合照上的截圖,還有藝術照,什麼都有。」他認為這些相片不夠專業,香港也沒有一間專門拍履歷照的相館,覺得大有市場,於是在人力資源公司工作五年後,便離開公司成立「貓頭鷹照相館」。相較於內地,在香港創業成本較高,所以戴欣先跟幾個朋友集資在深圳開店試業,並在去年八月正式在香港營運。他透露,隨着店鋪上軌道,有朋友認為前景不錯而主動投資。現時在深圳有三間分店,合夥人有約十人,每人合資平均五至十萬元。香港店鋪位於銅鑼灣的一間面積千呎的樓上鋪,服務除拍攝履歷照及專業人士照外,也有提供證件相、畢業照及家庭照拍攝等,但九成客人的拍攝也是跟工作有關,多是從事金融或法律行業的中高層人員。履歷照一般是大頭照,而專業人士照便包括大半身及全身照。 求職相參考政客照片 一般人遞交應徵表格多是附上證件照,記者好奇照相館主打的求職相跟證件照的分別,戴欣解釋證件照不是作「見工」用途,「證件照用來辦簽證或身份證,所以是白底正面,不能笑,表情嚴肅。」而專業或履歷照要有兩方面元素,第一是笑容表現出親和力,第二是眼睛有神專注,「當然笑得太開心,可能會顯得不夠嚴肅;如果太嚴肅又沒有親和力,所以兩者要找中間的平衡。」照相館也會根據客人的行業及照片的用途,提出建議,例如銷售人員要強一點的親和力,可能要露齒笑;而律師要嚴肅一點,則不能有太多笑容。在「甫士」方面,有不少基本動作通用於不同行業,例如叉腰、抱手的姿勢,但這些甫士感覺比較強勢,不太適合一些從事經紀的人士。戴欣說,攝影師會拍攝客人的左臉、右臉跟正面,看看哪一個較好看,「大部分人是略側一點比較好看,有些人是正面好看。如果眼睛沒神的,就會跟他們說兩句,讓他們想像高興的東西。」更可以根據客人要求,為他們想到一至兩百個不同動作。另外,專業或履歷照的底色,主要是黑白灰三個顏色,背景至少會打三盞燈,而客人身軀有五至三十度的微側,突出立體感。戴欣補充,這一套「專業」的準則,是參考自國際知名政客,例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或者大公司總裁的照片,他們在過程中亦不斷收集顧客的反饋,再進行調整。 韓式流程送電子檔案 照相館採用韓式流程﹕為客人準備襯衫、外套和鞋、化妝、拍攝、即時選相及後期「電腦執相」。除了常見的正式套裝,店鋪還有提供旗袍等較中式的裝束,而配件方面則有不同款式的領帶及眼鏡。照相館也有預備其他道具或傢具,例如酒杯、花朵、高腳椅及梳化等「輔助」客人「擺甫士」,「如果純粹就這樣站着,普通人不是模特兒很難拍得很好,如果有東西靠着,面部會比較自然。」不過,戴欣建議客人自備衣服,因為較合身及舒適。他表示,流程的每個步驟也由不同員工負責,分工仔細,雖然成本較高,但可以提升服務質素及效率。一般人對於「韓式攝影」的印象是濃妝或明顯的修圖,戴欣強調他們跟其他照相館的分別是着重「真實」,「如果要修得很假,你用一個軟件很簡單就點出來了,但我們的照片因為用於工作上,如果跟真人有太大差別是不行。」所以他偏向替客人化淡妝,也不會過分修圖,「例如會去除痘痘,因為平時是沒有,也會把臉形調得略小一點,因為人上鏡比真人胖。」店鋪現進行推廣,一條龍服務、六張打印相連電子檔案收費由原價520元減至299元,價格仍比一般證件相貴三倍,戴欣解釋定價是參考市場收費,「原價也不貴,從中環到銅鑼灣、灣仔,在影樓拍一套職業照是要一千元左右。如果客人要索取電子檔案,一般照相館要收費,但我們直接給客人。」如果客人不滿意照片,可以要求修改,費用全免。 宣傳靠口碑配合個人品牌趨勢 照相館位於樓上鋪,地方開揚,裝修簡約,以黑色、白色及木色為主調。記者訪問當天,甫踏進店內便見到有客人在柔和音樂下擺着甫士拍照,感覺舒適。店內還有不少「貓頭鷹」擺設,配合店鋪形象及主題。戴欣表示,店鋪現月賺六萬元,一天一般會有大約十個客人,週末高峰時更可能有三至四十人,大部分客人經口碑介紹,「因為客人拍照後也會展示給朋友看,所以一個人拍完後,一般也會帶另一個人過來。」有不少客人是自僱人士或自由工作者,楊小姐是其中一位。她之前在電視台工作,現時間中接司儀工作,偶爾要推銷自己,故自備衣服到照相館拍攝較專業的照片,幫助在網上建立個人品牌。她又說,坊間的影樓較多拍攝結婚照或寫真,認為這類拍攝形象照片的照相館可以滿足個人需要。店內貼着不少客人的照片,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及恒生銀行董事長錢果豐也在當中,「在一個活動見到梁愛詩,向她遞了一張名片,跟她拍過合照。之後她覺得拍得很好,突然有一天,她想拍畢業照,然後她就過來拍了。」自此成為店鋪「生招牌」。 開業資料(香港分店)(08/2016) 租金:$40,000 道具:$85,000 器材:$150,000 裝修:$250,000其他雜費:$80,000總投資:$605,000 營業資料(02/2017) 營業額:$185,000租金:$40,000人工:$65,000 #其他雜費:$15,000盈利:$65,000#五位員工 用家意見 何小姐會計部主管證件照價錢合理,坊間大部分證件相沒有提供化妝服務,拍攝後也可以調整。位置方便,在樓下經過見到宣傳海報就進來。自己有在公司協助招聘,如果見到有應徵者的相片吸引,會印象深刻,故認為一張好的見工相有助求職,增加面試機會。對求職者而言,除了向公司廣發履歷表,現在LinkedIn或Facebook的賬戶管理也十分重要,頭像不能放一張普通照片或自拍照。 區小姐企業培訓人員專業人士照有朋友之前來過拍照,並在社交平台轉為個人頭像,見到覺得很美,於是來光顧。自己開設企業培訓公司,需要在卡片、LinkedIn或宣傳課程時附上照片。我認為照相館預約服務方便客人,跟進的工作做得不錯。拍攝時是有點不知所措,因為不習慣對着鏡頭,但攝影師會給一些易明的指引給我,所以沒有我想像般難。 揀樓上鋪考慮因素 •不靠地面人流,大部分客人是專程而來,所以一定要照顧他們的感受。•交通一定要方便,最好一句說話知道怎去。•視乎行業,例如店鋪需要的空間較大可選樓上鋪。•注意樓層會否太高,有沒有電梯,衞生情況會否太差。•注意地契顯示的用途。•對人流的依賴性,如果主要靠網上平台宣傳或預約可選樓上鋪。•附近客源及消費能力是否可抵銷樓上鋪減少的宣傳效果。•櫥窗大,下面的人能看到宣傳字句。 戴欣建議,一開始可以用兩三天或一個星期把全港不同區域都了解一下,然後慢慢縮小範圍,最後再針對一至兩個地方,例如銅鑼灣或尖沙咀,把能看的樓上鋪都看一遍,然後再比較,這樣效率會較高。 撰文:王敬蓮攝影:梁正平[email protected] |
| ||||||
「香港,勝在有ICAC。」廉潔一直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但數數近年負責守護廉潔的ICAC,究竟做過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事?前特首曾蔭權審批雄濤數碼廣播牌照,被判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牽涉在內的雄濤股東黃楚標,未被起訴;同一單案,被控方指疑向曾蔭權提供三十五萬元現金的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ICAC一句:「相信李生唔會同我哋合作。」放棄取證;梁振英愛將,時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被踢爆其太太公司擁有古洞北一大片土地,陳茂波亦曾出任該公司董事,遭放生;查梁振英UGL五千萬案,未有下文;除廉政專員白韞六外,旗下審查貪污舉報諮詢委員會亦掌握着每宗個案的命運,這個主席之位,一四年起由梁振英委任譚惠珠擔任。除了撐警撐到出位,本刊亦發現她一直與商界關係千絲萬縷,同時出任共八間上市公司的獨立非執董,年薪近三百萬元,其中在永安國際更擔任逾二十年,有違上市規則對「獨立」的原則。香港人,是否能指望由譚惠珠這種人繼續主宰我們的核心價值? 廉政公署除了直接向特首負責,其正副專員亦由特首提名。在梁振英用人唯親的作風下,一四年更委任了立場極親中,四屆港區人大代表譚惠珠做「審查貪污舉報諮詢委員會」(Operations Review Committee,ORC)主席。ORC表面上是一個「諮詢」角色,但其實在ICAC中極為重要,負責「守尾門」。廉政專員會在每六星期一次的會議中,就每一個調查個案的進展向ORC提交報告,由該會建議個案的跟進行動或將其轉交其他部門。同時該會亦是唯一有權對未有足夠證據檢控的個案,提出終止調查,對廉署工作舉足輕重。 八間公司養「珠」 本刊發現,身居ICAC要位的譚惠珠,竟同時身兼八間上市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雖已屆七十一歲高齡,依然「財源滾滾」,每年收取近三百萬港元的董事酬金。她現時擔任獨立非執董的公司當中,超過一半都是內地企業,包括國企中石化旗下的中石化冠德(934)、廣東省政府擁有的粵海控股旗下的廣南(集團)(1203)等。當中,中國第一女首富張茵擁有的玖龍紙業(2689)提供的酬金最多,一六年達到$54.1萬元人民幣。此外,持有澳門漁人碼頭的澳門勵駿(1680)、百貨公司永安國際(289) 以及化妝品零售公司莎莎國際(178)亦是譚惠珠的「金主」,每年向她支付三十至五十萬酬金不等。根據港交所資料,譚惠珠更持有逾二百萬股莎莎股份,以現時股價計,市值六百多萬元。獨董的工作量不多,不需擔任日常職務,僅在董事會中監督、檢查和平衡執行董事職權。根據公司規則,為維持上市公司獨董的獨立性,該職位的任期一般不會超過九年。如要繼續延任,需要通過股東大會投票通過。譚惠珠與多間公司都關係良好,董事會為令她留任,亦願意為她召開股東大會。她任職的八間公司當中,竟有七間任期均超過九年。最合作無間的要數永安國際,她自九四年起已擔任該職,服務超過二十二年。愛投資物業的她,九一年至今,已先後投資九個愉景灣單位,賣出的五個全部有斬獲,每個賺九十多至三百萬元不等。現時仍手持四個單位,市值二千多萬。早年,譚惠珠最少四次將名下物業按予永安銀行,這間銀行正是由她擔任獨董的永安集團創辦人郭氏兄弟創辦。八十年代,該行曾傳出時任總經理,郭氏第三代郭志匡挪用公司一千萬美元私用。而郭志匡之兄,前永安國際執行董事郭志權亦因此引咎辭去銀行職務。無獨有偶,郭志權是李佩材的外孫,李佩材正是李國寶、李國章和李國能等人的曾祖父。永安銀行已在九三年被大新金融集團收購。 任職上市公司曾涉貪 譚惠珠與商界關係千絲萬縷,由她擔任ICAC一個舉足輕重的職位,惹人質疑。事實上,譚惠珠所服務的公司當中,部分更曾牽涉入貪污醜聞。譚惠珠自九七年起,在五礦地產(230)(前稱東方有色集團)任「獨董」。○二年,東方有色的五名高層就因為涉嫌以虛假商業文件,挪用公款達二千六百多萬元,並提供利益予財務總監等人以隱瞞事件被廉署拘捕。另外,二千年時,原母公司為國家有色金屬工業局的東方有色,突然被中國五礦接管,但董事局卻遲遲未有向證監會透露變動,涉嫌違規,本身是大律師而且更是公司審核委員會成員的譚惠珠,更是有失職之嫌。譚惠珠的誠信問題,早在九十年代初已經備受質疑。九○年七月,時任交通諮詢委員會主席的譚惠珠,被本刊揭發她作為股東之一的家族公司高華置業有限公司,竟持有一間的士車行「先達的士公司」百分之八的股份,更在記者追問後兩天,她才正式向委員會「自爆」,申報利益。同年,她亦被揭持有中華漆廠公司股權,而其最終母公司就是城巴的母公司,譚惠珠卻未有避嫌,先在八九年中巴罷駛工潮時,呼籲城巴協助疏導交通,後來更向當局建議讓城巴行走南區路線,與中巴競爭。 父親當差豪買物業 就「的士事件」,譚惠珠當時解釋指這些的士公司股份,實際上屬於父親,故未有申報。原本任職警察的父親譚松十分富貴,除的士車行生意,他早在五十年代已投資物業,以六萬元「現兜兜」買入中半山麥當勞道一單位,六六年又與友人斥逾百萬買入西半山摩星嶺物業。他亦與家族共同持有銅鑼灣時代廣場對面的羅素街一帶兩幢大廈,現時地鋪均出租予錶行,估計每月租金高達三百多萬元,現時她持有家族公司五分一股權。譚家有七兄弟姊妹,排第六的譚惠珠曾指爸爸當差時經常要上庭,被律師問到「腳仔軟」,因此立志往英國讀法律,獲得大律師資格,令父親自豪。而父親於九四年離世後,亦把部分物業業權轉贈予譚惠珠。因父親任警察之故,譚惠珠亦是「撐七警」的香港警察員佐級協會創會會長。不過警察和廉署的角色,偶有衝突。七七年十月二十八日,該會成立後一天,就有數十名警員衝入廉署執行處辦公室,打傷數名廉署人員。退休警司林占士指,當時香港社會貪污成風,但每天打開報紙只見警察被控,同僚覺得被打壓,而員佐級警員更無工會組織向高層反映意見。部分同事於是在界限街的警察遊樂會集會,研究成立一個組織。後來,有三、四百位員佐級警察到警察總部欲與處長會談,但處長竟然溜走:「同事好唔滿意,有啲比較衝動嘅就話,我哋要去廉署話俾佢哋聽,叫佢哋拉晒我哋。」因而引起警廉衝突。誰料得到,當年有份成立員佐級協會的譚惠珠,竟被安插入廉政公署,反過來監察「老廉」? 變身「頭號護法」之路 譚惠珠七、八十年代先後進入市政局、行政局、立法局和區議會成為四料議員。參與香港前途談判及基本法起草時,譚惠珠多次顯露出其親英立場。英國解密文件顯示,譚惠珠極力主張回歸後香港擁有居港權的審批,亦要求中方不在港駐軍。《基本法》起草時,譚更建議回歸後,由中方「當香港的董事長,聘請英國當總經理」。但九○年,「的士事件」被揭發,譚惠珠不再獲委任做議員,她的態度竟一百八十度轉變。她先到北京讀中國法律,及後晉身全國政協及基本法委員會成員,後來更成為港區人大召集人。由效忠英女皇變成中共「頭號護法」,屢在鏡頭前講歪理護主。一一年,譚惠珠接受電台專訪時,如此解讀自己的轉變:「我四十五歲先由頭為自己嘅退休金打算,我同自己講,我永世都唔再做全職(議員),因為無論做咗幾多年,去到尾連自己生計都顧唔掂,無人會放你在眼內。」應該遭調查的人,一次又一次獲放生,令人再度質疑由「首長」以至「守尾門」皆由特首提名或委任的廉署,是否仍能公正維持香港廉潔。前廉政公署調查主任,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林卓廷指,作為ORC主席,其獨立性十分重要:「商業上咁多關係唔係太理想,應該要做好利益申報,有需要嘅時候要避席。相對嚟講,前任主席施祖祥就係一個較好嘅人選。佢係退休公務員,商界上冇咁活躍。」本刊曾向廉署索取ORC各成員的利益申報資料,但廉署回覆指「有關的申報牽涉個人私隱及貪污調查的機密資料」,拒絕提供。廉署指ORC有申報機制,但有關指引只指示委員若與「正在考慮或討論的事」有各方面的關連,就應該申報,而非加入委員會時,就預先申報。 「四大護法」獨董常客 資料來源︰各上市公司公告 *包括「董事袍金」、「表現相關獎勵付款」、「酌情獎金」或「薪金、津貼及福利」等項目#於2016年7月20日獲委任;2016年報未公布,薪酬不詳 +於2016年1月29日獲委任,年報截至2016年3月為止收取了$5萬;董事袍金將為每年$30萬 撰文:關冠麒插圖:詹震寰[email protected] |
放假就該說點輕松八卦的話題,比如你要長了一張青春不老的intern臉,面對客戶的時候,如何用MD氣場hold住全場,走上最終成為MD的陽光大道呢?(長了一張MD臉的intern們,可以直接拉到最下點贊賞就好)
行走江湖 沒有眼鏡怎能贏
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麽眼鏡便是權威的加持。
蝸牛妹(公號ID:hkwoniumei)說的不是那種塑料黑框眼鏡,那是給科學家的,不適合你們這種高級金融民工。
裝逼裝全套,搞個金絲邊眼鏡,才能看遍天下風雲啊,讓小川大大給你們親自帶鹽,展現MD的真風采。
而想超越幼稚、但又不想太老氣的小年輕們,還可以選玳瑁眼鏡,沈穩之余又有一點悶騷,跟金融男的整體性格灰常搭配。原瑞銀的明星分析師陸東就是粉絲之一。
這個問題,不止對金融男哦,金融女也是同樣。這年頭能幹的女生辣麽多,年紀輕輕已經title很高的女性也是比比皆是,眼鏡絕對是沈穩好幫手。
年紀再大一點,戴眼鏡還能分散眼角年齡留下的歲月痕跡,神器來得!再請希姨出場!
輸人不能輸發型
當然更加重要的就是發型了,蝸牛妹(公號ID:hkwoniumei)在金融男發型指南里已經給你們講解過。想顯成熟,可以寸頭或者平頭這類好打理的。
還能是權利代表的大背頭(仔細一看,這眼鏡也是玳瑁的)。
過度杠桿的發型,我只想說,若非男神,請勿擅自模仿(但男神戴的是金絲框眼鏡哦)。
而金融女的發型也有講究的。那些減齡的齊劉海、空氣劉海是拍韓劇,不是見客戶用的(博主已躺槍)。
想壓場子,靠的是智慧的大腦門。
要是能對自己再狠一點,那就去燙個卷發,讓你成為女boss中的戰鬥機,如同女巴菲特央姐。
跟大S婆婆張蘭同場出現,兩個爆炸頭三米之內沒人敢造次了。
增齡高手——胡須
但是,比眼鏡更能讓你顯成熟的,是胡須。你看大帥哥金城武,不留胡子那就是帥,留了胡子馬上增加成熟度。
高司令留了胡子穿上西裝,可以直接去演banker了!
當然了,胡子也是要打理的。即使如貝克漢姆這樣的男神,胡子太長也會顯得邋遢。
所以給年輕金融狗們支一招,要想每天都有恰如其分的胡子,你們可以在晚上睡覺前剃胡子,這樣一覺睡醒,胡子就長得剛好可以出門上班的長度啦!
不過如果你真的是MD,一般都不會通過留胡子來顯示自己的氣場,你們的智慧都深深的刻在了臉上的褶子里,不需要用胡子作為裝飾了。
氣場還靠衣裝襯
如果你已經看著很intern了,那麽記住,襯衫外面一定要加件合身的西裝(深藍和深灰色)撐一撐!
如果只有襯衫,比穿之前要熨更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卷袖子!千萬不要卷袖子!千萬不要卷袖子!
因為真正的MD,在外人面前,永遠都是一絲不茍的。領帶永遠不會松,襯衣扣子更不會開,只有藏著的,才是真正的手腕!
挑選領帶的時候,法式領帶太小年輕了(上面卷袖子那個),像總統大人學習多戴一些絲質領帶。
單穿西裝不想打領帶時候呢,還可以在西裝上插個口袋巾增加質感和氣場。
至於男士整體造型中最重要的點睛那就是皮帶了,我覺得許老板已經給廣大男性上了重要一課,重大場合千萬不要太高調。
不過許老板改正的也很快,之後再沒見過愛馬仕的出現,他和馬雲爸爸腰上這皮帶也不太看得出來是什麽牌子,這也應該是intern臉選皮帶時的標準,什麽低調選什麽。
至於金融女,氣場沒有領帶,但是可以有絲巾來點綴,氣場也就三米遠吧,女MD李晶就是絲巾粉絲之一(當然intern臉的你,千萬不要穿得這麽粉紅)。
大家多上網搜搜,多發掘些絲巾系法。
或者呢,MD李晶還有一招給大家:多帶statement necklace。你們看,即使是同一套紅色西裝(沒想到MD也挺省衣服呢,一套穿了這麽多場合),只要戴上不同的項鏈,都是貴氣秒殺全場。
當然首飾每個人的喜好挺不同的,央姐好像比較喜歡翡翠玉石,項鏈、鐲子、鋼筆都配成了一個色,襯著暗紅色的絲質印花襯衣,還是挺有格調的。
喜歡鉆石的女老板也是很多的,你看張茵,鉆石從耳環、項鏈、戒指、手表,那是一個都不能少,要是開會你做她對面,你肯定也知道這是個大老板了。
口紅要專不要多
不過這幾年,姑娘們更喜歡買的是口紅。但整天比較什麽斬男色、想你色、人魚色、南瓜色、正紅色有意義麽?這些可以凹造型,出去date,出去浪,但就是不能見客戶。
要塗就塗些自然大方的顏色,我想了想,豆沙色可以啊,沈穩大氣又溫柔。
雖然選擇範圍大大縮小,但大概也就十幾個牌子出了幾十種豆沙色吧,女生們還是可以買上一打慢慢選的~~
真正的氣場是智慧
以上說的都是外在可以輕易改變的東西。真正的氣場不論年齡,一定是你的談吐和智慧。
比如說話時候,大家都應該學習學習MD,講東西時候不要語速過快、過高,發言前可以適度等上一兩秒鐘提高權威性;對自己不確定的問題,講得多不如將的少,惜字如金也能適當提高自己的專業度和權威性。
更加重要的是,平時要註意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積累啊,這才是比外表跟氣場更能hold住客戶的致命法寶啊。
這需要你不斷的自我學習和增值,祝每個intern臉都能早日成為集智慧與氣場共存的職場小能手!
給大家匯報下最近的讀後感:一本講對沖基金大佬Steve Cohen的《Black Edge》,一本講矽谷的女喬布斯Elizabeth Holmes的《Bad Blood》。兩個白手起家、在各自領域都曾經雄霸一方,最後均慘遭滑鐵盧,但結局卻不盡相同。
Steve Cohen給SEC交了16億美元的罰款,兩年不能管理外部資金。
但改個名Point 72,管自己的錢不也是過,管的錢雖然比以前少了,但人家個人財富也有個100億美金,他自己就是華爾街獨角獸!最最重要的是,人家還有人生自由!
Elizabeth Holmes就不同了,一夜之間從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女億萬富翁,變成一文不值,盡管只被SEC罰款50萬美元,但失去了對自己公司Theranos的控制權。
2018年6月還被加州法院起訴,也不知道還能不能保住自己的人生自由。
這不得不讓我深思,壞人跟壞人之間的差距,怎麽這麽大呢?
首先,二級狗還是比較有風險意識的。雖然巴菲特的投資理念Cohen不一定買賬,但對風險的管控,Cohen還是非常精明的。
你們看哈,Cohen前手下Mathew Martoma在SAC最大一票內幕交易賺了2.76億美元,被FBI盯上了,鐵證如山最終被判刑九年。以全球通用的政治智慧來說,馬仔犯了這麽大事兒,被政府抓住了,老板怎麽可能還沒事?
Cohen還真的做到了!
這除了他斥巨資請的律師,還跟基金內部架構有極大關系。比如,上面被定罪這單內幕交易的操作和信息收集,並非出自Cohen本人,但他通過內部推票評分系統,可以知道PM及猿猴的conviction rate,馬仔打個10分,你說他這麽聰明的人能不知道是啥意思?
人家雖然常在河邊走,但壓根就不需要穿自己的鞋,將自己的風險降至最低。
但Holmes簡直就是各種花式作死,令人無法直視。作為初創企業,為了更多的融資、更好看的model、更高的估值,完全沒有醫學背景的她各種抄近路,並且還指示甚至逼迫手下員工違反相關監管硬幹。Bad Blood里是這麽總結Theranos的作為的:
這種違反監管的事,作為創始人不僅不改正,還逼迫員工去違法執行,並且跟不少員工都留下了電郵記錄。證明:反派死於話多!
其次,老板一定要對員工nice。雖然SAC並不是一個以關懷員工為企業文化的基金,但二級狗對員工還是公平的,就看業績嘛,幹得好就多發bonus;幹不好就再見吧。畢竟成年人的世界,只有利益才是凝固大家的核心。
相比Theranos,用改變世界的情懷忽悠員工來公司。
員工來了進了公司後,發現公司各種不合規,但是要是跟一把手、二把手(她男票)提出來,對不起很快就要請你走人。最誇張的部分是什麽呢,除了入職和離職時候都要簽保密協議,一旦員工跟公司有什麽達不成統一的地方,或者不對眼的媒體記者,Theranos直接找律師威脅員工:不服我們就告你,告到你傾家蕩產。
而且,他們找的可不是什麽小house的律師,矽谷毒角獸找的是David Boies!他可是當年代表美國政府跟微軟打反壟斷官司的金牌律師,花了20個小時把Bill Gates在取證中打的屁滾尿流的律師啊,特別闊怕。
對比的SAC簡直是良心雇主。只要員工因在SAC工作期間的行為受到調查,無論是在職員工還是離職員工,Cohen都會給他們付律師費,並且律師費上不封頂!
結果很明顯,Theranos就zuo出了對付自己的複仇者聯盟;在執法機關的巨壓之下,沒有一個被起訴的SAC雇員或前雇員轉做汙點證人,Cohen拿到了庭外和解的最佳結果。看看善待員工是多麽的重要啊啊啊!
你們想一想剛過去沒多久的長生生物疫苗,案發就是因為老員工實名舉報。在Theranos被華爾街日報爆出造假之時,還有個前員工覺得良心實在過不去,也向監管機構舉報Theranos實驗室操作不合規。
所以老板們啊,不管幹沒幹過壞事,一定要記得善待員工哦~~
第三,當老板切記防火防盜防記者(作為公號狗這麽提醒你們,我真是業內良心有沒有)。Cohen東窗事發,主要是FBI等官方機構要查華爾街內幕交易,所謂是禍躲不過。美帝國主義要給你定罪,是一定要有十足的證據,Cohen這種飽受關註的案件,檢察官們也很害怕會輸啊,所以庭外和解不是沒有機會。
但是,如果這事是從媒體揭發的,那輿論一旦成型,威力簡直要爆炸。在媒體揭發前,Theranos經歷過幾輪監管機構的檢查,但都蒙混過關了。
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監管機構也許沒來得及發現,但Holmes親手培養出來的複仇者聯盟團結統一,以事實證明,推到矽谷毒角獸,只需要以下人物:一個吐槽幾句他們產品的小博主(已被威脅起訴),因為註冊專利打官司的前世交(嘗過金牌律師的厲害),一個瀏覽了前世交頁面的前實驗室主管,一個來自華爾街日報的記者。
這里還想給默多克爺爺加個鏡頭。在得知華爾街日報的調查記者開始寫文章的時候,Holmes就開始做默多克的工作,個人投資從來都靠直覺的默爺爺覺得Holmes不錯,大筆一揮,投了1.25億美元。
最後報道出街,Holmes成了天下最慘的女人。默爺爺1.25億美金的投資,也是虧慘了,但人家快刀斬亂麻,以1美元價格把股份賣還給了Theranos。反正人家百億美金身家,這里虧一億就算是給當年抵稅款了~~
講回Holmes。一般正常人類,被媒體爆了個大料,那還不得趕緊低調,期盼風頭趕快過去;但Holmes竟然強撐著各種出席媒體活動,硬要用謊話給自己洗白,你到底做出啥產品技術了,心里真的沒個數麽?看吧,壞人死於話多X2。
兩個人結局差了這麽多,絕不單單是運氣的問題。要從根本上來講呢,Cohen能夠白手起家,還是自己投機倒把厲害;Holmes那就主要靠理想和情懷了。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呢~~
當然,最重要的takeaway:做人還是要踏實,多學知識多幹活,少去忽悠少騙人;不管level多高多低,都記住千萬不要幹違法亂紀的事,然後對手下的小土豆們好一點,you never know。
周大福集團及新世界發展創辦人鄭裕彤昨晚病逝,享年91歲。
鄭氏家族聲明表示,鄭裕彤昨晚因病安詳辭世,臨終前家人一直陪伴身邊。有關葬禮安排將於稍後公布。
正在準備發完推送去新世界大廈吃飯的我,收到小夥伴提前發來的現在新世界大廈樓下的現場。
鄭裕彤除了是香港的珠寶大王外,也是港股二級市場是呼風喚雨的人物,令人也是感慨那一個時代就這麽結束了。更多的歷史、背景資料我就不和別的大號搶流量了,僅受各位二級狗之托,幫你們第一時間總結下鄭裕彤家族在港股的持倉。
以Cheng Yu Tung Family (Holdings\ Holdings II) Limited、Chow TaiFook Capital Limited持有的港股上市公司股份。
超過5%的股份
周大福珠寶集團有限公司(1929)
截止2013年7月22日,持股8933937400,占已發行股本89.34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568億(港幣,下同)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694)
截止2016年6月30日持股448342000股,占已發行股本23.86%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166.89億
佐丹奴國際有限公司(709)
截止2015年12月21日持股384830000股,占已發行股本24.51%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64.55億
國際娛樂有限公司(1009)
截止2015年12月9日,持股881773550股,占已發行股本74.78%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15.09億
盛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66)
截止2016年7月27日,持股股179518060,占已發行股本11.65%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122.8億
惠記集團有限公司(610)
截止2016年6月30日,持股213868000股,占已發行股本26.97%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20.22億
新世界中國地產有限公司(917)
截止2016年8月1日,持股8702292242股,占已發行股本100%
已退市
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17)
截止2016年6月30日,持股4126329918股,占已發行股本43.95%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959.88億
新昌營造集團有限公司(404)
截止2015年12月21日,持股400000000股,占已發行股本7.71%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23.4億
新時代能源有限公司(166)
截止2016年5月17日,持股3638630567股,占已發行股本67.25%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10.66億
新創建集團有限公司(659)
截止2016年6月30日,持股2446682308股,占已發行股本63.85%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500.45億
新礦資源有限公司(1231)
截止2016年6月30日,持股1420000000股,占已發行股本35.5%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32億
綜合環保集團有限公司(923)
截止2016年2月29日,持股2742514028股,占已發行股本56.87%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6.56億
綠心集團有限公司(94)
截止2016年3月22日,持股1020005389股,占已發行股本68.63%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13.38億
蒙古能源有限公司(276)
截止2016年3月24日,持股3188196860股,占已發行股本178.43%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5.27億
聯合醫務集團有限公司(722)
截止2015年11月27日,持股110411000股,占已發行股本15%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9.35億
新世界百貨中國有限公司(825)
截止2013年7月22日,持股1218900000股,占已發行股本72.29%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19.05億
萬邦投資有限公司(158)
截止2012年3月26日,持股6731250股,占已發行股本26.93%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36.35億
中科環保電力有限公司(351)
截止2009年9月16日,持股500000000,占已發行股本5.34%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7.28億
低於5%需披露的股份
利基控股有限公司(240)
截止2015年10月15日,持股4370000股,占已發行股本4.81%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4.22億
海通國際證券集團有限公司(665)
截止2015年10月27日,持股259825794股,占已發行股本4.91%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279.66億
中國資源交通集團有限公司(269)
截止2015年12月4日,賣出2000000000,持股比例降為0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10.06億
環球醫療金融與技術咨詢服務有限公司(2666)
截止2016年9月14日,賣出96487020股,每股平均價6.2港元,持股比例降為0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115.85億
當然大佬買股票是有禦用經紀的,鄭裕彤用的是鼎佩證券(VMS Securities),所以VMS也算是鄭裕彤系的,所持港股股份如下。
持有超過5%的股份
霸王國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1338)
截止2016年5月31日,持股1900840000股,占已發行股本60.11%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16.13億
新昌集團控股有限公司(404)
截止2016年5月4日,持股434484000股,占已發行股本7.65%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23.4億
新嶺域(集團)有限公司(542)
截止2016年1月20日,持股500000000股,占已發行股本8.8%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7.1億
意達利控股有限公司(720)
截止2015年10月30日,持股1498016472股,占已發行股本28.86%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7.52億
低於5%需披露的股份
中國稀土控股有限公司(769)
截止2016年1月27日,賣出股份744755200股,持股比例降為0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12.88億
華夏醫療集團有限公司(8143)
截止2016年6月29日,賣出股份418491516股,持股比例降為0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7.43億
中國華榮能源股份有限公司(1101)
截止2016年2月6日,賣出股份677777780股,持股比例降為0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10.21
中國資源交通集團有限公司(269)
截止2015年12月4日,賣出股份1878184288股,仍持股156500000,占已發行股本2.31%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10.06億
馬葛斯集團有限公司(136)
截止2015年10月27日,持股2187500000股,占已發行股本2.97%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338.52億
盛京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66)
截止2016年8月1日,持股126941560股,占已發行股本4.94%
2016年9月30日公司市值:122.8億
以上只是鄭裕彤家族在港股的持倉,他們在香港、內地、全球各地的房產還沒有算呢,但以上Ticker已經足可證明鄭主席的一生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2012年2月退休,之後腦出血做了很大的手術,一直處於昏迷狀態,臥床四年。現在兒子鄭家純再次掌管家族企業,三代們也開始經營酒店商場等生意,兒子認為鄭裕彤的離世不會影響新世界運作。
一個時代的結束!
刮風打雷下雨啦,周末趕快回家收衣服啊!超強颶風山竹正在以偏西北路徑迅速向珠三角洲一帶移動,衛星雲圖看起來是相當的壯觀啊。
雖然今年香港夏天沒咋來風球,但現在這一來就來了個大的。根據香港天文臺的預測, 9月15日周六就會考慮掛3號風球了,周日會是風雨最大的時候,大家記得周日一定要乖乖待在家里啊。
當然,我知道你們最關心的問題一定是,那周一有沒有機會掛八號(畢竟今年夏天竟然一個八號都沒有)。根據天文臺未來幾天的風速預測,周一有機會吹8至9級的東南風,但能不能撐到上班前,那就要看老天了。
緊接著在天文臺的網站上遊蕩的時候,發現這次山竹來勢還是挺兇猛的,風速已經是颶風中的戰鬥機了。畢竟史上能讓天文臺掛出十號的風球,是數的出來的。
歷史上的十號風球,有1957年的羅莉亞(Gloria),1960年的瑪麗(Mary),1961年的愛麗絲(Alice),1962年的溫黛(Wanda),1964年的露比(Ruby),1964年的黛蒂(Dot),1968年的雪莉(Shirley),1971年的露絲(Rose),1975年的愛茜(Elsie),1979年的荷貝(Hope),1983年的愛倫(Ellen),1999年約克(York),2012年韋森特(Vicente),2017年天鴿(Hato)。
風球都是人名來命名,因為香港從1952年開始,采用駐關島美軍制定的熱帶氣旋名單,所以全部都是女性英文名。但是,男女總要平等,美軍從1970年代開始接受以男性名字命名臺風,所以1999年見到了第一個男性名字的十號風球約克。
為了讓風更有本地特色(是想多招幾個八號來的意思麽),香港在1997年向世界氣象組織颶風委員會提出,用颶風一帶國家地區提議的風名命名颶風。提議被通過了,於是14個國家地區分別建議10個名字輪流使用,從2000年開始。想看全部颶風名字的,鏈接在這里:https://www.weather.gov.hk/informtc/sound/tc_pronunciation2017_uc.htm#HK
中國提議的名字如下,想象下:八號風球悟空要來香港了。
香港和澳門提議的名字如下,天文臺的員工也是really有前瞻性,把菠蘿包和葡撻這兩個好吃的名字都拿走了,不然被菠蘿包打了個十號,可能真的是有點黑色幽默。
畢竟,天災面前,還是不能大意。你們看,十號風球在上世紀也是給香港社會造成巨大損失的,比如1962年的風球就造成了183人死亡。不過由於經常遭遇風球,香港發展出了一套比較有效的警告系統和嚴格的建築標準,再加上各種防災減災措施,過去50年由熱帶氣旋引發的死亡或失蹤數字已經穩定下降了。
基本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後,大家對於風球的集團回憶,便是討論李氏力場是不是真的很神奇。
天文臺也是really耿直,特意還寫了篇文章跟大家論證,掛風球的時間,有沒有經濟因素的考慮。
根據天文臺的統計,1997年至2010年共有67個風球,其中20個是八號以上,15個都發生在工作日,5個發生在周末或公眾假期。
這15個工作日的八號風球,導致停課13天(一眾家長哭倒在廁所里),港股停半日市的有8次,全日停市的有4次(每個金融中心,都有一個tail risk)。下面是掛八號的時間:
然後是取消八號的時間:
反正天文臺表示,絕對沒有要遷就上班開市時間來發出或者取消八號風球的事存在。
畢竟,最重要的是公眾的安全。
講到安全呢,大家都在講趕緊在八號來之前把家里的窗戶貼一貼,這樣萬一萬一玻璃被風吹碎了,也可以減少一些損失。這里普及下貼窗戶的姿勢,不是這樣的。
是要這樣貼的。
不過,逛了兩家日本城,一家惠康,一家百佳後,大周五的晚上,店員都表示,膠紙已經全部賣完了,只剩下透明膠紙和雙面膠!
當然這並不是故事的全部,當我走進準備廣屯糧抗山竹的時候,才是震驚啊。才晚上八點左右,惠康里的蔬菜(這塊是相對便宜的菜),連葉子也不剩了。
貴一點的有機蔬菜,也空了不少。
水果空了半邊。
肉是不要指望了。
吃雞就不要想了。
牛奶空了三分之一。
速凍水餃是全櫃清空。
冷凍肉也是肉去樓空。
面包全部清空。
方便面櫃臺也是人流不斷。
純凈水看著盒子空下來,感覺周末賣的也還行。
在超市,已經感受到了風球的威力。在香港及珠三角的同誌們,記得備足口糧,註意安全啊!
終於,在蝸牛妹的怒懟聲中,萬眾矚目的眾安來了。
(中環四季開會,也不忘從尖沙咀買要排隊很久的網紅文藝咖啡,管理層really會banlance工作生活。強迫癥也順便給眾安品牌提個意見啊,下次管理層再喝咖啡,能不能至少把別人家的logo給遮成自己的啊)
蝸牛妹有兩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一
港股牛市啊!
本年迄今升幅27%,這種局面下,當然是要多倉重倉!
除了買騰訊,也應該找找風口上能飛的豬啊!
像眾安這種橫跨保險與互聯網的,只要你願意想象敢死隊投資者把他往互聯網板塊里放,那現在的估值還不算喪心病狂吧!
還有博傻!現在眾安35倍你嫌貴,信不信40倍的時候,還會有人買;等港股通開通了,大波大陸的韭菜齊刷刷長出來,60倍都不是夢啊兄弟們!
現在的市場共識,眾安應該是美圖的加強版。所謂牛市中不擋人財路,錯過了美圖的朋友,千萬不要再錯過眾安了!
好消息二
股東背景強大!
更不要提人家的股東還能再向自己的股東安利!
同誌們,你們看,不僅三匹馬,連Softbank(SB)都來了!
就知道公司弄基石的能力絕對前無古人!
還有想來融資但又想低調的歐老板,都悄悄被蝸牛妹把他過去這麽多年港股運作的歷史都八出來了,就知道股東背(zuo)景(zhuang)多麽強大!點擊圖片看歐老板的歷史~~
並且你們再想想,平安有陸金所,阿里有螞蟻,這些未來都要上市的啊。讓幹兒子眾安先把benchmark設高,大家以後才能更好的要到估值啊。這些大股東肯定會大力支持的!
壞消息
木有基本面!
深八完眾安之後,我要呼籲大家:沒事別找保險猿猴問基本面了,太摧殘他們了。
500億估值的公司,過去三年總保費連100億都沒收到(只有64.85億);現在IPO要的估值700億港幣,預測2019年盈利大爆發到15.3億人民幣,說2020年總收入500-600億,利潤50-60億(竟然還是沒有一級市場的估值高,以及現在無法證偽)。
一間保險公司,竟然只有1個管理層符合保監會要求,是執行董事!
走量的退貨險,盈利能力差,消費者黏性低。
走價的車險,做起售後簡直要命。
未來想發力的健康險,知乎有個帖子不錯,看完我就一句話:珍惜生命,遠離XX!
你要保險猿猴怎麽扯吧!
以上都是問題,都是管理層現在也給不出來答案的問題,不然此篇就是管理層的解釋了,我也很無奈,版面都給你們留好了的,攤手~~
眾安說的最有增長的用戶啊、黑科技啊、大數據啊什麽,你們應該去問deal上的互聯網分析猿啊!
蝸牛妹只有一個疑問:眾安的客戶知不知道自己是眾安的客戶?
你看上周蝸牛妹的調查,866位讀者參與了投票(按當時的閱讀量算,參與度約14.5%),只有23%的讀者明確表示主動購買過眾安的保單,剩下要麽沒買過,要麽不知道。年齡分布跟眾安也是吻合的,77%都是20-35歲的用戶(金主爸爸在哪里啊),還有9個未成年(真是有前途)。
雖然調查讀者的地域主要局限於香港、上海、北京、深圳,但大概擴大到全國的話,you do the math!
結論
活好不粘人!
前幾天在CLSA的投資年會上,大PM見到我還好一頓說:“你看看眾安,風險被你都黑完了,股東過往背(zuo)景(zhuang)又強大,估值要是低,我就要去買一點啊!”
小夥伴re說:“我們這種人,一定是一邊喊辣雞,一邊爭著去做基石,反正不是靠基本面,越早去越好!”
順便不忘帶我跟公司喊話:“要有不同觀點,才有機會conver不信任者!”
這不你看,第一天就87倍超額認購了吧!
我也算是明白為什麽有些明星真的有機會被黑轉粉了!麻煩你們下單子的時候,都跟broker說下,就是因為蝸牛妹(雖然可能broker那里單子多的都數不過來)!
展望
何種走勢?
寫完眾安後,我陷入了對自己執筆生涯的深深反思,趕腳自己真的是一個consistent的反向指標(臉還是有些痛的)!
比如2015年1月28日,寫《漢能薄膜發電的這些公開信息》(當時在公司的舊號上寫的),然後李河君成了中國首富!
2015年10月16日,寫輝山《讓你升那麽多 被空頭盯上了吧》,然後人家股價的那個堅挺啊!
2016年夏天開始寫美圖,到了11月24日《你怎麽知道美圖不會是個坑》,然後讓很多人都沒賺到錢吧,只能看著蔡老板直播股價空跺腳,我要給你們道歉!
我看有人說我三懟眾安,我只能說:朋友,路已經給你指出來了,下面就到了考驗你賺錢能力的時候了。
當然,我們能猜想,眾安的股價是猛過美圖?
還是穩過華泰?
還是複制退了市的阿里巴巴!
拭目以待!
今天來講一講香港街道名的冷知識。香港的街道名,有些是廣東話從英語音譯過來,再拿普通話一讀,真是要命。
比如,你們猜猜士多啤梨,碧鹹,歌賦街,砵甸乍街的英文都是啥?
還有些地名啊,就是來跟你玩腦筋急轉彎的:
為什麽字里有東的東湧,是在香港的西邊;
字里有西的西貢,又是位於香港的東邊;
太古廣場不在太古;
洗衣街不洗衣服;
通菜街不賣菜;
恐龍坑更是跟恐龍沒有半毛錢關系~~
不得不說,香港的地名,真是一本寶藏~~下面歡迎行走於地名中的匯豐香港,給大家講解一下。
除了地名,香港還有很多好玩、有趣的地方。紮根香港百年的匯豐,也在他們的公號上給大家做了很多介紹呢。掃二維碼,關註匯豐香港微信賬號,回複“匯豐”,“教育”等關鍵詞,更多的寶藏,等你們發現哦~~
簡光洲,包月明,王克勤。這是疫苗事件中,被網友們翻出來的中國調查記者的人物代表之一。
大家一邊翻著自家的疫苗本,一邊痛罵長生的老板娘,摸著受到嚴重驚嚇的心臟:你說這麽大事,要是沒有這些記者……你看中國調查記者的人數,都快比大熊貓少了,好慘啊,怎麽能這樣!
然後七天過去了,該刷微博刷微博,該看真人秀看真人秀,該去抖音去抖音,哪還記得這一群為公眾利益出身入死的記者們呢?直到下一個重大危機,再把他們翻出來:啊,你看看他們早就說了……
但有人關註過媒體的生存情況麽?現在出事了,都一個個跑出來懷念記者了?!這哪是懷念記者,這是人性中迸發的一絲求生欲。
今天我都懶得再新寫了,把2015年和2017年(因為皮了下被有關部門刪了,沒有鏈接,密碼是:香港記者)的兩篇舊文綜合整理一下,來說一說為什麽記者們現在過的都很差!
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談及競爭對手《華爾街日報》是這麽說的:
“這個世界至少需要兩家受到尊重、編輯獨立、具有權威的英語商業報紙。一家太少了。沒有則會是個災難。偉大的報紙不只限於商業。它們提供具備可靠信息的公共物品,而我們的知識密集型社會就依賴於這些可靠的信息。競爭市場不會很好地提供公共物品。我們可能很快會發現這樣的市場會有多糟糕。”
之所以用香港媒體現狀來舉例,因為香港媒體雖然經常“口無遮攔”、講話又賤,但是這麽多年沒有發生過一起重大公共新聞,也不得不虧港媒長久以來,都能保持這種八卦起來不拼命的狀態。
比如,幼兒園里老師向學生飛個書包,都能被媒體小題大做報道出來。虐童是不存在的。
當官的就更慘了,哪個不是被扒了三層皮,沒受過香港媒體的猛烈炮火。
相信這張經典的照片大家都有印象,唐英年夢斷特首的經典時刻啊。
最慘的是選上的梁特首,幫女兒打電話遞行李都是多家媒體的頭版頭條。
簡單幾條新聞看完,有沒有覺得香港媒體太不nice。讓人想做壞事都不敢啊!
但香港的媒體越來越慘確是無力改變的現狀。
有線新聞——香港中文媒體中新聞報道水平最高的新聞臺。他們開創了24小時新聞臺模式;記者張寶華問出了著名quote “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真粉絲應該為有線臺續一秒); 2008年汶川地震時,更是全球首支抵達重災區北川的采訪隊;近幾年依然有著不少敏感詞的采訪,新聞報道敢言,也普遍獲得觀眾和社會的認同。
然而2017年3月,有線寬頻(1097)賣盤失敗,遭大股東九倉cut掉財務支持。
九倉主席吳天海表示,因為有線寬頻虧了八、九年,中短期轉虧為盈機會偏低,因此公司今後不會再為有線提供財務支持,也會考慮終止有線寬頻的收費電視業務,末了竟然還對員工提出勉勵“希望大家可以堅守崗位”。
單看有線的業績,確實虧了很多年。
其中賠錢的主兒還是新聞,2016年公司虧了3.13億港幣,大窟窿就是新聞業務,EBITDA虧了1.42億,而寬頻業務EBITDA還是盈利了1.38億的。
盡管有線新聞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16年賺了214億的九倉明顯再也不想承擔每年虧損小幾個億的有線了。或者財務顧問狗門應該站出來說一說,在盈利面前,社會責任都是浮雲。好消息是2017年5月,邱達昌及鄭家純入主有線,新聞臺還能繼續播下去。
香港新聞質素最高的媒體都落到這番地步,也就不難想象,這幾年的香港媒體過的都是怎樣的悲慘。
早在2015年7月12日,《新報》則因長期虧損,結束了56年的運作,遣散所有員工,130多人受到影響;唯一活下來的是馬經版,《新報馬簿》很快在2016年7-8月由經營新加坡賽馬網站iRace Media Pte Ltd全資收購。
2015年7月15日,成報傳媒集團面臨清盤,連帶《成報》無法支付印刷費,76年歷史被迫停版;同年8月6日複刊,此後最出名的一篇報道是16年8月30日刊文批評CY。
以辛辣八卦見長的《壹周刊》也在2015年7月20日,宣布大面積裁員及停刊,旗下的《忽然一周》自8月16日起停刊並裁員70人。
鳳凰衛視集團旗下的數碼聲音電臺URadio,2012年1月18日啟播;2015年9月18日,因財政問題向政府交還數字廣播牌照11月7日起停播電臺。
亞洲衛視因股權糾紛,成為香港歷史上首間未獲續牌的電視臺,最終於2016年4月1日執笠,服務香港58年309天。
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DBC),前特首曾蔭權入獄就是這間電臺發牌期間的利益披露不當而導致的,非常遺憾,DBC也沒有逃過香港數碼廣播行業的慘淡,2016年8月8日向政府交還牌照,10月15日電臺停播。
新城電臺下的數碼廣播,2012年啟播,2016年9月向政府交還牌照,最終於11月12日畫下句號。
活下來的媒體,也是一派慘淡。
比地產商在香港更有獨裁霸權的TVB(511),盡管有黎叔加持,但業績差到已經要開始玩財技,用發債的錢去在二級市場玩增持,大股東不花一分錢鞏固自己控股地位;半路還殺出個聞所未聞的傳奇來收購,最後不了了之。
你們這一出,比自己家編劇的水平還要高。股價已經充分反映了業績,過去五年股價跌了35.26%,市值縮減至105億港幣。
被我黨批評,但動新聞為廣大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水果日報母公司壹傳媒(282),看你死性不改的樣子,還以為老板家里是開礦的,可惜一看市值只有6.43億,過去五年股價跌了64.48%。
不過再看看曾經被視為一股清流的鳳凰衛視(2008),雖然市值還有32個億,但你這股價可以給力點麽,五年跌了76.77%。
有線寬頻(1097),市值只有8.25億,過去五年股價跌了65%。
而紙媒就更慘了。星島日報(1105),市值7.97億,過去五年股價大起大落,不過還算是逆市走好,升了20.99%。
老牌港報明報的母公司世界華文媒體(685),市值8.44億,過去五年股價跌了78.44%。
股價唯一的亮點,就是因為2012年投資黑紙(即毛記葵湧(1716))即將上市炒的一波,毛記的市值都有4.43億,上市至今仍有35%的升幅。
更垂直一點的經濟日報集團(423),新聞報道仍然給力,盡管過去五年股價微升9.47%,市值只剩6億。
水果日報的競爭對手,東方日報集團(18),市值現在22億,過去五年股價逆板塊升了49.5%。
剩下還有新城電臺在李嘉誠手中,Now和信報在李澤楷的手上,RTHK屬於香港政府機關(但仍然不改他們在國內是404的結局),就不單獨拆分出來比較了。
你看,一半的香港媒體死了,一半的香港媒體營運一年不如一年,為什麽?
瞎說大實話
雖然TVB越來越爛,但是他們有句話說的好,香港是個講法制的社會。港媒過的再慘淡,但是新聞自由和職業操守仍然是有的,香港的新聞界是不收車馬費,不能隨便被公關的。所以,這就造成了下面這點……
市場規模小
多數港媒以中文傳播,那麽理論上只能在全球華人地區發行嘍;香港市場的人口只有734萬,占大陸人口比例約0.56%;但你見哪個港媒落地大陸了啊(翻到前面看港媒懟領導這架勢,落地後畫面太美麗不敢想象啊)!
競爭加劇
姑且先不說本地媒體越來越多,海外媒體、大陸媒體來香港設立據點的也越來越多;論逼格和報道質量,比不過外媒;論市場基數和公司實力,又比不過大陸媒體。
就好像小米上市,人家可以直接從國內飛100家媒體過來啊;大V商務艙、住四季招待好就行;誰在乎你們這些窮酸的港媒講什麽,口水都能淹死你。(BTW,小米公關張大姐對本號的第二輪侵權投訴被企鵝裁決不成立,大姐我都想勸你,別鬧別折騰企鵝的後臺人員了)
留不住人
現在香港隨便一個洗碗工月薪都開到1萬3了,一個剛畢業的報社小記者還不一定能拿到這麽多;工作了幾年後,你會發現,身邊的媒體朋友,幾乎一半都轉了行。家里不開礦,是沒有資格在香港講新聞理想的,QAQ~~
你看香港的藝人啊,就算是TVB的,也被壓榨的很慘的;再對比下現在浙江衛視、湖南衛視,人家請你上節目至少是你的商演價吧,而且節目一播出,鋪的是全中國的渠道啊,那就會更火更紅,誰還稀罕多去TVB露臉啊。上個我是歌手、跑男,只要一年,你的身價就能翻幾倍回來跟TVB耍大牌了好吧。
轉型慢
除了水果日報的動新聞是走在市場前,不少傳統港媒都沒有什麽往數字化轉型的概念,以為搞個FB Page,開發個app就算了,在與受眾互動、新型傳播領域,已經完全被海外及內地媒體甩了無數個身位。當然這也沒辦法,生意已經這麽難做了,哪有多余的錢去轉型。
越來越差,越來越沒有影響力,惡性循環何時了。
一條好的看門狗所能守護住的社會核心價值是極其珍貴的。只可惜大人世界只看利益,小孩子才看對錯。
2015年的時候,我的最後一問是:如果港媒的未來最終慘淡,大陸媒體該以什麽作為對標呢?商業社會的代價公眾能否承受?
現在看來,這個問題還將繼續問下去。
只能說,歡迎大家用實際行動,多多訂閱堅持更新的各媒體公號、付費內容;對於身邊的記者盆友們,歡迎多請吃飯,多打賞。你說我們要是不好,對你們又有什麽好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