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讀書劄記151119解構中國夢(二)貝爾格萊德炸館事件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11/19/%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1119%e8%a7%a3%e6%a7%8b%e4%b8%ad%e5%9c%8b%e5%a4%a2%ef%bc%88%e4%ba%8c%ef%bc%89%e8%b2%9d%e7%88%be%e6%a0%bc%e8%90%8a%e5%be%b7%e7%82%b8%e9%a4%a8%e4%ba%8b%e4%bb%b6/

讀書劄記151119
解構中國夢(二)貝爾格萊德炸館事件
譚復生執筆

《解構中國夢—中國民族主義與中美關係的互動(1999年-2014年)》沈旭暉

上回說到 沈教授為了審察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和中國外交的互動關係,構築了三重理論框架:兩級非零和理論、離散式公共社會與 多元民族主義。 三重理論框架就是從三個階層(ie黨政軍體系、智識分子和社會大眾),在三個層面來看中國民族主義和外交的關係。該三個層面分別是:表述層面、意識形態層面、以及外交戰略層面。

「表述層面」可視為不同階層的人在這些事情上面的點評和姿態;「意識形態層面」可視為外交戰略行動的立足想法;而「外交戰略層面」可視為中國政府做出外交行動的主張。*** 當我們對比三個不同階層的取態和主張,以及互相之間的影響,就可以清楚看到民族主義在國內的互動如何影響著國家的外交戰略行動。

從1999年到2006年期間,發生了四次關鍵事件,對於中國的外交戰略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在這些事件發生之前,中國政府採取的外交政策一貫是鄧小平定下的“韜光養晦”。韜光養晦是植根於道家思想的防禦性策略,用意在於發展成強國之前,避免在外交事務上做出任何具體介入。***

我們首先用這個理論框架去審視
〈貝爾格萊德中國大使館炸館事件〉。
1999年5月發生的事件,是北約對南斯拉夫戰爭中,中國在南斯拉夫首都的大使館被美國空軍“誤炸”,西方陣營以 “人權高於主權”的「貝理雅主義」支持這個行動的正當性,引發中國各個階層的民族主義反彈。

政府:激烈表態與保守行動
中國政府的民族主義表述,先是咆哮,接著三思,然後理性。***

政府一開始義正言辭嚴地指責美國,要求正式向中國道歉。 訴求不遂後,為了保存顏面,政府力圖控制輿論,把焦點放在可透過外交達成的目標上面。首先強調自身的勝利,然後強調美國向中國的賠償和尊重,卻對美國北京大使館受到破壞略過不表。
接著政府向狂熱民族主義者採取綏靖政策。不單容許群眾示威、樹立烈士,而且還出動了軍人示威,以及默許政府內部親美的 朱鎔基被傳媒批評,力圖撫平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

在意識形態層面上,中國政府想盡辦法從道德高地退下來。
官方傳媒對事件先採取高調的道德批評,斥之為野蠻行為,而後歸因於美國的霸權主義思想。到了後期,就意圖把討論焦點放在貝利雅主義上,理性地強調中國在人權和主權之間“主權至上”的立場,淡化過激的民族主義。然而此時人們的印象已經定格在中國高調反對美國之上,政府的做法作用不大。

然而在外交戰略層面上,政府卻明確地沿用鄧小平韜光養晦的遺策。
當中國依然需要國際貿易帶動經濟成長,在國際政治上不佔優勢的時候,只要美國能協助中國了結這場風波,維持長久的貿易關係,再刻骨銘心的挑畔也值得容忍一時。所以克林頓在任期滿了以後,中國官方依然對他高度評價。俄羅斯有見中國如此激烈地表態,就興緻勃勃地想和中國合縱對抗美帝,然而中國並沒有如其所願。中國在整件事的作為與美國在一二戰之間奉行的「孤立主義」政策可謂異曲同工。

智識份子:克制地評論
在表述層面上,自由和非自由兩派智識份子只是在 “草根階層對美示威的定性”,與及 “中美那一方的媒體較偏頗”上面針鋒相對,他們對於國家的高調表態沒有什麼異議,即使是最反對國家的 「海外自由派」也如是。

在草根階層對美示威上面, 「非自由派」學者高度評價為愛國者,自發地為國家權益出聲;而 「海外自由派」學者則將示威定性為類似義和團的民亂,指這是中共政府在背後操控; 「國內自由派」 學者親見示威者的激昂,沒有作出批評,造成了自由派都是否定示威群眾的錯覺。
在關於媒體偏頗報導上面,海外自由派批評中方媒體最力,而國內學者則普遍認為西方媒體才是偏頗的一方。 海外自由派認為中國記者只刻意報導北約轟炸造成的災難,而忽略了科索沃的種族屠殺。這其實站不住腳,中國在網絡上能輕易找到這些資訊,只是人們普遍覺得事不關己而矣。

在意識層面上,在人權和主權的爭辯上,非自由派智識份子占了上風。非自由派用主權來解讀人權,強調沒有主權保護,人權就不免被踐踏;而且批判美國的行動就是以人權之名行主權之實。**** 於是提出國家應該強化實踐主權的能力,在財政等方面加強國家整合能力,以免重蹈南斯拉夫的覆轍。而自由派為了照顧民族主義情緒,力圖繞開美國講人權,於是把人權簡化為「人道主義」,把美國也納入批判範圍之內,顯得左支右絀。

然而,在外交戰略的層面上,智識份子依然緊跟國家的韜光養晦政策,最多只是做出有限度的政策解讀和批判。而這些意見都只源於非自由派中的左派。
閻學通首先針對韜光養晦做出解釋和克制的修訂。雖然韜光養晦本質上是 “守勢現實主義”,但是閻學通身為內地 “攻勢現實主義”的鼻祖,對此作出解釋和修訂反倒要求國內攻勢現實主義者知所收斂。他建議中國政府應該以國內發展為綱,把精力集中在 “遏制臺獨”這類和國家利益直接相關的議題上面,避免和美國全面對抗。這一點得到了政府的重視,他和政府唯一不同的是:更加強調不與美國對抗的短期利益,這和政府的避險心態截然不同。他其實在期望中國儘快改變需要守勢政策的形勢。
另一方面的意見是老左派的最後吶喊。他們再度擡出文革四人幫中陳伯達的文章,提出恢復輸出革命的外交政策。然而他們的觀點並沒有太大迴響,此後也再沒有獨立登場。

草根階層:激昂叫囂與務實立場
在表達層面上,反美情緒的宣洩極度強烈,程度直教西方觀察員心驚膽顫,聯想到清末義和團拳民。他們在遊行示威時一度把燃燒的長矛扔進美國駐北京領事館,而後轉移到政府難以控制的網絡平臺,做鍵盤戰士打嘴架,或者做黑客入侵美國網站,發動大規模的網絡戰爭。
他們的目的有三個:明確地反美、半公開地形塑身份認同、暗中表達對政府的不滿,而反美正是他們行動的發軔之所。他們在紀念國家推許的烈士上面借題發揮,表達反美情緒;而杯葛美貨的強烈程度,足以令 肯德基在示威期間銷售額降低20%-30%。不過,他們在具體經濟政策主張上,例如在反對加入WTO和支持國貨上沒有太多反應。在政府表示不滿以後,他們的行動就此收斂,可見主旨不在於影響政府的具體外交行為,而在於令自己的聲音得到正視。

在意識層面上,陰謀論極度盛行。*** 其實無論是北京當局還是普遍民眾對於美國“誤炸”使館都普遍持有陰謀論立場,認為是美國人蓄意所為。陰謀論之所以盛行,是因為這件事反映美國不重視和中國的關係,刺痛草根階層的民族情緒。
陰謀論主要有兩種:“美國不想中國強大”和“美國不想中國稱霸”。前者植根於中美 “零和現實主義”關係的判斷,認為炸館是美國要遏制中國的試探、反戰懲罰、挑撥內亂等等;後者更強調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的心態,容不下任何挑戰霸權的國家,而中國成為了其威脅所在雲雲。總之,民眾用陰謀論來宣洩不滿,使之非常盛行。

在外交戰略層面上,他們反而支持韜光養晦政策。雖然攻勢現實主義被草根階層高度推崇,但實際上他們對其理論背景知之甚少,提出的想法煽情而不切實際,但是連中國攻勢現實主義的鼻祖閻學通也否決了,自然只好作為宣洩之用。他們中雖然有不少人言辭激進,但當中也存在大量高度理性的聲音,響應官方做好現有職責以增強國勢的呼籲。趙鼎新的調查顯示,受訪者對於國家有限目標中,對抗美國霸權成為了最不重要的選項。由此可見,雖然中國民眾口上說得很激進,但實際上對於中國外交戰略上依然保持高度理性。

〈總結:一個時代的開始>
當我們回顧1999年5月的炸館事件,就發現它開啟了中國民族主義和中國外交處境的互動。由於缺乏先例,中國民族主義的分工並不明確,但可以看出政府、智識份子、草根民眾都在逐漸成型的民族主義場域中積極參與,為己方爭取關註、認同與利益。政府以韜光養晦的避險策略應對美國,同時容忍其他社會群體在民族主義論述中發聲;智識份子積極把象牙塔內的爭論擴展到廣大社會以爭取影響力;國民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民族主義訴求,激進外交建言和想法層出不窮,但不想把這個浪潮牽涉進自己的日常生活,一旦政府展現出已經聆聽就平復情緒。

在中國民族主義論述方面,這次互動對於“中國價值觀”的基礎、外交政策、民族主義表達方式都有深刻影響。為了對抗“貝理雅主義”,主權高於人權,甚至以主權為基礎解讀人權,已經成為了潛力深遠的“中國價值觀”的基礎;韜光養晦的外交策略開始面對挑戰,然而戰略缺陷還未凸顯,整個中國依然沒有覺察,仍在繼續沿用;炸館事件令中國民眾在各種民族主義表達方式上有了相當明確的先例。
總括而言,炸館事件是一個時代的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9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