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What we are reading:新手作者請讀Raymond Carver

1 : GS(14)@2016-11-27 14:06:21

幹起編輯工作後,我給自己起了個綽號,叫Dick Cutter。就是專門削「的」字的人。誰叫太多作者交稿總是摻雜過量「的」字。當然「的」只是最常見案例,冗詞贅句還有各種各樣,如「他嘆口氣說:『唉,又被削字。』」可以改成「他說:『唉,又被削字』。」唉,你都已經嘆氣了,又何必再寫「嘆口氣」呢?又好似「炎熱的夏日,來一口冰凍的雪糕吧。」其實是「夏天來吃雪糕」,除非這個世界有冰凍的夏天和炎熱的雪糕。如此一來,一篇千字文,砍砍削削後,大多可以削成八百。曾有一篇新手文,三百字被我削剩十五。「這個秋風送爽的周六,你有甚麼好去處嗎?香港藝術館屆時將會舉行一場文化盛宴。舉世聞名的大師畢加索親繪真蹟……讓我們放下煩囂的生活,參加這個別開生面、趣味盎然的活動」改成「畢加索畫展周六假香港藝術館舉行。」終於有次,一個作者被我改到發火,問我為何要忽略他的「感情」。我就建議他讀Raymond Carver。當然是偏見,但我感覺Raymond Carver就是那種典型的美國人──就是相信一切都可以學成,而且也真學成的人。他不是無師自通的天才,而是報讀John Gardner的創意寫作班出身,後來也多次公開稱讚這位老師給他開竅。另一個啟蒙者則是編輯Gordon Lish。Gordon不只是「Dick Cutter」。He simply cut everything。他曾經把Raymond Carver的書削薄一半。三個短篇cut走七成。十個故事重新起題。十四個故事重寫結局。二人後來反目,一如我和我的作者,但Raymond Carver終究還是在這兩人身上學懂許多。我這樣理解:苦學成才者與天才之別,在於前者必曾經過反覆自問:「我應該這樣寫嗎?我如何能寫得更好?」而後者往往只是一蹴而就。所以文章精煉,往往是苦學者的特質。Raymond Carver的作品,鮮有形容詞。「漢娜過來了。班尼叫了兩杯招牌可樂。漢娜走開了,尼爾森從大衣裏掏出一品脫裝的小瓶威士忌。」「客廳裏,圍着咖啡桌坐着的三個十多歲男孩立刻跳了起來。桌上立着一堆啤酒瓶,煙灰缸裏香煙還在燒。」多餘的描述不講,重複的語句不寫。Raymond Carver只寫fact,卻是自精心選取的fact裏面,讀者可以讀出情感。酒瓶與香煙意味甚麼?頹廢、享樂、混沌、晦暗,也許還有一點青春……冰山之所以雄偉壯觀,是因它只有八分一在水面(海明威語)。極簡不是沒有情感,而是更加豐富。所以當文學界標籤 Raymond Carver為「極簡主義」的時候,他才如此不滿:「它(極簡主義)似乎是在指作品的生命觀點狹窄,缺乏企圖,文化視野不足……我的作品精實,乃是我不想敍述時加油添醋搞得太過份。」我向我的作者引述這段話。畢竟削剩十五字的文章無法出街,我惟有讓他重寫。作者問我:「我現在都不知道該寫甚麼了。」我說:「就是因為你不知道該寫甚麼啊。」楊天帥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27/198465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177

What we are reading:食肉食上癮

1 : GS(14)@2016-12-04 17:22:21

還記得《Fit壹一世》嗎?24年前某日,筆者初嘗其食譜,以後就不吃肉。據科普作家Marta Zaraska的觀察,能斷然戒肉的人,若非味蕾有問題,應有開放性格、敢於嘗試新事物,甚至有智商偏高之虞;在美國人眼中,多半是以進口小車代步、無宗教信仰、贊成大麻合法、反戰的東西岸自由派,肯定不是投Trump一票的「真男人」。時至今日,素食者的另類形象依然根深柢固,幸而素食日漸普及,我們不再「無啖好食」。大家都知道,過量肉食除了是健康大敵,更即將秏盡地球的水土資源,各國聯手對抗全球暖化的努力亦將毀於佔溫室氣體排放量14.5%的畜牧業。不幸地,儘管很多人已認同素食,素食人口至今沒有增長。有美國研究指出,若剔除暗中食肉部份,真正的蛋奶素及全素食者只佔0.3%。不少朋友曾決心食素,最終無一能長期適應。似乎食肉的魔力沒法擋,亦不需要任何理因。深受未能食素的困惑,Zaraska數年間走訪各地業界及學者,年初成書,題為《Meathooked: the History and Science of Our2.5-million-year Obsession with Meat》,回顧素食祖先轉為雜食的演化史,審視肉食與生理構造、味覺生化學、工業和政策,以至文化傳承和象徵的關係,勾勒出一個現代人偏愛肉類的人類學圖譜,探討為何「食肉食上癮」。作者並非環保人士,表明只能提供「肉味如何令我們上癮,社會文化如何鼓吹食肉,肉慾如何深藏基因」等事實。至於如何食肉食素,則是個人的選擇。Zaraska本身是魚素食者,但沒有坊間素食著作常犯的扭曲科學通病。不少素食朋友和我一樣,曾被狂熱者誤導,相信人天生食素。《Meathooked》以全書最長的篇章,引用最新科研證據描述演化史,結論人是雜食動物,但人之所以為人,和食肉密不可分。人類祖先和獸鳥爭奪屍肉、聯群獵殺、生火燒肉,和大腦容量暴增、走出非洲、以至語言和族群組織的形成等關鍵發展相輔相成。可是,人並非注定食肉。作者從近年出土的聖經古卷推測,假如素食者James the Just取代使徒保羅的地位,今天的基督教可能和印度一樣主張素食。事實上,肉味只是Umami(鮮味,近年發現的第五味覺)和脂肪味的組合,而令我難以忘懷的叉燒味則是來自Mallard化學反應的香味,都可以植物食材生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168

What we are reading:杯中秘

1 : GS(14)@2016-12-11 14:10:23

人,是天生的酒鬼。甜美的野果熟透後,附在果上的酵母菌會把糖份分解製造酒精,估計我們祖先偶然吃後「high high哋」,努力研究,到11000年前左右已懂得釀酒;從未互相接觸的各地古文化都利用土產(如米、葡萄、大麥、甘蔗、薯仔、龍舌蘭)造酒。《Proof: The Science of Booze》介紹酒的歷史、科學和趣談。時下流行「手工啤」,標榜獨一無異,實則沒甚麼大不了,因為酵母菌本身種類繁多,並非常容易發生基因變異成為新品種,同一種酵母在稍為不同的溫度、濕度、氣壓下發酵表現也不同。要造到品質一致,才真正考技術。陳釀(Ageing)是酒在橡木桶內的變質過程:橡木物質溶於酒中,加添味道;酒精和水份一些則會從木的微孔揮發走,以威士忌為例每年可流失2%,以陳釀期往往長達十多二十年,這可是非常大的損失。何以釀酒商(和消費者)甘願付這代價?主要由於酒「縮水」後,帶香味成份濃度提高,難怪行內人賦予這現象浪漫的稱呼:給天使的進貢(Angel's Share)。為提高利潤,釀酒商想盡辦法提高陳釀效率,如在桶內加入橡木屑,令酒能接觸的橡木面積增加;甚至有人試驗讓酒「聽音樂」(用音波震動酒桶)或「坐船」(海浪令桶內的酒也蕩來蕩去),加強酒與木桶接觸頻率。



每種酒如何味道香醇/層次複雜/有幾 Full Body/含呍呢拿、蜜糖、檸檬皮、朱古力香味,品酒師對你講三日三夜。問題是,即使酒味確實豐富,我們的味覺有能力精細準確鑑別嗎?我承認我是個「味盲」,朋友請飲的靚酒,的確好像比村口超市賣的好味,但好在哪裏?是否如價錢一樣好幾倍?卻說不出所以然。科學家說,有三四種味道混雜後,正常人已無法辨別。不少研究也證明,大部份人同樣是「味盲」。譬如一個實驗,先叫人試飲一種紅酒和一種白酒,談談兩者的味道分別,然後在試飲者不知情下,把那種白酒分兩批,一批加入無味紅色顏料變成「紅酒」,再一同試飲,飲者居然仍會用之前字詞描述「紅酒」和「白酒」分別。又有實驗把不同的紅酒調換價錢牌,甚至同一種酒貼上不同價錢,試飲者普遍認為價錢越貴的越好喝。可見,心理作用遠遠凌駕味覺和嗅覺。就算是離開實驗環境的現實生活上,所有伏特加酒都只含有兩種成份:酒精和水份,但飲家仍堅持不同的伏特加味道有別。溫馨提示:科學家對宿醉(Hangover)的成因和治理方法未有定論。年尾飲宴特別多,大家還是知所節制為妙。姚崢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211/198614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150

What we are reading:生命從何來?

1 : GS(14)@2016-12-18 10:53:46

我想每個人都總有一刻會思考過:生命從何來?然而,這千古懸案是偶然還是宇宙定律下必然發生,時至今日生物學家也無法解釋。生命的演化並不容易,而最初的生命誕生更不簡單。現今的主流學說認為,地球誕生後數百萬年,各種氣體與物質的構成仍處於不穩定狀態,在互相影響之下形成更複雜的混合物,加上外太空隕石帶來新的元素,令地球在約40億年前出現第一個原始生命。這些單細胞生物基本上在幾億年間,仍然維持原核型態,但突然間一次僅有的大躍進,令生命出現前所未見的複雜性。不過,由最後共同祖先(LUCA)分化出細菌與古菌,到更複雜的真菌、動植物等都有同一樣的元素組成。由單一細胞最終演變成不同生物,英國生物化學家Nick Lane在新書《The Vital Question:Why is Life the Way it is?》(中譯:《生命之源:能量、演化與複雜生命的起源》)認為,答案在於「能量」──地球上所有生命的代謝與存活皆需要耗費相當多的能量。舉個例,單細胞生物只用2%的總能量去複制DNA,但消耗80%能量合成蛋白,這是因為細胞很大部份成份是蛋白質,而且非常昂貴,一個蛋白質就可能由上百條胺基酸組成多啲鏈,而蛋白質會不斷耗損而不斷複製。
Nick Lane在書中結合此前生物化學界對能量轉換的研究與自己的見解,討論生命起源、演化,同時加深我們對於「活着」與「死亡」在生物意義上的見解。他指出,複雜生命沒有一個特定的天擇過程,而演化不純粹由環境及基因影響,細胞與物理結構限制同樣重要。提到病毒,很多學者都覺得它們並非生物──沒有新陳代謝,只靠宿主的能量複製自己,根本不符合生物的傳統定義。Nick Lane認為新陳代謝當然是生命必需的,但換個角度,人類以至其他生物也像病毒一樣,是環境的寄生蟲依靠周邊環境,食肉食素、吸入氧氣;將我們從環境隔離,頭上纏一個膠袋,我們早就一命嗚呼。
Nick Lane又在最後一章花了不少篇幅討論自由基與抗氧化物,如何影響細胞生產能量。現時還有不少健康資訊網站或雜誌仍批評自由基是令DNA突變之物,括高抗氧化物「解藥」的地位,能抗衰老及防止自由基作惡影響健康。
Nick提醒,學界早就有大量研究否定這個五十年代發展出的理論,亦有研究顯示很多長壽動物身體製造抗氧化物的酵素含量非常低。他指細胞中的發電站線粒體(mitochondria)也會製造自由基,而這些自由基確實會導致DNA突變,但不會對生命造成嚴重問題。相反,服用大量抗氧化物才會帶來反效果,減低身體製造能量的速度,甚至令你「死快啲」。雖然本書最終沒有提供「生命從何來?」的完滿解釋,但至少提供了線索讓你繼續追尋答案。小肥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218/198686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429

What we are reading:刻意休息:少勞多得的秘訣

1 : GS(14)@2016-12-25 13:15:16

在工時長度和貧富懸殊同時領先全球的香港,誰還相信「多勞多得」?不過,「一萬小時定律」經《異數》廣傳之後,「成功須苦幹」似乎更根深蒂固。其研究被Gladwell引為定律的Ericsson在本欄推介的「Peak」中更指出,成大器者還須深諳「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之道。屈指一算,除開周末和假期,十年磨劍萬小時,等於每天只須「刻意練習」四小時。沒錯,無論是人類技能專家對各行業菁英的研究,或是科學史學人Alex Soojung-Kim Pang透過古今傑出人物生平所見,偉大的成就並非只靠整天埋頭苦幹。在聖誕前剛推出的新作《Rest: Why You Get More Done When You Work Less》中,Pang分享「少勞多得」的秘訣:10,000小時「刻意練習」以外,傑出的創造有賴12,500小時以上的「刻意休息」。我們自小耳濡目染,深信勤有功戲無益,休息只是「公餘時間」才容許的必要之惡,成功人士竟然會刻意地休息?筆者閱讀「Peak」時注意到,Ericsson雖然只着眼刻意練習,但亦有提及頂尖音樂學生目標清晰及專注,但練習時間並不特別長,反而睡眠更充足及有小睡習慣。Pang在《Rest》,研究更多卓越名人的史蹟,發現很多共通之處,包括早起、工作四小時、散步、小睡、知止。這些作息習慣都有助持之有恒地「刻意休息」,在書中各佔一章。Alex Pang近年「研究人和科技,以及所創的世界」,深明歷史文學記載不可盡信,除了重溫成功作家、藝術家、科學家以至矽谷創業者的生平事蹟,更引援各種心理及腦科學的研究成果,佐證古今成大業者的均衡生活習慣並非只為消除身心疲累,而是激活創造力的必要條件。近年腦科學家發現,大腦有一個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DMN),即使在休息時依然持續活躍,所耗能量和專注工作時相比,相差不過百分之幾。散步時得到靈感,一覺醒來難題迎刃而解等經驗,並非村上春樹獨有,DMN可能就是大腦在背後運作的關鍵。我們停止工作時,潛意識依然帶着問題運轉;身心在漫不經意的遊蕩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往往比強行闖關更有啟發性。所以作家散步時必有記事簿隨身,科學家附近總有寫滿公式的信封和餐巾。積極的休息和創造力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原來有科學根據。但若只顧埋首工作,連基本睡眠也不足,遑論休息,生命力只能以burnout告終。
Pang認為,成功人士除了養成刻意休息的日常習慣,還需要各種定期維修。一個長期研究發現,頂尖科學家都有一門特長嗜好。Alan Turing是業餘長跑好手,Lisa Randall是爬石專家,Richard Feymann善於打鼓。專業上無甚建樹的同儕,則很多是悶蛋。村上春樹的長跑不但是他的創作之源,還成為創作的一部份;蔡東豪行山出哲學,周潤發出沒山林常被活捉捕獲,運動是刻意休息的最重要一員。嗜好甚至可以反客為主:一位版權局職員公餘的物理發現改變了世界,另一位史學家的虛構遊戲演變成《魔戒三部曲》。新世代預期壽命過百歲,最重要的人生大休將是gap years。作者成書後受訪說,明白了工作目的是賺取休息,自此更加珍惜時間,懂得說不。《Rest》在聖誕前夕推出,希望有助讀者立下新年決心,不再浪費生命。
TC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225/1987604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052

What we are reading:大數據陰謀

1 : GS(14)@2017-01-02 01:04:15

我是無殼蝸牛,兩三年便搬家一次,麻煩事小,最不滿是被收費電視公司強搶:幾個月前,我要搬往同一屋苑內另一單位,該電視公司的搬遷費竟高達2,500元(之前每次只收幾百)。原來,屋苑已被定性為「豪宅」,同樣服務收費加了幾倍,肉隨砧板上,欲哭無淚。搶錢商家只需掌握一種資料,已可上下其手,試想像在大數據年代,對你的行為、喜好、起居瞭如指掌,後果如何?這就是《Weapons of Math Destruction》發出的警告。幾年前,美國百貨公Target已顯示大數據促銷威力:他們透過顧客銷售數據發現,當女性突然開始購買一定數量無香味清潔劑和潤膚露、衞生棉花、鈣片鋅片等營養補充劑時,表示該顧客有身孕,公司更能準確估計預產期,可以向她推廣孕婦及育嬰用品。曾經有顧客投訴Target,無故向在讀中學的女兒推銷嬰兒產品,後來女兒才招認已珠胎暗結!從前商家還要靠會員優惠等手法換取顧客資料,現在全球網民都在社交網站和搜尋器,乖乖奉獻私隱。這類互聯網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正是針對性、個人化廣告。你在網上宣示自己空虛寂寞?大數據會送上徵友廣告;手緊嗎?會有借錢周轉資訊;房事不協調?藥物補劑矯形技術可以幫你(若你從未見過這類廣告,恭喜你有個美滿人生)。在美國,有一類網上廣告大戶,是私立「專上」學院;「專上」之所以要加上引號,是因為很多學歷不被僱主承認,但學店不但誇大其增值效果,據參議院調查更顯示,它們的網上廣告專門找「低收入、低自我形象、殘疾、精神或身體被虐人士、領救濟金單親媽媽」等弱勢社群,引誘他們申請政府資助進修貸款報讀,以「改變命運」作招徠。學店主持人深明騙徒心得:心靈脆弱人士最容易上當,結果苦主當然只換來一身債。就算設計者沒有利益計算,數據模型往往過份簡化現實,加上規模龐大,儘管模型達到99.9%可靠,那不幸的0.1%苦主數目也不少,本書舉的實例,包括老師表現被評為不達標遭解僱、貧困戶不能開銀行戶口、黑人遭警方針對性對待等,弱勢社群尤其容易無辜受害。可惜本書未包括偉大祖國正推行的「社會信用」系統,號稱要「讓守信暢通無阻,讓失信寸步難行」,成人用小童車票、隨地拋垃圾、欠債不還會扣分,影響他日找工作、開銀行戶口、出國旅遊、替子女申請學校的機會。以祖國的作風,將來扣分行為恐怕會包括上訪、舉報、維權、或只是在微博上發表言論。小說「1984」的世界,庶幾近矣。姚崢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01/198828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881

What we are reading:與癢同存:知識抗頑疾

1 : GS(14)@2017-01-08 19:00:34

去年某日路過鬧市茶室小憩,同枱小女孩手腳至頸滿佈紅斑和藥膏,我見猶憐。新移民婦人嘆道,女兒功課繁多,放工後還要照顧她的濕疹,母女從未好好睡過一覺。筆者是過來人,恐怕女孩將要一生與癢同存,留下卡片囑她隨時找我轉介專家。永恒之癢,是但丁《神曲》第八層地獄處置江湖術士的酷刑,離開猶大等背信棄義之徒在底層所受的冰封極刑只是一步之遙。在人間,兩成人會遇到痕症不消的煎熬,當中一半是濕疹,若不幸成為慢性病,一生的生活質素受損,目前未有治癒的方法。慢性痕症不為外人道。親友欠同理心的怪責──痕癢有多苦?節制一下就沒事,以及陌生人的鄙夷目光都會造成心理壓力,令病情變本加厲。另一方面,同是人類演化出來的避禍本能,痛症人皆感同身受,醫治良方不缺,但慢性痕症不但一直群醫束手,醫學界近年才開始認識其病理原因。痕感和痛感同樣本是有利生存的本能反應,分別在痕癢令人不期然伸手搔抓,以避開蟲咬等危險;絕大部份痕癢被痛感凌駕(覺痛就不覺痕),所以醫學界一直認為兩者共用輸往大腦的神經訊號通道,假設痕感只是微量的痛感。但近年實驗發現,痛不會減弱成痕;濕疹病人更深明痕癢越搔越「過癮」,不會變成痛感。1997年,Martin Schmelz的研究團隊首次發現皮層下有傳導痕感的特定神經(unmyelinated C-fibres)。十年後,華盛頓大學的Zhou-Feng Chen發現脊髓中亦有痕感專用的受體。2009年,Steve Davidson等人發現搔癢能在脊髓產生抑制痕癢訊號的痛感。科學家終於找到痕感由皮下神經經脊髓傳到大腦腦丘的專用通道。近年Gil Yosipovitch等團隊更利用MRI腦科學技術發現痕感在大腦引起的各種反應,特別是搔癢帶來的愉悅感,令病人不由自主抓傷皮膚觸發惡性循環,甚至成癮。今天,痕癢和痛感已正式分家,上述兩位專家Chen和Yosipovitch近年成立了兩家痕癢研究中心,資源不絕,預言痕症未來數年有醫癒上的突破。可惜,以上關乎數以億計病人幸福的資訊嚴重滯後,醫療工作者亦少和病人分享。有見及此,Gil Yosipovitch聯同Shawn Kwatra兩位醫生在百忙中精心撰寫自助小書《Living with Itch: A Patient's Guide》,輔以創新的網上互動教材,希望有助讀者理解各種痕症的成因、生理機制、醫治方法及藥物,讓病人和醫生之間有更好溝通。筆者希望病人的親友亦一讀穿插書中觸目驚心的個案,體會慢性痕症患者之苦,不要再以為無力抵抗搔癢的衝動只因意志薄弱,為病人多加一重罪咎感。你聽過「雙層睡衣療法」嗎?嚴重濕疹爆發期間,病人寧願全身搽遍類固醇後,以濕睡衣保濕,再穿上乾睡衣嘗試就睡。看到這裏,慶幸自已早年誤打誤撞透過素食和行山改變生活習慣得以控制病情,退休後工作壓力減少,更幾近痊癒。最後特別呼籲家長,痕症影響孩子一生幸福,請相信現代醫學,不要接受民間偏方。即使常人偶然到商店自購止痕藥物和保濕用品,亦須有足夠認識,例如大部份痕症並非anti-histamine可抑制,而保濕應用含神經醯胺(ceramide)的潤膚品。與癢同存,非「古老智慧」所能及。
TC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08/198896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838

What we are reading:現在:時間的物理學

1 : GS(14)@2017-01-23 07:43:14

過去已定,未來未知,唯有現在為真。我們深信不移,當下抉擇可改變生命軌迹。儘管現代物理已能描繪由大爆炸生成至今的宇宙大歷史,以及由極微觀至宇宙尺度的物理世界大圖象,「現在」仍沒有任何物理學意義,愛因斯坦更認為過去、現在、未來全屬虛構。作為一切定律基礎的時間概念,牛頓亦只能推說眾所周知,現代物理仍未有定論,更有新學說猜想時間由更基礎的深層浮現出來。基礎物理定律甚至不會告訴我們,時間的箭頭應該指向未來還是過去。可是,對活着的人來說,時間千真萬確,永不回頭。在新書《Now:The Physics of Time》,柏克萊物理教授Richard Muller坦言,物理學家必須放下物理主義的傲慢,承認科學只能認識現實世界的小部份,並恪守嚴謹的科學方法,才能補回「現在」的缺塊,不再對自由意志妄下判語。去年我曾在這裏談過,根據新書《The Big Picture》建基於量子理論之上的各個科學知識層面,已能聯手描繪出一個涵蓋人生以至宇宙的圖譜。作者Sean Carroll同樣沒有提供「現在」的物理詮釋,但認為只要相信宇宙由低熵值起始,時間必然隨着熵不斷增加而指向未來。Muller卻指出,80多年前Eddington提出此說,只因熱力第二定律中,代表失序的熵只能增加不能逆轉,是物理定律中唯一可見的時間方向性,但此說一直未有證據支持。要知道,生命、社會、文明的形成等等有意義的現象,都牽涉秩序的生成,令局部地區的熵減少。「時間隨熵增向前」論之下,時間豈不是會局部逆轉或減慢?這個關乎最基礎概念的假說,其實從來未受過嚴謹的證偽實驗考驗。如果時間和熵沒有必然關係,唯有回歸原點。在大爆炸論以之為本的相對論,時間和空間是可互相變換的四維一體。現代天體物理既然接受宇宙由大爆炸生成並一直膨脹,為何局限於三維空間?Muller順理成章地提出一個更完備的猜想:大爆炸生成四維的時間和空間後不斷膨脹。在宇宙的邊緣,時空在每一刻不斷生成。時間和空間同樣不斷增加,不能逆轉。時間一直伸延,朝向未來,前端就是現在。「四維大爆炸」的意念極之簡單。Muller在《Now》提出兩個證偽實驗構想,若能證實,物理學家會覺得尷尬。安頓好「現在」後,Muller對物理主義提出更嚴厲批判,認為物理遠未能完整地解釋世界一切,矛頭指向愛因斯坦:令現代物理之父認定量子力學不完備的超距作用近年已通過最嚴謹的驗證,不完備的只是物理整體。對認為自由意志是幻覺的極端物理主義者如Sam Harris,Muller給予溫馨提示:量子不確定性令未來不可完全預知,放射性元素隨機衰變是明證;在物理未能完全掌握及全面涉及的現實世界,自由意志仍有存在空間,讓我們相信現在的抉擇能影響當下所在的熵,局部逆第二定律而行,創造意義,影響未來。
TC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22/199046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622

What we are reading:潛伏

1 : GS(14)@2017-01-29 10:30:37

最近美國中央情報局公開1,300萬頁文件,提及五十年代中共在香港廣佈間諜,包括滲透警隊,其實並不算新聞。1961年,警隊最高級華人警官曾昭科,被指是中國間諜,遞解出境往大陸。他之後繼續為中共做情報工作,後成為廣東省人大兼大學教授,離世還有習總送花圈。不過,他當年在港到底幹過甚麼,中港兩方一直沒有公開。曾昭科後生時頗有型,畢業於名校華仁及日本頂級大學,又曾被保送往劍橋,令我想起《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本書四十幾年前出版,幾年前仍被拍成電影,魅力不減。故事背景是1970年代初的冷戰高峯,蘇聯女間諜以商貿代表團身份來香港收風(作者曾任職間諜部門,選擇香港未必是偶然),搭上英國行家,洩露蘇聯有潛伏在英國情報部門的雙重間諜。但嫌疑人物全是情報部幾個最高領導,怎樣調查?誰來調查?前部門主管正也是在臨破案關頭,遭內鬼設局陷害下台,鬱鬱而終。潛伏的雙重間諜,風度翩翩,出身上流家庭,於牛津讀書時迷上社會主義,加入英國情報部門後屢立奇功(多得蘇聯配合),是部門高層兼明星。他獻身蘇聯、出賣親密戰友,並非要害英國,而是有更高目標:幫社會主義戰勝美帝。英國政府抓出內鬼後,沒有監禁或處決他,只把他送去蘇聯,這點和曾昭科遭遇相似(小說當然不會只有如此平淡結局)。曾昭科少數為人知的「建樹」,是向中共提供台灣國民黨要炸周恩來專機的情報,救過總理一命,港英最後把他放走,是否代表其工作目標非針對香港和英國?小說和曾昭科的事蹟有不少類似,內鬼的「原型」的確也來自真實歷史,只不過並不是曾,而是英國著名蘇聯雙重間諜Kim Philby。幾年前,大陸也有套爆紅電視劇《潛伏》,講國共雙重諜戰。共產黨大概向來有這種在社會上層、安插培植長期潛伏間諜的手法;這些人無論出身和經歷,橫看豎看都不似是共產黨手下。回看香港,除了那些矢口否認、但言行幾可肯定是黨員之外,還有幾多未浮面的人物?是那些社會賢達和才俊?順帶一提:《Tinker》電影版卡士強勁,包括奧斯卡級人馬Colin Firth、Gary Oldman、Tom Hardy和晉身男神前的Benedict Cumberbatch,也有三個金像獎提名,不過我認為,電影為了遷就片長簡化了太多有趣細節(還把香港改成伊斯坦堡),始終走不出「看電影不如讀原著」定律。喜愛間諜故事朋友,一定要讀文字版。姚崢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29/1991184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560

What we are reading:量子時空:物理世界最深層

1 : GS(14)@2017-02-05 10:52:49

在人類探究大自然的最前線,現代物理兩大支柱正在對決,關乎宇宙一切何來的終極問題。過去四年間,物理學家相繼找到一直預言的「上帝粒子」和重力波。至此,由量子學說和相對論組成的基礎物理「核心理論」已通過實證的嚴格考驗。「我們可以肯定,量子場論是描述主宰日常生活的物理定律的正確論述框架,因而和人類存活攸關的粒子、力和交互作用都是量子場論推演所得。這一切我們已經全部發現。」Sean Carroll在《The Big Picture》中的宣言並沒有誇大,因為我們只在物理世界(reality)的表象中存活,不用觸及「時空何來」的懸案。本來,時空就是宇宙最大的容器,一切存於其中,牛頓視為眾所周知。即使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發現時空和物質互相扭曲,體現局部地區的重力,亦毋須深究時空何來。要到半世紀前,在宇宙一切起始的大爆炸和黑洞,因為量子和相對論出現不可化解的矛盾,物理學家才不能不正視時間和空間的終極問題。在核心理論的基礎深層,一切都由量子場的震盪生成。在這裏,各種物質和相互作用已被納入統一的量子學說,唯獨是重力。光子由電磁場震盪產生,在時空中運動;可是重力就是時空,重力場震盪生成的「重力子」如何在本身當中運動?要完成「大一統」,將重力納入量子學說,時空這「容器」本身亦是所載之物,科學家不能再視為先驗地存在,必須直視不可知的深淵。科普迷都熟悉的弦論,就是以大一統為目標的「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可惜,弦論經過最優秀的物理學家奮戰數十年,仍未有成果。不少人認為,卅年來專注於時空量子化的Abhay Ashtekar、Carlo Rovelli以及Lee Smolin等人所創的迴圈量子重力論(Loop Quantum Gravity, LQG)雖無大一統的野心,可能更有成效。
LQG先行者之一的Rovelli繼其暢銷小書Seven Brief Lessons on Physics後,剛出版新書《Reality Is Not What It Seems:The Journey to Quantum Gravity》。教授不諱言,科學家未知的,遠比所知的多,但尚在求學階段的LQG最少有望參加考試。當然,讀者不會有興趣明白理論細節,但比起建基於十多個維度以上的弦論,LQG很容易理解。只要有耐性,不難追隨作者生動的比喻,穿越表象世界。最難打破的是與生俱來的宏觀世界圖象。按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要準確地為空間定位,必須安置高速物質於其中,來自其總能量的重力將同時扭曲這空間。定位越準確,空間越彎曲,終會形成連同時空一同吞噬的黑洞,斷破其連續性。因此,受制於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空間在極小的尺度必然顯現出顆粒性。時空不但不可能連續,甚至必須消失於基礎深層。Rovelli以關係取代空間,關係的變化取代時間。在LQG的語言,空間是一個自旋(spin)網路,其節點與結連代表顆粒及之間的關係;自旋網路演變成為自旋泡沬(spin foam),形成有顆粒性的時間和空間。就這樣,時空由重力量子的互動和變化生成,容許重力在統一的數學框架下開展量子化,在毋須時空先驗存在的基礎重構宏觀世界。原本只是舞台背景的時空,在量子重力一幕粉墨登「場」之後,更真實地存在。
TC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05/1991805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