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球半導體檢測設備龍頭 來台設訓練中心 千元高價股漢微科的強敵來了!

2014-06-09  TWM  
 

 

千元高價股漢微科的對手來了!正當漢微科仍在股價突破千元、去年每股獲利大賺三十五元的喜悅中,上個月,漢微科的頭號強敵科磊默默登台,訓練中心就設在半導體重鎮的新竹,一場半導體設備廠的大戰,已經山雨欲來。

撰文‧周品均

新竹台元科技園區一棟商辦大樓,藏著一家極度低調的公司,甚至不見公司招牌,難以看出到底這是家什麼公司。然而,這家神祕又低調的公司,其實是全球最大半導體檢測設備廠的研發重地,市值高達一○八.六億美元,它同時也是股價破千元的漢微科最大敵人—科磊(KLA -Tencor)。

五月的新竹,天氣已有入夏的氣息。玻璃帷幕籠罩下的訓練重地,這天氣氛格外熱絡,只見一名西裝筆挺的外國人,穿梭在會場中,他就是科磊執行長:瑞克.華勒斯(Rick Wallace)。

照道理來說,科磊身為全球半導體檢測設備龍頭,一三年營收高達二十八.四億美元(約八五二億元新台幣),對比起漢微科去年營收不過五十三.四億元新台幣,就像大鯨魚與小蝦米。只是,這些年漢微科強勢崛起,光從摩根大通證券的統計數字來看,科磊去年在全球晶圓缺陷檢測的市佔率,由一一年的八一%下滑至七○.四%,相反的,漢微科市佔率則從六.三%上升至一○.六%。

科磊不能再無視漢微科,即使科磊在距離台灣飛行時間僅五小時的新加坡就設有訓練中心,他們卻沒辦法看著漢微科從科磊手上端走一塊又一塊的肉,寧可砸下六千萬元也要在台設訓練中心,「因為客戶不想一直把工程師往飛機上送,他們太忙了。」華勒斯說。

科磊與漢微科的戰爭,連五小時都輸不起。

這樣的戲碼似曾相識,就像是當年的聯發科在追趕高通,只是這次的主角換成了漢微科和科磊。漢微科該高興,靠著過去三年獲利成長二.五倍的強勁實力,讓科磊不能再小看它;相反的,漢微科也該緊張了,因為它最大的敵人科磊,連五小時的飛行都等不了,直接踏上台灣半導體重鎮新竹設訓練中心。

比起漢微科,科磊既無在地優勢,也沒地利之便。為了與漢微科分庭抗禮,也為了拿到更多台積電的訂單,科磊要有更積極的作為,華勒斯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直接把訓練基地搬來台灣,打造一支逾五百人的精良部隊,他要在客戶需要科磊的第一時間,馬上出現。

在地化不能輸

搬來設備,鞏固二五%營收二五%,這是台灣半導體廠一年對科磊的營收貢獻。為了這二五%的營收,華勒斯一年飛來台灣三次,每次都是親自登門拜訪客戶,但除了美國、新加坡研發中心,他從未考慮在台設研發基地,直到漢微科踩中他們的痛處。

華勒斯不願正面回應與漢微科日益白熱化的競爭,但他強調,「在地化競爭,我們很熟悉,而且沒在怕。」為了抓住客戶的心,華勒斯甚至把最新一代的檢測設備都搬來台灣,就希望讓台灣半導體廠能直接在裡頭模擬,訓練他們的工程師一次上手使用科磊的檢測設備。

然而服務再好,也要有技術作為基礎。

科磊光學檢測技術講求的是快速,但對於檢測解析度卻不如漢微科的電子束。其實,漢微科手上的電子束技術最早就是科磊發展出去的,如今卻遭漢微科反撲,回頭抨擊科磊的光學檢測技術。

面對這些技術論戰,華勒斯相當不以為然,「當年科磊內部的團隊就曾預言過,光學檢測技術將被淘汰,可是這麼多年過去,光學檢測非但沒有被淘汰,也仍是市場主流,關鍵就在於電子束檢測速度太慢了。」

技術不能輸

檢測速度比漢微科快七天

「就拿手機中的任何一片晶片來說,用科磊的光學技術,檢查一片晶片缺陷的時間只需要七秒,但用漢微科的電子束檢測,卻要七天。」兩種技術的差異,大如鴻溝。

漢微科副總沈孝廉反駁,電子束與光學技術就像吉普車與跑車,你不能要求有吉普車的性能,卻要有跑車的速度。不願具名產業分析師指出,漢微科與科磊各自擁護的技術將會並存,由於整體晶圓缺陷檢測市場規模持續成長,因此,看好漢微科維持其成長曲線。

觀察這兩項技術在晶圓缺陷檢測市場的比重,電子束約拿下一五%,光學檢測則擁八五%市佔率。業內人士分析,「科磊確實早就搶走大部分的市場,但這不表示它就滿足現狀。」縱使漢微科快速崛起,過去四年更成功由虧轉盈,營收規模逾五十億元,華勒斯毫不怯戰,尤其目前半導體產業處於戰國時代,台積電、三星、英特爾大玩軍備競賽,設備廠投入新一代光罩製程檢驗機的研發費用,就高達五億美元。

設備廠的口袋夠不夠深,有沒有實力能搶進先進製程,自然也成了競爭力的評估選項。大鯨魚科磊若真要用資金競賽打壓小蝦米漢微科,漢微科恐怕難以招架。

尤其,科磊對於漢微科崛起,已經有危機意識,不惜把新的訓練中心設在漢微科的門前,在在凸顯漢微科頭號強敵科磊,已經不再忽視漢微科。至於漢微科能否像聯發科,狠踩高通痛腳般地回擊科磊,端看接下來的先進製程,兩家半導體設備廠要如何交手。

科磊公司

成立時間:1997年

市值:108.6億美元

執行長:華勒斯(圖)

主要業務:晶圓缺陷檢測設備主要客戶:台積電、英特爾等

近三年獲利:

2013年:5.43億美元2012年:7.56億美元2011年:7.94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63

硅谷行第三天|黑馬全球路演中心——全球企業家和創業者的聚集地

http://www.iheima.com/thread-12156-1-1.html
著名投資人葉東(葉東是青雲創投創始人和管理合夥人,他擁有在硅谷和中國超過10年的風險投資經驗)說,我來硅谷來早了。(現在創業家,黑馬大賽,提供這樣的平台,給創業者創造的機會比葉東他們當時好的多)。

主持人Cindy有著多次大賽主持的經驗,她說,做活動太多了,感覺都差不多,但是創業家這次舉辦的全球路演,中美連線路演,讓她眼前一亮,覺得「很有特點」。另外讓她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個美國項目在德克薩斯州通過電話會議的方式演示,這個項目在評委合議後晉級。

TEDx的執行主管Jami在現場說,這個(黑馬全球路演中心以及黑馬大賽)太令人激動了,太神奇了!把這麼多的全球創業者,企業家齊聚一堂,整個組織這種活動,是非常有價值的。她問牛文文,一年創業家要給多少創業者提供這種(level)的服務(其實就是孵化)?「400人」牛文文說。於是,Jami表示,這種模式太值得借鑑了,你們什麼時候能幫我們一起做啊。一位老硅谷創業者也評價道「企業家和創業者全球各地往這裡聚,從來沒見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42

十年打基礎、四年建品牌 孵出金雞母 廣達晉陞雲端資料中心天王的祕密

2014-06-16  TWM
 
 

 

當你在使用臉書、谷歌這些雲端服務時,背後提供運算能力的伺服器中,每兩台就可能有一台是來自廣達。如今廣達的雲端招牌愈擦愈亮,已經成為全球雲端服務商與雲端供應鏈業者爭相合作的對象。

撰文‧何佩珊

名列全球四大電腦展的台北COMPUTEX於六月三日正式展開,全球電子廠商無不卯足全力,要在這五天緊抓國際買主的眼球;但相比於世貿和南港展覽館這兩個主戰場,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的角落,一間不起眼的會議室裡,卻也吸引滿滿人潮,顯得更加引人注目──這裡是廣達旗下雲端品牌雲達︵Quanta Cloud Technology,QCT︶的展示間。

走進雲達展示間,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大片藍底白字的裝飾牆,廣達雲端運算事業群副總經理暨雲達科技總經理楊晴華興奮地告訴我們:「你看,這是我們最新設計出來的企業CI︵企業識別︶。」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在Quanta幾個大字底下寫著:「The Most Famous Unknow︵最有名的無名者︶」。

對一家具有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設計製造商︶色彩的公司來說,這四個字顯得相當狂妄,但對於握有谷歌、臉書、亞馬遜等全球主要雲端服務商大型資料中心訂單,全球大型雲端資料中心市佔率估計超過五成的雲達來說,卻是再精準不過的註解。

光看數字,可能無法在一時之間理解雲達為何如此吸睛;根據廣達二○一三年財報,雲達去年全年虧損超過四千萬元,不但稱不上小金雞,反而像個包袱;但熟悉產業者必然瞭解,雲達其實只是廣達為了區別代工業務,幫廣達在第一線衝鋒陷陣所打造的品牌,背後實質貢獻則是反映在整個廣達「雲端事業群」的業績上。

根據廣達的說法,去年雲端對廣達的整體營收貢獻已經達到一五%。市場估計,其中雲端資料中心的佔比應該在一○%左右;此外,伺服器的代工毛利率一向比NB更好,預期獲利貢獻比重還可以更高於營收。相比於PC市場持續不振,雲端可以說是廣達現在旗下最重要的金雞母。

早佈局 靠經驗值築雲端高牆不過,廣達從NB走向雲端,再從ODM發展出品牌,背後其實是一條超過十年的漫漫長路。

加入廣達將近十五年,楊晴華回憶,「在二○○○年PC還是大好的時候,大家都覺得PC還可以再賺二十年,沒人會去想後面的危機。但當時Barry︵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的英文名︶的腦中已經開始有雲端的想法。」到了○六年,林百里擘畫的雲端事業輪廓更加清楚,他想要跳脫傳統伺服器單機,甚至是只出主機板的代工模式,提出「3S︵Server、Storage、Switch;伺服器、儲存裝置、交換器︶」的整合作法,為客戶打造完整的資料中心。這時,楊晴華也正式被賦予孵化廣達雲端的重要任務,出任企業解決方案事業群︵廣達雲端事業群的前身︶副總經理。

楊晴華說,3S整合其實就有點像「肉粽」,廣達把所有餡料都炒好,依客人想要的口味烹調,包在一起,客人一拿到手就可以吃,而不像過去做代工,只是把香菇、蛋黃、花生等原料個別交到客戶手上。

但肉粽要好吃,可不能只有原材料好,還考驗廚師的料理經驗與功力,更別說是與企業營運高度相關的資料中心,對穩定度和安全性都有高度要求。「從單一產品到機櫃的整合,複雜度是很難想像的。」他說,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默默努力了這麼多年,到近幾年外界才開始看到他們的成果。

IDC台灣區研究副總監江芳韻也指出,其實硬體大家都會做,但建置資料中心更需要的是「軟實力」。除了串接伺服器、儲存設備和交換器,甚至要有資料中心機架設計、散熱等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對過去藏身在品牌背後、只做個別產品代工的ODM廠來說,「最缺的就是整合經驗。﹂這也是最大的價值所在。

打品牌 雲端之路愈走愈寬○七年起,全球大型雲端服務商快速崛起,正好給了廣達驗證新雲端業務模式最好的練兵機會。對臉書這樣的雲端服務商來說,用戶數快速增加,導致資料中心也必須跟著大量擴充,自然成為著手降低營運成本的首要任務。

「原來向惠普、戴爾採購的伺服器是廣達做的,那直接找廣達是不是會便宜一點?」某業界人士透露了廣達與雲端業者直接接觸的機緣,一開始,純粹是為了「省一元算一元」,「但接觸後才知道,廣達能做的不只如此!」一一年,前臉書技術營運副總裁Jonathan Heiliger 就曾公開宣告他們和廣達合作的成果:「廣達製造的伺服器比之前的效率提高了一三%!」也大概就是從一一年開始,這種直接向ODM廠採購的「Direct sale︵直銷︶」模式,慢慢打破了過去由惠普、戴爾等IT品牌廠主導的遊戲規則。

根據IDC針對ODM伺服器出貨所做的最新研究數據,目前直銷佔整體伺服器出貨比重已經來到一五%至二○%。而廣達就是其中最主要的玩家之一。只是走直銷模式意味著,背後不再有品牌廠下指導棋,廣達自然也不能只埋首於原本擅長的研發和製造,必須走出去瞭解客戶想要什麼,更要懂得行銷自己。因此一○年廣達正式拋開ODM包袱,成立雲達,推出雲達品牌,作為集團在雲端事業十年打底的突圍破口。

這不是簡單的決定。對廣達來說,成立雲達就等於是向原有的品牌客戶宣戰,勢必要面對抽單壓力。不過江芳韻認為,在那個時間點,「廣達相對於同業如英業達、緯創和鴻海,ODM訂單包袱是比較小的,所以原本的劣勢反倒成了得以領先衝刺雲端市場的助力。」四年來,雲達大舉招募代工時期缺乏的行銷、業務和服務人才,成立各區域專責團隊,為客戶設立在地據點,不只就近提供服務,也能瞭解客戶需求。並且積極參與國際上各種IT展會和論壇,如COMPUTEX、Openstack高峰會等等,和過去的品牌客戶同場競技,爭取曝光和展現實力的機會。同時間,廣達協助臉書、谷歌等指標性大客戶建造專屬資料中心的消息逐漸在業界傳開,更助長雲達衝刺的氣勢。

隨著客戶不斷增加,雲達的基礎愈打愈穩,慢慢地,雲達已經從一個無名小卒,躋身資料中心的領先群。「現在知名度和剛出來時完全不一樣了。」楊晴華說,「如果和去年相比,現在市場對雲達的詢問度至少增加了十倍!」相比於一○年雲端伺服器業務才只佔廣達整體營收的三%,大和國泰證券推估,今年雲端伺服器的營收佔比將可以持續拉高,上看十二%。以此推算,廣達雲端今年營收估計至少超過一千億元。

看未來 維持領先是唯一目標但廣達的未來不是沒有隱憂,連續兩年的高成長將基期不斷墊高,同時間新競爭者又不斷湧入,特別是鴻海結盟惠普的舉動,被認為就是衝著廣達而來,「這樣的高成長還可以維持多久?」業界質疑。

較可能的答案,是在中國市場。目前雲達除了在台灣、美國和韓國設有據點,去年底雲達也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在北京成立公司,同時計畫年底前還要到杭州和深圳成立據點。知情人士透露,這兩個據點的成立,就是為了阿里巴巴與騰訊這兩個大客戶。

此外,雲達今年也會在日本成立分公司,並計畫插旗歐洲市場。「未來兩年內,我們要把該拿到的拿到。」楊晴華說,與其去擔心愈來愈多競爭對手加入市場,他只想往前走,「我在乎的是永遠都要維持領先。」「雲端是一個全新的東西,就像是大西部,看你怎麼去開發。當你能看到未來,而且是很光明的未來時,就什麼都不是問題了!」楊晴華笑說。

拚雲端天王—— 廣達雲端全球佈局

區域 現況 客戶 目標

美國 西雅圖和費利蒙各一據點,約60人。 谷歌、臉書、亞馬遜等 持續擴大市佔率,年底團隊規模預計達到100人。

中國 去年成立北京分公司,目前約20人。 中國電信業者、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等 年底前增加杭州和深圳據點,團隊預計擴大到40人。

歐洲 剛起步 開發中 預計年底前成立德國分公司,將成立10人左右團隊。

日本 尚未成立據點,但目前已有3至4位員工 日本電信業者、樂天等 年底前成立分公司,團隊擴大至10人以上。

台灣 總部,超過700人 今年總員工數(含海外據點)上看900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45

《郭台銘帶路貴州直擊》隧道里的數據中心、機器人大軍做手機都在這裡鴻海營收挑戰10兆的關鍵基地(070-078)

2014-07-21  TWM
 
 

 

鴻海在做一場實驗,若實驗成功,鴻海營收邁向10兆元的目標就不遠。

在這裡,他們不鏟山、不砍樹,卻能在隧道里打造數據中心,機器人大軍還要在這做手機、組電視,用更好的技術、最低的成本,創造最高的價值。

一趟由郭台銘帶路的貴州之旅,直擊鴻海營收10兆元的關鍵基地。

製作人‧方德琳 撰文‧賴筱凡 攝影‧陳永錚

一分鐘看

鴻海貴州基地

位置:貴州中部

面積:200公頃

員工人數:5萬人

主要產品:手機、電視

為何選擇貴州?

氣候宜人、礦藏豐富,地形雖多為丘陵,但適合規畫開發,鄰近大學城可供給人力,方便搶供東南亞市場。

當飛機降落在中國貴州省,眼見所及,綠色山頭一個接一個。貴州果真如課本所說「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在這個平均海拔一千公尺以上地方,誰能料想到,貴州將成為鴻海未來發展的重要基地。

在崇山峻嶺間蓋起兩百公頃的廠區,鴻海最新科技的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將進駐於此,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要發動一場鴻海製造大革命!

為求慎重起見,不只高階主管從兩個月前就進駐,開幕倒數一個月時,即使在鴻海股東會前夕,郭台銘還親自再飛貴州,確認所有準備工程都就緒,因為鴻海不只要用這座廠房讓外界見識到執行力,還要讓大家看看鴻海的技術實力。郭台銘還大動作邀請國內外媒體,小股東、大客戶、中國政府官員也都找來了,更大膽預估,五年後貴州廠區將創造五百億元的產值。

不靠便宜勞力

八個月打造出最新第四代廠郭台銘更親自上陣說明貴州廠的革命性概念。這是鴻海營收邁向十兆元的重要實驗,也難怪郭台銘要求全球各地的四百名高階主管,排除萬難飛到貴州親眼看看貴州廠區的創新。

過去幾年,鴻海面臨毛利率成長空間受限、中國人力成本上升,與百萬大軍管理的難題,當鴻海亟欲尋找新的發展機會時,這三大管理挑戰也要一口氣解決。加上,中國市場崛起,如何讓廠區脫離先前只為外銷而生產,而開始考量中國市場的機會……,這都成為貴州廠背後要實驗的項目。

郭台銘更直接為貴州廠定調:「這是鴻海向前進(指營收挑戰十兆元)的重要一步!」因此,《今週刊》的採訪團隊飛抵貴州,現場直擊郭台銘口中能讓鴻海脫胎換骨、讓製造業升級的關鍵基地。

距離貴陽一個半小時車程的貴安新區,只見路旁山丘林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聳的「富士康」廣告招牌;車子駛入像是公園的地方,山頭上卻高掛藍底白字的牌子寫著:富士康貴州第四代產業園區。

「你覺得這裡像工廠嗎?」笑吟吟地出來迎接我們的是郭台銘最仰賴的大將、鴻海副總裁戴正吳。

這裡有山、有湖、有鳥叫,不同於過去鴻海整齊劃一、密密麻麻的廠房,顯然,鴻海第四代廠,就是連外觀也要不同。

「我們管過一百五十萬人,知道製造業要怎樣創造利潤;可是,我們不能再像以前,只靠勞力密集賺錢。」郭台銘知道中國便宜的勞力已是過去式。

為什麼叫第四代廠?郭台銘解釋:「一九八九年,我們在深圳蓋第一座廠,崑山也有了第二座廠,我把這些叫作第一代廠,設廠目的很簡單,就是利用中國便宜的勞力,搶賺大量製造的外銷財。」後來,鴻海陸續在山東煙台、南京、上海松江都有了據點,這是郭台銘口中的第二代廠。那時他們追求的是生產效率,集中生產的好處,讓鴻海的生產效率成為同業之冠。

○八年之後,中國經濟發展動能從沿岸推進內陸,重慶、鄭州、成都都有了鴻海的旗幟,「這些是第三代廠,講究的是垂直整合,還有人力西遷,讓原本在沿海工作的員工能夠回家鄉。」郭台銘說。

但第四代廠不一樣,鴻海不能再像過去只追求生產效率、成本控制,「我們要有不一樣的作法。」郭台銘打了一通電話給戴正吳,要他完成這項挑戰,那一天,是二○一三年七月十九日。至今不到一年,而貴州廠從無到有只花了八個月的時間,展現鴻海高效率的作風。

自動化降成本

機器人進駐 人力省下二五%站在貴州廠區的第一棟廠房裡,郭台銘指了指刻意挑高的天花板,「我為什麼要把天花板留這麼高?就是要讓所有自動化的機器人都能搬進來。」解決人力成本上升的問題,就在高度的自動化設備。

貴州從設計蓋廠的第一天,就確立了機器人大軍進駐貴州的策略,「需要的人力直接減少了二五%。」鴻海高層說,以一座工廠需要三千名員工來說,等於直接少了七五○人,而剩下的四分之三,多數都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工程師,而不是作業員。

「鴻海發展機器人,是很清楚的策略,我們要做工業用的機器人,但不會對外賣機器人,因為光是鴻海自己都不夠了。」郭台銘的手腳舞動著,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偌大廠房裡將會有一台又一台的工業用機器人進駐,直接生產最新款的手機和電視。

再來,貴州廠喊出「就地生產、直攻內銷」的策略。所有當地需要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直接就在貴州做,徹底顛覆過去製造業群聚效益的概念,郭台銘不諱言,「我們在做一個大膽的嘗試,用最低的成本,但一樣有最好的效率,未來這座工廠將供給中國內需。」

零組件自己做

兩塊玻璃運進來 就能做手機「在這裡,我不用很多員工,兩片玻璃運進來,面板、機構件鴻海都能自己做,直接就能在這裡做出一支新手機。」戴正吳兩手一攤,他的話並不誇張,這些年,透過垂直整合,幾乎多數零組件,鴻海都有能力自己生產,郭台銘更直言,「我們只剩半導體晶片還要向別人買,其他零組件,鴻海都能自己做。」當其他競爭者還在追求群聚效益,鴻海卻開啟了另一種「分散式工廠」的思惟,慢慢地將三十座工廠散佈到全中國。「當地需要的產品,只要經濟規模夠大,我們直接就在當地做。」就近市場生產,可以降低物流運送的成本。

負責鴻海四川廠區兼「IE學院」校長的陳振國說,不是每家製造廠都有能力做「分散式工廠」模式;但鴻海強大的整合能力,足以撐起這種營運模式。然而鴻海貴州工廠若只是大量製造,所走的依舊是代工、賺勞力財的老路;郭台銘要走出低毛利的代工死巷子,就要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創造更高的毛利率。

走在鴻海貴州廠區裡,即使生產過去鴻海舊有主力產品,生產技術也不相同。

以機殼噴漆為例,「我們開發出『真空噴漆』技術,以前的機殼噴漆技術,七○%的漆都浪費,廢氣還會散佈到空氣中,洗淨機殼的廢水也要處理,可是『真空噴漆』卻是一點漆都不浪費。」鴻海內部員工說,少了廢水、廢氣的處理成本,製程還能全部自動化,產品價值更高。

就在真空噴漆產線的另一端,一座又一座的自動化機台正在運作,那裡是鴻海最新一條的奈米碳管觸控產線,一個月能生產超過三百萬片的奈米碳管觸控導電膜。為了這項技術,鴻海默默投資超過十四年。

導電膜就是在玻璃上黏貼上一層薄薄的透明薄膜,成了手機、平板電腦所用的觸控面板。「可是我們的奈米碳管觸控面板比傳統ITO(氧化銦錫)觸控面板,成本少二○%,而且少了傳統製程處理強酸、強鹼廢棄物的過程。」鴻海集團旗下子公司富納創源董事長傅紹明說。

面對中國市場崛起,郭台銘如何抓住這個全球最大市場的商機?如同巴克萊證券亞太區硬體下游產業首席分析師楊應超喊出的新論點:從「在中國製造(Made by China)」變「為中國製造(Made for China)」。

來到貴州的第二天,我們隨著郭台銘的腳步,來到位在貴陽還在開發中的一座新市鎮,高聳的招牌正是鴻海旗下自有品牌「富可視」的大電視廣告,而一棟紅色建築標明「富士康商貿城」,就坐落於此。

「在消費電子產品這麼競爭的時代,產品壽命很短,我們這種方式可以讓庫存降到最低,也是另一種Online to Offline(線上到線下)的模式。」郭台銘說。這幾年,鴻海不斷強調要做到C2C(Component to Consumer,零組件到消費者),也就是從零組件生產、組裝、銷售、送到消費者手上,都由鴻海來做。

「我們要做製造業裡的麥當勞,所有零組件都自製,再端到消費者面前組裝、賣給消費者,麥當勞在全世界都有據點,鴻海就是要做這樣的事。」為了達成郭台銘的理念,戴正吳在貴州率先揭示了「前店後廠」的概念,設立鴻海集團內第一座「富士康商貿城」,正式宣告鴻海通路事業的升級。

工廠的前面一小部分劃為商店,後頭工廠做好的產品,前麵店舖就可以賣。因此消費者一踏進「富士康商貿城」,隔著透明玻璃窗,就能看到一台又一台的六十吋大電視正在組裝。

滿足中國內需

當地需要的產品 就在當地做戴正吳說,過去製造業為了講求群聚效應,所有材料要先運輸到一個地方集中生產,組裝完畢再運輸到世界各地,「像電子商務,把貨拉進倉庫後,客戶下單、再用物流送去,其實很耗費運輸成本,又不環保。」鴻海未來的策略是,哪裡有市場,鴻海就到哪設廠。「鴻海在中國最重要的三十個省會都有廠房,有自己的研發中心、銷售據點,當地需要的產品,就直接在當地做。」鴻海的「分散式工廠」概念要成功,機器人大軍要能聰明地完成生產指令,「前店後廠」的效益要突出,鴻海就得要有一顆更強大的數據心臟。

郭台銘以機器人為例,「所有要給機器人的指令,機器人要能夠思考、有一顆聰明的大腦,而不是dump robot(笨機器人),靠的就是data(數據)。」郭台銘說,沒有數據中心在背後支撐,機器人大軍絕對做不起來。

而貴州廠的數據中心就坐落在貴州廠相鄰兩座綠色山丘的山坳中。「你看這個道路的彎度,我們都計算過,就是這個角度能導入的風會最大。」對隧道的設計用手比畫著,他是鴻海集團副總裁吳惠鋒,也是鴻海衝刺雲端計算和大數據的最重要推手。

郭台銘給吳惠鋒的指令很明確:打造鴻海集團最重要的數據心臟,不只要講究環保,效率要更好,營運成本要更低。

「數據中心要電、要水。Google將亞洲重要的數據中心設在台灣的彰濱工業園區,為什麼?」吳惠鋒反問。因為數據中心需要冷卻的水,還有最便宜的電。如果鴻海的數據中心營運成本要比別人低,就得用更少的水和電。

環保又省成本

隧道型數據中心靠自然風降溫他們利用貴州「天無三日晴」的氣候特性,加上地形設計導入風,讓隧道里的溫度不超過攝氏三十度,不用水、改用風解決數據中心的散熱問題。吳惠鋒更將這裡設計成自動化,只用視訊監控,「我們的數據中心不用照明,更不需要人在這裡顧。」吳惠鋒說,省電讓他們的營運成本更低,全面雲端化還減少了人力成本。

有了最強大的數據心臟在背後支持,鴻海營收挑戰十兆元的大架構,藍圖自然顯現了出來,「全世界超過五○%的伺服器是鴻海做的,我們有電信商、伺服器、連接器,還有數據中心,這就是鴻海的價值鏈,是我們能夠持續成長的空間。」郭台銘說,數據中心將能讓鴻海的整合能力更強大。

以今年最熱門的LED商機來說,過去,要搶LED照明商機,鴻海可能的作法是大舉搶進LED晶粒與模組生產;現在,鴻海要吃LED照明的市場,他們想得更多。

「每一盞LED路燈都內建感測器,可以自動感測亮度、雨量、能見度,透過數據中心、雲端計算,控制LED路燈何時該亮、該熄、該有多亮。」鴻海員工直言,這一整套軟體都是鴻海開發,他們不只賣LED燈,而是整套系統賣給客戶。這些,都是過去鮮少在鴻海身上看到的整合價值。

隨著訪談進入尾聲,「今年是我創業第四十年,四十年磨一劍,才有了這座第四代工廠。」郭台銘話鋒一轉,突然感性了起來,「這些產品你們現在看,可能覺得無趣,但(效益)以後都會發酵,因為我們是看長、看遠、看競爭力。」因為郭台銘的字典裡,沒有景氣不好,只有競爭力、效率不好。

鴻海的貴州廠實驗能否成功,這場製造業革命,能否奠定鴻海營收邁向十兆元的根基,所有人都等著看。

不再賺勞力密集財

工廠也要升級!──鴻海四代工廠升級過程鴻海從1989年在中國設立第一座廠房,至今已超過25年;鴻海也從當初賺勞力密集財,升級至今天改賺工程技術財。

第一代廠

追求便宜人力

代錶廠:深圳龍華、崑山

年分:1989年

建廠目的:快速取得大量便宜勞力,直接將產品外銷,不重視廠房設計。

第二代廠 生產效率極大化代錶廠:山東煙台、南京、上海松江

年分:2004年

建廠目的:重新改變生產線設計,追求生產效率極大化,創造規模經濟。

第三代廠 走向垂直整合代錶廠:鄭州、成都、重慶、武漢

年分:2010年

建廠目的:零組件垂直整合生產,因應中國薪資上漲,西遷降低人力成本,並分散管理風險。

第四代廠 創造加值產品

代錶廠:貴州

年分:2014年

建廠目的:以環保生態工法與技術,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引進自動化機器設備生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32

【混合之辯】“混合所有制是個‘制’,不是賣不賣股份”訪北京大學法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鄧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422

2013年9月4日,北京公交集團定制的商務班車正式亮相。在北京版國企改革方案中,提出了到2020年,80%的國有資本集中到公共服務等領域。 (CFP/圖)

我們通過法律賦予了國企的特殊性,比如壟斷地位,前提條件應該是它是全民的,國企應該是國有公產而不是國有私產,國企改革應該站在全民和社會公益的角度去進行。

有些所謂混合所有制改革,變成某些人分享壟斷收益,變成了某種分肥。

混合所有制是個“制”,不能只理解為怎麽分一堆財產。不僅僅是股份賣或者不賣,混合所有的實質是公司治理的改革。

混合所有制兩難

南方周末:三中全會提出國資改革要由管資產轉向管資本、實行混合所有制,一種觀點認為這意味著國有資本控制力的加強,混合所有制的結果必然是國進民退,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這可能是國退民進、民營資本進入以前不能進入的領域展開平等競爭的契機,還有人認為是利益相關者“化妝逃跑”,廉價接手國資,如何評價這些觀點?

鄧峰:究竟是把國有企業繼續做大做強,還是讓民資進入國有壟斷的、擁有特權的、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產業?如果說做大國有資本是以放棄市場、私營企業和新興的經濟部門為代價,借國有資本的概念完成國進民退,那可以說是改革的倒退,和改革本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是相背離的。

但如果讓民營資本進入國有壟斷領域,我覺得也是不公平的。現在很多地方搞的所謂混合所有制改革其實是讓現有有錢人能夠分享壟斷收益。

比如最近新聞爆出的16億元買下中信國安近千億國企15.8%的股權的案例。我們在現行的國有資產管理法律體系中有一個漏洞,它並不涉及轉讓資本,而是以增資擴股方式讓其他人進入,用2元錢購得5元錢的股份,這是沒辦法防範的。中信國安這種情況很典型,民營資本進入等於攤薄了國有資本的權益和價值,你原來不肯讓國企私有化的原因,是因為它是全體人民的,可是你現在如果要松綁,讓一部分民營資本進入,而這部分民營資本獲得的是通過國家主權的管制獲得的壟斷收益,本質上它和稅收一樣,應以公平的方式分給全民。

我認為,原則上如果國企賺錢很多,就應該少收稅,稅收和國企上繳利潤應該是相互替代的關系。如果不減稅,那麽這些錢如何進行分配,在全國人大作為全民代議機構能夠有效約束政府預算的前提下,是否可以考慮由人大來決定投到什麽地方,比如教育、醫療、公共產品的提供等。然後以購買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提供的方式,而且不僅從國有企業,也從私營企業那里采購公共服務,才算真正的公平競爭,機會平等。而不是讓民營資本在國有企業里持股,分一杯羹,我覺得這不是什麽公平的方式。

國企改革應該是一個系統改革,想好了再改,而不是變成某些人在現有格局下分一杯羹的結果。我們通過法律賦予了國企的特殊性,比如壟斷地位、特殊租金等,但這種特殊地位的前提條件是它是全民的,應該是國有公產,國企改革應該站在全民和社會公益的角度去進行,任何改革都不能背離了這個前提。

南方周末:聽起來你覺得混合所有制面臨著兩難的境地?

鄧峰:的確是一個兩難處境,關鍵問題是如果把國企看成了一堆財產,怎麽分這堆財產,就非常糟糕。混合所有制是個“制”,是個公私混合的制度,不能把企業只理解為一堆財產。在經營範圍、市場管制的封閉程度上,在公司治理層面、公司行為、績效評估上,都可以討論混合所有,而不是僅僅股份賣或者不賣。

我認為混合所有的實質是公司治理的改革,即股東平等,使公司成為一個建立在代議制基礎之上的利益共同體,這樣才不會出現幾大央企集團董事長、總經理一夜之間對調,或者國資委要求所有央企都應該有個主業,非主業投資比重不能超過10%等等。國資委管的很多是上市公司,這麽做你征求其他股東的意見了嗎?其他股東能同意嗎?雖然你是大股東,但也並不是說你想怎麽做就怎麽做。所以混合所有的前提是良好的公司治理。

最溫和的改革方向,也應該是向全民分紅

南方周末:關於國有企業的分類,現在各省市的國資改革方案分類標準不一,主流的分法是分為公益類、功能類、競爭類三類,對此外界爭議也很大,你怎麽看這種分類標準?

鄧峰:所謂分類監管提了很久了,1994年的國有資產管理局有一個官方版本——分為經營型、資源型和行政型三類,寫入了教科書的。但這三類劃分有很大問題,所謂資源型,其實是采用特許形式交許可費,資源是國家的,私人以向政府買特許的方式來使用資源。行政型的是指行政事業單位里的國有資產。所以這兩類都只適用於財產,而不適用於企業。企業在我國只有一種,就是國家占控股地位的、由國家直接經營的,但在法律上的主體資格是按一般的商事企業所遵循的公司法來註冊的、競爭性的、以營利為目標的企業。

記得好幾年前,有一位國資委人士在一次會上提出按公益性和競爭性來劃分國有企業,講完國資委就否認了這種說法,因為這是違反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法的。里面規定得很清楚,國有資產有保值增值的責任,這就是說只有競爭性或營利性一類。

今天把國企劃分為公益、功能、競爭三類,也面臨類似問題,它與現行法是沖突的,也不是一個層面的劃分。公益類是從目標上來界定,功能類是什麽呢?競爭類,說的是公的屬性還是私的屬性呢?和競爭相對的是壟斷,那麽我們可以說公益類和功能類是壟斷企業嗎?邏輯上不能自洽。

南方周末:國有企業的分類,有國際慣例或通行理論可循嗎?

鄧峰:國際上國有企業的分類,第一個層次是公共企業,大陸法系把它叫做公法人。這種企業各國都有,它承擔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和商業企業相比,它是不完整的,表現在它的經營範圍受限制、不以營利為目的、具有壟斷性地位等。

第二個層次是把國企視作競爭性的私人商業企業,不分成公法人和私法人。大多數國家都不允許出現這種情況,但有兩個例外,一是石油公司,二是主權財富基金。

除此之外,在少數國家也有兩類國企,一類是在英聯邦國家,1980年代進行私有化時,很多上市企業中國家持有股權,但不行使投票權,也不參與分紅,稱為“黃金股”,是一種社會化的商業企業;另一類是新加坡、俄羅斯和一些海灣國家的國有企業,這些企業是國有資本出資建立的,由職業經理人管理,也從事營利性活動,可每一年它的利潤都要分給全民。

我們國家接近最後一類的新加坡模式,這種模式就是國有資本以私人企業的方式組織起來,進入競爭性領域,與其他公司一樣從事營利性活動。但我國的國企又有一部分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提供公共產品的基礎上的,我們叫“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按說它提供的是公共產品,可它仍註冊為普通商業公司,或已經完全進入市場競爭了,但它的利潤是上繳給國家財政,而不是分配給全民。換句話說,它所獲得的收益並未被視為一種稅收的替代。

南方周末:如果按照這個框架,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方向應該是哪一種國有企業?

鄧峰:按激進程度的不同,比較強調國際化的學者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觀點,第一種,大部分學者希望向新加坡和俄羅斯學習,即國企保持目前的盈利性水平的情況下,向全民分紅,這是一種最溫和的觀點,但我認為這並沒有解決國企的治理問題;稍微激進點的觀點是我比較贊成的,即英國模式,把國企變成社會化的商業企業,實行債權化管理,政府放棄對國有股權利的行使,企業徹底按市場原則來運營,政府在里面沒有私利;更激進的一種觀點,是主張徹底的休克療法和私有化。

還有一種觀點是恢複公法人制度,使國企變成行使公共職能的特殊企業,幾年前世界銀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合作出版的《中國2030》里提過這一方案,這也是一部分國內學者的主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559

國際視野(60):加密貨幣的革命(1) :去中心化的經濟發展(i)

來源: http://notcomment.com/wp/?p=27379

去中心化的經濟發展01

自去年底比特幣升至兌1,132美元,比特幣曾經一度引起很多關註和爭議,人們爭論的焦點多落於比特幣能否作為貨幣,經濟學者和證券行的分析從貨幣過去的歷史和貨幣的功能,斷定比特幣作為貨幣並無不可,只在於人們是否信任和使用。

當人們還在質疑比特幣能否成為貨幣,商人已紛紛加入接受比特幣付款,最近期的有戴爾電腦,是至今接受比特幣付款的最大公司,較早前有旅遊網站Expedia,英國維珍集團旗下專營太空飛行的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加拿大星巴克,李嘉誠旗下的投資公司Horizon Ventures 投資以比特幣作交易系統的BitPay,BitPay更獲維珍航空創辦人布蘭森及雅虎創辦人楊致遠加碼註資3,000萬美元,蘋果公司於2014年6月終於對虛擬貨幣採取接納態度,容許App開發商開發iPhone、iPad支援虛擬貨幣交易的應用軟件。從商人的接受程度來看,比特幣能否成為貨幣已經不言而喻。

無論各國政府喜歡與否,比特幣的發展是阻不了,而且只會繼續。香港媒體關註的只是比特幣的價值,每當比特幣價格大幅上升或大幅下跌,都引起一輪譁然及關註,但比特幣的發展重點,其實不止於能否成為貨幣和最終的價值,而是它的技術,筆者認為比特幣的技術是無懈可擊的,它的延伸發展將為世界經濟帶來革命性的影響,這才是人們應該關註的重點。

我以「加密貨幣的革命」為題,而非比特幣,原因是我希望焦點放在比特幣的技術,雖然現在的發展以比特幣為主,但比特幣會否是唯一的網上貨幣?那還需時間來驗證。

比特幣的技術中,點對點協議(peer to peer protocol)是其中最大的枝柱,而點對點協議的技術早於BitTorrent協議(BT)分享翻版電影開始應用。BitTorrent協議主要是用戶群對用戶群分享數據量大的檔案,下載檔案者,下載後成為種子,繼續維持上傳的狀態,便可將檔案分享,讓其他人下載,下載同一檔案的人越多,下載速度越快。這種合作分擔上載,可大大減低伺服器的數據流量,發佈的數據檔案可達數百MB以至數十GB,因此BitTorrent最多人應用在分享電影,成為主要侵犯電影版權渠道。數年前香港政府曾經大力打擊BT上載電影活動,2005年綽號古惑天皇的BT上載用戶被控侵犯版權條例,及後成功入罪被判監,此案成為網上熱切爭論,然而BT上載電影從未因此停止。

利用點對點技術的還有盒子類的Android機頂盒*,這些盒子與一部Android手機無異,只是沒有通話功能,盒子裡的內容是透過點對點技術,下載者分擔上載數據,當用家下載劇集內容的時候,盒子亦有標示附近下載人數,當下載者越多,影像數據傳送越快。然而由於內容發放去中心化,因此很難找到內容發放源頭,此令監管出現困難。

點對點協議和BT技術所包含的意義是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早已在互聯網的誕生奠定基礎,我在「真正的自由」一文中指出,互聯網的世界本身就是去中心化,免費娛樂資訊已不是一間免費電視臺可以壟斷,透過互聯網,人人都可以成為娛樂資訊的提供者,人人都可以開網站自家經營網報、網上雜誌,人們不再需要支付昂貴的租金才可經營商舖,自我們有了互聯網,去中心化的經濟發展在我們不知不覺中滲透於很多生活環節。而去中心化概念在加密貨幣的發展會越加重視。

(未完)

*Reference: ” RapidStream: P2P Streaming on Android” by Philipp M. Eittenberger, Matthias Herbst, Udo R. Krieger, Faculty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pplied Computer Science, Otto-Friedrich University, Bamberg, German

 

你們的讚好是我們寫作的原動力,請支持我的 facebook 專頁及筆與誌評的facebook 專頁。

我的Blog: http://luan-invest.blogspot.hk/

我的 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luaninvestblog

notcomment facebook 専頁 www.facebook.com/plscomment

627 total views, 30 views toda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137

國際視野(61):加密貨幣的革命(2):去中心化的技術

來源: http://notcomment.com/wp/?p=28097

p2pool-mining

現在有很多技術的發展都是以點對點協議為基礎,除了BT電影上下載,盒子類Android機頂盒,現在正在試驗中的點對點雲端,用戶將一部份的電腦儲存空間滕出作雲端伺服器,讓其他用戶使用,換取免費使用雲端空間,概念也是下載者同時是上載者,用戶同時是服務提供者,在可見的未來,這類形的經濟發展會越來越多,然而,這類去中心化的發展,對監管機構是一項挑戰,例如有些人把資料存放在去中心化的雲端伺服器,資料分散化,並且加密,用戶擁有解碼的私人匙 (private key) 才可開啓提取資料,連用戶自己也不知道資料在雲端的位址,基本上其他人如果沒有私人匙或計不出私人匙的密碼,便無法取得所有資料,假設這些是犯罪資料,監管機構便很難找到資料用作舉證,政府或許不喜歡我提出來,但喜歡與否,這些技術發展就如一種浪潮席捲全世界。

比特幣的點對點協議(Peer to Peer protocol) 技術

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運作技術都是以點對點協議(peer-to-peer protocol) 為其中主要的枝柱。上篇文章已經指出過,比特幣的點對點協議是從BT協議技術發展過來,概念是用戶同時也是服務提供者,而在比特幣的點對點協議技術中,用戶同時分擔保護系統及確認交易的角色,在保安方面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簡單而言,比特幣只是一本交易帳簿,比特幣軟件把所有比特幣發行和交易記錄全部記錄在一個又一個方塊串連起來的帳本(blockchain)上,每個曾經使用比特幣的用戶稱為「節點」,都會擁有一個帳本副本。每次進行比特幣交易,在交易確認前,資料都會傳送至所有之前的比特幣用戶,這些節點構成聯網(見下圖),此稱為點對點。

新的交易方塊要得到確認,先要盡快計出最多數學,最快得到最多的節點確認(約6個便會停止) ,交易才能成為一個方塊(block),並且連結在交易方塊帳本的尾部,全部確認及更新程序約需時十分鐘,然後所有節點都會獲得更新資料後的帳本副本。

致於誰來計出這些數學?複雜的數學是由軟件計出的,但計出這些數的是擁有很高運算能力的電腦節點,而這些節點通常是挖礦的礦工,由於挖礦需要計大量的數,挖礦用的電腦都擁有很強的運算能力,礦工在每宗交易中鬥快計出複雜數學,從而獲得0.0001個比特幣作為小費。

礦工加上大量的節點用戶聯網對數及確認,加上復雜的數式,做成一個連手保護牆,令黑客難以同時襲擊非常大量的電腦,這就是為何礦工越多和越去中心化(decentralize) ,比特幣交易越安全和穩定,因此礦工的功能除了是發行者,也是維護系統的人。但由於比特幣的去中心化設計,也因此令政府難以監察交易,不過這與各種擁有peer to peer技術的東西如BT上載電影、盒子類Android機頂盒、P to P 雲端都是類同,而且難以監察和監管。(待續)

 

你們的讚好是我們寫作的原動力,請支持我的 facebook 專頁及筆與誌評的facebook 專頁。

我的Blog: http://luan-invest.blogspot.hk/

我的 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luaninvestblog

notcomment facebook 専頁 www.facebook.com/plscomment

447 total views, 54 views toda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138

【關註】阿里巴巴IPO在即 投資者必須考慮這十大問題 前海股權交易中心

來源: http://xueqiu.com/3516695940/31423432

還有不到兩周,美股史上最大規模的IPO就要揭幕,阿里巴巴將最高募集約240億美元,該司市值將接近1700億美元。投資者更關心的還是阿里巴巴IPO會給自己帶來什麽好處、美股會受什麽影響。(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券商ConvergEx的首席市場策略師Nick Colas認為,既然全球投資者都希望借阿里巴巴IPO得到投資中國增長的機會,除了那些可以理解的交易關註點,還應該全方位思維,考慮到以下十大問題:

1、超級IPO是否預示著美股見頂?

銀行家用“IPO窗口”一詞指代成功啟動公開上市需要的條件。它結合了投資者的信心、市場對上市公司所在行業與戰略的需求、流入的資本市場自由資金多種因素。

很少有IPO會在市場低谷期完成,從市場進入由低谷到高潮的中間階段開始,越來越多的公司湧入公開市場,直到市場邁向巔峰。



回顧上述十大美股IPO可以發現,超級IPO往往會在市場要見頂時發生。

2、資本市場會不會在超級IPO公布定價前夕焦慮不安?

其實不會。再回顧上述十大IPO,他們公布定價五天前,標普500的平均回報是零。

3、IPO交易完成後美股會怎樣?

定價公布五天後,標普500的平均回報僅有0.2%,可能這是市場在順利完成超級IPO後“松了一口氣”的表現,或者是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資本市場自然都有這種上行的傾向。

4、機構投資者將怎樣為他們認購阿里巴巴的股票融資?

一些基金經理可能選擇拋售部分持股籌集投資阿里巴巴的資金。這兩周哪些個股會被阿里巴巴取代將是華爾街猜測的話題。

最有可能被替代的是科技業的大盤成長股。可能有些是中概股,有些是美國市場的居家品牌。

不論是銷售額增長還是盈利,阿里巴巴都有實力雄厚的基本面。很多基金經理都難以忽視這些因素、繼續維持現有投資組合配置及倉位不變。

未來幾日將出現不止一只個股拋售。

5、這會不會引起全球的ETF和指數投資大變動?

阿里巴巴是一家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中國公司,許多指數供應商會有些難以適應,標普500也無法將其納入其中,因為該股指追蹤的是“美國領先行業的領先公司”。

所以,多加ETF供應商同樣難以將阿里巴巴納入自己的投資組合。專門投資中國產品的ETF供應商Krane Shares會是個例外。該機構在設法將阿里巴巴添加到一種或多種該機構的產品中。

6、期權會怎麽交易?

阿里巴巴不會立即出現在許多股指中,但它的股票期權可能很快開始交易。期權應該會在啟動IPO一兩周後開始交易。

關鍵問題是,期權交易者怎樣評估阿里巴巴股票未來的波動,他們顯然將這只個股視為科技類股和中國股票的代表。阿里巴巴可能在美國期權市場交易更活躍。

此外,期權交易者也會尋找阿里巴巴的替代品。可能采用的一種策略是,考慮到一些個股因為阿里巴巴IPO面臨可能被拋售的壓力,所以買入一籃子這些個股的波動率期貨。

另一種策略是,在阿里巴巴上市當天買入上述個股的看漲期權,預計阿里巴巴IPO結束後,這些個股會隨著拋售的壓力消解而反彈。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值得一提:十大美股IPO上市當天,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的波動率指數VIX均值為25.3,比當前高一倍多。

今年大多數時候,VIX指數都處於歷史低位。和此前超級IPO公布定價的“正常”時期相比,這次阿里巴巴IPO前夕VIX顯得低得多。

7、阿里巴巴上市幾天內後會大量成交,當前的市場結構能否應對這一只個股產生的壓力?

最近的先例是2012年Facebook上市。雖然Facebook上市那天險些破發,但該個股上市至今總體表現良好。

現在還無法了解阿里巴巴上市首日會不會一帆風順。不過有了Facebook的前車之鑒,投資者可能更願意將近期的價格錯配視為買入的機會,不願等到塵埃落定再行動。

8、對沖基金會在自己的持倉中怎樣給阿里巴巴“配對”?

對沖基金不必為了買入阿里巴巴清倉某只個股。他們可以在認購阿里巴巴的同時做空另一只個股。

主要問題是,誰是做空對象?可能是美國或者中國的一只個股,也可能是專門交易科技類股或者中國股市的一只ETF。

未來幾個月,我們可以觀察這類公司的空倉,看投資阿里巴巴的資金是否有“最中意”的來源。

9、阿里巴巴會不會利用IPO募集的資金收購?

超級IPO後,科技業的公司通常都會大舉並購。公開上市、獲得並購的足夠資金買下新的產品與服務,這已經成為這類企業的典型表現。

從財務的角度看,以目前的成績買那些產品與服務出價偏高,可它們為買方公司開辟了新的中長期發展領域。

阿里巴巴在國內市場固然有眾多發展得機會。可如果沒有在上市滿一年或者兩年後,阿里巴巴沒有遵循以上科技企業的戰略收購規律,倒有些讓人意外。

以下展示阿里巴巴市場地位、平臺及生態系統的圖表來自阿里巴巴路演PPT。




10、還有誰會因為阿里巴巴IPO獲利?

本月阿里巴巴首次公開上市應該會提振整個股市。如果阿里巴巴上市表現優異,可能產生類似明星效應,成為吸引股票投資、特別是科技類股和中概股的大盤股明星。

數據供應商Dealogic統計十大承銷商的交易發現,2014年,IPO平均帶來的漲幅幾乎相當於往常預計股市漲幅的10%。如果阿里巴巴長期保持走高勢頭,可能有助於股票吸引更多投資者。

來源:華爾街見聞

@東博老股民 @方舟88 @億利達 @每天一個新發現 @T型骨頭 @Conan的投資筆記 @今日話題 @投資人生 @i投資8 @互聯網主義 @林海的電商研究 @小熊投資 @滾雪球筆記 @徒步三萬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338

全球金融中心激烈爭奪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地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81

533329-System__Resources__Image-586470

人民幣的崛起可能將是一場漫長的博弈。雖然人民幣占全球外匯交易市場份額不足2%,但是許多國際金融中心已在競相爭奪離岸交易中心的地位。

香港、新加坡等亞洲金融中心爭奪人民幣離岸顯然是一件自然的事情,據國際支付供應商Swift的數據,過去一年歐洲與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人民幣交易規模翻了一倍。

英國債券經紀商Icap估計,歐洲目前占到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三分之一。

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僅是中國推動人民幣貿易結算,人民幣債券發行的結果。同時也是各個國際金融中心致力於打造更好的交易平臺,擴大人民幣交易額度努力的體現。

倫敦

英國政府一直試圖吸引更多的人民幣交易業務。作為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倫敦金融城相比香港,和其他歐洲競爭對手有自己的優勢。

6月份中國建設銀行在倫敦成立了人民幣結算行,為英國成為離岸交易中心掃清了最後障礙。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人民幣英鎊直接結算的協議。

倫敦還是“點心債”發行中心,盡管今年以來中國央行擔心債務攀升過快,開始收緊海外人民幣債券發行。

英國當局本月還宣布,將允許非中國債券發行人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主權債務。英國央行將購買人民幣計價的主權債作為外匯儲備。

對中國而言,倫敦將成為人民幣逐步國際化的一個跳板。但如果英國要想贏得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爭奪戰,必須面對來自歐洲以及亞洲的競爭對手。

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一直針鋒相對的與倫敦爭奪人民幣交易中心。同樣在6月份,中國銀行在法蘭克福設立了清算中心。去年德國與中國簽訂了貨幣互換協定。

德國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是中國最大的對歐洲投資國,這使得法蘭克福市人民幣在歐洲離岸金融中心有力爭奪者。

盧森堡

盧森堡同樣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一個有力挑戰者。如果中國放松資本流動管制,那麽盧森堡很有機會成為人民幣計價投資和資產海外管理中心。

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歐洲總部都設在盧森堡,盧森堡擁有歐洲最多的人民幣存款。

盧森堡人民幣“點心債”發行規模超過歐洲任何一個金融中心,盡管倫敦宣稱為人民幣債券發行做了大量支持工作。

新加坡

作為一個人口僅為500多萬人的島國,新加坡不但要成為能與香港和倫敦匹敵的人民幣離岸中心,而要成為整個東南亞的人民幣交易中心。

據皇家蘇格蘭銀行(RBS)的數據,新加坡55%的對外貿易在亞洲,而相比之下香港在亞洲貿易比重只有20%。

據新加坡金管局的數據,2014年3月份新加坡的人民幣結算量,占到除了中國大陸和香港之外所有結算量的60%。

大部分人民幣交易由新加坡本地銀行帶動,比如新加坡第三大銀行大華銀行,這些銀行與當地華僑企業在東南亞有悠久的關系。

4月份新加坡的人民幣交易規模超過倫敦,進一步證明了東盟國家對人民幣結算的旺盛需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703

國家信息中心:滿足三個條件就可以全面降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09

20140612rmb

從今年三季度以來,不論從實體經濟指標、金融指標還是先行指標來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當下正是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關鍵時期,市場最關心的是在經濟下行期間央行究竟會不會全面降息。那麽要如何判斷降息的時點呢?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表示,全面降息需要滿足三大條件。

範劍平在接受《經濟參考報》專訪時表示:

貨幣政策作為宏觀調控的工具,更多是一個技術性手段,貨幣政策中的各種政策工具本身不帶有道德判斷。我們需要定向放松還是全面放松,要根據經濟形勢適時適度進行調整。

當我國經濟還處於合理增長區間時,我們不需要全面放松,這時候用定向的手段先解決最薄弱環節的棘手問題是對的,當然這不意味著將來沒有全面降準、全面降息的可能,形勢需要時也要果斷選擇適當的政策工具。

以降息為例,世界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都主要盯住CPI,同時還參考PPI和資產價格,資產價格主要是房價。去年我國CPI平穩、PPI明顯回落、房價居高不下,參考CPI就沒必要調整,看PPI就應該降息,看房價就應該加息,綜合考慮後我們的決策是不加息也不降息。今年PPI下降的幅度加大,CPI漲幅比去年縮小,房價也開始掉頭向下了,我們降息的條件在逐步成熟,或可選擇定向降息,將來如果房價、CPI、PPI都下降就存在全面降息的條件。

談到未來央行貨幣政策方向,另一位重要人物、央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於上周六表示,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的可能性非常低, 沒有任何理由在可預見的未來對中國經濟實施大規模的財政或貨幣刺激政策。馬駿表示:

中國經濟出現硬著陸的可能性非常低。大規模的刺激政策並不會在每次經濟增速放緩時出現,這是外界需要認識的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之一。盡管經濟增速放緩,目前中國的就業狀況依然穩定。但同時房地產、部分國有企業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杠桿已經過高,對於這些領域的進一步放貸應該予以避免。

上周《中國證券報》評論預計,三季度數據將顯示經濟增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需求不足持續甚至加重、仍未解決企業融資難且貴的問題,央行可能以多種手段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擴大定向降息範圍,甚至在必要時啟動全面降息。該評論還指出,三季度GDP情況不容樂觀,四季度壓力依然較大。最為突出的是,目前實體經濟實際利率較高。

央行數據顯示,6月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6.96%。考慮到當前PPI長期運行在負值區間,企業融資成本普遍在8%以上,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更高,甚至可達10%以上。因此,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已成為當前貨幣政策穩增長重要目標。在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的背景下,貨幣政策降低融資成為可能將體現三大特點

1、利率水平仍有下行空間。

2、未來可能繼續定向降息。

3、如果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穩增長面臨較大挑戰,不排除可能全面降息。

浦發銀行分析師曹陽在報告中表示,中國央行仍然有必要降息,而且考慮到目前國際貨幣政策環境,中國央行降息的成本並不高:

我們認為央行對銀行間市場低利率的擔保會進一步提升風險偏好,“套息交易”增加對風險資產價格影響會更大些,而這些資金未必進入實體經濟領域。這使得未來通過降低基準利率來改善企業融資成本依然是較為必要的。

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下調

中國社科院數量所副所長李雪松稱,對於明年的經濟目標,有的建議繼續設定為7.5%的觀點,也有建議設在7%的,以及6.5%-7%的,但是即使是要實現7%的增速,也需要努力才可實現。

發改委宏觀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對中國今、明兩年GDP增速做出預測,2014年為7.3%-7.4%,2015年為7.1%-7.2%。他甚至表示,明年政府如果沒有大規模刺激政策出臺,GDP增速很有可能在某些季度低於7%。

此外,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預計,今年中國GDP增長速率將在7.3%左右,明年是7%或者略低於7%。

IMF的經濟學家則預測,今年中國的GDP增速在7.4%,明年預計在7.1%,然而,即便是經濟增速放慢,IMF仍認為中國經濟放緩應被視作“健康”的進展。

《華爾街日報》對15位經濟學家的調查顯示,預計中國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可能僅有7.2%,較二季度的7.5%將有所放緩,也將是2009年3月以來最低經濟增速。(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8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