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將推首批亞洲商品期貨合約,擴充人民幣產品種類,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領先地位。
港交所發布新聞稿稱,將於2014年12月1日推出首批亞洲商品期貨合約——倫敦鋁期貨小型合約、倫敦鋅期貨小型合約及倫敦銅期貨小型合約。
三只金屬期貨小型合約將以人民幣進行交易,其他合約詳情(包括收市後期貨交易時段)載於下表。
為聚焦上述金屬期貨小型合約,香港交易所決定暫緩推出以美元進行交易的API 8動力煤期貨合約,但將繼續全力籌備,稍後再公布推出日期。
香港交易所環球市場聯席主管兼LME行政總裁莊敬賢表,“這三只人民幣計價的小型期貨合約將按LME全球參考價格於香港交易所市場進行交易,這可令LME為全球金屬交易員提供的複蓋度進一步擴大,流通量亦進一步提升。”
香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指出:
繼上月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推出自營結算服務及公布LME自2015年1月1日起實施新收費後,是次推出首批亞洲商品期貨合約是我們持續投資於LME的商品戰略的又一重要舉措。新合約將為市場提供貨幣便利,擴充我們的人民幣產品種類,更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領先地位。
香交所環球市場聯席主管羅力也表示,“三份新合約是我們亞洲定息產品、貨幣及商品戰略的重要環節,一再印證我們銳意在香港市場添加新的資產類別。”
交易細則
三只金屬期貨小型合約將於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期交所)買賣,並透過香港期貨結算有限公司結算,所有合約都是每月現金結算。香港交易所將推出的倫敦鋁/鋅/銅期貨小型合約的交易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9時至下午4時15分以及下午5時至翌日淩晨1時(香港時間),不包括香港交易所交易日歷上的假日。假日前安排亦將與期交所現行買賣的合約相同。主要合約細則載於下表。
流通量提供者、活躍交易者計劃及可能推行期交所參與者與LME會員互認計劃.
香港交易所正為上述新合約物色流通量提供者,另增設兩個附有收費回贈的活躍交易者計劃(詳見有關通告)。香港交易所亦擬推出一項計劃,鼓勵LME會員成為期交所參與者、及鼓勵期交所參與者成為LME會員。若取得監管批準,這將會是LME會員和符合若幹規定的相關機構成為期交所參與者、以及合資格期交所參與者和相關機構成為LME會員的低成本途徑。(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香港期貨交易所有限公司及香港期貨結算有限公司均為香港交易所全資擁有的成員公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紐約時報》,紐約首例埃博拉疑似病例已確診。該病例確認後,標普500期貨應聲下跌0.5%。美元/日元跌0.3%。
《紐約時報》報道稱,該患者名為Craig Spencer,現年33歲。此前隨“醫生無國界組織”在幾內亞為埃博拉患者提供治療。幾內亞是埃博拉病毒爆發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10天前,Spencer返回紐約市。目前,他呈現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相似的癥狀,發燒至攝氏39.4度,並伴有惡心。下圖為Spencer照片。
周四,救護車在警方護送下將Spencer從他位於紐約哈林區的家中送往附近的Bellevue醫院。紐約市的醫務人員已開始尋找和Spencer接觸過的人員。紐約州州長Andrew Cuomo在北京時間周五早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目前已確認四人曾與該醫生有過接觸。
紐約市政府官員此前稱,該市可能發生埃博拉病例個案,並已於數月前開始為此做準備。 不過,這起病例表明,在大城市防控埃博拉傳播,仍困難重重。據《紐約時報》,Spencer在本周三晚間,曾搭乘地鐵從紐約曼哈頓區至布魯克林區。在前往一個保齡球館後,他乘出租車回家。
紐約市政府官員在新聞發布會上還稱,Spencer曾前往的保齡球館已被關閉,隨後相關部門將進行監測。一位曾和Spencer有過接觸的人員已進入醫院接受觀察。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埃博拉傳染相當困難,紐約市民不必過分擔心。雖然該患者此前乘坐過地鐵A線和L線,但埃博拉在地鐵中傳播的可能性”非常之低“。
迄今為止,在歐洲和美國已發現了至少18起埃博拉病例。其中很多感染者為前往西非防治埃博拉疫情的醫務人員。
該病例確認後,標普500期貨應聲下跌0.5%。美元/日元跌0.3%。日本股市漲幅從1.5%縮窄至1%以下。韓國股指由漲轉跌。香港恒生指數跌幅擴大至0.72%。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路透社11月5日淩晨援引消息人士稱,中加兩國預計將在本周加拿大總理哈珀訪華時宣布達成在加拿大建設人民幣清算中心的協議。
上述消息人士稱,雙方“預計將能夠落實並宣布這一貨幣中心”,該消息人士要求匿名,因為此事尚未公開。
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加拿大總理斯蒂芬·哈珀將於11月6日至10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哈珀總理還將應邀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有關活動。
哈珀訪華令外界更加相信,加拿大可能成為北美首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中國駐加拿大大使羅照輝日前表示,該中心設立的訊息,可能會在哈珀總理訪華期間公布。加拿大商界代表——加拿大行政總監議會行政總裁曼利(John Manley)也認為,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是本次訪華代表團有可能取得的最重大協議。
中國駐加大使羅照輝9月28日在渥太華舉行的中國國慶65周年華僑華人招待會的致辭中表示,目前中加雙方的專業部門,正就在加拿大設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的問題進行商談,並會在11月總理哈珀訪華前或者訪華期間傳來好消息。
據新浪財經報道,11月加拿大或將設立北美首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從這幾個月的對外交涉中看到,今年9月建設銀行成立倫敦人民幣清算中心之後,填補了英國人民幣交易的一個空白。中國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主要也是解決市場需求問題,政府只是市場的引導者而己,真正的推力還是以國際貿易人民幣結算壯大為背景。相信此次加拿大或將設立北美首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也是出於此目的。”
事實上,多倫多和溫哥華兩地為爭當人民幣離岸中心,早已展開工作。今年8月份,多倫多的金融服務聯盟(TFSA)就成立了工作小組,專門籌備設立離岸中心的事項。溫哥華也設立了類似機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人民幣國際化再下一城,正式登陸北美。昨日中國央行及加拿大總理辦公室先後發布聲明稱,加拿大將建立北美首個人民幣離岸中心,將確定多倫多人民幣業務清算行。中國與加拿大同意采取多項措施,在貿易、商業以及投資領域增加使用人民幣,推進加拿大人民幣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上述聲明稱,加拿大與中國兩國央行簽署了規模為2000億元人民幣/300億加元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旨在支持建立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加拿大中央銀行將為人民幣業務提供緊急流動性支持。
聲明還稱,中加雙方簽署了在加拿大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並同意將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試點地區擴大到加拿大,初期投資額度為500億元人民幣。
至此,中國人民銀行已先後與28個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先後已在港澳臺地區、新加坡、倫敦、法蘭克福、首爾、巴黎、盧森堡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並正在多哈、多倫多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
此前,加拿大批準中加《關於促進和相互保護投資的協定》,並於今年10月1日起正式生效。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此次在加拿大建立人民幣清算中心的舉措,標誌著中加兩國在雙邊經貿關系上又邁出重要一步。
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是指一國(地區)的央行(貨幣當局)與另一國(地區)的央行(貨幣當局)簽訂協議,約定在一定條件下,任何一方可以一定數量的本幣交換等值的對方貨幣,用於雙邊貿易投資結算或為金融市場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到期後雙方換回本幣,資金使用方同時支付相應利息。
下圖來自中國央行微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澳大利亞進口商有望迎來“意外之財”,因市場預期習近平主席本周訪澳期間,悉尼有望成為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
據匯豐銀行,如果澳元直接兌換人民幣,而不是先兌換成美元再兌換成人民幣的話,可為澳洲公司節省至多7%的交易費用。澳大利亞西太平洋銀行預計,如果人民幣交易中心伴隨著自貿區協議而達成,到2020年,中國對澳投資可能會增長7倍至3000億美元。
西太平洋銀行貨幣和商品策略部主管Robert Rennie在電話中告訴彭博社:
我們預計,澳元-人民幣交易將會大幅上升,並且資本流動的增加將進一步深化本已密切的貿易關系。
2013年,中國央行授權西太平洋銀行和澳新銀行為人民幣和澳元直接交易的做市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中國為澳最大貿易夥伴,2013年,澳大利亞2560億美元的進口中,20%來自中國,澳對中國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35%。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上周中國央行及加拿大總理辦公室先後發布聲明稱,加拿大將建立北美首個人民幣離岸中心,將確定多倫多人民幣業務清算行。
今年早些時候,盧森堡、法蘭克福、倫敦先後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新加坡則已展開了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爭奪。據國際支付供應商Swift的數據,過去一年歐洲與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人民幣交易規模翻了一倍。
據彭博社,人民幣去年超越歐元成為僅次於美元的、最廣泛使用的貿易融資貨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在吉隆坡,一位華人畫師給王建宙畫了個手機推銷員形象的漫畫。 (王建宙提供/圖)
“現在是‘亂拳打死老師傅’。”
2014年11月15日,在一場互聯網論壇中,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說完這句話,拍了拍坐在旁邊的中國移動前董事長王建宙,臺下觀眾都樂了。當天,周、王一個穿著布鞋、一個穿著西裝,交鋒激烈。
11月,“運營商活不了了”的話題跳出來成為熱點。當月中旬,中國移動前腳放出風聲:短信要按流量收費;後腳,騰訊的微信團隊就推出了“微信電話本”應用,網絡電話免費打,繞過運營商的通話收費。
在剛出版的新書中,王建宙喜歡用“大象快跑”來形容中國移動——全球市值最高、用戶最多的電信運營商在十余年內的體量和發展。
然而風向變了,運營商穩居電信產業鏈核心地位的局面,被網絡運營、手機制造、移動應用的“三足鼎立”所替代。“管道”,曾經是運營商們不甘心承認的身份,如今卻很快變成了捍衛自身價值的唯一盾牌。
互聯網公司洶湧而來,逆風站在“狼群”中的“大象”,怎麽跑?
在這個時點,南方周末記者專訪了已退休兩年的王建宙。他1978年進入電信業,在郵電部門工作22年;而後歷任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的董事長,分別長達6年和8年。他工作的這三十年,也是中國電信業發生巨變的三十年。
南方周末:您用微信嗎?
王建宙:我用得很少。因為通常都是用自己的產品,我們的產品是飛信。
南方周末:現在飛信落在後面了。
王建宙:確實微信的功能是超過了飛信。微信實際上就吸取了飛信、微博的特點,加上搖一搖等新技術。其實結為好友、朋友圈,都是在飛信的時候就有了。但是飛信改進得不及時。
南方周末:什麽時候明顯感到市場環境變了?
王建宙:蘋果推出APP STORE(應用商店)的時候。原來是手機制造商配合我們,你看最早的時候電話機叫“終端”。所謂終端,就是網絡的一部分,價格便宜,占網絡的比重也很低,電話機當時是很不起眼的零件。沒想到它後來發揮了那麽大的作用,用戶在手機上的支出超過了給網絡的付費。
南方周末:微信本身也是“移動應用”的一股生力軍。
王建宙:對,我剛才就在跟周鴻祎討論,現在這三部分(電信運營商、手機制造商、移動應用開發商),誰都不能通吃,誰也不是中心,但是運營商的功能,是永遠永遠需要的。
南方周末:您在強調運營商“管道”的作用,但不久前運營商還不甘心只被看作“管道”的。
王建宙:對,是有過不適應。今天周鴻祎也沒想到我們現在那麽謙虛了,以前我們是不承認的。
南方周末:有消息說中國移動的短信要免費或是按流量收費了?
王建宙:那個消息不是很全面。總的來說是我們的語音和短信都要數據化了。原來有兩個系統,一個是流量數據,我們叫分組域;另一個是話音,包括短信,我們叫電路交換域。各做各的,但到了4G以後,從技術而言,沒有語音了,都通過網絡完成。
所以不光是中國移動,所有的運營商都要走這條路。以後的短信和話音都通過網絡做。
南方周末:這會不會導致運營商的收入降低?
王建宙:短期會。但是長期,只要你流量足夠多,還是能夠支撐的。
南方周末:中國移動這麽大力推4G,有沒有想要掩蓋3G網絡失利的意圖?
王建宙:4G我是花了非常大的精力在推的。我們做3G很晚了,國外2000年就有了,我們2009年才發牌照,但是我們的好處是做3G的時候已經知道4G是什麽了。
我們當時做3G,就對廠家提出了一個要求:所有設備都可以平滑地過渡到4G。4G今年一年做了50萬個基站,還可能做到70萬的基站,是我們有這個基礎。
南方周末:三十多年來,電信業有多次打破壟斷的嘗試,您如何從打破壟斷的角度回顧電信業的發展?
王建宙:我覺得競爭機制是我國電信發展這麽快的很重要的因素,可能外面的人還認為我們競爭不激烈,是壟斷的。
但實際上,從1994年中國聯通成立,就已經有了一個競爭對手,盡管很弱小。後來中國移動從中國電信分出來,兩家變成三家。再後來又變成六家,還有網通、鐵通、衛通。後來又變成三家。這就是一個在探索怎樣建立有效的競爭機制的過程。
不管怎樣,我們內部的人認為,這種競爭不僅是劇烈,而且是慘烈了。如果沒競爭,哪里會降價?如果沒競爭,怎麽會送手機?
但它還要前進,大家最希望的是民營企業參與進來,現在也開始了,虛擬運營商進來了,我覺得這也是好事。
南方周末:您個人是30歲以後才進入電信行業?
王建宙:正好是30歲。其實很簡單,因為我是郵電職工子弟。當時有一個政策,父母退休了可以頂替一個子女,但是我已經工作了,不存在頂替,就調動進來了。
那個時候誰不想去郵電呢?當時郵電職工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也在郵電系統里,本人從小接觸的人、父母的朋友都是郵電的。家庭的熏陶,就是郵電的氣氛。
南方周末:1G時代的摩托羅拉、愛立信;2G時代的諾基亞;3G時代的黑莓、三星和蘋果。這些年,您旁觀了手機英雄們的叠代史,有什麽感受?
王建宙:眼看著他們都消失了、銷聲匿跡了。我跟他們的接觸,覺得他們非常努力。
比方說諾基亞,三任CEO我都比較多地見過面。每次他們都會問我從客戶的角度,對手機有什麽要求。而且他們也確實做了,一直在探索。但是,只能說更新換代了,他們的思想跟不上互聯網的發展。
蘋果原來就是互聯網公司,在這輪較量當中,傳統的電信公司明顯處於劣勢。這是革命性的變化,一般的修改是不行的。我們現在沒法說諾基亞哪里做錯,我覺得沒做錯,它盡力了,但是也沒有辦法。
南方周末:直到2013年,移動和蘋果的合作磨合了7年才成功。您跟喬布斯也接觸多次,有怎樣的觀察?
王建宙:我跟喬布斯電話會議開了很多次,當面見過一次。在這些短暫的接觸當中,他的所有特點我們都能體會到,專註、激情、直率。
比方說,他答應我要做TD-LTE(移動的4G)。後來我們開電話會議,兩邊很多同事都在。我問他:“怎麽TD手機還做不出來?”他說:“芯片呢?”(芯片他們不生產)。我說:“據我了解,已經有廠商推出芯片了。”他說:“Who?Who?Who?Who?Who!”
一下子我們當時在場的人都不說話了。後來找英語好的人問,五個who是什麽意思,有人說是感嘆詞。再後來找到真正的美國人,對方說,很簡單,就是問你誰。意思是芯片做出來了,告訴我誰做出來了?根本還沒人做,你催我幹什麽。
我的消息也不準確,我也說不出來。再說他等的其實只有美國高通的芯片。越洋的電話會議里,一般人不會這麽直率,只有喬布斯。
南方周末:還有哪些國外的企業家讓您印象深刻?
王建宙:蒂姆·庫克。他現在當蘋果CEO(首席執行官)了,其實大家不知道,在他當COO(首席運營官)的時候,角色就是蘋果的大管家:制造、銷售、創新營銷模式,都是庫克在做。銷售也好、跟AT&T訂合同也好、去富士康生產也好,都是他。他跟富士康很熟的。
我第一次見他就印象非常深,後面也有大量的時間在跟他打交道。這個人我一定要提,因為大家看到的都是他做CEO以後,不知道在這之前,蘋果的成功庫克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還有吉姆·巴爾西利,他是黑莓的兩個CEO之一。我覺得吉姆·巴爾西利是很成功的,因為他使你知道出差可以不帶電腦了,拿手機就能收郵件。今天看來不值一提,但是那個時候,還是讓人豁然開朗。
第三個人是諾基亞的CEO,約爾馬·奧利拉。在諾基亞可以藐視一切的時候(曾占全球手機份額的40%),他依然很謙虛。每次來拜訪我們的時候,都說你們有什麽要求、我們服務得不好之類的,非常謙虛,所以我對他印象很深。
南方周末:與國外的企業家相比,在國內做企業家是更簡單還是更難?
王建宙:我們不說是企業家吧,應該說是在國企做領導,是很困難的。既是國企的領導,又是國際上市公司的CEO,這個難度會更大一點。
你首先必須完全按照國企的規範來做,這毫無疑問。同時也不能輸給任何一家國外的上市公司,包括在達沃斯論壇,人家講英語,你也要講英語啊。
南方周末:兩種身份會有沖突,怎麽辦?
王建宙:我覺得它們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資本增值。國有企業的重要任務是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不管你做什麽,最後都要來考核你在任期內,資本有沒有增值。上市公司也是一樣,目標是為投資者創造價值。
從這點來說,是完全一致的。作為CEO來說,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上市公司,你增了值,兩邊就都達到了最重要的目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今日發表講話稱,“刺激政策本身是一個中性詞,我們現在有點負面化了。如果增長下滑得過快,該刺激的還是要刺激。”
他在“《財經》年會2015:預測與戰略”上指出,“過去中國經常被批以投資為主、工業為主,更重要的依靠外需的增長”,現在“正在發生一個實質性的改變。”
“就業盡管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比如說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但總體上看,就業的壓力並不是很大,有些地方存在招工難的問題”,劉世錦如是說。
他坦誠,財政金融風險,在不少方面確實是在增大的,“但是,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全局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守住了。
對於刺激政策的問題,他表示,“刺激政策本身是一個中性詞,我們現在有點負面化了。如果增長下滑的過快,該刺激的還是要刺激”。他認為,在目前這個轉型期,刺激的目的是為了托底,不要讓它下滑的過快,而不是為了提高。
最後,他的講話落腳於改革:
我聽到一種說法,說中國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比如8%,甚至更高,主要是改革沒到位。言下之意,改革到位了還可以釋放很大的增長潛力,還可以回到高增長的時期,我覺得這是認識上的問題,本身對改革不是非常理解。
應該說有一部分改革是能夠帶來增長的增量,更重要的是在改善投資的效率。有一些改革,可能短期之內對增長有一些沖擊,比如這兩年的反腐敗,可能減少了一些需求,但那種需求很大程度上是浪費,這種需求沒有就沒有了,問題是把這部分錢轉化為老百姓的需求,才能帶動更高效率的增長。
以下是財經雜誌整理的劉世錦現場發言稿(未經發言人本人確認):
尊敬的各位嘉賓,中午好!我想講這麽一個題目,新常態下要確定增長質量導向。增長質量已經講了很多年,這個時候增長質量的問題,必須要提出來,而且不抓住不行了。我們現在一直講發展觀的問題,下一步在新常態下,增長質量導向將會成為新的發展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支點。這就涉及到一些問題,我們為什麽要講增長質量,剛才我們還在討論怎麽看目前的經濟形勢,目前的形勢看起來下行壓力還是比較大的,可能最後結論都不是太樂觀。這主要是從速度的角度看,要看速度的話,目前的速度是最近一段時間最低的。
我想,我們能不能換一個角度,從經濟增長質量的角度來看,可能心情就會稍微輕松一點,結論也不太一樣。最近一兩年的時間,在增長速度回落的同時,結構轉型已經取得了轉折性的變化,最重要的是消費前年已經超過投資,去年是有所反複,但是到今年保持了這樣一個消費超過投資的態勢。去年第三產業的比重已經超過了第二產業。我們的出口現在已經由過去20%以上的增長率降到了5%到10%左右。要素投入、勞動力總量,這一兩年已經開始下降,等等。我們過去經常批評的中國以投資為主、工業為主,更重要的依靠外需的增長模式,正在發生一個實質性的改變。
我們看看轉型期間的增長質量。就業,就業盡管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比如說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但總體上看,就業的壓力並不是很大,有些地方存在招工難的問題。企業的效益是有所波動的,今年1到8月份規模以上企業的利潤增長率在10%左右,比去年還略有改善,最近一兩個月情況又發生了變化。財政收入保持了一定的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也還是可以的。財政金融風險,在不少方面確實是在增大的。但是,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全局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我們守住了。資源環境方面,霧霾天氣壓力很大,但與此同時,節能減排正在取得重要的進展。
如果我們放在一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來看,其實結構調整,經濟增長的質量,總體上表現還是不錯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剛才講的這些因素是最容易出問題的,但是沒有出不可收拾的大問題,我們守住了底線,而且經濟基本上平穩,我覺得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從這個角度來講,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還是要看到它內在的變化。這是第一。
第二,速度問題。大家最關心的今年的速度能夠完成多少,明年的速度又是多少。現在我們講不要以GDP論英雄,領導的觀念要轉變,全社會的習慣勢力也是很強大的。過去是以速度為掛帥的,或者綱舉目張,速度高就可以了,其實速度高掩蓋了很多問題。過去保持高速增長的時候,好像顯得很好。現在速度降下來以後,很多問題暴露出來了。現在談速度的問題,比如談到某個數值,高一點好還是低一點好,就速度本身來講,是沒有結論的。如果沒有約束條件的話,速度肯定是越高越好,10%、15%,甚至20%,上去以後,我們會更快的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問題是有約束條件的,是什麽樣的約束條件呢?最重要的是增長質量。在這里,我提一個觀點,我們對速度和質量的關系需要發生轉變。怎麽轉變呢?以質量指標來倒推速度指標。我本人曾經提了六個質量指標:就業可實現、企業可盈利、財政可增收、民生可改善、風險可控制、資源環境可持續。和它相對應的速度就是一個好的速度。
說具體一點,比如速度如果再高一點會出現什麽問題?比如加大投資的力度,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已經夠大了,再加強杠桿,再去賣點地,再去增加銀行貸款,風險肯定是增大的,投資的質量能夠保證嗎?保證不了。當然速度過低也是有問題的,過低效益就會有滑坡。所以,宏觀調控的意義,或者效率,在於能不能把握好這樣一個速度和質量要求相適應的更大的空間。
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後一兩年防控風險的問題,應該引起高度的重視,應該把它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最近兩三年時間,在轉型完成以前,我本人認為,目前的經濟屬於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過程還沒有完成,中高速增長的底還有一個探究的過程。我過去講過三個落地:基礎設施、出口和房地產。現在房地產開始落了,但還沒有落實。對防控風險必須要高度關註,即使其它的指標難看一點,如果不出大的危機,不出大的風險,我們守住了底線,就是很大的成功。
刺激政策的問題要認識,刺激政策本身是一個中性詞,我們現在有點負面化了。如果增長下滑的過快,該刺激的還是要刺激。當然了,刺激的目標是什麽?在目前這個轉型期,刺激的目的是為了托底,不要讓它下滑的過快,而不是為了提高。
最後一個問題是改革,我聽到一種說法,說中國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比如8%,甚至更高,主要是改革沒到位。言下之意,改革到位了還可以釋放很大的增長潛力,還可以回到高增長的時期,我覺得這是認識上的問題,本身對改革不是非常理解。應該說有一部分改革是能夠帶來增長的增量,更重要的是在改善投資的效率。有一些改革,可能短期之內對增長有一些沖擊,比如這兩年的反腐敗,可能減少了一些需求,但那種需求很大程度上是浪費,這種需求沒有就沒有了,問題是把這部分錢轉化為老百姓的需求,才能帶動更高效率的增長。
所以,這里提一個問題,我們現在判斷這個時期的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改革最終是要提高效率的,提高生產率的和促進創新的,這是判斷我們改革改的對不對,是不是有效果最重要的(標準)。當然在目前的轉型期間,最好是能夠找到一些既帶來需求增量,同時又提高效率的改革。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隨著Lending Club正式向紐交所遞交IPO申請,P2P網貸行業與資本市場進一步融合,網貸平臺進入市場的渴望將逐步升溫。作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中重要組成部分,區域性股交中心能夠幫助處於初創階段和成長階段初期的P2P網貸平臺解決融資、規範發展等問題。也許不久之後,我們也能在新三板、創業板市場甚至是主板市場發現P2P網貸平臺公司身影。
截至11月,網貸行業正在運營平臺數達1540家,環比增長4.48%;11月當月實現成交量313.24億元,成交量過億平臺數已有59家。一方面,行業體量逐漸擴大、競爭也越發突出;另一方面,問題平臺事件頻繁爆發,近兩個月平均每天都有1家問題平臺曝光。如何從群雄爭霸中脫穎而出;如何從亂象叢生中謀求規範是目前P2P網貸平臺都在思索的。
最近,P2P網貸平臺頻繁掛牌區域性股交中心引起市場廣泛的關註。11月有四家平臺掛牌:e速貸、溫州貸掛牌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Q版);富壹代掛牌深圳前海股權交易中心;壹寶貸掛牌廣州股權交易中心。
(表1:P2P網貸平臺掛牌氛圍濃厚)
多層次資本市場結構下的區域股交中心
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層次:主板市場(滬深交易所主板市場及深市中小板市場)、二板市場(深市創業板市場)、新三板(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和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結構如圖1所示。
主板市場是指在證券交易所內進行集中競價和連續交易的市場,主要為大型、成熟企業的融資和股份交易提供服務。二板市場即創業板市場,專門為處於成長期的中小企業以及高科技企業提供資金融通和股份交易的市場。對於投資經驗較為豐富的投資人來講,這兩個市場是比較熟悉的。新三板市場和區域股交中心同屬於場外交易市場(OTC),主要幫助處於初創階段中後期和成長階段初期的中小企業解決資本金籌集、股權流轉等問題,是為更為廣大的企業提供基礎培育服務的市場。
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本質是風險的分層管理,因此這四個層次市場在準入條件方面存在差異化安排。
首先,在經營年限上:主板、中小板及創業板要求依法設立且持續經營滿3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新三板要求依法設立且存續滿2年;區域性股交中心一般要求存續期為1年。
第二,在股東人數上:主板、中小板與創業板要求股東人數大於等於200人;新三板市場已突破200人限制,即可少於200人,也可大於等於200人;區域性股交中心要求股東人數不超過200人。
第三,在市場定位上:主板、中小板及創業板為上市公眾公司;新三板為非上市公眾公司全國性市場;而區域性股交中心定位為非公眾公司區域性市場。
第四,在財務要求方面:主板和中小板要求最近3個會計年度凈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千萬元;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彌補虧損;發行前股本總額不少於3千萬等。創業板要求最近2年連續盈利,最近2年凈利潤累計不少於1千萬;或者最近一年盈利,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於5千萬元。最近一期末凈資產不少於2千萬,且不存在未彌補虧損;發行後股本總額不少於3千萬等。新三板和區域性股交中心沒有具體統一的財務指標,情況各不相同,掛牌條件僅僅是框架性要求和原則性規定。
掛牌中心概況
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於2012年2月啟動,受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監管。中心構建了“一市兩板”體系,除了為不具備上主板、創業板上市條件的股份公司提供掛牌、融資、股份轉讓服務(股份轉讓系統,俗稱E板)外,還對暫不具備E板掛牌條件的公司提供線上報價線下交易、融資功能(股權報價系統,俗稱Q板)。目前,P2P網貸平臺都是在Q板掛牌,隨著公司標準的提高,在未來可以“Q轉E”。在各地政府認可的前提下,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面向全國的中小微企業提供服務,這是與其他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的重要區別。
浙江股權交易中心於2012年9月成立,是結合浙江省經濟金融特色,為著力解決“兩多兩難”,推進溫州金融綜合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而設立的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
深圳前海股權交易中心於2013年5月底開業,是廣東省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的核心組織機構,註冊資本5.55億元。其在股東結構上引入三家證券公司(中信證券、國信證券、安信證券)。
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於2012年8月開始運營。由廣東粵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廣州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凱得控股有限公司三家大型國有企業共同出資設立,註冊資本1.8億元。
表2為目前P2P網貸平臺掛牌的四家股交中心掛牌條件例舉。
P2P網貸平臺掛牌原因解析
P2P網貸平臺積極掛牌區域性股交中心可能出於以下幾方面理由:
首先,便於融資,這也是股交中心本身職能的出發點。掛牌平臺基本都未取得風投資金,通過在股交中心掛牌可以吸引到更多的機構關註,以增資擴股、股權質押、發行私募債等方式融資,有助於平臺在行業競爭中確保資金實力。
其次,很多掛牌平臺主要目的是為了增信,提高平臺的公信力。由於區域性股交中心都是由各地政府主導,金融辦負責監管,掛牌成功起到了信用背書的作用,提高了平臺的信譽度。
第三,自求規範化發展。P2P網貸平臺通過在股權交易中心掛牌,有助於公司規範法人治理、財務制度和信息披露等,有效解決公司發展中面臨的法人治理和經營管理問題,幫助平臺在目前行業亂象叢生中謀得規範。
第四,借掛牌擴大品牌影響力。平臺往往都高調宣布掛牌股交中心,通過掛牌行為來獲得市場的更多關註,便於平臺展示品牌,提升平臺形象。
第五,對資本市場抱有野心,為新三板打基礎或為未來上市鋪路。
美國P2P平臺Lending Club於上周宣布提交紐交所首次公開募股(IPO)申請。若招股順利,該公司將成為第一家在美股市場上市的P2P企業。預期在Lending Club上市後將引發一系列的上市潮。
雖然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掛牌標準距離上市標準差距較大,但股權交易中心是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基礎層,承擔培育、扶植後備上市公司重要職能。因此,掛牌有助於平臺熟悉資本市場規則,形成合理發展戰略,通過快速成長,為實現主板、二板及新三板市場轉板鋪路。
當然,投資者也需要註意到股交中心門檻較低。部分區域股交中心既不要求股改,對信息披露也不強求,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平臺規範化發展並無太大幫助。如果平臺並未為今後長久發展考慮,僅從增信和擴大品牌影響力出發,可謂只是商業包裝手段而已。
筆者反複讀了幾遍這篇三千字的文稿,雖然有些地方還是值得商榷,但是有兩點著實讓筆者非常費解,一是消除中介化;二是去中心化。關於這兩點,筆者不敢茍同,發表一下自己的個人看法。
微信天生就是中心化平臺
如果筆者說微信已經成為了一個超級的APP,我相信已經沒有多少人反對了。為什麽?因為今天只要你打開微信它似乎可以滿足你的一切需求,社交、辦公、閱讀、購物、乘車……只要你願意找,什麽都可以找得到。人的五項基本需求吃、喝、玩、樂、購基本都覆蓋到了。大凡每個人手機上的安裝的社交軟件不會超過五個:微信,QQ,微博,陌陌以及其他。但是打開頻次最高的卻是微信,你可能一天才打開兩三次微博,但是你可能十分鐘就會看一次朋友圈了。它的朋友圈就像qq的說說,它的公眾平臺就像是精簡版的qq空間,它的各種訂閱號就像是各種媒體、門戶網站的版面,它的搖一搖就像是不能說的“陌陌”。它的每一個功能你都會找到與之相對應的其它應用。
也正是因為它的超級APP的功效,才使得它成為移動互聯網最大的流量入口,擁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微信通過一對一的強連接,將各種各樣的人通過朋友圈、公眾平臺串聯起來。它已經霸占了所有的流量、交易、掃碼的入口(因支付這一塊還沒完全普及,相對較弱),已經成為了不折不扣的中心化平臺。去中心化,只是天方夜譚。
去中心化,微信電商怎麽做
退一萬步講,假如微信真的能做到去中心化,那麽微信電商該怎麽做。從目前發展現狀來看,微信電商就像是街頭小販,因為沒有統一的平臺管理,條文法規,各種微商,各種假劣偽冒大行其道。看似一片繁榮的朋友圈微商,實則攪亂了正在蓬勃發展的電商市場。
對於商家們來說,他們還是希望有一個中心化的交易平臺。微信沒發現的商機一些第三方微盟、口袋通等就開始做了。因為在這個平臺上,一切的交易都是透明的,都是有章可循的,誰也不能投機取巧,坑蒙拐騙。沒有中心化的入口,沒有平臺,只能靠口碑一步一步去積累,由於微信極強的封閉性特征,對於小商家們來說最後面臨的結局可能就是“再小的個體,不一定有自己的品牌”。在搜索這一塊微信電商做得相當弱,只能依靠朋友間的推薦和分享來吸引新用戶,站在企業的角度來想,這種方式太慢,而且不容易管理,中心化的平臺更利於形成規模效應。
微信去中介化是個偽命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電商的本質就是去中介化,就是消除信息不對稱。可是為什麽放在微信上它就成了偽命題呢?因為信息不對稱是一個很複雜的上下遊連接問題。
首先,要求消費者直接和商家建立聯系。這種聯系可能是C端的,也可能是B端的,但不管怎樣,他必須要求C端和B端的商家商品信息、商家信息乃至交易信息都是透明的。而現實中常常是這樣的,一些商家不願意自己管理店鋪或商品太多忙不過來,需要不斷地拓展渠道來幫自己銷售產品,這個時候中介就發揮了他的作用。舉個例子,最典型的就是房產中介。
其次,對於小白用戶,更依賴於專業人士的推薦。微信上大V、達人、自媒體、專業買手等比比皆是,從某種層面上來講,他們可以做最好的中介。既有專業度,影響力又有粉絲。一旦激活他們的,這股市場潛力將會迅速噴發。導購網站的興起也是這樣的原因,因為品牌的雜亂和無序,給消費者帶來選擇性障礙的困擾,於是一些專業的人士就給這些五花八門的網站進行了一個分類匯總。他們所做的是本質上就相當於中介。
第三,電商只有信息不對稱才能賺到錢。移動互聯網的本質是:自由、免費和分享。但是這種一旦用在商業運作上可能就會出問題,如果每位消費者都知道商品的生產成本、出產價和運輸的成本那麽利潤勢必就會減少,到時候商家間所有的競爭僅存留在物流、服務和價格戰上了,這樣造成的後果是人工越來越貴。正是由於中介的存在,商品的價格、信息、交易才變得有一個討價議價的空間,很多人才賺到錢。淘寶雖然打破了信息不對稱,但真正賺錢的商家不到800萬的10%。
去中介化劍指淘寶
張小龍去中介化的想法,可能是一種欲蓋彌彰的做法。其真實目的還在於覬覦阿里的淘寶。雖然微信有8億用戶,800多萬的公眾賬號,在用戶基數上已超越淘寶,但是從發展實況來看,與淘寶還是相差甚遠。京東購物+微信支付和淘寶APP+支付寶相比,依舊差距不小,微信萬能的流量帶來的卻是並不理想的轉化率。
倘若微信在電商上沒有給成千上萬的商家們帶來希望的話,那麽這個平臺只是回歸到原始的社交價值——人與人的連接。拋開B端的企業商戶,目前遊離在朋友圈里的C端微商就超過了淘寶的賣家數量,如何對待這群“無家可歸”的微商,是快刀斬亂麻還是循循善誘地引導,是擺在張小龍面前最大的難題。
微信電商的未來將取決於購物入口的成敗
得到微信的一級入口後,京東可謂在微信電商上煞費苦心。即是搞微店又是上線拍拍網,弄得熱火朝天。“雙十一”與淘寶的的交鋒又遭失敗。即便如此,京東在微信電商上的嘗試依舊不屈不撓,這一次京東似乎總結了經驗,改成從C端出發了。通過對商家進行大力扶持,全面發力移動生態建設。
微信購物入口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只有微信自己才知道。占據唯一的中心化電商流量入口的京東能否迎來蛻變還充滿懸念。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京東都不能成功,那其它的平臺借助微信成功的機會就更小了。
小結
去中心化也好,去中介化也罷,只有平臺、商家和用戶三方都覺得滿意,這才是微信商業化最大的價值。微信公眾平臺一旦明確了方向,以張小龍的性格就會堅持到底。但願張小龍的選擇是對的。
【作者微信號:oneisall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