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市場變了 越炫富越好賣 山寨車出局


2012-1-2  TCW




一輛新車均價在新台幣千萬元以上 的賓利(Bentley),銷量能在中國出現九成的成長;反而走低價、自主品牌路線的中國產車出現衰退;一場品牌大戰正在全世界銷售量最大的中國汽車市場 展開,中國消費者選擇用鈔票投票,說明他們擁抱國際品牌的決心。

根據賓利中國統計,二○一一年一至十月,賓利在中國的銷量達一千二百六十七輛,較二○一○年同期成長八九.一%,與賓利全球最大的美國市場銷量,差距僅兩 百輛,占賓利全球銷量二五%,北京賓利更蟬聯全球銷量冠軍的經銷商。但在二○○七年,賓利中國在全球銷量占比還不到五%。

豪華車增五成,雙B、奧迪急擴廠

「二○一二年,中國的GDP將保持在八%到九%增長,其中高端豪華品牌銷量將達到三○%的增速,而像賓利這樣的超豪華品牌,增幅將超過六○%。」賓利中國 區品牌總監李瑞接受《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訪問時指出,看好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賓利車全球最大的市場,賓利將持續拓展在中國的經銷商網絡。新台幣一千萬 元等級的豪華車未來的前進方向居然是溫州、鄭州、鄂爾多斯、西安和太原等這些三線城市。

二○一一年前十一個月,中國整體汽車市場銷量僅成長五.三%,銷售表現遠遜於二○一○及二○○九年,分別為三三%以及五三%的成長率;然而,三大德國豪華 車廠的寶馬(BMW)、賓士(Benz)與奧迪(Audi),銷量卻以近五○%的增幅快速成長;要價新台幣千萬元起跳的賓利、保時捷(Porsche)等 超豪華車品牌,銷量成長率更上看一○○%。

對於已在中國設整車廠的寶馬、賓士以及奧迪,二○一一年更是全面擴廠,拉高產能的大爆發年,「要不是忙著擴廠、調整生產線,影響新車產能,今年豪華車銷量 一定更高,」一汽大眾奧迪市場部經理李姿蓉表示。

目前是中國最大豪華車製造商的奧迪,無懼中國經濟二○一二年增速放緩疑慮,看好金字塔頂端消費實力,已訂下二○一一年起,三年內在中國總銷量達百萬輛的目 標,並正在廣東佛山興建新廠,擴充其在中國將達七十萬輛的最大產能。

對照一九八八年進入中國設廠,二○一○年才慶祝在中國生產出第一百萬輛新車的奧迪,展現重壓中國豪華車市場的企圖。也就是說,奧迪在過去二十二年才賣出一 百萬輛車的紀錄,未來三年,將只花約過去七分之一的時間達成。

不讓奧迪專美,賓士母公司戴姆勒集團不但宣布,持續在中國大舉投資逾四十億美元,更將在北京興建全新的引擎工廠,預計二○一三年正式投產。這也是戴姆勒賓 士成立一百二十五年以來,首次在德國以外的地區設豪華車引擎生產線,傾集團之力,不輕言在迅速成長的中國豪華車市場,讓出領先地位。

山寨車退燒,市占跌至三一.一%

豪華車市場買氣長紅,但是總市場銷量卻擺盪至近年的谷底,此長彼消的,是比亞迪、奇瑞等,備遭擠壓的中國汽車自主品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最新轎車銷量 前十大車款,只有一款售價低於人民幣五萬元的夏利自主品牌小車,擠進這份排行榜,其他全數盡由通用、日產等跨國車廠所囊括。

年初一度問鼎銷售冠軍的比亞迪F3,這款從外觀到內裝,和豐田暢銷車相似度極高,被網友稱為「神車」的中國自主品牌代表性車款,則落居十名榜外。

自主品牌的市占率,像是坐溜滑梯般,從二○○九年最高的四四.三%,跌到二○一○年底的三五.五%,二○一一年十一月的三一.一%,也引起中國網民熱烈討 論,《中國網》甚至下了「自主品牌出局將是汽車業的『國難』」,如此恨鐵不成鋼的標題。

上海達勝營銷策畫執行長吳睿弘認為,豪華車與自主品牌的消長,反映中國消費力兩極化的現象,事實上,在汽車工業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不管就設計品質或是組裝 品質,中國自主品牌近年來已經有長足進步。

另外一個因素,則是金融海嘯後,外資車廠加強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力道,不但以中國做為新車上市的首發舞台,更把產品線往售價人民幣十萬元,自主品牌主戰場的 中低價位延伸,都帶給自主品牌極大競爭壓力。

炫富族崛起,購車前最先看品牌

貴、品牌價值高、凸顯身分,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成為中國消費者選擇商品一致的趨勢。炫富族的崛起,更造成越昂貴越尊貴的追逐心理。

李姿蓉分析,中國汽車市場出現大幅成長是在二○○三年前後,二○一一年進入第一個換車週期,多數購車消費者屬換購需求,對品牌的認識更為清晰,加上網路資 訊發達,大陸消費者買車前有上網的習慣,網路意見左右購車決策,都是自主品牌山寨車退燒,外資品牌市占抬頭的原因,「牌子名聲好、網路口碑好,路上能見度 高」是市調反映出,中國購車族的決策優先順序。

七五%新增富人來自一線城市外

大手筆的購置奢侈品,一定程度滿足消費者的炫富心態,有別於其他市場,中國豪華車的炫富動力,主要來自富二代接棒踩油門。

走進上海浦東陸家嘴正大廣場, H&M、Zara與優衣庫(Uniqlo),這些流行時尚的品牌全都聚集在這裡,這裡是全中國最熱鬧的商圈之一;這個大型購物中心不僅賣 時尚品牌,售價人民幣一百萬元起跳的賓士車也賣,跳脫黑頭車的印象,這裡賣的賓士車清一色是銀白色塗裝,走年輕和品味的路線,賞車洽購的民眾,不再是渾身 大衣貂皮的煤老闆或是西裝筆挺的達官們,而是推著嬰兒車來看車的年輕夫妻,也有全身垮褲戴毛線帽的潮客。

麥肯錫曾發表《中國新興的富裕消費階層研究報告》,報告內容分析,「非常年輕」,是中國與其他地區富裕消費者最大的不同,八○%的中國富裕消費者平均年齡 不到四十五歲,這個比率,在美國和日本,分別僅三○%與一九%。而且,有四分之三的新增富裕消費者,是來自一線城市之外的地方。

路虎(Land Rover)中國執行副總裁胡波指出,這一群新富用「個性化」方式展現財富實力,表現在汽車消費上,外型壯碩的豪華運動休旅車(LSUV)是首選,中國進 口車市場規模每年約一百萬輛,其中,五五%即屬運動休旅車,富二代是最主要銷售對象。「路虎品牌最新款的Range Rover Evoque(台灣售價新台幣二百五十九萬元起),買家年齡層即向下延伸到二十五歲左右。」

「個性化」加「炫富」的需求,也成為競逐中國豪華車市場的各大品牌,不容錯過的大好商機,為吞下這塊肥肉,品牌自我革命在所不惜。專注超豪華房車的賓利宣 示,將替中國市場打造建廠近百年來,首款的運動休旅車;義大利超跑品牌藍寶堅尼(Lamborghini),也在二○一一年三月的日內瓦車展,透露將生產 運動休旅車的計畫。

山寨退位,國際大廠品牌優勢浮現,說明中國消費者富起來之後,自動把品牌和品味連結在一起,誰的品牌耐得起市場考驗,堅持下去,誰就是最大贏家。

【延伸閱讀】跨國品牌買氣夯,山寨路線玩完了?——2011年1至11月中國銷量前10大車商

排名1 上海通用(Buick、Chevrolet) 銷量93.97萬輛,較2010年同期▲19.1% 排名2 上海大眾(VW、Skoda) 銷量82.14萬輛,較2010年同期▲11.1% 排名3 一汽大眾(Audi、VW) 銷量80.70萬輛,較2010年同期▲14.7% 排名4 東風日產(Nissan) 銷量54.18萬輛,較2010年同期▲17.1% 排名5 北京現代(Hyundai) 銷量48.55萬輛,較2010年同期▲1.0% 排名6 奇瑞(自主品牌) 銷量37.91萬輛,較2010年同期▼6.3% 排名7 吉利(自主品牌) 銷量34.23萬輛,較2010年同期▲5.0% 排名8 長安福特(Ford) 銷量33.50萬輛,較2010年同期▲2.7% 排名9 神龍(Citroen、Peugeot) 銷量32.54萬輛,新進榜 排名10 一汽豐田 銷量32.29萬輛,較2010年同期▲3.0%

總市場(轎車)較2010年同期▲7.0%

資料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整理:尤子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22

一分錢一分貨,東西越貴品質越好

2012-4-30  TCW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光看價格, 很容易憑直覺認定售價五萬元的沙發,會比只賣一萬元的沙發坐起來更舒適;包裝精美、購於專業酒坊的紅酒,喝起來似乎比在大賣場買的好喝,即使這兩個瓶子裡 裝的其實根本是同一種酒。

這時,你已經落入了「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的陷阱。安慰劑(placebo)來自拉丁文,原意是「我會好起來」(I shall please)。安慰劑是指人總會進行自我暗示:你看過醫生之後,就會覺得好多了;如果是位頗負盛名的名醫,你甚至會覺得好得更快。

宣稱的效能,足以誤導使用者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韋格(Tor Wager)曾經做了一個殘忍的實驗,他先對參與受測的大學生施以電擊,然後發給半數受測者一種假的鎮痛乳霜,這種乳霜只是單純的護手霜,完全不含止痛藥 成分。但是使用的人卻宣稱,電擊造成的疼痛大大減輕了。其實是,「安慰劑效應」舒緩了他們的疼痛。

韋格透過幫受測者腦中控制心理流程的部位進行造影,發現這種效應來自前額葉皮質的刻意思考。當受測者得知自己剛剛擦了鎮痛乳霜,前額葉就會有反應,抑制負 責反應痛覺的情緒腦部位(例如腦島),因為受測者預期自己將會感覺比較不痛,結果他就真的感覺比較不痛了。

這就是為什麼,商人習慣在包裝上先宣示產品的效能,當你有所期待後很容易自我暗示,陷入「安慰劑」陷阱。

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利(Dan Ariely)的實驗,就證明這樣做確實有效。他讓受測學生喝下有標明「這類飲料已證實對促進心智功能有顯著效果,超過五十項科學研究支持這項說法」的提 神飲料,再讓這些學生去解字謎,結果證明,相信自己真喝了有效飲料的學生,表現得比沒有看到這些字樣之前還要好。其中,以原價購買飲料的學生,表現得又比 以折扣價購買飲料的學生好。

也就是說,飲料瓶上所提供的資訊及價格,都比瓶子裡的飲料來得更加有效。

偏見影響,反而不敢買便宜貨

上述道理被運用在行銷學上,你回頭反思,是不是便宜的開架式保養品與藥物,你反而不敢買?因為你的「便宜無好貨」直覺已經在你心裡深植;但你買越貴的名牌 鞋子或包包時,你反而不會仔細檢查縫線與思考耐穿度,因為越貴越好的安慰劑已經主導了你,然而實際上,名牌的鞋子不一定耐穿。

有些評論者如《消費者調查報告》、知名品酒專家帕克(Robert Parker)等,一向堅持進行盲目評比(Blind Tasting),目的就是希望避開安慰劑產生的效應,不讓預期心理影響判斷。有時,當測驗是盲目進行,受測者不再受前額葉皮質的偏見影響時,結果,最便 宜的酒反而得到最高評等。

我應該這樣做:1.購買前盡量先試吃、試用過,不要只依賴包裝上的說明文字。 2.不迷信大品牌,多向親友打聽、上網查資料,不被廣告訊息洗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38

股市「避雷」:公司越簡單越好 張化橋

http://www.ltkdj.com/News/szcc/2012/929/1292923016GACE993I87CAJBI53H3K.html
對於全球股市來講,過去10年是一個「丟失了的十年」。這種狀況還將持續多久?誰也不知道。目前股民的麻木可以持續10年甚至20年。當然,它也可以隨著某個突發事件而逆轉。我知道,試圖做這樣的預測是愚蠢的,因為一切皆有可能。上個世紀30年代和70年代,美英股市都出現過股市平均4~5倍市盈率的時候,那種情況也可以在中國出現。

  股市處處藏「地雷」

  在發達國家,股民們的失望導致他們大大地減少了股票投資,轉向了債券。10年前,英美兩國的養老基金大約有70%的資產配置在股市,今天英國的比例降到了40%,美國降到了52%。最近,我跟一位澳大利亞的資深基金經理Peter Macksey聊天,他說,「我做基金管理的時間越長,越覺得對於宏觀經濟、匯率以及消費者行為,我知道得太少了。對於上市公司,我知道得也非常有限。不要誇口說你對某個公司或者行業有多麼懂。說這話只是證明一個人的淺薄」。在場的一位PE投資者(深圳云宏資本的黃小傑)表示完全贊同。2010年,云宏資本在做完盡職調查之後,投資8000萬元佔了某科技公司(實際上是製造業)15%的股份。黃小傑也被派到該公司擔任副總兼CFO。直到半年多以後,他才發現這家公司存在逃稅和做假賬的問題。雖然問題不至於把公司打垮,但是黃小傑很失望。他微笑著問我們,「你們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滿懷信心地買這個股票那個股票,哪裡來的信心?事實上,很多公司的董事長和總裁都不知道公司的問題所在,雖然有時候他們是主謀」。

  Peter Macksey的投資選擇很簡單。他承認對90%以上的上市公司完全不瞭解,只是在極少數公司裡戰戰兢兢地尋找投資機會。行業必須簡單,業務必須很清楚,負債很低,現金流強勁,分紅也不錯。他不會買Facebook甚至Google或者Apple。在整個亞洲公司裡,他只買了三隻股票:香港領匯房地產信託、怡和控股、華潤燃氣。

  他說,這3家公司在他的眼裡都是屬於能夠平均每年增值20%~30%的股票,這已經非常傑出了。投資者總是貪心,希望自己買的股票每年翻一番或者翻幾番,結果當然是頻繁進出,或者選擇概念股和高風險的股票,那是害自己的。

  Peter Macksey特別強調不犯錯誤,至少不犯大錯誤。他說,只有這樣才能賺錢。如果踩一個地雷,你就需要在其他股票上額外賺取很多錢才能彌補這個損失,如果你想跑贏其他基金,簡直就不可能了!

  簡單即好

  那天,在場的一位股票分析員推薦雅居樂地產和味千拉麵,但是Peter說這兩家公司對他來講太複雜了。「你看過雅居樂的幾十個項目嗎?你對他們的土地合同都有十足把握嗎?成本、售價和稅收很容易計算嗎?同城市的其他樓盤你瞭解嗎?需求可以預測嗎?」說起味千拉麵,他說餐飲業的競爭太激烈了,「你對他們的成本控制有把握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Do not chase other people's dreams(不要追逐別人的夢想),這兩個公司也許是你的夢想,但是我對它們沒有夢想。」

  談起行業週期的變化,競爭格局的變化,新技術的出現,或者消費者口味的變化,董事長和總裁們不見得比外人更明白。他們離得太近,太自信,太不願意聽負面的話。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公司往往在股價頂峰迴購自己的股票,或者在對方股價達到頂峰時收購對方。這些高管們也是常人,不具備優越的判斷力。

  我跟香港另外一個基金經理聊天,他說,在反覆踩地雷之後,他得出了一個悲觀的結論:股票都不可信,公司都不可信。他看待企業,特別是複雜的企業,比如像上海實業(0363.HK),華潤創業(0291.HK)和記黃埔(0013.HK)這樣的綜合性企業的辦法是只看現金分紅。太看重現金分紅率當然也有缺陷,但是,他說這樣比較安全。

  澳大利亞的First State Fund Management在香港的基金經理叫劉國傑(Martin Lau),這10年來他的基金表現很不錯。但是,如果你看看他的持股,你就會發現,他非常保守。他的幾隻重倉股包括長江實業(0001.HK)、和記黃浦(0013.HK)、領匯房地產基金(0823.HK)、港華燃氣(1083.HK)、友邦保險(1299.HK)和招商銀行(600036)(3968.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56

指標越多,績效就會越好?

2012-12-03  TCW
 
 

 

如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所述,每個管理工具「學很容易,用很難。」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跟關鍵績效指標(KPI)為伍,但是,卻對KPI不一定有正確認知。

哈佛管理學教授柯普蘭(Robert Kaplan),就把KPI比喻為飛機儀表板,在儀表板上只會列最重要的指標,例如高度、速度、燃油量等,而非機內所有的狀況都列進去。KPI就是企業執行目標時,最重要的儀表板。

但,若不當使用「儀表板」,也可能讓人會誤判情勢。

小心指標達成背後的四大迷思

杜書伍就以實務角度,分享他看到的KPI使用迷思。

一,KPI沒異常,代表企業成長穩健?

錯!杜書伍指出,以為企業財務數字,或是員工績效達到KPI,就判斷企業正朝預定方向走,是很多企業最大的誤解。KPI的設定,只是要確認一個標準,但這標準多來自於平均值。「KPI只是給你一個約略的Signal(信號),」他舉例,若以六十分是及格分數,就認為六十一分的員工比五十九分的員工要好,就是最大的誤用。

杜書伍從不會認為,六十一分的員工比五十九分要好,其實這兩個分數並沒有很大的差異。正確的方式,應把KPI當成「參考值」,用「相對」角度而非「絕對」角度判讀。部屬沒達到KPI要視其與標準差距多少,未達標的理由是出自於個人、環境或者流程?

KPI是幫助企業找問題。相較於紅字,杜書伍也特別關切KPI低空飛過的黑字。因為這可能是下一個企業危機的前兆。「看KPI如果不能掌握到真諦,將面臨企業僵化,部屬為數字而數字,甚至造數字,因為差一點就是有獎金和沒獎金的差異。」

二,KPI很客觀,連結績效最公平?

錯!杜書伍強調,正因為判讀很重要,領導者不應該機械化的,直接把KPI對應到績效,否則員工只會做KPI規定的事,沒規定者就放棄。

此外,只以KPI連結績效的企業,主管容易怠惰,所有都看KPI為主就好,主管根本不需要有判斷能力,不需要去了解員工與任務之間,出了什麼問題。長久下來,組織會喪失最重要的競爭力——人才素質。

三,越多KPI就越能掌控績效產出?

錯!杜書伍認為,「重點是要選對,不是多,Low咖(指拙於KPI領導者)會用五十個KPI去衡量事務,每個KPI都衡量一點點,高手會用三個或五個去衡量。」

他以中醫針灸比喻,例如,中醫裡感冒相關的穴位可能有三十多針,全都扎針搞不好作用會互相抵消,真正高手會判斷病情,可能插三根針就解決病症。

如前文所述,最容易發生設立過多指標的,就是使用「平衡計分卡」的企業。

但企業要怎麼樣才知道KPI設立過多或過少?杜書伍建議,這要企業依據實行狀況調整,他觀察企業通常一開始意識到KPI項目不足,會逐漸增加,到一定程度後開始刪減,不可能一次就做對。

四,KPI會扼殺創新?

對也是不對,這是時間點的問題。政大企管系教授于卓民指出,做創新第一階段,應該先塑造態度與環境,不適合用KPI衡量,第二階段,進入商用化的創新,才開始用KPI。

在創新之初就用KPI衡量結果,受害最深的就是3M。二○○一年3M因為創新產品生產週期過長,缺乏衡量績效制度,3M從奇異(GE)挖角邁克蘭尼(James McNerney)擔任執行長,上任後,他導入六個標準差,強調嚴謹的KPI,結果創新產品的生產週期由四年縮短為一年半。

但是五年後,3M的創新能力卻大降,原本五年內有三分之一來自創新產品,到了後期僅有四分之一來自創新產品,這讓3M重新修正,對萌芽期的創新不用KPI衡量,到具商業價值的創意時才導入管理流程。

一個工具用錯,帶來的傷害有多大,由此可見。

【延伸閱讀】一分鐘看KPI

關鍵績效指標,是1960年由義大利經濟學家帕雷多(Vilfredo Pareto),所提出80/20的觀念延伸出。它是企業衡量與溝通績效時,最常用的指標,指標定義是由企業決定的關鍵性20%數據組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12

三個有趣經濟學原理:價格越高越好賣,大手大腳拯救經濟,免費未必好。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742.html

導讀:價格越低為什麼不但不好賣,反而價格越高越好賣,為什麼大手大腳的浪費反而可以拯救經濟?為什麼免費未必就是最好的,這些經濟學原理背後又有哪些邏輯在支撐,讓我去探討一下這些好玩的經濟學吧。

001 價格越高越好賣——虛榮效應

富人們一般不喜歡大眾模仿他們的消費行為,這種情況就叫做虛榮效應(snob effect)。虛榮效應具體是指購買商品的時候追求與眾不同的個性的現象。在韓國也稱為白鷺效應。因為對於某些人來說,即便是自己原本長期使用的商品,一旦成為大眾化商品的話,他們就會將其更換為並不廣為人知的新商品,就好像如果一個地方的烏鴉大量湧進,白鷺就會離開一樣。

1950年,美國經濟學家哈維·萊賓斯坦(Harvey Leibenstein)同時發佈了隨著其他人的使用與否增加購買意圖的從眾效應(bandwagon effect)和隨著其他人的使用與否減少購買意圖的虛榮效應。如果某種商品成為廣為人知的人氣商品,則人人都想購買,這種現象就叫從眾效應。英文中bandwagon指遊行隊列中領頭的樂隊車輛,人們在大街上看到bandwagon就認為會有有意思的事情而無條件地跟隨。從眾效應就是指這種不細加考慮就跟著別人做的消費行為。虛榮效應則是指與從眾效應正好相反的現象。

但是,虛榮效應並不止於不購買大眾消費品,也可以解釋為對非大眾性商品的購買需求,簡單地說虛榮效應就是對高檔商品的個性追求傾向。

虛榮效應主要有以下兩種表現。

第一,高檔商品剛上市的時候迅速購買。這是因為,在這一瞬間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消費高檔商品的榮譽。

第二,不論之前如何熱情讚美的商品,一旦其市場佔有率達到一般大眾都可以消費的水平就不再繼續購買。這是因為人人都能購買使用的商品既不會讓人感到榮譽,也不會有高檔的感覺。

不過,這樣的虛榮效應並不是在所有商品上都會出現。

商品越是高檔,越是以個人消費為主的時候,虛榮效應越是明顯。如果不是以個人消費為主,購買商品是為了向外部展示的時候,即便其價格高昂,也可能出現價格越高需求反而有所增加的從眾效應。

如果認為商品目標市場中有較大的可能性出現虛榮效應的話,在建立營銷計劃時有必要留意以下三點。

第一,相對於商品的市場佔有率,更重視其終生價值(life time value)。也就是說,在市場戰略的選擇方面,相較於擴大客戶數量,更注重把焦點集中在維持原有客戶上,因為如果只關注眼前的利益而把重點放在市場擴張上而忽視原有客戶的話,總有一天會連原有客戶都會離開。不僅如此,從某個時點開始,市場戰略不能只停留在不再擴充新用戶,還要做防止新用戶流入的限制性營銷(demarketing)才行。

第二,要絕對迴避價格競爭。降低價格會誘發兩方面的問題。對價格比較敏感的一般大眾會購買降價後的該商品,而這會降低商品的稀少性,導致現有客戶的離開。而且,在市場中價格有時會成為商品品質的一種指標,所以價格的降低很容易導致商品品質的下降。

第三,作為市場後入者,要儘量避免如「我也要做」(me too)形式的商業推進。因為具有虛榮效應的市場看起來會有很好的收益率而且競爭者也不多,但是,新的競爭者參與市場的同時,就有可能導致市場本身發生崩潰。新競爭者的參與會增加消費,但因為虛榮效應,原來的客戶可能會選擇離開市場。原來的商家因為之前已經享受了高收益,所以還可以收回投資成本,而新加入的競爭者就只能蒙受巨大的損失。

活躍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期的美國制度學派經濟學家索爾斯坦·凡勃倫(Thorstein Bunde Veblen)在其著作《有閒階級論》中指出,雖然一般來說商品價格的上漲會導致需求的降低,但在某些商品上卻存在著價格上漲反而導致需求增加的現象。通常在價格昂貴的高檔品牌上出現的這種現象被稱做凡勃倫效應(Veblen effect),而具有這種特性的商品就叫做凡勃倫商品(Veblen goods)。

相反,價格下降的時候需求也下降的商品稱為吉芬商品(Giffen goods)。通常價格下降會導致需求上升,但是如果價格的下降導致的收入上升效果更大的話,就會降低對該商品的需求。實際上這種情況非常少見,只有在收入中對該商品的消費支出佔整體支出比例較大的情況下才會出現這種現象。

落後國家模仿發達國家的消費模式,或者低收入者模仿高收入者的消費行為現象被經濟學家杜森伯裡(Dusenberry)稱為示範效應(demonstration effect)。消費者的行為不受自身絕對收入的影響,而是取決於相對於周圍其他人的收入,自己的收入處於什麼水平。這就是相對收入假說。示範效應的核心如下:社會中有從低檔到高檔多種商品的時候,想要更高檔的商品是人之常情,而能夠更多地接觸到有較高社會地位者的人,他們的這種需求會更大。

購買某種商品後,消費需求會向和該商品有關聯的其他商品延伸。這種延伸效應就是狄德羅效應(Diderot effect)。狄德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組織百科全書派的哲學家。有一天,狄德羅買了一件新的家居服,之後就覺得屋內的家具都顯得很舊,於是為了能跟家居服相匹配他換了新的書桌,然後換掉了壁掛的裝飾品,最終換掉了所有家具。這就是狄德羅效應,相信這會是受裝修業者歡迎的一種效應。

002 大手大腳的浪費能拯救經濟——節約悖論

我們都知道,如果消費超過收入,就沒有餘錢可以儲蓄,也就無法積累資金,最終只能過貧窮的生活。所以,為了成為富人我們會努力工作,有時候也會變成小氣鬼,為了能儲蓄更多錢而努力。

這個原理對於個人是適用的,但是對於國家整體經濟是否也適用呢?如果所有國民都變成小氣鬼,這個國家真的能夠變得更加富強嗎?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讓我們看看其原因何在。

一旦經濟進入不景氣,基於對未來的擔憂,人們會選擇更多的儲蓄進而減少消費。可是如果所有人都減少消費的話,企業的銷售額就會降低,庫存就會增加。隨之而來的是企業只能降低生產減少僱用,而企業員工的收入就會減少。那麼,對未來的擔憂就會強化,人們會更加堅定地減少消費增加儲蓄,於是整體經濟就會陷入愈發不景氣的惡性循環中。

這就出現了以個人的角度看儲蓄是合理的行為,而從整體經濟上又是不合理的悖論。這稱為節約悖論(paradox of thrift)。在邏輯學上對個體適合、對整體不適合的現象叫做合成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節約悖論正是屬於這種合成謬誤。

20世紀30年代,全世界陷入嚴重經濟衰退的時候,出現了這樣的節約悖論。面對不景氣的局面,商家都減少了消費,於是經濟陷入更大的不景氣中。洞察這一悖論狀況的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開出了如果家庭不能擴大消費的話,政府也應該承擔財政赤字、擴大政府支出的處方。因為只有這樣,整體經濟的需求才會擴大,企業的銷售額才會增加,生產和僱用狀況也才能夠得到改善。最終通過增加家庭收入的方式擴大家庭的消費。正因為凱恩斯透徹地瞭解個體儲蓄和整體儲蓄之間的區別,才有可能拿出這樣的解決方案。凱恩斯在他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書中就指出: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消費就是美德,儲蓄就是惡行。

不過,凱恩斯並不是第一個認識到這種狀況的人。比凱恩斯還早200多年的18世紀初,伯納德·曼德維爾(Bernard Mandeville)就已經看穿了這種現象。讓我們看看出生在荷蘭的醫生兼英國自由主義思想家的伯納德·曼德維爾於1714年為了諷刺英國社會而寫的《蜜蜂的寓言》(The Fable of the Bees)中的諷刺詩《嗡嗡的蜂巢》(The Grumbling Hive)吧。這首詩的副標題為「個人的惡行或公共的利益」。

從前,有一個非常繁榮的蜜蜂王國。國王和貴族們雖然欠下了巨大的債務,但是依然建設豪華的宮殿和別墅,穿著華麗的服裝,每天用山珍海味舉辦各種派對。

這個國家用強有力的軍隊侵略周邊國家以擴大自己的殖民地。當很多士兵在戰場上犧牲的時候,大部分將軍躲在後方的地洞中。不過每次凱旋的時候他們總是像英雄一樣站在最前面,而勛章也都是歸他們所有。

各種裁判的結果並不是取決於是非的判斷,而是取決於給法官和律師的賄賂。商品的訂單總是接連不斷,產業鏈從上到下都業務不斷,所有人都能盡情享受奢華的生活。

有一天惡行盛行的蜜蜂王國裡突然出現了一位高僧,表示所有人都應該悔改,並開始唸誦咒語。於是蜜蜂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過失,發誓要過清廉正直的生活。王后和貴族們把宮殿和奢華服裝都賣掉償還了債務,開始了一年到頭只穿一件衣服的簡樸生活,解散了軍隊,關閉了劇場。因為每個人都捍衛正直的生活,所以裁判也變成了沒有必要的事情了。

於是,派對和演出消失了,製作豪華服裝的裁縫和廚師、木工、石匠、雕刻師、演員等紛紛失業。蜜蜂們甚至覺得生活在建築裡也是一種奢侈,都搬到樹洞中居住。

後來,原殖民地的異邦蜜蜂們大舉進攻蜜蜂王國,將所有善良的蜜蜂都抓去當了奴隸,從此善良蜜蜂們就只能每天過著戰戰兢兢的悲慘生活。

曼德維爾想通過這個故事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呢?他主張單純靠具備好的德行是無法讓國民過上好生活的,並且認為通過節約和儲蓄,個人雖然可以增加財富,但在國家層面上這個邏輯是完全行不通的。他以禁慾和利他心是偽善的,普遍認為是惡行的慾望正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這樣的觀點正面挑戰了基督教的倫理觀。譴責他的人因為他公開擁護惡行而用諧音稱他為人間惡魔(Man-Devil)。

200年後的凱恩斯非常喜歡曼德維爾的這首詩,為了強調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衰退的原因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凱恩斯在其代表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引用了曼德維爾的《蜜蜂的寓言》。

1666年,倫敦發生大火災,整個英國陷入危機。但是曼德維爾曾樂觀地表示,雖然倫敦大火災是巨大的災難,但是在重建倫敦的過程中擴大的有效需求會激活英國經濟。

現在,電視和報紙中還會經常報導經濟不景氣中老百姓縮衣節食,而富人們大肆購買昂貴的名牌貨,過著奢華生活的現狀,指責富人們的消費行為。但是,從節約悖論上看,富人們的這種消費能夠增加整體需求,反而是在幫助經濟盡快恢復。

如果商家不能擴大消費的話,政府也應該出面擴大政府支出,為企業提供投資優惠條件,而且要努力吸引外國投資者和觀光客,增加投資和消費。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最終讓經濟景氣起來。

003 免費未必就好——免費經濟學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是197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常說的一句話。

有的信息粗看之下似乎是免費的,實際上經過瞭解後發現並不是免費的意思;或者可以解釋為免費後面隱藏著某種誘餌,還可以理解為不要期待不付出代價的免費東西。就像「免費的奶酪只存在於捕鼠器上」的俄羅斯諺語一樣,對免費的東西保持警惕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不過,有真正免費的主張逐漸佔了上風。就像劣幣驅逐良幣一樣,免費驅逐收費的趨勢得到了強化。英國的《經濟學人》展望2008年的時候把這樣的趨勢命名為免費經濟學(freeconomics),將單詞免費(free)和經濟學(economics)合起來形成新詞。

2007年唱片業發生了一個大事件。人氣歌手普林斯(Prince)通過英國《星期日郵報》免費派送新專輯Planet Earth的CD,數量達到了300萬張。聽了唱片的人去演唱會的概率會更高一些,但是也沒有一定如此的保障。當然,也可能是因為預料到即便不免費派送人們也會進行非法複製和傳播,所以才免費派送。總之,這真是一個令人震驚的做法。

韓國也有過類似的情況。2007年LG電子出品了具備MP3強化功能的高檔音樂手機。世界級的音質專家馬克·李文森為手機安裝了可以保證音響效果並且用手指可以靈活控制的操控鍵,利用高級聽筒保證了MP3功能。這個手機中搭載了成詩京、孫昊永等7名頂尖歌手的唱片。

在手機公司採用這樣的免費戰略之前,谷歌很早就提供了大空間的免費郵箱服務GMAIL,UCC網站youtube也提供了大容量的免費視頻空間,網絡電話服務商Skype也給消費者提供了免費的長途電話、國際長途業務。

從很早開始,酒吧裡就免費提供下酒小菜,為什麼這種策略會奏效呢?這是因為在提供了花生等下酒小菜的時候,人們喝酒的概率會變大。更進一步的,美國的酒吧裡清水也是收費的,理由很簡單,水喝多了喝酒的概率就會降低。簡單說下酒小菜和酒是輔助關係,而清水和酒則是競爭關係。酒吧主人們通過過去豐富的經驗,一直採用這樣的銷售策略。

看看我們周圍,就能發現很多免費營銷,地鐵站前的免費報紙就是其中一種。曾經威脅到日報和體育報紙的免費報紙因為有很多讀者,所以可以從廣告收入上獲得高收益。人氣差的免費報紙會因為得不到足夠的廣告收入而被淘汰,這樣的話,倖存下來的免費報紙就可以逐步佔據更加有利的位置。越是資金實力雄厚的公司,在這種免費競爭中能夠生存下來的概率就越大。因此,消費者也可能會面臨因為壟斷招致的損失。

免費經濟市場的另一個弊端就是對資源的浪費。以免費報紙為例,因為免費派發給消費者,所以新聞紙會被大量浪費掉。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體制會導致能源的過度使用而招致地球變暖勢頭的加速。

企業經營專家中,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的,他之所以如此有名是因為他於1982年和羅伯特·沃特曼合著出版了《追求卓越》一書。有意思的是這本書出版之前,他們製作了1.5萬部的試讀版免費派發給對此書有興趣的讀者。當然,這令出版社大吃一驚,因為它們認為這本書本來銷量就不會很大,還免費派發這麼多試讀版。不過,這本書能夠成為超級暢銷書也正是這個免費試讀版的功勞。閱讀了試讀版後感受良多的讀者在此書正式出版之後蜂擁購買,導致此書銷量激增。托免費派發策略的福,湯姆·彼得斯成了超級暢銷書作者、頂級演講家和頂級諮詢專家。

韓國的公務員和企業家總是因為腐敗問題受到指責,所以以往很普遍的請客吃飯等現象現在大多被禁止了。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請客吃飯都是有所求的。因即時貼和透明膠帶而著名的3M公司的道德經營就非常徹底,該公司企業道德規定條例在禮品贈送的項目下面有這樣一條:「給業務相關方提供的禮品每年不能超過50美元,咖啡和多納圈除外。」所以,不用因免費的咖啡和多納圈而產生罪惡感。於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沒有免費的午餐,但是有免費的咖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867

科技股投資,越貴越好?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8449674
最近在想估值的問題。對於科技股來說,估值到底是貴好還是便宜好?很多問題也沒有想明白,和大家交流探討一下。

從歷史上看,發現科技股有一個有趣的趨勢:他們往往會在一段時間有非常強勁的股價上漲動力,盈利預測不斷超出市場預期。而市場在這個時候總是有大量分歧,看不清公司的市場空間,對於盈利模式也不完全理解。然後在一片「太貴了」的聲音中,股價不斷地上漲。然後有一天,增速開始下滑,市場對於公司的理解變得清晰,然而,股價也不再漲了。這個時候,雖然盈利還在增長,但一切變得清晰後,估值卻不斷下移。讓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首先是微軟,下圖是微軟的股價走勢圖。自從1990年以來經歷了非常巨大的上漲。特別是1995年Windows 95系統的推出,對於整個PC行業都是革命性的。之後微軟經歷了見誰滅誰的階段,把當年瀏覽器份額第一的Netscape也幹掉了。到了2000年,我記得美國有一個基金經理的調查,什麼股票是你最看好的。微軟毫無疑問排名第一。而也是這一年,股價見頂,估值出現了長期的下滑。
查看原圖

再來看看谷歌:谷歌在剛剛上市後也是經歷了一波上漲,那時候許多人還不理解谷歌的商業模式,這個由兩個年輕小夥創立的公司為什麼能成為全球最偉大的公司之一。市場不明白谷歌的廣告系統如何成為一個源源不斷的提款機。大家還在擔心雅虎搜索引擎龍頭最後被幹掉的場景在谷歌身上再次發生。然而,股價卻依然不斷上漲。之後等市場開始弄明白谷歌商業模式後,股價也是經歷了估值的下滑。雖然有2008年金融危機的因素,但到2012年上半年,谷歌的反彈遠遠不及其他高科技的公司。直到今天,市場發現谷歌不僅僅是一個搜索引擎公司。他的平台價值太強大了。而且云計算,安卓系統,任何一項技術儲備都足以雄霸天下。這時谷歌的股價才開始創歷史新高。
查看原圖最後在看偉大的蘋果:這家公司的估值在開始推出iPod之後就不斷慢慢下滑。當然,iPhone和iPad的推出大幅拉動了盈利增長。然而,在智能手機大幅提高的時候,以及喬布斯的去世,蘋果的估值終於和標普500接軌,變成了一個藍籌價值股。

查看原圖
我想說的是,對於科技股到底是估值貴好還是便宜好?許多美股的科技股基金經理認為便宜對於科技股是一個褒義詞。或許當一個券商因為估值便宜推薦某隻科技股時,他們也要開始賣股票了。估值的回落是為什麼?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行業空間。當行業空間看的清晰時,也是差不多看到天花板的那天。我清楚地記得當iPhone剛剛推出時,市場的預期是多少年以內佔智能手機5%的市場份額。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款產品的空間到底有多大。今天,當所有賣方分析師都能清楚預測蘋果每個季度的出貨量時,估值也和標普接軌了。

或許,牛股永遠是在爭議中上漲,在清晰中回落。也可能,估值對於投資來說遠遠沒有空間和方向來的重要。

點拾原創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研究,歡迎幫我們轉發。轉發請註明出處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27

心態越好,命運會越來越好 張永鵬88_hex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kgt.html

心態表示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只要有良好的心態,你就能每天保持飽滿的心情。精神打起來,好運自然來。記住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積極的心態,一旦失去他,就跳出去,要學會調整心態,有良好的心態工作就會有方向,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會失去自己。


心態的好壞,在於平常的及時調整和修煉並形成習慣。人活在世上,凡事都要看開點,看遠點,看淡點,心胸要豁達些、大度些,相信「任何事情的發生必有利於我、」且「辦法總比困難多」,也就沒有流不出的水和搬不動的山,更沒有鑽不出的窟窿及結不成的緣。


人活的快樂,就必須要有一個好心態。有位哲人說得好,「既然現實無法改變,那麼只有變自己。」改變自己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如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一、是慾望不要太高。慾望無止境,慾望越高,一旦不能得到滿足,形成的反差就越大,心態就越容易失衡。

二、是攀比思想不能太重。如果盲目攀比,就會「人比人,氣死人。」如果跟下崗工人比待遇,跟農民兄弟比收入,跟先進人物比貢獻,心態就能平衡,怨氣就自然消了。

三、是要學會忘記。不要對過去的事耿耿於懷,過去了的事就讓它過去,這樣才會少去許多煩惱,心情才能舒暢。


 

每個人都有一套屬於自我的生活理念,有的人生活的很快樂,有的人卻對生活出奇的失望,歸根結底是心態的問題。生活中總是會出現很多突如其來的災難,會讓人突然陷入一種茫然、焦急、狂躁的情緒之中,更有甚者對生命的絕望。
不難看出,隨著社會的進步,競爭的激烈,讓人們的各種壓力增大,如果當這種壓力超過了某種負荷能力的時候,就會讓人出現偏激情緒,這樣帶來的後果是無法想像的,如果人能在適當的階段給自己找一個出口,會逐漸排除這樣的精神壓力,讓你走向更輝煌的道路。


 


 

【我們應該怎麼減輕這樣的負面情緒呢?】

第一:學會讓自己安靜,把思維沉浸下來,慢慢降低對事物的慾望。把自我經常歸零,每天都是新的起點,沒有年齡的限制,只要你對事物的慾望適當的降低,會贏得更多的求勝機會。(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


第二:學會關愛自己。只有多關愛自己,才能有更多的能量去關愛他人,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就要儘量幫助你能幫助的人,那樣你得到的就是幾份快樂,多幫助他人,善待自己,也是一種減壓的方式。

第三:遇到心情煩躁的情況的時候,你喝一杯白水,放一曲舒緩的輕音樂,閉眼,回味身邊的人與事,對新的未來可以慢慢的輸理,即是一種休息,也是一種冷靜的前進思考。


第四:多和自己競爭,沒有必要嫉妒別人,也沒必要羨慕別人。很多人都是由於羨慕別人,而始終把自己當成旁觀者,越是這樣,越是會把自己掉進一個深淵。你要相信,只要你去做,你也可以的。為自己的每一次進步而開心(事是不分大與小的,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認真做,認真的事情反覆做,爭取做到最好)


第五:廣泛閱讀。閱讀實際就是一個吸收養料的過程,現代人面臨激烈的競爭,複雜的人際關係,為了讓自己不至於在某些場合尷尬,可以進行廣泛的閱讀,讓自己的頭腦充實也是一種減壓的方式,人有時候是這樣的,肚子裡空空的時候會自然的焦急,這就對了,正是你的求知慾在呼喊你,要活著就需要這樣的養分。


第六:不論在任何條件下,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哪怕全世界都不相信你,看不起你,你一定要相信你自己,因為我相信一句話,如果你喜歡上了你自己,那麼就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你,如果你想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只要你想,努力去實現,就會的!(很多人為什麼沒實現,就是沒毅力)

  

第七:學會調整情緒,儘量往好處想。很多人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急的象熱鍋上的螞蟻,本來可以很好解決的問題,正是因為情緒的把握不好,讓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讓複雜的事情更難.其實只要把握好事情的關鍵,把每個細節處理的得貼就會遊刃有餘.遇到棘手的事情,冷靜點,然後想如何才能把它做好,你越往好處想,心就越開,越往壞處想,心就越窄!


 

第八:珍惜身邊的人。用語方面儘量不傷害,哪怕遇到你不喜歡的人,你儘量迂迴,找理由離開也不要肆意傷害,這樣不僅讓自己心情太壞,也讓場面更尷尬.珍惜現在身邊的一切。


第九:熱愛生命。每天吸收新的養料,每天要有不同的思維.多學會換位思考,儘量找新的事物滿足對世界的新奇感,神秘感。


第十:只有用真心,用愛,用人格去面對你的生活,你的人生才會更精彩!

每天保持一份樂觀的心態,如果遇到煩心事,要學會哄自己開心,讓自己堅強自信,所以你想保持良好的心態,唯一可行的辦法是:懷著感恩的心去看世界,用心去看世界,不計較得失,學會發現身邊所有令人感動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76

越老越好賺 二線晶圓廠產能滿載

2014-06-02  TCW
 
 

 

在上市櫃公司公佈的二○一三年年報中,以八吋為主的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不僅營收破歷史新高,且全年平均毛利率達三二.五%,是三年前的逾兩倍,也是轉型晶圓代工營運表現最好的一年。而八吋廠同樣扮演營收主力的聯電,每股盈餘也較前年成長逾六成;今年二月以來,月營收相較去年同期皆增加一至兩成,是近三年來少見的好光景。

這些二線晶圓代工廠出現轉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八吋晶圓廠產能滿載所帶來的效益。

德盛科技大壩基金經理人陳威任形容,這是一種晶圓廠的「M型化」新現象。

一邊是台積電與三星、英特爾等晶圓大廠,砸下大筆資本支出,投入先進製程迎來高營收、高獲利;另一邊則是以八吋晶圓廠、成熟製程為戰火主力的二線晶圓代工廠,倚靠舊有的技術和設備,創造穩健的成長。

為什麼這些已經運作十幾年的晶圓廠,能帶來這麼大的助益?答案就在於「老」。

吃下業績大補丸智慧型手機、顯示器需求強

工研院產經中心(IEK)分析師彭茂榮表示,目前台灣的八吋晶圓廠,幾乎都已折舊攤提完畢,過去佔成本平均三到五成的折舊費用,現在都成了利潤,這些以八吋廠為主力的晶圓廠,毛利自然能提升。

毛利高當然得靠訂單支撐,對這些年歲不小的晶圓廠來說,智慧型手機和液晶顯示器相關晶片,需求激增,是帶動業績飆升的大補丸,不論在量和質上都出現改變。

彭茂榮表示,以智慧型手機而言,雖然成長趨緩,但絕對數目仍持續增加,對電源管理IC與顯示器驅動IC的需求依然強勁,加上手機功能越來越複雜,內建的感測晶片數量變多,平均是過去的二到三倍。而目前市場上強打的4K2K超高解析度電視,除了出貨量成長,每一台超高解析度電視所需的驅動IC,也是以往高畫質電視的二到三倍。

在智慧型手機與液晶顯示器質量俱增的狀況下,各家八吋晶圓廠的產能可說供不應求。

以電源管理IC、顯示器驅動IC為主力商品的世界先進為例,第一季平均產能利用率硬是撐到一○六%,才能應付客戶的需求,並在今年向南亞科購入了一座八吋晶圓廠,擴充產能。從全以八吋產能為主的世界先進近八季來的成績單,最能看出八吋產能滿載所帶來的效益。

需求日增的同時,供給面卻沒改變。目前各半導體大廠擴廠,都以大面積晶圓片的十二吋廠為主,目前最先進的奈米級製程,多僅能在十二吋廠投片,沒有廠商願意再回頭擴建八吋廠。加上要是新建八吋廠,得重新攤提折舊,近年來,全球幾乎都少見新建成的八吋廠。

同時,廠商若將產品改投至製程較先進的十二吋廠,將因使用較高階的製程,使得投片成本提高,IC設計廠商也未必有足以對應先進製程的設計能力。在八吋廠目前便足以應付產品製程需求的狀況下,廠商寧願排隊等單,也不願轉投十二吋廠,造就目前的滿載行情。

建議中長期投資難爆發成長,屬穩健價值股

但這種八吋廠產能滿載的情形,卻未必會永久持續下去。

一名晶圓代工廠高層透露,長期來看,為追求效能表現,客戶持續往十二吋廠高階製程挪移的趨勢,仍未見改變。估計兩到三年後,八吋廠產能利用率將逐漸下滑,屆時物聯網商機若是沒有崛起,補足八吋廠產能空缺,八吋廠產能滿載的榮景便可能不再。

雖然兩到三年內,八吋晶圓廠的產能大致仍將維持滿載,但從投資觀點來看,陳威任建議,以八吋晶圓為主的二線廠,不會有爆發性成長,屬於穩健成長型的價值股,建議投資人做中長期投資。

這波八吋晶圓廠的熱潮,或許不會為半導體市場帶來變革性的影響,但已足以讓這些?﹁徐娘半老」的二線晶圓廠重新發揮價值,喜迎春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81

面膜越貴越好?百元面膜保濕效果不如三元貨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465

(CFP/圖)

5月7日,中國消費者協會召開“26款面貼膜商品比較試驗結果”發布會,數據顯示,26款樣品之間的保濕效果差異顯著。

此次比較試驗的26款宣稱具有保濕功能的面貼膜樣品由中國消費者協會的工作人員以普通消費者身份,分別從北京莊勝崇光、北京新世界商場、絲芙蘭、莎莎、安利、凱德mall、屈臣氏等11家商場、超市和直銷店購買,樣品面貼膜單價從折後每片3.0元到191.7元不等,涉及嬌蘭、資生堂、蘭蔻、SK-II、美即、百雀羚等品牌。

結果顯示,有兩款面膜被發現有熒光物質,分別是資生堂的“新透白美肌源動力美白面膜”和“SK-II”護膚面膜。

熒光增白劑是一類能發出熒光物質的統稱,它可通過光學上的補色作用起到“增白”的效果。不過,中消協表示,我國目前並沒有檢測熒光劑的相關標準,出現熒光現象並不代表一定含有熒光劑,只能說明其產品中含有能夠產生熒光的物質,但無法判別是否為熒光增白劑,也不等於其產品對人體有害。

而在保濕功能方面的試驗發現,面膜的保濕性能和價格並不呈正比,部分高價面膜保濕性能還不如價格較低的實惠型面膜產品。

據了解,化妝品保濕效果越好,皮膚角質層中水分含量增加越明顯,皮膚越滋潤、光滑,越柔軟有彈性。經測試,26款面貼膜樣品中的保濕劑以甘油、丁二醇、透明質酸、丙二醇等居多。

有趣的是,樣品的保濕效果與其售價不成正比。如3元一片的紅景天補水保濕24小時面膜,6小時後的水分增加值仍大於10個單位,而59元一片的蕾舒翠美肌達人透明質酸水動能面膜(生物纖維)面膜,半小時的皮膚水分增加值僅為1.28個單位,從1小時後,保濕效果就基本為0了。

本次比較試驗還對常見的7種激素和常用的12種防腐劑進行了檢測。測試結果顯示,26款樣品均未檢出7類激素,有15款樣品檢測出上述防腐劑,但測試值均低於國家相關允許使用量,在安全使用範圍內。從比較試驗結果來看,26款面貼膜樣品都符合我國化妝品衛生規範要求。

新京報消息,近兩年,微商這一新的面膜銷售渠道備受關註。但由於微商缺乏統一監管,很多質量堪憂的“三無”面膜產品占據市場。中消協介紹,目前全國有超過1萬家微商企業。

業內人士介紹,大大小小的面膜品牌在近兩年間增長了4倍。而在調查網購面膜時購買假貨引發的問題中,過敏問題最為常見,占比39%,無宣傳效果的占14%,假貨但無害的占9%,其他占15%,最嚴重的是23%的消費者導致毀容。

針對當前微信朋友圈被賣面膜刷屏的現象,中消協消費指導部副主任皮小林對新華網表示,由於面膜屬於快速消費品,利潤較高,因而比較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造假。同時,網絡上刷信譽的軟件也起了不好的作用,蒙蔽了消費者。

他說,朋友圈中多是熟人關系,靠互相推薦來進行銷售。這種私人間的交易難以監管,一旦發生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情況,消費者將很難維權。因此,建議消費者一定要選擇正規銷售網點購買化妝品,即使是選擇微商,也盡量挑選可靠的熟人購買正規產品。

到底如何挑選面膜?中消協教你三招如何正確挑選面膜。

首先,消費者在挑選保濕面貼膜時,要根據自己皮膚的情況、使用習慣、目的以及經濟能力,挑選快速保濕、長期保濕、保濕美白、保濕抗皺等具有不同側重功效的不同劑型面貼膜,以達到更好滋潤護膚的效果,不可一味盲從。

另外,購買面貼膜與購買其他化妝品相同,請在正規銷售網點購買化妝品,以防買到假冒偽劣商品。

其次,在購買化妝品時,要仔細查看化妝品標簽,尤其註意進口化妝品必須有以規範化漢字書寫的中文標簽。按相關要求化妝品標簽應有產品名稱、生產者名稱和地址、實際生產加工地、化妝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編號及產品標準號、批準文號或備案號、全成分表,保質期限、凈含量等信息,若在購買時發現產品標簽標識信息不全或者是全外文標簽標識,很可能是有問題的產品。

化妝品標簽中需明確標註產品全成分表,成分含量大於1%的情況下按降序排列,含量越大越靠前,含量越小越靠後;如果成分含量小於和等於1%時,可以在含量大於1%的成分後面按任意順序排列。消費者在選擇化妝品時,也可查閱全成分列表,了解化妝品成分和含量排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047

馬雲開銀行:網路信用越好 借越多錢

2015-07-06  TCW


「其實中國不缺一家銀行,這個世界也不缺銀行,但缺一個創新的、為小微消費者(指中小企業與一般人)真正服務的一家銀行。」

六月二十五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杭州正式宣布,旗下無實體據點的「網商銀行」開業,推出的第一個商品就是線上借貸。

網商銀行是家不設實體分行和櫃檯的純數位銀行,非直接隸屬阿里巴巴,而是設在其關係企業螞蟻金服之下。目前阿里巴巴雖並未直接對螞蟻金服持股,但馬雲個人有,而螞蟻金服又持有網商銀行三成股權,顯示三家公司關係甚深。

如今,銀行牌照到手,歷時九個月的籌畫,讓馬雲名正言順跨足金融界。

《富比世》 Forbes)撰文表示:「馬雲無法滿足只在網路上賣東西,他要掌管中國所有人的錢包!」《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則認為,隨著網商銀行開張,金融產業將更加競爭,而電子商務和銀行之間界線,終將越來越模糊。

搶別人不碰的「長尾」客戶農民、小型網路商家都是目標群

網商銀行註冊資本為人民幣四十億元(約合新台幣兩百億元),目前受限於無法實施遠端開戶的情況下,將先從這兩百億元中做放款。

銀行一開張即跨足線上借貸,身為科技公司的阿里巴巴,玩法卻和傳統銀行很不一樣。

第一個差異是客戶選擇。「大企業的貸款不是我們該做的,」馬雲在開業記者會上表明,網商銀行的目標客戶不是創造八○%利潤的前二○%客戶,而是能帶來二○%收益的八○%「長尾」消費者,包括中、小型網路商家、一般消費者和農村居民。

根據去年底支付寶報告顯示,行動支付在偏遠地區使用比例比一線城市盛行。螞蟻金服執行長彭蕾說,傳統銀行無法服務的地區,就是他們瞄準的客戶。而貸款金額上限為人民幣五百萬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五百萬元),如果借貸金額超過上限,網商銀行便將客戶轉介給合作的銀行。

做信用評估全靠大數據徵信2.7億手機支付寶用戶即最大資料庫

不只客戶要和傳統銀行做區隔,網路公司對借款人進行信用評估,手法也是很「科學」。

現場一位螞蟻金服員工拿出手機、打開阿里巴巴旗下支付軟體支付寶,按下按鈕,上方顯示的是七百分的信用分數,再按一下,螢幕出現可借貸金額為人民幣五萬元。

「我的信用可以借款,」這位員工說。信用分數從三百五十分到九百五十分,使用者的分數越高,代表可貸款的額度就越高,甚至,還會影響貸款利率以及還款期限。

過去,一般中小型企業或消費者,如果要向傳統銀行貸款,必須提供證明其償還能力的文件;如今,在數位金融時代,用戶在網路上的資料,便成了銀行評估依據。

旗下成立十一年的第三方支付軟體「支付寶」,就是網商銀行大數據來源的秘密武器。

目前,手機支付寶每月活躍用戶數達二億七千萬人,是美國第三方支付龍頭PayPal的三倍,每年交易額逾一千五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兆六千七百億元), 在中國支付市場占有率八成,也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舉凡繳水電費、匯款、坐計程車、買電影票和餐廳吃飯等交易,都能在此平台進行。

當用戶的生活和支付寶綁在一起,每天動輒上億筆的資料,就成了網商銀行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在電商平台上已經累積了很多的交易和其他的一些資訊,這些資 訊我們會進行提煉(分析)。」 網商銀行行長俞勝法說,未來銀行將透過螞蟻金服和阿里巴巴背後的大數據系統,算出借貸人的信用分數。

換句話說,用戶在網路上的任何微小紀錄,都將成為數位銀行進行信用評估的依據。彭蕾說,網商銀行透過大數據分析,將不同金融產品或服務,分配給不同需求的客戶,「讓(網路)信用等於財富。」

事實上,利用消費者的線上行為進行徵信,網商銀行並非第一人。德國銀行Fidor將臉書(Facebook)的按讚數,做為貸款利率的參考,每多兩千個 「讚」,利率就降低○.一個百分點。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胡自立認為,科技業者具備快速和彈性特質,這是傳統銀行「沒有辦法迎頭趕上的。」

這也是為什麼,不像傳統銀行,以聘用財經背景員工為主,在網商銀行三百多位員工,卻有三分之二是工程師、以及大數據分析師等相關從業人員,「我們必須要有新想法,用互聯網(網路)的技術去服務他們(消費者)。」馬雲說。

不光貸款,還能理財賣保險不良率低於業界、投資績效勝大盤

中國科技大咖開銀行,還跨足線上借貸,當中的風險控制、利率和借貸金額,引發外界好奇。但事實上,阿里巴巴在這方面並非新手。

先前,螞蟻金服推出「螞蟻小貸」產品,主打網路商家借貸服務,五年來已有一百六十萬家參與,共借出人民幣四千億元(約合新台幣兩兆元),以借款不超過人民幣五萬元的商家最多,不良率只有一.五%,低於業界的二%。

經營網路商城超過十年的阿里巴巴,確實在線上借貸上有一定優勢。「所有交易都在它們(阿里巴巴)平台上發生,所以它知道哪個商戶還得出錢,它就給他多一點錢……,控管管理上,評據會比較多,」台灣群眾募資flyingV創辦人林弘全說。

不只線上借貸,螞蟻金服透過大數據所涉足的金融業務,還包括理財、保險等。例如,今年四月,阿里巴巴根據旗下電商平台的定價、銷售業績等數字,透過大數據 分析,從逾三十個產業、近兩千檔股票中,選取最好的一百檔股票做為指數成分股,做為用戶投資參考。今年第一季,報酬率高達四一%,績效比同期的滬深三百指 數等大盤還好。

從融資、理財到保險,背後都離不開大數據,科技業經營銀行的邏輯,迥異於傳統銀行業者,「我們產品和服務多樣化,而不僅僅是提供貸款,」 俞勝法說。這些科技咖挾著技術優勢,開發出來的產品和服務,足以攪亂金融產業的一池春水。

七月,網商銀行的第一款個人線上借貸服務將亮相,這位科技巨獸如何影響金融界,各界都等著看。

【延伸閱讀】可借貸、不能存款,竟是人臉辨識被卡關!

網商銀行正式開業,然而,第一個推出的服務是「線上貸款」,不見銀行最基本的存款服務。

原因就在一直未到位的臉部辨識技術!

六月二十五日,網商銀行開幕記者會的會場入口處,有一個大型螢幕,與會者只要經過,不到一秒鐘,系統即能辨認出你的姓名、性別和任職單位。這項技術看起來很炫,不過,卻是延宕阿里巴巴發展數位銀行的關鍵元凶。

今年一月,中國央行下發《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遠程開立人民幣銀行帳戶的指導意見》後,各家數位銀行開始研發遠程開戶的技術:人臉辨識。阿里巴巴也耗時多月 研發,今年三月,馬雲甚至在德國漢諾威電腦展(CeBIT)上,公開大秀這項新技術,據了解,阿里巴巴的人臉辨識技術,已達到能辨認出雙胞胎的程度。

只可惜,技術再好,至今仍未獲得中國央行批准展開測試,導致網商銀行僅能先從線上借貸業務開始。「我們希望監管部門能給我們先行測試,」網商銀行行長俞勝法說。

雖然網商銀行官方表面上強調,不必開戶也能進行線上借貸,然而,掌握用戶的帳戶系統,仍是銀行的基本利基。可想而知,只要這項人臉辨識技術不過,阿里旗下銀行能涉足的業務限制仍很大。

(文●莊雅茜)

【延伸閱讀】3分鐘就能借到錢,你的線上信用決定借貸金額——網商銀行借貸流程

情境:小明今天想向網商銀行借50,000元

Step1、進入支付寶的財富檔,點選「芝麻信用分」選項

Step2、系統針對用戶的5個項目進行評分˙行為偏好:購物與繳費時,在賣家指定時間匯款,可加分˙身分特質:個人資料如職業收入穩定,可加分˙人脈關 係:如與朋友常在支付寶互動,可加分˙信用歷史:過往帳戶如無逾期繳款,可加分˙履約能力:使用各類信用服務,能即時履約,可加分

信用分從350分到950分,分數越高,可貸金額越高!

Step3、點進「信用生活」選項,立即可查詢可貸金額免存摺收入、在職證明、抵押品等文件

Step4、填完基本資料,貸款金額1秒入帳

整理:莊雅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