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分錢一分貨,東西越貴品質越好

2012-4-30  TCW



你一定有這樣的經驗,光看價格, 很容易憑直覺認定售價五萬元的沙發,會比只賣一萬元的沙發坐起來更舒適;包裝精美、購於專業酒坊的紅酒,喝起來似乎比在大賣場買的好喝,即使這兩個瓶子裡 裝的其實根本是同一種酒。

這時,你已經落入了「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的陷阱。安慰劑(placebo)來自拉丁文,原意是「我會好起來」(I shall please)。安慰劑是指人總會進行自我暗示:你看過醫生之後,就會覺得好多了;如果是位頗負盛名的名醫,你甚至會覺得好得更快。

宣稱的效能,足以誤導使用者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韋格(Tor Wager)曾經做了一個殘忍的實驗,他先對參與受測的大學生施以電擊,然後發給半數受測者一種假的鎮痛乳霜,這種乳霜只是單純的護手霜,完全不含止痛藥 成分。但是使用的人卻宣稱,電擊造成的疼痛大大減輕了。其實是,「安慰劑效應」舒緩了他們的疼痛。

韋格透過幫受測者腦中控制心理流程的部位進行造影,發現這種效應來自前額葉皮質的刻意思考。當受測者得知自己剛剛擦了鎮痛乳霜,前額葉就會有反應,抑制負 責反應痛覺的情緒腦部位(例如腦島),因為受測者預期自己將會感覺比較不痛,結果他就真的感覺比較不痛了。

這就是為什麼,商人習慣在包裝上先宣示產品的效能,當你有所期待後很容易自我暗示,陷入「安慰劑」陷阱。

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利(Dan Ariely)的實驗,就證明這樣做確實有效。他讓受測學生喝下有標明「這類飲料已證實對促進心智功能有顯著效果,超過五十項科學研究支持這項說法」的提 神飲料,再讓這些學生去解字謎,結果證明,相信自己真喝了有效飲料的學生,表現得比沒有看到這些字樣之前還要好。其中,以原價購買飲料的學生,表現得又比 以折扣價購買飲料的學生好。

也就是說,飲料瓶上所提供的資訊及價格,都比瓶子裡的飲料來得更加有效。

偏見影響,反而不敢買便宜貨

上述道理被運用在行銷學上,你回頭反思,是不是便宜的開架式保養品與藥物,你反而不敢買?因為你的「便宜無好貨」直覺已經在你心裡深植;但你買越貴的名牌 鞋子或包包時,你反而不會仔細檢查縫線與思考耐穿度,因為越貴越好的安慰劑已經主導了你,然而實際上,名牌的鞋子不一定耐穿。

有些評論者如《消費者調查報告》、知名品酒專家帕克(Robert Parker)等,一向堅持進行盲目評比(Blind Tasting),目的就是希望避開安慰劑產生的效應,不讓預期心理影響判斷。有時,當測驗是盲目進行,受測者不再受前額葉皮質的偏見影響時,結果,最便 宜的酒反而得到最高評等。

我應該這樣做:1.購買前盡量先試吃、試用過,不要只依賴包裝上的說明文字。 2.不迷信大品牌,多向親友打聽、上網查資料,不被廣告訊息洗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