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国稀土假帐黑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拒绝审计


From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7/18/content_982485.htm


 中国内地首家在港上市的民营企业正在学习适应香港证券市场最残酷的游戏规则——被四大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抛弃,跌入到“仙股”行列

  2003年5月行将过去,但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中国稀土控股有限公司仍然未能公布其2002年年报——按照惯例,香港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下限是每年的4月30日。

  公告拖延的原因有些离奇: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中国稀土的核数师已数度更换。在“四大”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周游之后,近期才刚刚选定了香港本地的何锡麟会计师事务所。

  这意味着号称首批中国民营企业海外上市之一的中国稀土,正在被“四大”抛弃。尽管公开消息并未道尽此间委曲,但其股价却已应声而落:4月28日,中国稀土最低跌至0.42港元,至今在0.50港元上下徘徊,不复昔日光彩。中国稀土究竟发生了什么?

  民企明星

  中国稀土原名宜兴新威稀土控股有限公司,是位于江苏省陶瓷名镇宜兴市乡间的一家私营企业,创办者兼大股东是有一口浓重江苏口音的蒋泉龙和钱元英夫妇。

  尽管江苏省并没有丝毫稀土矿源,但却拥有很多家大大小小的稀土厂。在全国位列行业前十 名的就有三家:江阴加华(全称为江阴加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溧阳方正(全称为江苏溧阳罗地亚方正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宜兴新威。简而言之,稀土行业 指的就是通过分离技术提取稀土矿中的15种元素或元素的化合物,这是一个小行业。(参见辅文《稀土ABC》)全国全行业全部的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全年 的销售收入全国加起来约30亿元,大部分供应出口。中国较大的稀土企业总共100多家,但销售过亿元的骨干企业不过10家左右。宜兴新威大约排名第八、九 位。

  然而宜兴新威很早就意识到了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这使得它很快变得与众不同。早在1998年,宜兴新威就由法国里昂证券担任上市策划人,开始向香港主板进发。按照民企登陆香港的惯常作法,上市公司的注册地变成开曼群岛,一家名为YY Holdings Limited的公司成为其大股东——经过上市和在香港被称为“抽水”的两次后续融资后,它对上市公司持股仍高达62%。YY Holdings Limited为蒋氏家族信托人,全权受益人是另一家为钱元英及其子女全资持有的公司。曾经作过教师的钱元英国籍已转换成太平洋岛国基里巴斯,实际代表蒋氏家族——蒋泉龙自己的身份并没有变化。

  凭借香港投资者陌生而新鲜的“稀土概念”和“体制优势”,原来的宜兴稀土控股公司于 1999年10月15日在香港顺利上市(股票代码769),筹资1.2亿港元,外部投资者占25%,最终的保荐人为光大融资公司和新加坡唯高达融资公司。 至今,身为上市公司董事的钱元英还记得当时与中海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卫留成同时在港交所聆讯的一幕,结果当时雄心勃勃的中海油功败垂成,中国稀土却凯歌 高奏。

  此后一年间,宜兴稀土通过转券和配售再度筹资达2.5亿港元,并于2000年5月 改名为中国稀土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稀土)。一时间,中国稀土被市场追捧为民企明星,股价最高超过3港元。2001年,中国稀土的业绩冲上了顶点:根据 2001年年报,其销售额高达6.18亿港元,其中的稀土类销售额高达3.75亿港元,当年盈利1.47亿港元。

  蒋泉龙一举成为中国稀土界中的“能人”,“善于观察形势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速度”,这是业内对其较为正面的评价。

  然而上市也同样也使“透明度”问题受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事实证明,这很快就终结了中 国稀土的光彩。其实只要凭借基本的稀土行业知识和对中国稀土业的了解,就不难发现中国稀土上市以来的业绩严重注水(参见辅文《注水的稀土》)。知情人更透 露,中国稀土的内部财务人员曾一度对被掩盖的事实忐忑不安:宜兴新威为使股票上市,重新包装了公司三年来的财务报告,并将销售收入放大三倍。从那时起到现 在,仅从其主业稀土类产品看,销售收入累计虚增超过10亿元,可以推算利润掺水的累计额已达1亿元~3亿元,占其净资产9亿元的相当大的比重。这还是在假 设其耐火类产品的销售完全真实的前提下(参见附表一《中国稀土销售的稀土究竟是多少》)。

  这个事实是颠覆性的。因为如果按照香港联交所规定的最低上市条件——拟上市公司需有连续三个会计年度的业绩,其前两年总共利润不得低于3000万港元,最近一年不低于2000万港元、预计市值不得少于1亿港元——中国稀土当年能否达到上市要求都令人质疑。

  风云突变

  2002年9月,中国稀土公告了其未经审计的2002年中报业绩,销售收入为1.96 亿港元,其中稀土产品的销售额为7178.6万港元,较上年同期2.12亿港元急降66%。受此影响,其股价急剧下跌,从每股2港元迅速破位。在中报里, 中国稀土把原因归结为上半年国际稀土市场低迷,国内稀土产业政策未落实而影响出口配额发放等。但这仍是个突如其来的变化,因为在两个月前,蒋泉龙还对一内 地媒体表示当年的销售收入将达到10亿元!

  对于中国稀土来说,这种急转弯显然所来有自。据《财经》了解,2002年7月来曾 经有一封发自内地稀土界的举报信经由香港特首董建华转至香港联交所和香港证监会,内容直指中国稀土的稀土类销售有假。可以确信,自此中国稀土开始成为香港 证监机构暗中的“高度关注对象”——中国稀土对此不可能无所察觉,业绩突然大降本身就是一种姿态。

  然而时至今日,香港证监会并未对中国稀土采取任何公开调查。资深人士认为,这主要 受制于目前亟待变革的香港证券市场监管框架:证监会的立案需要相当确凿的理由,而对于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香港证监会受到的限制很大。比如清查银行账 户,香港证监会到内地调查会有很大不便,和中国证监会也缺乏这方面合作的法律安排或先例。即使到内地调查,银行也会以《商业银行法》为由不予查账。曾经轰 动一时的格林柯尔、欧亚农业事件最终均受制于此。

  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部门就此罢手。一位接近香港证监会的人士称,在目前的情况下, 监管部门更多倚靠的是市场力量:对可能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一般先通过核数师、媒体的工作,向公众传递信息;失去投资者信任后,公司的股价自然下跌,银 行、供货商由此产生警惕;公司内部矛盾爆发,或许就有内部人向监管部门提供证据,最后据此将之绳之于法。因此对于类似中国稀土的情况,证监部门最先倚重的 是核数师。

  正是这一年,中国稀土上市以来一直聘用的核数师安达信会计事务所因安然丑闻解体,香港安达信也被普华永道收购。然而不无蹊跷的是,在普华永道接收的安达信客户名单中,并没有中国稀土的名字。

  之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成为其2002年年报的核数师。然而到了3月12日,中国稀土又称因安永索要费用较高而解约,接任的是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一个月后的4月17日,毕马威又提出辞呈——这次索性连解约的理由亦未告知。

  几次更迭之后,即有业内人士判断:“四大”中的最后一家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也不可能接这 个显然已经烫手的山芋。果然,5月5日中国稀土宣布,公司最终聘任的核数师为香港何锡麟会计师行。后者显然不具备“四大”的声誉。据香港会计师公会秘书长 李启发介绍,截至2002年底的资料,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中,90%均由“四大”审核。

  这种反常现象很快引起了市场对中国稀土财务真实性的质疑。专家指出,在香港上市公 司没有权力单方面解聘会计师,必须要经股东大会批准才能换,但会计师也可参加大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因此此番中国稀土的情况,更像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动放 弃,这显示出问题远比出具保留意见严重。

  《财经》辗转获知,“四大”的一致放弃有一秘而不宣的背景:收到了有关部门的“特殊关照”,主要内容是督促其要独立判断,要仔细审核。这种情况在对于受到证监会“关注”的上市公司案例中,并非罕见。

  核数师疑云

  今年3月安永的迅速解约多少透露了对中国稀土财务真实性的质疑。

  据了解,安达信在中国稀土的一年审计费约150万港元左右,而此次安永提出的收费为“重大额外审核费用”,约在四五百万港元左右。事实上,安达信在前一年度刚刚为中国稀土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按照惯例年度审计不应该有额外的工作,更不至于有高出数倍的收费。

  中国稀土4月26日发布公告称,安永注意到需对银行结存、出口销售、原料和制成品的管 理进行额外的程序安排,而且安永对账簿上确认所有固定资产遇到困难,也未能取得核实部分固定资产原值所必须的原有文件,甚至对存货也怀疑是否会在储存中出 现损耗,因此要求“重大额外审核费用”——中国稀土对此不能接受。这份解释其实已清楚的说明,安永在经过初查后对中国稀土的银行存款、出口情况、存货认为 需全面进行审核,需要作大量额外的工作。虽然公告里并没有说安永是否认为需要对以往年度都要重新进行审核,但从高额的收费要求来推断,这恐怕不仅仅是针对 当年。

  对于稀土这个“稀有行业”,核数师有太多的理由审慎,“这些稀土粉末甚至看上去和 一般面粉没什么差别”。香港一位会计专家称,四大望而却步的理由不外如下:一个是首先得了解稀土业的知识。对产量进行匡算,看看生产线、生产流程、原材料 采购和产出是否匹配,这需要可靠的专业判断;二是对实际销售情况进行确认。与其主要客户、出口配额、银行资金往来等进行不同科目不同程序的确认,务必取得 第三方的证明,即来自海关、主要客户、银行等的确认函。三是倘若确定有假后,还要仔细检查资产类科目的真实性,看看虚增的资产藏在哪个科目下,对固定资产 的原始文件、存货的盘点和估价、应收款的真实性都要一一求证。

  然而对内地的问题企业作调查,风险和难度很大。审计程序中的征询函到了中国到处都 可遇到“完美的安排”:收到征询函的客户常被当事人操控,或干脆由几个皮包公司配合。甚至国内银行在接到确认函时常要求核数师和当事企业一起来,然后随便 盖个章,至于有无担保等重大事项、资金往来等经常不予准确地核实。因此,会计师未必有能力查清企业的真相。一旦今后企业“东窗事发”,“四大”赖以生存的 声誉就会受到重创。如此不如“走为上策”。

  水分会自动消失吗?

  记者在江苏宜兴中国稀土的工厂所在地大浦镇实地采访中,见到了中国稀土董事会主席、副主席蒋泉龙夫妇。中国稀土的惊人业绩在他们看来主要归功于民营体制。这确乎也是当初吸引香港投资者的一大“卖点”。

  似乎是为了打消记者的疑惑,蒋泉龙主动称:“我认为公司上市难免有点水分,比如80% 是真的,20%可能有水分,上市后要将这20%的水分甩干,这是正常现象。”这是与市场对民营企业最乐观最善意的解脱不谋而合:企业上市时做假,但在投资 取得效益时隐瞒利润,用以弥补以往的黑洞。

  果真如此吗?根据《财经》了解,中国稀土账目中的水分绝不止20%,而且这样的财务黑洞一旦形成,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企业就会像穿上了红舞鞋一样根本停不下来。

  从中国稀土的历年年报来看,上市以后中国稀土从来就没有“甩干水分“的迹象,其营业额 从1999年的4.48亿港元,到2000年5.58亿港元,再到2001年的6.18亿港元,基本上每年增加1亿元。其中稀土类产品的销售占比接近 70%。而事实却是中国稀土实际的稀土类产品销售额至今仍仅在1.5亿元左右。(参见表一)

  虽然实际的销售量并无突飞猛进,但中国稀土的投资规模却在迅速膨胀之中:2001 年6月,中国稀土募集资金投向的两条生产线扩建工程竣工,这是一条6500吨的氯化稀土分离线和一条3500吨的离子矿分离生产线。这使得中国稀土的生产 能力扩大了近三倍。2002年中国稀土又新增一条500吨的荧光粉(以稀土为原料的加工产品)生产线。

  截至2002年6月30日的数据,中国稀土的固定资产高达4亿多港元,另有应收款近1亿港元,存货1.9亿港元,银行存款3亿多港元。可以推测,中国稀土虚增的资产,就藏在这些科目和数字里。

  不无讽刺的是,与“甩干水分说”恰恰相反,这可能与市场上最为悲观的一种推断更为吻 合:企业在最初虚报业绩后,一般都要扩大投资来掩盖黑洞,通过虚增固定资产的价值,或者虚增大量的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类项目来做平账务。进而必然在未来 某时归罪于市场环境、金融危机、“9·11事件”影响甚至SARS危机,为投资失败找到借口,令当初的黑洞“合法化”。-(张学庆对本文亦有贡献)

  【资料】

  稀土ABC

  稀土是常常伴生于铁矿的一种多金属矿的总称,含元素17个,可供工业用元素15个,常 用于发光材料、永磁材料、工业添加剂等,被成为“工业味精”。中国是稀土的资源大国及生产大国,储量占全世界80%。然而中国不是稀土强国,基本是向国外 的稀土产品使用商提供初级原料。

  中国稀土工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直到改革开放前仅有10多家企业。20世纪 70年代北京大学徐光宪院士为代表的学者完成稀土萃取串级理论到计算机仿真设计技术后,中国稀土的分离技术在世界上达到先进水平,生产技术和产品工艺流程 设计变得简单,生产企业提出要求,通过计算机就可完成工业化设计。于是稀土业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掀起了一股稀土热。稀土投资较少,几百万即可上分离 线,几千万就可达到中等规模,稀土产品(多数是原料或初级产品)大量出口创汇,利润空间较大,更激发了乡镇和县市办稀土厂的热情。

  多年来稀土价格几经几落。1989年下半年,稀土外销形势恶化,出口受阻,厂家竞相削价以求生存,但大多数厂家还是倒闭。一直到1992年下半年,出口形势才转好,比以前温度更高的又一轮热潮凸现。这是稀土业的黄金时代。

  1996年下半年中国稀土再一次滑坡,产品价格大幅下滑,销售产量虽有增长,利润却反 而下降。1999年到达谷底后,2000年开始反弹,数量、价格、档次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好景不长,2001年的稀土产品价格与2000年的相比,又 下跌三成到五成,甚至更多,至今未见起色。而中国大陆的化工原料没有同步下跌。因此稀土企业的盈利难度很大。

  目前中国大陆较大的稀土企业(不包括稀土永磁企业)有140多家,主要厂家还是10多家,全国各类稀土产品的年销售收入约30亿元。70%以上稀土产品销往欧、美、日等外商。由于1999年开始实行出口配额管理,所以稀土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在1997年内蒙古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和1999年中国稀土香港上市成功后,稀土就成了渴望上市的企业的操作题材。目前仍有近10家稀土企业竞相准备上市。

  2003年,国家组建南北两大稀土集团:以稀土高科为首的北方集团,和以中国铝业公司为首的南方集团近期刚刚挂牌,能否从此实现产业的整合、理顺关系,告别各稀土企业的低端竞争时代,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凌华薇/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2

華碩一年換三家會計師事務所內幕

2010-7-12 商周





六月二十八日,傍晚五點四十一 分,華碩以「為提升會計師事務所專業倫理及溝通效能」為由,公告簽證會計師由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更換為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就 在這則看似平凡無奇的公告六分鐘後,華碩又另以一紙超過千字的重大訊息公開說明,「將事件始末完整交代」。不少會計師都說,這還是生平首次看到公司換會計 師時,刊出這麼長篇的「作文」。

華碩的公告甚至以「本公司保留對安侯建業之一切法律追訴權利」作結,如此高分貝表達不滿,實在罕見。事實 上,華碩去年第三季才把簽證會計師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換成安侯建業,這次再換,等於這家資優生企業,一年就換了三家會計師事務所。

「頻 繁更換會計師,外界會質疑公司跟會計師意見不同,讓人感覺在買財務opinion(意見)。」一位會計師透露。

先換掉二十年夥伴 在財報處理上產生歧見

過去葉素菲掏空博達科技等案,就是一年內換了兩家事務所,引發外界與投資人的質疑。當公司短時間內更換會計師事務 所,不免引人聯想會計師不願替問題公司財務背書,華碩如此大動作的自清,就是為此以平息外界疑慮。

然而,華碩早在去年八月,公告換掉與華 碩合作長達二十年的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恐怕才是華碩這一連串換會計師的開始。

從華碩成立的第一天開始,安永就是其簽證會計師公司,包 括華碩現任會計及財務主管張偉明等部門多位成員,都出身安永。為何這樣長遠的合作關係,會在去年生變?

一位安永會計師透露,雙方在二○○ 八年九月,因「國內可轉換公司債轉換價格重設」在財報上的處理看法不同而產生了歧見。為此,安永甚至請示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的解釋意見,讓安永與華碩的合 作默契出現重大裂痕。

再換掉新戰友 質疑安侯遭施壓拒簽證

隨後,華碩就以為了配合實施國際會計準則(IFRS),公開遴 選會計師事務所,換掉安永,在去年第三季,換成安侯建業。

現在,變成安侯建業不願簽證華碩,逼得華碩換成當初遴選之一的對象資誠。為了平 息外界的疑慮,華碩還特地在公告中強調,換成資誠的原因是去年遴選時,「其間安侯建業與資誠均表現優異難分軒輊。」

這句說明去年第三季安 侯建業何以勝出的文字,看在其他四大事務所眼中,卻很不是滋味,尤其是國內市占率最高的勤業眾信,在華碩的公告裡,可能誤導外界勤業眾信去年參與華碩評選 時表現不佳。

一位曾在去年中參與投標的會計業高層直言,「華碩為了保護自己,不惜傷害所有人。」由於外界不會得知公司實際選擇標準,說不 定當初是選價格,而非品質與服務等會計專業,卻因此把四大事務所都拖下水,對無關的業者來說等於吃了悶虧。

華碩大動作抨擊安侯建業被其他 客戶施壓而不願簽證華碩,不過這理由,看在國內會計師眼裡,卻顯得理不直、氣不壯。

一位會計師分析,安永的客戶群裡,原本就沒有任何會與 華碩產生競爭的筆記型電腦產業的客戶群,如今是華碩自己選擇將會計師事務所換成安侯建業,才產生了華碩口中,有客戶施壓的藉口。

由於上市 櫃公司委任的會計師事務所為公開資訊,且會計業市場集中,目前國內超過八成上市櫃公司都由四大事務所簽證,同產業客戶重疊也屬常見,華碩在正式委任前,理 應能掌握包括宏?痋B廣達、仁寶等競爭對手都是安侯建業客戶。

華碩與安侯建業分手的真正原因,在華碩公告的一段文字中,透露出雙方不歡而 散的弦外之音:「該客戶集團海內外業務總公費龐大,超過華碩集團之簽證公費」、「安侯建業身為國內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卻因公費問題及所內部分會計師既得利 益之紛議,甘冒違背職業道德之風險,棄毀對本公司的承諾……」字裡行間可看出華碩不滿安侯建業因公費多寡而「選邊站」的蛛絲馬跡。

一位安 永的會計師就透露,對事務所來說,承接知名客戶對名聲與行銷都有好處,華碩也知道這一點,因此安永為華碩簽證多年來,公費調漲幅度較有限,隨著華碩國際營 運布局越來越多,安永服務華碩,已經是「半買半相送」。

波及競爭對手 連宏?硈ㄢQ迫跳出澄清

其實談到公費,四大會計師 事務所都有滿腹苦水要吐。「公費相同,幣別不同」,比較香港、中國同業,四大業者異口同聲凸顯公費偏低問題。

「台灣會計師收費,世界倒數 第二低,只贏過菲律賓。」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營運長張明輝指出。

一年換了三家會計師事務所,華碩這次罕見的自清動作,幾乎掃到 所有相關人,不只把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都拖下水,就連競爭對手宏?痐]被迫跳出來澄清,華碩換會計師事務所與他們無關。

就有會計師指出,客 戶與事務所雙方基於信賴而合作,更換委任對象時也應好聚好散,否則就像「女朋友跟別人結婚,結沒多久又離婚」,到頭來只是落人笑柄、兩敗俱傷。

延 伸閱讀:逾8成上市櫃公司委託4大事務所

勤業眾信:33%客戶:台積電、日月光、中鋼、光寶、宏達電等

安侯建業:21%客 戶:宏?痋B廣達、仁寶、友達、大立光等

資誠:18%客戶:統一、聯強、鴻海、台達電、正新等

安永:12%客戶:聯發科、聯 電、台塑化、國泰金、華映等

其他:16%

註:本資料以上市櫃公司家數計算市占,統計時間至99年5月1日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39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 張明輝 不當「窮忙族」 用早起掙得工作主導權

2011-7-25  TWM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張明輝,曾經因貪睡半小時而差點開車開到睡著,讓一天的工作從痛苦中開始。

三十五歲以後,他以「早起」取得工作主導權,不但自創表單管理工作行程,還把新聞分三種、會議分兩種,就是要讓自己不當愈忙愈亂、卻愈亂愈窮的「窮忙族」!

撰文‧林讓均

晚上八點,車子剛離開煩囂的台北市信義區,沿著快速道路緩緩駛入木柵,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張明輝,這才感受到夏夜裡的一絲涼爽!趁著到家前,他打起精神在腦內飛快轉過一輪今天發生的大小事情,同時整理出明天的待辦事項與工作順序。

下班,對別人來說是一天的結束,恨不得早早將腦袋關機。但五十二歲的張明輝每天下班時,必定在回家的路上花上半小時,不只為今日事做整理,還順便勾勒出隔天的工作概況,等於為即將發生的事情提前暖身。所以對他來說,下班,其實是一天的開始!

「資誠」名列國內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上班時間是比一般公司早的「上午八點半」,而全公司最早來的,往往是有早起習慣的所長薛明玲與執行長張明輝。例如張明輝就風雨無阻,每天都早半小時、八點就到公司。

有效率!

以表格分類待辦事項緩急

張明輝每天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看國內兩份主要的財經報紙。「看報紙要有方法,我半小時就能看完報紙,而且做完分類!」張明輝說,報紙上的訊息分為三 個層次:第一種看過標題就好;第二種是需要讀完整篇報導,了解來龍去脈的;第三種則最重要,不只要讀完報導,還得請祕書剪報,分發給相關人員進行研究。例 如二○一三年就要正式上路、影響金融業界甚巨的IFRS(國際會計準則),就屬於第三種。

看完報紙,張明輝會將前一晚整理好的待辦事項,逐一填入自創的表單當中,並依照「緊急、不緊急」、「重要、不重要」的原則,來設定優先順序。

這些A4大小、記載得密密麻麻的工作表單,仔細一看會發現其實只簡單區分為三欄,分別是以英文填寫的「issues」(待辦事項)、「deadline」 (到期日)與「remarks」(備註意見)。「備註意見」這欄主要是標明負責人與事件進度,一旦處理完就整列畫掉。

「以表單來管理工作,是我從『法櫃奇兵』系列電影中學來的!」張明輝笑說,男主角印地安納.瓊斯的爸爸說他從來不用腦袋記東西,因為所有事情都鉅細靡遺記載在隨身冊子中。

自從三十多歲從電影中得到啟發以來,張明輝一直保有這個以自製表單來管理工作的習慣,近年還衍生為兩份工作表單,一份是張明輝的個人工作行程,另一份則交由祕書管理公司交辦事項。

雖然一天至少須開三個會、上班時間被會議瓜分,但講求效率如張明輝,連會議安排都藏有時間管理的邏輯。早上的時間通常保留給公司內部開工作會議,這時開的 會叫作「宣導型會議」,主要是會商一些已有具體執行方向的工作事項,這種會議往往是凝聚共識、不需要太多討論,所以可在一個小時內結束。

另一種會議,則是需要大量腦力激盪的「開放型會議」。張明輝說這種不超過六個人的會議,經常從天馬行空的討論開始,所以開會時間要夠長。他會把這種會議安排在工作告一段落的傍晚時間,或者乾脆選在氣氛輕鬆的周六上午。

有紀律!

開車險出車禍讓他決心早起除了以上述方法盡可能地管理上班時間,張明輝為了避免一天從忙亂開始,還寧願當起早鳥一族,早晨六點半以前一定起床。但他不是天生就起得早的人,也曾因貪睡而讓上班節奏大亂。

他是在三十五歲之後,才學會以「早起」來管理上班時間。當時他剛出掌中壢分所,但因住在台北,每天須駕車奔波於中壢與台北之間,加上那時只有中山高,堵車堵得嚴重,一趟車程往往要一個半至兩小時。

「剛開始我常常開車開到『天黑』,覺得怎麼愈開眼前愈黑,原來是太累了,差點開到睡著啦!」張明輝說當時八點半上班,想說七點從台北出發就可以,但因遇上 交通尖峰期,別說趕不及上班時間,還差點發生車禍。一陣子的疲於奔命之後,他發現癥結就在不夠早起,因此決定提早到六點起床、六點半出門,沒想到一切節奏 就順了起來。

「現代人經常忙而亂,也就愈忙愈窮!其實可以透過時間管理來讓自己從容一點!」張明輝說,他每天一起床就轉開收音機,一邊聽新聞,一邊盥洗、著裝,然後帶著狗在社區公園中跑一圈,還有時間吃完早餐才出門。

早起,對張明輝而言是管理工作時間的第一步,因為有效率,一天至少可以省下兩小時的工作時間,一個月下來就多掙得了四十小時。他說,要養成「早起」這個習慣不難,「紀律」二字而已。

張明輝

出生:1959年

現職: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經歷:全國會計師公會理事、中原大學會計系兼任講師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會計碩士早鳥時間管理法 1.早半小時到公司。2.報紙新聞分三類閱讀。3.自創表單管理一天行程、會議分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92

串聯兩岸業務 全球第二大建築師事務所將登台 香港三大富豪最愛用的建築師


2011-11-14  TCW




全球第二大建築師事務所凱達環球,二十六年前是一間只有三位員工的小事務所,建築師出身的英國籍創辦人紀達夫,卻可以打破區域的藩籬,將公司發展成擁有一 三○○位員工的跨國建築師集團,營收高達二.二一億美元。

撰文‧梁任瑋

建築師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最本土的行業,脫離一個區域,就得適應不同文化設計,但他的公司不但有本事在全球四大洲有三十五家分公司,生意還做到非洲去,他 就是凱達環球(Aedas)建築師事務所主席紀達夫(Keith Griffiths)。

凱達環球目前是全球第二大、香港第一大建築師事務所,香港三大財團長江實業、恆基兆業、新鴻基都是他的業主,香港凱達環球去年營收高達二.二一億美元,光 是香港就有七百名員工。二○○八年金融海嘯時,香港凱達環球一口氣裁員一一五位,還一度成為香港大新聞。

亞洲市場是凱達環球的大本營,有一三○○位員工,十月底,紀達夫帶著凱達環球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韋業啟、北京分公司總監溫子先悄悄來台拜訪。他的計畫是三 年內來台灣成立分公司,將兩岸三地的建築設計業務串聯起來。

外籍兵團建築師來勢洶洶

事實上,台灣建案規模過小、找外國建築師設計不符成本,但吸引像紀達夫這樣的大師登台搶生意,主要是看好兩岸的房地產商機,隨著凱達環球進軍台灣市場,地 產業恐掀起一股外籍兵團建築師的熱潮。

創辦凱達環球的紀達夫,出生英國西南部鄉下威爾斯。五、六歲時,他就特別著迷空間感與光影變化,因為威爾斯日照不多,他印象中,陽光照射到屋內桌角的陰影 總是如虛線般斷裂,那是一名孩子接觸建築的源頭,喜歡畫畫的他,最後也如願走上建築師這條路。

靠購併壯大 登上事業巔峰一九八二年,紀達夫跟隨英國知名建築大師諾曼.佛斯特(Norman Foster)到香港設計匯豐銀行總部,開啟他與香港的不解之緣。「我很幸運在那個時候來到亞洲,趕上當時香港經濟準備起飛的時機。」紀達夫說。

一九八五年,紀達夫在香港自立門戶,成立建築師事務所LPT。雖然草創時期只有三位員工,在天時地利人和條件配合下,紀達夫接案量越來越多。但他發現,光 在香港發展是不夠的,如果不能與紐約、巴黎、倫敦、東京接軌,在他眼中永遠就只是一家本土公司。

二○○○年,企圖心旺盛的紀達夫,趁勢合併有一一四年歷史的英國老牌建築師事務所AHR,並將LPT與AHR兩家公司改組為凱達環球,這個關鍵抉擇,不但 讓紀達夫的建築事業登上頂峰,也讓凱達環球有機會晉升為跨國建築師集團之列。

然而,凱達環球真正的轉型成功,在於紀達夫將建築設計與企管經營,兩個毫無交集的平行線產生交集。一開始,凱達環球也只做香港的公共建築、住宅案,後來因 為業務擴展到海外,才陸續到東南亞、美洲、歐洲與中東成立分公司。這些散落在海外的三十五家分公司,因為大量採用本地建築師擔任總經理,不僅可以充分滿足 當地的客戶,還可以跨國支援新任務。

靠經營管理 全球無縫接軌「因為每一位建築師各有所長,有的擅長機場、車站公共建築,有的熟悉辦公大樓規畫,我們打破過去建築師各自為政的運作模式,建立了一個集中管 理的組織平台,我稱之為『神經式網絡管理』。假如有一家中國建商想到杜拜蓋摩天大樓,我們不但有中東分公司可以服務業主,甚至也可從全球兩千位建築師中找 到最適合者調派到中東。所以凱達環球的總部在哪裡一點都不重要,建築師的工作地點是繞著全世界跑。」紀達夫說。

擁有建築師斯文外表的紀達夫,談起經營管理,宛如精明幹練的執行長。記者問他是藝術家還是生意人?紀達夫大笑說,藝術家與生意人並不矛盾,畢卡索是一位出 名的畫家,也是成功的生意人;畢卡索也非常懂得控制產量,提高畫作的價值,「出色的建築師應該是要達到客戶要求,並遠遠提供超越客戶所需要的。」回歸建築 師理想面,紀達夫認為,這才是一位成功的建築師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

凱達環球

成立時間:1985年

負責人:紀達夫

主要業務:建築設計規畫

2010年營收:2.21億美元台灣成為國際大咖建築師競技場過去一年來,港、日、美、歐知名建築師事務所紛紛來台與台灣建築師搶飯碗。以擅長新古典 (ART DECO)建築風格的香港巴馬丹拿建築及工程集團(P&T)為例。這幾年趕上台灣房地產推案熱潮,非常積極接案,目前在台已承接數十件豪宅外觀設 計案,堪稱外籍建築師事務所最大贏家。

此外,熟悉東方人喜歡的建築式樣的日系建築師,也頗受台灣建商青睞。例如設計東京都廳的建築師丹下健三,10年前因來台規畫「宏盛帝寶」外觀打響名號。近 年他的兒子丹下憲孝也延續父親腳步深耕台灣市場,目前在新店、板橋都有案子。

另一股在台灣建築市場異軍突起的勢力,是英國兩大知名建築師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gers)與諾曼.佛斯特(Norman Foster),理察因為設計過全世界最貴豪宅英國「海德公園一號」,吸引元利機構董事長林敏雄重金禮聘他來台灣設計「信義聯勤」豪宅案;還有欣翰建設在 士林官邸旁的建案也委由理察操刀。

而曾經設計過瑞士再保險公司在倫敦「子彈摩天樓」的建築師諾曼,目前有台灣建商打算邀請他在台北信義計畫區設計豪宅。

還有一種是外資地產公司來台推案,直接找自己熟悉的建築師來台合作,例如港資私募基金豐泰地產即將在天母推出的「星懿」,就請來紐約知名華裔建築師 Calvin Tsao設計,有大師加持下,預估每坪房價將挑戰150萬元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48

會計師事務所IPO「跑馬圈地」 難逃通過率影響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60996.html

然IPO過會一向由主承銷商主導,但是隨著勝景山河等事件的爆發,作為企業上市過程中的重要中介,會計師事務所的IPO業務「跑馬圈地」開始越來越多地受到過會率的影響。

一位國內大型會計師事務所執行副總裁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現在不管是我們的IPO客戶還是當地金融辦都越來越關注會計師事務所的過會率。如果項目被否得多了,勢必對今後承接業務產生影響。」

行業平均通過率81%

本報記者梳理Wind統計數據發現,截至7月底,除去2家待表決的上會企業,今年共計有214家企業上會,審核結果為「通過」的為174家,行業平均通過率為81%。在餘下的40家企業中,未通過的為34家、取消審核的為5家、暫緩表決的有1家。

在所涉及到的44家會計師事務所中,IPO未通過情況基本上是「做多錯多」。

在44家會計師事務所中,承接總業務達到10家企業的有8家會計師事務所,全部為內資所。其中,立信會計師事務所(下稱「立信」)以承接28家企業排名榜首,但其IPO被否企業也達到了5家,在絕對數量上同樣是未通過企業最多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而天健會計師事務所(下稱「天健」)今年前7個月承接總數為19個,位列第二;深圳市鵬城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下稱「鵬城」)和信永中和會計師事務所以13個IPO業務總數並列第三。但上述三家會計師事務所未獲得通過的企業總數分別為3家、5家以及3家。而總承接數為10家的大華會計師事務所(下稱「大華」)和大信會計師事務所(下稱「大信」)被否企業數均為1家。

從通過率來看,在承接業務量較大的上述8家會計師事務所中,因「綠大地」等事件被推到風口浪尖,即將被併入國富浩華和天健的鵬城通過率僅為62%,處於墊底位置。而大華和大信通過率為90%,承接業務量排名首兩位的立信和天健通過率則為82%及84%,超過行業平均的81%通過率。

相較於內資所,Wind數據顯示,「隱蹤」IPO業務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今年前7個月中承接IPO業務總量均在4家及以下,其中畢馬威華振僅有1單業務入賬。但除承接業務量達4家的德勤華永有一單IPO業務被否之外,其他均全數通過。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對本報記者表示:「相對於某些內資所來說,『四大』在風險控制方面較為嚴格,如果覺得項目風險較大,則傾向於不承接,而某些內資所則會選擇承接。不過,承接總數越高被否的可能性也會相應增加,這是正常現象。」

會計師事務所被通過率「拖下水」

「其實說起來挺『冤』的,絕大多數IPO企業被否跟會計師事務所關係不大,但是最後我們也會受到影響。」上述執行副總裁表示。

的確,若從證監會發佈的被否原因來看,絕大多數與會計師事務所的關係確實不大。例如證監會對由天健IPO的客戶安徽銅都閥門股份有限公司的不予核准理由是:公司所處行業市場競爭激烈,整體環境的增速放緩,應收賬款原值增長佔營業收入增長比例較高,對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構成重大不利影響。同樣,證監會給北京東方廣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不予核准理由是報告期內公司轉讓子公司股權前後與其交易金額較大,業務體系的完整性存在瑕疵。

當然也有與會計師事務所有關的被否理由。例如對二次上會的上海冠華不鏽鋼製品股份有限公司的IPO審議中,證監會發現其2010年第一次上會的申報材料和聆訊中並未披露關聯事項,因此對其首發做出否決。

作為冠華不鏽鋼的第二次上會的申報審計師,天健的內部人員對記者透露:「冠華的被否其實跟我們沒有關係,而是與其前任審計師有關。對於這些與我們關係不大的IPO被否,我們在承接新業務時只能向客戶儘量解釋。」

那不同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IPO是否有不同的影響?一位曾擔任過發審委委員的資深會計師對本報記者表示:「擔任發審委委員的都是比較資深的會計師。企業上交的招股說明書水平如何,其實根據經驗就可以判斷。對於類似『四大』所申報的財務數據,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在收入作假、賬務處理等問題上不會花太多精力去查,因為通常『四大』的把關會相對嚴格,這方面的問題會比較少,相對我們會注重申報企業的公司治理、業務能力等問題。但一些內資所這方面的把關沒有大所做得好,而個別內資所所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通過一系列的合併,一些規模較大的會計師事務所總所對分所的管控會出現薄弱,許多被否的企業也較多是由分所『經手』。」

但上述會計師同時也承認:「目前證監會否決原因大多與會計師事務所無關,可見會計師事務所在承接項目的時候審慎度和專業度都有所提高。另外,在初審等環節證監會也會幫助企業去處理一些會計差錯問題,最後上會類似問題自然比較少。」

而由於IPO通過率對會計師事務所的影響,如何提高自己的IPO通過率現在已經不只是券商要考慮的問題。

「現在的趨勢是會計師除了關注自身的財務領域外,對擬上會企業的法律、治理框架等其他問題也會關注,如果遇到在財務領域外的較大問題以致可能影響其過會,我們會勸阻企業申報,必要時會放棄該項IPO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40

原創 財務部如何配合事務所年報審計 流風回雪VV

http://xueqiu.com/1249249306/23243082
陽春,年報日日披露甚盛。開始是點點滴滴,斜風細雨,到後來漸急漸密,雪片般落下,教人應接不暇。到今日還沒披露的,想來也在緊張糾結之中了。審計離場了沒?報告草稿有了沒?收尾工作,固然是酣暢淋漓,在此時刻,稍微總結幾句年審配合,倒也不負恩澤。

1 派人

   無論財務部有多少人,總覺得不夠用,這是所有公司的正常感觸。審計,來兩個人也好,來二十個人也好,財務部最好只派一個人,至多二個人配合。

   這是經驗,並非真理。曾有人,審計一入場,就把財務部9個人的職責分工一一說清,叫審計根據分工該找誰找誰。結果呢,審計需要催好幾個人,財務部所有人都被審計催,公司需要瞭解審計進度,問自己人得問一個遍,又不想因此開會,只能去問審計組長。

   派一個人配合,是說此人負責接口:從審計那裡得到資料清單,將清單分工給各人,從審計那裡得到問題清單,將問題分給各人。這個人不需要瞭解所有事宜,更不需要擁有全部資料,他管好收發就可以了。這樣,公司想瞭解審計進展,問只問這一個人就行了。

   各公司財務部的人,性格水平是參差不齊。派去配合審計的人,倒不需要多機智勇敢,但一定得「懂事」,知道大致方向,不可瞎說。曾有某會計,去接待審計組,一見面異常熱情,一開口就介紹自己家多少費用不曾入賬,審計組當即就笑了。

2 給資料

   據說獨立性是會計師的生命,但在審計現場,會計師的命根子是,資料。

   在審計組進入現場前,可以先把資料清單給公司,公司把能提供的電子版的東西發郵件過去。每個事務所,都有資料清單模板,但這是大路貨,肯定不是適合所有公司。因此,財務部拿到這個清單後,要先刪減,給不適用的那些打上標記,反饋給事務所,然後再組織提供。

   如果是連續審計,則上一年已經提供的、本公司特色資料,比如什麼分析表、什麼清單之類的,細心的會計師會在來年的資料清單裡直接寫上,粗心的會在現場才想起來索取。財務部拿到清單後,如果發現並未要這些特色資料,那麼也不用上趕著給,因為,會計師可能今年的想法不同,這些東西說不要就真的不要了。

   除了清單上的,現場審計開始後,還會索取很多東西。其實除了基礎資料外,很多資料都是可以談的。審計組不可能對公司的所有管理流程爛熟於心,他們也不知道公司有都有什麼數據和表可以提供,因此,他們要的東西,公司可能壓根就沒有,或者很難提供。這時,就要主動去問審計組,你要這個資料,是為的什麼目的,咱們一起想想能不能換換,沒準我這有證明力更強的。例如,審計要求把所有5萬元以上的合同全部複印,公司的量又非常大,眼看就報廢一台複印機,這就可以去問,你的目的是什麼,你懷疑哪個科目的什麼問題,我能不能給你帶金額的合同清單,這個我可以保證不重不漏,我賬上每筆收入都在摘要裡寫了合同編號,你VLOOKUP一下就知道執行情況,然後你挑大額的複印好不好?或者我給你合同清單,你隨便抽,但我給你合同電子版,行不行?

   基礎資料就不能談了,比如對賬單。有的公司為了顯示自己強勢,故意這不給那不給,並以此為能事,這除了浪費審計組的時間,讓事務所有理由提高收費之外,並沒有其他效果。

3 答問

   與客戶溝通,是事務所的必修課,但他們並非就個個溝通的好。溝通是雙方的事情,很多情況下,公司還得主動。

   中介不是主管單位,中介的審計也不是打與被、罰與被罰的關係,相反,大家的目的是一起把報表趕緊做完做好。因此,大家更多的是在協作,而非敵對。

   事務所的提問,有時深刻有時低級,是否回答,如何回答,要區別對待。

   公司的人,財務的,業務的,人力的,行政的,對同一事情的看法可能各不相同,比較深刻的問題,尤其是敏感的那些,答案要想好。比如審計要詢問某銷售員某大客戶的情況,財務部就要請這個銷售員先說一遍,不妥的地方要修正,然後再讓這位銷售員去書面或者口頭回答,如果審計組在詢問中提出新的問題,此人可以說:這個問題我不負責回答,請通知財務部再派別人。

   這樣做對嗎?

   對。

   審計組得到的所有資料和解釋,都是公司以公司名義提供的,所有對他們提供資料和解釋的人,都是代表公司,因此,在出面溝通之前,公司內部商討答案,那是極其正常的。再說,外交部都有口徑詞,普通公司不可能比外交部口才還好,不集體準備答案那是太自信啦。

   公司認為深刻的問題,事務所未必這麼認為,很多問題都是履行必要程序而問,不是在深挖問題,所以如常回答即可,不用派出副總級別的人解釋,當然自己內部討論答案可以多花一些時間。

事務所提出的低級問題,有些要回答解釋,有些不要理睬。

   公司的運作管理方式,要解釋,但不用特別深入解釋。敘述時要體現公司內控優秀,管理完善等令人放心的優點。

   公司提供數據之間的勾稽關係,要稍微解釋,讓審計得以迅速核對數據,否則他們左思右想可能浪費時間,更可能發現其他公司不想討論的問題。

   會計政策之類的,要解釋,比如審計問為何收入是這樣確認的,就要對他們細說原因,同時彰顯自己公司多麼正確規範。審計時間也都是不夠用的,冷冷拋一句「自己去想」,審計可能花三分鐘想完,然後斷定公司是錯的,接下來的溝通更浪費時間。

   審計組自己弄出的問題,不要理睬。比如,公司提供的數據,審計搬到底稿上為何明細加總不等於合計了,這就不要管。首先公司不負責檢查事務所底稿,其次,即便公司熱心去幫忙,花的時間也不會比事務所自己檢查花的時間少,因此乾脆不管。

   審計方法問題,比如抽的樣本不足,該做替代程序的沒做,這些不要管。遇到脾氣不好的會計師,財務部一提這些他們還可能咆哮,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們少做的程序,自有他們經理、合夥人去管,哪怕離場後再補充大批資料,他們也不至於因此就耽誤了報告時間。

4討論

   很多事情是要討論的,比如某筆調整要不要調,某處怎麼寫附註等等。有時還涉及審計意見類型。

   涉及審計意見類型的,一般在審計入場之前,就該定個差不多。公司的大事大政策大數據也就那麼些,有沒有問題公司自己知道。公司和事務所都有個掂量對比過程,公司要的,事務所要的,彼此想好,不行就換換新鮮,這都是可能的。事先不想好,想在現場矇混過關,有可能成功,但風險是在的,等審計發現了再去談,時機有點晚了,若公司處於弱勢,也就是說,事務所有沒有這家客戶都不在乎,那麼後果不樂觀。

   現場討論的,還是意見類型以外的事情更多。交流這些事情,要找對人,不要和沒有決策權的人討論,因為說了也沒用,他們至多往上原樣反映,反映過程中走樣的也有。

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審計堅持自己的看法,不肯改變,他們一遍又一遍重複相同的理由,任憑公司怎麼說服也不為所動。這時候,生氣是沒用的,要弄清究竟是事務所的誰在擔心什麼,然後對症下藥。有時,僅僅是事務所合夥人曲解了事務所現場人員的匯報,有時,僅僅是事務所經理懶得對合夥人做更多解釋,就選擇了壓迫公司。

   例如,壞賬準備率為何很低,事務所初步判斷公司提取不足,有隱瞞虧損的嫌疑,這樣的事務所可能看st公司看的多了,基於一般認識做此等推理,也可能是,只要公司多提一些,這裡肯定就沒有風險,審計組不用追加任何程序,更不用多花時間對合夥人匯報,所以他們選擇引用準則、要求補提。

   公司呢,遇到這種狀況,就得耐心解釋客戶質量,介紹信用管理體系,並拿出數據談談公司在產業鏈中的強勢地位。理由擺足了,如果審計組還不聽,那麼,直接找其合夥人談。

   事務所的逐級覆核是必要的質量控制,但這逐級控制也帶來不少溝通成本。這個溝通成本,有時直接影響到審計效率,為了促進審計,公司必須知道什麼問題和哪一層次的人去談。

5質量

   利用事務所的工作,促進公司的報表質量,那是必須的。公司購買的是服務,不是幾本紙做的報告。因此,要充分利用會計師的專業,優化報表,優化財務。除非有貓膩想矇混過關,各種資料提供的是越快越好。不要怕改表,每一次修改都是報表的優化。

   同樣是干淨意見,審計質量可以是天差地別。真有事務所抄個數字就走,很快出報告,問他們:「我們公司怎麼樣?」回答只有「很好」。乾淨報告固然要緊,但公司沒注意的問題,事務所也不想注意,這就沒有增值服務了。

   而有的事務所,除了做審計,公司的雞毛蒜皮問題都能注意到,還能找到不起眼的漏洞和隱患提出建議,且介紹其他公司的經驗,這就是好審計。如能提升管理水平,公司何樂而不從呢。當然也有審計,管理問題看不見,優化建議提不出,十元級別的不合規發票查出來幾十張要求調整,這樣的審計,是沒將公司的重點與審計的重點恰當結合,是否受歡迎就難說了。

例如,審計工作完成後,審計組告訴公司,你賬表都沒問題,但在未來,公司規模幾倍之後,供應商的管理肯定成為問題,因為這行業的上游格局很清晰,不可能再以這麼簡單粗放的辦法去管,所以,公司應該早做考慮,有意識培養優質供應商,基於此,採購考核和庫房賬簿都要有所改變,好的辦法有哪幾種,等等。這樣的會計師,保證比滿口說好的受歡迎。

      有時,遇到的會計師真好:專業好,態度好,這就要記住,爭取明年還讓這個人來。常見公司換事務所,理由就是帶隊的會計師跳槽了,公司不想讓別人審。有時,會計師看上去水平普通,公司還是想讓他繼續審,那是因為,此人對公司已然熟悉,換個人,各種情況又得重新介紹一遍,這也是時間啊。

   某公司,曾經被一位水平高的帥哥審過,當時談起準則和行業政策,這帥哥三言兩語就說的很透:準則如何,大家怎麼做,監管的看法是什麼,稅的風險有多大,某地的最新稽查案例是什麼,所以你們怎麼處理才最恰當,等等。後續的會計師,經常問的是,你們為什麼這樣做,你們為什麼不那樣做,咱們再核對下準則好不好,等等。幾年之後,公司還是想念那帥哥,打聽他去了哪個所裡,看能不能再請他來審,哪怕是做個諮詢也好。專業水平的魅力,就是如此。

6 招待

   其實審計組最喜歡的是時間,不是大餐。招待這件事,可有可無,比較狠的公司,可以做到,事務所合夥人去現場都不管飯,只關心問交通是否擁堵,建議多坐地鐵少開車,普通會計師自然就更不管了。更狠的公司呢,是天天帶出去大餐,每次不算路上就2-3小時,飯後還有活動,審計組苦不堪言,只能加班熬夜趕進度,報復性地多提意見。

   為了協調氣氛也好,增進感情也好,恰當的招待還是可以有的,比如入場吃一次,或者離開時吃一次。日常餐飲呢,有的公司提供自己公司的食堂卡,陪或者不陪都行;有的公司壓張支票給最近的小餐館,讓審計吃完簽單;如果按約定公司負責食宿,那就讓審計組去住宿的酒店吃;如果按約定公司不負責食宿,那麼什麼都不管也正常。想對審計組更好一些,可以給張附近的超市卡,讓他們購買飲料和零食,或者乾脆就買好搬過去,都行。

   拼酒,絕對不是好習慣,但也有不少公司,審計組一到,先拉出去痛飲,審計組喝的多,資料提供就快,審計組不能喝,資料提供就慢。這種辦法雪是不讚成的,因為殺敵一萬,自損八千,喝酒太浪費時間,弄不好還耽誤事情,真要和審計組拉攏感情,從速提供資料那是最好的。但是真有公司,非喝不可,以喝倒審計組為榮,但實際上,無論喝多少次,該給的資料還是要給的。

7 日常

     對年審工作的配合,不是在審計組到達時開始的。其實,公司每發生大的事情,都要和會計師及時溝通,在寫下那筆重大分錄之前,就討論個透徹,這樣雙方都好,避免年末花時間糾結,也避免公司做出不可逆的動作。預審時候,更是要讓會計師儘量多看,這樣可以減少年後的工作量。

     這一點相當重要。凡是大事,是瞞不過會計師的,所以也不用瞞。早些討論,達成一致意見最好,討論完了還有分歧,及時換所也來得及,最怕藏著不說,3月份雙方僵持不下,臨時換所,得連夜找新所,很麻煩。

     總之,在年審中,財務部和審計組是協作關係,無論工作多麼繁瑣,問題多麼碎,都得去持續推進。質量和效率,都在協作中深刻體現。好在審計總有結束的一天,報告總會出來的,我們所做的都是過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565

內外交困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國分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9548

Paul Gillis:

對於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安永、德勤和畢馬威)而言,這周可能是其進入中國30年以來最重要的一週。

週一,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中,SEC要求暫停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以及BDO的中國分支機構的執業資格。這意味著這些事務所的中國分支機構審計美國上市企業的資格將有吊銷的風險,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那些中國客戶在美國繼續上市的資格也存在疑問。

今日,中美就開展年度戰略與經濟對話,我預計中美監管機構之間就審計底稿的糾紛將會列入議程,並且很可能通過外交渠道解決。而昨天的消息是,中國證監會已完成一家中概股公司的會計底稿整理工作並履行完相關程序,目前已通知美方,準備向美國證監會提供底稿。這是中國證監會首次對外提供有關公司會計底稿。中國證監會還準備向美國審計監管機構PCAOB提供有關公司的會計底稿。

從判例來看,SEC起訴四大和BDO的案件進程對於事務所們不利。在庭審前的最後一個回合辯論以法官判決事務所披露其審計的美國上市公司審計費告終。事務所拒絕披露這些數據,但法官指出:「這有助於瞭解是否永久禁止(這些事務所)的執業資質,甚至包括為那些非中國的美國上市公司,能有效將相關方完全驅逐出這個行業。」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這不會導致這些事務所完全退出這個行業,但無疑將重創這些事務所。

而對於四大而言,除了面臨官司之外,他們在中國的業務還面臨著來自競爭者更大的壓力。

中注協剛剛公佈2012年度中國會計師事務所100強排名,而最大的新聞是畢馬威掉出了前四。瑞華會計師事務所超越了四大之二的安永和畢馬威。

以下是2012年度中國前10大會計師事務所排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052

雲峰債違約調查:交易商協會譴責瑞華會計師事務所並暫停其業務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196.html

關於雲峰20億債券違約關鍵財務數據失真的調查,目前有了新的進展。

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6月21日發布公告,公開譴責瑞華會計師事務所(下稱“瑞華”)並暫停其業務。該事務所作為綠地集團的審計機構,在交易商協會複查綠地集團和雲峰集團財務信息時,曾反複要求其提供相關調查工作所需材料,但瑞華並沒有配合。

交易商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協會正在督導發行企業根據自律調查通知書反饋書面說明及證明材料,同時也在梳理其他中介機構如雲峰集團的審計機構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上海華申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的相關情況。如果在調查中發現發行企業及相關中介機構確實存在違規情形,將及時提請召開自律處分會議進行審議,並將相關處分結果及時公布。

審計機構“瑞華”責令改正

據交易商協會的公告,2016年6月16日,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自律處分會議經複審決定,給予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下稱“瑞華”)公開譴責處分,責令瑞華及時改正,並暫停瑞華相關業務,期限為一年。

交易商協會在針對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綠地集團”)及上海雲峰(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雲峰集團”)涉嫌信息披露違規等事項開展自律調查過程中,要求瑞華提供其在針對綠地集團年度報告審計工作中關於雲峰集團的相關工作底稿。瑞華未能按照協會相關要求及時提供調查工作所需材料,未履行會員應盡義務。經自律處分會議審議認定,其上述行為違反了《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中介服務規則》、《銀行間債券市場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現場調查工作規程》等相關自律規定。

今年1月底,銀行間債市私募債“15雲峰PPN003”和“15雲峰PPN005”發生本息實質性違約。

雲峰集團的前實際控制人為綠地集團,在2014年~2015年間,雲峰集團共發行7期共計66億元的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PPN)。但目前已經有兩期債券本息違約,另外兩期利息違約。

該事件的吊詭之處在於,兩份不同出處的關於雲峰集團的財務信息“打架”,且相差懸殊。

綠地集團2015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截至2015年6月末,雲峰集團凈資產3.5億元,資產負債率99%。

但另一邊,“15雲峰PPN003”和“15雲峰PPN005”主承銷商浦發銀行提供給投資人的數據是,截至2015年6月末,雲峰集團合並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247.4億元、總負債197.7億元。如此算來,雲峰集團凈資產達49.7億元,資產負債率79.9%。

公開資料顯示,“15雲峰PPN005”是2015年9月17日發行,但一個月後10月27日綠地集團單方面發布公告解除對雲峰集團的托管協議。

2月26日,因發現綠地集團所披露的雲峰集團財務信息與雲峰集團自身披露的財務信息存在巨大差異,協會向綠地集團審計機構瑞華會計師事務所開展自律調查。

立信、華申會計師事務所亦在審查範圍內

交易商協會相關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中也透露了對發行企業雲峰集團、綠地集團的調查進展。

相關負責人稱,前期,協會針對雲峰集團、綠地集團涉嫌信息披露違規等事宜相關自律調查。作為債務融資工具的發行企業,雲峰集團未能按照相關要求及時進行說明或提供書面材料,對調查工作消極對待、嚴重影響調查正常推進。

3月30日,經自律處分會議審定,給予雲峰集團公開譴責處分,責令其及時改正並配合相關調查,暫停其相關業務。上述處分信息已通過協會網站進行公示。

6月16日,依據相關自律規定,自律處分會議經複審審定,給予瑞華公開譴責處分,並作出責令改正、暫停相關業務一年的處分。

目前,協會正在督導發行企業根據自律調查通知書反饋書面說明及證明材料,同時也在梳理其他中介機構如雲峰集團的審計機構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上海華申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的相關情況。如果在調查中發現發行企業及相關中介機構確實存在違規情形,將及時提請召開自律處分會議進行審議,並將相關處分結果及時公布。

交易商協會表示,註冊制下發行企業的信息披露是核心,中介機構盡職履責是基礎。在債務融資工具註冊發行過程中,包括主承銷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評級公司等在內的中介機構須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盡職履責,輔導發行人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未來,協會將持續強化對中介機構的自律管理。通過日常監測等常態化工作安排,有效發現審計、評級等違規線索。對於拒不履行會員義務或明顯不遵守執業準則要求的,將嚴格追究責任。有關自律處分情況,將及時公布。

6月15日,惠譽(Fitch)將綠地集團(Greenland Holding Group Co., Ltd.)的長期外幣及本幣發行人違約評級(IDR)由最低投資等級BBB-下調至垃圾等級BB+,展望負面。同時,綠地集團的高級無抵押債務評級及所有未償還高級無抵押境外債券的評級由BBB-下調至BB+。

至此,三大評級機構已經全部將綠地集團降入垃圾等級,公司目前的評級為Ba1/BB/BB+。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03

中國基金業協會暫停接受兩家律師事務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法律意見書

中國基金業協會11月4日發布《關於暫停接受部分律師事務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法律意見書的公告》稱,近日,多批次投資者向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協會)進行投訴,反映北京天和融匯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和融匯)和北京天和融旺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和融旺)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情況。

經查,天和融匯和天和融旺分別於2014年6月4日和2015年1月29日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按照《關於進一步規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幹事項的公告》規定,天和融旺委托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於2016年4月為其出具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法律意見書,天和融匯委托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於2016年5月為其出具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法律意見書。由於天和融匯和天和融旺相關投訴事項涉及投資者人數較多,登記備案信息和法律意見書內容與投訴中反映的情況存在重大差異,協會已委托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和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對上述兩家私募基金管理人進行專項核查,同時已將有關情況向中國證監會報告。

為嚴肅登記備案工作紀律,維護私募基金行業秩序,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協會決定自2016年11月7日起,暫停接受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和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出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法律意見書。根據專項核查結果,協會將對天和融匯和天和融旺采取進一步處理措施。

協會強調,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環節引入法律意見書制度,目的是要充分發揮律師行業的法律服務專業力量,提高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備案信息真實性,推動私募基金管理人依法合規開展業務。今後,協會將按照風險導向原則,不斷加大專項核查力度,擴展專項核查覆蓋面,按照《證券投資基金法》有關規定,督促律師事務所勤勉盡責,真正發揮法律意見書制度的作用,促進私募基金行業健康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144

美國上市企業會計監督委員會否決中磊會計師事務所註冊

1 : GS(14)@2011-06-11 15:01:59

http://pcaobus.org/Registration/Firms/Disapproval%20Notices/Zhonglei.pdf
2 : GS(14)@2011-06-11 15:02:16

http://www.zlcpa.com.hk/sc/home.html
網站
3 : GS(14)@2011-06-11 15:02:36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10611/00202_028.html
港資審計師美註冊觸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7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