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殺手鐧 蔡東豪 Tony Tsoi

2013-01-24  NM
 
 

 

蔡俊傑是今年青年工業家獎得主之一,他接受訪問,記者稱他為「香港最後一個廠佬」,他不認同,記者追問他在工業界打滾多年,有否遇過比他更年輕,自己創業的廠家,他想不出一個。我的觀察跟蔡俊傑相若,不計子承父業,過去十年八年自己開廠,又做出一定規模和成績的廠家,我好像未遇過。

蔡俊傑今年45歲,17歲進工廠打工,從低層做起,闖出驕人成績。蔡俊傑從事模具製造,模具佔客戶產品成本不高,但作用關鍵。客戶對模具認識不深,通常依賴供應商的專業服務。模具的特點和精電的產品有相似的地方,這訪問我愈看愈入神。蔡俊傑對於為客戶創造價值,看法是,不要單拼價格,他的撒手鐧是三件事:「質素穩定、服務好、贏得客戶信任。」我看到差點想拍掌,這就是我一直的想法,由成功廠商把口說出來,特別響亮。提及撒手鐧,大部分人即時想起的,是可口可樂的神秘配方、蘋果的跨時代設計、中電和港燈的壟斷地位等。這些撒手鐧一是鋒利無比,無堅不摧,一是穩如泰山,無可替代。至少,這些擁有撒手鐧的公司一定善於創新,不斷創造最強的產品和服務。假如公司形容自己的撒手鐧是質素、服務和客戶信任,聽者一定覺得有古怪,這些都是所有公司應做到的本分,不可能稱得上是撒手鐧。這種古怪猶如男人在酒吧對女人評頭品足,形容女人的優點是人品好。

我加入精電(710)後,有一件事令我很困惑:為什麼經常出現品質問題?基本上是同一件產品,設計上沒根本性改變,生產了幾十年,應該手到拿來,怎會出現品質問題?不是偶然一兩次,是經常出現。奇怪的是,客戶沒有因出現品質問題而離棄精電,大吵大鬧一輪後,繼續落單。我花了一段時間思考這件事,後來想通了。我們當然不想品質出問題,但出現品質問題不是世界末日,問題出現了,正好是我們改變的機會。精電生產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屏(LCD),主要客戶是汽車,LCD是化學和電子混合物,對於我這門外漢,生產程序複雜至難以置信。LCD技術表面上沒變,其實不停在變,變得複雜,客户要求不停提升。即是說,LCD是一件本質上不甚穩定的產品,精電犯錯時,精電的對手也有可能犯錯,這解釋了客戶繼續落單的原因。犯錯可能性不能完全消滅,只能盡量減少。不肯認錯是人性一部分,在商業世界,認錯可能引起法律責任,公司視認錯為洪水猛獸,有問題出現,第一個反應是,不關我事。我想通的地方是,生產LCD人人都會犯錯,但犯錯後工廠怎面對客戶卻有分別。客戶不是從單一供應商採購,誰優誰劣,心中有數,出現品質問題後仍肯落單,是因為我們不比人差。我要改變的,是出現品質問題後,精電要做得最好,爆鑊後是另一個舞台。我沒誇大,精電品質部有超過二百人。

我對模具認識近乎零,看蔡俊偉傑訪問,我看到有不少地方跟生產LCD相似。模具基本技術表面上沒大變,但精密度高,客戶依賴程度高,易學難精,其實技術水平不停在提升。蔡俊傑的撒手鐧不是做到全行最平、零品質問題、創造石破天驚產品等,而是「質素穩定、服務好、贏得客戶信任」。表面看,這些是例行公事,但從一個生產LCD半途出家的廠佬看,這就是工業的真理。我們要弄清因果關係,「質素穩定、服務好、贏得客戶信任」不是因,而是果。這三件事做得好,需要經年累月的紮實基本功,廠商不怕認錯,從錯誤中不斷進步。做工業,外人看到的,是冰山一角,九成事情在人家看不到的水底下發生。工業性質是細水長流,每天做得好一些,你問我,昨日做過什麼值得一談的事,我未必答得出。一定沒錯的答案是,昨日我們在救某一場火。曼聯下一場波,贏或輸,我不敢說,但以五年或十年成績看,曼聯毫無疑問是英超第一。工業的關鍵不是確保贏下一場波,而是在細水長流中做得最出色。

蔡東豪 Tony 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169

終極護城河 蔡東豪 Tony Tsoi

2013-01-31  NM
 
 

 

公司分析不時接觸到「護城河」三個字,這是好事,因為這概念相當重要。護城河很貼題,一條寬闊護城河,河中有鱷魚,象徵無法攻破的城堡。護城河作為分析公司的概念,大部分人認為是出自股神畢菲特。過去二十年,畢菲特不停提及護城河,提醒投資者護城河的重要性。這些年其他人用不同方式演繹護城河,護城河的定義五花八門,護城河究竟是什麼,我覺得有點亂。

護城河表面定義,大部分人贊成,是持續競爭優勢,關鍵是「持續」。能夠長時間、在不同環境中,把一件事做好,難度甚高。有人說大品牌是護城河,大品牌代表大市場份額,具市場領導地位,多能持續創出佳績。可是,世事總有例外,大品牌遇挫折,淪為小品牌,例子有不少,香港人熟悉的例子是諾基亞。我自開始擁有手機便是諾基亞用戶,未想過用其他品牌,只不過三幾年時間,我不再是諾基亞用戶,甚至不能想像自己重投諾基亞陣營,大品牌原來十分脆弱。大品牌可能不夠,還需要創新能力,緊貼時勢轉變。看取代諾基亞的蘋果,它的創新能力毋庸置疑,不停推出一代又一代精彩產品,但有誰能預言蘋果五年十年後的市場位置?大品牌加創新能力也未必代表有效的護城河。蘋果市盈率只得十倍左右,原因是投資者擔心它的長期競爭力。蘋果不錯是大品牌,兼且擁有超凡創新能力,但不少人認為它的市場地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消失,敵人進一步便可越過護城河。

大品牌和創新能力也不夠,不如追本溯源,從最基本開始,是人。公司擁有優秀管理層,便可靈活變通,長期保持競爭力。但想深一層,人會變,有些時候變至認不出來,人其實並不靠得住。一夜之間,蘋果管理層從神級變為令人憂慮,便是例子。這樣不是,那樣又不是,什麼是真正護城河?我有答案,去年畢菲特出席美國國會調查金融危機的聽證會,議員問他,怎樣分析一間公司的實力,畢菲特的答案是,分析公司最重要的一項指標,是Pricing Power。公司決定加價10%,挺起胸膛不擔心流失客戶,這便是好生意;加價前管理層須集體祈禱,這不是好生意。Pricing Power有譯做「議價能力」,我較喜歡「提價權」,因為我喜歡「權」字,權在誰手上,決定勝負。畢菲特解釋他重視提價權,因為他不想過分依賴管理層,他甚至指公司擁有提價權,可抵銷管理層的弱點。由他去揀,他任何時候都會揀提價權,而不揀出色管理層。

減價是一種很差勁的競爭手段,因為顧客擁有不買的選擇,即是說,減價吸引不到新顧客,只益了一定會買的舊顧客。管理層缺乏想像力,遇到對手出招,只懂以一招減價迎戰。管理層視減價為有效,因為即時見到正面效果,生意短期內的確增加了,管理層感亢奮,以為藥到病除,但後遺症很有可能是墮入向下流的漩渦。管理層的職責,是環繞着產品和服務不斷創新,或是能夠不斷說更動聽的故事,這是考驗管理層功架的最佳驗證,減價不單欠想像力,還欠勇氣。畢菲特其實自問自答,終極護城河只得一條,無須拗,因為提價權是果,不是因。擁有提價權的公司代表它一定擁有品牌、創新能力、網絡效應等競爭優勢,而且這些優勢不是一時三刻,是長期和經得起考驗的。提價權不會來得符碌,管理層必定充滿自信,看通顧客沒選擇,只有自己能以這種價錢提供這種質素的產品和服務,對手提供的可能較便宜,但不是同一質素。除了自信,管理層須有勇氣,他們相信短期市場反應或是負面,長期而言,加價是正確決定。

在網絡年代,提價權變得更珍貴,因為資訊傳遞迅速,所有人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到最重要資訊來作抉擇。在網絡年代能保持提價權的公司,護城河又闊又多鱷魚。信股神吧,不要糾纏公司的市場地位、產品質素、管理優勢等,這些概念難觸摸,終極護城是提價權。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542

六十歲創業 蔡東豪 Tony Tsoi

2013-02-07  NM
 
 

 

六十三歲的「大師姐」麥麗敏在IT界工作幾十年後,過着退休生活,因為一個偶然機會,退休後創業,以「大師姐」品牌製作糕點、甜品和月餅。麥麗敏說:「我的年齡是成功的其中一個因素,因為後生仔沒有我的exposure,年過六十創業,反而是個優勢。」六十歲創業代表優勢,跟普遍看法不同,這觀點值得深思。

醫學昌明,今日六十歲等於以前四五十歲,從身體狀態方面看,六十歲做到需要大量精力的工作,相當合理。可以做到不代表做得好,六十歲創業代表優勢,取決於應該不是外在身體,而是內在心態。普遍看法是,創業是年輕人的世界,因為創業者內心飢餓,要成功,要發達,飢餓的人能發出很大能量,除了可日以繼夜工作,還可以做出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大部分人對創業者的聯想,是例如Facebook創辦人在大學宿舍埋頭苦幹。科技創業者從無至有,憑創新改變世界,這類創業者全是年輕人。在科技創新領域,年齡可能是一項障礙,因為科技變得太快,創業者須活在科技速度中,跟最新事物同步呼吸。

對於某些創業者,飢餓不一定是賺很多錢,所謂成功是要證明一些事情,例如證明所有不看好的人是錯。創業者路途多數不平坦,沿途總有前輩智者,或八婆八公,不斷潑冷水,創業者心裡的一道力就是來自不忿氣,要證明自己是對,這些閒人是錯。這份沒有理據基礎的任性,多會在年輕人身上找到。另一種對年長者創業不利的因素,是現實的包袱。年輕人沒有養兒育女的責任,可專注在事業,也可動輒把全副身家押上,因為機會成本不大。這種近乎賭博的嘗試,結果或者是輸多贏少,但年輕人優點是輸完又來試過,成功彷彿在不遠處。俗語說,寧欺白鬚公,莫欺少年窮,因為少年可無顧慮地作戰,年長者則不停在計算。大師姐所指的Exposure,我相信是指人生閱歷,年長者處事較有分寸,待人接物較圓滑。根據此思路,六十歲創業代表優勢,關鍵在於經驗是否重要。經驗是過往經歷的累積,經過過濾過程,試過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下次再做,駕輕就熟。表面看,經驗是好事,但問題是,假如創業性質是破壞現有市場秩序,經驗可能是負累。要破壞一些現有的東西,知道太多以前怎樣做和應該怎樣做,會製造不必要麻煩。

創業者須面對的大部分問題,我認為經驗未必是最重要,更關鍵的應該是吸收事物的能力。市場環境不停在變,創業者須邊做邊學,適應最新情況,不停調整以為已知的東西。以前是怎樣做變得不重要,更重要是掌握最新情況,創業者現在應該怎樣做。換句話說,在創業世界,經驗不及吸收能力重要。還有,所謂經驗,假如是指人生經驗,我認為過於虛無,因為某一個人的人生經驗對創業可能全無幫助。年長者不錯是世故和圓滑一點,但世故和圓滑對創業的幫助不明顯。對創業有幫助的經驗,應該是創業經驗,跟年紀無關,三十歲可以是經驗豐富的創業者。創業經驗包含經歷風浪,用自己錢打逆境波。打工仔和創業者面對逆境,我認為有分別,打工仔「到肉」程度始終有一個限度。創業者活在成敗邊緣,面對過失敗後一無所有的逆境,鍛鍊出來的堅忍,從書本讀不到,也不能由圓滑代替。

六十歲創業代表優勢這邏輯不明顯,或者我將這觀點改動一下,創業退休後再創業,代表優勢,因為這種創業者同時具備打逆境波經驗和豐富的人生閱歷。不過,我始終相信創業者需要某程度的飢餓,要飢餓地證明一些東西,可能是證明自己是對,或者是簡單的我要發達。創業最理想配搭可能是年輕人搭年長者,不過這兩類人不容易和諧相處。以上論點來自一個未創過業的人,全屬場邊觀眾評論。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80

先贏後輸和先輸後贏 蔡東豪Tony Tsoi

2013-02-28  NM
 
 

 

看到關於基金經理米勒(Bill Miller)的新聞,原來他仍未退休,在管理一個規模不大的基金。62歲的米勒曾經是基金明星,是基金公司Legg Mason生招牌,最為人所知的戰績是,由1991至2005年連續十五年跑贏大市,成績比彼得林治(Peter Lynch)還優勝。連續十五年做到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肯定不是符碌,美國基金界選米勒為90年代最出色基金經理。

可是,十五年功名可在三幾年間幻滅。2006年米勒成績開始走下坡,不單跑輸大市,並且輸大錢,2008年便輸掉55%,基金排名榜由第一跌至包尾,基金客戶陸續離開米勒,傳媒一沉百踩,指米勒失去光環。米勒管理的基金2006年高峰規模達200億美元,之後五年基金成績受重創,加上客戶贖回,2011年基金規模跌至30億美元。幾年間明星變成笑柄,米勒被迫離開他一手發揚光大的基金,之後很少看到關於他的新聞。原來米勒沒離開Legg Mason,只是轉去管理一個規模較小的基金,地位大不如前。今日傳媒提起米勒,必定提到他從高峰跌至谷底之痛。基金經理是一個殘酷職業,當紅時傳媒和客戶追捧,但成績一旦走樣,傳媒和客戶立即變臉。成功基金經理的共通點是,心理質素特強,普通人的情緒大都不能抵受大上大落波幅,市場分分鐘在變,基金經理心情像過山車上上落落,他們的內心世界,外間人難以想像。米勒的故事有一個重要教訓,牽涉基金的規模。假如米勒成績是先輸五年,後贏十五年,他今日仍是基金明星,問題是次序掉轉,他先贏十五年,後輸五年。基金開始時,規模較小,即使輸錢,輸去的金額有限,外間不大注意。當基金規模膨脹,基金輸去的錢,金額變得很大,加上傳媒多踩一腳,在客戶間造成恐慌,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難以應對兵敗如山倒的情況。基金規模小時,輸了錢有機會翻身,因為客戶人數有限,始終有客戶留下來。明星基金經理出事,成為大新聞,醜事傳千里,即使是如米勒的大師級基金經理也難翻身。米勒今日管理的基金,規模約10億美元,是他高峰二十分之一。

米勒故事的教訓是,基金經理表現最出色的時候,通常是在基金創立初期,規模較小的時候。這時候基金經理雄心壯志,為揚名立萬,拚命創出佳績。基金規模較小,基金經理買賣股票出入自如,所做的事都在公眾視線以外。例如一個基金管理的策略是買細價股,基金規模小時可盡情發揮,但基金規模膨脹後,涉及金額增加,一買一賣動輒須公開申報,打草驚蛇。另外,基金表現愈好,愈多客戶追捧,基金規模很快大至不能只買細價股,基金經理須走出自己熟悉領域,失敗很多時是因成功開始。我剛說過,成功基金經理特點是心理質素特強,他們活在壓力煲中,在混亂中保持清醒,發揮到應有水準。可是,心理質素怎強也難敵虛榮,情況甚至是,心理質素愈強的人,愈容易墮入虛榮陷阱。贏錢時,基金經理位於世界之巔,所有人在崇拜,基金經理難免會想:「一定有一些東西我是做得對,我要堅持這些信念。」問題是,信念和固執,只差一線。米勒是價值投資者,他以前管理的基金,名字中有價值二字,標榜他的投資風格。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米勒持有大量金融股,他不但沒減持,還加碼,因為他相信金融股的價值,股價下跌後價值變得更吸引,是應該買而不是賣。米勒當紅時,他這套價值投資法曾行得通,人家問他會繼續買一隻下跌的股份,買到幾時,他的答案是,買到股票仍有報價。這幾年投資環境出現很大變化,對價值投資不利,因為市場上出現大量例如指數基金的投資工具,令不同類別股票一齊上落。價值投資者的技倆是,尋找滄海遺珠股,很多時要逆勢而行,但當大勢傾向齊上齊落,價值投資者發揮不到所長。環境轉變,米勒不肯變,結局是殘忍的。另一個買規模較小基金的原因,是年輕基金經理偏見較少,懂得處理轉變。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2040

富士康搞工會 蔡東豪 Tony Tsoi

2013-03-07  NM
 
 

 

富士康﹙2038﹚宣布讓內地員工成立工會,以直選方法選出工人代表,管理層不插手,並強調這是真正工會。當有人說這是「真正」,實情通常是相反。關於富士康成立工會的分析,《金融時報》社論一針見血指出,沒內地政府監管的選舉,是沒可能的。富士康口中的真正工會,有可能牴觸內地法律。

《金融時報》分析是,富士康工會計劃是一場形象騷,而不是企業主動給予工人較大的談判權。這幾年富士康成為內地工廠刻薄工人的象徵,這標籤可能不公平,但富士康的客戶多是美資跨國公司,形象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公平與否,富士康都必須正視問題。內地維穩之決心大至外人難以理解,讓聘用逾一百萬人的富士康搞真民主,是天方夜譚。不過,做一場所有人都收貨的騷,給予工人多一條發洩渠道,有助維穩,也是好事。有朋友說,工會在內地行得快過香港,代表廠商身處這棺材上另一顆釘。我不大同意,根據過去幾年內地政府保障工人權益的積極程度,工人靠政府,好過靠內地模式的工會。廠商失敗有一百個可能性,工會是第一百零一個。今時今日,港商最頭赤的問題,不是想辦法削剝工人,而是聘請足夠工人。一群廠商交換心得,話題很快便去到工人福利,例如舉辦什麼興趣班,減少工人流失。

習李政府上場後,不止一次談及處理貧富懸殊問題,怎樣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特別是基層工人。習李政府的態度清晰不過,是延續胡溫政府提升工人工資的政策。另外,內地由投資型經濟轉型為消費型經濟的決心也沒變,提高人民消費力,從最基層工人收入覑手,同樣是合情合理。工人工資繼續上升,是可見將來不會改變的國策。廠商期望政府體諒經營困難,暫緩提升工資,請不要發夢。環境可改變人,過去幾年廠商身處惡劣環境,無聲中練成一身好武功。二三十年前,廠商把香港工廠遷入內地,跟地方政府建立關係,加上勤勤力力,已經有機會做出好成績。今日仍在戰的廠商,不靠關係,靠的是由困難環境逼出來的紮實功夫,由設計流程到自動化,由生產力到執行力,瓣瓣出色。

我記起《紐約時報》一年前關於富士康與蘋果的故事。2007年,還有個多月蘋果iPhone將會面世,喬布斯和蘋果團隊作最後準備,有一日喬布斯急召團隊開會。喬布斯過去一段時間,把iPhone樣板放在袋裏試用,他發現手機面被刮花,當時iPhone採用膠面板。喬布斯不能忍受iPhone面板被刮花,下令立即改為玻璃面板。喬布斯加多一句,面世日期不變,即是蘋果要在六個星期內改變一件主要零件。據聞負責這件事的人,開完這個會後直奔機場。蘋果立即跟玻璃供應商研究合適產品,用了四星期,即是iPhone面世前兩星期,蘋果才找到合適的玻璃面板。當時蘋果分秒必爭,第一批玻璃面板在深夜抵達富士康工廠,工廠管工叫醒數以千計工人,換衫開工。富士康後來否認這報導,指深夜開工違規,但《紐約時報》報導是得到蘋果和富士康員工確認。從生產iPhone經驗,蘋果發現內地生產的一個重要優勢,是組織有經驗工程師的彈性和速度。當時富士康動員二十萬工人生產iPhone,蘋果計算,管理這龐大的工人團隊,富士康需要8,700名工程師。在美國,組織這麼多合資格工程師,最少需要九個月,但富士康只用了十五日。

當蘋果需要在六星期內變換一件如面板這麼關鍵的零件,它跟供應商談的不是價錢,而是能否做到。需要的驚人應變能力,不單牽涉廠商一方面,而是包括廠商在內供應鏈上的每一個單位,都要發揮最高水平來完成任務。我認為內地工業最大優勢,就是這條時刻在高水平運作的供應鏈。富士康不是例外,它的不同是規模特大,不過其他千千百百廠商,在困難經營環境中,都各自練成一身好武功。廠商一面喊難,一面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這是一個不停進步的循環。廠商不死,是因為環境不容許符碌,留下來的把固執轉化為堅實的競爭優勢。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52

它的不完美 蔡東豪Tony Tsoi

2013-03-14  NM
 
 

 

蘋果股價自二○一二年九月升破700美元,一直下滑,最近宣布季度業績後,跌破500美元,從最高位計跌幅近四成。這種大上大落波幅,猶如二、三線股,發生在一隻重磅股身上,前所未見。蘋果股票的特點是隨街都是專家,人人有意見,股價長升長有的時候,什麼消息都是好消息,股價下跌,輿論是一沉百踩。

700美元和400多美元的蘋果,時間分別是幾個月,牽涉的市值波幅是數百億美元計,唯一能製造這麼龐大波幅的因素,不是產品好與壞,不是盈利是否達標,不是管理層有否失準,而是所有主觀和客觀因素加起來產生的情緒。換句話說,這幾月蘋果股價轉勢,是因為投資者對蘋果前景的看法改變。最近季度業績顯示營業額「只」升18%,盈利不變,毛利率下跌。投資者大失所望,不過採取激烈行動前,我認為投資者應在嘈吵聲中加進一些冷靜分析。所有人都應該明白,在一個已經很大的數字上,錄得可觀增幅,已是不容易,去到某一個地步,甚至是不可能。蘋果營業額不可能無止境地高速增長,增長率放緩是遲早的事,有分析員計算過,假如未來五年蘋果保持過去五年的增長率,營業額大過美國GDP。蘋果最新季度營業額是500億美元,約4,000億港元,相比之下,國泰(293)二○一一年營業額是1,000億港元,即是說,蘋果季度營業額等於國泰全年營業額四倍。我想表達的,是蘋果營業額已經很大,升18%已經很不容易。看最新季度業績,微軟升4%,IBM跌2%,但投資者似是習慣了,沒大驚小怪。蘋果毛利率從45%下跌至39%,因此出現營業額升,但盈利不變現象。蘋果毛利率高至難以置信地步,下跌也是遲早的事,39%毛利率也是高至嚇人,蘋果的毛利率未來仍有下跌空間。香港投資者較為熟悉的電子消費品企業,是聯想(992),各位猜猜聯想毛利率是多少?最新季度聯想毛利率是12%。

蘋果的問題,是敵不過「大軲把定律」(The Law of Large Numbers),當數字變得很大,增幅百分比自然放緩,因為大數字再加高增幅,不可能持續下去。蘋果生產電子消費品,消費者口味五時花六時變,生產商須不停改變自己,在多變潮流中站在最前線,難度非常高。過去二十年,我們目睹日本生產商全線崩潰,諾基亞由最高處跌落火海,加拿大黑莓被金融才俊用完即棄。在電子消費品行業,光輝只有剎那,蘋果面對的風險,不比他 人低。我一直看好蘋果,不是因為我覺得蘋果是例外,對「大軲把定律」免疫。我看好很大程度是它的估值一向不高,投資者一早把蘋果從高處下跌的必然性,計算在股價之內。過去幾年,蘋果股價不斷上升,動力不是來自上升的市盈率,而是來自不停上升的盈利。蘋果市盈率一直在10至13倍之間,比大市還要低。高增長股獲市場追捧,市盈率多會急升,當盈利增長放慢,投資者失望,盈利和市盈率同時跌,股價受雙重打擊。看好蘋果,是因為它有盈利基礎支持,而不是單靠市盈率。一件事明知會發生,大家不是不知道,但發生時衝擊也可以很大。近期發生在蘋果身上的所謂負面新聞,大多數是在意料之中。從另一角度看,早點發生也是一件好事,不論在什麼時候發生,投資者也會感失望,藉覑一個根本不算壞的季度業績,來引爆這計時炸彈,殺傷力有限。不要忘記,以未來一年盈利計算,蘋果市盈率大約是10倍。這刻可能是投資者對蘋果前景看法的分水嶺,投資者親眼見到,親身感受到關於蘋果的數據不會只向上升,地心吸力沒例外。過往投資者不想面對「蘋果不完美」的現實,神話未爆就不要多想,一直買到它爆為止。現在神話爆了,投資者可以另一種心情來看待蘋果,蘋果有它的不完美,例如其他電子消費品企業都想盡辦法來殺死蘋果,而這些對手不是泛泛之輩。在不完美之中,投資者見到的蘋果,是一間充滿創意、管理嚴謹、股票估值便宜的市場領導者。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33

一個世紀的智慧 蔡東豪 Tony Tsoi

2013-04-18  NM
 
 

 

在Indianapolis開完會,下一站是Notre Dame大學。同事John三代人跟Notre Dame有深厚淵源,視母校為家,他提出帶我參觀Notre Dame,停留一日,隔一日從芝加哥回港。我是美式足球迷,對Knute Rockne、The Gipper、Rudy等故事耳熟能詳,能親臨現場,重溫動人歷史,我求之不得。Notre Dame是天主教大學,我中學受天主教教育,所以特別有親切感。

由John帶路,細說校園這些年變化,Notre Dame歷史顯得特別立體。他60年代畢業,不過他住的宿舍、上堂的課室、打拳的運動館,全部保留下來。他宿舍外面有一張長凳,是他和幾個舍友捐錢,長凳上刻了他們的名字。坐在長凳上,聽他細說一個又一個Notre Dame的故事。John的爸爸(老John)是成功商人,在商學院有一個以他命名的演講系列,主題是Business Ethics,每次提起爸爸,John萬分驕傲。John的弟弟是商學院校董,2012年Notre Dame商學院的學士課程被選為全美第一。參觀校園之後,John帶我去探老John。這兩年老John身體差了,精神時好時壞,好的時候非常精靈,不好的時候認不到外人,畢竟老John已93歲。在校園附近,學校建了一個退休園區,讓年長教師、校友和支持者養老,老John和太太住在這裡。John的妹妹在Notre Dame工作,每天都來照料父母。這日,老John知道有一個從很遠到來的朋友,他的精神特別好。老John生於1920年,走過了差不多一個世紀,從大蕭條到二次大戰到美國經濟起飛,他是歷史的活見證。

老John家境在那時候不算壞,在MIT畢業,畢業後加入軍隊,二戰時他被派往北非戰場,曾親手從英皇佐治六世手上獲贈MBE勳章,表揚他對盟軍立下的功勞。戰後回國結婚生仔,養育六名子女。1950年他加入通用電氣(GE),工作35年,1985年退休。35年通用電氣生涯,他服務過集團不同部門,搬家多次,後期負責電器零件生產業務,退休時是高層職員。通用電氣70、80年代股價長升長有,老John仕途扶搖直上,家境不俗。退休後過着舒適生活,其生活重心是高爾夫球,他的Handicap(差點)是二,年少時曾考慮做職業球手,退休後他和太太四處去打球。他六個子女中,三個在Notre Dame畢業,他跟Notre Dame的關係愈來愈密切,退休後他出錢出力,貢獻Notre Dame發展。我和老John談起香港,他來過很多次,記得飛機降落啟德機場時,可在機上跟地面的人打招呼。70年代他為通用電氣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設廠,他經常來亞洲。我告訴他香港保存舊建築物做得不好,他今日未必認到香港,反而新加坡這方面做得不錯。

談那年代通用電氣,一定提起傳奇人物韋爾奇(Jack Welch)。老John和韋爾奇是同代人,同期加入通用電氣,非常熟落。老John記憶中的韋爾奇,是一個外人很早便知道會成功的人,而韋爾奇從不掩飾他渴望向上爬的慾望。有決心加上有能力,老John認為韋爾奇是一個很出色的企管人,通用電氣在他帶領下,做出輝煌成績。我一路聽,一路想,老John的通用電氣生涯中,或者曾有一兩個轉捩點,不是陰差陽錯的話,說不定他就是韋爾奇。老John不想跟其他人比較,他對自己的事業感到滿意,重點是他選擇了行另一條路:一條兼顧事業和家庭的路。他和太太養大六個子女,全都大學畢業,全部有自己事業和家庭,這是他們的最大成就。老John說:「做人其實很簡單,回到最基本,是幫人。幫人之後,有很多神奇事情可能會發生。」

老John從自己身邊幫起,投資時間在子女身上,教導子女成長。他對教育感興趣,特別感謝Notre Dame對他家庭的幫助,退休後把大量精神和金錢,投進Notre Dame的發展上。我探老John之前一星期,Holy Cross College頒了一個傑出成就獎給老John(Holy Cross College是Notre Dame姊妹學校,Notre Dame的辦學教會是Holy Cross)。不經不覺,我們談了個半小時,老John開始有點疲倦,我也告辭。93歲的智者,走過一個世紀,今日回望,最開心是能夠幫人,最驕傲是家庭。臨走前,他笑着說:「以前我個腦不停轉,幾十件事等着解決,今日我坐在這裡,跟兒子和朋友傾閒偈,多好。」

蔡東豪 Tony 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25

懷疑自己 蔡東豪 Tony Tsoi


2013-05-30  NM  
 

 

「股神」畢菲特旗艦巴郡,周年股東會在五月四日舉行,三萬多「信眾」如往年遠赴位於奧馬哈市的巴郡總部,巴郡旗下公司準備了一連串節目迎接股東,盡情過一個愉快週末。巴郡股東會由朝早開到下午,股神在台上接受幾萬名股東的崇拜,會議中所謂股東發問,其實是集體歌頌股神的環節。發問期間偶爾出現一些難題,通常也難不倒股神。股神之所以是「神」,是基於充分事實根據,巴郡每股賬面值由1965年至2012年,每年平均上升19.7%。差不多半世紀,其間經濟經歷起跌,年複年平均增幅近兩成,簡直匪夷所思。

今年巴郡股東會,股神加插新意思,大大提升話題性:股神邀請一位看淡巴郡前景的基金經理出席,並安排他發問問題。對於股神這類絕頂聰明的人,即使是八十三歲,時刻被人捧上天,可能有點悶,須自製挑戰。股神的挑戰,是找一名包拗頸,跟自己對質。股神挑選包拗頸方法也有意思,他沒找財經演員,找了一位沽空了巴郡股票的基金經理。包拗頸不是用口看淡,而是身體力行沽空巴郡。這位基金經理本來不算出名,經股神點名,聲名大噪。邀請包拗頸出席股東會成為佳話,財經界一致稱讚股神的量度。關於這件事,我看到最有意思的評論,是《華爾街日報》指出,所有投資者都應該仿效股神的做法,即是懷疑自己。連股神也要借助外部力量(基金經理)來懷疑自己,其他人怎可以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巴郡去年每股賬面值上升14.4%,略跑輸標普五百指數16%增幅,不過投資者不要忘記巴郡是巨無霸,實際賬面值增幅是240億美元,即是巴郡去年賬面值增幅約等於三間國泰航空(0293),投資者大都收貨。股神認為最應該懷疑自己的時間,是事事順利的時候。

懷疑自己是高難度動作,因為違反人性。人忠於信念,特別是一些經過時間考驗的信念,因此,人年紀愈大,愈不懷疑自己。另外,人容易被最近發生的事情影響,例如剛受到挑戰而屹立不倒,信念更加穩如泰山。一個近日手風甚順的老波骨,自製機會懷疑自己,確實難能可貴。股神以前曾引用達爾文的做法,來說明人不肯接受新事物的一面,當達爾文遇到跟信念不符的理論,他強迫自己在三十分鐘內寫下來,因為不寫的話,三十分鐘後他便會自動排斥這理論,猶如身體自然反應是排斥外來物。從達爾文例子再一次見到,連一代宗師也信不過自己,要靠外部力量(紙筆),對抗排斥新信念的自然反應,可見懷疑自己之難。企管人在壓力煲中工作,每日面對市場競爭、成本上漲等問題,在企管人心目中,自己已盡全力做得最好,每事把企業利益放得最前。企管人在筋疲力竭之際,不會做出懷疑自己這動作。相反,企管人遇到外間批評,第一個反應,通常不是檢討批評的合理性,而是抗拒批評。企管人抗拒批評的理據,是自己無私地盡力去做,對得住所有人。假如批評持續下去,企管人的反應,通常是退回一個舒服的地方,減少與異見者接觸。企管人在批評聲中,心情是不忿,覺得這世界對他不公平。

最近長和系宣布股東會後不設記者會,傳媒的結論是,近日長和系遇到不少負面新聞,選擇迴避記者提問。上市公司避開記者提問不稀奇,很多上市公司在股東會後不設記者會,長和系的問題在於,以往慣例是李嘉誠大方解答記者問題。我相信長和系管理層此刻心情正是不忿,不忿在自己盡心盡力去做對股東好的事,竟然被外間不公平地攻擊。不忿的第一個自然反應是還擊,當還擊得不到應有效果,下一個反應是退回自己地頭。公眾很難相信長和系拒見傳媒的決定,是由李嘉誠作出。過去,李澤鉅從未顯出他願意跟傳媒相處的一面,近期長和系的負面新聞,只會令他更顧忌傳媒的「不友善」。這段時間是長和系與傳媒關係的關鍵時刻,李嘉誠影響力還在的時候,傳媒仍存有希望,跟長和管理層保持關係,但當李嘉誠的影響力消失,長和管理層有可能走向一個封閉模式。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96

挪威模式 蔡東豪 Tony Tsoi


2013-06-13  NM  
 

 

近年投資界興起一股勢力,叫主權基金。顧名思義,這些基金運用國家的錢來投資。香港人最熱悉是中國的中投,然後是新加坡的淡馬錫,還有一些來自中東國家,久不久聽到這些基金入股某上市公司。關於主權基金的傳媒討論,大都具爭議性,甚至是負面,主要原因是這些基金運作不夠透明。全球主權基金中,有一隻鶴立雞群,是挪威基金。

挪威60年代發現油田,現在是全球第六大石油出產國,當年挪威政府為了避免墮入資源詛咒,頭腦發熱地亂花金錢,在1990年成立挪威基金,積穀防饑,為國家長遠發展打算。挪威基金是全球最大投資者,規模逾6,000億美元,擁有全球所有股票市值的1%。挪威基金的特點是透明度高,其網頁秒秒鐘顯示基金規模變化,每年年底公布持有資產詳情。投資者不要因為挪威基金入股的消息感興奮,因為在2012年底,挪威基金持有283間香港上市公司的股票,差不多是上市公司總數的五分一,不過持股量不高,大多數低於1%。另一個特點是注重社會責任,挪威基金有一個公開禁買股票名單,包括煙草、軍火和對環境造成破壞的公司,最特別是沃爾瑪上榜,原因是觸犯人權和工人權利。我最感興趣是挪威基金的投資模式。管理巨無霸基金,第一個問題是,基金經理策略應該是主動或被動?挪威模式類近後者,它似一個指數基金,多於一個憑基金經理眼光決定成績的主動型基金。以港股為例,挪威基金持283間上市公司股票,影響這部分基金的表現,是港股整體成績,而不是個別股份表現。然而,挪威基金又不完全是指數基金,過往戰績驕人,跑贏大市。自2000年,挪威基金回報是4%,等於美股兩倍。挪威模式有什麼神秘方程式,可以做到又大又跑贏大市?最近《華爾街日報》一篇文章提供答案,挪威模式必殺技是一招Rebalancing。假如閣下投資組合的目標分配是五成藍籌股,五成二三線股。過去一段時間,二三線股股價上升,組合分配變成四成藍籌股,六成二三線股。Rebalancing意思是,把組合調整至原來的五五分配,閣下應該要做的事,是沽二三線股,買藍籌股。挪威模式的目標分配是,60%股票,35%債券,5%地產。挪威基金嚴守Rebalancing紀律,每隔一段時間,自動調整組合分配。

聽落去,Rebalancing是普通投資組合調整動作,無甚特別,稱不上必殺技。Rebalancing表面普通,內藏玄機,能夠有紀律地做好Rebalancing的話,投資者立於不敗之地。玄機是,Rebalancing強迫投資者沽出昂貴股票,買入便宜股票。再用以上例子,二三線股比例從五五變成六四,是因為二三線股股價上升,股價上升即是股票較以前昂貴,Rebalancing強迫投資者沽出較昂貴股票。表面上,Rebalancing違反傳統投資智慧,投資者熟悉「寧買當頭起」、「止蝕唔止賺」等口訣,傳統做法是繼續持有在上升的股票,不會升少少便沽出。投資者心理是一窩蜂,價格上升時爭崩頭,價格下跌時無人理會,從香港人對股票和地產投資作風清楚見到。Rebalancing的智慧是,投資者為自己定下的目標分配,是根據投資者能接受風險的程度。股價變動,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沒變,投資者應該保持紀律,而不是隨着股價變動亂走。股價上升當然可能有合理理由,但也有可能是純粹炒作,股價欠缺實質因素支持,將來下跌。Rebalancing強迫投資者賣掉上升股票,對投資者造成的傷害,是賺唔盡,但同時保護投資者不犯錯。挪威模式重點是紀律,一早定下股票佔六成比例,定時自動Rebalancing,儘量把主觀情感從投資決定中拿走,並相信長遠而言,有恒心地賣貴貨和買平貨,一定有着數。挪威基金長期跑贏大市,其間經歷亢奮泡沫和金融海嘯,是經過考驗的投資框架。挪威模式不是大戶專利,散戶也應該跟住做。投資者定時檢討投資組合比例,把組合調整回目標分配,以理性行事,養成紀律。成功必有因,我相信挪威模式。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55

我要靠阿爺 蔡東豪Tony Tsoi

2009-12-03  NM
 
 

 

杜拜的投資旗艦杜拜世界,向債權人要求延遲償還債務,令全球金融市場震驚,港股單日急瀉逾千點。記者向本港金融機構查詢香港受影響程度,得出答案大都是牽連不大,對本港金融系統不構成系統性風險。其中一個回應我認為精彩至極——恒生銀行前年推出全港唯一伊斯蘭基金,銀行回應該基金只投資中港股票,與中東投資無關,因此不受杜拜爆煲影響。

幸好伊斯蘭基金只投資跟伊斯蘭金融無關的股票,假如真的投資伊斯蘭金融產品,投資者可能會蒙受損失。我上網查閱該基金投資組合,持股量最高是中移動,究竟中移動跟伊斯蘭有什麼關係?中移動客戶有打電話去伊斯蘭國家算是一種關係嗎?基金組合持股十大之一是中華煤氣,近年它開設的餐廳,有招待過中東客人,這就是伊斯蘭關係嗎?我記起幾年前電台主持人解釋數碼港有多間婚紗攝影店,跟香港政府的數碼發展策略其實有至大關係——婚紗攝影用「數碼」相機……伊斯蘭基金的事情我還是不要問下去。

這兩年香港政府迷上伊斯蘭金融,我在這課題上寫過不少文章,我認為香港發展伊斯蘭金融是不能理解的方向,不停大聲喝停,最後一篇文章是今年一月,文章標題是《從未如此肯定過》。杜拜爆煲,伊斯蘭金融崩潰,但香港政府的伊斯蘭金融發展大計不受影響,因為香港的伊斯蘭金融發展大計,根本未做過任何實質事情,這跟恒生銀行伊斯蘭基金不受杜拜爆煲影響如出一轍。

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發言人表示,杜拜爆煲與政府發展伊斯蘭金融並無直接關係,而且發展伊斯蘭金融只是給投資者多一個選擇。我解讀政治化妝師這句「多一個選擇」的意思,是財政司從來沒有硬銷伊斯蘭金融,目的一直是給投資者多一個選擇。我沒解讀錯誤的話,這是轉軚的一步,伊斯蘭金融可能很快會從香港金融發展藍圖上逐步消失,這對香港金融發展是一件喜事。即時最高興的,應該是港交所研究伊斯蘭金融產品、機管局籌備發行伊斯蘭債券的員工,他們終於可以返回原有崗位,做回對香港對自己有用的實事。

杜拜爆煲令金融界震驚,我對金融界震驚感到震驚,或者金融界過長時間活在自我否認中,不肯面對現實。杜拜爆煲不是一朝一夕發生,而是經過全球媒體長時間報導,今年一月在關於伊斯蘭金融的文章中,我這樣寫︰「對於預測泡沫能力,我屬於格林斯潘派別;泡沫爆破後所有事情看得較為清楚。可是,有一泡沫連我也看得一清二楚,從它醞釀到形成到爆破,一切似是跟足劇本,在觀眾眼前演繹出來;我說的是杜拜泡沫。」這是差不多一年前的評論。

杜拜世界的債務問題存在了一段長時間,在歐洲金融界不算是新聞,債權人一直跟杜拜世界商談還款時間表,債權人的一廂情願假設是,杜拜政府愛面子,不可能讓其旗艦投資公司陷入債務危機,損害國家形象。債權人的另一假設是,即使杜拜政府不救,亞拉伯聯合酋長國其他較富有的成員國也會出手相助,維護中東地區的金融的穩定。誰不知不救就是不救。

杜拜世界的債權人活在自我幻想中,債務情況早已無藥可救,但債權人不再相信理性基本因素(借債人乏力還債),轉而相信感性希望(有人會出手相助)。杜拜泡沫在我們眼前一步步形成,在我們眼前一步步爆破,沒有半點驚奇成分。

香港政府財金官員迷戀伊斯蘭金融,是源自他們缺乏自信心。他們以為專注融合中港金融,努力發展跟中國有關的金融策略,就是「靠阿爺」,不能突顯自己的功力,做出成績時也不能即時邀功,因此要發展有「擁有感」的另類選擇,為了確保獲得成功的掌聲。有自信心的人不會活在他人的掌聲或噓聲中,不會為出位而標奇立異,因為他們知道做最平凡的事,也能發光發熱。我懷念當日高呼「想窮都幾難」的曾蔭權,那時候他最具自信心。

蔡東豪Tony 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64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