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地震一週年:修復被震斷的產業鏈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9/2MNDE3XzQwODE2MQ.html

一場地處東北、遠離日本經濟中心的地震,幾乎讓日本所有產業都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甚至還重創了全球產業鏈。

僅這一點,就能看到雖然歷經長期低迷,日本在全球產業鏈中仍然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同時也顯現出今日經濟全球化程度發展已如此之深,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直接波及全球產業鏈。

許多專家由此指出,震後日本製造業企業的轉移、替代等現象,或會導致全球產業鏈條的變動。日本製造的災後重建,很大可能將是世界範圍內的產業重建。

同時,此次大地震所暴露的供應鏈中斷、能源短缺、原材料依賴進口等問題,均是日本製造業在震前就已經存在的結構性困擾,震後復興絕非「療傷」那麼簡單。

地震將是日本製造業再度崛起的一個契機,還是將之推向一蹶不振的境地?目前還前路難測。

震斷的產業鏈

從宮城到岩手,一路聚集著眾多半導體以及關聯企業,這裡是日本半導體產業集聚地。因此,日本製造業受損最嚴重的首先就是半導體產業。

記者抵達的許多地方,廠房仍處於廢棄狀態。由於政府當前的首要精力都花在安置災民和基礎設施恢復之上,工業復興進展相對緩慢。據當地官員介紹,許多地方的企業復工率尚未及半,失業問題嚴重。

雖然也有許多企業已經逐步恢復生產,但電能不足、核洩漏危機以及災區大環境等困擾仍然存在,短時間內難以完全恢復。

被震斷的除了肉眼可見的屋瓦椽簷外,還有一條無形的牽涉極廣的產業鏈。東北三縣地震後,半導體產業的全球總體產量立降10%,許多海外企業連帶陷入供應鏈不穩定的困境。

重災區半導體電子零部件產能的下降,很快還波及汽車生產企業,日本八大汽車廠商一度相繼宣佈停產。據日本自動車工業會數據,大地震至少造成整車生產商超過1萬億日元的損失。

一場災害用無以辯駁的姿態昭示:已經根植日本製造業多年的產業鏈模式,高效、精煉之餘,也非常脆弱。

第二輪海外轉移浪潮?

這些問題,身在其中的日本企業看得很清楚。不同企業開始尋找各自對應之策,有一些持開放而激進之態,震後決然走向海外轉移產能之路;也有一些仍然謹遵傳統,固守本土,並不打算因地震而大起變革。

日本先進材料株式會社社長中村繁夫就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地震之後,電能供應受到很大影響,這是對企業生產造成的最大問題。許多企業也在這個因素驅使下開始加快外遷的步伐。

「比如全球知名的光學玻璃製造公司HOYA,去年地震後就在中國山東建立工廠,將一部分產能搬過去了,還有OHARA也將旗下的工廠遷到中國。這些公司都是在地震之後將產能向海外轉移。」中村繁夫說。

外遷的理由除了地震災害和電能短缺的關係,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日本原材料的進口也越來越困難。比如說宮城縣以前是工廠集中的地區,但海嘯破壞了港口設施,海運不便造成當地原材料短缺,許多製造工廠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不得不外遷。

「日本產業界現在就是這樣的情況,技術研發很多繼續留在本土,生產則遷往海外。實際上這個趨勢以前就有,只不過地震之後開始加速。」地震後,中村繁夫將部分公司遷移到了新加坡,還在北京新成立了公司,將許多員工送到了海外。

更有一些汽車零部件廠商受災害震動,徹底調整供應鏈體系,尤其是通過建立零部件材料和規格的通用化,來構建全球分散化採購體系。

無論是增加庫存、轉移產能還是分散投資,地震已經刺激許多日本企業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重塑產業鏈以抵禦風險。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日元快速升值以及拓展市場等原因,激勵許多日本企業走向海外,形成了第一波日本企業全球化浪潮。後來的90年代到本世紀初,日企更多注重本土發展。地震或許會掀起日本企業的第二輪全球化浪潮。」中村繁夫說。

重塑能源戰略

比海嘯影響更深遠的或許是另一場「核海嘯」,日本甚至全球的能源戰略都因此出現調整。

福 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洩漏事故發生後,日本人對核電的恐慌心理迅速上升,全國54座原子爐中,目前只有2座還在運轉發電,而這2座也將在4月下旬停運。鑑於核 電佔日本總發電量的30%,核電站的關閉,不僅給復甦中的製造業企業帶來當頭一棒,而且也使日本人在接下來的夏天裡面臨無處避暑的難題。

本次採訪中,建設「全民節電」社會、拓展可再生能源使用,成為無論官員還是企業都掛在嘴邊的詞。

北 海道更是以此作為經濟提振的戰略之一。「以大地震為契機,特別是核能危機之後,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太陽能、風力發電比例開始擴大以供應能源。那麼,自然災 害風險低,並且可再生資源方面擁有得天獨厚優勢的北海道受到關注。我們正在密切關注能源供給這方面。」北海道知事高橋春美就告訴本報記者。

但採訪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震後面臨能源、材料進一步短缺的日本,依靠技術創新解決問題的意志和傳統仍然堅定。比如,由於稀土資源依賴進口,為了擺脫受進口國政策限制,日本堅持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對稀土的替代。

「東北的振興應該依靠高科技來實現」,已經成為復興的共識。

「如果復興只是把原來的工廠和設備重新恢復,那就沒什麼意思了,我們復興就是要引入新的技術和工藝來實現跨越。」岩手縣知事達增拓也告訴本報記者。

全球經濟產業鏈的相互依存或許會傳遞和放大地震的影響;受資源稟賦限制,能源短缺也是日本的先天性困擾,解決之道反而是更深層的全球化和技術創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64

獲批兩週年,「特區中的特區」擔當探路尖兵 前海改革有多「前」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228

「如果深圳還希望像改革初期那樣,一下子就得到非常到位的政策,和其他地區拉開好大的政策差距,也不太現實。給多了,萬一遇到不可控因素怎麼辦?」

對前海改革,許多人將目光投向了中央政府。「從嚴格意義上說,前海改革是中央政府主導的。」

站在北緯22.53度、東經113.90度附近,你手機中的地圖可能會提示:你已經置身大海中。但實際上,你腳下是結實的土地,身邊是忙碌的工程車和飛揚的塵土。

這裡是前海,深圳西部一塊填海而成的「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這裡被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稱為「深圳的未來」,被冀望擔當中國下一步改革的探路尖兵。

2012年8月26日,前海迎來兩歲生日,一系列基礎建設項目開工,約2725億元的擬投資總額已經敲定。8月初,規格頗高的前海合作區諮詢委員會成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華建敏受聘主任委員。

前海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不過和一兩年前相比,這一次輿論鮮有提及「體制創新」、「制度改革」。熱議的話題包括前海附近的房地產項目前景、「前海概念」股票的大漲,以及前海如果實行免稅政策,是不是不用跑到那一頭的香港去買化妝品了。

呱呱墜地之初,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的前海曾因「體制創新」、「制度改革」備受關注。兩年過去,前海管理局的內部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坦承:「前海的改革實踐現在還沒有更多的特色」。

授權不夠,政策法規對改革創新的支撐不夠,被一些人認為是前海改革躑躅不前的主要因素。但也有人針鋒相對地提出:指望一步到位獲得極為超前的改革政策,既不現實,又有「等靠要」的嫌疑。

一塊面積僅僅15平方公里的土地,究竟應該如何承載改革遐想?與曾經「殺出一條血路」的深圳改革相比,深圳前海所代表的這一輪改革拓荒與制度創新,面臨著截然不同的環境,挑戰更為複雜。

法律權威,還是行政權威?

2012年8月22日,深圳市市長許勤在香港設宴幾十桌,招待企業家和金融人士,目的只有一個:推介前海。

前海合作區規劃獲國務院批覆兩年來,許勤頻頻組織或參與類似活動,不遺餘力地利用一切機會向各方人士推介前海。2012年兩會,前海開發也是許勤進京重點談及的問題。

「前海工作是許勤市長直接抓,各部門都非常積極地配合。」前海管理局經營發展處處長王錦俠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王錦俠很感謝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但他又有些擔心:這是不是走回了與其他開發區相同的老路上?

為了體現政府的重視並更有效地推進工作,將領導職位「高配」是中國大多數開發區的共同特徵。以同在珠三角的兩個開發區為例,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由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直接兼任;珠海橫琴新區的管委會書記,身份也是市委常委。

但前海不同,它想走出一條靠法律權威、不靠行政權威的新路子。承載這一變化的,是前海管理局「法定機構」的特殊身份——這種介於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機構,如其名稱所示,首先對法律而非上級負責。

「法定機構」是前海最重要的體制創新之一。按照局長鄭宏傑的說法,法定機構意味著企業化運作的政府,講究投入和產出,講究效益和效率。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玉浦曾表示,「如果想把這個地方搞得活躍一點,搞得創新一點,就不能搞一個純政府機關在裡頭,但如果由純企業來開發前海,將 來下一步很嚴重的問題就出來了,將來它的社會管理誰來承擔?」深圳發展前海合作區的設想,正是在他擔任深圳市委書記的任內提出的。

「設立法定機構,主要是為了強調它有更多的自主權,強調它的依法運作,減少行政行為的隨意性。」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吳思康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前海合作區和南方科技大學,都是深圳法定機構的改革試驗田。眼下,這兩家機構都面臨著改革困惑。由於登記註冊時可以選擇的類別依然只有「黨政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選項,找不到「法定機構」這一類型,前海管理局仍然登記為事業單位。

前海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大多來自市委市政府各部門。他們放棄了公務員身份,但因為登記屬性的緣故,依然擁有事業單位編制。管理局現有8個處,編制56人。人員的辦公用品、出差標準等,也都必須遵照事業單位的「標配」。

在現實運行中,前海開發處處可見政府的影子。深圳市金融辦、發改委、交通運輸委、規劃國土委、監察局等十多家部門均負責了前海建設的一項或多項任務。

前海管理局要想獨立提供公共服務、整合各部門資源,單靠法定機構的定位,顯得力不從心。「我們對傳統體制內部門的動員能力很弱,只能找市政府領導,否則『玩不轉』,沒辦法協調工作。」王錦俠說。

「改革環境已經變了」

前海要想憑藉一己之力而不是市領導的權威「玩轉」各項工作,就必須由政府各部門移交一部分權力。但是,法定機構究竟可以擁有多大的權力,與政府部門如何對接,這些問題目前仍存在爭議。

深圳市人大代表、綜合開發研究院研究員劉魯魚全程參與了被稱為「基本法」的前海條例(《深圳經濟特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條例》)審議工作。他透露,條例第一稿中的不少內容都在申請獲得各種授權和政府部門事權移交,但這些條款後來基本均被刪去。

「各方權力邊界沒有釐清,討論中沒有形成共識。」劉魯魚對南方週末記者解釋說。

前海最初想要的授權,並不止一部分事權。「我們在制定前海條例時,預想是能夠像迪拜那樣。第一稿裡提出:現有的法律法規制度可以不適用於前海——不是說『不適用』,而是『可以不適用』。」王錦俠說。

作為中東地區的經濟和金融中心,迪拜在伊斯蘭教法規方面放鬆管制,甚至聘請英國前首席大法官為上訴大法官,整體移植普通法體制。

在王錦俠看來,如果得到改革充分授權,體制機制的創新就沒有包袱。「什麼機制能夠適應、推動、發展現代服務業,就實行『拿來主義』,吸收借鑑世界各國最合理、最先進的制度,經過本土化,建立一個全新的制度框架體系。」

迪拜之夢不是憑空而來。「前海立足於現代服務業,而現代服務業的開放發展,就必然帶來體制機制的改革和再造。」參與了前海相關政策研究的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吳思康說。

在2010年底由深圳市人大舉行的立法研討會上,曾出現觀點的激烈交鋒。有人支持前海在白紙上「另起爐灶」進行創新,但也有一些專家認為,前海「不能全部推倒內地的東西,而應該在本身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框架內進行創新」。

經過與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溝通及反覆討論,前海條例一稿中提出的授權設想,在不斷地「往回收」,直至三審稿和最終出台的條例中,「迪拜夢」消失了。「先邁了些步子,後來又被扯回來了。」一位見證了前海條例審議出台過程的記者說。

深圳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周榮生對於條例改動的解釋是:「刪除或取消了原來的一些制度設計,是因為時機和條件尚不成熟,或者是為了與現行法律法規更有效銜接,使條例更具操作性。」

在劉國宏看來,「改革環境已經變了。如果深圳還希望像改革初期那樣,一下子就得到非常到位的政策,和其他地區拉開很大的政策差距,不太現實。給多了,萬一遇到不可控因素怎麼辦?」

「更重視接軌現有的體制」

條例第一稿中曾提出法定機構運行的機制設計,包括:前海管理局設立理事會作為決策機構;再如,仿照香港的廉政公署,設立獨立的監督專員公署。此外, 官員財產公開方面亦有突破——草案規定,前海管理局理事會理事、局長、副局長、高級管理人員以及監督專員和助理監督專員應當公開其收入以及與其決策有關聯 的利益情況。

但在人大的立法討論中,這些細節設計被一一否決,代之以「宜粗不宜細」的大原則。劉魯魚透露,這一原則是在市人大召開的第一次立法研討會上就被確定了的。

吳思康不認為這是「退步」。「事實上是給了更大的空間,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以通過制定具體事項的實施細則來推進,一事一報、一事一議地解決問題。」

劉魯魚也支持「宜粗不宜細」的原則。他覺得:既然現代服務業的合作區是新鮮事物,怎麼可能現在就把未來所有情況都預測了並做出規定?

他還直言:指望政策上的突破不是改革應有的態度,成功的改革都是在制度之前進行嘗試,而不是「等靠要」。「沒有任何一場改革不冒風險,改革就意味著風險。如果已經有框框了,還叫改革嗎?那就是正常行使職能了。」

正式通過的前海條例,還將前海管理局的職能由「負責經濟、社會和環境事務的管理」調整為「著重經濟建設」。周榮生說,這是因為前海正處於招商引資和開發建設任務艱巨的起步階段,管理局不宜承擔過多的經濟開發之外的事務。

然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見。

「前海的價值不在於增加多少經濟總量,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體制、機制和法治環境的創新方面,體現在能否先行先試走出一條與國際接軌的路子。」王錦俠說。

作為條例第一稿的主要起草者之一,王錦俠認為,這份於2011年7月通過的條例「正面作用是主要的,但它更重視接軌現有的體制,顯得穩健,存在可以改進的地方」。

他坦言,這一年多來,因為立法支撐不夠,以及既有行政體制的束縛,前海管理局的改革實踐上「現在還沒有更多的特色」。

「前海改革是中央政府主導的」

儘管一些改革設想一時未能落實,但前海依然顯示出了一些特殊之處。

「計劃單列市權限」便是其中之一。經過國務院批覆,前海管理局擁有了與深圳市平級的權限,進入前海的企業不再需要到深圳市和廣東省各個部門去解決自身發展所需要的各種服務,而可以在前海合作區就地解決。此外,需要進一步支持時,還能直接跟部委掛上鉤。

與部委的互動,有另一項獨創的專門制度予以保證,即「部際聯席會議」。2011年9月,第一次聯席會議在京舉行時,共有包括交通運輸部、稅務總局等在內的27家成員單位以及國務院法制辦、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參加。

「前海不是深圳自己搞的一個很特殊的發展區域,它是中國現代服務業對外開放的一個試點,遇到問題需要各個部委來研究決策。」吳思康說,「這種聯席會議也便於他們總結經驗和問題,為其他地方的發展提供借鑑。」

此外,鄭宏傑還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一口氣列出了許多個「第一」,以證明國務院批准的前海政策「特中之特」和「先行先試」的特點:第一次明確支持前海實 行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的先行先試政策而不是優惠政策,第一次明確將前海建設成為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第一次明確前海要構建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 試驗區,第一次明確將個人所得稅優惠範圍擴展到境外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而不僅限於港澳居民,第一次在區域發展法律政策中要求探索香港仲裁機構在前海設立分 支機構,第一次明確支持前海建設深港人才特區。

但這些「第一」,都難掩前海在體制改革上遭遇的困惑。「前海機制還沒有理順,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劉魯魚說。他所言的問題包括:作為「事業單位」的 前海如何處理與下屬企業的關係?前海管理局如何處理與其他政府部門的關係?前海控股公司與市場又是怎樣的關係?前海是否要遵循其屬地南山區的政策……

王錦俠期待,前海可以獲得更多的改革授權。「過去,改革主要是勇氣問題;現在,改革主要是智慧問題。面對錯綜複雜的格局,怎樣一步步朝著目標邁進,需要大智慧。」

「從嚴格意義上說,前海改革是中央政府主導的。它首先不是深圳市的事情,而是中央政府的事情。」深圳市政協委員金心異說,「深圳需要結合中央的考慮部署節奏。」

但劉魯魚卻有不同的建議:讓企業唱起主角。他說,應該像當年蛇口改革交給招商局一樣,將前海改革也交給企業,特別是港資企業,而不是像現在由政府推 進為主。「前海合作區和其他開發區最大的區別在於市場化程度最高,深圳在這一點上有最好的基礎,但這個最大的優勢卻被漏掉了。」

無論設計中的改革路徑如何,各方都期待著前海更大的改革動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03

股災25週年:道指的「漢堡」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289

在1987年「黑色星期一」25週年之「祭」,彭博社發文,總結了自1987年股災以來,30只道指成分股中,表現最好的與表現最差的。表現最差的 是美國鋁業公司(Alcoa),在過去的25年中,僅累計增長63%(折合年率2.2%)。而道指本身就增長了627%,幾乎是美國鋁業的10倍。在美國 的分店數量僅次於教堂,並且最能代表美國的麥當勞公司以平均每年增長12.8%的成績,加冕道指成分股,25年來增長了1620%。

該文還總結了07年10月最高點後,各成分股的漲跌情況。在這項技術統計中,IBM上漲了568點,傲視群雄;而AIG則傲視群「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87

迅雷IPO失利一週年: 謀劃下一輪資本行動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0-31/xONDE1XzU1MTkxOA.html

一年前,迅雷折戟IPO,成為中國概念股上市遇冷的標誌性事件。這家憑藉一款下載工具打響名號的互聯網公司,在遭遇資本市場的打擊後,就此陷入低谷了嗎?

現實看來並非如此。10月29日,迅雷創始人鄒勝龍反低調,用最新數據回應外界一年來的質疑:用戶達到4億級別,2012年預期年營收接近10億,同比增速近100%。

在深圳一間酒店餐廳裡,鄒向騰訊科技鄭重否認了近期迅雷尋求出售的傳言。此前有報導稱,奇虎360和百度欲參股注資迅雷。

鄒勝龍坦言,在今年年初優酷尋求收購土豆之時,迅雷確實和包括奇藝、新浪、百度等眾多國內主流網站洽談過,但主要是尋求戰略合作。「迅雷從來沒考慮過出售。收購一般都需要溢價,誰要想收購我們,以現金操作需要20-30億美金,業內能買得起的沒幾家。」

相反,迅雷正在謀劃下一輪的資本行動。

今年3月份,迅雷完成新一輪5000萬美元的融資,由胡祖六創辦的春華資本領投。鄒勝龍透露,截至6月份,該輪投資的資金已全部入賬。「這是大型傳統PE首次在中國重資投入數字內容播放和分發平台。」幫助完成該筆交易的易凱資本CEO王冉指出。

「迅雷已經盈利,並不缺錢。」鄒勝龍說,「但5000萬美元的融資向業界揭示,迅雷還是值錢的,雖然在公開IPO遇阻,但私募仍然可行。」

春華資本為什麼向迅雷投向信任票?一方面,迅雷過去的業績增長曲線已有充足證明。去年IPO提交的招股書顯示,迅雷運營利潤和淨利潤於2009年轉為正值,2010年迅雷全年運營利潤為710萬美元,淨利潤為847萬美元,運營利潤率為16.6% ,淨利率為19.8%。(淨利潤高於運營利潤,是因為計入利息收入等項目所致)

另一方面,會員收費業務為主的增值服務正快速成為迅雷最大的吸引力,鄒勝龍指出。

在過去一年的發展中,迅雷的會員收費業務收入已超過基於視頻的廣告業務,成為公司第一大收入來源。「我們會發力會員平台,最終以會員捆綁服務的整合模式來反哺視頻,在年收入上力求保持100%的增長。」

目前,迅雷擁有付費會員350萬,其中近一年增加了75萬。數百萬的付費會員將支撐著迅雷的下載、遊戲乃至視頻業務。鄒勝龍舉例說,有了會員和原來迅雷的巨大流量和資源,可實現精準的數據運營。比如,會員卡和電影院的線下合作,「會員+運營能力」的遊戲模式則可效仿騰訊的套路。

此外,迅雷也開始試水新的業務。2012年初,迅雷挺進社交平台,推出了類似Pinterest的社交分享社區——迅雷方舟;今年6月,迅雷推出了新客戶端「迅雷大全」,聚合互聯網多方影視資源,集搜索、點播和下載為一體。

按照鄒勝龍的長遠設想,未來迅雷將在移動領域再造一個當前量級的用戶。正如迅雷展現在總部LOGO牆上的公司願景:「未來實現1000萬的付費會員,覆蓋10億個人終端,創造百億價值。」

IPO反思:不要過多追求細節而錯失機會

一直以來,關於迅雷推遲IPO的原因外界眾說紛紜,然而真正的原因卻鮮為人知。

「迅雷在IPO過程中最大的遺憾就是錯過了2011年4月份的窗口期。」一年之後,鄒勝龍向騰訊科技總結到。

2010年底,迅雷開始考慮啟動IPO。2011年2月,迅雷在預路演獲得了15-20億美元的估值。懷著對資本市場的信心,迅雷踏上了納斯達克IPO的道路。

2011年3月底,奇虎的成功上市,給迅雷帶來了更大的信心。但是,隨後發生的一系列資本市場負面事件讓迅雷始料未及。

東南融通爆發財務醜聞、支付寶VIE事件引發誠信危機、年度最大IPO大幅縮水60%,投資人蒙受巨大損失!資本市場開始進入冬天!7月份,進入IPO尾聲,迅雷面臨了或估值腰斬、或推遲IPO的殘酷選擇。「基於對自身發展的信心,我們選擇了推遲IPO。」

原本可以在當年4月份成功IPO,卻錯失了最重要的機會,「做IPO不要過分追究當前細節,比如財務上的一些完善事宜等瑣事最終導致跟進速度慢。」在鄒勝龍看來,迅雷推遲IPO最直接的那個原因就是:突然頹廢的資本市場,也就是「時機」二字。

而對於版權問題的猜測,鄒勝龍也首次對外吐露心聲。

「因版權而影響了IPO這完全是主觀臆測。上市前,眾人都認為版權會是大問題,我們怎能不去考慮?新聞集團的創始人默多克和鄧文迪的加入,也正是深度瞭解迅雷在版權方面的投入與努力之後,將迅雷作為其在中國傳媒戰略的重要合作夥伴。連最關注版權的默多克家族都投資了迅雷,資本方怎麼可能因為版權而不買單。」鄒勝龍告訴騰訊科技,「真正原因只有一個,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以7億美元估值上市絕對可行。而在提交上市申請後,錯過了最佳的窗口期,也讓迅雷陷入了被動。」

值得一提的是,外界關於「版權影響迅雷IPO」的觀點是建立在迅雷IPO時主打視頻概念這一前提之下。然而,鄒勝龍卻告訴騰訊科技,迅雷IPO時講述的並非視頻的故事。「我們宣講自己是一個在搜索驅動力的工具平台,這個平台包含下載和視頻兩個核心應用。」鄒勝龍強調,本質上,迅雷還是以技術取勝。

從目前來看,迅雷還難以上市,未來是否還會嘗試IPO抑或放棄IPO?

「迅雷引入的是風投模式,IPO是資本退出的重要渠道,我們絕不輕言放棄,會讓公司業績保持增長。當市場真正回暖之日,就是我們再度進入之時。」鄒勝龍認為,距離這一時刻應該不會太遠。「近日Facebook在移動業務的斬獲已讓其股價飆升,當其股價回升到IPO發行價,國內有一兩家市值過10億美元的企業成功衝刺IPO,一切將水到渠成。」

未來業務謀局 發力移動互聯網

鄒勝龍將整個迅雷的發展歷程的關鍵詞歸納如下:2003-2008年圈地;2009-2011年轉攻會員,包括視頻和下載、遊戲;2012年則全面佈局移動互聯網。「在移動互聯網,完全有機會再造一個迅雷。」

取消IPO後的幾個月時間裡,移動互聯網領域發生的三件大事深深觸動了鄒勝龍。

其一,原來Google安卓平台上的應用大小的容量由50M的束縛擴展到4G,這使得APP上線時擺脫了文件大小的束縛,為眾多大容量的應用在智能手機上的興起提供了土壤。

其二,鄒勝龍瞭解到,從2012年年初開始,蘋果iOS手機平台上「免費下載+道具收費」的手機遊戲所獲得的收入達到了之前「收費下載應用」模式的3倍。這意味著,迅雷在互聯網遊戲的運營方法可移植到手機端。

其三,二維碼的興起,成為連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橋樑。

與此同時,鄒勝龍注意到,迅雷在PC互聯網上的用戶的覆蓋率已達到73%,這一數字實際上已經達到了一定瓶頸,如果未來在無線互聯網上找不到一個落腳點,迅雷就會陷入被動。

「目前,移動互聯網還是碎片化+小應用」時代,未來3年裡,手機將成為佔據用戶時間的主場,大內容(大應用)將興起,這為手機下載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鄒勝龍透露,迅雷在移動端已全面發力,今年年底,迅雷手機客戶端將正式推出,並融合二維碼、視頻和遊戲等功能。

目前迅雷在移動互聯網上的發力的核心思路為:將原來PC端的用戶量和數據運營優勢延伸至移動端,通過內置的二維碼功能進行掃瞄下載,內容涵蓋遊戲、視頻等,並嘗試相冊和音樂類應用,商業模式則採用和PC端相似套路。

從時間點來看,迅雷似乎已失去在無線端搶先發力的先機,畢竟當前已經有千尺、飛流等專門針對手機端的下載應用推出。

但鄒勝龍認為,互聯網是移動互聯網的基礎,移動的根在PC端。迅雷在PC端有450萬家網站的搜索引庫和120億條索引量,將成為迅雷在移動端角逐的利器。

如何攜上億用戶與數據,加強在移動互聯網界的能力,直到實現商業化,是鄒勝龍下個階段將要回答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63

港股一週年記(上)sisyphusli

http://xueqiu.com/8954295693/22531116
入H股一年,受益良多,2010年初入A股就想是否也參與H股,但是感覺自己學習剛開始,沒必要參與太多市場。現在基本放棄這種想法,畢竟它是一個成熟的市場,也許參與下,能從另外一個角度審視大陸市場,或者也有可能個人的風格不適合A股淘金,卻適合其它市場呢。以個股為主線,來記錄下買  賣  持有的理由,以後方便自己做出決定時再想想當初的原因和目的。
一:好孩子國際
2011年10月份,老婆身孕6個月了,開始置辦嬰兒用具,逛多了嬰幼兒區,發現一個問題,許多的產品參差不齊,很多品牌難以記住,但是它確實童車中的霸主啊,小龍哈彼也是它其它品牌,於是職業習慣,研究了下此公司。當時它市值記得是20多億,研讀過往歷史,發現(PAG斥資1.225億美元,從第一上海、軟銀和美國國際集團手中接手了好孩子集團67.4%的股權)我這一算,按那時匯率,他們是花了約10億RMB收購67.4%的股份,那對好孩子的估值是15億RMB,再換算成HKD,那也是快20億,他們應該比我專業多了。於是有了買入的想法,主要基於2點,一是畢竟周圍人都是使用這個產品,不像有些公司,市場上看都沒看到過,卻總是聲稱全國知名 全球聞名。而是這個價位,也是PAG的價位啊,算是安全邊際嘛。於是找到國信業務 介紹 進入國元HK 開戶買入了,本來是打算買點放那 以後就留給小孩吧,畢竟對港股沒有漲跌停限制還是有些害怕的。輾轉一個月才搞定,辦港澳通行證 開戶 然後開HK銀行賬戶。。。買的時候就是2011年這個時間點,買入的價位是1.78,現在看,完全是運氣。自從買了  就忍不住去繼續跟蹤,期間也經歷了博士蛙財務辭職暴跌等等事,一直在3元見頂然後往下掉時在2.5左右時賣出。因為這時候需要資金來購買另一隻股了(安瑞科)。總結下賣出的理由,一:成長性問題,如果是買給我崽以後當學費,那可以留,但是如果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就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成長性不夠好,畢竟已經在全球是龍頭,再要成長10倍  我認為只能靠貨幣貶值,它漲價來實現了,那得多少年啊。畢竟是不是快速消費品,而且主要市場歐美 新興市場中國 應該都不會生育人口爆炸性增長了。二:追蹤個股信息時,看了董事長在上海財經《頭腦風暴》的一個節目,叫隱形冠軍,講到核心競爭力時,老宋說了一段話,大意是經過我們廠的技術創新和開發,終於。。。我以為他要說終於提價10%銷售給歐美品牌,結果他說終於節約成本0.5元,我暈,這核心競爭力就是節約成本啊,然後去關注財務報表發現,利潤率真的是非常低。基於以上2點,我離開了它,不過到現在我也覺得它是一個非常好的公司,中國做到這樣的公司不容易,真的很不容易。只是個股風格不適合自己而已。
二: 中集安瑞科
2011年快過年時,去客戶大鵬LNG拜訪,席間與一工程師抱怨起賺錢難然後理財然後股票。。。,、然後他向我說起了這個,說關注下,在港股上市的,天然氣儲運 他們做的不錯。為了和客戶有聊天素材,就去看了下,順便在2.3元左右買了1手放那,畢竟自己公司也做過罐子,然後又重倉中集。而後它竟然猛漲,那時候倉裡就好孩子和它,一個在猛漲一個在猛跌,於是我做出了 截掉虧損讓利潤奔跑的策略,記得還在3元左右買過一手,因為想讓利潤更快奔跑,4月份好孩子全出,4元多 全倉安瑞科。因為還有一個說法 曹仁超(金融危機時也是看他分析期貨做多白銀盈利 而後就關注上了)說過:要與趨勢為伍,跌了20%就要止損,以免遭受大的損失。看好孩子從3元一隻跌下了,擔心收益全沒,於是清倉了。全倉安瑞科後,又驗證了另一個人 胡立陽的一個說法,股價翻倍後 會休整很長時間才會有動靜。於是看著安瑞科在2012.3-8走了幾個月的橫線,不過我心態已經很好了,畢竟A股在跌,自己的港股還有收益,這已經很讓人欣慰了。現在它是我港股收益最大的個股,現在還在持倉中。
在跟蹤個股時,我一般是研究行業發展 個股的競爭力等等,去網絡上找一些其他人對個股的理解和心得,也就在跟蹤安瑞科的這段時間,知道了 張化橋 浪漫盧梭等等有相同持股的人,對於他們的分享真的表示非常的感謝。就算買的股虧損了,我還是覺得能把自己的心得分享出來,而且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來解析個股,這種行為都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這時候建行亞洲可以開戶了,轉賬到HK很方便,不像以前 轉點錢過去要4-5個關卡,現在網上就能搞定。透析2個市場,還是那句話截掉虧損 讓利潤奔跑。我就抽點跑的慢的市場資金到跑得快的裡面去吧,於是從A股抽出部分資金匯入HK,繼續在5元價位加倉安瑞科。也開通了國元的保證金交易,就是抵押倉內股票,然後獲得資金再去買股,我也辦理了,因為這時候  我看中了另2個股票。。。。
(中午午休下,下午還要上班 再繼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16

港股週年記(下) sisyphusli

http://xueqiu.com/8954295693/22531558
三  惠理集團
認識惠理是看張化橋的博客持倉單,張先生的行業經驗以及避雷的能力應該比我強多了,所以研讀了這個列表,其中2點引起我的興趣,一就是惠理,二是張先生好像非常看好大陸的天然氣生意。關於惠理 我看報表 查閱他人看法,延益 鄧春明 等等。我個人理解是,你看好港股嗎?看好就買它吧,它就是個免費的槓桿啊,另外因為覺得港股應該會走強,有一個博客(因為上班 上網有限制 所以無法表述資料來自哪裡)分析的非常深入,而且給予了它的估值空間,雖然我不認為股價可以預測,但是他給的這個區間,和我思維概念中的價位很符合,他說3.3-3.8就是絕對低估,8以上就是高估,我不知道。所以在8月份 3.5價位左右時就建倉了,而後它慢慢竟然又漲,於是我在3.85時又加倉,但是因為畢竟它是高BETA啊,所以不敢再加了,如果能見到7-8元區間,那我收益也還可以,如果它真的開始跌,那我就到跌15%-20%再止損,相對港股的收益,完全承擔的起。現在熱線流入香港,相信跌的概率應該比漲的概率小。不管了,記得一句話是:可以控制的風險就不是風險。所以我對它心態挺好。現在就是把它當港股風向標來對待,期待能大漲,開跌就止損,和基本面無關,儘管它是家優惠的基金管理公司。
對了,這買入的金額就是抵押安瑞科股票融資來的錢,順便說下,融資成本是8%/年。所以對於持倉惠理,我目的 步驟 進攻 退出的程序都已經有了,所以用保證金買入,風控應該沒什麼問題。
四 中國燃氣
張化橋既然非常看好大陸的天然氣生意,天然氣 石油石化應該通性很多,因為我客戶也就是這2個行業的,於是開始看看天然氣的資料,其中推薦下浪漫盧梭的 迷人的燃氣股系列。歸總下來,我比較認同的幾個天然氣股有崑崙 華潤 中燃 港華 新奧 中油 中裕,都是城市居民燃氣相關。因為客戶新建平台非常忙,下班又要帶小孩,這幾個公司的業務類型都花了幾天時間來查看,更別說研究了。不過我想,這個行業是需要資金建設的,但是又要選成長股,那市值應該不大也不小,這樣一下就排除了崑崙 中油 中裕,然後再刨除些增長很多年的,最後研讀浪漫盧梭的文章,選定了中國燃氣,我也非常看好它的一點,屬於危機反轉的一種(董事長剛放出來)。於是在4.5價位介入了,目前持有中。
在購買中燃前,其實是買了另一個股票,新天綠色能源,這個股也是看張化橋的書買的,但是建小倉後,研讀追蹤 始終無法理解這個公司。而且自己也不喜歡區域龍頭,所以1.51的價位買入,1.52的價位賣出,這個過程耗時1周多,所以就不另敘述,中燃畢竟也算看的懂,最近也在整理資料,看看這幾家燃氣公司的對比,本人也確實看好天然氣在工業及普通生活中的普及利用。
後面2只因為剛介入幾個月,所以研究懂得不多,在前2只個股中,也進行過波段操作,總結一句話,勞命傷財,沒一次正確過,一年來的收益是來自於運氣+等待。好了 就這麼多,幸好參與了港股市場,因為A股今年的收益基本為0,總結也是操作太頻繁,可能因為手續費便宜的關係 而港股手續費貴的原因吧。希望明年做港股2週年記時,持股市值能更上一個台階,而那時的A股也能撥開雲霧見月明。
開始下午的工作去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217

ETF創立20週年記——成功的金融創新案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785

在20年前的本月,一家美國金融服務公司, State Street發佈了一支追蹤標普500指數的名為」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的產品。由於它簡寫為SPDR,這支產品迅速以「Spider」聞名。這並不是第一個指數基金產品(最初的指數基金產品在1990年創立於多倫多),但是Spider基金迅速成為了ETF行業的標竿;而目前ETF行業已經有約2萬億美元資產,這大概可以與對沖基金行業相媲美。

ETF是最近數十年最成功的金融創新之一。它成功的來源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低價,二是便捷。Spider總支出比例(基金支出除以資產管理規模)每年只有0.09%, 這使得投資者可以取得接近股市的回報。相比之下,積極管理型共同基金會主動積極選股,支出比例也會達到1%以上。平均而言,積極管理型基金很難跑贏市場,其中一些甚至會輸掉很多。

其次,整個行業擴張很快——在去年年底已經存在4731個基金——現在投資者可以運用ETF來投資任何一類資產(見下圖)。完全用ETF來組成一個徹底分散的投資組合並且時刻做出調整已經是可以實現的事實。這使得ETF編程了高頻交易員和對沖基金的寵兒:2012年紐約證交所16%的交易量來自於ETF。

這一行業的發展似乎沒有變緩的跡象。資金流入量從2011年的1700億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2650億美元。根據ETFGI的數據,上個十年中ETF資產額復合年增長率為29.6%。不過,即使是2萬億美元的行業,與26萬億美元的共同基金行業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指數追蹤是基金管理中能夠達到規模經濟的一個領域:管理100億美金並不比管理10億美金的成本高到哪裡去。基金經理們能夠在這樣一個循環中獲利:大基金意味著成本低,低成本吸引了更多投資者,從而形成更大的基金。從結果上說,這一行業最終會形成高集中度。最大的三個ETF提供商:貝萊德的iShares, State Street以及Vanguard控制了70%的資產。貝萊德本月同意購買瑞士信貸在58支基金中達176億美元的ETF業務。

ETF行業並非沒有過爭議。早期像Spider這樣的ETF代表了70年代創立的指數型基金,它們複製了指數的股票或債券組成部分。然而隨著行業的發展,要想覆蓋指數的所有組成部分已經越來越困難。一些ETF提供商開始運用掉期協議的方式來構造這種資產模式,掉期的另一方通常是願意提供能夠與指數回報相匹配的收益的銀行。

合成ETF等產品的出現引起了監管者的警覺。在2010年3月,SEC不再允許通過新的合成ETF。國際監管三巨頭——金融穩定委員會、國際清算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都表示相當擔憂。

這些機構尤其擔憂合成式ETF與投行之間的關聯。如果掉期另一方的銀行破產怎麼辦?這一隱憂在歐洲更加嚴重,因為那裡的合成式ETF比美國要廣泛地多。

儘管目前歐洲還沒有針對合成式ETF的監管條例,投資者似乎已經開始做好防備措施,他們開始青睞有實際支持的基金。2012年貝萊德iShares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增加到了38%,而依賴合成式ETF的db X-trackers和 Lyxor brands則失去了地位。不過由於像大宗商品這樣的資產使用衍生品或者掉期比直接購買商品要更加合理,因此合成式ETF並沒有完全消失。

另外一個監管上的擔憂是關於槓桿式ETF。雖然槓桿式ETF力圖為投資者增加投資渠道,但是由於其本身構造,槓桿式ETF的回報在長期並不能達到其標定指數的回報, 這會為小投資者形成誤導。

然而到目前為止,這一行業依然瑕不掩瑜。並且創新一直在持續。比如,12月iShares在倫敦發佈了一系列最小波動ETF,力圖通過選擇走勢穩定的股票來為減小投資者面臨的風險。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ETF行業做不到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10

投資札記【483】週年洋:簡單持有低價優質公司足以致富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8tz.html

簡單持有低價優質公司足以致富

——分享我管理賬戶的一點心得

週年洋

 

今日翻看我管理的一個賬戶,3年半時間資產已經翻番,這已經超出了我們當年的預想。把這個過程寫出來,跟大家分享點滴經驗。

 

有一個影響我一生的老師,他有一個願望就是離開現有的公務員職位,以後可以安心閱讀小說和潛心創作。我希望用我的投資技能幫助他一把,雖然我不敢說,讓他現在就離職獲得身心自由,但至少可以讓他退休後有一點餘錢到世界各處旅遊和體驗生活。

 

我們20多年交往,已經是亦師亦友,如果說世界上有一個最懂我的人,非我這個老師莫屬。他在短信中說:從你15歲認識你起,你的品質,人生觀,學習和交往能力,心態調節能力,人生智慧和洞察力一直在成長,你就是一個績優股。當然,後面這句話未必屬實。

 

2009年,我們倆簡單溝通,他很快認同我的理念,我們商量建立一個20萬元的賬戶,我們的心理目標是10年翻兩番達到80萬元,年複利率15%。不算很高的目標,但如果真能實現的話,我覺得也是不錯的成績。20096月開始,我這位老師分三次把資金打入賬戶,分別是9萬(618)、7萬(73)和4萬元(717)。也許對很多人來說,20萬不算什麼,但對我這位做公務員的老師來說,湊齊20萬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第一筆資金我全部買成了4700股格力,買入價18.71元。後面兩筆錢也是全部買了格力。也就是說到2009717,我老師的賬戶裡全部是格力,持股9900股。那個階段格力一直漲勢不錯,我便在1028賣掉了5900股格力。當時的想法是稍微分散一點,做個小組合。

 

1117民生銀行香港招股獲得很好反響,股價上限達到9.5港元,當時覺得民生A股低估,加之民生在A股的PE以及PB都較低,認為短期值得買進,便為我老師賬戶買進19000股,成本8.54元。後面格力送股發放股息和配股,民生送股和發放股息,我把股息變成了股票,因為民生很長時間處於虧損狀態,股息多數就變成了民生銀行的股份。

 

當前資產總值406032.40元,格力6784股,成本6.926元,收益率309.18%,民生銀行23200股,成本6.584元,收益率39.73%。整個賬戶收益率已經翻倍。

 

3年半的時間裡,我操作這個賬戶的次數不到10次,如果除去配股和股息投資的話,整個操作次數也就5次,如果當時資金一次到位的話,那就只要3次就夠了。全部買入格力後,中間只做過一次大的交易,就是賣掉短期大幅盈利的多半格力股份,買入民生銀行。相對於很多朋友的買進賣出,在低買高賣中多次決策,弄得自己煩惱、緊張甚至睡眠都成問題,這種簡單買入持有就太簡單了,而最終成果也還不錯。我和我老師都能正常生活,該讀書照樣讀書,該睡覺按時睡覺。當然,每個人價值觀不一樣,也許對金錢有遠大夢想的人,我們這種小打小鬧不值一提,但我還是選擇過豐富而心靈自由的生活。

 

我現在還在規勸我以前的老朋友,我希望他們像我這個老師一樣,建立他們自己的股票賬戶,我幫他們投資,我是免費服務,我的初衷,只是想讓我的朋友能夠在我的幫助下,早日走上自由的生活道路。同時我也有所得,那就是給了我實現自己理念的機會,不過,這種做法的前提是,對方必須絕對信任才行。雖然錢在他自己賬戶,但是能接受我這套投資理念是很難的。

 

這個賬戶就格力電器和民生銀行。對於格力電器,我在很多地方寫過,我自己賬戶絕大部分持股就是格力電器,而且是從20074月開始,買入就持有,最早的籌碼已經7個年頭了。民生銀行在客戶心目中具有小微企業銀行的定位,也是基於價值低估買入的,但是買入的時機還是有點早,沒有估計到市場對銀行的低估竟然到如此悲觀的程度,但即使那樣,今天也收穫不錯。

 

這兩個公司都是不錯的好公司,但兩個公司實現價值的方式完全不同,格力電器每年發展超出預期,市場總是低估它,以致只要靠收益增長就能得到不錯的股價增長,只要堅持持股,每年總能得到不錯的收益。但民生銀行則經歷了很長時間的低估,如果沒有基於價值的信念的話,這個過程就會很痛苦,更有可能承受不了痛苦,中途或者在最艱難也是最後的黑暗中退出。

 

其實,即使是同樣不錯的公司,如果未來環境變化的話,我們要看公司能否繼續穩定增長,同時看待公司的市場情緒能否依舊穩定;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業績成長能否總是超出市場預期。如果同是不錯的公司,其中一個具備後一個特點,那就更多或者全部持有這個公司,格力算是一個這樣的公司。而民生隨著經濟週期和市場情緒的變化,股價遲遲才回歸。

 

即使你有一套成熟的投資理念,也要在實際操作中不斷思考,才會有一點點長進。另外,對於那些小額投資者,只要建立正確的投資哲學,真正從定性角度(定位)弄懂公司,學會一些簡單的財務指標比如用杜邦分析分解ROE指標,以不錯的價格買入,堅定信心,簡單持有,即使為數不多的資金,一旦2030年按照15%的複利率持續下去,那也會給自己帶來一筆相當豐厚的財富。希望我這個小賬戶的管理經驗,能給小額投資者一點信心。當然,賬戶還在實驗期,但我有信心在10年期滿時實現再翻番的目標,也許達到100萬元也是有可能的。

 

——2013123於多倫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04

我為何儘量選擇長期持股 週年洋:思想的蘆葦

http://zhounianyang.blog.sohu.com/262565106.html

在談論任何投資理念之前,明確每個人的人生理念至關重要。

出生的家庭和地區不同,受教育的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關鍵時期是否受人點撥,是否培養了強烈的閱讀興趣,這一切都會導致人生理念的大相逕庭。

有的人一輩子只圍繞著飲食溫飽,掙到錢就是最高目標,當然無可厚非;有的人只把金錢作為生存的基礎,一旦實現財務自由就謀求拓展自己的自由天地,玩藝術,做學問,游世界,樂公益;有的人一生只追求自己的夢想,可能有大量的金錢收益,但只是副產品,也可能一輩子窮困潦倒,但其過程本身的充實、愉悅和成就感已足夠補償其付出,比如曹雪芹寫《紅樓夢》。

在當今經濟、社會甚至政治全球化的時代,加上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先進工具平台,不管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個人自由度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人生而自由,但無往不在枷鎖中。」這句盧梭的名言,依然是對現實極為深刻的描寫。我在中國生活工作接觸了很多人,大部分人在生計中掙扎,對很多人來說,自由不僅是抽象上沒有可能,在現實中更是不可能。到了發達國家的加拿大,雖然國家制度保障了每個人的自由權利,從法律或者理論上說,每個人都有讓自己實現自由的可能。但我依然發現,在這個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一般人來說,自由只是抽象的可能,為了獲得生計,不得不一生奔波勞碌,找工作成為媒體上出現頻率很高的詞彙。沒有工作時,需要尋找工作,有了工作時便被工作捆綁,掙錢養家成了大多數人的緊箍咒,自由根本無從談起。更有甚者,那種容易被替代的工作,那種缺乏競爭力的工作,不管你工作了多少年,也不管你多麼敬業,當這個行業沒有存在價值時,所有從業者都可能一夜失業。隨時失業失去生計來源的恐慌是懸在很多人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劍,把很多人逼得如拉磨的驢子,低頭幹活,不再眼望前方。

這種窘迫的局面來自於現有教育體制的失敗,不僅是中國教育的失敗也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高等教育體制的失敗(當然,不排除全球有一些頂尖的大學依然在做培養和塑造大學生夢想和創造力的事業)。現代教育體制以批量培養工人(worker,找工作的人)為核心,各個高校是知識工人的批量生產流水線,從入學的第一天甚至在準備入讀大學的很多年,大家就在為未來找一份工作做準備,因為大學是讓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的競爭力基礎,這種高教文化已經滲透到所有基礎教育甚至家庭教育環境中,在這種思維定勢下,讀大學就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這成為了大多數人的「偉大」目標。

這種工作思路的高等教育,培養了大量需要工作的人,但誰來創造工作機會呢?這樣的結果是,大學教育的價值在貶值,即使是美國常青藤類院校,其文憑價值相對於其高額的學費也在貶值。很多學生為了上這些名校,學費負債纍纍,並不能憑這個文憑找到相應的高收入工作。全球大學畢業生求職難的現實並沒有帶來高等教育的反思,現在大家抱怨的是政府創造就業不足,把板子打在政府的屁股上。但是作為支付高額學費的學生和父母,已經越來越理性,開始選擇一般院校,尋求用一般價格獲得一張大家認同的大學文憑。但工作思路並沒有什麼不同。只要大學教育的理念不發生根本變化,這種讀大學找工作,結果找不到工作的局面會依然延續下去。

與此相反的是事業思路或者說創業思路、自由職業思路。一些人循著自己的內心夢想,上大學也是為了逼近自己夢想;或者在家庭的熏陶下,繼續父輩的事業,如一些出生於企業家世家或者專業人士家庭的人,他們也會讀大學,但其畢業的出路不是找工作,而是做生意,創企業,或者開診所和律師行等等。這批事業思路的人,有的人可能一生很難富裕,但是在追尋自己夢想的過程中快意人生,在侷限中享受自由。那些創企業的人,經歷艱難困苦,有失敗有成功,但那種攻克艱難,磨礪意志的過程,讓人生得到昇華,有的還能把企業由小做大甚至改變世界的發展軌跡。是這些人推動了世界,他們在主動的苦難中,也在內心的愉悅中成為世界的動力。也是這些人在創造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在人類歷史上,凡是重大的發明和偉大的創造都是來自個人極度的熱愛和無怨無悔地高興付出。這批人是自由的精靈,或者是精神上真正的自由,或者是豐富物質支持下的真正自由。

工作思路與事業思路是兩條路線。前者總是處於沒有自由或害怕失去自由的狀態;後者總是處於精神上自由的境界。前者是無休無止的痛苦;後者是每時每刻的愉快。只有工作思路的人一生掙扎於生計的困頓中,時刻希冀更多的金錢但永遠失望;事業思路的人沉浸在夢想裡,沒有金錢也很滿足,金錢來了只當額外之財。

不管是工作思路還是事業思路,要讓人生更有意義更充實的話,那就要通過投資這座通向財務自由的橋樑。通過投資,處於困窘中掙扎於工作中的人,還有可能走出困境,建立自己的財務基礎,從循環往復的工作輪迴中跳出來,重新回到自己的夢想,過上更豐富的人生。事業思路的人通過投資可以更早創立自己的事業,儘早忽略柴米油鹽的瑣碎。

從投資來講,不管是做資產管理還是個人理財,是著眼於賺更多的金錢還是金錢只是豐富人生的一個基礎一個部分,這就會產生巨大的投資理念差別。

如果以賺更多的錢為人生目標,那麼就會願意投入生命中的所有時間,去捕捉所有可能賺錢的機會,就會願意選擇短期投資和多次交易,只要選擇短期和交易,那就不得不追蹤各類信息,宏觀的、行業的、個股的甚至投資世界裡的各類小道消息、趣聞掌故,面對多次的交易決定,不得不面對股價起伏不停地揣摩買入還是賣出。要犧牲安穩的睡眠,要犧牲跟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時間。

如果把金錢只是當作人生的一個部分,希望更多的時間享受人生,追尋夢想,拓展人生的豐富性。那麼其投資理念會著眼於長期和儘可能少的交易。在選擇投資標的時,會大量地捨棄,犧牲一些短期看起來不錯的機會,只選擇那種長期穩定持續增長的優秀公司,短期的經濟社會變化不會影響其收益,決定其增長的因素屈指可數。選擇這類投資的人,過正常人的生活,可以夜夜安枕,無需為股價的起伏擔憂,看重家庭的價值、親情的價值和朋友的友誼,更不捨的是自己孜孜以求的夢想。

簡單地說,人生的價值大於金錢。這樣的價值觀也就限定了投資在人生中的位置。對於這樣的投資人,他會將投資的時間和精力的效率最大化,而更多的時間讓自己獲得豐富的人生意義,將自己的人生內容和人生重心置於李澤厚先生在《哲學探尋錄》中所敘說的追求中:

 

「只有以這親子情、男女愛、夫婦恩、師生誼、朋友義、故國思、家園戀、山水花鳥的欣托,普救眾生之襟懷以及認識發現的愉快、創造發明的歡欣、戰勝艱險的悅樂、天人交會的皈依感和神秘經驗,來作為人生真諦、生活真理了。為什麼不就在日常生活中去珍視、珍惜、珍重它們呢?為什麼不去認真地感受、體驗、領悟、探尋、發掘、『敞開』它們呢?你的經歷、遭遇、希望、憂傷、焦慮、失望、歡快、恐怖……,不也就是你的實際生活嗎?回憶、留戀、期待、執著、追悔……種種酸甜苦辣,即使作為自體驗不也重要嗎?一切事件、事物、景色、環境,不也都圍繞著它而構成意味嗎?不正是在這裡,你才真正活著麼?人生無常,能常在常駐心靈的,正是那可珍惜的真情『片刻』,此中大有深意在。只有它能證明你曾經真正活過。於是在這日常、平凡的似乎是俗世塵緣中,就可以去歡慶自己偶然的生;在這強顏歡笑中,這憂傷焦慮中,就可以去努力把握、流連和留住這生命的存在。」(《人類學歷史本體論》,第26頁,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如何以最少的精力和時間獲得安全、穩定又長期的投資回報呢?投資標的的選擇和有安全邊際的價格是關鍵之關鍵。選擇投資標的需要判斷力,等待合適的價格需要超強的耐心。培養耐心不易,提高判斷力更難,而且判斷力是最關鍵的,如果投資標的選錯,那就是無論多麼超級的快馬,在南轅北轍的方向上永遠達不到目的地。

 

2012-12-25於多倫多約克坊

這篇文章完成了很長時間,但遲遲沒有發佈在任何媒體上,因為涉及到太大的問題比如高等教育,比如涉及到豐富人生的內涵到底如何等等問題,先不揣淺陋,就像一盤炒得一般的菜品先端給朋友們品嚐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16

ECFA三週年 台灣越玩越輸?


2013-07-01  TCW
 
 

 

六月二十一日,台灣與中國簽訂鬧得沸沸揚揚的「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其實是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子協議之一。在六月二十九日ECFA簽訂將滿三週年的時間點,我們回頭檢視ECFA成效,卻發現,當初政府畫的大餅,我們似乎只吃到了一小口。

三千億縮水逾九成究竟是黃金十年還是失落十年?

也就是說,就自由貿易精神,如果三年前台灣認定ECFA是一塊蛋糕,先進了我們嘴巴,而三年之後,我們也應該相對也塞一塊蛋糕給別人;但蛋糕吃下去才發現,其實沒有想像中美味。以關稅減免來說,政府當初預估簽訂ECFA後,每年關稅減免金額可高達新台幣三千億元,早收計畫自二○一一年實施,到二○一三年四月,兩年四個月只減免新台幣二百五十四點四億元,不到預估值十分之一。

對照當初政府期望ECFA可帶來的效應,與目前實際成效有相當大落差。例如,原本希望藉ECFA提升我國對中國進口的競爭力,然而這三年,我們對中國進口的占有率反而下滑,排名也落後日韓。當初評估,ECFA會吸引外資透過台灣前進中國,有奏效嗎?沒有。台灣近三年每年吸引外資占世界比重,居東亞四小龍之末,甚至低於泰國、印尼與越南。早期收獲清單在出口方面,二○一二年的確成長二.三%,然而部分商品像文心蘭衰退近八成、金針菇近九成、香蕉逾六成,並非一家烤肉萬家香。

ECFA成績單為何與當初政府預估所謂黃金十年有這麼大落差?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長期關注ECFA議題的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的區域經濟整合「核心——邊陲」理論,解釋ECFA目前困境。「克魯曼指出,兩地區域經濟整合後,貿易成本下降,資金、人員與原料移動越自由,經濟規模大者會獲利,成為投資、發展中心;經濟規模小者則會產業空洞化,成為發展的邊陲地區。中國經濟規模比台灣大這麼多,台灣自然越玩越輸。」

向台積電學習解方技術創新、抓對戰略,找回利基

難道ECFA沒解方了嗎?林向愷認為,台灣產業如果能創造技術優勢,或許還是能在與中國的雙邊貿易中找到利基點。他舉例,像台積電,因為掌握晶圓代工技術優勢,所以可以根留台灣,擺脫大國吸納周邊國家生產與投資活動的磁吸效應。「反過來說,例如墨西哥,是全世界簽訂最多FTA(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但他們的經濟是世界一流嗎?沒有,因為他們的產業沒有顯著的技術優勢嘛。」

前陸委會副主委、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童振源認為,找出ECFA談判的核心戰略,是幫助台灣在ECFA中真正獲利的第二個關鍵。「政府談判時,不能只在意中國片面讓利多少,著眼在關稅優惠之類的小利,而是要跟產業界協商溝通,根據共識,抓出明確的戰略主軸。」

林向愷也認為抓出戰略,是當務之急:「假設政府確立,創造工作機會,是當前第一要務,在與中國進行貿易談判時,就應以創造工作機會為優先。例如談汽車業的進出口項目時,就要以整車出口為優先談判項目,讓汽車業的產業鏈留在台灣,增加就業機會,而非優先談判汽車零組件的出口,只在意出口項目的多寡,否則盲目的追求項目開放,未必對台灣有利。」

ECFA當初只是談定架構協議,離完整的自由貿易協定(FTA)還有很大落差。後續還有商品貿易談判、爭端解決機制、兩岸投資協定等項目。童振源認為今年將展開的商品貿易談判,若台灣能抓出戰略主軸,並與美國同步展開貿易談判,不被中國單方面牽制,還有機會改變ECFA成效不彰現象。

三年前簽訂ECFA時,政府帶著大家做了場經濟發展的大夢,如今回頭看,這夢似乎不太甜美。未來,ECFA會是美夢一場,還是難以收拾的夢魘,就看政府是否能抓出談判核心戰略,並協助台灣產業創造技術優勢,讓民眾嘗到經濟整合、雙邊貿易的甜頭。

【延伸閱讀】ECFA滿3歲,6大預期全吃不到!——ECFA成績單一覽

預期:台灣在中國進口市場排擠日韓但,台對陸進口市場占有率下滑1.03%,排名輸日韓

預期:可增加台灣GDP1.65%~1.72%但,GDP成長率卻下滑,2012年僅1.25%

預期:吸引外資投資台灣但,台灣近3年吸引外資能力,連越南、泰國都不如

預期:早收清單關稅減免,幫助台灣產品出口但,整體出口雖成長,部分項目卻嚴重衰退

預期:幫助台灣與其他經濟體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但,僅與星、紐展開談判,不見其他重要經濟體

預期:每年與中國貿易關稅減免可達新台幣3,000億元但,到4月止,僅減免新台幣254億元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中央銀行、國貿局ECFA小組整理: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