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富士康搞工會 蔡東豪 Tony Tsoi

2013-03-07  NM
 
 

 

富士康﹙2038﹚宣布讓內地員工成立工會,以直選方法選出工人代表,管理層不插手,並強調這是真正工會。當有人說這是「真正」,實情通常是相反。關於富士康成立工會的分析,《金融時報》社論一針見血指出,沒內地政府監管的選舉,是沒可能的。富士康口中的真正工會,有可能牴觸內地法律。

《金融時報》分析是,富士康工會計劃是一場形象騷,而不是企業主動給予工人較大的談判權。這幾年富士康成為內地工廠刻薄工人的象徵,這標籤可能不公平,但富士康的客戶多是美資跨國公司,形象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公平與否,富士康都必須正視問題。內地維穩之決心大至外人難以理解,讓聘用逾一百萬人的富士康搞真民主,是天方夜譚。不過,做一場所有人都收貨的騷,給予工人多一條發洩渠道,有助維穩,也是好事。有朋友說,工會在內地行得快過香港,代表廠商身處這棺材上另一顆釘。我不大同意,根據過去幾年內地政府保障工人權益的積極程度,工人靠政府,好過靠內地模式的工會。廠商失敗有一百個可能性,工會是第一百零一個。今時今日,港商最頭赤的問題,不是想辦法削剝工人,而是聘請足夠工人。一群廠商交換心得,話題很快便去到工人福利,例如舉辦什麼興趣班,減少工人流失。

習李政府上場後,不止一次談及處理貧富懸殊問題,怎樣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特別是基層工人。習李政府的態度清晰不過,是延續胡溫政府提升工人工資的政策。另外,內地由投資型經濟轉型為消費型經濟的決心也沒變,提高人民消費力,從最基層工人收入覑手,同樣是合情合理。工人工資繼續上升,是可見將來不會改變的國策。廠商期望政府體諒經營困難,暫緩提升工資,請不要發夢。環境可改變人,過去幾年廠商身處惡劣環境,無聲中練成一身好武功。二三十年前,廠商把香港工廠遷入內地,跟地方政府建立關係,加上勤勤力力,已經有機會做出好成績。今日仍在戰的廠商,不靠關係,靠的是由困難環境逼出來的紮實功夫,由設計流程到自動化,由生產力到執行力,瓣瓣出色。

我記起《紐約時報》一年前關於富士康與蘋果的故事。2007年,還有個多月蘋果iPhone將會面世,喬布斯和蘋果團隊作最後準備,有一日喬布斯急召團隊開會。喬布斯過去一段時間,把iPhone樣板放在袋裏試用,他發現手機面被刮花,當時iPhone採用膠面板。喬布斯不能忍受iPhone面板被刮花,下令立即改為玻璃面板。喬布斯加多一句,面世日期不變,即是蘋果要在六個星期內改變一件主要零件。據聞負責這件事的人,開完這個會後直奔機場。蘋果立即跟玻璃供應商研究合適產品,用了四星期,即是iPhone面世前兩星期,蘋果才找到合適的玻璃面板。當時蘋果分秒必爭,第一批玻璃面板在深夜抵達富士康工廠,工廠管工叫醒數以千計工人,換衫開工。富士康後來否認這報導,指深夜開工違規,但《紐約時報》報導是得到蘋果和富士康員工確認。從生產iPhone經驗,蘋果發現內地生產的一個重要優勢,是組織有經驗工程師的彈性和速度。當時富士康動員二十萬工人生產iPhone,蘋果計算,管理這龐大的工人團隊,富士康需要8,700名工程師。在美國,組織這麼多合資格工程師,最少需要九個月,但富士康只用了十五日。

當蘋果需要在六星期內變換一件如面板這麼關鍵的零件,它跟供應商談的不是價錢,而是能否做到。需要的驚人應變能力,不單牽涉廠商一方面,而是包括廠商在內供應鏈上的每一個單位,都要發揮最高水平來完成任務。我認為內地工業最大優勢,就是這條時刻在高水平運作的供應鏈。富士康不是例外,它的不同是規模特大,不過其他千千百百廠商,在困難經營環境中,都各自練成一身好武功。廠商一面喊難,一面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這是一個不停進步的循環。廠商不死,是因為環境不容許符碌,留下來的把固執轉化為堅實的競爭優勢。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