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原文】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註釋】
事無事:做事沒有特別的目的。
味無味:將沒有味道作為唯一的味道,恬淡無慾之意。
細:小事,細節。
【翻譯】
人們往往是抱著有所謂的態度而為,而聖人則是抱著無所為的態度而為;人們總是抱著一定的目的行事,聖人做事則是沒有固定的目的;人們往往是為了滿足貪慾而品味,聖人則並不為貪慾而品味。人們是以大為大,以小為小,以多為多,以少為少,而聖人則是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人們總是恩怨分明,以德報德,以怨報怨,聖人則是以德報怨。天下的難事必定是從容易的地方開始著手;天下的大事,必定是從小的地方做起。所以聖人不肯為了一下子做成大事而捨棄小事情,所以他才能夠最終做成大事。一個人輕易許諾,那麼肯定不守信用;一個人將事情看的過於簡單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因此,聖人總是從一開始就將事情看得很難,時時戒慎、反省自己,結果反而根本不會遇到難事了。
【理解】
「事無事」
在這裡把「事無事」解釋為做事沒有特別的目的。很多人可能感覺很奇怪,我想這句話應該這樣理解,它的意思更接近於「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比如很多人為追求功名利祿不擇手段,到最後不一定達成目標,而另一些人,他們只是堅持自己的本心踏踏實實的做事,最後反而獲得了成功。我想袁隆平不是為了成為億萬富翁而培育雜交水稻,莫言不是為了拿諾獎而寫作。堅持自己的本心,追求人格的完滿,成功只是人生的副產品。
「以德報怨」
可能是道德水平還沒有達到老子的那個高度,我不完全贊成老子的「以德報怨」這個觀點。對有些人以德報怨簡直是姑息養奸,對於這類人來說我更欣賞孔子的「以直報怨」,也就是採用直率、公正的態度去對待怨恨。當然最好不要採用「以怨報怨」避免陷入惡性循環。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完成一件大事是先易後難還是先難後易,這個實在說不準,大多時候是先易後難,但是有時候先把最難的部分完成,剩下的也就一馬平川了。戰爭史上也有先擊潰對方的王牌部隊、攻克最關鍵、最難攻克的要塞來達到敲山震虎的先例。
但是成就大事都是從細節抓起的這一點實在是至理名言。在這裡「細」字作為細節、小地方,其實也就是基礎。記得有一次看一個戰爭題材的紀錄片,影片詳細介紹了二戰時日本陸軍的標配——三八大蓋,三八大蓋的優良性能令人印象深刻,它的有效射程比中國的遠(有些部隊還在使用老舊的漢陽造),射擊精度也高,再加上日軍訓練有素的槍法,非常適合遠距離消滅敵人,從眾多抗日影片中也能看出這款槍是多麼的有名。影片提到了中日在山西的一次遭遇戰,戰鬥以中方傷亡上千人,日方傷亡幾十人結束。這樣看,這個結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從某種意義上說中日戰爭初期的戰局在兵工廠裡就已經決定了。
「多易必多難」
這句話說的是做事的一個心態,如果把任何事情都看得非常簡單,做事就容易粗心、大意。聖人做事就不是這樣了,而是「猶難之」,也就是說聖人做事充分的估計到困難,做好克服困難的心理準備。這句話說的意思跟「在戰術上重視敵人」很像。
人們在做事情之前總要評估一下哪個簡單、哪個困難。甚至因為自己對難易的判斷而改變了本心的選擇。但是有幾個原因可以證明難易並不是改變本心選擇的很好的理由。第一,人們的判斷並不一定那麼準確,事前認為是簡單的東西可能被證明是困難的。第二,所謂的困難,有時候只是需要更多的付出、更多的努力罷了,而更多的付出意味著更多的收穫。第三,一開始就選擇了困難的道路,之後只會越走越簡單,而一開始就選擇了簡單的道路,只會越走越難。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註釋】
百谷:即百川,眾多的河流。
王:河流所歸的地方。
上民:統治人民。
不重:不感到重,不感到壓迫。
不害:不感到受傷害,不以為害。
【翻譯】
江海之所以成為百川匯流的地方,乃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同樣的道理,聖人想要高居萬民之上,必須心口一致的在言辭上表示謙卑,自以為下;想要居於萬民之先,必須主動靠後,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所有人的後面。正是因為聖人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雖然身處上位,卻不威迫凌人,不使人們感到有壓力。雖然他居於人民之前,人民並沒有感覺受傷害。正是因為此,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他而永不厭棄。因為他不和任何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任何人能夠爭得過他。
【理解】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每次看到這一句總是讓我想起「三個代表」,尤其是始終代表全中國最廣大人民最根本利益這一句。不管是團體中的一個人還是國家的一個政黨,只要做到把群體、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他就會自然而然的成為領導。
梁山泊好漢如雲,宋江論武力值根本不值一提,論謀略也不及吳用,為什麼反而能做到眾英雄好漢的首領?不管是別人說他腹黑還別的什麼原因,他確實做到了禮賢下士、講義氣,說白了就是照顧兄弟們的利益。所以眾人都願意為他賣命。記得前一段時間萬總跟我聊起宋江,萬總的觀點是宋江其實也不想被招安,只是考慮到眾兄弟的未來才選此下策,只是不料後來被高俅給坑了。最後落得被火拚的下場。反觀王倫,心口不一,表面上禮賢下士,實際上唯恐他人影響自己的利益,最後落得被火拚的下場。
【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註釋】
肖:相像之意。
不肖:意思是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即已大到無形。
慈:慈愛。
儉:這裡指儉嗇,即節約精神,愛惜精力。
廣:寬廣,生命能夠更加的宏闊,做出更大的事業。
器長:萬物的首領。
器:指物。
且:選取。
【翻譯】
天下的人都說我的「道」大,看上去和任何具體的事物都不像。正是因為它很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如果它像某一樣具體的事物,要細細的把道講出來的話,那麼要說的實在是太多了,因為道運用在不同的事物上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形式。我有三件寶貝是應當永遠保持的: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叫做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慈愛則視民如子盡力保護,所以能產生勇氣;儉嗇能蓄精積德,應用無窮,所以使生命活得更為寬廣;不敢居於天下人前面,乃是一種謙卑,這樣就能夠受到別人的尊敬和擁護,成為人們的首領。但是如果捨棄慈愛而妄逞勇武,捨棄儉嗇而貪圖功名,捨棄退讓而爭先,那是走向死亡的道路。在這三個寶貝中,慈愛最重要,以慈愛之心用於戰爭就會取得勝利,用來防守就能鞏固。能夠發揮慈愛之心的人,上天也會來衛護他。
【理解】
什麼是真理?真理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真理的辯證法要求我們把真理分為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相對真理是一些人們在某一範圍、某一領域對於真理的近似認識,比如說牛頓定律。牛頓定律在宏觀低速條件下很好的解釋了我們的客觀世界,但是在微觀高速條件下它就無能為力了,只能讓位於量子力學。但是有些定律比如動量守恆定律還是適用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動量守恆定律是比牛頓定律是更加接近於真理的那個規律。
從真理的發展來說,無數的相對真理構成了絕對真理。越是根本的規律越是抽象,越難以用我們平時所廣為熟知的東西、現象來描述。科學家們只是想要找到統一自然規律的規律,而老子所追尋的道是要統一自然與人事,所以才被稱作大,因為它無所不包。也正因為此,道才很難描述。
老子在這一章總結了他認為最重要的三件事。慈、儉、後。儉嗇和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在前面許多章節已經提到。慈是慈愛的意思,中國有句話叫做「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因為對親人的愛,所以生出保護親人的勇氣。在保家衛國之時,為了自己的手足同胞免於敵人的殺戮,生出與敵人血戰到底的決心與勇氣。這就叫做慈故能勇。順便提一句,給我感覺《火影忍者》的主題從本質來說就是這句「慈故能勇」,只不過是用應在同伴之間。
【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註釋】
士:勇士,也指領兵打仗的將帥。
不武:不崇尚武力。
不與:不爭,不與人正面衝突。
配天:符合天道。
古之極:自古以來的準則。
【翻譯】
真正的勇士不會逞其勇武,顯出兇狠的樣子。真正善於作戰的將領不會輕易發怒;善於打勝仗的將帥,不和敵人正面交鋒;善於用人的人,反處於眾人之下。這就是不與人相爭的德行,就是善於利用別人的力量。能夠做到不爭和處下,就是合乎「道」的極致了。
【理解】
孟子曾討論過勇氣這個概念,他舉例說有個叫北宮黝的勇士。皮膚被扎破,眼睛被刺,北宮黝都不會躲閃,而且這傢伙是個暴脾氣,上至國君下至奴隸,不論誰惹了他都會遭到回擊。可以想像北宮黝肯定是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孟子評論說他的勇武只是匹夫之勇。孟子認為真正的勇氣是建立在正義信念的基礎上的。
善戰者不怒比較好理解,一個優秀的指揮官不應該容易發脾氣,張飛肯定沒看過這一句。「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孫子多次告誡軍隊的統帥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且要利用敵人憤怒的情緒「怒而撓之」,只有「胸有激雷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
老子列舉了前面那些例子是想說明「不爭」功用。但有時候覺得「不爭」只是一種手段而已,比如說戰爭,戰爭最後不還是以取勝為目的?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註釋】
主:主動發動戰爭冒犯別人,即發動非正義的戰爭。
客:指對於別人的軍事進犯被動應戰,即出於自衛性質的正義戰爭。
行無行:欲擺開陣勢就像沒有陣勢一樣。第一個行是動詞,為擺開陣勢的意思。第二個行是名詞,為陣勢行列的意思。
攘:舉起手臂。
扔:對抗。
抗兵:對抗的軍隊。
相加:力量相當。
【翻譯】
兵家有言:「我不敢先挑起戰端而進犯別人,我只是在不得已時才起而應戰;在作戰時,我不敢逞強冒進,而寧願退避三舍。」這就叫做:(敵人)欲擺開陣勢,卻沒有陣勢可擺;要奮臂,卻沒有手臂可舉;要拿兵器,卻沒有兵器可持;要攻擊,卻沒有人對抗。但是,切莫看輕了敵人的力量,以至於遭到毀滅的禍患。因為輕敵違背了悲憫之道。所以說兩隻實力相當的軍隊遭遇,懷有對蒼生的悲憫之心的那一方會獲勝。
【理解】
老子認為戰爭是違背道的。所以他提出「殺人之眾,以哀悲蒞之」,「勝而不美」。在這一章他提出不應該挑起戰端,一旦開戰,也應該懷著悲憫蒼生的心態來看待這場戰爭,所謂「哀兵必勝」。因此感覺他說的這句「不敢為主而為客」有一些超脫的意味,客字也有謹慎小心的感覺。另外也可以看作是以靜制動的戰術。「不敢進寸而退尺」講的是以退為進的戰術。這些看起來實在是有點與常識相悖,所以老子會說「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
輕敵是兵家之大忌。趙括輕敵,結果四十萬軍隊被坑長平。劉邦輕敵,結果被圍在白登山。劉備輕敵,結果被火燒連營三百里。苻堅輕敵,結果淝水一戰風聲鶴唳。輕敵本質上已經跟老子所說的作戰應有的謹慎相背馳的,「輕敵幾喪吾寶」。
【原文】
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註釋】
病病:第一個病是動詞,意即把病當作病,知道缺點是缺點,把缺點當作缺點。
【翻譯】
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這很好。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便是缺點了。聖人之所以不存在這個缺點,是因為聖人把這個缺點當作缺點。正是因為把缺點當作了缺點來對待,才沒有了缺點。
【理解】
孔子也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先賢懷著對未知深深的敬畏,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去求知求真。他們知道,相對於永恆的宇宙,自己所瞭解的真理是多麼的少!蘇格拉底因為知道自己的侷限而被神認為是最聰明的人,這個寓言本身就啟迪人們不要妄自尊大,固步自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明白,不知道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以為是,堵塞了學習進步的道路。知道自己的侷限,對未知心懷敬畏,才能像海綿一樣積極的接受新的知識。
【原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註釋】
宗:宗旨,指「道」。
君:原則,同樣指「道」。
無知:不知道這一點,即不知道我的言行都是以「道」為依據的。
希:同「稀」,稀少。
則:法則,此處活用作動詞,傚法。
被:同「披」,穿著。
褐:粗布衣服,為窮人所穿。
【翻譯】
我所說的話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施行。可天下的人卻無法明白,又不肯依照著去做。事實上,我的言論有它的宗旨,行為有它的原則,那便是遵循大道。人們沒有掌握這一點,所以不能理解我。理解我的人少,傚法我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聖人就好像是一個身上穿著破舊衣服的人,可是懷中卻有美玉,別人怎麼會知道呢?
【理解】
大道至簡,但知易行難。要不然歷史上聖人那麼少呢?就像巴菲特的投資方法,方法論很簡單,以合理的價格買好公司,長期持有。但是要做起來就難了。首先你要知道如何分辨哪些是好公司,對企業有相當的瞭解,這需要做大量的功課,甚至長期跟蹤。其次你要等到股票被低估,以一個太高的價格買好公司的股票也是沒有意義的。最後你要挑戰人性中的貪婪、恐懼,不被市場所誘惑和恐嚇,堅持長期持有。這也是為什麼投資股票的人千千萬,股神祇有一個的原因了。
細究人們求道不成的原因,大體有以下幾個。「大道甚夷而人好徑」也許是人們失敗的一個原因。做事總想著走捷徑,一開始心態就沒擺正,誤入歧途。另外,太貪心。「聖人為腹不為目」,心已被物所役使,怎麼能去求道呢?其次,做事總是太在意虛浮的東西,比如說虛榮心太強。「大丈夫居其厚而不處其薄,居其實而不處其華」。最後做事缺乏恆心。「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原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註釋】
威:威嚇,指統治者的暴力鎮壓和威懾。
大威:巨大的威脅、禍亂。
狎:通狹,意為壓迫、逼迫。
厭:即壓,壓迫。
見:通「現」,自見,即自我表現。
【翻譯】
人民一旦不害怕統治者的威勢,則可怕的禍患就會隨之而來。因此,統治者不要逼迫人民,使他們不得安居;不要壓榨人民,使他們無法安生。只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不會厭惡統治者,才不會帶來災禍。所以聖人總是有自知之明,卻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卻不自顯高貴。因此我們應該捨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
【理解】
中華民族從來都是一個忍耐力很強的民族,不是被逼的走投無路一般是不會造反的。歷史上王朝更替如果不是外族入侵的話,大多是舊王朝末期政治腐敗,土地兼併嚴重,社會底層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或者像秦朝那樣,人民不堪統治者的暴政。當最基本的生命安全、吃飯溫飽都成了問題的時候,社會就像一個火藥桶。個別的「智者」利用人們的這種不滿,登高一呼就把這個炸彈引爆了。
因此老子告誡統治者,「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意思是說要有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的尊貴的地位是以天下百姓為基礎的,所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要隨便表現出自己的權勢。珍愛自己可以,但不要把自己看的比誰都重要,所謂「立天子以為天下而非立天下以為天子」,如果統治者本末倒置,把自己看的比天下都重要,以為天下都是為自己服務的,那麼就很容易引發禍亂。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註釋】
奇:奇詭,邪惡。
司殺者:指冥冥中掌管萬物生死的神靈,或者死亡的自然規律。
【翻譯】
人民不畏懼死亡,用死來嚇唬他們有什麼用呢?假如人民真的畏懼死亡,那麼只要有人作奸犯法,就把他抓起來處死,誰還敢在做壞事,觸犯刑法?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天下的懲罰何其多,犯法的人卻從來都不少。因此冥冥之中自有有司掌管人的生死,又何必要人參與其中。但是,世上的許多執政者,往往憑藉自己的私意枉殺人命,替代冥冥之中的有司,還自以為是替天行道,實際上這就像是替木匠砍木頭一樣。凡是代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的。
【理解】
老子認為人們是不害怕死亡的,這句話似乎與現實相悖。我想老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想規勸統治者不要依靠刑罰來統治天下,刑罰只是一個輔助的工具,用來約束那些為非作歹的人。對於統治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保障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利益的公平分配。否則,把百姓逼急了的話,刑罰是沒有用的。秦朝的法律夠發達夠嚴苛了吧,結果二世而亡。
老子講警告人們不要「代大匠斫」,這裡面蘊含的就是老子的無為思想,無為思想要求人們任勢而為,條件不成熟就去做就是有為。老子認為冥冥之中有自然的規律在維持社會的正義。就像佛教宣揚的因果報應,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但是總感覺這個道理有一定的侷限性的。在社會生活中,這個觀念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但是上升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這一規律似乎並不適用,反而達爾文的進化論更接近現實。比如白種人往北美殖民過程中,幹過那麼多的壞事,屠殺印第安人,奴役黑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怎麼就不靈驗了。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註釋】
高:指弦位高。弦位:弓箭在弦上的位置。
有餘:指弦的長度有餘。
見:同「現」,表現賢能。
【翻譯】
自然的規律,不就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的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人世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以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的不足呢?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夠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雖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想表現自己的賢能。
【理解】
人類歷史上不乏聰明智慧之人,相信有無數的人探究過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世界的本源等這些終極問題。在我看來,釋迦牟尼、耶穌、穆罕穆德當然還有老子這些人只是這群人中領悟的最深的一小部分人,且不論他們是否已經領悟到終極的真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人所領悟的層面比普通人更深、更接近終極真理。
世界上的規律就像一棵大樹,越是細枝末節的規律限定條件越多,規律也就越是具體。相反,越是高深的規律越是一般。牛頓力學定律非常簡單,但是由它決定的物質世界卻表現紛繁複雜。就像老子在六十七章所說:「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老子他們這些人追求的是終極真理,是那棵真理之樹的樹根。
所以,你會發現佛、道甚至是基督有時候所說的道理是相通的。比如這一章老子總結了自然之中的「張弓效應」,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接著他又說人之道卻與之相反,人之道是損不足以奉有餘的。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有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讓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就是著名的馬太效應: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實際上二者說的道理一模一樣。只是老子把問題分門別類了一下,社會上大部分的人都受馬太效應的支配,只有一小部分有道之人才能超脫於這個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