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註釋】
兵:「烘」的假借字。木強則兵,指樹木高大了就會遭到砍伐用作柴薪。
【翻譯】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活著的時候質地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乾硬枯槁了。所以說,凡是堅強的屬於死亡的一類,凡是柔弱的東西都屬於有生命力的一類。因此,兵勢強大反而不能取勝,樹木高大了就會遭到砍伐用作柴薪。強大的處於下位,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理解】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強調柔弱勝剛強的道理。柔弱的是有生命力的象徵,堅強是衰落的前奏。老子之所以強調柔弱,我想這一思想是跟老子的自然、天道、無為、儉嗇等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從形而上的角度就是說事物要不斷的發展才能避免衰亡,「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柔弱勝剛強的指導意義在於提醒我們要保持向上的空間,最好是處於那種追求理想的路上那種感覺,這樣方能「蔽而新成」。如果有朝一日你感到滿足了,就像浮士德,魔鬼也就出現了。
【原文】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註釋】
貴生:即過分在乎自己的生命的人,不僅是在物質方面,一些人刻意追求浮華的名聲也可算是過分看重生命之舉。
【翻譯】
人民之所以遭受飢餓,就是因為統治者徵收賦稅過多,所以人民才陷於飢餓。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是由於統治者多事妄為,政令繁苛,使人民無所從,所以難於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於統治者慾望過盛,這種不良風尚也引領民眾貪求利益,追求享樂,甚至為求名利而甘冒生命危險。只有那些恬淡自然,不刻意養生保命,不刻意有所作為的人,要勝過那些追求名利、貪生怕死的人。
【理解】
感覺這一章簡直就是在說秦始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取役使六國遺民的政策,徭役稅賦據說有二十倍於前朝,導致「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織不足衣服」。(《漢書·食貨志》),就連劉邦同志也免不了大老遠的被徵調去驪山修陵,只不過路上他就揭竿而起斬白蛇起義了。從後世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也能看的出來秦朝的稅制,估計秦朝稅率早就超過拉弗曲線裡的最優稅率了。秦國的有為簡直達到了極點,據說連每畝地該種什麼,什麼時候種,怎麼種,施多少種子全都以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秦始皇的求生之厚也達到了極點,耗費巨資多次派方士出海求取仙藥,在驪山修建的皇陵規模更是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程度,所謂「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
最後一句「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可以理解為老子給兩種統治者做的評語,但感覺這句話對於一般人也是有指導意義的。現代人非常注重健康飲食、健康生活,這一點沒錯,但是凡事做的有點過了就不太好了,經常聽到有人因為害怕使用的東西或吃的東西不健康而採取一些很極端的做法。誠然,中國的食品安全確實值得人們去擔心。但是這種太在乎自己生命的心態從本質上說跟秦始皇是一樣一樣的。有時候,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比吃的非常健康卻整天處於恐懼之中更有助於養生。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
【註釋】
易:替換,代替。
受:承受,承擔。
【翻譯】
天底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因為水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的。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卻沒有人能實行。所以聖人說:「能謙卑處下,克勤守儉,甘願忍受天下人所厭惡的事情,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能承擔國家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這就是「正言若反」的道理。
【理解】
總結一下水德: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這是水的謙下之德;因為謙下江海才能成為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是水的柔德。
「以其無以易之」解釋為「因為水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替代的」感覺不是很合適。前面說的是水雖柔弱但是能攻堅強的道理,所以這句話應該是在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以」是因為的意思,「其」代指水,關鍵是這個「易」字。「易」字有一個意思是「改變」的意思。這樣理解的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改變水,因為水沒有固定不變的形態,所謂大象無形。老子說這個道理天下莫不知卻莫能行,這實在是有點高估天下人了,孔子還是因為老子明白了這個道理(老子給孔子看他殘破的牙齒和完好的舌頭)。
統治者看似地位尊崇,但實際上反而是最可憐的,在內他不可能得到真心的朋友,不管無意還是有意,一不小心就可能受到奸詐的臣子的矇蔽(晏嬰諫齊威王說的最清楚),在外有野心家覬覦他的位子。所以說,真正的實情往往與人們想當然以為的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