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註釋】
士:勇士,也指領兵打仗的將帥。
不武:不崇尚武力。
不與:不爭,不與人正面衝突。
配天:符合天道。
古之極:自古以來的準則。
【翻譯】
真正的勇士不會逞其勇武,顯出兇狠的樣子。真正善於作戰的將領不會輕易發怒;善於打勝仗的將帥,不和敵人正面交鋒;善於用人的人,反處於眾人之下。這就是不與人相爭的德行,就是善於利用別人的力量。能夠做到不爭和處下,就是合乎「道」的極致了。
【理解】
孟子曾討論過勇氣這個概念,他舉例說有個叫北宮黝的勇士。皮膚被扎破,眼睛被刺,北宮黝都不會躲閃,而且這傢伙是個暴脾氣,上至國君下至奴隸,不論誰惹了他都會遭到回擊。可以想像北宮黝肯定是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孟子評論說他的勇武只是匹夫之勇。孟子認為真正的勇氣是建立在正義信念的基礎上的。
善戰者不怒比較好理解,一個優秀的指揮官不應該容易發脾氣,張飛肯定沒看過這一句。「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孫子多次告誡軍隊的統帥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且要利用敵人憤怒的情緒「怒而撓之」,只有「胸有激雷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
老子列舉了前面那些例子是想說明「不爭」功用。但有時候覺得「不爭」只是一種手段而已,比如說戰爭,戰爭最後不還是以取勝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