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中國商業現在的發展階段,創業企業有著無限的崛起的機會。

這幾日,大雪早來值,霧霾鎖帝都。雙十一的沸沸揚揚還沒過去,中國人質被ISIS殺害,微博上又是一片爭議的聲音。中國足球“做夢都能笑醒”的大好局面,被香港踢醒,美團大眾剛合並,阿里巴巴退出美團,地推人員怒砸支付寶。和我們密切相關的一個消息是,二環以內幾乎禁止外地車進了。

如果說環境,這即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吧。甚囂塵上又熱火朝天,喧囂又孤獨,熱情又冷酷。

說到環境,說到中國的商業環境,我總是會想到一位朋友的幾句話。

前段時間,入口會搞了一場公開大課。美團高級副總裁王慧文的一番發言,我至今印象深刻。在歐美,一個事實是,很多大的電商都是傳統的零售巨頭搞的,而中國的電商,幾乎全部是“純電商”——都是互聯網企業搞起來的。他在分析這個原因的時候,認為是因為當互聯網崛起的時候,歐美的傳統零售業巨頭已經走到了天花板,非常迫切需要一些新的手段來拉動增長,所以這個時候出現了互聯網,他們是積極擁抱的。而中國則不同,2000年前後,互聯網進入中國的時候,中國商業還在草莽階段,發展正強勁,光靠著傳統的那些方式,它已經發展的很快,吃的很飽了,所以對於新興的玩意,他們是一開始“拒絕的”,因此給了互聯網人很多機會,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純電商”。

每次想到這個說法,我總是會下意識想到:這就是中國商業現在的發展階段啊:大開大合,有著無限的屌絲崛起的機會。

比如手機行業,本世紀初,曾經有一股國產手機的熱潮。“波導手機,手機中的戰鬥機”廣告語言猶在耳,但是隨後幾乎全軍覆沒了,一直處在被壓抑的狀態之中。隨著智能手機崛起,諾基亞沒落,手機江湖沈浮動蕩的時候,才給了中國手機機會,如今的手機市場,國產手機已經相當強勢了。

不久前,入口會發起了一個“總編為你寫案例”的活動,接到了很多熱情的企業邀請,找我們為他們梳理轉型案例。團隊因此下到了很多地方企業。

這些地方企業,大都是年營業額在一兩億左右的傳統企業。離開北京,來到地方,一個很顯著的感受就是,熱情。

這是一種傳統企業的熱情。和北京的那些互聯網企業不同。這些傳統企業的老板,大都帶著江湖的豪氣,帶著樸素的熱情,以及敢作敢為的魄力。相比之下會覺得,你一直身處的北京那個互聯網圈子,好像顯得熱情不足,理性有余。

這其實很好理解。之前微信微博傳過一個段子,班上最調皮搗蛋的學生最後成了企業家,學習最好的學生成了高級打工仔。這其實是有著嚴謹的中國社會學邏輯的。調皮搗蛋的孩子大都熱情、沖動,而又善於搞關系,這正是在中國創業的基本要素。但是如今互聯網卻給了高智商的純技術屌絲無限的機會。

每次進入這些傳統的制造企業,我腦子里都會毫無理由地湧現出一行字:熱情的制造。那轟隆隆的廠房,潔凈的廁所,車間、廠房,統一著裝的工人,都在顯示著制造業獨有的執行力。從無到有制造出一部手機、一部電腦,制造是實實在在的,是奇跡。

幾年前,曾經和一位機械制造企業的創始人聊天。他說,對於制造業,很多制造能力都是靠著一點點的改進完成的,是一種積累,還有那些經過嚴謹培訓有著豐富操作經驗的工人。而不是靠著一套套先進的儀器。

上個月,我們去西安采寫案例,那是一個做鎖具的傳統企業,如今開發出了智能鎖,受到了BAT包括京東的熱烈追捧。我們分析他為什麽能夠在這個時代做出智能鎖,最後的結論就是,因為他早期那些失敗的開發智能家居的經歷,因為這個失敗的經歷,他知道了用戶的真需求,並且積累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研究開發人員。失敗也是底蘊。

每次說到這個例子,我總是會想到華為。媒體總是喜歡奇跡,喜歡傳說,但是世間哪里有那麽多的奇跡。今年針對傳統企業的轉型做培訓,我總是說,互聯網轉型不是顛覆而是融合。很多時候,那些有底蘊的制造業看起來轉身雖慢,但是紮實。一個大家不願意承認的事實是,很多時候,商業不是死於慢,而是死於快。

目今的中國手機行業,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幾乎很少有人再講情懷了。

去年還不是這樣,大幅LED屏幕,類似喬布斯的個性穿著,以及煽情到死的文字,幾乎是手機行業的標配。以至於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我看到大屏幕上有一行簡潔裝逼文字的時候都要反胃。上個月的消息,華為銷售額已經超越小米,成為第一。上月雙十一有數據,華為的手機在新聞、微博傳播比小米要低不少,但這並不妨礙它在雙十一的突出表現。

這個故事難道不值得大家思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