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敗局】Gilt Taste之死:食品電商掘墓啟示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636.html

以下內容選自財富中文網

2011年5月,電商網站Gilt Groupe推出了旗下最新的銷售網站——美食網站Gilt Taste。就在此前數週,Gilt Groupe剛剛從包括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在內的投資者手中籌集到1.38億美元的投資資金,此輪融資給予該公司的估值大約為10億美元。

Gilt Groupe賴以成名的是大幅打折而限量庫存的實時閃購模式,借此把紐約風格的樣品銷售帶到全世界。跟它不同的是,Gilt Taste自稱建立的目的是成為一個 「奢侈品牌」,以高端價格銷售高端食品。然而這個模式並沒有奏效,今年5月24日,Gilt Taste悄然停業了。

但正如一批已經成立、正在增長以及前景有望的食品-科技初創公司所表明的那樣,Gilt Taste的失敗並不能證明地方食品經濟無法在年銷售額高達2,250億美元的電子商務產業中分到一杯羹。然而,Gilt Taste的滑鐵盧的確表明,在線銷售食品與兜售名牌手袋完全不同,而理解這些差異至關重要。

Gilt tast敗因

Gilt Taste的消亡,以及諸如早期在線食品雜貨零售初創公司Webvan和在線食品市場與訂付服務網站Foodzie等電子商務網站的失敗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敗因一:產品規劃缺乏個性化食品的根本特性——至少食品電商運動所理解的食品特性,是直接與其初創模式不一致的。

任何農場、城市、地區或國家,都不會有相同的地方食品體系,因此相關標準無法以一種簡單——或者甚至不是那麼簡單——的算法來加以估算。Lifestyle Zen是一家為包括食品-科技初創公司在內的創新企業家提供服務的律師事務所。這家律師事務所的老闆帕特里斯•帕金斯認為這是期望進軍食品領域的技術型人才當中普遍存在的一個誤解。「大家認為,只要擁有一個能幹的程序員團和創意人才,找到合適的團隊,差不多很快就可以把某個創意從構思階段推進到執行階段。」但是,她進一步表示,很多時候,「人們並沒有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無法真正保證自己所提供的產品一定有市場需求。」

敗因二: Gilttast面臨低轉化率和低重購率困境

儘管它的網站流量頗為可觀——平均每月吸引10萬名獨立訪問者,但它的評論內容並沒有拉動銷售。美食家可能很樂意如飢似渴地閱讀有關新鹽或者最美味的意大利熏火腿的文章,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她會購買這些產品。與食品雜貨不同,手工食品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利基市場。它們可以作為很不錯的禮物,以及偶爾的美味享受,但大多數人——即便是美食家——也不會過於頻繁地購買高檔松露油。而有意購買這些產品的客戶通常會在他們可以看到、聞到以及品嚐這些產品的某個地方採購,比如:在農貿市場、在全食超市(Whole Foods),或者在食品手工製作者自己的實體店。

敗因三:產品毛利太低

鑑於利潤率出了名的低,任何以食品為主業的企業都將面臨著一個固有的挑戰,那就是拿出健康的資產負債表。這就是Gilt Groupe在2012年9月份宣佈削減Gilt Taste所提供的產品數量時所給出的原因。

敗因四:配送,所有此類電商共同的困境

試圖銷售食品的公司還面臨一個特殊的問題:配送。據市場研究公司Food+Tech Connect創始人達尼埃爾•古爾德認為,這是創建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最困難的部分。「很多人就是栽在了這上面。」

除了通常的配送要求——倉庫、貨車、勞動力之外,食品還容易腐爛。 她說:「它增加了公司配送的複雜程度以及約束因素,尤其是當它們擴大經營規模的時候。隨著業務開始增長,需求增長,你便成為一家配送公司,一家訂單履行公司」,所以如果無法跟上需求增長的步伐,就無法生存下去。

總部位於舊金山的在線農貿市場Good Eggs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執掌該公司的是科技界老將羅布•斯皮羅(社交問答網站Aardvark的聯合創始人,Aardvark在2010年以 5,000萬美元出售給谷歌(Google))和阿龍•薩萬特(軟件設計公司Carbon Five的聯合創始人)。他們最開始嘗試過不少辦法,以便攻克配送的「最後一公里」,向客戶提供地方食品,最後才建立了自己的物流基礎設施體系,得以把食品雜貨配送到舊金山灣區客戶的家門口。通過與生產商合作設計他們自己的在線銷售平台,Good Eggs團隊能夠迎合不同食品生產者的需求。而這點,Gilt Taste根本沒有做到。

Gilt Taste 對中國生鮮與食品企業的警示

警示一生鮮電商模式的問題:

1在中國生鮮電商領域目前擁有B2B ,B2C,O2O三種可見的模式。

B2B一般滿足的是集團採購或者酒店食財採購,目前在國內有一些從事供應鏈和冷鏈管理的企業在做,但存在的問題是回款週期慢的問題。

B2C 國內生鮮電商的主流模式,也是gilt tast的問題,依然繞不開核心的物流配送和電商所說的品類困境的問題。

O2O 正在小規模嘗試的區域性解決解決方案,但在中國還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普及的案例,只在中國的某些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的某些小區之間進行試水,做同城O2O的生鮮配送,其目的也是為了繞開物流,目前來看還是適合傳統的擁有一定數量的線下門店進行試水。

選擇何種模式應該從自身資源的配置角度出發,並不侷限於何種模式可以成功,國外已經有像亞馬遜這樣綜合平台做電商成功的案例,國內還是處於燒錢試探階段,沒有證明任何一種模式是可行或者不可行。

警示二:食材體系的規劃問題。

這不會只是gait tast 的問題,在中國做生鮮電商這個問題會更加突出,原因是:

1 中國的食材差異太大,看一部舌尖上的中國,就知道中國每一個區域都會有不同飲食文化,可能廣東流行的海鮮,在內地某些區域並不流行。這對食材的選擇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意味著你無法標準化食材的選擇,中國的這種不同區域差異化的食材特性會比國外要更加明顯。你需要無限的去擴展自己的品類。

2 食材規劃中你還需要考慮毛利率問題:由於國內高企的流量獲取成本以及物流配送成本,低毛利的品類根本無利可圖,所以要麼走高端路線做高端食材,要麼做個性化食材。做普通日常剛需的在超市能夠買得到的品類失敗的風險較高,不僅利潤較低,重要的是採購這個食材的用戶習慣一直在線下,很難轉化。當然依託天貓這種平台做經過加工後的熟食是一種選擇。

3 食材規劃中還有一個核心的突出問題無法標準化,電商之所以興起,是因為目前電商的品類產品都有嚴格的標準,比如電腦是什麼配置之類;但是對於生鮮電商而言,你一塊豬肉的配送你根本法保證有多少比例的肥肉,有多少比例的瘦肉,可能昨天購買的產品和今天根本不一樣。

警示三:食品安全問題。

是在中國現階段會相對突出的問題,中國的食品安全並不是某一家生鮮電商就可以解決的,所以,在整體大環境之下,普遍認為解決食品安全需要佈局全產業鏈才可以從源頭控制食品,否則你始終無法避免會不會存在食品安全的風險,但是在中國能從田間做到餐桌的沒有幾個,所以,對於食品安全一般的解決方法說依靠採購把控質量,但效果多少並不好說。

警示四:冷鏈與物流配送問題,這也是guit tast苦惱的問題

先說冷鏈問題 :前幾天與大連一家水產公司負責人聊天,他給出的認識是中國冷鏈還很落後,還需要像國外大力學習。而生鮮對冷鏈的要求不只是我們看到的新鮮度問題,拋出幾個例子供參考:香蕉不能進冷庫;蘋果要進冷庫;魚容易死掉,需要加冰,並每隔固定的時間需要充氧;海鮮需要海水,空心菜要橫放….但是這幾個問題都沒搞清楚,就去做生鮮,顯然不靠譜,而這每一類問題都需要有專人去照顧,所以,還不用說到冷鏈更高級的階段,但沒有冷鏈,生鮮的配送也就失去了意義。

物流的問題:1是怎麼配送的問題,同樣是時效性的問題,如果配送範圍過大,不光是物流成本高,而且用戶需求失去了時效性,食材新鮮度無法保證。 2 誰來收的問題,一般的快遞可以推在哪裡,但對於新鮮度有要求的生鮮不能擠壓不能等。所以,有人認為在中國這麼大的區域的,只適合做本地化的生鮮平台,全國配送很難保證用戶體驗。

警示五:用戶到底是誰的問題?

在中國用戶群中,除掉高端用戶,真正生鮮電商需求最強烈的是超市生力軍「老大媽們」,可是,老大媽們根本不會網購。這導致做飯的人不買,買的人不做飯,如何推廣營銷是關鍵。

Guit tast給中國生鮮的啟示遠不只這些,如果能夠想清楚上面的五個問題,中國的生鮮電商理論上依然還是一片藍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89

賭博啟示錄梁芷珊

2013-08-15  NM
 
 

 

羅傑承與太太梁芷珊名下的馬匹「軍事出擊」,剛當選香港馬王。頒獎禮上,宣布的一刻,梁芷珊興奮得即時彈起,急行兩步,緩緩減慢速度,讓丈夫先行,自己尾隨。這天,談起賽馬,羅太如數家珍,由騎師選擇到母系血統到來季部署,成竹在胸。然後,她拿出手機,顯示投注足智彩的戰績,買中拜仁慕尼黑贏曼城二比一,無花無假。「我告訴你,盃賽決賽,最好買波膽,多數一球上落。」還興致勃勃說要鑽研剛開鑼的日職聯賽。曾經是模特兒,曾經是填詞人、女作家,以往未曾踏足投注站。「不明白,你可以放低,轉頭買袋買衫。我選擇參透,盡量學,即使跟你珍惜的人攀不上共同興趣,至少,有共同話題。」在拼死不眠的清晨,觀看摩連奴被舊部下擊潰的同時,我忽然想起,昔日的女朋友們,每一個,請求她們坐定定看一場英超直播,她們也寧願去死。跟她們要求我逛莎莎或卓悅一樣。灰

愛駒榮登馬王,對羅氏夫婦來說,應該算吐氣揚眉。跟郭富城不同,羅傑承的馬,隻隻貴,但絕大多數戰績平庸,名大於實。「我們之前當交學費。買十隻,中一隻,已經好好,總無可能第一隻就買中。」匹匹身價數百萬,甚至過千萬,這場賭注,相當大。「通常,一縮,就會中。只好堅持。」堅持得似搞波。羅傑承入主南華八年,梁芷珊一直全力參與。這份堅持,經過大球場一役,還可以撐下去?「灰呀!我灰,因為連羅生都覺得灰。「全球有一百五十個地區直播場波,人人以為大球場是南華主場。搞成咁,做一萬次公關活動都補救唔到,真係被連累得好甘。」梁芷珊說,她已經不清楚南華究竟需不需要自己。或者,是香港究竟需不需要本地足球。「我連下季聯賽南華在哪裡作主場都未確定,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會這樣。不要以為我感性行事,其實,任何感性,也應該被理性管理。是時候衡量一下是否該轉用另一個身份去支持足運。」她的意思是由老闆變觀眾。

香港政府沒有支持體育發展,大家都知;香港足總有破壞無建設,大家都知。一個女人,為何還要守在熱廚房被綁手綁腳?還不是因為丈夫喜好?「他行得快,你就要起勢追啦。珍惜一段關係,便不可以讓彼此的距離愈拉愈遠。」何謂追?丈夫入馬場跟練馬師吹水,太太走去跟馬夫偷師。「我開始懂得相馬,知道哪一匹新馬非池中物。」又例如賭波,賭到連丈夫的朋友也要向這位門外漢查問心水。「因為我夠冷靜。識波之人,一定覺得巴塞最勁,但任何事也有高低起跌,你在最低潮時,是否依然比對手高?」她在去季,長期下注拜仁慕尼黑,拜仁成了三冠王。說到這裡,女權分子大概正不斷搖頭嘆息。「我不是叫女士埋沒自己的性格,我只是勸大家顧慮別人感受。「人,有好多不同面孔,面對不同角色,理應可以擺出不同個性。很多人,毫不理會,對不同的人也說出同一番的話,兩個人沒有共同話題,如何相處得開心?」解讀如下:如果,不幸,你的丈夫又愛睇波又愛賭馬,你應該似梁芷珊,週六深夜陪睇直播,週日下午陪入馬場。「平日都知放工時間,週末一定更加忙。反正都係要去,開心地面對,總好過寃口寃面。」

因為打算改編小說《愛情白麵包》成電影,作家梁芷珊與電影公司老闆羅傑承認識,拍拖不足兩年,結婚。婚後,二人閒聊,羅太才淡淡然自揭秘密。「其實,在結婚的十二年前,我已經見過羅生。他當時在派對上追求我的朋友。」完全毫無頭緒的丈夫覺得很奇怪,太太守秘密守到不留半分痕跡,忍耐力驚人。「我無忍過。「每個人都有過去。拍拖之前,他做過任何事也毫不重要,有什麼事值得我放在心需要去忍耐?」做了闊太,梁芷珊不似一般闊太。「做一個有經濟能力的男人的女人,不容易。因為,他無須倚賴你。「丈夫如果經濟能力一般,大家一齊捱,這是個存在價值。人本來就需要不斷適應,為自己尋找存在價值。靚?再靚,也有生厭的一日,你總要創造出更特別的原因。」梁芷珊選擇當一粒炭精。「每一晚,臨睡前,他也有很多念頭,需要有人壯聲勢。他點了火頭,我做炭精,負責撥火。「世界不是人人也可以當領導者,我做領導者下面的執行官,相信他也會高興有這一個拍檔。」

Favourite

能夠做到知所進退,尋根究底,要多得童年時的讀寫障礙。成長過程,梁芷珊試過將文字寫到上下左右前後完全掉轉,一直被標籤成蠢人,甚至被灌輸要認命。因此,她不敢搶答問題,不敢自視過高,明明做模特兒做到為港姐宣傳,做到客串《他來自江湖》,竟然從來沒有意圖當幕前。「靚女,有很多;身材好的,有好多;懂得在娛樂圈生存的,更多。對手太強。「我怕日日行出來要鬥低胸鬥多記者訪問。路遙知馬力,我比較喜歡用長一點時間證明自己實力。」於是,她走到國際時裝品牌當marketing,三十歲未夠,成為亞太區的marketing director,月薪三萬六千,還可以偷閒寫歌詞出小說。被人批評只因跟許志安或蘇永康相熟才有歌詞可填,不惜辭職當個全職作家來證明才華。這樣的一個女子,會甘心當陪襯?「每一個人,都應該被市場推廣。」都是一場買賣。梁芷珊說,她沒有本事賣實用,要成功的話,販賣的,來來去去不離三項。「賣希望,像賭場;賣情懷,像餐廳;或者賣favourite,像球會,毫無道理,顧客喜歡便可以。」要做一個長久成為別人favourite的女人,真的,比做一間長久成為別人favourite的球會,困難萬倍。

小圈子

阿仙奴的球迷,日日狂鬧雲加吝嗇,有幾多會跟隨尹佩斯過戶曼聯?甚少。利物浦的球迷,眼看愛隊戰績不斷下滑,有幾多會轉投暴發戶曼城?好像沒有。男人,對球會的忠誠度,肯定遠超對女伴的。於是,如果你似梁芷珊,肯投其所好,陪男友了解什麼叫越位,什麼叫越位陷阱,花費兩小時,穿上球衣投入打氣,對感情的增長和凝聚,效用一定驚人。「一段關係,去到最後,一定會超越愛情,會唔會無時無刻掛住對方?Sorry,有時簡直會忘記。講到底,人就要融合在對方的圈子內,感情才能持久。」只可惜,四十歲之前,不論男女,大多是自私的。四十歲之後,也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571

2013-8-19 大熊市啟示錄1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mu16.html

題記:1982年8月是20世紀購買美國股票的第四個大好時機,其他三個時機分別是1921年、1932年和1949年。

 

一、美國股市概覽:

     美國歷史的托賓Q值,作者對於大熊市的定義就是圍繞托賓Q值展開的,大熊市一般托賓Q都在0.3左右。2013-8-19 <wbr> <wbr> <wbr>大熊市启示录1 <wbr> <wbr> <wbr>Romney
   美國的長期利率和市盈率之間的關係:

    2013-8-19 <wbr> <wbr> <wbr>大熊市启示录1 <wbr> <wbr> <wbr>Romney

    美國市場市值/GDP的歷史走勢圖,從歷史數據來看,美國歷史證券化率的均值在0.6的樣子。

    
     2013-8-19 <wbr> <wbr> <wbr>大熊市启示录1 <wbr> <wbr> <wbr>Romney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天朝的股市市值/GDP的歷史數據如下:

    2013-8-19 <wbr> <wbr> <wbr>大熊市启示录1 <wbr> <wbr> <wbr>Romney
    

 
很顯然,目前的估值水平在趨勢線之下,且目前的股票市值/GDP的比率在45%左右。2000-2005那一撥A股大熊市的證券化率在31%-41%的區間內波動。70年代後,美國的歷史最低點是33.7%,09年的最低點是61.6%。我們沒有理由說我們的股市被高估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63

2013-8-20 大熊市啟示錄2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musj.html

二、1899-1921——第一次大熊市

1、1899-1921:美國工業化的高峰期

從1899-1921年,美國的工業指數原地踏步。美國股票的糟糕表現和美國的經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名義GDP增長了383%,實際GDP增長了88%,人均GDP增長了33%,鋼產量增長了四倍多,鐵路運營里程增長了148%。新的技術也在此期間出現,汽車行業正在進入一個井噴期,香煙、電力和電話,也在此期間迅猛增長。

  1910-1923的道.瓊斯指數:

 

2013-8-20 <wbr> <wbr> <wbr>大熊市启示录2 <wbr> <wbr>Romney

同期美國GDP的增長率:

2013-8-20 <wbr> <wbr> <wbr>大熊市启示录2 <wbr> <wbr>Romney

同期美國的名義GDP:

 

  2013-8-20 <wbr> <wbr> <wbr>大熊市启示录2 <wbr> <wbr>Romney

2、1921-熊市結束前夕
     1921年,正是一戰結束後的不久,一戰的結束,意味著美國公司結束了戰時的高利潤,美國一直是一個大發戰爭財的國家。兩次大戰,由於本土未曾受到戰火的侵襲,他國內的公司利潤都獲得了可觀的增長。公司利潤的猛增,只是基本面的情況。而從資金面上看,歐洲的戰火,使得大量歐洲富人將投資投向了美國,大量黃金湧入美國,在金本位時代,這意味著貨幣發行量的猛增。但是這並沒有帶來美國股市的大牛市。一場暴跌即將來臨。
     經濟的數據是如此漂亮,但是股市卻原地踏步,1921年,道指收於63.9點,與1899年1月27日的收盤點數相同。

 

3、鐵路債務——導致大熊市的罪魁禍首

在美國的野蠻生長時期,鐵路股的投機是美國股市的重頭戲,投機帶來的泡沫導致美國的鐵路股從1899年開始就跌跌不休,鐵路股曾經一度佔據華爾街上市股票的市值的50%以上,但是過高的產能和惡性競爭導致太多鐵路公司是虧損的,雖然美國新興工業部門蓬勃發展,但是鐵路部門的黯淡無光使得整個股指實際上是在下降的。美國人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才把他們在鐵路投資泡沫中留下來的包袱消化完。到了1921年,紐交所佔主導地位的已經不是鐵路股了,而是新興的工業股。

 隨著一戰的結束,很快,暴跌來臨了,1921年的這場暴風雨,是長達20年的漫漫熊市中的最後一跌。之後,就是喧鬧的20年代,一場大牛市即將開啟了。

導致1921年這場暴跌的原因有很多,事實上,人們只要看空股市,他們總能給自己找到各種各樣的藉口。大家所能想到的解釋是:通脹使得美聯儲收緊銀根,而一戰之後的匯率戰也導致了資本的外流,這導致了資產價格的暴跌。1921年,美國的托賓Q值僅僅只有0.35,在股價最低的1921年8月,托賓Q值僅僅0.28!
      很顯然,股市被低估了。


4、1921,消費社會的開啟

1921年,被人視作是美國消費社會開啟的一個特殊時點,汽車、收音機等新設備開始進入千家萬戶。電力也開始普及,消費信貸,也正是在此時進入了千家萬戶。耐用品的消費開始猛增。

一些偉大的公司,正是在這一時期進入了歷史的舞台,他們包括:吉列、英美煙草公司,美國無線電公司。之後耳熟能詳的一些公司,在此時也在市場上頻繁交易,如通用、可口可樂、美國運通、柯達。

如果在1921年8月,我們買入這些股票,我們將獲得豐厚的回報。

但是在那時候,人們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作為當事人,他們並沒有想到,一個新的時代正在開啟。美國的經濟,正在從鐵路等基礎設施的投資拉動轉變為消費拉動。而美國股市的構成,也從鐵路股佔主導變成工業固佔主導。大部分投資人,正在為鐵路公司的虧損和破產而哀嘆,為美聯儲收緊流動性而哀嘆。新舊轉變的時代,能看清楚的人總是不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22

2013-8-21 大熊市啟示錄3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mvin.html

三、1932年大熊市

11929-1932——大蕭條

    19296月,工業生產產值達到峰值,汽車產銷量卻逐步放緩,海外經濟增速也放緩。這一年,美國的股市也達到了頂峰。從1921年到1929年,美國已經經歷了10年的繁榮,股市也是一路上揚。只是在這一年六月,汽車銷售還是放緩,外需也開始下滑。一些不和諧的雜音開始出現了,然後就是股市的暴跌,從192993日到19291113日,美國股票的市值夏季下降了48%。不過到了1930417日,市場又恢復了52%,重回了1929年初的水準。

正當人們以為一切都已經結束了的時候,銀行危機出現了,弗裡德曼將大蕭條產生的原因歸結於貨幣問題,未必無因。銀行危機的確是導致大蕭條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而銀行危機的出現,無疑會造成貨幣的緊縮。銀行危機最終導致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危機——大蕭條。銀行危機的出現還導致了大規模的黃金外流,這樣又繼續緊縮了銀根,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的外流會造成銀根的緊縮,這又進一步加劇了銀行的危機。

在經歷了192910月崩盤,193010月第一次銀行危機、1931年第二次銀行危機和1932年黃金外流之後,美國股市終於見底了。

    

 

 

21932——市場結構的重大變化

19299月,鐵路板塊是市值佔比最高的板塊,高達14.25%。三大板塊:鐵路、石油和化學,佔據了總市值的31%。日後大放異彩的通信板塊,此時只包含幾家小公司,其中包括了日後大名鼎鼎的AT&T

1920年,美國鋼鐵公司是美國最大的上市公司,而且也是最關鍵的板塊之一,但是到了1929年,鋼鐵板塊的市值僅僅排名第十。不知道,這是不是說明,早在1929年,早熟的美國的鋼鐵產業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

儘管新興產業在興起,但是在19299月,鐵路依然是佔比最大的板塊(比最高時要低多了,最高時,鐵路股佔據了紐交所市值的一半以上)。正是在暴跌中,鐵路板塊失去了其龍頭老大的位置。到了19327月,鐵路板塊僅佔市場總值的7%。汽車板塊,這一新興行業,在大熊市中受到了衝擊也很大。

1929-1932的那場大熊市當中,受到衝擊的,主要是老產業以及新興的立足未穩的產業。

一直保持穩定的是煙草、食品板塊,在33周的熊市中,煙草板塊僅下跌了5%。這有點像今日的茅台,大家抱團取暖。但是到了19309月,這兩個板塊分別下跌了27.9%21.3%。所謂的安全資產的暴跌,往往意味著大熊市的結束。這意味著,最後一批投機客的出場。

    也許,等到茅台從高台上跳水的時候,就是此次A股調整的大底部吧。

 

四、 1949——戰後牛市開啟的前夜

11932-1949的美國股市

當經濟本身的潛在增長能力很高時,經濟的強勁反彈,不會帶來CPI的上漲,而僅會帶來公司盈利的上升和股價的上升。1932年,正是這種情況,1932年到1937年,是一輪大牛市,此時儘管羅斯福的新政引發了種種懷疑,但是產能利用率的升高使得公司的盈利回升。對於股市而言,沒有比公司盈利回升更重要的事情了。到了1937年,通脹的壓力開始顯現,美聯儲被迫調高了準備金率,之後股市開始下跌,一直持續到了1942年。

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人加入二戰,需求大增,物價猛漲,美聯儲再次被迫緊縮貨幣,股市繼續下跌。直到19424月,股市終於見底了。這時候,正是美國最灰暗的歲月,太平洋戰爭失敗,菲律賓也失守了,數萬美國軍人成了俘虜,著名的麥克阿瑟將軍非常不名譽的拋棄了他的部屬。但是誰也沒想到,在這灰暗的歲月裡,美國的股市也見底了。

美國加入二戰,並開始大發國債為戰爭融資,稅率開始上調,物價也開始上漲,雖然有種種利空,但是美聯儲為了給美國政府融資,而人為的壓低了利率,來自政府的訂單則維繫住了企業的利潤。低利率的環境,加上政府訂單帶來的利潤,讓美國股票的估值一再升高。隨著美國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美國股市開始猛漲,到了19465月,股指超過了19309月的最高水準,不過依然低於1929年最高點44%

之後美國股市又開始了熊市,這一熊市,一直持續到了1949年。戰後的通貨膨脹,迫使美聯儲控制信貸,政府債券的利率也在戰後上升。這使得股票市場的估值開始縮水。導致下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根據1921年的經驗判斷,戰後通常有通縮和股市的暴跌,因而拋售股票,只是這一次,他們錯了。

1949年,股市見底,從此開啟了一輪長達20年的大牛市。

 

 

219496月——大牛市的前夜

19327月開始的大牛市一直持續到了19373月,在這期間,道指從41.27點上升到了頂點的194.15點。之後,從19373月到1949年熊市見底,市場維持在1937年最高點之上的時間不過只有32周。也就是說,1937年到1949年,市場一直沒有迎來大牛市,一直在熊市中苦苦掙扎。

在此期間,市場的成交量也開始大幅下滑,到了1949年,紐交所的股票交易額已經低於1901年的水準。另一個有趣的數據源自於紐約交易所會員會費的降低。這種降低意味著,人們對於股票已經越來越不感興趣了。1929年一個交易席位平均要49萬美元,但是到了1949年,僅僅需要1.7萬美元了。

此外,在1949年,托賓Q值也要低於0.3

 

31949年的市場結構

  19495月,紐交所總市值為640億美元,比19299月低三分之一,但是比1932年見底的時候要多4倍。

市場結構方面,公用事業的排名下降,而石油部門的排名上升。1949年,石油與化工佔市值的四分之一。這與德國的工業受到較大的破壞也不無關係。此外,零售業與汽車工業的市值佔比也有較大的提高。煙草和通信部門的佔比則有所下降。

1921年前,經濟的發展並沒有帶來企業利潤的提高,這是股票估值持久下降的關鍵所在(主要是被鐵路拖累,經濟增長,企業利潤不漲,這和今日的天朝是不是很像?)。

雖然從1929年以來的股市一跌再跌,但是經濟的規模依然在擴張,從1929-1949年,人均GDP增長了62%

1945年到1949年,公司的利潤急劇的增加,但是股價卻跌倒了谷底。投資者根據以往的經驗懷疑這種高利潤的可持續性。這使得利潤儘管增加了,但是股價一直在降。

1932年的P/E9.4倍,從1871年到1932年,平均的P/E13.7倍,到了19496月,P/E只有5.5倍了。

1932年到1949年,年末托賓Q值從0.43下降到了0.36。所有的跡象都表明,股價實在太便宜了,這也為未來長達20年的大牛市奠定了基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25

2013-8-22 大熊市啟示錄4 Romney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mwda.html

四、 1949——戰後牛市開啟的前夜

1、1932-1949的美國股市

當經濟本身的潛在增長能力很高時,經濟的強勁反彈,不會帶來CPI的上漲,而僅會帶來公司盈利的上升和股價的上升。1932年,正是這種情況,1932年到1937年,是一輪大牛市,此時儘管羅斯福的新政引發了種種懷疑,但是產能利用率的升高使得公司的盈利回升。對於股市而言,沒有比公司盈利回升更重要的事情了。到了1937年,通脹的壓力開始顯現,美聯儲被迫調高了準備金率,之後股市開始下跌,一直持續到了1942年。

然後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人加入二戰,需求大增,物價猛漲,美聯儲再次被迫緊縮貨幣,股市繼續下跌。直到1942年4月,股市終於見底了。這時候,正是美國最灰暗的歲月,太平洋戰爭失敗,菲律賓也失守了,數萬美國軍人成了俘虜,著名的麥克阿瑟將軍非常不名譽的拋棄了他的部屬。但是誰也沒想到,在這灰暗的歲月裡,美國的股市也見底了。

美國加入二戰,並開始大發國債為戰爭融資,稅率開始上調,物價也開始上漲,雖然有種種利空,但是美聯儲為了給美國政府融資,而人為的壓低了利率,來自政府的訂單則維繫住了企業的利潤。低利率的環境,加上政府訂單帶來的利潤,讓美國股票的估值一再升高。隨著美國在戰場上的節節勝利,美國股市開始猛漲,到了1946年5月,股指超過了1930年9月的最高水準,不過依然低於1929年最高點44%。

之後美國股市又開始了熊市,這一熊市,一直持續到了1949年。戰後的通貨膨脹,迫使美聯儲控制信貸,政府債券的利率也在戰後上升。這使得股票市場的估值開始縮水。導致下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根據1921年的經驗判斷,戰後通常有通縮和股市的暴跌,因而拋售股票,只是這一次,他們錯了。

1949年,股市見底,從此開啟了一輪長達20年的大牛市。

 

2、1949年6月——大牛市的前夜

1932年7月開始的大牛市一直持續到了1937年3月,在這期間,道指從41.27點上升到了頂點的194.15點。之後,從1937年3月到1949年熊市見底,市場維持在1937年最高點之上的時間不過只有32周。也就是說,1937年到1949年,市場一直沒有迎來大牛市,一直在熊市中苦苦掙扎。

在此期間,市場的成交量也開始大幅下滑,到了1949年,紐交所的股票交易額已經低於1901年的水準。另一個有趣的數據源自於紐約交易所會員會費的降低。這種降低意味著,人們對於股票已經越來越不感興趣了。1929年一個交易席位平均要49萬美元,但是到了1949年,僅僅需要1.7萬美元了。

此外,在1949年,托賓Q值也要低於0.3。

 

3、1949年的市場結構

  1949年5月,紐交所總市值為640億美元,比1929年9月低三分之一,但是比1932年見底的時候要多4倍。

市場結構方面,公用事業的排名下降,而石油部門的排名上升。1949年,石油與化工佔市值的四分之一。這與德國的工業受到較大的破壞也不無關係。此外,零售業與汽車工業的市值佔比也有較大的提高。煙草和通信部門的佔比則有所下降。

在1921年前,經濟的發展並沒有帶來企業利潤的提高,這是股票估值持久下降的關鍵所在(主要是被鐵路拖累,經濟增長,企業利潤不漲,這和今日的天朝是不是很像?)。

雖然從1929年以來的股市一跌再跌,但是經濟的規模依然在擴張,從1929-1949年,人均GDP增長了62%!

從1945年到1949年,公司的利潤急劇的增加,但是股價卻跌倒了谷底。投資者根據以往的經驗懷疑這種高利潤的可持續性。這使得利潤儘管增加了,但是股價一直在降。

1932年的P/E是9.4倍,從1871年到1932年,平均的P/E是13.7倍,到了1949年6月,P/E只有5.5倍了。

從1932年到1949年,年末托賓Q值從0.43下降到了0.36。所有的跡象都表明,股價實在太便宜了,這也為未來長達20年的大牛市奠定了基礎。

 

五、1982年8月——14年低迷之後

1、1949-1969:戰後大牛市

   從1949-1968年,是一次長達十餘年的大牛市,在這一期間,國防工業獲得了超額回報。另一個主張牛市的因素是機構投資者的大規模入場,這一時期,養老金開始大規模的進入股市,給這一輪大牛市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到了1968年,機構投資者佔了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量的60%。

戰後大牛市(1949-1968)主要源自於估值的變化而非盈利的變化,從1949年到-1968年,名義GDP上漲了240%,而標準普爾上升了662%。

1、滯漲與戰後大牛市的結束

1968年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以及越戰,使得美國陷入了通脹的泥潭,當然,石油危機更是加重了這種通脹,1973年,中東國家將油價從3.12美元/桶提升到了11.63美元每桶。

通脹的提高迫使美聯儲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脹,原本就有泡沫的股市,在加息的作用下,泡沫破滅。

1974年,華爾街的股價見了一次底,不過1982年的股價比之1974年12月還低了13%,史無前例的通脹,對於此次大熊市負有直接責任。

在此期間,標準普爾下跌了63%,而所謂的漂亮50,其P/E在1972年高達42倍,在1973-1974年中,漂亮50下跌了62%。以市值計算的話,1974年的美國股市的市值,已經跌落到了1928年11月的水平。而美國的GDP,無論是名義還是實際GDP,或者是人均GDP,都已經有了長足的增長。

正是在這一時期,巴菲特收穫了他的華盛頓郵報和喜詩糖果。

這一次大熊市,也極大的改變了投資者的行為,在1974年,投資者的平均持股期限為6年,到了1982年,投資者的平均持股期限已經不足兩年。1979年8月,《商業週刊》發表了一篇題為《股票死了》(TheDeath of Equities)的封面文章。

1980年的股市似乎讓人看到了一絲光亮。那一年道指回升到950點。不過在緊接的1980-1981年又出現了27%的暴跌,大多數人都逃離了市場。到1982年,失業率依然居高不下,公司利潤很不理想,通貨膨脹節節攀升。標準普爾無人問津。通用電氣以10倍市盈率交易;寶潔以8倍市盈率交易;高露潔的市盈率是7倍,汽車股的交易價格全都比20年前低。1980年,沃爾克上台,讓利率猛增到了20%以上。利率的大幅度上升,讓股價繼續大幅度下跌。屋漏偏逢連夜雨,1982年,墨西哥主權債務危機爆發,某些銀行破產,在這種背景下,1982年8月,美國股市到了其最底部。到1982年8月,股市上漲的大幕終於拉開。三年後,道指翻了一倍。到1989年底,道指站上了2750點以上。從那以後,有人才知道,當人們說「股票死了」有多冒失,而那些「老頑固」們有多從容。」

 

3、1949-1982年市場結構的變遷

    無論世界怎麼改變,石油部門始終是華爾街上極其重要的部門,在1982年,石油部門的市場價值依然是排名第一的。鐵路股在1982年時,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了。與1949年相比,最大的變化,是金融股的崛起。從1949年市值排名的16位,上升到了1982年的第二位。這反映了美國產業結構深刻的變遷,服務業取代重工業成為美國的主要推動力,之後,金融部門開始繼續惡性膨脹,直到今天。

    從1932年到1982年,有六大部門一直排在前十位,這六大穩定的部門是:石油、公用事業、零售、通信、化工和汽車。在熊市中,表現最好的部門是煙草和石油,公用事業和醫療保健部門表現的也不壞。

  

六、熊市終結的徵兆

    縱觀本書的四次大熊市(1921、1932、1949、1982),其熊市見底時,都有幾個共同的特徵,即市場的托賓q值很低,低到只有0.3左右。1982年,托賓Q僅有0.27,市盈率僅有9.9倍。低於1881-1982年的平均市盈率15.8倍。美國的股市,大約14年一個輪迴。    

幾次大熊市結束的共同特徵:

 1、物價企穩、去庫存完成是幾次大熊市見底的共同特徵

    幾次見底中,都可以觀察到物價的企穩,銅價開始反彈,汽車銷售量開始上升,庫存量開始大幅度降低,汽車和賭博的需求開始上升,低價商品的需求上升。這些是幾次大熊市見底的典型特徵。有意思的是,儘管大量實證研究表明,股市表現領先經濟表現六個月,但是這一規律在熊市見底中不成立,在經濟見底後的若干個月後,股市才開始見底。

2、人們忽視好消息,對於壞消息也開始無力反應了。

3、所謂的安全資產大幅度下跌

   所謂的安全資產大幅度下跌,比如煙草和食品板塊,安全資產的下跌,意味著抱團取暖的投機客的離場,這往往意味著熊市見底。

4、散戶離場,持股集中度提高,機構進場。

5、流動性放鬆,利率下跌,債券價格上漲

   美聯儲旨在就是的放鬆流動性對於股市又較大影響,但是必須和物價企穩結合起來看,如果物價沒有企穩,還在上漲,那麼美聯儲可能最後還會被迫收緊流動性。

   債券市場也是一個不錯的指標,因為債券價格往往反映了通脹,當通脹企穩,市場利率會開始下跌,然後債券價格就會開始上漲。本書發現,債券價格的上漲往往領先於股市的上漲。

   其先後次序是:政府債上漲-企業債上漲-股價上漲。

   其背後的經濟邏輯是:當人們預期到利率將要下調時,債券價格才會上升。而利率的下調將給股價上漲提供助力。

6、tobin-q值降到0.3左右

 

七、美國股市結構的變遷

美國股市的結構經歷了兩次大的變遷:

1、1899-1932年,鐵路股逐步喪失主導地位,工業股成為美國股市的主導。

2、1932-1949,工業股全面崛起,石油化工等重工業由於戰爭的緣故,在美國迅速膨脹,成為美國股市的主導者。大公司也在這一時期成長了起來。並成為60年代大牛市中的」漂亮50」。

3、1949-1982,漂亮50在興盛一時後崩潰,金融股開始崛起。

   無論是在哪一個時期,煙草等消費股總是相對抗跌的,而他們最終跌落,則意味著熊市的結束。最後一批堅守者立場,新的紀元終於可以開始了。

美國股市結構的變遷,實際上是美國經濟結構變遷的一個縮影。工業化的前期,是由交通和能源驅動的。尤其是交通,更是整個工業化的核心所在。在鐵路修完之後,才是汽車、通信等產業的興起,當貨物流的運輸問題解決之後。信息流、資金流的問題,才成為解決的重心。

而唯有在鐵路連接了整個美國之後,市場範圍才得以擴大,大公司在美國的興起,才能成為可能。

而當美國大公司成為美國經濟的統治者之後,日本等新興對手的興起,搶奪了美國大公司的市場份額,美國逐步開始了其去工業化進程,金融企業、信息產業取代大型的工業企業成為美國股市的主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27

WOWO:一家二線城市便利店的成長啟示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276.html

【導讀】WOWO是成都的一家24小時連鎖便利店,2005年8月成立,目前在川已有300多家連鎖便利店,基本保持年均開店50家。由於搶佔了市場先機,WOWO已成為當前成都地區數量最多、發展最為迅速的便利店之一。一般便利店是在營業後7~8年才開始盈利, WOWO則僅用了五年就正式盈利了。

以下節選自《經營者雜誌》:

一、 WOWO便利店的經營模式

1、快速選址及開店

WOWO將自己定位為社區型便利店,在選址上,WOWO主要考慮居民聚集區。WOWO以年均50家店的開店速度,迅速佔領了成都市場。這一迅速擴張的策略能夠得以實施,得益於其快速選址及開店的管理方法。WOWO擁有一支十餘人的業務拓展隊伍,每天在大街小巷搜索進行選址,此外,WOWO還動員公司員工協助選址,並對其提供現金激勵。WOWO有標準化的店面裝修規定,便利店內部的牆面全部採用統一鋁塑扣板,燈箱也採用統一材質和光源。有了標準化的佈置,開店速度也就大大提高,甚至能在幾天之內完成裝修到開店的全過程。

2、基本商品與特色產品相結合

WOWO的商品結構主要為飲料糧油、休閒食品、生鮮熟食、日用百貨、非處方藥及特色服務。

為了提供便捷服務,WOWO便利店的商品種類少,範圍窄,但覆蓋了所有生活必需品,且價格基本與普通超市持平。不同於一般的小型超市,WOWO主打特色產品及服務以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目前WOWO的特色產品主要是生鮮食品、及非處方藥,此外,WOWO還提供拉卡拉、微波爐、免費無線網絡的特色服務。其中,免費無線上網區域更是國內便利店首創,是WOWO便利店的特色產品之一。

3、連鎖經營——直營店

從2005年創業至今,WOWO一直採用直營連鎖的經營模式,未開設特許加盟店。在WOWO成立之初,WOWO的外部環境寬鬆,幾乎沒有任何便利店與之競爭,WOWO有充足的時間探索便利店的運營及管理模式。

4、中央廚房和配送中心

WOWO沒有採用第三方物流,而是在成立之初,就建立了自己的庫房。WOWO對物流和供應鏈系統非常重視,2011年投資2000萬建立了的中央廚房和配送中心,其中,中央廚房成為其生鮮食品的主要供應點,為WOWO便利店提供了產品支持。目前WOWO物流引進先進的設備和先進的管理理念,成為西南地區首個半自動揀貨的配送中心。

二、WOWO的啟示

1、選址——社區,人流量大交通樞紐,辦公聚集區

當前,便利店與超市的最大不同在於營業時間更長,經營面積小,服務區域較小。普通超市的營業時間多為早上9點到晚上10點,而便利店的營業時間多達16到24個小時,且全年無休;便利店的經營面積多在25~35平方米,大大小於好幾百平方米的超市;便利店的其目標客戶群體主要是社區居民,而大中型超市則需要較大客戶群作為支撐;其盈利主要來源於夜間超市及商店都已關門時,便利店的無競爭性經營。根據以上特徵,本土便利店應將社區居民作為主要服務對象,滿足社區居民24小時消費需求的同時,也能實習單店盈利。

此外,人流量大的交通樞紐地區,雖然租金較貴,但便利店經營面積小,巨大的客流量和長時間持續的購買需求,完全可以彌補較高的租金;辦公聚集區購買力強,且由於加班等情況致使顧客需要服務時間為24小時的便利店。因此,本土便利店的選址應在社區周邊,人流量大的交通樞紐,辦公聚居區。

2、構建特色產品及服務——特色產品及服務

當前,便利店的產品種類比較單一、傳統,為了進一步提高本土便利店的競爭力,構建便利店區別於大型超市及普通超市的核心特徵,便利店必需進一步瞭解區域消費者的購買需求,有創造性的改進自己的產品及服務,構建自己的特色產品及服務,從而真正成為不可替代的零售業態。

此外,便利店還可以與製造企業合作,以便利店總部為主導進行特色產品開發,譬如WOWO推出的快餐服務,特色早餐,冬季熱飲,非處方藥,拉卡拉便民服務。本土便利店還可以提供公共事業型服務,如代繳水電氣費;提供便利服務如手機卡、公交卡充值,飛機票、火車票銷售,快餐、洗衣等;與網上商城合作,推出網上訂貨,在店取貨等,進一步與主流快遞公司合作,提供快遞取件服務;此外,由於外資及外資參股的連鎖便利店不能出售香煙,香煙也將成為本土便利店的特色產品之一。

3、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和物流管理系統

信息化是當前連鎖超市、便利店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能提高便利店店員的服務速度,便於連鎖分店的內部存貨和銷售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也有利於總部對便利店進行統一採購和監控管理,並根據相關信息制定商品決策,營銷決策,從整體規劃佈局。

便利店營業面積小,商品種類少,店面存貨少,單店需求量不大,但卻很緊急。因此便利店的物流需要小批量、多批次、且能夠及時配送。在公司投入期,若資金狀況不好,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而在資金較為充足,有自有資金的情況下,本土便利店應該自建物流體系,建立或租賃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和物流體系的建立能夠降低物流變動成本,從而降低商品價格,並保證物流質量和速度,提高便利店的競爭力。

4、連鎖經營

連鎖經營是實現便利店規範化管理的重要經營方式,包括特許加盟和直營連鎖和自願加盟三種方式。其中特許加盟和直營連鎖是便利店經營最常用的兩種經營方式。特許加盟是便利店迅速擴張並盈利的關鍵模式,7~11、全家、羅森等便利店巨頭都是以特許加盟形式在中國獲得成功。特許加盟能夠降低經營風險,共同擴大市場份額,實現規模的迅速擴張,但需要一套完整且有效的運作模式和技術優勢,並能夠實現轉移指導。直營連鎖是當前便利店發展的另一種有效的方式,直營連鎖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都集中於總部,便於總部的統一管理。直營連鎖的經營方式讓WOWO得以在市場導入期強化內部管理,保證服務質量,最終實現迅速開店並在成都地區取得了較大的市場份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06

中金再生啟示錄 孫旭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nfo.html

(本文發表在《證券市場週刊》2013年第45期)

 

香港上市公司中國再生金屬資源(控股)有限公司(0773.HK,以下簡稱「中金再生」)近來爆出財務造假醜聞,729,香港證監會發佈公告稱已向當地法院申請將其清盤。上市公司造假不是什麼稀罕事,中金再生能讓我感興趣,源於一篇報導,其標題為《股神噩夢,中金再生如何欺騙專業投資者》。據報導,「該公司過去3年披露的『良好』業績,不僅吸引了香港女股神、西京投資公司主席劉央,也吸引了加拿大股神馬雷家族PowerCorporation和全球最賺錢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中央銀行。」

股息和交稅是「試金石」                                                   

說實話,我對滿天飛的「股神」們並不存敬畏之心,但報導中的下面一段話引起了我的注意——「股神劉央有一套獨門的選股秘笈,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公司要有穩定的派息。不幸的是,中金再生的派息不僅很穩定,而且不受經濟週期影響而逐年上升。」

派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證明上市公司利潤的真實性。此前,我在雪球網作訪談時曾這樣回答投資者,「簡單地說,如果這家公司現金分紅很多,而且大股東持股比例並不是很高,這份年報的可信度就比較高。」

那麼,中金再生的案例是否表明這一定律失效了呢?我認為並非如此。來看一下具體數據。

1:中金再生2009-2011年派息情況

單位:港元

2009

2010

2011

每股收益

0.54

0.85

1.63

每股派息

0.12

0.16

0.32

派息率

22%

19%

20%

 

20092011年,儘管中金再生每股派息金額逐年上升,但派息率卻比較穩定。不過,對判斷業績真假,派息率是否穩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派息率的高低以及大股東持股比例多少。

一家上市公司如果業績造假,那麼派息會成為其造假的成本。如果大股東持股比例越低,派息率越高,大股東以外的投資者分到的股息越多,則造假成本就越高。而就這一案例而言,中金再生20%左右的派息率並不算高;而其大股東持股比例在50%以上,相對較高。綜合考慮,中金再生造假的股息成本並不高。

與股息一樣,交稅多少也是衡量一家上市公司造假成本的重要指標,而中金再生交稅之少令人吃驚,其企業所得稅實際稅率不但遠低於競爭對手齊合天地(0976.HK),也遠低於理論稅率。

2:中金再生、齊合天地企業所得稅實際稅率

單位:億港元

中金再生

齊合天地

2009

2010

2011

2009

2010

2011

除稅前利潤

5.04

9.45

19.65

5.87

4.82

2.04

所得稅

0.25

0.53

0.92

1.68

1.29

0.88

所得稅實際稅率

5%

6%

5%

29%

27%

43%

 

中國再生金屬資源,從公司名稱上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家主要業務在中國的上市公司,而事實也是如此——以2011年為例,中金再生96%的營業收入來自中國。既然如此,中金再生應向中國繳納企業所得稅,理論稅率應為25%

中金再生年報披露享有稅收優惠,但按其所述,至少在20102011年無論如何其實際稅率也不可能低於10%

根據中國相關法律及法規,本集團兩間中國附屬公司揚州亞鋼金屬有限公司及天津亞銅自彼等首個獲利年度起豁免兩年中國企業所得稅,其後三年稅項減半。二O一二年為兩間附屬公司獲減半繳稅的最後年度。

而從披露的其它內容來看,中金再生所得稅畸低的原因很是令人費解,「本集團現正享有低實際稅率,主要由於澳門附屬公司(根據澳門離岸商業服務公司法規成立的實體)產生的溢利獲稅務豁免。」難道,中金再生的子公司中,竟然是澳門的子公司盈利最多而中國大陸的子公司獲利甚少?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也不應該是這樣。在中金再生的年報中,「主席報告」洋洋灑灑數千言,當中卻並無「澳門」二字。從會計報表附註——「所得稅開支」來看,計算所得稅也是從稅前利潤和中國大陸的稅率開始的。

3:中金再生2011年企業所得稅

單位:千港元

 

2011

除稅前溢利

1,964,783

中國企業所得稅稅率25%

491,196

不可扣稅開支的稅務影響

26,985

非課稅收入的稅務影響

-4,351

應佔聯營公司虧損的稅務影響

1,441

給予中國附屬公司的稅務優惠的稅務影響

-1,268

給予澳門附屬公司的稅項豁免的稅務影響

-477,892

未確認的稅務虧損的稅務影響

4,509

運用過往未確認的稅務虧損

-5,056

其他未確認的可扣稅暫時差異的稅務影響

57,750

運用過往未確認的可扣稅暫時差異

-2,232

近往年度撥備不足(超額撥備)

1,107

年內稅務支出

92,189

 

我不瞭解澳門的情況,不知道為什麼那裡能夠對一家公司給予那麼大的稅收豁免。不過,就算澳門政府真的異常慷慨,其影響力似乎也不會大到能夠讓大陸稅務部門直接減免中金再生大陸子公司的稅收。然而,從現金流量表上可以看到,中金再生2011年「已付中國企業所得稅」僅有0.76億港元。

如果只是單純地享受稅務優惠,那還屬於造假成本低的範疇,而以中金再生如此離奇的交稅情況,就幾乎可以直接斷言其業績造假了。

瞭解公司業務和競爭對手很重要

中金再生造假事發,源於美國做空機構GlaucusResearch 的一份研究報告,根據媒體報導,報告中列舉了以下6項疑問。

1、根據國家環保局資料,中金再生旗下僅有廣州亞鋼、天津亞銅、寧波亞鋼和廣州亞銅四家子公司有資格進口有色廢金屬,且2011年和2012年進口量不會超過3.1萬噸和8.75萬噸,但是為了達到公司所宣稱的產量,公司過去兩年卻不得不平均每年進口144萬噸。

2、該公司必須每月進口11.3萬噸廢銅以完成公司宣稱銅產量,亦即公司成為中國最大的廢銅進口商,但2011年和2012年海關資料表明中金再生並非廢銅月進口量前十。相比之下,銷售額僅為中金再生五分一的競爭對手齊合天地卻躋身前十。

32011年向最大客戶(國企廣州鋼鐵企業集團)供應其所需有色金屬的84%。

4、每名僱員對公司年收入貢獻1100萬美元,相當於蘋果公司的6倍。

5、存貨周轉率是競爭者齊合天地的五至六倍。

6、在金融危機期間,資本回報率與馬多夫騙局相似,不像一個有高度週期性的廢舊金屬回收企業。

對中金再生打擊最大的是前3條質疑,而要作出這樣的質疑,無疑要對中金再生的業務、競爭對手和客戶的情況相當瞭解。

我注意到,GlaucusResearch 的第5條質疑是依據財務指標作出的,但是,他們並非單純地計算中金再生的指標,而是和競爭對手作對比。事實上,如果不這樣做,可能很難發現中金再生的異常。

在中金再生2011的年末的資產中,應收賬款及票據佔了52%,從其造假的惡劣程度來看,該類資產的真實性很令人懷疑。

4:中金再生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

單位:億港元

2009

2010

2011

營業收入

90.63

225.08

521.41

應收賬款及票據

25.50

70.21

92.13

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

103

114

64

 

然而,根據年報數據計算的中金再生的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指標卻在2011年迅速減少。通常情況下,如果有上市公司造假,由於其應收賬款是虛構的,不能收回現金,日積月累,很可能會出現應收賬款周轉天數越來越長的現象。不得不說,中金再生的反常現象很能迷惑投資者。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營業收入的高速增長實在是太可怕了,可能會掩蓋掉太多的問題。

和齊合天地作一下對比,異常就出現了,中金再生的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遠高於齊合天地。

5:齊合天地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

單位:億港元

 

2009

2010

2011

營業收入

23.39

59.32

98.16

應收賬款及票據

0.67

1.30

3.36

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

10

8

12

              

還需要確定的是,齊合天地的貨款回收可能那麼快麼?我計算了一下A股「有色金屬冶煉與加工——銅」行業上市公司2011年的應付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指標,發現其中位數僅為21天。而且,在12家公司中只有經營規模倒數第二的盛屯礦業應付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135天)多於中金再生的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64天)。這就是說,中金再生和齊合天地的下遊行業支付貨款確實很快。

6:銅冶煉與加工行業A股上市公司2011年應付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

單位:億元

證券代碼

證券簡稱

營業成本

應付票據

應付賬款

應付賬款及票據周轉天數

600362.SH

江西銅業

1,069.81

33.00

22.76

19

000630.SZ

銅陵有色

668.26

0.98

38.75

22

000878.SZ

云南銅業

312.08

2.89

18.90

25

601168.SH

西部礦業

189.83

2.42

7.77

20

002203.SZ

海亮股份

113.61

0.11

14.10

46

600255.SH

鑫科材料

48.09

1.70

0.83

19

002171.SZ

精誠銅業

31.25

0.87

10

002295.SZ

精藝股份

23.98

0.12

0.61

11

601137.SH

博威合金

21.35

2.46

42

600490.SH

鵬欣資源

3.68

0.02

2

600711.SH

盛屯礦業

2.35

0.73

0.14

135

600139.SH

西部資源

0.93

0.14

54

合計

2,485.23

41.95

107.34

22

簡單算術平均數

34

中位數

21

 

對上市公司造假要保持高度警惕

回顧一下GlaucusResearch 的第5條質疑,我們可能要問,為什麼中金再生的應收賬款及票據周轉率遠低於齊合天地而存貨周轉率卻截然相反?我猜測,這很可能是因為存貨造假成本較高,相對不容易騙過審計師——如果審計師執行審計程序時對公司的應收賬款只是函證一下,而對存貨卻要進行監盤。

再來看一下Glaucus Research 的第4條質疑,我認為這是分析上市公司是否造假的一個很好的思路。   其實,與齊合天地作比較也可以看出異常來。2011年,中金再生的營業收入是齊合天地的5.31倍,然而,中金再生當年除董事外其他員工的薪酬及工資只有0.67億港元,而齊合天地為2.06億港元。由此來看,中金再生很可能連對職工薪酬造假都覺得麻煩。

分析到這裡,我們會發現中金再生的造假遠稱不上天衣無縫。事實上,GlaucusResearch 能發出對中金再生的第3條質疑都有幸運的成分。很多上市公司都不會在年報中披露大客戶的詳細情況,而中金再生卻披露了其來自廣鋼集團的銷售收入,因為廣鋼集團是其關聯方。連關聯交易非關聯化都不知道,中金再生的造假水平很難說有多高。

我覺得可能頗有一些A股上市公司造假水平比中金再生高,若非如此,前一段時間的IPO核查風暴,證監會也不會要求審計師做那麼多工作,如全面核查企業近三年來所有的銀行流水、調查企業供應商和客戶的情況等。

問題的關鍵在於企業造假在A股上市的效益太高了,以至於某些企業願意花費很高的成本去造假。中金再生在香港上市,其發行市盈率僅為17.6倍。作為對比,近來A股市場上臭名昭著的造假股萬福生科(300268)的發行市盈率高達30.2倍。

至於為什麼「股神」劉央會栽在中金再生身上,這或許是因為她喜歡自上而下選股,對分析具體公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曾有記者問,「您的『貫通法』中,到底是自上而下看政策重要,還是自下而上看行業和公司更重要?」劉央的回答如下:

「貫通法」的要義是變通,有時候看政策比看個股重要,有時候看個股比看政策重要,這是需要根據市場變化來進行判斷的動態過程。具體來說,首先一定要看大環境、大趨勢,中國最大的風險是什麼?政策的不穩定和霸道,所以一定要看政策轉變對整個大環境的影響;第二要看每個行業的整合週期、政策的側重點和國家的扶植程度,要非常清楚並跟准每個行業的拐點;第三要真正重倉到一個行業,才能共享該行業3—5年增長空間。

相對來說,看個別公司比較容易,不懂一家公司,訪問10次你總該懂了吧。

問題是,如果對上市公司造假沒有足夠的警惕,那麼訪問100次公司可能也發現不了中金再生存在的問題。

請注意,我並不是說劉央的選股思路不好。其實,警惕性太高、過於小心了,有可能錯過很多賺錢的機會。我只是認為,作為一個自下而上選股的價值投資者應該從中金再生這個案例中借鑑一下GlaucusResearch 的分析技術,與此同時,提高對上市公司造假的警惕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68

如何從200萬到2個億:一家傳統零售商艱難觸電啟示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740.html

【導讀】傳統行業轉型O2O或者電商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國內最大的零售連鎖巨頭國美和蘇寧已經實現轉型,在電商領域大踏步前進。而更多的傳統零售與百貨商要麼不知道怎麼做,要麼還猶豫不前,但面對傳統百貨業的寒冬,從去年開始,各大品牌紛紛宣佈關店:李寧 2012 年上半年關閉了 1200 家店舖,匹克前三季度關閉了1067 家,中國動向全年關店 569 家,特步迄今關了超過 200 家,361 度最少有96 家。安踏也沒有倖免,2012 年,它的系列店舖共 8075 家,較 2011 年少了 590 家。今天服裝行業的6大公司,361、特步、中國動向等總庫存達到了37.21億元。這些曾經風光無線的傳統零售商紛紛遭遇危機,思變成為他們新的主題。而擁抱互聯網成為一種大勢所趨,但是,這個擁抱並不輕鬆,主流觀點認為,傳統企業觸電主要面臨著以下幾個核心的問題:

1 體制的困境。尤其是零售商之中的百貨業受限於傳統的業態和地產模式,不願意放棄現有的利益。同時做電商會涉及到內部採購體系與電商體系的衝突,這是傳統百貨業不堪之重。

2 人才的困境。同樣受限於原有的薪酬價格因素以及行業環境的影響,並不能夠吸引到足夠多的優秀的電商人才加入傳統百貨,同時招來的電商人才與公司的傳統運營人才的磨合也成為導致人員留不長流失的因素。

3 線上線下互博的困境。由於現階段的中國電商還是以價格戰為導向,所以,線下的價格與線上價格不同步的情況還是會大量存在,雖然蘇寧實現線上線下同價,但是跟進的並不多。

4 傳統百貨業思維的困境:對於怎麼做,做到什麼地步,到底多大力度,是否有壯士斷腕的決心,這些百貨業並沒有統一的認識,雖然大家廣泛看好未來百貨業電商化的前景,但在目前的寒冬之下,並沒有看到太多亮點。

面對以上的種種困境,早期開始嘗試的一些傳統零售商,通過B2C和O2O玩法有了新的思維,來自北京的上品折扣是一家從事線下折扣商品的零售店,從08年開始就利用O2O與電商結合的方式進行了對這個傳統行業的再改造與變革。09年開始上線電商平台,一年銷售數百萬元到目前通過電商銷售達到2億的規模,進行的探索取得初步的成功。日前,i黑馬網記者對話上品折扣創始人李炎,一位曾經的中國花樣滑冰國家隊運動員。通過他的講述,我們可以一起一窺這家傳統零售商面對傳統零售商與百貨商的困境進行的探索與嘗試,以下為上品折扣創始人李炎自述:

起步:順勢而為

上品2000年建立。97年金融風暴後,市場環境產生了很大的波動。品牌商產品的周轉和庫存存在很大問題。我當時做供應鏈和產品,感受得比較明顯。我考慮到在當時大的環境下時尚類的產品,競爭更激烈,產品推出或者迭代速度會越來越快,就形成了一種需求,供應鏈上要把產品快速地消化掉,要把新產品和舊產品做區分化的處理。之後策劃了兩年,兩千年的時候有了我們的第一家店,專門賣折扣產品。也比較切合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所以業績還不錯。當時主要是賣寶獅龍,百麗,天奴,偏向於中高端。

我們摸索了兩三年,針對傳統百貨業的單店運營模式的弊端,摸索出了一個職業化的管理模式,叫做中央採購體系,在管理架構的設計上,我們每間店的產品配置都不一樣,但是整體管理體系是中央集權的管理體系。這個架構,我們更多地借鑑了大賣場的管理理念,更強調產品的規劃,統一的採購,統一的供應鏈的管理和服務。2007、08年的時候,上品已經步入良性成長的軌道,然後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快速開店,快速複製,另一種是從06至08年電商起來了做不做電商。早前淘寶購物還只是潮流,小眾消費,並不是主流的消費,但是在06至08年的時候,我們就非常清晰的認識到,這樣的變化這已經不是小眾,而是大眾在消費渠道上的變化,我們本身就是渠道商,對於新的渠道,我們是肯定要有前瞻性考量的,要有危機意識。而且當時互聯網價格敏感度極高,而我們當時就是折扣店,我們當時的門店產品和互聯網的需求非常匹配,價格很低,折扣很低。於是公司在08年開始嘗試做電子商務。

初期:粗放式做法

初期做法很粗放:一開始我們並沒有數據化。我們當時就從門店選一些商品,請兩個互聯網的銷售人員,到門店拍一些照片,然後掛到網上,淘寶店一旦有訂單來了,然後通過旺旺交流,這個商品有嗎,現場有一個主管拿著對講機問李寧多少號,多少錢,有沒有貨,要確認現場有沒有貨,有,然後交錢,下訂單。當時做的還不錯,在淘寶店上每個月有三四十萬流水。不過對我們來說,就是小打小鬧。但我們通過這個,感受到互聯網的交易已經是一種趨勢,於是我們下定決心做電商,所以後期就決定全面做數據化管理。當時我們沒有數據化管理,我們商場的每一件商品我們是賣完才知道。這件事對我們的考驗很大,所以基於數據化管理又打造了上品自己的網站。

當時之所以下這個決心在於我們認為這件事是必須做的,早做總比晚做強;另外,商品數據化就算沒有電商衝擊,也是應該認真做的事。數據化後我們每一間店,商品數據都要先錄入後台的系統中,拍好照片,然後在現場售賣的同時,互聯網上進行售賣。除此之外當時我們做了一個比較大的決策,不另設配送中心,我們只做門店。也就是公司組織配送,但是商品都來自於門店,門店就是倉,直接從門店發貨。之後考慮到長期在淘寶做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在09年又上線了自己的網站。

中盤:困境與困惑

開始做電商,尤其是我們傳統行業做電商會存在以下的困惑:

首先是人才的困惑。這個困惑所有人都有。我們從一開始,我就認為必須要融合,原有的傳統的團隊和我們從外面請來的電子商務團隊需要融合。特別是老的團隊,採購的,現場的人員要學會電子商務的優勢,和如何匹配電子商務的需求。這方面我們走過一個比較矛盾和艱苦的過程。

其次是團隊之間的矛盾與碰撞:軟件開發的技術人員,和互聯網的經營團隊,和我們傳統門店的經營團隊,思想差異行為方式非常大,如何把這些人整合在一起,達成一個共同的目標,形成一個統一的業績的成果。是個大難題。

再次是團隊利益如何的分配:任何公司,任何變革都會有利益衝突。如果單獨考慮這個利益衝突的問題,是很容易失敗的。我們設計了一個比較合理的方式。由於我們的銷售額是由門店出貨的,所以,由哪個門店出貨我們很早之前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映射,保證相對公平。至於電商團隊利益的保證。還是以出貨為原則。比如說,我們有一個硬指標,以誰先付錢來獲得商品。商品放在購物車裡,實體門店呢,開完小票的人去其它店轉也不交錢。我們的原則就是先收誰的錢,商品就是誰的。

另外就是營運體系的衝突。我們公司09年上線,那年的電子商務網站交易額才三百多萬,但通過網絡營銷有點擊率來了。但怎麼樣完成一張訂單,需要採購,門店運營,物流,客服一體化的配合才能完成一張訂單。初期的時候很不好,相互之間不理解,比如揀貨速度慢,包裝標準不完善,然後電子商務的客服和實體門店的客服標準不統一,這都是現實的狀態。然後電商說要賣這類產品,門店說提供不了,肯定會有很多這樣的問題。

最後,如何獲取流量。流量是所有電子商務公司最困惑的問題。首先,我們是費用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二是,我們認可的是循序漸進,而不是爆髮式的過程。我的認識是不管實體還是互聯網的經營,都要回到行業的本質特徵來做這個事情。大家通常用的方法,我們都會用,也有其他我們能夠想到的其他變通的方式,比如說我們會把實體門店的會員導到網上。有些階段會基於實體門店的會員做一些網絡營銷,我們在線上線下的互動這個環節做了很多次嘗試,效果也都不錯。

面對以上的一些困境和困難的思考,我又請來了IBM做諮詢,對管理架構,KPI進行共同目標的梳理,整個體制就融合得更好了。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採購市場和門店運營體系,伴隨著整個電子商務需求做了很多的調整。這個是最明顯的,比如門店的運營,原先根本不關注網上的訂單來了兩張訂單,然後門店還得配送得把貨送到配送站再發出去。這個過程中,包裝要提高到什麼水平,還得和物流做交接很煩的,還不如客人來了,我推銷下多賣點貨呢。但後來隨著電子商務的增長卻特別開心。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門店10點關門,第二天早上9店開門,一打開pad,一個品牌出兩千塊的網上銷售。因為零售業都是看提成的嘛。一個門店一天就賣五千塊,結果一早上就有了兩千塊的銷售來了。

而解決了以上的這一系列的困惑之後,上品折扣在09年的幾百萬銷售額之後跨越到了現在一年接近兩個億的銷售額。

未來傳統業態做好電商核心:理解危機根源、決策高度、發揮供應鏈優勢

傳統百貨業要想做好電商先要理解傳統百貨業於零售業危機根源:一是市場在變化,即所謂電子商務的衝擊,和購物中心化,消費者更強調體驗。二是,百貨業自身內部經營的能力,中國百貨業更像二房東像地產商。真正具備商品經營和調控能力的比較少。本質性差異就是,門店售賣的商品不能全面控制,甚至不知道庫存,也不能控制每件商品的單價,更不瞭解每個購物者消費習慣和購物特徵。這是傳統零售商普遍問題,實際上他們是缺乏商品的經營能力的。所以,這個時候需要擁抱電商實現全面數據化管理。

另外傳統百貨業做電子商務最大的挑戰在於解決人的問題和決策高度的問題:就是說你做電子商務究竟擺在企業的哪個位置或者高度上,這很重要。包括人的問題也是這樣,當你把它真正擺在企業的核心位置上時,和你只把做成事業部,或者獨立的這個狀態是不一樣的。

要善於發揮傳統零售商的優勢:其實中國的情況我不知道,但是每年北美市場上的電商報告上,前一百名互聯網交易平台的公司,98家都是傳統零售商出身。我覺得任何行業都有本質特徵。不管是互聯網,還是實體,都有一個本質特徵都是售賣商品。最後大家pk的一定是售賣商品,最有效,速度最快,成本最低,路徑最短。至於為什麼零售商做電商更勝一籌,這個就在於北美零售商的經營鏈條更成熟。國外的零售以採購為基因,它的傳統業態就一直強調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經營思路。所以它是靠充分瞭解消費者需求之後,按照消費者需求來做訂單化的管理。然後基於訂單來做消費者非常精準的營銷,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但是雖然上品折扣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卻並不是沒有挑戰與危機,黑馬哥認為,這家已經取得初步嘗試成功的傳統零售渠道並不是沒有挑戰:

1 如何應對品牌上自建電商平台的衝擊?目前類似美特斯邦威等品牌除了發力自己的電商領域之外,也在天貓等大渠道大力拓展電商,這個會否對上品構成衝擊?

2 折扣類的產品本質上依賴於價格,用戶的忠誠與粘性該如何的維持?

3 未來當上品的銷售額突破更大的規模,現有的電商運營體系,尤其是門店的發貨服務質量能否同步跟進?

這幾個困境也是這家初步嘗試探索成功的零售服務商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其他想要轉型擁抱互聯網的傳統零售商也不得不同樣思索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03

台灣部落格始祖 由盛轉衰啟示錄

2013-09-02  TCW
 
 

 

正妹不管用,相簿也不夠看,台灣部落格「始祖」無名小站似乎正走上衰敗之路。

今年第二季剛過完,圖文部落客「彎彎」慎重考慮「搬家」了,二○○四年十月,她在無名小站開通了個人網誌,以獨特的插畫風格描繪出一般上班族的心聲,九年來不斷創作,累積出二億六千萬人氣。你可以說,捧紅她的背後功臣,就是無名小站。

彎彎的經紀人貝兒向本刊證實,他們六月中開始討論搬遷,由於彎彎創作以圖片為主,龐大的資料量,不僅內容,連同人氣和所有留言都要一併搬走,工程之大,讓他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搬家。彎彎選擇在另一個部落格平台「痞客邦」(Pixnet)落腳,新站已經在八月十六日正式開站。

據了解,無名小站另兩位超高人氣的部落客,知名作家「貴婦奈奈」和專寫時尚穿搭的「花猴」,也正在忙著搬家。

「從去年十月到今年五月,無名可說有一股搬家潮啊!」一位也在潮流之中的部落客如此形容。而原本第二大的痞客邦,這段時間總共接收來自對手至少七萬八千名用戶,會員數衝上四百萬,讓它在今年七月成為台灣第五大網站,「部落格平台一哥」換它當,可見這股搬家潮有多麼洶湧。

極盛時期的無名,網路流量還一度威脅到入口網站Yahoo!奇摩,促使Yahoo!奇摩乾脆在二○○六年出手新台幣七億元將它買下,讓它在台灣網路發展史上寫下一頁。但,是什麼原因,讓它走到今天這步田地?

扯!小編走光無名團隊,傳只剩兼職員工

扭轉無名小站命運的轉折點就發生在去年七月,Yahoo!奇摩新任執行長梅麗莎.梅爾(Marissa Mayer)上台,她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盤點雅虎在各區域市場的產品線,今年五月,她更斥資十一億美元收購微網誌Tumblr,且有意將它中文化,但同類型的無名小站,卻沒有受到她關愛的眼神。

梅爾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台灣雅虎上上下下的神經。無名要「關站」的傳言四起,今年初,甚至傳出Yahoo!奇摩向私募基金兜售一億元,即使賠本,也想賣掉。

一位看無名小站長大的資深部落客說,他在無名小站團隊內的朋友一個個離職,或改做雅虎其他產品。「人幾乎走光了,沒有小編了。」現在無名沒有專職員工,只剩兼職的員工在維持基本運作,譬如挑正妹照片上首頁。

沒有「小編」,對於一個以生產內容的網站而言,會發生什麼事情?一位攝影部落客W難掩怒氣的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照片load(上傳)很久、load到一半失敗,出現伺服器現在無法執行的畫面,不然就是文章寫到一半全部不見,寫信給客服,也沒有人回應!」W的遭遇同樣也發生在無名小站數百萬名會員身上,搬家潮因此湧現。

無名小站曾是Web 2.0的代表作,它的崛起是靠網友貢獻內容,包括早期的正妹照片,以及後期推出個人相簿、網誌、影音等服務,正是因為這些豐富內容,才吸引更多網友停留,也才有廣告主願意上門,無名小站也才有條件向會員收費。

空!大咖跑光連彎彎要走,都沒人慰留

顛峰時期,無名小站的會員高達六、七百萬人,網站流量是全台前三大,它也孕育出彎彎、貴婦奈奈、女王等第一代知名部落客,如今他們都已經成為作家與名人。部落客可說是無名小站這類內容網站最重要的資產,如今,人沒了,人氣當然不再,徒留平台,就是一個空殼子,「當彎彎這樣的大咖要跑都沒有人出面慰留,你可以說,無名已經名存實亡了。」一位曾任無名小站主管的網路圈人士表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位簽了保密協議的前主管透露,從無名賣給雅虎後,隨著其他服務的推出,原本無名的人力漸漸被調離,或許可以歸結,雅虎擅長的是經營媒體,對社群的價值還不理解。

懶!沒新增功能內容為王,無名卻閒置太久

寫過兩本書教部落客如何賺錢的資深網路人于為暢認為,無名長期以來沒有新增新功能,相較過去它常常舉辦各種實體活動、教學,每天在平台設定主題,都能刺激使用者貢獻內容,可是,「他們懶惰太久了。」

對於外界的風風雨雨,Yahoo!奇摩卻選擇了沉默,只淡淡表示:對於外界各種傳言,一律不評論;網友使用多平台,搬遷是常態。

內容為王,這是經營網路平台的法則,但無名小站現在打破了這個法則。追根究柢,它就像梅爾接手前的雅虎,沒有跟上時代潮流,坐大變懶,真正終結它生命的不是新官上任的老闆,而是使用者。

【延伸閱讀】台灣部落格始祖,風光不再?—無名小站大事紀

年:1999內容:在交大校園架設BBS站草創,提供個人版的純文字空間

年:2003內容:功能大躍進,推出網路相簿、網誌、留言板功能,會員逼近20萬

年:2005內容:正式成立公司

年:2006內容:會員近300萬,Yahoo!奇摩以2,200萬美元收購

年:2007內容:與Yahoo!奇摩帳號合併,台灣最大部落格平台地位穩固

年:2011內容:創辦人之一林弘全離開雅虎另行創業

年:2013內容:部落客湧現搬家潮、關站傳言四起,Yahoo!奇摩否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