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悶爆!富邦國泰嘴邊肉都遭奇襲

2013-03-18  TCW
 
 

 

金融業向來是不動產標售市場的主力戰將,但最近短短兩週,接連兩個指標性大案,兩大金控龍頭雙雙缺席,卻被建商和投資公司吃豆腐,讓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心裡都很悶。

三月四日,全台最貴菜園「D1」土地的部分持分(四百七十五坪)進行二拍,外界原以為將流標收場,卻意外殺出華固建設,以總價二十二億九千四百萬元得標,換算每坪將近四百八十三萬元。

富邦被華固吃豆腐購地成本墊高五億多元

這塊位於台北市地標一○一大樓對面、總面積二千五百多坪的黃金地段,最大地主是富邦集團旗下的富邦建設,經過多年的整合,產權已超過五成,因此擁有「優先承買權」,即便其他競爭者標下,富邦仍能以最高拍定價買回,使得其他投資人進場投標意願並不高,所以富邦也不急於出價。

富邦原本的如意算盤是等到第三次拍賣時再出手,因為一拍底價二十七億六千萬元,二拍底價打八折、二十二億一千萬元,等到三拍,底價若還能再打八折,到時候富邦只須以略高於底價的十七億六千八百萬元拿下,來來回回就省了近十億元。沒想到,華固建設突然出手,以溢價約三.八%取得,如果富邦行使優先承買權,等於讓蔡明忠被迫多花五億二千六百萬元的購地成本。

華固明知道富邦擁有優先承買權,卻仍跳出來當程咬金,讓市場譁然,華固的官方說法是「現金滿手,而且看好信義計畫區的增值空間」,但傳言依然滿天飛,包括抵押權人請託華固在二拍出手,避免三拍時拍賣價低於抵押權金額,影響抵押權人的權益;市場甚至還有另一種說法,同樣在信義區擁有土地的寶豐隆集團大股東蔡鎮宇,樂見華固高價搶地,合作墊高信義區土地價格,也有參與意見。

姑且不論華固的真正用意,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經理蘇啟榮表示,華固算盤打得精,因為二拍價格不高,就算富邦不買回,華固也可以和富邦長期合作,怎麼算都不吃虧。

華固這次卡位,已墊高富邦的購地成本,就跟稍早一星期,蔡鎮宇以寶豐隆興業名義出手,高價拿下敦南金融大樓標售案的做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國泰被蔡鎮宇巧妙卡位起家厝是否整合還很難說

二月底,新光人壽標售被喻為國泰蔡家「起家厝」的敦南金融大樓,原先取得六三%持分的大地主國泰人壽搶標機率最高,卻受限金管會禁買令,無法參與競標,錯失買下整棟大樓的機會。

金管會保險局於去年十一月祭出的「金八條」禁令,道德勸說壽險公司暫時不要買進新的不動產,而且,敦南金融大樓以底價八十六億二千萬元設算,租金報酬率約一.五%,也不符合金管會目前要求壽險投資不動產報酬率須達到二.八七五%的規定,導致國泰人壽無法參與這項標售案。

在這之前,二○一一年九月有五組人馬競標敦南金融大樓六三%持分,最後國泰人壽以九十六億元高價奪標,讓當時出價近七十五億元的寶豐隆大股東蔡鎮宇飲恨。這次趁金管會實施禁買令之際,蔡鎮宇以八十八億元、溢價二.○九%得標,買下其餘的三七%持分,不僅創下台北市單棟商辦大樓總價最貴紀錄,換算建坪單價約一百五十六萬元,也高於前次標售的平均每坪一百三十二萬元。

外界以「兄弟齊心,買回起家庴」形容,事實上蔡宏圖和蔡鎮宇自二○一○年分家後,幾乎不相往來。即使去年九月國泰人壽五十週年慶典上,身為競爭對手的堂弟、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都和父親蔡萬才一同出席祝賀,唯獨蔡鎮宇這位國泰金控前副董事長不見跡影。

事實上,兩兄弟分家之後,蔡宏圖因籌措資金買下蔡鎮宇的持股,飽受龐大債務所苦,蔡鎮宇卻拿到超過六百億元現金,成立寶豐隆,在台北市各處獵地,早已成為國泰人壽在競標不動產的強大對手。

共同開發可能性低未來得掏更多錢買回

早年蔡萬霖、蔡宏圖及蔡鎮宇父子同住在四維路霖園大樓,後來兄弟漸行漸遠,相繼搬離霖園大樓,各自在敦化南路上,隔著一條仁愛路蓋起豪宅,如今,蔡鎮宇卻又搶進敦南金融大樓這個起家庴,再度與蔡宏圖「同在一個屋簷下」,不僅墊高蔡宏圖的開發成本,未來還有機會在都更案分一杯羹。

隨著華固卡位D1土地、蔡鎮宇成為敦南金融大樓第二大房東,接下來,蔡明忠和蔡宏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共同開發的可能性。然而市場人士指出,雙方合作的機會相當低,因為箇中涉及龐大的利益分配問題,大地主很難讓利。

以D1土地來看,所有權人高達十八組人馬,是台北市產權最複雜的精華土地之一,富邦已經花費很多時間和心力進行整合,好不容易才成為最大地主,掌握優先承買權,讓華固「參一腳」的可能性相對降低。富邦金控內部人士直指,「富邦有優先承買權,可以直接買回,沒道理跟華固合作。」

至於敦南金融大樓,目前由蔡宏圖和蔡鎮宇兄弟共有,由於所有權單純,未來具都更改建效益,然而考量到兄弟倆的分家情結,未來都更案共同開發可能性不高,屆時蔡宏圖勢必要用更高的價格向蔡鎮宇買回近四成持分。蔡明忠被外人華固吃豆腐也罷,蔡宏圖卻被弟弟將一軍,未來要高價買回,不免更傷感情了。

【延伸閱讀】金控雙龍頭被搶標 只能花錢搶產權

不動產標的富邦集團:信義計畫區D1土地國泰集團:敦南金融大樓

基地面積富邦集團:2,545坪國泰集團:1,393坪

大地主持分富邦集團:超過50%國泰集團:63%

搶標者持分富邦集團:18.7%╱華固國泰集團:37%╱蔡鎮宇(寶豐隆)

搶標者溢價富邦集團:3.77%(5.26億元)國泰集團:2.09%(1.8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45

如何尋找十年十倍股(3):十年十倍股近在嘴邊 劉建位講巴菲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uyph.html
十年十倍股近在嘴邊
2014年07月28日 上海證券報  
 ⊙劉建位
 
  大部分十年十倍股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身邊,這就大大縮小了我們的搜尋範圍,從周圍無窮大又不瞭解的大世界,縮小到自己身邊熟悉的小地盤。可是一看會發現,我們身邊的產品和服務也相當多,大到房子汽車家電,小到吃喝拉撒睡,涉及很多行業很多公司的很多產品。如何進一步縮小搜尋範圍,確定我們身邊哪類產品服務中十年十倍股更加密集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2010年8月,來到杭州西湖劉莊,才知道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毛澤東主席先後來過27次,在這裡起草了我國第一部憲法。

  我一想,中國股市是個新興市場,只有24年歷史,上市公司數量只有2000多個。我們先來看看股市歷史悠久上市公司眾多的美國股市。對美國股市歷史統計分析做得最牛的是美國沃頓商學院的西格爾教授(JeremyJ.Siegel),我正好帶著他的書《投資者的未來》。重新翻看,看到第3章,他分析了1957年到2003年47年間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原始成份股的漲幅。

  1957年2月28日,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推出。如果你當時買入一隻標普500指數基金,並且收到股利再投資買入股票,到2003年底47年總收益率為125倍。

  美國股市上漲超過百倍,有哪些股票大幅戰勝了指數呢?

  標普500指數原始成份股就像中國最早上市的老八股,只有少數公司倖存下來。西格爾研究發現其中表現最佳的是20家基業長青公司。20家公司都保持了完整的業務結構,未和其他任何公司合併。所以我稱之為基業長青公司。20家基業長青公司從1957年到2003年底總收益率為387倍到4625倍,是標普500指數的3倍到37倍。

  我們要好好看看這20家基業長青公司有什麼共同特點?

  很明顯,其中有11只大牛股是具有超高知名度品牌的消費品企業:2只股票是煙草公司。全球最大煙草公司菲利普·莫里斯57年上漲4625倍。富俊公司(FortuneBrands)上漲579倍,其前身是美國煙草公司。

  2只股票是食品公司。美國前十大食品公司亨氏上漲635倍,旗下最著名的產品亨氏番茄醬和亨氏米粉。全球第六大食品公司通用磨坊上漲387倍,旗下最著名的產品是妙脆角和哈根達斯。

  2只股票是飲料公司。全球最大的兩家飲料企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分別上漲1051倍和865倍。

  3只股票是糖果公司。全球最大糖果圈和棒棒糖生產商TootsieRoll上漲1090倍,全球最大口香糖生產商箭牌上漲603倍。美國上市公司中最大糖果生產商好時上漲506倍。
  2只股票是個人護理用品公司,都生產牙膏。高露潔棕欖上漲760倍,寶潔公司上漲513倍。

  很明顯,這些超級大牛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消費股,它們生產的消費品地球人都知道,幾乎人人在用。

  消費品的種類很多,這些超級大牛股公司生產的消費品又有什麼共同特點呢?走在劉莊的小路上,看著西湖的湖光山色,我猛然頓悟:這些公司的產品都和我們的一個身體部位有關。

  嘴巴!

  嘴巴抽的香煙,嘴巴吃的食品,嘴巴喝的飲料,嘴巴嚼的糖果,嘴巴刷的牙膏。超級大牛股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身邊,更準確地說,是近在嘴邊。

  這是我過去17年研究股票投資行業選擇的最重大發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00

你們成天掛在嘴邊的“資源整合”,很可能是個偽命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14/162569.shtml

你們成天掛在嘴邊的“資源整合”,很可能是個偽命題
中歐商業評論 中歐商業評論

你們成天掛在嘴邊的“資源整合”,很可能是個偽命題

平臺應該明白,如果老是一副“我賞了你一口飯吃”的態度,就永遠不夠開放,永遠難以與用戶的需求同步演化。

本文由中歐商業評論(微信ID:ceibs-cbr)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穆勝

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沒有企業意識到龐大、靈活的資源池如此重要。它們認為,只要在內部儲備了自有資源,在外部連接了合作資源,就能夠確保滿足用戶所需。而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在於,用戶的需求無限細分且變化太快,要求企業的資源供給必須“跟得上用戶鼠標點擊的速度”。此時,企業才開始發現自己捉襟見肘。

對於企業的自有資源而言,每類資源自帶的動機是“服從上級”,當某些職能模塊發現了用戶需求,“協調不動”資源卻是常態。海爾在改革的進程中就遇到了這個問題,當某產品部門希望做一款創新產品,要求和一個評級不高的代工商合作時,采購部門、質量部門、售後部門集體不配合,因為這樣的模式會影響自己的KPI。但事實上,基於產品部門的苛刻要求,只有這家代工商願意進行深度合作。如果按照這樣的決策機制,產品部門就只有放棄這款產品。

另外,這種組織模式還是封閉的,外部的資源很難“零摩擦”進入。一方面,因為資源難以協調而顯得不足,只能向外尋找資源。另一方面,企業卻遲遲不行動。因為企業的權力(權)和預算(利)是固定的,引入外部資源方就意味著會引入更多的人來“分蛋糕”,所以才會出現資源難以動態優化的局面。

我輔導的若幹企業,都希望基於主業發展相關多元化的輔業,但一旦被問到“有沒有足夠專業的人來做?”回答往往是:“還缺專業人才”。我再問:“為何不去引入呢?”這時,老板和專業部門都回答:“就是很急,正在引呢”。但實際上老板是真急,專業部門是假急。除非老板給專業部門下死命令或壓硬指標,否則這個僵局就一定解不了。換句話說,企業是封閉的科層,而不是開放的平臺模式。

對於外部資源而言,企業特別喜歡提“整合”二字。企業往往以為自己建立了一個名義上的協會、聯盟、生態,就可以完成“整合”。而其中最好整合的,非貿易流通型企業莫屬了。於是,各領域的線下貿易流通企業都曾經試圖共同搭建一個線上平臺,它們認為,只要把自己的線下流量往線上“趕”,就可以打造成為一個最大的線上平臺。

但現實情況是,人人在為這個平臺貢獻流量時,都有自己的私心——“這究竟是誰的平臺?我為什麽不等別人貢獻流量,自己坐享其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多數發起者會采用“流量換股權”的模式解決這個激勵相容問題。可彼此間的利益還是不一致。這個線上的平臺要形成,必須要所有線下貿易流通商一致行動,共同完成對用戶線上購買行為的教育。

所有參與者都清楚,在大家共同推動用戶往線上走時,只要有任何一個參與者允許用戶“體外循環(不走線上)”,不習慣線上的用戶就會走向這個不守規矩的參與者,其他人就會吃虧。所以,這是一個“囚徒困境”式的博弈,表面上的協議沒用,大家的最優策略選擇都是“先保線下”,最終的結果是走向雙輸。

所以,松散的“整合”都會以失敗告終。真正的“整合”只有兩類情況:一類是你把別人買下來;另一類是你有獨特的資源,別人必須和你換。進一步看,只要別人需要和你換資源,你也願意換資源了,這才能算雙贏,這才能算外部的資源進入了企業的資源池。

將資源編碼化

微信圖片_20170414090217

當企業厘清了上述思路,且已經明確了用戶需求,該用什麽樣的界面來引入資源,將其變成對用戶的解決方案呢?

其一,在“機制”上盤活內部資源  

這意味著企業應該賦予資源方經營的動力。具體來說,一方面,應該將財權、人權(用人權)、事權(決策權)下放給資源方;另一方面,應該賦予資源方經營的風險和收益。

互聯網化的組織結構中,交互用戶的部門都擁有很強勢的權力,它們手握考核權,負責分配,而其他部門則由它們來調配。例如,海爾交互用戶的部門以前叫(產品)型號經營體,現在則叫用戶小微,它們負責組織研、采、產、銷、服等資源方(即節點小微),通過談判確定各自分配比例。再如,華為消費者事業群(主要產品是手機)交互用戶的部門是產品部門,它們負責組織職能部門、平臺部門和銷售部門,在它們之間分配“獎金分”,而“獎金分”乘以集團下發的“獎金包”就等於實際收入。

只有這樣,資源方才不會緊盯預算包和KPI,掉入本位主義的陷阱,才會主動去尋找市場的機會,才會配合交互用戶的部門去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也只有這樣,資源方才會在本地資源不足時主動引入外部資源,道理很簡單,如果它們的資源不能滿足用戶交互部門的需要,它們就會被放棄。

其二,在“接口”上導入外部資源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資源永遠是不夠用的,因為,好的資源可以帶來更大的市場空間,而更大的市場空間,又必然需要更多的資源。能夠更有效率地取得資源的企業將具備更大的競爭籌碼,所以,企業一旦從重度垂直的小市場跳出來,就需要有一些資源的“接口部門”。

阿里的物流接口部、海爾的專業平臺,如海達源,都是這類“接口部門”。即是在用“大資源”換取“大資源”,相當於B2B的“拼單”。海達源是一個供應商平臺,會對外連接諸多的供應商,並匯總海爾各個產品型號的采購需求進行談判,獲得最具優勢的集采價格、付款條件和其他條款。這樣一來,負責相應產品型號的用戶小微就可以直接到這個平臺上去抓取資源。只不過,這類接口部門只有權把資源抓取到平臺上,而不能強制要求用戶小微必須使用。換言之,如果資源的價格和其他條件不具備優勢,也會被用戶小微放棄。

其三,用“強IT系統”對資源進行編碼  

不少企業並非內外部資源不夠豐富,而是無法將資源“推到”供應鏈中,變成產品或服務。換句話說,這類企業的資源是無序的,無法“隨需調用”。不少眼光獨到的企業已經在進行這方面的努力,即打造“產業互聯網”。它們認為,如果資源無序,就只是打造出了一個營銷界面,企業依然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或者說,是“硬生生地造一個商場出來”。

這種事情BAT早就做了,其他企業根本沒有任何優勢,何況獲客成本高昂。與其如此,不如基於自身供應鏈的獨特資源,將資源編碼為數據,形成一種快速調用資源響應用戶的“算法”。如果資源真的能夠快速組合為具備核心優勢的產品,企業則不用直接面對C端,只需要尋找合適的B來幫自己賣貨(分銷)即可。進一步看,一旦這種“算法”形成,其本身就成為構築“產業互聯網”的平臺,即外部資源也會湧入,更多的用戶隨之而來。

華夏航空就是一個典型的、瞄準產業互聯網的企業。作為全國唯一一家定位於支線航空的航空公司,它們有很多獨飛的航點(四五線城市,沒有其他航空公司進駐)。通過“幹支聯程(一段支線+一段幹線)”的形式,能夠將四五線城市的人運到全國任何一個地方。但是,影響四五線城市旅客出行的最大因素是價格,而航班價格又是隨著季節、供需等因素而波動的,如何尋找到聯程價格低到足以吸引旅客的“組合”?

進一步看,如果考慮旅客的旅遊出行需求,如何尋找到聯程價格夠低、同時目的地對於始發地旅客足夠有吸引力的產品?這些都需要將資源進行編碼,並設計相應的“算法”。試想,如果設計出了這類“算法”,華夏航空本身豈不就變成了一個航空運力資源調配的平臺?到那個時候,它擁不擁有運力(飛機)又有什麽關系?

抓取資源的誤區

然而,即便明確了抓取資源的界面,盤活了資源,也容易陷入以下幾個誤區:

誤區1:資源與平臺的匹配性問題  

有的企業追逐最好的資源,以為只有這樣才能為用戶提供最好的解決方案。這種想法是天真的,平臺搭載資源的核心能力是有限的,當平臺太弱,而資源方太強時,就會形成資源方跳過平臺直接對接用戶的情況。所以,平臺並不是在一開始就是“全開放”的,一定會從“半開放”走向“全開放”,而開放的程度,則由自己的核心能力(對於資源的吸附能力)來決定。

因此,我們至今很難看到成功的“深度內容付費平臺”,原因在於,深度內容(知識)這類商品不是一般平臺能夠駕馭的,深度內容是獨特的,而平臺則是普遍的,所以,深度內容生產者在與平臺博弈時總是保持優勢。德魯克是一位內容生產者,但哪個平臺可以“整合”他?此時,平臺有兩種選擇:要麽綁定內容,以內容生產者為中心構建自己的商業模式,即與內容生產者簽訂長期經紀合同;要麽將深度內容“降維”為碎片化知識,例如羅輯思維打造的知識平臺“得到”。這樣一來,內容生產者就必須要與用戶發生高頻聯系,而平臺作為流量的聚集地就不會被繞過。

再說得清楚點,平臺在把資源引入時,一定要明確自己對於資源的持續價值,要明確自己“駕馭得住”。

誤區2:亂搶資源  

有的資源確實是優勢資源,但必須與其他資源搭配才能產出效益。這符合木桶原理,最短的短板決定了水桶里的水位。但這個再明顯不過的道理卻被企業一再忽略,或者說,企業在累積資源時,並沒有從用戶需求出發,去尋找一個“資源的組合”來形成商業模式,而是亂搶資源。

舉例來說,我輔導的某企業,通過並購搶奪了若幹的“黑科技”資源,並孵化了若幹項目,卻無一有所突破。老板不解,按理說,產品過硬,品牌過硬,沒有理由不能突破市場。結果,經過仔細的調研才發現,這是一個“後向紮根”專註於技術的企業,市場方面的人才和資源非常缺乏,所以好產品賣不出去。商業模式不是資源的樸素相加,而是有機組合,盯著用戶需求來構建商業模式,盯著商業模式來累積資源才是王道。

誤區3:內部化和專業化陷阱  

很多企業在建立資源池時,將內部資源方變成壟斷的內包商,設置一個等於或略大於市場的內部服務價格。這會降低資源方的專業化動機,導致服務水平下降。所以,在搭建資源池的過程中,用“趕孩子出門”的方式來逼資源方做強是必然的選擇。但這往往又會給資源方一個錯覺,就是使其過度追逐外部市場的盈利。資源方有這樣的“沖動”很正常,長期提供內部服務會讓自己失去競爭力,但如果變成一個外部的服務機構,其服務就會變成標準品。而企業內部需要的服務往往是定制品。進一步問,如果服務是標準品,企業從外部即可購買到物美價廉的服務,為何非要將資源池建在企業內部?

所以,資源方即使要專業化,也應該是在內部化的基礎上去追求專業化,先將自己的服務在內部化上跑通,再出去用專業化的手段證明自己。其實,在那個時候,即使是專業化,也一定是在垂直細分領域的專業化,而不是大平臺式的專業化。反映在IT上,其產品一定是SaaS類、PaaS類的平臺,而非賣場式的平臺。

不關註用戶(內部化)的“專業化”是個陷阱,這種專業化方向上累積的資源看似非常豐富,實則可用的並不多。

交互資源的底層邏輯

那麽,資源真的是被抓取進來的嗎?

企業解析用戶的需求,根據需求“抓取”協同的資源,聚集到一個商業模式上變現。這看似一個再正常不過的邏輯。但如果進入這樣的假設,我們就相當於在期待一只“看得見的手”。我們當然可以把這只“看得見的手”認為是企業家,但這樣的模式有可能走入了“另一種封閉”,依然不是生態,無法最大程度上激活資源的價值。

事實上,資源方也是理性的,也在尋覓商業的機會(用戶的需求)。一旦企業將自己變得開放,資源方可以“零摩擦”進入,並獲得“正反饋循環”,就會源源不絕地湧入企業。難怪,張瑞敏在將海爾改造為徹底的平臺時表示“世界就是我的研發部,世界就是我的人力資源部”。如果真的期待這種效果,企業就應該在核心能力允許的前提下,讓自己變得更加開放。平臺和資源方之間,實際上是一種雙向的選擇,而非單向的“抓取”關系。但很多企業始終帶著“控制思路”,力圖通過談判地位鎖定資源方,讓對方“被整合”。

如果平臺總是一副“我賞了你一口飯吃”的態度,就永遠不夠開放,永遠難以與用戶的需求同步演化。從根本上說,還是平臺主(企業老板)的價值觀問題。

資源整合 互聯網時代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463

【今日笑一笑】偷食唔抹嘴 牧羊狗嘴邊留證據

1 : GS(14)@2016-08-04 04:06:13

愛犬在家搗蛋,經常會令到主人哭笑不得。牧羊狗Jacob的主人日前在facebook分享一條題為《衞生紙解體案報道》影片,拍下Jacob「偷食唔抹嘴」的證據,玩過紙巾的Jacob雖然靜靜的躺下,但牠的嘴邊卻留下了紙巾碎,可謂「狗贓並獲」,被捉個正著的Jacob面對主人指摘,竟以單眼作回應,十分搞笑。
faceboo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03/197210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2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