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未有過投資YouTube的機會,但我不得不承認,如果我當年遇到這個機會,肯定會錯過(當然這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在YouTube出現前,我很久以來一直在網上留意並記住了數十家公司,這些公司試圖建立眾包視頻網站但都失敗了。所以依此類推,我懷疑Youtube也會失敗。
我當時沒有看到的是,之前的眾包視頻網站創立時間都太早。YouTube開發了偉大的產品,但更重要的是,成立時機正合適。到2005年,眾包視頻的所有條件都已具備--家庭寬帶、數碼攝像機的普及、視頻「剛好可以用」的Flash版,以及為YouTube提供的受版權保護的網絡內容和想嵌入視頻博客的出現。
幾乎所有你在網上開發的東西都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嘗試過。你不應被此嚇住。先行者包括谷歌、Facebook、Groupon都存在下來,幾乎所有網絡泡沫後出現的其它科技公司都已成功。
企業家都應該問自己「為什麼在其他人都失敗的地方我將成功?」,答案如果是簡單的,「我做的對」或「我更聰明」,那你很可能低估了你的前輩,他們可能比你更聰明、更有才能甚至是偉大的企業家。
相反,你應該解釋為什麼你在最恰當的實機進行創業——解釋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你的成功創造了條件。如果視頻網站的生存環境晚一些成熟——YouTube的成立也還趕得上,但如果他們動作慢一些,就會被其它公司取代。
常常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總是先出現,但要知道條件什麼時候完全成熟,卻很難預測。大家都知道互聯網將完全社交化、個性化、移動化、位置化、互動化等,大量新的、成功的新創公司將因此出現。但很難知道這些公司什麼時候大規模出現。
一種降低時機風險的方法是,相應管理好你的現金。如果你想利用現有的趨勢,你應該更積極行動。如果你將希望寄託在新趨勢上,最好降低燒錢速度並長期投資。這需要自我約束和耐心,但也是你獲得真正成功的途徑。
編者註:Chris Dixon,身兼創業者(Hunch聯合創始人、Founder Collective聯合創始人)和投資人(多家科技企業,包括Skype、Foursquare、Kickstarter等的早期個人投資者)雙重角色,對初創企業投資有豐富的實戰經驗。
「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
上市回國後,李學凌陸續接受了國內媒體的採訪,答謝晚宴上他如釋重負地重複這句老話。因為做過記者,李學凌十分懂得如何與媒體打交道,不過創業後他卻刻意地對媒體敬而遠之。這是李學凌與YY的第一次「高調亮相」,在此之前,互聯網新聞中他與YY也只是若隱若現的存在。
關於競爭,李學凌有個有趣的比喻,他說,「互聯網是割稻子,誰割得多誰贏。還不到砍刀子,你砍我一刀我就少一個」。
有人將他和YY比喻成「活在騰訊帝國的陰影下」,他說,創業公司誰又不是呢?
低調潛行數載後,李學凌最終有驚無險地把YY帶到了納斯達克,融資8190萬美元。IPO之後,李學凌和他的YY是接著割稻子,還是開始砍刀子?
破冰之旅
YY的上市被外界形容為中概股的「破冰之旅」。
按照李學凌的形容,2012是最壞的時候—2011年支付寶VIE風波與電商泡沫後,美國資本市場開始流行起做空中概股的遊戲,這一年,拉手、神州租車都先後撤回上市申請,而YY之前唯一的成功案例唯品也被描繪成悲壯的「流血上市」。
李學凌與他的投資人清楚的知道,中概股靠「概念」去打動投資機構的時代已經過去,即便是Facebook IPO後,等待它的命運也不過是破發與市值的低迷。
資本市場的低迷,也給了李學凌不少壓力,這與2011年的電商泡沫與移動互聯投資熱潮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戲劇性的差異也反映在了YY的估值上,李學凌說,2011年給YY出價最低的投行是30億美元,到了2012年,他給公司設定的是16億美元,而在美國路演時,這個價格又掉到了6億美元。
除了李學凌,承受著市場壓力的還有YY的投資股東們。除了創業期雷軍1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上市前YY一共融資4輪,總金額9500萬美元,它的最後一次融資發生在2011年,那時候老虎基金以每股11美元,投資7500萬美 元。
面對估值的戲劇性變化,大家都感到了強大的價格壓力—YY的股價可能低於11美元每股。根據條款,YY必須徵得老虎基金的簽字才能上市,倘若估計低於11美元,老虎有權要求李學凌他們贖回股權或給以補償。李學凌與他的管理層擔心老虎基金會出現狀況,決定啟動IPO那天下午兩點,他們忐忑地給股東們發出E-mail,兩個小時後,便收到了第一封郵件,意外的是,讓李學凌最為擔心的老虎基金居然是第一個簽字同意的股東。
事後回憶起這段經歷,李學凌說,他與團隊並不算太痛苦,當然,最壞的結果是,YY不能上市—這是家盈利的、有穩定現金流的公司,YY並不缺錢。不過,老虎基金的「放行」,還是讓李學凌頗為感動了一把,再後來,他與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聊起此事,包凡說,「你太幸運了,這是被雷劈中的概率」。
10月27日,李學凌飛到紐約準備28日拜會一些投資人,「試探水溫」。「屋漏偏逢連夜雨」,到了紐約便遇到珊迪颶風,他和4名同事困在酒店,打了幾個電話發現所有人都不上班了。有了這些經歷與認識後,李學凌坦然許多—11月路演之後,從香港飛到美國,同事們都待在酒店倒時差,李學凌租了船去海上釣魚去了。
李學凌說,無論是30億美元的估值,抑或是6億美元,他都欣然接受。他知道,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就是如此—如果不成交,多高、多低的報價都沒有意義,一旦成交便是「市場公允價格」。
與李學凌談笑間的輕鬆不同的是,YY上市前不少業內人士的感嘆,YY錯失好時機。更有人扼腕說,「一手的好牌打成這樣」。國內互聯網不少公司都與YY體量類似,它們都是10億美元左右市值的公司。這些公司的尷尬在於—通過幾輪的融資後,資本方需要退出獲取回報,無法上市也更難以被大公司收購,但無法上市之後,它的主營業務也將會被BAT(百度、阿里、騰訊)這樣的巨頭逐漸蠶食。這種公司的案例有迅雷科技,也有同是雷軍系的UC Web。IPO對於它們而言,不止是企業最大的PR與品牌路演,更為企業提供了從二流梯隊邁向一流企業的希望。
老虎基金的大度「放行」讓李學凌頗為感動,但僅僅是幸運或許並不能解釋「破冰之旅」勢必行之。按照李學凌的解釋,「業務它有時間週期,做企業的時候是有自己的節奏的,到了這個節奏就應該做這個事情」。
2011年6月15日騰訊宣佈「全面開放」,下午李學凌連續發出兩條微博:「騰訊剛剛停掉了跟YY的所有合作,就召開了開放平台大會,說什麼合作共贏。真是可笑。」、「馬化騰剛剛講完:全平台開放,而不是有所保留,另外一手,就從總裁辦下令,終止跟YY的一切合作,包括已經簽了合同的合作都停止。我想大家都是明白人」。這是李學凌首次公開表明,YY語音和QQ Talk之間業務衝突。除了語音、遊戲與騰訊的公開化競爭,YY近兩年來異軍突起的音樂業務也一直與6間房、9158競爭。2010年,新浪入股9158,並且將新浪微秀、UC交由9158運營。此外,搜狐視頻也於今年低調進入了音樂網絡直播領域,僅僅兩年的時間,音樂收入已經佔據YY收入的1/3。在線音樂直播將是YY未來增長的主要推動器,但這也是片競爭紅海。無論是割稻子,還是砍刀子,YY似乎都不願意打亂自己的節奏,股東們也未必肯錯過這個機會。
時機不等人,形勢比人強。
終與始
1997年,人大哲學系畢業那年,李學凌開始觸網。他說,倘若以接觸互聯網來說,自己算第一代互聯網人,如果按創業來說,他算第二代。第一代創業者,大家都是窮光蛋,都穿草鞋,大家一起跑,誰跑得快誰就贏。到了第二代創業者,原來穿草鞋的人都開摩託了,競爭賽跑已經變味道了—大企業、大公司壟斷的力量還有綜合實力都非常好,晚輩總要與先發者競爭。
第二代創業者若要從第一代公司最直接的業務領域去競爭,都不可能成功。一個公司真正的被打敗,很大一個原因其實是,時代變了—路徑依賴下,大公司沒有意識或者沒有主動去適應這些改變。李學凌說,其實YY並不是騰訊一樣的IM,「我們做的是實時互聯網,真正讓大家參與的場景」。
什麼叫「實時互聯網」?套用《碟中諜4》的場景:湯姆·克魯斯帶著眼鏡耳機,倒掛在玻璃上,他背後還有團隊在外面,實時監測每一個場景的動態。
YY不是IM,李學凌為自己的公司找到一條頗為洋氣的slogan—「Engage People」,這與諾基亞曾經的Connect People很近。作為半個產品經理,李學凌說,做產品的時候,有句話叫「以終為始」,從產品實現功能出發再設計產品。
互聯網圈是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江湖,多少年來,湧現過許多的好產品,但許多人和公司最終被雨打風吹去。李學凌說,做公司也需要「以始為終」,「很多時候還是夢想推動一個公司的前進,如果沒有夢想,其實你是做不到的」。譬如,蔡旋和他曾經風靡一時的超級兔子,它做的事就是奇虎360做的事,超級兔子比360早太多年,但最終一統江湖的不是蔡旋,卻是周鴻禕。這可以叫夢想,也可以叫貪婪,按照喬布斯的話說,叫Stay hugry。
2006年CSDN的大會上,李學凌與網絡螞蟻的作者不期而遇,李學凌問他,「哥們你在幹嗎?」,他說,在做共享軟件。李學凌接著問,「網絡螞蟻這麼高用戶,你想做成什麼樣」?他的回答是,「他說我每天改改代碼完善程序就行了」。那時候,李學凌第一次知道互聯網軟件利潤巨大,網絡螞蟻一天只有一條Banner廣告,收費80萬,不過,一年後便被迅雷超越。
2012年11月21日,YY最終登陸納斯達克,對於這家並不缺錢的公司來說,這是一次徵集防禦性資金的融資。按照李學凌的話說,為「實時互聯網的夢想」儲備彈 藥。
與人人打造的中國版「Facebook+Groupon+Zynga」概念不同的是,YY與奇虎360一樣,它並沒有一個可以噱頭十足的美概股參照系。納斯達克副主席Sandy Frucher在YY上市的儀式上對它這樣形容—YY是一家革新的在線社交公司,為娛樂、教育、卡拉OK、電話視訊會議等領域提供了自行創建社交群組的大規模協作機會。YY也用自己的經營數據證明了,自己擁有支持上百萬人同時在線視頻和語音溝通的核心技術。
YY從語音拓展到了視頻,其業務也從遊戲拓展到了在線音樂、在線教育,對於李學凌來說,YY「實時互聯網」的盒子還能承接更多的業務。
從YY的財報,我們大致可以看到這家公司的業務變化:2009年在線廣告佔據它的半壁江山,那時候它只是垂直門戶;2010至2011年,遊戲收入佔據大半,它從遊戲門戶搖身變為遊戲運營平台;而2012年,僅僅兩年時間內,音樂從零起步,已經接近YY收入的1/3—在整體營收均超過100%增長的前提下,YY或者還有更值得期待的未來。
「我去了香港我才知道英文這麼不值錢。在大陸如果你英語很流利還有倫敦腔的話,那你是很有優勢的。但在香港隨便找一個服務員都是流利的英文。我有時候想,講這麼好的英文還在這裡當服務員,趕緊來大陸吧。」李學凌說,「反過來講,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對稱,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這些人,其實他們如果能夠在互聯網教一個中國的學生學英文,這就是顛覆式的革 命」。
除了對在線教育的憧憬,李學凌也不忘此刻YY增長最猛的在線音樂,他說,「互聯網的免費幾乎毀滅了音樂產業,但它也將重振音樂產業,譬如直播付費。誰敢說在中國做不到百億以上規模的音樂產業?」
回到開篇的問題,在李學凌回答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YY其實在忙著「割稻子」,跳出騰訊的陰影去「割更好的稻子」。
其實,「割稻子」,還是「砍刀子」並不重要,重要的還是「以終為始」。足夠貪婪,並保持飢餓。
看空債券市場的投資者又一次受挫了。
今年春季不平衡的經濟數據讓投資者們忙得手忙腳亂,這些投資者中不乏債券王國裡的大佬們。他們今年一開始就壓住美國經濟擴張加速將導致美債價格波動,結束長達30年之久的固定收益牛市。
那些收回看空債市觀點的大佬包括債券大王比爾格羅斯和貝萊德(BlackRock)固定收益投資負責人Rick Rieder。此外另一個債券大王Jeffrey Gundlach也認為現在看漲美債收益率還不是時候。
金融危機之後,格羅斯和Rick Rieder都曾向投資者發出警告,稱在收益率接近紀錄最低水平的環境下持有美國國債是具有風險的。然而,在經濟增長不慍不火、美聯儲寬鬆政策對債券價格提供了支撐的背景下,令人恐慌的債券下跌並沒有發生。
據巴克萊銀行統計,從2009年底開始,美國國債的總回報率已經達到19%,包括價格上漲和利息在內。即使上週五非農就業數據公佈後國債價格下滑,也基本上與2012年底的水平相當,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週五波動到1.740%,也不到2010年4月危機後的4.01%的水平。
投資者表示,債券熊市的逆轉將突出慢增長、低利率環境下的投資風險。據華爾街日報引述另一位債券大王Jeffrey Gundlach表示,
「現在押注美債收益率上漲還不是時候。經濟增長依然疲弱,不允許美聯儲考慮減少資產購買項目的規模。」
從美聯儲2009年開始購買債券,看空債市的投資者就預測這會導致通脹風險增加,這樣一來美聯儲就會承壓撤回QE,從而導致債券價格受挫。這樣的預測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都只是泡影。每年的第一個季度,美債收益率都會出現上漲,讓投資者有恐慌情緒,但是這種因基金經理拋售引發的小規模債券拋售很快就會給疲弱的經濟數據讓步,然後收益率會一直在低位保持到年底。
今年目前為止,情況也與前幾年類似。
格羅斯警告投資者:應該避免十年以上期限的美國國債,因為低收益率會增加持有者的風險,通脹升高會侵蝕美債持有者的購買力。
而貝萊德公司也警告:長期國債的上漲是有限的。
今年3月,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去年底的1.78%一度上漲到2%上方。但是增長勢頭抵不過疲弱的經濟數據。
4月初,格羅斯就一改口風,不再看空10年期美債,但他依然認為30年期美債會下跌。與此同時,據Rick Rieder透露,貝萊德卻在4月買入了大量30年期美債。他依然認為美債收益率會在接下來幾個月上漲,所以購買了30年期債券作為短期策略,但他還透露,最近美債價格上漲之後,他上週賣出了一部分這些債券。
恆指在21000點水平波動,人心趨淡,不少早前強勢的股份皆出現回套壓力,這自然吸引那些持有較多現金在手的投資者,細想現在是否一個好的入市時機,而如果是的話,他們的下一個問題自然是應該買甚麼。個人認為,這除了牽涉到個別投資者對市況的判斷之外,還與對手上投資組合的操作有很大關係;從正面角度看,這是憑藉經驗提高勝算,判別投資表現高低,盡量拋離基準指標的一次考驗。
在大部分情況下,揀股可能是大多數人的答案;然而,就算是揀股高手如林少陽,也有談出入市時機以優化投資表現的需要。今天,我們轉載林少陽一篇談論有關出入市時機的文章,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些經驗之談。『……近年港股長期維持上落市格局,我們總希望能夠從波幅中提升回報。然而,由於近年港股的波幅較往年飄忽,摸頂及摸底的嘗試往往得不償失。即使是本欄作者每日都金睛火眼留意著市況,亦往往錯失最佳的出入市時機。
對於讀者熱烈的提問,每次談及甚麼股票甚麼時候是否值得買入沽出及止蝕,本欄並不是不想回答,而是很多時都不知有何準則,可以很爽快(且事後判斷為正確)地回覆。對於這些問題,經過多年來多次失敗的教訓,我大約歸納為以下幾個重要的出入市準則:
即使是成交最活躍的股份,業績公告/收購合併/私有化/分拆股份上市等事件,若有出乎市場預料的公告出現,往往成為短線買賣的好機會,由於大部份投資者對有關股份都很了解,出入市的最佳時間窗口,就在公布業績當天的上午交易時段。對相關消息的判斷力,變得非常重要。以最近騰訊(700)公布的首季業績為例,那很可能是一份令市場無外驚喜的業績,公布業績當天入市,投資者還有很好的短線回報。
另一個例子是,……對於自己擁有資訊優勢的股票,投資者其實應該好好利用自己的優勢。以新意網(8008)為例,每季的業績公告是公開的資訊,而按照閣下對公司業務的一些一般商業常識,閣下應該大概可以得出其下季(2013年1-3月)的盈利增長將提速,最佳的買貨時機,便應該是再提早一點,在業績公布前一兩個月,在其他人對這家公司沒有興趣的時候,自己靜悄悄地入市。
在業績公布之前,股價在1.8-1.9元徘徊了一段很長的時間,要買貨為何不是當時考慮入市,而是要等到業績公布之後,全世界都知道其過去一季業績表現出色,股價急升之後,才再三考慮?當然,我不是說現在2.1港元不應該買入,但是一切關乎時機。這兩天兵荒馬亂,市況究竟是剛剛逆轉,還是只是一場虛驚,其實沒有人事先得知,新意網股價會否跌返2元上下沽售壓力才得以舒緩,還是就此打住大幅上升,根本沒法預測。
我只知道,如無意外2014年6月底止每股盈利或報11.5港仙(每股增長約15%),即未來一年股息回報約5.5%,而現價仍未扣除2013年6月底止每股股息10港仙,若扣除很快到手的本年度股息,則預期未來一年股息回報率是5.75%。這個價錢是吸引與否,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把尺,但是我只知道將現金放在銀行,現在的利息收入是接近零,而其他的REITs,無論是盈利增長動力,還是即時的股息回報,都有所不如。
盈利穩定性可以與之匹配的,就只有置富(778)及領匯(823),但前者的大股東是計數非常精明的長江實業(1),而後者2014年預期息率,即使扣除即將派發的2013年3月底止末期息,亦只有3.7%。話雖如此,即使股價很貴的領匯,相信股東沽貨的意慾,亦一樣很低,除非全球利率在很短時間之內,出現180%的轉變。』刊於5月24日
除了上述林少陽的做法,以技術(TA)主導的動力投資(momentum investing)是近年頗流行的一種「隨波逐流」炒法。事實上,過去兩年,港股明顯出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這造就動力投資的「上破阻力位看好,下穿支持位看淡,未破位之前則看波幅操作」炒法,變得越見有效。
林少陽在就6月5日指出,『大前研一所提出的M型社會概念,原來不單應用於社會結構,同時可以應用於股票市場──已幾乎擁有全世界的,上天會給他們更多,至於本來已很清貧的,卻連那些僅有的些微家當,也要被剝奪淨盡。如斯極端的社會環境,對長遠的發展,絕對不是好事。然而,在大勢未改變之前,做先知並沒有任何好處。』
這類動力投資的做法存在一定的概念:首先是被動,「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即動」,可以說是被走勢牽著鼻子走的被動做法;其次是操作能否成功端視乎阻力位及支持位是否介定準確;其三是假定價格及走勢已充份反映其他/所有影響市場的因素。
值得留意的是,包括動力投資在內的技術操作牽涉有很多人為性影響。一是技術走勢的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因為很多人用同一方法、同一思維看同一幅圖,然後採取同一行動。二是市場的一些買賣操作影響了圖表,例如指數更換成分股、粉飾櫥窗。三是莊家利用圖表製造出有利其特定目的走勢的「造價」問題,亦即是所謂「假突破」的人為陷阱。為了應付這些人為因素,我們需要引入價格過濾或設立其他確認指標,希望可以減少上述人為因素的傷害。
無論如何,動力投資不會永遠有效下去,我們需要因應形勢找尋合適的操作手法。另一方面,要留意技術分析不應單獨地使用,我們更應視技術分析為眾多了解市場的工具/角度之一,而非全部。我更喜歡的是,抽身於技術分析之上,估量市場參與者會如何部署,從而把握市場的各種傾向及可能的走向,再作自己的Plan A、Plan B策略操作。作者:約翰·戴維斯
領導權的傳承不應在當前領導人準備好離開時進行,而應在繼任者準備好領導時進行。因為決定一次成功傳承的關鍵,在於保持企業的積極勢頭,而領導力通常是企業勢頭的核心。現任領導不要等到企業勢頭降速或自己去世那天才傳承領導權。繼承人則要事先做出管理企業的規劃,並對成功繼承心懷感激,不讓當前領導人有被威脅或者趕走的感覺,重要的變革在你上任兩三年後才能執行。
關於領導權的繼承,有一點我會反覆強調:領導權的傳承不應該在當前領導人準備好離開時進行,而應該在繼任者準備好領導時進行。
這條建議並不意味著對上一代家族領導人不敬,或者暗示年輕一代的繼承人在沒有做好謹慎準備前接管領導權。準備好領導不僅僅是願意領導,而且需要繼承人擁有一系列的能力、價值觀及經驗來表明他符合企業未來的需求。
這條建議也不意味著上一代領導人比下一代接班人遜色。其實,在許多成功的傳承過程中,上一代領導人仍然可以出色地引領企業和家族,並且在很多方面比接班人出色。我曾經幫助多家企業成功實現傳承,不少第一代領導人在80多歲的時候仍然做出驚人的貢獻。
但是上一代領導人的能力並沒有繼承人的準備程度重要,因為真正決定一次成功傳承的關鍵,在於保持企業的積極勢頭。
保持勢頭抑或錯過時機
在我看來,所有組織都需要注意的是發展勢頭。任何群體或企業的勢頭都較容易觀察,你能輕易體會到其中那種前衝、拖滯或後退的感覺。
群體中積極的正面勢頭會給予人方向、能量和自信—領導群體所需的自信和領導彼此所需的自信。積極勢頭可以創造出多種有益行為,這類企業儘管會做出錯誤決定(誰能無過?),也仍然能從錯誤中反思並在下次做得更好。相比之下,靜止的勢頭比較難感知到,就如處於暴風眼中一般。在靜止的系統裡,人們觀望、焦慮並常常癱瘓,等待著事態的進一步發展。
當處於激烈競爭格局中的企業開始衰落時,它們就開始處於危險境地。業務衰退及組織上的負面勢頭會影響人們的信心、樂觀與熱情。這將在他們的工作意願、互信程度以及對風險的承擔能力中體現出來。停滯或處境艱難的企業通常更慢做出決策,它們會對投資持猶豫態度,對外部環境的關注不夠,因為它們更加關注內部問題,甚至可能停止創新。一個群體越拖延,人員就越向內看。關於內部事務的爭吵切斷了與外部環境的聯繫。當一家企業分心、減速及開始下跌時,它將成為競爭對手的獵物。對手會挖走其客戶和優質員工,並趁機取勝。企業發展勢頭的減速可能造成難以逃脫的惡性循環,開始下滑的企業通常會下跌得越來越快,撞地前受到毀滅性打擊。
這就是發生在世界知名皮鞋品牌其樂(Clarks)身上的故事。這家企業以生產兒童皮鞋及Wallabee莫卡辛鞋聞名,並於上世紀70年代主導美國的休閒皮鞋市場。1993年,經過十多年的停滯勢頭和一年的公眾爭鬥,這家家族企業到了即將崩潰的邊緣。他們在過去的167年裡曾是英國最佳僱主。在危機時刻,競爭對手Berisford公司提議用合理的價格購買企業,給了克拉克家族一個選擇,但很明顯對手只想拆解企業。經過家族成員戲劇性的投票鬥爭後,250位家族股東在最後一刻以微弱優勢決定保留並且重組企業。
拯救Clarks的是59歲的家族女婿羅傑·畢打(RogerPedder),當時他擔任企業的獨立董事,在企業外開創了自己的事業。他是一位擁有國際零售經驗的成功創業家,但從來沒有領導過大型企業。當他被任命董事長時,利用企業所剩不多的那點正面勢頭將Clarks從皮鞋生產公司變革為知名品牌零售商。
首先,他聘請了精力充沛的蒂姆·帕克(TimParker)領導全球範圍內的變革。帕克組建了一個有能力的團隊,包括英國最大百貨公司哈囉德(Harrods)的上任領導人彼特·博利格爾(PeterBolliger),開始重組企業。重組意味著對企業高管及員工行為慣例的痛苦改變。1996-2002年,帕克與其團隊將所有製造工廠轉移到國外,關閉了英國和美國的工廠來保持其國際競爭力,將節省下來的錢支撐企業的外包能力及其零售網絡的擴張。他們削減了1.4萬個在英國和美國的工作機會,但保留了總部2000多名員工。企業利潤開始反彈,並逐漸高昇。帕克離開企業後,博利格爾接替他繼續工作。羅傑·畢打在4年後退休,企業仍舊保持著持續上升的勢頭。家族企業2011年的利潤再創新高。在這種情況下,每位領導人都專注於建立正面勢頭上。
如果讀者想瞭解關於克拉克家族的更多信息,可以在哈佛商學院多媒體案例庫中找到。這對於理解為何勢頭是企業健康的終極測量標準非常有幫助。
對於企業家而言,關鍵在於:觀察並且監測你自己企業的勢頭。你可以用幾種方法加以測量:對變革的意願,對外部的專注,對持續改善、風險及創新的興趣。
你也可以從財務指標中測量企業的勢頭,例如收入或資產增長率。但相對以上方法而言,這些指標存在滯後。在繁榮時期,企業業績不錯因為所有人都在增長,但也可能比競爭對手落後。這種情況克拉克家族在上世紀70-80年代曾經發生過—他們的增長貌似有著不錯的勢頭,但那只是因為他們過度關注內部。現實表示,經過調查後,羅傑發現「我們只是在說著高產率的廢話」,並被競爭者超越。
同樣,企業也可以在財務指標上下跌,但是仍然充滿動力。我通常在經濟衰退時觀察到這種情況。健康的企業可以承受一段時間的低需求、低價格與其他壓力,因為儘管經濟狀況不好,它們仍然感覺自己在革新、適應和增強。
企業勢頭與領導權交接
領導者通常對企業的業績表現擁有決定性的影響力。領導人創建成功企業的承諾、動機以及能力可以創造或打斷勢頭。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企業勢頭,但領導力通常是其中的核心。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領導人的選擇與培養是如此重要,以及為什麼選擇領導權傳承的時機是那麼重要。
沒有企業能夠承擔長期阻止職業經理人發展機會的代價。如果不能及時獲得機會,他們就會投奔競爭對手。當然,家族成員通常不會這麼做,他們更傾向於「疏離職位」,給上一代家族成員傳達這樣的信息:「這是你的公司,我不會擠破頭進來改變它或者領導它。」
我見過喪失動力的繼承候選人,他們是出色的管理者,並擁有傑出的領導力,但在職業生涯中毫無進展。當上一代領導人最終做好退休準備時,下一代繼承人已經不再擁有熱情、動力以及能力了。他們喪失了信心,從而使能力退步。如果交棒的過程太長,就有可能錯過最佳時機:那時企業勢頭強勁,繼承人準備完畢,願意並仍然斗志昂揚。
我們來看看魯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80歲仍然精力充沛、致力事業的領導人,仍舊控制並領導著新聞集團(NewsCorporation)。他避免將權力交給繼承人,並保持著對家族帝國的控制。這樣的領導人應該主動選擇離職還是由於死亡被動離職?在這種情況下,繼任領導人必然沒有現任領導人自信。現任領導人在這個職位上已經做得太久了。他們可能忘記的是,自己也並不是一直都這麼出色,而幾乎所有人都會在當上領導者後變得更好。
對於他們而言,應當將發現並培養企業中的人才當作每天的日常工作。鼓勵並挑戰未來的領導人,將他們帶到高水平的業績上,並帶領他們走在勢頭的最前面。不要等到勢頭開始降速。
拜託,不要等到去世的那天。
給繼任領導人的建議
冉冉上升的領導人通常性格急躁。我希望繼承人對領導者的位置有欲求,並熱切希望擔任領導;但我也同時教導他們不要高估自己,並且對傳承時機有現實的估計。的確,8年的等待時間確實很長,但是繼承人在承擔更重要的職位前確實需要進行周全的準備。
我對繼承候選人的建議是:「如果從現在開始擔當大任,做出你管理企業的規劃。」你需要擁有已經準備好的計劃。領導權傳承的經典錯誤是,當前的領導人將新人提拔上去後問:「現在,你的計劃是什麼?」同樣的,你不能等到坐上CEO的位置後才問:「我現在想幹什麼?」你必須已經成竹在胸。
從小處說,擔任更重責任的同時,你可以慢慢地執行這些計劃。你需要與當前領導人及其戰略一致。當你們的計劃互相吻合時,你就在成功的路上了。保持一致才能追求完美傳承。重要的變革在你上任兩三年後才能執行。
繼任領導人也需對成功繼承心懷感激。如果當前的領導人有被威脅或者趕走的感覺,將會引起一場嚴重的爭吵。仔細想想,問題應該不是:「為什麼當前領導人會感受到繼任領導人的威脅?」歷史告訴我們,更應該是:「為什麼他感覺不到威脅?」
弗洛伊德認為,兒子生下來是為了打敗父親而獲得母親的注意力。希臘神話中有這樣一個古老故事:宙斯推翻了自己父親克洛諾斯,克洛諾斯則推翻了他的父親烏拉諾斯。在羅曼諾夫王朝,彼得大帝誅殺了試圖推翻其政權的兒子亞歷克西斯。
當領導人認為自己的領導戰略不被年輕一代尊重時就會引起衝突(特別是你,候選繼承人)。如果你不能精妙地處理好這些問題,就等著被上一代領導人阻撓吧。通常阻撓後你會反擊。一旦開始,就足以演變為一場長期爭鬥。你需要嘗試著避免這種衝突,這樣你可以從現任領導人的建議與支持中獲益。2012年4月1日,比爾·馬里奧特(BillMarriott)將CEO職位交給繼任者阿恩·索倫森(Arne Sorenson)時,仍然保留萬豪酒店集團(MarriottInternational)董事長。處理好這些微妙關係,將為自己與企業創造出天衣無縫的傳承過程。
我們再以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傳奇報人凱瑟琳·格雷厄姆的兒子唐·格雷厄姆(DonGraham)為例。唐在1992年繼任公司董事長及CEO,其後10年內,凱瑟琳仍舊留在董事會,擔任執行委員會主席直至2001年去世。我開發哈佛案例採訪母子時發現,他們之間的親密關係著實感人,他們工作上的關係也同樣出色。這一切都建立在1979年凱瑟琳將唐提名為出版人後的幾十年間,他們之間的互相尊重與每日溝通上。所有人都明白,唐在上世紀90年代早期就做好接管領導權的準備了。這是我見到過的最完美的一次傳承。
與此同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領導人龐奇·蘇茲伯格(PunchSulzberger)與其兒子亞瑟·蘇茲伯格(ArthurSulzberger)之間坎坷的繼承正在進行中。他們關於報紙與企業有著不同的願景、不同的政策、不同的夢想。在研究蘇茲伯格家族案例時我瞭解到,他們也對彼此有著充分的尊敬。當旁觀者認為亞瑟沒做好領導的準備時,他們都錯了。龐奇完全信任亞瑟的能力。傳承風波是因為雙方對亞瑟想做的變革無法達成共識,而亞瑟卻認為這是在變幻莫測的傳媒行業裡需要完成的。
如果你的計劃與現任領導人的不盡相同,你就需要更努力地說服領導人,讓他相信你要做的變革是必要的,並且與企業核心價值觀一致,就像唐·格雷厄姆與凱瑟琳·格雷厄姆一樣。然後你要得到領導人對你本人和你所持計劃的支持。
當傳承的道路坎坷不平時,以下是我的建議。記住在任何企業的傳承中,永遠會有你想要持續下去的東西,永遠會有你想要或者需要做出改變的東西。首先要討論的是連續性。大聲地對第一代說出這些話會有幫助:「我們會繼續堅持企業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我們可以改變一些東西,但整體來講企業文化會繼續下去,我們對利益相關者的忠誠會繼續下去,我們對高質量的追求會繼續下去。」
首先向上一代現任領導人保證會持續下去的事情,之後你才有可能討論需要做出的改變。「我們需要撤換一些人員。我們正在開拓新的業務。我們需要一些新的管理方式。我們將更注重成本預算。我們的戰略會隨著時間改變,所以我們需要對此保持開敞的態度。」
這段對話可能還不能完全讓上一代領導人放心。他們需要知道自己將會受到尊敬,享有良好的待遇,因為開創了豐功偉績而受到感激。通常提供給他們的角色是不夠的。最好讓他們確切地知道家族成員們需要並尊重他們未來的貢獻。當繼任領導人以這些方式表現出足夠的尊敬,多數的傳承都會比較成功。
說了以上這些,領導權的變更仍然是重要的一步。而傳承最好是由現任領導人帶領,引導繼承人踏入這個領域。第一代需要設定好時機,不是根據自己什麼時候準備好離開,而是根據繼承人何時準備好擔當領導而定。
| ||||||
今年中華職棒票房成長一三五%,兄弟象卻釋出令人錯愕的訊息:不玩了! 十月十九日,全台擁有百萬球迷的兄弟象棒球隊宣布讓售,董事長洪瑞河表示,大環境變遷,母公司兄弟飯店經營備感壓力,「二十九年來平均每年虧損約四到五千萬,總虧損超過十億,」不堪負荷,決定放手。 事實上,這不是兄弟象第一次傳出要賣掉,早在一九九八年,職棒爆發第一次簽賭事件後,洪瑞河就揚言:「如果象隊有人涉賭,將解散球隊。」然而二○○九年再度爆發簽賭案,兄弟象九名球員遭約談,事後開除了五位球員,仍持續經營。 接下來三年,每年兄弟象都設立四千萬元的虧損上限,強調「超過此門檻就解散球隊」,卻從未成真。苦苦支撐了這麼久,許多球迷早已見怪不怪,沒想到就在職棒好不容易走出簽賭陰霾、球迷大舉回籠之時,洪瑞河卻拋出了震撼彈。 根據中華職棒聯盟的資料,今年平均每場觀眾人數達六千零七十九人,僅次於職棒三年,是史上第二高;相較於去年平均每場二千四百人,成長了一.五倍,回春跡象非常明顯。 而兄弟象本季成績雖墊底,人氣依舊旺盛,主場進場觀眾人數約三十六萬人,平均每場超過六千人,僅次於擁有「曼尼效應」的義大犀牛隊,比去年足足成長一三五%,換算下來,票房收入應超過六千萬元。 去年賣相差興農轉手,被殺價到一折 一位職棒界資深人士分析,單就每場成本計算,只要觀眾人數在三千人以上就能打平,以象隊今年超過此一平均數一倍的成績單來看,即使還有其他開銷,應該也不至於虧損;再加上今年每隊平均四千八百萬元的電視轉播權利金,以及其他周邊商品的收入,甚至可能有盈餘。 最苦的日子都熬過來了,好不容易盼到春暖花開,照理說應該士氣大振,怎麼反而退縮放手?縱使象隊官方宣稱今年依然有兩千萬元的虧損,總也比往年來得佳,若有心繼續,靠廠商贊助或冠名合資,也不難度過,為何非得賣球隊不可? 洪瑞河在記者會上訴諸感性:「該讓我們休息了!」但若以企業經營的理性角度分析,此刻不賣,更待何時? 過去十年來,中華職棒一直無法擺脫簽賭陰影,平均每場票房一度低到兩千人以下。去年興農想轉手,開價三億元,有企業竟然只願意出三千萬元,直接殺價到一折,叫人情何以堪。後來義联集團雖然以一億三千萬元成交,但當中經過三次談判,連高雄市長陳菊也跳下來協調,最後不過比史上最低轉讓價高出一千萬元,可見當時行情。 沒想到中華職棒在現任聯盟會長黃鎮台接手後,有了全新氣象。先是在世界棒球經典賽打出史上最佳成績,凝聚全台人氣;接著又大刀闊斧改革、健全體制;加上義大犀牛與大聯盟球星曼尼的加入,成功吸引球迷回籠,原本冰冷到谷底的市場竟奇蹟般被炒熱起來。 今年占上風含周邊收益,價碼上看六億 資深人士評估,兄弟象若在去年前求售,價碼頂多到三億元,而且是買方市場,根本不會有還價空間;但今年,以球迷的熱潮,加上兄弟球員的超高人氣,若經營得當,除了票房之外,還能賺取周邊收入與廣告效益,「六億都不算高!」 再者,中職在去年立下新規定:「任何球隊有意退出中職,必須提前一年告知。」原本是為了防堵類似像興農那樣無預警抽腿,差點造成職棒瓦解危機,但對球隊來說,似也成了絕佳的談判運用空間。 因為這等於是公開讓人競標,不管一年內賣出與否,球隊都還是會繼續運作,只要有好價格,隨時可以易主;若沒有適合的買家出現,企業主也可以找個理由繼續經營。 而且,長達一年的時間,也不至於造成球員心慌,即使一般賽季結束,還有亞洲職棒大賽、冬季聯盟等舞台,只要表現好,應不至於失業,甚至還可以提高身價。 站在兄弟球團的考量,此時宣布出售球隊,或許對辛苦經營二十九年的他們來說是一個解脫,但對於去年好不容易解除興農危機、季初一度樂觀要組出第五隊的中華職棒來說,無疑又是一記重拳。 一位資深人士分析,職棒熱潮若延續,許多企業都會有興趣錦上添花,但兄弟象這麼一搞,有意加入者反而會覺得是往火坑裡跳,觀望之心大增。 並且,以成本來算,從無到有成立一支新球隊,雖然可以逐步攤提,但至少也要花一、兩億元,如果要接手兄弟,一口氣就得掏出五、六億元,無論如何都是一筆不小的投資。 好不容易回春的中華職棒是否會因為兄弟退出而再起波瀾?就看聯盟會長黃鎮台如何因應了。 【延伸閱讀】挺棒球29年,近5年每年喊賣—兄弟象大事紀 1984年:成立兄弟飯店業餘棒球隊1988年:董事長洪騰勝找來統一、味全、三商等財團,促成中華職棒聯盟, 洪騰勝被稱為中華職棒之父 1989年:職棒開打,從兄弟飯店棒球隊改名「兄弟象」1992年:隊史第1座冠軍1994年:中華職棒史上第1次3連霸1998年:中職爆發簽賭案後,領隊洪瑞河宣布象隊若有人涉賭,將解散球隊2003年:隊史第2次3連霸2008年:洪瑞河表示,「若虧損超過4千萬,象隊將解散」2009年:中職爆發大規模假球事件,象隊開除5位球員,包含旅美投手曹錦輝;洪瑞河表示,簽賭歪風盛行,「再經營下去沒有意義」 2010年:洪瑞河表示,「賣球隊不是開玩笑,虧損如果超過負荷,也只能量力而為」 2011年:洪瑞河表示,若虧損超過4千萬,就有解散壓力2012年:虧損超過5千萬元,洪瑞河表示「明年確定有兄弟象隊,可是以後就再看看吧」 2013年:洪瑞河正式宣布轉售球隊 |
友人問,連續十年回報17%,會唔會很難做到?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年回報17%只是一個平均數字,市好的時候賺多d,市差的時候賺少d,拉勻條數夠數便可以了。
試以3年為一小cycle,看以下兩種不同情況
A. 1.17 X 1.17 X 1.17 = 1.60,PV = 1.60 / 1.03^3 = 1.464
B. 1.03 X 1.03 X 1.5 = 1.59,PV = 1.59 / 1.03^3 = 1.455
兩種情況,一個平均一個極端,然而回報幾乎是一樣的。
Scenario B看似很誇張,然而這才是更貼近現實的。大家都知道06及07年股市暢旺,週街股神,基本上年回報50%可說是輕而易舉。然而05年則是一個超級牛皮市,全年波幅不多於一成,筆者於05購入的101含銀地產,渣足一年郁都無郁,回報只有股息的3%,直至06年初才急速爆上3成後沽出。
經濟週期有起有落,或者唔上唔落都得。唯每一種市況,都有相對較有利的投資方法。如早幾年通縮,最好的投資方法,可能係做定期,即使只有1%,計及3%通縮後,淨回報其實有4%的。又或渣住公用股,股息+股價升幅一樣很可觀。
因此筆者經常強調,不能有過高的投資預期回報,因為只有「唔貪」,你才有耐性去「等」,等待壞時機的過去,或好時機的降臨。
以下例出近10年小弟或小弟家人參與過的重點投資,都是些很簡單的方法。年代久遠關係,只記得大約數字了。
97紅籌狂潮,沒有參與
98金融風暴,息口大幅扯高,全家人訓身—-定期,無記錯息口有12%
99科網升溫,沒有參與
00科網狂潮,沒有參與
01年中購入293國泰(約$11),不久發生911,坐艇後急速反彈至$13左右沽出,賺18%
02年底購入551裕元(約$20),升至$26左右沽出,賺30%
03HSBC收購Household,股價回落至$82水平,購入後升至$90水平沽出,賺10%。年初又買入293國泰(約$13),沙士爆發,跌至近$8水平,死渣至04年$16水平沽出,約賺20%。自始立誓永不沾手293。
04年初買入316東方海外(約$23,4蚊),年底$33(計及10送1紅股及股息)沽出,賺40%。年中HSBC急跌,約$110水平大力買入,並長期持有。
05持有HSBC收息,買入101,收取股息,全年收息回報約3.5%。年底買入2318,約$13.5水平。
06$14蚊沽101,賺30%,$25蚊沽2318,賺85%;$145沽5仔,賺30%
$0.65入1225隆成,$1.1水平出,賺70%(富媽媽)
$0.64入1225隆成,貪心高位回落至$0.9水平出,賺40%(蠢兒子)
購入358,約$8。5水平(富媽媽)
購入358call3830,銅價急跌損手30%(蠢兒子)
07增持358,平均約$10。9(扣除股息),帳面20%(當然係富媽媽)
購入358,平均約$11.1(扣除股息),帳面17%(終於做番次醒目仔)
由咁多年的經驗所得,結論都係:唔貪,耐心等候機會來臨,然後大力出擊,先會獲得厚利,富媽媽就是如此,簡簡單單,舒舒服服退休,每月收取兩個仔女的供款,得閒打下風流工,唔鍾意就唔撈小注賭下馬仔六合彩,羨煞一眾師奶。
因此,即使明年賣樓套回資金後,股市極高,筆者也不太擔心,大不了又做定期或買入高息外幣(紐西蘭紙有8%!!)收息,到時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