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戴維思棄商從政做英國部長 李華華


2009-01-15  AppleDaily


 

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教授,喺《紐約時報》專欄都曾經劈頭問過一句:「白高敦(英國首相)拯救了全球金融體系乎?」就知道呢個木口木面嘅首相,舊年喺英倫三島向當地銀行推出注資拯救方案,成為環球救市藍本嘅威力有幾勁。

首相白高敦挖角

咁, 畀呢位首相禮賢下士,延攬入政府班子嘅渣打集團(2888)非執行主席Mervyn戴維思,自然就更加人氣急升,威震中環。渣打噚日收市後發公告,話 Mervyn獲委任為英國貿易促進和投資部部長,即日起辭任集團董事;至於主席工作,就由渣打副主席兼高級獨立董事、兼Burberry集團主席John Wilfred Peace暫代執行。次按引發環球金融海嘯,渣打非但冇辣埋身,業績仲好標青,之前英國傳媒仲流傳,話白高敦力邀Mervyn擔任蘇格蘭皇家銀行主席,結 果佢棄商從政,成為少數由賓架轉行做高官嘅先例。聽講,戴維思第日嘅頂頭上司,係英國商貿大臣文德森,雖然Mervyn呢個部長職位唔係內閣成員,但屬於 有權出席內閣會議嘅非內閣成員,佢老哥o依家至56歲,大把機會上位,日後晉身內閣甚至喺政壇上問鼎更高位置,絕對唔奇。近年事業冒升好似坐直升機嘅戴維 思,發迹史同香港好有緣,所以佢特別鍾情呢個國際都會,每次重臨香江,對住閃光燈同鏡頭都靈舍生鬼活潑,妙語如珠。

副主席暫代職務

98 年佢以集團東北亞執董身份嚟香港報到,仲兼任銀行公會主席,任內處理過辣手嘅粵企債務問題。01年底以49歲之齡,出任集團行政總裁嘅「冧巴two」高 位。06年底更上層樓,晉升非執行主席嘅一哥位置。舊年,佢又獲曾特首委任為經濟機遇委員會成員,經常穿梭倫敦香江兩地。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264

从安莉芳(1388)折射戴维斯双杀的巨大威力和风险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nf3g.html
在2008年,自己的博客记录了安莉芳投资历程: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9xoz.html
当时安莉芳徘徊2元,金融风暴还跌过一元(现价七元多)。很明显,她当时因业绩不符合市场预期(仅仅是增长预期达不到而不是出现亏损)遇到了戴维斯双杀的反效应(从上市八元一路下跌)。遗憾的是,安莉芳在已经过早卖出,笔克远东则一直持有,很明显,笔克远跑输安莉芳。
首先了解戴维斯双杀
关于戴维斯双杀的百度解答:
在市场投资中,价格的波动于投资人的预期关联程度基本可以达到70%-80%。而不断抬高的预期配合不断抬高的PE定位水平,决定了价格与投资人预期之间的非线性关联关系。以前这个现象被称为市场的不理性行为,更准确的说是市场的理性短期预期导致的自发波动。也称为戴维斯双杀效应。

双杀策略其实很简单:以低市盈率买入潜力股票,待成长潜力显现厚,以高市盈率卖出,这样可以尽享EPS和PE同时增长的倍乘效益。双杀并非戴公独创,事实上很多投资家都有类似策略,但是戴公却神乎其技,凭此名满天下。双杀和巴老“永恒价值”相比,显然世俗化了很多,但是对于新兴市场的投资者,或许双杀更实用一些。 双杀把买入价格放在企业质量之前,强调低市盈率,其实暗含了很多安全边际的保护。对PE提高的期待使得不会轻易陷入“雪茄烟蒂”的陷阱。卖出策略提醒投资毕竟不是婚姻,再长的持股期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终还是要离场。

戴维斯坚持的操作很简单,以10PE买入每年增长10-15%的公司,五年后市场会给这公司更高的预期,便会以13甚至15PE买入,此时戴维斯卖出,其获利率是相当客观的。 相反,很多人以30PE买入期望每年增长30%以上的所谓成长股,六年后的获利率只有前者的一半不到。因为在成熟的经济体,期望一个公司每年保持30%以上的净利润增长率,以摊薄其PE水平的难度是很大的。

1 1.2 1.4 1.6 1.8 2.5 3.5 5

10 倍PE 10 12 14 16 18 (此时的价格很可能在12元) --转折
20PE*2.5元=50元---100元 即由12---50元--100元,获利4倍--8倍,
而净利润只是转折性地由10%/年增长到40% ,同时双杀中的PE变成了20,

即DAI氏双杀的高获利度在于其 PE的大幅提高,而净利润的拐点大幅增长即是催化剂!
 
在看到暴利的前面,先看看戴维斯双杀的反效应---风险。当达不到市场预期及市场给予的估值下调时,股价会短时间内暴跌至非理性的价格,如果又碰到大的金融危机或大熊市,股价的跌幅可以说不言底。安莉芳在08年正是碰到了。类似的味千也似乎碰到。而一旦市场恢复信心及恢复增长,戴维斯双杀的效应也可以使股票暴涨。但人性的弱点会驱使我们作出反金字塔的投资,在恐惧的时候也恐惧小资金投入,在贪婪的时候大资金投入,其结果也可想而知,这也是绝大部分人在股市难以赚钱而又难以克服的心理。
投资首先要保住本金,骑不到黑马不会有损失,但骑了白马摔下来则可以轻易让你损失过半。跌50%容易,要回本,可要升回100%,这也是大家同样的感觉:升起来很慢,跌起来很快。要避免买入高估值,市场给予高预期的股票,她的股价聪明人已经反映出大部分好消息了,这也正是今年港股操作的要点,今年无论A股和港股股价都不太便宜,今年选的港股都偏重安全第一。而建仓不久的合生创展00752,今年似乎在遭遇戴维斯双杀的反效应,业绩不符合市场预期,不断的房地产调控,大股东做出损害小股东利益低价给自己配股(还好不是圈钱),也许还有人为的故意打压,股价仍一路小幅下滑。如果再遭遇金融危机或经济二次探底的打击,她的股价也可能现价夭折而不言底,但可以保证的是,我那时候一定在场,而且有充裕的资金不断买进。市场会对其不利因素充分反映,一旦反转,相信会有可观回报,从货币发行角度看,房地产的升值可以说是合理,但投资房产暴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路人皆知。希望能博一回戴维斯双杀。
股市有风险,谨慎!独立思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53

戴維斯家族:專注投資的典範 古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2995870101825q.html

註:美國誕生了不少偉大的投資家,而戴維斯祖孫三代更是華爾街的傳奇,三代專注金融股、特別是保險股,創造了驚人的投資戰績,富足三代。

 

   專注投資是偉大的理念,是創造股市奇蹟的不二法則。

 

   期望我的一生,以醫藥股為畢生的投資目標,更期望我的兒子、女兒,今後也接班父親的專注醫藥股的偉大理念,更期望我的孫子、外孫,今後也接班爺爺、外公的專注醫藥股的偉大理念。

 

   活在中國最好的時代中,我這一代人將創造中國股市的巨大奇蹟!

 

    --- 古易

 

  戴維斯王朝:咬定青山不放鬆

         陳理

 

  中國「富不過三代」的古老咒語似乎全球都應驗,因為那些再牛的家族企業也都避免不了「窮孫子」問題。但約翰·羅斯查得的《戴維斯王朝》提供了相反的案例。戴維斯祖孫三代憑藉千錘百煉的投資戰略、對投資的那份執著以及出色的智慧傳承,成功跨越了華爾街的懸崖峭壁,演繹了一段持續半個多世紀的華爾街投資傳奇。

 

  一招鮮,吃遍天

 

  父親斯爾必·庫洛姆·戴維斯38歲時辭掉了紐約州財政部保險司的官職,拿妻子的5萬美元投資股票,專攻「被分析師遺漏、被經紀人忽略」的、他稱為「母脈」的領域——保險。無論股市潮起潮落、行業熱點如何變化,他都像一輛有軌電車,始終在保險行業的軌道上行駛。如果美國的保險股價格過高,他就投資日本的保險股。憑藉勤儉節約的作風和長期投資的戰略,運用最基本的保險股投資組合,一步一步創建了戴氏王朝。45年後,5萬美元的種子,長成了9億美元的參天大樹,增長了1.8萬倍。

 

  戴維斯在紐約州保險司當公務員時,就成了「解讀所謂清冷行業的內部運營狀況的專家」。至50年代,他已在保險業界名聲鵲起,被稱為「美國保險業主任」。戴維斯專注、固守自己熟悉、擅長的領域,忽略市場情緒、經濟景氣、行業潮流,以不變應萬變的「傻根精神」,印證了德國傳教士艾伯特·史懷哲的名言:「樂觀者一路只看到綠燈,悲觀者一路看到的是紅燈,而真正的智者是色盲。」

 

  戴維斯熱衷於持有經過精心挑選的公司——「滾利機器」。筆者根據戴維斯的投資哲學和生活哲學,試將「滾利機器」的特徵歸納為這麼幾點:產品永不過時(類似巴菲特所說滾雪球需要的「很長的坡」)、有深藏不露的發展勢頭、管理者節儉並實幹、股價低廉。

 

  保險股正因為「深藏不露」、股價低廉,成了戴維斯口中最香甜的那部分。1950年,保險公司股票的賣出只有4倍收益,10年後,則達到了15至20倍收益,加上當時保險公司的收益正在強勁增長,假設10年後保險公司的收益增長了8倍,那麼最終股價會上漲24至40倍。戴維斯把這種有利可圖的轉化過程叫做「戴維斯式雙殺」:公司收益提高,股價上漲;接著,投資者給收益貼上高價標籤(即市盈率上升),股價會再次上漲。

 

  戴維斯家族的投資是真正意義上的長期投資:「不是5年10年,而是終身永久。」他們的投資,從大多數美國人「不敢購買股票」的20世紀4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至大多數美國人「不敢不購買股票」的20世紀90年代。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中,他們經歷了「兩度漫長牛市、25次股價回落、兩度慘烈熊市、一次市場崩潰,以及七度輕微熊市和九次市場蕭條」;還見證了三次重大戰爭、一次漫長的通貨膨脹。戴維斯家族在這些曲折磨難中始終穩坐釣魚台,堅持長期投資即一生投資的理念,認為「預測時機是笨蛋所為」,最佳決策就是按兵不動。他們購買股票後一般不會輕易拋售,只要堅信公司的領導力和持續贏利的能力,就按兵不動。

 

  戴維斯晚年時,兒子斯必爾和孫子克里斯研究了他的投資組合,發現真正使戴維斯登上《福布斯》榜單的原因,在於他從20世紀60年代起一直忠實持有的幾支舊股——金融資本惠氏、勞森伯格和維奧。1950年他所持有的股票在他1990年的投資組合中依然榜上有名。另外,雖然在他龐大的投資組合中也有不少虧損的股票,但卻不足以影響他的成功。這再次證明,「即使一生的投資中購買了一大堆業績平平的股票,只要偶爾能有幾個高招也能成功。」

 

  智慧傳承

 

  戴維斯沒有將巨額財產留給後代,而是贈與了他們一份可以世代相傳的禮物——極度節儉的美德、複利的理念和選股的入門技巧。他的目標是讓後代艱苦奮鬥、自食其力,他積累的財富便可以用於最富價值的事業——繼續認可資產分置,無需過度稅收和過度管制的鼓勵投資的領導機制,推動美國延續繁榮、擴大繁榮。

 

  雖腰纏萬貫,戴維斯卻極為節儉。他不用盡其財的習慣最終使得財盡其用。戴維斯認為「花一美元便是浪費一美元;不花這一美元就可以用來複利」。他的節儉咒語「用盡、穿破,湊合著點、克服著點」,這一直伴隨兒孫們的成長過程。在長大成人以前,他們家族的孩子們都不知道家裡其實很有錢,孩子們從父親或祖父身上學到的是:花錢,尤其是亂花錢,是一種令人後悔的壞習慣。他們「對待錢就像沙漠部落的人們對待水源一樣——儘可能少花一些。一個投資賬戶是錢最適合呆的地方,在那裡,錢是會帶來歡樂和希望;在投資賬戶之外,花錢人的手裡,錢是讓人焦慮不安的毒藥。它侵蝕著自強自立的精神,破壞著自食其力的激情。」

 

  孫子克里斯講述的一個故事,是戴維斯傳授智慧的經典:「一天,我們路過辦公室邊的一處空地。我向祖父要一美元買個熱狗。他對我說:『你知不知道,要是你明智地投資這一美元,它每隔5年就會翻一番?當你到了我的年紀,也就是50年後,你的錢就變成1024美元了。難道你真的這麼餓,要花1000美元去買個熱狗?』我想不至於吧。他一下子教會我三點:錢的價值、複利的價值以及總要自己帶錢的重要性。」

 

  兒子斯爾必創辦了自己的投資公司,並接管了紐約風險基金。他跟他父親一樣,把自己當成投資組合中每一筆資產的所有者之一。他的座右銘是「金錢永不過時」。他投資保險、銀行等永遠不會過時的公司股票,購買自然資源股、遠離熱門股,並選擇適度成長股,使風險基金在華爾街始終保持頂尖選手地位,他執掌的28年中有22年擊敗了市場。

 

  經過50年的試驗、犯錯和改進而形成的「戴維斯戰略」,在祖孫三代人中當然都有相應調整,但有10項基本原則始終不變:

 

   不買廉價股,不買高價股,購買適度成長型公司價格適中的股票,耐心等待直到股價合理,順流而動,主題投資,讓績優股一統天下,信賴卓越管理,忘記過去,堅持到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10

投資札記【418】赤道藍鯨:股市的歷史總是非簡單的重複(讀戴維·德瑞曼)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dq.html

題記: 雖然道理如此簡單,理所當然的是,沒有人會在股市低谷時買進。結論是,儘管「有些提心吊膽」,在恐慌中持股甚至買進是致勝的策略。

股市的歷史總是非簡單的重複:讀戴維·德瑞曼
戴維·德瑞曼:踩著雷鳴電閃突入死亡谷

本文選自:凌通價值論壇http://www.ltkdj.com/bbs/viewthread.php?tid=82990&extra=page=1 

戴維·德瑞曼是著名的價值投資者,但在國內卻很少被介紹,互聯網上有關他的文章也不多。在有些中文版的投資書籍中被翻譯成「大衛·卓曼」。德瑞曼是德瑞曼價值管理公司的董事長,有人統計他的肯普·德瑞曼高回報權益基金的業績,在1991-2002年12年中累積報酬率為440%,年複合增長為15.09%。德瑞曼長期研究整個股票市場的心理學基礎以及其對股票市場估值標準的影響。他認為股票市場經常在投資者感情的驅動下表現為價格脫離其內在價值的現象,而不是用傳統的學術理論來推測市場。因此他認為戰勝市場的最好辦法就是逆向投資原則。逆向投資是運用價值投資判斷來避免市場情緒影響的一種投資原則。逆向投資策略是利用其他投資者的錯誤來尋找利潤區,尋找那些因不為投資者關注而被低估的股票,迴避那些由於被投資者追捧而價值高估的股票。最終,那些被低估的股票價值終究會被市場發現,而被高估的股票價格則會價值回歸。而「危機投資」就是逆向投資的具體實施的呈現。

德瑞曼以1990年金融危機為例,當時由於房地產問題,人們擔心銀行體系自身的穩定性,懷疑它是否能夠承受房地產業上萬億美元損失的打擊。從1990年初到9月底,金融中心與區域性銀行大跌了50%,有些金融證券從先前的價位下跌了80%。銀行證券便宜得出奇,許多銀行證券的要價只有在賬面價值的60%甚至更少。德瑞曼認為,任何一家銀行,儘管按照他們的價值標準,它們也被過低地估價了。於是德瑞曼的基金購買了相當多家的銀行股票,為基金防範風險起見,每一家銀行的投資都不超過在這一行業總投資的2%,但是在整個資產組合上超過了25%。最終的結果是,德瑞曼公司購買的銀行沒有一家價值下跌,在這一行業中收益出人意料,從1990年的第四季度到1997年的年底,銀行股指數增長快過迅速上升的市場指數,增長了578%,而標普只增長了231%。德瑞曼總結說,在過去30年中他經歷了類似危機,從理論上講,堅定了他的信心,於是當1990年危機爆發時他抓住了機會。

德瑞曼先生指出,二戰以後,市場11次危機中一年後,投資者將有10次機會賺大錢,只有一次虧本,且只虧3.3%,,平均收益為25.8%,其中收益可高達至1969年到1970年崩盤後的43%到1973年至1974年熊市後的42%。在危機後將股票持有兩年的獲利是驚人的的。買家在11次危機中都將賺錢,兩年的平均收益率幾乎為38%。在1973至1974年的下跌之後,收益率可高達66.5%。理所當然的是,沒有人會在股市低谷時買進。結論是,儘管「有些提心吊膽」,在恐慌中持股甚至買進是致勝的策略。


--------在A股的銀行股便宜的出奇,下跌了理由也多想上面的例子!股市無新鮮事,總是歷史非簡單的重複!

----這篇文章只給看得懂的人!
  股市總是很公平,投資者看的懂多少投資道理,就賺多少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42

《戴維斯王朝》讀書筆記 無雙之風

http://xueqiu.com/6389443455/23420189
1.在保險領域和後來的銀行業領域,戴維斯和他的兒子購買了慢速增長行業中股價不高但發展良好的企業股票,所用投入遠低於去購買那些最火爆的高科技行業中的優質企業,這些高科技行業往往競爭異常激烈,並面臨投資不成反成「失資」的危險。

2.1928-1930年,戴維斯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他專心研讀國際政治,對股市漠不關心。

1930-1931,戴維斯 獲哥倫比大大學碩士學位。

戴維斯不論市場景氣或低迷,節奏或快或慢,看好或看跌,他都抓住保險股票不放。美國保險股價過高,就購買日本保險股。1994年臨終時,他已將初始資本擴大了1.8萬倍。

戴維斯熱衷持股於精心挑選的公司(他稱作「滾利機器」),深信擁有滾利機器會獲得意料不到的回報,反對不必要的開支。

斯比爾購買「成長中,低股價」的公司股票。

他們的投資是真正意義上的長期投資:不是五年十年,而是終身永久。

即使是迅速增長,有這廣闊前景的行業也不能保證自始至終地回報其經濟資助者。

股票走勢根本不受報紙評論或驚人頭條的影響。股價暴跌是因走投無路,卻又能絕處逢生。

全體意見一致是個危險的信號!

二戰後,戴維斯在杜威的政治機器中扮演小小螺絲釘,也是紐約州保險司坦率直言的公務員。

道瓊斯指數公司平均支付的股息率,是山姆大叔債券利

率的兩倍。除此之外,幾乎在市場的每個領域,股息收益都遠遠超過債券收益,並且作為股東還可以有機會分享資本收益。

即使如此,大家還是不買賬。

「戴維斯雙殺」:公司收益提高,股票首次上漲;接著,投資者給收益貼上高價標籤,股票會再次上漲。

一旦確定公司處於盈利狀態,他就把注意力轉移至使資產複利的投資組合上!

華爾街每日,每週,每月,甚至每年的起伏波動都不會改變戴維斯的決策,他在士氣低落的股市中牢牢地抓住股票,心理明白是市場對自己投資組合的真正價值判斷不公。即使面對熊市,他也能傲視群「熊」。

戴維斯雙殺:保險行業總體收益翻了4番,熱切的投資者要多花上3倍的價格才能買到這些股票。

新股狂潮往往是股市危機來臨前的最後一幕。

戴維斯尋找那些富有冒險精神而又低成本運營的複利機器。

戴維斯開始投資時周圍環境大為有利:普通股票以6倍收益售出,股息為8%到10%,利率很低,國債利息不到3%;斯比爾投資時環境不利,股票以20倍至25倍收益售出,股息為3%到4%;國債利息為5%到6%。牛市

已是風燭殘年。

斯比爾學會的:別做債券持有人,債券持有人就是出借人。作股東,股東是所有者,擁有一家成功公司之股票遠比其債權回報豐厚。

你的投資策略越是精明,你的資金擴張得越快。

到每個公司的領地之前,戴維斯都要留心一下主管人員停車場的空地,以證明領導層是在努力改善高爾夫球技還是努力增加股東們的投資回報。

股市下跌是好事!下跌的股市能讓你以更優惠的價格買到好公司的更多股票。如果胸有成竹,你就能從中賺取大量錢財。只是很久以後才能體會到罷了。

「我看見自己將參加一個接一個的正式晚宴。基本上會被困在一張公共關係網中,看似榮耀,卻左右逢源。我感覺自己寧可看100張財務報表,向100位首席執行官提問題,也不願為了公事主持一個雞尾酒會,招待100個客戶。」

斯比爾親眼目睹了購買高價成長股的後果,也終於瞭解到公司經營者一般都會儘量地報喜不報憂。

戴維斯對鋁,橡膠,汽車或混凝土公司絲毫不感興趣。諸如此類的生產商都需要造價很高的廠房,修理和不斷革新會讓他們的現金所剩入幾。他們會在經濟蕭條期賠錢,因此股票收益也不牢靠。他們總要引進新工序或新發明,這會使他們面臨破產危機。縱觀整個生產製造業的歷史,沒有幾個公司能夠長壽,只有那些不斷革新改造的公司才能不被淘汰。

一些保險公司已經度過了他們的200歲生日,而銷售的產品基本上沒變,還是開國者活著時候的那些。他們把客戶的錢用於投資,從中漁利;而生產商永遠也得不到這樣的機會。

銀行業和保險業永不過時,因為金錢永不過時。

正因為銀行不會過時,所以也不能引領潮流,那麼投資者就不會情願花大力氣購買銀行股票。這樣一來,你可以總是以較低價格買到銀行股票,不用花許多錢,就能為銀行的發展投資。

銀行是借他人之財發家致富的,但資金的配置必須謹慎才行。不計後果地發放貸款是職業劣根性,但風險可以由老練的經營者降到最低;說是老練,不如說是不讓利慾熏心。

慕斯股增長迅速但股價昂貴——但一旦利潤消失,投資者對該股票又失去了興趣,這種情況就足以致命。那麼,戴維斯雙殺就逆轉了。

1974年,標準普爾400指數幾個月前還以30倍市盈率出售,現在卻跌到了7.5倍市盈率,交易的甜頭僅僅是5%。巴菲特建議:「當其他人貪婪時,你應該恐懼。當其他人恐懼時,你應該貪婪。」

斯比爾從此購買低價的適度成長股。他認為,當那些備受冷落的公司股價上漲時,即使整個股市衰退,他們的表現也不會過於失望。既然你能走樓梯,為什麼還要冒險撐桿跳呢?

一大出現問題,你就想知道誰是負責人。良好的資產負債表和卓越的領導才能使他高枕無憂。

「金錢永不過時」,銀行保險永不過時。一個管理完善的成功零售商在一個時代後即使盡最大努力,也會慘遭淘汰,然而要搞垮一家管理完善的銀行卻非易事。

斯比爾還購買自然資源公司的股票,並運用了他在紐約銀行研究工業集團時逐漸開始重視的主題投資。20實際70年代中期明顯的主體就是通貨膨脹上升,這有利於石油,礦業,林產品和其他硬資產。斯比爾堅持購買自然資源股票,遠離熱門股,並選擇適度成長股,偶爾也能來一記雙殺,從而使風險基金在股市中始終保持頂尖選手地位。

他鄭重聲明絕不會投資於有債務問題的公司。

保險業,到了70年代,飆車,多管閒事的陪審團和欺詐性索賠使CEICO這家保險業收益最穩定的公司苦惱不已。美國人口史無前例的年輕化,路上擠滿了十幾歲的年輕司機,他們不顧後果地冒險駕駛,事故率上升,而70年代的通貨膨脹率更高於60年代,增加了修車和救治傷員的成本。

1974年到1975年,公司一直對新聞媒體以及戴維斯在內的董事會隱瞞存在的問題。直到董事會聘用的一名公司外審計員透露這一壞消息時,索賠額已經超過了公司資產。

CEICO在達到42美元的高價後,又下跌了90%,僅為4.8美元。

戴維斯作為最大的股東,如今卻成了最大的輸家。本&葛拉罕(巴菲特的老師之一)也好不了多少。他已是80歲高齡,如今,這輩子的大部分積蓄都捲入了這家衰落的公司。

巴菲特購買了GEICO公司,他問新執政官能夠保持低成本運作,伯爾尼回答是的,他強調如果公司能生存下來,就一定能回到那傳奇般的利潤率。

1976年的股價很便宜,當時的廉價股很普遍。

戴維斯的金融生涯有3個階段:學習,掙錢和回報。學習階段持續到他40歲出頭,掙錢階段從40多歲持續到七八十歲。

股市崩潰對戴維斯來說是個令人興奮的好時機。他一直認為熊市能讓人發財。

當股市在「黑色星期一」收盤時,戴維斯虧了了1.25億美元,但這個消息並沒有使戴維斯動搖,他能容忍在股市上虧損1.25億美元,因為他已經購買了一大堆廉價股。

事實上,投資於蕭條產業才能掙大錢。

投資者要在這一行業中獲利,就要購買保持低營運成本的公司的股票。這一隻是巴菲特/戴維斯的做法,他們都尋求那些收益豐厚,管理良好且日常開支低的保險公司。比如CEICO和AIG,開通納賢的領導能力是極為重要的,「你在保險業會見到很多令人驚訝的事情」,巴菲特寫道,「這個行業往往會將人們掌握或缺乏的管理才能誇大到一個不合理的程度。」

第三代:

安德魯8歲時就已經明白,與投資股票相比,儲蓄存款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替代品。

克里斯10歲就已經明白了卓越經理人投資理論,當他發現格里&蔡是聯合麥迪遜保險公司的總裁後,他就對該公司進行投資。

斯比爾回憶道:「我告訴他們投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多麼熱愛這一行,即使在70年代的蕭條時期也是如此。我深信選股這件事任何一個孩子都能幹,我試圖讓它變得簡單而有趣。有關於數學的部分——記賬和計算程序,我認為他們以後可以學。我讓他們幹偵探工作,找出有關公司前景的蛛絲馬跡。有時候,我去一些公司訪問時會帶上他們,就像我父親當年帶我去公司一樣。」

聽了MCI公司總裁做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後,托利在個人賬戶上購買了該公司的股票,並冠以家庭推薦股。

第三代從不討論棒球,曲棍球或好萊塢,他們和第二代只談論股票和政治。

《華爾街日報》重新點燃了安德魯對金錢遊戲的興趣。

戴維斯僅僅以15W美元的原始資本,50年後變成了2.61億。

一旦戴維斯購進優良公司的股票,其最佳決策就是按兵不動。他守著那些保險股度過了每日,每週,每月的循環波動,他經歷了溫和的熊市,動盪的熊市,崩潰和回落,也見證了眾多分析師的高預測與地預測,技術性賣出訊號以及股市變動的顯著信號,但始終穩坐釣魚台。只要他堅信公司的領導能力和持續盈利的能力,他就按兵不動。

該投資組合的關鍵之處在於:少數幾個大贏家在戴維斯一生的投資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些贏家要經過很多年才能升值。任何缺乏經驗的投資新手比起久經沙場的投資老手都有一個內在的優勢:時間。

美國的嬰兒潮一代希望自己的投資組合能夠給他們帶來無憂無慮的退休生活,因而把數十億資產投入了共同基金。他們狂熱的購買行為使20世紀90年代成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股票的最佳年度。

富國銀行和花旗銀行陷入嚴重違紀,股價一路下挫。

而富國銀行總裁卡爾&雷查德正是那類能夠促使戴維斯作出最佳投資決策的領袖人物。雷查德告訴斯比爾:「我自己在這家銀行有5000萬美元,因此我不會讓你失望的。」

斯比爾略帶不安地購買了富國銀行的股票。他不希望被一些令人不快的意外搞得措手不及。因此他嚴密注視銀行的最新發展情況,「晚上我會因為擔心一些細節問題而驚醒,第二天,我會打電話去核查。半年裡我跟他們談了至少有20次。漸漸地,我越來越相信他們已經控制了不利局面。」

《英雄所見略同》:巴菲特也買了富國銀行的股票。

當時華爾街大部分著名悲觀主義評論家都相當不看好富國銀行。

斯比爾也買了花旗的股票。10年後,斯比爾在花旗銀行的投資翻了20倍。

新的花旗集團由桑迪&韋爾管理,韋爾又是一個例子,證明了卓越的領袖能帶動公司發展到一個任何計算器都無法衡量的水平。韋爾的任務是「收購,增長和削減成本」,他完成了這三項任務,並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使花旗集團的收益每5年翻一番。

克里斯上台時,在嬰兒潮中出生的人開始為退休存錢,使金融服務業從中受益,就像二戰後他們的父母大量購買保單而使保險公司受益一樣。

戴維斯用了42年的時間賺到了第一個4億美元,而斯比爾在4年後幫他賺到了又一個5億美元。

牛市末期,很多公司都編造賬目以滿足華爾街的期望。

對於戴維斯來說,買進一支股票就是一輩子的事。

不買高價成長股!

戴維斯,彼得&林奇和巴菲特通常不買技術股。技術行業不可預測。

對付熊市最好的保護措施就是購買那些資產負債表良好,債務少,有實際收益並由能力實現全球化經營的公司。這些公司能挺過經濟蕭條期,最終佔據更大優勢,而拙劣的對手則被迫削減資產或倒閉。

價值型投資者並不關注可能成功的公司,而是投資於已經成功的公司。

戴維斯持有保險股票40年。

戴維斯家族基本原則:

1.不買廉價股,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會預測好時機何時到來,這也正是他們一貫所做的。公司業績可能會恢復,單著僅僅是個假設。即使能夠恢復業績,花費的時間也常常會超出任何人的預期,只有受虐狂才會喜歡這類投資。

2.不買高價股。

任何公司的高股價都沒有吸引力。

熱門股經常外強中乾。

很容易遭到戴維斯雙殺。

3.購買適度成長型公司價格適中的股票。選擇那些收益增長速度高於股票市盈率的公司才是理想的投資。

保險和金融業容易被低估。

4.耐心等待直到股價回覆合理。

如果斯比爾看中某家公司,但其股價過高時,他會耐心等待時機,直到股價回落。偶爾出現的熊市也成了謹慎的投資者們的最佳夥伴。就像戴維斯過去常說的:「熊市能使投資者發大財,但他們在那時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有時候,一個行業會出現自己的熊市。

任何一家公司都會有自己的熊市,只要負面新聞使股價下跌。此時正是購買股票的好時機,前提是公司的負面新聞只是暫時的,並不會阻礙公司的長期發展。

「當你購買一家實力雄厚的公司價格下跌的股票,你會有一定風險,因為投資者的期望值比較低。」

當市盈率過高時,克里斯被迫等待股價下跌。

5.順流而動

只要斯比爾能找到股價合理,有實際收益並實現全球化經營的高科技公司,他就會急切地購入。

6.主題投資。斯比爾會尋找主題,比如70年代的通貨膨脹。

到了80年代,通脹下行,斯比爾削減了硬資產,轉而購買金融資產,利率下降使金融業從中受益。

90年代,主題是:嬰兒潮人口老齡化。隨著美國歷史上最富裕的一代人逐漸老齡化,藥品公司,保健業和療養院成了受益人。藥品股票出現過一次大幅度上漲後,斯比爾開始等待下一次股價下降的來臨。

7.讓績優股一統天下。

戴維斯家族購買股票後一般不會拋售。斯比爾說,「我們以長期可以接受的低價購買股票,最終,希望股票能以『合理價格』出出售,而一旦達到合理價格,只要收益能持續增長,我們就會長期持有該股票。我們願意以合理價格購買股票,但最終還是希望這是一支成長股。」

「我會安安心心守著一支股票度過兩三個蕭條期或者說市場週期,那樣的話,我就能瞭解公司是如何應對經濟蕭條期和繁榮期的。」

8.信賴卓越管理。戴維斯的投資依賴於美國國際幾天的漢克&格林伯格之類卓越的經理人。同樣,斯比爾也信賴因特爾的安迪&格羅夫和太陽美國公司的艾利&布羅德。如果一位優秀的領導人離開了原先的公司去了別處,那麼斯比爾也會相應地把資金投入該新公司,因為他信賴該經理人的才能。

「任何一家公司要獲得成功,優秀的管理是至關重要的,這是華爾街公認的真理,但是一般的分析報告總是忽略這一點」,克里斯說,「分析師總是喜歡討論最新的數據,但是對我們而言,如果公司領導人沒有事先經過評定的話,我們絕不會購買任何股票。」

9.忘記過去

華爾街的風風雨雨告訴我們最寶貴的一點就是歷史不會完全重演。

10堅持到底。「股票在1年,3年或者甚至5年內都會有一定風險,但10年到15年就不同了。」克里斯說,「我父親進入股市時正逢股市巔峰期,但20年後,當初糟糕的表現已經無關緊要了。在致股東的信中,我們一再重申:我們在跑馬拉松。」

戴維斯檢測表:

1997年,斯比爾寫到,他的基金所選擇的每一家公司都具備如下大部分特徵:

1.一流的管理,誠實守信的良好記錄。

2.開展創新研究,利用技術充分發揮優勢。

3.國內外運作均表現良好。國外市場使呈飽和狀態的美國公司有了新的機會實現快速發展。一些華爾街分析家聲稱可口可樂公司的鼎盛時期早早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已結束,但可口可樂公司卻走向海外,使他們的言論不攻自破。類似的例子還包括美國國際集團,麥當勞。

4.所售產品或服務永不過時。

5.公司內部人士擁有大量股份,並對公司的成功舉足輕重。

6.股東資本回報率高,公司經理人致力於回報投資者。

7.保持最低開支,從而使公司成為低成本製造商。

8.公司在一個不斷發展的市場上佔有優勢地位或上升地位。

9.公司善於收購競爭對手,並能增加盈利。

10.公司資產負債表良好。

戴維斯家族依賴於戴維斯雙殺來提高回報率,而不是下注與高風險的投機股。

如果投資能以美奶奶10%的速度增長,那麼就會得到豐厚的收益,而如果能以每年15%或者更快的速度增長,將有巨額回報。哪怕近期出現虧損也會顯得微不足道。耐心,深思熟慮以及三個時代的考研構成了戴維斯王朝成功投資的秘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42

8217長安民生物流-戴維斯雙擊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67p.html

8217長安民生物流目前的靜態估值不及長城汽車和長安汽車的三分之一,在業績持續向好,加大分紅和轉主板的同時,它是否能如長城汽車H股般,完成一次戴維斯雙擊?


證券市場週刊特約作者--歲寒/文


去年底以來,由於長安福特和長安汽車本部的產銷量呈現爆髮式增長,000625長安汽車A和200625長安B的股價高歌猛進,不到半年就翻了一倍,其中長安B漲幅超過200%。今年長安系的產銷量同比環比仍在增長,銷售形勢一片大好,所以看好這兩個股票的人有增無減。


 

做為長安福特與長安汽車本部的整車和零部件運輸企業,並且同屬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旗下的孫公司,港股08217長安民生物流,儘管業績增長財務穩健,PE、PB更是低了70%以上,但股價卻靜如處子,待字閨中而無人問津,這其間是否蘊藏著巨大的投資機會?


 

超強股東與袖珍上市公司


 

重慶長安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於2001年由長安汽車集團和民生實業發起設立,主要業務是汽車及相關零配件的運輸,其中:按業務分,約7成收入為整車運輸;按客戶分,相關聯的長安系佔比近8成。


 

目前它的三大非流通股東(8217是H股)分別是長安工業、美集物流和民生實業,合計持股66%,其中長安工業持股略多,佔25.44%,為單一最大股東。

8217长安民生物流-戴维斯双击

 

圖1:8217股東結構,摘自年報。


 

第一大股東長安工業是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即中國南方工業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國內上市的長安汽車第一大股東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兵裝集團的控股子公司,其資產超過千億。長安汽車的前身是1862年李鴻章創辦的上海洋炮局,距今已有150年的歷史,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工業企業。而兵裝集團的資產和收入都超過2000億元,為世界500強和中國30強企業,真正是歷史悠久實力雄厚。


 

持股20.74%的第二大股東美集物流是新加坡上市的海皇輪船的全資子公司,於2002年增資加入,海皇輪船的控股股東是淡馬錫。海皇成立於1968年,目前為全球第七大集裝箱貨運集團,年收入超過100億美元。美集物流年收入超過100億人民幣,它是全球第二大汽車物流公司,在中國有幾家全資子公司,與聯想集團還有一家叫志勤美集的合資公司,實力不俗。


 

第三大股東民生實業的前身為著名愛國企業家盧作孚先生於1925年創立的民生公司,解放前民生公司是中國最大和最有影響的民營企業集團,其先進的管理和優良的服務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生精神享譽中國,蜚聲海外。民生公司為抗日戰爭,為中國的命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在公私合營和「三反五反」的衝擊下,盧作孚於1952年服藥自殺。


 

1984年,盧作孚先生的兒子盧國紀(8217的非執行董事)重建民生實業集團,目前民生實業集團的總資產為20億元,為中國物流30強企業。2010年,盧國紀和兒子盧曉鐘(8217的執行董事,全國政協常委)宣佈將民生實業70%的股權捐贈予重慶政府,民生實業因此變成國有企業,實際控制人為重慶市國資委。(六十年一甲子,輪迴,唉。)


 

由此看來,8217的三大股東中長安工業和民生實業是中國國有企業,而美集物流實質上是新加坡國有企業,都是業內巨頭,它們總的收入和資產規模以千億計。但三巨頭合資的8217,資產僅20億,收入40億,市值更只有10億元(其中流通市值不到4億元),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長安工業背後的長安汽車中國四大汽車製造商之一, 為公司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客戶資源;美集物流有限公司, 作為全球著名的成熟物流供應商,為8217發展提供現代化的物流管理科技及專業知識和經驗;民生集團,為國內最大民營航運企業之一, 為企業提供雄厚的物流載體,這是一組黃金搭檔。


 

8217擁有17人的超豪華董事會,包括執行董事5人,非執行董事6人,獨立董事6人。執行董事中,擁有3人的長安系明顯佔主導,民生和美集各1人;非執行董事中,三大股東各2人。這17名董事,只有4人在上市公司領取薪酬,2012年合計64.6萬元,金額很小。


 

實力強大的股東和陣營豪華的董事會,既能為8217的發展提供堅強後盾,也能在關聯交易上形成相互牽制,並足以打消市場對8217財務和業務真實性、可持續性方面的質疑。


 

業務關聯與福特發力


 

8217在2001年成立時的初衷,就是要為同年成立的長安福特提供專業汽車物流服務,所以它的主營業務中一直有近半來自長安福特。另外,它還有2成多的收入來自長安汽車本部,1成收入來自長安汽車的其它子公司,即來自長安系的關聯業務收入佔比8成。長安系,特別是長安福特和長安本部的銷售量,與8217的收入關係密切。


 

按照長安汽車每月公告的汽車銷售量,以及8217每年年報上披露的各關聯公司收入佔比,筆者將過去5年長安系相關公司的年度銷售量進行加權計算,與8217的各年總收入進行對照,發現兩者有明顯的相關性。(由於存在運輸價格波動和收入確認的時間差,季度數據相關性較弱,此處不再附圖)


8217长安民生物流-戴维斯双击

對照圖2和圖3,我們可以發現按年度計算的淨利潤率及收入銷量比相對平穩,波幅不大。而長安系相關公司的銷售數量與8217的收入及利潤,向上趨勢都比較明顯。


 

佔8217收入近半的最大客戶,長安福特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也是三角股權結構(長福馬亦是長安汽車AB股主要利潤來源),但長安和馬自達基本是出工不出力,所以福特汽車一直沒動力在中國本土化新車,去年福特終於把最弱的馬自達給踢了出去,公司也更名為長安福特汽車有限公司。


 

做為全球汽車巨頭的福特,去年它在中國的總銷售量才50萬輛,全球最大市場的中國,銷售量還不到它總量的一成,這相比美國的通用、德國的大眾、日本的豐田本田、韓國的現代和起亞,福特差了一個數量級福特知恥後勇,提出雙15計劃,即在2015年前向中國投入15款新車,其中多數會國產化,按其投資佈局分析,大部分新車型將會落長安福特,少部分給江鈴汽車。


 

在踢出馬自達後,長安福特公司的股權變成長安與福特各佔一半,福特的積極性大增。由於新車型持續推出,長安福特最近2個季度的產銷量,完全可以用井噴來形容


 

今年一季度,長安福特的銷售量同比增長了90%,由於翼虎還沒放量,翼博和新款蒙迪歐還沒量產,所以預計二季度長安福特的銷售


 

我們可以去車行問問,今年賣得最火的是哪家公司的。也可以留意一下街上的新車,是不是福特最多。新浪網汽車版塊裡,小轎車裡目前福克斯銷量排第1,SUV裡翼虎關注度第1,翼博第4。像翼虎,目前是加價2.5萬都還要下半年才有車


 

合計佔8217收入3成的長安汽車本部和河北長安商用汽車公司,今年一季度的銷售量也不錯,同比增長了4成。


8217长安民生物流-戴维斯双击

圖4:2009年以來8217各季銷售收入與利潤,數據來自公司財報


 

而8217去年4季度的收入達到11.6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單季利潤0.69億元,僅次於2011年二、三季度。按目前形勢估計,8217年今年的銷售收入和利潤都將創出歷史新高。


 

加大分紅及轉主板與大股東的意圖


 

眾所周知,香港投資者特別偏好分紅,不分紅或分紅少的上市公司很難獲得市場認同和高估值,在創業板這個垃圾堆裡尤其如此。


 

8217於2006年初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發行5500萬H股,招股價2.7港元,募集資金1.48億港元。上市後,它每年僅將利潤的一成用於派息,至2011年累計派息每股0.76人民幣。


 

由於8217三大股東持有的股份不能在二級市場上流通,所以大股東和管理層維護二級市場的意願不強。而看上去優秀的財務數據對比較低的分紅率,結合極小的成交換手率,這大概是它股價和成交量長期低迷的主要原因。


 

2012年年報,8217在利潤同比下降18%的情況下,宣佈每股派息0.3人民幣,比2011年每股0.16元幾乎翻倍,派息比率急升到24%,這無疑釋放了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


 

香港創業板由於進入門檻很低,沒有盈利要求,裡邊垃圾成堆,基本已被投資者們拋棄,所以業績好一點的公司,都會努力申請轉主板交易。


 

然而,按照中國證監會的規定,凡國內企業在海外上市,如申請轉板,都必須先報中國證監會批准,然後再由上市當地的交易所批准。由於中國證監會實施的審核制與國外交易所的註冊制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H股被卡住,長期無法轉板成功。


 

這一規定直到去年底中國證監會頒佈45號文才得以改變,45號文規定,海外上市公司轉板,只需要當地交易所批准,成功後15個工作日內書面報告證監會就可以了,即中國證監會不再事先審核轉板。


 

8217自2010年初向中國證監會提出轉主板申請,到去年9底終於獲批,耗時近3年。讓人感嘆的是,收到批覆3個月後,證監會即宣佈今年起轉板無需批准。


 

中國證監會批覆後,8217於去年底向港交所提出轉主板申請,並表示轉主板:(1)將提升公司知名度,增加H股交易流通量;(2)對公司日後的業務發展和資本運作有利。


 

8217突然大幅上調分紅比例並向港交所提交轉主板申請,那麼管理層的意圖和對二級市場股價和估值的影響,是正面還是反面?


 

低風險與高收益


 

8217自06年上市以來,收入和利潤持續增長,現金流強勁,財務穩健,ROE平均在20%以上。儘管2012年的數據有所下滑,但從前邊的圖4可以看出,去年第4季度已經反轉向上。

8217长安民生物流-戴维斯双击


從上表1來看,公司屬於中等的權益槓桿和淨利潤率,較高的總資產周轉率。三者相乘,公司的ROE水平較高,財務指標優秀。


 

8217有較高的總資產周轉率,它屬於典型的輕資產運作模式。23.6億的總資產裡,固定資產佔比不到2成,其中房屋土地還佔了絕大部分,機器運輸和辦公設備合計不到1億元,每年的銷售收入卻達到近40億。


 

這樣的資產結構,也使得做為整車和零部件運輸的8217,在面對規模百倍於自身的長安汽車及其它車企時,談判能力不會明顯處於弱勢。因為汽車生產企業屬於重資產中等周轉的生意模式,戰略佈局好後就難以挪動,其整車和零部件依賴於長距離運輸,更換運輸公司成本節約少,但產銷風險大。而8217這種運輸公司因為資產輕,船小掉頭快。


 

所以,一般汽車廠家都有固定的物流公司,很難變更。物流公司萬一因為價格太低不干走人,車廠會崩潰掉


 

8217的核心競爭力並不是簡單的商品車運輸,而是將供應商的零部件配送到汽車公司的車間。不論同時生產幾個車型,生產多少汽車,它都負責按時把零部件按照順序送往車間,然後按生產線或車型的順序,把零部件送到裝車的工位上。


 

這種高端物流要求的不是物流公司有多少自己的運輸工具,而是先進的物流網絡和為及時配送制定的物流方案。它使得服務成本最低,而運作效率更高。即核心競爭力就是那張網絡和給客戶量身打造的那套軟件。

8217长安民生物流-戴维斯双击

 

上表2為8217過去5年的簡易資產負債表,除了現金、固定資產和股東權益外,應收應付佔了一半以上。其中8成應收款是長安系的貨款,收款期約為3個月,近兩年的賬齡明顯延長,趨勢不好。


 

經電話詢問公司,對方回覆稱長安系近兩年擴張快,資金鏈比較緊,所以押了8217的款。我們查閱長安汽車的資產負債表,也可以看出來,它的資產負債規模近3年翻了一倍。


 

長安汽車近3年的銷售收入幾乎沒有變化,但最近兩個季度已經急劇增長了,這與前文述及長安系汽車銷售火爆相對應。


8217长安民生物流-戴维斯双击

 

上表3是8217過去5年來的利潤與現金流數據,其經營現金流良好,自由現金流也還不錯,按過去5年數據簡單估算,DCF約為市值的2到3倍。只是最近兩年趨勢不太好,其原因就是前面分析的應收關聯公司貨款問題。隨著長安系相關公司的銷售放量和現金回流,相信8217的現金流即將反轉。


 

8217目前靜態PE5倍,PB0.85倍PS0.3倍,週息5%,而去年4季度收入利潤環比3季5成,其中季度和年度收入都創下歷史新高,今年收入和利潤預計將再創出歷史新高這樣的估值水平,做為一個即將轉主板的國有物流企業來說,明顯是低風險與高收益並存的。


 

戴維斯雙擊


 

很多人感嘆2333長城汽車H股5年上漲70倍的神話,其實,8217在08年11月21日最低曾跌到0.8港幣,當時的PE僅1倍多,PB0.1倍,4年半來股價已經是原來的10倍,但目前的靜態PE、PB、PS仍不及長城汽車的三分之一,也同樣不及關聯公司長安汽車的三分之一。


 

那麼,當業績持續向好,估值水平得到市場認可而提升時,8217是否也將完成一次戴維斯雙擊呢?


 

聲明:本人持有長安民生物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01

《戴維斯王朝》——頂級拾荒者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c7vw.html

在追求「量價齊升」A股市場,「戴維斯雙殺」是個時髦概念。但是昨天下載《戴維斯王朝》的資料,一不小心囫圇吞棗泛覽讀完,以為「戴維斯雙殺」遠遠不是戴維斯的精髓所在,而是常識、獨立思考、堅持的樸素組合。

 

與傳統投資大師不同,戴維斯不是一個由始至終的投資人,1909年出生,1930年世紀股災轟轟烈烈之時,從普林斯頓大學的與投資風馬牛不相及的國際政治系畢業。1933年歷史低點,戴維斯短暫進入股票市場,在姐夫的投資公司幫忙。停留4年之後,1937年辭職做自由作家,出書《面向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被總統候選人杜威相中,聘為經濟顧問,並在1944年官拜紐約州保險司副司長。直到1947年年方38歲之時,才辭掉官職完全踏進股票市場,後來,1969年戴維斯又回到官場,客串一回美國駐瑞士大使,直到1975年回到美國。

 

先說常識,或許應了那句,距離產生美,戴維斯身在局外,反而靠常識,完成了最好的資產配置,即在1940年代美國經濟緊縮、債券廣受歡迎、股票慘遭唾棄之時,進行大手筆的股票配置。原因在於,戴維斯作為政府官員在各地經濟調查過程中,發現20世紀30年代居民用電增加一倍,而對於經濟前景,草根事實和大眾認識有根本的差異,普通大眾認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發明了」,而戴維斯瀏覽了最新發明的空調、尼龍、電視機、傳真廣播、泡沫海綿、新塑料和纖維製品之後,自問,「如何解釋美國專利局收到的源源不斷的申請」。打開後視鏡不難發現,製造創新正在驅動美國超級工業週期,戴維斯依靠常識,春江水暖鴨先知。

 

再說獨立思考。戴維斯很幸運1944年官拜紐約州保險司副司長,與格雷厄姆、巴菲特殊途同歸發現保險公司的內在價值。雖有近水樓台先得月嫌疑,但是戴維斯當時看到保險公司恰似1999年的蘋果公司,可都是搖搖欲墜慘淡經營,一方面類似1906年的舊金山地震大火的巨災,讓一批保險公司出局,另一方面鐵路、紡織、鋼鐵等行業的競爭倒閉潮,又牽連一批保險公司。如同紅軍經過長征,表面看似窮困潦倒,實際將為剩者為王。美國經濟潛力尚且被大眾看空,廢墟之中的保險業,就更加被放在垃圾場的位置,戴維斯不僅買股票,還廣泛佈局保險股,絕對是垃圾場的頂級拾荒者。

 

金子發光也要時間,戴維斯對於保險股,幾乎用盡一生去堅持。其中甚至不乏物級而反的情況,最甚莫如GEICO,現在GEICO幾乎與巴菲特畫上等號,1976年之前戴維斯卻是GEICO最大股東,並擔任GEICO的董事。但是,經營層面的風險戴維斯並沒有顧及,時任首席執行官RalphPeck偏離主線,將客戶群從保守政府僱員擴大到廣泛普通大眾,風險接踵而來,利潤扶搖直下,股價下跌90%,資本金也告急,戴維斯與巴菲特就GEICO是否融資問題上PK失敗後,一氣之下清倉GEICO。當然,如同GEICO至此成為巴菲特的永動機一樣,其他保險股同樣否極泰來,在保險股的投資邏輯照舊情況下,時間朋友幫助戴維斯輸了戰役贏了戰爭。

 

 

戴維斯去世之時,財產沒有子女均分,而是全部放入戴維斯公司旗下各個基金,這一點至今堅持,戴維斯公司旗艦基金DavisNew York Venture Fund市值200億美元,其他基金總計10億美元水平,而戴維斯家族、公司工作人員持有約20億美元。除了投資技巧,與客戶同在,或是保佑戴維斯之燈息息不眠的火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39

董寶珍:茅台從戴維斯單殺到戴維斯雙擊的未來之路 董寶珍

http://xueqiu.com/7694221981/25540146
茅台中報披露之後導致股價跌停,分岐很大。中秋節股價再次大幅下跌,此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一過程中本人遭遇了裸奔。同時應約與國際投資機構和國內資產管理界人士與我對茅台的現狀、未來進行了交流,大家對茅台表達了極大的關切,某種程度上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憔慮,過去我對茅台對白酒的分析不下幾十萬字,對一些具體的、個別的事情進行分析,目前對具體事情似乎也沒有什麼進一步需要分析的新東西了。因此,我以歷史上形成的研究資料為基礎,並結合近期同某國際投資銀行研究人員電話交流的內容,整理了一篇相對比較系統也比較中長期的分析,這個分析我努力地不站在個別事件中思考問題,極力站在整體的、系統的視角下看問題,包括在時間上兼故短中長期,對必要的具體事情的分析過程 努力的將這個事情放在行業整體發展及事件前後演化過程來分析,希望得到的是一個全面系統有歷史延續性的整體認知。以下是我對茅台的系統思考。
  首先我們看幾組背景數據。
  圖表1:茅台的產量和銷量數據。
查看原图   我提出一個概念,就是年份茅台折算成普通茅台的銷售噸數。比如2012年茅台公司大約銷售出1.4-1.5萬噸茅台酒,2012年普通茅台酒的出廠價為685元,假如2012年茅台公司銷售出的1.4-1.5萬噸茅台酒都是普通茅台,則營業只有180-190億元,與265億的營業額,,有較大差距,道理是2012年茅台公司銷售出的1.4-1.5萬噸茅台酒還有15年年份酒,30年和50年年份酒,多出來的70多億是年份酒的營業額。計算後最終我們看到圖表中的數據,以2012年為例,大概銷售了1.4萬噸到1.5萬噸茅台,而如果把它折算成普通茅台的銷量,大體上是2.3萬噸。在這個數據中歷史統計可以看出,茅台的營業額中有1/3來自年份酒。 茅台的總營業額中年份茅台佔總營業額的1/3左右。

  數據2:我們看到在數據表2中有一項是平均的單瓶成本。
查看原图   這是我的助手通過統計茅台的主營業務成本和當年實際銷售茅台酒的噸數進行相除計算得來的。平均單瓶成本等於茅台酒的主營成本除以茅台酒的銷售噸數,經過統計過去十多年,茅台的單瓶成本大體在35-45元之間波動,沒有大幅變化。統計平均單瓶成本的意義在於,平均單瓶成本起伏變化,能夠揭示出每年高利潤率的年份酒所佔的比例是多還是少。比如某一年單瓶平均成本大幅升高,達到了45元一瓶,那麼這意味著這一年高利潤率的年份酒佔比下跌,銷售的主要是普通茅台,拉高了平均成本。反之若某一年平均單瓶成本下降,達到了35元,這意味著這一年茅台高利潤率的年份酒佔比大幅提升,這也是我們統計平均單瓶成本的意義和目的。
  以上兩組背景數據是為瞭解讀2013年半年報做基礎的,現在我們進入2013年半年報,請看下面這組圖表。
查看原图   圖表統計了2013年一季度和二季度茅台酒的營業成本和營業收入的變化,(表中的數據專指茅台酒的營業成本和營業收入是剔除了系列酒)。我們先看一季度,一季度的營業成本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0%,營業收入剔除漲價因素外,下跌了近5%,這一數據的特點在於一季度茅台酒的營業成本是上升的,這意味著一季度茅台酒的銷售量是增加的,因為營業成本只包含著原材料成本和生產工人的工資。我和貴州茅台的有關人士諮詢過,茅台的年份酒、普通茅台的營業成本基本差不多,存儲過程中的費用不計入營業成本。假如一季度營業成本增加10%,增加的是年份酒,那麼高毛利率的年份酒增加10%,營業額將會增加百分之幾十,事實是一季度的營業成本增加10%,它的營業收入剔除漲價因素後反而下跌了5%,這個事實告訴我們一季度銷量增加的10%,絕不是年份酒,而是普通茅台酒的量增加10%,高利潤率的年份酒在一季度下跌了,普通茅台增加、年份酒下跌合計效果,出現了主營業務成本增加,收入下跌(剔除漲價因素)。
  進入二季度,我們看到代表著銷量的主營成本比去年同期大幅下跌20%,比一季度也明顯下跌,這意味著二季度茅台的銷量大幅下跌20%,於是又回到一個問題,銷量下跌的是年份酒呢還是普通茅台?答案很簡單,如果是年份酒,營業收入的跌幅將會超過50%以上,事實我們看到的是收入下跌了24%,因此這種成本下跌幅度與收入下跌幅度基本一致的現象,說明了二季度大幅衰退的銷量是普通茅台,也就是說二季度極難看的數據是因為普通茅台衰退導致的,年份酒本身沒有變化,與一季度的衰退情況差不了多少。

查看原图   上圖是我的助手統計的過去6個季度大概單季銷售情況,誤差10%。進一步追問,為什麼二季度的普通茅台銷售比一季度明顯少,大體的原因如下。
  第一,茅台的計算外批條價賣不動,二季度茅台酒市場批發價最低達到830元,從市場裡買茅台酒八九百就能買到,然而茅台公司的計算外批條價是999元,這個時候沒有必要從茅台公司批了,於是茅台計劃外批條收入可能為零,整個計劃外批條價我推算過大概每年在一千到一千五百噸的樣子,一個季度平均三四百噸。
  第二,直營店收入消失了,直營店在二季度賣1519元,這個價格比市場價高於五六百,所以這個價基本賣不動,直營店一年能賣五百噸左右,於是二家合計就有四百到五百噸的量消失了。
  第三,二季度整個面臨著渠道大恐慌,部分經銷商可能沒有進貨,因為這時候茅台本身有一個政策,如果庫存很大可以延後進貨,大約有5、6百噸經銷商配額沒有進貨,這樣合計導致二季度普通茅台進貨量減少了1000-1200噸。二季度的數據難看其實是對發生在今年二季度渠道大恐慌的一種反應, 而走到八九月份渠道大恐慌成為歷史和過去式了,從這個意義上講,二季度難看的數據是一個對極端情況滯後表現,不是新的危機的暴露和開始,二季度年份酒和一季度差不了多少,相差的只是普通茅台。請大家特別注意普通茅台目前在市場上實實在在找到了民間需求,進入中秋節茅台一批價穩定的在900元之上,因此二季度沒有進貨的經銷商,一定會補上進貨,哪怕自己賣不動,只要加50元,賣給同行就可以。不像二季度830的一批價,819進貨沒有買家。另一方面,經銷商不會輕意拋棄普通茅台的配額。普通茅台是很容易找到下家的,經銷商只有延後進貨不會特別拋棄普通茅台配額。
  但是市場有一種認知,認為二季度面臨大衰退,其實這個情況不是真的,財務數據已經告訴我們了,年份酒的衰退在一季度就開始了,一季度的增長本身就是在年份酒大衰退的基礎上形成的,二季度嚴重的衰退只是普通茅台的衰退,分析這些目的就是說二季度的極難看的數據不是一個危機的更進一步的開始,而是恐慌的滯後的數據表現。
2013年下半年茅台的經營確定的會恢復。
  我們現在知道13年7月茅台向社會額外投入了二千到三千噸,它的價格是999元,和去年同期出廠價744元(對提價因素加權平均)進行對比,相當於今年比去年同期多投放了二千六百八十噸到四千噸,這樣一個投放使2013年下半年的經營數據鎖定在某個確定的水平上了。我留下一個最簡單的計算題,假設2013年下半年茅台向市場以999元投入了二千噸的額外供給 ,其他的經營條件跟上半年不發生任何變化,其業績水平是多少?假設投入的是三千噸業績水平又是多少呢?這個課題的計算純屬小學數學。
  我認為上半年衰減的普通茅台下半年會回歸,道理很簡單,普通茅台現在的最低批發價沒有在920元(2013年9月8日調查)以下的,任何人在現在的市場中以819元的價格買入很容易在第二天就找到買家,至少能掙80- 100元,前半年因為市場價格暴跌和恐懼情緒導致一小部分普通茅台配額沒有使用,到下半年就沒有邏輯不使用,920多的終端批發價已經使得前半年未進貨的一部份量一定是要進貨的,在9月8日這一天我對北京幾個大的經銷商的調研,最低批發價是920元,大家都知道北京市場的批發價包括價格水平相對比較低,茅台給北京地區的供貨量佔到全年產量的十分之一,因此這個批發價保證了任何一個經銷商以819元拿到貨都可以快速的出手並獲利。前半年的沒有進貨的配額確定的回歸也使2013年下半年有確定的成長保障。
  進入三四季度,隨著旺季的來臨,經銷商的進貨恢復正常,恐慌性消失,並且管理層也針對性的推出相應政策,茅台董事總經理劉自力宣佈1-8月集團收入增長10%,根據茅台集團的半年報收入和貴州茅台股份公司半年報數據對比可以知道,今年茅台集團非股份公司的其他業務整體衰退大約50%,去年茅台股份公司佔集團收入比例是90%,茅台股份佔集團收入提升到95%,如此一來1-8月份集團業務增長10%,推導出股份公司1-8月的營業收入大約在200億左右,去年1-9月的收入是199億,大體上1-9月茅台股份公司的營業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10-15%對應的利潤要同比增長15- 20%,這樣的一個事實比較明顯,有誤差但不會太大。
  後危機時代的餘波走勢
  從2013年春天到現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被大家忽略了,在酒價和股價的波動過程中,茅台完成了一個歷史性大轉折,存在於茅台需求幾十年之久的三公需求被不知不覺挖掉了,進入13年下半年,我們爭來吵去無限恐懼的過程中,我們最害怕的茅台毒瘤其實被切除了,如果三公消費不挖掉就不會出現一系列比較難看的數據,在數據比較難看的情況下,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很多人又開始擔心了,民間需求真有那麼大嗎?價格能穩定住嗎?中秋節和國慶節茅台史無前例沒有漲價,明年淡季酒價會不會在大幅下跌!我已經完成了對這些問題的調查,並形成整體結論,結論很確定,茅台已經回歸了大眾消費品屬性,未來的價格走勢,我稱其為「後危機時代的餘波走勢」,但詳情需要等三季報後在發佈。
  2014年茅台進入純大眾消費品時代
  2014年茅台的經營態勢和背景是這樣一種情況。 有利的方面是:
  第一,他沒有三公消費的衰減影響了,13年在一系列數據波動和價格動盪中,已經不知不覺把茅台幾十年歷史上不健康的三公需求消化掉了。到了14年他的需求是民間驅動的,是純市場化的需求。
  第二、2013年因為經濟減速和限制三公,年份酒的衰退頗為明顯,14年年份酒的衰退也不會再持續化了,年份酒大衰退也是13年的典型特徵,進入14年這種衰退已經趨於見底。
  第三,13年沒有大量的渠道庫存,到2013年9月的時候,相關的研究和分析共同指向茅台經銷商庫存不大,歷史上多年的累積庫存已經消化。
  14年三公影響沒有,年份酒大幅衰退沒有,渠道庫存需要消化的問題不存在,這些情況都使得14年的經營在一種自然平穩的狀態,反過來我們也要看到另一個事實,13年沒有漲價因素,到了14年在一系列問題消失的情況下,漲價因素這個利多也不再了,於是進入14年之後茅台的經營變成了一種以普通飛天茅台為主,由普通大眾為消費對象的一種純大眾消費品的態勢,進入14年之後無論經營數據變化不會太大,以穩為主,14年茅台的經營環境是結束過去,開闢未來的環境,當然這一年也是個大病初癒的康復階段,不可能跑的太快,這是個過度年,不是大幅成長年,也不是大幅衰退年。2014年開始之後,茅台進入了民間化,大眾化為主的時代。我們也不能說沒有一小部分是三公消費和腐敗需求,但是整體主要方面來自於民間,這是2014年最大的特點,他已經徹底完成了客戶轉型,這一年的主要矛盾是普通茅台的產能與民間需求之間的矛盾,他回到了民間需求產能之間的一個關係上來。
  從歷年產量的數據可以看到08年和09年的產能分別對應13年和14年的銷量,歷史數據已經顯示09年比08年的產量增長了20%,根據粗略的計算,09年可供銷售的茅台酒大約是在一萬八千噸,主要是指普通茅台。13年由於行業動盪實際貴州茅台銷售的普通茅台只有一萬四 千到一萬五千噸的水平,13年可供銷售的普通茅台沒有全部銷售完,移到了14年,同時,大量的年份酒被積壓到來年,因此14年可供銷售的茅台酒比13年多了20-30%。這樣一來,供應是沒有問題的,需要研究需求。
  民間對普通茅台的需求二萬噸
  相關證據如下:
  第一,邏輯證據:中國高端酒能賣到一千元的酒在12年的時候合計四到五萬噸,茅台賣到一萬四千噸 ,五糧液一萬出頭,瀘州老窖也幾千噸,三家合計就三萬噸,而其他一些八大名酒開發的 高端產品也有一萬到二萬噸,合計有四萬噸到五萬噸。今天由於三公消失,其他原因,我們假設有一半消失了,目前價格在一千元且有銷量的只有茅台, 所以市場有二萬噸的需求量是客觀的。
  第二,根據我在自己一篇文章中統計的歷史數據,過去30年乃至更長時間內,茅台的零售價和平均工資有一個確定的波動關係,歷史上茅台零 售價始終是在人均工資的三分之一水平到二分之一波動,一旦觸及三分之一的水平就會上漲,一旦觸及二分之一水平就會下跌,今天人均工資已經超過了三千,大體在三千五百元 附近,相應三分之一就是一千出頭,因此這個幾十年的歷史邏輯也能夠在邏輯上確保當前的價格是有相當需求的。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一個事實證據,四月份茅台的價格逆市上漲了 ,渠道庫存的消失和價格和逆市上漲證明了12年的前半年市場就消化了一萬噸的普通茅台,否則價格上不來。 渠道庫存也消化不了,這樣一個事實證據使得民間二萬噸茅台酒的需求量相當的可能性。
  目前經銷商的零售利潤率還是能夠維持在30%,過去的三十年茅台經銷商的最低利益率是 25%,發生在八十年代初,現在的利潤水平是30%,以819元的出廠價零售能達到一千零五十, 批發能達到10-15%的利潤,現在的利潤率比前幾年低多了,接近歷史最低了,不過我要說的是,由於中國高端酒唯有茅台酒能給經銷商提供盈利,所以這種較低的利潤水平,對經銷商來說也是非常滿意的,因為別的經銷商更困難。
  2014年的供需關係存在弱的供不應求,邏輯需求在二萬噸,實際供給一萬七八噸,這樣14年的整個經營並不特別不確定,基本上能夠在供需平衡下有利於企業。
  14年的供需關係是一個純大眾消費品了,供需結構以及消費主體都是比較平穩和確定的,動盪性因素基本上都不存在,當然時間還沒有走到那一天,具體的分析不免會陷入精確的錯誤,所以我也就談到這裡。
  關於茅台的估值中樞
  請看以下圖表
查看原图   圖表可以清晰地看到過去的四年半,貴州茅台的每股利潤增加的接近3倍多,而股價卻比四年前降低了近20元,在業績增長三倍的過程中,主要是使估值水平從30多倍降至了10倍,這組數據非常耐人思考,業績增長價格下跌,市盈率下跌,很多介紹投資的書,包括投資大師的思想尤其重視這種情況,我想在這幅圖表上非常清晰地看到一個事實,貴州茅台的股價對過去四年基本面業績三倍以上的增長沒有任何反應,說到這我必須做個自我檢討,如果一個公司不斷成長,而它的股價卻不斷下跌,這個時候投資人應該感到高興,不應該把這種現象視為不正常,很顯然我尚未達到這種境界。
  圖表告訴我們持續四年多的業績成長完全沒有在股價中體現,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市場對腐敗需求的擔心,一方面,對茅台有多少營業額來自於腐敗需求不很清楚,另一方面,強烈的擔心反腐敗會使得腐敗需求消失,從而茅台陷入未來需求不確定的局面。於是在這種對不健康的三公需求的擔心作用下,使得過去四年多三倍的業績增長沒有任何的價格反應,如果這個問題是茅台價格不反應業績增長的原因,我們就需要問現在這個問題處於什麼狀態?我不準備在嘮叨了,目前三公需求在茅台的報表和實際銷售中沒有了!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真的很難令人理解!
  我們看到這樣一組國內著名的白酒行業分析師給茅台的合理估值
查看原图   幾年來著名分析師持續地給茅台估值,價格越低,估值水平越低,看到這組估值的時候,我不由的想起了小時候玩的猴皮筋,這個估值可以稱之為猴皮筋估值法,它是隨著價格水平變化而變化的,只要價格低的估值水平就壓低,反之估值水平拉高。
  我藉機談一下估值中樞是由什麼決定的,是由這個公司最深刻的基礎性經濟特徵和經營特點決定的,這種基礎性的經營特點 是長期極難發生根本改變的,只要基礎要素不變,其估值中樞本身不變,變化的是業績,現在看來茅台最基礎的要素變化了嗎?這一輪的調整和衰退本質上發生了什麼問題?是發生了需求結構和需求主體的變化,在生產工藝特徵,在市場競爭結構所發生的變化是良好的變化,因為高端白酒已經完全成了貴州茅台一家獨舞了,所有的原來競爭者幾乎全部退出千遠價格帶,這些競爭結構的變化對茅台是有利因素,真正的變化就是需求特徵,是需求主體和需求規模的變化,而需求主體的變化目前已經完成了接力和轉換,需求規模的變化也能夠明顯地量化出來,總量的衰退主要集中在年份酒上,普通茅台只要價格下到1000元左右,老百姓是能完全消化的。在這樣的視角下我們可以看到深層的基礎結構和經濟要素整體無變化,需求規模適當減弱的不利和競爭結構寡頭化增強的有利可以抵消,由此貴州茅台這一波的調整中其估值中樞與過往估值中樞整體上是無變化的,然而我們看到的事實是,一方面資本市場的走勢讓茅台的估值水平下跌了60%,另一方面投資界給的估值也同步按照猴皮筋估值法壓低了60%,這是不正確的。
  茅台未來三到五年茅台的經營態勢
  請看下面這組圖表:
查看原图   這組圖揭示的是茅台的經營原理,茅台公司90%的主營業務來自於茅台酒,而茅台酒又分兩類,一類是普通大眾的普茅市場,一部分是超高端的年份酒市場,普茅的需求目前來看一千元出頭已經是大眾消費品了,我說的大眾消費品不是說大眾天天喝,而是說做為禮品,做為請客宴席上逢年過節喝一次,已經達到這個水平了,老百姓能奢侈的起,能享受的起,於是普通茅台的需求主要是與大眾的收入水平和購買力關聯的,如果經濟形勢好轉,大眾的消費能力能提升,而茅台的產量到今天來看每年可以增加的量也就是不到20%,因此如果經濟好轉,民間消費能力提升之後需求增加就會導致供應緊張,於是價格就會上漲,普茅台這一塊經濟好轉後可以適當提價。
  第二類是年份酒,年份酒是不面向大眾,它是一種特殊的較小範圍內的高端消費,更加依賴宏觀經濟,如果宏觀經濟長期低迷,那麼年份酒一定是維持在較低水平的,如果經濟好轉年份酒的需求將會增加,年份酒的利潤率相當高,因此在經濟好轉的情況下,年份酒可以放量,茅台業績就會出現一個新的週期性高漲。
  請看下圖:
查看原图   圖表中,我們看到茅台的業績增長本身是有週期性的,當然此種週期不是純週期性公司衰退時會負增長或虧損,圖表告訴我們過去的十多年茅台從沒有負增長過,除了2013年二季度外它的最低成長速度接近10%,最高成長速度超過50%,這幅業績成長率的圖告訴我們,茅台不是一個普通的消費類公司,它是有週期性的,茅台不是日用消費品,它是一種高級的精神性需求,這種需求與經濟週期有內在關聯,從而導致茅台是有週期性的,而且這種週期性的波動比較大,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
  從2013年開始的三到五年內應該是從宏觀經濟的相對低點,向著宏觀經濟上升演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旦出現,就是茅台加速成長的過程,我們回到前面的圖表可以看到,每隔三、五年茅台就會出現一個極速成長的週期,這是與經濟週期緊密關聯的,目前即是宏觀經濟的低點,也是茅台限三公的低點,而時間推移在相當的可能下會出現新的經濟週期,這意味著整個未來三到五年茅台會逐步從2013年逐漸走出來然後伴隨著可能的經濟增長而再次進入一個超高速成長,這裡不能排除董寶珍過分樂觀的成分,但這個可能相當大,未來看沒有經營上進一步會嚴重受到影響的問題,本身資產完全回歸了大眾消費,那麼在這種情況它的估值水平應該是參照中國大眾消費水平來比較,目前幾個大眾消費類公司市盈率都在25-30倍之間。
  實際上茅台與大部分大眾消費品公司相比最大的不足就是它有週期性,它和宏觀經濟關聯度較大,但反過來茅台有其它大部分消費品公司沒有的特點,輕資產高利潤率,這個優勢幾乎所有消費品公司都沒有,兩相比較,不利的週期性加上有利的高利潤率,輕資產,實際上茅台和普通的大眾消費類公司有相同的估值在正常不過了,還有一點是說茅台固有的週期性做為估值時的不利,但在現有的時間窗上是有利的,因為它出現了戴維斯單殺,當業績和估值水平同時下跌的時是雙殺,現在茅台業績沒有衰退過,可估值卻狂跌60%-70%,所以這就是戴維斯單殺,當它殺到底部的時候隨著形勢的好轉將迎來一個戴維斯雙擊,估值和業績將會雙推動,當然有可能這個週期會很長,不會很快發生,但是未來下一步的態勢只能是這樣的,茅台的基本面將會隨著時間的推延迎來另一個高成長期 ,目前它處在中間,處於衰退期,而 這個衰退已經達到了極限,這就是我對這個公司的分析。
 目前茅台的戴維斯單殺已完成,隨之而來的是將是一個戴維斯1.5擊。所謂1.5擊是指市盈率恢復同業績緩慢增長的結合,我不認為2014年會有高速的增長,也不認為會衰退,增長速度將處於偏低的水平,從而業績的推升作用降為0.5,在這一階段,估值水平的回歸是主要力量,之後隨著宏觀經濟在某個時間興起,茅台將會迎來新一輪經營高潮,從而使得1.5變成雙擊,這個大的框架我覺得具有相當確定性,但在時間的細化上,可能存在著一些過程性不確定,當然我也對此有一些細緻的思考,這個問題我也不再公開的大範圍討論了。作為局部小範圍討論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48

【年度創業家】推薦候選人:戴維尼聶文彪、科通芯城康敬偉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717.html

速途網曾發表文章《戴維尼聶文彪:鑽石電商O2O 兩全才能更美》:

戴維尼,中國最早從事鑽石電子商務公司之一。創立於2005年,依靠網絡銷售,以高科技顛覆傳統的鑽石銷售模式,讓珠寶走向大眾。

7月5日,速途網記者應邀受訪走入這家低調且神秘的企業,與廣大速途讀者一起探幽中國珠寶銷售秘道。

自信源泉

戴維尼董事長聶文彪,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就從事鑽石行業,代理國外鑽石業務,同時擁有多年0EM加工鑽飾的經驗。在他的帶領下,同樣品質,戴維尼網絡價格與傳統珠寶店的價格相比,往往優惠30%,有的甚至達到70%,讓人瞠舌。

當下,O2O模式在電商領域炒的如火如荼,但是,戴維尼CEO聶文彪向速途網記者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周大生是我們的股東之一,已經擁有兩千多家珠寶店專賣店,而那些沒有線下店面基礎的O2O經營模式的鑽石電商企業,甚至再給他們30年,也無法趕超我們。」

在珠寶業界,熟悉聶文彪的人,大多把他歸類於科班出生的專業人士,這緣於他的過往經歷。聶文彪曾為在中國國內市場銷售的國際知名品牌,如卡地亞、蒂芙尼、寶格麗,以及周大福、周生生香港品牌等國內知名品牌供應貨源,在他的努力下,戴維尼與中國本土最大的鑽石零售商之一週大生結成戰略同盟關係。

極致體驗

互聯網雖然被愛好創新的人士們高歌為營銷渠道的革命,但即便如此,在當下中國,互聯網仍改變不了商業根本,同時如何吸引線上及線下客戶,成為關鍵。

當然,作為奢侈品之一,網購鑽石也漸漸成為當下一種潮流,「實際上,大部分人還沒有完全接受珠寶網購,我們需要等待。一旦市場接受度到了,就會和周大生合作,將兩千家店開闢成為個性定製場所,達到線上線下高度融合。」聶文彪堅持認為。

戴維尼目前,周大生線下2000多家實體店一年銷售200個億,戴維尼創業8年多也積累了30多萬的客戶。巨大的客戶數量讓戴維尼更加瞭解客戶,知道客戶需求。聶文彪解釋,客戶想體驗珠寶,同時又想享受和網上一樣的優惠價格。戴維尼在等待客戶接受市場教育,讓客戶認識到,體驗雖好但是價格上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網購雖便宜,但便宜的沒有好的服務。這個時候,戴維尼會將線上線下價格相結合,以線下實體店七八成價格出售。

目前戴維尼由於互聯網的優勢,線上線下還沒有實現同價,價格差異對線下銷售存在一定的影響,但是戴維尼堅持長遠目標,雖然互聯網是未來的一個趨勢,但是線上永遠不會取代線下。在聶文彪看來,在奢侈品業界,線上相比線下除了價格沒有任何優勢。

儒家文化

在提到前不久的電商大戰時,聶文彪透露,戴維尼幾乎不打折不參與促銷,對產品質量設計十分講究,售後服務也是盡善盡美,平均客單價是一萬二左右,在珠寶電商裡消費價格較高。而這一切,客戶願意接受,因為他們是高端人群,買的是有品位有修養的珠寶。

聶文彪堅毅地向記者表示,「修身、齊家、治天下」這個格言,一直是戴維尼追求的目標,「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精髓,教育員工去智慧又平靜的面對現實社會的浮躁,寧靜自己內心,以感恩的心態過好每一天,用不一樣的心境,判斷自己應該做什麼,給顧客創造價值同時,也能在戴維尼實現自我價值。」

最後,在問及對鑽石電商行業的看法時,聶文彪表示,電商是銷售渠道革命,應該讚賞和鼓勵,企業在追求快速發展的同時,更重要的應該靜下心來思考,如何讓產品為客戶帶來真正內心情感的滿足,更要用服務體驗智慧,去為客戶創造價值,而不浮躁追求單純價格戰。以感恩的心態對待工作對待客戶,同時自己能夠快樂生活,實現自我,厚德方能載物,兩全才能其美。(張帆)

康敬偉的「年度創業家」候選人推薦語是:「他依託科通集團在IC元器件領域20年的資源積累,從2011年開始用B2C的模式發力,善用微信企業應用、微博、科技博客等新媒體導購平台,2013年將實現50億元的銷售額,堪稱IC元器件通路領域的顛覆者。」

《互聯網週刊》曾對康敬偉進行專訪,並發表了封面文章「科通芯城康敬偉:做連馬云都猶豫的生意」:

「微軟科通大廈已經動工了,大約在2015年就可以入駐。」科通芯城董事長康敬偉指著窗外不遠處的一處工地驕傲地對記者說,「作為科通未來的總部基地,它是微軟和科通的合作項目,同時也是深圳市的一個重大項目。未來,微軟的硬件團隊也會入駐進來,與很多上下游的合作夥伴一起工作。」

作為一家創新型的互聯網企業,從2011年上線到今年實現五十億元的銷售額,康敬偉和他的科通芯城喊出了「做中國IC元器件領域的亞馬遜」的口號,引發了業界的諸多關注。放眼望去,國內真正能將硬件和互聯網的思維串聯起來的互聯網企業屈指可數,而科通芯城究竟是怎麼成功做到的呢?「微信企業應用第一家」名頭的背後又是什麼樣的力量所驅使?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記者日前走訪了位於深圳的科通芯城總部,也就有了開篇那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

自營電商聚焦長尾市場

眾所周知,作為製造業的焦點,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製造中心。從事電子產品製造的企業超過500萬家,生產從手機、電視、空調到車載設備等種類繁多的電子產品,每年僅IC元器件領域的採購規模便高達2萬億人民幣。對此,康敬偉興奮地表示,「相比3C、汽車,這是一個更大的市場–在未來的五年裡,我們會非常專注於這個市場。」

市場是現成的,憑藉著科通集團在該領域近20年的實力積累,康敬偉為科通芯城搭建的起點就很高。「其實,我們也沒有什麼創新,只是在向國外先進的B2C模式學習,例如在美國如何從最小的爸爸媽媽店演變到沃爾瑪、又再從沃爾瑪如何演變到亞馬遜的模式,這幾乎是美國零售市場的縮影。今天,國內的IC元器件市場全是線下的,甚至還沒有出現一個沃爾瑪,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從IC元器件領域的爸爸媽媽店一下子就變成亞馬遜!這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機遇,也是我們清晰的定位和目標市場。」

說起科通芯城的運營模式,康敬偉的話題很自然地就轉到了馬云和阿里巴巴身上。前者在中國創造了一個全新的B2B模式,針對國內的中小企業,幫他們做出口的生意,一炮而紅。「這個模式也給我們很大的啟發,當時想得很簡單,就是把馬云的這個模式倒過來。我們初期的定位是『IC元器件的自營電商』,只是想做一個單純的IC元器件自營交易平台,將國際一線品牌的產品在線提供給由500萬家中小企業所形成的長尾市場,這是一種依靠規模發展的商業模式。對中小企業客戶來說,我們是提供高端IC元器件產品以及免費IT服務的一站式採購及解決方案平台,讓他們也能夠享受到以前只有大客戶才能有的產品和服務。而區別於阿里巴巴和其它B2B平台,由於我們的商業模式是自營,在質量方面,有100%的保證,以前中小企業常遇到的假貨可以徹底解決。在價格方面,因為科通芯城的採購規模,肯定比中小企業單獨採購更便宜,同時交貨期也能有保證。」

當然,科通芯城的優勢還不止於此。「在我們之前,有關IC元器件的銷售平台並沒有一個完整而有效的商業模式,也不會有VC或巨頭用錢砸出個經驗來,這就注定了我們在這個行業裡一旦做大就會形成難以抗衡的優勢。因為它的門檻太高,互聯網企業進入的難度很大;試想,如果連馬云都猶豫的話,誰還願意去做?如此一來,我們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距將變得越來越大。」

左手營銷,右手服務

三年來,在清晰的定位和目標下,科通芯城並沒有走什麼彎路,只是公司的形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康敬偉對《互聯網週刊》記者表示,「隨著我們對互聯網理解的深入,以及通過對Facebook Marketing、Groupon等互聯網公司的學習,我們發現科通芯城當初所設定的運營形態是可以演變的。我們雖然面對的是數以萬計的企業客戶,表面上看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生意,但本質上的交流還是在人與人之間。我們面對的是中國數百萬製造企業中的高端人士,他們是掌管企業採購、設計產品的人,如果把他們彙集在一個社區中,那又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在仔細研究了Groupon以後,康敬偉發現Groupon看似只是一家產品和服務的團購網站,實際上卻是一個社會化媒體營銷平台。於是,科通芯城重新調整了自己的定位,把「在線營銷+在線銷售+線上/下交付和服務」作為創新的方向。

「首先,我們借助新媒體導購平台,低成本批量獲取客戶。」通過對2B客戶的採購習慣分析,康敬偉發現在售前、售中、售後的過程當中,在2B銷售中,有50%以上的價值產生在售前,在售中只有40%的價值體現,而2B的採購特點是客戶一旦獲取,90%都會重複購買。在認識到了售前的重要性之後,科通芯城的Internet marketing 團隊充分地利用了現有的如微博、科技博客、視頻網站以及微信等各種新媒體渠道,把產品和方案精準營銷給中小型企業客戶裡的工程師以及專業的採購人員,從而影響他們接納並採用這些新的方案、新的產品,以達到營銷的目的。「我們正著力打造一個社會化方案推廣平台,它的價值在於將方案內容做選擇,把客戶種類做劃分,然後用通過有效的社交媒體組合做精準營銷。」

「這在我們這個行業絕對是顛覆性的!電子製造業以前獲取客戶的方式都是銷售一對一,是銷售為導向的驅動市場方式。而現在我們是一對多的批量獲取客戶,真正是市場驅動市場。」康敬偉粗略地給記者算了筆賬,科通芯城一年的註冊客戶數量相當於科通集團20年總和的一半,而獲取客戶的成本還不到原來模式的十分之一。

其次,就是搭建一個基於大數據的云服務平台。對此,康敬偉表示,「IT平台的建設需要一個龐大的云的後台來進行支持,包括ERP、CRM訂單管理系統,數據支付、倉庫管理系統等。我們在前端支持方面運用WEB、移動互聯網APP、微信等形式。客戶可以用PC或移動終端在線下訂單,查價格、庫存,看交貨狀態、信用額度等,所有交易的需求信息和數據都會存儲在云端。」

「微信網關」加速移動端佈局

談到如何應用社交媒體精準營銷潛在客戶,康敬偉為記者介紹了「科通云助手」這個創新應用。科通芯城從一開始對微信的定位就不是WhatsApp,而是Mobile Facebook,把社交網絡與在線營銷結合在一起。這本身就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而他的思考似乎更進一層:「在和我們交易的數十萬家企業裡,每家都有五到十個這樣的關鍵人物,這就是幾百萬的人,而這些人決定了幾百億、上千億的購買能力–這就是我們認為的未來,,換句話說,「科通云助手」就是科通芯城的製造業企業移動入口!」

在微信平台上,科通芯城做了兩件事,一是營銷,二是服務:第一是不同細分客戶群的精準營銷;第二是客服平台。在營銷方面,科通芯城利用後台的數據庫分析,將客戶細分到了小行業及地區,生產平板電腦的企業和生產MP4的就是兩個行業。對每個細分客戶都建立不同的圈子,每個工程師負責他的客戶群圈子的維護,拉近與客戶的溝通與交流。工程師利用微信群跟客戶的互動很多,從而拉近了與客戶的距離,留住客戶的成本降低。

至於客戶服務,康敬偉表示,它已與整個公司的管理系統打通。「熟悉微信公眾賬號的人都知道,在微信賬號裡回覆內容,回答你問題的往往是『機器人』,科通的賬戶也不例外,不同的是這個機器人更智能,背後依託的是科通的ERP系統與云計算解決方案的支持。此時,科通的微信平台已經從一個簡單的企業信息推送平台變成了用戶的云端助手。用戶在公眾平台賬號中查詢報價、庫存剩餘、物流進程等,只需要輸入幾個關鍵字,微信系統就能夠與科通的CRM系統打通,查詢信息,並自動回覆給用戶,用戶甚至可以直接在這個賬號上下訂單。」

瞄準電子製造業的互聯網化

硬件創新是科通芯城關注的一大領域。前段時間,科通芯城明確提出了「芯」硅谷戰略:不僅將為硬件創新創業者提供包含技術方案指導、上游產品資源以及硬件知識培訓為一體的硬件領域資源,同時也將聯合互聯網頂級公司、投資機構,為創業者提供營銷、資金以及運營支持。「從創業者開始有概念,然後從概唸到產品,從產品到量產,科通芯城會在每個環節提供支持,只要創業者有好的想法就可以。」 康敬偉如是說。

經過三年的發展,如今的科通芯城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元器件的供應平台,而且還把有資源的從業者彙集在一起進行互補,以此來促進國內製造業和設計群體的整體轉型。在康敬偉的眼中,中國的創新企業(科通內部將其定義為Design House)並不缺乏創意,但他們不懂市場、不懂營銷、不懂供應鏈,這就是一個無形的門檻;而懂得這些的人又對於硬件是怎麼做出來的完全沒概念,使得硬件創新只能從「錢」出發。為此,科通芯城希望能成為硬件創新的參與者和組織者,從營銷和供應鏈這兩個角度把創新企業和市場連接在一起,聯合業內、互聯網以及媒體的力量建立一個有效溝通的平台,這樣既有了社會關注度,同時又能切實地幫助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而這種孕育創新的土壤是當下中國獨有的。「我們要做的是平台,就像阿里的生態系統,儘可能用第三方去做事,製造業企業之前離市場太遠了,從產品設計,到生產,再到推向市場需要的週期長,一般少則三五年,多則數十年,而推向市場後,也不一定符合消費者的需求。而互聯網能夠真正讓製造業的設計者、生產者和消費者實現無縫對接,不僅可以縮短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更可以及時瞭解消費者需求,實現C2B。我們希望這個平台可以未來可以出現更多小米和雷軍。。」康敬偉如是說。

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富於洞察力和遠見的策略,但在推行的過程中,很容易和科通芯城本身的定位產生一定的區隔。康敬偉解釋道:「我們希望能夠硬件創新平台作為科通芯城的有益補充,有點兒像Kickstarter,但目的不是為了籌錢,而是做信息交流、技術問答,做成一個社區和工具,形成群聚效應,切實推動整個電子製造業企業的互聯網化。對於製造企業來說,IC元器件的作用就好像是人的心臟。這是所有硬件創新企業都必須的核心資源。」

實現理想比上市重要

都說公司的企業文化與最高領導人是一脈相承的,而康敬偉在眾人的眼中就是一個愛學習、愛創新、注重執行力的好老闆。在他的帶動下,公司領導層均具備了良好的學習能力,特別是對互聯網的認知都相當深入。

在採訪中,康敬偉曾多次談及互聯網的精神核心:「我覺得首先是開放。在精神層面上,要能接受負面評價,經常否定自己,善於把自己歸零。因為在互聯網的世界裡沒有永遠正確的,往往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每過一段時間就要及時地反省,最好的方法就是否定自己,否定完了看剩下的是什麼。其次就是沒有十全十美的,互聯網本身就是個取捨,這需要勇氣,往往是需要砍掉一塊來成全另一塊,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看清了這個時代,我們就意識到必須否定自己,以前奉為金科玉律的東西都要重新審視。只有在否定中不斷修正自己,才能及時跟上互聯網發展的節奏。」

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康敬偉還將這種互聯網思維滲透到了日常的決策中。他笑稱自己在企業主導方面的作用只有一個–那就是決定什麼不做。 「作為決策者,我的權利就是否決,不讓你做或者要求你改。保持提案的草根性,是維持我們創新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之前,也有不少關於科通芯城即將上市的傳聞,諳熟資本市場的康敬偉對此只是一笑了之。「這(上市)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事,只是曇花一現的點綴。只要有好的商業模式,資金自然就會進來,所有的投行都會追捧你,上市便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眼下,中國的很多企業的問題就是太急於上市,把上市當成是一個終點,而不是一個起點。對我來講,讓科通芯城實現當年的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這種自信源於科通芯城的實力以及紮實的發展步伐。「短短三年,我們已經從零走到了近百億的銷售規模,足以證明我們的商業模式是對的。有了成熟的商業模式,我們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利用整個互聯網帶來的優勢和競爭力從一百億做到一千億,這就是我們未來三到五年要做的事。同時,在競爭對手還是夥伴的問題上,我們也在研究如何去構建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最理想的則是把所有的對手變成合作夥伴。」

「在未來二十年中,中國製造業企業會面臨大幅的升級換代,仍然會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也會給我們帶來更為旺盛的生命力。」面對潛在的市場需求,康敬偉不無感慨地說:「我們的願景很簡單,如此龐大的IC元器件市場足以支撐一個能達到千億銷售規模的公司,而我們將力爭成為第一個這樣的公司。與千千萬萬個線下的傳統元器件市場不同,我們在行業裡創造了一個在線的新興市場,並由此誕生了一種獨特的商業模式–我們要做的就是以高效率、高品質成就一個最佳的互聯網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140

戴維斯家族的十項投資原則:成長與價值之辯 億利達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0522492

不買廉價股,不買高價股,購買適度成長型公司價格適中的股票,耐心等待直到股價合理,順流而動,主題投資,讓績優股一統天下,信賴卓越管理,忘記過去,堅持到底.

在眾多高速成長型公司中,幾個可靠的贏家(例如微軟和沃爾瑪)在每個10年期內的漲幅都位於最前列。選擇下一個可靠的贏家,進行四位數的投資,那麼20年後你就能帶著七位數的投資組合退休了。每個投資者都希望擁有微軟的股票,它的股價幾乎在任何時候看上去都那麼誘人。在盈利較高的時期,其股價始終保持在30-40倍的市盈率。另外,由於收益每24個月翻一番,微軟的投資者總是發現自己兩年前隨隨便便購買的股票實在是撿了個大便宜。他們的耐心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在微軟發展初期進行適度投資無異於中了彩票。投資致富的訣竅是什麼?每年都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公開上市,訣竅就在於要在這些前景光明的公司中找出另一家微軟。但是要選擇一家能持續發展的公司,就跟指出沙灘上的哪顆海龜蛋將來會孵出最大的海龜一樣難,更別提要選擇一家高收益公司了。奇怪的是,那些熱衷於高速成長型技術股的投資者多年以來幾乎沒什麼收益。高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和其他內部人士都發了財,但投資者的收益在哪兒呢?沒有一個選擇高科技股的投資者能登上《福布斯》美國富豪400的榜單,可能這是因為成功的投機需要相互矛盾的各種能力,例如能夠預見下一個新事物,並要勇於嘗試,以及保持懷疑態度和靈活性,才能在新事物被新新事物取代前就將它們丟棄。那些過於長期堅守某種技術股的投資者到頭來卻發現自己的賬面收益迅速消失了,就跟他們在1970年的遭遇一樣,而且將來也會如此。在某個10年內歸類為新興行業的新事物,到下一個10年卻成為舊事物,按照舊有思維投資就會使投資者受到重創。
查看原圖
高速成長型投資的反面則是價值投資。價值投資者並不關注可能成功的公司,而是投資於已經成功的公司。價值投資之父格雷厄姆認為,當公司的有形資產(銀行現金、建築、機器等)破產清償時,收益大於以現價出售的公司才是理想的價值型投資,這樣做可以給投資者一定的安全係數。如果情況非常糟糕,公司可以進行清償,股東們的收益還能大於本金。其中的問題在於:價值型公司往往會出現問題,今天的廉價股日後股價會更低。

折中型投資

也有介於蓬勃發展的高速成長型公司和緩慢發展的價值型公司之間的公司,這些公司的收益增長穩定、股價合理。一般來說,熱門產業不會出現低價股票,因此折中型投資者會自動遠離互聯網之類奇特而危險的行業。

戴維斯家族就屬於這類投資者。他們以保險股起家,但之後嘗試了一段不幸的高速成長股投資之後,斯爾必(老戴維斯的兒子)採用父親的方法投資於其他領域,尤其是金融業。

由於折中型投資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才能帶來豐厚的收益,數學知識就有了一定的指導性。戴維斯堅持折中型投資長達40多年,當一個30歲的投資人開始準備退休時,40年的投資期限正是他所希望的。「投資並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麼複雜,」克里斯(老戴維斯的孫子)說道,「你現在調用現金,為的是將來能得到更多收益,這就是投資。對我們來說,整個投資過程取決於兩個問題:購買哪些公司的股票,以及該付多少錢?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一家公司的股票如果值得購買,那麼公司收益應大於支出。收益循環上漲會使股東收益最大化。而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價格經常忽略不計。」

很久以前,人們購買股票是為了得到股息,但是股息就像過山車一樣上下波動。如今,收益則是最重要的,克里斯首先會以懷疑的態度審視收益,然後再決定股價是否過高、是否具有吸引力還是比較公允。

克里斯說:「我們會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完全擁有某公司,那麼到了年底,在扣除足夠的維持現狀資金之後,在為今後發展再投資之前,我們究竟能得到多少收益?得出的結果稱之為『所有者權益』。這種計算並不簡單,我們需要核算股票期權、折舊率、遞延稅項以及其他一些細微的因素。所有者權益幾乎總是低於公司賬面收益。」

「我們同樣對債務情況進行周密的調查。兩家公司的收益和股價可能相同,所以表面上股票估值也是一致的。然而,如果一家公司負債纍纍,而另一家則沒有債務,他們就完全不同了。」

在將那些通常憑空想像的「賬面」收益轉化為「所有者權益」時,克里斯會將所持有的股票的預期收益與持有的政府債券預期收益進行比較。債券持有人得到的是預期收益,而股票的收益可能大於債券,但通常風險也更大。為了進行比較,克里斯將「所有者權益」轉化為「盈利率」,即將收益除以股票價格,也就是市盈率的倒數。因此,如果一隻價格為30美元的股票收益為2美元(市盈率為15),則其「盈利率」為6.6%,高於同期債券收益。但如果一隻60美元的股票收益為2美元(市盈率為30),則其「盈利率」為3.3%,低於債券收益。

「如果你購買『盈利率』僅為3.3%的股票,而不去購買利息為6%的債券,那你就是瘋了,除非將來盈利率會上升,」克里斯說,「換句話說,它必須能夠上升。」

「難點就在於預測公司未來8-10年內的發展。為了使預測比較接近,這家公司就必須相對具有可預測性。你無法預測一家典型的高科技公司未來10年的發展。即使你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購買科技股(我們以15倍市盈率購買惠普的股票),股票回報率要趕上債券回報率可能也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十項基本

在歷經50年試驗、犯錯和改進之後,戴維斯策略在祖孫三代人中都發揮了作用,而每一代人又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以適應時代發展,但有10項基本原則保持不變:

1.不買廉價股。20世紀80年代的經歷使斯爾必認識到,大部分廉價股只值這個價錢,因為它們是普通公司所發行的。這些公司的股票可能會始終保持低價,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會預測好時機何時到來,這也正是他們一貫的做法。公司業績可能會恢復,但這僅僅是個假設。「即使能夠恢復業績,」斯爾必說,「花費的時間也常常會超出任何人的預期。只有受虐狂才會喜歡這類投資。」

2.不買高價股。有些股票之所以價格高昂,是因為它們是由卓越的公司所發行的,但斯爾必同樣不肯購買這類股票,除非股價相對於其收益而言比較合理。斯爾必認為,「任何公司的股價都沒有吸引力。」戴維斯家族的人從不會多花錢買衣服、房子或度假,為什麼投資者要為收益而多花錢呢?畢竟,無論他們何時進行投資,投資者要買的不就是收益嗎?

根據克里斯的說法,那些下場悲慘的熱門股所存在的問題可以用「外強中乾」來形容。以一家虛擬企業的股票GoGo為例,這是一隻投機性股票,它的主營業務是什麼呢?誰在乎呢!無論它是干什麼的,GoGo的出現都極受歡迎。投資者以30倍的市盈率購買股票,四年內GoGo有些萎靡不振,收益「僅」上漲15%。對大部分公司而言,15%的增幅已經很不錯了,但是GoGo的投資者卻希望能增長更多。現在,他們不大願意購買GoGo,而且現在只需要以當年價格的一半--15倍的市盈率買入,從而導致股價出現了50%的「調整」。

此時,賬面收益消失了,任何很早之前就購買GoGo並經歷了短暫鼎盛時期的投資者僅僅得到了6%的年回報率,剛好抵消其風險。美國政府債券的利息也為6%,但風險卻小得多。

一旦一隻高速成長型股票的價格下跌,投資者就不得不面臨一個無情的數學公式:如果一隻股票的價格下跌50%,那麼它要回到收支平衡點,就必須上漲100%。

3.購買適度成長型公司價格適中的股票。斯爾必認為,選擇那些收益增長速度高於股票市盈率的公司才是理想的投資。他不會購買GoGo,而是尋找像SOSO(一家虛擬的地區銀行)那樣的公司。SOSO的收益率為13%,並不引人注目,股票則以適度的10倍市盈率出售。如果SOSO在今後五年內仍能保持預期收益,並使投資者能夠以15倍的市盈率購買股票,那麼耐心的股東們就能得到20%的年回報率,而若投資於GoGo,年回報率僅為6%。

有時候,戴維斯家族還能發現一隻「秘密成長股」,有著SOSO的名聲和微軟的盈利能力,即合理的價格、豐厚的收益,兩者的結合實在令人無法抗拒,而戴維斯發現美國國際集團(AIG)以及其他許多公司的股票都屬於此類。

如果AIG的股票是領先股或改良股,投資者自然會以高價購買。但作為一家單調沉悶的保險公司,AIG從沒有出現過理性或非理性的購買熱潮,股票長期低估使股價下降的風險降至最低。

4.耐心等待直到股價恢復合理。如果斯爾必看中某家公司,但其股價過高時,他會耐心等待時機,直到股價回落。雖然那些一年內會改變三四次投資策略的分析師們有機會購買IBM、英特爾和惠普的股票,但偶爾出現的熊市卻成了謹慎投資者們的最佳夥伴。就像戴維斯過去常說的:「熊市能使投資者發大財,但他們在那時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有時候,一個行業會出現自己的熊市。20世紀80年代的房地產熊市蔓延到了銀行,從而使斯爾必有機會購買花旗銀行和富國銀行的股票。20世紀90年代初,克林頓政府誤導性的醫療改革項目導致醫藥股出現熊市,一流製藥公司(例如默克、輝瑞製藥、禮來公司等)的股票均下跌了40-50個百分點,而斯爾必和克里斯在上述三家公司都有投資。

任何一家公司都會有自己的熊市,漏油、集體訴訟、產品回收等負面新聞會使公司股價下跌,而此時正是購買股票的好時機,前提是公司的負面新聞只是暫時的,並不會阻礙公司的長期發展。

「當你購買的一家實力雄厚公司的股價下跌時,」斯爾必說,「你會有一定風險,因為投資者的預期比較低。」

整個20世紀80年代,有一大堆以10-12倍市盈率出售的成長型股票供斯爾必選擇;而到了繁榮的90年代,這些公司卻幾乎完全消失了,克里斯和肯·芬伯格從沒有像現在這樣被迫等待股價下跌。

5.順勢而為。斯爾必選擇技術股時非常慎重,但他並不完全排除技術股,兩位著名的技術恐懼者,巴菲特和彼得·林奇,也是如此。

只要他能找到股價合理、有實際收益並具有全球化經營潛質的高科技公司,斯爾必就會急切地購入該股票。否則,他就寧可錯過收益最為可觀的行業。他一開始購買了互聯網股票,盈利相當豐厚。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他選擇了IBM。此外,還購進了應用材料公司的股票,並因而上演了一出鋤頭與鐵鍬的現代戲。在19世紀的淘金潮中,商人靠出售鋤頭和鐵鍬發了大財,而那些去淘金的人則破產了。同樣地,應用材料公司靠將設備賣給半導體行業的淘金者而發了財。

6.主題投資。「自下而上」型的選股人是投資於那些前景良好的公司,只要公司有發展前途,無論是石油鑽探業還是快餐連鎖業,他們都樂於投資;「自上而下」型的選股人則會首先研究當前經濟形勢,找出有可能興盛起來的行業,然後再從中選擇公司。斯爾必兼有這兩類選股人的特徵,他在投資前會首先尋找「主題」。而很多時候,主題都是相當明顯的。

20世紀70年代的主題就是氾濫的通貨膨脹。斯爾必的風險基金選擇了石油、天然氣、鋁以及其他大宗商品類公司,因為儘管物價上漲,這些公司仍能盈利。到了80年代,有跡象表明美聯儲已成功地抑制了通貨膨脹,斯爾必由此發現了一個新的主題,即物價回落、利率下降,並因此而削減了硬資產,轉而購買金融資產,也就是銀行、經紀和保險公司的股票,因為利率下降使金融業從中受益。斯爾必將40%的基金投入金融機構,正好趕上了它們大步前進的好時機。儘管這類「秘密成長股」的收益增長速度並沒有微軟那麼快,但它們的回報仍然很喜人。

到了20世紀90年代,斯爾必和克里斯則根據另一個明顯的主題展開行動:嬰兒潮老齡化。隨著美國歷史上最富裕的一代人逐漸老齡化,藥品公司、保健業和療養院成了受益者。藥品股票出現過一次大幅度上漲後,斯爾必開始等待下一次股價下跌的到來。

7.讓績優股一統天下。典型的成長型共同基金每年會出售90%的資產,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可能更有發展前景的商品。紐約風險基金的周轉率約為15%左右,而戴維斯家族購買股票後一般不會拋售,主要原因在於他們可以不用支付長期收益的巨額資本收益稅。這種方式使交易成本較低,而且避免了頻繁交易中可能出現的失誤,頻繁交易的投資者盈虧的風險則各佔一半。

在斯爾必很小的時候,戴維斯就一直告訴他選擇時機根本沒用。現在,斯爾必又將這些話轉告給克里斯和安德魯。

「我們以長期可以接受的低價購買股票,」斯爾必說,「最終,希望股票能以『合理價值』出售,而一旦達到合理價值,只要收益能持續增長,我們就會長期持有該股票。我們願意以合理價值購買股票,但最終還是希望這是一隻成長股。」

「我會安安心心守著一隻股票度過兩三個蕭條期或者說市場週期。那樣的話,我就能瞭解公司是如何應對經濟蕭條期和繁榮期的。」

8.信賴卓越管理。戴維斯的投資依賴於AIG的漢克·格林伯格之類卓越的經理人;同樣,斯爾必也信賴英特爾的安迪·格羅夫和Sun American公司的艾利·布洛德。如果一位優秀的領導人離開了原先的公司去了別處,那麼斯爾必也會相應把資金投入該新公司,因為他信賴該經理人的才能。當傑克·格倫霍夫從富國銀行調到第一銀行,斯爾必立即購買了第一銀行的股票,而當哈維·格魯布出現在美國運通公司時,他馬上購買了運通的股票。

「任何一家公司要獲得成功,優秀的管理是至關重要的,這是華爾街公認的真理,但是一般的分析報告總是忽略這一點,」克里斯說,「分析師總是喜歡討論最新的數據,但是對我們而言,如果沒有事先評定公司領導人,我們絕不會購買任何股票。」

9.忘記過去。「計算機及其無窮無盡的數據庫總使得投資者關注過去,」斯爾必說,「人們從沒有像現在這樣根據過去預測未來。」華爾街的風風雨雨告訴我們最寶貴的一點就是,歷史不會完全重演。自1929年的大蕭條後,25年來投資者一直不敢購買股票,因為他們錯誤地認為1929年的歷史很快就會重演;二戰後,投資者不買股票的原因在於他們認識到經濟蕭條總是伴隨戰爭而來;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投資者不買股票,是因為他們正在準備應對1973-1974年熊市的重演。正如斯爾必在1979年所寫的:「如今的大部分投資者都花費了過多的時間用來防禦那些我們認為不大可能出現的相同程度的經濟衰退。」1988-1989年,投資者不買股票,是因為擔心1987年的經濟崩潰又將重演。而上述種種情況,他們事後都會感到後悔。從華爾街的投資經歷中可以學到無數謬誤,例如:「只有公司收益上升,股價才會上漲。」事實上,公司收益下跌時,股票通常表現良好。「高通貨膨脹率會危及股票。」但20世紀50年代初的通貨膨脹並沒有危及股票。「購買股票是防禦通貨膨脹的最佳保障。」但20世紀70年代初的情況卻並非如此。

10.堅持到底。「股票在1年、3年甚至5年內都會有一定風險,但10-15年就不同了。」克里斯說,「我父親進入股市時正逢股市巔峰期,但20年後當初糟糕的表現已經無關緊要了。在致股東的信中,我們一再重申:我們是在跑馬拉松。」

基金王朝戴維斯家族

  從祖父斯爾必·庫洛姆·戴維斯開始,到兒子斯爾必、孫子克里斯和安德魯,名耀華爾街的戴維斯家族,以屢試不爽的價值成長投資戰略和對投資的執著,成就了美國史無前例且最成功的投資家族。

  斯爾必·庫洛姆·戴維斯是這個投資家族的開創者,早年間,他就職於紐約州財政部保險司,在20世紀40年代,許多保險公司的股價並沒有如實反映出他們的全部資產。面對這些「被分析師遺漏、被經紀人忽略」的物超所值的投資標的,戴維斯果斷出擊,1947年,38歲的斯爾必·庫洛姆·戴維斯辭掉了這份可以給他安穩收入的工作後,跟妻子借來了5萬美元,開始經營起了自己的投資公司。

  這是他人生的轉折,這也是戴維斯基金家族的起點。20世紀40年代末,道瓊斯指數在達到l80點後不停地兜圈子,華爾街將保險股票拋在腦後,戴維斯就像一輛有軌電車,始終在保險行業的軌道上行駛如果美國的保險股價格過高,他就投資其海外市場的保險股;憑藉勤儉節約的作風和長期投資的戰略,運用最基本的保險股投資組合,一步一步創建了戴氏王朝。45年後,戴維斯5萬美元的初始投資實現了1.8萬倍的增長。

  戴維斯沒有將巨額財產留給後代,而是贈與了他們一份可以世代相傳的禮物極度節儉的美德、複利的理念和選股的入門技巧。雖然戴氏家族腰纏萬貫,戴維斯卻極為節儉,戴維斯認為「花一美元便是浪費一美元;不花這一美元就可以用來複利」。他的節儉咒語「用盡、穿破,湊合著點、克服著點」,這一直伴隨兒孫們的成長過程。在長大成人以前,他們家族的孩子們都不知道家裡其實很有錢,孩子們從父親或祖父身上學到的是:花錢,尤其是亂花錢,是一種令人後悔的壞習慣。

  「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在這個家族面前終結。第二代的斯爾必·戴維斯(Shelby Davis)創辦了自己的投資公司,並接管了紐約風險基金。他投資保險、銀行等永遠不會過時的公司股票,購買自然資源股、遠離熱門股,並選擇適度成長股,使風險基金在華爾街始終保持頂尖選手地位,他執掌的28年中有22年擊敗了市場。第三代的克里斯·戴維斯(Chris Davis)及安德魯·戴維斯(Andrew Davis)均是華爾街很著名的基金經理。

  戴維斯家族的投資是真正意義上的長期投資:「不是5年10年,而是終身永久。」他們的投資,從大多數美國人「不敢購買股票」的20世紀4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至大多數美國人「不敢不購買股票」的20世紀90年代。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中,他們經歷了「兩度漫長牛市、25次股價回落、兩度慘烈熊市、一次市場崩潰,以及七度輕微熊市和九次市場蕭條」;還見證了三次重大戰爭、一次漫長的通貨膨脹。戴維斯家族在這些曲折磨難中始終堅持長期投資即一生投資的理念,經過50年的試驗、犯錯和改進而形成的「戴維斯戰略」,在祖孫三代人中當然都有相應調整,但有10項基本原則始終不變:不買廉價股,不買高價股,購買適度成長型公司價格適中的股票,耐心等待直到股價合理,順流而動,主題投資,讓績優股一統天下,信賴卓越管理,忘記過去,堅持到底。

作者:約翰·羅斯查德 譯:石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7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