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指在21000點水平波動,人心趨淡,不少早前強勢的股份皆出現回套壓力,這自然吸引那些持有較多現金在手的投資者,細想現在是否一個好的入市時機,而如果是的話,他們的下一個問題自然是應該買甚麼。個人認為,這除了牽涉到個別投資者對市況的判斷之外,還與對手上投資組合的操作有很大關係;從正面角度看,這是憑藉經驗提高勝算,判別投資表現高低,盡量拋離基準指標的一次考驗。
在大部分情況下,揀股可能是大多數人的答案;然而,就算是揀股高手如林少陽,也有談出入市時機以優化投資表現的需要。今天,我們轉載林少陽一篇談論有關出入市時機的文章,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些經驗之談。『……近年港股長期維持上落市格局,我們總希望能夠從波幅中提升回報。然而,由於近年港股的波幅較往年飄忽,摸頂及摸底的嘗試往往得不償失。即使是本欄作者每日都金睛火眼留意著市況,亦往往錯失最佳的出入市時機。
對於讀者熱烈的提問,每次談及甚麼股票甚麼時候是否值得買入沽出及止蝕,本欄並不是不想回答,而是很多時都不知有何準則,可以很爽快(且事後判斷為正確)地回覆。對於這些問題,經過多年來多次失敗的教訓,我大約歸納為以下幾個重要的出入市準則:
即使是成交最活躍的股份,業績公告/收購合併/私有化/分拆股份上市等事件,若有出乎市場預料的公告出現,往往成為短線買賣的好機會,由於大部份投資者對有關股份都很了解,出入市的最佳時間窗口,就在公布業績當天的上午交易時段。對相關消息的判斷力,變得非常重要。以最近騰訊(700)公布的首季業績為例,那很可能是一份令市場無外驚喜的業績,公布業績當天入市,投資者還有很好的短線回報。
另一個例子是,……對於自己擁有資訊優勢的股票,投資者其實應該好好利用自己的優勢。以新意網(8008)為例,每季的業績公告是公開的資訊,而按照閣下對公司業務的一些一般商業常識,閣下應該大概可以得出其下季(2013年1-3月)的盈利增長將提速,最佳的買貨時機,便應該是再提早一點,在業績公布前一兩個月,在其他人對這家公司沒有興趣的時候,自己靜悄悄地入市。
在業績公布之前,股價在1.8-1.9元徘徊了一段很長的時間,要買貨為何不是當時考慮入市,而是要等到業績公布之後,全世界都知道其過去一季業績表現出色,股價急升之後,才再三考慮?當然,我不是說現在2.1港元不應該買入,但是一切關乎時機。這兩天兵荒馬亂,市況究竟是剛剛逆轉,還是只是一場虛驚,其實沒有人事先得知,新意網股價會否跌返2元上下沽售壓力才得以舒緩,還是就此打住大幅上升,根本沒法預測。
我只知道,如無意外2014年6月底止每股盈利或報11.5港仙(每股增長約15%),即未來一年股息回報約5.5%,而現價仍未扣除2013年6月底止每股股息10港仙,若扣除很快到手的本年度股息,則預期未來一年股息回報率是5.75%。這個價錢是吸引與否,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把尺,但是我只知道將現金放在銀行,現在的利息收入是接近零,而其他的REITs,無論是盈利增長動力,還是即時的股息回報,都有所不如。
盈利穩定性可以與之匹配的,就只有置富(778)及領匯(823),但前者的大股東是計數非常精明的長江實業(1),而後者2014年預期息率,即使扣除即將派發的2013年3月底止末期息,亦只有3.7%。話雖如此,即使股價很貴的領匯,相信股東沽貨的意慾,亦一樣很低,除非全球利率在很短時間之內,出現180%的轉變。』刊於5月24日
除了上述林少陽的做法,以技術(TA)主導的動力投資(momentum investing)是近年頗流行的一種「隨波逐流」炒法。事實上,過去兩年,港股明顯出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這造就動力投資的「上破阻力位看好,下穿支持位看淡,未破位之前則看波幅操作」炒法,變得越見有效。
林少陽在就6月5日指出,『大前研一所提出的M型社會概念,原來不單應用於社會結構,同時可以應用於股票市場──已幾乎擁有全世界的,上天會給他們更多,至於本來已很清貧的,卻連那些僅有的些微家當,也要被剝奪淨盡。如斯極端的社會環境,對長遠的發展,絕對不是好事。然而,在大勢未改變之前,做先知並沒有任何好處。』
這類動力投資的做法存在一定的概念:首先是被動,「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即動」,可以說是被走勢牽著鼻子走的被動做法;其次是操作能否成功端視乎阻力位及支持位是否介定準確;其三是假定價格及走勢已充份反映其他/所有影響市場的因素。
值得留意的是,包括動力投資在內的技術操作牽涉有很多人為性影響。一是技術走勢的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因為很多人用同一方法、同一思維看同一幅圖,然後採取同一行動。二是市場的一些買賣操作影響了圖表,例如指數更換成分股、粉飾櫥窗。三是莊家利用圖表製造出有利其特定目的走勢的「造價」問題,亦即是所謂「假突破」的人為陷阱。為了應付這些人為因素,我們需要引入價格過濾或設立其他確認指標,希望可以減少上述人為因素的傷害。
無論如何,動力投資不會永遠有效下去,我們需要因應形勢找尋合適的操作手法。另一方面,要留意技術分析不應單獨地使用,我們更應視技術分析為眾多了解市場的工具/角度之一,而非全部。我更喜歡的是,抽身於技術分析之上,估量市場參與者會如何部署,從而把握市場的各種傾向及可能的走向,再作自己的Plan A、Plan B策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