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4 THKET
| ||||||
Victoria之前寫過一篇「希望這只是我多疑」的文章,內容是關於香港上市的福記食品服務(1175),它在公佈業績當天,才決定要延期公佈。Victoria覺得有點不尋常,原因在公司何時公佈業績,應該早在一個月前就決定了。 這樣如果核數師不夠時間去完成公司的審計,公司應該一早發出延期的通告。到臨公佈業績的一天才決定延期業績公告,令我聯想到一些不好的事。如核數師跟公司意見不合,不肯簽名確認審計結果等。 停牌數月,一直公佈不了業績的福記食品,前幾天終於提出清盤呈請。這次福記食品出事,有不少大基金都是受害者。基金一向予人印象是資訊掌握得比別人多,為何這次會成為受害者? 主要原因是這次福記食品事件中有真有假,更容易令人中計。事件真的部分,是福記食品是國內其中一間送餐服務的餐飲企業,規模確實不少。 假的卻是福記的獲利能力。中國百強餐飲企業的平均純利率只有10%,福記近四年的平均純利率竟達30%,遠遠高於整個餐飲行業的平均水平。 盈 利可以做假,現金流卻騙不了人,福記的現金流一直不是靠業務保持,而是靠不停發可轉換債券來保持。一旦債券再沒有人買,企業便出事了。這個例子再次證明基 金經理不是萬能的。沒有錯,基金經理於投資上,很多方面比一般人優勝。在基本面上,他們比一般人更容易及更快得到最新資訊;在市場面上,他們控制的資金較 大,較易影響投資項目的股價表現。 大部分的基金經理都是金融系出身,對他們投資股票的行業了解,都不會比行內人清楚。如果行內人有心以一個亦真亦假的故事去騙你,基金經理是一樣會中計。 強如基金經理都中計,一般投資者對這樣的股票能怎麼辦? 我認為,可從兩個層面去減低這個深層風險。第一個比較容易做的,便是避免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裡,也就是分散投資。 如果你有100萬元,平均地買入五只股票作長線投資,即使不幸地其中一只是福記食品,你也就輸20%。一個輸了20%的倉要追回損失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情。 第 二個方法便是去增加自己的智識及眼光,用常識去想公司。生意如果這麼好賺,會不會引來很多競爭者?大家做的是相同的生意,什麼有一間的純利可以做到如此之 高?純利率做得這樣高,跟它所說的原因是否吻合?這些東西學校不會教你,要靠多看書及思考。多用一些常識思考,再用理性去戰勝貪念,我相信,中招(踩中地 雷股)的機會將大大降低。(作者任職申銀萬國證券,負責港股經紀業務,在2007年2月中港模擬投資比賽拿下冠軍) | ||||||
|
||||||
熱門部落格「投資客日誌」板主Albert認為,風險控管相當重要,只要是財務結構健全、本業獲利穩定,符合這些條件,基本上是就是可以投資的好標的。 口述.Albert 整理.周岐原我投資向來先以考量潛在風險為先,所以投資範圍以可轉債、龍頭股及高現金殖利率股為主。我看財報也從降低風險的角度出發,標的不需要有很高的EPS,但流動性、本業經營必須禁得起長期檢驗。 通 常我觀察財報會聚焦三大重點,首先是流動資產必須充足且高過流動負債外,最好是經營持續收入現金的業務。再者,我長期研究偏向防守性質的可轉債,所以看待 負債項目也比較仔細,我認為除了負債比應盡量壓低,除應付帳款、退休金等必要支出外,絕不能有以短債支應長債的不良情況。第三,企業獲利要以本業收入為 主,且獲利能力穩健,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最好能持續高於一五%。 雖然目前大盤指數不算低,但仍可以找到一些業績出色的好公司,財報數據符合我的挑選條件的如中碳、中保和茂順,就是不錯的例子。 這 三家企業各有獨特利基,能確保本業穩健獲利,最明顯的跡象,就是營業利益都占稅後純益大部分比重,也就是大部分的獲利都來自本業的經營成果。而且經過金融 海嘯洗禮,這三家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近三年平均仍有一五%左右,對股東而言,投資回收程度還不錯。其中,以經營保全業為主的中保,近幾年EPS接近四 元,獲利相當穩定,而中碳是生產鋰電池負極材料領域的熱門廠商,身處在高成長、高獲利的軌道上,未來展望也值得期待;而生產油封等密閉元件的茂順,產業雖 然較冷門,除金融海嘯那一年外,每年EPS都超過四元,只要選在股價夠便宜的時機介入,其實也是不錯的投資。 此外,這三家廠商流動資產充沛,負債比都在三成上下,財務結構健康。從這些角度出發,就比較不會選到地雷股了。 Albert選股建議: 永遠要考量投資風險,負債內容單純、比率偏低的公司比較好。 私房選股 公司 名 稱 營收(億元) 毛利率(%) 營益率(%) 每股純益(元)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一季 第二季 第一季 第二季中碳1723 16.7 20.6 32.5 32.5 27.4 28.4 1.79 2.25 中保9917 14.4 14.5 49.7 49.9 23.4 23.6 0.95 1.00 茂順9942 3.4 4.2 31.7 32.7 19.2 19.7 0.82 1.31 |
|
||||||
特區政府打地產 炒家,呢次不是狼來了,而是餓虎擒羊,徵收最高達15%嘅額外印花稅,炒家唯有退避三舍。政府呢招係幾夠辣,但令人不解嘅就係唔肯講明額外印花稅由賣家負 擔,搞到地產代理不知如何是好。根據報導,中原地產內部有指引,叫代理講明,額外印花稅由賣家支付,但中原嘅勁敵美聯就跟鄭汝樺局長行事,叫代理拉埋買家 賣家雙方談判如何攤分。中原仲立即為一啲須要繳付額外印花稅(即持有期少於兩年)嘅樓盤加上SSD印記,稱之為SSD盤(Special Stamp Duty),提醒代理特別留神。 左丁山特登打電話問吓地產代理極資深人物地產W,問吓佢意見,SSD究竟應該由邊個俾?地產W答得斬釘截 鐵:「如果我係買家,SSD一個崩都唔俾,梗係要賣家負責啦,鄭汝樺局長冇膽兼腳軟,唔敢講明要由賣家負責,抵鬧之至,打老虎就打老虎啦,使乜含糊其詞, 叫買家賣家商量啫,根本冇得商量,SSD一定要賣家俾晒。」 有冇術出呀?地產W話:「依家都有嘅嘞,譬如豪宅印花稅高達4.25%,咪有買家賣家故意以較低價格成交,餘額唔寫入買賣合約,私底下搞掂囉,但稅務局對此早有經驗,吼到實晒,隨時會追查番嘅。有埋SSD之後,相信故意㩒低成交價嘅交易,會有所增加,稅務局要留神啲嘞。」 現 在去買樓,用家最好避開啲SSD盤先,唔好沾手,以免交易時麻煩多,淨係拗SSD由邊個俾已經夠煩,即使地產代理已說服賣家繳付SSD,仍然未必信得過, 地產W話:「可能本來係一千萬元嘅樓,賣家要賣一千二百萬,交咗一百八十萬SSD,佢仍然袋多咗二十萬,買家做咗羊牯。」如此市道下,賣家有冇辦法加價出 售,將SSD轉嫁到買家身上呢?表面睇就比較難,除非買家係儍仔,但係轉嫁到一部份,實在不足為奇。故此地產W認為點都係忘記啲SSD盤,係市面上仲有大 把唔駛交SSD嘅二手樓嘅啫。 |
|
||||||
今年是金融股回春的一年,但是金 融股從銀行、壽險到證券,究竟哪一個次產業將率先起飛?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商業周刊》特別邀請三位金融產業的專家,包括被《機構投資人》(Institution Investor)雜誌票選並列二○一○年台灣最佳金融產業分析師的摩根大通金融產業分析師許世德以及二○○五年拿下《亞元》(Asia Money)雜誌最佳金融產業分析師、現任野村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王嘉樞以及惠譽信評資深副總李信佳,來替讀者解惑。 看好標的一:企金、消金龍頭 率先受惠景氣轉好、ECFA題材 三位專家一致認為,銀行業將是首波受惠利差擴大、景氣回溫以及中國議題等三個題材,率先回溫的金融次產業。 銀行業景氣基本面回升的參考指標之一,是存放比(LDR)。許世德以台灣上一個景氣循環起升點一九八七年為例指出,當年台灣銀行業的存放比達到了歷史新低 的七七%。之後隨著台灣景氣起飛,存放比一路上升到景氣循環高點一九九五年的約一二○%。 自一九九五年之後,台灣經歷了十多年存放比下降,終在二○○九年,存放比再度跌回上次景氣循環起升點的七七%。 許世德看好未來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效應下,機械、紡織、石化、汽車零組件回台投資以及陸客觀光需求帶動下的航空、休閒、飯店和零售業的投資 增加,繼而帶動貸款需求,預計在二○一○年到二○一二年間,貸款的年化成長率將達一一%。 景氣回溫加上放款成長,將帶動銀行業利差(NIM)改善,預計將從今年的一‧二三個百分點持續改善到明年的一‧四五個百分點。在這樣的情況下,最看好的是 活存占比高,而且存放比相對低的銀行。 王嘉樞觀察到,失業率從去年的五‧七%,十二個月之內就降低到四‧六%,「十二個月內,失業率掉一個百分點,這是過去二十年來,台灣沒有發生過的。上次有 這麼強的就業復甦,是一九八七年的事。」也因為就業復甦強勁,薪資開始上調,「有很強的就業,加上薪水又在增加,所以消費就變得非常非常強。」 各項長短指標的數字都指出,今年都對銀行業的基本面有利。王嘉樞認為,這對消金和企金業務都有所幫助,但因為台灣銀行業的消金業務利潤較高,成長動能比較 容易轉換成獲利。這也反映在國內五大外資的金融股看好名單中,消金龍頭中信金、企金為主的第一金,都獲得至少三家外資機構的買進評等。 看好標的二:大型券商 能吃TDR、IPO商機 其次,則是股性活潑的證券業。許世德從中央銀行的國際收支表計算,過去兩年多來,由於遺產稅的調降以及兩岸關係轉溫和等因素,「鮭魚返鄉」的資金高達五百 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四千八百億元)。資金返台,勢必造成台幣升值和升息,「當台灣看到的是strong currency(貨幣強勢)和升息的時候,你要買什麼業務……,要買進本土券商,」許世德強調。 許世德認為,未來由於台灣逐漸走升息循環,收益轉好,持續吸引資金返台,投資台股的人就會增加。 再加上兩岸金融交流,台灣資本市場開始推動台灣存託憑證(TDR)和首次上市(IPO)的商機,讓證券業更有賺頭。許世德以香港為例,香港簽訂 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之後,股市成交量從一九九六年至二○○二年平均每日港幣九十億元突然增加到○三年至○五年的二百四十億元。股市成交量,就 如同證券業的活水,量越大,基本面越好。 李信佳則認為,券商能否受惠IPO和TDR商機,最主要還是「大型券商占的優勢會比較大,」所謂大型券商,李信佳指的是至少市占率超過四%以上的券商。 主因是大型券商比較有條件承做IPO或者TDR,「因為做承銷業務,太小沒辦法做,因為風險太大,假如掛牌失敗,要賠很多錢。也需要很多研究後台的支援。 我覺得只有比較大型的券商有挑選案子、配售的能力。這些能力,中小型券商是不具備的。」李信佳強調。 看衰標的:壽險業 回溫最慢,且大陸市場仍打不開 王嘉樞則有不同的聲音。他認為證券業市場已經飽和,加上三個次產業中,證券進入大陸市場相對困難、目前尚看不到開放的跡象,較不看好證券業。 一致不被看好的,則是壽險業。主因有二。第一,壽險業受惠升息循環的速度會最慢,一定要等到景氣確定回溫,債券殖利率走揚,才有可能受惠,「當存放比還沒 起來之前,bond yield(債券殖利率)會不會上來?不會。所以誰要先賺到才能讓壽險賺?是銀行。」許世德強調。 第二,就兩岸議題來說,壽險業要真正受惠,也還有很長的距離。雖然大陸對外資壽險公司開放得早,但李信佳認為,「兩岸三地來講,人壽還是一個長期的投 資。」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陸本地的壽險公司多半透過強力的銀行通路銷售。 缺乏有利管道下,台資壽險公司難以迅速切入本地市場,最明顯的是例子是國泰人壽進入中國五年,仍未獲利,如今把損益兩平的時間點設定為十年之內。王嘉樞更 直接把以壽險為主的國泰金評等列為「減碼」。 但對基本面轉旺的銀行股來說,今年最大的變數,是政府現階段如火如荼的打房政策。許世德分析,若房價修正一○%,對銀行資產和獲利並不會有負面影響,反而 可能因為價格下修而增加買氣。但如果房價大幅下跌二○%到三○%,屆時恐影響台灣整體景氣狀況,就會對銀行的獲利造成衝擊。 【延伸閱讀】5大外資推薦8檔金融股股票名:中信金 外資:野村、高盛、JP摩根 看好理由:■ 手續費收入為業界之冠 ■ 3月份ECFA兩岸金融補充協議有想像空間 ■ 美國子行壞帳率僅0.6%,最壞狀況已過 目標價(元):24.1-28 股票名:第一金 外資:野村、JP摩根、花旗環球 看好理由:■ 活存比例高,升息循環中淨利差優於定存高的同業 ■ 資產重估之後,每股面值可望增加7.3元 ■ 上海分行開設,有利提高台商融資需求 目標價(元):26-33 股票名:玉山金 外資:野村 看好理由:■ 信用貸款市占率可望快速成長,去年第3季年增率3成 ■ 為民間銀行對中小企業放款龍頭,可望受惠登陸商機 ■ 購併高雄企銀後企業改造已完成,規模經濟浮現 目標價(元):21.4 股票名:富邦金 外資:野村 看好理由:■ 合併安泰人壽後,資產收益率從原先3.45%提高到4.2% ■ 銀行部分呆帳年底提撥完成 ■ 現金股利殖利率接近5% 目標價(元):45.2 股票名:兆豐金 外資:JP摩根 看好理由: ■ 獲准為人民幣現鈔拋補銀行,預估隨著人民幣需求上漲,相關手續費收益貢獻度大增 ■ 放款部門將受惠國內外今年強勁融資需求 ■ 每年現金股利殖利率超過7% 目標價(元):25 股票名:永豐金 外資:麥格理 看好理由: ■ 美國子行FENB虧損今年可望減半 ■ 淨利差今年將反彈5到10個基點 目標價(元):15.8 股票名:元大金 外資:高盛 看好理由:3月份ECFA兩岸金融補充協議,若放寬證券公司登陸條件,元大證擴展版圖速度優於同業 目標價(元):26 股票名:台新金 外資:高盛 看好理由:若順利取得陸銀業務策略聯盟,進軍中國速度有機會超越同業 目標價(元):17 |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182747
|
||||||
鄭超文堅守的操作原則,即反轉必有形,所以只要頭部出現他就賣股,底部出現則勇敢進場。 今年初,就是因為把握住這項原則,讓他獲利落袋為安,而且伺機尋找新的切入點。 他認為,目前底部還未出現,現在不需要每天看盤,預估明年三月後,才有新行情產生。 撰文‧歐陽善玲 今年過完年,大概二、三月的時候,我就告訴身邊所有朋友,不要買股票!如果要買,就等到九月,待我發號施令後再來買。」著有《點線賺錢術》、《股市K線大 贏家》、《破浪》等暢銷書的作家鄭超文,在台股八八○○點之上,就開始慢慢出脫持股,接下來將近一整年的時間,他遊山玩水、野外露營,幾乎不碰股票。 能夠這麼篤定、甚至奉勸朋友九月之前別進場的原因,就在大盤周KD已經透露:「行情再好也走不遠,指數向上壓力沉重。」掌握方向 先看量再看價當時,鄭超文以波浪理論的調整週期,初步估計台股會在九月見到低點。「指數從高點反轉,至少會經過五個月的調整週期。加上美國股市要反轉,至 少也要五個月的時間,這樣算起來,大概九月再來買都不會太慢。」他說。 現在鄭超文持有的部位,都是不受行情影響而調節的長線標的,像金融、資產股;至於短線操作的股票,他在去年底至今年初陸續出脫後,就選擇退場觀望,已實現 獲利約有三成左右。而能夠洞燭機先,比別人早一步離開市場、避免虧損的原因,就在線型會說話。 「二○○八年五月,指數最高九三○九點,當時周線高檔長黑,最低收在八八三四點。我認為,目前台股要突破這個關卡不容易,八八○○點以上應保守操作,就開 始賣股票。」鄭超文說,要判斷行情其實不難,先看「量」再看「價」,就能有效掌握未來方向。「過去,我一直強調『四大定石』概念,像今年高點九二二○點出 現周線長黑,台股要越過這個關口,就不容易。」他解釋,技術分析最重要的指標是「形態」,再來是量、價、時、勢,也就是四大定石;但因為「形態」是由連續 多日的量、價組成,所以只要觀察這兩項指標,就能判斷基本行情。「就股市作手觀點,量是第一,價是第二。像金融海嘯前,大盤在九八○七點出現日成交量近三 千三百億元大量,我想,今年最大量只有二千億元出頭,沒有量能,高點一定不會過。」以周K線當作技術觀察指標,鄭超文在九三○九點出現的周線長黑,發現賣 點。同樣的道理,他也利用周K線,找到這波大盤支撐價位。「○九年五月中國移動入股遠傳事件,大盤出現金融海嘯以來最大量,周線跳空,判斷指數應該不容易 跌破這根周線長紅的上緣、約六六○○點位置。」透過周K線量、價表現,鄭超文輕鬆判斷高檔反壓及低檔支撐點。不過,自金融海嘯以來,鄭超文的操作態度就相 對保守,這兩年行情樂觀,他的持股頂多只到六成。隨著指數攀升,他開始賣股,只留下長線趨勢看好的標的。 操作原則 底部出現才進場「其實,大盤漲到九二二○點根本不是多頭;這麼說好了,『道氏理論』講指數背離醞釀反轉危機,只要主力部隊沒有出動,都是次要行情。像這波 金融股就沒有特殊表現,僅靠傳產股支撐,台股就只會有中、短線行情。所以金融海嘯後,我買的股票就不太多了。」鄭超文堅守一項操作原則,「我常說反轉必有 形,所以底部出來我才玩;只要這項原則掌握住,做股票就很輕鬆了。」他認為,大型頭部必定要有充實的底部,而這個充實的底部,短時間還未出現,所以現在沒 必要每天看盤。 「目前,我先看到六六○○點,如果跌破,我就不玩了,進場時間會再往後延。」鄭超文笑說,自己年紀大了,沒有能力再去注意小細節,所以必須抓住幾個重點。 像低檔大量無法有效站穩,或周線最大量收盤價沒有站上去之前,行情看再多也沒有用。 至於看好標的,長線而言,鄭超文首選資產、金融股。「台灣經濟如果不走回頭路,那麼就中國大陸經驗來看,資產股就具投資價值;尤其大盤在六六○○點附近, 所有資產股都可以考慮。」鄭超文說,特別是帳面價值沒有重估的公司,就值得布局。但要注意,部分大股東質押過度,以及本業沒賺錢的標的,必須避開。 另外,金融股也是他推薦的長線標的。「現階段比較需要考慮的部分,在釐清歐債對這些金融股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有沒有辦法解決。」他認為,如果影響有限,那 麼金融業或許只要兩岸小小放寬政策,就可以填補損失;而看好金融股的條件,同樣在資產利多,具相關題材的公司,都值得布局。 展望龍年 操作難度仍高「布局金融股,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籌碼能不能掌控得住。只有充分掌握籌碼,金融股才能真正發動攻勢。」鄭超文舉例,像二十年前的國泰建設, 就是當其他營建股漲翻天的時候,相對沒有表現;而當台股漲到一二○○○點時,國泰建設股價稍微震盪一下,就拉出長紅。這就是主力收購籌碼後,發動攻擊最好 的例子。 但話說回來,現在玩股票沒人有把握。展望明年,台股操作難度恐怕仍高。「現在最大問題,是所有投資人的錢都被卡在電子股,而以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來講,電 子股就占六成,等於所有錢都陷在這裡面,如果電子產業明年看不到春天,就算台股有行情,也只能靠金融、傳產股撐腰。」鄭超文說,台股只要能擺脫歐美景氣影 響,就有機會走一番行情。但就產業比例來看,電子股所占比重太高,光靠傳產、金融股推升,大盤無法有太好的表現。 「目前推測,美國道瓊指數接下來再破底,及台股在六六○○點之上找第二隻腳的機率,有七成左右。」他說,受歐美景氣不佳拖累,明年電子股表現不會太好;而 面對國際變數紛擾,估計台股至少也要到明年三月之後,才會有新行情產生。 「事實上,八月初周線長黑跌破之後,我和朋友開玩笑說,這種叫『殺無赦』的行情,不太可能過得了,大盤整理時間甚至會超過八個月。」鄭超文認為,不論是周 線長黑破底,或長紅突破盤整區,都是行情出現重大改變的關鍵,方向要扭轉不容易。 「另外,美國實施QE1(第一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2︵第二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用資金砸出市場行情。這種用鈔票堆砌出來的多頭假象,最後很可能 被打回原形。」鄭超文提醒,接下來就算美國祭出QE3(第三波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指數還是有機會見到低點,甚至要進一步思考,行情有沒有可能回到QE1 之前。 在產業布局上,鄭超文說,電子股本來就碰到供需失衡問題。在中國成長取代不了歐、美衰退幅度下,投資人應調整操作習慣,避開電子股。未來台股的多頭行情, 得靠內需、觀光表現才可能辦到。 鄭超文 出生:1955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財經作家 學歷:中興大學社會系 2011年贏家3心法 1.嚴守紀律,周K線高檔長黑找賣點。 2.底部未確認前,不輕易進場。 3.周線低檔大量站穩,三天不創低點可搶短線。 對2012年景氣看法 受歐美景氣不佳拖累,電子股表現不會太好。台股至少要到三月之後,才會有新行情;但向上突破8800點不易,底部支撐先看6600點。 鄭超文長線看好的族群 北部資產股 士紙(1903)、士電(1503)、裕隆(2201)、南港(2101)、新紡(1419)、台肥(1722)、遠東新(1402)優質金融股 彰銀(2801)、華南金(2880)、第一金(2892)、合庫金(5880)、台企銀(2834)、兆豐金(2886)、富邦金(2881) |
|
||||||
一場拖了七年之久的合併案,終於靠岸,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尤其大股東巧妙閃躲最大罩門,避開個人風險,成了整場合併得以順利過關的最大關鍵。 撰文‧劉俞青 四月五日下午六點,開發金召開臨時董事會,經過近二個小時的討論,結果終於在晚上八點出爐:開發金將以五.五元現金加一.二股的開發金換取一股凱基證的價 格,公開收購凱基證股票。也讓這場歷時七年的合併,儘管難掩瑕疵,但總算即將靠岸。 辜仲花了整整七年的時間,苦苦等待二千五百個日子之後,總算有了差強人意的結果。 選擇公開收購方式 避開股東會決議 根據投資銀行界人士分析,這回辜仲的戰略,顯然經過高人指點;一來由於這是一場購併雙方的實際負責人都是「辜仲瑩」的關係人交易,因此在外界最關注的「價 格」上,他費盡心思小心推敲,以杜外界悠悠眾口;但更重要的是,他巧妙避開自己最大罩門-也就是整樁收購案從頭到尾,都無須經過開發金股東會這一關,是這 場合併案過關的最大關鍵。 因為辜仲在開發金僅持有為數不多的股權(外界推測約一二%),就掌握這家市值高達一千億元的金控公司,如果再扣掉質押部分,真正股權幾乎所剩無幾;換句話 說,在持股不高的前提下,只要是必須經過股東會動用表決權通過的議案,辜仲心裡很清楚,那是吃力不討好。 而這次公開收購案的巧妙之處就在於,根據︽證交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公開收購只要董事會通過送金管會核准即可執行,無須經股東會,等到收購成功,兩邊要正 式合併,才需經股東會通過。換言之,無論收購價格合不合理,超過八成的開發金小股東對收購本身毫無發言權,只能被迫吞下這項決議。 此外,過程中稍嫌粗糙之處還有,如果認定兩家公司的實質負責人都是辜仲,那麼一般購併時對所謂「經營權易主」的溢價計算,在這場購併中肯定受到影響,價 格,當然也應該重新計算;況且,如果認定購併雙方是實質關係人,則這次董事會中並未做到該有的利益迴避,也讓人遺憾。 實質負責人同一人 合理價格難認定 儘管如此,為了順利推動合併,這條漫漫長路,辜仲走了整整七年。 七年前,辜仲曾經發動一場驚動江湖的「三合一」大合併,想要將凱基證(當時為中信證)、統一證兩大券商,與開發金旗下的大華證三家合併。最後因為合併價格 過高產生「自肥疑慮」,引起外界高度爭議,由官股董事跳出來喊「卡」,也創下台灣金融史上第一樁由官股董事表態阻擋合併案的首例。 合併案不成,有如魚刺卡在喉嚨;另一方面,台灣證券市場經過整併,去年四月元大金合併寶來證後,一舉拉開和辜仲在證券經紀市占率上的差距。因此這次辜仲準 備充分捲土重來,頗有背水一戰的壓力。 首先,他記取教訓,上一回既然栽在「價格過高」以及「公股阻撓」,這一次,他請出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對於價格斤斤計較,搬出一堆數據證明自己「價格合 理」;另外,他事前和公股充分溝通,達成共識,讓公開收購案在董事會得以安全過關。 其次,這次他經過精密計算,決定捨一般的購併方式,改採「公開收購」,讓市場人士讚嘆「高招!」公開收購除具備前述不用經過開發金股東會同意,為辜二少避 開因持股不多、以致股東會可能無法過關的最大風險外,公開收購比起一般購併,時程上也短了許多,因一般購併必須雙方董事會通過,再送兩邊股東會各自通過。 以最近的元大金、寶來證的一般購併案為例,從宣布合併到合併基準日,整整一年時間;但開發金走公開收購方式,只要過程順利,估計今年第三季底就可順利合 併,對過去作為飽受外界質疑的辜仲而言,為免夜長夢多,公開收購是最好的選擇。 而對外,公開收購的方式等於是讓被併的凱基證股東,「有表達意見的空間」,頗有美化購併動機的功能,開發金發言人張立人表示:「如果採用一般購併,雙方必 須同時召開董事會通過,外界可能又有話說,質疑兩邊都和辜家有關。」如今此案一過,除了壯大辜二少的證券版圖,經紀市占率逼近一成,拉近與元大市占一四. 五%的距離之外,另一方面,外界好奇,到底在這次合併中,辜仲究竟可以拿到多少好處? 要回答這問題,先得看辜家在凱基證的持股有多少;張立人搬出三年前凱基證發行GDR(海外存託憑證)的公開說明書,表示辜家目前在凱基證持股僅約八.五 六%,加上中壽持股合計也不超過一五%,不過這個數字與外界的認知,頗有差距。 過去市場認知,泛辜家在凱基證持股約四成,即使打個折以三成計算,則這次合併後,辜家相關持股共可套現五十四億元,而且公開收購流程迅速,預料這筆錢二個 月內就可輕鬆落袋。 眼前辜二少剛好就有個資金缺口緊急待補,因為去年底︽公司法︾修法通過,未來質押過半的股權不得行使表決權,而辜仲在開發金的董事法人興文投資的質押比高 達九八%,明年估算要回補約十五億元,這筆現金無異是及時雨。 辜二少也許因為這樁合併,資金壓力頓時減輕不少,但相對在這場合併中,始終沒有發言權的開發金小股東們、應當利益迴避而沒有堅持原則的董事們,仍讓這場合 併徒留許多遺憾。 公開收購VS.一般購併 公開收購(金融控股公司 投資管理辦法第2條) 一般購併(公司合併)(金融控股公司第26條)送董事會決議:過半數董事之出席,出席董事過半數之同意 送董事會決議:董事們就合併事項,作成合併契約收購案即可通過 送股東會決議:二分之一以上股東出席,且出席股東表決權三分之二以上同意 合併案才得以通過 製表:陳兆芬 |
|
||||||
財政部推出證所稅版本後,雖然台 股第一天以大漲回應,似乎有利空出盡的味道,但對大戶和中實戶而言,為了規避課稅,已經開始計畫所有可能的劇本,並打算明年起減少股市進出;而散戶在獲利 更加不易下,只能買些高殖利率的股票長期投資。在稅收減少下,政府最終還是最大的輸家。 撰文‧張弘昌、歐陽善玲 自從陳冲新內閣二月上任、拋出準備課徵資本利得稅後,證所稅陰霾就籠罩台股整整二個多月,雖然四月十二日財政部正式推出課稅版本,讓十三日的台股在利空出 盡下勁揚一二五點,然而證所稅的利空真的出盡了嗎?中實戶和散戶又該如何因應? 增稅收?白忙一場比較可能專業投資人劉友威表示,證所稅是執政黨選前的競選支票,目的在縮小貧富差距,但講白了,政府是透過證所稅演戲給選民看,而先前台 股受壓抑,指數每天都開高走低,則是市場實戶在做反映,演戲給大家看。等到稅收成效不彰,兩年後面臨七合一選舉,各政黨一定搶著開槍,取消證所稅。 劉友威認為,證所稅雖以追求「公平、正義」為目標,但實際結果卻一點也不公平、不正義。不公平的地方,在進入股市十個有八個賠錢,「像我有位朋友是大學經 濟所所長,只要看到有股票亮燈漲停,就以為我有賺錢,真是搞不清楚實際狀況。第一、有股票漲停不代表我就持有;第二、就算我持有,也不代表我會賣掉或賺 錢。以這幾年經驗來看,現在真正賺大錢的股票部位,都是我擺放超過十二年、長期配息穩定的個股。」至於不正義的地方,在不管市場行情有多壞,不論個人賺或 賠,進出股市都已有課徵證交稅了,現在財政困難,要再課證所稅,對中實戶來說就有欠正義。 劉友威認為,現在財政部版本免稅額是三百萬元,到了立法院,立法委員為討好選民,勢必會再拉高額度,最後定案結果會更難課到稅。 然而無論如何,財政部的證所稅已經推出,如果順利完成立法,明年將正式上路,對市場許多大戶和中實戶而言,現階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未雨綢繆,針對財政部的 課稅方案進行避稅規畫。在記者接觸的多位大戶和中實戶裡頭,幾乎每一位在心中都有好幾套劇本因應,結果可能如劉友威所說的,政府根本增加不了多少稅收,最 後白忙一場。 劇本一:申請假外資 首先是利用假外資身分。在財政部正式推出證所稅版本前,就已表明不會對外資進行課徵,而是鎖定在國內法人、大戶、中實戶和散戶,這雖然解除了外資對台股的 潛在賣壓,但無形中也大開方便之門,讓有心人有機可乘。 一位在國內經手大戶代操且頗負盛名的經理人表示,以財政部的課稅方式來看,未來大戶要規避證所稅,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私人銀行管道,轉換成外資身分進入台 股投資,相較使用人頭戶,此舉不但一勞永逸,也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例如人頭戶的舉發。 這位經理人指出,以一般私人銀行開戶為例,門檻至少要一百萬美元,折合約新台幣三千萬元,對許多大戶和中實戶來說是「小case」,而且國內有不少銀行就 提供這樣的服務,不必特別出國一趟就能辦理,手續相當方便。 事實上,在財政部公告證所稅版本的次日早上,整個投資圈就開始沸騰起來,除了熱烈討論證所稅制度的良窳外,另一個討論的熱點就是因應之道,也就是如何避 稅,包括如何申請假外資,有金融機構的業務員甚至開始做起生意,對潛在客戶傳遞開戶文件,連簡報資料都已經完成。 下單成本與匯兌風險較高 攤開這些開戶文件,流程說明可說是相當清楚,大戶或中實戶只要在台灣簽好和備妥相關個人文件,交給業務員寄到第三地(例如香港),並由金融機構完成徵信和 開戶手續後,即可開始下單買賣,下單可藉由業務員或直接打電話給第三地的交易員;惟要注意的是,在下單前必須先將足夠的金額匯到指定的銀行帳號。 在所有開戶文件裡,多半和在台灣開立證券戶沒有太大的差別,唯一最大的不同就是護照影本,必須採用第三國的護照為佳,主要是可以規避政府的追蹤查核。一位 投資大戶就表示,倘若用中華民國的護照,很容易露出馬腳。 另外,利用假外資下單的成本較國內下單貴了不少,除了原本的證交稅千分之三外,買賣的手續費要千分之二,比一般券商還高,不過這部分可以談條件,據了解, 至少七折以下,主要是看下單量和下單金額。此外,還有經手費和保管銀行年費,分別是一四五○元(按單一股票且單邊買賣動作收取,意即買一次或賣一次都要收 取費用)和千分之一(每月底依帳面淨值扣除)。 除了看得到的費用外,匯出匯入的金額還要冒著匯率變動風險,因此這部分也是必須考量的成本。 整體而言,雖然假外資身分隱匿又可以規避證所稅,但成本較高卻是不爭的事實。一位投資達人就認為,大戶將降低進出意願,持股周轉率也會降低,以總稅收概念 來看,不但證所稅課不到,證交稅收也會跟著減少,政府稅收不見得會增加。 不過利用假外資身分在未來有一個潛在風險,就是財政部近年來正在仿效美國,研擬實施「國外控制公司」(controlled foreign corporation, CFC)的反租稅避稅制度。在美國,CFC主要是用來對付利用成立境外公司來逃稅的美國公民,任何境外公司,包括在免稅天堂註冊的公司,只要它的主要控股 人是美國公民,這家公司的美國股東就必須按美國的稅法繳稅,即使境外公司未分配盈餘也視為已分配。 一位專門在替上市櫃公司大股東打理稅務問題的會計師指出,這個制度一旦實行,財政部可能採取的方式有二,一是按照CFC規定課稅,另一個就是否定境外公司 存在,回歸證所稅精神補稅並加計處罰。然而由於財政部還在紙上作業,加上美國有︽外國帳戶稅收遵從法︾(Foreign Account Tax Compliance Act,FATCA)作為依靠(自二○一三年起,要求全球金融機構要向美國稅局通報,擁有美國護照或綠卡客戶的所得資料),因此台灣能否成功實行還在未定 之天。 劇本二:採用人頭戶 第二個方式,就是一九八八年復徵證所稅,大家習慣採用的「人頭戶」。有多位億元級中實戶就表示,營業員為留住大戶,一定會提供「找人頭戶」的服務,幫客戶 解決問題。儘管這種避稅方式以目前國稅局的稽徵方式很容易查到,但就像闖紅燈一樣,抓不勝抓,頂多是找到一兩個具指標性的大戶,殺雞儆猴一下,不會一一徹 查。 就像去年奢移稅上路後,政府為了展現打房的決心,針對房地產界有名的「三黃一劉」進行打壓動作,其中有「勇哥」之稱的黃勇義,因為利用人頭逃漏稅違反︽稅 捐稽徵法︾,被檢調聲押。但截至目前為止,也僅有極少數的大案,因此對許多操作資金沒有百億元,但有億元以上的中實戶而言,人頭戶是避稅的選項之一。 例如一名身價十億元以上的大戶,若有三億元資金在股市,每年獲利一成、即三千萬元,其實只要找十來個人頭戶就可解決證所稅問題,實務上並不太困難;而有十 億元以上資金的人,則可能透過假外資方式處理。 一位股市老手在財政部方案出爐後,就接到營業員告知:「以後我也可以幫﹃外資﹄下單!」亦即如果客戶轉成外資,營業員也可幫忙下單,這也是營業員另類求生 法,但也顯示,未來的假外資一定會增加不少。 劇本三:轉興櫃買賣 第三個方式則是利用興櫃買賣差價來避稅,也就是針對超過三百萬元免稅額部分跟券商進行興櫃股票買賣,製造假虧損以符合免稅規定,不過這個方法在有券商涉嫌 以興櫃股票差價支付康師傅TDR介紹費的事件發生後,已經大大的拉高風險,願意配合的券商也大為減少,因此成功機率已經不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現在手上有虧損的股票,在沒有大幅下跌的風險下,可以等到明年以後再賣,如此就可以利用稅法上「盈虧互抵」的優勢,減少未來要繳稅 的金額,一位手上套牢許多生技股的大戶就坦承已有這樣的打算。 雖然這次政府強力準備實施證所稅,而中實戶也抱持著「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的態度,但不論是假外資、人頭戶或轉換成法人公司,共同的後遺症就是成交量 會大幅減少。 多位中實戶就不滿表示,明年開始台股將進入冰河期,成交量勢必減少到五百億元以下,甚至二、三百億元,「一千億元就叫天量」,在這樣的情形之下,主力不敢 亂拉股票,股價波動必然下降,整體市場本益比都會往下修正;而中小型股也將成為一攤死水,不利公司募集資金。 至於一般散戶,儘管高達八、九成的人都在賠錢,而且要獲利高於三百萬元的門檻也相當高,因此被證所稅「拔鵝毛」的機會相當低,但受到中實戶交易量銳減、股 價波動降低的影響,獲利更加不容易。目前國內一般自然人在成交金額和持股市值比重方面,分別只剩六二.七%和四○.四%,未來勢必進一步減少,而不必課稅 的外資比重,將不斷上升。 「散戶唯一能做的,就是挑選高殖利率股長期投資,賺取比定存高好幾倍的股息;至於股票價差,就不必有太高的期待。」一位中實戶表示。總而言之,在大戶、小 戶都退場的情況下,證券稅收就會縮水,政府將成為最大的輸家。 假外資手法解析 外資帳戶開戶 4 步驟 1 相關文件 個人戶:備妥身分證件、護照影本(採用非中華民國國籍)、通訊地址證明文件及填妥開戶書表公司戶:(以下文件須負責人親簽) 1. 填寫開戶書表 2. 提供公司執照影本、公司章程影本、公司負責人或被授權人員之護照影本、董事會議紀錄摘要 2 開戶手續 1. 填寫開戶文件 2. 郵寄開戶文件至第三地(如香港)3. 金融機構告知客戶證券帳戶與銀行帳號4. 金融機構自第三地郵寄確認信函予客戶5. 匯足金額到銀行帳號即可下單 3 下單流程 成交回報 4 交易費用 買賣手續費:0.2% 證券交易稅:0.3% 經手費:1450元(單一股票且單邊買賣動作)保管銀行年費:0.1%,每月底依帳面淨值扣除(註:某家金融機構牌告費用) 3道「過牆梯」 中實戶避稅的 3 種對策 假外資 【優點】 可以將資金轉往第三地,利用假外資身分回台投資,免繳證所稅 【缺點】 1. 交易成本較高 2. 未來財政部可能實施「國外控制公司」(CFC)制度 人頭戶 【優點】 1. 利用每戶300萬元免稅額規定,免繳證所稅2. 只要交易金額不會太大,政府只會抓大放小 【缺點】 1. 人頭戶道德風險 2. 財政部查稅風險 興櫃買賣交易 【優點】 交易興櫃股票製造假虧損,以符合免稅規定 【缺點】 1. 某國內券商發生介紹費事件後,券商配合意願降低 2. 財政部查稅風險 |
-
在《避開股市的地雷》新書發佈會上的辯論
上週六,深圳東方港灣投資公司的鐘兆民跟我辯論銀行股。
張:你為什麼不看好中國的銀行股?
鐘:我不看好任何國家的銀行股。(1)週期性。(2)資本密集型。銀行需要不斷圈錢。(3)高負債率。危險。
張:我看好目前中國的銀行股。(1)週期性:中國絕大多數行業都有週期性,程度不同而已。現在雖然不是週期的谷底,但也不是週期的頂峰。
(2)資本密集型:這本身就是進入門檻啊!還有牌照限制。
(3)高負債率確實是個很大的風險。銀行賺錢靠槓桿,但壞賬也可以把銀行整垮。不過,經濟更糟糕時,銀行垮台之前,我們的工廠和商業不知道爛成什麼樣子了。政府拯救銀行時,股民會被攤薄,但是,工廠和商業企業的股東們連被拯救的資格都沒有。這是一種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