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201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1623.9萬噸 同比減少0.8%

12月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16年糧食產量情況。從統計局網站獲悉,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省(區、市)農業生產經營戶的抽樣調查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全面統計,2016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糧食總產量如下:

一、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3028.2千公頃(169542.3萬畝),比2015年減少314.7千公頃(472.1萬畝),減少0.3%。其中谷物[1]播種面積94370.8千公頃(141556.2萬畝),比2015年減少1265.1千公頃(1897.7萬畝),減少1.3%。

二、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452.1公斤/公頃(363.5公斤/畝),比2015年減少30.7公斤/公頃(2.0公斤/畝),減少0.6%。其中谷物單位面積產量5988.8公斤/公頃(399.3公斤/畝),比2015年增加4.8公斤/公頃(0.3公斤/畝),增長0.1%。

三、全國糧食總產量61623.9萬噸(12324.8億斤),比2015年減少520.1萬噸(104.0億斤),減少0.8%。其中谷物產量56516.5萬噸(11303.3億斤),比2015年減少711.5萬噸(142.3億斤),減少1.2%。

對此,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秉信解讀稱,2016年糧食產量下降同時受到播種面積減少和單產下降的影響。2016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減少了472萬畝,因播種面積減少而減產34億斤,占糧食減產總量的33.2%;全國糧食產量因單產下降而減產70億斤,占糧食減產總量的66.8%。

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2016年,各地針對糧食品種的供需矛盾,主動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采取“玉米改大豆”、“糧改飼”和“糧改油”等措施調整農業種植結構。

糧食單產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高產作物面積減少。按可食用的籽粒玉米統計,玉米播種面積5.51億畝,比上年減少2039萬畝,減少3.6%。低產作物大豆播種面積1.08億畝,比上年增加1046萬畝,增長10.7%。2016年,玉米平均畝產398.2公斤,是大豆的3.3倍,僅玉米改種大豆就可拉低糧食畝產約1.7公斤。

二是全國農業氣象災害較上年偏重,部分地區受災較重。夏糧、早稻因災減產。秋糧生長前期,南方多地遭受強降水,湖北、安徽等地受災較重,部分農田反複受淹,作物倒伏嚴重。7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南方一些地區又遭遇持續高溫天氣,導致水稻空殼率增加;東北、西北部分地區出現不同程度旱情,對玉米後期生產和灌漿不利。據民政部統計,今年1-10月份,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3.97億畝,比上年同期增加5410萬畝,增長25.7%;絕收面積6218萬畝,增加1719萬畝,增長70.9%。

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66

我國糧食總產量止步十二連增 農業調結構要實現“三個優化”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元年,中國的糧食總產量止步於十二連增,出現總產量的減少。不過,這一產量仍為歷史第二高位,屬於豐收年。

12月20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閉幕。本次會議的主基調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議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關鍵在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

調好調順調優農業結構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1623.9萬噸,比2015年減少520.1萬噸,減少0.8%。

之所以今年糧食總產量減產,主要是受到播種面積減少和單產下降的影響。

其中,2016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減少了472萬畝,因播種面積減少而減產34億斤,占糧食減產總量的33.2%;全國糧食產量因單產下降而減產70億斤,占糧食減產總量的66.8%。

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秉信解釋稱,糧食播種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各地針對糧食品種的供需矛盾,主動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采取“玉米改大豆”、“糧改飼”和“糧改油”等措施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糧食單產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玉米等高產作物種植面積減少,二是2016年全國農業氣象災害較上年偏重,部分地區受災較重。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樊明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期以來,中國政府一直追求糧食高產量。在糧食短缺時,追求糧食高產是正確的。然而,當下出現的“三高”現象,意味著農業結構出了問題,社會生產出社會不需要的過多的糧食,為此就要調結構。

他認為,中國應從追求糧食產量過渡到追求糧農利潤最大化。這就要求農民生產出的糧食有最佳的質和量的結合,更好地滿足民眾對糧食的需求。

會議提到,要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這一提法被業內解讀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舉措。“好、順、優”作為改革的標準,包括適應市場需求、為降成本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去庫存理順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優化區域結構和產品結構等。

調結構的“三個優化”

由於政策性收儲的存在,導致糧食最低收儲價成為市場最高價。業內稱,這種農產品定價機制的扭曲,使國內部分農產品出現了“高庫存、高產量、高進口”的矛盾局面。這種過剩與短缺並存的結構性農產品供應格局,造成資源及資金的巨大浪費。

而會議也提到,要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值得關註的是“三個優化”,即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產品結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優化經營結構;立足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結構。

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推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樊明提到,糧食的價格應更多地交給市場決定,一定要讓糧食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獲得正確的價格信號,生產者根據正確的價格信號組織糧食生產,才能生產出消費者所需要的糧食,包括糧食的質和量。保護農民長遠利益並不是要無條件按最低收購價收購糧食,這會給農民錯誤的價格信號,導致進一步的過量生產,糧價終難維持,最終吃虧的還是農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此前對本報記者表示,在2014年推行棉花、大豆目標價格試點的基礎上,中央這次深化改革玉米的價格形成機制,最終是將主要產品的價格逐步市場化,形成新的供需平衡點。

協同推進兩個政策的難處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玉米推行收儲制度改革,原則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並建立了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盡管2016/2017玉米年度到明年4月才算正式結束。但是葉興慶評價稱,初步來看,改革的效果還是有了初步顯現。比如,理順了玉米上下遊產業鏈,搞活了玉米深加工企業。此外,還促進了農業的種植結構調整,促進了玉米品種以及種植地域的差價形成,這樣更符合市場規律。

他提到,相較於去年的臨儲價格,今年玉米市場形成價格顯然下降,跌幅為0.3元/斤。面對這一改革陣痛,價格下行所造成的農民利益虧損,中央有財政予以補貼,不過折合下來只能補貼50%的跌幅,剩下的50%則需要農民來承擔。玉米種植者的收入的確會因此受到影響。

針對本報提問,玉米為什麽不能跟棉花、大豆一樣實行目標價格收購,葉興慶回應稱,如果將損失都補貼給農民,那麽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目標就實現不了。因為玉米本就供過於求,需要調整種植結構,促進玉米改種大豆,籽粒玉米改種青貯玉米,以及鐮刀彎地區的調減種植面積。

他認為,這兩個政策需要進行協同推進,既要避免農民收入出現斷崖式下降的情況,但是又不能讓其跟前一年的收入完全一樣,缺乏調整的動力。所以兼顧這兩個目標確實很難把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551

如何評價去年糧食總產量回落?農業部答一財記者問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將於3月7日10時45分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副部長張桃林就“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新世紀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去年我國糧食產量出現了首次回落,但這也是第二歷史高產年。減的主要是玉米,這是主動調整的結果。糧食產量根據當期的供求關系適當有一些增減,這是正常的,而且也會成為一種常態。

第一財經記者邵海鵬:我的問題和糧食總產量有關。新世紀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去年我國糧食產量出現了首次回落,當然這也是我們第二歷史高產年,請問農業部怎麽評價這一回落的?今後是否會繼續加強對糧食生產的一些政策支持呢?謝謝。

韓長賦:農業是全面小康社會和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基礎,糧食應該說是基礎的基礎。你剛才提的這個問題,我們的糧食生產增產那麽多年,去年確實減產了,大家有一些不太習慣,因為我們是“十二連增”,2016年糧食減少104億斤,但是我想說明的是,仍然是第二個歷史的高產年。而且減的主要是玉米,這是我們主動調整的結果,也是意料之中的。所以,糧食產量根據當期的供求關系適當有一些增減,這是正常的,而且也會成為一種常態。比如玉米這些年確實產量增加,進口也增加,庫存也增加,三量齊增,供大於求,所以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去年,國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啟動了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將實行了8年的玉米臨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就是市場化收購,加上給農民補貼,這是我國糧食收儲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現在看,這項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理順了價格,激活了市場,提高了競爭力,帶動了玉米加工,也倒逼了結構調整。所以,我們去年玉米面積減少了近3000萬畝,那些停產、半停產的玉米加工企業都轉起來了。因此,對我們的糧食產量的年度間合理性波動,我們也要理性來看。

坦率來說,糧食生產是一個兩難,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所以,我們糧食生產沒有放松,也不能放松,作為農業部門來說,我們的第一位的職責還是要保障全國人民能夠到點開飯。

剛才你問到下一步的措施,我們將貫徹國家新的糧食安全戰略,首先要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概括來說,就是“三個兩”:

一個是要保住兩大口糧。就是要保持稻谷、小麥這兩大口糧的面積和產量總體穩定,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為此要完善稻谷、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政策,特別要加快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把口糧生產任務落到地塊,當然對此要有政策支持。

二是穩住兩個積極性。就是要穩住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廣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要完善糧食價格政策,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給種糧農民以適當補貼。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讓種糧的人有賬算。同時,要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重點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補力度,讓地方發展糧食生產不吃虧。

三是實施“兩藏”戰略。“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鞏固提升糧食產能。這樣的話,市場和年度產量有一些波動,這個沒有關系,只要我們有需要,就產得出、供得上。“藏糧於地”,就是重點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十三五”末要確保達到8億畝,力爭搞到10億畝。“藏糧於技”,就是重點支持種業科技創新和農業技術集成創新,還要通過機械化降低糧食生產成本。總之,我們要給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的翅膀。這三點是我們是下一步糧食方面的基本方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