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看不懂的農村 聽風__春華秋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3b76a10102e098.html

  作者:麥田之守望者

 

    陪伴父母回到了闊別兩年的農村老家。僅僅兩年而已,這個生我養近20年的農村卻那麼生疏,所見所感讓我百感交集。限於文筆,這裡先把一些改變列於此:

    1、喧鬧的春節,冷落的平時

    在老家所處中原,農業機械化已經成為了事實。印象中一家5口勞動力耕種5畝地,非常辛苦。現在呢,5畝 地兩個老人耕種都綽綽有餘,農村富餘的勞動力只能進城尋找出路。聽鄰居說,絕大多數45歲以下的勞動力選擇了進城打工,平時老家全是老弱病殘孕,一排冷落 蕭條的景色。當然造成年輕人外出打工還有另外幾個因素,後面再介紹。

    2、宅基地

    這次回村,感覺整個村落宅基地面積幾乎擴張了50%,這意味著農業用地的減少。在老家,一人只有不到5 分地,僅夠溫飽而已,客觀上逼著年輕人外出打工。在農村,將農業用地轉換為宅基地是非常容易的,當地的土地監管部門基本上是掙一隻眼閉一隻眼,事實上是真 空地帶,這個現象不僅僅在我們村,鄰村大多如此。耕地減少從長期看應該是必然的。

    此外,農村宅基地市場還是比較火爆的,價格上漲很快。一畝宅基地價格年漲幅竟然接近50%,絲毫不亞於城市市場。我所看到的幾處宅基地:一畝去年6000元,今年一口價15000元。

    商舖價格也是連番上漲,靠近馬路的基本上都是兩層樓了,底層用於出租,另外一層用於自己居住。租金價格從年2000元,上漲到了4500元。而且馬路邊的宅基地轉讓價格也接近15萬,真是不得不讓人感嘆。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城市的房地產,當前的建築成本是相當高了。在我印象中,早些年蓋兩層樓價格不過3萬,現在建築成本逼近了10萬,上漲幅度之大令人乍舌。一塊實心紅磚在老家當前是0.25元,之前(5年前?)是幾分錢而已。從這個角度而言,城市的房價並不是很離譜。

    3、農業用地——事實上的私有化

    土地是集體的,按照村約而言,應該根據人口變化、5年一個週期重新抽籤劃分土地,但是在農村已經接近 10年沒有動過土地了。我諮詢過村幹部,重新劃分土地的可能近似於零。其實就是事實上的私有化了。經過這麼多年的,耕地變宅基地、人口變遷等等因素,重新 劃分土地不亞於一場革命,可能性很低。特別是在土地稀缺到當前地步,一人只有5分地。

    此外我家村北邊的土地全部種上了白楊樹,據我父親說兩年就可以賣出了,這類經濟林木主要用於造紙。村裡 留守的老人無體力和精力種地,只能轉換為了種植經濟林,其實變相也減少了農業用地。此外,種植經濟林一般都扎堆,主要是一家種了經濟林,會影響旁邊的莊稼 長勢,間接促使了旁邊也轉換種植品種為經濟林。

    耕地在減少,是個長期的趨勢。在農村,土地局的監管力度近似於無。糧食價格長期一定是上漲的,這個無異議。

    4、教育——尷尬的讀書人

    我們縣是一個農業縣,也是一個貧困縣。農村人對教育很重視,投入很大。農村人即使再苦再累,也會砸鍋賣 鐵供養孩子讀書。這次回家,讓我看到的卻是尷尬的一幕。我們村歷史上是外出做建築,這幾年房地產比較火爆,村裡幾個包工頭差不多是小學或初中畢業,短短幾 年,家裡兩層樓起、開轎車回,有點衣錦還鄉的味道。看看同齡人要麼剛大學畢業,要麼還在讀研,一個個寒酸無比。大學畢業後工資不足兩千,在農村真是無地自 容,連自家父母都感覺抬不起頭。農村人的理念在變化,感覺讀書是一個划不來的投資。對教育的投資明顯減少,重視不復以往。

    我真不知道這是一個好事還是壞事。包括我在內,也感覺一種無名的失落。

    5、人口

    在農村,二胎是標配,三胎是常規配置。在縣城,二胎逐漸標準化,交一萬塊錢罰款就可以入戶,這已經是明 碼標價、習以為常。不得不說,國家的保障不到位,使農村以及縣城不得不多生、超生。我在農村見到太多老無所養悲慘的事情,在今年初三,一個孤寡老人半夜上 廁所的返回途中摔倒,生生凍死,據說哭喊了一夜。孤寡老人每年冬天凍死是很常見的,一年一個村平均都有那麼一兩個。如此悲慘景象,你怎麼勸服別人不多生超 生?國家不作為是首要因素。

    6、財富

    這次回老家,感覺農村表面上是很繁榮和富有的。家家戶戶基本標配電動車,接近40%的家庭還有一個三輪 車(時風那種燒柴油的),超過3%的家庭有2-3萬的小面包車(昌河等之類的)。感覺汽車下鄉的效果還是挺明顯的,兩年前除非為了跑短途客運才會買此類面 包車,現在確實純粹作為了代步工具(這類車在農業生產上毫無用途)。

    家電在農村開始普及了,除了彩電之外,太陽能是最普遍的,在老家接近30%的普及率。類似冰箱、洗衣機、空調之類的還不算普及,大約15%的普及率(可能還少)。農電價格0.57元/度,這個是制約家電普及的因素。

    從農村老家的年輕人穿著看,基本上和城市接軌了,無區別。

    7、打工

    年輕人打工已是普遍現象。從80年底,我村傳統上是做建築,現在也是多數人的選擇。幹一年建築工,一般 一年能存3-4萬左右。在這個領域,在村裡還是出了不少人物:建築工-》包工頭-》開發商。我們村誕生了3個小開發商,最年輕的不足22歲,真的不得不感 嘆房地產領域是誕生傳奇的領域。但多數人還是做建築工以及包工頭,我去了幾個包工頭家,感覺的確家底不錯,年收入應該在10-20萬左右,具體不詳。

    再年輕一代的,就認為做建築太辛苦了,開始奔赴長三角和珠三角的電子廠之類的打工了,相對而言比較輕鬆。目前看,收支平衡,尚未看到有出息的,感覺這條路不會有奇蹟。

    支持城市房價的一個因素,農村富有人員進城買房。這個是存在的。我說的幾個村裡的暴發戶基本上都在所在 城市買房買車了,已然融入了所在的城市。按照收入多寡,農村選擇了不同的進入城市的路子:建築工等選擇在家蓋兩層樓,包工頭選擇在縣城買房,再有錢的就進 大城市如鄭州、石家莊、天津等地買房了。

    8、談談農業

    上文說過我們縣是農業大縣,很尷尬的一個事情是:春節我們買的菜卻不是本地的,大多來自海南和山東。本 地大棚菜品種、賣相、成本都無法同上述省競爭,紛紛敗下陣來。在農村集市上全是外地菜,我印象中自給自足的農村蕩然無存了。說說少數菜春節的價格:黃瓜每 斤6元,四季豆每斤8元,辣椒每斤7元,西紅柿每斤5元。

    我們縣的麵粉全國有名,以前基本上在村磨坊磨面-》自家做饃。現在村裡的磨坊都關門了,農民賣糧食買麵 粉,尷尬的是大部分麵粉廠基本上都控制在外資企業手中。現在村村戶戶買現成做好的饅頭,自家已經不做了,買的饅頭那個白啊,不知道里面加了多少滑石粉和漂 白粉。我們縣是花生種植大縣,榨油領域同樣如此。

    我們縣的童子雞銷往全國,我去養雞場看過了。吃了飼料的童子雞,只需要35-40天就可以出欄。養豬以 前我家養豬需要兩年才能出欄賣,現在不足180天就可以賣出了。可怕的飼料!在農村集市上,家畜交易市場已經不行了,這類靠農戶之間交易家畜的方式已經被 集中化養殖代替了,我一個親戚就是做交易員了,一個集市上交易佣金不足3元。

    在我村有一些企業,大多是集中在:豬養殖、雞養殖、食品加工、特色養殖(野雞)、中藥種植等等,但大多不成氣候,主要是資金、技術都不行,此外銷路不暢也是大問題。比較有特色的是一個冰糕廠,效益還不錯,但管理就比較差勁了,能維持幾年挺難說。

    自給自足的農村社會已經不存在了。農村已經融入了商品大潮之中,成為了產業鏈中一環。

    9、國家近兩年農業投入在我村體現

    近幾年國家在農業還是有些投入的,第一個是為了補充地下水修建了水利設施,第二個是修建了水井等設施,第三個建設了一些農田間的道路。最關鍵是減免了農業稅,種地終於不虧錢了,但是地太少了。

    10、大廣高速建設及補償

    國家修建了大慶-廣州的高速公路佔了不少農田,補償標準卻相當低。具體數字我忘記了。不知道這些失地的農民如何生存。我估計一畝地應該不超過2萬。

    11、我所瞭解的農村部分階層收入

    建築工:初中畢業,春節和農忙季節返家,其餘打工。一年收入大約4萬。此類年齡大致在30—45之間。

    電子工(長三角珠三角):初中畢業,年收入大約3萬,但基本上留不下來。年齡在16—22之間。

    藥品推銷員:大專畢業,年齡25歲。在一家藥廠推銷業務員。收入大約7萬。

    營業員:初中畢業,年齡16—25歲。化妝品店營業員,年收入5萬。

    在家種菜(去年年景好):年齡45歲。5畝地,種菜一季6萬元。

    村小學退休教師:每月2000元。

    縣劇團職工:工資每月2200元。

    村低保戶:國家每月300元。

    重點大學畢業生:年齡23歲。年收入3萬。

    研究生剛畢業:年齡25歲。年收入4萬多。

    12、農村蓋房的事情

    農民一生幾件大事:結婚;生兒子;建房;孩子結婚;養老。

    養兒防老還是不變的規律,當前還是靠子女來養老,靠國家不靠譜。

    養兒子是必須要蓋新房的。在農村一樣存在住房問題,不過是以蓋新房的形式。普通農民建座新房平均在5萬 左右,兒子結婚的話彩禮標準是3萬,再考慮到辦喜事、見面禮等等開銷,總開支在10萬左右。普通一個農民年收入大約2-3萬(農業外加打工),兒子初中畢 業後到結婚5年打工,總收入大約在5萬。換而言之,一個農村家庭為了孩子結婚需要積累4-5年。如此看來,農村結婚壓力要小於城市的,城市的住房價格如此 之高,5年的收入是無法做到的。一種感覺是:農村的收入水平上升,其實要高於城市平均水平的 ,幸福指數我覺著不低於城市。

    在農村,有兒女與沒有兒女之間天壤之別。無兒無女大多晚景淒涼,無一正常死亡。國家的計劃生育與社會保障任重而道遠。

    13、所知道的傳奇故事

    我們村一個寡婦有四個子女,家庭非常困難,但個個成績非常優異,家中的老二在十四歲那年主動退學,將讀 書機會留給了哥哥及兩個妹妹。老二在建築隊中從拉水泥開始,學會了看圖紙、畫圖紙……一步一步混到今天,年紀輕輕不足25歲在鄭州市就成為了小開發商,在 鄭州多套住房,並且開著豪華轎車衣錦還鄉。讓人尷尬的是,哥哥研究生畢業後,月工資卻不足四千,依然無房。一個人有能力總會發光,不會埋沒。我總想:教育 本身是否泯滅了人的拚搏和創造能力?

    14、說農村看穩定

    在大街上和鄰居聊天,樸實的農民從心底裡是很感激我黨這幾年的政策,特別是取消農業稅。我覺著起碼在老家農村,穩定是沒任何問題的。對比城市裡的種種不滿,真是令人感慨。

    農民滿意的幾點:

    1) 取消農業稅

    2) 水利上的投入

    3) 新農合

    中國的農民真是太樸實了。一點點的恩惠就可以讓老百姓感恩很久。

    15、通訊

    固定電話基本上沒有市場了,而且在萎縮。

    前幾年固定電話普及沒幾年,鐵通、聯通搶電信的固定電話的地盤,零安裝費以及話費優惠。但剛剛有點眉目。手機就開始進入農村,現在家家戶戶都有手機,即使已經安裝固定電話的也已經拆除了。我想除了村委會有電話,農戶家裡應該沒啥固定電話了。

    寬帶接入這塊兒還是相當少的,我估計普及率千分之五不到,主要是村內常年是老弱病殘守家,年輕人外出打工居多。費用是1M ADSL一年費用400元。費用相對還是較低的。

    16、物價,從農村物價看通脹

    農村收入不是特別高,但物價可不便宜。糧食基本自給自足,但菜需要自己買的,平時開銷還是不小的,據瞭 解菜價比城市並不便宜。電費一度電0.57元,也不便宜,這制約了家電大規模的普及和使用。農村沒有自來水,大多是幾家一起打口井,吃水時直接用自家電表 抽水到缸中,一缸水兩口人能用4天左右。這種用水方式,洗衣機真沒啥用途,除非洗大件衣物。

    建築成本現在也是一年一個價格,從一塊實心磚來看,價格已經翻了好幾番了。

    衣服基本上從集市中購買,價格基本上在50元以下,對中老年人而言,一年採購衣服估計不超過80元。年輕人在外面打工,購買衣服不是主流人群。

    17、當年的萬元戶

    在20年前,我村出了一個萬元戶,被作為典型送到縣裡面表彰,那是相當風光。全家承包了村裡20畝地, 經濟來源全部是農業收入。相當節省,為了多掙錢少花錢,全家人冬天都不捨得穿襪子,而且吃得都是相當節省,衣服經常破破爛爛。當時是有名的吝嗇摳門萬元 戶,錢全部存到了銀行。一家人寧願自己受累,也不捨得買牲口和農業機械,一直靠人來耕種。經過20年的積累,我想全部收入應該不足20萬。以如此的家底, 在村裡經濟水平應屬一般,我想他們應該是挺鬱悶的,想不清楚為什麼當年的萬元戶,現在卻是村裡經濟水平靠後。現在為了孫子結婚,也不得以要蓋兩層樓,一下 子要花去超過10萬。

    這是一個現成的例子,通脹消滅了他們的財富。勤勞的確能致富,但能不能保住財富,真的很難說。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農村財富的轉移卻不到10年,令人感慨。

    18、兒子和女兒,看計劃生育

    如果我在農村,看到農村種種眾生相,我也要超生直至生個兒子。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沒兒子我老了怎麼辦?沒有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純粹扯淡。在農村想多生孩子相當容易,只要你交得起罰款。

    19、交通

    當前村內交通主要靠電動車,少數自行車。村之間靠電動車、三輪車和少部分面包車。進縣城的面包車3年前價格為1元,現在是3元。從縣城到市區的價格,5年前是3元,三年前是5元,現在是9元。交通成本上升是非常快的。

    20、文化生活

    小時候,我用人力車拉著爺爺去鄰村看戲,來回四個小時,就是為了得到爺爺獎賞零用錢買好吃的。當時村裡 富裕戶辦喜事或者喪事,都喜歡找個劇團唱幾天的大戲,十里八村的都去看戲,想當年那是多麼熱鬧和快樂。現在大家都通過電視看河南衛視的《梨園春》,卻再也 找不到劇團看戲了。

    我上小學和初中時,家裡辦喜事喪事,家裡不太富裕就不請劇團而是請人放電影。那也是一件盛事,搬著小板凳去看戲,最遠的時候步行6里路去看電影。

    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電視,國家好政策:每月在村裡免費放映一次電影,卻看者寥寥無幾,村裡年輕人外出打工了,此外家家戶戶寧願看電視也不願看電影。劇團在豫北本土竟然無法生存,我一個親戚在縣豫劇團唱小生,卻常年在河北保定,那裡習慣辦喜事搭檯子唱戲,本鄉本土卻盛況不再。

    除了電視,老家最大娛樂就是打麻將推牌九了。原來的磨坊成了麻將室,一牌收1元。農村文化生活大抵如此。

    此外要說明的是,村裡的各類廟宇越建設越豪華,常年香火不斷。

    21、金融

    前些年,在鄉里還是有工行、農行的,後續都陸續撤銷了。只有農信社、郵政儲蓄兩家。想貸款還是挺難的,大多是村裡熟人之間借貸為多,利息較銀行貸款為高,具體數字未打聽到。

    去郵政儲蓄看了,感覺變化挺大。裡面竟然有了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的彩色宣傳單,看來保險和基金也開始進 入農村了,在村裡大致打聽了一遍。基金基本上沒人瞭解,即使在鄉里上班的有點見識的,也將基金看成是賭博。保險倒是在農村觀念普及不錯,一致的看法是:騙 人。看了看保險宣傳單,的確忽悠居多,產品種類清一色的分紅險,終於明白為啥說騙人了。在農村只要一個人上個當,基本上全村都知道了,即使後續是不同的險 種,依然無人相信。忘記說了,看到的是太保和益康人壽,其他保險公司的沒看到。

    對保險我的兩個看法:1)保險逐漸向農家擴展了。 2)真正普及依然路途遙遠。少拿一點分紅險忽悠農民。否則受損的是整個保險行業。總的來說保險大有前途。

    在我們縣一家證券交易所都沒有,縣居民還是以銀行渠道的基金為主。在鄉鎮及鄉村,主要是通過郵政儲蓄的 基金,但是農民接受還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起碼郵政儲蓄的工作人員都搞不清楚基金之間的區別。也許等我們鄉大量農民都開始買入基金了,基本上也到了牛頂 了,難道下輪收割的韭菜是在農村???

    22、 環境污染

    農村污染我感覺是兩塊兒。一塊是農藥除草劑濫用導致的食品污染,再一塊兒就是白色污染。前面提過癌症發病率逐年攀升就是農藥、化肥及除草劑濫用的結果,還有一個原因在於食品添加劑的濫用。

    白色污染就更嚴重了,大街小巷堆積著各色的塑料包裝袋,一颳風天上飄著都是塑料袋蔚為壯觀。村裡以前的 深坑慢慢演變成了堆積垃圾的場所,連續幾年的聚集深坑竟然快填滿了,不知道後續的垃圾堆積到哪兒。造成更大危害的是農業用地在耕地時,能挖出不少的塑料 袋,已經開始對良田造成了危害。塑料氾濫總有一天會造成深遠的惡果。看看村裡面小賣部所賣的食品包裝,無一不是塑料製品,基本上看不到可降解的,真不知道 這類白色污染何時能終止?!

    23、看不懂的農村

    短短兩年不回農村老家,卻發現變化如此之大,幾乎我都不認識了。不是我不明白,真是世界變化快啊。

    農村已經融入了商品大潮了,不再是那個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了。看看外資控制的榨油、麵粉、養豬領域,就發生在我身邊。看看農民吃得青菜、油鹽醬醋等等生活用品,和城市幾乎無什麼差別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29

嘉義偏鄉農村子弟翻身 挑戰汽車保險桿龍頭 昭輝闖三關 搶下美國四成市占率


2012-4-30 TWM




曾經窮到身無分文的林宜宏,創業與結婚的錢都是跟會借來的。他一手創立國內汽車保險桿第二大廠昭輝,效法郭台銘自設模具廠,縮短開發流程、產品全面自製, 不但成功搶下美國四成市占率,EPS亦高居同業之冠。

撰文‧燕珍宜

對汽車AM(After Market副廠、非正廠零件或售後維修市場)零件業者而言,全球汽車保有量最高,亦是副廠零件最大市場的美國,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一旦能在美插旗,無 疑是在AM市場貼上金字招牌。

台灣汽車保險桿製造商昭輝,不但搶下美國約四○%市占率,且維持高達三○%毛利率,去年營收一一·二一億元,稅後淨利一·七一億元,EPS(每股稅後純 益)為二·八四元,高居同業之冠。

關卡一:設廠自製產品

昭輝的規模僅次於東陽,四月二十四日掛牌,總經理林宜宏從白手起家到國內第二大,經歷三次關卡挑戰,而每一次的成功過關,才逐步奠定了今日昭輝的成績。

一九八○年代末、九○年代初,昭輝搭上台灣經濟蓬勃發展的列車,訂單如雪片飛來,但是訂單多卻不等於高獲利,「下游加工的比我還好賺,上游賣原料的也比我 還好賺。」原來下游模具加工費用幾乎占了保險桿售價的三分之一,原料又占去了三分之一。

認清這項事實,林宜宏當下毅然決定,產品全面自製,「產品自製化是提高競爭力必走的路,沒有工廠就沒有根。」還不知建廠資金在哪裡的林宜宏,看中彰濱工業 區的一塊地,二○○二年在彰濱工業區正式設廠。

幸好後來貴人相助,昭輝挑戰第一個關卡成功。這位貴人就是與林宜宏合作的貿易商美港公司負責人陳明華,「他完全信任我,借錢給我蓋廠只有一個條件,就是開 發的東西他要專賣。」林宜宏說。

關卡二:計畫性生產

第二個關卡,則是「計畫性生產」。早期,美國汽車AM零件還有批發,因此接單才生產。後來,進口商直接做零售,購買的產品數量因此變少。「以前一個客人, 一套模具,可以做整櫃;現在則要做六七十個客人,必須做到少量多樣客製化。」這個市場變化,使得零件生產商必須改採「計畫性生產」,林宜宏解釋:「在訂單 還沒有時,就得根據過去銷售紀錄,預測每個月的生產量。」計畫性生產的成功與否,也就成為汽車AM零件公司成敗的關鍵。

例如,有些公司竟然淡季產品都還會缺貨,這就是失敗的計畫性生產。「我們砸數千萬元,建置電腦預測系統,算出來的需求量很符合預測值。」昭輝的缺貨率都維 持在一○%以下。成功的計畫性生產,讓昭輝的功力又更上一層樓。

關卡三:學郭董建模具廠

第三個關卡,則是設立模具廠、改善製程。如同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早期所遇到的關卡一樣,當外購模具比自己做還便宜時,郭台銘卻仍然堅持,承擔高成本的壓力, 自己花錢建模具廠。事後證明,郭台銘的決定是正確的,林宜宏也循郭董的路走。

傳統模具廠的缺點是,資金少、規模小、小廠林立,技術很難創新與升級。「我們希望做到不是憑經驗,而是憑『數據』。」林宜宏說明,「用書面的標準化,比較 好管理,品質就會穩定,人員也比較不會流動。」昭輝的模具廠計畫,導入模具流程分析,將模具開發時程自七個月縮短至一半時間,林宜宏表示,「縮短開發時 間,模具獲利蜜月期就愈長。」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國際合作部產業發展課研究員李盈逸分析,美國汽車AM零件約一五%占有率,但○八年金融海嘯後,民眾縮減購 買新車,轉而延長汽車使用年限,而美國保險公司為降低成本,非原廠之AM產品也受青睞,昭輝趁勢坐大。

靠著闖過三個關卡,林宜宏立昭輝於不敗之地,其背後驅動力來自於一個窮小孩「只准成功,不准失敗」奮發向上的心。

林宜宏是嘉義縣番路鄉偏遠山區的農村子弟,幼時因家庭經濟拮据,身為老大的他,一邊念書,一邊還得打工補貼家用。即使每天「加班」,卻僅僅勉強維持家計, 小時候的林宜宏「鞋子是帶到校門口才捨得穿,褲子還是麵粉袋做成。」與林宜宏一起打拚的昭輝董事長、也是林宜宏妻子的林詩芸認為,「養兒子不能用錢養,要 讓他很辛苦,才會努力去賺。」發誓脫離貧窮,林宜宏決心創業。當兵退伍後,他試遍各式各樣的創業管道,「當時看到報紙的分類廣告,買機器接單出貨的創業方 式。」於是,林宜宏將當兵存下的錢標會,買了緞帶的壓花機、油漆上色機等,後來對方買了一兩次貨後,就找藉口挑缺點,最後直接消失無蹤。

「被騙也是很好的經驗啦!」林宜宏笑笑地說,創業的辛苦,他一點都不以為意,「小時候的生活比起創業,才更辛苦一百倍呢!」終於機會敲門,經友人介紹,林 宜宏投入汽車零配件的領域,資金都已經被騙光的他,只好跟會籌資。「當時他身無分文,創業與結婚都是跟會借來的。」林詩芸說道。

如今,走過創業的艱辛,從土法煉鋼,經過三次的關卡蛻變,如今緊追東陽之後,林宜宏夫妻終於撥雲見日。

林宜宏

出生:1960年

現職:昭輝總經理

學歷:台灣大學精鍊高階管理研習班

昭輝

成立時間:1986年

資本額:6.02億元

主要產品:保險桿、水箱護罩、下飾板和大燈支架年度 營收(億元) 稅後淨利(億元)2011 11.21 1.71 2010 10.60 0.92 2009 10.47 1.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67

郭向陽:到農村,到縣城,到三四線城市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3741.html

創始人:郭向陽
公司名稱:南京分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擴張目標:從家電、汽車行業擴展至更多行業
擴張路徑:農村市場需求分散,廠商營銷成本高,供需雙方信息流不暢通,如何在兩者之間搭起一座橋?分店借助30萬農家店,編織成一張營銷大網;通過與農家店的關聯及相關管理,為廠商提供更有效的營銷服務。

過去10多年,郭向陽一直在跑農村。先是負責TCL的農村市場開拓,後來自建公司為TCL及其他公司提供農村市場開拓工作。

在南京創立分點傳媒後,郭向陽將那些村子裡的店主發展成聯絡員、促銷員,通過他們到達農戶。按網點算的話,這樣的聯絡員或促銷員已經有30多萬,覆蓋江蘇、浙江等多個省份消費能力較好的農村地區。他的客戶是那些想進入農村市場的廠家。他的盈利方式有兩種,收的都是廠家的費用,一是基礎費用,二是銷售佣金。

廠家有促銷活動時,郭向陽的員工會給這些農家店發優惠卡,持此優惠卡購買產品,可以享受卡上定額的優惠。農家店發出去的優惠卡成功交易後,分點傳媒會將從廠家收取的費用分出一部分給農家店,但分點傳媒與這些農家店並無合同關係。

郭向陽還將組織建在縣城。縣城裡的聯絡員暗藏於醫院、銀行、政府、電力等不同機構,每個單位一兩個,一個縣平均80到100個。上個月,郭嘗試了50個縣,還沒有完全鋪開。

目前,郭向陽提供的服務主要在家電和汽車領域,並開始嘗試與中國電信合作。他面對著很多誘惑,有保健品商找上門來,儘管毛利很高,但仍然選擇了放棄。他說自己想賣一些對農村老百姓更有價值的商品。

當下郭向陽最大的苦惱是,如何管理這30萬家店。他正在啟動一輪3000萬元的融資,希望借此建立信息化系統。

除了像郭向陽這樣跑到農村建組織的,還有一些創業者選擇到三四線城市去。如十長生的王國安選擇了在三四線市場大行其道的「精品日化店」,售賣兩款具有濃厚韓系風格的品牌「韓後」和「川」。三四線城市大商場佈局稀疏,電商覆蓋也不完整,「精品日化店」店面小、租金低。蓓體施黛的戚勇也有類似策略:到對手不去的地方去,以三四線城市為重心。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84

農村包圍城市的品牌野心家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6504.html

i黑馬導讀】當一個北京城裡的創業者站在面前,向我講述一個改變世界的想法時,我總是心裡打鼓。但從一進入燕郊起,在這個中國三大城鎮化重鎮之一,我卻感覺到這裡的創業者更擁有改變世界的潛質。我深信:城鎮化的未來是屬於他們的,城市的未來更是屬於他們的!

這裡蟄伏著太多的野心家,他們與一線城市高舉高打的創業者不同,以「穩准狠」的打法從一個針尖般的切入點,極致地顛覆著一個個細小的領域。他們融合了中國古老的商業智慧,悄無聲息地推動著質變時刻的到來。城鎮化大勢已成,傳統的強勢品牌大廈將傾,這些「土狼」正游離在我們居住的城市周邊,我們至今卻熟視無睹。

你不要小看這些鄉土氣息的品牌,它們很可能就是下一個聯想、下一個海爾、下一個茅台、下一個娃哈哈、下一個Nike!

六個核桃:病毒驅動型「送禮」模式

六個核桃到底是怎樣發跡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把握住了送禮的規律,特別是順應了城鎮化剛剛興起時,尚未褪盡的大眾化而非個性化的消費趨勢。

飲品市場向來競爭慘烈,但近年一個核桃乳品牌卻異軍突起,成功從品牌紅海中脫穎而出。沒錯!這個品牌就是六個核桃。想必你還記得電視上陳魯豫說的那句廣告詞:「經常用腦,多喝六個核桃。」

在講究人際關係的中國,禮品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但大多數品牌已經習慣於把自己圈定在一個既定的行業裡,很少站在禮品經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一旦換個角度,站在禮品經濟的角度來重新劃分產業,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發現,而這也是六個核桃的成功秘訣。

禮品經濟首要考慮送給誰。送的對象不一樣,禮品就不一樣。如果送給領導,那就要考慮禮品的層次問題,並且不能摻水。如果送給爸媽,那就要考慮禮品的實用性問題。如果送給親戚朋友,就要考慮禮品的大眾化問題。

六個核桃切入的是最廣大的送爸媽和送親戚朋友的市場,特別是逢年過節時以「實用、實惠、大眾化」為主要特點的「批量送禮」市場。批量送禮,能保證單次出貨量大。大眾化,能保證持續出貨。

禮品經濟的基礎是預算。預算也分商家預算和家庭預算。商家預算考慮的是個性化,把商家價值最大化的禮品方案,利潤比較高,但操作難度比較大。家庭預算的核心是額度,具體到把錢花在哪些禮品上,可選擇的空間非常有限,基本聚焦在數碼、家電、書籍、飲品、飾品等幾個有限的品類上。而六個核桃的目標群體就是家庭用戶。

禮品經濟的核心是選擇哪一大類。到了這一步,你會忽然發現,按照行業分類去尋找競爭對手的規則不靈了,因為在同樣額度的預算內,禮品是按價格排序的,而不是按行業排序的。100元的預算,消費者可能去買玩具,也可能去買書籍,也可能去買小家電,也可能去買飾品,當然也可能去買飲品。所以,六個核桃的競爭對手很大程度上不只是行業對手,而是同一價格層面上的跨行業對手。

六個核桃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它繞開了平時的禮品經濟,聚焦在幾個情境下。第一,過年過節。過年過節送飲品有悠久的歷史,用戶接受度高。第二,送病人和送學生。補腦和補營養是核桃的兩大功能,都被非常好地利用起來,這就有效降低了和其他禮品的競爭。

禮品經濟最重要的是選擇小類裡的某個產品。最有意思的一步來了,當人們選擇了要把錢投放到飲品領域裡時,六個核桃會怎樣把這個單子搶過來?畢竟這個領域裡競爭也非常激烈,有牛奶、八寶粥、涼茶、杏仁露、可樂等等很多個細分品類,很多巨頭都在激烈角逐這個市場。

它的第一步就是開闢了核桃乳這樣一個細分品類,然後把自己迅速做成這個領域的老大,已經基本形成了壁壘。如果大家確定買核桃乳,那一般就是它了。

它的第二步就是設定價格,密切掌握各個地區的同業和異業禮品類競爭對手的狀況,有針對性地設定價格區間,在價格上爭取做到比競爭對手有優勢,至少在跟競品纏鬥中不會吃虧。

它的第三步是進入大家的送禮單中,這也是其核心的一個步驟。中國人喜歡跟風,這點不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都特別普遍,在送禮上尤其如此,最好是大家送什麼,我也送什麼。這對於商家而言,是非常大的機會。商家只要把產品推進禮品市場,接下來它會迅速實現病毒式傳播,並成為一種送禮風潮。所以,六個核桃的玩法就是不惜代價,定點突破,在每個地區都努力引導出這個潮流,包括要在農貿市場、小賣部、街邊攤等都要做大量的引導,以及在電視上狂轟濫炸等等,目的都是為病毒式傳播產生最初的動力。

它的第四步就非常簡單了,大規模鋪貨,盯緊競爭對手。其實禮品市場是具有極高的門檻的,特別是要進入大家的送禮單這個環節,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一旦跳過了這個門檻,只要在戰略方向和市場反應上不出大的問題,基本就會獲得長期的高利潤回報。六個核桃跳過了這個門檻之後,現在不斷進行各種營銷和渠道上的創新和試錯也就順理成章了。

為什麼現在個人品牌會衰落呢?因為工業化時代到來之後,個人財產和公司財產分離,公司的力量越來越強大,而股東們拒絕押寶在有風險的個人身上,所以公司化的品牌大規模出現。但在當下的中國,特別是在農村和城鎮化的初期,個人品牌這種古老的模式依然具有巨大的活力。

在中國城鎮化三大重鎮之一的燕郊,你會發現這裡遍地林立著私人診所,基本上每個診所都是直接以醫生的姓名來命名。除此之外,一些餐館掛上了主廚的名字,理髮店很多也都寫上了理髮師的名字。在這裡,大家都秀著自己的姓名,為自己代言。

為自己代言是有巨大風險的,但確實是不得已的選擇。當年黃鳴做太陽能時,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騙子,他把自己的名字放進了公司名字裡,皇明太陽能。即使今天,如果皇明太陽能出了問題,毀掉的也不只是這一家公司,還有跟它共命運的黃鳴個人。

燕郊的這些私人診所的性質也是一模一樣的。我除了自己的手藝,一無所有,憑什麼讓大家相信我不是騙子?好吧,我僅有的就是自己的聲譽!我是珍惜誠信和聲譽的,如果你選擇相信人性,那你可以選擇相信我。

選擇相信人性,這是一個很無奈的選擇。在魚龍混雜的城市,充斥著太多無道德底線的人,但在城鎮化剛剛開始的地方,相信人性,卻是很多人的本能。城鎮化,給了這些為自己代言的草根創業者生存的權利。

另一方面,為自己代言很容易形成特色和口碑,是絕佳的品牌資產。放眼世界,LV、范思哲、香奈兒等奢侈品品牌都是以個人命名的,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傑出的藝術特質,才讓這些奢侈品牌在競爭中獨樹一幟,長久不衰。在中國香港、新加坡等華人圈,大量的私立醫院和診所也都是以個人命名的,而且具有強大的號召力。

燕郊的這些小診所們,儘管絕大多數還只是剛剛起步,但它們已經作為一支新生力量登上了中國品牌史的舞台。隨著城鎮化的愈演愈烈,這些為個人代言的頑強生長的小生命中,必將有一些迅速崛起成為中國品牌的核心力量。

總之,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我們選擇相信人性。我們相信為自己代言的品牌是中國品牌的未來,但我們不希望它的出生是那麼的心酸。


老村長酒走的中低端白酒路線非常有意思。中國白酒消費人群裡,對於25元以下的白酒的消費是壓倒性的。但神奇的是,國內幾大知名白酒廠家為了提高品牌溢價能力,為了打造品牌知名度,都瘋狂向高端白酒邁進。大家的利潤都上去了,但低端白酒就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巨頭們在這一市場上都漸行漸遠。另外一群中低端白酒製造商主要是地區性廠商,這些廠商安逸滋潤,無意向外擴張,而且產品利潤透明,營銷單一,對下游商家刺激乏力,看著今年的銷量,就知道五年後的樣子。

老村長酒其實就是抓住了上面所說的定位的空檔,實現了迅速崛起。第一,不走高端,堅持把中低端產品作為核心戰略,甚至連中端產品都很少。第二,專注縣、鄉、村三級主力市場,穩紮穩打,一個一個拿下。第三,面向農民、農民工和工薪階層。第四,做全國品牌,不做本地品牌,要有野心,不能安逸死。

方向定了,接下來是就是吸引消費者。老村長酒剛開始的打法就抓住了一點:促銷和贈品。其實對於縣級以下的市場,大家對於品牌沒什麼概念,只要你有促銷,價格便宜一點;或者有具有吸引力的贈品,那就非常不一樣了。

老村長酒的贈品花樣繁多,整箱送酒杯,瓶蓋換禮品,開瓶送現金,搞活動送毛巾、襪子、不鏽鋼碗、電飯鍋、皮帶等,總之都是鄉鎮老百姓的必需品。常年累月的小恩小惠,自然就培養起了深厚的認同感,再加上電視上頻頻播出的「別把村長不當幹部」的廣告,活生生地把老村長和縣級以下的人群硬扯到了一起,似乎這些人不喝老村長酒就對不起自己的身份。

在城鎮化過程中,老村長在既有營銷策略的同時,品牌情感上的體現也越來越濃厚。比如它的門把手廣告上寫的「推心置腹」表示推門,「拉進距離」表示拉門,都會讓人心中一動,下次是不是還要再喝為「拉進距離」做出貢獻的老村長酒?

前有消費者認同,後有產品資源,中間的渠道環節就好辦了。對於縣鄉經銷商來說,15元以下的酒,每件(6瓶)能有15~20元的利潤空間,而且送貨半徑很短,還有促銷以及贈品在支持,所以大家積極性會很高。對於小賣部、蔬菜攤、肉食店和小飯館等終端而言,每瓶15元的酒有2元左右的利潤,也是非常不錯的,再加上現金現貨的模式不壓貨,它們也非常樂意。

最誇張的是老村長酒的精細運營和利益共同體策略,這些細節體現得非常誇張。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它的鋪貨工作。它對經銷商要求非常極致,經銷商們的鋪貨也做得特別細緻,肉食店、蔬菜攤、小賣部、小飯館等能與消費者接觸的點,基本上都會發展成它的終端。

另外一個誇張的事是它和零售終端的關係。很多小飯館都反映,相較於其他的酒廠,老村長酒的業務員跑得最勤,再小的店也至少5天就拜訪一次。怎麼判斷拜訪過了呢?它的策略是向每個小賣部、飯館發個週期拜訪表,業務員來一次就打個勾。下游的這些飯館等終端都融入到對經銷商業務人員的管理中去,不但提高了經銷商的服務質量,而且使終端自身的利益得到了更好的維護。

當你進入了很多小飯館,看到貼在牆上的、醒目的老村長酒「週期拜訪表」時千萬不要驚訝,在小飯館老闆們看來,那是老村長酒給他們的一項權益。而這些善良的人們都還沒意識到:這本身就是老村長酒一個非常好的廣告。


老村長酒已經將中低端酒做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不是別家已經沒法再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下面說的景河泉百姓酒坊的玩法就非常高明,它根本就不涉足老村長酒佔據的「光瓶酒」領域,而是直接把戰線拉到了老村長酒們還未觸及的散裝酒市場上,迅速跑馬圈地。而老村長酒所能做的或許也只有望洋興嘆吧!

散裝酒本來是最古老的賣酒方式,由於攜帶不便,慢慢被瓶裝酒、精裝酒和工藝品酒奪去了市場,很多年前就已經退出了主流酒行列。如今,在大家對瓶裝酒審美疲勞的時候,散裝酒返璞歸真,反其道而行之的差異化戰略卻更容易達到目標,並且能夠給人們一種強烈的情感共鳴。

在尚未褪去土腥氣的城鎮,消費者天然會認為散裝酒價格更低廉,與瓶裝酒相比生活氣息也更濃厚。事實上,散裝酒確實也一直在刻意形成這樣的感知。景河泉百姓酒坊一開業就打出了「買十斤送一斤」的策略。是的,酒也是可以這樣賣的!看著這一幕,你肯定也在想像著像武俠劇裡的大俠們一樣,端起一大碗酒一飲而盡。這種來自農村的原始情愫不斷作怪,驅使你去購買這個產品。

散裝酒除了走量來提升利潤空間外,保健散裝酒也是天然的選擇,這也是它的一大暴利點。你會看到,很多名貴的中藥如蜂蜜、蛇膽、人參、川貝等都可以泡製在酒中,再加上一些所謂的獨家秘方,就可以具有補腎壯陽、排毒養顏、驅寒避暑等很容易被消費者接受的功能。因為有針對性的功能性,所以保健酒在售價上自然也就貴很多了。

散裝酒其實不是新生事物,但借助於城鎮化的浪潮,它正慢慢地「老樹發新枝」。深耕城鎮化涉及的地區,不斷以創新玩法來顛覆現有格局,散裝酒有著巨大的想像前景。根據景河泉的宣傳片介紹,景河泉百姓酒坊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擁有6000多個網點。這一我們之前罕聞的品牌,已經默默地在散裝白酒上玩出了規模,也幫散裝白酒有力地擴充了市場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02

農村民辦校財政經費之爭

2013-06-03  NCW  
 

 

財政給付的教育經費,能否通過民辦學校用到留守兒童身上?

◎ 本刊記者 藍方 文lanfang.blog.caixin.com 這是一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南郊鄉鎮的九年制民辦學校,運營費用完全依賴學生繳費。王建(化名)一家從1999年開始經營這一事業,如今難以為繼。

“如果依然拿不到生均公用經費,學校最多還能再撐三年。 ”王建一家對學校的未來十分悲觀。

王家在五年前貸款翻修了校舍,但學校的條件仍十分簡陋,甚至沒有一扇正式的大門。雖是寄宿,校園里卻沒有澡堂,食堂也在修建中。操場上堆滿紅 磚和水泥,孩子們只能坐在塑料布搭就的棚子里吃飯。學校運營一年的結餘不過十幾萬。 “付利息都不夠,更別說收回投資了。 ”10分鐘的路程外,就是當地的公立初中。該校教學樓翻建一新,還鋪上了塑膠跑道。

王家期望獲得的“生均公用經費” ,即在義務教育階段,政府財政對學校按人頭發放的日常運營費用補貼。在現有政策框架下,這筆財政補貼僅向公立學校和受政府“委托”的民辦學校發放。

但關於“委托”卻無明確規則,全國僅有極少數民辦學校得到政府撥款。

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逐漸成為中國的現實社會問題,尤其面對大批留守兒童上學的寄宿需求,農村公立學校無法滿足。因此,在河南、河北、安徽等人口輸出大省,農村出現了大量民辦寄宿學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調研發現,這些以接收留守兒童為主體的民辦校,已構成中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教育的中堅力量。據財新記者瞭解,在一些縣市,就讀民辦學校的農村學生,比例甚至在20%以上。

但這些承擔了義務教育公共服務職能的民辦學校中,只有極少數獲得了相應的財政投入。這意味著,政府在不斷向農村基礎教育傾斜財政投入之時,大量留守兒童卻被排除在免費教育之外。

面對飛漲的物價和高企的人力成本,民辦校發展舉步維艱。從2005年開始,河南一些農村民辦校的校長們要求平等獲得“兩免一補” (財政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免雜費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和生均公用經費。歧視性的規定和不具操作性的政策,一直是他們這一訴求的障礙。

民辦校曾有春天

上世紀90年代末及2004年前後,是中原地區農村民辦校的兩個重要時點。一是“普九” (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帶來的財政壓力,讓地方政府主動向民間資本拋出橄欖枝; 二是民辦教育的政策激勵,讓一些投資者看到機遇。彼時的民辦學校,相較公立學校也不乏優勢。

中國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學校主要有三項支出:教師工資、公用經費(用于維持學校日常運轉) 、校舍維修改造費用。教師工資一般由縣級財政統一發放 ;在義務教育全面免費之前,公用經費主要是靠學生交納的學雜費維持 ;校舍維修改造在稅費改革前主要靠農民集資承擔,在稅費改革後,改由中央和地方每年安排應急性的“危房改造資金”支付。

“教師的工資都經常發不起,更不用說其他的財政投入了。 ”王建認為,當時的公辦和民辦學校沒有什麼區別,除了出資方不同,學校的運營都是學費在支持。民辦學校要自行負擔教師工資部分,收費略高于公立學校。辦學之初,王家的初中每學期收360元,公立學校收340元。

但民辦校不拖欠教師工資,老師上課反而比公辦教師認真,甚至還有不少公辦教師辦理停薪留職後,到民辦學校教課。與此同時,民辦學校普遍建立了與學生成績掛鈎的績效考核制度, “在我這兒幹不好就得走人,在公立學校教好教壞都一樣,是個鐵飯碗。 ”王建說。

市場機制下,民辦校對家長需求的反應也更為靈敏。面對農村地區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民辦學校無一例外地提供寄宿,並根據家長和孩子的需求不斷調整服務內容,例如增加免費洗衣、洗頭、剪指甲、往返接送等諸多項目。

當地幾乎沒有公辦的寄宿制學校。

開封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這主要是因為平原地區人口稠密、居住集中,國家沒有推廣寄宿制學校,公立學校就無“住宿費”的收費項目,也沒有生活老師的人員編制。

民辦學校的孩子24小時呆在校園里,更便於接受高強度的應試訓練。相較農村公立小學師資的匱乏和管理的薄弱,民辦小學的學生考試成績往往勝一籌。財新記者走訪的多個民辦校,都看到了來自縣里初高中頒發的“優質生源基地”牌匾。

隨著近年一些進城務工的家長對“素質教育”的重視,分數之外,民辦學校也各打特色牌。如尉氏縣農村的一所“雙語學校” ,高薪聘請老師,將舞蹈、武術作為招生特色。

在開封市杞縣邢口鎮,一所民辦小學校長不無得意地告訴財新記者,她辦校的18年間,已經“打敗”了五所公立學校。一方面是她的民辦校吸納了絕大部分留守兒童生源,另一方面源於教育部門調整公立學校布局的因素,和她同一區域的公立學校撤並為一所,但翻建一新的三層教學樓里,也僅有不到50個學生就讀。 “以市場為導向,靈活管理,優勝劣汰,這就是我們的優勢。 ”

政策寒流

在政府對義務教育增加投入後,民辦校的優勢地位消失了。

2005年,開封地區開始落實“一費制” 。所謂“一費制” ,是2004年前後,全國各地為了整治義務教育亂收費,在嚴格核定雜費、課本費和作業本費的基礎上,確定一個收費總額,一次性向學生收取。在那以後,鎮上公立學校的學雜費降到了100余元一學期,王家的初中學費卻因物價上漲等因素,當時為 500多元。

王建回憶,2005年以前,學校的招生規模穩定在1100-1200人,2005年的第一個學期,一下子就走了四五百人,只剩下了700多個學生。

學校開會討論對策。 “狠抓質量,加強管教。 ”以“優質教育”為招牌,王家的初中闖過了第一道門檻。

隨後的打擊,則是“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中國政府從2001年開始試點該項政策,2005年將受益對象擴大到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村貧困學生,2006年、2007年又從西部地區擴展到全部農村地區。在該政策下,農村學生入學不再繳納學雜費,課本由財政出資統一採購,貧困生住宿享有生活補貼。

公辦學校開始免費就讀,民辦學校卻無任何優惠。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文博學校校長李汝燦介紹,在“兩免一補”落地之前,整個商丘農村地區有四五百所民辦中小學,但2005年前後,只剩下100多所。文博學校通過設立獎學金的方式期望渡過難關。對於成績好的學生,收300元學費,發260元的獎學金。即便如此,學校還是流失了20%的學生。

民辦學校遭遇重創,幸存的學校本身具有較強實力,但招生規模均有所緊縮,依靠留守兒童對於寄宿的剛性需求繼續生存。然而,生育高峰已過,農村出生人口呈減少之勢,加之城市流動兒童受教育政策的不斷調整,越來越多的孩子跟隨父母一同進城,留給民辦學校的生源越來越少。2008年開始,王家的初中不得不增加小學,招收三年及以上的學生 ; 2012年,又著手招錄小學一年級的學生。

學校運營的成本越來越高。面對增長乏力的學費標準,學校校長面臨兩難:要麼虧損經營、勉強維繫,要麼委屈學生、降低標準。

爭取平等經費

最早受到“兩免一補”衝擊的虞城縣民辦校的校長們,也成為了最早為教育經費奔走的群體。 “心裡不平衡。 ”李汝燦談起維權的出發點, “這是對學生、又不是對學校的惠民政策。憑什麼因為學生選擇了民辦學校,就被剝奪了獲得政

府補貼的權利?”

2005年開始,商丘的一些民辦校校長逐漸聯合起來,逐級上訪,質詢為何民辦學校的學生無權享受“兩免一補” 。

得到的回複,多是“上面沒有政策” 。

此時,中央的政策對他們的吁求並不利。2006年出台的《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收學雜費的實施管理辦法》里明確,享受學雜費免除政策的僅是在農村地區(含鎮)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就讀的學生。2007年,河南省下發的《關於做好2007年春季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工作的通知》與中央保持一致口徑,也僅包括公立學校。

在民辦校校長們看來,這些規定都是對民辦學校的歧視。尤其在2007年河南省的政策下發前,一部分曾享受過“兩免一補”的民辦學校學生也被取消了資格,引起校長們普遍不滿。

大規模的維權行動從2007年開始。

全程參與校長們維權的北京律師田坤回憶,人最多的時候,有30多個來自河南各地的校長到北京,找律師、找媒體。

學界則通過研討會等形式聲援,大量媒體跟進報道,一時聲勢浩大。

很快,2007年下半年,河南下發《河南省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實施方案》 ,對此前的表述做了補充,提出農村義務教育民辦學校免收學雜費的問題, “凡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按照國家規定的權限批准正式設立並承擔義務教育任務的農村民辦學校” ,由各省轄市、縣(市、區)按相關法律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制定。

2008年,當“兩免一補”擴展到城市地區時,國務院的政策口徑也做出了調整,明確“在接受政府委托、承擔義務教育任務的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按照當地公辦學校免除學雜費標準,享受補助” 。教育部對此進行擴展解釋,表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也應享受免除學雜費政策” 。

政策調整後,河南各地的民辦學校陸續領到了學雜費免除的補貼。最早維權的虞城縣的民辦校,在2007年即拿到補貼。開封市則在2009年才出台相關規 定。補貼標準多按照“一費制”時期的學雜費標準制定,開封市的標準是小學每期45元、初中60元。這筆經費根據學校提供的花名冊,直接發給學生或家長。

李汝燦回憶,爭取到“兩免一補”的平等待遇後,校長們“消停”了一年。

但隨後又發現不對勁——財政撥給公立學校的資金,遠遠不止幾十塊錢的學雜費補貼。

按照2005年底《關於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的部署,在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同時,要提高預算內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在這一改革啓動前,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投入不足已是不爭現實。隨著改革的推進,過去學校運營的開銷中由學生繳納學雜費所承擔的部分由政府補齊,同時財政還為進一步提高農村教育的軟硬件水平埋單。

前一部分的費用,僅是幾十塊錢的學雜費補貼 ;加上後一部分的費用,河南省在2012年核定的標準已是小學每人每年530元、初中730元。

在校長們看來,不管是“兩免一補”還是“生均經費” ,是“政府給孩子的錢,不管孩子在哪兒讀書都應該有” 。儲朝暉亦指出,義務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事業,並建立相應的經費保障機制,每個適齡兒童都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民辦校權責

不過,與校長們的理解並不同的是,對於生均公用經費, 《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支出管理暫行辦法》曾規定,政策所指的“農村中小學”是公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

“如果民辦學校也是政府出錢,還如何體現它的民辦特徵?和公立學校又有什麼區別?”開封市教育局的有關負 責人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民辦學校本身就是為了補充政府財力不足而舉辦,民辦學校若是財政給錢, “民辦

的責任在哪裡?”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曾曉東認為,地方政府部門這樣的看法有一定道理, “否則說政府財政預算中包括了民辦學校的支出,確實說不通。 ”民辦學校是否有權利獲得生均經費, 《民辦教育促進法》其實已經有所規定:政府委托民辦學校承擔義務教育任務,應當按照委托協議撥付相應的教育經費。

至於何為委托, 《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對此僅有粗略的表述,即“縣級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實施義務教育的需要,可以與民辦學校簽訂協 議,委托其承擔部分義務教育任務。 ”此外,還要求受委托的民辦學校向協議 就讀的學生收取的費用, “不得高于當地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的收費標準” 。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這一關於“委托”的規定已淪為 文字遊戲。 “政府給了民辦學校辦學許可,允許他們招收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這還不是委托?”熊丙奇認為,頒發合法的辦學許可證,即是完成了委托的程序。

財新記者在杞縣教育局採訪時,民辦教育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並未聽說過 “委托”的概念,也不知相應程序。開封市教育局有關負責人解釋,經行政許可成立合法的民辦學校只是第一步, “委托”還要簽訂相應的委托協議。

他舉例,如一些城市為了應對流動兒童入學需求,求助一些民辦學校幫政府解決義務教育的問題,政府可和這些學校簽訂協議,撥付公用經費。不過,作為人口輸出地,該負責人認為開封暫時還沒有“委托”辦學的需求。

政府的另一層擔憂,則是這筆錢若直接撥付給民辦學校,最終有可能進校長的“腰包” 。

該負責人解釋,民辦學校的定價空間較大,經費補貼給學校,難以保證學校就會降低學費以惠及學生。

財新記者在採訪中亦發現,絕大多數民辦校的校長對於辦學的個人收益都難以給出明確答案。多位校長以學校為家,和老師學生同吃住。對於盈收則表示, “賺了又投進學校的改擴建” ,具體的賬目並不清晰,個人收支與學校賬目混同乃是普遍現象。

在開封市教育局上述負責人看來,政府已為所有學齡兒童提供了免費的義務教育,但家長們選擇他們滿意的民辦教育,實際上是放棄了自己的權利。這部分被“放棄”的經費,便均攤到剩下的孩子身上,進一步用于提高薄弱校的教育水平。 “去民辦校的孩子得到想要的教育 ;留在公辦校的孩子也接受了更好的教育。 ”然而,在不少民辦校長看來,將經費大量投入不能滿足家長需求的公辦學校,無疑是資源的浪費。他們表示百思不得其解,政府為何不能將財政資源開放給效率更高的民辦學校, “法律規定公辦民辦一視同仁,但為何民辦學校就是後娘養的?

在一些學者看來,化解這一問題最為理想的路徑,無疑是實行“學券”制度,將政府對教育的投入直接補貼到人頭,由市場為學生及家長提供多元選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副部長貢森介紹,他正在研究的一個課題,即是考慮多項民生補貼的“一卡化” ,例如教育補貼只能在學生到學校就學時才能刷卡兌現,以確保補貼的專款專用。

但曾曉東認為,在當前中國的社會環境實行學券制仍不現實。她指出,非完美市場下,純粹的市場化運營將會導致教育標準的失控。最明顯的例子即是在學前教育階段,幼兒園對家長偏好極度迎合的結果,便是普遍的幼兒園小學化,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對兒童成長危害極大。

在她看來,更為現實的路徑,是儘快建立起“委托”的渠道和規則,為政府資金向多元教育的開放提供通道, “既能保證資金的安全,又能適應老百姓的需求。 ”這些規則,包括合同簽訂的程序、規範,學校資質的審查、非營利會計準則的建立等等。

正是此種規則的缺失,當前教育經費的下發在模棱兩可的“委托”下,具有非常大的隨意性。2011年,商丘市的一些校長向中紀委寫信,認為教育局不向民辦學校全額撥付生均經費乃是“挪用”行為。

由此向教育局施壓,最終獲得了生均經費的全額撥付。李汝燦介紹,經費下撥後,教育局會定期查台賬,不允許資金被用作發工資、搞基建,允許為學生降低學費、修繕校舍、補充運營,管理較為嚴格。

在開封市,校長們的維權策略相對保守,持續上訪的結果也只有幾十塊錢的免除雜費補貼。

面對累累負債,王建對學校的下一步非常迷茫。 “這麼多年的心血,不辦了,不甘心 ;辦下去,就是賠錢維繫。 ”他感嘆, “騎虎難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28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難

2013-08-26  NCW
 
 

 

國土資源部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新試點尚未突破現有法律框架,僅進行有限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近期恐難大步走◎ 本刊記者 汪蘇 文wangsu.blog.caixin.com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改革的推進仍然面臨阻力。

財新記者瞭解到,各方一度期待的國土資源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辦法” ,最終只形成了對新試點的指導意見,未能形成全國層面的管理辦法。

為求共識,新試點不再採取突破現行法律的轉讓、出租等方式,而是在法律框架內,探索以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以及企業兼併、破產等引致的轉移等合法流轉方式,且範圍限定于城鎮建設用地範圍外。

《土地管理法》的修訂亦遇阻。此次修法已經選擇不動徵地基本制度、只改變補償方式的“小修” ,即便如此各方爭議仍然極大。草案在全國人大一審後遲遲未能進入二審。

中國現行土地制度是既有城鎮化模式重重矛盾的重要塑造者。一個基本共識是,要開啓新城鎮化模式,必須進行土地改革;而是否給予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平等權利,是其中一個關鍵問題。

難以突破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國土資源部新的試點不會有進一步突破,而是選擇回到法律框架內,有限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辦法。

首先,試點範圍將選在城鎮建設用地範圍外。按照《憲法》及《土地管理法》相關規定,城市市區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亦即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必須通過徵收轉為國有土地,才能用于城市建設。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只有三個用途:興辦鄉鎮企業、建設村民住宅及鄉(鎮)村公共設施和興辦公益事業。

再者,流轉方式也不會突破現行法律。 《土地管理法》對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僅留出兩個小口——農村集體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但“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依法取得建設用地的企業,因破產、兼併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權依法發生轉移的除外” 。

此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與其他單位、個人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共同舉辦企業。因此,國土資源部的新試點將不再使用突破了法律的轉讓、出租等流轉形式,而僅限于幾種合法方式,比如以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及因企業破產、兼併導致的轉讓等合法方式。

新試點將著重于探索合法流轉方式的流轉主體、運作方式、權益保障、內部管理等內容。同時,將開展集體建設用地整理等,以解決存量地難利用問題。

據悉,國土資源部將選擇28個市、縣作為試點。

相較于老試點,新試點流轉途徑和範圍大大受限。國土資源部自上世紀90 年代起就在地方進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試點,並通過部省合作協議等平台與地方開展合作。國土資源部數據顯示,共有22個省份承擔了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路徑的任務,並且安徽、廣東在全省推行。國土資源部還曾批復蘇州在城鎮規劃區內全面實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

據悉,由於擔心放開就亂、缺乏法律支持以及配套改革等原因,國土資源部一些部領導和相關司局並不讚成大規模放開集體建設用地流轉。一些相關部門也不支持。而由於可能影響土地出讓收入,一些地方政府積極性也不高。流入集體建設用地的一方則面臨權益難以得到法律保護、土地難以融資等問題。

考慮到這樣的流轉難以全面推開,國土資源部轉而回到法律框架內謀求共識。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王小映告訴財新記者,相較于改革初期,如今要改城鄉二元土地制度難度更大。由於幾十年市場化發展不平衡,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已經充分發育,而農村土地市場受到抑制,其顯性價格和隱性價格差距很大,存有巨大的增值、投機空間。如果稅費等配套改革及監管不完善,難以遏制農民和集體私下流轉農用地,這是政府不得不考慮的。

同時,這幾十年已經形成很多法律法規,有的是改革成果,有的則構成了改革死角。在法律不改的情況下大面積違法,亦有損法律尊嚴,修改這些法律難度又很大。王小映表示,社會利益集團早已盤根錯節,達成一個方案很難。

“集體建設用地入市不是單單國土資源部可以解決的。 ” 中國土地學會副理事長黃小虎表示。

分歧巨大

“目前,對於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改革爭議仍然很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守英說。

要求改變徵地模式的呼聲急迫。不過,今年3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一個論壇上公開表示,土地制度確實到了必須大力推進改革的時候,但考慮到中國仍處於大規模城市化進程中,很多地方是成片成片劃入城市,近中期不能取消通過徵地搞城市建設。 “否則建住宅農民願意賣,建馬路農民就不願意賣,就搞不下去了,城市怎麼發展?”這一思路即意味著被劃入城鎮規劃圈內的集體建設用地不能自主入市,農民不能依靠這些土地自主參與城鎮化。

這也是十七屆三中全會訂立的框架——“在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範圍外,經批准佔用農村集體土地建設非公益性項目,允許農民依法通過多種方式參與開發經營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 。但十七屆三中全會之後,這一有限放開的思路也遲遲未能有實施方案出台, 《土地管理法》相關條款的修訂亦未能啓動,僅針對徵地補償條款“小修” 。

劉守英表示,有一些人堅持集體建設用地只能搞鄉鎮企業或以土地入股搞企業,但這會把農民利用集體土地參與工業化城市化的路堵住。歷史已經證明鄉鎮企業這種產權安排有問題。而農民拿集體土地入股,財務上是搞不清的。

“如此一來,城市化工業化實際上只有土地國有化一條路。 ”他表示,相對而言,放開存量經營性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在目前最有共識。

據悉,國土資源部就試點辦法聽取中農辦意見時,中農辦曾提出探索鄉鎮企業使用的存量建設用地流轉、在城鎮建設用地範圍外使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建設非公益性項目及小微企業、農家樂、物業經濟等意見。

劉守英認為,還必須解決“位置移動”問題。工業需要集中,大量存量建設用地沒法在本地使用,要通過增減掛鈎將其盤活。但操作中要從現在政府動機主導的指標交易,轉向集體建設用地權利的直接交易。

集體建設用地的宅基地部分爭議更大。 “完全是針鋒相對。 ”劉守英稱,一部分人要求堅守現有宅基地制度,但他認為,對於這套制度和現實之間的巨大衝突,卻沒有人開出解決藥方。他主張,在城市化地區,讓宅基地直接入市,和國有土地同地同權。農村地區,可先讓宅基地先在村莊內部、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之間的交易合法化。

不過,土地改革牽一發動全身,改革要真正有所推進,必然是一個系統工程。王小映、國土資源部土地勘測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鄒曉雲等許多學者和業內人士都擔心,確權不到位,可能引起復雜權屬糾紛,以及村、鄉鎮幹部侵害農民土地權益行為。而集體建設用地轉讓、使用的相應稅費制度沒有建立,一戶多宅、既有“小產權房”等違法違規建設未清理等遺留問題,都會造成利益失衡,帶來新的不公平。 “必須要推進配套改革。 ”王小映表示。

許多學者認為,必須推動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政府退出土地經營、回歸土地管理。不過,由於各方認識上不統一,政策制定困難,配套改革也十分複雜,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近期恐難邁出大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16

農村互聯網觀察:與城市的割裂還在擴大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949.html

1、互聯網普及率極低,傳統生活方式依舊

以我們生產隊為例,大概有30多戶人家,但是家中有電腦的據我所知才3家,聯網的1家。大家共同的特點是,家裡都有人上過大學,電腦都是大學時代留下來的「財產」。唯一聯網的電腦是我的一個鄰居家的,他因為工作在長沙市區,做電腦硬件方面的工作,晚上回家住,需要電腦與客戶保持在線聯繫。我們村30多歲的大人們在工作之餘的休閒方式是打麻將,並且樂此不疲,多少年來都是如此。電腦之與他們並沒有太多的認知,學習起來在他們的意識裡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可見,教育水平對農村互聯網的普及是正相關的。

2、手機上網在8090後中很普遍,但用途單一且流量很少

也許電腦在農村不夠普及,但是手機上網還是十分常見的,尤其在8090後人群中。其中,手機QQ是第一大應用,其次是通過UC瀏覽器看小說。但是,大家用的都是2G網絡,流量套餐多數在在30M、50M以內,所以對手機上網形成了很大的制約,他們也特別在乎對流量的使用,可以用摳門來形容。以我弟弟為例,我送給他一個智能手機,但是因為消耗流量過多,他還是換回了之前的功能手機,而把智能手機擱置在一邊不用。

3、功能手機在6070後群體中使用普遍

雖然手機在農村已經十分普遍,但是在30歲以上的人群中功能機還是主流。主要用途以電話為主,短信在父母輩人群中使用極少,主要是不太會打字,這個特點在農村用戶中特別明顯;另外,智能手機在他們中間還沒有普及開來,手機上網對於他們還是個有待驗證的事情。而80後一代的手機用戶在更換新手機時一般會優先選擇智能機,但流量依舊會限制他們手機上網的時間。

4、微信、微博的使用與受教育水平緊密相關

首先,我要說說我要好的高中、初中同學們。他們學歷大多是大學本科以上,工作穩定,在銀行與政府、事業單位的為主。這次回來的聚會中我發現,他們基本都是智能手機,也都裝了微信,微博。相對於微博,微信的使用更多一點,但還是並不頻繁,聯繫依舊以電話或者短信為主。在一起打麻將、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十多個人沒有一個人通過微信語音的,偶爾有事也是通過電話聯繫,不像在北京到處都是用嘴對著手機語音的人,差異十分明顯。另外,農村裡很多沒上過大學也沒有外出打工的人根本不知道微博、微信是什麼,用的人就更少了,但是很多高中學歷以下的年輕人都是知道QQ的。

通過以上特點,我們大致可以發現互聯網在農村的發展現狀,以及互聯網對農村生活的影響力如何。當互聯網的從業人員都在說互聯網將改變一切,互聯網將深刻影響傳統產業的時候,互聯網對中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的影響力其實是微乎其微的。這裡面有經濟發展水平的原因,有農村農民受教育程度的原因,也有互聯網技術培訓在農村欠缺的原因等。

但是,據沙水所觀察到的來說,最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農村尤其是農民對互聯網的需求尚未被挖掘出來。就現在的農村發展現狀而言,大多數家庭的年收入還是很低的,而互聯網並不能給他們帶來可預期的收入效應。娛樂性需求必須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雖然必須但不緊迫。

之前也聽到有朋友說,現在的互聯網發展速度太快了,是不是應該停下來等一等,讓廣大的農村地區也能跟上這樣的節奏。但通過這些天的觀察,沙水得出的結論是,互聯網發展的兩極化趨勢如同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兩極化一般,鴻溝也會越來越大,短時間改變的可能性太小。也許是我太悲觀了,但是現實往往是最直接有力的回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850

湖南農村住宅掠影-大泡沫 歲寒知松柏

http://xueqiu.com/1272530506/25565762
兩年前我曾寫下《湖南農村探親見聞》,用文字描述了12個農村家庭的基本經濟情況,這次國慶回老家,我用手機隨手拍了一些農村的住宅,希望能讓大家對湖南農村有更直觀的認識。以前我們對農村有「地主、富農、貧農、中農、僱農」的階級劃分,下邊我用農村住宅的造價做標準來區分一下新農村的階級。

查看原圖絕大部分農田長年荒著,小部分農田種一季水稻,遠處的房子是典型的普通農宅。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這兩戶人家可稱為現代僱農,上邊的那戶人家已經很多年沒回農村居住,所以雜草和灌木叢已經封閉了大門。下邊的土磚房子住著80多歲老倆口,基本是在等時辰。

查看原圖這個應該可以做為貧農階層的代表了,實際它是我的家,呵呵。平常就我媽一人守在那,種點小菜,照看一下果園。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農村的景色怎麼樣?

查看原圖中農:典型的農村住宅,單層建築面積約150平米,每平米造價連裝修得超過1000元,整棟房子大約30-50萬元。

查看原圖富農:單層建築面積300平米左右,3層樓連頂層合計近千平米,整棟樓房在100萬左右。一般來說,這種人家要麼是做點小生意或是小包工頭,要麼就是子女是基層幹部。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地主:上邊的照片裡,最左邊的是貧農,最右邊的是富農,左二是小地主,住宅造價在200萬以上,中間的紅房子是中型地主,住宅造價500萬,房子是一個寡婦的,她老公以前是一個小煤老闆。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這是被打倒和瓜分後的老地主房,這種上百年的老房子已經很少了,對比新農村的地主房如何?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水庫旁邊的小別墅,環境還不錯吧?

查看原圖這是三一重工的發家地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大地主:這是我們開車時在公路旁邊隨手拍的三套豪宅,造價應該以千萬計。後來我把照片給我在政府上班的同學們看,他們說在我們縣裡,這樣的房子不少。

查看原圖這是曾國藩故居,中國唯一保存完整的鄉間侯府,對比現代的大地主如何?

看完這些照片,在城裡工作的朋友們有什麼樣的感想?農村的磚瓦房,第一次大規模修建應該是90年代中期,當時正是投資過熱通脹嚴重的時期。第二次大規模修建應該是08年金融危機以後,過去5年來農村是有受益金融危機的,與出口型的東南沿海反差強烈,在東南沿海打工的朋友,春節回家有沒有類似的感受?

我簡單估算了一下,目前農村的典型住宅(中農),建築面積大約為300平米,連裝修重置成本30-50萬元,這些房子有不少是長期無人居住的空房,有人住的房子除春節外絕大部分時間平均也只有一二個人,一般是老人。農村上學的小孩現在不多,幼兒園都要走一公里路,小學得二三公里,高中早已並校,中小學並校就不用說了。

也就是說,農村戶口的平均住宅面積應該為50-100平米左右,而絕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農村的農民,平均住宅面積近300平米,約為城鎮居民的10倍,這些傾其所有而修建然後空置的房子並不產生經濟價值,這和長年荒蕪的農田一樣是非常嚴重的資源浪費。

我估計內地的縣市,至少一半以上的GDP來源於房地產及相關產業。目前,中國已建成的城鎮住宅約為250億平方米,地產商手中已經完成招拍掛的儲備和在建土地的建築面積應該在100億平米以上,加上保障房、集資房之類的非商品住宅,城鎮已建在建待建的住宅應該在400億平米左右。而農村已建在建的住宅可能高達300億平米以上,即平均每個中國人約有50平米的住宅,略低於美國,遠高於歐洲和日韓等發達國家。中國的房地產、城鎮化以及新農村建設,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70

共和黨鹹魚翻身的希望——「農村包圍城市」策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125

受政府關門影響,公眾對共和黨的支持率已經跌至歷史新低。然而,民主黨可能無法從中收益。雖然共和黨失寵,但仍然可能在2014年的中期選舉以後繼續控制眾議院和很多州的立法機構。而共和黨利用的正是「農村包圍城市」策略,並集中火力打「敵後戰爭」。美國大學華盛頓法學院憲法專家Herman Schwartz寫道:

我們的憲法是獨特的,在怎麼選舉總統和國會議員上,幾乎授予了各州立法機構全部的控制權。在其它民主制度裡,國家政府一般會通過一個公正的委員會運營選舉的。然而,我們的選舉體系容許控制州立法機構的黨派操控選舉規則來幫助自身獲勝,同時在州和眾議院選舉中打擊對手。

要實現這點,強大的共和黨領導人——包括前布什政府白宮顧問Ed Gillespie和高級顧問Karl Rove在2009年決定,準備鞏固它們贏得州立法機構的勝利。通過金錢、運氣和能力的集合,2010年共和黨成功控制了大部分的州立法機構,並在2010年再下一城。這不單已經使共和黨掌握掌握了打造選舉法規來控制眾議院的能力,還通過了其它多方面影響我們生活的法案。

雖然最近政府關門和債務上限的政治鬧劇打擊了共和黨,同時給民主黨提供了重拾一些州立法機構控制權的機會。然而:

...這將需要大筆的金錢和繁多的工作——而完成這些工作的資源正是掌握在國家層面上的民主黨手上。然而,國家層面的民主黨領導人看似認為,只有在華盛頓的競選職位才有價值尋求當選。

國家層面上的民主黨是否將願意和能夠轉向他們長期忽視的東西將存在問題。但民主黨必須行動,未來一段長時間內類似的機會都不大可能再次出現。否則,政治僵局可能持續下去。

然而,雖然所面對的外部條件不佳,但共和黨懂得充分利用選舉規則:

在2008年共和黨大敗以後,黨內的策略師把金錢和才俊都注入到共和黨州領導委員會(RSLC)...目標是贏得足夠多的個別州選區來控制州的選舉流程,而後利用不公平劃分的國會和州選區就能保證共和黨贏得未來幾年的眾議院和州立法機構席位。

通過選區劃分上的「優勢」,共和黨成功抵禦了民主黨在2012年競選中的強勢。在2012年的國會和州選舉上,共和黨幾乎沒有遭到任何損失。至今,民主黨幾乎沒做什麼來改善他們的處境——畢竟這是不容易的。

而且共和黨有更強大的組織優勢和找錢能力:

(共和黨的)RSLC是有嚴密組織的,全國的運作計劃是由主要的黨內策略師和在政治操作上富有經驗的成員控制的。而且有很多富有的捐款者慷慨支持,包括美國商會和大型企業。在2010年,RSLC籌集了3000萬美元,同時大約花了1940萬美元用於獨立候選人的競選廣告。在2012年,它加大了賭注,籌集了接近4000萬美元,並把2900萬美元花在直接的競選廣告上。

該團體已經開始籌備2014年的中期大選。在2013年的前六個月,該組織就從10個捐款者手上籌集到了7400萬美元....

...

民主黨也有自己的RSLC,也就是民主黨立法競選委員會(DLCC)。但它並不是RSLC的對手——不論是自己一家,還是加上其它兩家民主黨的競選組織——民主黨律師總會(DAGA)和民主黨副州長協會(DLGA)。

每個組織都是獨立運作的,而且只有相對較小的預算...DLGA在2010年和2012年的選舉年裡一共只花費了100萬美元..DAGA的候選人花費得更多...但他們通常是基於自己的議程運作自己的競選活動。

相比之下,基層的民主黨組織的找錢能力就差多了:

在2012年,DLCC只籌集了1700萬美元,只安排了1100萬美元用於直接的競選廣告,遠低於共和黨的2900萬億美元。2010年DLCC的直接競選廣告支出就更少了,只有590萬美元,不足共和黨1940萬美元的1/3。

...在2010年和2012年,民主黨的三家州組織加起來只籌集了1550萬美元和2200萬美元,大約只有共和黨的RSLC籌集的3000萬美元和4000萬美元的一半。民主黨的DLCC籌集的款項絕大部分來源於大量的工會。前20名捐款者幾乎有一半是工會,在2012年只有兩家工會捐了100萬美元或以上...

共和黨的RSLC表示,它全國一共有10萬個捐款者。然而,其中前20名的捐款者就包括了數家富有捐款者...

毫無疑問,當然是團結的力量大:

實際上,因為2012年共和黨的選舉劃分優勢策略很有效,(奧巴馬大勝帶來的)燕尾服效應遠弱於平時。在州立法層面上,共和黨比民主黨贏多了223個席位(3093比2870),並控制了99個立法機構中的57個。這也增加了共和黨持有防否決的多數席位,從13個州增加到16個州,同時也增加了他們全面控制(包括州長)的州數,從22個增加到24個。

現在這個局勢,根據相關的選舉日程和選舉規則,民主黨可能要等到2020年才能扭轉在州政壇上的不利形勢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28

易信搶灘:需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 !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0/56494.html

作者:活在墨爾本

聊天、掃一掃、朋友圈兒、表情、界面……這場IM模仿秀的高水平模仿,導師有沒有想為易信齊刷刷轉身的「蔥動」?或許小馬哥此刻已被拉回至十餘年前,自己仿ICQ、聯眾的那段時光之中了,時移世易,或許小馬哥也從來不會想到同樣的「鬧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且如此的來勢洶洶。

 

項立剛說「互聯網的東西本來也都差不多,不存在抄不抄襲的問題」,從中讀出幾許無奈,如果深究原因,恐怕又要拔高至有關體制、意識形態、知識產權、道德這些空泛而又沒有終極答案的命題上去了,在此不做深究也罷——縱觀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史,一路上始終是與「模仿」分不開的,只以成敗論,無關道德。

講了好多的廢話,回到正題上來,總結一句話——單從產品而言,易信的確與微信是高度「同質化」的產品,從產品和技術創新上來並沒有本質上的超越(陌陌如是、來往如是),在這種情況下,易信該如何突圍?筆者更希望從營銷的視角來做一個相對「純潔」的解讀。

給我一個「包養你」的理由

營銷學中有一個經典的「定位」理論,核心思想是「建立具有足夠競爭力並能提供充分價值的差異化,最終完成受眾心智的強佔位」,再通俗一點是「為產品找一個牛B的賣點,這個賣點是你獨有的並不易被覆制,且這個賣點還能吸引足夠多的人來為此買單養活你。」

易信的賣點是什麼?從易信公關團隊的傳播上來看,其反覆強調的「跨運營商間的免費短信、免費電話,且可與未裝易信的用戶手機進行無障礙的實時溝通」這個殺手級的應用優勢拿捏的是非常準確的——

首先,「免費短信電話」這張牌是丁磊與運營商爭取到的獨家資源,鑑於企鵝與三大運營商之間的微妙關係,微信一時半會兒絕對搞不到,順道讚一下三大運營商,等了這些年終於幹出一件「爺們兒」該干的事兒了,尤其是中國移動,這個70%營收來自傳統通訊業務的老傢伙,居然能如此義無反顧地支持,作出近乎於斷己手足的事情來(當然以後會不會掐架,不得而知)。

其次,可以直接連接未裝應用的用戶,這是符合「即時通訊工具」的「即時」精神的,也正是因為這個精神,為易信構建了一個極具想像的價值空間——根據中國工信部統計數據,截至2013年3月底,中國共有11.46億移動通信服務用戶,3G用戶有2.7727億,佔比24.20%,儘管有8.1739億用戶曾接入過移動互聯網,但是應用的深度還遠遠不夠,易信未來要爭取的就是這些「初級接入型用戶」,而非「深度體驗型用戶」,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易信,你該代表誰的心?

易信想爭取到的初級接入型用戶在哪裡?首先,絕不是一二線城市穿梭在CBD裡的絲襪白領、技術屌絲以及往來校園裡的大學生,這群人的社會關係已經牢牢構建在微信之上(想約炮有陌陌);其次,這部分人對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度較深,很難通過單純的營銷去改造他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路徑依賴」,改造的成本太高且結果難料;第三,易信的差異化賣點,對他們的刺激不夠。

易信的「殺手鐧」能拍死誰?當我們回到易信公關反覆提及的優勢上來看,可以直接找到典型應用場景——

第一,想佔「免費短信和電話、免流量」這個小便宜的,一定是價格敏感型的(他們並非不花錢,但是短信、電話、流量費這種東西,最好還是能省點兒是點兒吧),至少不是那種為了省幾塊錢放棄微信上的圈子而選擇易信的;

第二,看中「能和沒裝易信軟件的人實時溝通,且提示的方式是短信和電話語音提醒」,這意味著溝通方(A)想要聯繫的那個被溝通方(B),極有可能B是較A移動互聯網應用能力還要稍弱的,比如說:代表A方進城務工的年青農民工、服務人員,想給和代表B方的老家的父母、妻兒、兄弟朋友溝通。

記不清在哪裡聽到這樣一句話,講的很中肯「中國移動互聯網真正的生意是在三四五六線城市,絕非是一二線城市」——要知道手游真正優質的玩家,是擠在富士康生產線上的流水工人、在理髮、成都小吃店忙裡偷閒的服務員,而不是混跡於三里屯或者是泡在互聯網上大放厥詞、指點江山的你和我。

「移動互聯網時代,得三四線城市得天下」,易信不要在微信用戶集中的一二線市場交火,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子,或許不失明智——別忘了,網易丁磊曾清晰的表示過,發展易信,主要是為了推手機遊戲。

易信的營銷框架,亟待優化

基於這樣考量,易信的營銷策略該如何架構,筆者認為要點在於「搶佔一二線城市的優質傳播資源、構建輿論氣場,組織接地氣兒的地推、促銷活動進駐三四五六線城市」。

一二線城市集中了主流的新聞媒體和五花八門的傳播通道,這一點沒必要展開論證,因為「地球人都知道」,在易信格局構建的過程中,輿論陣地和一呼百應的傳播氣場,是必須在這裡完成的。在這裡,我更想提醒的是,有三個通道需要格外注意:1、電商渠道;2、城市「蟻族」聚集地;3、其他各類手機維修點、話費充值點

圍繞「非一二線城市」營銷的展開,新聞傳播顯然不如聯合預裝易信的「山寨機」廠商,開輛大篷車停在當地超市、大賣場外來的有效,只不過不知道丁磊下一部對此是如何計劃的,不過有三大運營商做背書,相信預裝是必須的。

【尾聲】易信依靠資源而非技術建立的競爭優勢,是十餘年間繼MSN之後唯一一個看到能有機會和企鵝叫板的應用,從內心深處希望它能強大,畢竟競爭是推動市場和科技創新前進的原始動力,也實在不願意看到易信因營銷的失誤最終含恨酒泉,原本不想假扮高人,但是最近看到了易信傳播的核心價值正在偏離,一度還圍繞著「國外可以免費撥打60分鐘電話」炒個好幾輪,這種雞肋型的應用價值,講它作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3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