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網路電視龍頭 分享征服全球一億雙眼睛祕訣 徐偉峰:別讓六百元扼殺台灣電視創意

2012-2-6  TWM




兩岸電視產業肉搏戰開打,從人才、內容到資金,台灣從領先到幾乎居於劣勢,還有沒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這場攸關下一代文化與認同的大戰,台灣沒有輸的本錢,徐偉峰的第一手觀察,給台灣電視產業從主管機關到業者一個警惕。

撰文‧劉俞青

近幾年來,兩岸電視產業競爭,從搶人才、搶內容,到搶資金,幾乎處於肉搏的競爭態勢。台灣從開始的遙遙領先,到平分秋色,如今逐漸淪於挨打局勢,究竟問題 出在哪裡?面對中國內容產業的步步進逼,這場攸關華人下一代文化與認同的掌旗手大戰,台灣要如何勝出?

和多數資深媒體人比起來,區區六年媒體資歷(PPS二○○六年才創辦)的徐偉峰也許「不算什麼」,但他特殊的市場定位,尤其在PPS網路電視上,可以看盡 兩岸三地、甚至包括歐美日所有精采的電視節目,包括影響年輕人甚巨的《康熙來了》、最夯的《醉後決定愛上你》,當然也有中國收視率最高的《宮鎖珠簾》、中 央電視台的春晚特別節目等,應有盡有。

兩岸的電視大戰,不只在PPS上開打,PPS等新躥起的網路電視,更是強而有力的競爭者,直接挑戰既有的收視習慣。根據《今周刊》的民調顯示,已經有超過 六成以上的收視人口,有定期收看PPS的習慣。

談電視產業

培養好人才 都是台灣的價值而這僅僅只是第一回合的成績,六年下來已是成績斐然,下一個六年,戰況會如何?徐偉峰有其特殊的觀察。

曾經精準預言網路發展史的知名網路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曾經在著名的演說「網路世界未來的五千天」(Predicting the Next 5000 Days of the Web)中說過:「以前的人以為網路像是更好的電視,但結果,它完全超越電視。」徐偉峰說,「未來所有的內容都在網路上。」這是電視發展的終極目標還是末 日?

以下是訪談內容:

問:你觀察台灣的電視產業發生了什麼問題?

答:我必須說,我實在不夠資格評論。

但僅從一個視頻行業從業者的角度說好了,根本的問題是:「缺乏投入」。

我記得小時候,台灣有很多大製作的電視節目,像是《一道彩虹》,大牌如鳳飛飛帶了五位知名主持人的現場節目,光這些主持人就很貴的,加上現場節目的製作費 用,是很驚人的製作費,但這樣的節目早就沒有了。

其實台灣現在已經是沒有綜藝節目了,只能勉強維持一個樣板,《康熙來了》算是其中一個,兩個主持人的主持費加起來,在台灣電視節目中算很高的,但和中國完 全不能比,這是一個「投入減少」的問題。

為什麼?因為廣告總營收雖然有成長,但被更多電視台稀釋了,電視台的固定營收就是從「六百元吃到飽」(有線電視月費)來的,這是一個超級不健康的結構,除 非打破目前的收費結構,否則難以扭轉目前的劣勢。

問:在這樣劣勢下,你看到什麼現象?

答:很簡單,目前在大陸最火紅的台灣明星,還是周杰倫和蔡依林,但如果只看到他們兩個受歡迎的程度,那恐怕就錯了。

你知道,這兩個人出道時間多久?大概都有十年了,換句話說,這十年來,台灣沒有培植出更紅的明星來,出現斷層的現象,沒有大明星,就很難有好看的內容,沒 有好的內容就培植不出大明星,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也是台灣很大的警訊。

談網路未來

透過機器選擇想要資訊是趨勢問:台灣還有機會嗎?

答:機會當然是有的。例如台灣人的創意很好,這是教育的問題,台灣的教育制度比起中國沒有那麼多限制,所以培養出很多創意的人才。

但這些人冒出頭來,卻沒有一個好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去引導,會被埋沒掉,政府應該趕緊提出一個有遠景的產業政策,把這些人的價值發揮到極致。簡單地說,就 是鎂光燈打下去,讓這些創意的腦袋發光發熱,不用擔心他們到中國還是哪裡去發展,不要有地域觀念,只要把人才培養出來,最後都是台灣的價值。

問:網路電視與傳統電視的發展最後會如何?

答:未來所有的東西都會在網路上,包含PC、iPhone,都在網路上傳輸,只是數據、Data(資料)不一樣,打電話是聲音,電視是影像,MSN是文 字,但所有的東西都在網路上傳輸,而你只有一台機器,這機器叫作電視還是電話,或任何名稱都可以,因為這機器是空的,透過機器自由選擇影像還是文字,得到 你想要的資訊,這是必然,而且已經在形成中的趨勢。

談中國市場

要有「不可能完全融入」態度問:就時機上,你其實不算最早到中國發展的,台灣有許多年輕人現在還是很想到中國市場就業,你怎麼建議?

答:是不是最好的時機,要看各產業的發展而定。

我進來的時候,正是中國網路快速發展的時候,這個時間已經回不去了。但台灣年輕人現在要來中國,我還是鼓勵,只是可能不僅僅是網路業。但無論進到哪個行 業,態度才是最重要的,哈,我這樣說像不像老人?

但這真的是最重要的,除了我一再強調對工作的熱情,我覺得「融入」更是進入中國市場就業的關鍵,很多人來都覺得自己很融入,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應該要有 體認自己「不可能完全融入」的這個態度。

問:你自己有親身體會?

答:可多了!我在PPS之前,在一家音樂下載的軟體公司服務,當時這個公司在雅虎網站上有很多的廣告,我自認是非常會下廣告關鍵字的行銷人,我剛到中國公 司工作時需要登廣告,但我下的文案卻怎樣都不行,點閱率就是不高。

後來我請我們的行銷主管來下,他一下,點閱率是我下的好幾倍,後來才知道,他提出的文案,是當年領導人鄧小平提出的口號改編,我印象很深刻,叫「免費才是 硬道理」,你說這種文案我們下得出來嗎?這七個字是文化的差異,也是難以跨越的鴻溝,直到今天,我都不再下文案,我知道這不是我的專長。這其實是另外一種 層次的「融入」,知道自己的欠缺和不足。

問:你願意把你的中國經驗與台灣年輕人分享?

答:我非常、非常願意。

我自己是一路跌跌撞撞過來的,工作換來換去,和很多年輕人一樣。

我常說,失敗的方式千百種,成功的方法只有一種,你儘管勇敢去試,只要夠認真,老天不會關掉所有門的,只是你還沒找到那扇門而已。我也藉此鼓勵大家,絕對 不要放棄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58

收購為什麼會扼殺創新?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471
 兩週前,當Facebook宣佈收購圖片分享應用程序開發商Instagram時,我很惡毒地想到了Flickr。2005年,Yahoo收購了圖片存儲和分享的Flickr。


  直到幾年之前,Flickr還是我最喜歡和信任的圖片存儲和分享網站,作為一個沒有付費習慣的中國用戶,我甚至至今還是Flickr的付費用戶。但現 在Yahoo幾乎已經要毀了這一切。去年我曾惴惴不安地聽說Flickr要裁員,直到去年9月底,Flickr才推出了官方版的Android應用—要知 道,就連中國工商銀行在2011年都已經推出了Android應用。


  我甚至現在都不是很能理解,Flickr內部要糟糕到什麼程度,才能讓一個硅谷的互聯網公司變得如此麻木。


  不過,我也得承認,以馬克·扎克伯格的聰明勁兒,也許Instagram能避免Flickr的下場。但我真的不指望Instagram會成為一個 The Big Thing了。因為這種收購扼殺偉大的事情發生太多了。假如不是賣給eBay,Skype也許有機會挑戰AT&T;假如不是賣給新聞集 團,MySpace也許不會給Facebook留太多的機會;假如沒有賣給Yahoo,Flickr會不會有機會做成Facebook和 Instagram的結合體?


  那麼,收購到底是怎麼扼殺了小公司的創新能力和活力的呢?


  動力 危機感是一個人或者公司最佳的動力,就像被狼追的時候跑得最快的道理一樣。對Instagram來說,Facebook本來是危機感和那頭狼,但收購之 後,Instagram的危機感顯然是少了很多。大公司收購小公司的一個常見邏輯是,小公司可以獲得大公司的諸多資源和資金的支持,做成一個更大的事情。 問題是,大部分的創新都是危機感逼出來的,沒有危機,何談靈感和創新?


  冒險 大公司的特點是穩健,厭惡風險,而小公司的特點是更願意冒險。當一個大公司控制了一個小公司之後,可以預見的問題就是小公司喪失了靈活性和冒險精神。 Flickr創始人布特菲爾德離職後曾表示,Yahoo並未提供Flickr發展所需的資源,而且這家公司嚴重的官僚作風導致決策緩慢,錯過了很多機遇。


  企業家精神 對於一個小公司,尤其是一個互聯網公司來說,創始人的企業家精神是最核心的東西。創始人強烈的意願往往有助於公司做出重要的創新和大膽的目標,從而顛覆原 有的公司和行業。無論是基於什麼原因被收購,通常創始人的企業家精神都會被損害和打擊。一個願意被收購的公司創始人會是一個真正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麼?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勒一個著名的觀點是,沒有一個美國大公司不是通過某種程度、某種方式的兼併而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內部 擴張成長起來的。這是對美國1990年代以來傳統大公司歷史的一個總結,彭博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全球併購交易總額為2.28萬億美元。


  但如果統計一下科技行業,斯蒂格勒恐怕需要修正自己的觀點。作為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蘋果公司的成長史顯然是與收購關聯不大,而是與喬布斯主導的 一系列了不起的創新相關。同樣,亞馬遜、Google、騰訊這些大公司的成長史也和收購沒有關係,而是依靠內部擴張成長起來。


  區別在於,科技行業有更多的成長空間,更依賴創新和智力資本,而傳統行業更成熟,更依賴固定資產和金融資產的有效配?置。


  當然,我們也不能迴避很多被收購後仍然做得不錯的公司,比如Google收購的YouTube和Android—YouTube現成為Google顯示廣告的主要收入來源,而Android則成為最流行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


  很難說,這些公司自行發展就一定比現在更好,大量例子也證明天才創意是如何毀掉的。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最關鍵的還是「可能性」,創新之所以迷人,就在於它始終賦予公司發展的諸多可能性,塵埃落定之時也就是失去創新能力之時,商業就是這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45

打擊投機將扼殺創意——論投機(二)

2012-7-9  TCW




最常被指責「投機」的就是股市,一般認為,股市有「投機」與「投資」之別:前者是短期買賣股票賺差價,後者則是長期持有股票等股利,投資是好事,投機是壞事。

然而,「投機」與「投資」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例如,A公司股票每年可配兩元獲利,若年利率二%,則該公司股價將是一百元,就像你銀行有一百元存款,每年固定可領兩元利息收入一樣。

若A公司未來獲利提高,每年可配三元獲利,那麼利率同樣二%,股價將漲到一百五十元。你可選擇賣掉股票,「現在」拿走一百五十元;或繼續持有股票,「未 來」每年固定收取三元股利。這兩種選擇的「現值」完全一樣:現在拿一百五十元的「現值」是一百五十元,未來每年固定收取三元股利的「現值」,同樣也是一百 五十元。

因此,「投機」和「投資」並沒有不同,只不過前者是把未來收入一次變現領取,後者是將未來收入每年分批領取,兩者現值完全相同。這是二十世紀經濟學家費雪(Irving Fisher)在《利息理論》的創見。

其次,股價漲跌也不是股市投機者決定。投機者買賣股票,是影響股價的直接因素,但是他們的買賣行為,背後反映的卻是廣大消費者對每家公司的好惡。

股價為什麼會漲?因為投機者預期這家公司未來可創造更高獲利。誰決定這家公司未來獲利會成長?是消費者。能提供消費者喜愛的產品服務的公司,股價就會上漲,否則就會下跌。投機者在股市買賣,不過是反映市場消費者對每家公司產品服務的「民意」而已。

此外,有些人指責股市投機不過是金錢遊戲,這是只見表象。例如,大陸的中文搜尋引擎百度,其股票七年前首次在美國上市,當天股價從發行價二十七美元一下大漲到約一百二十美元,創辦人李彥宏一下成為九億美元富翁。

首先,股價一天漲這麼多,就會吸引更多人願意去股市投機,股市交易量與流動性也會提高,未來如果有新的百度,想上市就更容易了。

其次,這種案例會激勵更多人發揮創意,模仿百度的創辦人,自己去開公司上市。這當然不一定成功,但是有百度這樣一夕致富的實例,卻會鼓勵更多人去創新。有了這種案例,更多風險基金也捧錢四處尋找下一個百度,讓更多創意可以實現,經濟活力也就因此生生不息。

有些人主張要打擊股市投機,但打擊投機就是打擊高獲利,就沒人願意冒險創新。撇開股市投機,我們沒有其他更有效方式激勵人們冒險發揮創意。怕被投機禍害就打擊投機,但同時也扼殺更多可能出現的創意,這個代價是在打擊股市投機時不可忽視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10

創業公司三大生存法則:將創意扼殺在搖籃中!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701.html

【導讀】日前,科技創業公司Parse.ly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安德魯•蒙塔倫蒂(Andrew Montalenti)發表文章,介紹了創業公司如何生存的方法。在他看來,作為初創企業,最缺乏的不是創意,創始人必須迅速、果斷地將創意扼殺在搖籃裡。

以下為搜狐IT編譯的文章節選:

保羅•格拉漢姆(Paul Graham)認為,創業公司就是「根本上的發展機器」,追求增長就是創業公司存在的目的之一。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並不是創業公司存在的最終目的。畢竟,增長過快,創業公司會失控走向毀滅,而如果沿著錯誤的方向增長,則毫無成功的希望可言。如果創業公司增長太慢,又必然逃不過競爭對手的魔掌。

那麼,究竟如何才能保持「恰當」地增長呢?以最快的速度擊敗競爭對手?按部就班確保一切都向正確的目標前進?你如何確保一切都處在正軌上呢?

一、將創意扼殺在搖籃

如果你希望確保自己始終朝正確的方向前進,就必須立刻放棄自己創意非同凡響的想法。對創業者來說,創意就是數據節點,就是傳聞猜測,無需過多在意。沒有任何事情僅僅因為其「存在」就必須去追求,創業者必須理性判斷它是否值得去追求。創業者需要時刻問自己:「這樣做是否值得?」

初創企業必須迅速、果斷地將創意扼殺在搖籃裡。如果你想要為每一個被扼殺的創意舉行葬禮,那麼最後你必將被競爭對手埋葬。在創業公司,扼殺創意是最常見的事,這或許會打擊在創業公司工作員工的士氣。這些員工會覺得自己提出的大多數創意都被扼殺,甚至全部都遭到了扼殺。

人們不會因為僅僅提出了「好的」創意就受到嘉獎,受到嘉獎往往是因為提出了「值得嘗試」的創意。在創業公司內部,員工必須以一種可以嘗試的方式構思創意,然後進行測試,並最終證明這些嘗試並非毫無價值。

世界上有許多自以為是的「創意者」,你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創業公司招聘到這些人。這些「創意者」認為創意就是自己創造的最重要的事。他們沒有意識到,創業公司其實一點都不稀罕創意,創意只不過是用來扼殺的罷了。

當然,除了那些能給保留下來的、可嘗試的創意之外。這是一個非常殘忍的過程,但也很令人興奮,就像從沙子中挑選出黃金一樣。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只要有一個創意能夠經過重重考驗並脫穎而出,那麼其產生的效應將讓所有人大吃一驚。

二、招聘瘋狂的員工

招聘一些瘋狂的員工。這裡並不是說要聘請一些瘋子,而是應該招聘一些不願意只坐等發薪水,心中有渴望,有野心的人。創業公司無需要求這些人將工作當生命,也不必要求他們是工作狂,但必須要求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並且必須是行業內的專家。他們知道自己想要從工作中得到什麼,並且能夠從你的創業公司獲得想要的東西。每一天都是如此。

當創業公司擁有了這樣的員工,結局也就非常清晰了。如果公司內部大多數成員都是這樣的瘋狂者,那麼所有人都會被這種瘋狂所帶動。這些人在扼殺創意時毫不手軟,並且會像剛出籠的猛獸一樣不斷向前衝。對他們來說,工作只是一種遊戲方式,其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贏!

這樣的團隊會讓你的競爭對手感到恐懼,這也就引出了最後一點。

三、忽略競爭對手

你無需將競爭者全部殺死,而只需在市場上與你的對手之間拉開一道鴻溝,並且越寬越好,以至於能夠讓人們感覺不到他們的存在。

他們會邀請你進行跳舞,但你應當離開舞會。你將和你的團隊一起,在隔壁利用創意,利用那個通過千挑萬選保留下來的創意,然後通過一群瘋狂的員工實施一個看似瘋狂的項目。他們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滿足客戶的需求。

這才是真正的舞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53

扼殺香港神話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1111/18501898

保險界元老孖吉叔請食飯,席設佳寧娜,孖吉叔與泰國R都係潮州老鄉,喜食潮州菜,兩人做東請食飯之時,佳寧娜一定係佢地首選,坦白講,左丁山平時少去,但佢兩位在佳寧娜請客嘅話,一定好食到加零一,難以錯過。吃到甜品時,閩南C突然醒起十一月係吃芋頭好季節,要求加多一款「反沙芋」,呢味甜品係佳寧娜拿手好戲,泰國R話好食過汕頭市嘅名店產品。好則好矣,但今人重視健康,見到厚厚一層白糖包實件芋頭,不禁猶疑一啲,泉州N就教我地:「敲散啲糖先至食啦」,但無糖芋頭邊度好吃㗎,於是人人只敲掉一半,左丁山想起美食家遜哥講過:「凡是好吃美味的都是不健康的。」
吃過不健康,含糖太多的潮州美食反沙芋,個個都飽晒,飲杯潮州功夫茶,就講起免費電視發牌事件,惠州客家W與梅州客家W都係銀行界資深人士,左丁山特登問一問:「申請者財力與其控股公司的市值是否有關?」兩人都笑出嚟:「銀行貸款ABC啦,除非控股公司為子公司或附屬公司(申請者)向政府提供無上限財政擔保,否則兩者之財政並無必然關係,如申請者只得資本十億,蝕清光就計數,唔好指望控股公司代佢還債。」這個當然,否則「有限公司」有何意義?呢啲咁淺白嘅財務常識,政府難道不知?如知道,仲要拿出來在那五頁紙說明,就有侮辱大眾智慧之嫌啦?如果政府沒常識竟然真係咁諗,那麼以後凡是申請與公眾有關嘅商業牌照(例如免費電視、電台),申請者唔該諗吓自己是否大財團公司或是大富豪第二代,布衣出身之白手興家富翁(有三十億現金都嫌你財力不夠呀),死咗條心好過。梁振英政府搬出呢條理由,實際上係踐踏及謀殺中環神話(即由無到有,由住板間房至成為山頂豪宅業主)。假若王維基父親是世家第×代,父親財力深不可測,王維基是否會得到牌照?佢來自普通家庭,憑創意與衝勁成為幾十億元富翁原來都不能衝破玻璃天花板,與大財團競爭,以後此等人物不如索性退休,將筆錢交俾私人銀行管理,自己走去打高爾夫球好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28

【金磚記事】南非遭遇雙殺:美聯儲令資本外流 商品大跌扼殺複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30

一方面是大宗商品價格大跌,另一方面美聯儲可能加息令資本撤離新興市場,令南非債券收益率遭遇過去八個月最糟水平,且前景不容樂觀。

根據約翰內斯堡股票交易所指數顯示,本幣債務價格在九月出現年內首次下跌,跌幅達6.1%,是彭博社追蹤的31個發展中國家中繼巴西之後跌幅最大的。

在大量對於美聯儲或準備加快提高利率步伐的猜測下,外國投資者在九月成為南非債券連續三個月的凈賣出方,給蘭特(南非貨幣單位)施加了巨大壓力,期間兌美元匯率下跌了5%,包括鉑和金在內的大宗商品價格下滑對出口及經濟增長前景產生負面影響。

Nedbank集團首席策略研究員Mohammed Nalla 9月26日在約翰內斯堡接受的電話采訪中評論道:“南非既是一個新興市場同時也是大宗商品的出口國,可謂禍不單行。收益歸根到底取決於蘭特的走勢,且長期來看蘭特仍具有進一步貶值的空間。”

較高的利率水平

由於南非原材料最大的進口國——中國的需求萎縮,南非經常賬戶赤字可能由於出口下滑而進一步擴大,導致蘭特進一步貶值,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超過由相對較高的利率所帶來的好處。根據政府提供的數據,中國在2013年占南非總出口的14%。

根據一份針對彭博社分析師的調查顯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在今年可能實現7.3%的增長,和中國政府的目標增長率7.5%相比是近二十年來的最低增速。

收益率優勢

上周彭博社大宗商品指數(BCOM)下滑至五年低點,意味著大宗商品對南非貨幣的支撐越來越小,導致蘭特在9月25日下跌至八個月的最低點。根據Nedbank首席研究員Nalla所述,約翰內斯堡當地時間下午1點29分蘭特兌美元下跌0.6%至11.2955,且在未來若幹月內可能進一步下跌至11.6的水平。

JSE提供的數據顯示,由於持續貶值的蘭特將侵蝕投資收益,南非債務的外國投資者在繼八月拋售21億蘭特債券後,九月又繼續拋售了41億蘭特(約合3.65億美元)的債券。2016年12月到期的以蘭特計價的債券收益率上漲了8個基點(0.08%)至今天8.32%的的水平,和上月比上漲34個基點。

Du Plessis評論道:“較高的聯邦利率會降低蘭特相對美元的收益優勢,從而進一步導致投資者拋售南非債務。”

南非央行在9月18日維持其基準利率在5.75%水平不變以支撐疲弱的經濟。目前美國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處在0-0.25%的區間內。

美國利率可能上升的前景,正打壓巴西和香港的貨幣。根據彭博社的追蹤顯示,中國的人民幣是24個新興市場貨幣中唯一一個兌美元匯率上漲的貨幣。

Nalla評論道:“對於南非來說,大宗商品無疑是個重要因素。”

(實習生 丁博 編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66

中國一場騙局 扼殺網路借貸革命?

2016-02-29  TCW

二月初,《經濟學人》直指,中國最大點對點借貸(peer to peer lending)商e租寶交織出全球最大龐氏騙局,幾釀政治危機。財經網站商業金融新聞(Business Finance News)懷疑:這場金融革命死期不遠了嗎?

一月底,警方逮捕e租寶主事者丁寧的消息傳出,花了二十小時挖出深埋地底的帳冊才發現,共九十萬名投資人被坑騙人民幣五百億元(近新台幣二千六百億元)。《經濟學人》斷定這是一場至今牽連人數最多的龐氏騙局。

就在中國警方秘查e租寶的幾個月間,二○一四年底才公開上市的全球龍頭借貸俱樂部(Lending Club)股價也大跌,從去年十二月初至二月二十三日,下挫逾兩成;若從上市日算,股價已狂瀉逾六成。

大銀行參戰,引爆整併潮

值得注意的是,借貸俱樂部去年第四季財報超標:每股賺五美分(約合新台幣一.六七元),比分析師預估多一美分,但強力主張賣出評等的太平洋頂峰證券(Pacific Crest Securities)仍說,政府規管趨嚴,加上國際銀行開始搶做小本生意,前景堪憂。

像是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去年底就聯合借貸平台On Deck Capital,搶攻四百萬家小企業客戶。商業金融新聞指出,雖然景氣急凍正是線上借貸的發展良機,一旦口袋深的大銀行出手,就可能打趴一票借貸平台。然而,它也說:「即將引爆的整併潮才有利產業健全發展,長期而言是利多弊少。」根據統計,散布全球的借貸平台超過兩千家,但《經濟學人》說,廣義的點對點金融服務光是在中國就有三千六百家,而且其中逾三成都被官方歸類為「有問題」,因此龐氏騙局在中國隨處可見,從二〇〇七年的螞蟻農場到去年的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等。

所謂龐氏騙局是一種投資欺詐形武,打出異常高額回報的話術詐騙投資者。投資者的回報並非來自真實商業利益,而是其他新加入投資者的本錢。一旦新加入的投資者減少或停止,龐氏騙局就會崩潰。(文·邱碧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396

三星輸了"滑動解鎖"專利官司欲上訴:蘋果在扼殺創新

據科技博客VentureBeat報道 ,由於美國上訴法院昨天維持有利於蘋果公司的原判,三星在今天發表了一份聲明,聲稱“正積極探尋將此案提交美國最高法院審理的可能性”。

此前,據法新社報道,美國聯邦上訴法院在周五恢複了一項裁定,認定三星侵犯蘋果專利需賠償1.2億美元。最新裁定標誌著這場激烈的專利戰再次發生反轉。

法院稱,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三星侵犯了蘋果滑動解鎖、自動更正以及快速鏈接(quicklinks)專利。快速鏈接功能可以自動將地址和手機號碼等信息轉化為鏈接。在最新版iOS 10操作系統中,蘋果公司已不再使用“滑動解鎖”功能,而是改為讓用戶“按下Home鍵”以解鎖手機。 本次判決恢複了三星應向蘋果公司賠償1.196億美元的原始裁定,此前美國聯邦巡回上訴法庭(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在2月錯誤地作出了駁回這一裁定的判決。

此外,美國最高法院定於10月11日就另一起涉及三星與蘋果設計專利糾紛的案件舉行聽證會。三星今天還就第二起案件發表了另一份聲明,聲明批評蘋果正尋求獲得一項裁決結果,“通過阻止新產品的開發與營銷努力來抑制創新,包括設計上的創新”。

以下為三星聲明全文:

通過科技豐富人們的生活,是我們一切努力的核心目的。我們打破傳統界限、開發新產品、甚至全新產品類別的傳統,已獲得全世界的行業、設計和商業專家的廣泛認可。這種精神還在我們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的針對蘋果的當前訴訟中有所體現,美國最高法院已同意在2016年10月11日就此案舉行聽證會。

三星之所以將此案提交美國最高法院審理,是因為我們相信設計專利法規被解讀的方式與現代發展潮流不符,原因就在於它不利於競爭與創新,不利於消費者的選擇。

這將是美國最高法院在120多年里聽證的第一樁設計專利案件,因此意義重大。美國最高法院的裁決結果可以導致專利法規得到合理解讀,因此,究竟是有利於未來的創造和創新,還是抑制未來的創造和創新,都要看此次裁決的結果。

我們請求最高法院在如何正確推行一項早在21世紀現代技術問世前就已制訂好的法規上提供指導。在設計專利法規於17世紀制訂出來的時候,產品更為簡單。它們更有可能與勺柄或地毯形狀之類的東西有關,只是為了刺激人們的購買欲望。相比之下,目前光與智能手機有關的專利就超過20萬項。

由於我們的產品因為我們做出的巨大投資而得到承認,我們當然支持設計保護。例如,我們過去五年獲得的國際工業設計大獎的次數是最多的,而在過去十年間我們總共獲得了近800個設計大獎。

但問題在於,蘋果希望獲得一項裁決,通過阻止新產品的開發與營銷努力來抑制創新,包括設計上的創新。按照蘋果方面的說法,一項智能手機設計功能專利的持有者,有權從整個手機的銷售中獲利。鑒於與智能手機有關的專利超過20萬項,這種裁決就低估了剩余智能手機專利持有者所作出的貢獻。

在這種不公平的環境下,創新活動將會受到抑制,廠商會擔心某款產品因為侵犯某一項設計專利而遭遇訴訟和利潤損失——無論這項專利是多麽微不足道。例如,由於蘋果擁有一項與圓角前屏有關的設計專利,該公司獲得了與三星多款手機銷售的所有收益。這種裁決不利於創新者將新產品推向市場的努力。

三星認為這是不公平的,廠商會因此輕功能、重外形,讓身為機會主義者的“專利流氓”展開又一輪訴訟。在此案中對三星持支持態度的公司包括,谷歌、Facebook、戴爾、惠普和eBay這樣的全球知名科技公司,50位知識產權領域的專家,十多個代表消費者和小企業利益的公共利益團體和商業組織。包括美國政府在內的所有各方都主張,這項有利於蘋果的聯邦巡回法院判決應該被推翻。

我們的擔憂已經超越了對某一款產品、甚至我們自身利益的範疇。我們相信,最高法院在如何在21世紀正確推行設計專利法規上的明確指導,將有利於促進競爭,為未來幾年的創新者和消費者帶來廣泛的益處。

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如此看重這場紛爭;正因為如此,這麽多科技行業領導者才站在我們的一邊,這完全是為了創造一個更具競爭性的環境,為創新者、為消費者、為你我創建更一個美好的未來鋪平道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733

黑馬導師張維迎:別讓套利機會主義者,扼殺了企業家精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9/160415.shtml

黑馬導師張維迎:別讓套利機會主義者,扼殺了企業家精神
張維迎 張維迎

黑馬導師張維迎:別讓套利機會主義者,扼殺了企業家精神

中國過去30多年,基本上都是套利型的企業家,但是現在的套利空間越來越小,前一代人已經把能夠套利的做得差不多了。

一、從亞當·斯密——熊彼特模型

     看企業家精神

1

今天我坦率告訴大家,大部分經濟學家對於企業家精神是沒有理解的,因為我們主流經濟學里是沒有企業家這個概念的。經濟學的教科書里也不會講到企業家這三個字的,在西方也是一樣的,不光是中國。因為,經濟學大量的假設里面已經假定這個社會不再需要企業家。

1.亞當·斯密的理論:分工與市場規模

“亞當·斯密——熊彼特”經濟增長模型這張圖(註:亞當·斯密,《國富論》作者,經濟學的創立者之一,公認的經濟學祖師;“創新理論”之父和“商業史研究”的奠基人,據統計,熊彼特提出的“創造性毀滅”,在西方世界的被引用率僅次於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與我們教科書上,或者一般經濟學給大家講的不一樣。一般經濟學會探討增長分析,新古典理論模型會講資本積累了多少,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多少等等。這些我都不用講,我們回歸到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的理論。

這個圖其實概括了亞當·斯密在《國富論》提出來的一個核心觀點:一個國家是怎麽變得富有的?

比如我們國家過去三十多年變得富有,依靠的是每個人的生產能力提高。而勞動生產提高靠什麽?我們借助新的生產工具,可以生產更多的東西,現在講究要創新,有了創新才有生產力的提高。

而創新引發的技術進步依賴於分工。假如沒有分工,每個人都要做好多事情,每件事都做不好。分工意味著每個人只專註於做一點點事,這時就會琢磨它怎麽做得更好。

進一步,由於有了分工這個基礎,才能實現所謂機械化、自動化。再複雜的東西,其實都是一個簡單的東西組合而來,都是在分工的基礎上形成的。比如包裝一個箱子,如果分工,就不是一個人在做,而是一個機器的幾道工序。

亞當·斯密最具有創新意義的理念是提出了分工依賴於市場規模。這個事情非常重要,市場規模由什麽決定?人口質量、人均收入質量,這兩個疊加起來就是市場規模。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資產規模不好的話,它養活不起分工。專業化地分工做一件事,必須依賴於資產足夠大。

這就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經濟發展了,資產規模越大,分工就會越細,分工越細,技術進步就越快,技術進步越快,財富就越多,財富多了之後又形成新的市場,新的市場就再形成進一步的分工、技術進步等等。

我再強調一下市場規模。好多事情為什麽只有中國做得起來,其他國家做不起來,就是因為我們市場太大,其他的國家只能借鑒美國的互聯網公司,中國完全可以做出自己獨立特色的互聯網公司。

2.企業家的眼睛不要只盯著GDP,而要關註新技術的出現

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一般我們強調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幾。其實比GDP更重要的是不斷地有新產品、新技術、新市場在出現。

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經濟發展了,可以問這樣一個問題:爺爺、奶奶在你這個年紀時,他們在消費一些什麽東西;再看你爸爸媽媽在同樣年紀消費什麽東西;再看你自己消費著什麽,這樣對比就能看出來經濟有沒有發展。在中國幾十年前,我問這個問題的話,從爺爺到爸爸消費的東西幾乎沒有差別,所以經濟發展就是停滯的。

經濟增長就是不斷地有新東西出現。

我們看一下糧食消費,中國1981年人均消費糧食145公斤,2012年是79公斤,下降了40%。原來的食品消費少了,新的消費多了。出現了很多新的東西,汽車、手機、電腦都是原來沒有的。原來有的,我們現在不重視了,比如作為上世紀80年代消費品三大件之一的自行車,現在騎的人就少了,擁有一輛自行車也不再意味著你很富有。

我們做企業的人,看經濟發展不要只盯著GDP,而要看是不是有新技術不斷地出現。自己能不能成功,很大程度要看你是不是給社會創造了原來沒有的新東西,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回到這個圖來講,亞當·斯密當時沒有看到這個問題。1911年(辛亥革命那年)奧地利經濟學家,後來移民到美國當哈佛教授的熊彼特,也就是創新之父的熊彼特,提出了增長的核心就在於企業家。所以我把這張圖叫做“亞當·斯密—熊彼特”增長模型。

3.企業家要去創造市場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市場不是一直存在在那里,等待著你去滿足它的,市場是由企業家創造的,沒有企業家就沒有市場。最簡單的,不是由於消費者需要手機,然後才去生產手機。而是因為生產者生產出手機,然後給消費者推銷。每一個新產品都是這樣的過程。

據說亨利·福特(福特汽車創始人,也是流水線大批量生產的開創者)講過,如果我問消費者他需要的東西,他肯定會說給我一輛更好的馬車,他不會想到他需要汽車。所以企業家的第一個任務是要發現甚至創造一個市場,原來沒有的市場。

這時,企業家對人性的理解就變得非常重要。最偉大的企業家甚至不做市場調研,比如喬布斯就從來不做市場調研,他的成功就源自對人性透徹的理解。

但市場經濟很有意思,消費者之所以是消費者,就是因為他不懂。企業家需要創造一個東西,然後告訴消費者這個東西好,最好的才有發言權。消費者可以拒絕你,如果消費者拒絕你,你就失敗了。創造市場的過程是非常微妙的,在座的各位都在做這樣的事情,可大可小。但其實都不是簡單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不要聽那些管理學教科書上說的“客戶就是上帝,上帝無所不至”。其實客戶很傻的。

現在聰明人要伺候笨蛋,因為最後是笨蛋說了算。你們做企業就是要伺候人,你伺候的人越多,賺錢越多。

4.最偉大的企業家創造一個新行業,創造行業必須創新

分工是如何出現的呢?並不像教科書寫的,是自然而然產生的。分工都是企業家創造的。目前我們有多少個行業,需要看用什麽標準來劃分。可以有幾千個、幾萬個行業,每一個行業都能找到最初的創始人,比如說比爾·蓋茨創造了電腦操作系統軟件行業。

最偉大的企業家,是要創造一個產業的。當然行業的創造需要依賴於對市場的判斷以及創新的能力。沒有創新不可能創造一個產業,沒有創新只能在傳統的產業耕耘,也能賺點錢,但不可能創造一個新產業。

比爾·蓋茨之所以能夠創造一個產業也是因為創新,創新與技術發明不一樣。技術上的發明是做出原來沒有的東西,商業上創新,簡單來說,就是得有人願意為創新買單。

企業家重要的功能就是如何創新。比如日本人創造的方便面,如果沒有生產方便面面條的烘幹機器這樣的創新,不可能創造方便面產業。當你要做很大的事業時,一定要包含著重要的創新。

經濟發展而且富有了,富有了以後,人們的消費就跟原來不一樣。原來人均145公斤的糧食,現在只是79公斤。新的財富意味著新的市場,但這個過程不是自動產生的,也需要靠企業家創造。

中國現在所謂“產能過剩”的問題,簡單來講是因為中國的企業家沒有把中國新增的財富變成新的市場。只是在原來的市場上重複生產,當然就會導致產能過剩。

以企業家為核心去理解經濟,就會比很多經濟學家要透徹的多。經濟不是投資、消費的問題,真正的經濟增長核心是企業家。

5.國家要創造讓企業家精神得以發揮的制度

企業家的出現依賴於制度與環境。計劃經濟時代是沒有企業家的。用一句話定義“計劃經濟”,就是“扼殺企業家精神”。

人類從古到今從來不缺少企業家精神,缺少的是促進企業家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條件。在海外的中國人為什麽做企業的很多,臺灣、香港人為什麽做企業的成功,因為中國人到海外沒有其他路可走,只能做企業。在國內可以當官,大家就不會做企業。不是中國人本性沒有企業家精神,而是中國人的企業家精神被導向了不去創造財富的方面。

對我個人而言,研究怎麽使得這個國家創造一種企業家精神有效發揮的制度,這是我的任務。

二、 企業家的兩個基本職能:

套利與創新

市場經濟其實就只有兩個重要的功能:

功能一:怎麽配置資源,這是傳統的經濟學關註的問題; 

功能二:技術進步。

技術進步比資源配置要重要得多。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主要靠資源配置,達到最優之後就不會增長了。但是技術進步意味著最優從來不會停止變化。有了新技術以後就不是最優,就得重新配置,所以只有技術進步,才是導致經濟持續成長的真正原因。

而市場經濟的兩個功能,其實就是企業家的兩個基本職能:

1.套利

什麽叫做套利呢?就是當你發現市場當中哪些資源沒有有效配置,或者資源配置不均衡的時候,你發現了它,利用它就可以賺錢。有一些東西,有人要,但是你不知道,你不生產,你以為這些東西不會有人要,有人發現這東西有人要,那他就可以套利生財;有一些東西你生產了,你以為有人要,其實沒有人要,那你就虧損。套利就是使經濟不均衡、不協調變得相對協調、均衡一些。

從經濟學的理論來講,如果一個經濟達到均衡之後,那就沒錢可賺了。所謂均衡就是所有的收入都是由成本構成的。你拿到銷售收入100萬,付了工資、地租、利息、原材料,什麽都沒有了。可能你會計算出賬面上賺了10萬塊錢,但其實你沒有賺,因為沒有給自己發工資,你打工也許賺20萬。這一算其實還虧了10萬。

這一部分經濟學家叫“機會成本”,比如說你的工資沒付,或者你自己的房子租金,把這些剔除以後剩下的那才是企業家利潤。企業家利潤完完全全就是付了應付的東西還能剩下的。所以我們講在均衡的情況下,沒有利潤,是沒有企業家利潤,不是沒有會計利潤。

2.創新

在經濟達到均衡以後,沒錢可賺了。賺錢就需要打破這個均衡,就是創造新的,別人原來完全沒有的東西。這就是熊彼特講的創新:

包括:

創造原來沒有的產品;

或者引進原來沒有的生產方式生產同樣的東西,這樣會使成本更低;

或者發現了原來沒有發現的市場、供應渠道,使得供應成本降低;

也可以通過改變企業要素的組織方式,或者組織形式。

企業家的職能大體就這兩個。在現實中套利和創新不是截然分開的,每個人和企業身上都有一定的創新因素和套利因素。

舉一個例子:在上世紀80年代計算機剛剛興起時,柳傳誌是套利的。當時香港賣1萬元的計算機,北京要3萬元,這就是套利機會。柳傳誌發現了這個機會,但香港的計算機使用的是繁體字,這樣賣到北京肯定不好賣,所以他就發明了聯想漢卡,這又是創新。有了聯想漢卡這個創新,通過計算機套利就容易多了。

另外一點,在現實中有一些人總是在創新,有一些人總是在進行套利。所有創新的人都給套利的人提供了新的套利機會。喬布斯推出iPad是創新,而由此使更多人可以模仿生產平板電腦來進行套利。所以說創新的企業家為套利的企業家提供了一個套利空間

創業者也需要思考一下,你現在做的是套利還是創新?我相信現在大部分人跟80年代的企業家比已經不一樣了,80年代的企業家基本上都是套利。現在創新的成份會更多。

美國的矽谷和華爾街最大的區別,矽谷的企業家基本上都在做創新,華爾街的企業家都在套利,主要是從股票市場、債權市場、貨幣市場利用金融資產套利。在金融資產上實現套利,要有很高的計算能力,然後看市場有沒有套利的空間。當然這種對比並沒有對錯之分。

我再跟大家強調一點:套利也分為創造價值的套利和不創造價值的套利。

我剛才指的是生產性套利,哪怕你搞投機倒把,也是給社會創造價值的。因為你把便宜的東西買進,然後在貴的地方賣出,增加了產品的價值,價值就是人們的效用,經濟學稱為感受、評價。價值並不是實際上重量多少。

但還有很多不創造價值的套利,特別是一些政策性套利。由於政府的管制導致的這些套利行為的產生。如果有人做政策性套利,我建議盡量不要做。盡管你能夠賺錢,但是價值觀念上我不認同。

什麽叫政策性套利呢?比如最近國家設立了一個新能源汽車補貼,你有關系,你可以很容易做出資質來,然後你就註冊成立一家公司,你找我,我幫你申請資質,這就叫政策性套利。

企業家要做的套利一定是要給消費者帶來價值的東西。如果不能給消費者帶來價值,只是在瓜分財富是沒有前途的。中國過去的企業家很多都是這樣起來的,我不是責備他們,但希望到今天,大家至少不要單純地做政策性套利的事情了。

創新也分兩種:

1.顛覆式創新,破壞性創新

2.改良式創新,延續性創新

“顛覆式創新”是熊彼特講的創新,從0到1。原來沒有的東西現在變得有了。改良式創新是原來有的東西,怎麽把它的性能、質量改進,成本降低。汽車工業發展130多年,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註:德國著名的戴姆勒-奔馳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現代汽車工業的先驅者之一,人稱“汽車之父”、“汽車鼻祖”)發明汽車是革命性的創新,福特自動生產線也是革命性的創新,之後全部都是改良式創新。直到最近的新能源汽車、無人駕駛汽車,又出現了革命性創新。

所有新的創新剛開始出來,性能都不如老產品。汽車剛出現的時候不如馬車的,微型計算機剛出來時無法跟大型計算機比,VCD出來時不能和錄像機比。創新一開始時,性能都不如老的,但是它是革命。經過後續一系列的改良就能實現超越。

像平板電腦很快就被手機淘汰了,也不是完全淘汰,但因為手機基本上能完成平板電腦的工作,所以平板電腦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了。

改良式創新基本上是現有的主導性企業做出的,革命性創新大部分是名不見經傳的企業做出來的。計算機領域,大型機是IBM發明的,在連續錯過微型機和臺式機之後,IBM在筆記本電腦時代才迎頭趕上,因為它畢竟還是大公司,但後來的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又沒有IBM什麽事了。

2

圖中橫縱坐標分別代表一種產品,比如說玉米和大豆。

無論生產大豆、玉米,最大的產量都是受制於產能和技術不可能超越的。當然你可以既生產玉米、又生產大豆。中間這條線是生產兩種產品的組合,假如經濟達到C這個點,就達到了均衡。剛好生產的東西,資源得到最優配置,消費與需求在市場上是剛好平衡的狀態。

但現實的經濟中可能會在A點,就是資源錯配了。該種大豆的地方,種了玉米,該種玉米的地方種了大豆。或者會在B點,盡管生產是最有效率的,但是不均衡,因為生產了太多的大豆、太少的玉米,大豆虧損,玉米賺暴利,這都是不均衡的。

企業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發現不均衡點,然後調配資源,讓經濟最終往C點走。但前面講過,在C這個均衡點是沒有辦法賺錢的。所以企業家就幹的第二件事就是想辦法創新。把生產可行性邊界向外移,創造新的潛在均衡。圖中的E點就是新的創新信號。

中國過去30多年,基本上都是套利型的企業家,但是現在的套利空間越來越小,前一代人已經把能夠套利的做得差不多了。這是現在創業面臨的問題,現在賺錢比過去更有難度,中國企業家整體面臨轉型,就是從套利型企業家轉成創新型企業家。未來依然會存在套利型企業家,但要等待有創新型企業家給你創造套利機會。過去是外國的創新企業家,給中國企業家創造了套利的機會,未來當然也可以等。

3

這張圖告訴我們整個國家在如何轉型。這也是創業的背景。並不是說現在沒有套利的空間,但創業更多可能是創新,至少創新的含量比原來大得多。

4

這樣圖橫坐標代表時間軸,周期從短到長;縱坐標代表不確定性,從低到高。套利也有不確定性,但不確定性低,周期也特別短。最短的套利周期,金融市場幾秒鐘就可以實現套利。但我們看顛覆式創新,則屬於高不確定和長周期的。所以適合套利的體制不一定適合創新。中國的整體體制我認為仍然是適合套利,不太適合創新的。我不是說企業家由此被動了,企業家爭取要做別人認為不可能做的事情。

三、創新和套利有2點不同

1.不確定性

創新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概率統計、大數據能告訴你能不能成功。所有關於電影的大數據,都不能告訴你觀眾下一部喜歡的電影是什麽;所有有關馬車的大數據,不可能告訴你應該生產汽車。大數據代替不了企業家,創新就是這樣一個不確定的事業。

如果你的意見,大部分人反對,包括像周鴻祎他們都認為你不可能成功,不要聽他的。因為周鴻祎當年做事的時候,大部分人也認為他不能成功。真正的企業家做的事就是大部分人不認同的事。不要因為別人的不同意而煩惱,恰恰因為你是企業家。如果你做的事情大部分人都同意,沒有什麽可自豪的,那恰恰說明你只是一個普通人而已。

企業家需要去創造市場。這時沒有任何數據,市場調研可以告訴你新市場是什麽樣的。這就是企業家精神,在面對高度不確定時,有時候更需要靈性。

2.周期

剛才提到顛覆式創新需要周期比較長。但現在好多創新周期很短,這會引起好多人的誤解,以為做出東西來就是創新。其實有了專利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好多企業都是在拿到專利之後才垮掉的。要把專利產品變得有市場,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蒸汽機在1769年就拿到專利,但專利的贊助人在1773年卻破產了。甚至一些很簡單的東西,小孩用的一次性尿布,寶潔公司花了10年時間才做出來。不是沒有專利,只是因為成本降不下來,所以會把更多時間投入到產品成本的降低上。

當你出現革命性的創新,後面還有很多改良式的創新,才能使它變成一個真正成功的創新。

5

這張圖對比了兩種不同類型企業家賺錢的差異。橫坐標是時間、縱坐標是利潤。套利型企業家一開始賺大錢,然後錢越來越少,最後沒有錢賺了;創新型企業家一開始是虧損狀態,到現金流可以彌補成本的時候,之後賺錢會越來越多,但沒過幾年,市場開始出現模仿者,這時候利潤又開始下降。

這張圖告訴我們,一開始就賺錢的事不是創新。如果你去年剛辦的企業,今年就盈利了,這絕對不是創新,就是套利而已。創新一定是一開始不能賺錢的事情。

但一開始不能賺錢,企業要怎麽活下去?所以要有投資者、VC、PE,當消費者不願意給你買單的時候,要有投資者給你墊錢。投資者都很精明,他也是企業家,他憑什麽給你墊錢?賭、猜,他會判斷。同樣的人,你找這個投資者人家就拒絕你,但也許不斷地找,總有一個人就不拒絕你了。

因此資本家也非常重要。純粹的企業家精神當然不依賴於資本,只要有本事,錢會很多。但在現實中,你有沒有本事,誰知道,人家不知道,你說個天花亂墜別人也不會相信,所以企業家首先得自己有讓人家相信你的本領

假如說你需要100萬,你不能只拿別人的錢冒險,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房產抵押一下,哪怕只有50萬,剩下50萬人家就願意給你。你敢自己拿50萬進去,就表明你對自己有信心,如果企業家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讓別人對你有信心是不可能的。

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企業家精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219

歐美新書推介:是什麽在扼殺企業的創造力?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17/161915.shtml

歐美新書推介:是什麽在扼殺企業的創造力?
紅杉匯 紅杉匯

 歐美新書推介:是什麽在扼殺企業的創造力?

公司里的決策環節越多,對創新的審查就越多。

本文由紅杉匯(微信ID:Sequoiacap)授權i黑馬發布。

如果你還在用以結果為導向的決策方式來引導企業創新,那你一定覺得創新之路難於上青天。

最近,聖地亞哥大學的珍妮弗·穆勒教授在她的新書《創造性變革》中回答了“如何在企業中發展創新力”的問題。她認為:缺少創新力的企業可能是在組織架構上出了問題。在接受沃頓知識在線訪談時,她分享了她對於這一問題的看法。以下摘錄部分要點:

不要將“改變”與“創造”混淆,因為不是所有的改變都是富有創造性的。那些在某些方面會反制你核心業務發展的改變,往往更具創新性。

領導們太想要做出正確的決定了,以至於他們沒有辦法在這些新思想里發現閃光點。這種思維不僅使我們的領導人走了錯路,也使我們的年輕人重蹈覆轍。

新穎的點子跟“套路”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依靠摸清套路來實現創新式發展是一條死胡同。

審查越多,你就越不可能看到這些思想逐漸滲透到公司的高層,甚至可能在這些思想萌芽、成長的階段你已經將它扼殺了。改變架構本身就可以幫助思維的改變。

***

【每日金句】

公司改變架構

本身就可以幫助思維的改變。

即使不能幫助思維改變,

它也可能為懷有那樣思維的人們

提供了做出改變的機會。

***

9103a061aa5c59f2146e29cf15324973

Creative Change

Why We Resist It …

How We Can Embrace It

Ph.D. Mueller Jennifer

 / 著

Brilliance Corp  2017

商業環境里,企業有時很難將創造性思維一點一滴地註入他們的每一步工作里,因為通常情況下,這種思維更多是像靈光一閃,非常難以捉摸。許多公司喜歡的是那種符合指標,以及有希望獲得預期結果的以結果為導向的方法。

曾任沃頓商學院教授、現於聖地亞哥大學工作的珍妮弗·穆勒在她的新書《創造性變革:我們為什麽抵制它......我們如何擁抱它》里對這個概念提出了挑戰。她說道,思維的改變能為新思想的發展提供空間。穆勒在沃頓知識在線解釋了“擁抱成功的同時也要擁抱失敗”對企業來說為什麽如此重要,以及為何說“如果你相信摸清套路就是發現創新之路這種說法的話,你就已經輸了。”

“公司里的決策環節越多,對創新的審查就越多”

領導有時不敢提出有創意的想法?情況確實如此,但這並不是他們的錯,公司的組織方式導致了這種現象。

企業一直都用著一套我們認為是固定的思維、一種有些自欺欺人的方式去培養和訓練自己的領導人,他們希望讓領導人具備優秀的決策能力,同時也有極強的行動力。但是,這樣的人會適合創造或創意麽?

創意是沒有標準的,如果把創新比做一道菜,那這道菜應該由那些好奇地想要找尋答案的人進行品嘗,而不是一個希望用標準或證據來做出決策的人,繁複的決策體系反而會扼殺創意。

因此,我在書中想要表達一個觀點:不要將“改變”與“創造”混淆,因為不是所有的改變都是富有創造性的。有一些改變可以在一切照舊的情況下進行。但有一些改變是會打斷——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會反制你核心業務發展的,但這些改變往往是更具創新性的。

有時候它們的形式可以非常簡單。但如果你只是為了做出改變而改變,就並不意味著你做的是創造性的改變,或者說你做的這些改變並不會讓你從你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年輕一代具有更好的創造力嗎?

通常我們會期望千禧一代對創造力有更高的理解與接納度。但我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千禧一代跟別的時代的人在創造新點子方面並無大異。我們甚至發現,千禧一代所處的環境更加艱難,或者說他們比起其他時代的人,更加缺乏動力去在創意上下功夫

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他們其實更怯於采納富有創意的方案。我想舉一個親身的例子,上周上課時,我們在做鍛煉構思能力的練習,這種練習很棒,每個同學也表現得很好,但當我要求他們去選出一個真的很有創意的想法時,有一個學生舉手說到:“穆勒教授,我覺得現在做這種訓練為時已晚了,我們對這種方式真的有點吃不消。我們承受不起失敗,有著太多壓力逼著我們要去做正確的事情。也許這種訓練應該放在我們更小一點的時候。”

這時候我瞬間變明白了這一代人的處境,雖然他們擁有更好的物質資源,但他們也承受著更大的外部壓力。他們必須做出“正確的”選擇,每個問題都似乎只有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如果你沒有選對,大家就會覺得你失敗。

這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公司里,領導們太想要做出正確的決定了,以至於他們沒有辦法在這些新思想里發現閃光點。這種思維不僅使我們的領導人走了錯路,也使我們的年輕人重蹈覆轍。 

“摸清套路”不等於“改變思維”

我希望公司的高層都可以讀一下這本書,我也覺得將一些智慧的光芒照進他們的固有思維里。

如果你相信“摸清套路”等同於“發現創新之路”這種說法的話,那麽你已經輸了。我們都知道,新穎的點子跟“套路”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依靠摸清套路來實現創新式發展是一條死胡同。

我所看到的現狀是,有一部分公司里只有層層限制,沒有給創造力留下空間,創造力受到的審查太多了。有些審查環節是隱形的,諸如你的法律團隊、制造部門、銷售部門、指導委員會……所有這些都會對創新進行審查。

審查越多,你就越不可能看到這些思想逐漸滲透到公司的高層,甚至可能在這些思想萌芽、成長的階段你已經將它扼殺了。我理解既要改變思維方式又要兼顧企業架構難處,但我要說的是,改變架構本身就可以幫助思維的改變。或者說,即使不能幫助思維改變,它也可能為懷有那樣思維的人們提供了做出改變的機會。

領導 思維 高層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