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年度創業家】推薦候選人王峰、陳昊芝: IT老兵瘋狂遊戲創業記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051.html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今年的移動互聯網江湖,除了併購二字之外恐怕就只有手游二字能夠一瞬間吸引你的視角。而與手游二詞連接在一起的形容詞一定是「瘋狂」。今年沒有哪一個行業像手游這樣能夠一夜之間造就如此多的財富新貴。在這波風起云湧的大戲之中引領潮流的弄潮兒無疑是下面即將要介紹的兩個「老男人」,他們同時也是今天要推薦的2013年「年度創業家」兩位候選人,一位是藍港在線創始人王峰,而另一位是觸控科技的創始人陳昊芝。

他們身上有著很多共性。他們都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IT老兵。王峰在創立藍港在線之前曾在金山奮戰10年,一度做到金山僅次於求伯君、雷軍的第三號人物,經歷了中國互聯網江湖的版圖整個變遷,開始做遊戲之後也先後經歷了頁游,端游到手游浪潮的變遷,而在2013年藍港在線全面轉型移動遊戲公司。而做為黑馬營學員的陳昊芝也是一位連續創業客,14年間參與創辦過卓越、愛卡、盛世收藏、譯言等網站。而在2012年推出捕魚達人2之後,目前已經在國內迅速成為最受歡迎的捕魚遊戲。目前已經先後獲得四輪融資,累積融資額達8320萬美元

我們首先跟您推薦的是藍港在線的王峰,他的2013年「年度創業家」候選人(投票地址http://2013.iheima.com/2013/niandu_1015/10.html)推薦語是:他是IT老兵,曾在金山奮戰10年,一度做到金山僅次於求伯君、雷軍的第三號人物;他一半是悍匪,一半是書生,其於2007年創立的遊戲公司藍港在線被遊戲業界公認的會成為下一個改寫中國遊戲格局的公司。今年藍港全面轉型手游並臻於大成。下面是創業家記者雷曉宇採寫的一篇關於他的報導:

王峰不是中國IT界第一個創業的VP,也不是最成功的一個。但他有足夠的生存智慧。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悍匪,一半是書生,王峰的兩面性讓他能夠迅速完成從職業經理人到老闆的切換。

 

離開金山

哥們兒,你不要以為我天天跟你講話像個土匪,其實我骨子裡知道在場面上怎麼混。

在金山,我夾在兩個人中間,一個叫求伯君,一個叫雷軍。但我活得很好,我跟他們倆都合得來。我有老求那一面,他的玩兒和生活會跟我分享。他不跟我談工作,偶爾我跟他談起公司最近怎麼樣,談完了,他說,哦,挺好。其實他沒聽懂,但他覺得王峰的語氣很堅定,肯定都是對的。但是到了雷軍那兒,他就很認真跟你討論工作,我也很認真。我在金山的工作方式,每天平均跟雷軍開會聊到晚上十點。

這兩個人中間,我不能說我起了調和作用,但是確實關係都挺好。我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像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候的周恩來。

我在金山待得很舒服。一直到2006年底,我覺得沒有空間了。那一年,我確實心情複雜。我倒不是說一心想當CEO造反,但我沒空間了。我承認,這和金山還沒上市也有關係,即使上市我也覺得金山成長太慢。剛做遊戲的時候,我一度覺得我們能做到盛大第一、網易第二、金山第三,但後來發現,我們在戰略上還是保守了。那一年,完美時空和巨人都嗖嗖地往前衝,非常猛。它們上來就抓住一個免費的模式,而金山是收費的。沒辦法,金山一直在改革,但是它一直遇到革命者,它老沒在關鍵的時刻革命。機構太沉重,掉不了頭了。

我們慢了,而這個慢我不能阻擋。當時走人非常多,我的手下直接被挖走做COO。我盡了最大的努力,為了留一個員工熬夜陪他聊。到了2006年下半年,有一天,我在金山柏彥大廈樓下的涼亭蹲了一個小時,非常落寞。我想了很久,得出的結論是:想要留住員工,你的成長速度要比員工成長速度快。做不到這一點,就會走人不斷。

2006年12月,我提了辭職報告。當時的心態就是不想幹了。我什麼建議都不想聽,我煩透了。當時大家也覺得挺好的。你知道這種感覺吧?就是OK了,覺得少了誰都行。我突然發現,我真的可以走了,我對公司沒那麼重要。

不過,我走的時候跟雷軍說過一句話,是下樓撒尿的時候說的。我說,去讀一讀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吧,對現在的金山有好處。郭沫若在抗日戰爭剛剛勝利的時候,建議毛澤東去讀一下,我覺得金山當時也正在逐漸喪失某種理性。這種理性,雷軍一直有,在他最困難的時候也有。但是當時網遊已經賺錢了,尤其當時卓越網套現了,那是一次空前的個人狂歡。有錢了,說話口吻就不一樣,太不淡定了。

不是沒人找我。我在職場上遇到過很多誘惑。新浪很早就找過我,我都當口水話聽。這一次,我看到了機會。有VC和業內大佬找我,說要不我給你錢,你自己幹吧。這些話對我產生了化學反應。某一天,我發現,風、水、空氣、環境都跟我說,你可以創業了。時機到了,我覺得應該自己做一攤事。

我得到過一些邀請。僅次於暴雪的韓國NCsoft的CEO來北京找過我很多次。那時候我還在金山打工,很忐忑地見了他三次,我想這要讓雷軍知道還不恨死我啊。他說,加入我們,給你全球副總裁,把中國的股份送給你。我說,我要創業。聽說我要離開,完美時空的遲宇峰樂壞了。他給我發短信,說來我這兒吧,二把手,我們馬上要上市了,股價也好。我說我不會去,我去任何公司都是對金山的背叛,我只有創業一條路。

我拒絕了很多人,也沒有拿IT大佬的錢。老實說,我得到過雷軍的很多暗示,他說王峰如果真有一天想自己幹,我雷軍馬上一千萬給你。我相信這是真話,但是當我要離開金山的時候,我不想跟金山的人有任何瓜葛。王峰出來還要雷軍的錢,當小弟沒當夠啊?

IDG對我最積極。周全見了我,過以宏見了我,張震也對我很好。當時他們捧著我,說你趕緊干吧,我們態度最好,誰都不可能比我們更快了。我離職一個禮拜,就跟他們簽好了。一簽完,我就去美國了。

我沿著美國東海岸玩了一個月,從紐約、華盛頓到邁阿密,一個一個往下走,挺開心,曬得黑黝黝的。那時候,創業的事肯定是定下來了,但怎麼幹,不知道。聖誕節的時候,我到了波士頓,全美國都在狂歡,我突然發現自己很寂寞,就在這一天,我想回來了。

現在看來,我這錢也是稀里糊塗拿的。其實,我離職之前公司內部還有另外一種方案:拿你在公司非上市前的將近1000萬估值的股票做一個金山子公司,你佔5-10%的股份,用金山的品牌做一家公司。我告訴你,我像傻逼一樣認真對待,但後來董事會沒有同意。

我出來創業不容易,被攔了一道又一道檻。我離職的時候是簽了競業禁止協議的,所以理論上我在當年是不能創業的,如果要起訴我,我也面臨風險。金山曾有某人去找過IDG,IDG就來跟我說,你小子還有這麼回事啊。從美國回來以後,大概在2007年三四月之間,錢還沒有到賬,我就找雷軍聊過一次。我必須承認,當時他放了我一馬。

在金山十年,幾乎每年生日都是雷軍給我過的。2007年1月28日,這一次,他們心裡也微妙,沒心思幫我過生日,就想著王峰又要挖誰了。我成了他們心裡最大的敵人,兄弟一夜之間反了,就變得很恐慌,到處在談話,問你是誰的人。你沒想到,當你脫離掉那個體制以後,面臨的是另外一種社會關係,而且曾經你最好的合作夥伴變成另外一種最微妙的關係。人生的精彩,我就是這時候感覺到的,但是你發現,你敢於做那個無畏的我了。

這一年生日,我在大學校園裡辦了一個生日宴,也算是告別禮。來了幾十號人,坐了十幾桌,大家很感慨。沒有求伯君和雷軍。我的感受也很複雜,不能叫內疚,應該算遺憾吧。選擇辭職之前,內心蠻掙扎的,曾經無數次地回想過去,心裡很糾結。那種忍是按天來忍的,那是最痛苦的,因為你太習慣那種生活了,你是認真的,不是混的。但是有一點,你決定了,就沒辦法了。這些情緒很快被你的信念所滅,因為你已經選擇了無畏的我。

古惑歲月

我在四川出生。我媽跟我講,我出生那一年,1969年,是重慶武鬥最厲害的時候。重慶是最大的兵工廠基地,外面叮叮咣咣的槍炮,全是,各個工廠的工人把槍端上來幹,完全打瘋了。我媽說,你出生在槍林彈雨裡。我O型血、水瓶座,其實是很好合作的人,但小時候的環境可能對我影響比較大。我身上真的是有野性,很早就有人跟我說,王峰你身上有一正一邪。邪未必說我做了壞事,但我肯定不是那麼嚴謹的書卷氣。

我們家是兵工廠的孩子,跟北京大院也差不多。從小到大什麼環境呢?天南地北。有人家從上海來,有人家從東北來,有人家從山東來,有人家從包頭來,也有人家是本地的。口音雜啊,你一聽,鄰居什麼口音都有,所以極容易形成衝突。

父母一天到晚打架,小孩也一天到晚打架。你不打架,在學校是混不下去的。我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呢?亦正亦邪。壞孩子拉著我說抽煙去,好孩子來跟我討論數學題。所以,王峰是個兩面性很強的人。跑到夜店,很high,豁出去了。跑到一個會上,很內斂,像是書生氣很重的人,甚至很害羞。遇見哪樣的人,我就成了哪樣的人。在我心裡,一面火焰一面海水,從小到大就是這樣。這是一種生存智慧。

我是中學老師出身,一幹就是六年。1995年7月10日左右,我把我們那個班的課程安排給一個高三的數學老師,自己拎個包就來了北京。我什麼也沒有,沒有同學,沒有朋友,特別恍惚。我覺得我瘋了,來這兒幹什麼?我當時就想兩條路,要麼海南,要麼北京。我一想,我還算唸過點書有文化的,北京踏實點,在海南被捅死了都不知道。

1995年8月,我從人民教師的講台來到街頭,幫人賣保健品。第一個月工資180塊。後來我看老羅的《我的奮鬥》,發現兄弟還真像,以後一定要跟他喝酒。他1995年在中關村圖書城混的時候,我也在那混過。我賣保健品就在圖書城的海淀藥店,大概站過兩三個月點兒呢。對面有中國書店,我當時站完點就跑到外面去翻書,還買了一本研究生入學考試指南,不行就考研。賣保健品的小孩素質都很低,晚上跟他們喝完酒,回家以後還看研究生英語,他們說,神經病。

後來有人跟我說,王峰我覺得你是個沒安全感的人。啊,你怎麼這麼看我。但我後來仔細想了想,他可能說得有道理。我心裡是惶恐的,多少會做些後手的準備,會提前有所考慮,我會提前想它最壞是什麼樣子。就像後來創業,很快第二年就二次融資了,原因很簡單,我覺得現金要足夠。

熬了幾個月,我自己找到了貨源,就跟人合夥做了個公司,相當於創業。三個人合夥湊錢,我把家裡攢給我結婚的三萬塊錢要出來,入了股。

這個公司的治理結構很簡單,出錢最多的董事長,出錢第二多的總經理,我出錢最少,銷售部經理。我就跑啊,往山東跑,往新疆跑。跑到新疆石河子、塔城、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全跑遍。一個人,像飛俠一樣。這幾個人都很土,就知道做生意、做銷售,然後省下利潤攢錢,每個月把我們零售賺到的錢匯給幾個老大。我幹了整整兩年,那兩年我幾乎每天吃方便麵,還是兩毛五一袋批發價的華龍方便麵。最慘的一次,坐了三天三夜的硬座。

1996年冬天,12月份,我押了十箱的貨到新疆。一出站,貨超重了,我想十箱可怎麼拿啊。當地有個烏魯木齊人,說我幫你,結果出門就把東西拿走了。我要追,檢票員攔我,說要交超重罰款。等我交完罰款,十幾分鐘過去了,人早就沒影兒了。

正是冰天雪地的時候,漫天飛著雪花,只要一出門,就知道外頭風有多大。我戴著我父親年輕時候的一條紅圍巾,一走出去,嘩,紅圍巾被吹到天上去。我滿腦子是懵的,所有的貨、衣服和20萬的現金都在裡面。有聲音在我耳邊說,有人剛剛進胡同了,你敢進嗎?管它,面子第一,否則那倆兄弟罵死我,說傻逼,哥們兒不跟你玩了。我衝進去,果然看見他在弄我箱子。我上去就把那哥們摁地上了,敢搶我貨。那幫公安局的都看呆了,說你小子真牛,氣焰太囂張了,有種。我原來一個人民教師啊,一夜之間變成這樣的人,邪的一面出來了,都是環境塑造的。

那天晚上我沒敢出站,出去被捅了都有可能。當時的感覺是,這輩子再也不想創業了。第二天一早,天還沒亮,我把十箱貨扔到車頂上,直接上了長途車。我一邊把東西往上扔,一邊想,我怎麼成了這麼一個人。那完全是另外一個自己,你剛打過流氓,你比流氓還狠,像悍匪一樣,車上的人都不敢惹你。過夜車很慢,我一個人坐著。窗戶外頭是新疆的戈壁灘,又長又開闊。半夜的時候,天上的星空一片蔚藍,美極了。我安慰自己說,人生這麼壯美,自己還是很瀟灑的,像個行走江湖的大俠,也沒什麼可害怕的。

1997年1月,我去了一趟青島。合夥人說,這兩年咱們都沒掙著錢。我不知道真假,我也沒法知道我們賺了多少錢。我把所有的賬都結了,拿回本金,不干了。我買了早上6點鐘的火車票,準備回北京。那天早上,我醒得特別早,一個人跑到海邊待了兩小時。當年懷抱一腔熱血離開家鄉,怎麼混成了這樣子?你也不知道你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因為你變成悍匪了。倒也沒有懼怕感,因為在海邊的那兩小時,我已經超級平衡了,我想,我重新是我自己了。

1997年2月19日,我回了北京,準備找個地方,看看有沒有招聘IT的工作。結果當天,鄧小平去世的消息出來了。我一個人跑到天安門,工作也不找了,天天看電視,很哀傷。這樣過了一週,我參加了我人生的第一次正經面試。面試我的人跟我同齡,是雷軍。我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金山生涯。

我明顯覺得,在金山跟我一起打工的很多人,都過於書生氣。這可能是我在金山迅速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學數學和教書出身使我願意總結和分享,這樣的性格在一個團隊裡溝通會很好。再一個,我很早就經歷過肉搏戰,放得下。很多純程序員出身的人,要跨過這一步很難很難。這樣一來,我從做業務到管項目,走得比一般人快一點。

創業洗禮

2007年3月,藍港在線正式成立。

這時候,我和王磊一起見過他的一個朋友,也是做遊戲公司的。他的公司做得並不成名。他說,恭喜你出來創業,其實在大企業做高管做久了都害怕創業,哥們兒,其實沒什麼,到現在你看我也沒做大,但是我依然很享受這樣的生活。他說,創業是一種生活方式。我特別感謝這句話。他還說,創業就像坐過山車,死不了人的,沒事。當你眼看到低谷的時候,你發現你正在準備往上衝;當你沖上去的時候,要小心可能又下來了,就是這個過程。

但是,離職之前和離職之後還是很不一樣。你會有莫名其妙的感覺,沒習慣,所以老做夢,天天夢見在上班。就像我剛加入IT行業的時候,老夢到在教書,解一道函數題,解了很久,早晨醒來,覺得昨天晚上這道題解得真美啊。這就是長期的習慣。

一直到公司第一款產品《西遊記》上線,這種情況才慢慢緩解。你產品上線了,當時天天盯著電話,天天問著大家,那跟你什麼都相關了,你再也沒有辦法,那是你全力以赴的一件事,是你命根子。十萬人在線的時候,那天晚上12點半,我去三里屯訂好位置,大家喝酒喝到通宵。那一天,我開始看見自己研發的產品,給自己賺錢,覺得很自豪,覺得這是我們辦的公司。這其實是解脫了,算真正告別過去。

2007年、2008年是我們最難過的一年。錢不多,人也沒幾個,就連招一個會畫畫的人,我都會親自面試。我都能理解那幫小孩怎麼看我的:王峰在業內有感召力,你創業,我願意跟你干,幹了半年,覺得你也不怎麼樣。你在大平台上光芒萬丈,輪到自己做,小居民樓裡租了三室一廳來面試我們,這就是王峰嗎?當時有個小孩,走的時候跟我說,王總,我們祝願你將來更美好,我心想,我要關門了,還更美好。但是呢,你也認了,因為你決心幹這件事,誰都攔不住你,人家要捅你一刀就老實了,那你幹不了。我承認,我從小到大是個敏感的孩子,我渴望老師表揚,一個同學摸我頭我都會追著滿場打架。我是好強的,但是那麼多年的磨礪也讓我看到,不能一痛就叫喚。

我們當時不容易。想做自己的遊戲,折騰。第一批遊戲研發是從完美時空拉來的。有一個做過《誅仙》的小孩,算是比較重要的策劃之一,他帶了幾個人來。結果,項目研發了不到一年,他們又被挖回去,委以重任,成了完美時空下一個項目的製作人,做了《夢幻誅仙》。我告訴你當時慘烈的代價,項目主策劃走了,系統策劃走了,客戶端程序走了,服務器程序走了,主美術走了,原畫走了,一下我們沒法管了。第一個遊戲研發團隊被挖空了,挖空到什麼程度?你挖了我3個人是吧?我挖走你20個,全端。

幾乎同時,完美時空還投資了我們當時唯一的合作夥伴:成都逸海晴天。當時我要活下來,先得靠代理。這款合作遊戲剛剛做到5萬人在線,這家公司就被完美時空投資了,30%的股份,給了300萬美金。我們被斷了後路,四面楚歌。最後,我跑到樓下,問,還有誰願意留下來?我留下了其中一個策劃。他說,王總,今天你不跟我談的話,明天我也過去了。我把自己的電腦端到樓下《西遊記》項目組,待了一個月。我的助理每天把飯送到樓下吃。我當時說了一句話,我們那三個合夥人都挺難受。我說,蘇聯專家撤走了,我們就不做原子彈了?

從此,我們全部換了一套班底,後來的團隊都是自己培養的。兩年以後,我們自己的2D遊戲《西遊記》推出來了,去年做過15萬人在線。當時對我來講,那一仗非常凶險。如果當時心理脆弱,就是滅頂之災。就算這樣,現在我照樣能在場合上見面,大家互相寒暄,好久不見。我心裡有承受力,這一定跟我當年做過悍匪有關係。

我們第一輪融資一千萬美金,很快需要新的錢進來。創業不到一年的時候,周鴻禕曾經找過我,希望藍港跟他天使投資的一家遊戲公司(廣州火石)合併。如果合併,鼎暉願意投1000萬-1500萬美金。當時內部否定意見很強,沒有成。但恰恰在這兩三個月時間,我們自己融了2500萬美金。沒有輕易選擇通過外力來幫忙,自己走,還讓自己心裡蠻踏實的,反而更好了。

手下看到王峰融那麼多錢,蠻驚訝的。這也遠遠超過我自己的想像,本來1000萬就夠了,一下子我就把五年之內的補給全部打平。融資也是緣份,我發現,做個好人挺好的。IDG投我錢,只是一堆大佬看好我。但是我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就拿了第二筆錢,2500萬美金,比我當時同期出發的任何人融的錢都多,在那個時代,跟所有互聯網公司比起來應該都是非常靠前的。當時產品也沒出來,要融這種規模的錢,一定都是周鴻禕、陳一舟或雷軍干的事。我覺得我還沒在那個級別上,運氣挺巧合的。

第二輪融的錢誰給我的?周樹華。當時周樹華是北極光的合夥人,但現在自己出來了。他原來是新浪副總裁,我們倆從2001年認識,每年都比較正式地在一起聊一次天,或者吃個飯,他怎麼看互聯網,我怎麼看軟件。就這麼個關係,但是等我離開金山以後,發現這幫朋友都在幫我。樹華怎麼幫我的?他知道我骨子裡不想到他們公司去融資,他知道我不像求人的人。他說,我們現在特別想研究一下遊戲,你來講個課。我就寫了20頁PPT,講了遊戲產業的結構、分類、商業的形態、機會點。鄧鋒叫來他們合夥人,聽了倆小時。他們聽得挺來勁,我就說再給我十分鐘,順便介紹藍港在線。一個禮拜以後,鄧鋒給我打電話,約我在他們公司樓頂餐廳吃飯,叫了他們所有合夥人。他們跟我說,王峰你不要找任何人了,都是浪費時間,我給你錢。樹華中間幫我殺了個價,一個月以後,錢就到賬了,然後再過一個半月,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太巧了。

對一個個體來講,創業是對人格的一次洗禮。我該怎麼對待合夥人?我真心為他們著想嗎?我可以講實話,在我職場期間,我幾乎沒有這個思想。不行滾蛋,培養你這麼久不起作用,你不是干這個的料……很多難聽話我都講過,但是後來我反省了。我在藍港很少講這個話。當你成為企業主的時候,你才發現,人的價值特別特別重要。當你在職場上,你會發現規律、方法和制度最重要,我拿人錢財幫人打工。我當時覺得自己在金山算是有創業者心態,但後來發現遠遠不是。我只有創業者的激情,卻沒有創業者的人性。創業者的人性首先是以人為本的,不能把兄弟們踩在腳下,不能只標榜自己多偉大,要抬兄弟們的好,這很重要。

體會到做老闆的酸甜苦辣之後,我對早年間金山雷軍他們更理解了,覺得不容易。雷軍可能是一個唐僧型的老闆,我就是孫悟空。他天天叨叨叨,我說煩。但現在,我也成了唐僧。我不變成唐僧沒辦法,我必須成為唐僧。骨子裡我更願意成為孫悟空,但當我站在那個位置以後,我發現,哥們兒,悟空還是你做吧,我做唐僧。當然,時不時還會有孫悟空的動作出來。

這麼說吧,這個產品歸你管了,一定有一次重大操作,你會覺得我神勇、太猛了,所有人的掌聲都是我的。但你也要知道,這個計劃老闆批下來,那天回去他三天沒睡著覺,想搞砸了怎麼辦,搞砸了有可能半壁江山沒了,甚至全軍覆沒。當時我在公司什麼都要衝在前面,甚至覺得老闆不行啊,還覺得太囉嗦了,太面了。但你後來發現,老闆最重要的是決斷,而不僅僅是操作。

從將到帥,這個決斷太考驗人了。你決定猛打一把集中所有火力幹這一仗,是決斷;你決定讓我們五年之內不上市,沒關係,耗下去,這也是決斷;你說快,必須拿下,不拿下今天就怎麼樣了,這是決斷;你說讓我們長期謀劃,小規模戰役爆發,大戰略走慢一點,那也是決斷。你開始發現,原來過程的華麗僅僅是曇花一現,讓你覺得很high,重要的是你為此作出的決定,以及你早就已經為此準備好要承受的代價。這個不容易,很多人確實沒有這個心理素質。

創業第二年,正好趕上汶川地震。我們當時那個樓特別高,在19層,晃得。地震了,很多人想跑,但想跑也沒戲,因為電梯太窄了。我一想,算了,但心裡第一個反應是,如果樓倒了,估計要掛,我無怨無悔。我已經努力過了,回想前面的人生,都是奮鬥的過程,腦子裡就是這種畫面。我覺得,我創業保持了那份激情,語言也不那麼卑微,從來沒做過卑微的我。

有人說,王峰你把藍港賣了就是成功。我不這麼認為。對我來說,這是離開職場之後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沒那麼急。我後來也做一些天使投資,像遊戲谷和推圖,但我非常不喜歡別人叫我職業天使投資人。你說我啥我都認,但就是不能認這個。不把藍港做到一個階段我是不會罷手的。這事兒還沒完呢。我好歹得把藍港在線做得超過金山吧?如果發現今天還不如過去幹得好,那不有病嗎?

這四年,我看懂了我們要什麼。有兩點最重要,能夠讓你活下去,而且有一天把你的理想兌現了。第一,穩定現金流。你有1億的時候,你知道怎麼控制1億的現金流。你只有500萬現金的時候,你就用20個人,想好這三年之內還能不能有錢進來,然後儘可能摳一點,控制好。或者你融資能力很強,現金還有一半的時候,我還能融現金再進來。第二,穩定團隊。這個要靠文化和回報體系。王峰天天跟我手舞足蹈聊遊戲,我們很開心,而不是西服革履跟我們談戰略,那太扯淡了。還有,你要敢兌現,我們賺了,你說分我們百分之多少,我們拿到了。

2007年底,創業第一年的全體員工大會上,我說,不要英雄氣短,不要為了呈一時之強,把公司搞得很危險。那時候,我們開始擴展研發,有不同的項目組,把研發團隊儘可能穩定下來。即使有時推期了,我也能在心裡忍受這個煎熬。比如今年10月首發的《傭兵天下》,2007年10月開始做,做到今年,整整4年。我覺得挺高興,我活下去了,然後總有一天,我要玩兒個大的。我不知道哪個事情一定能玩兒大,或者在哪個時間一定能,我唯一告訴自己的是,穩定現金,穩定團隊,然後有一天,哪個彩票或者哪個胡牌輪到你頭上。打牌總會胡牌,但是你提早下桌,胡牌絕對不是你的。

《傭兵天下》裡,我最喜歡魔劍士。魔劍士是什麼職業呢?他首先是劍士,有近戰能力,但同時前面加了個「魔」字,魔劍一旦施法,火系的劍立刻變紅,冰系的劍立刻變藍。我喜歡這個職業,因為應對自如。

下面接下來要介紹的一位是另外一個2013年「年度創業家」候選人——觸控科技創始人陳昊芝(投票地址http://2013.iheima.com/2013/niandu_1015/19.html)的推薦語:他是連續創業家,14年間參與創辦過卓越、愛卡、盛世收藏、譯言等網站,屢敗屢戰;他是手游大亨,2010年加入黑馬營後在史玉柱等導師啟發下,偶入手遊行業,20個月完成總額達3200萬美元的融資,2013年營收近10億元,公司正準備海外上市。下面請看他的創業故事:

陳昊芝職高畢業,21歲起在互聯網連續創業14年,曾參與創建卓越、愛卡、盛世收藏、譯言等網站。2010年,他偶入手機遊戲行業,取得迄今最大的成功,20個月完成三輪融資,總額3200萬美元,2013年營收預計接近10億元。

他怎麼看待這個10年未遇的機會?

過去一年裡,他遇到了爆炸性增長帶來的危機,他如何解決?

這個自稱喬布斯信徒的人極力推崇硅谷公司的平等、開放生態。他說觸控不是一家遊戲公司,那麼,它是什麼?

在華誼兄弟的股價因收購銀漢科技展開3個一字漲停之前兩天,傳出觸控科技將被奇虎360以4億美元收購的消息。這家創立3年的公司,憑藉一款名叫《捕魚達人》的手機遊戲迅速成名。

如果以頻繁的併購作為標誌,移動網絡遊戲(俗稱「手游」)行業的爆發時間比那些樂觀的估計晚了至少1年。即便如此,它爆發的強度仍然令人震驚。短短半年,這個國內市場規模尚不足100億元的行業累計併購金額已經接近200億元,而所涉被併購公司的營收總額不過20億元(未去除水分)。

7個月前,觸控創始人陳昊芝還在黑馬營的一次演講中抱怨遊戲公司估值過低。現在,他開始對中國式急功近利的估值體系表示不屑。

不過,成為類似傳聞的主角,陳昊芝沒有理由感到不快。在互聯網行業征戰了14年後,35歲的陳終於登上了手游這趟高鐵,體驗到年營收即將接近10億元的高速。「像我和我合夥人這歲數,」陳說,「趕上這麼個機會不容易。」他的意思是不會輕易下車。而對於他所在的手遊行業,由於傳統互聯網巨頭的過早警醒,一鳴驚人的機會正在急劇減少。

傳聞也並不是完全無中生有。周鴻禕與陳昊芝是黑馬營中的「師徒」,據說周曾多次要求入股觸控而出於非陳昊芝的原因未果。不斷與騰訊、百度作戰的奇虎360的確急需這種新式武器充實武庫。

「如果是我授意,我會說14億美元而不是4億。」陳否認了傳聞出於自己。在接了一個詢問「4億美元」真假的電話後,陳解釋了為什麼他的公司是「非賣品」。「你這麼想吧,現在中國整個手游市場有效用戶才3個億,我們裝機數2.5億,月活躍用戶6000萬,佔市場20%。我們現在一個月才7000萬元收入,每個用戶才十一二塊錢。這個市場終端設備數過10億是沒有什麼懸念的,用戶數過6億是沒有什麼懸念的。假設我們月活躍用戶能做到1.2億,對於休閒遊戲,用戶月均消費30元不是很高的要求,那麼理論上我可以期待我們每月30到40億元收入,一年400多億,騰訊也不過如此。就算打個兩折,也有80億。互聯網業務是往上翻的,有很大優化空間,現在業務單一,將來玩遊戲的人不聽歌、不看漫畫、不看視頻嗎?那麼你就把現有用戶橫向變成了另外一項服務的消費用戶。這還不算海外市場,手游是中國公司最容易進入海外的產品,沒有平台障礙。20億(美元)我也不賣。」

很難評價這個異常喜歡徵引數據的人對自己公司的展望,在一個上漲的股票市場中,通常我們不知道一隻股票漲停是源於整個市場的推動還是它自己的魅力(陳是相信漲停「一定有規律」可循的)。2012年初,在觸控月收入1000萬元的時候,他預言「明年一定會出現營收5億元的公司」。並不是說陳的估計太保守,而是,它可能並不準確。

無論怎樣,眼下的事實是,觸控科技的月收入達到了7000萬元,主要來自自研遊戲《捕魚達人》和遊戲代理。三輪融資2億元。賬上現金1.5億元。公司員工由2011年的六七十人增加到超過600人。在陳昊芝過去十幾年不斷的創業經歷中,融資從未成功,年營收從未過億,員工人數從未多於100。他顯然是闖進了一座寶庫,儘管他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看上去不動聲色。

陳昊芝的愛好之一是飆車,那位當年著名的飆車少年「二環十三郞」,曾是陳創建的愛卡汽車網的一名工程師。過去一年裡,陳在公司的爆炸性增長中體會到了飆車的速度,當員工數量超過160人時,他發現方向盤不在手裡了。

首先是部門間的內耗。在一個發展迅速的新行業裡充滿著機會,自研遊戲、遊戲代理、廣告業務都在增長,於是,「誰支撐了公司的收入誰就覺得自己是最厲害的,就一定要求自己的資源最大化」,基礎業務部門與贏利部門互相看不上,前者認為自己的價值在未來,而後者認為前者在浪費錢。

儘管創業經驗豐富,陳昊芝並未面臨過如此繁多的頭緒,「以前30幾個人的公司,嚷一嗓子就都上去了」。

更嚴重的是,他發現自己對業務失去了控制力。「核心問題是當一個公司的業務以個人為推動時,這個人在與不在決定了這個業務在與不在或者好與不好。」

而當時選擇「這個人」的餘地又有限。「去年年初的時候,手機遊戲行業還不被關注,我們又才成立一年多,誰願意到這樣一個不確定的公司打工呢?人家能從別的遊戲公司過來,我們就謝天謝地了。」一個稍有名氣的公司的部門經理,來到陳的公司即可成為高級總監。「你求才若渴又沒有足夠吸引力的時候,到你公司的人和你的期待一定是有落差的。」

「落差」當然不會即刻顯現。陳昊芝一度被那些從專業運營公司挖來的人所迷惑。「給你講一大套天花亂墜的東西,都是你沒聽過的。人家說這個公司怎麼做的,那個公司怎麼做的,你都覺得做得太牛了。那時候就是兩眼一抹黑。當你沒有判斷的時候,你的人員選擇其實就是草率的。」

佔公司收入過半的遊戲代理業務逐月下滑,不到半年,代理收入由每月400多萬元降至200多萬。陳與代理業務負責人多次談話,對方振振有詞,之後下滑繼續。「他也天天熬夜啊,」陳說,「一個真正懂業務的人,知道什麼是重點,不懂的人看起來什麼都在做,實際是沒有這個能力。」儘管在減少,代理收入仍很重要,陳一時別無可倚重者。對方於此瞭然。「歲數很小,突然之間在公司變成最重要的人,跟其他人都對抗,甚至連我都屏蔽,幹什麼都不告訴你。」

由於已經兩次融資,公司現金充足,按陳的想法,當然應該「瘋狂抓一線產品去做代理發行」。「我們已經有些名氣了,很多產品上線的第一時間就找我們代理,但只要別人一提有代價,需要預付,他就拒掉了,而且從來不跟我打招呼。我沒想到他在很長時間內簽了20幾個產品,都是不需要代價的,全是垃圾。」陳說,這種做法讓公司錯過了數個一線產品,「包括去年最知名的《忘仙》」。

很危險,但是陳必須等待時機。「如果當時開掉他,他會把整個部門的人拉走三分之二。就算他不能給人家安排工作,也會威逼利誘別人先辭職。我對他的人性有瞭解。」

與此同時,一直在增長的廣告銷售也埋藏著禍患。遊戲廣告按照效果計費,須有相應的流量支撐,而非一次性交易。當陳昊芝意識到遊戲廣告和當年愛卡網的汽車廣告在收費模式上有本質不同時,廣告部門已經把來年的廣告預售了。

如果把公司危機短時間內集中暴露看作運氣,2012年下半年,當陳昊芝著手解決問題時,好運氣再度降臨。C輪融資成功,陳親自上陣,獲得韓國最大網遊公司Nexon《地下城與勇士》的移動版代理權。這款遊戲使公司的代理收入陡然回升。陳有了底氣。「10月份一結賬,代理收入上千萬,11月就把他開了。」公司開始建立嚴格的會計制度和數據實時監控系統。超收的廣告費被退還。「如果不是我們融資有了錢,後面收入上升很快,光退款就把你自己玩兒死了。」

由此,陳對「美式會計準則」讚不絕口。「消耗掉才算利潤,而我們到賬就算利潤,不能評估它究竟是不是利潤。美式計賬規則屏蔽了一般公司在某些業務上非常明顯的風險,之前我們沒有意識到。」

C輪融資後,陳開始用高規格的財務標準改造觸控。

陳喜歡使用「幸運」這個詞。它更大程度上是口頭禪,就像他即將為我們分析的一樣。可以理解,當初對於作為公司爆發基礎的《捕魚達人》瞬間的巨大成功,一時找不到更簡潔有力的解釋。它顯然帶來了誤會。

「我實際上幹了14年了,」陳昊芝說,「所有的事情是不是就是這兩年半決定的?其實是不可能的。」

1999年,21歲的陳昊芝以個人網站作價入股雷軍的卓越網,遠未等到它成為「亞馬遜中國」即撤出,在聯眾公司短暫打工後創辦了網絡遊戲點卡銷售公司並於2004年賣掉,接著相繼創建汽車資訊網站「愛卡汽車網」、SNS社區、譯言及盛世收藏網,直至2009年底與CocoaChina(一個中國蘋果開發者社區)建立者劉冠群相識成立觸控科技。十幾年中,陳為自己的商業才華找到了足夠的證明,他認為並不斷提醒合夥人,公司的發展完全得力於陳昊芝,「你們有福氣」。他為此付出了代價,前景廣闊的愛卡網因合夥人不和被迫出售,陳患上中度抑鬱症。

劉冠群沒有從陳昊芝那裡再聽到有關自己「福氣」的話。這說明陳確實有所反省。另一方面,劉脾氣極好,儘管塊頭與陳不相上下。他是一個資深的軟件開發者,有多年的大公司開發管理經驗。「這人對商業是有概念的。」劉冠群評價自己的合夥人說。「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批人,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回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他是這樣的人,而很多人是搞不明白的。」

但是在公司初期,兩個人手裡只有CocoaChina,還不清楚能拿它來幹什麼。從這個「知道世界是怎麼回事」的人身上,還遠看不到今天的躊躇滿志。這一年,陳昊芝加入了黑馬營。

陳承認自己「摔了很多跟頭」,但它又是資歷的證明。他很少提到他人對自己的影響。後來他一再說起自己曾問黑馬營創辦者牛文文「牛哥你覺得我靠譜嗎」,而「牛哥」拍著他的肩膀說「你一定行」,說明這個「骨子裡很驕傲」的人也曾有過脆弱的時刻。

陳在黑馬營得到的不僅僅是信心。他見到了一批大概也可以稱之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諸如周鴻禕,劉強東。如果陳的驕傲不允許他對別人輕易表示敬佩,那麼至少,他在互聯網上營造多年的小世界被打開了。後來成為他「師父」的周鴻禕「對產品的格局感」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同一年,層出不窮的iphone iOS 4.0 操作系統、iPhone4、iPad給市場帶來了無窮的想像。陳昊芝是蘋果粉絲,隱隱感到自己在喬布斯開創的世界裡可以幹點兒什麼。

「我過去做的幾乎全是社區,」陳昊芝說,「只是定位不同。後來的譯言和盛世是小眾市場,愛卡是大眾消費市場。做這個公司的時候,我們給自己的明確要求是回到大眾消費市場。2010年底的時候什麼是大眾消費市場?就是手機。」

對於即將進入手遊行業的陳昊芝,更直接及時的刺激可能來自黑馬營另一位導師史玉柱。「他講過《征途》,說第一個月600萬元收入,第二個月1600萬,我一聽,覺得做遊戲就應該是這麼一個路子。」

2011年初,陳昊芝相識10餘年的朋友吳剛(頑石科技CEO)建議陳參考一下街機裡的捕魚遊戲。後者到遊戲廳花100元買了200個遊戲幣,玩了40分鐘,決定把它改造到手機上。接下來的兩年裡,它成就了一個年營收將達到10億元的公司。

「如果當時沒有《捕魚達人》,也一定會找到另一個出口,」陳說,「比如我們可以做廣告平台,做一個網遊,但會不會當年就贏利、就獲得關注有幾千萬用戶,我認為會很難。當年只有5000萬台智能手機,我們到年底做到3700萬安裝,將近80%,網遊絕無可能如此,換任何一個產品都不可能,所以說這是一個命。這有點兒像說,為什麼是馬云做阿里,而不是別人。首先他生在杭州,江浙經濟發達,開車到義烏兩個小時;中國黃頁做不下去,到外面去談各種各樣的外包,內貿部官網論壇上面的浙江商人正在討論進出口問題,而中國黃頁原來做的就是幫中國企業、景點做海外推介……我跟吳剛認識十幾年,從來沒想過做遊戲。他比我專業,我真的相信他,當年吳剛做的遊戲是中國收入最高的。」

陳的意思是,《捕魚達人》是多年積累的結果。吳剛自然也是「積累」的一部分。「我覺得有個類比是李想,汽車之家創始人,我跟他十幾年前認識,就做個人網站而言,他是我小弟。他是把一件事兒幹了十幾年,我是十幾年幹了很多事兒。」陳繼續舉例。剛被華誼收購的銀漢科技已經做了10年的K-JAVA網頁遊戲,當遊戲包的大小決定手機遊戲的下載量時,銀漢科技輕易可以把遊戲做小的優勢是那些大型端游開發者短時間內無法超越的。「神奇時代的《忘仙》、艾格拉斯的《戰魂》、玩蟹科技的《大掌門》,凡是目前排名前十的手游產品,它們的開發團隊裡至少60%的人都是做K-JAVA之類出身的。」

除了「幸運」,陳昊芝想澄清的還有:觸控不是一家單純的遊戲開發公司,雖然它是以遊戲起家。「我們更像一家硅谷的公司。」

他以蘋果、Google和Facebook為例。它們都是平台型公司;都有自己的開發者生態;都是聯盟性的,比如Google的安卓系統是提供給所有硬件廠商的,是跨界聯盟;它們持續併購,但「幾乎都是並技術並成長」,而非中國式的「並利潤並產品」;它們都有自己的硬件。陳認為,中國公司與此接近的唯有宣稱「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阿里巴巴,因此,他最佩服的人是馬云。對於雷軍和周鴻禕這樣的風雲人物,雖然陳承認「他們既是計算機高手又是產品高手,他們的高度我還達不到」,但能引起他佩服的不是整個人而是一些「點」。

陳的公司也在朝著硅谷的這一方向前進。它有開發者社區,會員26萬,是行業人才的儲備基地;它有免費維護的跨平台開源遊戲引擎Cocos2d-X,據稱在中國被70%的開發者認可和使用,海外使用者40萬,目前中國手機遊戲產品中,收入前10名中有8款是基於這一引擎及工具開發的;它還在做一些投入很大但目前沒有產出可能的研發。

陳昊芝自稱喬布斯的信徒。「別人是學,我們是信。」他相信企業的價值來自能給市場不斷提供效率或者提升效率的方法,就像蘋果公司一樣。「如果沒有我們的引擎,」陳說,「今天安卓上這麼多機型、不同的硬件平台,開發者光適配起來就累吐了。因為我們存在,這些困擾不存在了,產品供應就會大幅提升,那麼位於前列的產品質量就會有保障,會帶來更多用戶關注這個市場。用戶增多,我們一定是受益者。第二,我們也做自研,同時有開發者社區,我們是這個行業裡用人多的。第三,我們本身也是開發者,《捕魚達人》一個月500萬付費用戶,總會玩膩的,他會選擇別的遊戲,所以優質產品是在給市場培養付費用戶,推動市場形成良性循環。互聯網早期,哪家公司不是貼錢賺吆喝?只是我們很幸運,進入早期手游市場,能同時既有商業模式又有自己的理想,讓更多用戶使用我們的引擎,變成我們平台的沉澱。」

「我們不是一家遊戲公司,」陳說,「我們在做的,是對中國移動互聯網遊戲開發生態的支撐、推動和維護。」他期望「微信開放給所有人,包括允許百度、360接入,像Facebook一樣,成為一個默認的標準」,「360、91這樣的開放平台或下載平台,能夠只拿30%的分賬金額,而把70%分給開發者」,他期望中國大的企業有社會責任感,把平台性支撐提供給整個行業,而不僅是自己獲利。他說尚無可能。「如果說美國公司已經在做基於對10年之後市場判斷的技術積累和儲備,我們這樣的公司只能提前兩三年,但是對於生死還未定的創業公司,這麼做的幾乎沒有。」

陳曾是第一代iPhone的使用者,現在後悔當初沒有多買幾台收藏:以今天的標準,它不好看也不好用,但它蘊藏著改變市場方向的可能性。而失去喬布斯的蘋果對陳來說「越來越陌生了」。「比如這個newiPad,」喬布斯的「信徒」隨手從辦公桌上雜亂的電子產品中拿起一件,「按我們的理解,如果喬布斯在世,這種東西是不可能出來的:幾乎比iPad2重了三分之一。喬布斯去世兩年,蘋果有什麼真的能讓人震動的東西嗎?沒有。甚至低價蘋果手機也在傳聞中。它不是原來你理解中那個對質感、做工、性能、新技術苛求的公司了,已經是市場要什麼你出什麼了,那你還是蘋果嗎?」

夜已深,公司加班的員工所剩無幾。劉冠群坐在陳昊芝側面,偶爾附和,或者呵呵一樂。明天一早,陳要飛往上海參加第十一屆Chinajoy(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

陳仍然保持著公司創立以來的作息節奏。早上9點到公司,夜裡1點回家。「創業從來沒這麼累過,」陳說,「現在看我以前的照片恍如隔世。很久了,就這麼扛著。快樂創業,真談不上。」

陳小時候曾經定時定點坐在北京二環路邊數汽車以計算北京的汽車數量,他覺得這可以說明自己對數據的愛好其來有自。當然,也可以說明陳有些孤僻。他自稱自己的手機只有打進沒有打出(除了打往家裡)。他並非沒有朋友,只不過他極少主動聯繫他們。在公司裡,「員工跟我距離感非常大。我不跟任何人走得很近,除了合夥人。」陳解釋說,這是有意的,如此方可雷厲風行。「以前我對合夥人嚴厲,現在反過來了。誰會跟你共患難?只有跟你有股權關係、利益關係的人。多數員工還是一種工作的狀態。」而對於陳昊芝時有的暴躁造成的影響,好脾氣的劉冠群是最好的消除者。

根據陳昊芝的設想,觸控科技明年的收入將達到20億元,淨利潤3億元。融資到C輪為止,「我們都沒有一份正經的PPT講我們是干嘛的。在中國市場裡面,理解我們很難。」很可能,陳也並不清楚這個公司的邊界何在。移動互聯網隨時可以帶來驚人的想像,陳只是以遊戲做了開端。

「剛做《捕魚》的時候期望非常低,一天1000美元收入,能養活公司就行了。後來融資的時候,我們說我們像Chillingo(手機遊戲《憤怒的小鳥》發行商),沒多久它就被EA收購了,才2000萬美金。我們說這個目標選得太差了。現在,Chillingo進入中國的產品恨不得都包給我們獨家發行。然後我們說像Tapjoy,美國的一個廣告公司,剛說完,它被蘋果封殺了。去年年中,我們在商業計劃書裡說像日本Gree(基於移動互聯網的社交遊戲網站),它的股價立刻下跌20%。後來我們說我們烏鴉嘴,再也不說我們像誰了。今天,我們開始說我們像騰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352

Take my heart and you put it in Mike!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11/take-my-heart-and-you-put-it-in-mike.html
《John Q》是一部於2002年由美國黑人影帝Denzel Washington領銜主演的電影,其主旨是由於John Q的兒子Michael被診斷出有心肌肥大的病需要動手術,但這時他才發現不管是其公司或政府的醫療保險計劃均不包括醫治其兒子的條款。於是John Q把心一橫決定綁架整棟醫院的醫生、護士和病人,直到他們願意為他兒子動手術為止。
上一篇拙文《ObamaWhoCare》初步介紹DJIA指數成份股之一醫療保險龍頭股UnitedHealth (UNH:US),今天再淺談美國醫療融資近況。在美國的醫療融資體制中有四類人,包括由公司提供醫保、由政府出資的福利醫保、個人自資的醫保和完全沒有醫保的人。

美國政府出資的福利醫保是以1965年經Social Security Amendment of 1965所產生的Medicare和Medicaid為主流。Medicare的對象是合資格而年滿65歳以上的美國公民,而Medicaid的對象便是通過資產審查所貧困、傷殘等社會邊緣人仕。不管是Medicare還是Medicaid,其基本操作均是由政府出資贊助這些社會邊緣人仕透過購買私人醫療保險以解決醫療問題。因此不管是公司、個人還是美國政府醫療保險計劃,一定是由如UnitedHealth (UNH:US)醫療保險股過一刀後,才輪到藥廠、醫護人員然後才到病人。
在1999年至2012年間,全美受醫療保險保障的美國人由239.10百萬人上升至263.17百萬人,年複合增長0.74%;不受醫療保險保障的美國人由37.70百萬人上升至47.95百萬人,年複合增長1.87%。同期內全美受醫療保險保障的美國人由86.40%下跌至84.60%,下跌主因是美國人受僱主承保醫療保險下跌所影響。
個人醫療開支由1929年美金23億元上升至2012年美金18,476億元,年複合增長8.39%。有趣的是個人醫療開支有別於醫療保險似乎完全不受經濟週期影響,筆者相信人口增長、老化、通脹和新藥物推出均有利未來個人醫療開支持續増加。
在1966年至2012年間,Medicare開支由美金10億元上升至美金5,608億元,年複合增長20.64%;Medicaid開支由美金19億元上升至美金4,171億元,年複合增長12.44%;期內兩者合計由美金39億元上升至美金9,779億元,年複合增長10.37%。期內Medicare和Medicaid開支總和佔個人醫療開支比率由10.10%上升至52.93%。顯然易見,近年來美國的福利醫療保險Medicare和 Medicaid增長均比公司或個人投保大,而Medicare的增長又因為人口老化而比Medicaid快。 
在香港筆者相信沒有人會好似John Q因為沒有錢醫病而要脅持一間醫院,但肯定有不少人會事無大小均投訴一番。老實說,香港特衰政府所提供的公共醫療平台起碼替香港的中產和基層一個基本醫療保障。不管閣下貧賤富貴,特衰政府不惜代價醫好你是應該的,醫不好不單要負上醫療失誤的責任,還要官員問責搭埋師奶要下台。香港人真的太幸福了!改天再分析ObamaCare之於醫療保險股的影響。 

I have positions in UnitedHealth (UNH:U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I wrote this article myself, and it expresses my own opinions. I am not receiving compensation for it. I have no business relationship with any company which stock i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Investors are always reminded that before making any investment you should do your own proper due diligence on any nam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Investors should consider seeking advice from a broker or financial adviser before making any investment decisions. Any material in this article should be considered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not considered on as a formal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706

IT桔子創始人:一年創業感悟,創業公司如何從0到1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6/57405.html

中國有一家知名的創新創業數據媒體――IT桔子。i黑馬曾經和金山網絡CEO傅盛聊過天,他認為創業公司,最難的就是0到1的過程。看起來IT桔子創始人文飛翔已經跨越了0到1的過程,i黑馬十分欽佩IT橘子創始人文飛翔的創業態度,她認為:創業,一方面是充滿想象力的藍圖規劃,一方面是立足現實的謹慎或敬畏之心。這是在七千米以上的高空,廣州到北京的飛機上,應海春的邀請,和大家分享“IT桔子”2013年的感悟:這是一個創業公司從0到1的歷程,是一個4人小團隊努力工作的歷程,是一段為了理想重新上路、累並快樂著的歷程,嗯,也是一個女性創業的故事。為什麽要重新開始很多創業投資圈的朋友,認識我是從17Startup.com 開始的,這是此前在盛大創新院的內部創業項目,我從媒體轉行做產品之後的第一個項目,也是希望拿出來作為獨立公司運營和創業的項目,但最終因為洽談不是太順利,我退出和離開17Startup,需要重新上路。那時候,心情很低落,調整和休息了1個多月,不知道是創業、做投資、還是去公司里做產品或運營,但保持著每天和3個以上人交流的頻率,談了很多種可能,也想過很多種工作,最終的結果是在碰到合夥人SS、得到幾位天使投資人的支持,決定重新開始、在17Startup的基礎上去繼續做我們未完成的產品、服務,追隨內心的指引、做著我熱愛的事情。那到底如何來確認是內心的指引和熱愛呢?1)在關註國內外創業公司、投資上的累計投入時間已經累計超過1萬多個小時,一方面可以證明是真的喜歡,另一方面則說明有了足夠的積累;2)有執念,在一個事情上想了太多太久,發現有很多沒有做完、或者特別想去實現和做到的事情。基於這兩個方面,我選擇了重新開始,從0開始來做一些事情。2013年:從0到1的積累和沈澱我們是在4月份開始做IT桔子的,那時候就2個人、一筆啟動資金,在厚德創新谷租了2個工位,抱著2臺電腦就開始了。從白紙上的原型設計圖開始,第一階段的工作是花1個月來做產品的beta版本和上線,比較熟悉的一個過程,卻因為第一個版本設計的功能太多、延誤了工期,到了5月21日IT桔子首個版本才上線,沒有做太多宣傳,在熟人和朋友圈傳播為主。產品的上線,意味著更多的事情撲面而來,我們想了今年最重要的事情是把公司數量做到8000-10000個、搭建可以開發增值功能的基礎,割舍和放棄了一些事情,比如我現在會反思的放慢了微信公共賬號的運營、還比如IT桔子內容的傳播。對於小團隊,優先級、減法是不斷在做的事情,可能會有錯誤或風險,關鍵是要快速變化和調整執行的能力。IT桔子的前3個月一直只有2個人,在安靜地做著產品和內容,近乎於閉關開發的狀態。到了7月份的時候,我們想進入第二個階段,把過往斷開的業內關系逐步聯系起來、還有面向我們的核心用戶群體創業者和投資人樹立品牌並傳播內容,於是開始擴招隊伍。招人是創業公司貫穿始終的關鍵問題,對於那時候的我們,熟人推薦和朋友介紹是最高效的手段,不過並不容易、畢竟很多事情還不清晰,我們花了快1個月的時間找到了第一批的兩個人:文波和大龍,他們都來自QQ上的自薦和交流,能這麽順利的最大原因是誌同道合,他們在創業投資服務上有過積累,也想做很多事情,走到一起是緣分了。不過沒有找到合適的程序員與SS搭配,其實有過2個確認的人選,終歸因為各種變故沒有走到一起。有了4個人之後,7-9月份的第二階段開始了,一方面是內部團隊的磨合,另一方面是對外啟動線下活動。那時候花了很多時間來做內部培訓和團隊建設,如何搭建信息源、如何收集和收錄信息、如何編輯和選取內容、如何更高效和分工來做事情等等,都需要不斷地磨合,這個過程也會伴隨始終,團隊要一起隨著公司的發展而進步,哪怕生意不成功,人是進步的也好。線下活動是我比較熟悉和擅長的,IT桔子要強化的仍舊是細分行業和垂直領域,一方面圍繞這些主題去了解更多的創業公司、幫助我們完善數據;另一方面則和該關註該領域的投資人建立聯系,看今後的合作可能。很幸運的是,活動的操盤手和參與者仍是我們過去的好朋友,因為顧三、小寶、凱哥、bob等一直的幫忙,還有車庫咖啡、聯合創業辦公社一直的支持,線下活動這塊是很順利的開始了。對於我們的挑戰就在三個方面:一個是我們團隊中要有人可以獨擋一面、負責整個活動;二是活動要做出特色和價值,畢竟現在業內活動太多太多;三是活動在經過一段時間後要創收,也算我們一筆可能的收入來源。這3個方面伴隨著整個下半年,目前看完成度在80%左右。十一之後,IT桔子進入第三階段,一方面沖刺我們的內容和數量,另一方面則是新功能的開發,此前我沒有做過的、定位為付費增值的產品。這一階段現在仍在進行中,一方面團隊仍要保持高頻度的內容更新、而且在如今7000+的基礎上增加很有難度,也有疲憊感;另一方面則是全新功能的開發,從構思、原型圖,到討論定稿、開發和打磨,再加上網站的日常維護,10-12月份我們都在經歷多重磨礪。從0到1,IT桔子是在積累和沈澱,無論是產品、業務,還是團隊、架構,我們都只踏出了那麽一小步,談不上成就,只能說是一個很好的開始。2014年:從1開始,期待的提升和飛躍年末之際,一方面總結,一方面規劃來年,現在的我們正在經歷這樣的階段。一方面是充滿想象力的藍圖規劃,一方面是立足現實的謹慎或敬畏之心。IT桔子在達到1之後,如何走到10、20、50……更快速地前進和發展,我感覺到責任和重壓,畫餅之後做餅的過程,沒有那麽容易,而且冷暖自知。不過很幸運的是,現在的團隊、以及明年可能加入進來的人員,都讓我感覺到我們有著很大的機會、去做一些瘋狂的有格局的事情,我很渴望與他們共事、共同經歷並一起來做,這會是我們人生中帶著熱情、責任、價值、自豪的歷程,我充滿著期待。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在路上和攀登的創業者們,我們共同加油!與大家共勉。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文飛翔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239

【小敗局】北漂IT男:千萬融資一年內燒光,公司倒閉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3/57877.html

張傑,82年,鳳凰北漂IT屌絲男,05年二線城市三流大學工科畢業。因受不了工廠的工作環境,選擇干IT。在08年下半年進入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8萬塊錢開起了一對一輔導機構,09年營業額翻到了千萬。2010年開始談融資,2011年拿到了千萬級別的資金開始瘋狂擴張。一年錢燒光公司關閉。後閉關調整一年,現在二次創業開始階段。他在創業過程中犯下了哪些錯誤?又有哪些反思?i黑馬的小敗局欄目,希望能幫創業者從失敗案例中得到不一樣的借鑑。

以下為張傑口述:

我第一次創業做的是K12,說白了大家都接觸過的中小學課外輔導,課外輔導班。這個行業的需求相當明晰:提分、升學。目前兩種主流輔導模式:班課,一對一。坑主第一次創業做的就是一對一,這個輔導模式是從家教延伸過來的。這個行業和咖啡店行業非常相似,規模很大(中小學市場就幾千億一年的規模),但又極度分散(最大的企業所佔的比例不超過1%)。

第一次創業遇到的8個坑

坑1:行業有沒有紅利。

小成在於把握住了行業的風口,雖然晚點,但畢竟還是在風口上享受了點行業紅利。

坑2:專注與否也是坑。

創業初期沒有任何資源,反而能專注,踏實做好區域市場,服務好客戶,雖然規模化的問題沒法解決,但是對於當時專注於一兩個校區足矣。

坑3:有沒有找準核心驅動力。

其實在09年底自己梳理做10年規劃和總結的時候我已經對行業有些危機了,能夠判斷出這種營銷驅動型的模式會不長久,但是,想了很多辦法,也沒有足夠勇氣放棄快速增長去轉型。面對誘惑自己不夠堅持。因此也埋下了自己後面失敗的伏筆。

坑4:產品創新的坑。

不重視產品,和上面第3點是一致的,在產品方面不夠堅持和投入。完全就是在營銷端下功夫,因此隨著學員增多,客戶投訴和不滿意越來越多。這是基礎產品不做為帶來的惡果。因此老學員丟失、續保率低等症狀也體現出來。維持規模越來越累,而不是越做越輕鬆。這樣更別提模式的可複製性了。

坑5:引入資本的坑。

有了資本的介入,呵呵,尤其是在教育行業,終於大家開始承受副作用,前一陣咱們群裡也在流轉新東方的俞老大的危機,是最直接的體現。整個行業遇到了大拐點,造成這個拐點的原因眾說紛云。綜合有這樣幾個:

第一,成本逐年高昇,房租、人員成本、營銷成本、還有競爭激烈的價格戰。

第二,需求擺在那裡,但是對應的供給不足,無法產出足夠優秀的師資和教學質量下降帶來的家長理性回歸。

第三,資本的注入讓這把火燒的更旺。

第四,多年的擴張導致了很少有企業能沉下心來去關注產品自身和如何解決規模化帶來的教學質量把控問題。

第五,行業的一個優勢是預收款,但也同時給老闆和企業一個錯覺,預收款當成是確認收入了,財務把控風險也出來了。於是,在11年底到現在,整個行業遭遇了寒冬。上市企業退市,私有化,機構倒閉、跑路不絕於耳。

坑6:規模擴張的坑。

因為前面的基礎沒打好,所以其實不適宜規模擴張,而應該在那個時候回歸產品和基礎標準化的工作。但是我選擇了融資,希望用快速發展來掩蓋標準化和產品不足的問題。但是這是最大的一個敗筆。融資後精力和進度就更不能穩下來做好基礎工作,也是這個決策導致了公司的最終失敗。

坑7:團隊建設的坑。

對於團隊建設,公司初期成長的特別快,團隊人員跟不上,也過於相信職業經理人,但基本空降職業經理人的問題我該犯的也基本全犯了。

坑8:創始人自身素質的坑

自己沒有跟上企業的發展,其實隨著對行業的瞭解對一些趨勢和關鍵點有判斷了,但是無論是對於快速增長的誘惑還是對於過程的把握沒有承擔起一個領導者應有的果決和正確決策。

公司關閉後我的孩子也出生了,這時候已經快30了,危機感也隨之而來,一邊陪老婆孩子一邊考慮自己後面的方向,考慮了很多行業,讀了不少書,也考察了很多項目。這個過程最大的收穫是當了父母對教育的認識和原來有所改變,另外參考了很多其他行業的東西,反過來去思考課外輔導行業是不是有突破點。最終還是決定在自己已經熟悉的K12做些事情。

二次創業自我拷問

在新項目上我做了如下思考:

1、有差異化,行業調整期,再也很難出現大風口了,因此必須做到差異化才能生存。因此我們要找到一個點是行業內都不太關注或者做的不好的。從客戶角度出發就是看他們更希望得到什麼價值?

我們這樣做:我們發現學員不管成績好壞都是缺乏學習動力,所以才更需要教師調動課堂氛圍,這也是網校線上教育一直無法得到家長認可的原因。我們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大量的選擇了很多優秀的紀錄片、大片、動畫片片段等並且自行設計了很多對於理解課程有幫助的視頻等內容與課程內容做深度耦合。這樣就完成了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快速提高學員興趣和注意力。

另外,我們對一對一和班課的輔導模式的缺陷和優勢作了綜合分析:

一對一能夠做到對每個學員的全程關注、做到個性化輔導,但也捨棄了課堂氛圍和學員的競爭,容易形成保姆式教學依賴,反而不利成績的提升;而班課無法針對孩子進行個性化輔導、填鴨式教學的劣勢非常明顯。因此我們設計的是三人組教學模式,就是用有體系化的課程保證授課內容的一致性,但用三人班即保留了學生的競爭和合作的學習氛圍,又能做到對學員的個性化關注。然後重點衝刺和階段性個性化學習問題用一對一輔導做補充。

2、需要有標準化,這樣才是能夠規模複製的基礎。這個不用多說了……

3、去核心崗位中心化,什麼意思呢?拿餐飲做個對比,餐飲不能被大廚綁架,我們不能被老師綁架。(我在和新辣道的一個高管交流時,將新辣道的中央廚房和去廚師化的一些東西總結出來。比如他們通過產品化極大的簡化了做菜的流程複雜度,他們錦府鹽幫的退秋魚這道招牌菜用一個很基本的小廚師就能做出來,什麼時候放什麼調料都是標準化的,而且調料是事先做好的,廚師根本不需要自己來把控味道,只要按照流程把握火候就行了。)

我們這樣做:

通過將課程的標準化,我們做出一個面向大部分學生情況的一個課程集合,比如知識點、難易題目的集合、老師需要做的就是在我們的課程庫裡面篩選出針對他授課學生情況的內容進行備課就行,面授過程教師的自由度和靈活度還是要保證的。

4、專注,不應該從小學到高中,甚至什麼學科都做。這樣經歷分散無法聚焦。

我們這樣做:

我們首先選擇了小學和初中理科(數理化),這個相對學員來說比較痛點(抽象、概念、枯燥)的科目,那我們視頻內容的注入能夠很好的解決這點,讓學員感受起來更明顯,提分也更容易見效。

5、重視口碑,凝聚老學員,讓他們樂於為我們傳播和介紹客戶。

我們這樣做:

當然線下的精細化服務是必須的。這在當時我自己對互聯網乃至移動互聯網都是不感冒的,隨著項目推進才發現最適合做這塊的渠道(除了產品和服務,客戶體驗做好外)是互聯網,所以現在也在帶團隊惡補這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432

【案例】名校 IT男賣“雞蛋仔”,善打社交媒體戰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3/58370.html

古法烘焙創辦人蔣佑明起家的地方,是荃灣一條小巷的街鋪。2000年後,蔣佑明從加拿大畢業後回港,因科網泡沫爆破找不到工作。父親結束印刷廠生意,轉型開設的日式餐廳亦告生意失敗,把心一橫決定開一家小食店,蔣便在店中幫忙。

大學畢業卻要賣雞蛋仔,蔣佑明曾經十分低落,更因此患上抑鬱症,後來他看醫生吃藥,漸漸克服情緒問題,思考怎樣把生意做大。終於在10多年後的今天,在iSQUARE、荃新天地兩家大型商場,擁有中式餅食手信店。

昔小巷起家 拜師雞蛋仔伯伯

店舖為什麼叫古法烘焙?要從蔣學做雞蛋仔的經過說起。創業之初,父子都不懂如何做雞蛋仔,於是蔣佑明到大坑找「雞蛋仔伯伯」吳旭輝拜師。這位已故的雞蛋仔伯伯曾因被食環署拘控獲關注,但蔣說,當時吳伯伯還未有知名度,老人家寂寞,多去幾次找他聊天喝茶,對方便願意教他。

現在的雞蛋仔大多是中空的,但吳伯伯教他,昔日社會窮,對食物的要求是飽肚,雞蛋仔中間滿滿的像蛋糕。蔣佑明依照此原則,加上留學時在Crepe(法式薄餅)店打工學得的方法,在蛋漿中加入啤酒令成品更鬆化,做出中西合璧的「古法雞蛋仔」。

由當初一間街鋪,到現在商場開舖,讀IT出身的蔣佑明其中一個強項,是善用社交媒體宣傳。他早在2008年便為雞蛋仔街鋪開設Facebook專頁,更因此多次獲邀演講心得,聽眾不乏大企業的營銷部門。

「442」宣傳法 授食譜送獎品

蔣佑明說,開設專頁初期,他參考了英國小鎮一間宜家家居(IKEA)的推廣。這店將陳列室的相放上網,讓網民鬥快在家俬上標貼自己的名字,成功者能將家俬據為己有。蔣佑明將雞蛋仔相放上網,其中一格雞蛋仔放入一粒朱古力,讓貼中的人獲免費雞蛋仔,專頁短短1個月內獲逾千個「Like」。

此後,蔣佑明還將自己製作雞蛋仔的食譜放上YouTube,獲10多萬點擊率,他說不怕人抄:「這行是辛苦錢,你有心入行一起做,我十分歡迎。」多年來,他摸索出用社交媒體宣傳「442」的法門,就是與業務無關的內容佔4成,另外4成有間接關係,例如介紹區內甜品,餘下兩成才是產品信息。

但商場選擇租客,租金從來不是唯一考慮,同樣重要的還有商場的定位、對格調和人流的影響。

一家雞蛋仔店竟能租鋪,蔣說全因當年他僱用長期病患康復者,獲醫管局頒獎;正好他首次開店的荃新天地是市建局項目,對方身為半官方組織要向外交代自己有負上社會責任。

「賣的東西 一半是與顧客關係」

說到今天的成功,蔣佑明說街坊的支持很重要。「我的雞蛋仔12元一件(街鋪價錢,商場店則要35元一件),比外面賣得貴,為什麼還這麼受歡迎,說味道好,其實能好到哪裡去?」他說客人吃的其實是人情味,街坊每天過來聊天,久而久之老闆與顧客建立關係,以致在商場開店初期,很多熟客都特意來支持。

今天,他在商場的手信店,也是沿用這個原則管理與顧客的關係。

店內隨便試食,有人買的雞蛋仔掉了,他立刻免費換給人。他說他賣的東西,其實有一半是不能吃的,那一半是環境,還有與顧客的關係。

陪月變專業 現代化管理

蔣佑明創辦的古法烘焙,剛獲頒發「十大中小企業優質顧客服務大獎」;同場獲獎的還有一家公司,將陪月這個傳統行業發揚光大,以現代化手法管理。

律師訂合約 雙方有保障

陪月阿姨服務中心創辦人黃敏菁的母親是資深陪月員,原任職廣告業的她因見行內靠口耳相傳找生意,又缺乏合約保障買賣雙方利益,引起不少問題,於是在3年前毅然辭職創業。

黃敏菁開辦的公司,將陪月的服務規範化,給予陪月員專業訓練,例如以往不同的陪月員各有自家食譜,其公司則加以統一。她又找律師,為陪月服務制定合約。

增親子活動 產前工作坊

黃敏菁說,目前公司每月的盈利數萬元,並已有100多名陪月員的資料。她指近年陪月這行業發展很快,很多人以為很好賺而湧入行,令質素參差;不少讀過陪月 的人卻怕辛苦,很多都不願長期留在此行。其公司的服務更由陪月增加至親子活動、產前工作坊等。今年更開辦綠色育兒,推廣有機、天然育兒概念。她說,陪月服務也要現代化,很多以往的坐月食品,現代媽媽都會嫌油膩接受不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60

IT一窩蜂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40308/18648915

左丁山對教師C上堂派蝴蝶酥當小獎品,甚有興趣,問佢有何效果。教師C話:「偶一為之而已,成日派就唔靈嘅嘞,最好就係在大時大節過後,大家還有過節氣氛時,班上還有興奮、玩樂心情及幽默感之時派獎品,在其他時候就比較唔自然。」但左丁山對IT教學更有興趣,問佢對間學校對爭取政府撥款有冇興趣,教師C話:「得十間尖子學校可以得到政府撥款(按:財政預算案建議撥款七千五百萬元俾十間頂尖IT中學),好難爭嘅,無謂俾自己及學校壓力,淨係要更新學校嘅電腦硬件,買多啲軟件,全校有WiFi上網等已經要一大筆錢啦,點知校董會(即學校管理委員會)肯唔肯投資,或者學校有冇錢㗎!」
咁又係,學校搞IT並非空口講白話,要校董會與校監校長達成共識,全力搵錢配合至得,香港所有津貼學校都係向教育局攞錢嘅,教育局有冇咁多錢俾呀,七千五百萬元只係資助十間頂尖IT中學,用流行術語嚟講,唔夠critical mass噃。
香港講IT,最弊係一窩蜂,九七、九八年間,高考尖子爭住入讀電腦、IT工程學系,但2000至2001科網股爆破之後,呢啲學系全無考試尖子問津,學生之入學成績只係啱啱熟嗰種,令教授老師都搖搖頭。今年有FB收購WhatsApp及智能電話Apps嘅刺激,會唔會提高IT科目嘅入學成績呢?幾難講。潮流就係講IT教學嘞,無論在形式上與教學技術上,個個講電子教學、網上教學。香港中學講電子教學,出發點有一半係政治,教育局啲官員要用電子教科書電子教學打擊教科書出版商,想法幾幼稚,好可能損人不利己。大學就時興MOC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IT,哈佛最先推行,其他大學紛紛跟風,如免費網站咁樣搞MOCC,有蝕冇賺,見不到有投資回報,但大學似乎樂此不疲,蓋茨夫婦基金會大力支持,但至今教學效果成疑,在美國正引起熱烈討論,此股風氣在香港是否可以持續,冇把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64

阿里IPO報告B2B數字之書:B2B將在信息數據交易間尋找最佳模型 種IT的田

http://xueqiu.com/7589343933/29137425
阿里巴巴集團於北京時間今天凌晨提交了F-1表格,表明其在美上市正式進入倒數計時。作為阿里集團的組成部分,這份上市文件中對阿里B2B提到了哪些信息?由於阿里巴巴B2B2012年中完成退市,其B2B數據一定時期內出現缺失,因此,我們通過對IPO數據的提取,製作了這份阿里巴巴B2B數據補完計劃,i.e.阿里巴巴B2B事實之書,希望借此觀照阿里巴巴B2B的發展,從而判斷國內B2B的發展走勢。

首先,吐個槽,當我對報告使用「B2B」進行檢索的時候,0這個檢索數實在讓人唏噓。

查看原图
由於B2B關鍵詞失效,我們只能按照產品和業務分部進行檢索,試圖發現B2B的相關信息,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我們先看一下這些關鍵詞的提及次數,小夥伴們一起感受下:

查看原图
1.阿里B2B是誰?

Ok,反過來,我們看下阿里對以上關鍵詞的描述:

查看原图
阿里B2B與阿里生態系統的關係

查看原图
1688.com和alibaba.com描述為批發商與零售商的批發市場;速賣通則主要為零售商和海外消費者的零售市場。

2.阿里B2B的用戶規模與運營數據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註:數據均來自阿里巴巴的財報,2012年數據取自2012年Q1)

2011年「誠信門」事件爆發後,阿里的內部違規會員清退造成付費用戶規模的增長停滯,乃至出現2012年Q1財報中披露的付費用戶規模的負增長的局面。而2013年阿里巴巴的付費會員數出現6.25%的正增長。

3.阿里巴巴B2B營收數據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
(註:2013年數據將2013年3月底年報數據*20%與2013年後9月數據相加得出,20%的比例設定考慮到春節的季節性效應)

營收方面出現類似的趨勢,2012年營收規模與2011年持平,2013年則較2012年出現9.3%的增長。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整體數據出現了正向增長,而國內營收仍然處在緩慢下滑階段,這與阿里巴巴2012年CBU的分拆,人員結構的調整,此後阿里巴巴中國向線上交易模型的轉型不無關係。

營收方面仍有一塊需要注意的項目,阿里提交的文件顯示,2013年後9個月其他收入達到11.89億元,而這筆收入來自小微貸款(micro loan)的收益,這已經超過阿里巴巴中國營收的1/2,超過阿里巴巴國際營收的1/4。而在此之前,這部分收入往往被認為歸於與支付寶同屬於阿里金融旗下的阿里小貸當中,不計入上市公司的資產。

4.阿里巴巴B2B佔阿里巴巴總營收的比例為15.87%。

考慮到阿里巴巴推動的CBBS體系,我們認為阿里巴巴B2B佔全部阿里上市公司的營收將可以作為阿里CBBS整體體系運行效率的反映指標。考慮到阿里產業帶的推進,淘寶與阿里巴巴B2B的打通,我們預計這一數值在2014年有望繼續上升。

5.我們的一些想法和結論

阿里巴巴對B2B一詞的拋棄有些出乎意料,上市文件中一字未提這可能與阿里對整體上市企業的業務分部設定有一定關係。

阿里對小企業的強調。IPO文檔的重要的概念部分,僅提及小企業(Small Business),而非B2B常講的中小企業(SME),這或可看成阿里對其B2B業務的一次再定位。小企業的靈活性、適應性本身就與C2B的一些要求相契合(柔性化生產與社會化供應鏈)。

IPO文件中提到的茵曼走的是從生產商到淘寶店到天貓店的變遷之路,而阿里內貿B2B的新發展將把重心放在打造重要的供應鏈上游上,這時這些生產力量並不一定直接變為對C,卻成為整個生產商——批發商——銷售者鏈條中的上游,而以其為中心,則將再打造一條供應鏈。

阿里小貸對阿里B2B,乃至整個系統的作用不容忽視。儘管阿里小貸的主要人群被認為是天貓與淘寶店家,但是其借貸行為本身會作用在供應鏈,也就是他們的上游鏈條上,阿里巴巴中國和淘寶打通後,這一對接變得更加順利,再加上阿里對B端在線交易的推進,以及小貸的細微政策走向,將為B類在線交易的增長帶來新的增長點。

關於支付寶支付的GMV。我們看到阿里巴巴中國的支付寶GMV高達745億人民幣,而這一數字僅是在B端支付覆蓋率並不高的情況下實現的。這裡可能有幾種暗示,一,未來支付寶(即在線交易)的GMV將為阿里巴巴帶來新的營收貢獻,直接的是佣金體制,間接的則是支付寶沉澱資金的利息沉澱;二,未來支付寶如果打包進入上市公司,那麼這部分數據與支付寶數據的結合無疑將產生一個更好的資本故事,考慮到B2B行業從會員費機制求變的迫切需求,我認為這反映了阿里巴巴未來向佣金體制轉變預留的數據基礎。

關於阿里巴巴上市對B2B上市企業的估值影響:一種觀點認為阿里巴巴上市,高市盈率將炒高電商類股票的估值,自然也包含B類電商公司;而我的觀點是由於阿里巴巴上市公司中B2B一類業務的營收可以獨立剝離統計,一個準確的、較其他B2B企業較大的數據將限制其他B2B上市公司的估值,尤其是在美國或者香港上市的B2B企業,慧聰網可能首當其衝。阿里無法鎖死B2B企業的發展空間,卻鎖死了他們的估值泡沫。

關於B2B的未來發展:阿里儼然不再是一個B2B公司,交易數據和信貸數據的積累與持續的推廣將把阿里打造成一個不折不扣的數據公司,乃至金融公司;而其他的B2B企業很難實現如此廣泛的系統性,B2B企業仍將在信息、數據、交易三者間尋找自己的最佳模型。

關於阿里報表中的海外業務,我的個人建議是把海外業務與阿里巴巴國際直接掛鉤(含阿里速貿通),因為這才是海外業務的真正含義。阿里的海外業務,目前簡單來說就是出口業務。在外貿集體不景氣下要求阿里一家獨大並不現實。另一方面,請不要忘了這部分業務的ARPU,遠高於阿里巴巴中國。對於阿里而言,我個人認為外貿未來會有很大的上升空間,無論是阿里巴巴國際的業務,還是阿里在美佈局的ShopRunner與11 Main。

作者微博:B2B行業資訊

作者網站:我愛B2B話題社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14

It‘s show time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5/its-show-time.html
巴黎:

筆者是一個頗為感情豐富的人,女兒和太太常投訴我唱卡拉OK好似周一鑊咁作狀。
當我上網聽完周生的歌風,老實說,自己都頂唔順自己。

感情豐富對投資人非常不利。因為投資是一場赤裸裸的肉搏戰,即使閣下做了一千次訓練,一千次準備,一千次成功,你都會認識到,每一次上檑台應一個新對手,無可避免,你身體必需受到重擊,那痛楚的感覺會非常清晰,然後會漫延,然後你會問自己:幹嗎要活受罪,為何不轉過背在還未被擊倒前下台,還是挻下去,又會是另一次勝利?

80年代有一套迷倒萬千小男女的電影叫"Flashdance",講述一個輸在起步點熱愛跳舞的小女,日間在男人密佈的鋼鐵廠做焊工,晚上在酒吧跳那令人一見難忘之舞,後又如何克服所有困難,穫得成功。完滿的結局,太吸引人了,世間充滿希望。

但那邊廂另一個徐娘半老的女舞者,在差不多的環境,對這位小女不自覺回憶自說自話曾有的風光,曾經的快樂的時刻,然後卻不能和往惜相比的目前環境。

失敗的痛苦可不易忘記,也是個不能逃脱的循環。
這些痛苦經歷丶回憶,要如何才能譲人放得下沈重的腳步,再踏上舞台呢?

那舞者,抹一下眼角淚珠,轉身上舞台前帶苦澀地說:

It's show time

筆者想說什麼呢?

我非常配服一些常常出入市場的投機客,坦白說,自己非常厭戰,很不願意做交易,無論看了幾多年報,公告,比較了多少同業,認為多麼附合價值投資法,多麼有信心,每次做交易還是如同上檑台,非常害怕對手的一拳打到自己的身體上,沒有人能分擔自己的傷痛,非常孤獨。如同最頂尖的投資拳手謝清海幾年前捱了一重拳時非常苦惱地說:五十幾嵗人還給人呃了幾千万!

你縂不能期望對手不出拳,自己永遠買不到騙子公司。

筆者這星期都在整理有關滬港通的組合數據,像一個又要上檑台捱拳的拳手, 忽然我想起自己的書包有一本止痛葯,是Rockerfeller寫給他兒子受挫敗時的一句話,還是趕快在吃拳前吞定幾粒:

 ”挫折是一种磨練,哽下去是苦楚,吐出來是精神。“

年青人,如果你能捱得重拳,It's Your Show Tim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73

劉強東創業史:曾偷師國美做IT連鎖店 做電商後知後覺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65
《創業家》曾先後兩次以封面文章的篇幅報導和關注京東的成長,第一次是2009年,第二次是2012年。時至今日,這兩篇文章依然是描寫京東商業成長的標竿性文章。以下這篇文章採寫於2009年4月,當時京東3C電商王者之相初顯,該文系統地梳理了京東的創業史。
選擇讓電腦城消失?

2001年初,劉強東迷上了逛商場,逛國美。

他跑遍了北京國美的各個連鎖店,北太平莊的那個旗艦店去了無數次,他有時會買點電器,有時只是在店裡轉悠,和銷售人員討價還價,問各種問題:進貨渠道、配送等等。當時國美在北京已經有超過20個店,5月,國美在全國範圍內一下子開了13家店,連鎖店的擴張速度讓劉強東印象深刻。

其時,創業3年的劉強東正處在一個選擇未來方向的關鍵點上,他從海開市場的一個小櫃檯做起,最早代理雅馬哈、理光等品牌的刻錄機,2000年前刻錄機是一個利潤率很高的產品,但2000年當單價跌到800元以下時,毛利之低已經形同「搬磚頭」,劉強東將產品調整為刻錄光盤這樣的耗材,並很快成為全國最大的刻錄盤代理商,這種對於市場和產品的敏感讓他在三年中賺到人生中的第一個1000萬。

代理商的生意其實很簡單,只要能拿到好產品的代理權,「快進快出,賺錢很容易」,劉強東的日子過得也很滋潤,但光磁耗材畢竟是一個很小的領域,有明顯的規模瓶頸,即便做到全國最大,2001年的銷售收入也只有6000萬,利潤300多萬,利潤率不過5%,比3年前剛做代理業務時已經下跌了7%,並且這種趨勢仍在持續。劉強東意識到「代理商是一個沒有價值的流通環節,早晚要死掉,因為品牌廠商或分銷商可以跨過代理商,直接到達零售商」,所以「如果不轉型,再等三年,我們會很死的很慘。」

《創業家》&i黑馬認為擺在劉強東面前有兩條出路,一是往上走,成為一個分銷商,二是往下走,做零售商。分銷商可供研究的案例是神州數碼,當時它已經是全國最大的分銷商了,但是公司價值依然很低。神州數碼2001年全年銷售收入為105.2億元,利潤僅為1.71億元,利潤率不過1.6%。劉認為,「分銷公司在整個流通產業鏈裡面能夠帶來的價值很小,實際上就是一個資金和物流平台,它沒有資格去賺更多的錢」,劉強東很快便放棄了做分銷商的想法。


往下則是做零售商,風生水起的國美電器很自然地成為了劉強東研究的對象,因此才有了他逛遍國美連鎖店的經歷。經過一段時間的「偷師」,劉強東得出的結論是,國美這種大規模連鎖零售模式,也將是IT、3C產品渠道的未來,「連鎖可以不斷複製,迅速擴大規模,而傳統的百貨商場、IT賣場雖然也能賺錢,但無法複製,做不大」,做IT數碼全國連鎖店成為劉強東的目標。

2001年,劉強東的第一家零售店在中關村蘇州街上的銀豐大廈開張,取名為「京東多媒體」,最初只有2個人,主要銷售高端聲卡、鍵盤、鼠標等毛利較高的電腦外設產品。從代理到零售最大的轉變是銷售模式上的變化,代理是走量,從業人員考慮的是20台是什麼價格策略,50台有多少返點這樣的問題,而零售則是一個苦活,需要一台一台去賣,如何吸引每一個客戶到你這裡來買東西,如何提高專業化程度和服務附加值,是做零售需要考慮的問題,兩者商業文化可謂大相逕庭。

劉強東用了5個月才讓自己和員工從做代理的思路轉到做零售,然後開始開設自己的第二、第三家店,到開設第六家店之後,速度就加快了,最快時1個月開了3家店。後來甚至把店開到了瀋陽,他曾和當地的合作夥伴說,「京東要做全國性的連鎖店,像國美一樣,在全國開1000家IT Small Shop,讓中關村電腦城消失」,這樣的豪言當然有自壯聲色的意味,但他當時已經確信電腦城這種集貿市場式的渠道必然會走向衰落。最近劉強東去香港時還特意去看了看十年前很火爆的旺角電腦城,「真是悽慘的不行」。

2007年,eBay市值被亞馬遜超越,似乎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了,即使都放在網絡之上,集貿市場的渠道模式亦將走向衰落。

「非典型」觸網

2003年4月19日,劉強東在人民大學西門的城鄉超市買了兩金盃車方便麵、火腿腸和礦泉水,發給京東多媒體的60多名員工,讓他們不用出門就可以在家生活一個月,以躲避非典疫情。對於1個月之前還在謀劃2003年將連鎖店從12家增加到18家的劉強東來說,無疑是個不小的打擊,但「我們認為員工的生命安全大於公司的生存權,公司可以倒閉,但是不能有任何員工因為工作而感染非典,這是不可容忍的,如果有這種事發生,我覺得我一輩子都不會存在成功的可能。」

在安排完所有的員工之後,劉強東和公司的幾位負責人需要面對幾百萬的庫存產品,為了提高毛利,京東一向採取現貨現結而不是「扎賬」的方式,也就是說,這些庫存都是京東用自己的錢買下來的,如果不賣出去,所有虧損都會由京東自己承擔。非典造成IT產品跌價很快,最嚴重的時候一個月價格跌去30%,劉強東計算,如果非典遲遲不結束,京東最多只能堅持半年,必須要把這些貨賣出,互聯網似乎是唯一可能的渠道了。

劉強東上大學、打工、創業都在中關村,這個被稱為中國硅谷的地方,也同樣是中國互聯網的發源地,1996年瀛海威在白石橋打出「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向北1500米」的廣告,2000年聯想FM365讓中關村大街上一夜之間貼滿香港小生謝霆鋒的頭像,煽情地問「誰讓你心動?」,劉強東都曾耳濡目染,但有趣的是,他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和互聯網有什麼關係,也從沒想過去做電子商務,更沒聽說過什麼8848,因為「自己的業務跟互聯網沒有牽扯,不需要上網」。劉強東後來回頭看,「當時信用卡為零、網上支付沒有、配送效率也低,怎麼做電子商務?郵局匯個款10天、15天才能收到,哪有供應鏈效率可言?」他覺得這種後知後覺簡直是一種幸運。
非典幾乎是以一種強迫的方式讓劉強東開始接觸互聯網,他和他的團隊開始在硬件論壇上發帖,瘋狂加QQ好友,推銷自己的產品,這種原始的方式注定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折騰十幾天也就做成十幾單生意,所幸「京東多媒體」在硬件發燒友中還頗有知名度,通過在CDBEST等網站上做團購,逐步打開了一些局面,很快還開設了自己的論壇網站。

6月底,非典得到控制,京東的線下業務恢復正常,但心有餘悸的劉強東不敢再貿然擴張,維持了12個店面的規模,而網上團購的那些用戶仍然不時有需求,並要求京東開設自己的網站,「最初只有36個客戶,數量很少,但這些人要麼是論壇版主,要麼是資深玩家,在網上很有影響力,他們給我很多蜜糖吃,說會推薦京東的網站」,得知一個小型網站租帶寬一年不過1千多元,劉強東決定成立京東自己的論壇,並安排一位叫李梅的員工處理這些網絡買家的需求。

也許是這最早36個客戶的口碑效應太大,在沒有開設網上商城、只有一個簡單BBS論壇、沒打過任何廣告的情況下,京東來自網上的訂單在持續不斷的增加,2003年6月到2003年底,網上訂單一共超過了1000單,最多一天有35個訂單,甚至比一個線下連鎖店都要多,後來被戲稱為「京東電子商務第一人」的李梅已經處理不過來了,劉強東感覺到了這個速度的可怕,9月,他招了技術人員開發商城程序,2004年1月1日,「京東多媒體網」電子商務網站上線。

「賭一把」

就像2001年迷上逛國美一樣,2004年劉強東完全被互聯網吸引住了,他大部分的時間都泡在了網上,和京東的2700名註冊用戶「都很熟」。這一年京東一直是線上線下業務並行發展,但處理網上業務的人增加到3個,劉強東可以很直觀地比較這兩種零售方式。

在2004年的6000萬銷售額中,來自線下和線上的量分別為5000萬和1000萬,網上銷售的價格比線下大約低5%,也就是說,無論是銷售額還是利潤,京東的業務仍主要來自線下。但兩者增長速度卻有天壤之別:由於停止店面擴張,這一年線下業務大約只增長了不到15%,而網絡業務的月複合增長率卻達到了26%,即一年增長16倍,儘管部分原因是基數太小,但這個驚人的速度仍然足以讓劉強東在2004年年底時開始考慮:未來是繼續原有策略做線下連鎖店,還是放棄線下,專心做網上銷售?

京東的團隊幾乎沒有人認為這兩者存在衝突:一個規模大,一個速度快,完全可以同時運作,沒有必要放棄哪一個。劉強東卻不這麼想,「如果能做到 1000個連鎖店,當然很有價值,同樣,如果能做成Dabs、亞馬遜那樣的網上零售公司,肯定也很有價值。但我從小養成的思維習慣是: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做好兩件事,一個公司的核心能力也只有一點。我們那麼小,一定要把所有的資源集中在一點,才能獲得一些競爭性,分散用力只能是找死,只能做一件事,我必須做出選擇。」當時距京東從代理商轉型連鎖零售商不過3年時間,連鎖模式在中國仍然處於高速發展階段,黃光裕甚至因為國美的上市成為了中國首富,劉強東的決定卻是「賭一把」,放棄連鎖,轉戰網絡。

「說是賭一把,其實也不盡然,2004年我做了很多研究,受到最大的啟發就是對供應鏈效率和成本的認識,我發現100年來全世界商業的發展都是圍繞著這兩條線,每一種新模式出來的時候,只要能夠提升效率,壓低成本,就會顛覆舊有的模式。為什麼百貨商場的毛利高達50%,沃爾瑪只有15%,但沃爾瑪的價值比百貨商場高那麼多?很簡單,就是因為沃爾瑪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它不需要50%的毛利,只要有15%就能賺錢。所以我認為毛利率對零售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做零售比拚的是運營效率和運營成本,如果每個人都在追求40%、50%的毛利率,商業模式就不會進化,也不會給消費者帶來價值。一個產品交給你,你要加上30%賣出去才能賺錢,損耗這麼多,你還有什麼價值可言?」劉強東對《創業家》&i黑馬說,但「網上業務比連鎖模式又往前推進了一步,成本還要低、效率還要高,這是促使我下決心放棄連鎖,做網上零售的真正原因。」

祖籍湖南的劉強東家裡世代行船,無非是將南方的瓷器販運到北方,北方的煤炭販運到南方,從中賺取差價的古老行當,這種簡單的貿易方式讓劉強東從小就理解商業的基本規律,尤其他對成本有著天然的敏感,有一個例子頗可說明劉強東對成本控制的注意。

在開連鎖店的時候,京東的員工手冊裡包括這樣的內容:店面在什麼時間、什麼天氣情況下才可以開燈;裝貨物的紙箱要由專人負責回收再定期賣出去,變成錢,這種對成本近乎苛刻的控制在中關村並不多見。即便京東做到今天的規模,劉強東仍然對成本有著堪稱高超的控制力:眾所周知3C產品是一個價格變化極其迅速的行業,2008年京東銷售額超過13億,其中95%來自3C產品,但是因為產品本身降價而帶來的損失只有4.2萬元。「我今天還抱著不變的理論,只要成本比你低,就沒什麼可怕的,無論怎麼打,我肯定不會敗,如果我成本比你高的話,打到最後一定失敗。」

網上零售相對於連鎖模式在成本上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沒有店面租金、水電、陳列品折舊,也不需要龐大的銷售人員,國美等家電連鎖企業的費用率在 11%至12%之間,而京東2005年中期關掉線下連鎖店後,費用率立刻從10%降到了個位數。「雖然我現在比國美蘇寧小很多很多,但是只要我的成本能永遠比它低,周轉率永遠比它快,我就不用怕」。

京東後端進化

「京東網管是個大白痴!」 2003年6月的一天,劉強東打開京東的BBS論壇,就看到屏幕上出現這幾個觸目驚心的大紅字,顯然剛剛上線的網站被黑了,他連忙讓技術人員去IDC機房處理,技術人員用了幾個小時把服務器重裝系統,網站終於恢復了正常。20分鐘後,劉強東刷新頁面,發現首頁被換成了「京東網管還是個大白痴!」劉強東沒轍了,只好通過朋友找了一個黑客高手幫忙,那個高手只用了幾秒鐘後就解決了問題,但他也留下一行小字,「這是我見過的全世界最牛逼的服務器」。

後來劉強東才知道,他們服務器安裝的Windows2000系統是最原始的版本,沒有打任何SP補丁,漏洞百出,並且還有1700多個病毒,隨便一個黑客初學者都可以輕鬆攻破這個系統,難怪那個黑客高手忍不住要發一聲感嘆。

這是京東剛剛推出論壇時遭遇的一個小插曲,大致可以視為京東從傳統零售商向網上零售商進化路上一個小小的技術挑戰,但本質的啟示或許應該是:對於一個現代零售商而言,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後端的支撐能力,而並非前端的到達能力,這種後端的支撐能力除了IT、互聯網技術外,還應包括倉儲、配送、客服等各個環節,以至於公司內部的流程、管理等。

2009年1月16日,京東商城發佈了一個公告:由於訂單量的增長超過其物流處理能力,北京的發貨週期從1日延遲為3日,上海從1日延遲為2日,公告甚至建議著急的用戶從其他渠道去購買,「都不像生意人做的事」,劉強東後來自嘲道。

原因似乎是顯而易見的:2008年下半年,劉強東估計經濟危機將對網上消費產生負面影響,因而停止增加配送人員的招募,但2008年11月下旬開始,京東的訂單不減反增,而且增幅達到30%,12月再增10%,遠遠超過了京東的處理能力,臨近年底,招人並不容易,即便招到人也需要經過培訓等頗為耗時的過程,直到春節後,這個狀況才得到了緩解。但這不禁會讓人產生出這樣的疑問:京東的後端支撐能力能始終滿足用戶的需求嗎?

京東在開始做網絡零售時,一個交易的流程往往是發帖下單、匯款支付、郵寄發貨,整個過程長達十天半個月,從這種只能用「原始」來形容的階段到目前每天處理15000個訂單、無線POS支付、京滬穗三地實現一日兩送,其支撐能力已經有了本質的變化,這種能力的提升是在多個方面同時進行的:技術升級、流程優化、經驗積累、資本投入。

2006年年底,通過一名京東用戶的介紹,正在尋求融資的劉強東第一次見到今日資本總裁徐新,他沒有用準備好的PPT演示文件,而是直接讓徐新看了京東的ERP後台。徐新看到的數據是,京東2006年的銷售額約可達8000萬,在一分錢廣告都沒有花的前提下,京東每個月的銷售額增長率達10%,並且 6個月內超過50%的用戶有重複購物行為。當時京東只有50人左右,內部管理還談不上規範,財務甚至是由技術人員監管,但徐新注意到這個ERP系統幾乎反應了整個公司的運營狀況,從貨物、財務、員工等各種信息都一目瞭然。

劉強東在創業之前是一位軟件開發高手,雖然他大學學的是社會學,但他的興趣卻在計算機,曾通過開發軟件在大學期間賺到過幾十萬。劉強東瞭解技術的重要性,1998年他剛創業時就開發了ERP系統,用於內部管理和掌握庫存,甚至他的第一個員工的工資獎金發放都通過這個ERP系統,事實上,這套ERP系統在經過不斷的升級之後,如今已是京東商城的運營中樞。

通過這個ERP系統可以掌握每一款產品詳細信息:什麼時間入庫、採購員是誰、供應商是誰、進價多少、質保期多長、在哪個貨架、什麼時候收到訂單,由誰掃瞄、誰打包、誰發貨、發到哪個分庫、哪個快遞員發出、客戶的詳細信息等。

劉強東將京東商品的整個流程分解為34個環節,每個環節可能有很多更瑣碎的細節組成,在所有的流程中,目前京東自己控制著其中的60%,理想狀態下他希望能控制到80%的環節,只有「控制更多的環節,才能進一步提升供應鏈的效率和服務品質。」

在2008年年底京東遭遇配送瓶頸時,客服的壓力驟增,劉強東很快要求技術團隊開發新功能,讓用戶可以隨時查詢到自己訂購商品的具體狀態,而不用再諮詢京東的客服人員。這並非一個權宜之計,而是從流程上省去了客服部門的很大一部分工作,若非是自主掌握技術,不可能獲得這種靈活性,劉強東相信這種系統的可擴展性將可保證京東掌握未來之路。

「我不知道京東將來對信息系統的要求是什麼,但是我知道我設計的架構不會有什麼瓶頸,系統功能可以隨著需求的發展而不斷增加」,劉強東說。目前京東的技術人員已經有70多人,劉強東本人雖然早已不再親自做開發,但一直兼任公司的首席架構師。

無論是京東的管理團隊,還是員工,在進入京東之前都並沒有太多的電子商務經驗,甚至互聯網的經驗也不多,但是這個頗為草根的團隊卻體現了極強的進化能力,使得京東能夠不斷髮展壯大。

以配送為例,京東原先只通過郵局郵寄貨物,因為劉強東不知道有航空快遞等這類第三方物流,是在用戶的要求和提醒下,京東才開始與圓通等快遞公司合作,大大提高了配送的速度。但到了2007年6月,京東的日訂單量超過3000個,月銷售額達到3000萬元,第三方快遞公司的時效性和服務品質又成為了新的瓶頸,客戶屢有投訴。2007年8月,京東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建立了自己的配送隊伍,其餘地方繼續採用第三方快遞。2年多以後,京東的配送再次升級,成立全資快遞子公司,在全國20多個城市建立物流配送中心,這樣,京東的絕大多數訂單將由其子公司提供配送服務,以保證其服務的時效和品質。

通信數碼采銷部總監王笑松2008年初剛到京東時,他感覺3C部門的10個採購人員就像是一支「游擊隊」,「非常善於戰鬥,戰術很強,什麼產品賣光了,能夠很快採購回來,常常為某一款商品的價格與經銷商斤斤計較,但戰略比較弱,沒有整體的產品規劃」。2008年,他80%的精力都放在了將通信數碼採購部門的正規化上,現在其掌管的部門負責5000種商品,也開始和供應商、廠家談聯合商業計劃。

零售在很多時候是細節的比拚,有些問題如果純粹用技術並不容易解決,京東也摸索了一些自己的辦法。比如,用戶的訂單和條形碼是分開打印的,但最終又要放在一起,如果碰到打印機卡紙,那麼兩者就很難匹配在一起。因為打印機卡紙幾乎無法完全避免,用人工去辨認成本又太高,京東的辦法就是分別在訂單和條形碼上打上對應的符號,這樣就很容易辨認了。但很多類似這種土辦法並不能保證永遠有效,「比如可能到了100億就不適用了,又要尋找新的解決辦法」,京東的副總裁徐雷說。

渠道博弈

2008年11月14日,IT企業明基對外發佈了一份聲明,表示針對「個別企業以3099元的非正常低價銷售BenQ投影機產品」,明基「不保證為原廠正貨」、 「不保證核心零組件為原廠生產」、「不保證提供正規質保服務」,明基「決不允許不法分子以任何方式損害品牌聲譽」,儘管沒有明說,但所有人都知道,這個「 不法分子」就是指京東商城。

京東的價格究竟有多低?以至於明基會發出如此措辭激烈的聲明,以此次涉及的BenQ MP512投影儀為例,當時的市場報價為3999元,實際成交價通常會稍低,但也保持在3600元以上,而京東的價格僅為3099元,便宜了至少500 元,這種價格優勢對於消費者無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而對傳統渠道商則是致命的殺傷力。

正因如此,在過去的幾年中,劉強東已經遇到無數次品牌廠商或代理商的這種抗議、打壓和封殺,原因很簡單,品牌廠商視京東為「搗亂者」甚至「怪胎」,擔心京東的低價衝擊它既有的渠道價格體系,而對傳統渠道商而言,京東的出現甚至威脅到了自己的生存,2007年還有渠道商在論壇上發帖打聽「老劉」的住址,揚言要把他「砍了」。

與廠商、代理商之間的博弈幾乎貫穿了京東的發展,在用戶量達到一定的規模之前,京東只能與中小代理商合作,因為品牌廠商或大代理商不會將京東放在眼裡,王笑松的體驗最為典型,他曾在沃爾瑪工作7年,在與供貨商接觸時從來都處於強勢,而到了京東商城,則完全顛倒了過來,不僅要主動去和品牌廠商接觸,解除他們的疑慮,普及網絡銷售的好處,往往需要經過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取得進展,很多時候還會是打打談談的過程。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京東很大的一部分精力是就是使得自己的供貨商上游化、分散化。在京東的銷售達到一定規模後,當遇到品牌廠商的打壓時,京東會採取強硬的反擊措施。還是BenQ MP512投影儀為例,在明基發佈公告之後,京東毫不示弱,立即將價格降至2999元,最低甚至降到2873元。2009年3月6日,一位用戶在京東上對這款產品上評論說,「我南京珠江路的朋友,調貨都比這個貴,價格很實在,贊一個!因為這個,我開始喜歡京東商城了。」可以想像,明基看了心裡會是什麼感受。

「我們也會不斷給企業打電話,說你堵了半年價格反而更低了,為什麼?剛開始人家不願意理,但半年之後發現堵不住貨源,我的價格會更低,確實是焦頭爛額,那只能合作,但合作之後往往都覺得很好,就越來越緊密了,其實大部分產品都經歷過這個過程。」劉強東說。

國際著名聲卡品牌企業創新科技也曾嚴禁其渠道商給京東供貨,但發現無濟於事,其大區經理鄒龍軍感慨道,「公司認識到網絡銷售是大勢所趨」。2008 年初,創新開始主動和京東合作,如今來自京東的銷量已經大約佔據其全國總銷量的6%,有時在京東一天的銷量甚至相當於北京所有傳統渠道的銷量,創新甚至有時會專門為京東定製某款特價產品,並有專人負責京東的網上業務。

2008年以後,與京東合作的IT企業越來越多,到目前為止,近80%的主流IT品牌廠商都已經和京東直接展開合作,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英特爾。英特爾是全球一流IT品牌企業中第一個和京東商城合作的,並且是主動找上門來的。

2007年英特爾CPU在京東的月銷量不過幾十顆,最高也不過138顆,對於全球電腦處理器的霸主而言,這樣的數量幾乎是九牛一毛,但是英特爾中國區總裁楊旭居然親自拜訪了京東公司,並主動提出戰略合作。

「英特爾公司確實是一個很牛的公司,公司這麼大,但是對市場的靈敏度依然非常高,它知道網絡銷售模式將來會成為一個很大的渠道,所以現在就開始來培育,五年、十年都沒關係,但關鍵是五年十年之後,我們賣CPU肯定會努力推英特爾」。劉強東對英特爾的遠見讚不絕口,當然,誇英特爾其實就是在誇京東自己。

2004年1月網站上線時,京東商城只有98個產品,都是在團購階段已經被證明在互聯網上很暢銷的產品,然後產品不斷豐富,目前已經有超過2萬SKU,其中最重大的產品擴展是2008年2月推出的家電。

中國的家電行業早已是個微利的行業,平均利潤率只有1%,蘇寧國美這樣的家電連鎖渠道已經處於很強勢的地位,所有品牌都要交進場費、裝修費、促銷費甚至過節費等各種費用,而且給廠商的返款週期往往長達3個月,家電企業叫苦不迭卻無可奈何,而京東完全不需要交任何費用,且返款週期只有20天,家電廠商怎能不怦然心動?

2008年4月,韓國LG北京公司派人到京東調查,據說是LG韓國總部受到國美和蘇寧的聯合投訴:京東上銷售的LG某款液晶電視產品比線下要便宜 500元,衝擊線下渠道,要求LG不要將產品供給京東。劉強東將該款產品的銷售數據給LG的調查人員看:每天有多少人購買,是男是女,地域分佈、聯繫方式等,一目瞭然,這些信息都可以與LG共享。

最為重要的是,在免去各種費用之後,LG通過京東銷售產品的利潤率可以達到3個點,這比通過傳統渠道銷售的利潤率要高很多,結果LG沒有給京東壓力,反而用最快的速度在5月就和京東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其他家電品牌也陸續與京東開始了合作,「索尼是所有家電品牌裡最難談的了吧?但很快也會直接給京東供貨了」,2009年4月,劉強東無不得意地對《創業家》說道。

「05至07年三年我就做成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供應商這塊兒,這個過程是很痛苦、很曲折的,能取得成功根本的原因是利益——我有這麼多終端用戶,而且以每年3倍多速度增長,有用戶就有銷量,就不愁找不到供貨商。我們的低價雖然對傳統渠道有衝擊,但他們也有出貨量的壓力,因為有量才有返點,所以只要能賣掉,有時候他們不賺錢都願意給我供貨。」出身草莽的劉強東十分瞭解傳統渠道的江湖規則。

「大而全」

2008年下半年,劉強東在董事會上提出京東要在3C的基礎上增加日用百貨商品,徐新對此並不同意,在她看來這顯然有點操之過急,「3C市場已經足夠大,沒有必要冒著品牌稀釋的風險去增加新的品類」,但她承認劉強東對京東的控制力,「Richard是公司的創始人,公司的決策絕對是他說了算」。 2009年年初,京東開始銷售百貨商品。

為什麼日用百貨現在要上?劉強東的邏輯是,「因為京東已經有260多萬註冊用戶,他們希望所有的東西都在京東上買,推出百貨產品是為了滿足這些用戶的需求。我可能三年五年都不會花多少精力,99%的時間和精力還是放在3C,直到讓它的銷售額穩穩的超過100個億以上」,劉強東說,「但是如果十年之後來看的話,我可以告訴你,京東一定是大而全的。」

和現實中的商場一樣,有人流就會帶來銷售,京東在擁有了每日上千萬的瀏覽量之後,上百貨產品自然也能帶來不錯的銷量,不過百貨與3C是完全不同類型的商品,無論是供應商渠道、庫存管理、物流配送都有不小的差異,但在商品種類做到「大而全」的同時還要保持供應鏈的高效率,這對京東顯然是個新的挑戰,做到並非易事,不妨先看看世界級的「大而全」是什麼水平。

亞馬遜目前銷售超過3000萬種商品,2008年銷售額192.7億美元,而庫存周轉天數不足10天,而京東在08年商品種類1.8萬、銷售額13 億的量級上,其庫存周轉天數需要12.1天,顯然,差距是巨大的。試想,如果2年內京東的商品種類超過10萬種、銷售額達到100億,它還能否在現有基礎上保持甚至提高效率?

劉強東對供應鏈效率在零售業中的意義的理解不可謂不深刻,不久前商務部到京東調研,有官員問他,政府應該如何支持民族零售業?他回答道,支持零售企業不僅僅是給企業政策傾斜、稅收補貼、貸款,最根本是要解決目前中國零售商供應鏈競爭力低下的問題。「如果後端做不過人家,花再多錢支持都沒有用的,所以國家真要扶持民族零售行業,應該支持企業開發信息系統,提高供應鏈效率,讓中國的零售行業把眼光放在這塊兒。」

供應鏈效率的提升往往意味著對技術的充分應用和巨額的投資,以亞馬遜為例,創建於1994年的亞馬遜用了超過10年的時間建倉儲、物流、豐富產品線、完善服務器、數據庫架構,其總投資可能超過20億美元,這種在初創期的巨大投入讓亞馬遜長期處於虧損狀態,貝索斯一直是華爾街最不受歡迎的人,直到 2003年,亞馬遜成立8年之後才開始盈利。而亞馬遜的基礎架構搭建完畢之後,就進入了一個爆發性的增長階段,現在,其巨大的計算和物流能力甚至成為了亞馬遜的一項極具潛力的新業務,而貝索斯則被認為是對電子商務最具戰略遠見的人。

沃爾瑪同樣是一家效率驚人的公司,這家創建於1962年的全球零售巨頭對於技術的敏感和投入某種程度上正是成就其地位的原因:1960年代開始使用計算機管理庫存,1980年代開始使用條碼和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2003年開始大規模採用RFID技術,最為極致的例子是為了提高信息處理效率,1987年沃爾瑪甚至耗資數億美元發射了自己的專屬衛星,這使得沃爾瑪總部和所有連鎖店之間可以實現實時雙向的語音和數據傳輸,條形碼、EDI、庫存管理、補貨、會員管理、收銀各個系統全部統一,據說其信息傳輸和處理的效率僅次於五角大樓。

與亞馬遜、沃爾瑪對於提高供應鏈效率,京東顯然還有著巨大的差距,美國的商業環境相對於中國要成熟得多,京東面臨的問題是,目前中國零售行業的現實條件限制太多,比如多數國內的供貨商沒有或不願將其API開放給京東,這就使得京東無法精確掌握貨物的信息;國內的庫房單體面積往往只有數千平米,而極少有數萬平米的大庫房,也就是說京東的貨物必須分在幾個小庫房中,這就使得京東幾乎不可能真正以流水線裝置來傳送貨物,「能把存貨周轉天數控制在12天已經幾乎是一種極致了」,劉強東說,「到今年年底我有信心再減少一天」。

在2008年年底遭遇物流瓶頸之後,京東繼續加大對供應鏈能力的投入:新融資2100萬美元中有70%將用於成立控股物流子公司、購買新的倉儲設備、配備手持RF掃瞄器、建設自有的配送隊伍。

「我們捨得花錢,一個億只是投資庫房裡面的東西,不包括地和房子。為什麼要成立物流子公司?因為我知道未來3年內第三方快遞公司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只能自己建物流隊伍。當未來有一天第三方的物流能滿足我的需求,我隨時可以放棄自己的物流公司,重新用第三方。」劉強東對《創業家》&i黑馬說,「我們現在全國加起來只有 3.7萬平米的庫房,到6月底時候會達到8萬平米,而且未來肯定會自己建庫房。」

劉強東現在的目標是兩三年內京東銷售額能順利突破100億,淨利潤兩億元,但他認為,突破100億之後,「京東反而會有很大的現金流管理風險,因為那時現金流超過10億元,將必須要有產出,但現金流是供應商的錢,萬一投資失敗,京東可能會面臨資金流斷裂的危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500

一個小會計如何在猛獸如林的印度IT產業殺出重圍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9/144525.html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印度浦那一家會計事務所的三名員工就想出了提供IT服務的創意,他們從此進入了未知的領域。

當時個人電腦還在逐漸普及,總體來說,印度企業對電腦這種東西還不熟悉。這個三人組不得不重新調整方向,但是他們擁有一個優勢。

其中兩人是會計師——拉維·潘迪特(Ravi Pandit)和基肖爾·帕蒂爾(Kishor Patil),他們和公司內部技術專家希裡什·帕特沃德罕(Shirish Patwardhan)組成了團隊。三人都在潘迪特父親的會計師事務所基爾坦潘迪特(Kirtane & Pandit)工作,該公司擁有一大批相當穩定的客戶。因此,這家名為KPIT的新IT公司最初的50到60個客戶都是源自這家會計師事務所。

「作為一家會計師事務所,我們與公司原有的那群客戶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我們把這些客戶引入IT領域,」KPIT科技公司(KPIT Technologies)充滿活力的64歲董事長拉維·潘迪特說,「當你進入新領域的時候,你確實需要那些能夠伴你度過最初艱難時期的客戶。」

KPIT的旅程就這樣開始了。這家成立於1990年的公司很快發展成印度增長最快的IT企業之一。2002年,該公司的營收為1,000萬美元,在2007年達到1億美元,2014年達到4.44億美元。在過去七年中,KPIT的利潤增長了兩倍多,達到4,200萬美元。這個業績讓該公司連續第二年榮登福布斯「亞洲最佳中小上市企業榜」。

下一個計劃是什麼?這家公司的目標是在2017年達到10億美元的營收。

KPIT提供軟件服務和完善的工程技術,主要涉及三個行業——汽車、能源和製造業,是根據浦納本地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的結果。

「儘管大多數IT企業都把業務分散到許多領域,從零售、銀行到電信,但是KPIT是為數不多定位於特定利基市場的中間件IT企業,」孟買艾道維斯證券(Edelweiss Securities)研究分析師拉傑·加拉(Raj Gala)說,「該公司的核心優勢是汽車工程技術,這項業務佔其營收的四分之一。很少有企業像他們那樣與大多數的頂級汽車製造商都達成了合作。」

在汽車行業,這家公司的業務涉及領域廣泛,包括提供保證汽車安全的軟件,開發把油動車轉換為混合動力車的技術。

例如,KPIT提供的軟件可以檢測駕駛員是否分心:如果他的注意力離開了方向盤,比如說在轉頭去看後座的孩子,或者昏昏欲睡,軟件就會發出警報聲。KPIT公司還在開發可以檢測車外行人情況的紅外系統。

這家公司還讓駕駛體驗變得更為有趣。KPIT承擔了為捷豹路虎(Jaguar Land Rover)的捷豹F型跑車開發技術的工作。該公司幫助開發了可以展開汽車後部擾流板的軟件。

「電子產品在汽車中佔的比重越來越大,」潘迪特說,「汽車內外都在發生變化。交通工具的各種設備變得越來越電子密集化。我們就是這種增長的一部分。」

這種增長有望帶動KPIT加入10億美元俱樂部。KPIT在汽車、能源和製造業領域擁有50到60個重要客戶,每一個預計都可成為能貢獻1,000萬美元(甚或以上)營收的客戶。

「這些客戶大部分都由幾位主要高管負責對接,」潘迪特說,他本人也和十多個戰略客戶有密切合作,「我們擁有憑藉他們擴大規模的潛力。」

與此同時,潘迪特與聯合創始人帕蒂爾(他現在擔任董事總經理兼首席執行官)和帕特沃德罕(現任首席技術官)也實施了有針對性的併購策略,在他們的專長領域開發更多的專業知識和客戶。從2002年到2012年,KPIT花費超過1.2億美元進行了10次併購,包括收購班加羅爾的一家汽車電子公司和德國的一家車輛診斷企業。

「我們挖掘出那些我們希望收購的企業,然後與這些企業建立關係,」現年52歲的帕蒂爾說,他多年來負責併購業務,「我們也很清楚我們的戰略。我們吸收新公司的員工加入領導層。我們作為一家公司工作,這確實有利於整合。」

在完成這些併購後,KPIT能讓旗下企業的經營規模實現擴大。比如說,2006年,KPIT收購班加羅爾汽車電子公司CG Smith時,該公司只有625萬美元的營收,現在已經增長到6,000萬美元。

「KPIT擁有牢固的管理團隊,有強烈的發展慾望和動力,」CX Partners公司的阿米特·巴哈蒂亞尼(Amit Bhatiani)說,這家新德里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持有KPIT的5.6%股份,「他們對於自己的成就並不滿足,依然渴望在IT領域有相對長遠的發展。」

這一切都始於1976年。拉維·潘迪特在浦那長大,在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所雙語學校學習,他在那一年加入了父親的會計事務所。當時,年僅26歲的拉維·潘迪特已經在浦那大學(University of Pune)獲得了商學碩士學位,完成了註冊會計師課程,擁有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MIT's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另一個碩士學位。他還曾經在芝加哥的亞歷山大·格蘭特會計事務所(Alexander Grant)工作過一年。

到了1981年,同為註冊會計師的帕蒂爾加入了這家會計師事務所,他的年齡比潘迪特小12歲。帕特沃德罕則畢業於赫赫有名的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IIT Bombay),擁有塔塔諮詢服務公司(TCS)、甲骨文公司和SAP的工作經驗,幾年後加入了該事務所。很快,他們三人開始提供基於IT的管理諮詢服務。然而,這是項艱難的任務。

「這是全新的業務,」帕蒂爾說,「競爭對手有更豐富的經驗、更雄厚的資金,已經站穩腳跟。我們還在摸索這項業務。但是這成為了良好的基礎,我們組建了密切合作的團隊。」

1999年,KPIT進行首次公開募股,但是公司的重大轉折卻發生在2002年,當時該公司併購了美國柴油發動機製造商康明斯公司(Cummins)的IT部門——康明斯信息技術公司(Cummins Infotech)及其印度子公司。這樁收購加深了KPIT在汽車領域的涉足。

「這是雙方相互認可的併購,」潘迪特說,「康明斯希望在印度開展更多的IT業務,而且他們需要一個創業合作夥伴。我們需要客戶和公認的品牌。他們給我們帶來了業績的大幅提升。」

康明斯依然是主要客戶,為KPIT貢獻了17%的營收。但是這種合作關係已經發生變化,KPIT最近棄用了康明斯的名稱。康明斯作出了戰略決策,將在明年把所持KPIT的3%股份全部出售。

(KPIT正計劃在海外上市,可能是紐約證券交易所,它希望在此之前完成名稱變更。)

與此同時,隨著KPIT不斷進取,迎來了Mindtree和Hexaware等中等市值IT公司軟件服務的激烈競爭,以及塔塔諮詢服務公司(TCS)和高知特公司(Cognizant)等大公司的競爭。而在汽車工程服務領域,KPIT則與裡卡多公司(Ricardo)、博世(Bosch)和一些定位利基的德國企業在汽車電子產品方面形成了競爭關係。

趕上這種競爭的步伐是艱巨的工作,整個管理層每天工作12個小時是家常便飯。

潘迪特本人從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9點半,他每隔五、六個星期就要前往美國出差。他還要指導KPIT的年輕管理人員。

「我們在公司都是工作狂,」潘迪特說,「但這是個如此幹勁十足的環境,已經不能簡單地用『工作』來形容。很少有人有機會能夠成為如此偉大事業的一份子。」

儘管潘迪特和帕蒂爾擁有會計師背景,他們都被科技領域深深吸引。正如潘迪特打趣的那樣,「我已經忘了會計。我沒有被邀請過參加會計會議。我現在只會被邀請參加科技會議。」

潘迪特用鍛鍊身體開始他每天的生活,進行呼吸控制(深呼吸練習)、冥想和健身。他居住在浦那城外的山上,是位狂熱的登山愛好者和野生動物攝影師。

「如果你從事節奏緊張的工作,你需要這樣的放鬆,」他說道,「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比賽。心靈和身體都要跟上節奏。」

該公司的投資者也是如此,他們看起來也有長遠打算。

「在理想情況下,我希望永遠持有這家公司的股份,」CX Partners公司的巴哈蒂亞尼說,「十年以後,你會打電話給我,詢問KPIT公司100億美元的營收目標是否現實。這就是該公司的前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5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