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懂挑股就買ETF 上班族5年存500萬

2010-7-30 SLC




謝老師養5檔股票,8年間把 500萬元滾成2,000萬元,這樣的投資方式很能說服我,但是,和朋友討論,有人還是擔心選股的風險問題。畢竟過去10年看起來很穩健的龍頭公司,不表 示未來10年一樣能獲利,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不就曾是美國汽車霸主之一,去年卻落得差點兒破產嗎?是否有方法能把選股風險再降低?

研 究指數投資超過7年的聯合財信資產管理副總經理黃柏仁告訴我:「存ETF(指數股票型基金),一樣可以讓你致富,而且更安全。」黃柏仁自己就存了5年,從 20張開始,目前共累積近110張「台灣50」(寶來台灣卓越50指數股票型基金,代號0050),到今年7月下旬,他手上的台灣50市值約580萬 元,7年來報酬率45%,年化報酬率約6.4%。

學電腦、曾在華爾街工作的黃柏仁,為什麼會鍾情於ETF投資?原本他也是對自己的選股功夫 很有自信,時間拉回1996年,剛出社會工作的他,正好趕上科技股飆漲的年代,當時,他仗著在華爾街花旗銀行集團工作的優勢,自認有第一手消息,自己又每 天接觸各式各樣的報告,加上聽到許多從股票市場賺大錢的成功故事,年輕的他不免又急又貪,心想:「只有用100~200萬元,每年固定賺30%,40歲就 可以退休、根本不需要再工作。」

多頭炒股學到4個教訓跌跤後,靠ETF重新爬起

剛好股市正熱,連要挑到賠錢的股票都難,於是 他一次就把薪水的5成全部丟進去買股。初期賺錢速度非常快,但隨著網路科技泡沫破滅,2001年他回台灣工作。當時滿手股票的他,碰上股災的處理方式和一 般散戶沒什麼兩樣,「會想等一下,最後跌得太慘,就當作股票沒了,不去看它。」

但是,不看不代表股票不會跌,2002年時,黃柏仁手上持股市值蒸發逾5成,他才意識到自己的投資方法錯了。現在回想起來,他認為自己犯了4個錯誤:

1. 買自己公司的股票:萬一公司經營不善,不僅可能失業,手上股票也降低價值,這樣做違背了分散投資的原則。

2. 追求利潤忽略風險:一心追求資產倍增,卻忽略下檔風險,把薪水5成都投入股市,未預留生活準備金。

3. 鴕鳥心態不停損:手中持股連番重挫,如果紀律停損還能阻止虧損擴大,卻假裝事情沒發生,導致市值腰斬。

4. 主動投資太靠運氣:雖然後來努力鑽研基本面選股,但操作成績依舊平平,原來「主動投資」就像獵人,真正能成功的獵人很少,巴菲特可是少數中的少數。

黃柏仁意識到自己不是成功的獵人,於是開始思索「被動式投資」,正好2003年寶來投信發行台灣50 ETF,他大量閱讀指數投資的相關資料,在台灣50一掛牌就開始投資,做為自己退休規畫的一部分。

ETF和一般股票比,究竟有什麼魅力?黃柏仁說,ETF是投資一籃子股票,以台灣50為例,投資標的是台股中50檔大型權值股。可是投資一籃子股票真的比只挑幾檔股票投資要好嗎?黃柏仁分析,指數投資至少有以下4個好處:

1. 被動式投資攤在陽光下:台灣50每半年調整一次持股內容,要怎麼投資,投資人都一清二楚,不像主動式投資還要去選股。

2. 風險極度分散:雖然投資5檔個股已分散風險,但你永遠不知道公司何時會出現蠢老闆,萬一其中一家公司營運出問題,會影響1/5退休金,但台灣50將風險分散在50家公司,更安全。

3. 適合多數人的退休準備:根據美國指數投資統計資料,若固定投資ETF達25年,年化報酬率落在5%~7%間,若以7%計算,本金500萬元連續投資25年後,資產可成長至2,700萬元,足夠讓多數人富足退休。

4. 報酬率夠高:年化報酬率5%~7%,比定存、債券都好,不必費心看盤操作,交易成本又最低,是最聰明的投資。

其中,最吸引黃柏仁注意的,就是長期投資ETF的勝率極高,遠比選股投資要好。

美研究報告:投資ETF逾25年勝率高達97%

黃柏仁說,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穩定的投資方法可以打敗大盤指數,但是,很多美國研究報告指出,持續投資ETF達25年以上,勝率高達97%,這麼高的勝率,讓他決定要和台灣50長相廝守下去。

不 過,一開始投資也不順遂,黃柏仁花了近10年時間才真正體會指數投資的好處,統計數據雖然清楚明白,能否堅持紀律卻是一大問題。頭兩年,他心中雖計畫應該 每個月初固定買進1張,不過,心態上難免還是想當獵人、英雄,仍會試圖自己找買賣點,他自認那段期間犯了以下4項投資迷思:

1. 不守紀律:違背每月初買1張的計畫,當市價跌到35元就想多買幾張,漲到44元就逢高想要調節。

2. 想等低價而少買:嫌價格太高想再等,結果股價漲上去,連續2個月沒買到。

3. 用高價買回持股:想低買高賣的結果,就是等不到原來的成本價,以至於用較高價格買回持股,墊高平均成本。

4. 只占總資產5%:心態半信半疑,9成資產仍在嘗試個股低買高賣,台灣50只占個人資產的5%。

連續兩年檢討績效發現,自己忙進忙出的結果還是輸給定時定量投資法,他才從2005年起,很「認命」地遵守當初設下的規矩,到現在他都這樣做:

1. 每月固定買:月初發薪水後,不管價格多寡,固定買進1張,做成習慣。

2. 配息滾入再買股:台灣50從2005年開始配息,將每年配息加碼買進。

3. 低檔加碼:在2005年、2008年低檔時兩度加碼。

4. 占個人資產比重提高至4成:逐步提高指數投資比重,目前已占個人資產的4成。

經過投資初期的掙扎,黃柏仁對被動投資愈來愈有信心。只是2008年投資報酬率一度高達100%,他曾想調節部分持股,「當時心情有點掙扎,最後還是告訴自己要嚴守持續投資25年的紀律。」現在回想起來,他認為,當時的確應該減碼,將資金拿回來後可低檔再加碼。

長 期存ETF,到底高檔要不要逢高調節?寶來投信指數投資處總監黃昭棠建議,高檔可以不調節,但改採「中央伍投資法」提高投資報酬率。因為過去7年,台股指 數有50%時間在6,000~8,000點來回移動,因此,以7,000點為中心(即中央伍),彈性調整買進張數,即可拉高投資效率。若單純只用每月存1 張的方式操作,7年可存95張,年化報酬率1.48%;但搭配「6,000點以下月買2張、8,000點以上2個月買1張、6,000~8,000點間月 買1張」策略,年化報酬率就能拉高至2.34%。

黃柏仁將個人資產目標設定在1億元,其中,希望台灣50占5成,「以現在『養』的速度,我估計50歲前就能達到目標」。

存股心得:

1. 要快樂,投資上要先有安全感2. 投資指數就是投資GDP(經濟成長),報酬絕對比定存好3. 只買一檔股票違反人性,買一籃子股票才能避開單押個股的風險4. 要有「養」25年的心理準備5. 定期定額投資人數太少時,顯示市場過冷,可加碼

【專家分析】寶來投信指數投資處總監 黃昭棠

抱緊到退休前5年 分批出場

從黃柏仁的例子看,他有嚴謹的投資紀律,每月固定買進一張,已經讓他贏在起跑點。同時,他也克服了早先想要短線進出的欲望,這點要給予肯定,因為做為退休金準備,最忌諱進進出出,每次進出都牽涉到時間點的判斷。老實說,短線價格起伏對長期要存退休金的人來說,根本不重要。

建議投資人要留意以下兩點:

1. 買進就不要賣:「買進→賣出→再買進」牽涉到3次投資決策,因此建議若以存「台灣50」做退休金準備,即使遇到高檔也不要賣出。若賣出後因猶豫或其他因素而錯過回補時間,甚至成本比原有持股更高,將會降低投資效益。

2. 退休前5~7年陸續出場:假設以65歲為退休年限,從55歲後就要逐年賣出台灣50持股,並將現金分頭轉進固定收益商品與高股息商品兩大塊,其中固定收益商品是壓艙石,高股息商品領取的利息則用來做為生活費用所需,除非生活資金有缺口,才能動用到固定收益的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45

股民必學》被「狙擊」的公司,股價反而漲 3指標挑股 你也能賺購併財

2015-10-12  TCW

景氣差加速購併潮,台灣有4成上市公司甚至是「跳樓拍賣」狀態,其中惡意購併的鬥爭劇,無論結局如何,投資人都有利多。

日月光開了國內電子業惡意購併第一槍,上市櫃公司人人自危,深怕自己成了下一個矽品。

事實上,對投資人來說,惡意購併不僅不是壞事,可能還是好事,因為發動購併者必須以高出被購併者當前市值的溢價購買,短時間內就能推升其股價。

例如,日月光宣布以四十五元、溢價達三三%收購矽品,接下來矽品就連拉兩天漲停板,原本就持有矽品的投資人若在四十二元的高點出脫,立刻現賺二七%。

看股價淨值,挖出下一檔「被吃」標的因此,在這購併浪潮的大趨勢下,投資人的眼光如果夠精準,能夠挖掘出下一檔被購併的股票,就有機會賺到一波。

要判斷一家公司是否有被惡意購併的可能,主要先看它的股價是否跌破淨值,因為夠便宜,購併者才有溢價去買的空間,投資人才有機會賺取漲幅利差。

今年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台灣出口連八個月停滯,加上陸股拖累,電子業市值大幅縮水;八月底股災期間,有一半以上的電子股跌破淨值。如今大盤雖然回到八千點以上,但整體還是有近四成處於跳樓大拍賣的狀態。

第二個指標,是讓林文伯飽受折磨的董監持股比率。市場質疑,這次日月光能如此輕易的發動惡意購併,就是因為以林文伯為主的公司派持股比率太低。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料,矽品的董監持股比僅四.八%,林文伯本人也才二.二%;而日月光趁價格低迷的時候,一出手就是買下矽品二五%股權,接下來要介入經營就很容易。

目前台灣產業中,科技業的董監持股約有六十檔低於五%,極有可能像矽品一樣成為被狙擊的對象,因此不少公司開始大量買回庫藏股。事實上,光是公司派買回庫藏股的動作,也有助於推升股價,投資人可以多留意。

第三是帳上現金多寡。若該公司帳上現金高於其市值,例如今年八月中的宏達電,當時帳上現金是四百七十二億元,而其市值只剩四百七十億元。「理論上」若有購併者在此時出手,還能現賺兩億價差。

而這類公司如果不想要被購併,最好的方法就是發放現金股利,對投資人來說依然是利多。

《商業周刊》整理了符合前三大指標的公司(詳見左頁表),列出帳上現金為正者,但當中尚未出現帳上現金大於市值的公司,供投資人參考。

看資產價值,購併方分拆賣掉賺更大除了這三大主要指標,尚有其他次要的負面指標,如股本小於百億、股票流通率低、經營績效差等,這類型的公司就像是體弱多病、缺乏活動力的慘綠少年,很容易就被病毒入侵。

但就算很好入侵,若缺乏利潤空間,購併者也不會有興趣。此時就還要再檢視三個正面指標。一為是否擁有高固定資產,像土地、廠房、設備等;二是該資產是否有重估過?通常沒有重估資產的公司,票面價格會遠低於實際價值;三,是否擁有商標、專利等無形資產。

符合上述三個條件者,購併者如果能順利入主、處分公司資產,甚至把公司分拆銷售,獲利往往會相當誘人。如同今年對沖基金襲擊杜邦(DuPont)的理由(詳見

第一百頁)

事實上,日月光購併矽品已經在台灣資本市場引發相關效應,不少有上述幾項特質的公司都在想辦法尋求保護措施。

一位年營收百億的公司董事長,因為害怕被惡意購併,想要找來私募基金進駐,打算先下市後調整資本結構,增加董監持股比率,確保經營權穩妥後再重新上市。

一位國內前三大會計師事務所副總經理指出:「下市只能做為短期手段,私募基金擋得了一時,擋不了一世。」她認為,上市公司本來就應該接受資本市場的檢視,要避免被惡意購併,首要就是把經營績效做出來,讓對手沒有空隙可以突襲。

然而今年以來,整體大環境確實為台灣的惡意購併提供了滋生溫床。因為景氣差,原本的大餅縮水,加上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分食的人不減反增;再加上台灣資本市場體質薄弱,整體本益比低,給了惡意購併者低價入手的好機會。

危機的背後永遠是轉機,對投資人來說,此刻正是與市場一起好好檢視股票價值的時候,若能做好功課,洞燭機先,還有機會跟著惡意購併賺一波。

文.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