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年阿里業績全透析,告訴你神馬是賺錢!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4/58637.html

近期有外媒報導,美國老虎環球基金(Tiger Global Management)從2013年底陸續從市場上購入價值約2億美元的阿里巴巴集團股份,按照收購對價阿里巴巴的估值已經高達1250億美元,這已經超 越了在香港上市的騰訊成為中國市值最高的互聯網公司。而且阿里巴巴並未上市,上述的股票應該來自於一些投資者或持有股份的個人,老虎基金2億美金的股份收 購顯然是看好阿里巴巴上市的估值要遠高於上述的數字。

看到這則消息我就想知道阿里巴巴是不是真的值這麼多錢呢?於是 我從雅虎的財報中仔細梳理了阿里巴巴的財務數字,也拿另外兩個巨頭百度和騰訊的數字做了一個粗略的對比,雖然沒有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但是我發現阿里巴巴 去年的盈利已經大幅超越騰訊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而且阿里巴巴2013年的各項財務指標都異常靚麗。看得出,它是真心想在過去的一年裡為股票交易 市場增添又一家千億美金的互聯網巨頭,不過上市未遂,可惜了。下面我們以一些核心的財務數據為基礎來進行解讀。

需要 指出的是由於阿里巴巴集團並未整體上市,所以沒有詳細的財務信息披露。但是作為阿里集團的股東,雅虎在其季報、年報中對阿里巴巴基礎的數據均有所涉及,只 是雅虎財報中阿里巴巴業績的會計期間與日歷年度並不一致,其會計期間是從上年10月1日至本年9月30日,所以雅虎財報中披露的數字會有一個季度的滯後, 而且其中不包含支付寶。阿里巴巴集團2013年全年的業績,為我根據第一二季度披露的數字和之前各季度營收增長情況所做的預測,未必完全準確。

首先,我們來看營收增長的情況

圖 1和圖2分別列出了阿里集團近幾年和季度的營收狀況,2013年預計阿里集團的營業收入在67.63億美金,增速預計在65.64%。除此之外他的毛利潤 和淨利潤也都以更高的速度增長,分別為81.5%和467.7%。需要說明的是淨利潤如此高的增速是因為在2012年阿里支付給了雅虎5.5億美元的一次 性技術使用費用,拉低了全年的淨利水平。

單純的看阿里的營收也許看不出什麼,但是對比下電商行業的平均增速就能發現更多了。如圖3所示,2011年第一季度阿里巴巴的營收增速是低於行業的,但是之後基本都在行業增速之上,今年更是遠遠領先於行業增速。

最 後我們來對比一下傳統的互聯網巨頭BAT。此處把阿里巴巴的營業收入和淨利潤按照年底的匯率換算成了人民幣,所以增速與使用美元計算時有細微的差別。阿里 巴巴2013年的營業收入落後於騰訊,但是增速卻是騰訊的2.27倍(見表1)。阿里巴巴的淨利潤在2013年第一次大幅超越騰訊成為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 公司(見表2),由於阿里巴巴在2012年底一次性支付了雅虎巨額的技術使用費,因此淨利潤的增速異常高,即使拋去此因素的影響阿里巴巴的淨利潤增速也顯 著高於騰訊和百度。

第二,我們來看盈利的情況

圖 4和圖5分別給出了阿里集團近幾年和分季度的毛利率和淨利率狀況。相信這個就不用解釋太多了,2013年不管是阿里巴巴的毛利率還是淨利率都有非常大的提 升,尤其是毛利率2013年相較2012年提升了6.48%。淨利率的大幅提升與2012年支付給雅虎的那筆技術使用費有很大的關係,這也是2012年 Q3阿里集團淨利率為負的主要原因。

然後我們也同時來對比下BAT三巨頭的毛利率和淨利率情況。不管是從毛利率還是淨利率上來說,阿里巴巴都是三巨頭中最高的,而且在2013年得到了比較顯著 的提升。與之相比百度和騰訊的毛利率、淨利率都有所下降,其實也比較容易理解,百度在不斷地佈局移動互聯網,而騰訊的微信商業化還在路上,電商也處於投入 期(見表3、表4)。

第三,我們來看資本回報率的情況

受益於盈利狀況的改善和淨利率的大幅提升,2013年阿里巴巴不管是資產利潤率還是權益淨利率都有很大的提升,具體見圖6。

第四,我們來看資產周轉天數的情況

阿里巴巴做的是平台生意,本質上是信息服務提供商,從這個角度上講資產周轉率這個指標的意義沒有一般電商公司那麼大,不過通過計算我們卻可以發現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現象。

不 管是阿里巴巴的流動資產周轉天數還是總資產周轉天數都在快速地下降(見圖7、圖8),這代表這資產運營效率的提高。不過即便如此,阿里巴巴的流動資產周轉 天數和總資產周轉天數還是很高,亞馬遜2012年的這兩個數字分別為127天和194天。我想這與平台和自營不同的收入統計方法有關,阿里巴巴由於是平台 模式只統計交易佣金因此營業收入並不多,亞馬遜由於很大不一部分是自營因此營收很高,這就造成了資產周轉狀況的差別。

最後,我們來看阿里巴巴資產結構的狀況

過去的兩年,阿里巴巴有數不清的投資、收購,也有數不清的新項目在燒錢,更有和雅虎這本總也清算不了的賬,這些都需要耗費大量的資金,這也最直接地反應在了 阿里巴巴的資產負債表上。從2012年不管是反應短期償債能力的流動比率,還是反應長期償債能力的長期資本負債率都處在高位,企業整體的資產負債率在 2012年更是高達88.83%,不過2013年負債有所減少,但是整體的資產負債率仍然高達77.09%。除了股權融資外,這兩年阿里巴巴通過銀行借款 和發行債券等方式也拿到了不少錢,這也是其財大氣粗的重要原因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10

銀行存貸款業務的挑戰——阿里巴巴理財產品和小微貸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6228

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支付寶將於本週五推出首款理財產品,餘額寶用戶可以參與預約和購買該款理財產品。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7%,並承諾保本,期限為一年。截至本週二,已有超過140萬用戶預約了這款理財產品。

中國互聯網企業不斷向金融服務業進軍。去年6月,阿里巴巴推出了餘額寶服務,用戶將支付寶資金轉入餘額寶就相當於購買了貨幣基金,可以隨時用於消費支付和轉出,相當於貨幣基金贖回。天弘基金借助與餘額寶合作,成功逆襲國內基金業霸主華夏基金。上個月,天弘基金管理的資產規模超過2600億元。另外兩大互聯網巨頭騰訊和百度也推出了類似餘額寶的產品。

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給中國銀行業帶來了挑戰。理財產品類似存款,但可以給投資者帶來比銀行定期存款更高的回報。目前中國人民銀行設定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為3%,存款利率最多上浮10%,也即銀行提供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最高為3.3%,與本次支付寶推出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差甚遠。

野村證券表示,阿里巴巴在小額貸款方面的優勢也超過中國銀行業。小微企業大多沒有足夠的抵押物,銀行不肯給它們貸款,但阿里巴巴可以通過它們在支付寶平台的交易數據,來決定是否給它們貸款。

下表為阿里巴巴主要的小額貸款產品:

中国, 阿里巴巴, 银行业

阿里巴巴推出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7%,這是由於市場資金稀缺,還是由於與大型商業銀行競爭?金融時報David Keohane認為,或許兩個因素都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22

阿里巴巴擬11億美元收購高德 地圖業務領域三足鼎立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018

財新網報導,2月10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披露,已經向高德控股有限公司提出收購建議書。建議書提出,阿里巴巴擬以每股美國存托股票21美元的價格,對高德公司股票進行現金收購。阿里巴巴目前持有高德公司28%的股份,交易完成後,高德將成為阿里巴巴100%控股子公司。收購價格較高德軟件上週五16.54美元的收盤價溢價27%,此次交易將涉及現金約11億美元。

阿里巴巴集團表示,通過全資收購,將有助於高德地圖和導航業務提升競爭力,從而更好服務用戶。同時,全面接入阿里巴巴商業體系會給高德的商業模式帶來持久創新,發揮地圖和導航應用的潛力,並在移動時代豐富阿里巴巴的商業生態。

而高德方面表示,公司董事會已經收到該要約,並計劃成立一個獨立委員會,對該提議進行評估。

據《新京報》報導,業內分析,合併後,高德也將從阿里接受更多資源層面支持。雙方表示,已在地理數據、地圖引擎、產品開發、商業化等展開了合作。阿里旗下淘點點、淘寶本地生活等分別引入了高德地圖和導航的應用。

高德股價上週四、週五連漲兩日,7日收盤價16.54美元,漲幅7.26%。

此次收購同時也奠定了地圖行業的格局:阿里、百度、騰訊三巨頭瓜分了地圖入口。

據瞭解,早在201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便以2.94億美元戰略投資高德公司,佔股28%,成為單一最大股東。當時,雙方宣佈,將在地理數據、地圖引擎、產品開發、商業化等多個層面展開合作,早為今次收購做好鋪墊。

而阿里巴巴則並不是第一個出手的巨頭,百度、騰訊早已搶先下手。

新浪科技報導,百度早在2012年,就將地圖業務拆分成立LBS事業部,大大加強投入力度。內部人士稱,LBS事業部在百度內部的地位相當特殊,是百度CEO李彥宏親自抓的重要產品。在李彥宏看來,傳統搜索、移動云、LBS、國際化戰略是百度未來四大重點業務方向。

百度地圖很早就明確了從一個簡單出行工具成為一個生活服務平台的定位。由於百度有很好的上下游產業鏈條,將地圖流量導入百度團購和去哪兒酒店訂購等服務中,最早實現了產業鏈條的閉合。

而在騰訊內部,地圖業務的地位被多次提升。最早地圖業務僅僅是騰訊搜搜旗下眾多產品之一,在騰訊搜搜與搜狗的整合中,馬化騰並未將其放入新搜狗體系中,而是「留了個心眼」,把地圖業務留在了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

騰訊地圖的街景功能在國內已經處於領先地位。下一步,騰訊地圖是否將依靠微信突圍將成為新的看點。

前愛幫網COO馬海平認為,百度、騰訊、阿里三家之中,阿里巴巴是唯一一個未上市公司,由於移動電商和基於SNS購物的興起,阿里巴巴面臨新挑戰,上市的想像空間正在縮小。

「未來的購物應該是隨時隨地、情景式的觸發,基於LBS和SNS購物的移動購物正逐漸成為主流。」馬海平表示,在LBS方面,百度已經有了地圖這一最重要的入口,而SNS的入口被騰訊搶佔。面對這兩大強敵,阿里巴巴不得不迅速出擊拿下高德。相似的,投資新浪微博、丁丁網、佈局淘點點等也都是基於同樣的投資邏輯。

一位熟悉高德的人士解釋稱,高德核心價值在於擁有大量位置信息和數據、導航和地圖市場第一的市場份額、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不僅是移動入口應用,更是緊密結合人與人、人與商品、人與商戶、商品和商戶之間的橋樑。

他表示,在移動端,高德和阿里巴巴雙方資源全面整合後,將從商家信息、地理位置、商品信息、支付核銷乃至物流配送,構建完整的移動商務閉環。阿里巴巴全資後,高德將從單純的工具型產品,轉型到圍繞導航和地理位置信息的本地生活服務平台。

不過,騰訊科技報導稱,阿里巴巴與高德的業務整合速度並不快。2013年高德地圖上線「天貓1111專區」,但是阿里巴巴卻並沒有對外公佈運營結果。目前唯一的公開數據是,截止到201310月18日,已有約42萬用戶使用了高德地圖天貓1111專區。

而今年1月,高德和阿里巴巴旗下淘點點才宣佈,雙方首期推出的地圖點菜功能上線,這也被雙方認可是投資之後的第一個整合產品。但目前的功能與阿里入股高德時的設想仍相距甚遠,大數據的優勢並沒有在功能上有所體現。

而若此次阿里巴巴成功全資收購高德,下一步則或許需要收購另一家擁有大量線下資源企業,而後者擁有海量的商戶信息、積累多年的用戶原創點評內容,以及已經形成的忠實用戶和線下渠道。不過從目前來看,雖然大眾點評、美團等都是阿里巴巴可以選擇的收購對象,但是收購的難度同樣很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51

阿里“10億醫療夢”背後的誤讀、細節與懸念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59.html

近兩日,阿里10億控股中信21CN與95095醫藥平臺摘牌兩件事情被媒體重度解讀,其中一個廣為傳播的觀點是“馬雲10億元註資95095,獲第三方網上藥品交易牌照”。之所以將此稱為觀點,是因為上述兩件事情均不是客觀事實。仔細研究整個事件,我們還能發現更多明顯的誤讀、被忽視的細節以及未解的懸念。阿里並未獲得第三方網上藥品交易牌照,這張綠色A照仍在95095手里這樁交易唯一的公告是在2014年1月23日發出的,公告稱阿里正斥資1.7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37億人民幣,收購中信21世紀54.3%的股份。但其中沒有任何提及95095醫藥平臺的地方。再看95095。資料顯示95095醫藥電商平臺隸屬於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從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網站上可以查到,這家公司成立於2013年4月26日,法定代表人為陳文欣。公司類型為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雖然有資料稱,其法人陳文欣為中信21世紀(中國)科技有限公司法人陳曉穎之弟。但是目前我們找不到任何信息可以表明這家自然人獨資的公司隸屬於中信21CN。也就是說,從目前獲得的信息來看,雖然阿里已經控股中信21CN,但是阿里和95095並沒有公司層面的隸屬關系。因此95095獲得的第三方交易服務平臺《藥品互聯網交易服務資格證書》,亦即互聯網藥品交易A證(以下簡稱“A證”)也不屬於阿里。筆者也就“馬雲10億元註資95095,獲第三方網上藥品交易牌照”的說法致信阿里公關,獲得的答複是:“市場傳聞不予置評”。再進一步看,95095獲得A證的時間為2013年8月28日,CFDA批複其試點B2C經營綠色通道是在2013年11月12日,阿里入股中信21CN的時間點是2014年1月23日。按照常理來說,一樁涉及10億元的股權交易,雙方接觸時間一定不會太短。有理由推測,從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到95095拿證,再到獲得綠色通道審批,這一切都應該在阿里眼皮底下發生。那麽為什麽阿里沒有順手買下95095?如果阿里想要,這張看起來很重要的牌就絕不會流離在這樁涉及10億元的交易之外。95095有可能只是一個“煙霧彈”上網搜索95095,排在第一位顯示為“95095醫藥平臺”的網站域名實為www.950958.com(救我來救我吧),打開後是一個未搭建完成的混亂頁面,但是依舊能看出醫藥電商平臺的毛坯。排在第二位的顯示為“95095醫藥網”,域名為www.95095.com。我們知道網上藥店需要取得《藥品互聯網交易服務資格證書》才能開展銷售。此證分A、B、C三種,A證可經營針對醫療機構的B2B業務;B證涉及的是企業之間的B2B藥品交易;C證則針對的是B2C業務。根據2005年頒布的《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審批暫行規定》,要取得向個人銷售藥品的C證,第一個條件為:申請者必須為依法設立的藥品連鎖零售企業。類似淘寶醫藥館、京東醫藥館的存在形態其實在現有政策中並沒有對應的條款。此前據傳天貓、京東這樣的大電商平臺多次公關,但政策都未松動。CFDA一貫以來對網上售藥安全性的擔憂讓人印象深刻。但就在去年11月12日,CFDA的網站上登出了對河北省藥監局《關於開展互聯網藥品交易B2C第三方平臺試點工作的請示》(冀食藥監市〔2013〕82號)等三項請示的批複。文中稱,“同意你局以河北慧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95095醫藥平臺為試點單位,開展互聯網第三方平臺上的藥品網上零售試點相關工作。”堅冰突然裂開了一個口。CDFA同意獲得A證,即原來只能針對醫療機構B2B業務的95095電商平臺涉足B2C業務。這不是開玩笑。這項對互聯網藥品B2C業務具有深遠影響的試點給了一家目前完全看不出有任何電商平臺實力的網站。如何讓人民群眾信服?哪怕是一定程度上的。再仔細研究,就會看出端倪。雖然95095醫藥平臺還沒有完善,但是在搜索引擎顯示的網站描述上寫著以下文字:“全國首家與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合作的網上醫藥商城。所有藥品全部賦有國家藥監碼確保正品,安全可靠放心買!全國知名連鎖藥房加盟,一站式比價購物省心挑!”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95095醫藥平臺上未來銷售的藥品將都賦有電子監管碼,而CFDA將第一盞綠燈給了有這項承諾的電商,哪怕它連一個像樣的網站也還沒有建起來。此處留一定空白供各位聯想。牌照或將不再是稀缺資源,電子監管碼有可能成為互聯網藥品B2C業務新門禁在CFDA給河北藥監局的批複上我們看到,整個試點期為一年,試點結束後,河北藥監局應該將相關試點的總結遞交CFDA,供下一步研究。可惜的是,多方搜索我們只能看到CFDA的批複,而找不到關於河北藥監局三項請示文件的細節。這三個文件分別為:《關於開展互聯網藥品交易B2C第三方平臺試點工作的請示》(冀食藥監市〔2013〕82號)、《關於進一步完善〈互聯網藥品交易B2C第三方平臺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請示》(冀食藥監〔2013〕20號)以及《關於報送新修訂〈互聯網藥品交易B2C第三方平臺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報告》(冀食藥監〔2013〕34號)。也就是說,我們不掌握試點實施的細節和路徑。但是既然被定義為“試點”,那麽就存在推廣的可能性,除非試點是失敗的。一旦開始推廣,就會有第二家、第三家獲得A證的電商平臺獲得B2C業務的許可,牌照將不再成為極稀缺的資源(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麽阿里並不急於入手95095。)同時一個隱含的信號是,未來CFDA對於互聯網藥品B2C業務的監管將進一步下沈到貨源及流通渠道,電子監管碼有可能成為互聯網藥品B2C業務的新門禁。同時這也將進一步倒逼藥品生產企業使用電子監管碼。“電子監管碼”棋很大,也很亂!隨手翻翻幾個藥品包裝,就會發現有些藥品的包裝盒上帶著一個20位的條形碼,但並不是所有的藥品都有。將20位編碼輸到藥品電子監管網的查詢區,就可以看到藥品的相關信息,包括廠家,品規、生產日期等。另外一個查詢方法是,下載一個名為“藥品管家”的APP,就可以用手機直接掃描條碼獲取信息。但是知曉上述信息的人少之又少,這一點從APP非常慘淡的下載量就能推測。電子監管碼的設計初衷非常完美,美到不真實。通俗來講,藥品監管部門希望藥品生產企業為每件藥物最小包裝都賦上唯一的監管碼,從藥品出廠到批發、零售企業每一環節都掃碼出入庫,最後在消費者最終端消碼。理想情況下,每一件被賦上唯一監管碼的藥品在流通領域的所有蹤跡都將反映在電子監管網上。CFDA也將借此掌握所有藥品的流向信息,從而實現追溯、召回在內的一系列管理。然而在近幾年的問題藥品事件,包括前不久的乙肝疫苗事件中,電子監管網都沒能證明自己該有的價值。在生產環節,電子監管碼被賦予的作用是,打擊假藥、防止竄貨、提升管理,幫助企業構建藥品質量追溯體現。然而現實是,除了在賦碼環節給生產企業增加了不少成本之外,電子監管碼與企業自身ERP、CRM等原有體統不兼容也導致很多初衷成為妄想。按照CFDA的時間表,在繼2012年底完成所有基本藥物的賦碼工作以後,要在2015年底實現所有藥品的入網賦碼工作。雖然各種評論不好看這個目標,雖然電子監管碼多半是靠行政命令推進,但作為藥品生產企業,胳膊擰不過大腿,全上也不是不可能。真正的困境是在流通和零售環節。雖然據稱現在所有的批發企業都已經入網,同時電子監管碼也致力於促進藥品物流標準的建立,但批發企業在前景不明朗、沒有約束力的情況下,出入庫掃碼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在零售藥店端,如果培訓到位,設備齊備,電子監管碼倒也會容易接受。但問題在於,中信21CN要向每個數字證書收取每年300元的服務費,全國40多萬家藥店終端,一年費用下來就達1.2億。這筆費用誰出?而另外一個終端,醫院,幾乎就是不可攻破的堡壘。各個醫院在長期發展中,經過艱苦的摸索,基本都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藥品管理體系以及信息化系統。在這些系統都基本成熟的今天,CFDA想把一套全新的藥品監管碼推向醫院,難度有多大,稍微關註中國醫改的人應該都能體會到。不信邪的,可以去三甲醫院掛個專家號稍微感受一下。至於醫藥分開與藥房剝離這股東風,可以借,但可以肯定不是2015年可以見分曉的。如果掌握中國藥品銷售70%以上份額的醫院流離於電子監管碼之外,那麽投入如此巨大的項目,結果如何論證?也就是說,電子監管的前景並不明朗。阿里花10億到底買到了什麽?馬雲的“醫療夢”會從哪里起航?如前文所述,獲得互聯網藥品交易B2C資質並非阿里亟不可待的事情。雖然沒有明確的資質,天貓醫藥館仍然會面臨一些政策風險,但是目前經歷幾番波折後,天貓醫藥館用導流量的方式,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淘寶商城商家入駐須知里可以了解到以下信息:醫藥企業入住天貓需要交納30萬元的保證金,天貓還將從每筆交易中收取3%的技術服務費,此外還有3萬元的年費。從用戶體驗上來說,淘寶賬號和其他入駐淘寶醫藥館的網上藥店賬號是完全打通的,除了各個網上藥店的支付界面略顯不同之外,購買者並沒有其他不便之處。由於導流和支付都要經過阿里,阿里也完全掌握整個天貓醫藥館的大數據。因此阿里10億入股中信21CN絕不僅僅是為了牌照。阿里作為平臺商不會涉足具體交易,在醫藥領域也不例外。在這樁交易中,阿里真正看重的還是前途未蔔的藥品電子監管碼,以及由此帶來的觸及整個醫藥產業鏈的抓手,但這兩者均不是現貨,而是期貨。電子監管碼描繪的美好未來有些過於遙遠,如今只是開始,更大的阻力還在後面。在此前媒體的報道中,有一句話值得深思。“依據馬雲的設想,未來,阿里雲計算和中信21世紀聯手推進藥品信息化平臺建設,共同開發、建立一整套基於醫療和健康領域的信息化標準。”如果這句話真是馬雲的本意,我們替這位中國互聯網大俠捏一把汗。用電子監管碼打通整個藥品流通產業鏈的設想可以很圓滿,但是在藥品生產企業、大的流通企業,以及醫院終端都高度信息化的今天,用一套新的信息化標準去整合一個如此龐大的系統,基本相當於攀登珠峰。但反過來看,如果這件事情有成功的可能性,那麽一定在阿里手上,而由此產生的整個藥品流通的大數據也只有到阿里手中才能盤活。想想高瞻遠矚的菜鳥網,也許阿里在醫藥領域的這步棋還是有勝算的可能性。即便失敗,阿里也能獲得涉足醫療領域最深刻的一堂課。最後附加一條無用的信息。在藥品電子監管碼推行的同時,食品電子監管碼也在2008年通過國家質檢總局推行。但隨後國家質檢總局被曝出在推廣食品電子監管碼的中信國檢中占有30%的股份,北京四家防偽企業遂以涉嫌行政壟斷將國家質檢總局訴至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起訴方認為,國家質檢總局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強制企業交費加入電子監管網。食品電子監管碼因此壽終正寢。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陳靜遠 | 編輯:kongmingming | 責編:孔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36

騰訊戰略入股京東?騰訊阿里是天生死敵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53.html

i黑馬2014年2月18日消息,有投行人士透露,京東IPO還有大動作,即騰訊入股京東一事已經塵埃落定,不日將正式宣布。而在2014年1月30日晚間消息,京東商城遞交IPO招股書,估值400~500億美元,計劃最多融資15億美元。從去年開始,BAT開始頻頻搶食。阿里入股新浪微博,全資並購高德地圖,而在2月18日當天,又傳出消息阿里打算繼續增持新浪微博股份,直至控股,而之前說的阿里與360之間的入股談判也仍在進行。騰訊這邊兒,戰略投資藝龍的,隨後宣布追加投資同程網5億元,投資大眾點評也基本塵埃落定。百度,19億美金收購91助手,3.7億美金收購PPS,並購糯米網....中國互聯網,從去年伊始便狼煙四起,圍繞著阿里、百度、騰訊三家巨頭,開始呈現合縱攻伐之勢。當然這場戰役一路殺來,連中盤都還不是,這場棋局從打車、到團購、到支付、再到延伸到關鍵領域社交、電商。阿里和騰訊已經呈現出死敵之態。1.兩大超級平臺《福布斯》曾經比喻,說阿里巴巴是集Amazon、Ebay、Groupon和Paypal於一身的超級電商平臺,那麽騰訊就是集Facebook、Twitter、Tumblr和Zynga於一身的超級社交平臺。2.死敵的宿命阿里系,自身是封閉的,也具備大量流量。而作為流量入口的百度,對於流量的導向和去處是沒有強大把控的,所以對阿里不構成重大威脅(這也是百度制定“中間頁戰略”的原因,百度是流量入口,需要加強對流量下遊的把控)。縱觀中國互聯網,唯一對阿里巴巴核心利益有潛在威脅的,就是超級社交平臺騰訊。由於社交網絡用戶體系與百度搜索引擎不同,是“內向”的,騰訊可以把握自身體系內的流量走向,流量終點。雖然騰訊2013年年報還未公布,但估算之下其營收規模應該為70~80億美元左右,而60%左右的收入來源於遊戲――這也可以從側面看出騰訊對流量的極強把控。他們可以把用戶流量導向遊戲,自然也可以把用戶流量導向電商。而騰訊現在又靠微信成為了移動互聯網端最大的社交網絡,可以在短短3個月時間內,就讓自己的移動支付用戶量與移動支付寶持平。在3月底深圳舉辦的IT領袖峰會上,馬雲說:“微信讓他很緊張”。3.京東與騰訊為什麽大家都喜歡騰訊?因為它能帶來大量的精準用戶。對比阿里,京東沒有強大的流量閉環。恰好,騰訊也沒有一個良好的電商流量終點,阿里之外(也不可能),京東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京東補充流量閉環,騰訊補充流量終點,這又是一門“補缺”的以資本為盟約的戰略合作。而占京東11.2%股份的DST投資機構的LP(有限合夥人,金主)正是騰訊。合作起來,或許也會更加順暢。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i黑馬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40

快的打車補貼額度升至13元 騰訊阿里燒錢戰升級

http://www.infzm.com/content/98204

打車軟件燒錢大戰繼續升級。

騰訊科技報導,為回應2月17日快的打車打出「快的打車獎勵永遠比同行多1塊」每單立減11元,嘀嘀打車也在18日早間宣佈將補貼額度調高到12-20元之間。而18日下午15點,快的火速推出新補貼政策還擊。快的表示,原本定於18日開始的每單減免11元現在作廢,從18日下午15點開始,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付款每單最少給乘客減免13元,每天2次。按照「@支付寶」官微消息,每天的10001個免單大獎也提升到15000個。

「永遠比對手多補貼1塊錢,只要對手調整了,我們的政策就自動調整。」 快的強調。

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這兩款打車應用的燒錢戰在2013年燃起,於2014年年初癒加白熱化。

據《新京報》報導,2014年1月10日,嘀嘀打車與微信支付發起了乘客打車立減10元,司機補貼10元的活動。其對手快的打車和支付寶隨即跟進,1月21日快的打車也推出司機乘客返單10元的獎勵。

2月10日,嘀嘀打車第二輪營銷因補貼從每單10元降至5元被業內認為是放緩燒錢。快的打車則表示維持原有每單10元獎勵不變。

2月17日,嘀嘀打車宣佈與微信支付第三輪營銷開始,對乘客、司機的獎勵從之前的5元重回10元。嘀嘀打車稱,總投入將高達10億元。

對此,17日下午,快的打車和支付寶立即回應,宣佈:「快的打車獎勵永遠比同行多1塊」,2月18日0點起,乘客只要使用快的打車並用支付寶付款,每單立減11元。

該口號一出,18日兩家燒錢戰再度升級。對於快的18日下午的最新政策回應,嘀嘀打車截至發稿尚未有新政策。

業內認為,表面上兩家目前是針對補貼金額「槓上了」,其實還是處於互聯網企業競爭常規的「搶地盤」階段。

據《新聞晨報》報導,看上去是打車軟件之間的一場鬥爭,背後卻是互聯網巨頭之間的一次角力。 「嘀嘀」打車2014年1月6日宣佈新一輪1億美元融資,騰訊是投資者之一。而「快的」打車2013年12月收購了上海打車軟件大黃蜂,阿里巴巴表示將聯合其他財務投資者進行持續投資,鞏固市場第一的位置。

背靠阿里騰訊兩棵大樹,嘀嘀快的放手肉搏。據瞭解,此前嘀嘀打車第一輪補貼(1月10日至2月9日)的補貼金額為4億元。嘀嘀打車宣佈第三輪營銷總金額達10億元。

不過,據《浙江日報》報導, 嘀嘀快的至今未分出勝負。不過,來自易觀國際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三季度,「快的」打車的市場份額為41.8%,居行業第一,「嘀嘀」打車39.1%,較第一僅差2個百分點。

「很多用戶司機都是衝著補貼去的,對軟件本身沒有什麼忠誠度。這也是燒錢策略退出市場後,打車軟件最應該擔心的問題。怎麼從誘之以利轉向理性補貼和培養用戶習慣,這才是打車軟件的長久之計。」業內專家表示。

據《京華時報》報導,互聯網分析人士孫傑指出,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背後分別是騰訊和阿里巴巴兩大巨頭的競爭。但打車軟件目前都沒找到盈利模式,都是拿著投資人的錢在狂燒,目的就是短期內獲取大量用戶,改變全國市場的打車軟件格局,鞏固自己的市場地位。因為只有最後佔據市場絕對地位的一方才能最終活下來,所以戰爭非常慘烈。一旦市場格局勝負分出,所有補貼勢必停止。打車軟件還是得回歸理性,回到做好產品和服務上來,尋找健康的商業模式才可持續。現在的價格戰,其實是雙方產品和服務差距太小導致。

據前述《新聞晨報》報導,資深互聯網分析人士洪波表示,「嘀嘀」打車和微信支付、「快的」打車和支付寶錢包的補貼活動,用戶要獲得補貼就需要綁定銀行卡,通過打車軟件,騰訊和阿里首先爭奪的是移動支付市場,培養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同時,「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主要瞄準一線城市的核心人群,這群用戶的價值很高,後續可以進行很多O2O(線上到線下)領域的嘗試。

洪波說,移動互聯網時代,商業模式沒有PC端清晰,PC時代,騰訊主要從娛樂遊戲賺錢、阿里巴巴主要瞄準電商服務、百度的商業模式是搜索,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巨頭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業務交叉越來越多,衝突也會越來越多,不論是打車軟件等直接衝突,還是爭奪潛在收購對象的間接衝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62

張濤親述:大眾點評為什麼選擇騰訊而不是百度阿里?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2/3486979.html
2月19日,大眾點評與騰訊聯合宣佈雙方達成深度戰略合作,騰訊入股大眾點評佔比20%。大眾點評CEO張濤表示,雙方合作對彼此是資源互補的雙贏選擇,點評從騰訊獲得社交、流量、用戶賬號支持,騰訊從點評汲取內容、商業模式和行業能力上的補充。

在當晚的媒體座談會上,張濤向媒體朋友親述了大眾點評最終選擇騰訊的主要原因。品途網將其口述要點整理如下:

騰訊在哪些方面給予點評的互補?

第一、開放。自3Q大戰後,騰訊的開發理念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出來。包括騰訊投資搜狗,甚至最近媒體傳聞騰訊要入股京東的消息(不論是不是真有此事),佔股都不會很多,20%的樣子。其一,有投資覺得雙方合作更順暢,有資金關聯;第二,20%佔股剛剛好,不多也不少。多了,容易打擊創始團隊積極性,不希望被控股,對投資方來說也多了一層管理負擔;少了,跟沒有投資區別不大。

點評一直關心一個核心的問題,合作能給點評帶來什麼實際好處?心態上是不是有控股的想法?大眾點評也跟百度、阿里有過接觸。比如騰訊,是有流量分發能力的,他能夠幫到點評,而阿里、百度在移動端的流量分發能力就要弱一些。有流量分發能力的才能真正幫助到你。

第二、社交鏈。因為點評的內容一直缺少社交屬性,沒有社交屬性的內容無論在質量還是數量上都比較難的得到較高提升。手Q、微信擁有位置屬性,跟本地生活更貼近,分享的生活信息更多一些。在PC端的QQ,很少有人會把自己生活場景中的實景照片分享到上面,這個地理屬性跟點評的主打的吃喝玩樂是很契合的。

第三、附近(LBS流量)。附近的人和附件的商家,這是一個流量入口。微信用戶對生活服務的需要是遠遠大於對地圖的需求,地圖更像一個工具,在附近找個商戶或買個團購,這些輕量級決策在騰訊上完成,相比一眼就能決定的稍重一些的決策在點評上完成。即在移動端,輕量級、長尾應用我們願意在騰訊上完成,而我們有多種變現方式,比如團購有預訂、外賣。把LBS流量變現是我們擅長的事,通過對用戶提供多種服務,把這種LBS流量變現。這是一個四贏的選擇:用戶贏、商家贏、流量平台贏、點評自己也贏。用戶贏,是方便用戶查找附近商戶;商戶贏,通過平台導流用戶,點評的商戶與微信公眾賬號的打通,方便了商戶與用戶的溝通;流量平台贏,雙方分成;點評自己贏,提升了用戶體驗感。

第四、支付閉環。微信的支付是一套賬號體系,比支付寶相對更有用戶粘性。如果支付只作為一個工具去使用,是很難使用戶行為產生較高粘性。支付系統最重要的是那個賬號,不是純支付,純支付只是一個工具。

第五、溝通。微信具有天然的用戶與商戶的溝通關係,比如商戶的微信公號,可以直接與用戶溝通。

企業基因決定企業優勢

點評就是適合做吃喝玩樂的事,是那種相對較輕的決策。點評的產品形態特別適合吃喝玩樂,它就不適合像安居客、搜房那樣的房產交易,也不適合汽車之家、嘀嘀打車。安居客二手房交易面對的是買房的人,對接的一般是房產經紀人,這當中需要解決虛假信息的問題。而做酒店生意,這裡面又涉及很多產業鏈,實際上每個行業都很複雜。

實際阿里不是一個流量入口,他不具備流量分發能力。比如阿里要做視頻,就需要重新建流量。目前國內互聯網只有三個流量入口:百度、360、騰訊(主要從流量分發能力及通過流量分發幫到合作夥伴角度來說)。所以即便阿里收購了高德,實際上也沒有幫到高德什麼,反而是高德在幫助阿里。百度的流量基於搜索引擎是可以計算出來多少流量轉化的,它在移動端流量分發相對弱一些。因此真正具有戰略入股能力的不僅擁有巨大流量且具有流量分發能力。

阿里雖然也做O2O佈局,他的基因,即人和商品發生交易關係,因此他的佈局都是圍繞O2O交易來做。商品交易的基因深植於阿里企業,他去做餐飲做服務,這就涉及內部很多關係問題。比如點評做吃喝玩樂的信息決策,就不適合做安居客房屋交易的決策,不適合58同城分類信息的事。這是一個企業的基因決定了他的產品形態具有什麼樣的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92

馬雲發內部信: 2014阿里巴巴ALL IN移動電商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28/59090.html

這是馬雲的一封和員工溝通的內部信,在內部信中馬雲闡述了其對未來的戰略,馬雲認為無線互聯網時代移動電商將必定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領域。以下為信件全文。各位阿里人:春節過去了。這個春節我和大家一樣,密切關註著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精彩和改變。今天在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春節的思考以及管理團隊討論幾天後達成的共識綱要。(1)阿里巴巴的戰略是什麽?1、我們認為,以控制為出發點的IT時代正在走向激活生產力為目的的DT(data technology)數據時代。這不僅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思想意識的巨大變革。2、我們十年的目標:建立DT數據時代中國商業發展的基礎設施。3、從五年前確定“開放數據平臺”為集團戰略目標起,我們重兵布局雲(雲計算和大數據)。從今天的局勢來看,即使無線客戶端風生水起,我們依舊應該堅持大力在雲上投入。雲端(Cloud +App)將是未來移動互聯網的關鍵。當然我們目前在APP端上的表現不令人滿意,所幸的是精彩紛呈的端市場才剛剛開始。4、今年我們將全面從雲打到端!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2)無線互聯網時代,阿里如何走?1、 移動電商將必定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領域。2、 我們有-----全球最大的商品、用戶、交易數據庫;全球最大的支付平臺,信用體系;全球最安全高速的雲計算平臺。。。這些資源,我們需要懂得分享和學會如何分享,構建更加低成本、高效率的商業社會, enable更多人參與和建設基於大數據的新商業文明。3、 我們必須-----與數億客戶一起移動到DT。4、 怎麽做-----端帶動雲,雲豐富端。數據創造價值,提升體驗。快速建設移動電子商務的生態系統。5、 接下來每位同學會知道,自己在圖中扮演的角色。(3)我們還要堅持什麽?1、客戶第一。人人做到位。2、擁抱危機感。3、坐擁金山,精打細算。各位,阿里從來不是一家追求熱點的公司,成立15年來,我們放棄了短信,門戶,遊戲。。。一心一意專註於電子商務。我們經過15年的努力,讓電子商務從冷門成為熱門,成為今天的生活方式和熱點。我們驕傲的不是我們一年賣了多少的貨,賺了多少錢,而是點燃了無數創新,創業者的夢想,創造了1500萬的直接和間接就業,成為真正的民企納稅大戶。。。。我們榮幸的見證並參與了中國經濟社會的改革和發展。今天,依托阿里巴巴集團的雲計算平臺,我們極大提升了集團運營效率,而且支撐了近千萬企業的電子商務平臺及無數無線產品開發者的創業平臺,並越來越多的成為金融,醫療,政務,交通,氣象等行業以及海量互聯網用戶的基礎服務和應用。雲端,雲端,我們內外兼修。關於無線互聯網,我有一些擔心。我擔心的不是騰訊紅包對我們的壓力,不是沒有一個或幾個層出不窮的入口,不是能不能開發殺手級的數據產品。而是自以為是的良好感覺或過度關註競爭壓力讓我們迷失自己,忘了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忘了未來3年,全中國有多少傳統企業等著擁抱無線商業,忘了有多少新商業領域我們可以去推動創新。忘了我們必須每天爬山。只有知道自己有什麽,要什麽,該放棄什麽,我們才不會迷茫。商業社會永遠會有競爭,永遠會有比我們做得更好的模式和公司,永遠會有令人驚喜或沮喪的創新變化。。。。。但我們永遠要努力比對手在推動經濟社會正能量上做的更好!因為這才是阿里人的福報和機會所在。從現在起要做的事很多,我提醒大家,我們將會嚴格落實和考核“客戶第一”的原則!每一個人很快會感受到,接收到2014年的變化。2014是“雲+端”,阿里巴巴ALL IN移動電商。請每一個人守護好自己的崗位,讓其他團隊放心把後背交到你手里,我們在一個船上,今天這艘船不僅僅是25000名同事。。。變革的糾結和疼痛會波及到我們每一個同事,但十年後的中國商業環境會因為我們今天的努力變得更加透明,開放,誠信和繁榮。糾結和疼痛就是參與感!馬雲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2014.2.28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馬雲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19

《新興商機》Google、阿里巴巴正積極佈局 線上教育大餅下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2014-03-03  TWM  
 

 

想與全世界的人當同學,想聽哈佛商學院教授的課程,不用出國、不用花大錢,這是新形態教育的革命;未來十年,全球教育支出高達十一兆美元的商機,Google、阿里巴巴集團已經在插旗。

撰文‧賴筱凡

農曆年後,市場再丟出震撼彈,那就是阿里巴巴集團,找了淡馬錫創投與啟明創投,決定投資線上教育集團TutorGroup一億美元。

如果你還摸不著頭緒為什麼阿里巴巴會入股一家線上英語教育公司,或許你可以再看看這個場景。去年十二月底,台達電內部主管的工作會議,特地請來哈佛教授演講,連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都乖乖坐在台下聽講。

而哈佛教授要與台達電主管們分享的主題是——MOOC(大規模網路公開線上教育)。

教育掀起新革命

人人都能線上修課 哈佛商學院承認學分到底什麼是MOOC?就是透過網路平台,讓學生可以自由、自發且免費地學習。也就是說,未來如果你想聽一門由哈佛大學教授開辦的物理課,你並不需要花高額學費,只要到線上教育網站上,就能透過網路教學與互動的方式,修完哈佛一整學期的課程。

聽起來好像只是上網看影片,然而,隨著行動網路技術的演進,即使你看的是教學影片,也能即時與課堂上的老師互動。舉個例子,影片中的老師就與課堂上的老師一樣,他也會提問,要求學生作答,這時你得在跳出的頁面中回答老師的問題,教學影片才會繼續下去。

授課老師也會給學生出作業,你必須完成授課老師的作業與考試要求,才能在最後獲得學分。在美國,已經有許多大學開始承認MOOC平台上的學分,像是哈佛商學院也在今年二月點頭答應,承認自家線上教育平台開的第一門課「創新醫療照護」學分,將有超過一萬名學生,可以拿到這個哈佛商學院的學分。

其實,哈佛商學院承認的這門課大有來頭,因為親自上陣教學的就是哈佛商學院的教授赫茲林格(Regina Herzlinger), 她在美國被稱為「健保之母」,更被形容是全美第二有影響力的女性,僅次於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

當赫茲林格決定重裝上陣,親自為哈佛商學院承認學分的第一堂課執教鞭時,自然受到美國媒體矚目。

過去一年,MOOC幾乎成為全球教育界最紅火的詞,不只世界首屈一指的名校紛紛插旗線上教育,還找了亞洲一流大學助陣,像是台灣大學、香港大學、北京大學等,都開始在EdX與Coursera等線上教育平台開課。

「一直以來,台大的課程都侷限於台灣,這等於是台大第一次將教學課程輸出到全世界。」說話的是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去年他開始在Coursera平台開授機率課,課程還沒開始,就有兩萬名學生報名。「你會覺得,原來自己不再只是教台大的學生,也不只是台、清、交的學生,甚至不只是台灣的學生,因為還有好多大陸的學生,在Coursera上我的課。」就像是和全世界的人一起當同學,線上教育平台讓地域的限制,開始變得模糊。

但為什麼Google、阿里巴巴這樣的網路巨擘,會相中線上教育這塊餅?

全球教育支出十一兆美元

Google副總裁辭職也要投入 搶得先機或許我們可以在下面這些數據找到答案:十一兆美元,是二○二五年全球的教育支出規模;一兆美元,是美國學生貸款近年的債務總額;六倍,則是美國過去二十年教育費用的增加幅度。

「教育,過去一百年都沒有改變過。」身為全球三大線上教育平台之一的Udacity董事李文(Peter Levine)說。

這也是為什麼當MOOC揭開了新形態教育的面紗後,成了各家大廠的兵家必爭之地,因為就連麥肯錫都預估,在二五年時,全球教育支出將達到十一兆美元,其中,線上教育就有一兆美元的產值。

於是,網路巨擘們無一不積極捧著錢投資線上教育。一二年,Udacity的第二輪投資,成功募到了一千五百萬美元;去年九月,Google以四千萬美元的價格,投資了Edx;今年二月,阿里巴巴與淡馬錫創投、啟明創投共同投資一億美元,入主TutorGroup。

甚至為了抓住線上教育的機會,Udacity創辦人之一、也是史丹佛大學教授史朗(Sebastian Thrun)寧可辭去吸引人的Google副總裁,放棄最神祕的Google X實驗室工作,也要把Udacity做起來!

這也難怪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侯傑泰感嘆地說:「有了MOOC後,世上就不會再有二流大學,只剩一流大學。」人人都可以在線上成為一流大學的學生,自然不會有人願意付錢去念二流大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82

《老謝觀點》騰訊、阿里巴巴從電子商務拚到叫車服務 雙馬之爭 串起中國經濟下一個未來

2014-03-03  TWM
 
 

 

為了擴大經營版圖,騰訊與阿里巴巴集團各自拓展服務範圍,從叫車App、行動支付到基金投資,中國網路用戶的食衣住行正被兩大陣營逐步囊括。

撰文‧謝金河

就像金庸筆下《倚天屠龍記》裡的倚天劍與屠龍刀一般,進入馬年,中國十三億人都關注著雙馬之爭。這兩個馬,一個是騰訊的馬化騰,一個是阿里巴巴的馬雲,他們帶領了騰訊與阿里巴巴,從電子商務、社交、旅遊到學習,再由虛擬的互聯網一路打到實體世界,雙馬之爭串起了中國經濟的下一個未來。

最近中國各地流行一個笑話:馬雲把去年十一月一日光棍節人民幣一天三五○億元的消費,變成了馬雲的「淘寶節」;而馬化騰則把中國的春節變作微信的「紅包節」。前者指的是以B2B(Business to Business)起家的阿里巴巴在電子商務極高的市佔率,旗下天貓商城在網路零售市佔率逾五成,淘寶網在個人網購領域佔八○%,隨著中國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二○一三年在中國的線上購物市場,手機支付席捲了全中國。

在中國城市的大街上,在地鐵站、咖啡廳,放眼望去都是低頭族,年輕人時時刻刻都低著頭在滑手機,他們正透過移動互聯網追看電視電影,玩微博、微信聊天或購物、繳費;單單是一三年阿里巴巴旗下的線上支付系統支付寶,以超過人民幣九千億元的手機支付金額,打敗美國PayPal,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第三方支付。

馬雲創造「光棍」奇蹟 馬化騰「搶紅包」急起直追支付寶最近發佈「二○一三年全民年度對帳單」,顯示去年移動端的支付寶錢包用戶數年成長五四七%,用戶透過支付寶錢包進行轉帳、繳費、還款、儲值,服務總數量超過五億筆。去年光棍節、天貓、淘寶成交金額達人民幣三五○億元,有人稱這是馬雲淘寶節,值得正視的是,單單手機支付金額就超過人民幣一一三億元。

而從支付寶公佈的年度支付帳單和淘寶公佈的「二○一三年中國年度關鍵詞」,就構成了中國全民消費地圖,像去年一年,中國人均網上支出都超過人民幣一萬元大關;其中,浙江義烏的人均網上支出超過人民幣四萬元,而淘寶公佈的一三年關鍵詞,因為中國霾害嚴重,新上榜的「霾單」(指人民為防霧霾而支出的消費數據),成了淘寶一三年年度消費新的關鍵詞,這些都是馬雲改變中國的具體代表作。

至於馬化騰掀起的中國「微信紅包節」,指的是今年農曆春節期間,騰訊利用移動通訊平台微信推出「微信紅包」,藉著微信平台,派發春節時尚的紅包,使用者只要透過銀行卡連結微信帳號,便可向指定的朋友派發紅包,或向連結的朋友「群組」派發隨機金額的紅包,讓群組裡的朋友來爭搶。收到紅包的一方,只要有銀行卡帳號,便可拿到錢。

微信的派發紅包,只是一個簡單意念,有中國傳統節慶的習俗,又加上遊戲創意,完全符合遊戲的兩大特質:一是有爭奪的元素,二是令人感到好奇。發紅包是一個簡單的意念,但是用微信平台、群組概念演化成了社交遊戲,完全打中用戶胃口,讓微信平台暴紅。

微信派發紅包,讓每個人加入微信平台,必須使用銀行帳號。據統計,這次春節有八百萬人參與搶紅包,有超過四千萬個紅包在微信平台飛來飛去;有人民幣兩億元在微信平台流動,意外造就了微信支付系統,也讓騰訊搭建的互聯網金融逐漸成形。

微信發紅包,最後統計有超過兩億人的銀行資料被騰訊網羅到手,騰訊只花了幾天的時間,就達成了支付寶及餘額寶花了超過八年時間才達成的數字。微信後發先至,也讓人意識到這次臉書花了一九○億美元買下五十五名員工的WhatsApp,移動通訊應用平台的價值進一步浮現,而微信有六億人使用,含蓋了遊戲、支付、O2O(Online to Offline)等功能,價值遠遠在WhatsApp之上。馬化騰從QQ開跑,下一個在互聯網金流可能掀起更大風浪。至此,中國經濟已完全籠罩在雙馬之爭的輪廓底下。

手機網民崛起 雙馬之爭讓中國經濟出現新形態其實雙馬之爭在數年前已經開始了,只是進入一四年,雙馬之爭更加白熱化,移動領域之爭才是關鍵。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最新出爐的報告顯示,中國手機網民首度突破五億大關,到一三年底止,中國的網民有六.一八億人,較一二年又增加五三五八萬人,約一成;但手機上網的網民超過五億人,比起一二年的四.二億人,又成長一九.一%。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佔總體網民比率七三.三%。這等於說,手機上網的網民一年增加超過八千萬,這等於是整個德國的人口。

手機網民的崛起,最大成長動能來自農村網民的快速成長。去年一年,中國農村上網的人口增加一.七七億人,比俄羅斯人口一.四四億還多,有了雄厚的網民大軍,讓中國的網購成為一股雄厚的力量。「雙十一」淘寶一天營業額達人民幣三五○億元,支付寶人均支出破萬元人民幣。而CNNIC的數字也顯示,到去年底,中國網購用戶達三.○二億戶,年成長達二四.七%,而單是上網買東西的人數,就接近全美國人口三.一六二億。更可怕的是團購用戶規模也達一.四一億人,較一二年成長六八.九%,成為一三年成長最快的網路應用,團購和網購的高速成長,則與智慧手機的快速成長有關。

這兩年中國的智慧手機熱銷,滲透率大幅提升。根據資訊市調機構Gartner統計,一四年中國市場銷售的手機將達四.四三五億支,其中智慧型手機超過四億支,智慧型手機滲透率超過九成。在智慧型手機高滲透之下,智慧型手機創造移動時代的新商機,改變傳統商業形態。馬雲與馬化騰之爭,從網購延伸到物流、金流,讓中國經濟出現了嶄新的形態,連股市都出現了新生態。

網路雙雄大打購併戰 被併者股價「點石成金」一三年中國的上證指數下跌六.七五%,但資訊科技分類指數全年上漲六五%。香港恆生指數在一三年小漲二.八一%,但是香港人過去最不熟悉的科技股在一三年卻大漲六九%,最核心的目標是騰訊與金山軟件的大漲。馬化騰的騰訊是主導香港股市的漲勢核心,而馬雲與阿里巴巴主導的一輪商戰,更是串起港股漲勢的關鍵。

從去年以來,網路雙雄的爭霸焦點在購併,去年十二月九日,阿里巴巴斥資港幣二十八.二億元入股海爾電器二%,及海爾旗下的物流公司;有了阿里巴巴加持,海爾股價立即從港幣十.四二元大漲到二十四.九元。不久,阿里巴巴又與金蝶軟件合作推出商務企業財務管理軟體,也讓金蝶軟件股價大漲八成。而之前阿里巴巴也入股一三.三二%的擎天軟件,這是出口退稅軟體的公司,也讓中國擎天軟件股價從港幣一.三八元大漲到三.三元。

阿里巴巴的點石成金是與雲鋒基金入主中信二十一世紀,這家原由王軍主導的企業,以電子監管軟體服務為主。在阿里巴巴入主之前,股價是港幣○.八三元,阿里巴巴與雲鋒基金以每股港幣○.三元拿下五四.三三%股權;消息傳出阿里巴巴準備以中信二十一世紀借殼上市,一月二十四日股票一開盤就是港幣五元,股價瞬間大漲五倍,馬雲果真發揮威力。這些在香港上市的企業,都因為馬雲的點石成金股價飛漲。

馬雲的購併版圖又進一步延伸進入美國股市,去年五月,阿里巴巴以二.九四億美元入股網上地圖繪製公司高德二八%股權;今年二月又進一步以一一.三六億美元全資收購高德剩餘七二%的股份,每股作價較十個月前上漲五成之多。阿里巴巴購併了高德,有助於高德在地圖及導航業務提升競爭力。

而另一邊,馬化騰也沒有閒著,騰訊在一月十五日宣佈入股華南城九.九九%股權。騰訊宣佈這項消息之前,華南城收盤是港幣二.一七元,消息曝光後,華南城股價跳空開出港幣四.九九元的高價。華南城以批發商業用的交易中心為主業,是物流營運開發商,有了騰訊加持,威力大增。

緊接著不久,騰訊又斥資四億美元入股中國消費訊息與團購網站「大眾點評網」二○%。騰訊入股「大眾點評網」,可由「微信支付」將龐大的線上用戶資源引入線下最終實現消費,而這也讓中國最大的團購網「美團網」立刻受到巨大威脅。目前阿里巴巴持有一○%「美團網」股權,而去年八月百度也以一.六億美元收購「糯米網」五○%股權。這一輪團購網又有雙雄逐鹿。

同時推出叫車服務 大打優惠價格戰從買殼、入股到「打車軟件」,阿里巴巴與騰訊都纏鬥在一起,最早是騰訊推出「嘀嘀打車」,每名乘客可得人民幣十元優惠;不久,阿里巴巴又推出「快的打車」,除了乘客優惠人民幣十元,司機還可分得人民幣十五元,騰訊與阿里巴巴在App叫車殺得火熱,乘客與司機也樂得分享這個商機。

有媒體報導,上海的計程車司機從去年四月起就開始安裝「快的」、「嘀嘀」、「大黃蜂」、「打車小祕書」四個系統,不到一年,他拿到的獎勵金達人民幣四萬元,而阿里巴巴與騰訊的「打的軟件」大戰,也在中國頻生怪現象。

這個情況在今年初,阿里巴巴的馬雲原本聲稱打死也絕不做遊戲股,後來也跳下來在手機遊戲參了一腳。而且,馬雲也挑戰了騰訊行之有年的行規,過去遊戲開發商上了騰訊的平台,只享一成利益,騰訊獨享九成;現在阿里巴巴打破這項遊戲規則,由開發商獨享七成利益,阿里巴巴分兩成,一成捐給中國貧童。阿里巴巴逆襲,也帶動香港手機遊戲股大漲,包括IGG、雲遊、博雅互動,股價紛紛大漲。

最後決戰在移動通訊 騰訊的微信佔上風阿里巴巴與騰訊的戰爭最後聚焦在金流,阿里巴巴的「餘額寶」顛覆中國基金市場,讓過去沒沒無聞的天弘基金,搖身變成全中國第二大的基金管理公司。阿里巴巴在「支付寶」、「餘額寶」已累積六千一百萬用戶;而騰訊也推出微信支付,騰訊以理財通分銷華夏基金產品,威力也十分大。元宵節前後,騰訊再推「佣金寶」及「定投寶」,前者與國金證券合推,特點包括○.○二%的特低股票買賣佣金,還包括客戶資金在不買股票時,可用於投資貨幣基金,獲得更高報酬。

而「定投寶」則打出「申購和贖回費率零」的口號,這是與銀河基金合作推出的商品,全名是「銀河定投寶中證騰安價值一○○指數型基金」。「定投寶」一推出,阿里巴巴也立刻以「二代餘額寶」應戰,與珠江人壽合力推出「萬能險」。

阿里巴巴與騰訊的大戰一直延續到金流系統,騰訊下一步可能申請銀行。不過勝負關鍵,很可能是騰訊擁有的微信(WeChat)平台。騰訊由QQ起家,連同微信提供C2C(Consumer to Consumer)服務,賺終端用戶的錢。挾著微信數億用戶,縱然馬雲極力反攻,包括阻隔來自微信的介面,不能在淘寶、天貓購物。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也推出自行研發的通訊App「來往」,透過員工動員,註冊用戶終於站上一千萬,但是和微信相比,威力仍相差甚遠。

阿里巴巴與騰訊之爭,最後一哩路可能是移動通訊的即時應用App,騰訊擁有的微信,或許是打贏阿里巴巴的關鍵。

雙馬網路之爭 進入貼身肉搏戰騰訊、阿里巴巴擴大版圖的佈局

阿里巴巴 騰訊

電子商務 淘寶、天貓、聚划算 易迅、QQ商城、大眾點評社群網路 新浪微博、來往 微信叫車App 快的打車 嘀嘀打車網路金融阿里小貸、餘額寶 財付通、現金寶結盟基金公司 天弘基金 華夏基金雲端計算 阿里雲 騰訊雲地圖導航 高德地圖 騰訊地圖線上遊戲阿里手遊 騰訊遊戲註:*嘀嘀打車、快的打車為投資項目,騰訊與阿里集團未掌控全數股權。

**阿里巴巴於2013年10月收購天弘基金51%股權,2014年2月收購高德地圖全數股權。

資料來源:騰訊、阿里巴巴雙馬楚漢之爭 京東扮韓信!

在中國網路界,如果馬雲和馬化騰是項羽和劉邦,與阿里巴巴業務相近的京東商城,董事長劉強東就是現代韓信的不二人選。當市場盛傳京東倒向騰訊陣營,劉強東如何表態,可能決定這場競爭的勝負,地位舉足輕重。

1月30日,農曆除夕當天,京東商城向美國證監會(SEC)遞交上市申請,此舉震撼業界,也讓市場對同樣準備掛牌的阿里巴巴有更多聯想,話題十足。

分析京東公開說明書,去年前三季營收人民幣492億元,超越2012年全年的413億元,毛利率9.8%;這雖然低於亞馬遜的27%,蘇寧的15%,但代表本業經營的營業利益率,縮減至負0.64%,幾乎損益兩平。在利息收入和政府補貼挹注下,前三季小賺人民幣6000萬元。海通證券分析,京東掛牌後,除了將搶進三、四線以下城市,還將調整商品內容、拓展便利商店等物流通路,藉此提高獲利能力。

京東創業10年,已有多家知名基金搶先入股,掛牌後,持股約24%的劉強東身價勢必暴漲;人稱中東股神的沙烏地阿拉伯王子阿瓦裡德(Al Waleed Bin Talal)、曾投資臉書的俄羅斯DST基金、知名創投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 Funds),及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等大股東,預料也將荷包滿滿。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