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PIMCO CEO:“債王”離職後 大家如釋重負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63

華爾街日報報道,PIMCO首席執行官Douglas Hodge表示,公司創始人兼首席投資官格羅斯(Bill Gross)離職後,大家“如釋重負”,並感到興奮。

Hodge在華爾街日報的采訪中表示,在Daniel Ivascyn被任命為公司新的首席投資官後,PIMCO管理層長時間起立鼓掌致敬。

格羅斯離開PIMCO後,將在下周一(9月29日)正式加入Janus Capital,繼續從事債券基金管理崗位。彭博社援引兩位知情人士稱,在格羅斯離開前,包括Ivascyn等多名資深投資專家已經表達了與格羅斯共事的沮喪心情,並威脅要辭職。

在前任CEO Mohamed El-Erian辭職後,PIMCO在1月份任命Ivascyn成為公司六大副首席投資官之一,直接向格羅斯匯報。過去3至5年里,Ivascyn掌管著380億美元資金的Pimco Income Fund,其戰績打敗了99%的同僚。(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73

FT被收購背後:培生不堪財政重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59836.html

FT被收購背後:培生不堪財政重負

一財網 潘寅茹 2015-07-24 12:57:00

對於培生集團而言,之所以要將旗下的老牌財經大報出售,除了集團業務的轉型,即向教育領域深入探索外,還不乏在財務上的壓力與困境。

昨夜今晨,英國“百年財經大報”《金融時報》(FT)再度易主。老東家出版公司培生集團(Pearson)以8.44億英鎊(約合13億美元)的價格將其出售給日本經濟新聞社。後者為全現金收購。

培生集團隨後確認,其所出售的業務中不包括集團在《經濟學人》雜誌中持有的50%股份。

在最近一周內,包括德國出版巨頭斯普林格集團、英國的通訊社湯森路透、美國的彭博新聞社都被認為是《金融時報》下一任東家的有力競爭者。即便是在交易達成前一刻,很多外媒還認定《金融時報》將花落德國出版巨頭斯普林格集團,但最後卻是在歐美知名度不高的日經新聞社在這場競購混戰中勝出,著實讓人大吃一驚。

“我對攜手《金融時報》這個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新聞機構感到非常驕傲。”日經新聞社董事長兼社長喜多恒雄稱,“我們擁有共同的新聞價值觀。”培生CEO 約翰·法倫(John Fallon)隨後在聲明中表示,培生集團對能擁有《金融時報》近60年倍感榮幸。

至於出售《金融時報》的原因,法倫表示,在移動以及社交媒體爆炸性增長的當下,培生已到達了媒體業務發展的轉折點。在新環境中,確保《金融時報》繼續盈利和成功的最佳方式便是讓其歸屬於一家全球性的電子新聞公司。

考慮到雙方還有些管理制度方面的調整等因素,收購將在今年第四季度全部完成。

養不起不如賣了

對於培生集團而言,之所以要將旗下的老牌財經大報出售,除了集團業務的轉型,即向教育領域深入探索外,還不乏在財務上的壓力與困境。早在2012年,就有傳聞培生集團將出售《金融時報》,但隨即被其高層否認。

據英國發行量審計局(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公布的數字顯示,《金融時報》的銷售額從2008年至今一直在走下坡路。以2008年的數據為例,當時工作日期間從英國報攤上售出的《金融時報》總量約在9.2萬份,2010年這一數字下降為6.6萬份,今年截至5月,這一數字僅為3.6萬份。

《金融時報》紙質版銷量

同時,發行量審計局還分析了紙質版《金融時報》銷售的組成。除了報攤銷售,還包括個人訂閱、公司訂閱以及折價出售。但發行量審計局預計,今年這幾部分的銷量不高,比如,個人訂閱部分僅為6000份,公司訂閱為4000份。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詢培生集團的財報中發現,2014年,培生集團凈利潤從2013年的5.38億英鎊下跌至4.7億英鎊。而經過調整之後的運營利潤在不包括重組成本的情況下下跌5%,至7.2億美元。培生集團的數據還顯示,去年《金融時報》的銷售額在3.34億英鎊,僅為整個集團利潤貢獻7%不到。

在2014年財報中,結合紙質版和網絡訂閱,《金融時報》的訂閱量還是呈上升趨勢,但相比互聯網對紙質版的沖擊,網絡訂閱產生的利潤占《金融時報》總利潤的70%。去年紙質版核網絡版的總訂閱數量為72萬份,而紙質版僅占22萬份不到。

為了進一步維持現有的訂閱量,培生集團也不斷在《金融時報》業務板塊創新,比如開發各種相關app,以期吸引更多讀者,彌補紙質版訂閱量的下滑。在集團自身每況愈下的財政壓力下,還要維護《金融時報》高成本的運作,對於培生集團而言,多少顯得有些力不從心。至少在培生集團看來,與教育培訓相關產業的連錢速度更快。

此外,伯恩斯坦(Bernstein)研究公司的分析師阿斯佩西(Claudio Aspesi)指出,《金融時報》還存在龐大的養老金赤字問題。盡管《金融時報》本身並沒有透露具體的赤字數額,但阿斯佩西認為這一數字不下百萬英鎊,這也是在此次交易中,培生集團要求日經全額現金支付的原因之一。

未來何去何從?

接手《金融時報》的日經新聞社之後將如何布局,目前尚不可知。不過,在交易達成的一刻,就有人驚呼,日經用8.4億美元收購銷售額僅在3億美元左右的媒體,值得嗎?至少這筆交易對培生集團的股東而言是個利好。當天消息出爐後,培生股價上漲1%。

2013年7月以來培生股價

有分析認為,日經之所以此次大手筆收購《金融時報》體現了其“走出日本”,進軍英語市場的雄心。的確,在英國,日經並不為多數讀者所知。這家土生土長的日本媒體是日本全國第一大財經新聞大報,擁有140年歷史,比《金融時報》127年的歷史還要長13年。其日均發行量在300萬份左右,網絡訂閱量約在40萬。盡管日經新聞社在發展進程中將觸角伸及廣播、大數據服務等,但數據顯示,去年的凈利潤約為8000萬美元,與2013年相比下滑10%。

為了拓展國際市場,增加非日本籍的用戶,2013年,日經就創辦了英文版的《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其載體為網絡版和紙質雜誌。

但在互聯網時代,紙質閱讀受沖擊是普遍的現象,日本媒體業也不例外。因此,許多日本新聞媒體的主編和出版商都擔心,所在的媒體缺乏應對互聯網時代挑戰的數字化技術。因此,日經此次收購《金融時報》某種程度上也是學習後者在互聯網時代生存的技巧。畢竟,網絡訂閱產生的利潤占《金融時報》總利潤的70%。

交易落定後,《金融時報》內部也引發軒然大波。在與員工進行的電話會議中,法倫反複強調,相信日經會尊重編輯的獨立性等《金融時報》固有的原則。不過,一些專欄作者也很樂觀地應對即將到來的變化。專欄作家愛德華·盧斯(Edward Luce)就第一時間在推特上寫道:“日本,現在是我最喜歡的國家。”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11

不堪房價重負 港人轉戰馬來西亞

春節前夕,香港街頭,湧動的人群中,除了 “買買買”的遊客,就是眼神迷離的地產經紀。在售樓處附近,幾乎每個街口就有20~30名地產代理舉著樓盤宣傳冊在賣樓。

隨著香港房價的節節攀升和推出房源的逐漸減少,加上特區政府對二手房買賣的限制,很多地產經紀面臨失業的風險,一些地產代理為了做生意,甚至不惜大打出手。

香港地產代理監管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持有香港地產代理牌照人數達到40648人,但目前香港市場推出的房源,只有幾百套。

由於對香港樓市不知所措,無論是香港的買房者還是地產經紀人,很多人開始轉戰馬來西亞吉隆坡、泰國曼谷等東南亞城市的房產。

代理馬來西亞樓盤

每年,在香港做測量師的Eric和Ray都會相約一起去馬來西亞度假,而最近,他們到馬來西亞的目的已經不一樣了,他們是去看房的。

近日,香港的樓價繼續節節攀升,令越來越多的人都難以負擔。根據美國物業顧問機構Demographia發布的年度世界住宅可負擔程度調查,香港樓價以平均家庭收入的18.1倍成為全球最難以負擔的城市,一個家庭需要不吃不喝18.1年才能買到一個居住單位。

而與香港只有4小時航行時間的吉隆坡,幸福指數似乎要高出很多,根據上述報告,吉隆坡的這一指數只有5.4,而以香港人的收入計算,馬來西亞的房子“踮一踮腳尖”就可以夠著。

在經過幾輪實地考察以後,Eric和Ray與一名馬來西亞房地產商成為了朋友,這位房地產商向他們詢問了香港的整體樓市情況,並詢問他們是否有興趣代理這一樓盤。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在做了幾輪商業計劃書後,他們順利地拿下了位於吉隆坡市區的一個24億港元樓盤的獨家代理權,並且馬上辭職轉做地產代理。

實際上,馬來西亞房價在過去十幾年以來,一直呈現穩步上升的情況。數據顯示,馬來西亞樓價從2000年以來就不斷上升,2009年至今,年複合增長率在8.06%,買家如果付全款,預計6年半就可以獲取凈利潤約70%至133%。

馬來西亞財政部《2016年馬來西亞房地產展望報告》指出,馬來西亞第一季度的房價指數增長率達到7%,整體增長相對平穩。

除此之外,馬來西亞政府在2010年9月25日推出經濟轉型計劃(ETP),將以1720億林吉特(1林吉特約合人民幣1.54元)打造“大吉隆坡”,讓吉隆坡在2020年躋身全球20個最宜居的城市,同時成為世界經濟成長率最高城市前20名,這一政策也成為了馬來西亞各大房地產中介的“大賣點”。

飛騰國際物業有限公司創始人龍子康對第一財經稱,馬來西亞的房子分為永久產權和非永久產權,這與中國香港、內地的情況都不一樣,如果是永久產權的房子,則可以長期持有,由於馬來西亞教育制度與法制跟香港類似,很多香港客戶都透露了去馬來西亞定居的想法。

盡管馬來西亞沒有投資移民計劃,但從2014年開始,海外投資者就可以通過“我的第二家園計劃”申請在馬來西亞的居留權,符合資格的外國人可以獲得10年多次入境社交簽證,以便長期居留在馬來西亞。在成功申請後,只要購買50萬林吉特(約為77萬元人民幣)以上的住宅,在當地銀行申請貸款時,按照申請的財務狀況,可以獲得90%的貸款。

香港樓價節節攀升

據龍子康介紹,公司代理的某個位於吉隆坡的樓盤,一套實用面積為80平方米左右的樓盤,只需要大約200萬港元,而同樣在香港,200萬港元可能只能買一個廁所,這樣的生活質量吸引了很多香港“金主”,連龍子康和公司員工都忍不住要買來做度假用。

隨著香港近年樓價不斷上升,很多香港人都選擇到海外買房,除了馬來西亞以外,曼谷等東南亞地區都是他們的選擇。

根據Demographia報告,在92個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中,香港連同其余25個城市的樓價被視為“極度不可負擔”,比起第2名的悉尼(12.2倍)及第3名的溫哥華(11.8倍),香港這一指數顯得高不可攀,也表明香港樓市的情況正嚴重惡化。

盡管香港特區政府近年來連出大招整治樓市,但見效不太明顯,根據中原地產發布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2016年1月4日開始的一周,香港中原城市領先指數達到134.41點,到2017年1月9日的一周,這一指數已經升至144.16點,同比上漲了7.3%。

世邦魏理仕香港、華南及臺灣研究部主管陳錦平稱,香港特區政府雖然全年都在推出樓市調控政策,但樓價幾乎沒有下跌,他預計,由於未來每年住宅供應量不多於2萬戶,再加上中資機構及內地人赴港置業,都將推動樓價上漲,預計今年樓價還有個位數的升幅。

需求上升的同時,正在出售的樓盤卻顯得明顯不足,近期香港有幾個新樓盤出售,幾乎都是一房難求的狀態。在剛剛截止銷售的中海外樓盤“啟德一號”中,啟德一號2期累計最少2100張認購書,超額認購超過13倍,意味著平均14人搶1套房。

香港這樣的樓價上漲速度,讓同為飛騰國際物業創始人的劉振衡感到迷茫,由於對香港樓市的不知所措,以及期待值與現實的差距甚大,劉振衡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馬來西亞的房產。

馬來西亞樓市沒有想象中的好

不過,從2016年上半年的銷售情況來看,馬來西亞的樓市並沒有想象中的好。根據馬來西亞財政部房產估價及服務局公布,馬來西亞2016年上半年房地產交易量為16.3萬宗,同比下跌7.1%,房地產交易總額為64.83億林吉特,同比下跌11.5%。

另一方面,馬來西亞的豪宅滯銷情況也很嚴重,在2016年第二季度,已竣工但滯銷的住宅房產達到13829間,總值為73億林吉特,其中100萬林吉特以上的房子,滯銷量增加51.7%至1717間,而50萬至100萬林吉特的房子,滯銷量則增加11%至2859間,意味著其實這類房產並不好賣。

盡管,很多中介能夠提供保證租金回報率約6%的水平,但其實除了6%的回報率,匯率風險也是其中需要考慮的因素。數據顯示,從2016年初至今,林吉特對人民幣由高位1.6992跌至1.5463,跌幅接近9%。

而自從美國在2016年12月宣布加息後,包括馬來西亞在內的新興市場貨幣都在貶值,美元對林吉特曾經創下了1998年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如果以港幣計算,林吉特在2016年已經由4月時的高位每1林吉特對2港元,回落至12月底的每1林吉特對1.73港元的水平。

如果以一套200萬港元的房產計算,扣除本身資本升值的部分,那麽光是匯率損失,就讓這一房產貶值了13.5%,即便有6%的租金回報率,還是有7.5個百分點的虧損。

另一方面,在馬來西亞買房,如果前5年買賣需要繳納30%的房屋增值稅,意思是,如果買房時房價為100萬,但賣出時房價達到500萬,就需要繳納120萬的房屋增值稅,稅率非常高。但如果5年後再買賣,只需要繳納5%的房屋增值稅。

此外,龍子康稱,由於缺乏對當地法律、開發商的了解,在海外置業的時候,還應該擔心的是買到爛尾樓,如果開發商過去沒有賣房的記錄,買房者就需要小心,很可能會出現爛尾的情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681

白宮官員爆料「通俄門」壓力大認炒科米如釋重負 特朗普:他是癲佬

1 : GS(14)@2017-05-21 13:16:00

■白宮文件顯示,特朗普曾向到訪的俄外長拉夫羅夫(右)親證,將科米革職有助自己解壓。美聯社



美國總統特朗普昨天展開首次外訪行程,卻未能拋開紛擾是非,前腳未出國門,後腳繼續被「通俄門」絆住。傳媒引述白宮官員指,特朗普親口向俄羅斯外長承認,聯邦調查局(FBI)調查「通俄門」讓他大受壓力,開除局長科米令他如釋重負。白宮未反駁報道。若紀錄準確,這番話顯示特朗普有妨礙司法的意圖。



特朗普在本月10日、即科米被撤職翌日,於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晤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和俄羅斯大使基斯利亞克。據《紐約時報》報道,白宮有報告概述了會面過程,並記錄了特朗普談論了有關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特朗普團隊涉及通俄等指控。「因為俄羅斯,我承受着重大壓力。現在消除了。」特朗普出言不遜:「我開除了FBI局長。他有神經病,真正的癲佬。」他並強調自己「沒有被調查」。《紐時》指報告是以當時在橢圓形辦公室內的人所記摘要寫成,作為該次會面的官方紀錄。一名官員向《紐時》讀出特朗普說過的話。另一名官員確認了報告大致內容。這場會面引起的爭議不絕,早前已爆出特朗普向兩名訪客洩露了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的機密情報,且未有先徵求情報來源的以色列。而會面未讓美國記者採訪,卻准許俄羅斯傳媒在場拍照,亦惹批評。


斯派塞未有反駁報道

白宮發言人斯派塞發聲明,未有反駁這次報道內容,只說科米將調查政治化,令特朗普「在跟俄羅斯交手及談判方面承受不必要壓力」。而特朗普談「壓力」這一番話,進一步證明他開除科米,主因是想阻撓FBI調查其團隊與俄羅斯的關係。特朗普早前接受電視訪問,親口說有關俄羅斯的調查是他開除科米的考量之一。白宮之前一再強調總統是按副司法部長建議炒科米,並發佈司法部一份備忘錄,由副部長羅森斯坦撰寫,當中指科米不當處理前國務卿希拉莉「電郵門」事件調查。但事實是特朗普早在當選後已考慮開除科米。背了黑鍋的羅森斯坦前日就到國會作閉門簡報,聲稱是在本月8日,亦即特朗普開除科米前一日,得知特朗普想除掉科米,而向自己尋求建議,但他堅稱所寫備忘錄並非為了給解僱科米找理由。在司法部公佈的羅森斯坦供詞中,他聲稱儘管本身喜歡科米,但「我認為換人是恰當的做法」。多名與會議員不滿羅森斯坦回答問題處處防備,無法令人信任。


科米應邀聽證會作供

與此同時,丟官後一直緘默的科米,已接受參議院情報委員會邀請,在公開聽證會上作供,日期將在本周決定。他的朋友、布魯金斯研究所研究員威特斯在網誌中披露,早在3月科米已講過懷疑特朗普故意當着人前跟他表現友好。另外,威特斯說當時科米表明對羅森斯坦獲提名做副司法部長有疑慮,認為他是個「求生者,而能夠捱過多屆政府,必然是因為有做妥協」。美聯社/路透社/美國《紐約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21/200281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840

華人區露宿者之家不蓋了!居民:如釋重負

1 : GS(14)@2017-06-25 09:31:21

爭議多時的洛杉磯坦普爾市(Temple City)金悅酒店(Golden Motel)改建露宿者之家的方案終於有結果,在原定21日舉行聽證會前夕,非營利機構Mercy Housing周一於網站公布項目將不會繼續進行,主力反對此項建案的「聖蓋博谷維權會」負責人指,坦普爾市居民終於可以放下心頭大石。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據Mercy Housing為此建案而設的網站中提到,由於金悅酒店仍有另外2位潛在買家,提供更吸引的價錢,等不到Mercy Housing花時間去更改土地用途並與鄰近居民協商,交易最終告吹,而21日的聽證會亦不會舉行,記者找過Mercy Housing的負責單位,截稿前沒有進一步回覆。不過記者走訪過金悅酒店,員工私下表示,老闆不願接受訪問,但他的了解是Mercy Housing退出這場交易。而到底是Mercy Housing抑或金悅酒店方面中止交易,至今仍無法確定。唯一確定的是,該酒店不會改建成露宿者之家,主力反對建案的坦普爾市居民可謂「大獲全勝」。就此方案而組成了「聖蓋博谷維權會」(San Gabriel Valley Concerned Residents)的委員Alice Sze表示如釋重負,原本仍然在努力預備21日聽證會的資料及意向,現時可以休息一下。「我們不是不支持可負擔房屋(Affordable Housing),華人亦是社會一份子,但選址方面要選得小心,如果是在密集的住宅區,或有好多孩子,政府應該考慮對居民起居生活的影響。」有2家幼稚園在坦普爾市附近的許校長表示,周一收到消息時很多居民都不太相信,所以再三向洛杉磯縣確認,她表示雖然這個計劃已經完結,但由於H提案通過,未來會在市內多處建露宿者之家,所以「仍然不能開心得太早」,她更語出驚人表示「我個人認為,房屋並不是解決露宿者的最效方法。」
Alice表示現時維權會所籌得款項及未來發展仍然未有定案,要擇日再開會討論,她嘆今次事件讓她上了寶貴一課,「以前對於社會或身邊事不會太關注,這件事令我學會了很多,自己身邊的事或華人身邊的事,其實都要知道,並學會自己維權,一定要了解多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24/200672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7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