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留守兒童回訪報告】貴州平浪:書不缺,教閱讀的老師缺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008

面對有書沒有老師的圖書館,平浪小學的校長既高興又犯愁。(南方周末記者 鄒雨茉/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6月1日《南方周末》)

湖北鶴峰:“憑感覺”式的心理輔導無法解決孩子們成長煩惱,急需專業社工支持。

四川南充:一個“童伴媽媽”要做的事情很多,希望有更多“童伴媽媽”加入進來。

●貴州平浪:平浪完小已經收到了四萬余冊圖書,目前的問題是,“缺能管理好的人。”

“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把孩子放在學校一年都不聞不問,親情嚴重缺失。應該喚起他們的責任,不拋棄自己的孩子,不能把撫養和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社會和學校。”

2016年南方周末記者采訪點(梁淑怡/圖)

課間鈴聲響起,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平浪鎮中心完全小學(以下簡稱“平浪完小”)不足50平方米的圖書閱覽室陸續坐滿了學生,這是近幾年里最讓校長羅定國欣慰的一件事情。通過網絡募捐,越來越多的圖書和書架書櫃被源源不斷地郵寄到平浪完小和平浪鎮其他的小學。

羅定國說:“農村留守兒童是暫時的,等他們離開學校進入社會,真正能幫助他們走遠的是從閱讀中汲取的善良心靈。”

2016年3月,南方周末記者第一次來到平浪完小(詳見2016年3月24日南方周末刊發的《貴州:大山里的圖書館——“我想到的辦法,就是多讀書”》)。時隔一年,學生們的閱讀興趣依舊濃厚,教室內和走道上也新增了圖書架,學校另外開辟了一間屋子作為圖書儲存間。五年級的學習委員劉子怡在黑板上給同學安排了午休計劃:“可在圖書館安靜看書。”

同時,這所由董明珠捐資建造的希望小學的硬件設施也日益齊全,籃球架、乒乓球桌、多媒體設備(又名“班班通”)……面對這些改變,羅定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農村孩子的基本學習和生活條件都已經不是問題,但鄉村教育不能僅限於此。”

2017年,都勻市即將迎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相關驗收,羅定國每周都在準備應付檢查的材料,但他對此並不抱希望。此外,他還有很多新的擔憂。

管理跟不上

捐書的設想,從想到做,還是容易的。自2014年羅定國通過名為《點亮孩子的希望》的微博文章向社會發出捐書呼籲後,平浪完小已經收到了四萬余冊圖書。但目前的問題是,“不缺書,缺能管理好的人”。

10分鐘的課間休息,二年級的3名學生從圖書儲藏間搬來一摞還未清點的圖書,將它們一本本地擺到圖書架上,但他們不知如何整理、分類。

早在2014年的暑假,華南農業大學支教團來到平浪完小,教這里的孩子如何整理圖書。該校心理輔導中心老師林媛表示,新書種類繁多,如何整理,需要老師們進行指導和引導。如何讀書也需要專門的人進行引導,“讓孩子們真正把閱讀變成一種習慣和愛好。”在一個月的時間里,林媛帶領大學生們通過將課堂內容與圖書館的書本相結合的方式,推薦一些書籍,引導孩子們有目的地去圖書館尋找。每天下午,他們還安排小型讀書會,讓兩個學生分享自己看過的覺得有意思的內容。

目前,這所大山里的圖書館工作基本上都壓在特崗語文教師林霞的身上,操場旁的優秀讀書筆記展示欄就是她近期開展的活動成果。

但羅校長覺得大學生太年輕,缺少經驗和方向性,也不太註重文化底蘊的積累。“我們的老師工作態度很負責,但是他們並不是每個人都在工作和家庭之余有更多的精力去看書,也無力分身去和每一個孩子用心交流。”

特崗教師是2006年國家為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促進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創新教師補充機制,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逐步解決教師總量不足和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面向高校畢業生實施的一項招募計劃。目前平浪完小有6名特崗教師。

南方周末記者先後走訪了3所鄉鎮小學,都沒有看到引導學生閱讀的老師,只有學生自己在翻閱。

師範學校畢業的林霞坦言:“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教這些孩子去閱讀,因為沒有接受過培訓。”望著藏書室堆積如山又未經分類整理的圖書,她嘆了口氣,“整理圖書的工作很瑣碎,也複雜,難以應付。”

但是看到孩子們閱讀熱情這麽高,林霞還是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滿足感和成就感。談到外出學習的時候,她臉上透露出興奮,希望有更多這樣的機會。

在平壩小學,學生排隊打飯早習以為常。(南方周末記者 鄒雨茉/圖)

教師資源不足

三四年前,平浪完小部分學科的教學質量可以與市里小學相匹敵。都勻市平浪鎮平壩小學(以下簡稱:平壩小學)也有專門教授英語、音樂、美術課的老師。如今,這些都沒有了。

羅定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其原因是,能力好的教師都被調到市里去了。在他看來,特崗教師還需要較長時間的歷練。但對於大多數特崗教師來說,鄉鎮小學並不是他們理想中的歸宿,在城里的學校雖然壓力大,但有更多上升空間。

經過羅定國多次挽留,本可以抽調到市里學校的德育主任李燕暫時留了下來,她是這所學校唯一一名音樂專職老師。采訪當天,李燕正在給學生們排練舞蹈,準備參加市級比賽。她已經在這里任教16年,每天往返於30公里外位於都勻市區的家。

采訪期間,年近四十的語文老師楊菊芝在平浪完小上完了最後一堂課,她終於爭取到調到市里小學的機會。“去市里教書並沒有多少好處,工資一樣,壓力反而更大,暑假還要在網上看視頻學習,重新備課。”但是她更珍惜可以陪兒子一起生活的時光。

目前,平浪完小一共有24名老師,其中6名為特崗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無法滿足素養教育和心理咨詢的需求。

雖然都勻市教育局要求針對農村留守兒童設立心理咨詢室,但由於教室和教師資源的匱乏,南方周末記者走訪的平浪鎮三所小學都無法落實。

林媛表示,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少成人的陪伴和與他們的心靈交流,隱藏著的心理上的困擾和問題會在青春期或者進入社會之後表現出來。“如果一個人在幼年時行為沒有得到成人的指導和規範,有可能他成年之後,便會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或違反社會規則的方式去尋求問題的答案,以達到自己發展的目的。”她直言,現在很多留守兒童長到初中便早早輟學,進入社會後,其犯罪率和違法率明顯高於城市兒童。

高盛是羅定國口中會撒謊的問題學生。出生後其父母離異,母親改嫁外鄉,高跟隨父親生活。在父親外出打工期間,他獨自一人居住在新蓋的平房里,自己上學,洗衣,做飯。前段時間,因為與在外務工回家的父親發生沖突離家出走,在山上不吃不喝地度過了兩天。

他在敘述這些事情的過程中,不停地啜泣。他說自己喜歡上學,希望爸爸媽媽可以和好,陪他一起生活。

在農村,即便孩子身邊有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可監護人的教育能力有限,還沒有時間和能力去思考孩子的心靈陪伴等問題。因此,在羅定國看來,合格的或優質的家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在浙江嘉善縣等地開始啟動的“家長學校”,目前在平浪鎮仍停留在掛牌階段,沒有開展實質性工作。 面對留守兒童問題,羅定國最後說,現在他能做到的還是讓孩子們多讀書。

2016年3月24日南方周末版面。(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發展不均衡

南方周末記者先後走訪了平浪鎮平浪完小、平壩小學和三聯小學,以及位於城鄉接合部的都勻十三小(以下簡稱:十三小),其中十三小是都勻市政府掛牌的留守兒童寄宿學校。

十三小配備有心理咨詢老師,而兩所村小則只有語文和數學老師,三聯小學的需求則還停留在添補課桌。平壩小學的班班通是市里學校用過的舊設備,需要經常維修才可以正常使用,而黑板則因長期使用太過光滑不易書寫。

作為平浪鎮占地面積最大的村小之一,平壩小學這名工作人員希望能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活動空間,而不是現在的水泥跑道。此外,按照國家給每個學生一學期300塊的資助,只有120名學生的三聯小學一學期能拿到2萬-3萬的教學經費,校長宋光方表示只能維持基本運轉,無力購買其他教學用的活動器材。

這四所學校唯一的共同點則是留守兒童的數量均逐年減少。以平浪完小和十三小為例,2017年新統計的留守兒童數量分別減少了25名和42名。減少的原因來自高年級學生的畢業和打工父母的回歸。

南方周末記者在2016年采訪的留守兒童陳文就已經擺脫了這個身份。2016年5月,他的父親和繼母從外地回到了平浪鎮,從事養殖工作。然而,長期留守的後遺癥並不能馬上消除。陳文的父親陳國兵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孩子成績一直不好,比較難溝通,按照老師要求督促他寫作業、不玩手機的效果並不大。”

采訪當天,陳文的班主任,五年級數學老師劉瓊剛給陳國兵反映了陳文喜歡打瞌睡的問題。劉瓊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家長回來後,這個學生的情況有一定改觀,已經不會再曠課,但是他本身基礎不好,長期和外婆一起生活,缺少管束,一些不良習慣比較難改。”

此外,南方周末記者註意到,2014年新成立的十三小在掛牌留守兒童寄宿點後,還沒有配備校舍、食堂和校醫,現有寄宿的49名留守兒童只能前往隔壁的五中就餐和就寢。

十三小德育主任陳慶芳介紹:“都勻市政府在2015年把都勻五中和十三小整合為關愛工程寄宿制學校並予以授牌後,發動各鄉鎮送過來的一批留守兒童,他們的行為習慣與城市里的孩子差別較大,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副校長洪敏表示:“如果留守兒童能夠就近入學會更好,他們成長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關愛。很多留守兒童的父母把孩子放在學校一年都不聞不問,親情嚴重缺失。應該喚起他們的責任,不拋棄自己的孩子,不能把撫養和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社會和學校。”

好的教學資源和好的成長環境,對於平浪鎮的留守兒童似乎無法兼得。“真正重要的不是留守兒童的口號和標簽,而是在資源上真正做到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羅定國說。

(文中劉子怡、高盛、陳文均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236

IB:不讀死書不代表輕鬆

1 : GS(14)@2012-10-28 09:05:4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28/18050888
Kaylie是IB課程下的勝利者,在45分滿分中,考獲41分佳績,文章見報之日,她已身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修讀數學。Kaylie的故事並不曲折,讀書成績一向很好,自小在愉景灣長大的她,英語流利,在島上的聖公會偉倫小學畢業後考入拔萃女書院。然而一山還有一山高,在女拔內,她成了平凡一族,讀書中上,但總是拿不到最高分。

Kaylie說因想有改變,所以轉讀李寶椿。
花半年準備四千字長文
中五末代會考後,她決定放棄轉制後首年的中學文憑試(DSE),報考IB名校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我一直都在傳統學校讀書,覺得夠了,多讀兩年,估計也不外如是。我想要有change(改變),發掘自己未被發現的一面,多點瞭解自己」。或許是因為Kaylie求變的強烈意欲,正好與IB講求改變世界的理念不謀而合,她終於成了李寶椿的一員,而一些與她一同報考而校內成績較她優勝的同學反而考不上。
優秀的IB學校都強調挑選學生不全以成績作考慮,讀死書者尤其免問,因為兩年制的IBDP真是要求多多。除考試外,校內評核佔兩至三成分數;修讀六科,另加一篇用至少半年時間準備、類似大學論文的四千字長文(Extended Essay);一篇近二千字有關知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的文章;還有參與一定時數的創意、活動、服務(Creativity、Action、Service)課外活動,課程要求持續參與,不能學期初或學期尾預先完成或滯後趕工。
Kaylie認為,本地傳統學校的課程與IB課程完全是兩回事,「以前只懂讀書,因為教的考的只會按著課程大綱進行,女拔萃其實已十分著重課外活動,但始終在制度的箝制下,很難有全面的發展」。在傳統學校讀了超過十年,轉讀IB,「學業上冇咁辛苦,但其他方面要做得很足」。
IB另一個好處,是很多大學會以學生最後一年的預計成績作有條件取錄,尤其是美國的大學,只要你不是失準太多,一般在預科第二年的學期初已穩袋名校入場券,這對考生安心應考有很大幫助。Kaylie經校內老師評估分數已達41分,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的精算系均已為她預留學位。據瞭解,英國的牛津、劍橋,以及美國長春藤大學,一般取錄至少考獲42分的學生;港大、中大醫學院及法律學院也需42、43分;經濟系約需37、38分。
...
單對單補習每小時千元
因為課程內容相當形而上,加上評分主觀,老師的質素成了學習得好壞的關鍵。然而在全球、尤其是亞太區IB課程急速膨脹下,IB老師全線告急。在香港,更多了補習社搶奪人才。香港有兩三間專為IB、SAT、英國會考等課程補習的名校,IB名師都是考獲超過40分的IB尖子,星級導師一級收費,單對單每小時補習費近千元,即使以小組形式進行,每小時也盛惠400元,還有1,600元一小時的升學輔導。「有些同學六科都會補習,加上Extended Essay及Theory of Knowledge,每星期補習開支至少五、六千元吧!」Vicky難免會慨嘆自己並非技不如人,是財不如人而已。
然而補習社一般是把考題生吞活剝,十分違反IB全人教育的精神,但落在香港這片凡事講求競爭的土地,求學無可避免變了求分數。「他們會不斷操練過去的試題,最厲害是背誦marking rubrics(評分準則),答題每中一個rubric便可得分」。在高分壓力下,Vicky坦言,若有機會重選一次,不會再興趣行先,選科先決考慮是「易過」,六科中,會在第六組科目中選一科,譬如美術、音樂或戲劇,以試前作品評分,至少考試時可少兼顧一科。

2 : GS(14)@2012-10-28 09:07:0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28/18050893
男拔成為後起之秀

走進男拔位於旺角加多利山的校園,放眼綠草如茵。IB主樓自成一隅,三級學生合共不過180人,令學習空間更自由。一次訪問,輪流迎接我的除了校長鄭基恩,還有五至六位老師,可見校方的確十分重視IB這個初生嬰兒。「IB強調自我探求知識的精神,與男拔的宗旨一致」。鄭基恩透露,學校約在八、九年前開始研究引入IB,除因課程提倡全人教育外,也因為學生在中五後逐漸流失,當中不少正是轉讀IB,「與其要他們轉校,倒不如自己留人」。
萬事起頭難,最難莫過於聘請高質素的老師。鄭基恩表示,因錢銀有限(這點相信是相對龐大的基建開支而言),薪酬只能參考聘請外籍英語老師的薪級表,要與全球學校競爭的確不易,幸好校園內建有宿舍,「其他學校即使提供萬多元的租金津貼,也租不到如此環境優美的地方」。男拔現有約25名IB老師,當中4至5人為IB考官,對課程發展、評分標準等掌握得一清二楚,相信這是令學校在IB界平地一聲雷的關鍵。
外界總質疑男拔首年IB成績出眾,是因為只準成績好的學生轉制,本身底子夠厚,考那個試都出類拔萃。這點無疑是把老師們的努力看扁了,跟學校的中英數老師都談過,的確感受到他們教學的熱誠與滿足感。任教IB經濟科的訓導主任胡家麟強調,成績只是收生標準之一,學生的個性是否適合也很重要,「有些成績很好的學生也被拒絕了」。該校的IB課程行三年制,入讀預科之前,要修讀一年由校方自行設計的Pre-IB課程,名額60個,其中約取錄50名男拔中三學生。

港生數學強英文弱

由傳統課程轉讀IB,學生在數學方面表現最優秀,來自新西蘭的數學老師Vladamir Plachkich形容:「這裡簡直就是天堂。」他指學生的分析力強,歸功於初中的傳統課程教導得宜,知識基礎打得好。反而英文是弱項。老師Rebecca Jessup解釋,男拔學生英語水平在香港而言已相當不俗,但IB評分是全球性的,競爭對手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港生最吃虧的是甚少接觸英國文學,「我一度擔心會有學生不及格,幸好全部平安過渡,部份人還取得佳績」。
關於中文,我一直疑惑,同時修讀IB的中英文課程A,取得一個所謂的雙語文憑,到底有何作用?大學取錄學生,還不是只計算六科總分?何不改修容易得多的中文課程B?在男拔老師眼中,我這個無疑是弱者的想法。胡家麟強調,男拔一向追求卓越,學生目光會放在牛津、劍橋等名校,入學競爭激烈,中文課程A未必會被列為必修科,但大學會考慮學生是否「take a easy way」。中文課程A確是極富挑戰性的一科,同時任教新高中及IB中文科的陳老師說,中文課程A的程度,差不多等同大學一年級的水平。取得雙學語文憑的,無論如何都是尖子。

李寶椿為龍頭大哥

相對於拔萃男書院的卓越為本,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聲言著重天下為公。位於馬鞍山的校園為慶祝聯合世界書院創校50年及香港李寶椿成立20週年,四周掛上了色彩繽紛的心意卡,是學生們響應國際和平日而寫下的心願。更顯眼的是牆上掛上大大幅橫額:天涯若比鄰。迎面而來的學生包括各色人種,女同學的背心熱褲,當然較男拔的白色男生校服有活力。
該校每年取錄50名本地新生,餘下70個學額給予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多年來,港生成績都優於外地學生,譬如今年若單計本地學生的表現,平均成績其實高達38.88分,是香港眾校之冠。校長艾德華(Arnett Edwards)透露,本地生多數來自傳統名校,但也有來自「一般學校」的,譬如張祝珊、元朗鄉議局中學、荃灣公立何傳耀、循道、陳瑞芝、林裘謀等(當中大部份都是英中名校),還有部份來自本地國際學校。
要考入李寶椿,實在要有過關斬將的勇氣與實力,據剛畢業的Kaylie透露,考生先要參與一個三小時的學科測驗,約600名報考者中,一半「肥佬」;然後是一整天的挑戰日,像幼稚園面試一樣,基本上以玩遊戲為主,考官從而觀察各人的EQ、與人合作解難的技巧、是否有領導才能等,最後一關是面試。

是但男女難被選上

艾德華強調,收生時「成績不是唯一和首要的考慮因素」,學校更著重學生是否有熱誠(passion),「他們在報考過程中,要顯示出對週遭事物的熱誠,譬如以一己之力,可以如何改變世界」。凡事沒主見的是但男是但女,很難被選上。
艾德華尤其呼籲來自「一般學校」的學生要有夢想,排難而上,「我們希望取錄更多來自香港不同學校的學生,令學校的組成更多元化,這才能反映出我們紮根於此,與社會上各階層的組合成份一致」。李寶椿屬寄宿學校,每年學費高達22萬元,較男拔萃的5.8萬元(另寄宿月費5,250元)還要富貴,普羅大眾根本難以負擔。幸好有一個非常慷慨的獎學金計劃,基本上家庭年入少於30萬元的無殼一族,可獲全費豁免;年入70萬元的也可獲六六折收費。
當了多年IB龍頭大哥,突然冒出一班本地直資學校競爭對手,聖保羅男女中學明年將有首批IB學生應考,艾德華堅持李寶椿的特色是國際化。聯合世界書院屬下共有12間學校,分佈歐洲(5間)、美加(3間)、非洲(1間),亞洲三校分別位於香港、新加坡及印度。德國新校將在2014啟用,北京與以色列的建校計劃也將上馬,其聯校網絡的名氣,是超越香港地域的。
3 : GS(14)@2012-10-28 09:07:2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1028/18050890

IB學制Q&A
4 : 寧采臣(25759)@2012-10-28 09:44:39

入得女拔同聖保羅男女真係頂班馬, 真係first-mover
5 : GS(14)@2012-10-28 09:56:07

4樓提及
入得女拔同聖保羅男女真係頂班馬, 真係first-mover


有錢或者好聰明,讀左就肯定有個保障啦
6 : 寧采臣(25759)@2012-10-28 09:59:05

5樓提及
4樓提及
入得女拔同聖保羅男女真係頂班馬, 真係first-mover

有錢或者好聰明,讀左就肯定有個保障啦


唔一定讀ED先出頭, 佢地可能無street intelligence哈哈
7 : GS(14)@2012-10-28 10:11:03

6樓提及
5樓提及
4樓提及
入得女拔同聖保羅男女真係頂班馬, 真係first-mover

有錢或者好聰明,讀左就肯定有個保障啦

唔一定讀ED先出頭, 佢地可能無street intelligence哈哈


d古惑野唔學好過啦,學左驚他們對個世界絕望
8 : 寧采臣(25759)@2012-10-28 10:13:19

7樓提及
6樓提及
5樓提及
4樓提及
入得女拔同聖保羅男女真係頂班馬, 真係first-mover

有錢或者好聰明,讀左就肯定有個保障啦

唔一定讀ED先出頭, 佢地可能無street intelligence哈哈

d古惑野唔學好過啦,學左驚他們對個世界絕望


但佢地唔明白世界係唔完美
9 : GS(14)@2012-10-28 10:21:01

呢種過程需要幾年,他們出來打工就會明...如果過得到呢關,他們會好勁,勁的程度令人驚...否則就一世趴在呢度
10 : 寧采臣(25759)@2012-10-28 10:22:23

9樓提及
呢種過程需要幾年,他們出來打工就會明...如果過得到呢關,他們會好勁,勁的程度令人驚...否則就一世趴在呢度


好認同, 要適應落差, 社會上太多猛獸
11 : GS(14)@2012-10-28 10:23:25

10樓提及
9樓提及
呢種過程需要幾年,他們出來打工就會明...如果過得到呢關,他們會好勁,勁的程度令人驚...否則就一世趴在呢度

好認同, 要適應落差, 社會上太多猛獸


都是一場戲,盡左力就算啦,不過如果大家都是咁,唔知呢個世界會變成點?
12 : greatsoup38(830)@2012-11-04 15:04:2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21104/18056587


剛剛完成了一個關於國際文憑課程(IB)的專題報導,一直以為自己當了五年IB家長,理應對這題目手到拿來,但經過與資深教師及學生不斷的討論與探索,發現自己對這學制原來一知半解,實在汗顏。尋根究柢期間,出現了一個令我相當困擾但始終抓不緊答案的問題:到底IB一條龍好不好?當日為小悠、小芊選校時,多少也因為學校提供由小學至中學至預科的IB一條龍課程,因為在幼稚園階段,為了入讀心儀學校而不斷面試甚至不斷搬家,實在令我們一家疲憊不堪。既然大家都說IB好,一條龍升學又免去了小學後又要撲學校的煩惱,由獲得學位那刻開始,我們一心以為女兒們的學業已走上康莊大道。


五年過去了,小悠升上了中學,小學階段的IB學習算不算獲益良多?這個問題不易回答。當然,她的校園生活很愉快,做人積極樂觀,對身邊的人與事,尤其是老弱貧困更是關愛有加,而且留心世界大事,世界和平真是她連續多年的生日願望,IB提倡的世界視野與關愛社群,令她獲益良多。然而作為一個典型的香港家長,對於她的學業成績難免有點擔心,中文固然是一塌胡塗,數學也實在不能算是滿意,相對於自己小時候的學能測驗(已成了歷史名詞、遠古產物),總是感到IB一代知識根基不夠紮實。
走訪各校期間,有很資深的IB教師私下表示,他們十分推崇IB的DP預科課程,因課程要求甚高,的確是銜接名牌大學之途,但對於小學PYP與中學MYP課程,其實甚有保留,「MYP課程太淺易了,根本銜接不到DP。」他引用「布魯姆的學習層次」(Bloom's Taxonomy)解釋,指MYP課程一味著重對知識的分析、綜合和評價,但忽略了最基本對知識的認知和理解,以致出現「學生說話頭頭是道,似乎懂得很多,但一深入瞭解便發現知識層面其實很薄弱。」

  

這解釋了為甚麼很多直資名校情願一校兩制,在初中階段也堅持保留傳統課程,到預科時才容許學生轉攻DP。事實上,不少在鎂光燈下的IB尖子,其實都不是IB一條龍的學生,譬如IB名校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大部份學生是由傳統名校過檔;英基學校協會出產的IB狀元,中學時是修讀GCSE的,其轄下行IB一條龍的啟新書院,DP考試45分滿分中,平均分只有33.6分,較諸同屬英基而中學行GCSE的如南島中學(平均36.3分)、沙田學院(35.9分),成績似乎差了一截。同樣在中學時行MYP的滬江維多利亞學校,DP平均分33.8;啟思中學只有32分。
但在學制以外,學校歷史是另一個指標。PYP其實是一個很新的課程,97年創辦至今不過短短15年,MYP的歷史只多三年,兩者相比起DP課程已有44年資歷,認受性當然不同。香港的四十五間IB學校中,只有八間開辦MYP課程,PYP與DP各有二十五間,而開辦PYP與MYP的學校,大部份的IB歷史只有數年,譬如上文提及的啟新書院及滬江維多利亞學校,均獲IB認證不過六年;啟思中學更新,只有短短三年;現時坊間很多以IB作招徠的學校,甚至連首屆IB畢業生也未有。
漢基國際學校暫時是唯一間行 MYP與DP一條龍而成績出類拔萃的學校。該校是香港的IB先驅,20年前已開辦DP課程,MYP也有10年歷史。觀乎學校由08年的平均分36分,攀升至今年的38分,有理由相信透過經驗的累積,可令學生的成績有所改進。
這篇文章旨在鋪陳事實,所謂一條龍的迷思,正是因為我本人對IB接龍是否理想的升學之途,暫時也找不出肯定的答案。香港學制近年改了又改,不論是傳統學校的家長,還是IB學校的家長,似乎都迫於無奈要在子女的前途上賭一鋪。只能希望學校隨著時日改進,到小悠升讀預科時,她的IB學校已可躋身成績優異學校之列。
「媽咪,將來做工辛苦些,還是現在做功課辛苦些?」小悠今天早上六時多便起床,把同組同學們未有完成的功課補上,以免全組零分。
「當然是做工辛苦十萬倍了。」
「噢,那將來我真的不能工作,只能留在家無所事事了。」
學校似乎也意識到問題所在,小悠升中後,MYP功課之多,令過慣PYP優哉悠哉學習生涯的她有點吃不消。為令PYP與MYP可與艱深的DP課程銜接,連帶在PYP階段的小芊,今年開始功課量也驟增。我又開始擔心,太多的功課,會否破壞了她們愉快學習的成長經歷呢?

作者:蕭煒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