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接近年尾,審視一下惠理集團 anthony-311

http://xueqiu.com/3170655701/26298589
惠理集團是我其中一隻持股,而當中有2個指標是我最關注的,就是吸收新資金能力,以及公司投資能力。
而投資能力更加是重中之重,投資成績好自然能吸引更多新資金流入,反之亦然,而吸引新資金能力固然重要,而最理想當然是流入到能提取15%表現費的品牌基金了,這是惠理最好賺的部份,如果AUM只增加到能收取低微管理費用的類別,對收入影響溫和,而品牌基金則直接影響噹年表現費多少,所以是值得優先關注的。
而我覺得惠理集團最核心的價值就是其多年來在基金行業中的突出成績,還有一個月便踏入2014年,提前審視一下惠理的核心價值變化如何。

◆先看看品牌基金表現(以11月26日收盤價計算)◆
查看原圖可以看到年初至今恆指升幅4.5%:
惠理價值 - 跑贏恆指4.4%
中華匯聚 - 跑贏恆指4.7%
高息股票 - 跑贏恆指4.4%
大陸焦點 - 跑贏恆指4.7%
中華新星 - 跑贏恆指9.8%
台灣價值 - 跑贏恆指5%
亞洲程式 - 跑輸恆指7.7%
當中資金規模最大的頭五個基金都全部跑贏恆指,範圍在4.4-4.7個百份點,而中華新星表現最好,跑贏恆指9.8%,而唯一跑輸的亞洲程式佔品牌基金只有1%也不夠,屬於可有可無的類型可忽略不計,暫時來說惠理在今年的投資表現算不錯了,我對它的期望不高,底線是別犯大錯,跑贏指數,再理想一點是跑贏其它同類基金。

◆各品牌基金吸引新資金能力◆
查看原圖可以看到,今年以來品牌基金總管理資產由上年尾226億增加到現時309億,增長速度達到37%,十分強勁,品牌基金佔AUM更由上年34%,提升到40%,只要投資成績理想,AUM當中所能提取的表現費部位是歷年來最高的。

查看原圖而當中更以惠理高息股票基金,以及中華新星基金表現最理想,高息股票基金管理規模增加了近1倍,而中華新星管理資金亦有爆發性增長,由2012年只佔品牌基金3%,到今年佔7%,管理資產增加了15億,中華匯聚及大陸焦點也有不錯增長。當中值得留意,惠理最歷史悠久的價值基金,近2年有資金流出跡象,總共40億左右,不過我認為問題不大的,第一流失金額不大,第二現在其它品牌基金的新資金流入理想,能Cover價值基金的流失有餘,而且價值基金有部份是有客戶提成費用折扣的,即少於提成15%,是屬於賺錢能力較低的品牌基金,所以不是什麼大問題。
年初至今品牌基金總流入資金達62.7億。

查看原圖而年初至今總管理資產流入資金109億。
換句話說即是今年所流入的新資金,有接近六成是流入到品牌基金,表現令人滿意。
總括今年惠理集團在吸金能力以及投資能力,表現都十分理想,核心價值增加了,還是同一觀點,惠理現時的體質是上市以來最好的,如果年尾收盤變化不大,暫時預計今年管理費6個億,表現費3億以上,今年還有一個月時間,到時再看看,或者惠理表現又有驚喜。[鼓鼓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23

介紹一下結構化產品 藍石債券-土豆貓

http://xueqiu.com/9113284477/27718780
介紹一下結構化產品,這裡的結構化,簡單說就是把產品進行分層的結構設計,分成了優先級和次級。優先級的特點是安全,收益率事先確定,次級收益可能實現較高收益,但也承擔相應的風險。

關於優先級和次級的比例,即槓桿比例,一般會根據資金投向的基礎資產風險高低來確定,槓桿一般與基礎資產風險的高低成反比。目前市場上投向股票的結構化產品,優先和次級的比例一般是2:1,高一點的3:1,如果是投向債券,因為債券的波動風險小於股票,所以槓桿高的可以做到9:1。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1000萬的次級,配9000萬的優先級,合計1億的資金一起運作,進行債券市場投資。

優先級的最大特點是安全性高,具體通過兩方面來體現。首先,最根本的是產品結束時的分配順序,先歸還優先級的本金和利息,然後才是歸還次級本金,如有剩餘部分,即為次級的收益。第二,在產品合同中,通常會有預警線和平倉線的設置,隨時用於保障優先級本息的安全。比如債券結構化產品可以設計0.98的預警線和0.96的平倉線,如果產品淨值跌至0.98,次級投資人必須追加資金使得淨值回到1,若次級投資人不追加淨值繼續下跌,跌至0.96時產品會被強制平倉。極端情況下,按優先次級9:1的槓桿計算,產品淨值0.96元對應的次級虧損為40%,此時次級投資者只能拿回60%的本金,但優先級本息依然很安全。

這類產品要求次級投資者瞭解結構化產品性質,對債券市場的走勢有自己的判斷,認可這樣的投資方式,通常投資顧問也會跟投一部分。如果在債券牛市行情下,次級可能獲取很高收益,當然在熊市中不排除出現虧損。而優先級投資者,目前最主要的來源是銀行理財資金,銀行賣一個理財產品,比如一年期,收益率5.6%,總共賣了2億,然後用這2億直接認購這類產品的優先級份額。銀行通常還要再收取1%左右的銷售服務費,所以這樣的產品承擔的優先級總成本就在6.6%。如果能在雪球上直接銷售,那麼就不需要支付銀行收取的1%的服務費,優先級客戶的收益率就可以直接達到6.6%。當然這個收益率可以隨行就市進行調整,如果次級投資人判斷債券的回報率能更高,那麼能承擔的優先級成本也會更高一些。

這裡還想多說一點,這裡優先級的收益率在產品設立時已經確定,不再波動,所以鎖定了較高的收益,在約定的期限內沒有再投資風險。XXX寶們的收益率都是7天年化收益率,是不斷波動的,春節前在7%以上,但隨著流動性局面緩解,會逐步下降,XXX寶對應的基本都是貨幣型基金,貨幣型基金的長期歷史平均收益率也就3-4%左右。

簡而,如果你是風險偏好較低非常注重安全性的投資者,優先級會適合你,或者,如果你不想把資產全部配置在股票,希望做一部分風險分散,那麼優先級是固定收益類別裡面安全性較高的一類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50

《市場贏家》用Uber點一下 「黑頭車」五分鐘就來 一款叫車App 搶走全球計程車行生意

2014-03-03  TWM
 
 

 

美國新創公司Uber,靠一款叫車服務App,震撼了全球計程車業;不僅在全球逾七十個城市開展業務,就連在小黃滿街跑的台灣也無往不利,去年全球營收衝破十億美元。

撰文‧顏雅娟

一家來自矽谷的新創公司,靠著一款App改變了全美出租車產業,這家公司讓Google、亞馬遜掏錢投資,更讓最新一期的《彭博商業週刊》以封面故事撰文介紹。它是讓不少政商名流大為讚賞、卻也讓為數眾多計程車業者懼怕的──Uber。

成立不到四年的Uber,創辦人兼執行長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只有三十七歲;但《彭博商業週刊》形容它是「智慧型手機時代最令人愛恨交織的新創公司」,用戶喜愛它的可靠和迅速,卻也激怒傳統計程車司機。

去年八月,Uber完成最新一輪三.○七億美元的融資,讓這家公司的目前估值已接近三十五億美元;過去三年多來,Uber的「黑頭車」開進全球逾七十個城市,外界估計光是去年一整年,全球營收便衝破十億美元。

乘客評分 淘汰最差的五%司機只要在智慧型手機下載Uber,連結信用卡資料後,使用者只要在想叫車時,點一下圖示,一輛黑色賓士車就會在五分鐘之內開到使用者面前。特別的是,Uber司機會在乘客上下車時幫忙開門,車上備有瓶裝水;在抵達目的地的那一瞬間,Uber會自動從信用卡扣款,乘客完全不必掏錢包。就像Uber台灣區總經理顧立楷所說:「Uber提供一個美好的搭車經驗,是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說起Uber能在全球不同城市引領風騷,顧立楷點出:「交通不便,是每一個大城市都會遇到的痛點。」在台北市,每天大約有一百萬輛次的計程車,「市場一定在,只要抓住這塊餅很小的一部分,我們就能獲利。」顧立楷自信地說,根據Uber過去幾年在全球各城市推廣的經驗,在任何城市營運超過一年,就能達到穩定獲利。

然而,叫車App在台灣不是什麼新鮮事,大家也都非常習慣在街上攔「小黃」;這樣特殊的市場生態,讓Uber在一三年八月進入台灣時,踢到一塊大鐵板,「費用過高,幾乎是每個使用者共同的抱怨。」顧立楷不諱言。

很快的,Uber在八月底做出調降費用的決策,把與計程車價差從原本的二.二倍縮小至一.五倍,「調降後,每日使用人數成長了兩到三倍。」顧立楷說。

有了使用者口碑與人流,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更多的優質司機與「黑頭車」。在台灣,Uber的作法是與當地車行合作,拆帳比例約二比八。「我們提供的就是一個服務平台,車和司機都還是由車行負責,但我們會事先面試、篩選。」在卡拉尼克眼中,Uber與一般的計程車行不一樣,「多數的計程車行不重視客戶服務,因為他們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把車借給司機。」但Uber更重視的是使用者體驗。Uber設有評分機制,乘客可以幫司機評分(一到五顆星)。「以美國為例,只要是星等落在最後三%到五%的司機,就會被淘汰。」靠著每一位乘客的嚴格把關,確保Uber司機的服務品質。

發車快速 未來可配送包裹與外賣此外,在Uber龐大的組織裡,每週各個城市的總經理都會一起舉行視訊會議,看在過去曾自行創業的顧立楷眼裡:「當你有全球幾十個城市的成功或失敗案例參考,對現下業務推廣是有很大幫助的。」這讓Uber在台灣推出不到一年,使用人數每個月都有三○%的成長,光是去年西洋情人節一天,就吸引了上千人預約叫車。

不僅Uber大撈交通商機,把鏡頭拉到對岸的中國,今年春節,中國兩大叫車App「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補貼活動。

這場叫車補貼戰,讓背後金主騰訊與阿里巴巴共計燒掉了人民幣七億元,表面看,似乎是兩大巨頭失去理智的意氣之爭;但看在行家眼裡,這正是兩大網路巨頭想率先奪得網路線下,這塊無比肥美商機的指標性戰役。

一夕之間,全球的計程車大戰就此開打。究竟叫車服務大餅能有多大?就像卡拉尼克時常對外說:「一旦能在五分鐘內派來一輛汽車,便可在五分鐘內送來更多其他東西。」在去年情人節當天,Uber就在美國實驗配送鮮花的服務;未來,卡拉尼克誓言要在全球城市建立密集的Uber汽車網路,並利用這個網路配送包裹和外賣。

曾在早期投資Uber的風險投資家皮思瓦(Shervin Pishevar)這麼說:「他(卡拉尼克)是一名帝國創造者,他一心想改變世界。」不過卡拉尼克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給客戶方便,然後潮!」看來,全球的傳統計程車業可得繃緊神經,不然一不小心,就會被行動網路的浪潮淘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89

來毛估估一下TCL應該有的市值 小石頭2007

http://xueqiu.com/6615553088/28603576
$TCL集團(SZ000100)$拿了那麼久,我對TCL的滯漲的情況愈發糊塗。
來毛估估一下TCL應該有的市值,靜態的看一下今天的TCL到底值多少錢。
查看原圖多媒體、通訊和通力電子都是港股上市的公司,假設港股是有效地,市值查出來乘以相應的持股比例和匯率就好。
華星光電
華星光電的估值較為困難,因為國內沒有完全的可比公司,畢竟與@京東方 的業務還是有很多區別。但是假使使用市盈率法,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155.31億元,盈利22.62億元。按10倍市盈率,也是226.2億,保守給200億市值,8.84倍市盈率。
家電集團
家電集團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93.23億元,同比增長21.52%,實現淨利潤1.18億元,連續三年保持高於行業的增長速度。
按照0.65倍市銷率為93*0.65等於60.45億,按照10倍市盈率估值為1.18*10=11.8億,考慮到家電板塊連續三年的增長速度在30%左右,在增長階段淨利率偏低是普遍現象,因此我最終給家電板塊30億估值。可對比主營冰箱洗衣機和空調的美菱電器,2013年收入101億,淨利潤2.76億,其市值45億。
其他業務給與20億市值不算多,加上集團下可以共用很多銷售渠道、有較強的議價能力,整合各業務的情況,給與20億的整合能力估值。

合計是310億,減去增發的30億和現在市值216億,至少有64億即30%的空間,市場為什麼看不到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274

$老恆和釀造(02226)$ 昨天去深圳的超市做了一下channel check。 TTSTOCK

http://xueqiu.com/8692172611/28886792
'$老恆和釀造(02226)$ 昨天去深圳的超市做了一下channel check。1,中心城家樂福(如圖):基本佔據料酒架的最重要位置。據調味品的銷售人員講(老恆和無專門銷售人員),老恆和是他們最暢銷的產品,王致和第二。2,沃爾瑪山姆會員店:因超市定位原因,產品 size都較大。料酒基本只有老恆和的花彫(29.9元)和王致和的桶裝料酒。據調味品銷售人員講,王致和桶裝銷售最好,老恆和花彫也不錯。 3, 海岸城家樂福:貨架擺放同中心城店類似,據店員講王致和翻架率最快,老恆和也不錯,大概第二。

總體來看,三大品牌。王致和和老恆和的產品日期較新。王致和產品類型較少,基本為14年2月生產;老恆和不同產品日期從14年1到3月均有;老才臣均為13年產品,顯示銷售乏力。

同時我從天貓超市上購買了一部分老恆和產品,有醬油,花彫,陳醋,腐乳。其中花彫和腐乳為13年4Q產品,醬油和陳醋為14年2月產品。另外據我和一位年長川菜好手的交流,他自己就是用老恆和,並稱老恆和產品上佳,對此我比較意外,畢竟川菜用料酒不多。

以上的信息希望對各位球友有幫助。個人認為目前爭論真假無太大意義,畢竟大家看的角度不同。關鍵是目前股價反應的是市場的情緒並且已跌破幾個重要支撐位。港股還是由機構決定而非散戶。我看好公司的商業模式,但建議大家避開目前的高風險,待市場有更明確信息後決定是否入場。

最後補充一點:在最近股價大幅下跌的同時,根據bloomberg數據,老恆和的機構持股量從2.25%上升至2.41%,雖然很低,但是顯示機構有加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728

普及一下為什麼銀行業不用看現金流量表 Mario

http://xueqiu.com/7660842159/29052478
很多學財會和習慣分析實體企業的投資者非常重視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和自由現金流,這是很好的。但試圖套用至金融業,就完全失效了。

打開一家內地銀行的現金流量表,可以在經營活動現金流看到存貸款,同業存拆放,買入返售賣出回購,利息收支,費用收支等等銀行日常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包含了投資債券和股權,投資固定資產和子公司等活動。籌資活動涵蓋了發行各種類型債權和股權憑證,支付和回購這些債權和股權的本金和利息。

問1:買賣債券與發放貸款在經營上有本質區別嗎?
問2:發行和償付存單、金融債與吸收存款在經營上有本質區別嗎?

好了,這兩大類業務明明是銀行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但卻被分部歸入了投資和籌資活動,這樣得出的經營活動現金流有什麼經濟含義?實際上問題出在那張現金流量表是給實業編的,沒對銀行作調整。

那就算把這兩大類調回去就有意義了嗎?分析實體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的目的是分析企業經營活動創造現金的能力,以及分析是否需要不斷從外部融資來支持企業的擴張,隱含著企業潛在的分紅能力。但是這些顧慮到了經營錢的金融業都不存在了。

具體來說經營活動創造現金,實體企業即使能夠銷售盈利,也很怕應收賬款,希望儘早收回現金,進行下一輪生產和銷售。但是銀行就是干出借資金的生意的,利息收入是以借出的天數計的,收回的現金還得繼續放出,不可能躺在賬上。要是哪天錢都借不出去,銀行就麻煩了。為負的經營活動現金流完全不能表明銀行收不回賬,我也想不出這個指標有什麼經濟含義。

再來說分紅能力。制約銀行分紅能力的主要是資本充足率,也會受到一定的窗口指導。分紅與現金流或庫存現金卻無關係,因為銀行可以輕易變現一筆流動資產,拆入一筆款項,少買一點債券,來支付僅為總資產0.5%的股息(以工商銀行35%分紅率為例,其他銀行就更少了),基本不影響日常經營。因此沒有了現金流的壓力,只要監管允許,銀行的股息率就可以非常高。

也只有真正經營錢的生意,像銀行和保險,是不看財報裡的現金流量表的。他們有流動性風險表,這個是分析重點,不過是作其他用途的,不是分析經營現金流的。其他號稱是金融子行業的,如券商,基金,信託等等只是服務業,理論上是無法混用自有資金和客戶資金的。他們自有資金的現金流量表本質上與普通服務業沒有區別,還是適用實業的那些分析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665

順便講一下自己買房的經歷 週年洋

http://xueqiu.com/6691655012/30054547
今日在哈密爾頓新房安裝家具,順便講一下自己買房的經歷,證明做少數人做的事總能獲益。
在大多倫多地區,大家都認為購房的黃金季節從四五月份開始,房源多,可挑選的餘地大。我觀察了幾年,發現大家的說法不錯,不過,房源多,買家也多,導致多人爭搶一個房子,眾人競價,在非理性情緒左右下,買到高估的房子。近幾年華人移民較多,帶著國內房地產掙了大錢的餘熱,把大多地區的房子炒得熱火朝天,價格在短短的4年裡達到了50%以上的漲幅。看起來不過爾爾的房子,也要百萬加元,性價比太差。
我沒有多少資金,也不想浪費自己辛苦掙來的金錢。我要做跟大眾不一樣的事情。第一,就是離開大多地區,我本來在家工作,家在哪裡都無所謂。本人英語不是很好,但日常生活稍加努力就可對付,不在華人堆裡混,在多族裔英語環境裡也能生存。我去離多倫多一個小時車程的哈密爾頓找房子,同樣的房子比大多地區便宜40~50%,性價比強多了。第二,在大家都不看房的冬季看房,天氣奇冷,有時候雪還挺深,但因為有經紀朋友開車帶著看房,冬天的困難轉嫁給他們了,負面的天氣因素,對買房人不再是負面的了,經紀朋友如果能在冬季促成一單成交,一大筆佣金,他們也樂得服務。
最關鍵的是,我們要分析,賣家為何要在冬季,明明不好賣的時候掛賣自己的房子呢?難道不可以等到春暖花開,賣房的黃金季節來臨嗎?很顯然,賣家是不得不賣,要儘早賣出去。有可能是換新工作要緊急搬家,或者失業,無法負擔按揭還款,或者是移民回流等等。總之,這些賣家沒有充裕的時間,必須盡快處理,在這種心態下,只要有買家,即使低於自己的心理價位,也可能會忍痛割愛。
作為買家,在冬季,相對來說少多了。面對那些急售的賣家,又沒有人跟你競爭,自然,你就能獲得很好的價格了。我買這個房子時,還有點不幸,我報價後的那天,竟然有一個買家跟我競爭,導致我多付了一些錢。
今天再看周邊同樣的房子,已經在我的基礎上漲了8~10%了。
還有一點要特別分享一下。我這個房子的位置,離高速很近,如果僅從地圖上來判斷的話,可能會覺得很吵。我猜想,有很多人會因此看讀都不看就否決了,我們當時也有這個擔心,但我覺得要實地考察,不想,真實的情況是,這個房子在山上,高速在山下,幾乎聽不到高速的聲音。不要輕信第一印象,最好能實地調查。此點,用於投資也是一樣適用的。(每天一則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21

回覆雲蒙女士的留言,新浪記錄一下。 黃鐵錘 黃鐵錘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2v2z7.html

我是重倉銀行股的,但想提醒你兩點:

 

1、按揭買房和買股,假設首付都是30%,貸款70%。最大的區別是,當房子跌30%的時候,只要你願意按時還款,銀行是不會強迫收回房子的。而當股價跌30%的時候,就算你願意按時還款,你的股票還是會被強迫賣出的,簡單的說,房價大跌,你不會被迫離場,股價大跌,你將被迫離場,這就是根本性差別。

 

2、你買銀行股太盲目樂觀,中間稍有點波動,你就被清空離場了。

我之前說了,我重倉銀行股,因為我確信,未來優秀銀行的市值將是現在的10倍(10年內),所以我重倉。但中間過程會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你考慮過一旦房地產崩盤,地方債雪崩,小銀行倒掉幾個,大銀行位於崩潰邊緣,國家不得不救助時將怎樣操作嗎?你根本就無法操作,你只有等著被清空離場。


我是這樣操作的:買100萬元的銀行股,手頭拿100萬元現金。現在工行市值1萬億,凈資產1萬億,一旦工行虧損1萬億,凈資產歸0,這時候國家出資1萬億來救工行,融資增發的價格和當時股價相當,此時我買入100萬元,使自己在工行股權中占比始終保持這個比例,只要10年內工行的市值為現價的10倍,那我還能賺5倍。若中國經濟沒有發生問題,那就能賺更多。

 

當然,買工行是假設的,實際上我買了四大行以及交通、招商、民生、浦發四小銀行的組合,我不確定哪個銀行最好,但我知道這些銀行組合未來會很值錢。

 

我認為銀行很好,中國未來發生超級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但這個概率確實存在,甚至可能大於10%。一旦發生超級危機,你的策略將使你的資產清零。

 

有人說,既然你認為銀行有可能發生那麽大危機,那為什麽不等危機的時候再去買銀行呢?答曰:我確實認為銀行有可能在三年內發生危機,但概率比較小,不到20%,任何投資,都不可能有100%確定性的,所以只要做好應對措施,就應當買入。

 

又有人會說,既然你確定買銀行賺錢概率很高,手上卻還持有相當一部現金,等危機發生,這不也很傻嗎?答曰:中國還是有可能發生經濟危機的,這個概率雖然很小,但並不是0,為了保證自己不被清空離場,我必須在中國銀行快被清零的時候有資格進去補倉。而且,就算我持有這麽多現金,買中國的銀行,未來總收益率仍舊會超過5倍,滿倉銀行雖然極有可能有10倍收益,但也存在著被清零的風險,加杠桿的話,那風險就更大了。

 

我們倆的策略的相同點是:相信未來銀行會很值錢。

 

我們策略的不同點是:
1、中間不發生大的波動時,你會賺10倍,而我只能賺5倍。
2、中間發生較大波動的時候,你會被清場離開,而我仍舊能賺5倍。

 

我知道,你可能會回我說:“你每支股票都留50%資金補倉嗎?”。答曰:不是的,能穿越大崩盤而不會被清場的公司,我持有,不會留任何資金補倉。比如長江電力,就算經濟大崩盤,長電虧損,但也不會被清盤,日後中國經濟最終還是會恢複正常的,這種公司就不需要留被用資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52

週末沒事,整理了一下98年以來的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守時乘勢

來源: http://xueqiu.com/8410542293/32314023

周末沒事,整理了一下98年以來的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發現不過剩的行業已經很少見了;好幾個行業的產量萎縮都持續幾年了,對應到市場,如果做工業股的話,或許做困境反轉比做正向成長的可靠性更高。因為增量的空間的確不大了,那只好去守那些在困境中持續時間長,去化完成的差不多的行業;
一個是機床業,按說雖然下遊機械制造業差,但汽車行業卻很不錯,而機床業卻在困境中好幾年了,完全沒有享受到汽車業繁榮帶來的好處,估計主因還是行業集中度太低,加上地方保護主義,不過又看了一下按收入排名數據,從集團層面看,沈陽機床在全球是以28億刀排第一,不過看了一下上市公司,似乎13年的數據才73億人刀,貌似數據差距很大。
一個是化肥產業,需求端基本穩定,生產端似乎這幾年一直都是小年,不過化肥的增量空間似乎很小,氮磷鉀折純從1998年的2900萬噸直到2012年最高也才7400萬噸,這個空間相比較其他工業品的增量,實在是太小了,因此化肥的邏輯應該主要在供需價格上。
增量最熊的估計是原油開采業,產量從1998年的1.6億噸到2013年的2.08億噸,十幾年基本在原地打滾。
手提電動工具,從08年開始就沒好過,大概是生產方式的提高,半人工方式的工具都被自動工具替代了。
船舶業,產量從314萬增加到2011年的9200萬載重噸,增幅巨大;2012年以來開始萎縮,至今沒能緩過來。不過個股卻在朦朧的題材中漲幅不小。靠軍工的畫餅能撐起來麽?真正要起來還得等航運吧?
發電設備,產量從1400萬千瓦到2008年的1.33億千瓦,增幅不小,不過從2009年開始就沒好過,2014年產量增幅似乎不錯,是否熬過冬天了?畢竟用電量一直都在增加啊,缺點就是大型成套設備的更新周期實在太長了,等到黃花菜都涼了。

鐵路機車業,低迷了2年,今年下半年開始狂奔,不過鐵路機車業的特點就是不持久,通常跑兩年就要歇兩年。但願這次能打破。
汽車,從171萬輛增加到2387萬輛,增幅巨大,不過增速已經下來了。
軟飲料,從958萬噸增加到1.49億噸,這個增量是非常可觀的; 現在人均年消費100升,相比較一些國家似乎還有很大空間,不過考慮飲食習慣,以及去掉農村的一大塊人口,大概人均150升,還有25%的差距。
布的產量,從179億米到現在683億米,增量也不大,人均4.1米;就算不考慮出口縮減,空間也基本沒了。
耐用消費品中的家電幾大件,這幾年似乎都飽和了,沒啥增量了。
最牛X的莫過於移動手機,從2000年的5200萬部增加到2013年的15.41億部,增量30倍,太恐怖了,按全球70億人,也不用幾年就普及了。開始還納悶於這麽大量居然都不過剩,後來逛了逛論壇才知道是自己out了,原來別人都是半年一換手機,用我這種用到廢的觀點實在是沒法理解。老實說,實在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
---------------------------------------------------------------------------------------
合成洗滌劑,產量從380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1029萬噸,增幅也不大;分為工業用和民用,按2012年的數據,廣東的產量占全國28.45%,其次是安徽、四川和浙江,分別占10.06%,9.65%,8.47%; 雖然確切的人均消費量數據還沒有,不過似乎空間還不小,缺點是精細化工似乎都被外資壟斷了,這塊如果能實現國產替代,空間似乎不小,當然也應該有條件實現國產替代。
化纖產量從516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4133萬噸,增幅不小,最近兩年以個位數整長,空間似乎也不大了,除非找到其他用途。
塑料制品從843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6188萬噸,2012年,2013年個位數增長,不過今年似乎增速又恢複了二位數增長,由於塑料的用途太廣,可替代的地方也多,不容易分析。
交流電動機的產量從4300萬千瓦增加到2.79億千瓦,這一塊如果技術上能突破,其實國產替代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發動機的產量從1.6億千瓦增加到17.7億千瓦,受益於汽車業的繁榮,增速一直不錯。
汽車和轎車,汽車產量從171萬輛增加到2387萬輛,增幅巨大,8月數據增幅低於3%了,轎車產量從57萬輛增加到1330萬輛,不過8月份數據似乎出現了輕微負增長。是否意味著汽車業暫時到達了一個頂峰,需要適當調整呢?

最後來看看跟房地產產業鏈的相關的產業:
由於房地產今年的投資增速持續回落,而新開工面積從2012年就曾經出現了負增長,2013年的增速也不高,今年則是大幅的負增長;因此可以說其實從2012年,房地產的新增投入已經出現了拐點;
相關的產業中:
水泥的產量從5.1億噸增加到24.1億噸,近幾年增速雖然不高,不過所幸還是正整長。大概是由於農村的危房改造和大規模的鐵路建設補償了部分房地產減少的需求吧?
平板玻璃的產量從1.7億箱增加到7.79億箱,2012年增速-3.21%,2013年增速9.08%,今年到目前為止增速6.55%;
粗鋼產量從1.14億噸增加到7.79億噸, 這幾年增速一直保持個位數,而生鐵產量今年增速已經明顯低於粗鋼增速。而上遊的鐵礦石的產量增速卻比生鐵的產量增速高出許多,另外鐵礦石的產量從2.05億噸增加到14.51億噸。
銅材產量從123萬噸增加到1498萬噸,仍然保持兩位數增速;
鋁材產量從147萬噸增加到4437萬噸,仍然保持兩位數增速,氧化鋁的產量今年則只有個位數增速,遺憾的還需要補充鋁錠的產量才能總體判斷。

最後再看看發電量,從1.13萬億千瓦時增加到5.24萬億千瓦時; 按2013年分類用電數據看,一產是1014億千瓦時,二產是39143億千瓦時,三產是6273億千瓦時;居民用電是6793億千瓦時,合人均430度左右。
再看看美國的數據:居民用電:1.39萬億,這個人均就厲害了,差不多4600度; 商業用電:1,34萬億,工業用電: 9547億,交通用電: 75億。直供電:1394億,合計用電: 3.83萬億千瓦時。而且美國的用電量也持續在下降,可媒體卻說美國經濟在複蘇?拿什麽複蘇呢?其中工業用電更是從2007年以來持續下降,至少說明美國的實體經濟在繼續空心化。不以用電量增加的複蘇都是耍流氓。另外也看出難怪美國人憂心忡忡,要是14億人按美國的人均4600度,那光居民就得用掉6.44萬億,比目前國內的發電總和還多。
--------------------------------------------------------------------------------------------
經諸多網友指正,特意查看了美國全部能源消耗
數據2013年的數據是: (單位是Trillion Btu)
居民消耗: 21287,其中初級能源是6831; 商業是18047,其中初級能源4138; 工業是31154,其中初級能源21233;交通27147,其中初級能源27068;的確如網友所說,美國工業能源消耗中,初級能源消耗占2/3的樣子,近幾年也在持續增長,不過總量仍然沒能超過2007年,估計2014年能超過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685

談一下2020年的中國能源結構與應對措施 大楊

來源: http://xueqiu.com/3881365268/32981780

      背景:

       截至2014年9月底,全國總電力裝機近13億千瓦,其中火電約9億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突破4億千瓦,達4.0437億千瓦,占全部電力裝機容量比例超過30%。其中,水電累計裝機容量超過2.9億千瓦;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8497萬千瓦;光伏累計裝機容量超過20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累計裝機容量超過940萬千瓦。

       預計:

       到2020年,中國電力總裝機在18億千瓦左右。按:“十三。五”規劃初步想法,2020年煤電所占比例將達到60%左右,2030年將達到50%左右。2030年以後,將不再建設新的火電。同時13.5期間水電總裝機3.5億,風電2億(12.5計劃的一倍),光電1億(12.5計劃的五倍),核電5800萬千瓦。再加上天然氣和生物質能源。。算下來,火電在13.5期間,可能只有1億多的新增指標。(中美關於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15%,2030年占20%的說法,本身就是習總的一個忽悠。就和雙11,商家先提價,再打折一個效果。現在已經有美國議員在叫喚了。坐看小奧同誌何時醒悟。。)

       問題:

        1、按我國的規劃,風電還要再建1億千瓦以上。事實上,由於輸電技術所限,真正值得開發的風電,都集中在內蒙,青海,甘肅,新疆以及沿海的一部分區域。而這些區域中,占大部分裝機的內蒙、甘、青,本身的消納能力是有限的。加之風電特性過於跳躍,自身缺乏調節能力,電網經過N年的努力,才盡全力基本保證了上網。可現有機組,雖然得以基本解決,但電網早已身負重擔。。甚至已被迫建設了一些抽蓄電站,予以平衡。但不要說再建1億,即便現在,部分正在大幹快上的地區,已經面臨再次窩電的挑戰了。

        2、光伏現在只有2000萬千瓦,而5年後,要達到1億千瓦,即每年要完成之前5年的建設目標。由於光伏與水電,火電不甚相同,其建設期受生產能力影響,而與工程量、地質條件、機組制造時間基本不相關,所以,只要國家給一個有利可圖的電價,考慮到現在嚴重過剩的低端晶矽生產能力,那增長過程是非常迅速的。事實上,一個1萬千瓦左右裝機的光伏電站,僅需要半年時間,即可全部建設、調試完畢。利用一些專用設備,甚至有一個項目,一天完成1000千瓦裝機的基礎開挖的報道。(其實,無非就是多買幾臺設備,多找幾個人,反正大戈壁灘上,有的是地方)。還有一個重點問題,就是光伏的優勢資源點,也剛好在內蒙、新疆、青海及川藏地區,也就是說,與風電大規模的重合。這就給電網的送出,加上了更大的困擾。

        3、水電,貌似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希望。但水電的建設具有周期性。尤其是一些巨型電站,往往受機組制造水平、交通條件發展,送出技術,資金管理水平的影響,而出現規模效應。即一個問題解決了,一次就建一批。建成時間過於集中,造成了突然集中出現的大量電源。今年由於向溪、錦官等電源點同時建成,就給整個華東的火電市場,造成了巨大沖擊。加之經濟低溫,甚至出現華東部分60萬千瓦單機的火電停發。而且,即便大江大河上,有年調節能力的電站也還不多,缺乏有效全國性年調節能力。

        4、核電,不管是內陸,還是沿海,有一個特性,就是為了維持其效益最大化,通常承擔基荷任務。即:除了更換燃料棒和檢修,24小時不停的發電。從而,失去了調峰的能力。而且讓核電調峰,也不經濟。

        綜上:當沒有風、晚上沒有光的時候(尤其是缺水的冬季),這3-4億的負荷,需要由其他電源來補充。而這種需求,是常規的,非突發的。也許,到時候通過火電的超發,會解決一部分,但這與我們的環保精神相悖。而核電註定不可能成為全中國的基荷。水電,由於建設周期、自身調節能力的影響,也只能起到很少的一部分作用。況且,全中國水電的經濟開發總量,只有4億多千瓦,現在已經開發大半,其自身的增量,在2030年後,基本為0。

       結論:

       本人認為,如果按現在的規劃發展下去,2020年,我們在常規火電沒有大規模新建的基礎上,伴隨著風電、光電的迅速增量到位,會出現巨大的調峰需求。

       解決方案:

       1、雖然抽蓄電站受負荷中心距離、地理條件、裝機容量等諸多限制,但盡快對民間放開抽蓄電站開發建設,已是當務之急。依靠電網和國企是沒用的,只有提供合理的電價,促進民間資本投資抽蓄工程,在5年內,建成1億千瓦以上的抽蓄機組,是有可能的,也是必須的(而且,應該加強抽蓄理論的研究。竊以為,抽蓄電站並不一定靠近負荷中心。靠近發電集群,也一樣可以達到相應的效果,留待日後驗證。)。

       2、積極推廣光熱發電技術。光熱發電,天然具有蓄能的屬性(參見太陽能熱水器,冬天也可以用哦~~~)。而且現在已有的幾個骨幹企業,已擁有全套的自主知識產權(那點破東西,一個省級的鍋爐廠就可以搞出來),只是現在還缺乏規模效益。而且由於電價不明,補貼不定,行業自律不強,企業固步自封,現在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理論價值和實驗價值。但這是一個有利於中國企業發揮成本優勢的領域,借用行業內一位老總的話:光熱,是具有高鐵屬性的中國創造!我今天特意提出來,也希望引起資本市場的重視。相信,2年內,國內的光熱領域,會進入良性循環。

       3、積極發展特高壓技術、石墨烯超導電纜技術,建成全國範圍內,以特高壓為基礎的電力網絡,東西互補,水火互濟。尤其是加強與東南亞、俄蒙等國的能源合作,利用特高壓技術,把鄰國的清潔能源大規模引入。同時,積極開發分布式能源技術,把城市里的玻璃幕墻、海上風電、天然氣余熱發電、農村沼氣發電、甚至賓館旋轉門的動能都加以利用,盡可能的減少特高壓負擔。

        4、網絡辦公、節能減排、電動車。。。開源是一方面,人都說:木有買賣,就木有殺戮。大家從自身做起,盡量減少能源浪費,形成良好的能源消費觀,願意為環保貢獻出自己的金錢與力量。同時,利用網絡、高鐵等一系列的公眾技術平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甚至哪怕是更換一個家里的LED燈泡,我們能做的,有很多。。。

        我一個小小投資者都能明白的,我想業內的專家、領導、各設備廠商、各投資機構,肯定會想的更明白。中國目前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後發優勢。我們看到了別人走了那些彎路,不要光是看,還是要行動起來,用政策,用學識,用金錢,來砸出一個相對不那麽坎坷的發展之路。最終,我們會擁有滿手超額收益的明天。

                                                                                                大楊
                                                                                                  2014.11.13

兼答@易水不寒


~~~~~~~~~~~~~~~~~~~~~~~~~~~~~~~~~~~~~~~~~~~~~~~~~~~~~~~~~~~~~~~~~~~~~

       文中提到了很多觀點,不要當成投資的指引。大楊本身也還是一界小散,無顏與眾股神相比,小心上當。另,小小網帖,水平有限,歡迎指正,但請勿自行轉載。多謝多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8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