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兩岸三地:百年老店爆煲啓示 Uncle Ray


2008-12-02  AppleDaily


 

最 近美國三大汽車廠面臨倒閉,這些「百年老店」經過多年發展才有現在的規模,然而市場殘酷,三大車廠被日本車廠及本身工會內外夾攻,潰不成軍。GM(通用汽 車)的市值,早已跌到比不少香港上市公司的市值還要低,管理一家公司是一門大學問,江山代有才人出,中國大陸近十年冒起的年輕富豪,他們的成就就使人嘆為 觀止。

國美主席立案起訴

國美(493)的年輕才俊黃光裕,在國內被雙規,中證監在11月28日每周例行新聞發佈會,證實對這 位年僅40左右的國內首富,正式立案起訴,罪名是涉嫌「市場操控」及一筆總數13億元人民幣的違法違規貸款。國內報章對此已有詳細報道,這些首富接二連三 出事,使筆者對香港的金融市場地位有一點遐想。由「中國好,香港好」到現在背靠祖國,香港股市近十年以國內公司為主導,這些公司的大股東,不少像黃光裕等 年輕企業家,在香港上市前,必須經過中證監或聯交所上市部門的審查,筆者的經驗是,聯交所對這些國內「資金來源」有很仔細的審查,確保符合中國的法規及稅 法,04年前的做法是要求國內股東取得中證監的「無異議函」。04年後這個要求取消,但聯交所有律師專門負責「資金來源」及國內相關法例的審查工作,接二 連三的違規事件,聯交所是否「失職」?

監管機構噤若寒蟬

此外,就國美事件,香港聯交所噤若寒蟬,數百億元市值的上市公司「話 事人」被雙規,這絕對是很嚴重的事情,聯交所有甚麼跟進?香港股市迅速染紅,不但成為高幹子弟的自動提款機,還成為不少國內年輕富豪非法套滙的理想 Casino,上海首富如是,電器首富亦如是,還有多少家公司會爆煲,國內的內房公司乎?Uncle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4

荣氏归来:一个百年家族的沉浮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8/HTML_O6S62EKRQ3HH.html


荣智健,已不再是中信泰富董事长,但他,仍是荣氏家族的第四代传人。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荣智健”3个字,自动关联的词汇包括:荣毅仁、2009、中信泰富、败局、辞职。聊聊数语,将这个百年家族的波折悉数表达。

2009年4月,一向在资本市场顺风顺水的荣智健,遭遇职业生涯最大挫败。一笔巨额投资亏损,让他不得不从中信泰富引退。

不过,和荣氏家族百多年来的跌宕起伏相比,这并非最惊险的一次。而对荣智健来说,他的使命是,重建荣氏家族对中国商界的影响力。

15年前,荣智健曾对媒体说过:“假如我不是荣毅仁的儿子,今天,我不可能做香港中信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但假如我仅仅是荣毅仁的儿子,而自己没有能力来经营,香港中信也不会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规模。”

15年后,荣智健宣布辞职的当天,一位目击其离去的记者称,在汽车驶离中信泰富大厦很远以后,他似乎回头凝望了一眼。

而在淡出公众视野5个月后,2009年9月,荣智健终于开口说话:年底之前,他将以个人名义成立一家公司,专营中国房地产金融业务,且不排除会与中信集团合作发展。

第四代的挫败

4月8日,67岁的荣智健引咎辞去中信泰富董事长,一时舆论哗然。

作为如今荣氏家族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中信集团的五号人物,荣智健黯然挥别为之奋斗20年的中信泰富,让镁光灯再度聚焦荣氏家族。

1999年,荣智健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说:“你可以叫我赌徒,也可以叫我斗士。我不会否认自己有冒险欲望。”但这一次,他为自己的“冒险欲望”付出了代价。

2008年10月,中信泰富公告称,为了降低西澳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同而导致亏损。2008年,中信泰富因此直接亏损146.32亿元港币。

这也是中信泰富19年来的第一次亏损。

而荣智健是否被问责,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信泰富是一家重量级的红筹公司,此举事关红筹公司在香港的形象。其次,对中信泰富来说,荣智健本人是重量级的人物,其拥有极深厚的人脉,事关投资者对红筹公司的投资信心。

在中信泰富首次披露损失时,荣智健曾将此次投资失误归咎于公司财务董事张立宪及财务总监周志贤,这两人随后被解雇。而荣智健37岁的女儿、中信泰富财务主管荣明方,则进行了职务调整,并降低了薪酬。

中信泰富大股东中信集团也曾出手施救。2008年11月,中信集团向中信泰富注资15亿美元,力图让其走出困境。中信集团持股中信泰富的比例也由从29%增至57.6%。

当时,一切似乎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而在得到大股东中信集团支持后,荣智健一度公开表示,中信集团的支持,是一个积极的解决方案,“现在,(中信泰富)可摆脱这一不幸事件,继续朝未来迈进。”他称,对公司的前途充满信心,并表示没有退休的愿望。

不过,香港警方的介入调查,让事态变得不可控了。几天后,香港警方商业罪案调查科下令进入中信泰富公司搜查,逗留一小时后,运走大批文件,公司股票紧急停牌,造成的巨大社会影响。最终,荣智健作出了“退位让贤”的决定。

在荣智健回望中信泰富大厦的一瞬,他的祖辈、父辈亦在对他凝望。

荣家的轨迹

这仅仅是这个百年家族的又一次波折而已。

20世纪初,荣智健的祖父辈荣德生、荣宗敬,曾经登报宣告破产,荣氏企业最后依然存活下来;60年前,荣智健的父亲荣毅仁,曾因为倒卖物资被国民党当局关押,开庭审判那天刚好上海解放……

翻开历史的页章,无数凶险难度远超此事的时刻一一呈现。在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看来,荣智健辞职,并不意味着荣氏家族的衰败。

作为中国企业史上仅存的几个百年家族之一,荣家于20世纪初崛起于无锡。无锡惠泉山麓的五里湖畔的荣巷,小桥流水、清风碧荷、吴侬软语、杏花缤纷,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

从留下“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训诫的曾祖父荣熙泰算起,荣智健已是荣家的第四代传人。但荣氏家族真正发迹,还是始于荣智健的祖父荣德生及其兄长荣宗敬。

荣家兄弟白手创业,贵为中国面粉和棉纱大王,一度控制了中国将近一半的面粉和棉纺工厂,被称为是“"中国的洛克菲勒”,是晚清和民国时期最大的民族资本家。

1902年至1949年,荣氏家族都是一个纯粹的私营资本企业。吴晓波指出,荣德生和荣宗敬这一辈,代表了早期中国“民族资本家”或者“民族企业家”最高点的成长状态。

荣氏家族的命运,在1949年迎来最重要的转折。

1949年,在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家族中多人远走海外,而资金外流,更是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不过,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认为,其“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俩决定留在大陆。

显然,对于荣氏家族日后的发展来说,这一决定至关重要。主动选择留下的荣家,日后赢得了毛泽东“中国民族资本第一户”的赞誉。

在上海解放后,荣毅仁率先支持“公私合营”,将全部家产捐给了国家,这一举动对上海的私营工商业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也为他赢得“红色资本家”的称号。当时,北方的企业界代表人物是乐松生——百年药号同仁堂的总经理,荣、乐二人一时人称“北乐南荣”。

而在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之时,党和政府对荣氏企业也予以了大力扶持,帮助其实现了新的复苏。

“跟着共产党,这条路我走对了。”——荣毅仁曾这样评价他同中国共产党合作。1993年,荣毅仁当选为国家副主席。

而1978年中信集团的成立,更是荣氏家族的重要一笔。

改 革开放初期,荣毅仁向邓小平提交了《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在邓小平的应允之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今中信集团的前身)成为了直 属国务院的投资机构,成为中国在对外开放中的一个窗口,扮演了中国引进国际资本的中介角色。这也是中国日后成立一系列“窗口公司”的发端。

重建影响力

1942年出生于上海的荣智健,乃家中独子。他的舞台,是他的父亲创立的中信集团。

1986年,荣智健加入中信香港,香港中信又于1990年先后收购上市公司“泰富发展”及港资第一大贸易行大昌行,并于1991年正式更名为“中信泰富”。

此后,中信泰富先后入股包括国泰、港龙、香港电讯等多间著名港企,并收购澳大利亚铁矿等,商业版图不断扩大。

正如前文所言,当时,就中信泰富的成就,荣智健对家族影响力的作用,认识颇为清醒。不过,他亦对自身的能力非常自信。

虽然,其父荣毅仁一直以“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荣家祖训警戒自己,并藉此在商场上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但相比父辈,荣智健的风格迥然不同。

即便在富豪云集的香港,荣智健的奢华做派也非常突出。《荣智健传》曾援引了一段他的自述:“我决不想过清教徒式的生活。”他认为,富裕之后依旧过苦行僧的生活,是一种伪君子做派。

不过,在此次巨额投资亏损事件浮出水面后,荣智健的资产,已从2008年的35亿美元跌到7.5亿美元,损失高达75%。

而在吴晓波看来,荣氏家族在中信体系的出局,似乎是一个制度化的过程:中信集团为国资委直属企业,在一个国有垄断资本高度集中的集群中,私人得以拥有股份,且能以阳光化的方式成为中国首富,荣家确为仅有之孤例。而也正因为是孤例,所以,一定违背了某些规律。

经过这次高层大震荡之后,中信泰富可能需要重新定位。到底是回归成为一家纯国企,还是继续过去的“暧昧身份”?

不过,荣氏家族在中信体系的出局似已成定案。在吴晓波看来,荣智健迄今在中信泰富仍持有超过11%的股份,所以,荣家复起或有可期,但荣家对中国商界的影响力,正面临重建。

或许,这才是“荣智健辞职”对这个百年家族最大的影响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8

Google TV搶先上市 引爆兆元商機 智慧時代來臨 電視百年大革命

2010-10-18  TWM




一八九七年發明顯像管及之後電視的誕生與普及,影響了人類半世紀的家庭娛樂;二十年前網際網路的出現,更寫下歷史上的重要新頁。二○一○年,Google帶頭發起一場新革命,結合電視與網路,要用「智慧電視」再創科技生活的巔峰。

撰文.賴筱凡

今年聖誕節美國民眾的家中,將會出現一台全新、顛覆傳統、打破現有框架、很聰明的電視。它不僅具備網路功能,更提供一般網路平台前所未有的影音服務。

民眾可以不必再到影帶出租店租看DVD,不會用電腦的年長者也可以透過它輕鬆上網看影片,網上節目更是隨選隨看,不受播出時間限制。這將會是自電視發明以來,第二次的電視大革命。

十月十二日,全球科技焦點轉向紐約,這次登場的不是手機,而是由谷歌︵Google︶、英特爾(Intel)主導,索尼(SONY)擔綱要角,所共同發表的智慧電視Google TV。

全新的智慧電視將打破過去既有的使用者習慣,提供全新的體驗,甚至創造上兆產值。拓墣產業研究所預估,短短四年後,全球會有近一.二五億台的智慧電視取代傳統電視走進民眾家庭,將近今年液晶電視出貨量的七成,成為一場顛覆過去十年個人電腦主宰科技生活的革命。

革命一:使用習慣

電視上網,隨選想看的影片百視達(Blockbuster)曾是全球最大的影音出租連鎖店,在全球擁有九千家分店;然而,今年七月,美國百視達卻因虧損高達新台幣三百多億元黯然下市,並宣告破產。而殺死百視達最主要的凶手,正是網路影音出租新秀Netflix。

美國百視達的下場,顯示傳統影音出租產業的市場模式已走到末路。當消費者習慣從網路上下載影片,不必出門租片子,就可直接透過電腦螢幕觀賞,網路影音便迅速抓住消費者的目光。這就是智慧電視這場革命要打破的第一個框架。

第二個要打破的,將會是被頻道商綁架的節目內容。「這就像有線電視給你一百個頻道,你愛看的卻永遠是那十個。」拓墣產業研究所研究員張乘維說,智慧電視就是緊抓這個概念,video on demand(選你愛看的),且是隨時想看就看。

不論是Google TV或蘋果的iTV,它們跨進電視領域的第一戰,就是要打造更好的影音享受。這份享受,無關電視的外觀設計或僅是畫質清晰,而是從根本的使用習慣做改變,丟掉消費者不需要的,給他真正需要的。

「過去,DT(桌上型電腦)是一次性的購足,它給你什麼package︵套裝︶,你就得接受;如今,當DT轉向網路應用,服務就成為首要。」Google 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峯的一席話,強調的是電腦單機走向網路應用,但套用在Google TV上,同樣可行,因為Google深諳箇中道理,當使用者要付費時,就會更在乎使用者經驗︵服務︶。

智慧電視所要揭示的,是一場電視新革命的開始,你可以透過智慧電視直接上網租你喜愛的影片,也可將YouTube影音同步到智慧電視上,你在網路上想看的影音,隨時都可以在智慧電視上體現,不用打開電腦,只要擁有一台有無線上網功能的智慧電視,網路內容全部包含其中。

革命二:功能升級

獨立運算加上無線傳輸

如果只是讓電視能上網,那只是現有的「聯網電視︵Internet TV︶」,但智慧電視能提供給消費者的,遠遠超出聯網電視,最大的差異就在於,Google與蘋果都想要讓電視更聰明、更智慧化。

然而,只在電視裡加上網通晶片是不夠的,智慧電視必須擁有處理訊息的能力,它得像電腦一樣,有一顆強而有力的心臟,所以,九月舊金山的英特爾年度科技論壇 (Intel Developer Forum),英特爾總裁歐德寧(Paul Otellini),展示用英特爾的Atom處理器CE4100,作為Google TV的關鍵零組件,親自揭開智慧電視的新頁。

同樣地,拆解蘋果iTV機上盒,蘋果在iPhone 4與iPad上都採用的A4晶片,也出現在裡面。

一般的聯網電視,其實也有晶片大廠博通或聯發科的網路電視單晶片,「但未來的新晶片是必須分別負責影像解壓縮與網路功能。」在張乘維看來,聯網電視的處理速度不及智慧電視,更別說還要進一步支援智慧電視所提供的搜尋功能。

此外,在網路傳輸上,智慧電視也捨棄了一堆插孔,改用一顆Wifi無線上網技術的晶片,省去接線的麻煩。目前一般電視用的有線傳輸,每秒的傳輸速度是二七 ○Mb,而Wifi最高能達到四五○Mb,速度加快一倍,讓智慧電視強調的高畫質、高傳輸,完全體現在這場革命之中。

智慧電視革命要改變的不只有電視,最終目的其實是要打造一個全新的消費電子生態系統,就像智慧手機模糊了電腦與手機的界線,智慧電視要跨越的是手機、電腦 與電視之間的楚河漢界,它要創造的是全新生態系統,當手機與電腦融合後,下一步要串聯的,就是客廳生活中的要角||電視。

「如果人手一台iPad,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影片,就像帶著一台電視到處走。」這是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對iPad改變科技生活的期待。

革命三:全新生態

橫跨大小螢幕的無縫銜接

但當智慧電視現身,科技生活的形態要再次出現變革,「我在手機下載了一支影片,下班途中用平板電腦看一半,回到家傳到電視裡頭,用電視來享受最後的精采結局。」博理基金會策略長張以明談的,就是智慧電視出現後,所帶來的「無縫銜接」科技生活。

手機、電腦、電視,過去這些產品都獨立地存在我們生活中,智慧電視更不是一項前所未有的科技新品。但當手機、電腦、電視全都串聯在一起後,只要透過無線傳 輸,新的生態系統儼然而生,這就是Google與蘋果的最終目的,讓iPhone、iPad、iTV都可互相連接,甚至把消費者在Android手機的使 用習慣,拉到客廳生活最重要的電視身上。

Google、蘋果率先挑起這項戰火,三星、LG(樂金電子)自然不會甘於人後,繼今年在德國IFA設計展推出聯網電視後,明年勢必也將加入智慧電視的戰局。

不論之後戰況如何發展,最明確的一點就是,智慧電視掀起的這場革命中,擘畫的是科技生活的新藍圖,它將是繼iPad、iPhone 4後,今年最引人注目的新趨勢,更是未來四年內,上兆商機的開始。

1分鐘了解智慧電視

當電視可以上網,稱之為「聯網電視」(Internet TV);然而,當電視不只能上網,還能透過網路平台選取想要的影音,甚至與手機、平板電腦串聯起整個生態系統,電視不再只是電視,而成為家庭娛樂的最中心,它稱之為「智慧電視」(Smart TV)。

透過電視內建處理器,消費者可以單買智慧電視,也可以用家中的一般電視,搭配擁有網路平台功能的機上盒,讓家裡的電視變聰明!

Google VS. Apple 智慧電視兩大陣營較勁Google TV Apple TV 產品線 SONY智慧電視

羅技Revue機上盒

羅技Revue鍵盤 iTV機上盒晶片 英特爾Atom 處理器CE4100 蘋果A4處理器平台 Android 2.2 iOS 4.1 內容合作夥伴 電視:HBO、CNN、NBA、TNT、Cartoon Network、CNBC 影音租片:亞馬遜(Amazon)、Netflix 社群網站:推特(Twitter) 音樂:VEVO、Pandora、Napster 報紙:《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報》 電視:ABC、FOX 影音租片:Netflix

音樂:iTune

主要功能 1. 利用Google引擎作線上搜尋2. 可觀看網路上所有影音檔3. 依照個人喜好,透過網路租取想看的影音4. 與Android手機、平板電腦連線,所有影音檔都可在電視上看 1. 透過iTV機上盒,提供「有限制」的影音內容2. 可上網,但尚未開放App Store功能3. 與iPhone、iPad、iPod串聯,形成新的生態系統應用方式 1. SONY智慧電視2. 一般電視+羅技Revue機上盒 僅提供iTV機上盒售價 1. SONY 電視:1000美元到1899.99美元2. 羅技Revue機上盒:299.99美元 iTV:99美元

整理: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57

五代傳人百年轉型郭元益 從沿街叫賣到喜餅龍頭

2011-1-17  TWM




從士林雙溪畔發跡,已走過一四四個年頭的郭元益,生命力越發蓬勃,不僅穩穩位居喜餅市場龍頭,跨領域經營的婚紗事業體也好評不斷。和諧的家族關係,放手讓專業經理人體系進入事業,成功賦予老店時代新意,締造從一根扁擔開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糕餅傳說。

撰文‧黃筱雯

一八六七年創立的郭元益,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糕餅世家,傳承五代至今一四四年,從原先的節慶糕點、伴手禮做起,到現在的精緻婚嫁喜餅,郭元益已是全台最大 的喜餅品牌,擁有全台四分之一的喜餅市場。讓人一想到郭元益,就幾乎和喜餅畫上等號;殊不知,郭元益在全台月餅市場,也是銷售冠軍。

如今,郭元益年營業額可達十五億元,且持續穩定成長,除了糕餅本業,郭元益並跨足婚紗攝影,接下來甚至要推出新娘面膜,鎖定婚慶市場,展開多角化經營,可謂台灣百年企業轉型成功的最佳寫照。

郭元益第五代傳人,身高約莫一八五公分、斯文靦腆的郭建偉,今年才三十二歲。原本攻讀建築的他,畢業後出國深造商業行銷,今年初正式回到郭元益見習集團事業,目前主要負責郭元益文化博物館及伴手禮部分。但談起家族歷史與未來展望,郭建偉也是巨細靡遺,沒有絲毫陌生。

一根扁擔開始的糕餅生意

「一般對外,我們都說郭元益成立於一八六七年,但其實早在一七○八年,郭家祖先就已從福建漳州飄洋渡海,來台生根。」郭建偉說,第一代創辦人郭樑楨,早期 來台不知可做什麼生意,最拿手的就是一身漳州傳統糕點手藝,於是郭樑楨開始以製作傳統糕點謀生;「元益」就是漳州故鄉的堂名,當時沒有店面,只是挑著一根 扁擔,沿街叫賣糕餅,「所以我們才會稱郭元益是一根扁擔開始的傳奇。」第二代郭拔秋接手經營時,正逢台灣武裝抗日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在非常時局,郭拔秋 經營困苦,卻成立郭元益第一家店面。一九二六年,第三代郭欽定正式接棒,開啟郭元益日後八十五年的黃金歲月。

一張月餅訂單打響名號

「我印象中的祖父是個很嚴肅的人。」郭建偉談起第三代當家,印象除了嚴格,還有驚人的手藝,「第三代是家族所有人中手藝最好的一位,加上他本身對糕點的強 烈熱忱,郭元益在他手中開始發光發熱。」除了郭欽定本身對糕點的熱情,郭元益能在他手中鞏固穩健基礎,另一個原因是士林地區發展。

郭元益本店位於北市士林區文林路,八十年前,這個地區商業活動日漸興盛,周邊經濟萌芽,天時地利配合得宜,使郭元益生意得以穩步成長。而郭欽定的妻子郭施阿巧,也為郭元益帶來助力。

「祖母家是當時士林的地方望族,過去糖跟麵粉是配額制,因為祖母家的關係,祖父可以拿到更多的原物料,才能製作糕點販賣。」郭建偉說,除此之外,雖然當時 經濟開始繁榮,但因為台人武裝抗日與日本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才剛結束不久,糕點在當時仍算奢侈品,負擔得起的家庭並不多,而施家族親人口眾多,也只有他 們有相當財力消費得起,郭欽定因而可將糕點成品賣回施家自用或送禮。這一來一往,施家可說是郭元益茁壯的最大推手,郭元益的糕點也在富人圈子裡打下口碑。

但真正讓郭元益聲名遠播的卻是士林紙廠的一筆中秋月餅訂單。一九五○年代,在旁人的介紹下,士林紙廠向郭元益訂購僅僅五、六十盒的月餅,但對當時的郭元益 來說卻是難得的大單。為了準時完成,郭欽定停止店面營業,專心製作。郭欽定的用心完全反映在月餅的品質上,士林紙廠這批訂單交貨後,郭元益的名聲突然大 開,因為士林紙廠將禮盒發送出去後,客戶吃到郭元益的餅驚為天人,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郭元益成為當時最熱門的糕餅店,門口經常排滿購買人潮,連前總統 蔣中正當時坐車經過,也會叫侍衛長進來買一盒。

郭欽定並沒有因此自喜而放鬆,反倒抓緊機會,在一九六一年成立「郭元益糕餅廠」,擴大生產規模,並於隔年在士林成立第二家分店;一九七六年,正式成立郭元益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郭元益的企業化與量產規模,開始有了雛形。

一個家族企業的傳承,接班人才是很大的重點,郭元益傳承到第四代,家族已開枝散葉,人丁興旺,郭欽定這脈成為下一代接班人。但四個兒子中的老大郭白吉對於 家族事業經營興趣不大,反而對於從政較有想法。因此郭元益的經營落到三個弟弟身上,而現在掛名總經理的郭榮壽則是最小的老四。

「我十分佩服我父親那一代的分工,我的兩位叔叔分別負責產品研發與市場開發,我的父親則專營工廠管理,大家各司其職,卻也關係緊密。」郭建偉說,雖然在一 九八○年代,郭元益開始引進專業經理人模式,不再由家族成員全權掌控公司,「可是如果你無法使經營團隊信服,你也坐不上管理者位置。」

放手讓專業經理人掌局

郭建偉的父親、第四代的郭榮壽,是現在的主要管理者,行事極為低調,幾乎不在媒體上曝光。他退伍後便進入郭元益,本身也有一定的糕餅手藝,「雖然手藝比不 上祖父,但我爸的舌頭非常靈敏,嘴巴很刁。」郭建偉說,父親身為工廠管理者,時常試吃出爐成品,只要嘗一口,就能知道這批糕餅是否烤過頭、裡面用的是什麼 原料,甚至還能知道是哪個爐子烤的。這個厲害的「嘴上功夫」並不是天賦異稟,而是用心鑽研的成果。

進入郭元益已十八年的營業部經理李惠熙說,「當總經理吃到兩塊餅時,他要能分析餅的作法、原料的不同;當他發現自己無法理解時,就會去請教別人,想辦法弄懂其中奧祕。」郭榮壽對自己的要求嚴格,現在甚至可以分辨糕餅中使用奶油的些許不同,辨別各式各樣的起士風味。

為了開發新品、觀測市場趨勢,低調的郭榮壽時常出沒各大百貨公司地下街,試吃各式各樣的糕餅甜點。

除了舌頭靈敏,一路從基層做起的郭榮壽對生產機器也是瞭若指掌。李惠熙談起前年中秋月餅的品管檢驗出肉眼看不見的黴菌,郭榮壽立刻告訴他們是哪裡的冷氣出 風口沒清理乾淨,「他就是這麼厲害!」一九八○年代,郭元益正式走向專業經理人體制,「因此我們不稱郭元益是『家族事業』,而是『家庭事業』,因為我們所 有的員工就像是一家人一樣。」郭建偉特別解釋,現在各部門的主管都不姓「郭」,郭家成員並沒有像外界想像那般積極參與管理決策,反而絕大部分是低調的退居 幕後,不太過問公司營運。

但是一個已有百年歷史的大家族,真的願意放手讓專業經理人進入嗎?「就像我一直強調的,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這個行業。」郭建偉說,因此不論是世代交接或是制度改變,郭元益總能和平交棒,家族之間的和諧氣氛,是郭元益得以綿延百年的一個關鍵。

下一步強打伴手禮市場

而另一個關鍵就是郭元益無畏大膽改變。過去郭元益一直以中式喜餅糕點為主,「可是現在最大的市場主流是在西式喜餅,中式的市場太小,無法支撐整個郭元益, 我們必須開發一個副品牌。」李惠熙說,因此在○一年郭元益推出西式品牌「拉法頌」,華麗浪漫的形象立刻搶攻市場,開啟轉型成功的第一炮;○二年,郭元益成 立木村屋烘焙,更跳脫既有禮盒市場,往現烤麵包店發展;○六年看準婚紗與喜餅市場的緊密性,郭元益另外創立拉法頌婚紗會館。從喜餅到婚紗攝影,提供新人一 站購足的包套服務,全方位的多角化經營,讓郭元益在婚禮市場打下大片江山。

這些大膽的改變,雖是在郭榮壽的同意下進行,但實際上卻是專業經理人的創意建言。「我在郭元益這麼久,從來沒有感受過任何一絲家族壓力,總經理評估過內容後,其他一律放手讓我們去做。」李惠熙說。

郭元益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因為少子化而逐年減少的結婚人口。李惠熙解釋,一九八○年代與九○年代相比,結婚率掉了二%;而九○至二○○○年間,結婚率更是 衰退一一%,喜餅生意首當其衝。因此喜餅占八成營收的郭元益,不希望再和喜餅畫上等號,不以喜餅龍頭為滿足,下一步要主打的是歷史最悠久的伴手禮。

「大家對我們的印象一直都是喜餅,但其實我們做最久的是伴手禮系列。」郭建偉說,郭元益的冰沙餡餅是最長壽的明星商品,今年在台灣鳳梨酥大賞中,郭元益也勇奪金、銀賞。

留美又留日的郭建偉,在日本求學期間到處考察百年食品老店,他最推崇有三百年歷史的和果子店「虎屋」,成功和洋融合,在東京六本木與表參道開設高級咖啡店,現在他也想將這樣的精神運用在郭元益,最近研發的巧克力口味鳳梨酥就是一例。

「未來我希望可以帶給郭元益時尚中國風的面貌,不過我還得繼續努力。」郭建偉謙虛地笑說,身為百年企業第五代,他的語氣充滿對家族事業的認同,堅守傳統卻也願意創新的他,相信能為郭元益創造更輝煌的成績,一根扁擔的傳奇將繼續流傳下去。

郭元益 Profile

創立:1867年

創辦人:郭樑楨

負責人:郭榮壽

年營業額:15億元

郭元益百年大事紀

1706年 漳州郭家來台定居。

1867年 郭樑楨開始製作糕點販售,以漳州堂號「元益」為名,挑著扁擔,開啟郭元益糕餅傳說。

1912年 第二代郭拔秋接棒,並於士林設立第一家店面,即現在郭元益總店。

1926年 第三代郭欽定接班,並與當時地方望族施家結為親家,獲得穩定原物料來源,並透過施家而有了穩定市場銷售管道。

1950年 因士林紙廠的中秋訂單一炮而紅,聲名大譟。

1961年 為應付大量訂單,成立中央工廠。

1976年 創立「郭元益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1986年 第四代郭榮壽接班,引進專業經理人制度,淡化家族色彩。

2001年 開發西式月餅,引進法式品牌「拉法頌」成功搶占市場。

2002年 成立木村屋烘焙。

2006年 成立拉法頌婚紗會館,積極經營品牌多角化。

郭元益

長青心法

不變心法:創新

三變心法:

1.起用專業經理人,逐步從家族企業轉變家庭企業,包容更多不同意見。

2.跳脫中式糕餅框架,跨足西式糕點,成功開啟市場第二春。

3.以糕餅本業往外延伸,成立相關事業體如婚紗、西點烘焙,多角化經營,不斷為郭元益注入活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30

馮秉芬一去百年家族散檔


2002-5-23  NM




本港百年望族,啟祥集團榮譽主席 馮秉芬爵士,於上週四在半山港安醫院病逝,終年九十二歲。馮秉芬一生充滿傳奇,父親馮平山是香港第一代華人企業家,亦是東亞銀行的首批參股股東,家族於上 世紀已然顯赫。子承父業的馮秉芬,在商場上亦長袖善舞,除接掌父親的海味代理生意兆豐行,被行內譽為「冬菇王」外,並踏足政壇,加官晉爵。然而,家業傳到 他的兩個兒子,馮家第三代便今非昔比。家族上市旗艦啟祥集團,因債台高築而於今年初宣佈 易手。馮秉芬一去,已然凋零的家族生意,將更見悲涼,而馮家的百年傳奇,亦隨之結束。馮秉芬死後第三天,記者到其淺水灣花園大廈住所造訪。應門的菲傭,一 提起馮秉芬,便很傷心。「個多星期前,他被送入醫院(港安)。其實,他已經病了許久,只是想不到會這麼快就……」她愈說愈細聲,然後紅着眼眶飲泣。在馮秉 芬家裡,走廊盡頭掛着於去年逝世的妻子,簡笑嫻的巨照;玄關兩邊牆上,分別掛上父親馮平山及馮秉芬的大相。門口的矮櫃,亦擺滿大大小小的兒孫照片。這一 切,反顯得獨居的馮秉芬格外孤寂。馮秉芬共有四子一女,與馮秉芬住得最近的是么子慶炤,兩父子租住在同一幢大廈,馮秉芬住高層,慶炤住低層。至於長子慶麟 長居夏威夷,做兒科醫生的二子慶彪,曾報住陽明山莊,三兒子慶鏘則租住南灣坊庚嬌閣。「我們現在很忙,成班親戚正在開會,不方便回答你的問題,不好意 思。」上週日晚上十時許,二子慶彪回電記者時說。

妻子去世深居簡出自從去年年初,馮秉芬的妻子辭世後,馮秉芬的生活習慣,起了很大的變化。「以前,若我們要找他,就一定會去太子大廈,因為他天天都會返公司。但自從他太太過身後,他的身體差了,亦不常返公司了。 大約一個多月前,我們宗親會的人想去看他,但他的秘書早上打電話給我們,說爵士今天不想起床,叫我們不用去了。」一位馮氏宗親會的人回憶說。馮秉芬太太簡 笑嫻,是東亞銀行創辦人簡東浦的女兒,二人結婚六十八載,有影皆雙。簡笑嫻在生時,兩夫婦雖已一把年紀,仍每天結伴去深水灣打高爾夫球。但太太死後,馮秉 芬便不再踏足球場。「如果他早上不去公司的話,就會整天呆坐在家裡,只有約了朋友,在鄉 村俱樂部吃飯時才出去。」曾替馮秉芬打工四十三年的海味店老闆聶國良表示,馮秉芬近年的健康差了許多,「前年起爵士開始要坐輪椅,去年我和他返新會鄉下, 他有時還可以扶着枴杖行路,但今年起就一定要坐輪椅。」身體每況愈下的馮秉芬,平日足不出戶,唯一堅持是每逢星期三,出席與一大班闊佬老友的「星三一 會」。

說話困難行動不便「自從戰後,我們一班戰時認識的朋友,組成星三一會,每個星期三都會在中區華商會俱樂部食晏。馮秉芬就算後來要坐輪 椅,都堅持每個星期出席,由他的私人秘書鄭小姐推他過來,未試過是他的兒子送他來。」星三一會成員之一,養和醫院院長李樹培說。而星三一會另一成員陸容 章,表示馮秉芬上週三突然缺席聚會,他已心知不妙,「其實兩年前他已經講唔到說話,手腳都麻麻痺痺。」妻子去世,固然對馮秉芬打擊好大;而據李樹培了解, 馮早於十年前,因要替兒子收拾爛攤子而重出商場時,身體已開始轉差。馮秉芬商業王國由興盛變隕落,亦源於他那兩個接班的兒子。早於六九年底,才五十八歲的 馮秉芬就想退休。由於大兒子慶麟長居夏威夷,二兒子慶彪專注於兒科醫生工作,所以,家族生意順理成章交給三兒子慶鏘,以及四兒子慶炤打理。

兒 子接棒好大喜功馮初時對自己的兒子滿有信心,皆因慶鏘在哈佛大學建築系畢業,而慶炤亦肄業於哈佛商學院,而兩兄弟回港後野心勃勃。首先,馮家與伍日照合 作,取得「麥當勞」快餐在港經營權;然後在淺水灣麗都商場內,經營燒烤場、平山酒樓以及私人會所「聽濤會」等。踏入八十年代,馮秉芬集團急速以多元化擴 張。除進軍香港的飲食管理外,又與美國、英國、德國等大公司合搞地產、開採煤礦、設玩具廠、建遊樂公園等,結果公司借 貸過度,加上管理不善,集團開始搖搖欲墜。而拖垮馮家的致命傷,是大約十多年前,慶鏘和慶炤,夥同永安郭家(慶炤當時妻子是郭志怡),在金融市場大肆炒 作,結果蝕得一塌糊塗,要老父重出江湖。「我們星三一會食晏時,會傾股票和其他投資。我知道馮秉芬在八十年代尾,財政上有困難,在股票上輸了很多。但究竟 是他炒,還是他兒子炒,則是他們的私事,我不會問。但當時我並沒有幫手,錢銀的事幫不得,而且當時他已經有很多朋友幫忙。」李樹培說。

上市旗艦財困易手當時有份出手打救馮秉芬的,包括電視大亨邵逸夫、新華社附屬公司鑫隆投資等。另外,馮秉芬即時將蝕錢的公司斬纜,又紛紛變賣資產,並將集團旗下從事經銷代理的啟祥,重組上市集資,才勉強渡過難關。然而,安穩的日子過不了幾年。馮家兒子又身痕,將啟祥發大來做,由代理轉為生產商,大肆投資三千萬美元,在新會、無錫興建造紙廠,令公司財 政緊絀。而且禍不單行,與啟祥合作經年的德國Tempo紙廠,以及日本愛華音響,亦不再交由啟祥代理。結果啟祥去年虧損一億三,負債億八。廣東省、東亞銀 行等債主紛紛臨門,沒收抵押物業。為了救亡,今年初,啟祥唯有發行二十七億新股,予招商局旗下的招商廸辰,集資五千三百多萬渡難關。而啟祥的大股東地位, 亦由招商迪臣取代,佔股六成,而馮家會被攤薄至一成。對於家業凋零,馮秉芬始終未能釋懷,事關馮家曾經顯赫。

發揚家業成冬菇王原是世家子弟 的馮秉芬,父親馮平山是第一代華人企業家。祖籍新會的馮平山,靠做海味雜貨及銀號起家。馮平山與同樣經營銀號起家的簡東浦稔熟,簡創東亞銀行時,馮亦有入 股。馮平山後來又與李冠春,合辦華人置業。馮平山於一九三一年病逝,在港大讀書的馮秉芬即時輟學,代替熱衷讀書的孖生哥哥秉華,繼承父業。馮秉芬接管了兆 豐行後,亦嘗試創新。他將原本只一桶桶賣的冬菇,轉成五公斤獨立包裝,令銷量倍增,故行內為他起名為「冬菇王」。經營兆豐行同時,馮秉芬於三八年,創立馮 秉芬有限公司。「他真是一個很好的老闆,在四、五十年代,海味生意好,兆豐行的工資就特別高:一個中學畢業生,在政府做三級文員只有二百七十元工資,但在兆豐可以有七百多元的工資,而行家卻只有一半,因為他們的老闆,捨不得分多一點利潤給員工。」聶國良說得十分興奮。

待 人以誠員工難忘「爵士個人又不貪心。我記得在六一、六二年時,當時的工商處長石益智,與爵士是好朋友,他提出給爵士五點(百分之五)的入口配額。那時入口 米配額很難批,所以有得做就好發,五點已經可以賺三百多萬一年。但爵士卻認為不公道,所以沒有要。」馮秉芬在公務的成績亦曾彪炳,他於五十年代起歷任市政 局、立法局及行政局議員。且於七一年獲授勳為爵士。雖然馮家兩代均叱咤一時,可惜到第三代便盛世不再。據啟祥的職員稱,現時慶鏘及慶炤,均有到太子大廈六 樓,馮秉芬企業有限公司上班,由於是私人公司, 具體業務不詳。而馮家至今約遺下一億餘之身家。當年成立東亞銀行的三大家族,除馮家外,還有李冠春家族,後人持有的東亞銀行股票,至今便值十七億;而十多 年前已淡出香港,撤走不少資金的簡東浦家族,兒子簡悅強單是自住的寶山道大宅,今天市值便一億多,還未計其他兄弟子姪的身家。李家與簡家的境況,遠較馮家 光彩。而馮氏這個百年家族,亦因馮秉芬逝世而散檔。

馮秉芬家族身家表

馮秉芬的吃喝玩樂認識馮秉芬卅年的「阿一鮑魚」楊貫一表 示,馮秉芬最愛吃。「他喜歡吃紅燒翅,要煮腍身一點。至於鮑魚,近年年紀大,少吃了。除了中菜,他最喜歡吃的是法國菜,其次是日本菜,總之新鮮好吃的都 吃,唯獨是不吃肥膩的食物,所以一定不會吃扣肉、咕嚕肉之類的東西。」愛吃的馮秉芬,更是法國美食會前主席。法國美食會亞太區主席古載禮說:「我們經常到 文華酒店的扒房用餐,他喜歡飲紅酒、香檳,只要是靚的他都飲。他有個特別的習慣,就是去到邊,身上都會袋着一支手指般大的電筒仔。因為他話,餐廳的燈光太 昏暗,隨時睇錯餐牌,叫錯食物,所以一定帶支電筒照清楚。可能世界上只有我和他,會有這個習慣。」另外,馮秉芬又曾任馬會董事,養馬無數。馬評家吳嵩說:「馮爵士很熱愛賽馬,是超級發燒友。以前差不多每次賽馬,都在董事的私人專用廂房請客。早十多年前,他幾乎每兩年就養一隻新馬,最多同一時間養過三匹。「他養的馬都以『趣』字命名,他有什麼雅趣、好情趣、更多趣、添情趣等……那隻永恒之趣,於他去世前一天,才跑第三。」

馮 李兩家豪門恩怨馮平山與李冠春兩家,是百年世交,共同創立東亞銀行及華人置業。馮平山一對孖生兒子,秉華及秉芬,分別娶了李家及簡家的女兒為妻,三家人關 係密切。直至八六年,李家與馮家突然交惡。事緣李家在那年發生內訌,李冠春二太太所生的李福兆,把手上幾個巴仙的華置股份,賣給「公司醫生」韋理,韋理於是與馮秉芬合作,兩人總共持有華置三成半股份,把李家人轟出董事局。 李冠春大仔李福樹,唯有找來馮景禧的兒子馮永祥,合作反收購。不久劉鑾雄加入戰團,李福樹陣營把心一橫,將股份賣給劉鑾雄;而馮秉芬孖生哥哥秉華,手上百 分之七股份亦輾轉賣給劉。劉穩袋四成二股份後,馮秉芬打退堂鼓,將股份給予韋理。戰事最後由劉鑾雄勝出,入主華置。而馮、李兩家的關係,亦從此抹上陰影。 馮秉芬與李氏家族不和一事,老友陸容章只說:「馮秉芬娶簡家個女,兩家人都比較親密一些。曾經在和平後(一九四五年),馮家與簡家在東亞勢力很大,後來卻 由李家掌權。馮秉芬無同我們講這些爭權事情,唉!好難講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50

百年家族祖屋說興衰

2002-11-28  NM




香港的世家望族,原本都喜歡同族 聚居。一間間上萬呎的家族大宅,住了族中五、六房兄弟,上下三、四代人。這些大戶人家的排場可不得了,一室酸枝傢具,滿屋古董陳設,還有二、三十個工人貼 身服侍,氣派不凡。這一幕幕「架勢」場面,今天已成歷史片段。沿着半山羅便臣道、麥當勞道,再依山而上至舊山頂道,尋找家族祖屋足跡,只發現周年、利希慎 及張祝珊等百年家族,其祖居早已拆建成高樓大廈,變為尋常百姓家。即使何東家族依然保留山頂的何東花園,東亞銀行李冠春家族的戰前祖屋仍在,但也人去樓 空,剩得古舊的大宅門,為過往璀璨的歷史作見證。李冠春家族祖屋地址堅尼地台6號及8號買入日期1923年買入價$6萬地皮面積12,075呎舊貌6號及 8號為兩棟毗連的四層高大宅,前園有供孩子玩耍的遊戲室及停車場。1941年日軍炸穿了大宅屋頂,後經修葺回復原貌。現況8號屋長期鎖着,沒人居住;6號 屋仍為李福慶的辦公室。

李冠春家族不再熱鬧矗立在堅尼地台一帶的,全是樓高二、三十層的高樓大廈,唯獨在六號及八號,有兩座相連的四層高古 老大屋。每日黃昏時分,旁邊高樓大廈華燈初上時,這兩座大屋仍黑沉沉,然而在落日餘暉映照下,仍流露出昔日豪門大宅的氣派。這兩幢分別於二七年及三五年落 成的舊宅,是由東亞銀行創辦人之一,李冠春買地興建的祖屋,他四名兒子都在這裡長大,幼子李福兆(前聯交所主席)更在此出世。現時祖屋已無人居住,只有李 冠春三子李福慶,在六號屋的四樓設置私人辦公室,每天回來坐坐。現年七十九歲的李福慶回憶,這靜寂的大屋,亦曾有過非常熱鬧的日子。「全盛時,這間屋共住 着卅人,傭人也有十八、九個。每晚吃飯,單是孩子就已可坐滿一圍。」李冠春元配源佩英,在誕下長子李福樹後難產而死。李冠春續弦後,一家大細於二七年搬進 堅尼地台八號居住。每逢李冠春或繼室譚黛卿生日,都在屋內擺壽宴,李氏各房成員都到齊,每次要筵開十多圍酒席。

春節喜慶廣宴親朋「樓下大廳 擺兩圍,餐廳一圍,書房一圍,二樓大廳四圍,三樓大廳兩圍,間中還有一、兩圍,要在細路仔房間或露台。大哥李福樹結婚,除了在酒樓及返廣州擺酒外,亦在屋 企擺酒,請最親的親人。」李福慶兒時最開心的日子,就是過新年,因為可跟忙碌的爸爸一起吃年夜飯。「我媽媽很喜歡喝砵酒,食團年飯時,連我哋細路哥都可以 一齊飲。」吃過年夜飯後,李福慶與弟妹跟父親返公司巡視,然後再到毗鄰蘇杭街行年宵。回 家後就更精彩,李冠春夫婦會與孩子一起賭擲骰仔。「每次都是爸爸做『庄』,因為只有他才賠得起嘛!」李福慶笑說。每逢年初一,李家拜完神及祖先後,門外掛 起那串十多呎長的大炮仗,便霹靂啪嘞燒得震耳欲聾。小孩子還要排隊跪地向父母叩頭拜年。李福慶小時很調皮,拜年也不正經:「我只是一仆一跌地,趴在地氈就 當跪地算了。」

兒女成群滿屋熱鬧李冠春最細的弟弟李作禮,曾一起聚居在這祖屋內,故此每日都很熱鬧。每天下午四時,孩子們放學後,約八至十 個小朋友,一起擠進五座位的房車中,由司機載着,從堅尼地台大宅出發,先到永樂街八十一號和發成船務(李家生意總部)接李冠春,然後一起去淺水灣游水。李 冠春每天撥出一小時陪小孩游泳。但除去車程,實際游水只十五分鐘。母親會預備兩、三打西餅,給游完水的孩子們吃。「但太匆忙,我們要邊換衫邊食。司機會先 載阿爸返鋪頭,然後送我們返屋企食飯。」李福慶說。李冠春有十一個兒女,食指浩繁,所以祖屋的廚房每日都十分繁忙。除早、午、晚三餐外,每晚九時後,李母 還要預備「薄餅」給孩子消夜。所謂薄餅,其實類似春卷,用餅皮包着芽菜、鮮蝦和肉絲煎熟。李福慶笑說自己食量很驚人:「每次消夜我與哥哥福善,都要吃二、 三十條薄餅才夠飽。」早於二三年,李冠春便和其他東亞銀行創辦人周壽臣、簡東浦一起購入堅尼地台地皮建屋。李冠春一口氣買入六號及八號地皮,但一直只在八 號建了祖屋,直至三十年代才於六號興建與祖屋一模一樣的大宅。

重門深鎖人去樓空李家祖屋,八號那邊現仍保留着李冠春生前用過的傢具,但已長 期丟空,並以鐵鏈鎖上。而旁邊的六號亦冷清清,李福慶把以前住過的四樓,改作寫字樓,每天回來坐坐外,就只得一個前東亞銀行的老員工,來替他打掃一下。 「我應該是最後一個搬走的,福樹和福善在阿爸過身(六六年)前已搬走,跟着是福兆,他原本住在八號的四樓,我住在六號的四樓,至六六年,我才搬進山頂。」 李福慶回憶道。現時李家後人已極少踏進祖屋,李冠春二子福善住在渣甸山,三子福慶住在山頂,么子福兆自九○年因貪污罪而入獄,九三年獲釋後,就一直避世曼 谷,甚少回港。雖然李家今天還很顯赫,但每逢過年過節,亦只有二十多人到李福善家團拜,還不是次次人齊。據李冠春的遺囑,這兩座祖屋須在他死後三十年才可 出售,以便外嫁女兒回港歇腳,亦讓沒有出嫁的二女慧珍長住。李福慶四兄弟遷出後,李慧珍一直獨居於八號的三樓,直至八十年代尾。「那時候隔鄰動工起堅麗 閣,她嫌嘈,所以亦搬走了。我見間屋空着很浪費,九一年退休後,就在以前住的四樓設私人辦公室。其實根據遺囑,間屋喺九六年已經可以賣,我的姪都想賣,但 我唔想,所以佢哋都不敢出聲,可能等我一死就去賣吧!」李福慶望着這間曾經滿佈歡樂的祖屋,一臉緬懷的說。

李冠春家族歷史李家祖籍廣東鶴山。李冠春的父親李石朋自幼在廣州營商,後來得悉香港水果價格比廣州高一大截,於是打算運水果到香港圖巨利,誰料運貨的船在快到香港時沉沒。李石朋撿回性命,流落香港。他眼見香港繁榮,非廣州可比,於是決定留港發展。最初在船務公司工作,老闆劉姓太子爺是名二世祖,在老父死後船公司業務一落千丈,李石朋後來便收購了船公司,並改名為和發成船務公司,為家族累積了可觀的財富。另外,他把兒子李冠春送到東方匯理(銀行)學習。後來,李冠春與馮秉芬及簡東浦創辦了東亞銀行,成為香港其中一間主要華資銀行。

現況李冠春的後人仍活躍於香港政商界。第二代李福善是大法官,他的女兒李志喜是大律師,其餘第三代如李國寶,現為東亞銀行的主席;而他的弟弟李國章現為教育統籌局局長。

利希慎家族散居海外利希慎家族的祖屋,位於堅尼地道七十四號,原是一座三層高的大宅,現已改建為六座逾三十層高的竹林苑,是上市公司希 慎興業旗下的收租物業。利家祖屋地皮面積達八萬二千呎,現已無從稽考昔日祖屋的面積有多大,但從利希慎四子利榮森的口中,可想像這祖屋以前有幾「架勢」。 「先母好鍾意種嘢,所以花園種了好多果樹、花草,還有一個地方養豬、養雞,到過年過節時,才宰來吃。花園還包括一個網球場和泳池。」利榮森表示,祖屋共有 三層高,地下是飯廳、客廳及偏廳;一樓及二樓的格局一樣,每層各有兩個獨立單位,單位內各有一廳一房及浴室,分別給利希慎的元配、二太太及三太太住過。每 層還有兩個小客房。利希慎共有十四名子女,由元配所生的利榮森,便與母親住在一樓,其餘的兄弟則住在樓上。利家人口眾多,故每層樓都設有廚房、儲物室、洗 衫房及工人房,並各有兩個女工長駐,以備太太們隨時呼喚服侍和打掃。

利希慎家族祖屋地址堅尼地道74至86號落成日期1910年買入價不詳地皮面積82,000呎舊貌三層高歐洲式大宅現況81年拆卸改建為六座高逾三十層的竹林苑,現為希慎集團旗下收租物業。

孤 兒寡婦死守遺產賣鴉片起家的利希慎,經常招呼客人到家裡聚會。利家大宅的設計有點玄妙。在大廳後面,看似一道牆,但其實是一道隱蔽的門,後面有條樓梯通往 樓上。利榮森稱是有客人來才會使用,他們一家人平日只用大宅側面,供工人出入的樓梯上落,與其他大戶人家的習慣明顯不同。一九二八年,只得四十九歲的利希 慎,往中環威靈頓街午膳時被槍殺身亡。遺下一大筆資產,及一群年幼的子女,其中剛結婚的長子利銘澤,正在英國牛津讀書,四子利榮森當年只有十二歲,一家人 頓時不知所措。「先父太早過世,實有人吼實我哋啲遺產,猛逼媽媽賣嘢。媽媽一個寡母婆,攬住利家所有物業,死都唔賣,守了八年,等大哥畢業回來繼承。如果 當年家母不是這樣做,就不會有今日的希慎。」利榮森說。

利希慎家族歷史利家祖籍新會。利希慎的父親利良奕曾往舊金山「掘金」,累積了一點財 富後,便回港涉足鴉片生意。利良奕死後,利希慎兄弟積極擴展鴉片煙業務,更取得澳門鴉片煙的專賣權。利希慎把賣鴉片得來的財富,投資在航運及地產業務上。 一九二三年,利希慎以三百八十萬購入銅鑼灣鵝頭山地皮(今利園山)及附近一帶土地,這些土地日後的價格如火箭般上升,令利家後人成為香港巨富。而利家秉承 利希慎遺訓不賣田地,把資產注入希慎興業,於八一年上市

現況利希慎第三代後人大部分都在國外生活,只有希慎主席利定昌、董事利乾,及董事總經理利子厚留港打理家族生意。

家族資產上市套現利希慎生前成立希慎置業,早於二三年以三百八十萬向怡和買下銅鑼灣利園山一帶地皮。其後利家將大部分資產,在八一年以希慎興業名義分拆上市。 利榮森一臉自豪地細數歷史:「我們希慎是從來不賣東西的,這是爸爸的遺言,所以我們叫希慎置業,而不是希慎發展。」利家第二代兄弟中,除利榮森外,其餘均 到外國留學。兄弟各人回港後就沒有再回祖屋住,所以到後來,只剩下利榮森與太太及獨子利乾,居住在偌大的祖屋裡。「大哥(利銘澤)結婚後就搬出去,住喺銅 鑼灣Tower Court頂樓,因為他讀建築,所以還設計咗個太陽能發熱器,慳電嘛,佢係個好慳嘅人!」利榮森笑說。至八五年,利榮森主張拆了祖屋,重建共六幢三百四十 五個單位的竹林苑,他則住在其中一幢的頂樓複式單位。「我鍾意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將近八十九歲的利榮森說。雖然利希慎不准子孫賣田賣地,但希慎興 業上市後,族中各人已變相可賣股套現,事實上,大部分利家成員已移居海外,留在香港的,只得第二代的利榮森、第三代的利漢釗、利乾、利定昌和利子厚。「現在定昌是主席,但他只是一個symbolic head(象徵式領導人),公司實際運作,全由子厚睇晒,所以他是董事總經理。我個仔利乾只是非執行董事,只回去開會,他自己另外有生意做,但我不知道他做什麼。」利榮森說。

周 年家族同一屋簷下由中環驅車往山頂,途經羅便臣道時,總被白色外牆的羅便臣道一號所吸引,這幢前無遮擋的二十八層大廈,原來是周年家族的祖屋。祖屋原為一 座西班牙式的大宅,對正維多利亞港,但因風水關係,大門特意斜開,向着鯉魚門,希望食正財運。周年在四、五十年代曾任定例局(立法會前身)議員及行政局議 員,在政壇上舉足輕重,在商界亦甚有人面,不少達官貴人都曾是周家大宅的賓客。「周年是議員,通常一個月請客一次,所以屋內裝修成public house,即是地下的大廳很大,而且樓底好高,起碼有四米。」曾在周家大宅作客的建築師李景勳說。周年三子,前輔警總監周湛樵憶述,祖屋建築面積達一萬 呎,分兩層半,地下為中式及西式客廳,另有一個可大排筵席的飯廳。樓上有五間房,祖先廳和佛堂,另有半層是工人房。周年只得一位太太,育有四子一女,雖人 丁不多,但共有十五名工人。「我哋屋企每個人都各有一名工人服侍,另外負責拉車、抬轎嘅有三人,其餘則是廚師、園丁及負責其他家務。」周湛樵說。

周年家族祖屋地址羅便臣道1號買入日期1920年代初買入價$8萬地皮面積17,000呎舊貌10,000呎西班牙別墅現況75年重建成28層高住宅大廈,周氏三兄弟保留高層單位自住。

祖 屋地基堅固穩陣周湛樵對昔日祖屋內的祖先廳最深刻,「以前細個唔聽話,就被老頭子罰跪祖先跪到天光。但通常跪到半夜阿媽和姑姐就偷運我哋出去瞓覺。老頭子 通常都隻眼開隻眼閉。」周年家族那西班牙別墅,建於厚厚的地基上,且全屋落重石屎,甚為堅固,在二十年代算是罕見,皆因周家曾遇天災,險些滅門。一九二五 年,香港遭颱風吹襲,半山區山泥傾瀉。當時周家位於普慶坊的大屋亦倒塌。周年父親周少岐,以及周年那即將臨盆的太太,和家中多人遇害,釀成十一屍十二命的 慘劇。「阿爸那時因為躲在枱底才沒事。」由繼室梁彥玲所生的周湛樵指出,父親此後在羅便臣道建屋就更加小心。雖然祖屋根基穩固,但亦逃不了被拆的命運。周 年也萬料不及,悉心栽培承繼祖業的長子湛霖,會英年早逝。「我哋好細個時,阿爸已講明家族生意係留俾長子嫡孫。」周湛樵與二哥及四弟,自小便知要另謀出 路,所以二哥湛燊成為工程師;他選擇當差,湛煌則自行創業。

何東家族「三不賣」解封山頂道七十五號何東花園,是何東家族祖屋。顧名思義,何 東花園內有山有水,門口一個大牌坊,寫着「曉覺園」,穿過牌坊,左邊有座五層高寶塔,前面是一條十多呎長的拱橋,拱橋盡頭,有一座蓋中式瓦頂的主屋。何東 生前主要住在西摩道八號紅屋,他的平妻張覺蓮厭倦了紅屋擠迫的環境,遂設計了古典的何東花園。根據何東遺囑,家族有「三不賣」物業,包括何東花園,紀念何 東夫婦的尖沙咀東英大廈,和象徵繼承祖業的承業大廈。三物業須在第二代全歿後方可出售。第二代繼承這些物業遺產的何世禮將軍,於九八年辭世,這「三不賣」 即時解封。他的兒子何鴻毅,首先在前年以一億四千萬,將承業大廈賣出。餘下的東英大廈現正招標,市場估計成交價可達十六億。至於市值五億的何東花園,亦可 能快將放售。曾顯赫一時的何東家族,在港的足跡正逐漸轉淡。近日有關他們的報導,不外乎是變賣祖業或官司,例如何鴻毅長子猷廣,被追討七百多萬的欠款,其 中有五十七萬元為召妓費用。

長子早逝家業停滯周年於七一年去世,而長子湛霖亦於三年後因肝病辭世。經幾名姑媽一致決定,家族生意改由湛樵繼 承,任職督察的湛樵唯有辭職,轉做輔警。「我記得我離開警隊時,人工是二千五百五十五元,當時每個差館只得一個督察咋!不過無辦法啦,阿哥是專業人士,唔 做浪費一點;細佬仍在讀書,唯有我接啦!」周湛樵說得一臉無奈。周湛樵接管生意不久,便把祖屋重建為廿八層高大廈,將大部分單位出售。族中各人現只保留高 層自住,湛燊、湛樵兩兄弟,分別住在二十一至二十三樓複式單位,各住一邊;二十四樓留給周年的獨女雲兒,但她已長居外國;二十五樓是周年的妹妹麗霞居所, 周家祖先及佛像,均供奉在這未嫁的姑姐家內。周家上下仍住在同一屋簷下,十分融洽。周家生意主要為家居保險,及發展單幢樓出售,現在有點日落西山的景象。 「百多年前,我們保險公司的註冊資本是四十萬,以前最犀利那宗只須賠五千元,四十萬可以 賠很多單。但今日賠一單都不夠。至於地產,今日邊夠錢同人爭地?一舉手(投地)至少要幾千萬呀!」周湛樵表示,周家現以收租及物業管理為主。周湛樵兄弟近 年轉為低調,相反他叔父周錫年的兒子周啟邦,與太太及兒子三人仍然風騷波場。「我覺得佢哋啲衣著好難頂,我們很少來往。」周湛樵不屑地說。

周 年家族歷史周氏家族先祖早於一八六○年來港營商。周年的父親周少岐承繼了祖先的衣鉢,商業王國涉及航運、火險及銀號。周少歧後來更成為港英定例局(立法局 前身)議員,為周家奠下「望族」的磐石。周少歧死後,周年接管家族生意。周年於政壇的表現亦不遜其父,他先後被委任為定例局議員及行政局議員,是首位華人 獲港府特別頒發「終身議員」銜。

現況周年二子周湛榮曾任屋宇地政署長,現開設規劃顧問公司。而曾任輔警總監的周湛樵,現打理家族生意。至於幼子周湛煌,現為上市公司宜進利的主席,從事手錶業務。

張 祝珊家族共產變爭產靠賣西藥起家的張祝珊,三六年於廣州辭世後,族人因戰亂分散各地。四九年尾,張祝珊大仔張玉階,把成員全部召來香港,展開同居共產的一 頁。張家族人來港聚居於麥當勞道八號。五二年,因電線短路着火,把兩層高的平房燒光。張玉階決定重建一幢五層高大屋,讓世世代代都長居於此。「為了這間屋 可以住得長久,大哥用了一百萬重建,而且每粒螺絲都是用銅製的,避免生銹。」張祝珊二媳婦崔秀英(張玉麒妻子)回憶道。

共產家庭家規繁多張家一直採用共產主義,成員須返公司打 工,按月出糧。二十八歲便守寡的二嫂崔秀英,自四九年起負責管賬目,直至七七年將工作交還四少爺張玉良時,她的月薪仍只得一千五百多元。張家家規甚嚴,一 年雖只有五天假,但年初一須全家去拜山、拜神;初二就全日開家庭會議;初三媳婦可返外家;另外兩天假期是和平紀念日及元旦,都用來開家族會議。張玉階與張 母擬定一百二十多條家規,以紅色鏡屏鑲起掛在大門口處,第一條就是「晨早敬茶,問安請示」。張玉階於五九年病逝,張母將生意交給當時三十三歲的么子張玉 良。「三叔(玉麟)雖然口才好好,但個人好純,好腍善,所以他負責交際;四叔(玉良)夠威,所以生意由他管。」崔秀英解釋。

母親一去爭家奪 產剛接手時,張玉良還沒有異樣,至七七年張母辭世,他才露出真正的面孔。張母死後一年,他下令所有家族成員遷出大宅,每房人可獲得一百五十萬至二百萬的賠 償。三哥玉麟被他激得病倒,最後心臟病逝世。當時張家上下只得崔秀英不肯搬走,並入稟高院,與張玉良打官司。「我先生(玉麒)去世時,奶奶及大哥要我發 誓,這一世都唔准離開這間屋,以防我改嫁,所以我要打官司,爭取住回這裡。」結果雙方庭外和解,張玉良答應大宅重建後,給她一個單位。而張家祖屋,於八十 年代已改建為麥當勞大廈,並分拆出售。八一年,崔秀英再就家族財產分配問題入稟高院,她的入稟狀長達九十五頁,但最後被主審法官柏嘉,即同是審理佳寧案的 法官,以入稟狀太長難以理解為由,判崔秀英敗訴。張玉良遂於八五年,將所持的會德豐股票賣給包玉剛,再於八九年出售大批物業,套現共二十億元,然後舉家移 民澳洲。

張祝珊家族祖屋地址麥當勞道8號落成日期1949年底買入價$15萬地皮面積不詳舊貌五層高大宅現況於82年重建成麥當奴大廈,並拆散出售。

張 祝珊家族歷史張祝珊原籍廣東新會,靠經營竹蓆、藤籃等起家。張祝珊於三六年病逝,兩年後日軍佔領廣州,張的遺孀郭庚帶同四名兒子走難來港。初期,張家經營 多類貿易生意。而張家能發大達,全因日戰期間買賣西藥。到五十年代,張家眼見香港人口愈來愈多,便開始進軍地產。後來,張家更用地產物業交換上市公司股份,成為聯邦地產及會德豐的大股東,進身香港巨富行列。

現況張祝珊四子張玉良接管家業後,於八十年代,逐漸變賣香港資產,張家成員亦逐漸淡出香港,多移居澳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64

三百年老品牌 念慈菴青黃不接


2001-4-12  NM




▲陳然(左)在念慈菴效力二十載,謝國昌(右)對這位老臣子敬重有加,大小事務皆聽從陳然吩咐。

正當轉天氣的時節,京都念慈菴的川貝枇杷膏就特別好賣,荃灣廠房已進入加班狀態。這隻由清代流傳至今凡三百年歷史的老品牌,聲名得以發揚光大,全賴中途易主,由一位藥房大拆家,中正藥房老闆謝兆邦接手經營五十年所致。

近年力拓年輕化市場的京都念慈菴,起用楊千嬅代替鄭裕玲拍廣告,又推出枇杷糖及科學中藥,銳意革新。可是年輕化的背後,卻有點青黃不接。原來年屆七十六歲的董事長謝兆邦,於前年因中風而退隱,業務交由長子謝國昌打理;而實際話事的顧命大臣,則是在念慈菴打了二十年工,現年已七十五歲的董事總經理陳然。

 

 

▲這幅孝親圖自六二年註冊成為京都念慈菴的商標後,一直沿用於包裝上。

採訪期間,陳然要飛往成都,參加香港貿易發展局在當地舉辦的產品展,返港稍休四天後,又再飛泰國與當地的代理商傾生意。這位本應退休的老臣子笑說:「都慣喇,我成日都會飛去上海、南京等,因為我哋喺大陸個market (市場)好大。」

全球有二十五個國家有分銷的念慈菴,去年賣出二百五十萬打枇杷膏,總值三億五千萬元,其中大陸佔六成,香港只佔一成。因此,身任顧命大臣的陳然不得不風塵僕僕。

陳然出外公幹,睇檔重任便落在太子爺謝國昌身上。三十九歲的謝國昌,現時是念慈菴的生產部及品質檢定部經理。原來,念慈菴董事局原來共有四名成員,除董事長謝兆邦因病退休外,主管中正藥房的林賢龍少理念慈菴事務,而主管財務的馮伯濃亦深居簡出,真正視事的董事,就只有陳然,他一行開,自然由太子爺頂上。

畢業於英國倫敦中央大學電子工程系的謝國昌,回港後在幾間電子廠打了三年工。但他承受不了電子廠生意大起大落的刺激,在九○年加入父親的念慈菴,負責生產部事宜。

太子不愛擔大旗

 

▲念慈菴以往用紙裹樽,至七十年代才改以紙盒包裝。

 

 

▲加拿大版(左)及日本版(右)的念慈菴枇杷膏。

「八九年,電子廠一係就有幾億生意,一係就蝕得好犀利,真係好得人驚!當時爸爸話,『做中藥唔會大富大貴,但一定餓你唔死』,所以我就返嚟幫手。」被念慈菴員工形容為不善交際的謝國昌,在訪問時有點不自在,要不斷吃枇杷糖紓緩緊張。

謝國昌管理的生產部,共有六條生產線,二百名員工;此外,他還兼顧品質檢定。「始終係藥,需要小心啲處理。好似要入口美國,川貝嘅分量就需要調低,因為啲鬼佬唔知係乜,而川貝混製成枇杷膏後,好難測出所含的物質成分,所以好麻煩……」謝國昌皺眉說。

至於管理公司的重任,他似乎興趣不大。「陳生(陳然)會負責呢部分嘅。」謝國昌搶着說。「爸爸病咗後,好多嘢都係由陳生話事,我會協助佢。」

謝國昌很聽陳然的說話。採訪當日,他本忙着處理文件,記者要求他與陳然合照,他初時婉拒,但陳然說:「落去影咗先啦,一陣啫。」合照才能拍成。

老臣子有來頭

 

▲八四年的周年晚宴,謝兆邦(中)於自己開設的嘉賓酒樓,筵開十多圍招待中正及念慈菴的員工。

陳 然是念慈菴的功臣,二十年前加入念慈菴後,便發動一連串改革,令生意踏上軌道。於上海復旦大學化工系畢業的陳然,說得一口流利英語。原來他一九四二年隻身 到上海讀書;三年後大學畢業回港,就進了由洋人掌權的屈臣氏汽水廠當營業主管,當時屈臣氏還有替可口可樂入樽,而陳然就負責營業事務。

三十年後,陳然躍升為生產部經理。恰巧,謝兆邦與念慈菴的幾位股東,於台灣合資開設大西洋蘋果汽水廠,邀請屈臣氏入股及協助管理,陳然及當時的總經理David Wilson 就被派往打理這門海外生意了。

陳然與謝兆邦於七五年首次在台北見面,兩人在台灣合作了五年,彼此惺惺相惜。「謝生係個好叻嘅人,而且人緣好好,成日鍾意請人食飯,請親都兩圍嘅。豪爽、不拘小節嘅人做生意自然較容易。」陳然說。

八○年,由於大西洋有些股東不願再注資,謝兆邦等人最後將汽水廠賣盤。謝兆邦此時邀請陳然加盟幫手。「當時我喺屈臣氏都就快退休,只會做多兩、三年,但我諗喺念慈菴,或者可做多七、八年。」誰知一做便是二十年。

由汽水廠轉投中藥廠,似乎有點風馬牛不相及,陳然卻說,「冇問題㗎,謝生請我返嚟做管理,我喺屈臣氏六百至七百人都管得掂,八○年時的念慈菴,那二、三十人根本難唔到我。」

連番改革生意大增

 

▲自八四年念慈菴的煮藥及入樽工序,開始機械化,但包裝入紙盒仍需百多位女工負責。

謝兆邦沒有看錯人,陳然進了念慈菴後,第一件改革,是廢掉空樽回收的慣例。原來八○年以前的念慈菴,會以回收空玻璃樽循環生產,由於衛生問題令投訴日增,陳然便將在屈臣氏的管理方法,套用在念慈菴上。

「以前喺屈臣氏都試過有鬼佬投訴,我就親自帶兩支威士忌去道歉;那時念慈菴嘅投訴,我亦親自向啲客道歉,不過那幾次就送番兩打念慈菴啫。」陳然笑說。

謝兆邦接納了陳氏建議,棄用回收樽,採用成本高出兩成的新樽。此外,當念慈菴在八四年由深水埗海壇街住宅大廈,搬到荃灣德士古工業大廈廠房時,陳然更建議,投資三、四千萬元作機械化生產,以電壓爐代替人手煮藥,且真空入樽,增加產量。

「以前用大銻煲、柴油爐煮藥,啲阿姐仲要逐羹倒入個樽度,好原始㗎。加上得一條生產線,由朝煮到晚,每日都只係得九十公斤。」在念慈菴的煮藥房做了二十多 年的關生說。今日,念慈菴的電爐每天可煮四噸枇杷膏,較從前多兩百倍,而年生意額亦由三十年前只得百多萬元,躍升至去年三億多,估計毛利有七成。

「都係我老闆叻,他識得用廣告,肯花錢,賺一千萬敢用五百萬作宣傳,而家每年我哋會用七千萬作全球廣告費,唔係人人得。」陳然佩服地說。

念慈菴的電視廣告由七十年代尾至今,所用的人選及策略,均由謝兆邦拍板決定。八十年代中,鄭裕玲拍過《流氓大亨》及《生命之旅》等劇,形象正派及健康,所 以聘她為念慈菴的廣告代言人。九八年,謝兆邦銳意吸納年青一輩的生意,改用楊千嬅取代鄭裕玲,另外亦開始生產枇杷糖及科學中藥,圖創造另一次奇蹟。

老闆善造奇蹟

 

▲台灣廠房自九六年遷至林口現址,全廠面積約四千呎。

 

▲謝氏家族圖

原來賣藥行裡,一直傳誦謝兆邦是個愛締造奇蹟的「奇人」,因為念慈菴本是一隻寂寂無名的枇杷膏,但自謝兆邦於五○年初收購此藥後,它就成為一個人所周知的品牌。

據在中正藥房打了三十多年工的林賢龍說,謝兆邦二十出頭便到藥房當售貨員,邊打工邊學醫藥常識,兩年後立心自創一番事業,遂與同年的妻子劉雪晴,在彌敦道與人合租了個二百多呎鋪位,以半邊鋪形式開中正藥房。

「當時鋪頭仔,只可請得一個員工,老闆自己搵貨源、送貨同行街搵生意,由朝捱到晚,真係好勤力!」林賢龍說。

生意做多了,謝兆邦便擴充藥房,將店鋪遷往太子大埔道的現址。當時店鋪只有千多呎,後期逐漸擴展至閣樓及三樓,樓面八千多呎。六一年,謝兆邦成立中正藥房有限公司,更在七十年代,以一百四十五萬元將大埔道整幢大廈買入,中正藥房亦成為九龍區最大的拆家。

其實早在五十年代,藥房生意上軌道後,謝兆邦便向念慈菴創辦人楊孝廉的第七代後人楊萬如,買入念慈菴的藥方,並於六二年將包裝註冊成商標。楊家原居於北方,初到香港未能適應南方天氣,加上見枇杷膏銷量不濟,每月只賣得百多樽,便賣掉藥方離開香港。

念慈菴靠中正翻生

 

▲位於太子大埔道的中正大廈,自七十年代便掛有念慈菴的廣告招牌。地鋪為中正藥房。(陳鎮堅攝)

謝兆邦接手後,念慈菴首兩、三年生意仍有虧蝕,「老闆真係擺晒全副精神心血去搞念慈菴,透過中正不停去推廣呢隻枇杷膏。

「加上佢又有頭腦,利用好多廣告去谷呢隻藥,自己又夠魄力,前幾年仲會親自飛去星馬泰五天,見代理、傾廣告,比佢後生十年嘅夥計,跟佢去完返嚟都話攰到頂唔順,但老闆卻若無其事。」林賢龍說。

藉着中正的關係,念慈菴打出名堂。據林賢龍稱,現時全港一千三百多間藥房,逾千間有售念慈菴,其中九百多間透過中正購入此藥。

至於台灣市場,是由謝兆邦於六一年隻身飛往台灣開拓,除生意外,為他帶來第二段婚姻。原來他遇到一名台灣女子游美玲,並與她在當地註冊結婚。婚後,他不時 港、台兩邊走,兩年後更在台北設廠,生產只供當地內銷的念慈菴。在二太太游美玲協助下,生意逐步上揚,至今每年約有六千多萬元營業額。

由於謝兆邦有兩位太太,分居於港、台兩地,念慈菴的港台生意,亦由兩房人分管。例如香港業務,由大老婆所生的獨女慧君搞開,她於八十年代便加入中正,夫婿鄧世濤主理念慈菴的市場推廣,及至八十年代中,兩人移民加拿大才停止。

兩房人分管業務

 

▲謝兆邦(中)攜同正室劉雪晴(左二)出席八四年的周年晚宴。

至於台灣的念慈菴,一直由二太太及大女兒慧敏打理。二太太有三子三女,其中三名子女均出外發展,只有大女肯留在台灣幫手,二女慧淦負責拓展大陸市場。在台灣長大的大仔國昌,在英國大學畢業後回港與父親團聚,事關他是長子,便成為念慈菴的當然繼承人。

由於父親在港一直與大老婆居住,這位突然加入的長子,唯有獨居於中正大廈的頂樓;父子長期聚少離多,感情有點疏離。

念慈菴掌舵人謝兆邦,在九九年突然中風,以致口齒及聽力不靈,並須坐輪椅。念慈菴的業務,交由陳然及謝國昌打理。對於父親花了半世紀心血,苦心經營的這盤生意,謝國昌謂:「都好穩定喇,做中藥唔可以變太多,兩、三年計劃一次都好夠,好彩冇上市咋,唔係仲麻煩。」

不過老臣子陳然卻另有看法,「我梗係想念慈菴上市啦,我實有得分嘛。」再過幾年他真的要退休了,所以現正積極訓練及提升內部員工,將來協助謝國昌,然後便功成身退。

京都念慈菴這盤具有三百年歷史的生意,謝國昌能否成功接班,大家拭目以待。

製作過程

 

▲1 以電磅秤每種藥材的分量,然後獨立放入棉布袋內。

 

▲2 將每袋藥材分批置入電爐。

 

▲3 倒入蜜糖漿。

 

▲4 用抽真空機消毒玻璃樽。

 

▲5 以輸送機將煮畢的枇杷膏入樽。

舊相巡禮

 

▲印於一九七六年謝氏宗親會會刊的念慈菴廣告。

 

▲念慈菴的第一輯電視廣告,找來薰妮當主角。

 

▲鄭裕玲的正派形象,使她做了念慈菴十年廣告代言人。

 

▲一九七六年,謝兆邦(右一)宣誓就職,成為謝氏宗親會的理事長。

 

▲念慈菴於七十年代的大型外牆廣告。

 

▲五十年代的念慈菴送貨車。

京都念慈菴歷史演變年鑑

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 )‧順天府縣令楊孝廉的母親患有久咳,廣尋名醫,得當時一位出身醫學世家,著有《溫熱論》的名醫葉天士,授予枇杷膏藥方。楊母病癒後,楊氏製藥售於民間,為紀念其母,遂命名「京都念慈菴」。

日治時間‧楊氏第七代後人楊萬如一家,由北京南下至香港,每月售賣念慈菴只約一百支。

50 年代初‧藥房拆家謝兆邦,向楊萬如收購藥方,並於深水埗海壇街住宅大廈設廠製枇杷膏,在中正藥房發售。

50 年代末‧念慈菴開始分銷到東南亞及美加等國家。

1962 ‧京都念藥菴正式註冊為有限公司,其包裝亦成註冊商標。

1963 ‧在台灣設廠。

1980 ‧陳然入京都念慈菴工作,廢除回收樽慣例。

1984 ‧深水埗廠房搬到荃灣德士古工業中心,並將煮藥及入樽工序機械化。

1985 ‧運送念慈菴到深圳藥房寄賣,開始打入大陸市場。

1993 ‧為防香港回歸後生意受影響,遂於新加坡設廠。順利過渡後,廠房改作研究中心,推出科學中藥。

1997 ‧推出枇杷糖。

1999 ‧謝兆邦中風,念慈菴交由陳然及謝國昌打理。

2001 ‧大陸市場已穩佔營業額六成,為減低運輸成本,遂於北京設廠房,預計2003 年正式投產。

京都念慈菴與齊天壽訴訟案

 

▲當年抄足念慈菴的齊天壽枇杷膏已經絕跡,現今只得小部分藥房有售齊天壽的川貝枇杷露。

九六年,京都念慈菴入稟高院,控告齊天壽生產的川貝枇杷膏影射其產品,及侵犯了念慈菴的註冊商標。

「佢(齊天壽)本來係綠色包裝嘅,但九六年直情跟足念慈菴紅底黑字嘅包裝,所以我哋先告佢。」陳然說。

齊天壽的創辦人韋光耀,原為念慈菴的舊員工,七十年代離巢後自立門戶,於灣仔設廠賣枇杷膏,至九五年,全年銷量約一百八十萬元,但九六年改了包裝後,全年銷量即躍升至二百七十萬元。

經過兩月的訴訟,法院判齊天壽敗訴,須轉回包裝才可繼續售賣枇杷膏,且須繳付堂費及港幣一元作賠償費。

「我哋淨係要求一蚊作賠償,因為知道多嘅(一百萬元)都未必會索償到,所以唔想搞咁耐,淨係要佢哋轉番個包裝就算。」陳然續說。

至今齊天壽仍有批發舊包裝的枇杷膏,但不少藥房行家稱,已有好幾年沒代售齊天壽,因其銷量並不理想,現今大藥房更只賣念慈菴而已。

念慈菴股權剖析

 

撰文:趙婉兒 攝影:張國慶 資料:黃翠蓮[email protected]請參考《壹週刊 時事及財經冊》第104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30

百年中電 嘉道理成功秘訣

2001-7-5  NM






從太平山凌霄閣俯視對岸,九龍半 島的夜景璀璨迷人。燃亮這片光芒的,全賴過去一百年來從未間斷供電的中華電力。時光倒流一百年前,九龍半島最旺的地方,是尖沙咀梳士巴利道,道路闊十五 呎,兩旁種滿香蕉樹,然而晚上只得暗淡的油燈,照着疏落的行人。那時候,香港有錢有面的,全住在香港島,由港燈供應他們那位於半山大宅一室的光明。九龍及 新界,是他們旅行才會到的荒蕪之地。情況到一九○一年,中華電力有限公司成立後才改變。 由嘉道理家族主宰的中電,不單在九龍荒地上建電廠、鋪電纜,並於三十年代協助港府開發新界,更於五、六十年代扶植香港工業發展。一百年後今日,由中電鋪設 的電纜長逾一萬公里,輸電給一百九十萬用戶,覆蓋全港近八成人口。猶太裔的嘉道理(Kadoorie)家族,由中東東渡來中國淘金,至今逾一百二十多年歷 史。家族在港落地生根,靠電致富,不單坐擁市值八百億元的電力王國,而且成為全港十大百億財閥家族之一,地位顯赫。嘉道理的成功,在於高瞻遠矚睇長線。 一向專注於電力投資的中電控股,最近剛獲政府批出對外固定電訊牌照,計劃透過現有輸電網絡,由沙田接駁跨境光纖,進軍大陸電訊市場,第一站是深圳。「中電 雖然是香港公司,但我們的家族,可說源自中國,祖父在一八八○年已到了上海,家族對中國 有一份深厚感情。」中電主席米高嘉道理,坐在中環聖佐治大廈頂樓辦公室時,向記者娓娓道來。九十多年來,聖佐治大廈一直是嘉道理家族的指揮中心。在升降機 大堂外,放了一套酸枝枱椅,旁邊還有一個古董銅釜;接待處後面的矮櫃,則放了八塊大如面盆的玉璧玉圭。而米高嘉道理辦公室門外,亦放了一個滿載玉器的古玩 櫃,全個寫字樓總之充滿中國色彩。這一切,均是米高的父親,中電前主席羅蘭士嘉道理勳爵(已故),早年一直放着的陳設。

注重人情世故猶太裔 的嘉道理家族,早於兩個世紀前,已來港經商,其經營中電的生意作風,亦蘊涵中國人的傳統,着重人情味。兩年前政府為紓民困而退稅,香港大型企業中,就只有 中電將稅款悉數退回給客戶。踏入今年,是中電百周年紀念,中電一百九十萬用戶,更齊齊獲二百元電費優惠。到最近,當其他公營機構爭相加價時,中電依然凍結 收費。「家父經常說,電力是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是跟整個社會做生意,所以特別注重這些人情世故。「我自小跟父親學做生意,十一歲起就開始列席董事會,坐在一旁聽董事們 討論問題。十四歲那年,他帶我巡視紅磡鶴園街電廠,我們經過鍋爐區,開動着的鍋爐震耳欲聾,而且熱得要命。那裡放了一張金屬枱、一張櫈,櫈上坐着一個人, 旁邊還有一個廢紙籮。「走出外面,父親問我有否看見什麼不對勁,我答只覺裡面熱得很。他於是教訓我:『難道你沒留意到,剛才那張枱和櫈的顏色不同嗎?為何 不油上同一顏色呢?做生意一定要留意細節,見微知著,這樣才可確保事情做到滿意。』」

電王富及三代作為老電王羅蘭士嘉道理的獨生子,自小被 栽培接班的米高,過去只主理家族的酒店業務,直至四年前才出任中電主席,正式接管市值八百億元的電力王國。「以前我放在大酒店的時間較多,因為當時父親健 在,他就是中電的艦長,為中電的方向掌舵。現在,我會騰出較多時間給中電。講真,我挺愛電力這門生意!」雖然是非執行主席,米高卻非常着緊,那天他專誠帶 上中電百周年襟針,並且在訪問開始前已「騷」給記者看。平日他出席公開活動,還會繫上中電領呔。「西方有句老話:『第一代人去創業,第二代接手去鞏固,傳 到第三代,則負責把生意敗掉!』我正正就是第三代,希望這句話不會真的在我身上應驗。」米高笑笑口講完,馬上拍幾下木枱面(touch wood,即大吉利是),並不期然嘆了口氣。

奠定百年基業米高今天繼承的,是嘉道理兩代人的心血,尤其是父親羅蘭士,窮大半生為中電奠定百 年基業。九二年老電王羅蘭士,以九十三歲高齡宣佈退休,翌年便撒手塵寰。由於米高早年管理大酒店時成績差強人意,老電王為了兒子順利接棒成小電王,於退休 前便作出部署。首先,他將主席職位,傳給老拍檔兼熟悉中電財務狀況的高登爵士;然後找來剛退休的猶太同鄉,前財政司翟克誠爵士做副主席。高登輔助太子四年 至九六年底退休,而翟克誠一直留守中電,至前年病逝。委以重任的高登,原是羅兵咸會計師樓的高級合夥人,自四六年起為中電核數,其後於七一年加入中電成副 主席,與老電王相識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中電最艱苦時期,日戰才結束不久,一切要從頭做起,重建鶴園街電廠。四九年大陸解放後,大量紡織廠從上海南 下,我們亦開始供電至新界村落。為了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設法提高產量,因此不得不加電費,這樣便引起不滿,投訴聲音愈鬧愈大。」高登說。

加 電費掀管制危機由四七至五七年,九龍及新界的用電需求飈升五倍,其間中電訂購了多組二十萬兆瓦的發電機,並且向青洲英泥買入十三萬呎地,擴建紅磡鶴園街電 廠。為支付龐大投資,中電不斷向股東集資;亦由於煤價續升,自五一年起中電亦向用戶徵收燃料附加費,平均約佔電費兩成。五八年,即使不再以煤發電,但附加 費並無取消,惹來中華廠商會及九龍商會等,帶頭向港府施壓。港府於翌年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電力收費,並且在立法會內公開聆訊。高登與老電王,為聆訊事情 廢寢忘餐。「羅蘭士決定親自披甲上陣,他不想牽連其他高層,於是我倆並肩作戰,每天以三文治當晚餐,一直工作至半夜,準備翌日的挑戰。」老電王代表中電出 席聆訊時,義正詞嚴為收費辯護:「我不得不拿人家來比較。戰後香港供水不足,即使在最潮濕的季節,每日也只得四小時供水,而水費卻加了兩倍多。另外,無論 電話、巴士、渡輪甚至醫院服務都嚴重不足。而我們的服務,卻伸延至最偏僻的角落,但電費較戰前的升幅未夠一倍,只要我們繼續擴充,提高效率,電費還可以下 調!」

石油合約 換來拍檔雖然羅蘭士嘉道理說得有理,但委員會於六○年發表報告,卻為中電帶來最嚴峻的危機。報告建議唯一解決收費問題的方法,是把兩間電力公司合 併,繼而收歸政府所有。政府當然不願意收回中電,但未想出管制收費機制以前,政府先行凍結中電派股息,又不准配股或轉移資產,這樣一拖便三年。「真糟糕, 我們在香港無法以合理的息率籌集資金發展,全靠羅蘭士想出:我們還有一紙石油合約可以出售。」高登說。當時中電每年入口大量石油發電,老電王希望以石油合 約,來尋求石油公司注資。他有一位老友,剛從美國埃克森石油退休,建議他可找埃克森合作。於是他單人匹馬飛往紐約,與埃克森主席會晤,埃克森很想得到中電這張石油合約,但美國政府正制裁中國,埃克森對入股中電有點猶疑。老電王對他們說:「我知你們美國人,一提起共產黨便怕得要命,但我的公司位於共黨邊界十二公里以外。不過,如果能夠向這個全球最大的共產國家供電,我必定去馬!」結果,老電王與埃克森達成合作協議,與中電合組半島電力,在青衣興建電廠,售電予中電。

興 致勃勃 全情工作高登說,老電王這一着,為中電帶來二億二千萬資金,「這在當年是一筆非常可觀的數目。自從與埃克森合作以後,資金再不是問題,而中電才得 以發展至今天的規模!」當時財政司郭伯偉,很支持中電與埃克森的合作,並與中電制定利潤管制法則,規定每年利潤,最高只可達總資產值的一成三,十二年後作 檢討。而埃克森與中電合作無間,除青衣電廠外,還合建青山及龍鼓灘兩所電廠。合作半世紀,高登最難忘老電王永遠朝氣勃勃,反應迅速果斷。「七八年進軍大 陸,是他一項重大決定。他知道按照常規,需要很長時間才得到董事局通過,所以他先發號施令,撥錢鋪電纜。當董事局約半年後正式通過投資時,「我們已準備就緒」。「他腦海裡差不多整天都惦掛着中電的業務。有時候他半夜醒來,想到什麼有關中電的便立即做筆記,第二天一早回公司吩咐我們照做。好彩的是,他不會半夜打電話給我,因為我不像他,我半夜只會睡覺。」

為 人隨和 員工佩服羅蘭士嘉道理的生活,均以中電為核心,每朝約八時半便上班,即使年過八十,亦工作至下午六時。逢星期日,他在青山公路的青山別墅食過午飯 後,娛樂節目便是巡視電廠。即使在九二年宣佈退休,他仍每天回聖佐治大廈;逝世前一天,還與中電高層開會。曾與老電王共事的中電員工,都說他是個和藹長 者,甚得員工歡心。其中攝影師李澤賢,八八年曾跟隨老電王及多名中電高層,到北京與中國總理李鵬會晤。「他真的很隨和,不像其他大人物。那次出訪北京,我 幫他兩夫婦拿行李。由於我初次出埠,傻更更見人龍就排隊,點知兩老又跟我一邊排一邊傾偈,直至空姐發現我哋,先知道佢可以行特別通道。「上到北京見李鵬, 明明講好有五分鐘合照時間,於是我慢條斯理,諗住讓其他記者影完,無咁多人先開始影,點知我一舉機,所有官員及李鵬開始散開,我簡直嚇傻。這時候我見到佢 仍企定定對住我笑,我先至無咁驚。佢好合作,即使有人趕我走,佢仍然不斷望着鏡頭,因為佢唔介意你有時會做錯,反而鼓勵我一定要影好啲。」羅蘭士做生意的 原則是要長線投資,絕不做快買快賣的交易,除了中電及大酒店兩項橫跨一個世紀的業務外,還有不少家族私人投資,如和黃股票,一揸數十載,至今累積有一千五 百多萬股。

家族致富回饋社會羅蘭士嘉道理統領中電五十七年,被稱為「電王」。中電非執行董事鍾 士元爵士,至今仍讚許他對香港的貢獻:「香港經濟能夠有今日的成績,全靠幾十年來從未斷電,尤其是佢對工業發展幫助很大,山寨廠無論幾偏僻都照樣供電,而 且工業用電較其他用戶平。你看看其他國家成日停電,點樣發展經濟?」羅蘭士的弟弟,賀理士嘉道理爵士(已故),是家族中較低調的人物,專責打理家族酒店業 務,是大酒店前主席,但他在香港的貢獻,絕不比兄長羅蘭士遜色。他對農業的興趣多過做生意,數十年來出錢出力,協助新界農民脫貧,被稱為「新界先生」。五 十年代大量難民湧入香港,不少在新界落腳,生活困苦。賀理士長年擇居於屯門青山別墅,目睹新界難民慘況,便於五一年與兄長成立嘉道理農業輔助社,並設基金 向農民提供低息貸款,助人自助。今年八十一歲,在港仍養有七千頭豬的梁植,當年便受惠於農業輔助社。「我今日算成功㗎!有豬場、有酒樓,早幾年起咗廿九間 村屋,好好賣,淨係利得稅都交七百幾萬,如果冇賀理士,我冇今日!」他有十名子女,六部平治,最近還多買一輛新款五○○。

農業基金 自助助 人梁植於四九年從鄉下博羅走難來港,他有一個姑媽在青山別墅做女傭,負責照顧羅蘭士兩名年幼子女,小米高及麗妲。他跑去投靠這個姑媽,靜雞雞住在別墅裡。 「別墅裡面請好多人打理花園,多一個人唔覺眼。有一日,我拿着鋤頭猛力咁鋤草時,賀理士一見到我就問:『你係唔係好識種嘢㗎?你去搵一個農場嚟做,我可以 幫你。』」姑媽及別墅裡的管家,知道賀理士為人言出必行,便催促他出去找地方。他後來看中屯門藍地妙法寺附近耕地,成功說服原居民租出地方,賀理士便出錢 讓他與另外幾名鄉里在那裡耕種。「五二年佢幫我哋起豬欄,每個豬欄裡面放六隻豬;又起咗間好似別墅嘅屋俾我哋,花了八千二百元,裡面有水有電,還有一切電 器,仲鋪埋地氈。他每日都來睇我哋,要我哋將地方打理得一塵不染,門外掛上KAAA(嘉道理農業輔助社)招牌,每日有不少人參觀。」

契仔反 面反受重用農業扶助社的精神是助人自助,所以豬是送的,但起豬欄的費用,則每個欄每月還二十元,而農場的電費亦要自付,為此梁植與賀理士一度反面。「電費 單要廿幾元,我點俾啫?唯有唔再用佢嘅電器,改為燒柴煲水,結果間屋烏煙瘴氣,佢就日日嚟鬧我,鬧到我忍唔住同佢講:『老闆,我有氣有力,不用你幫,還返 所有嘢俾你!』」梁植與賀理士鬧翻,但賀理士因不忍心見他流離失所,繼續讓他在那裡養豬。耳根清淨的梁植,把養的豬送去農展會參展,結果拿了亞軍。五三 年,梁植見本地燒鵝需求殷切,認為有商業價值,不理賀理士反對,在粉嶺另覓地方靜雞雞養鵝,結果一年賺了三萬元。梁植的成績嚇了賀理士一跳,從此成了賀理 士的親信,幫手打理農業輔助基金,四出接濟農民,被農民封為賀理士的契仔。梁植說香港有錢人中,沒有及得賀理士那樣真心真意做善事,「佢唔單只出錢,佢個 心真係成日掛住啲農民。好似六七年溫黛風災,佢剛剛飛去菲律賓,一聽見香港打大風,馬上飛回來,知道有好多村民間屋被風吹塌,即刻叫漁農處班官員幫手,召 集災民到青山別墅,喺泳池對開草地派錢,每人一、二千咁俾。但後來人太多,佢阿嫂(即羅蘭士的太太)不太歡喜,賀理士唯有帶埋一大班人,去掃管笏球場再派 過。」

農場培殖特種豬嘉道理農場,是賀理士另一建設。為了送大量牲口給農民,賀理士五七年於元朗錦田觀音山開闢農場,由於鄰近白牛石村,最 初命名為白牛石農場,其後才改名為嘉道理農場。農場佔地一百四十八公頃,兩成土地由嘉道理基金購入,其餘八成為租用官地。自小家裡受助於嘉道理農業輔助社 的羅如波,長大後在嘉道理農場工作,至今二十多年。「佢雖然係猶太人,但好難得佢唔介意養豬(猶太人視豬為不潔),還致力改善豬的品種,因為佢知道中國人 喜歡食豬,而且不少農民靠此為生。」以前香港飼養的花縣豬,全身灰色,肚腩大得差不多貼地,全身七成都是難吃的肥膏,經濟價值不高。嘉道理農場於是引入多 瘦肉的外國豬,不斷混種,改良出兼備外國豬肉質及本地豬多產特點的「白牛石特種」。而舊的花縣豬不及這新種豬賣錢,無人飼養,已經絕跡。今日,白牛石特種 亦被外地豬取代而絕種,但嘉道理農場內,仍養有十多隻與白牛石特種相似的大花白,作為本地農業發展的標記。另外,今天不少香港常見的植物,如黃毛金鍾,原 來都不是本地品種,而由賀理士從南非引入培植,當中還隱藏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賀理士家裡富甲一方,但終身寡佬一名,原來是情非得已。年輕時他曾愛上一名 女子,可惜對方是天主教徒,賀理士卻是猶太教,兩人無法結婚。女方後來到了南非定居,在那裡闢了個大花園,賀理士經常往南非探望佳人,然後帶回多種植物。

心 地善良 晚景淒涼「老一輩嘅農民,無人唔識得賀理士。以前佢好鍾意駕着自己那古董賓利周圍去探村民,佢架車個樣似蟑螂,大家一見就認得係佢。有時佢見到細 路在巴士站等車,便會揸車送他們返學。佢好鍾意細路,我們經常要替他買備盒裝的提子乾放在車裡,來請小朋友吃。「佢心地好,做咁多善事,我真係唔明白,點 解佢後來咁淒涼!」羅如波一講起賀理士的晚年生活,便雙眼泛紅,感慨起來。賀理士很緊張農場的事情,幾十年來,每朝天蒙光便由青山別墅出發,先揸車回農場 巡視一下,然後七點多到達九龍嘉多利山,他兄長羅蘭士的大宅,先找嘉道理農場場主胡庭生(已故)商討農場事宜,然後才載羅蘭士一起返中環聖佐治大廈上班。 羅如波記得,約在八一、八二年的一個早上,賀理士如常獨個兒到達農場,當他走進下東區的豬欄內,卻突然摔倒地上,當年他差不多八十歲,且身材肥胖,無法自 行爬起,待農場工人八時半上班才發現他,送抵醫院證實骨盆碎裂。自此以後十多年,他要以輪椅代步,雖然他仍堅持每天如常往中環上班,但身體每下愈況,日漸 消瘦,尤其骨痛難耐。被病魔折騰了十多年的賀理士,最後於九五年病逝於青山別墅。

兩代電王由儉入侈中電於四十年代,購入九龍窩打老道地皮,興建中電總部。而羅蘭士嘉道理,則將總部後面整個山頭都買埋,並沿山路興建多幢洋房,其中二十四號洋房作自住外,其餘作為中電董事屋 及高層宿舍,成為今天的嘉多利山。而賀理士則鍾情青山別墅,一來方便處理農業事情,二來喜歡別墅面臨嘉多利灣,從前無遮無擋風水好。兩兄弟雖然分開住,但 感情要好,羅蘭士一家每逢週末,便返回青山別墅,在那裡開派對,招呼商場及官場上朋友,歷屆港督均是別墅裡面的座上客。青山別墅在日戰前興建,雖然外形以 古堡式設計,並建有炮台,甚有氣派,但裡面裝修陳設簡單。而兩兄弟均十分節儉,尤其節約用電,無論嘉多利山大宅或青山別墅,大廳總是黑沉沉的,因不喜歡日 間或無人時開燈。即使襪著穿了,羅蘭士也捨不得掉,叫工人替他打補釘。有一次,青山別墅裡的廚師蒸了一條石斑給他吃,他覺得很美味,問管家買了多少錢,一 聽見那石斑盛惠四百多元,便吩咐以後不要再買。而在別墅請客時,亦多以嘉道理農場送來的材料作菜。

老子慳家 兒子奢華「小電王」米高嘉道 理,卻一反家族傳統。八三年,他買下深水灣道六十八號建大宅,作翌年結婚新居。前兩年,為了力保睡房的無敵海景,不惜斥資四億六千萬,買入前面放售的七十 號及七十二號屋,計劃拆掉遮擋他睡房景致的建築物。此外,他在青山別墅裡的泳池旁,另起別館作特大睡房,與上一代的樸實作風大相逕庭。米高給人印象最深 的,是他好愛跑車,這嗜好其實是父親遺傳下來,只不過米高玩得盡情,還青出於藍而已。原來電王早年接受訪問時,曾說自己有三大嗜好,第一是搜集玉器,聖佐 治大廈辦公室裡的古玉,便是他的收藏品;其次是攝影,他是香港攝影學會前會長。第三項嗜好便是跑車,年屆八十仍愛揸Aston Martin,英國跑車。米高自小便喜愛追求速度,小時候在青山別墅裡玩高卡車,長大了亦曾參加高卡車比賽並且勝出。時至今日,他依然寶刀未老,揸車速度 嚇怕老婆,太太曾對朋友說:「我永遠不會坐他的車,如果我們兩個一起坐車,開車的一定是我,如果他堅持揸,我會落車。」去年他到英國旅行,為裝了新引擎的 法拉利試車;結果意外墮坑,骨折受傷。玩車無數的米高,年輕時每一、兩年便換車,唯一令他長情的就只有古董車,尤其是頂級靚車賓利。他是賓利車主會會長, 共有四部賓利,其中兩部更是名貴古董車,包括二六年出廠的跑車,在六七年以二千五百鎊由英國購入,另一部則是三七年出廠。這些靚車,米高一個月才揸一次, 平日要工人幫手每星期着一次引擎,保持引擎狀態。

飛機跑車均着迷平日上下班,米高會自己開車,但比較低調,以寶馬五系代步,貪車身細易泊入 聖佐治大廈地庫那唯一的車位。熟悉嘉道理家族的朋友指出,米高選坐寶馬,是家族一大突破,因為嘉道理上一代,仍不忘納粹德軍對猶太人的殺戮。除了車,米高 還愛揸飛機。在港時逢週六傍晚,他便揸直升機返回青山別墅度週末,與由陸路前往的家人會合。每次到青山或龍鼓灘巡視電廠,當然也出動直升機。中電攝影師李 澤賢,笑他見到任何可開動的機械都會着迷。「有時佢入電廠,見到剷煤車都想揸,我哋唯一方法係以佢未考到牌來拒絕。」嘉道理家族的慣例,是每年夏天會放暑 假去旅行,他們在法國有所別墅,一家人會先分頭旅行,其後在法國聚首。「羅蘭士很愛旅行,他差不多走遍全世界,每處地方都有朋友。」高登爵士回憶說。米高 上月已攜同老婆仔女,離港到歐洲度假,八月底才回港。放假期間,他仍會不斷致電回港了解業務。熟悉他的下屬說:「佢曾經講過,最緊要識得放鬆自己,放吓 假,出去抖一抖,可能玩完便有新啟發。」

植根香港薪火相傳在香港發跡的嘉道理家族,三代植根香港。當六七年香港時局混亂,遍地「菠蘿」(炸 彈)時,羅蘭士堅持重建聖佐治大廈,並且漏夜開工,因為他要人看見燒銲的火光,令人知道中電的老闆也對香港有信心。七九年大陸開放,羅蘭士立即供電至廣 州。八五年香港信心危機之際,他又力排眾議,與鄧小平達成興建大亞灣核電廠協議。凡此種種,均證明嘉道理情繫香江,熱愛中國。這與其家族歷史有莫大淵源。 十九世紀初,猶太人因國破而流離失所,嘉道理祖先原在中東巴格達定居,生活艱苦。到一八八○年,羅蘭士的父親艾利嘉道理(Elly Kadoorie),得悉遠親沙宣家族在上海發了財,便決定前往投靠,那年艾利年僅十四歲。到上海沙宣做了幾年後,艾利南下香港,當上股票經紀來,並做貿 易生意。一八九○年,港燈成立,為港島居民供電。為了是否裝電燈,艾利與妻子商量了許久,最終為了慳錢而打消念頭。但艾利常驚嘆電力的神奇,並說:「我做 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天我開了一家電廠。」四年後艾利入股香港纜車公司,並逐年增持,到一九○五年更成了大股東,並入股保羅遮打創辦的上海大酒店。此時的艾利,在港已是舉足輕重的富商。而由他朋友羅拔西溫(Robert Shewin)創辦的中華電力公司,在廣州設電廠。然而廣州電廠因地方政府及客戶拖數,長期處於虧損狀態。西溫知道艾利有心染指電業,便以優惠價轉讓部分中電股份給他,而中電亦重返九龍。一九一八年,中電重組股本,艾利已是中電大股東,帶着十九歲的長子羅蘭士,踏足中電董事局。

上 海建大理石房子艾利共有兩名兒子,長子羅蘭士於一八九九年在香港羅便臣道出生,幼子賀理士三年後生於倫敦。一九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艾利帶着家人回上 海,但九年後上海大宅失火,艾利妻子為呼喚保母逃走,自己卻慘被燒死。艾利十分悲慟,帶着兩個孩子返倫敦暫住,同時委託建築師布朗重建上海大宅。布朗酗酒 成性,將建屋一事委託別人,承包商花四年時間建造了一座宮殿出來,嘉道理父子收到賬單,建築費達一百萬兩銀。整間新屋由大理石砌成,樓面達五萬呎,有二十 間房間及樓高六十多呎的大宴會廳,上海人稱為「大理石房子」。嘉道理家族在中國百多年歷史裡,遭遇兩次痛失財產的經歷。第一次是日本侵華期間,嘉道理一家 同被關進赤柱集中營,而鶴園街電廠、半島酒店均被日軍佔領。不久全家被送往上海集中營,艾利因患重病獲得釋放,不久死於上海。日戰結束後,羅蘭士千方百計 回港,他說服不肯接載乘客的英國皇家空軍,把他當作貨品,送他一程回港,於是他坐着一大疊用來重建電廠的鈔票,成為第一個從上海返回香港的人。正當羅蘭士 費盡心血重建中電業務之際,大陸四九年解放,一半資產放在上海的嘉道理家族,再次損失慘重。然而羅蘭士沒有氣餒,並且在港建植千億電力王國。

百 年傳奇再續今天的嘉道理家族,仍在本港商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是十大財閥家族之一。作為第三代掌門人的米高,凡事均打穩陣波,自己只做中電非執行主席,日 常決策委託一班專業管理層處理。年屆六十,能講流利廣東話的米高,育有兩女一子,小兒子今年九歲,令嘉道理家族繁衍至第四代。而米高亦重演五十年前父親教 導他的一幕。去年秋天,他帶着妻兒回上海祭祖,首先到達祖父母的墓園致祭,再重遊大理石房子。他一邊參觀一邊向兒子講述家族歷史,並描繪當年盛況。「爸爸 小時候曾在這裡住過,當時很熱鬧,大人在晚上開舞會,我當時還是小朋友,所以不讓我參加晚會,我便偷偷從閣樓的窗口偷望他們。」遊畢上海,全家隨中電訪問 團飛往桂林,參觀中電在那裡捐錢興建的「再生能源村」,途中他對兒子說:「今日我帶你出來,希望你知道爸爸平日的工作有多繁忙,日後你長大了,也會像我今 日一樣。」

中電歷代電廠巡禮

老電王中電歲月

百年中電里程碑1901年英國人羅拔西溫(Robert Shewan)購入廣州電廠,註冊成立中華電力,供電給廣州,並計劃在九龍建電廠。1903年漆咸道發電廠投產,兩條主電纜通往鶴園街青州英泥廠及尖沙咀 九龍酒店。1909年艾利嘉道理入股,出售虧本的廣州電廠,重點發展九龍。1918年舊電廠受填海工程影響,買入鶴園街地皮搬廠,並進行公司重組,艾利嘉道理成大股東。1919年開始供電給九龍區街燈。1929年獲准供電至新界。1930年羅蘭士加入董事局, 並於1935年出任主席。1940年新建的鶴園街A廠投產,亞皆老街中電總部亦啟用。1941年日軍攻佔香港,鶴園街電廠由日軍佔據。1944年日戰結 束,羅蘭士從上海回港,重建電廠。1947-59年多個商會不斷投訴中電加收電費。1959年政府凍結中電派股息。1964年中電與美國埃克森石油合組半 島電力,並與政府達成利潤管制協議。1969年港督戴麟趾主持青衣電廠啟用禮。1979年與廣州市連網,將備用容量供應該市。1982年青山電廠由英國首 相戴卓爾夫人主持開幕禮。1985年羅蘭士與鄧小平會面,達成協議興建大亞灣核電廠。1991年鶴園街電廠退役。1993年主席羅蘭士逝世。 1994-96年青衣電廠分階段退役。1996年首間以天然氣發電的龍鼓灘發電廠投產。1997年米高嘉道理接任主席。2001年投資山東及陝西等電廠 後,再進一步進軍大陸電訊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33

四百年老鋪 陳李濟爭產風波

2011-11-08  NM




擁有四百年歷史的古老藥廠陳李 濟,最近爆發一段爭產風波,令這間在港沉睡近百年的老店,突然甦醒起來。陳李濟原由陳、李兩家所創辦,今次站出來要分產的,是來自廣州的陳家,爭產數額涉 及一億二千萬。今年九月,兩位自稱是陳李濟後人的陳剛和陳家順(譯音),突然入稟高等法院,向香港陳李濟藥廠有限公司及 廿四位有關人士,追討兩人應佔香港陳李濟財產的權益,掀起一場爭產的序幕。陳剛與陳家順原是兩父女,而爭產的導火線,是九七年五月,香港陳李濟將旗下兩幢 物業,西環卑路乍街一五五號廠房,以及上環皇后大道中二○六號寫字樓,以一億二千萬元出售。由於陳剛並非香港陳李濟的股東,所以上述交易分紅時,並未取得 分毫。而陳剛興訟的爭拗點,便在於香港陳李濟的註冊股東,只是陳、李兩個家族,陳謙牧堂及李敬慎堂的信託人而已,公司的資產及利潤,身為陳家後人的他,有權分享。對於突然殺出一個陳剛,香港陳李濟的數位陳姓董事, 均表示不認識他。如陳家第十二代傳人、現時負責陳李濟柴灣工廠生產事宜的陳衍權,帶點不屑地說:「我不認識他們(陳剛父女),連名字都未聽過!」記者追問 另一位同在該藥廠返工的陳衍樟,答案亦是一樣:「我不知道他們是誰!」記者翻查陳剛報住的元朗地址,原來那只是他的貨倉。於是唯有跑到陳氏家族鄉下,南海 縣河清鄉求證,終於找到答案,陳剛父女確是陳家後人。

陳家爭產鄉里皆知「陳謙牧堂共有三房人,至今已繁衍到第十四代。子孫人數以千計,有些 留在鄉下,有些到了廣州、佛山,亦有移民外國的。」屬大房第十二代的陳慶波(六十歲)向本刊解釋,「香港陳李濟那班姓陳的,屬第三房;而陳剛則屬大房,他 上一輩一直在廣州,直至七、八十年代他才到香港發展。」原來,河清鄉裡姓陳的族人,都曉得陳剛。他於九八年四月,曾回鄉發起成立「陳謙牧堂追討委員會」, 集結在鄉下、廣州和佛山的陳氏族人,向香港陳李濟追討出售物業後的利潤,目前委員會已有三、四百人。「我哋想搞清楚,陳李濟是陳、李兩個家族一齊擁有的, 而並非一小撮人擁有。他們(香港陳李濟董事)只是『揸庄』,負責業務運作而已!」身為追 討委員會副會長的陳慶波,說時語調激動,「香港陳李濟,是廣州總店於一九二二年在香港成立的分店,資本來自總店,所以賺到的錢,陳、李兩族所有人都有權 分!」原來,擁有四百年歷史的陳李濟,一直奉行祖傳家訓,由陳、李兩家各佔一半股權,兩家各派一人擔任司理和副司理,大家權力均等,處理藥廠一切決策。而 所得利潤,由陳、李兩家對分。其中陳家將所得先均分三房人,然後每房按男丁再攤派;而李家則全以男丁人頭攤分,數目分明。

解放割斷兩店關連 今次爭產源起,在於八十年前陳李濟向外擴展業務,「紮根廣州的陳李濟,不斷派族人到外地開分店,如第二房人到上海、新加坡,而第三房人就到了香港。」陳慶 波說。陳家第十代傳人陳少泉,與李家第九代傳人李澄秋,從廣州來港開設陳李濟,並先後買入皇后大道中及西環卑路乍街物業,購買人以陳謙及李敬名義登記,取 陳謙牧堂和李敬慎堂的簡寫。「香港陳李濟成立之後,廣州店負責國內市場,香港店則專攻海外市場,兩店各自產銷,自負盈虧。」曾在香港陳李濟打工近四十年, 現已退休的康叔說。雖然兩店獨立經營,但香港陳李濟每月都會將盈利一部分,寄返廣州陳、李兩家的聯絡人,再轉派給族中各人,大家稱之為「月銀」。解放後, 廣州陳李濟被收歸國有,廣州店與香港店從此斷絕關係。「五二年香港陳李濟申請商業登記,註冊成為香港陳李濟,之後仍繼續每月定期寄『月銀』回廣州。」康叔 續說。

有限公司確定股權直至七三年,讀過番書的李家新一代上場,力圖革新,將香港陳李濟註冊成為有限公司。「當時公司好保守,員工仍然用毛筆同打算盤,買賣貨全部用現金交易。」曾參與改革的李家後人,李立本律師說,「要改革,第一步便是將partnership(合夥人)轉為有限公司,方便同銀行融資。」而香港陳李濟的股份,是按當時商業登記上,註冊合夥人而分發。其中第三房的陳家有十人,各佔百分之五;李家則有三人,各佔一成七。而兩幢物業業權,繼續由陳、李兩家後人,以個人名義代公司持有。「七五年香港陳李濟有限公司全面接管藥廠業務後,每個月百多元的月銀便沒有了!」陳慶波提及「斷銀」便氣難平,「那時聽聞他們想賣掉兩幢物業,於是在廣州教書的陳樹文(大房第十代),便與香港方面理論,並入稟法院禁制他們出售資產。事件最後不了了之,而兩幢物業也沒有賣掉。」

出售物業即時分利無風無浪的過了十二年,李家三個後人均表示沒有興趣繼續打理陳李濟,李立本形容:「當時的情況,是公司有深厚基礎,但無發展空間。」於是李家把五成中的三成三股權,轉讓給陳家,公司從此由陳家獨掌大權。而奉行了三百八十多年的合營規條亦打破。九五年,香港陳李濟舊調重彈,為出售物業而部署。首先,公司將 兩幢物業業權,由私人名義轉入香港陳李濟,並向稅局繳付了一百萬元印花稅。然後於九七年五月樓市高峰期,將西環及上環物業,分售予泛海及力中集團,套回一 億二千萬元,「所得的利潤,早已經分晒啦!」一名知情人士說。香港陳李濟出售資產消息傳開,再度挑起廣州陳家族人的怨憤。今次接棒打官司的,是陳樹文的兒 子陳剛。「他原本提議追討委員會,在香港成立一間公司,然後向政府申請法律援助打官司。但委員會有幾百個會員,要通過申請法律援助的資產審查(最高十七萬元),不知道要等多久;加上我們始終在國內,難以經常和香港律師見面討論。」於是,陳剛就以十五歲女兒陳家順的名義,申請法律援助;而自己則自掏腰包,請律師追討。

百 年老店垂垂老矣「香港陳李濟明明是分店,資本是廣州公家的。所以賣資產,陳、李兩家人人都應該有錢分!」陳慶波重申。然而香港的李立本,卻堅持廣州與香港 早已分家:「兩間店一直無賬目來往,各自產銷,賺蝕互不相干。賺的時候無分過錢,蝕的時候廣州亦沒有揼錢下來。至於月銀,只是一種傳統,我們視為 pocket money給鄉親,完全無法律責任……就算他們認為股東只是信託人身分,他們姓陳的,都無可能告埋我們姓李的啦!」陳剛父女入稟狀,至今仍未排期聆訊,香 港陳李濟一方只靜觀其變。爭產案一出,這間百年老店突然又出名起來,可惜陳李濟生意規模,經已大不如前。「九十年代的陳李濟發展平平,甚至可以說逐漸萎 縮。它現時在香港的營業額,我估計一年只有數百萬元左右。」一名中成藥批發商說。而負責廠務的董事陳衍權,拒絕接受本刊的採訪。

中 國三大名藥店廣州陳李濟具有源遠歷史而仍流傳至今的中國名藥店,就只有三間,分別盤踞於北京、杭州及廣州,其中又以廣州陳李濟歷史最悠長,凡四百年。陳李 濟創立有段古。話說明朝萬曆二十六年(一六○○年),商人陳體全,收妥貨銀乘船回廣州時,匆忙間把貨銀遺留船上,被同船的南海同鄉李昇佐拾獲,李路不拾 遺,在碼頭等候陳體全折返,二人於是結成深交。陳體全於是把一半貨銀,投入李昇佐在省城大南門經營的中藥店,雙方訂下「本錢各半,利益均霑,同心濟世,長 發其詳」的合夥契約。店名則取二人姓氏,再加上寓意同舟共濟、濟世為懷的「濟」字。陳李濟首創蠟殼藥丸,使成藥能久存而不變。而奠定陳李濟地位的,則是同 治皇帝因服用其「追風蘇合丸」後,治癒其風寒腹瀉,皇帝御賜杏和堂招牌,並欽定陳李濟的舊陳皮,為廣東省每年進奉慈禧的貢品。

北京同仁堂有 三百三十年歷史的同仁堂,以烏雞白鳳丸最馳名,其發展歷史更是早前電視劇《大宅門》的藍本。創辦人樂顯揚,祖傳三代均是名醫,傳到他更被康熙封為吏目,管 理太醫院。其間他收集古方及宮廷秘方研制新藥,並於一六六九年成立同仁堂。據文獻記載,該堂所製的女金丹,曾助康熙寵妃產龍子,深得皇宮中人愛戴,同仁堂 於一七二三年被指定為御藥供應商。成為皇宮御用,其利在於免息預領藥金,方便資金周轉。而平民認為皇帝買的必屬佳品,自然爭相購買。但弊處在於藥價受皇宮 所限,不能因應藥材市價而調整。貴價藥品,愈賣愈蝕,埋下同仁堂破產的伏線。一七四四及四八年,同仁堂兩度向朝廷借款;多捱六年後,樂家終於要將同仁堂租 予世交孫世基經營。其後樂家中興,並得道光皇帝批准,隨市價調整官藥,同仁堂得以壯大,成為北京、通州及天津三地的藥王。可惜隨後百年,中國連年戰亂,同 仁堂亦大起大落。共產黨上台後,同仁堂國有化,亦打斷了與樂家的關係。

杭州胡慶餘堂被列為國家級中藥博物館的胡慶餘堂,是由紅頂商人兼江南 藥王胡雪巖,於一八七四年所創辦。胡的外室劉芙蓉,家族開設「劉敬德堂」藥房。他見中藥大有可為,於是廣集藥方,並請江浙名醫研製成藥開辦胡慶餘堂,取其 「積善人家慶有餘」的意思。那時已發達的胡雪巖,辦藥號首講排場。胡慶餘堂位於大井巷昊山之下,是上山參拜必經之路;而且面向西湖,河坊兩邊商鋪林立,遊 人不斷。建築方面,選用江南上等紅木,前鋪後廠。堂內鎦金描彩,走廊的紅木板聯,刻上藥用材料及藥性;涼亭掛有印上民間故事的宮燈,藥櫃整齊排列。門面功 夫做得好,還要配合真材實料。胡派人從各地藥農直接入貨,減低成本兼保證質優。例如去山東買驢皮、淮河買生地、四川買麝香,甚至連輔料都指定用廣東陳三年 「陳皮」及紹興「三年陳」燒酒。胡為研製「大補全鹿丸」,自置鹿場養梅花雄鹿。胡雪巖深懂得包裝宣傳。開業之初,連續於《申報》登廣告;又設郵購服務,碼 頭派藥,及送新藥免費試用三年。每逢煉製補丸必大鑼大鼓,公開殺鹿及老虎,取其貨真價實。顧客入門,員工必主動起身招呼,不可背對客人。而他最絕的,莫如 在科舉期間,派予考生「十全大補丸」。左宗棠出征時,他派給士兵「胡氏避瘟丹」,以防水土不服,因此與左氏成為深交,屏除很多生意上障礙。又派「諸葛行軍 散」予曾國藩軍隊,獲曾稱讚為忠義報國之士,朝廷其後賜予二品官銜,故有紅頂商人之稱。時至今日,胡的三子胡大均,只收取胡慶餘堂招牌租用費,大股早歸國 有,而經營權則歸關門弟子馮根生,即「青春寶」集團旗下。馮於五年前接手該店,推行現代化改革,扭虧為盈,利潤過千萬;近日更進軍香港,與港商合作在灣仔 開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35

繁花舞百年 菁芳園


2011-2-17 TNM




彰化田尾公路花園,是全台最大的花卉盆栽集散地,巫家三代在此栽植種苗,已達百年歷史。

清末同治年間,巫修齊赴大陸帶回花卉種苗,他種稻、龍柏和桂花;第二代巫永智當過農會理事長,向日本郵購蘭花栽種,當田尾人棄稻,改種公共建設用樹時,他並未跟隨潮流。

1980年間,田尾流行種菊花,第三代巫鴻澤養蝴蝶蘭,取名「菁芳園」,當蝴蝶蘭削價競爭,他改開餐廳、轉做休閒農業。巫鴻澤說:「巫家三代創新,才有百年基業,我也努力走自己的路。」

驅車到彰化田尾的公路花園,兩旁盡是種苗盆栽店,彎進「菁芳園」,一百多棵落羽松,池裡自在優游的是西伯利亞雁鴨,停車場旁的一隻小公雞,雄糾糾趕著綠頭鴨,「這是牠的地盤!鴨子不能搶牠的食物。」菁芳園負責人巫鴻澤說。

陽光耀眼,巫鴻澤引我們進餐廳,一株株大型窗簾蕨垂掛著,落地窗將戶外池景引入,整個餐廳彷如綠色溫室。

花卉種苗 百年基

「這 裡不是蝴蝶蘭園嗎?」我詫異地問,巫鴻澤笑了:「別急!」餐廳一旁,正是蝴蝶蘭展售場,員工忙著將客戶訂的蝴蝶蘭修剪裝盆。他領我們走進溫室,上千株的蝴 蝶蘭含苞待放,「我們家本來做園藝植物,父親曾玩票養過蘭,我是培育蝴蝶蘭才找到出路,四年前增設餐廳,轉做休閒農業。」

「蝴蝶蘭適合夜溫 在攝氏十八度、白天溫度二十八度間生長,濕度得維持七、八○%,現在都電腦控溫。你看,這是大白花、Pink阿媽、大紅瑞利美人,現在蝴蝶蘭有幾萬種,每 年還會因雜交和變種新生出來不少品種,老實講,很多我都不認得,傳統蝴蝶蘭是春天開花,但現在科技進步,一年四季都能開花。」

巫家花卉種苗栽培已傳三代,有百餘年歷史。清末同治年間,第一代巫修齊曾赴大陸,帶回果樹和花卉種苗,「聽老一輩的說,阮阿公少年從鹿港偷渡到大陸,帶回經書和種苗,他很博學,家裡開過佛堂,以前衛生環境不好,鄰居小孩長疥瘡,阿公會做膏藥,送給鄰居。」巫鴻澤說。

高價植蘭 兼造景

巫修齊首開田尾栽種花卉種苗風氣,「家裡的三合院外種龍柏、桂花、丹桂和茉莉花等,我出世時阿公早就過世,但他種的龍柏直徑達七十公分!」

第二代巫永智,讀到日本學校高等科,他曾在田尾鄉公所上班,做過農會理事長,「阿爸走在時代前面,他那時就根據日本的蘭花型錄郵購,跟日本買山採蘭等蘭花回來種。」

巫鴻澤說:「細漢時,我常幫阿爸的蘭花澆水,伊也種過台灣原生種蘭花和嘉德麗雅蘭,那時候算玩票性質,來買的不是律師就是醫師。」

後來,巫永智也兼做庭院造景,取為「永久植物園」。巫鴻澤說:「阿爸為人海派,每天往外跑,家裡要買醬油,都叫小孩去,因為我最小,常被叫去欠債,以前大家都賒帳買東西,也不覺得丟臉。」

樹菊潮流 不盲從

一九六、七○年代,國內密集興建公共工程和建設,道路、學校需要大量路樹,田尾很多種稻種菜的農戶,紛紛轉種道路或庭園用樹,例如榕樹、樟樹、海棠、黑板樹或桑科植物,「大家在農地旁搭鐵皮屋買賣,三合院紛紛蓋起樓房,打簾村變得熱鬧有錢起來。」

當田尾地區普遍栽種路樹,巫永智並未跟隨潮流,「行道樹的榕樹長到一米高不用修枝,就可賣出去,但阿爸的蘭花有的一盆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家裡的園藝植物,譬如榕樹要整形修樹很費時,一株也要好幾萬元,一般人根本買不起。」

巫永智五十一歲時過世,三個兒子中,老大從事保險業,老二巫鴻卿退伍後返家幫忙,巫鴻澤還在讀書。

一九八○年間,田尾大量栽種菊花銷日,「很多種田的改種菊花,但像我們種庭園用樹或觀葉植物,要砍樹整地,要好幾年,所以我們家沒有趕搭種菊花。」巫鴻澤說。

觀葉植物 慘賠收

但菊花容易產生病變,銷日很快中斷轉內銷,代之而起的是觀葉植物,例如當時流行的黛粉葉植物,他說:「我當兵回來,考了二年中醫師特考都沒上,就決心要以園藝栽種維生。」

一九八四年兄弟分家,老二巫鴻卿除了原有觀葉植物,也栽種插花用的葉材類植物,老么巫鴻澤則嘗試從荷蘭進口夏雪、皇冠柏等新品種的觀葉植物,取名「菁芳園」。

巫鴻澤笑說:「分地是我提出來的,我想創新,進口新品種觀葉植物,一次要二、三十萬元,我們沒錢,只好拿土地貸款籌錢。」

沒想到,新品種的觀葉植物市場接受度低,隔沒幾年,又碰到韋恩颱風,巫鴻澤慘賠三、四百萬元,「一切重新開始,那時我去中南部看花材市場,發現蘭花市場正起步,起初我先搭簡單遮雨棚,種石斛蘭。」

嚴控溫濕 除鹽害

「早年蘭花市場是小眾,很多玩家喜歡顏色特殊、不易培植的新品種,一但培育出,爭相搶購,那時嘉德麗雅蘭還有一株幾十萬元的夢幻價格;到後來蝴蝶蘭採組織培養,複製栽培容易,市價跌到剩幾百、幾十元,一般人也買得起,我嘗試種嘉德麗雅蘭和蝴蝶蘭。」

巫鴻澤也試著做試管培育蝴蝶蘭,「一般蝴蝶蘭從種子到開花,起碼一年時間,早期因為設備不足,以為控制溫度和濕度就好,沒想到水質也是關鍵,眼看就要開花,結果產生鹽害、花苞不開,後來我問專家,才知道地下水鹽分高,養蘭必須用逆滲透水,我又花六十萬元裝逆滲透水設備。」

巫鴻澤在田尾最熱鬧的街上,和友人合租店面賣蝴蝶蘭,「那時整條街大多批發盆花果樹種苗,只有我一家賣蝴蝶蘭,還被同村的視為異類。店租壓力大,我和我太太全心投入,我還得回來照顧蝴蝶蘭,兩頭跑,五年下來實在太累,才決定結束門市回自家經營。」

蘭花禮品 創新路

巫鴻澤說得坦白:「我是接觸到蝴蝶蘭、轉做禮品市場後,才看到一線曙光,回到自家經營後,少了店租負擔,覺得安定踏實多了。」十三年前,禮品市場逐步成長,他又投資溫室設備,巫鴻澤觀察網路購物將成趨勢,於是架設網站,在網路賣適合企業送禮的二、三千元蝴蝶蘭盆栽。

二 ○○七年,他貸款投資八百多萬元做庭院造景,並增設餐廳,加賣義大利麵、海鮮燉炒飯和火鍋等餐,轉做休閒農業。巫鴻澤語重心長:「巫家花卉種苗傳了三代, 每一代都努力創新,我也試圖找自己的出路,蝴蝶蘭市場將來大者恆大,小型園藝必須轉型,這是一條不歸路,既然做下去,就盡全力只能更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