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下2020年的中國能源結構與應對措施 大楊
來源: http://xueqiu.com/3881365268/32981780
背景:
截至2014年9月底,全國總電力裝機近13億千瓦,其中火電約9億千瓦。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突破4億千瓦,達4.0437億千瓦,占全部電力裝機容量比例超過30%。其中,水電累計裝機容量超過2.9億千瓦;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8497萬千瓦;光伏累計裝機容量超過20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累計裝機容量超過940萬千瓦。
預計:
到2020年,中國電力總裝機在18億千瓦左右。按:“十三。五”規劃初步想法,2020年煤電所占比例將達到60%左右,2030年將達到50%左右。2030年以後,將不再建設新的火電。同時13.5期間水電總裝機3.5億,風電2億(12.5計劃的一倍),光電1億(12.5計劃的五倍),核電5800萬千瓦。再加上天然氣和生物質能源。。算下來,火電在13.5期間,可能只有1億多的新增指標。(中美關於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15%,2030年占20%的說法,本身就是習總的一個忽悠。就和雙11,商家先提價,再打折一個效果。現在已經有美國議員在叫喚了。坐看小奧同誌何時醒悟。。)
問題:
1、按我國的規劃,風電還要再建1億千瓦以上。事實上,由於輸電技術所限,真正值得開發的風電,都集中在內蒙,青海,甘肅,新疆以及沿海的一部分區域。而這些區域中,占大部分裝機的內蒙、甘、青,本身的消納能力是有限的。加之風電特性過於跳躍,自身缺乏調節能力,電網經過N年的努力,才盡全力基本保證了上網。可現有機組,雖然得以基本解決,但電網早已身負重擔。。甚至已被迫建設了一些抽蓄電站,予以平衡。但不要說再建1億,即便現在,部分正在大幹快上的地區,已經面臨再次窩電的挑戰了。
2、光伏現在只有2000萬千瓦,而5年後,要達到1億千瓦,即每年要完成之前5年的建設目標。由於光伏與水電,火電不甚相同,其建設期受生產能力影響,而與工程量、地質條件、機組制造時間基本不相關,所以,只要國家給一個有利可圖的電價,考慮到現在嚴重過剩的低端晶矽生產能力,那增長過程是非常迅速的。事實上,一個1萬千瓦左右裝機的光伏電站,僅需要半年時間,即可全部建設、調試完畢。利用一些專用設備,甚至有一個項目,一天完成1000千瓦裝機的基礎開挖的報道。(其實,無非就是多買幾臺設備,多找幾個人,反正大戈壁灘上,有的是地方)。還有一個重點問題,就是光伏的優勢資源點,也剛好在內蒙、新疆、青海及川藏地區,也就是說,與風電大規模的重合。這就給電網的送出,加上了更大的困擾。
3、水電,貌似可以給我們很大的希望。但水電的建設具有周期性。尤其是一些巨型電站,往往受機組制造水平、交通條件發展,送出技術,資金管理水平的影響,而出現規模效應。即一個問題解決了,一次就建一批。建成時間過於集中,造成了突然集中出現的大量電源。今年由於向溪、錦官等電源點同時建成,就給整個華東的火電市場,造成了巨大沖擊。加之經濟低溫,甚至出現華東部分60萬千瓦單機的火電停發。而且,即便大江大河上,有年調節能力的電站也還不多,缺乏有效全國性年調節能力。
4、核電,不管是內陸,還是沿海,有一個特性,就是為了維持其效益最大化,通常承擔基荷任務。即:除了更換燃料棒和檢修,24小時不停的發電。從而,失去了調峰的能力。而且讓核電調峰,也不經濟。
綜上:當沒有風、晚上沒有光的時候(尤其是缺水的冬季),這3-4億的負荷,需要由其他電源來補充。而這種需求,是常規的,非突發的。也許,到時候通過火電的超發,會解決一部分,但這與我們的環保精神相悖。而核電註定不可能成為全中國的基荷。水電,由於建設周期、自身調節能力的影響,也只能起到很少的一部分作用。況且,全中國水電的經濟開發總量,只有4億多千瓦,現在已經開發大半,其自身的增量,在2030年後,基本為0。
結論:
本人認為,如果按現在的規劃發展下去,2020年,我們在常規火電沒有大規模新建的基礎上,伴隨著風電、光電的迅速增量到位,會出現巨大的調峰需求。
解決方案:
1、雖然抽蓄電站受負荷中心距離、地理條件、裝機容量等諸多限制,但盡快對民間放開抽蓄電站開發建設,已是當務之急。依靠電網和國企是沒用的,只有提供合理的電價,促進民間資本投資抽蓄工程,在5年內,建成1億千瓦以上的抽蓄機組,是有可能的,也是必須的(而且,應該加強抽蓄理論的研究。竊以為,抽蓄電站並不一定靠近負荷中心。靠近發電集群,也一樣可以達到相應的效果,留待日後驗證。)。
2、積極推廣光熱發電技術。光熱發電,天然具有蓄能的屬性(參見太陽能熱水器,冬天也可以用哦~~~)。而且現在已有的幾個骨幹企業,已擁有全套的自主知識產權(那點破東西,一個省級的鍋爐廠就可以搞出來),只是現在還缺乏規模效益。而且由於電價不明,補貼不定,行業自律不強,企業固步自封,現在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理論價值和實驗價值。但這是一個有利於中國企業發揮成本優勢的領域,借用行業內一位老總的話:光熱,是具有高鐵屬性的中國創造!我今天特意提出來,也希望引起資本市場的重視。相信,2年內,國內的光熱領域,會進入良性循環。
3、積極發展特高壓技術、石墨烯超導電纜技術,建成全國範圍內,以特高壓為基礎的電力網絡,東西互補,水火互濟。尤其是加強與東南亞、俄蒙等國的能源合作,利用特高壓技術,把鄰國的清潔能源大規模引入。同時,積極開發分布式能源技術,把城市里的玻璃幕墻、海上風電、天然氣余熱發電、農村沼氣發電、甚至賓館旋轉門的動能都加以利用,盡可能的減少特高壓負擔。
4、網絡辦公、節能減排、電動車。。。開源是一方面,人都說:木有買賣,就木有殺戮。大家從自身做起,盡量減少能源浪費,形成良好的能源消費觀,願意為環保貢獻出自己的金錢與力量。同時,利用網絡、高鐵等一系列的公眾技術平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甚至哪怕是更換一個家里的LED燈泡,我們能做的,有很多。。。
我一個小小投資者都能明白的,我想業內的專家、領導、各設備廠商、各投資機構,肯定會想的更明白。中國目前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後發優勢。我們看到了別人走了那些彎路,不要光是看,還是要行動起來,用政策,用學識,用金錢,來砸出一個相對不那麽坎坷的發展之路。最終,我們會擁有滿手超額收益的明天。
大楊
2014.11.13
兼答
@易水不寒 兄
~~~~~~~~~~~~~~~~~~~~~~~~~~~~~~~~~~~~~~~~~~~~~~~~~~~~~~~~~~~~~~~~~~~~~
文中提到了很多觀點,不要當成投資的指引。大楊本身也還是一界小散,無顏與眾股神相比,小心上當。另,小小網帖,水平有限,歡迎指正,但請勿自行轉載。多謝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