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談市:A股的比較優勢在哪裡? 大頭78
來源: http://xueqiu.com/1547771610/33093582
$創業板指(SZ399006)$ $中小板綜(SZ399101)$大頭談市:A股的比較優勢在哪里? (2014-11-18 20:37:17)[編輯][刪除]轉載▼
標簽: 股票
![]()

熱熱鬧鬧的其實都反了。孤獨的在墻角的,反而只有他是正的
所謂一人向隅,反而是對;而和多數人一起很熱鬧,只是和正確悖逆盡管唯心,但這卻是投資的終極大邏輯
成功就是人最少的那條路,就是大雪壓城城欲催,卻拍馬西風獨行。越是寒冷,越是寂寞,越是燈紅酒綠誘惑,能戰勝者必成功
敢在熙攘大路上喊,你們錯了,又有幾人?
成功來自自己的能力、勇氣、總結概括提煉能力、意誌等等等等。全部具備這些素質,又有幾人。
所以這就很好解釋這個世界,為什麽普通人喜歡從眾,因為他們怕輸
而不從眾者,才是想贏
上頭是寫著玩兒,大家看著玩。正文------------------------------------------
一個滬港通,都說大藍籌利好。真的以為國際資金是來給國企接盤的?中國人都不要的東西,讓國外投資者買?外資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相對優勢,來自於:
歷史經驗優勢和實戰經驗優勢及科學的估值體系
歷史經驗優勢:中國再走別人走過的路,對方用歷史可以判斷方向。舉個例子:2004年,洋人跑上海買房子。他們的邏輯就是8.27的匯率不可持續,對外升值對內貶值就是唯一出路。這就是歷史的眼光的現實運用。結局非常清晰。
市場估值體系優勢:當我們為國企大喊全球最賺錢的企業的時候,老巴在9塊港幣默默賣出中石油。過了8年回頭看,7塊左右的人民幣值,恰恰是中石油估值核心。這種判斷和研究能力,來自長期的科學研究與積累。想靠估值忽悠老外,咱們忒嫩。後來老巴買的民企比亞迪,可謂整個A股最不會賺錢的股,還虧損過幾年,這個股至今中國又有幾人認可他的超級市盈率呢?這種差異,就是A股特色與國際主流不吻合之處,也是老外的賺錢之道。
實戰經驗錯位:當中國資金還在玩半年就叫價值投資的時候,老巴一拿幾十年。我們還在慨嘆一些沒有前途行業的暫時性低估值。這思路其實只是短期撿煙頭的短線思維,沒有上百年純市場實戰勝負,難以總結和搞清這些問題。即使美國本土,也是在次貸危機之後才進一步走出技術泥沼更加重視基本面研討。
說這麽多,只是想說,別在老外面前耍大刀,抖聰明。國人都不要的國企、銀行、重資產,讓國際資金去買?人家會買的,但那一定是具有國際比較優勢的東西。一定是國外買不著或者更加貴的東西。那麽什麽是A股優質、低估的行業和企業,這值得我們在中國證券逐步走向國際化的今天去理清頭緒。
雖然一家之言,但大頭打算簡單聊聊自己的想法:中國股市對外國投資者假如說有意義的話,意義在哪里?
1.中國是70年代的美國,未來將有一大批以中國市場為本的國際大企業,這些企業利用中國國家的比較優勢,將是從小到大的新藍籌,他們的成長之路將是中國證券市場國際性巨大的機遇 (互聯網、醫療、文化、鐵路)
2.中國企業對國情判斷能力和運營操作能力,遠勝過一切外企,所以在國內市場對外企的替代力,是未來的大趨勢。這些替代性的中國上市公司,是替代相應外企的大機遇 (化妝品、食品飲料、快消)
3.中國人的聰明、創造、企圖心,處於第一代創業階段,遠勝於已經第四第五代的西方資本主義企業家。中國人的能力的發揮過程,就是國家松綁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有大機會。不要低估中國民企的創富、創新能力。只要給他們一個縫隙,就能鉆出一個小草。機制正確的中國企業,全體都有旺盛的生機,這種生機也是全球獨步。(雙主業、資產重組、跨行業重構)
4.中國300-500個細分行業龍頭的成長機遇。中國由於市場化程度不高,國企特別是銀行壟斷,所以小企業難以成長出來。然而,一旦長出來,對手就更難生長。所以這些小龍頭,將倍數於行業成長速度,逐漸形成馬太效應。這種發展壯大的速度,也是非常快。同時,加上地方對這些上市小龍頭不遺余力的政治保護,所以不像市場化發達的國家,會大批死亡。所以在相對更安全的角度上,他們的估值將會全球最高。這個看法的實現過程就是估值體系錯位的機遇,也是很大的成長機遇。(任何一個行業老大,行業空間大,龍頭占比低,發展空間高)
5.打破國企、銀行壟斷釋放的產業行業機遇。這就不細說了。都明白。有資格跟黨走者。
6.估值體系錯位的機遇。(低估的更低,高估的更高。估值中贏家通吃)
這些,全都體現在創業板和中小板和部分主板成長企業中。
反觀國企,全球沒有成功過,外資會長期投資?再看銀行,隨著3季度銀行普遍性的壞賬遞增,吸血鬼突然發現全國人民都沒血了,他們還能喝多久?全球10大銀行里面這麽多中國銀行,他們有比較優勢?這麽高的盈利,大河吸幹小河,是否有可能持續?這些問題,有答案嗎?
老外他們只可能盡一切能力,在小企業價值低估的時候,戰略性的介入,從而平滑波動的同時,提高小龍頭們的估值,並利用國際估值水平結合中國特色創造屬於他們的獨立估值體系。當然,我們要給他們機會才行
所以,中國A股的成長民營小企業的中國特色就是中國的證券市場優勢,
總結一下:1.中國市場必然是中國人的,老外玩不轉這是文化使然,更是努力程度和進取心使然
2.馬太效應疊加政府扶植,導致小企業做大非常容易;小企業死亡率極低(上市公司層面)
3.中國人聰明靈活創新有企圖心,中國市場搞定了之後,全球市場沒人玩的過我們
4.過去那麽爛的政策都活下來了,將來正確的政府政策下,將進入黃金10年發展期。
所以,綜上,如同未來中國一線城市將是全球最高的房價,對應最稀缺的資源和最廣大的人口;中國證券市場龍頭的未來也將是全球最高的估值,對應全球最有希望的市場和最稀缺以及死不掉的好公司,沒有之一。有沒有老外,都不可以逆轉這個未來。有了老外,也只會加速這個過程的到來。大頭20141118
-----------------------後面是繼續是雞湯時間:所以,要孤獨的享受寂寞的投資過程。別人熱鬧就隨它去。
今天難明天難,幾年之後一切都不難;今天易明天易,日子卻越過越難。
魔鬼為什麽厲害?他能夠發現人心的弱點,他總是會給你最容易的選擇。
所以,容易的選擇就是魔鬼的選擇。
大頭 20141118
港股兩大垃圾發電龍頭再比較:綠色動力更便宜了?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91&extra=page%3D1
本帖最後由 Adam 於 2014-11-20 14:42 編輯
相信很多朋友都對1330比較關註,最近1330綠色動力環保又拿了新項目,而且是1500噸的大項目。而前段時間光大也拿了幾個項目,這兩個公司向來是比來比去,那在這次收購後我也再比較下這兩家公司,談下自己的看法。
垃圾發電的前景
垃圾處理的最終極辦法其實應該是回收利用,但畢竟技術和成本很高,所以現階段垃圾的處理可行的方法無非就填埋和燒,而出於環保的考慮,政府現在都傾向於燒,畢竟現在用地越來越緊張,而且不容易造成土壤破壞。之前湖南省就確定縣級市只能采用燒的辦法,不準新建和擴建填埋場。所以現在我的理解是這些公司要在國家大力發展環保事業的契機下進行圈地運動,等地圈的差不多了就進入了一個漫長的BOT中O(operation)的階段。但從目前國家固廢處理的比例和國家十二五和預測中十三五規劃來看來看,這個圈地運動還是可以轟轟烈烈持續比較長的一段時間的。
垃圾處理能力的對比 可以看見這兩家情況基本相似,光大在運營比例高點,而且綠動大多是都是在試運營,所以收入結構上光大的運營收入占比高,而綠動建設收入占比高。且未來兩家公司項目儲備很充足,都有非常不錯增長空間。
估值
那就首先來對比估值下,由於兩家都是建設收入占很大部分,而建設收入只是一個記賬方法,沒有現金收入,但是建成部分資產會進入資產負債表,所以看PE沒有多大意義,看PB(MRQ),綠動是1.72,光大是3.64。再看下市值對應的垃圾處理能力,把市值除以總處理能力,光大514億/38200=0.0135億每噸,綠動57.06億18350=0.003億每噸,光大是綠動的4.5倍。最近還有一點就是光大宣布分拆水務板塊,從市場的反應來看,這個消息是積極的,說明市場更加看好光大的垃圾發電板塊,這就無疑又提高了光大和綠動估值的差別。
從上面看出綠動的估值水平比光大低很多,市場認為的原因大致如下
1:雖說都是國企,但光大背靠大銀行,融資成本和便利性光大具有優勢。
2:從歷史垃圾處理站建設周期看,光大的建設效率優於綠動。
3:光大垃圾發電站平均質量高於綠動
下面我就談下這些原因我個人的理解
關於第一點:那我們就先對比下這兩家公司拿項目能力,上半年綠動沒有上市,就對比下下半年至今的拿項目情況。光大下半年至今拿到項目處理能力總計5300TPD,綠動3000TPD,分別對應總處理能力的13%和16%。雖然短時間里並不能很準確的進行對比,但起碼從下半年至今的幾個月看,這兩家拿項目的能力幾乎差不多。但是從資產負債率上看,光大只有40%多,而綠動有52%,所以未來融資空間上,光大要優於綠動。
關於第二點:這個也是市場最擔憂的,一般來說,一個垃圾發電站的的建設周期在1.5年,而綠動大多數發電站都超過1.5年,如果算上準備時間,綠動的周期就更長了。分析為什麽綠動建設周期慢,原因可能有兩個。一,缺錢。二民眾鬧事。缺錢的事我相信在綠動上市後會得到改善,至少不會比光大差很多。所以主要問題可能就是民眾反對,百度搜一下就可以了解到,這個問題是的的確確存在的。比方青島項目就因為居民反對,最後要重新選址。這里我就想到綠動之前收購了一家主要為垃圾焚燒脫硫脫硝的公司51%股權,一方面我是想可能是為了嘗試下拓展業務範圍,另一方面我想可能就是為了提高自己垃圾發電的尾氣排放,提高尾氣標準緩解周圍居民的反對。其實之前光大余杭的項目也是遇到了周圍居民的反對,但是在嚴格的環評下和良好的溝通教育下,問題順利解決了。
關於第三點:
這個差別是要承認的,畢竟光大垃圾發電站平均處理量是要大於綠動的,但你要說差多少,我認為這個沒有多少,不至於可以讓PB等估值差1倍以上。
再說下PE估值,雖然PE並不適合用來估綠動,但普通投資者還是會很關註,雖然我們認為綠動估值折價是合理的,但看2015預測PE綠動還是要便宜過光大,PE估值最多往後看3年,一般看到PE2016e就不會再往下了,但光大到16年有一大批廠會完成建設投入運營,而綠動市場預計會投產的不會太多, 尤其是最近幾年,所以市場一般認為未來幾年光大的增長性優於綠動。但如果再往長看,綠動總產能是光大一半,市值卻只有十分之一,所以長線看股價還是非常吸引的。
綠動預計投產運營情況
光大預計投產運營情況
最後再回過來看近期,只要綠動有能力證明項目建設周期比以前有較大進步,綠動PER就會迅速下降,估值水平就會迅速追上光大。
最後附張綠動項目表 |
湯同仁手記系列: 酒店、喜酒、投資- 美麗華酒店(0071)及富豪產業信託(1881)詳細比較(完)
《湯同仁手記》酒店、喜酒、投資- 美麗華酒店(071)及富豪產業信託(1881)詳細比較(完)
14年1月24日
來到這系列的最後一篇,就是談談這兩間公司的前景和隱憂,筆者先談整體上的有利及隱憂,再談個別公司的。
(1) 前景
1.整體:
• 旅客仍然大幅增加,有利酒店業發展
自2003年開放中國內地人士自遊行起,香港旅行人數進入快速增長的道路,由2002年的1,656萬人,增至2013年5,430萬,增加了227%,至於過夜旅客的開支由524.88億元,增加至2012年的1,858.41億元,增幅254%,可以看到旅遊業對香港的經濟貢獻有大幅增加。根據最新由香港旅遊發展局發佈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預計2017年訪港旅客逾7,000萬人次,2023年更突破1億人次,所以在長期而言,酒店的需求仍會繼續增長,有利兩股租金水平持續提高,盈利創新高。
2.美麗華酒店(071)
a. 旺區寫字樓和零售店供不應求 ,租金持續上升
美麗華在尖沙咀擁有商場和寫字樓,前者在自遊行旅客仍在持續增長下,銷售應會繼續增長,加上最近翻新的Mira Mall,引入不少國際級品牌,導致租金水平大幅提升。至於在寫字樓方面,因為中區物業租金過高,導致部分企業會把業務移至尖沙咀,加上中資公司在香港設立總部數字持續增長,預期未來租金水平仍會繼續提升,空置率會保持低位,有利盈利繼續向上。
b. 其他小型業務有分拆上市潛力
這公司可以分拆的業務如下:
1.中式飲食業務:其中式食物品牌國金軒及翠亨村,已成為中式高檔酒樓的品牌,雖然短期內打奢風會影響表現,未來在中國富豪階級增加下,這項業務發展應有前景。
2. 旅運業務另外他持有的美麗華旅運,營業額及利潤都算穩定,最近專業旅運上市,亦有可比性,故如果要分拆上市也不難。
3. 至於其他業務如DKNY零售業務等,雖然持續虧損,但如果能成功盈利,亦屬於有潛質的業務。所以美麗華酒店潛在價值尚可體現。
3.富豪產業信託(1881)
a. 收購母公司資產會提升分派,未來仍陸續有來:
最近公司收購富薈上環酒店及富薈天后酒店,作價合計約32.3億,以發行發據融資及銀行貸款支付,前者利率約4%,後者利率只有2%,但收購的保證租金至少每年5%以上,故可賺取1-3%的息差但並無發行任何新股,所以公司的分派會繼續增加,根據富豪酒店網站資料,尚有幾間酒店,包括蘇豪酒店、土瓜灣酒店等尚未落成,但可以注入,所以未來在物業持續升值,其融資能力加強,未來仍可進行以上財技,增加分派。
b. 啟德郵輪碼頭及翻新酒店計劃會帶動酒店入住率上升:
富豪東方酒店臨近啟德新發展區,為附近的其中一家大型酒店,至於新郵輪碼頭亦在啟德發展區附近,如未來啟德發展區陸續開發,該酒店亦將會成為郵輪住客的熱點之一,加上近期翻新及舊區逐步重建關係,酒店租值會增加,從而帶動分派及估值上升,提高融資能力。
(2) 隱憂
1.整體:
• 「一簽多行暫緩」,降低旅客增長幅度: 在2013年,深圳曾經希望推出一簽多行制度,但是在香港社會負荷不了輿論壓力下受到了停止,故抑制了族客數目的持續增長,未來如果族客持續增長,香港會否再推出減少國內旅客的政策,將會對酒店的出租率受到一定影響。
• 酒店數量大幅增加,競爭加劇:根據2012年財政預算案資料,香港的酒店預計到2016年會增加近50間或約20%,至接近240間,房間數目則會增加9,000間或15%,即增至超過71,000間,未來新酒店的投入服務,會使供應大幅增加,或會影響現在酒店租金水平。
2.美麗華酒店(071)
• 中國零售及飲食業務拖累業務表現: 由於近來中國打壓奢侈風,導致餐飲業務國金軒相關業務表現亦受一定的打擊,至於開設的DKNY中國零售業務,雖已發展至一定規模,但業務虧損持續擴大,如果未來仍持續擴大業務規模,預料虧損仍會持續。
• 新開酒店暫時拖低業績:在2013年新開設的Mira Moon,因屬新開設,故入住率相信不高,但固定開支仍需保持投入以維持服務質素,所以在以上情況下,業務表現估計仍受一定拖累。
3.富豪產業信託(1881)
• 收購新酒店使融資能力降低,短期發展降速:由於收購富薈上環酒店及富薈天后酒店的關係,根據收購通函預期資產負債比率由22.9%,增加至33.5%,距離原設定45%的空間大幅縮少,以其資產值約239億元及最高負債比率45%計,可融資金額只剩下約26億元,故短期內可收購的資金減少,增加分派不多。
• 利息水平預期上升,利息支出增加,有礙分派,也降低資產估值: 因為近來聯儲局主席耶倫上台關係,其可能有意逐步縮減量化寬鬆的規模,這會導致利息上升預期機會率增加,對於富豪產業信託來說,其手上的銀團貸款均為以銀行拆息加上一個固定利率去作為計息標準,如果未來利息持續上升,則會導致利息支出增加,影響分派水平。另外利息增加亦會影響折現率,導致物業估值下降,使負債率上升,對業務推動有一定影響。
(3) 總結
正如這兩個喜宴一樣,前者看來超值也高一檔,也有很多隱藏業務尚待發掘,但好像觸不到摸不到,派息也略低,似乎增長有限,物非所值。後者估值較高,但是實而不華,派息不低,也很明顯也看見有成長空間。如果你是一個覺得股息不重要,潛在價值重要的人,選美麗華較好,但是如果希望穩定收息,每年也希望有一點點增長的,其實選富豪產業信託較好。如果是我,我持有富豪產業信託少量,並希望增持,但我沒有一股美麗華酒店,其實已經表明了我的態度是看好富豪產業信託了,加上近來百利保回購富豪酒店的股權,相信也是看好酒店的價值,所以我會選擇富豪產業信託作長期收益對象。
中核&中廣核簡要比較 鐵拐老李
來源: http://xueqiu.com/4212822376/33443219
這周把核電領域的兩個重磅炸彈看了一遍,幾個要點記錄一下:
1、核電今後幾年是集中投產期,而且基本上壟斷在中核和中廣核手里。按照國家規劃,2020年要實現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而2013年僅1470萬千瓦。
2、本次上市,中核把所有的在建核電站都打包了,而中廣核在建核電站里面放進去的只有陽江核電,和臺山的10%股權,防城港、山東、海南等都沒放進去,有待今後多次增發進行收購。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廣核由於已上市部分效益較好,估值應該會高一些。截止目前兩者已經投產的核電站如下:

3、中核的財報合並範圍包括所有核電站,中廣核只是把廣東省內的合並,省外都算作投資收益,所以雖然兩個體量差不多,但報表上某些科目差別較大。
4、權益裝機的增速方面,兩者2016年相對2013年的增速差不多,但投產節奏略有差別(註:主要根據招股說明書披露的預計時間進行的統計,實際情況可能會有變化)。

5、核電站的盈利能力主要決定於工程造價、上網電價、利用小時等方面。從工程造價方面來看,接下來的幾個在建核電站中廣核占據一定優勢。

從上表來看,中核就方家山和福清電站的造價還行,田家灣用的是俄羅斯技術,估計是被老毛子坑了,從2013年的情況看,田家灣一期收入60.7億,凈利潤扣除16億的以前年度增值稅返還後只剩9億,凈利潤率15.2%。田家灣一期2007年投產,盈利水平還比不上2011年投產的秦山二期兩臺機組。另外三門核電也是個包袱,世界第一臺AP1000技術機組,老美也是邊施工邊設計,估計最後1.63萬/千瓦的預算造價是打不住了。中廣核這邊也有一個包袱就是臺山核電,引進的法國第三代技術,預算造價高達2.09萬/千瓦。這幾個電站的第一臺機組估計就那樣了,今後要盈利得看從第二臺機組後的國產化率了。
6、2013年兩者的上網電價,利用小時數據對比。核電是優先上網的,利用小時主要決定於機組的檢修安排、換料間隔等。2013年中核的利用小時高於中廣核不少,但中廣核的上網比例高於中核。

7、中廣核本月香港上市,中核得等明年了。2014年中廣核預計凈利潤不低於54.7億,按照20倍PE算股價為3.13港幣,估計最終按照公司最高招股價2.78發行沒問題,而且以目前的市場追捧熱度,上市第一天漲幅還不會小。
另外,有個問題想請教
@歲寒知松柏 兄,按照招股說明書里面的增值稅退稅政策,中廣核大亞灣兩臺機組增值稅全免,嶺澳一期兩臺減免70%,嶺澳二期兩臺減免75%,按照2013年三個核電站的收入計算(分別為52.8億、51.7億、58.1億),增值稅減免應分別為9億、6.2億、7.4億,合計22.5億,但招股說明書披露僅12.98億,前2011、2012兩年也基本上是這個數,不知這個差額是怎麽來的?謝謝了。
魏橋紡織和天虹紡織比較(定量) Passion啟航
來源: http://xueqiu.com/5780378715/33500883

魏橋和天虹兩家比較大的紡織廠,業務相近。
盈利能力:從過去的歷史來看,魏橋的銷售額一直要高於天虹,天虹過去的銷售額不斷地增長,2013年達到82億,魏橋的銷售額由2006年的198億一直下降到2013年的138億,魏橋的銷售額仍然比天虹高60%。2013年魏橋凈利潤6億,天虹11億,從當期收益比較,天虹明顯高於魏橋,但天虹2013年收益明顯高於過去平均水平,如果只從當期收益進行比較,非常容易造成估值的錯誤。天虹的毛利率和凈利率一直高於魏橋。從凈資產收益率的角度來看,天虹明顯強於魏橋,天虹的資產利用效率更高,這也是管理水平的體現。由於魏橋每年的折舊要達到10億以上,而天虹每年的折舊大概只有2億左右,而魏橋每年實際資本支出並沒有那麽大,魏橋擁有比凈利潤看起來更加強大的凈現金流。天虹收益的成長性要好於魏橋。由於棉花成本價格的變動,兩家公司的收益都不穩定。
財務能力:從財務穩定性比較,魏橋雖然有120億的總負債,流動資產中有90億的現金,魏橋要好於天虹。
價格:如果按照當期股息進行比較,魏橋的股息收益率4.3%,天虹達到8.4%,天虹要好於魏橋。但從過去十年兩家公司發放股息的歷史來比較,魏橋在過去十年中有六年發放股息高於2013年,天虹2013年發放的股息則是過去十年最高的一次,而且股息發放比第二高年度出50%以上,對於這麽高的股息發放額度的可持續性存有懷疑。天虹的市凈率1.18,相對於凈資產收益率價格並不高,魏橋的市凈率是0.27,股價稍高於凈流動資產價值,魏橋價格更低。
結論:兩家公司的價格都不算高,市場對天虹的利潤前景更加看好,而魏橋的價格更便宜。這就涉及到兩個問題,
一.當期收益與過去平均收益能力,哪個更重要?市場喜歡將當年甚至當季的收益過分重視,做出過激反應。個人認為過去的平均收益能力和資產更穩定,變化更慢。
二.市場喜歡把質量看的比數量更重要,喜歡買成長性更好地天虹,而不是收益下降,但更加便宜的魏橋。至於哪個方法是正確的,如果作為整體,便宜的股票作為整體肯定更有優勢,但單比較一支或兩支個股,比較難下結論,可能會出現分析以外的其他因素。整體來說便宜的股票會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想象不到的幫助。
相對於天虹質量我更傾向於魏橋的低價,如果可以在每股凈流動資產價格左右買入魏橋,作為一組煙蒂股中的,應該會有不錯的回報。
短期結果:兩年後進行比較。

國際間券商估值以及業務結構比較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來源: http://xueqiu.com/5545011370/34186371

券商國際間估值比較留存。
超越系統二實證賬面浮盈收益率的基本都是券商組合,所以對於未來我還是有那麽一點信心的,畢竟估值是券商組合的1/3左右.
估值過快提升其實對於投資者來講並非好事,但對於券商來講,增發是必須馬上要做的事情了。
2011年的數據,有興趣的可以把2014年的比較下:


最大比例的收入都是來自於證券和其他類型的有價證券交易,大摩的債券、貨幣和其他有價證券(Bonds, Currencies & Commodities Trading)占24%,股票交易占21%;中信的證券和基金分別占29%和21%;證券承銷業務比例都不算大,分別為13%和11%。
主要的區別在於:大摩的財富管理(針對高凈值個人客戶)20%,資產管理占11%,兩者占比很高。中信的投資收益和利息收入分別占25%和11%,這個也很有趣。
【頻繁交易與持股不動的利潤比較】 耐力投資
來源: http://xueqiu.com/7096399426/34419179
【頻繁交易與持股不動的利潤比較】
通常來說,在一只股票上來回做波段,所獲得利潤,不如持股不動所獲得利潤。因為你很難每個點位都踩對。不會每次都:“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很多時候反而是“追高進入,割肉賣出”的。
莎莎國際&華鼎控股比較 Passion啟航
來源: http://xueqiu.com/5780378715/34491298

莎莎國際是一家化妝品零售集團,華鼎國際是一家是中國大型縱向整合的成衣制造商、出口商及零售商,兩家公司不屬於同一行業。
資本結構:莎莎國際的市值占資本總市值的比例都很大,屬於比較保守的資本結構,;華鼎國際的市值占資本總市值比例0.41,市值占銷售額的比例是0.3,股票彈性要更大一些。
盈利能力:過去十年莎莎國際的銷售額和凈利潤快速的增長,收益非常穩定只有兩年收益下降超過5%;華鼎控股過去十年的銷售額增長了一倍多,凈利潤只增長66%,但穩定性不高,有四年收益下降超過5%以上,最近五年收益下降59%,最近三年凈利潤率下降明顯,庫存增長比例高於銷售額,這應該不是偶然現象。莎莎國際肯定可以看做成長股的代表,過去平均收益不高,凈現金流高速增長,華鼎控股過去平均收益很高。莎莎國際的當期凈資產收益率達到43%,而華鼎控股只有5%,從資產的利用效率來看,莎莎國際要遠好於華鼎控股。
財務能力:從財務穩定性比較,莎莎國際財務非常穩健;華鼎控股負債比例相對高一些,流動資產中現金比例不高。
價格:如果按照當期股息進行比較,兩家公司都有十年不間斷股息發放記錄,莎莎國際的股息收益率4.6%,華鼎控股達到11%,莎莎國際的股息收益率挺不錯,而且從過去十年股息發放歷史來看,將來可能隨著收益的增加而提高股息,華鼎控股當期股息收益率要高一些,但股息隨著最近幾年收益減少而減少。莎莎國際的市值是其凈資產的6.7倍,華鼎控股市凈率只有0.3,略低於其清算價值(凈流動資產估算),相對於資產,華鼎控股的價格更低。莎莎國際過去十年收益高速增長,與收益最高的2013年凈收益相比,其市盈率達都要到16倍,市凈率6.7倍 ,相對於46%的凈資產收益率,不算太貴,但這麽高的凈資產收益率是否能夠保持;華鼎控股當前股價相對於過去十年平均收益要比莎莎國際便宜很多。從投機的角度看,莎莎國際股價上次高點達到9.04元,前次低點達到0.4元;華鼎控股前期高點達到0.71港元,上次低點到達0.32港元,有一倍多的上漲空間,而且下跌空間有限。
結論:從過去的數據來看莎莎國際是一家非常好的成長股,管理層優秀,過去十年收益隨著增開分店而高速增長,目前也只有279家分店,市場遠未達到飽和。對這種成長股定價是個難題
華鼎控股確實是出了一些問題,持續收益下降,庫存高企,而且盈利預警今年將出現虧損,各種壞消息。
個人認為,莎莎國際是一家非常不錯的公司,如果有足夠的安全邊際,可以買入。華鼎控股,這是很糾結的一次選擇,華鼎沒有不良記錄,歷史記錄良好。但是,不是很看好這行業,今年以來有各種問題,股價已經被打壓到前期低點,股價低於清算價值,旗下房地產公司是最大的問題,看看管理層怎麽處理吧。目前價位少量買入。
短期結果:兩年後進行比較。

不知道大家對處於比較低估值的資源類股票是否有興趣? 何純在南國
來源: http://xueqiu.com/2657407918/35189715
不知道大家對處於比較低估值的資源類股票是否有興趣?
比如說:
澳洲的
Mount Gibson Iron Ltd代碼 MGX:ASX鐵礦石公司。
說起來這個公司也是一個與中國息息相關的公司,不僅市場在中國,股東也大部分來自中國。第一大股東是在香港上市的
$聯合地產(香港)(00056)$ ,MGX公司的董事會主席也就是聯合地產的行政總裁,第二大股東是首鋼,也占有董事會席位。
股價從2012年的2.5跌到現在的0.245,跌去90%。
現在公司資產負債率只有20%,銀行貸款少到可以忽略不計,怎麽也不至於破產。
公司連續5年都沒有資本動作,沒有配股集資等從市場拿錢,非常幹凈。審計的事務所是安永,且兩個大股東有一定制衡作用,財務造假可能性很低。
董事會主席有一番話我很欣賞:
“Our discipline has also protected shareholder value by avoiding unnecessary share dilution, with Mount Gibson’s total issued share capital increasing by only 1% since 2009. This also sets us apart from the majority of our competitors, who have multiplied their number of shares outstanding, and shareholders should take comfort in our proven ability to effectively manage capital effectively.”
與大多數澳洲礦山類公司不同的是,該公司主要依靠自有資源發展,而不是大額圈錢配股發展並攤薄已有的股東權益。
最近5年現金流非常強勁,經營現金流遠遠超過投資支出,每年都堅持分紅,最近1期派息4分錢,相當於股價的15%左右。
現在的市凈率只有0.2,公司每股凈現金資產是股價的2倍,這還不包括公司擁有的現金牛礦山,存貨和應收款等等。
股價低於凈現金的公司很多,但是相當於凈現金50%的公司就很少見了。
看市盈率的話,也只有3倍多,最新的一個季度產量上升部分彌補了鐵礦石價格下跌的風險。
我估計2015年利潤可能大幅度下跌,但是考慮到公司的凈資產和負債狀況,即使不賺錢這個價格怎麽也是值得的。
就是不知鐵礦石價格什麽時候回穩,也許3-5年吧。
長期持有的話,大概率盈利。
目前的情形讓我聯想到2009年港股小盤股遍地是黃金的情形。如果不是鐵礦石暴跌,根本沒有這種撿便宜的機會。現在股價往下的空間非常有限,而上升的空間就非常大。
本人今天早上開始買入。
歐美QE比較:這次能否拯救歐洲?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227
歐美QE比較:這次能否拯救歐洲?
作者:任澤平、張慶昌、韋誌超
導讀:歐版QE遠比美版QE設計複雜,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和基本面也不同。這次祭出終極大招,能否拯救歐洲?疊加美國加息預期,對全球造成怎樣沖擊?如何影響中國?
摘要:
歐版QE設計比美版複雜,尚存不確定性。總規模至少1.1萬億歐元,每月600億歐元的購買計劃包括了之前的資產化證券、資產化債券和歐洲各國國債、機構債。歐元區各國央行購債比例為92%,歐央行購債比例為8%。其中,風險共擔比例為20%。不確定性體現在,主權債、機構債和資產證券化產品等的購買比例尚未確定;風險解決的優先級沒有解決;單個國家自己承擔風險的債券和風險共擔的債券間沒有明確的責任認定。
歐版QE效果可能打折:貨幣政策統一,財政政策分割。歐元區債務量和赤字率都低於美國,說明並非整體上的問題。歐元區各國經濟歐元區幾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增長率仍存在明顯差異。德國經濟有顯著增長,而法國和意大利的經濟數據較為負面。南歐國家存在制度性問題,包括教育制度和勞動力市場機制。基本面之間的差異和國家內部的結構性問題決定了各國財政政策的不同,這與歐元區統一的貨幣政策相矛盾。
歐版QE效果可能打折:福利高,勞動力數量下降。歐洲養老金和失業保險較高、工會組織力量強大、高收入人群稅收高等因素導致勞動力成本高和勞動力生產率下降。自2012年開始,歐元區勞動力數量開始下降。
歐版QE和美國加息預期對全球影響:1)資金從歐洲、新興市場國家流向美國和中國。2)美元指數進入強勢周期,與此相對應的,歐元和日元將相對貶值。3)在以鄰為壑的貨幣政策下,歐版QE誘發主要貿易夥伴國降息狂潮。4)美元走強,引起大宗商品價格下降。但黃金作為避險工具,其價格將走高。5)風險提示:新興經濟體流動性問題。全球金融產品主要以美元計價,歐版QE恐不能完全抵消美國加息引來的美元收縮。
人民幣避風港效應增強。1)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人行有意維穩人民幣,相對於美元弱貶值,相對於歐元升值。2)人民幣匯率走強不利出口,和原油價格下跌引起輸入性通貨緊縮壓力加大,央行進一步寬松可能性增加;3)幣值穩定,吸引國際資金流入中國,利好“改革牛”。
正文
1.歐版QE的設計遠比美版QE設計的複雜,且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那麽究竟歐版QE是否能像美版QE一樣有效呢?在歐版QE和美國加息預期的疊加下,會對全球經濟帶來什麽影響?對中國“改革牛”什麽影響?
歐版QE設計遠比美版QE複雜
1.1.歐版QE比LTRO、TLTRO有實質性改進
規模遠超TLTRO。本次歐央行的QE規模至少1.1萬億歐元,在體量上,遠遠超過之前兩次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2014年推行的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為例,前兩次累計放水僅2000億歐元,不及德拉吉的5000億歐元的目標。
歐版QE直接增加銀行流動性。歐版QE通過購買歐洲各國國債、機構債等直接向銀行輸入流動性。此前的TLTRO甚至更早的LTRO計劃能否增加銀行流動性,主要取決於銀行自己的意願。
QE效果會比LTRO好。首先,規模遠超LTRO和TLTRO,決心更大。其次,直接向銀行註入流動性,比銀行根據自己的意願來申請貸款更直接。
1.2.歐版QE遠比美版QE設計複雜
美國QE的體量和決心遠勝歐元區。美國QE1為1.7萬億美元,之後又陸續推出0.6萬億的QE2和1.6萬億的QE3。可見,美聯儲拯救經濟的決心。而歐元區受制於各國利益的博弈,QE推出的難度大,很難做到美聯儲的“一言堂”。
歐版2/8方案。歐元區各國央行購債比例為92%,歐央行購債比例為8%。其中各國央行有12%的債券是可以風險共擔的,再加上歐央行購買的8%債券,共有20%的購債可以風險共擔。
未來風險處置問題擔憂。第一,主權債、機構債和資產證券化產品等的購買比例尚未確定。第二,風險解決的優先級沒有解決。第三,單個國家自己承擔風險的債券和風險共擔的債券間沒有明確的責任認定。
2.歐版QE效果可能打折
2.1.短期:歐元區微弱複蘇
PMI顯示,經濟略呈擴張態勢。歐元區1月Markit綜合PMI回升至52.2,服務業PMI回升至52.3,好於預期;制造業PMI回升至51.0,符合預期。2015年新年伊始需求增加帶動訂單上漲是此次PMI回升的亮點。德國1月制造業PMI51.0,低於前值51.2,創2個月新低,預期51.7,但總體較2014年末的歷史地位有了改善,呈現了擴張態勢。
2.2.中期:貨幣政策統一與財政政策分割
歐元區整體債務水平並不高。歐元區債務占GDP,低於美國。與美國和英國相比,歐元區政府預算赤字占GDP的比重低。2013年的預算赤字占GDP的比重僅為0.5%。
歐元區間接融資比重高於美國。歐洲間接融資比重高達70%。融資規模主要取決於銀行貸款利率,而非主權債券的收益率。美國直接融資比重高達90%。QE直接降低債券收益率,而不是貸款利率,因此,歐元區的QE效果被打折扣。其次,財富效應。QE推出後,資本市場繁榮,投資者收入增加,帶來財富效應。相比美國,歐元區居民投資資本市場的資產比例較低,股市帶來的財富效應有限。
歐元區各國經濟差異。歐元區幾個最大經濟體之間的增長率仍存在明顯差異。德國經濟有顯著增長,預計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經濟增速分別可達2.3%和2.6%。相反,法國和意大利的經濟數據較為負面,法國從第二季度起才能實現正增長,預計增幅為0.4%,意大利2015年上半年將始終身陷經濟衰退。鑒於歐元區經濟依然比較脆弱,經合組織建議歐洲央行繼續下調利率,刺激經濟複蘇。
南歐國家的結構性問題。南歐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有經濟下滑的原因,但是真正的原因是制度造成的。首先,南歐國家的教育體制存在缺陷,培養出的許多年輕人難以符合就業市場的需要。另一個影響青年人就業的結構性問題是勞動力市場機制比較僵化,用工缺乏靈活性。
2.3.長期:福利過高和勞動力減少
福利過高。長期以來,歐洲都普遍實施較高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勞動力成本較高。較高的養老金給付和失業保險、工會組織的強大、針對高收入的超額稅收等因素導是歐洲勞動生產率不斷下降的主要原因。
勞動力減少。歐元區適齡勞動力人口自2012年開始出現負增長。
3.歐版QE和美國加息預期:引發全球降息狂潮
3.1.全球資金動向:流向美國、中國
加速資金回流美國。從全球配置共同基金的國家配置情況來看,在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的配置比重均有所上升(圖1、2),尤其是2014年下半年,隨著中國股市好轉,全球共同基金在中國的配置比重迅速增加。於此同時,無論是發達的歐洲國家還是新興歐洲國家,受累與經濟發展停滯,金融風險較高等因素,在配置中的比重開始下降。
3.2.美元:強勢周期,王者歸來
美國經濟擴張仍處高位。美國2014年第三季度GDP增長5%,最新公布的美國1月Markit PMI為53.7,不及預期的54,創一年新低,12月終值為53.9。但美國制造業仍然長期保持在枯榮線上,雖然擴張態勢趨緩,但是整體仍然處在高位。
歐元等貨幣兌美元,仍存貶值壓力。第一,歐版QE對歐元造成的影響是長期的。第二,歐版QE和美元加息預期導致全球流動性收縮,引發其它國家寬松的貨幣政策。第三,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全球主要國家也會加大貨幣寬松力度。貨幣貶值壓力仍將繼續。
3.3.誘發全球降息狂潮
全球經濟疲軟是降息的基礎。IMF對2015年和2016年的全球增長率預測均下調了0.3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有,IMF對中國、俄羅斯、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前景進行了重新評估,以及一些主要石油出口國的經濟活動因油價大幅下跌而減弱。
以鄰為壑的貨幣政策。歐洲QE勢必導致歐元的貶值,導致歐元區出口競爭力增強,不利於貿易夥伴國。為避免出口競爭力下降,貿易夥伴國會競相采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讓該國貨幣貶值。所以我們看到土耳其、丹麥等歐元區主要的貿易夥伴國紛紛降息。
3.4.黃金避險:大宗商品里的英雄本色
全球供需短期難變,大宗商品繼續走低。首先從供求的角度來講,供大於求的全球格局將繼續保持,大宗商品價格很難快速回升。其次,美元走強導致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下降。
黃金作為避險資產成為大宗商品里的例外。黃金既是天然的貨幣,也是天然的避險資產。雖然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後遠離了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但是在世界範圍內黃金仍被公認為是一種地位特殊的資產。全球宏觀政策出臺和變數頻頻,全球避險情緒飆升的情況下,黃金作為避險資產成為資金的“避風港”,起到保值投資的職能,在大宗商品里表現較好。
3.5.風險提示:新興經濟體流動性緊縮
歐版QE難以對沖美元收縮。美元在全球的使用範圍和影響程度,歐元和日元都無法與美元相媲美。例如,全球主要的金融產品都以美元計劃。歐日量化寬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沖美元加息預期導致的美元收縮,但是難以彌補美元收縮帶來的影響。當美國真正走上加息之路時,部分新興國家可能會面臨貨幣貶值、外儲減少和經濟發展降速等問題,尤其是對於各種資金期限錯配的國家,不排除發生系統性風險事件。
4.人民幣資產避風港效應增強
人民幣幣值穩定,僅次於美元的貨幣。在人民幣國際化大背景下,中國央行有意維持人民幣穩定,使人民幣有望成為避險資產之一,帶來資金的凈流入。2013年,受美國QE退出影響,新興市場國家出現資金外流,但是流入中國的資金增加。
人民幣穩定有利於對外直接投資,不利於出口。“一帶一路”主要是指歐亞大陸國家,人民幣相對於歐元和日元升值,有利於“一帶一路”建設,但是對勞動密集型出口會形成沖擊,加速海外轉移。
歐元貶值和原油價格下跌導致輸入性通縮壓力加大。歐盟是中國的主要貿易往來國,歐元貶值疊加原油價格下跌導致輸入性通縮壓力加大。央行進一步寬松的可能性加大。
利好“改革牛”,仍需留意監管層灑水降溫。新一輪牛市的一個特點是杠桿交易,出現急漲急跌行情。在這種情況下,外資的流入會進一步加大A股市場的波動性。在牛市主旋律下,還需要投資者留意監管層的灑水降溫。
來源:國泰君安
|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