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價值投資與價值投機 心悅向日葵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e1e6.html
在投資學上,有一種風格分析,它發現股票按照成長和價值、大市值和小市值這兩個尺度去區分,表現出不同的投資特點和回報特徵。

 

很多投資者所說的大市值價值或者小市值成長,在國外其實指的是它們投資於不同的風格資產。但大多數投資人平時所說的「價值投資」,更多的是指投資時從股票的內在價值出發買被低估的股票,它更多的是相對於「價值投機」這個概念。

 

從後一個意義上講,無論是「價值」還是「成長」,都應該是「價值投資者」,而不是「價值投機者」。因為即使是成長股票的投資者,也不能在高估時買入這些股票。價值和成長是沒有區別的,價值本身就來源於成長,成長才能給予投資者更多的價值。

 

巴菲特說:「其他基金顧問可能會分為『長期投資』、『宏觀投資』和『國際股票投資』,我們在伯克希爾哈撒韋只有一種模式——聰明投資。」確切的說這是一種「價值投機」。

 

聰明投資人未必時時刻刻做價值投資,但一定會選擇在合適的時機買入合適的東西。聰明投資者學會理性的思考,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被市場非理性的情緒所誤導。無論是長期投資、宏觀投資還是國際股票投資都需要理性思考,聰明投資。無論是A股、港股還是美股,每一次危機或者低迷期,都是聰明投資者的最好出手時機,即價值投機的時機。

 

對價值投機者而言,他們往往都是在市場非理性的時候積累現金資產或購買國債,等待市場泡沫退潮的時候,他們就會大膽出手,唯一要的做的就是耐心和克服自己的心理弱點。

 

如果脫離了客觀世界的動態變化,而用靜態的模型的思維去分析市場,則往往會帶來致命的錯誤。這就是理論脫離實踐的最大問題。價值投資一直倡導「模糊的精確 勝過精確的錯誤」,事實上,當市場越來越追求所謂的精確的時候,往往是走在了南轅北轍的道路上。因此,巴菲特強調:「即使沒有絲毫評價期權的能力,你一樣 可以成為非常成功的投資者。學生們應該學習的是如何評價一個企業,那才是與投資相關的一切。」從而具備價值投機的分析能力。

 

對企業來說,金融槓桿也可能是致命的。許多負債纍纍的公司認為債務到期時可以靠繼續融資解決,這種假定通常是正常的。可一旦企業本身或者全球信用出現危機,到期債務就必須如約清償,屆時只有現金才靠得住。

 

信貸就像氧氣,供應充沛時,人們甚至不會加以注意。而一旦氧氣或信貸緊缺,那就成了頭等危機。即使短暫的信貸危機也可能使企業崩潰。金融和地產業在高潮期 通過不斷的放大槓桿來獲得高收益,但一旦信貸收緊,去槓桿的過程就不可避免來臨。作為一個價值投資者,他不僅必須處於合理的擊球區域,必須處於最佳的位 置。最重要的是,投資者必須避免在錯誤的地方搖擺不定。

 

投資者要學會思考最壞的情況,在合適的價格買入,比聽好消息和看光鮮報表數據要更好。對價值投資者來說,淨利潤是最關鍵的。無論是分析師做盈利預測,還是 看市盈率來估值,但淨利潤的質量如何,現金流是否能夠匹配?對淨利潤非常高的公司而言,當前的高盈利能否持續,是否正處在高峰期。投資者不僅應當關注是否 當前持有的資產被低估,還需關注這些資產為何被低估。從而作出正確的投資判斷。

  

巴菲特在1992年 給投資者的信中就指出,「價值投資」的提法完全是多餘的。如果投資不是在尋找有價值的東西,那投資是什麼?一個股票的市盈率高低與其價值沒有必然的關係, 一個高市盈率的股票可能是有價值的,而一個低市盈率的股票可能是沒有價值的。「價值投資者」完全有可能買入高市盈率、高市淨率和低股息率的股票,成為一名 「價值投機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63

投資和投機之我的定義 黃鐵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0zxcr.html
 

買股票,可以是投資,也可以是投機;買房子,同樣可以是投資,也可以是投機,那麼投資和投機到底怎樣定義比較好呢?各人都有各人的定義法,對大多數定義, 我都不是很滿意。對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最近想出了點眉目,就記錄下來,作為日後分辨自己到底是投資還是投機的一個準則。

     投資就是買下一部分所有權,未來在不需要出售該所有權的情況下可以持續帶來收入的交易。若該投資持續帶來的收入能夠高於購買所有權的資金的穩定獲利(如銀行利息或國家債權),則該投資是成功的,否則該投資是失敗的。

     投機就是買下一部分所有權,未來以更高或者更低的價格出售該所有權的交易,若以更高價格出售,則投機成功,若以更低價格出售,則投機虧本。

     買股票,若想的就是將股票以更高價格賣出去,則是投機。若想的是利用股票所代表的公司產生盈利給自己帶來持續的收入,則是投資。

     購入房產,若想的是日後更高價格賣出房產,則是投機。若想的是利用房子出租給自己帶來持續收入,則是投資。

     任何投資,都是買入後十年內不考慮賣出。當然,並不是說完全不賣出,我再強調一遍,在我購 買的10倍市盈率的股票中,若漲到30倍市盈率,我是不會賣的,我還是會等他的分紅。但是若漲到50倍,那說明市場先生完全瘋了,我就不和他玩了,會將股 票賣掉。或者我投資的公司連續三、四年都不能夠分紅的話,我也會考慮賣出。當然,一開始我投資的公司一般都會連續分紅好多年,若都不分紅,根本不會入我的 眼。

     投機不是不好,但不能過重投入,就好像小賭怡情,大賭傷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75

投資勿投機 艾薩 Isaac Sofaer

2012-5-10  NM

以「投資勿投機」為題,因為這是一個經驗之談。理論上,假如你清楚知道自己買了什麼股票及為何購買,你大可「揸過世」。就算○八至○九年,股市下挫 六成六,到了現在,你的股票大概見到「家鄉」。以我自己的投資組合為例,表現早已超越○七年九月恒指高見三萬二千點時,但不要忘記現時恒指已從頂位回落三 分一,上證指數更插水七成。那次跌市,我沒有隨便賣股,反而動用僅餘現金「加碼」。當然,我有乘機「換馬」,賣掉「爛股」,換入好股,幸保不失!

喜歡農行的理由
你 們另一個關心的議題是,股市風高浪急,不敢持貨太多。這是人之常情,但我敢寫「包單」恒指和上證指數終有一日會掉頭回升,恐怕到時你們無貨在手。你或者選 擇聽取朋友、配偶或投資銀行家的意見,但我建議你按個人意願行事。今日美國的情況,正好給大家一個很好的寫照——股市火車頭重拾升軌,投資者卻並未上車。 農行公布了第一季度業績,有趣的是正當大家都在擔心中資銀行股壞賬風險之際,農行的貸款損失撥備卻由一百二十二億元人民幣減至一百零七億元,不良貸款率由 百分之一點五五降到百分之一點四四。莫非農行作大?抑或其農業貸款質素較其他貸款改善?後者不無可能,因為經過五年休養生息,農業的發展勢頭比其他行業優 勝,這是我喜歡農行的原因。 不過,暫時未能鬆一口氣,我會繼續留意農行公布的數據,譬如成本、貸款損失、存貸比率、淨息差、股息趨勢等,找尋投資的方向。畢竟,銀行股透明度低,我寧 可相信自己的觸覺,多過公司管理層。以農行七倍市盈率,一點四倍賬面值,百分之五派息來看,我能犯下大錯嗎?

迴避六隻中資股
其 他中資股亦公布了首季業績。由於本欄空間有限,我只好長話短說:避開中國人壽﹙2628﹚、中國中鐵﹙390﹚、比亞迪﹙1211﹚、中鋁﹙2600﹚、 平保﹙2318﹚、神華﹙1088﹚。六間公司的首季業績沒有為我帶來一絲希望,表現難有重大改善。 港交所拍板競購有一百三十五年歷史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股價隨之積弱,令我十分費解。對證券交易所而言,這是個合乎邏輯的擴展,有LME做伙伴, 在「中國因素」下,港交所無疑如虎添翼,試問現在除了中國,還有哪個國家會買起全球的商品?如果港交所為這宗交易融資,以年息四釐計,LME的股本回報率 肯定大過百分之四,「除笨有精」。所以,只要收購價合理,我無任歡迎,問題只在於港交所營運跨境交易所的能力。


最 後,過去數星期,美國一些聰明絕頂的基金經埋,被問及他們最喜歡投資什麼時,竟異口同聲說買入港紙,坐享三成回報。我不知道梁振英和中國政府有否留意這個 消息,但願他們沒有忘記九八年八月港元被炒家狙擊的一幕。歷史喜歡重演,但今次「大鱷」手持三萬億美元「銀彈」,足足是索羅斯九二年狙擊英鎊時動用資金的 一百倍!香港最好未雨綢繆,將港元與人民幣掛鈎。 祝君好運! 艾薩mailto:[email protected]

艾薩Isaac Sofa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50

港交所投機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_21.html
港交所 (388) 是一隻非常特別的股票, 人類天生有一種好賭的細胞, 而中國人更是天生的賭徒。澳門有賭場, 回歸後更有多個賭牌, 新加坡亦建賭場 (但新加坡政府不認, 只說是娛樂城), 中國則沒有。香港呢? 有賽馬會, 賭波、賭馬, 每個賽馬日的投資額大約十億八億左右, 根本滿足不了大戶。另一個賭場就是港交所。

長線及價值投資者就當港交所是投資的地方, 但每日幾十億、幾百億資金, 大部份都不會當它是投資的地方, 而是投機, 是賭博。賭大市上還是落, 不買正股的, 可以買衍生工具, 實在包羅萬有。每一宗交易, 港交所都收錢, 手續費、利息, 過水濕腳, 還是獨市生意, 而這門生意所控制的資金進出實在是天文數字, 而港交所這家公司所需要的實質資產又不需要很多, 很難有其他公司能做到。

最可惜的是港交所在我心目中永遠都停留在偏貴的水平, 過去十多年的平均市盈率大概停留在27倍以上, 代表它的增長要保持相當高, 要不然這個市盈率實在不低。

但有時心癢癢喜歡拿港交所投機, 主要是因為它的股價波動夠大, 市場一有消息傳出, 或經濟數據上上落落, 它就會大升大跌, 符合炒炒賣賣的原則。還有它是保證死不了的股票, 它的地位比匯控還高, 香港政府亦在 $200樓上買入了不少 (這個陳德霖的決定我實在不敢苟同)。

最重要一點是港交所的業務簡單, 還有十萬幾對眼看實, 一年出 4 次業績, 令它的股價水平非常透明。最重要一步是能否夠膽跟大市對著幹。

如果大家做一點研究, 港交所的平均市盈率為27倍, 每年盈利都會增加, 而當股價低於27倍時, 不出一年就有機會升回或過27倍 (拿股息率來比較亦可, 因為它的派息率亦非常穩定)。簡單點說, 一年一浪, 每浪賺過20%應該不難。

不過, 投機、炒賣始終不是我杯茶, 就算這個投機還是以盈利作依歸, 始終還是投機, 例如這個「27倍」亦不是定律, 可能從今年打後市場只會給予20倍或更低的股價也說不定。不過很多時, 當有足夠多資產在收息及享受複利增長時, 多出來部份儲蓄就想拿來滿足自己的賭性, 希望能可以改掉這個壞習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20

不是投機客炒高房價——論競爭(一)


2012-6-11  TCW




資源是稀少的,既然稀少,就會有競爭。也因為有競爭,資源才顯得稀少。經濟學家阿爾欽(Armen A. Alchian)因此說:「競爭與稀少是同義詞。」而「競爭」的本質,是出現在有「利益衝突」的人之間的。

用淺白的話說:買家只和買家競爭,賣家只和賣家競爭,因為他們彼此利益是衝突的,他們都想爭取那稀少的資源。對買家來說,他們要爭取賣家手上的東西;對賣家來說,他們要爭取買家手上的錢。但買家和賣家是不會競爭的,因為他們的利益沒有衝突。

弄清「競爭」的本質,就可看穿許多謬論。例如,現在不少人都有個錯誤觀念,就是「投機客炒高房價」。

買家是和賣房的投機客競爭?如果一間房子可賣一千萬元,這賣家大發慈悲,只開五百萬元賣,最後的成交價會是五百萬元嗎?買家某甲出五百萬元,某乙就會出五 百一十萬元,賣家會賣給甲還是乙?如果某丙加入競爭,出到五百二十萬元,某丁會再加到五百三十萬元,賣家會賣給誰?只要價格低於市價,就會有人一直要競爭 出價,一直競爭到這個價格已反映了市場價格為止。

所以,不是投機客炒高房價,而是買家間的競爭,他們要爭奪賣家手上那稀少的房子,因此推高房價。為什麼鄉下地方房價較便宜?因競爭較少,房價無法被推高。如果沒有買家彼此競爭,投機客再怎麼炒,能把房子高價出售嗎?

另一個謬論就是「血汗工廠剝削勞工」,這種主張說,代工廠的老闆用低薪壓榨勞工。然而,勞工的薪資為什麼低?這是因為眾多勞工競爭那稀少的工作機會,把這個工作機會的薪資給壓低了。

另一方面,代工廠也要競爭那稀少的客戶代工訂單,因此他們也就把報價壓低了。既然代工廠競爭壓低訂單收入,他們就無法出高薪聘用勞工,加上眾多勞工競爭那稀少的工作機會,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代工廠勞工的薪資自然就低。

那麼,客戶為什麼不把代工價格提高一點呢?答案是他們也面臨競爭。A牌手機要和S牌手機在市場上競爭消費者,A牌手機就不能把手機價格定得太高,否則消費者就會掉頭而去。競爭因此也限制了客戶必須壓低代工訂單的成本。

如果A牌手機想要多付錢來造福代工廠,它的成本提高,股東獲利就縮水,股東資金就會移往別處,因此,A牌手機必須競爭股東的資金,使其留在這個用途上,競爭同樣使它不能付出太高的代工成本。

明瞭了競爭的真義,就不會一看到房價高都怪投機客,也不會看到勞工薪資低就罵血汗工廠。要擺脫這些謬論,不妨從「競爭」,而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觀察世事開始。

(按: 他真是無睇過Samsung同Apple的毛利率是幾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1

投機也是「生產」活動——論投機(一)

2012-7-2 TCW




不少人厭惡「投機」,他們認為「投機」只是把東西在不同人手上轉來轉去,利用價差來賺錢。這些人說,投機並沒有生產實質財富,只有像製造或農業這種產出真正可用東西的「生產」活動,才是經濟基礎。

這種主張的每一個字都是錯的。所有用來讚美製造業及農業「生產」的詞句,無一不可用在「投機」上。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投機,大賣場從農夫手裡買進蔬菜,賣給消費者來賺取差價,這是把蔬菜在不同的人之間轉來轉去,就是投機。教師把他過去學的知識傳授給學 生,向學生收學費,也是把知識在不同人之間轉來轉去,還是投機。記者採訪新聞事件,寫出報導賣給讀者,同樣也是投機。

既然如此,為什麼消費者不自己去向農夫買菜?學生何不自己看書?讀者何不自己去新聞現場觀看?答案是每個活動都要人們「自己做」,付出的代價非常高。

在自由市場,消費者永遠可以繞過大賣場,直接向農夫買菜。但這樣消費者就得花時間找到農夫,還要和他議價,成交後還得把菜從農產地運回自己家裡。即使直接 找農夫買菜,付的價格會比在大賣場買還低,但加上搜尋農夫的時間、議價、運輸等費用,消費者所付的「總代價」反而更高。

正因如此,現實裡大部分人們,才寧可透過大賣場這種中間商來買菜,以節省他們搜尋農夫及議價、運輸等費用。同樣道理,學生透過老師習得知識,就不用自己在 無邊書海裡去找書讀;透過記者報導,讀者不用親自去現場也可知道發生何事,這些中間商的「投機」,降低了人們的負擔。

此外,買家透過中間商購買所付的代價,一定會比他們直接找農夫買還低,因為若不如此,買家就寧可繞過中間商,自己直接找農夫交易。如果中間商越多,他們要彼此競爭生意,就會讓買家付的代價比其直接買時更低。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推翻「投機客提高買房者負擔」這種謬論。

那麼,投機到底「生產」了什麼?如果沒有中間商,農夫就得自己花時間找消費者賣菜,他花在種菜的時間及資源就變少,能種出的菜也少了。如果消費者是個麵包師傅,他不找中間商而花時間直接找農人買菜,他做麵包的時間就減少,做出的麵包就更少或更難吃了。

有中間商幫農夫賣菜,農人就不用花時間資源去找消費者,他可以種出更多更好吃的菜,麵包師傅也不用花時間去找農夫,他可以做出更多更好吃的麵包,這都是投 機的中間商所「生產」出來的。沒有這些中間商來投機,人人事必躬親,生產出的東西只會更少。比起農業或製造業,投機完全有資格配上「生產」之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56

打擊投機將扼殺創意——論投機(二)

2012-7-9  TCW




最常被指責「投機」的就是股市,一般認為,股市有「投機」與「投資」之別:前者是短期買賣股票賺差價,後者則是長期持有股票等股利,投資是好事,投機是壞事。

然而,「投機」與「投資」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例如,A公司股票每年可配兩元獲利,若年利率二%,則該公司股價將是一百元,就像你銀行有一百元存款,每年固定可領兩元利息收入一樣。

若A公司未來獲利提高,每年可配三元獲利,那麼利率同樣二%,股價將漲到一百五十元。你可選擇賣掉股票,「現在」拿走一百五十元;或繼續持有股票,「未 來」每年固定收取三元股利。這兩種選擇的「現值」完全一樣:現在拿一百五十元的「現值」是一百五十元,未來每年固定收取三元股利的「現值」,同樣也是一百 五十元。

因此,「投機」和「投資」並沒有不同,只不過前者是把未來收入一次變現領取,後者是將未來收入每年分批領取,兩者現值完全相同。這是二十世紀經濟學家費雪(Irving Fisher)在《利息理論》的創見。

其次,股價漲跌也不是股市投機者決定。投機者買賣股票,是影響股價的直接因素,但是他們的買賣行為,背後反映的卻是廣大消費者對每家公司的好惡。

股價為什麼會漲?因為投機者預期這家公司未來可創造更高獲利。誰決定這家公司未來獲利會成長?是消費者。能提供消費者喜愛的產品服務的公司,股價就會上漲,否則就會下跌。投機者在股市買賣,不過是反映市場消費者對每家公司產品服務的「民意」而已。

此外,有些人指責股市投機不過是金錢遊戲,這是只見表象。例如,大陸的中文搜尋引擎百度,其股票七年前首次在美國上市,當天股價從發行價二十七美元一下大漲到約一百二十美元,創辦人李彥宏一下成為九億美元富翁。

首先,股價一天漲這麼多,就會吸引更多人願意去股市投機,股市交易量與流動性也會提高,未來如果有新的百度,想上市就更容易了。

其次,這種案例會激勵更多人發揮創意,模仿百度的創辦人,自己去開公司上市。這當然不一定成功,但是有百度這樣一夕致富的實例,卻會鼓勵更多人去創新。有了這種案例,更多風險基金也捧錢四處尋找下一個百度,讓更多創意可以實現,經濟活力也就因此生生不息。

有些人主張要打擊股市投機,但打擊投機就是打擊高獲利,就沒人願意冒險創新。撇開股市投機,我們沒有其他更有效方式激勵人們冒險發揮創意。怕被投機禍害就打擊投機,但同時也扼殺更多可能出現的創意,這個代價是在打擊股市投機時不可忽視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10

投機之法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2/07/blog-post_13.html
投機之法有二,一為順,一為逆。


順者,投勢之順。凡勢順,必盛而衰,此靜之察也。

逆者,投勢之逆。凡勢逆,必混而生,此動之機也。

順者動之則失,逆者靜之則敗。
善順者,陽中求陰。善逆者,陰中求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54

投機只是風險轉移——論投機(三)


2012-7-16 TWM




除了股市,另一個最常被指責投機的,即期貨市場。有些人以為,石油、農產品、貴金屬的價格,都是被投機客在期貨市場炒作來牟取暴利。

這是不明白期貨市場功能所產生的誤解。期貨市場的主要功能,就是按每個人的意願分配風險。

例如,當前原油價格每桶約九十美元,石油公司預計在十二月要賣出一批油,但它擔心屆時油價會下跌而虧損。為了避免這種風險,石油公司現在賣出一份期貨合約給張三,約定到十二月時,以保證價每桶九十美元賣給他。

不管十二月油價怎麼變,石油公司仍按每桶九十美元賣油,它的財富不會因油價而增減,這些油價變動所帶來的獲利與虧蝕,全部轉給想賺錢而願承擔風險的張三了。透過期貨市場,石油公司和投機客間完成了風險轉移。

日前有位知名的退休大學校長指出,期貨市場本質是讓人避免風險,但現在卻是投機客每天買進賣出,商品價格都被這些投機客操弄。

期貨市場只是讓人避免風險,這些風險並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投機客身上。若沒有這些投機客,想避險的人根本無從轉移風險。一方面說期貨市場可避免風險,另一方面卻指責投機客,這是矛盾。

而且,商品價格若是被投機客操弄,那操弄之後也須買家願意買才行。如果商品炒高之後,對消費者不值那個價,他們不會花錢買。認為投機客操弄商品價格,就是說投機客不管把價格炒多高,消費者都照買不誤,天下沒有這麼容易賺錢的事。

事實是投機客在期貨市場的買賣,反映的是未來商品市場的供需。假如未來消費者對商品需求大增,或中東產油國將發生戰亂,或天氣嚴寒導致小麥歉收,投機客現 在就會買進石油或小麥期貨合約,以便將來賣出套利,這些商品期貨價格就上漲。當「商品價格未來會漲」的信號釋放出來,人們現在就開始囤積這些商品,或減少 賣出這些商品,以便將來使用或更高價賣出,這讓石油或小麥價格「現在」就會上漲。

因此,投機客乃是把未來將上漲的商品,其中一部分漲幅移來「現在」漲,到了未來戰亂或天災發生時,這些商品真的漲了,包括投機客在內的所有人,把事前囤積的商品釋出,市場因此有較充分的供應,反而減緩了漲價壓力。

沒有這些投機客,未來該漲的商品仍然會漲,因為造成這些商品漲價的市場需求、戰亂或嚴寒並沒有消失。而且沒有這些投機客,未來商品反而會漲更多,因為沒有 人事先囤積這些商品,以便在未來賣出。投機客預先提醒了人們要未雨綢繆,不要臨渴掘井,這正是他們對人們的最大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53

投機教父尼德霍夫傳 Zugspitz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6b282501012b70.html
一、本書主要內容

本書主要是介紹投機大王尼德霍夫的投機方法。這個人類似一個巫師,或者中世紀的煉金術士。因為他採取的方法完全是不「科學」的。看完著半本書,對那些隱藏在市場中的投機巨人報以很大的敬畏之心!大家門派不同,但都是有功夫的。而且我可以學點招式。

尼德霍夫曾對隨機漫步理論給出嚴重的抨擊。1、贏利強則股價強。2、實際贏利越高於預測贏利則股價上漲越大,實際贏利和預測贏利都高不會賺啥大錢。我的問題是怎麼評價預測贏利的高低呢??

註:巴菲特也不讚同。但是兩人視角完全不同。巴菲特說風險不是看平均數,也不是看高斯分佈;言外之意就是真正的風險和真正的機會都不是數據能反應的;而是對應的企業或者資產的真實情況。尼德霍夫則是從影響價格的各種「神秘因素」出發,一方面來自於他的各種狂想如性,音樂,蝴蝶效應,DNA等各種現象對股市或期貨的關係;另一方面來自於他天然的直覺,怎麼可能是隨機的呢???

二、尼德霍夫的主要研究內容:
以下都是尼德霍夫研究的一些內容。其中我覺得最有用的就是賭馬和下棋。

2.1、音樂是有很強的數學關係。但要找出音樂和股市波動的關係,我看還是算了吧。由於音樂有很好的重複數學特徵,尼德霍夫總是希望市場在某些特定情況下能夠重複走勢。比如跌了3天之後再跌一天的概率有多大。他考這個來賺錢。

2.2、蝴蝶效應是有的,但是太弱了。跨市場聯繫,還是算了吧。

2.3、注意鏈條效應,dna的組成只有四個基本零件,經典的雙螺旋結構。。

2.4、國際象棋:

下棋時老得招數讓我贏的次數更多。這句話的意思是除了勤奮,還要發掘別人不太用的方法。光掌握價值投資的基本方法還不夠,還要有所特色,研究以些別人不太在意的但是是證明過的好方法。

想進一步提高勝率,就真的要下功夫研究企業。但普通人的另一個心魔可能又是一個問題。有把握長贏的企業一般不顯山不露水。而普通人沒有耐心玩這麼久。一年不漲就拋出了,漲了一倍就拋出了,三年不漲99%都要拋出了。巴菲特在可樂價格高點持有了數十年,已經被寫入反面教材了。所以普通人想贏必須修心,沒有耐心難有財富。霍德尼夫堅持十五年學習象棋,已非常人能及。

開放型的旗局是靠股價變動;封閉型的旗局是分紅。。。兩者都要精通。

註:下棋的體會如何提高勝率。另外對於股票投資而言,開放的棋局是賭漲跌,封閉的棋局除了漲跌還有分紅;如果你想找一個完美的勝利,必須要注意對自己多加保護,除了賭漲跌,分紅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保障。

2.5、欺騙這一章舉了一些例子,保護色,干擾,擬態,裝死。。。市場會在特定日子波動,投機者請注意分析,市場會在特定日子設下陷阱,也要注意喔。其中1987年股市突然下跌嚇到很多人,英鎊突然上漲後巨量下跌,也騙了很多人。總之不要平白無故的操作,省得被騙而後悔。

2.6、賭馬:
賭馬這一章很有意思。作者花了很多篇幅來介紹賭馬與投機的相同之處。大眾心理,抽頭,職業馬民的裝備和研究方法。比如大眾總是看報紙輕易下注熱門馬,比如馬迷搜及馬匹的情緒身體狀況的細節,或者搜及統計數據等等,不亞於投機者分析股市的各種指標。

作者也試圖介紹一些獲勝方法,比如逆向而行,但最重的是循環理論。循環理論和賠率對贏,一匹馬剛獲勝之後精力消耗很大,同時大眾紛紛看好賠率反而下降,這時候馬主就要求騎手不用那麼拚命。如果獲勝賠率進一步下降,馬主就乾脆不讓獲勝,馬也很累了。大眾失望了馬匹沒有贏,但反而休息好了。等賠率升了馬匹再來一個出奇不易獲勝。。。

另外一個啟示是市場總有空方,價格就是賠率。總要想著點,市場空方會幹啥,或者會不會有不利的消息,類似否極泰來的中國智慧。

作為一個投機者最重要的是不輸錢。投機永遠有概率和抽頭約束,輸了再想贏回來難度太大。投資也是如此,買進不要虧本。至於是不是十倍很難預測。有人說他買進之後企業發展的情況只有20%是符合預期的。況且短期長期時間的不對稱,即使預測對了也可以賠光。你要是壓錯注了,我的意思是籌碼分配錯了,那就徹底完了。

三、尼德霍夫的個人命運和體會:

3.1  投機和倉位:

投機之王尼德霍夫也破產兩次,太瘋狂了。尼德霍夫是純粹的投機者。對於純粹的投機者,倉位是生死攸關的第一重要的問題,投機者永遠要控制倉位,但貪婪和脆弱的人性會毀了這一切。說白了,到最後你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買這些,為什麼買那些,要清倉都不知道怎麼清。也許你只管理了1個億資金,但類似尼德霍夫超過15億的頭寸(這是槓桿之後的數目),已經無法掌控了。

其次全球金融市場的鏈式反應越來越複雜,系統性危機太容易發生了。這幾年全球金融市場的變化使得很多人都破產了。但巴菲特沒有,因為他從不投機!


註:自從我看到雪球上有短線交易,就再也不羨慕了。

3.2 永遠不要投機:

久賭必輸。少年時後爸爸輸掉了幾乎全部家當。今天在輪椅上的他是那麼衰老。自從我開時關注股票這檔子事以來,越啦越用心。這到底事好事情,還是壞消息?每次 把年終獎放在股市中,難道真的是為了財務自由?而且我真的賺錢了,我絕不會抽回資金的,賭徒都這樣子。也許真的會久賭必輸。。。我夫人並不反對我買股票,但一直都限制數額。她是對的,她在自己父母身上也看到了教訓。如果不是她的堅持,也許我還會這麼一直沉溺下去。

3.3 1930年的股災出現,無數的牛股強勢股藍籌股都消失了。據說活了一百年還牛的公司大概只有藍色巨人和通用電器。如此大的變動,如何才能長贏不輸?????????

四、尼德霍夫參考資料
http://arcticsnow.blog.hexun.com/28779957_d.html
尼德霍夫創建的網站:這裡包含了他對與指數變化的預測。
http://www.dailyspeculations.com/wordpres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