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機也是「生產」活動——論投機(一)

2012-7-2 TCW




不少人厭惡「投機」,他們認為「投機」只是把東西在不同人手上轉來轉去,利用價差來賺錢。這些人說,投機並沒有生產實質財富,只有像製造或農業這種產出真正可用東西的「生產」活動,才是經濟基礎。

這種主張的每一個字都是錯的。所有用來讚美製造業及農業「生產」的詞句,無一不可用在「投機」上。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投機,大賣場從農夫手裡買進蔬菜,賣給消費者來賺取差價,這是把蔬菜在不同的人之間轉來轉去,就是投機。教師把他過去學的知識傳授給學 生,向學生收學費,也是把知識在不同人之間轉來轉去,還是投機。記者採訪新聞事件,寫出報導賣給讀者,同樣也是投機。

既然如此,為什麼消費者不自己去向農夫買菜?學生何不自己看書?讀者何不自己去新聞現場觀看?答案是每個活動都要人們「自己做」,付出的代價非常高。

在自由市場,消費者永遠可以繞過大賣場,直接向農夫買菜。但這樣消費者就得花時間找到農夫,還要和他議價,成交後還得把菜從農產地運回自己家裡。即使直接 找農夫買菜,付的價格會比在大賣場買還低,但加上搜尋農夫的時間、議價、運輸等費用,消費者所付的「總代價」反而更高。

正因如此,現實裡大部分人們,才寧可透過大賣場這種中間商來買菜,以節省他們搜尋農夫及議價、運輸等費用。同樣道理,學生透過老師習得知識,就不用自己在 無邊書海裡去找書讀;透過記者報導,讀者不用親自去現場也可知道發生何事,這些中間商的「投機」,降低了人們的負擔。

此外,買家透過中間商購買所付的代價,一定會比他們直接找農夫買還低,因為若不如此,買家就寧可繞過中間商,自己直接找農夫交易。如果中間商越多,他們要彼此競爭生意,就會讓買家付的代價比其直接買時更低。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推翻「投機客提高買房者負擔」這種謬論。

那麼,投機到底「生產」了什麼?如果沒有中間商,農夫就得自己花時間找消費者賣菜,他花在種菜的時間及資源就變少,能種出的菜也少了。如果消費者是個麵包師傅,他不找中間商而花時間直接找農人買菜,他做麵包的時間就減少,做出的麵包就更少或更難吃了。

有中間商幫農夫賣菜,農人就不用花時間資源去找消費者,他可以種出更多更好吃的菜,麵包師傅也不用花時間去找農夫,他可以做出更多更好吃的麵包,這都是投 機的中間商所「生產」出來的。沒有這些中間商來投機,人人事必躬親,生產出的東西只會更少。比起農業或製造業,投機完全有資格配上「生產」之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