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使用Vyclone拍攝視頻後上傳至服務器後,它會自動將同個現場的視頻整合起來進行智能剪輯,最終你將得到的是一段多角度的視頻。如果你不滿意,也可以自己剪輯。剪輯之後可以選擇分享給朋友,或者「釘」在視頻拍攝的地方,後者可以讓以後到這個地方的人看到這段視頻。
據AllThingsD報導,Vyclone的創始人是King Lassman和Joe Sumner,背後有一支 13 個工程師的團隊。Sumner 稱這個創業點子來源於兩年前,他跟樂隊到立陶宛進行演出時發現:樂隊的歌觀眾都能跟著唱,但實際上他們的唱片賣了很少。
大家都在拍攝短片。演唱會結束後,Youtube上就出現了上百段相關視頻。我想必須要有一些辦法可以把這些視頻結合在一起。
Vyclone這種基於地理位置的社交理念,很容易讓人想起紅極一時的Color。Color最終沒有落得好下場,Vyclone的前景同樣令人生 疑。仍舊是老生常談的問題,要做社交,先談用戶量。特別是像Color、Vyclone這樣基於地理的社交應用,它們強調同一範圍內的用戶有互動的過程, 因此一旦用戶量有限,就容易出現一人獨舞眾人圍觀的情況。
AllThingsD還提到網絡的限制問題。現在3G已經很普及,4G也正在推廣,但考慮到穩定性以及資費的問題,用戶在視頻上傳這一方面仍舊會有較大的顧慮。而如果只使用Wi-Fi,又會對Vyclone的使用地點有諸多限制。
除此之外,應用本身也有缺陷。
·「同個區域」的範圍是120尺;
·同一個視頻最多由四個視頻來拼接,如果同個區域內使用Vyclone的用戶超過四個,那麼以什麼標準來挑選視頻來源也是一個問題。
·最大的問題在於音頻。據悉,音頻並無法智能拼接,Vyclone會選擇最早開始錄製的音頻。這就很容易造成音畫不同步這個很難讓人忍受的問題。
移動視頻分享這個領域仍舊沒有真正的勝者,這種模式是否可行也仍舊成疑。也正因如此,任何新來者都有機會。Vyclone固然需要迅速擴大自己的用戶量,但產品本身的完善也不可忽視,畢竟成熟的產品才能留住用戶。
你看好它嗎?
在前海金融改革中,有兩方面的具體創新尤其值得關注。
其一,跨境雙向貸款的創新。人民幣回流渠道的缺失一直是制約其國際化的一大阻力,在境外人民幣市場尚未形成規模、缺乏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以 及境外機構或個人持有的人民幣流回境內渠道不暢的情況下,境外主體持有人民幣的積極性也相對有限。作為離岸人民幣的主要市場,香港人民幣存款到今年5月末 已達5539億元,但流動性不足,特別是回流管道不暢正限制著香港人民幣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支持香港金融機構向前海企業發放人民幣貸款,實際上打通了一條 人民幣回流渠道,也落實了廣東一直在探討的跨境人民幣貸款回流機制問題。
對於這一渠道的發展來說,還需關注幾方面的問題。一是跨境人民幣貸款也意味著資本項目將進一步開放,由於資本項目開放過程並不可逆,也帶來一定 風險,必須注意資本項目的開放仍需循序漸進,不應該過快、全面放開。二是與跨境貿易、直接投資以及證券投資相比,跨境貸款並非是主導性的貨幣回流模式,也 不應過於誇大和依靠其作用,還要充分關注其他方面的機制創新。三是要注重跨境人民幣雙向貸款同步發展,實現人民幣資產的有效流動。四是在起步階段,要避免 純粹為促進人民幣回流而推動「大額」貸款,更著眼於利用境外人民幣貸款滿足內地的中小企業、創業企業的融資需求,而非都是「兩基一支」領域的貸款。
其二,股權投資母基金、人民幣債券等金融創新業務也是業內預期較高的政策內容。一方面,發展股權投資母基金,將有助於深圳成為私募和創投中心。 按照已有政策信息,深圳強調在現有信息、生物、超材料、新能源四隻國家創業投資基金的基礎上,積極推動設立前海股權投資母基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這不僅能夠切實服務於具體行業產業發展,而且能夠發揮母基金的引導、帶動和支持作用,進一步增強深港民間私募和創投基金的活躍度。
另一方面,在港發人民幣債券也具有重要意義。對香港來說,近年來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斷受到挑戰,債券市場的薄弱也降低了香港金融市場的穩定 性。以推進人民幣債券為契機,香港可盡快發展一套包括支付清算在內的金融基礎設施,使其債券市場發展獲得有力支撐,進而彌補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資產結構 缺陷。對內地來說,這必然會增加人民幣計價資產的規模,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同時,以人民幣債券促進香港債券市場發展,反過來也會對內地債券市場產生激 勵作用。當前內地債券市場也相對較弱,人民幣債券在港推出,將會加快內地債券市場在基礎設施、交易規則、產品和規模等方面的發展。
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前海人民幣業務的創新,對於人民幣國際化有三方面作用:一是進行人民幣回流機制創新,二是建立人民幣「走出去」的新渠道,三 是通過促進人民幣計價資產的跨境流動和創新,來創造人民幣的投資和儲備需求,配合併促進貿易結算需求的提升。對於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來說,一是提供了 更有效的貨幣流動性支持,二是提供了機構和人民幣資產的支持,三是為香港金融業提供了更大的擴展和盈利空間,增加離岸業務積極性,四是提供了政策信心的支 持,五是加快了粵港澳一體化的大背景支持。
總的來看,前海金融政策與目前國內討論的金融改革有許多不同點。目前國內探討的金融改革,範疇和內涵都比較廣,從國家層面來看,重點還是金融政 策、金融管理體制、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等大的層面。從地方來看也有幾種類型,一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其相關金融改革與國家層面的政策突破直接 相關;二是溫州金融改革,重在解決民間資本、小企業融資等「草根金融」的困境;三是諸多城市的金融中心建設,重點還是在於如何集聚金融資源,服務於當地經 濟增長和政府財稅。
與內地其他地區金融改革相比,前海金融改革最大的不同點,一是開放性的,即最終目標是金融市場的內外雙向開放,金融資源流動性的提高;二是國際 性的,即圍繞粵港澳金融一體化的大思路;三是邊際性的,即在不突破國家現有政策約束的前提下,在有限範圍內進行政策創新和試錯。
目前的國內金融市場改革,最需要考慮下述問題。一是加快進行頂層設計,從中央層面創新金融管理及改革推動機制,明確多層次金融市場的內涵,掌握 好金融市場分散化和集中化發展的平衡;二是金融市場的改革發展,不能過分偏重於比較優勢部門,如工業產業、基礎設施、大企業等,而對小企業、民營企業、農 村領域的創新支持明顯不足;三是金融市場發展要避免為創新而創新,也就是說,創新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增加銀行、證券、保險等行業利益,而最終是為了服務於實 體經濟,服務於企業發展和居民福利的需要;四是目前自下而上的金融創新的動力最終也應該落到「草根」身上,而不是地方政府行政主導;五是政府推進的創新往 往缺乏活力和效率,應該進一步放鬆管制,發揮技術等因素的促進作用,給予市場主體以合理規避管制的創新空間;六是加強國家、地方、草根三個層面的金融發展 和創新的銜接和互動,避免發展脫節,努力實現共贏。■
連日來,證監會明顯放慢了IPO審批的速度、上市節奏,但仍然不能讓市場中人滿意。有關IPO應該緩行甚至暫停的說法再次引起眾多共鳴。道理很樸素,既然市場這麼慘淡,為何還能有公司首發上市?
最近不少即使是談發行制度市場化改革的技術性文章,也將暫停IPO作為政策建議。發行體制不能改「好」之前,是不是可以要求在錯誤的制度下不要重複製造錯誤?
針對很多投資者的「呼聲」,證監會投保局在其官方網站上回覆稱,「從過往的經驗看,停發新股並不能對市場環境有實質性改善。」「停發新股是一種行政管制行為,改革應當儘可能避免採取這類措施,應當在市場和經濟正常運行的條件下進行。」
比起當年為了股指「維穩」叫停IPO相比,現在監管部門頂著巨大壓力的勇敢表態是巨大進步。但在發審制沒有被最終放棄之前,這也許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如果將IPO的權力還給市場,市場會知道什麼時候讓新股發不出去。而不是由證監會的發審處來決定每週過會的公司從四五家變成一兩家;也不是過了會的公司想要拿到最後的上市批文,送到領導們的辦公會上,遲遲批不出來。
在全球惟一對企業上市做出如此嚴格行政管制的資本市場,我堅信,在IPO這個問題上,最智慧的官員也不總是比市場更聰明。
本期值班主編 凌華薇
曾被認為擁有世界上最無能董事會的雅虎終於做出了一項聰明的決定。7月16日,這家身處 停滯困境的標誌性互聯網公司令人意外地宣佈,前谷歌副總裁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 Mayer)出任雅虎新的CEO。該消息公佈後,雅虎股價盤後上漲2.3%,報收於16.01美元。
這顯然是一次成功的挖角。過去幾年,眼看著蘋果、谷歌、facebook等成為數字世界新的主導力量,作為互聯網時代初期最成功的門戶網站,雅 虎過去四年更換了四任CEO,依然無法改變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業界裹足不前的頹勢,業務陳舊再加軍心渙散,人們已經把它和諾基亞相提並論為TMT產業走向移 動互聯時代的兩大失敗者。而瑪麗莎·梅耶爾雖然職務上不過是谷歌的副總裁,但作為谷歌知名度僅次於兩位創始人及前CEO施密特的「硅谷第一美女」,梅耶爾 在谷歌期間負責的產品研發與用戶體驗,恰恰是雅虎最受批評的短板。
更博人眼球的是消息的突然性。在此之前,很多人以為羅斯·萊文索恩(Ross Levinsohn)——雅虎的臨時CEO有可能「轉正」。宣佈成為雅虎CEO的當天,梅耶爾還告訴公眾自己懷孕的事情,預產期為10月2日。如此帶有戲 劇性的新聞,很少會出現在任命CEO的發布會上。
當人們還在討論這樣的結合到底是一個驚喜還是一場豪賭的時候,梅耶爾本人已經鬥志昂揚地進入了角色。她在Twitter上表示,自己對即將接過 新職位「感到難以置信的興奮」;為了鼓舞雅虎員工的士氣,7月20日,梅耶爾走馬上任三天就發表了致雅虎全體員工的首封備忘錄。
在備忘錄中,梅耶爾「無法抑制自己激動心情」,邀約新同事們為雅虎的未來獻計獻策,她寫道:「你們從事的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不論品牌、覆蓋面、用戶,還是產品和服務,雅虎都是互聯網界標竿,巨大的商機正等著我們。請大家不要停歇,勇往直前!」
這種不要錢的激勵或許能暫時穩住聽夠了壞消息的雅虎員工,但能否打破「CEO墳墓」魔咒,梅耶爾接下來的12個月絕不輕鬆。
舉足輕重的谷歌高管
作為谷歌出鏡率最高的高管,金發碧眼的梅耶爾在男人們盤踞的科技界穿梭自如,曾被《商業週刊》選入「創新產業25位領軍人物」。她不僅是谷歌的 形象代言人,也是美國電視訪談和脫口秀節目受歡迎的嘉賓,經常盛裝出席各類時尚晚宴和派對,並有在慈善拍賣會上一擲6萬美元換取與設計師奧斯卡·德拉倫塔 共進午餐的瘋狂之舉。據傳她還曾跟谷歌老闆拉里·佩奇(Larry Page)約會過。
1999年,從斯坦福大學拿到符號系統學士和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的梅耶爾加盟谷歌,成為谷歌的第20名員工和首位女性工程師。在谷歌創業之初, 梅耶爾不但參與編程,還負責領導用戶界面和網頁服務器的開發設計。她擁有其他男性高管所缺乏的用戶體驗敏感性。據介紹,谷歌當前搜索主頁的白色背景以及 「Google」各個字母依次使用藍、紅、黃等粗體字的設計,就是出自梅耶爾之手。外媒報導說,從谷歌產品新功能到網頁所用字體、工具條背景顏色等用戶界 面、外觀設計的具體事項,都需要得到梅耶爾的認可。
眾所周知,谷歌通常允許工程師利用自己工作時間的20%,去開發他們感興趣的項目,而手持這些官方或者民間創意「生殺」大權的,正是梅耶爾——員工們提出的創意,必須經過梅耶爾這一關,才有可能被送呈最高決策層。
據說在Google內部,梅耶爾因為對產品評判的要求非常嚴格,被下屬們稱為「瑪麗莎生死牌」。當開發團隊展示其創意時,梅耶爾不接電話也不收 電子郵件,神情專注而投入。如果一個項目無法打動她,她會直接宣判其死刑,言語不免直接而尖刻。梅耶爾還相當自信,如果自己認為正確,一般只會說服別人接 受她的觀點,而不會選擇妥協。因此,有媒體報導稱,谷歌內部也有人認為她是公司最令人討厭的高管。
但不管怎樣,自梅耶爾加盟谷歌以來,已就100多項產品和服務向谷歌高管層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其中很多都被證明深受用戶歡迎,包括谷歌新聞、 iGoogle、Gmail電子郵件收發服務、圖片搜索等,幾乎囊括了谷歌與用戶體驗相關的大部分內容。她直接管理著200名谷歌的產品經理,這些產品經 理又領導著3000名技術工程師,約佔谷歌員工總量的10%以上。
梅耶爾像極了一個不停旋轉的陀螺。在哥倫比亞大學戰略管理博士埃裡克·傑克森看來,她還是個「很有想法和野心的人」。然而,梅耶爾跟隨谷歌打拚 了13年,但她掌舵谷歌的機會十分渺茫。2011年,拉里·佩奇從埃裡克·施密特手中接過CEO權柄,對公司人事做了較大調整,梅耶爾儘管被提升為谷歌業 務委員會的成員,但她新負責的谷歌地圖、地理位置服務顯然不如以往重要。
「她可能早已開始決定離開谷歌。在今年4月,她加入了沃爾瑪的董事會。此舉成為了她與其他公司建立關係網的重要一步,也為她尋找下一份工作奠定了基礎。」 傑克森說。
艱難的新戰鬥
若想帶領雅虎重振輝煌,梅耶爾將會面臨非常艱難的戰鬥。雅虎早已跟不上谷歌和facebook的步伐。雅虎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其當季營收為 12.2億美元,與上年同期持平,淨利潤為2.285億美元,每股收益18美分,同比下降4.2%。而細算起來,在過去的五年裡,雅虎股價跌了40%以 上。
除了不斷下滑的業績,梅耶爾面對的最大挑戰也是雅虎這些年衰弱的實質在於,從戰略、收購、營收到未來願景,總缺乏一個清晰的戰略規劃。因此,已經加入雅虎的梅耶爾,接下來面臨的是如何讓這家疲態盡顯的公司找到動力和方向。
讓雅虎董事會看重的,除了梅耶爾的鼎鼎大名,更有其在互聯網產品和用戶體驗方面豐富的成功經驗。梅耶爾顯然也認同董事會給雅虎提出的願景。「我 在谷歌的重點是設計優秀的終端用戶體驗,取悅和啟發我們的用戶。」她在接受採訪時說,「我也準備在雅虎延續這一方式。」這一點與自5月起代理雅虎CEO的 羅斯·萊文索恩有明顯不同,後者計劃利用自己的媒體從業經驗,推行構建媒體夥伴關係戰略,將雅虎打造成為一家媒體公司。
雅虎挑選梅耶爾,更聚焦於產品力與用戶體驗,說明雅虎希望重歸科技公司的本源。這家公司已經意識到自己需要更多有吸引力的技術產品來打動用戶。 儘管他們在宣佈梅耶爾加盟的新聞通稿中聲稱自己在全球擁有7億多用戶,但無論雅虎的郵箱還是財經以及地圖業務,顯然已經平庸了太久。
不過,人們仍然會對這位37歲資深美女能否駕馭一家萬人大公司打個問號。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微博上表示,谷歌一向相信工程師人數應該佔到公司的一半,這樣才能確保公司創意、文化和工程師主導的話語權,但用在雅虎這樣的「老」公司則不一定行得通。
一位前谷歌高管卻支持自己曾經的同事。「她的前路艱辛,然而她很適合這樣的挑戰。」該高管認為,梅耶爾有其他CEO候選人沒有的優勢,那就是她 能夠為雅虎吸引更多的人才。近幾年來,雅虎公司始終難以吸引一流人才,而梅耶爾在硅谷的聲望和關係網能夠吸引一些優秀人才到雅虎工作。她甚至已經在計劃招 募幾名前任和現任谷歌高管,輔佐自己運營雅虎。
這項任命也使得一些科技行業精英開始重新審視雅虎。風險投資人弗雷德·威爾遜曾在今年3月宣稱雅虎「已死」,但梅耶爾的到任,讓他直接改變了判斷,稱雅虎「翻開了新的一頁」。
對於梅耶爾來說,這無疑是一場證明自己和雅虎未來的殘酷戰鬥。有業內人士稱,在Google,每一名員工都覺得他們「幾乎總是在取得成功」,而 在雅虎則不同,員工士氣低迷,似乎已經習慣了公司走下坡路。因此,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分析師艾倫·韋納(Allen Weiner)認為,在梅耶爾上任的頭100天裡,投資者可能會給她機會,可一旦梅耶爾犯下什麼重大失誤,他們依然不會有憐憫之心。■
瑪麗莎•梅耶爾
雅虎CEO,出生於1975年5月30日,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小城沃索長大。1999年獲得斯坦 福大學的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同年加入谷歌,是谷歌的第一位產品經理和首位女工程師,也是《商業週刊》「創新產業25位領軍人物」之一。她領導開發了谷歌 搜索、圖片、論壇、新聞、谷歌工具欄、谷歌桌面、谷歌實驗室等眾多產品。7月16日,出任雅虎公司CEO。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兩月前赴美IPO因認購不足折戟,近日卻連獲美國華平集團2億美元投資和中國銀行30億元人民幣授信,在快速規模擴張中罹患資金飢渴症的神州租車,一盤「死棋」驟然走活。
神州租車近期的大筆融資震動業界。此前業界一度擔心未能成功IPO的神州租車,可能因為近年重資產高負債、快速擴張的模式而崩潰。上海車速遞一 位高管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稱,當前神州租車在管理、服務等戰術上仍問題多多,但從戰略上看,新資金將支持其繼續搶灘佈局,在行業競爭上暫居領先地位。
多位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資金是租車行業的生命線,目前中國租車公司面臨的瓶頸就是資金問題。由於銀行將汽車視為可移動資產,租車行業貸款一般還需要不動產抵押或其他形式的擔保,因此多數租車公司獲得銀行貸款十分不易。
但捆綁了聯想和華平兩大「品牌」股東的神州租車,顯然突破了銀行的這道信貸「紅線」。
在神州租車的最新融資案例中,人們關心的是,華平為什麼會選擇進入當前仍「虧聲一片」的連鎖租車業?神州租車是否在新一輪私募融資中賤賣了自己?它未來將如何發展佈局,並改寫行業的版圖?
華平接力
今年1月18日,神州租車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上市申請,發行價區間為每股10.5美元至12.5美元,IPO最高融資目標是1.58億美元。但彼時中概股大勢不好,其自身盈利模式也受市場質疑,神州租車最終於5月24日撤回上市申請。
一時之間,急需資金以解燃眉之急的神州租車,其生死命運備受關注。此次華平入股消息傳來,業內的第一反應是神州租車是否在無奈賤賣,讓資本劃走了大把股份?
此次華平投資2億美元獲得的股份比例,是一個被各方堅守的「秘密」。財新記者多方採訪均未得具體答覆。神州租車董事長陸正耀對財新記者稱,當時撤回IPO是不願低價賤賣; 此次融資則得到了價值體現,「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不會賤賣自己」。
華平投資董事總經理黎輝對財新記者稱,選擇投資神州租車,主要是基於其品牌、市場地位、管理團隊以及強大的股東背景。「通過盡職調查,我們對行 業和企業運營能力都充滿信心。」他透露,神州租車在未來短期內並沒有上市計劃。一位接近華平的人士認為,華平在中國有諸多投資項目,熟悉中國市場,此次融 資應該不會被低估。他分析稱,華平注資2億美元後,應為僅次於聯想的第二大股東,會在董事會獲得席位,「可能採用增資擴股的方式,原有股東股份被攤薄,華 平持股比例相當於神州租車上市IPO的股份」。
按神州租車之前IPO價格區間的中值11.5美元/每股計算,上市後公司市值約為8.47億美元。若以此估值計算,華平投入的2億美元約佔23.6%。但因神州租車上市未果,私募價格應會更加便宜,華平佔股或在25%-30%之間。
據招股書披露,神州出租創始人陸正耀在上一輪聯想入股後,已經拱手讓出控制權,其持股比例降到29.12%,聯想控股和聯想投資(後改名君聯資本)合計持股 64.49%。此次華平入股後,以其持股區間推算,陸正耀的股權可能被攤薄到20%左右,聯想的持股比例則降到50%以下。
如此一來,創始股東陸正耀或已屈居第三股東位置。對於自己的股權被一再稀釋,陸正耀稱,只要盤子越做越大,股權即使少一點也是划算的。
陸正耀很清楚,租車業的本質就是重金砸市場。回頭看看2006年還排名第一的至尊租車,如今因為在融資上不「給力」——四年只融了5500萬美 元,現在已被融到更多錢的神州租車和一嗨租車遠遠甩在了後面。從規模上看,神州擁有3.2萬輛車,一嗨接近1萬輛,而排名後三位的至尊、瑞卡、車速遞都不 超過3000輛。
不過,也有投資界人士認為,此次華平入股的估值和神州租車IPO時相比,也有可能不降反升,「因為當前將估值放大,對投資人和神州租車來講都更為有利。投資界有類似手法,就是提前將估值炒大,未來才能賣個好價錢,對投資機構的出資人來講也好交代。」
既「捆綁」上國內投資與實業界的品牌公司聯想,再借勢「攀上」國際大型私募基金華平,陸正耀這番資本運作頗具匠心。陸正耀稱「這些(股東)對未來我們走向資本市場,增進公募市場對我們的瞭解是有幫助的」。
虧損是一種策略
華平的進入,意味著神州租車過去的大規模快速擴張打法可能進一步升級。陸正耀告訴財新記者,「到今年年底,我們還有約1萬台車加進來,門店規模增加到280家左右。」
2010年,神州租車得到了聯想控股及聯想投資一次性12億元人民幣的注資,其擴張也自此開始。當年11月,神州租車斥資6億元完成了6000 輛車的一次性採購,其車輛規模從2009年底的692輛增至2010年底的10202輛,2011年底又猛增至25845輛。據神州租車提供給財新記者的 數據,其車輛規模目前已經達到32000輛。
今年初神州租車招股說明書亮相時,高達95%的資產負債率引發了市場質疑。此次華平投資按折合12億元人民幣計算,據神州租車招股書披露的財務 數據,其2011年底總資產為35億元,(收入7.5億元,財務成本1.4億元,折舊2.6億元,運營2.9億元,市場費用0.96億元,行政費用 1.36億元,虧損1.5億元,現金6.37億元),股東權益為1.48億元,則其負債率將下降到約71%。對於負債率,陸正耀告訴財新記者,「我們並沒 有確定的負債率目標,主要是根據公司現金流狀況以及成本結構綜合考慮。越往後走,我們在銀行的評級會越高,我們的資金成本也會越低。」
而對同受外界質疑的虧損問題,陸正耀稱,此前神州租車並非沒有能力實現盈利,而是在戰略上選擇了發展規模,暫時不考慮擴大盈利空間,「這是一種策略選擇」。
7月18日,神州租車又獲得中國銀行30億元人民幣授信。根據協議,中行將為神州租車的日常業務和項目開發建設優先提供各類金融服務,其中包括 3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幣的授信及融資安排、個性化的資金管理服務、國際結算服務等九項服務。大筆融資的進入提升了陸正耀的底氣。他說,未來神州租車將繼 續加快擴張。
隨著神州租車規模的持續擴大,採購和管理成本的不斷降低,業界嗅到了越來越濃烈的價格戰硝煙氣息。
根據訂車網的數據,如果在上海連租兩天(以7月20日-7月21日為例)雪鐵龍愛麗舍,一嗨租車報價321元,神州租車報價302元,至尊租車 報價440元。而據陸正耀介紹,7月16日,神州租車分級別訂車系統上線,只選定級別、不指定具體車型的客戶,將享受每輛車10元-40元不等的租金優 惠。同時,神州租車新客戶首租首日免租金的優惠活動,也將從7月16日繼續延續到9月28日。
行業在洗牌
中國租車業已基本形成「融資、降價、採購、擴張、再融資」這樣一條高負債滾動發展之路,誰吸引的資金越多,誰就跑得越快。除了神州租車之外,今 年4月,規模已達1萬輛車左右的一嗨租車,也以15%的股權代價,換取了全球最大汽車租賃服務提供商Enterprise的現金入股及戰略合作。
但和神州租車馬不停蹄地布點不同,一嗨租車選擇了放慢發展步伐。一嗨租車董事長章瑞平告訴財新記者,由於租車行業的特殊性,目前沒有考慮通過併購的方式來追趕神州租車。
「今年是一嗨的『修身年』。」他說,「我們將更多的精力和重心轉移回自身修繕的工作上。」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一嗨的策略選擇無疑還是因為受困於資金問題。過去六年裡,一嗨租車曾進行過三輪總計9500萬美元的私募融資:2008年3 月,獲得啟明創投500萬美元首輪投資;2009年7月,獲鼎暉創投、集富亞洲、啟明創投等2000萬美元投資;2010年8月,獲高盛、啟明創投、鼎暉 創投、Ignition Capital、集富亞洲亞洲和漢理資本等7000萬美元投資。
但據多位業內人士透露,一嗨租車內部股權結構複雜,投資人對未來發展各執己見,「內部實際上有些亂,有基金股東都想在Enterprise入股時退出」。
業界早有神州租車和一嗨租車爭奪「租車第一股」的說法。去年一嗨租車曾向SEC提交過IPO申請,但最終由於種種原因擱淺。
今年年初,在神州租車向SEC提交IPO申請的同時,根據外媒報導,一嗨租車也正籌劃赴美國上市事宜,計劃IPO融資1.5億美元,不過這個消息最終不了了之。
章瑞平透露,公司當前暫無上市計劃。未來除了在發展速度上控制節奏外,還將業務重點放在了開發和維護中高端客戶上。一嗨租車借助與Enterprise的合作,最近開通了國際租賃業務。
一位做過租車行業市場調研的投資人告訴財新記者,當前租車市場可分為長租和短租市場,長租約佔四分之三份額,但短租市場未來有望以更快的速度增 長。華平董事總經理黎輝稱過去幾年中,中國租車行業整體市場規模2011年達到近200億元,到2015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00億元左右。
「尤其是短租自駕業務,在未來幾年會有20%以上的複合增長率。」他認為, 短租市場以規模取勝,神州租車車隊規模大於行業第二到第六名的總和,在短租市場佔有絕對優勢。
上述車速遞高管告訴財新記者,現在短租自駕行業排名前五位是神州、一嗨、至尊、車速遞、瑞卡;長租和代駕方面是安飛士(安吉)、首汽、大眾、錦 江、巴士。在行業價格戰壓力下,「在自駕租車方面,目前大家都已經被神州壓得不行了,虧得厲害,車根本加不上去,車越多虧損越大,除非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才 能支撐得住。」
資金向前衝
「這是一個不用懷疑前途的行業,我們相信,未來仍將會有更多的資金投入進來,未來資本的角力或將更加激烈。」一位租車行業人士分析稱,未來或將 有大量資金進入各地的區域型租車公司;而全國性的連鎖租車公司,因其進入成本相對較高,當前格局或已成定局。「更極端的可能性是,類似車速遞、瑞卡、至尊 等行業排名前五的連鎖自駕租車公司,將來有可能被收購或者消失。」該人士表示。
上述熟悉租車業的投資人告訴財新記者,當前全國各地的區域性小租車公司大量崛起。「不同於神州租車和一嗨租車等全國性租車公司,區域性公司一般 在本區域市場佔有絕對優勢,對於全國性公司的影響也會很大。」他說,「如果區域性公司對區域業務形成壟斷,全國性公司再想進入也很難。在當下諸侯割據的亂 局下,神州租車等全國性公司盡快布點,切關重要。」
上述投資人介紹說,在一些有充電站以及電動車使用較多的城市,比如深圳,就有很多區域性租車公司出現。「這些租車公司靠買電動車做租車業務,一 方面買電動車時就已獲得第一道補貼,而電還比油便宜,這是和租車業務契合度更高的一件事情。」該投資人表示,還有一些二手車交易商逐步開通了租車業務。其 所在的投資公司就投了一家二手車交易商。
產業資本也有新入場者。力帆股份(601777.SH)7月5日公告稱,公司擬出資2717.76萬元收購上海滬總企業發展有限公司持有的上海新概念出租車有限公司100%國有股權,收購完成後新概念出租車將成為力帆股份的全資子公司。
隨著資本不斷進入租車業,行業的整合和洗牌在加快節奏。從當前的格局看,行業位次與差距已然拉大。
而在上述車速遞高管看來,未來隨著國內各地車牌限制措施的逐步施行,將為已經囤積了大量車牌的全國性大公司形成天然的「護城河」,差距將會越拉越大。
對此,陸正耀表示,中國的汽車租賃行業非常分散,目前中國前五大公司2010年時只佔整個市場份額9%左右,而2011年神州租車市場份額也只 佔4.2%。他說:「整個行業前幾大公司競爭度會越來越高,至於未來到底會是幾家,現在還不好說,美國現在是前五家佔到95%。」■
本刊記者鄭斐對此文亦有貢獻
此時距加拿大皇家銀行前首席風險官辭任中行獨立董事已有近六年時間,當時困擾她的那個問題,至今依然存在。
「中國銀監會為什麼一定要堅持列席商業銀行的董事會?」這是Suzanne Labarge女士辭職時的疑問。此前,因為難以理解董事會與黨委會的關係等諸多中國特色的公司治理現象,這位個性耿直的外籍銀行高管不止一次地與當時所效力的中行「吵得面紅耳赤」,並親自去銀監會溝通卻無果而終。這成為她最終辭職的導火索。
2005年9月,銀監會發佈《股份制商業銀行董事會盡職指引(試行)》,提出銀行業監管機構可以根據需要,列席商業銀行董事會。但此類做法在國際銀行同業中十分鮮見。財新記者瞭解到,在中國證監會和保監會,並沒有類似情況。
有業界高層人士表示,加強監管是危機後的大勢所趨,各國的具體做法不同,重要的是各方各自守好邊界。
業界代表性的意見認為,監管人員的角色類似交通檢查,對違規者進行處罰,但是將監管檢查直接搬進駕駛室,甚至直接監視、指揮、評點車輛行駛,是否合適?「監管部門來個處長,行長在的話都要出面恭迎。監管者直接列席董事會,是否會對駕駛員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有監管高層對財新記者表示,「列席(銀行董事會)確有必要,也並非每會必到,只參加必要的會議即可。」他未談及這種必要性的理由。但可以想見,在一些商業銀行違規違紀甚至違法的現象比較嚴重的情況下,監管部門如此而為,或有其充分理由。
「監管還是需要主動保持和監管對象一定的距離。否則董事會如果真的違規或做出了錯誤決定,列席的監管者是不是也有責任?又是否會因此在處理違規 過程中有幫忙掩蓋的動機?」一位銀行監管專家表示。而在主要商業銀行都已上市的今天,不止一位銀行高管和監管專家提出,列席董事會的監管人員,本身已經成 為內幕信息相關人,但相關的備案和問責制度尚存空白。
2011年下半年,銀監會發佈了《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徵求意見稿)》,其第130條規定,銀監會可以派員列席商業銀行股東大會、董事會、監 事會和年度經營管理工作會等會議。商業銀行召開上述會議時,應至少提前三個工作日通知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商業銀行應將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的會議記 錄和決議等文件及時報送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備案。今年3月底,國務院有關會議決定,相關《指引》年內將會頒佈。
時至今日,銀監會列席商業銀行董事會的做法,是否應長期固定下來,其利弊應如何取捨決斷?
列席衝突
Suzanne Labarge女士出任中行獨立董事前,曾是加拿大皇家銀行副董事長兼首席風險官。
加拿大是國際上對獨立董事監管最為嚴格的國家之一。Suzanne Labarge亦秉承獨董需盡心盡責的理念,以一己之力,就自己認為不符合國際慣例和公司治理程序的「中國國情」,與相關方面進行了很多探討甚至「衝突」。
接近中行的知情人士透露,Suzanne Labarge認為,銀監會派員列席銀行董事會在國際銀行業上市公司中基本絕無僅有。監管機構的存在,干擾了獨董的履職,令他們無法暢所欲言。
與此同時,Suzanne Labarge提出,監管當局每次都派人參加,當屬銀行商業機密和內幕信息的知情人,瞭解董事會的決策過程,在發生問題或風險時,是不是也該承擔相應責任?
接近中行的知情人士並透露,當時列席中行董事會的是銀監會監管一部的一位副主任,為人頗為強硬,會上常積極發言,會後不時要求與董事長、行長面 談。這雖有其積極盡責的一面,但也給銀行帶來一些困擾。後經中行與銀監會溝通,銀監會雖未改變監管列席董事會的做法,但此後列席董事會的銀監會官員表現相 對「低調」了。
列席商業銀行董事會的官員,通常是銀監會監管該商業銀行有關處室的處長,鮮有監管機構更高級別的官員列席董事會,在會上要不要「有所作為」,也因人而異。
而一部直接負責四大行的監管官員級別較高,均為副主任一級,這是銀監會成立前,當時負責監管銀行的央行為提高對四大行監管的有效性,確定下來的監管者級別。迄今為止,四大行的董事長、行長均為副部級。
經過了前述中行獨董抗議事件之後,銀監會列席官員通常傾向於在會上觀察,事後表態,通過其他監管渠道做出反饋。
監管者列席董事會,有熟悉國際上市公司運作規則的銀行高管透露,此舉一定程度上有效仿香港之意,但又有很大不同。他介紹稱,由於香港的監管機構要對銀行監管做出反饋,所以每年會有一兩次列席董事會,但不會介入銀行的商業決策。
所依何據
監管者提出要列席董事會,一個良好的初衷就是希望把公司治理落到實處,並瞭解到商業銀行真實的「內幕」,而不限於銀行報上來的材料,以便更有效地進行監管。
在個案中,這種做法也曾起到了積極作用。如 2006年,銀監會對民生銀行的公司治理提出過明確的整改意見,解決了其部分股東巨額關聯貸款的披露及清理等舊賬。
有大行董事認為,監管派員列席通常是為瞭解情況,而不是干預決策;有些議案經過股東大會同意後,還要再向銀監會報批,所以監管當局屆時會通過審 批結果來做出表態。他還表示,董事會討論和表決時,董事會對此事的看法,以及多少人讚成,是否存在十分激烈的反對意見,都可能成為監管審議時的重要參照。
中國銀監會前任主席劉明康在談及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時曾表示,無論是現行《公司法》還是銀行章程都規定得比較原則,留給董事會職能定位的「想像空間」較大。
劉明康同時表示,董事會的履職如何得到保證,如何防止董事會被架空,陷入空洞化而成為「會議董事會」,或過度干預銀行日常經營陷入事務化而成為「經營董事會」等情況,都需要進一步審視。
對於監管者是否應該列席董事會,目前在中國現行公司法和監管法中都沒有明確規定,屬於模糊地帶。
2011年7月,中國銀監會發佈了《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徵求意見稿)》(下稱《指引》徵求意見稿)。2012年3月,國務院批轉國家發改委 關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時表示,要強化國有控股大型金融機構內部治理和風險管理,年內將出台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指引,其中監管部門列席董事會的內 容亦在其中。
在《指引》徵求意見稿發佈時,銀監會表示,治理有效性是商業銀行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也是銀監會對法人監管的重點。列席董事會被認為是監管部門評估、指導與干預的重要舉措。
前述大行董事對銀監會要求列席董事會的「良苦用心」表示理解。他對財新記者表示:「董事的履職情況,如不親自參與是很難真正瞭解的。」
「通常各上市公司都要披露董事的出席情況,但到底是親自出席,還是電話參與,或請人代為表決。」他舉例稱,有的董事雖然親自出席了,但由於平日 事務繁忙,甚至連董事會要審議的相關材料都來不及看完,更不要說提出有質量的相關看法或進行獨立表態。該行曾經有一位知名獨立董事幾乎只舉手不發言。
前述大行董事認為,由於當前有些獨立董事仍然只是「花瓶」,而董事會也不過是「橡皮圖章」的現象仍不在少數,監管當局對董事的專業性和盡職情況「不太放心」,情有可原。
他透露,某大行非執行董事集中換屆時,監管當局曾舉行了專業測試,但當時某大股東派駐的幾位非執行董事因缺乏商業銀行的管理背景,對商業銀行的 相關經營管理缺乏基本認知,竟然都未能通過。後來上述大股東所在機構的高層親自致電監管高層,進行相應的溝通後,銀監會同意「補考」,適當降低試題的專業 性,才得以過關。
雙刃劍
有監管專家認為,並不能保證監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在業務判斷和道德操守方面一定比公司的管理層高明和優秀,因此不能保證在事前能夠發現和制止公司的失誤或不軌行為。
但是,既然監管部門參與和知曉決策過程,一旦產生不良後果,監管部門必須承擔責任。這時候,監管部門恰恰又是查處違規責任的職能部門,如何保證監管部門的無私和公正?
更重要的是,由於監管部門深深介入了被監管企業的日常經營和決策過程,監管人員被監管對象俘獲的現象就很難避免。
有熟悉董事會工作的銀行高管稱,銀監會人士列席董事會,也對商業銀行內幕信息知情人管理辦法構成挑戰。他直言,既然列席,就屬於內幕信息知情 人,按照相關規定,需要將自己及親屬的相關情況和股票債券投資賬戶及交易情況,在銀行備案管理,「但商業銀行能否反過來要求監管服從銀行的管理,相關人員 是否同意,即便走漏了風聲,是否可以向相關責任人問責」?
他還稱,在大型銀行上市過程中,有的銀行上市信息前期的保密工作都做得很好,但在上報主管機構後,有些信息就會不脛而走。因為管理機構通常管理 鏈條較長,相關文件和材料的申報鏈條較長,又沒有按「涉密」文件進行處理,信息很容易外洩。這也使得一些銀行對非董事會成員列席存憂。
通常董事會上涉及銀行機密且比較有爭議的是資本補充方案和收購兼併等事項,但亦有大行董事直言,由於「給管理層的授權額度越來越大,董事會會議有越開越少的跡象」。
為了確保議案在董事會上能夠順利通過,通常各方都會做很多事前工作,此舉一方面確保重大議案基本可以通過,另一方面也減少了會上對重大經營信息 的過度探討。有股份制銀行高管透露,由於上會議案多且繁雜,他們通常在會前通過各種方式與股東和董事們事前溝通,這也是有時候上會表決的議案和最初討論的 議案略有不同的原因。前述大行董事也稱,現在各行在董事會召開前,都會舉行專門委員會,進行上會前的「思想統一」。
也正因如此,一些銀行的董事會現場爭論並不激烈,一些列席會議的監管者甚至對董事會的質量存疑,直呼「沒意思」。
中金公司董事長李劍閣曾撰文指出,要解決監管者列席董事會帶來的種種衝突,又解決監管者所擔心的問題,可以考慮按照國際通行做法,要求企業、特 別是金融企業在企業內部建立專門的部門(compliance office),任命相關的管理人員(Compliance Officer),專門負責企業執行相關監管規定。他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只要遵紀守法,一個人(包括法人)在市場中的一切損益,應該全部由他本人負責, 而與他人和國家無涉。這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原則。背離了這個原則,即使出於良好的願望,由政府部門過多地去承擔本來應該由個人和企業承擔的責任,過度保護 和過度壓抑,同樣對市場機制的培育是有害無益的。
[對話背景]
電力體制改革在今年邁入了第十個年頭,業界不乏回顧與展望。在肯定成果的同時,應該不無憂慮地看到,改革進程與當初的規劃仍有差距,改革前景尚 不明朗。
2002年2月,在經歷了兩年爭論、博弈和妥協之後,國務院出台《關於印發電力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02]5號,下稱五號文件), 揭開了電改序幕。
落實五號文件充滿曲折。2002年底五大發電集團成立,廠網分開基本實現,但是主輔分離此後九年躊躇不前,到2011年9月方才有所進展,此時 電網企業又生長出電力設備生產製造等新的輔業。與此同時,其他改革措施只見醞釀,未見行動。業內人士甚至擔心,長此下去原有的改革成果都有可能變質。
如何評價上一輪電改?新一輪電改應該如何著手?煤電矛盾到底應該如何化解⋯⋯這是本期財新記者蒲俊與國務院研究室綜合經濟司范必副司長對話的主 要話題。
國務院研究室是承擔綜合性政策研究和決策諮詢任務的國務院辦事機構,綜合司負責包括中長期規劃、經濟體制改革等問題的調查研究和政策建議。擔任 綜合經濟司副司長的范必主要從事宏觀經濟、能源、環保等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近年來,他圍繞著電力改革、煤電矛盾等進行的一系列重大課題研究很有影響,亦 頗為決策層所關注。
[對話摘登]
新一輪電力改革
蒲俊:在討論新一輪電力改革之前,你對上一輪自2002年 啟動的電力改革的成果與不足有何評價?
范必:上一輪電改主要是對國有電力資產進行了重組,成立兩大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和四個輔業公司,組建了 國家電監會。打破了原來國家電力公司發、輸、配、售一體,垂直運營、高度集中的體制。實行了政企分開、廠網分開。發電領域引入了競爭機制,裝機能力得到了 很大提升。
改革前,一年新增發電裝機2000萬千瓦就是很好的成績,改革十年,很多年份一年就可以新增裝機1億千瓦,極大地緩解了電力短缺問題。同時,改 革使電力工程造價大幅降低。改革前火電每千瓦造價要七八千塊錢,現在降到了3000多塊錢。
當然,五號文件確定的一些重要改革任務還沒有落實,比如輸配分開沒有實行,區域電力市場建設受阻,電價改革滯後,積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
蒲俊:關於電力企業的效率,有與一組電網相關的數據。根據 電監會《電力監管年度報告(2011)》的數據估算,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的電力業務利潤率分別為2.00%、1.68%。這些數字能否說明電網企 業的效率還有待提高?
范必:電網企業確實存在高價差、低收益的問題。全國火電企業上網電價一般是0.3元/千瓦時-0.4元/千 瓦時,而工業企業實際用電成本一般要比上網電價高1-2倍,東部地區商業企業大都在1.2元以上,中間的差價基本留在了電網。電網企業真實的資產收益其實 很難說清,主要是由於主輔不分、輸配不分。他們有「三產」「多經」,有新收購的裝備製造企業,「走出去」投資國外的電網,還有交叉補貼,補了多少也不清 楚。這些都算在成本裡的話,利潤率當然就不高了。
蒲俊:那你對接下來的電力改革方向怎麼看?從哪裡進行突 破?
范必:我認為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首先要完成上一輪主輔分離沒完成的任務。對近年來各級電網企業新收購的裝 備製造企業,仍然保留的輔助性業務單位,比如輸變電施工企業等,以及「三產」「多經」企業,進行產權剝離,並且嚴格規範電網企業不再從事輸變電主業以外的 業務。
與此同時,可以考慮調度和財務獨立。電力調度在組織和協調電力系統運行和電力市場交易中,有很大的影響力,也是電網企業維繫「獨買獨賣」地位的 主要手段。
應當將調度機構從電網企業中分離出來,組建獨立的調度交易結算中心,負責電力市場平台建設和電力交易、計量與結算,組織和協調電力系統運行,確 保電力調度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還有電網的無歧視公平開放。
蒲俊:這些主要是從電網企業的組織架構和業務上著手,另一 個比較受關注的就是電價的問題。這一塊如何改?
范必: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放開兩頭,管住中間」,建立多買多賣的電力市場。也就是說輸配電價格由政府制定, 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放開。
具體步驟可以是,除了用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15%的居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用電仍實行政府直接定價,對工業和商業用戶,按電壓等級從高到低,逐級、 限期實行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自行商定交易電量和電價,用電方向電網企業支付規定的輸配電價。
蒲俊:你認為如果推進新一輪電改會取得什麼樣的成效?
范必:新一輪電改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基本具備。預計改革後,發電企業的售電價格會有所上升,工商企業的用 電價格會有所下降。這將有助於減輕企業負擔,提高競爭力。在目前經濟增長速度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這一改革尤為迫切。
破解煤電矛盾
蒲俊:與此相關的話題是煤電聯動。現在有觀點認為按照煤電 聯動的思路,煤價走低電價也應該往下調才對,這對現在比較困難的一些生產企業也會有好處。這種調整的可能性有多大?
范必:煤電聯動政策是2004年煤電矛盾比較突出的時候提出的,主要是解決煤價大幅上漲與上網電價調整滯後 的問題,在設計時沒有考慮煤價大幅下降怎麼辦。這一政策要求每次聯動時發電企業要消化30%的煤價上漲因素,已經連續消化了近八年。
如果現在要求上網電價向下聯動,發電企業就會提出,這些年聯動滯後的損失、因消化漲價因素帶來的虧損誰來彌補?目前的聯動定價機制無法解決這個 問題。煤電聯動是一種人為裁量和操作的定價機制,具有明顯的被動性和滯後性。如果煤價和電價完全由市場決定,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蒲俊:已經有部委在研究要把計劃內的電煤和市場煤並軌,現 在做這件事的時機是否成熟?
范必:並軌是必要的,但難度很大。在計劃經濟時期,煤、電、運這個產業鏈是國家計劃管理最嚴格的領域,現在 很多環節的計劃色彩仍然很濃。煤炭市場中有計劃煤,運力環節有計劃車皮,發電環節有電量計劃,整個產業鏈是一個雙軌制的產業鏈。如果說把一個環節計劃內、 計劃外並軌了,其他環節都不動,會造成新的矛盾。比如,有的國有發電企業原本可以拿到便宜的計劃煤,並軌後可能價格就貴了;計劃煤一直同計劃運力掛鉤,取 消了計劃煤以後拿運力可能又是一筆增加的支出。這樣改革未必對發電企業有利。如果要改革,就應當對煤炭、運力、電力進行一攬子的市場化改革設計。
蒲俊:提到計劃問題,發電領域每年都有一個發電量計劃,這 是否應當取消?
范必:應當取消。目前,各地下達的發電量計劃沒有法律依據和政策依據,國家電力主管部門也沒有下達過這一計 劃。地方政府在制定發電量計劃時,基本上是按機組戶頭平均分配發電時間。火電機組一年可以發電6000多小時,往往只給4000小時至5000小時。對這 部分計劃內電量,電網企業按國家規定的上網電價進行收購,計劃外電量則降價收購。當電煤價格大幅上漲時,火電廠超計劃發電甚至造成虧損。越是煤電矛盾突出 的時候,企業的發電積極性越低。因此,發電量計劃應該廢止。改革開放都三十多年了,發電企業的產量和價格都由行政決定,這種情況在其他行業是很少見到的。
以Wi-Fi共享為目標的創業項目「Joome」(捉米)就希望通過建立一個「你身邊的Free Wi-Fi」,讓每個人分出閒置的無線帶寬集結成網,從而實現免費Wi-Fi網絡覆蓋的最大化。
在中國的大多數城市,網絡使用者都會發現,雖然身邊Wi-Fi信號不少,但是它們都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它們大多數都會設置密碼或者像麥當勞一樣限制使
用時間。星巴克則是另一方面的例子:一般要消費,整個登陸過程還非常繁瑣—要輸入手機號、收到驗證碼然後才能開始上網。除此之外,互聯網上也有不少「免費
Wi-Fi」的應用,但是很大一部分是教你如何「偷」。和Joome最為接近的英國全球Wi-Fi計劃FON則是會員制,會員需要購買路由器,選擇了付費
級別的會員還要繳費。
「我們最初的想法就是,因為自己使用免費Wi-Fi很不爽,所以就想做個分享Wi-Fi的項目。」Joome負責市場和媒體合作的聯合創始人邢子殊
說。團隊還有兩位聯合創始人,其中之一的朱峰負責技術和產品,他曾經參與天津本地的點評網站「趣拜網」的創業,去年4月「趣拜網」被社區網站19樓併購
後,就開始投入Joome的策劃。
而另一位合夥人是曾在TED×China上演講「分享主義」的投資人毛向輝(Isaac
Mao)。他的理念是分享主義可以將龐大、分隔的世界轉化為展現出超級智慧的社會化大腦(Social
Brain)。這個上海交大計算機系畢業的技術青年曾經在Intel公司架構實驗室工作。直到看到Linux的興起和自由軟件的蓬勃發展,他開始思考:
「在未來,會不會有一種來自民間的微小聲音或技術會推動社會的變革?」隨後,他由一名技術青年轉行成為風險投資者。
Joome可以說是毛向輝「分享主義」理念的現實案例。
這個項目這樣展開:Joome會向願意參與分享活動的用戶免費郵寄一個無線路由器,用戶註冊賬號後就成為了Joomer,可以通過路由器的後台設置將
閒置的Wi-Fi資源分享出來,並通過分享的時長獲得積分,以此兌換類似於商家優惠券、打折卡這樣的獎勵;使用別人提供的Joome信號也可以獲得相應的
積分。
而就算沒有得到Joome的專屬路由器,用戶也可以利用其對外開放的API和操作系統把自己的路由器改造出Joome功能。當然,Joome會通過技術手段首先保證Wi-Fi擁有者的上網速度和安全。
分享者家中的無線網絡會被Joome分為兩個完全隔離開的網絡:一個公共網絡和一個私人網絡。這樣就能夠保證,在分享者私人網絡中的內容不會被公共網絡中的用戶所截取,保障分享者的隱私。
Joome的賬號只要註冊一次,之後無論用戶在哪裡,只要看到名為「JoomeNet」的熱點,就可以自動接入,再也不需要問密碼、輸賬號,然後就可以使用免費的互聯網。按照Joome的計劃,未來高積分分享者可能還會有些收入。
今年6月,Joome開始進行1000人左右,以IT和互聯網從業者為主的內測招募,之所以選擇這些人進行內測,是因為他們的接受能力比較強,又能形成比較好的口碑和示範效應。
Joome在Wi-Fi技術論壇和微博上廣泛發出邀請,申請者需要郵件提供所在地址、寬帶類型等個人信息,通過審核後會免費獲得專門的Joome路由
器。雖然暫時還沒有按分享時長進行返利等優惠活動,但是Geek們仍然很積極地報名參與這個活動,1000台路由器都順利寄了出去。通過內置軟件的統計,
在Joome的網站上可以看到同時在線的路由器數字,一般都是在400台以上。
然而,從理論上來說,每台Joome路由器的覆蓋範圍的半徑是200米,最多可容納50人同時上網。而只有Joome熱點覆蓋到足夠大的範圍時,用戶
才能享受到這一網絡帶來的便利。而像在北京這種超級城市,所有個人參與者地理位置非常分散,導致Joome的網絡存在很明顯的地域限制。
於是,Joome在發展個人用戶的同時,也開始發展商業用戶。
Joome優先發展的是咖啡館、餐廳還有一些其他客流量大的消費場所。「它們覺得Wi-Fi這部分成本是個無所謂的東西,但是顧客又非常需要,我們Joome要做的就是讓它們的Wi-Fi信號的功能實現最大化。」邢子殊說。
Joome提供給這些商家的路由器—也可以叫做「基站」,附帶著一個管理後台,除了幫它們進行Wi-Fi分享的優化之外,還能幫它們簡化會員卡和進行數據分析的過程。
比如,作為一個普通的Joomer,你在熱門商圈用自己的賬號連上Joome網絡,這時看到Wi-Fi接入頁裡顯示了一些提供Joome網絡的咖啡
館、餐廳、夜店。如果你決定去咖啡館裡歇歇腳,並且購買了一杯美式咖啡,可以出示Joome賬號打折。如果你同意,你的消費信息就會被錄入咖啡館
Joome路由器管理後台的數據庫裡,如果再次光顧,服務生就可以通過記錄從容推薦了。當然如果這家咖啡館的咖啡太難喝,你也可以選擇刪除這家的推薦信
息。
Joome希望它能和商家建立一種互動關係:不僅可以利用Wi-Fi幫助它們發佈廣告,還能有助於商家瞭解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我們的銷售計劃5月正
式啟動,現在是7月初,靠我一個人在北京已經談下一百多家的預售了,成功率還是很高的,比如三里屯的魚眼咖啡。」邢子殊對《第一財經週刊》說:「對於它們
來說,Wi-Fi是一個剛性需求,它們頭疼的就是怎麼更好地利用。」因為要加快商家用戶的合作推廣,Joome團隊現在最需要的是線下的銷售人員。
在目前的推廣階段,Joome對於普通用戶和商業用戶都是免費提供服務,下一步的盈利模式則計劃和硬件廠商合作,出售帶有Joome功能的路由器,並且向要求更高層次、個性化服務的商業用戶收費,來補充現金流。
不過,Joome的願景當然不止是這些。「當網絡足夠大,節點足夠多的時候,就會像你玩電腦遊戲一樣,一點點建設一個城市,當你種的樹越來越多,蓋的
花園啊樓房啊形成了一個社區,更大的商業價值潛力就來了。」邢子殊的設想是:未來Joome在個人和商戶的功能上不會分得很開,大家都能購買自己所需要的
功能。比如社交和宣傳功能,就像一個SOHO設計師,也許想要在網絡裡聚集一個圈子的人群並且宣傳自己,那麼可以付費來購買相應的服務。而對於商業公司,
這種模式同樣可行。
Joome現在的公司運營資金來自三位聯合創始人的自有資金投入,目前正在尋求A輪融資。而現在他們最需要做的則是覆蓋更多的地區,只有這樣他們的商
業計劃和公司才會變得有價值,同時也能更接近最初創業的目標—「互聯網本身是自由的,分享也是一種自由的體現,我們希望讓所有人走到任何地方都能有免費的
Wi-Fi可以用」,這是寫在Joome官方博客上的一段話。
7月下旬開始,國務院八個督查組奔赴全國16個省(市),專項督查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落實情況;此前一週,國土資源部召開視頻會議,提出堅決防止房價反彈、進一步加大土地供應力度,要求各地不得擅自調整放鬆調控政策。
中央政府大規模開展督查工作的背景,是市場回暖,以及各地政府層出不窮地冒出「不聽話」政策。
房價在環比連跌八個月之後重拾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城市達到25個,較5月增加了 19個。中國指數研究院發佈的報告顯示,7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比6月上漲0.33%,其中70個城市環比上漲,只有30個城市環比下 跌。
在北京和廣州等大城市,「地王」也重現市場,買賣雙方對於房價繼續回調的預期開始逆轉。
讓開發商看到「希望」的,是地方政府悄悄敞開的「綠色通道」——
7月16日,深圳首次啟動住房公積金貸款,最高80萬元貸款和低於銀行商業貸款的利率,刺激當地樓市。
7月23日,南京市出台定向「購房補貼」新政,放寬「321」人才購房限制和鬆綁公積金貸款的舉動,被看作是變相放鬆樓市調控。
此外,普通住房標準降低、限購政策到期不續、稅費優惠等變相微調救市政策在各地頻頻出現。地方政府一方面表態嚴守中央政策紅線,一方面積極推出「擦邊球」辦法,在上級政策壓頂和財政困頓之間努力尋求平衡。
此次督查工作已近尾聲,上海、義烏等多地微調政策被收緊。從各地情況看,國務院督查組對超過半數的省市樓市調控落實情況予以肯定,同時以提醒、建議等方式,對湖北、湖南、河北、山東等省提出批評。
「我們圈子裡有個說法,2011年,是溫總理PK開發商;現在,是溫總理PK地方政府。」在上海一大型房企的副總裁看來,地方政府日子不好過,會想辦法增加土地交易的活躍度。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敢在敏感時期出現高地價,「我們不敢說春天來了,但是看到了希望」。
一位接近中央決策層的人士則向財新記者表示,目前中央正在醞釀新的政策,「現在中央對地方政策執行情況監督的很嚴,哪有反彈就去壓」。
地方財政難支
地方政府正在經歷財政壓力的煎熬。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各地土地出讓金收入明顯下降,全國30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 6525.98億元,較去年同期10598.24億元下降38%。其中,上海從前兩年的第一名滑落到第九名,出讓金總額184.2億元,僅為去年同期四 成;北京今年跌出前十,出讓金總額僅144.88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55.65%;廣州上半年土地出讓金收入94.58億元,同比下降42.2%,減收 69.05億元。
財政部公佈,2012年1月-6月,與房地產相關的稅收收入下降。1月-6月契稅、房地產營業稅同比分別下降9.9%和8.5%,比去年同期增速分別回落37.4和27.9個百分點。
世聯地產今年初完成了一份報告,通過測算城市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指出,最有意願政策微調的是二三線城市,「他們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最高,而且依賴度排在前十位的城市,都是去年傳出要被限購限價的城市,或地方政府蠢蠢欲動取消限價限購的城市」。
在2009年-2010年樓市最好的時期,一線城市在全國總銷量的佔比不足20%,二三線城市則是新房產品交易和土地開發的主力。但長達兩年的 樓市調控,讓二三線城市土地財政的收入銳減。「我們前段時間調研一個城市,它現在的財政缺口已達到60億元。」中原地產策略總監周曜告訴財新記者,「我們 去常州考察,發現常州稅收收入是負增長的,地方政府壓力很大,不敢上報。珠海、杭州財政都非常吃緊。」
過去幾年,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持續擴張,事業單位、公務員待遇增長,基礎設施長期投資等,均加大了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地方政府償債能力受壓。
事實上,為地方政府財政紓困,中央亦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比如允許地方債發行,鬆綁城投債等。但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高度依賴積重難返。
「現在政府在加緊收稅。」上述上海房企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在稅源好的年份,當年稅收指標完成後,地方政府會主動要求把一些部門項目放到第二年核算,但眼下,「恨不得各種稅都收,預售賬款要收稅,符合政策的清退也不退,入庫的門檻非常高」。
從政府的收稅衝動中,開發商意識到「地方政府沒錢了」。「沒錢就沒辦法再緊了,不緊,對我們來說,就是松。」該負責人說道。
曲線救市
7月23日,南京市出台定向「購房補貼」新政,即《市政府關於進一步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表示,為鼓勵擴大內需、拉動南 京房地產消費,對住房公積金繳存者首次購房家庭給予公積金貸款支持。當天深夜政府相關部門緊急闢謠未放鬆限購,隔天國務院督察組便已抵達。扎眼的放寬 「321」人才購房限制和鬆綁公積金貸款的舉動,讓南京成為地方政府博弈調控政策典型,外界質疑南京市假借招納人才之名,行「放鬆限購」之實。
與購房補貼相對應的,是過去一個月南京政府一共推出了51宗地塊,表明南京政府迫切希望促進房地產消費。
近半年來,已陸續有數十個城市進行了花樣繁多的樓市政策微調。使用最多的方法就是降低普通住宅標準、實施稅費優惠以及購房補貼等。2012年1 月以來,北京、上海、武漢等多個城市陸續對普通住房標準進行調整。調整後,普通住房範圍擴大,意味著有更多居民能夠享受購買普通商品房的優惠。
以上海為例,上海市將多年沒有變動的普通住房劃分標準進行調整,門檻設定為:內環線以內標準為330萬元/套以下,內外環之間為200萬元/套以下,外環以外為160萬/套以下,較2008年的標準分別提高85萬元、60萬元、62萬元。
此外,今年以來,上海市傳過五次限購政策變化的消息。2月中旬,「上海市居住證滿三年可購二套房」的做法被上海市政府發文叫停。5月之後,又有 四條趨緊政策解讀出爐,分別是「滬籍單身人士不得購買二套房」「補繳社保購房不予承認」「非滬籍單身人士不得購房」「酒店式公寓屬於限購範圍」。財新記者 瞭解到,上述官方表態禁止的方法,都是繞開限購政策的「擦邊球」,在部分區縣悄然運行已久。德佑地產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財新記者:「上海最初限購政策留有很 多『漏洞』,市場不好時,這些『漏洞』就被允許使用,旨在擴大交易量。被揪出來,就嚴格一點。」
比如,上海市限購政策僅規定「滬籍家庭可購兩套,非滬籍家庭限購一套」,並未限制單身人士購房,此後相當長時間裡,單身購房成了模糊的政策地帶,滬籍和非滬籍也有不同待遇。
在國務院督查組到達上海前,上海市政府7月26日發通知重申,要求嚴格執行差別化住房信貸、稅收和住房限售政策。上海市市長韓正承諾 「確保全年房價穩中有降」。上海成為此次督察省市中「反應最快」的城市。北京市也迅速表態,北京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在督查期間表示,對五六月份樓市回暖情 況,住建委及時對企業約談和告誡,為使北京房價合理回歸,北京將繼續從嚴執行住房限購政策。在實際操作層面,北京市則在今年年初調整了普通住宅標準,新標 準繼續按房屋區位設定,標準最高的四環內北部地區達到38880元/平方米,最低的六環外地區達到17280元/平方米。
深圳則推出了從未有過的住房公積金貸款政策。此前,深圳剛剛放寬針對大學生的入戶條件;在武漢,特殊人才不限購,只要想辦法達到特殊人才標準,則可以巧妙地打破限購政策的限制。
「限購政策的執行層面是掌握在各個市、區房管局,可操作空間很大,尺寸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德佑地產董事張劍東告訴財新記者。
廣東某市政府甚至在一份2012年房地產調控報告中提出,在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未現放鬆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很難突破國家政策框架調整地產政策,但考慮到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預測中央樓市調控會有所放鬆,屆時「我們要做好限購、限貸等政策微調的儲備工作」。
問責機制缺位
國務院督查組在浙江督查期間,「義烏市限購政策已停用七個月」的消息見諸報端。經查,義烏市原定的限購政策截止日期是2011年底,到期後並未有續延政策出台。在實際操作中,很多樓盤已經不再受限購約束,可以任意買賣。
消息發酵後,義烏市立刻宣佈繼續執行限購政策。浙江省建設廳隨後表態,將嚴格問責相關負責人。7月20日,廣東省政府也下發急電通知,有變相放鬆房地產政策調控的市地區域,相關負責人將被問責、約談。
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已指出有關部門要加快完善房地產調控的巡查、考評、約談和問責制度。7月,溫家寶總理在江蘇常州調研時強調,加快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調控的長效機制和政策體系。
儘管中央三令五申強調要堅持調控,地方違例也偶有發生,但尚未見到有地方政府負責人受到處分,最壞結果是微調政策被中央政府叫停或者撤銷。7月 23日,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中國住房發展(2012年中)報告》認為,房地產調控目標並未制度化和長期化,表現在沒有追究2011年調控目標沒有實現的部 門的責任,問責制沒有兌現;2012年沒有延續上年各城市確定調控目標的要求,使得問責制無法實施;而針對一些城市微調調控政策、變相放鬆限購或者實施土 地炒作也沒有進行責任追究。
「房地產涉及貧富分化、土地財政、央地關係等諸多層面。」一位接近決策層的人士曾告訴財新記者,中央不會放鬆調控政策,但囿於整體經濟環境,調控加碼的可能性也不大,「未來更多會以督查組的形式進行單點滅火」。
國務院此次派出八個督查組,對16個省(市)開展專項督查。財新記者從參與調查的銀行內部獲悉,國務院督查組在上海期間,對上海地區的萬科金色 華亭苑、龍湖好望山、同潤山河小城等樓盤的銀行房貸業務進行定向檢查,內容包括:與經辦客戶經理面談,瞭解銀行對借款人是否滿足貸款條件的認定標準、對貸 款資料的要求、差別化房貸政策執行情況、二套房政策掌握情況等;瞭解銀行房貸政策落實情況、銀行內部有無發現風險、控制風險的內控機制等。
「與之前很快被叫停的蕪湖、珠海、中山等地的微調政策相比,南京市的『人才政策』更加討巧,其切入角度是引進人才,符合國家的人才政策,也不違反限購政策。南京的示範效應或許會讓其它的地方政府更加『聰明』。」 同策諮詢研究中心總監張宏偉分析到。
在已經公佈的督查結果匯報中,國務院督查組對超過半數的省市樓市調控落實情況予以肯定,「各地雖然出台了不同程度的微調樓市政策,但是都未涉及限購限貸這一紅線。所以各地的執行情況都比較良好」。■
地方如何挑戰中央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
● 佛山 2011年10月11日,解禁限購令,一天被叫停
● 義烏 2011年末,限購到期不續,2012年8月初恢復限購
● 蕪湖 2012年2月,發佈購房補貼政策,三天即被暫停
● 中山 2012年2月起,限價令悄然解禁,後被叫停
● 上海 2012年2月至6月,相繼發佈五條房地產市場「糾錯」政策
● 揚州 2012年5月,獎勵特定購房群體
● 河南 2012年6月,出台新政救市,幾天後被叫停
● 珠海 2012年7月13日,鬆綁限購令,半天即被叫停
● 深圳 2012年7月16日,首次啟動住房公積金貸款
● 南京 2012年7月23日,出台政策鼓勵入圍「321人才計劃」的人才購房
資料來源:財新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沉寂已久的B股市場,因為退市制度的出台再起漣漪。
1993年上市的閩燦坤B(200512.SZ)多年持續盈利並分紅,因股價觸及退市指標可能成為深市退市第一股,引發輿論和業界熱議。一直「A+B」上市的藍籌股中集集團(000039.SZ),則主動尋求自救,擬將其B股轉為H股,以試圖擺脫慘淡的B股市場。
退市新政將B股市場長期股價和成交量雙低的老現象曝光。何去何從,關乎存亡。
退市行情
退市新政正式實施不到一個月,幾家B股公司就站在了退市邊緣,其中閩燦坤B截至8月2日停牌已連續八個交易日跌停、連續十八個交易日股價低於1元人民幣,最為迫近退市紅線。
根據深交所退市新政,連續20個交易日股價低於面值將觸及退市標準,深交所有權決定終止其股票上市交易。
退市風險引發投資者擔憂,資金紛紛出逃致使B股在7月最後一週大跌11.05%。然而在大跌之後,一些投資者似乎又紛紛嗅到了B股的投資價值。
「最近有客戶諮詢我們抄底B股的機會。」一位國內大型券商經紀業務資深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投資者就是想賭政策,鑑於閩燦坤B長期表現,加上B股涉及境外投資者,退市未必能夠成行。
8月初,兩個交易所的表態,使得B股實現了逾6%的反彈。8月初,深交所、上交所相繼表示,「B股觸發退市指標堅決依法退市」,但鼓勵和支持B股公司通過合法方式維持上市地位,鼓勵和支持自願退市的公司,並對退市後符合重新上市條件的B股公司,優先安排其重新上市。
市場數據顯示,閩燦坤B在停牌前一個交易日成交量大幅放大。與閩燦坤B情況類似的建摩B(200054.SZ)、ST大路B(200160.SZ)均在停牌前成交量明顯放大。
「閩燦坤B近日的表現讓大陸A、B股市場的投機心態暴露無遺,長期盈利分紅的績優股無人問津,一旦有退市政策可以賭,資金就蠢蠢欲動。」上述經紀業務資深人士直言。
證監會近來引導「藍籌股」投資、出台系列退市政策、抑制炒新炒差,意在鼓勵市場價值投資。未料B股卻迎來一波「退市行情」。「這可以算是一種諷刺,也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出B股市場不是一個充分的市場,不是一個成熟的市場。」國金證券的一位分析師說。
![]() |
B股慢性病
「B股場內資金極少,呈現明顯的暴漲暴跌的政策市,整治消息出台時股價一路上揚,而待消息過後股價應聲下跌。」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指出。
他表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國內機構投資者始終未被允許進入B股市場,而國外機構投資者礙於國內監管層對B股長期的模糊態度而不願承擔政策風險。
B股市場從2001年起基本停止擴容。數據顯示,歷史上存在的114家B股公司全是在2001年前發行。尚存的108只B股中,只有23家公司是「純B股」。而B股的再融資能力則更為薄弱,開市至今僅有寥寥五筆再融資。
根據Wind數據,截至8月16日,B股上市公司數量為A股的4.4%,但市值只有2.2%,年成交額僅為A股的0.6%。
一位大陸個人投資者表示,2001年政策放開境內個人投資者對B股的投資後,抱著「賭一把」的心態就投資了深市B股,而且當時外匯消費限制也比較多,不如試一試。「後來發現股票交易量極低,我從2007年開始對B股資產放著不管。」他表示。
B股市場設立幾乎與證券市場開設同步,最初因為與A股市場的價差曾吸引大批投資者入市淘金。對於境內個人投資者而言,B股投資之門可謂開開合 合,1996年曾短暫開放後關閉,直至2001年再次放開。但這次放開帶來的僅僅是境內個人投資者的賭徒心態和境外投資者逢高減持。
QFII制度的實施則使得B股市場對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更弱。
「我們不願意投B股,主要的原因是流動性差。有些好公司如萬科、中集,A股也能買到,沒必要買B股。」一位曾投資B股的境外投資機構人士坦言。
閩燦坤B在1999年也曾申請增發5000萬股,但始終未獲得批准,最後不了了之。
2004年ST大路B(當時為帝賢B)定向增發,部分銷售給南方證券(香港)公司,大部分由當時的南方證券包銷買下了,南方證券(香港)隨後持續減持。
呼吁了十年之久的B股改革至今未落實。幾乎每隔幾年管理層都會表態要解決B股。今年4月22日,郭樹清提出「將研究解決B股發展問題」。B股則因為傳出與A股合併或者併入國際板的各種傳言,而興起一波波漲幅,但消息一過,股價隨即跳水。
「其實對於閩燦坤B,是否退市對它影響不大。反而是市場數年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閩燦坤B如果退市,如何向境外投資者解釋,是交易所需要面臨的問題。」上述經紀業務資深人士指出。
出路幾何?
從兩市交易所的表態來看,觸線B股退市似乎已成定局。「這次B股的觸線,其實是把交易所推上了火山口。」一位券商資深人士直言。
接近深交所的知情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深交所的表態只是一種可行性和方向指引,對於在哪上市、需要達到哪些條件、投資者利益如何轉移等具體細則,目前還在制定和商討之中。「這些細則仍然需要證監會定奪,無法估計出台的時間。」
上述經紀業務資深人士認為,此舉有將矛頭對準B股公司的嫌疑,「之前施行的退市制度主要集中於財務指標,現在退市新政加入了股價及成交量的市場指標,這對估值偏低、成交清淡的B股公司,尤其是純B股公司不大公平」。
目前處於停牌的幾家B股公司聲稱籌劃相關事項的可行性尚在探討、論證的過程中,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閩燦坤B的董秘告訴財新記者,目前公司正在積極與監管層積極磋商相關事項,但退市事件將公司推向風口浪尖,公司目前不敢對外發出一點聲音。
對於B股出路,上述境外投資機構人士表示:「選擇公司回購股本下市,或是選擇H股,境外投資者還是比較歡迎的,畢竟增多了投資標的。但最近香港市況不佳,上市恐不是件易事。」
國金證券的一位分析師指出,從投資者、B股上市公司、多元化資本市場的發展三個角度來看,B股存在的價值都已經所剩無幾。從出路來看,無非就是退市、公司回購以及轉板。
市場上先於交易所對退市後再上市的可行性進行討論。中郵證券宏觀策略研究員程毅敏告訴財新記者,B股公司退市後去A股或H股重新上市,並無政策 限制,可能存在技術障礙,比如是否滿足在A股或H股上市的標準,B股原有的外資股東能否通過QFII在重新上市的A股進行交易等。
今年以來,南玻A(000012.SZ)、魯泰A(000726.SZ)、長安汽車(000625.SZ)進行部分B股回購計劃,以提振公司B 股股價。對於上市公司回購B股後進行註銷的方式,程毅敏指出,回購需要大量的資金,B股上市公司中未必有這個資金實力,而純B股公司若實施全部B股回購則 相當於退市,也要面臨重新上市的問題。
此前市場熱炒將B股併入即將出台的國際板,而監管層此前曾表示國際板將以人民幣計價,這將為B股併入國際板增加一些障礙。
國金證券的分析師認為,中集集團將其B股轉入H股的方案若能實施,對其他B股公司有借鑑意義,但他認為這種方式僅僅適用於大公司,當前市場環境不好,小公司能否上H股還是個問題,即使上了交易也不會很好,和在B股一樣面臨流通性差的問題。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認為B股轉板H股,是自動關閉B股市場的最佳路徑與最優方案。因為B股採用相同的計價貨幣,可實現無縫對 接,且B股估值標準、估值水平與H股十分接近,而H股上市標準及操作程序遠比A股寬鬆、簡單、便利,B股若轉板A股,會遭致較大的市場壓力。█
本刊特派香港記者王端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