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滯脹隨想隨寫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385


恆指大升1108.48點,重返萬八點以上,收報18171點,平均成交上升52.39億至750.9億。

個半月前有網友留言,想我寫滯脹的所知所聞,但懂事以來從未見過,實在唔知點寫。唔知將來通識題目會唔會考?入題都會由定義出發,就來一篇娛人自娛的文章。

滯脹定義,物價上升同時經濟衰退,後者引伸至失業率的上升。長期處於 這種狀態,可以用民不聊生來形容。理論上,經濟好,失業率下跌,人們收入上升,在提升生活水平的同時,百物需求上升而引起通脹。相反,賤物鬥窮人,通縮出 現。在國與國貿易並不普及的時候如此,當全球一體化的時候也如此,只需作微調便可以同一理論解釋。

經濟好與壞是果,可從人民生活中看到,引至經濟的方向是經營利潤的轉 變,經營利潤率上升代表經濟繁榮,國泰民安,穩定的生活令人追求生活水平的提升,對百物的需求增大,令需求上升,若果供應未能同步跟隨,價格便有上升空 間。另一個影響利潤的原因是技術的發展,例如工業革命至近十數年網絡普及,加速全球一體化,商人在成本低的地方生產而運往成本高的地方出售,成本下跌因而 擴闊利潤空間,而產生一段經濟好的日子。

自由貿易的驅使下,供應與需求無分國界的大趨向,物價轉趨穩定,這方 向在蘇聯解體及中國經濟改革後漸見成果,中國農民轉到工廠工作,香港由工轉商,都在擴闊利潤空間,經濟整體向好,但物價並無因此大升,主要原因是成本向 下,貨品成本主要由原料、製造及運輸組成,中國加入大世界之後,先搞經濟,制度無形地跟著走,走得慢,但少走錯路,比印度蘇聯等人口大國前搞制度走得明顯 好。製造成本減得厲害,而原料成本是固定,無論在美國生產或者中國生產,原料都要使用,油價長期低企,令運輸成本保持低水平,由中國運往全世界的運輸成本 遠比於中國生產節省的製造成本為低,最終經濟繁榮,但通脹遲遲未見出現,情況是滯脹的相反。

不少人都認為這現象是中國人工低令全先進國家受惠,但更具說服力的說 法是,中國制度的改變,新制度產生成本下降的得益與世界分享,有人認為這是民主戰勝共產的結果,並不恰當,就算話自由貿易贏社會主義,也不恰當,因為兩種 制度本質都有優點,但加入人性的陰暗面,兩者都有明顯缺點,新一代的經濟學家,嘗試找兩者之間的平衡點。上世紀社會主義先領風騷,民主逐步取代,之後開始 走回頭路,在兩者之間調來調去,實際兩者都有問題,但沒有人願意付出代價,來個經濟革命。再簡單點說,是制度改變,利益重新分配,引至經濟繁榮與通脹沒有 同時到達。

逆思而行,通縮與衰退也不一定同時出現,只要制度轉變,需要補充的是,制度可以指貨幣、外交、種族等等,或者用較流行的說法,遊戲規則的轉變。最簡單的例子,戰爭時期,難言經濟增長,由於供應大量減少,物價飛升,情況與滯脹無異。

滯脹會否來臨,到現時為止,在遊戲規則沒有明顯改變的情況下,就算金 融海嘯,也只是世界經濟循環的調整,在地區性相互調整,動力仍然向前,正如過往大國逐一執位,但世界還是向前行。短期而言,執位過程會引起動蕩,無形之手 左調右撥,到達新的均衡點。影響遠比戰爭為細,中長期而言,遊戲規則的變化,會引起較大的衝突,例如全球人口變化、國與國之間的保護政策、美元崩潰、大型 戰爭等等,除此,我還會加上民主制度的末落。最後,以僅有知識,作出以下總結:滯脹非一般經濟現象,觀察經濟數據並無作用,重點放在觀察遊戲規則的變動會 事半功倍。

金融海嘯如何發展,變數仍多,值得樂觀的,並非經濟見谷底,而是喜見奧巴馬正視舉債度日的問題,更喜見中國經濟制度可以停一停,作出改善後迎接下一個,也可能是最後一個黃金十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49

數字非人生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409


由投資日誌改成周記已快一年,不知不覺地,內容愈來愈偏離投資,上周 起,連觀察每周成交的資料也停了。投資佔生活的比重,愈減愈低,在這情況下,自然寫得少。一年前,雖然極少交易,卻日日留意股市有關新聞,毅然減產,希望 騰空多點時間,一年很快便過去,看了十多套話劇,每次想提筆寫下感想,卻力不從心,長期與數字打交道,對文字日見陌生,沒有墨水的感覺令人心寒。

數字人生,人人如此,投資與數字,似永不分離。在投資路上悟到「數字非人生」,豈能預知?有關投資的文章,將來只會放在每月的退休組合內,至於投資周記,這是最後一篇。

恆指升勢不斷,但經濟前景仍不樂觀,前些時候寫工業小陽春,工業股升了不少,但最近一個月,收到的消息是,小陽春已經完結,工廠訂單再次大幅下跌,又回到汰弱留強的局面,在這次升浪中購入以出口為主的工業股,隨時變蟹。

中國的情況很特別,中央要保八,其中一個目的是以增長保就業,以防社 會怨氣積聚。四萬億方案,用於重建四川的,只是返回基本,欠經濟效益,再減貪官徵收「重稅」,以及庸官錯誤決策,實質效益不足三份一屬預期,普遍傳媒對此 過份樂觀。以農民救經濟,更是不切實際。唯中國居民儲蓄率高,如何令儲蓄投入消費,才是保經濟的要點。中國大城市的樓市與高位時已相差無幾,可見中國居民 仍願意消費,是現時最有力的支持點。

至此,支持經濟的動力仍然疲弱,股市大升,會營造樂觀氣氛,反過來影響經濟,這 影響的力度有多大,是難以預測,在就業市場沒有明顯改善的情況下,相信只屬短期。大半年前,企業倒閉潮汰淘了一批財務質素差的公司,餘下來的企業經過多個 月辛苦經營,隨著進入甲型流感感染高峰期,全球經濟預期再次明顯轉差,企業新一輪裁員潮已如箭在弦,這一輪漫長的汰淘戰,會營造極度悲觀氣氛,情況比年頭 時會更差。先通縮,後通脹,是周記的預測。作為最後一篇周記,祝願大家日日有工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3

2009-08月供指示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500


62期月供匯控以$64.6購入45股,第24期月供領匯以$17.5購入168股,第16期月供中人壽以$30.9購入30股。股市升得火熱,下期供款維持不變,若繼續上升,減少供款自然是唯一選擇。

2009年過了一半,IPO組合收到地鐵20股以股代息的股票,50股瑞安房地產紅股,另外,領匯繼續選擇以股代息,沒有入表申請金隅,原因在筆記中已記錄。企業管理層以公司錢租豪宅、買遊艇,甚至專用飛機,並非新聞,中外例子俯拾皆是,國企也不例外,雖不支持,但可理解。

閱讀內地新聞,會看到不少疑似豆腐渣工程,也可理解,香港上世紀60年代,鹹水樓數以十計,同樣因為成本問題而出現,早前在「貪污」一文指出,情況大約如上世紀六、七十年的香港,這種狀況會不斷累積民怨,現時中國情況也如此。香港六七年暴動,起因之一是社會矛盾,其後港府作出多項針對性改善(包括七四年成立廉政公署)。

相比中國現時情況,大約是香港六七年之前,不久將來內地會出現大規模 暴動(唔計新疆及西藏),並不為奇,只是重複歷史,中央政府能否如當年港府用幾年時間「擺平」?「擺平」的方法,是沿用高壓治標政策,還是如當年港府治標 配合治本方案呢?前者是不斷把問題推遲並擴大,有如金融海嘯,最終一發不可收拾,後者好似當年香港搞好制度後,行了20年大運。

在此之前,劣質管理會消耗企業盈利,經濟好的時候,水漲船高,問題不易被發現,相反,現時的市盈率將會被大幅下調。金隅的情況,大概是另一隻復星,管理層最出色的是在好市時上市集資,但漠視法紀(招股書page67)的管理層,實難以令人安心,是放棄的主因。

匯控

6/18 匯豐保險持股10%權益的越南保險商Bao Viet公布,將於本月25日在越南胡志明交易所掛牌。
Bao Viet未有透露每股股價,按非正式市場價計,每股介乎2.082.19美元,Bao Viet市值約97.5億港元。


6/29葛霖預期,英國即將公布的一系列金融業監管改革內容,將可能涉及大幅提高銀行從事財資交易(trading book)業務的資本要求,而不是從法律實體上,將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分隔,認為此舉不可行且不切實際。
葛霖認為,若財資交易的資本要求提高,估計一些容易造成麻煩但高回報的產品吸引力下降,從而令個別金融機構縮少財資交易的風險規模。
葛霖相信金融市場最壞時間已過去,但全球失業率上升,實體的經濟仍未走出衰退;但要留意若經濟有擺脫衰退的跡象,將要面對過剩資金及信貸有序撤出市場挑戰,否則隨之而起是通脹問題。


中人壽

7/16按中國會計準則,09年首6個月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約1,727億元(人民幣,下同),較08年同期的1,821億元倒退5.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0

清倉機會 hiking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478


 


信報36周年,月刊將加價50%,本月訂閱可以維持原價最多兩年。


 


股票市場升跌有序,主要與經濟同向,過去四個月,資金流入、復甦概念、市盈率低、通脹預期還有中國走出谷底芸芸,恆指由3月9日11344.58點,三個月間,至6月12日,升至19161.97點,升幅近7成,有人因此認為股市見底,牛市重臨。


 


近日成交下降,資金並非無止境流入,如潮汐漲退,終有流出一天。失業率不斷上升,並無跡象轉勢,工作朝不保夕,市民緊縮消費,經濟復甦可信性有幾高?除非你與身邊好友仍然盡情消費,否則,己所不做,勿寄望於人。恆指市盈率已經由最低時7.61升至15.25,還記得好市的街坊智慧嗎?如果認為今年恆指成份股平均增長率高於15.25,才好入市,相反,若預計增長遠低於這水平,便好盡快棄船。上半年已完結,業績期快將開始,需注意營運成績。


現 時大談通脹仍然覺得太早,經濟復甦無期的結果,應該是通縮。內地方面,中上級職位供過於求,汰弱留強的定律下,中小型廠倒閉,是原因之一,搬往粵西、粵北 甚至其他省份,甚至搬到幣值下跌不少的鄰近國家,也是主因。另一怪現象是女工供不應求,出現在某些產品的製造商,估計新年前的倒閉潮嚇怕了外省工人,他們 寧願往長三角,或者索性留在家鄉。內地樓市上半年大幅反彈,與香港無異,仍然相信樓市最終與失業率逆行,時間會證明對錯。

 


世銀調整中國全年增長預測至7.2%,普遍認為保八不中也不遠矣,當然,條件是遊戲規則不變,或者變得少,變得慢。去年,中央把雪災、地震轉危為機,西藏暴動化解,奧運成功得分。今年有新的試卷,新疆暴動,除了疆獨問題,維吾爾族與漢族將來點共處。北韓與中國關系日差,試完核爆又試核彈,平壤離北京只有700公里,導彈幾分鐘就到,中國近鄰有四個國家擁有核武器,全球只此一國。


 


支持藏獨的印度高調增兵6萬於中印邊界(藏南),中印邊界一頭一尾距離長達2000公里,全部都在喜瑪拉雅山脈上,邊界一帶了無人煙,加上位於歐亞地震帶,並無經濟價值,寫出來似太杞人憂天。實際印度有前科,50年前中國剛平定西藏武裝判亂,印度隨即「搏亂」,重提多年前沒有達成協議,英國開天殺價的割地要求,英國當時聲稱的新邊界叫McMahon Line(有興趣可以上網查看),大約將福建省面積劃入英屬印度境內,當年中國當然唔承認。至1962年, 印度派兵超過兩萬佔領該地區,其後被中國大敗,之後兩國都各自各宣稱擁有該地區主權。經過幾十年,中國與印度成為金磚四國,今年,俄羅斯與巴西也可能面臨 經濟倒退,金磚四國變金磚孖寶,再出現戰爭的機會與日俱增。順帶一提,印度在這幾十年把數以十萬印度人遷入這爭議地區,而中國並無實質行動,令理虧的一方 爭取不少籌碼。這次印度高調增兵,是否乘北韓「玩野」,疆藏又見不穩,再次「搏亂」?


 


西藏、北韓、新疆、印度,四條試題都份量十足,還有一件特別的事情。六4二周十年,國內網上審查比奧運前更厲害,這個blog都 不能幸免。「鄧玉嬌案」及「綠霸事件」在這情況下卻能引起關注,最終改變結局,是過往罕見,急促轉變並非好現象。投資人認為中國經濟已見谷底,是假設政治 環境不變,即「內憂外患」都不會產生問題。中央行事要有跡可尋,預期才有意義,近期中央「太注重民意」的舉動,反而令我不安。
去年四川地震後,是清倉的好機會,現在,是另一次清倉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1

從細價股談清算價值 hiking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3999


過去兩年,當有多餘錢,想買股票時,不是買永利控股就是和記港陸。印象中,第一次買和記港陸超過2年,永利控股則更早開始。持有不少街舖的永利控股,這一年隨海嘯漲退,曾出現‘比超值更超值的股價’,即「低處未算低」,若非資金為「多餘」錢,恐怕成了‘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2009中期業績顯示,永利控股凈資產5.68億,發行股數3.56億,每股凈值~$1.59,有大幅折讓。一向認為,廠房設備存貨除時變垃圾,計算資產值時,只包括非流動資產中的投資物業及可供出售投資,以及存貨以外的流動資產,然後減去所有負債,得出每股$0.84凈值,這是我眼中的價值,價格是我付出的,價值是我得到的,當格價低於價值,買入才化算,即物有所值。

邏輯上最大的問題是時間差,價值是2009630日 的資料,其後變化,外人只可猜測,就永利控股而言,我定義的凈資產中,最大部份(六成多)是投資物業,變動需要通告投資者,做假騙過核數師的機會微,店舖 主要在灣仔及中環區,只要在網頁翻查附近的地區的成交價及租價,對其資產變化已有六成多把握,因此,猜測永利控股的資產變化準確性會比較高。

和記港陸資產值中,現金比例高得嚇人,至2009630日,為港幣58.95億,當中包括上半年買入11億母公司和黃的附屬公司債券,也因此,在金融海嘯中,股價波幅比較溫和。扣除負債凈資產值為63.57億,每股$0.71,若果用計上述方法計算,每股凈值$0.59,由於幾乎所有成份是現金,只要管理層信得過,在這價格以下成為股東,對買家非常有利。去年十月,最後一次買和記港陸〈2009-11月供指示〉的價格是$0.55,即係付出$0.55,得到一張$0.59價值的憑據(當中超過$0.58是現金),並且免費獲得和港的所有業務。

這種計算方法,是參考價值投資之父Benjamin Graham,在其著作Security Analysis證券分析中的方法,實際上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以最苛刻的手法計算,可以算出利己的價值,從而以「平價」買入,這種方法不難,只要有時間,人人可以做到,包括少量尋找計算的時間,以及大量耐心等待的時間。
寫了幾年Blog,一直注重買入的條件,希望減少做錯。在賣出方面,篇幅很少,而且多是泛泛之詞,近期和港上升,令我想起這方面的不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20

2010-03月供指示 hiking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4069


 


69期月供匯控以$82.22052購入48股,第31期月供領匯以$18.84購入262股,第23期月供中人壽以$34.8購入27股。


 


又要頻頻公幹,為和港快速驗身。和港上半年賺唔夠1千萬,對於市值過百億上市公司,實在太少。截至2009年6月30日,資產值63.57億,每股$0.71,當中絕大部份是現金、債券、上海港陸黃埔中心及上海港陸廣場中多層物業等,屬優質。未來四年幾,債券年收入為約7千4百萬;近45億現金要睇利率變化(當然,也可能大幅派息),每0.25%變化就影響超過千一萬;採購部無可能賺大錢,可以不理;地產部每年收租賺七、八千萬,租金還有望上調;科技部毛利率低,做十億生意頂多賺幾千萬,經濟唔好隨時倒蝕。綜合來說,債券及收租每年穩收億五,賺唔賺到大錢要睇45億現金點處理,其餘業務影響相對細,簡單點說,和港只是收息收租股,好景的時候,科技部門會賺點外快。


 


小投資者將七千元放在銀行,活期一年收不足一元,定期一年收息$14(以恆生息率計),若以資產值約$0.7買入和港,七千元買到一萬股,去年派息2.2仙,收息$220(唔計其他費用)。由於持有同價值的和港,回報明顯地比持有現金高,和港帶點溢價以反映當中價值是合理的(多少才算合理則自已計)。


 


17日下午,和港股價$1.19,賣出了部份和港,全數取回成本,用曾淵滄的阿Q精神,餘下股票都是零成本,配合自已的阿Q想法,只要和港派息,回報便是無限倍(估計會派息),勁!如果將45億現金派比股東(每股約50仙),和港對我便完全沒有吸引力,股價仍遠高於資產值的話,二話不說便沽清。如果今年再派2.2仙,股價應該會大跌,低於資產值便愈跌愈買。


 


土瓜灣唐樓倒塌,觸目驚心,香港人習慣唔見棺材唔願改變,戰後第一代唐樓(五 十後)結構問題,經此一役,希望全面解決,一如千年蟲,鬧大了各界正視問題,反而不見問題出現。六十後的問題隨即出現,這時期唐樓已高至七層,並且一梯多 伙,洋樓亦在此時出現,樓宇愈建愈高,單位愈來愈多,發展商推開分期付款,並開始進行屋村形式發展。呢個年期的樓,萬一倒塌,唔講得笑,隨時火燒連環船, 出現骨牌效應,單講1968樓落成位於西灣河的太安樓,合共1864個單位,住客成千上萬。


 


六十後位於港九新界,遍布舊區,近年舊區重建,發展商自行進行的較低調,市發局under弱勢政府,搞灣仔重建就搞幾年,仲要比人話破壞舊香港社區,之後觀塘又唔知搞幾耐,六十後建築唔等得幾個十年。果個年代大批移民擁入,大量樓宇興建,絕大部份無建築藝術可言,政府應該將土瓜灣塌樓瓦礫,在宋王台附近堆個小山丘,模仿宋王台原有小山(呢d先 係舊香港),丘上建個紀念鐘,每日塌樓時間嗚鐘,丘下建紀念柱,柱前建紀念公園,長長石路兩旁種滿小白菊,養鴿數十,建土瓜灣塌樓資料館,舊機場紀念館, 連同宋王台公園,合併成最新旅遊景點。往後,每次有舊區重建新聞發佈,例必在山丘下紀念柱前築個小台,低角度,前方官員,後方紀念柱與小山丘,每次發言前 都默哀,舊區重建可暢順百倍,避免「死人塌樓」再出現,讓它只記錄在2010年1月29日的香港歷史中。


有些事情,彷佛永遠弄不清,去年下半年,股市不斷上升,當時經濟環境是另一回事。中央宏調威力,是否被神化?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經濟周期不能擋,調控只作舒緩作用,有如水塘,在旱季提供食用水,直至雨季來臨,但如果第二年唔落雨,最終結果都係一樣。

 


2009年,在數據上,中國經濟方面是成功的,四萬億回魂丹服後成功保八,進入2010年,還未過農曆年,已開始收緊銀根,在2006年,人行同樣調高存款準備金率,期後股市仍大升,這一次會否相同?當年屬雨季,即全球經濟向上,水塘溢瀉而尋找客戶借錢,借完之後,水塘仍是滿滿的。現時,全球經濟還等待復甦,若不加以控制,水塘儲水會日漸降低。


這個月看了本「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美國作者指出,中國製造已侵占美國好些市場,如小家電、玩具以及數之不盡的日用品,這是中國大大小小的工業生產的成果。在保八重點項目,汽車、家電、建設等大幅提高生產,與書中的產品有大不同,難免令人想起「破窗謬論」所指的情況。

很多人指中國沒有出名的經濟學家,這是妄自菲薄,朱鎔基團隊處理三角債問題, 已是舉一反三。中國統計數字,向來為人疚病,相信是數據作了政治考慮的調整,而中國掌管經濟的團隊,掌握的數字是非常精確,極權國家,連這一點點也做不 到,很難說得過,在欠缺資訊的情況下,收緊銀根的真正原因,小市民無法推敲。無論如何,中國現時仍未能呼風喚雨,管理水塘的手段再高,也不比何時下雨重 要。

收筆前美國「突然」調高貼現率,預期是加息前奏,又回到老問題,為什麼?他們看到什麼?是經濟復甦還是惡性通賬,前者水塘水位上升,皆大歡喜,後者是洪水,搞得不好會引至決堤。話雖如此,月供計劃不變。

匯控

2/18

匯控旗下於加拿大業務截止0912月底止全年股東應佔溢利為4.48億元(加元,下同),較去年同期的5.73億元下跌 21.82%
加拿大匯豐銀行去年的股本回報率,由08年的16.6%下跌至13.1%;淨息差則由08年的2.59%下跌至2.4%,而資本充足率及一級核心資本充足率為 14.9%12.1%08年同期則為12.5%10.1%


中人壽

2010/01/13中人壽向中國中化收購遠洋地產共4.23億股舊股,收購完成後,國壽於遠洋地產的持股量增至24.08%,並成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

01/18中人壽公布,按中國會計準則,09年首12個月累計原保險保費收入約2,950億元(人民幣,下同),較08年同期的2,956億元倒退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8

思嘉的產品及財務數據非常吸引 hiking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4149


思嘉的產品及財務數據非常吸引

 

1. 據招股書講,此行業頭5大加埋只佔市場十幾個巴仙,又有調查思嘉去年1-9月在幾個範 疇得到首位,另幾個範疇得到第一,我搞不清首位與第一的區別,但肯定的是,思嘉唔係壟斷性龍頭;

 

2. 思嘉2009年毛利率45.4%頻高,是市場競爭失效,還是入門門檻高?其中一個可能 性是,思嘉擁有一項發明專利、30項實用新型專利及18項設計專利(估唔到中國那麼重視知識產 權);

 

3. 2009年非流動資產1.35億,稅前盈利2.05億,唔駛一年回本兼有錢賺?

 

4. 2007年營業額1.49億,2009年跳升至5.7億, 理應資本開支唔細;

 

5. 2007年資本開支0.167億,2008年0.041億,2009年0.261億, 絕對是本小利大;

 

6. 也許投資組而且太好賺,負債比率連續三年單位數

以上貨幣為RMB

 

7. 集資唔係一定等錢洗,思嘉載至2010年2月尾,手持現金不斷增長至RMB2.34億, 大有洗唔晒之感覺。今次集資約HKD6億,即係RMB5.2億,點用?

 

8. HKD2.1億增加產能及產品組合,2007年-2009年加埋資本開支只係RMB0.47億, 集資之後,投入該三年總和之4倍,投資者可以預期營業額可以N級跳;

 

9. 2007至2009年銷售成本加埋唔夠一千萬,包括員工、廣告費、展覽、差旅費等等,超高效率的團隊!展望將來, 集資之後,HKD1.73億會用作擴大銷售網絡、分銷渠道、建立品牌及推廣產品,投資者可以進一步預期營業額再跳M級

 

10. 2009年研發成本RMB0.34億,佔營業額5.7億~6%, 集資所得HKD1.34億用於提高研發能力,結果如何,不贅。

11. HKD二千二百七十萬用於ERP系統軟件及硬件升級,也許,經過NxMxO級跳後的規模,需要二千幾萬的ERP,就現在規模而言,行內人不禁說句:「食水太深」

 

結論:思嘉業績很好,或者可稱為太好,我想唔通點解管理層唔用內部資源,以及銀行借貸發展,以思嘉強勁的盈利能力及現金流,以 及個位負債比率,銀行會排隊借錢比佢,最終,更唔需要比香港班「茂利」分薄權益,光棍佬教仔,便宜莫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9

2010-08月供指示 hiking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4460


 

74期月供匯控以$75.74138購入38股,第36期月供領匯以$19.9購入198股,第28期月供中人壽以$33.7購入87股。下月供款比例不變。

 

《經濟學人》以《自由市場實驗告終》來形容香港通過「最低工資」,其負面影響與「珍姐」對香港旅遊業可謂異曲同工。據調查所得,最低薪酬於7/11及惠康出現,時薪$20,換句話說,7/11工資比OK低,惠康比百佳低,可惜,調查的目的並非解決問題的根本。

 

核心問題,為何在相同工種會出現不同工資,點解唔做OK做7/11?點解唔做百佳做惠康?點解做麥當奴唔做大家樂?點解要工作唔申請綜援?以上的問題算唔算係另一條「無飯食點解唔食雞?」

突然想起在金融海嘯高峰期時,寫了篇《尋找供方佔優的工作》,是比較多回應的 文章,這次補充一段小故事。大專時代,自給自足,替人補習是個好選擇,時間短而時薪較高,退而求其次是在馬會做電話投注,時薪只是補習的三份一至一半,但 勝在穩定,而且每次工作也有幾小時,加上賽馬日與上課日並無沖突,縱使時薪遠比補習少,也做了不短的時間,直至找到足夠的補習工作為止。

高峰時期,一星期七份補習,時薪相差接近一倍,最高薪的一份是到大埔林村,由 於路途遠,坐火車再轉巴士,在村口再行幾分鐘小路,由大埔火車站來回,時間近一小時,每次補習兩小時,每周兩次。當時沒有任何(也不懂)計算,現在回想, 時薪高,是因為補償交通時間,若加上由大埔市中心來回的一小時,平均每小時時薪便與平均數相約。

時薪最低的一份補習在火炭,也是每周二次,每次一小時。當年家住大圍,這份補習剛巧與大埔那份同日,在大埔回家,順道在火炭多賺一小時,變相減低車費與車時的成本。

 

另一個低時薪的原因是,這份補習是由補習社承辦,補習社派一位補習老師到馬會宿舍的自修室,學生由小一至中五,自行在自修室做功課,有問題才找老師,基本上沒有任何壓力。相反,有一位名校高材生,目標是由全級30名升至頭10名,補習老師的要求便高得多,時薪也高於平均時薪。

尋找補習的工作,多數由朋友或學生介紹,朋友的網絡愈大,人緣愈好,加上學生 家長對自已的認同,工作便源源不絕。自已並非什麼補習天王,時薪多以公價,當「開工不足」的時候,不介意以較低的時薪接工作,當接了四、五份補習之後,便 擇肥而噬,也有試過為了幫朋友,不問價接下工作,另外,有同學在超市貼通示。綜合來說,人求你時時薪較高,你求人時時薪較低,求者,需求也。由於家長替子 女找補習老師時,需求出現,家長找合適的補習老師的信息成本很高很少家長會找三、五十個補習老師,逐一面試!),因而傾向試用,如《尋找供方佔優的工作》想出來的邏輯:

工資=市場最低工資+經驗工資(技術及應變)

 

試用期工資=市場最低工資+僱方預期經驗工資

試用期間:市場最低工資不斷消散,經驗工資得到確認
試用期完結:經驗工資得到確認,若高於或等於試用期工資便得可轉為長工。
補習老師的試用期一般很短,一次起,三、四次止,沒有家長有耐性以下一次測驗成績的好壞作決定。家長傾向在新老師第一次到來時,暗暗地觀察老師表現,除了全職主婦,否則家長時間成本高,第一堂定在星期六、日,家長認為合適便心中進行確認。

回說一連串的問題,安在家中冷氣房中,實在難以憑空想象,真正原因有待真正研究低下層工資結構的「有心人」解構,這裡嘗試在補習的一段往事,列出幾個可能性:

 

1. 時薪雖少,但工時較長,如時間的機會成本夠低,最終總所得反而較多;

 

2. 穩定性較高,對生活可預測性高,舒緩這方面的心理壓力;

 

3. 交通費:在屋企附近上班,交通費用低,除笨有精;

 

4. 工作時間彈性:若配合個人生活時間表,將接近零(甚至負值)的時間機會成本,轉為較低的薪金。

 

5. 工作的本質及壓力:同樣的工作,僱主的要求不同,工資亦不同。

 

6. 資訊不足,根本唔知幾個世界有僱主出較高的薪金。

 

自已曾經擁有「劈價」的權利得以轉行,「劈價」這種行為,在「最低工資」立法 之後,某些香港市民便永遠失去這權利!最弱勢的一群,將會是無資格申請綜援的人士,同時無資格做選民的一班新移民(來自世界各地),香港政府明文唔會幫 你,無選票,議員唔會優先幫你,在住滿七年之前,以前還可以接受「賤價」(例如每小時$20),在「最低工資」立法之後,競爭將會加劇,「最低工資」定得愈高,飯碗不保的機會愈大。

 

為保飯碗,競爭力較弱的勞方,最終會以變相減價的行為競爭。在統一價格之下競爭的例子俯拾皆是,印傭如是,八折的士如是,樓市差的時候,經紀自願調低佣金…將來,或許會出現勞方提供十送一優惠、勞方義工團、師徒制度重現(僱主付$33工資,收$13學費)…出現變相減價情況指日可待,只要有人發現競爭大至找不到工作,減薪求職便會如雨後春筍,幽為爭取更高「最低工資」而聲淚俱下的議員一默。

其實,最低工資在公務員體制老早已實行,在九七之後,經濟逆轉,一些工種的薪金與市場拉得老遠,欲減不得,大家也曾抱怨過吧。從經濟角度看事情,並無對錯,只有得失,得失代表利益的再分配,每一次加強管制,代表部份利益被管理行政費用蠶食,流入公務員及議員的手中。

 

交通供股完成,H股供股率99.28%,餘下24,714,007股,分配給25521份申請額外供股申請人。呢二萬幾份申請中,總共申請超過104億股,申請額外H股供股由10股到超過101億股,分配率由0.1%-100%,估計申請最少的10股可獲100%額外供股,其餘絕大部份人都是0.1%,換句話說,入表幾千股的投資者所得,可能比入表10股為少。

 

收妥交通銀行以及瑞地以股代息的股票,接下來還有以股代息的領匯,Clear Book愈來愈厚。

 

農行IPO過後,IPO靜了下來。接下來應該是第三季的寧波港及第四季的AIA,據報導,AIA年底前會在港上市,預算籌150-200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63

2010-09月供指示 hiking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4477

 

75期月供匯控以$79.9192購入36股,第37期月供領匯以$21.2購入186股,第29期月供中人壽以$33.5購入88股。

 

匯控中期業績因大減撥備而盈利大升一倍,派息亦有機會增加,以4息息率計,可解說為市場預期匯控之後四期派息會約港幣$3.2,粗略估計,末期息約15美仙,下年度第一季派息10美仙。還記得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劉鑾雄在匯控供股時包銷了超過三億股,沒有留意最終結果,但富豪們若購得股份並持有至今,以$28供股價計,賬面純利兩倍兼繼續收取超過十厘股息。不少人「憎人富貴」,然而身為小小投資者,卻應該欣賞學習。

另一邊廂,領匯股價比以往有較明顯的上升,一直認為領匯被低估,最近狀況相信 供求已趨平衡,股價會繼續反映其價值。股息率雖然下調,但仍在可接受水平。中人壽的情況最特別,若果市場是有效,中人壽的中期業務也許未如人意,暫時為持 下月供款比例維持不變,若中人壽真的令人失望,在月底前加注。

 

和記港陸中期業績大升,不過,每股盈利只是0.92仙,即八千幾萬,以其資產值計,表現屬強差人意。上半年,和港終於賣清工業業務,餘下業務都有微利,購入同系的債券後,仍持有四十幾億現金,現時,現金出路是和港最大問題,亦是最大的憧憬。

至今,仍然相信通賬會降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戰敗國印銀紙重建,表表者德國由開戰前至戰後重建,七年間物價升了萬億倍,戰勝國之一俄國亦升了十億倍,另外,英、法、意甚至大西洋對岸的美、加,也升了三至十倍。

 

蒙代爾早兩個月估計未來二、三十年,美元仍會是全球主要貨幣,即地球人短期內不會對美元失去信心,若果大師看得準,世人對美元仍具信心,萬億倍的通脹在這二、三十年便不會在美元區出現,但傳統智慧話我知,大印銀紙與通賬最終都會同步,股神投資短債比例由去年第二季16%升至六月底的21%,意味股神預期通脹上升及利率向上,甚至比市場預期為早。金價一直高企,原油從上八十水平,好些人已在準備,小投資者不能不作打算。

 

六四的其中一個起因是通脹,這是切身的問題,直至93年 老朱成為國務院第一總理兼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大刀闊斧地由寬鬆變緊,頭尾四年「搞掂」通脹,此役之後,「宏觀調控」開始受人認識。回說過程並不好受,另一 個名詞「爛尾樓」亦是同時出現,爛尾樓遍布全國,香港人亦不少中招,若不是老朱魅力過人,恐怕未見成效已老早被迫下台。上世紀尾南美金融危機,十年後巴西 卻成為第一批走出海嘯谷底的國家,其中一個靈丹是緊縮開支,長痛不如短痛,十年後一條好漢。

通脹的後果可說難以估計,但解決方法宜從緊不宜寬,在全民投票的社會(全民投 票與民主之間並無等號),任期不夠長的話,在緊縮政策見效之前,話事人已被選票踢下台,身為「乞討」選票的人,大大的誘因先使未來錢,推行、支持治標不治 本的政策,國民質素較高的國家,選票取向最終時鬆時緊,經濟時好時壞。國民質素較低的國家,永遠個人利益大於國家存亡,寧願國家破產也不吃眼前虧。

持有現金在通脹期是大忌,和港霍主席不會不明此道,和港的現金去向,相信不出兩份全年業績便會知曉,現時持有的和港都是零成本,當股價跌穿資產淨值,和港對我仍具吸引力,花點錢來揭底牌也。

 

永利控股去年上半年賺4.2港仙,下半年賺10.85港仙。6月10日出盈喜,如果以去年同期相比,應該不算「喜」(去年下半年也沒有發出盈喜),如果以去年下半年計,今年的中期業績增長則以倍數計算。寫過了,如果盤數無問題,至去年底每股賺15仙,今年市盈率會更低,每股資產接近$1.7,有大折讓,當中包括每股超過$0.8是香港街舖。另外,資本開支高峰期在2006至2008年, 永控在設備上以三年計提折舊,預期今年開始,折舊開始遞減,盤數會靚好多,在商舖及工業都穩定的情況下,陸續的「盈喜」是預期之內。在通脹時期,永控的吸 引力比現時的和港大得多,當然,業績與股價可以背馳,這裡只論價值與風險,不論股價,明天公佈業績,待出了詳細的業務後,另文分析。

 

收到領匯以股代息的股票,放進Clear Book,另俊和建議16送3派發紅利認股證,行使價$0.5。港鐵中期股息繼續派$0.14,組合繼續以股代息。近期IPO只有三間,星謙及耀才Size太細,西泥並非我杯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33

2010-12月供指示 hiking

http://hk.myblog.yahoo.com/kl424/article?mid=4696

78期月供匯控以$85購入45股,第40期月供領匯以$25.05購入157股,第32期月供中人壽以$35.35購入111股。

通 脹到臨,樓價必升,是不少人的想法,上月尾曹仁超在信報的投資者筆記指出以上關系並非必然,同時,亦指出通脹與食品、黃金、白金價格並非混為一談是美麗誤 會。價格上升,是供不應求的結果,通脹影響供求,但不是唯一因素。通脹必臨,是大眾預期,問題是否引起惡性通脹,另一問題是會否引起經濟衰退,經濟學家眾 說紛紜,小投資者與其買大細,不如做好自已果份工。

既然美國繼續印銀紙,樓價未必一定升,賺錢的中外(業務在非美元區)企業應該成為焦點,因美元貶值而水漲船高,業績有如順水推舟,事半功倍。

 

過去一個月的新聞中,最令人憂心的是中國九月份用電跌12%,2010年頭三季出現前高後低,是否意味工業生產出現轉勢?另一個數據,10月份中國PMI(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報54.7,比市場預期好,無論新訂單、生產、採購量、原材料庫存、產成品庫存等數據均呈上升。綜合兩數據項,加上10月份是傳統出口淡季,可解釋為中國過去半年多出口放緩,至上月國內消費正逐漸彌補國外需求的減少,引至PMI上升,關鍵還是用電量是否配合回升,若果用電回升,可以宏觀地推測產量上升,否則代表單價上升,即通脹加劇中。牛市結束,總要有個理由,一些不為市場注意的數據,可能會找到一點端倪,無論結果如何,動動腦筋也是好事。

 

恆生指數跌市三周年,2007年10月30日由高位31958.41開始下跌,經過約一年時間,至2008年10月27日跌至低位10676.29,跌幅66.6%(666魔鬼代號?)。之後又經過一年許,至2009年11月17日,恆指升破23000點後喘息,恆指在19000點至23000點間牛皮了幾乎一年,至2010年10月6日又再重返23000點以上。現時是牛幾?

 

道氏理論中所指的牛市,是指上升趨勢由一系列升浪構成,每一段升浪都持續向上穿越先前的高位,其間夾雜調整,但不會跌穿上一個升浪的低位,情況有如潮漲時海浪在沙灘留下的軌跡。所謂牛一、二、三,是指道氏理論中,在上升趨勢(牛市)的三個checkpoints :

牛一開始:由之前的熊市過度悲觀開始反彈

牛二開始:因企業盈利而增長

牛三開始:與價值背離的價格

 

如果對號入座,2009年恆指的升幅反映了市場對企業盈利的信心,當時恆指市盈率不到20,不算背離價格,其後證明普遍藍籌股盈利明顯上升,市盈率大幅回落至「合理水平」。一如熊市系列,引道氏理論的目的並非預測前景,而是找出現時身處何方。2010年餘下不足個半月,藍籌股業績預計普遍上升,預測市盈率會向下調整,恆指25000點只是樂觀,市盈率僅僅超過18倍,調整後唔算「價值背離的價格」。有報導指現在是牛三,我並不認同,恆指市盈率仍在歷史範圍之內(大部份時間在12-18倍),因此,我相信現在仍在牛二,靜待牛三。這就是九月初將MPF逐一轉回港股基金的理據。

經濟學是理性分析人類行為,牛三與熊三都由非理性行為組成,以理性分析推測非 理性行為(例如牛市高位與熊市低位),是邏輯茅盾!精力用在這課題是浪費時間。正如有司機醉酒或吸食毒品後駕駛,後果難以預料,理性分析不應花心神去預測 每位司機的最終結果,而是看到有車子左右不定地行駛,便要加倍留神,小心會被波及。

 

港股九月份平均成交金額由732億,升至十月份的978億,至十一月十七日1079億,貪婪的種子正在成長,指數唔跌穿上個浪的低位(過去年多的低位是五月時兩次跌穿19000點),牛市仍會持續,牛三一到,指數與成交往往都會創新高。

普遍政府嗜以政策以展示其愛民之心,議員亦積極提出種種「收買人心」的政策, 香港近期對樓價的聲音特別多,但均屬舊瓶新酒,只會影響短期供求,港英時代建了多少居屋,按揭由九成變七成,最終還是敵不過供求定律。高地價政策是高效率 稅制(成本比其他稅項低得多),不變為妙,在經濟角度看,政府要做的是控制供應以讓樓價在中高至極高的水平浮動,其餘一概不管,管制代表浪費納稅人金錢, 如限制發水,有無知市民,便有無能政府。張五常曾有篇短文分析街市「稱」現象,有趣!終有一天,會有一間發展商以標榜以實用面積,明碼實價作買點而大受歡迎,之後爭相效法。

 

身為價值投資見習生,信奉長期投資,但不等同只買不賣,當「看到」價值大幅低於價格時,我仍然願意取回現金。例如領匯派息率跌至不足3%,而人民幣預期年升幅高於3%,加上定期息率,後者是較佳的選擇。

 

友邦保險抽八得三,順利成為第28位成員。之前Tom.S問及Clear Book內是否太多股票,我的想法是肯定的。28隻股票中,現價比成本價低的有六隻(蝕錢),當中有三隻中國地產股,在等待公司成長,不賣;中蕊國際以前用來警惕自已,現在做事謹慎得多,除時可以賣出;中國電力當初天真地以為是公用股,現在了解深了,中國的公用股隨時成為宏調工具,也可以賣出;貿易通派息穩定,保留。

 

其餘22位成員,金融類包括中人壽、平保、交銀、中銀、太保、農行、友邦,賭業類澳博、永利澳門、金沙中國,都是喜歡的行業,港鐵及領匯愛不釋手(不斷以股代息),永旺收取的股息早已全數取回原來的投資,俊和是個人的第一次投資,任性一點,作為記念,以上14隻股票都會在Clear Book內長時間。工業股及零售股包括波斯登、重慶機電、中糧包裝、雷士照明、中國聯塑、新疆金風,抽股時已有相當了解,在其業務沒有大變(變壞)下,沒有賣出的理據。最難取捨的是聯通(原為網通)及中國鋁業,與中國電力一樣,為調控工具,當年投資時經驗不足,狠心賣出並無不可。

港交所上年尾為迎接澤西島註冊的俄侶而增加認可司法權區,上月尾,再增加巴西、日本和馬恩島(位於英倫三島中心),自然是為了全球第二大礦業公司淡水河谷來港上市(未知是發新股還是預托證券),據說明年初可成事,「四塊金磚」只欠印度,曾特首訪印度時大賣廣告,何時「印度神油」來港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