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雷軍幹貨演講:未來十年移動浪潮將影響兩個重要陣地 農村和中小企業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6187.html

雷軍幹貨演講:未來十年移動浪潮將影響兩個重要陣地 農村和中小企業

一財網 劉佳 2015-11-02 21:04:00

“今年的市場真的讓人有點看不懂,上半年熱得發瘋,下半年冷得發瘋,整個創業環境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今年跌宕起伏。”

“今年的市場真的讓人有點看不懂,上半年熱得發瘋,下半年冷得發瘋,整個創業環境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今年跌宕起伏。”在紀源資本(GGV)15周年年會上,雷軍如此總結的創業環境。

雷軍稱,有個別創業者覺得很沮喪,覺得有點茫然,特別是今年的中國市場產生了巨變,像58收購趕集,滴滴快滴合並,這兩天的攜程去哪兒,還有新美大,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並。“他們覺得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這些公司迅速地成為巨頭,在中國市場上,這些巨頭林立以後對創業者有什麽樣的影響?”

但雷軍對此仍然持樂觀態度,他的理由是:“早在2005年,BAT的格局還沒有形成,在10年前中國市場上最厲害的是三大門戶,我們覺得這樣厲害的三大門戶壓頂,他們看起來好像什麽都做,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好像沒有機會。其實沒有過多久,起來了巨大一波,後來起來了BAT,實際上就是一輪一輪的叠代。”

他同時預計,未來十年移動浪潮將影響兩個重要陣地:農村和中小企業。

其中,圍繞農村市場,雷軍判斷,在城市農產品的消費怎麽幫助農民生產,這是第一個大的機會;第二個大機會是農民自身的消費;而圍繞企業及市場,目前國內的企業應用的公司用友、金蝶等今天的規模跟美國巨頭相比至少差100倍,但好的一面是,智能手機的普及使企業主管理公司成為可能,以及伴隨著中國的薪酬成本,尤其在高端的工程師和高端管理人員的成本跟矽谷的差距越來越小,導致企業運作成本壓力很大,”在這個壓力下,馬上就誕生了很多新的機會。“

以下是雷軍演講速記:

大家早上好,非常感謝GGV給我這次機會跟大家交流,首先祝賀GGV成立15周年,GGV在我心里是一家非常優秀的基金,我跟GGV淵源很深,認識績勛(符績勛,GGV管理合夥人)、Jenny(李宏瑋,GGV管理合夥人)、Hans(童士豪,GGV管理合夥人)他們差不多超過了10年時間。

在十年前我開始做天使投資的時候,他們幾位給了我巨大的幫助,我個人投資的YY和UCweb,Jenny都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也是這幾家公司里面最主要的股東。5年前我創辦了小米,4年前我辦了順為基金,GGV也是我們很好的朋友,我們跟一起GGV合作的項目超過了10家。在這里我代表小米、代表順為祝賀GGV成立15周年。

GGV在中國市場上也是非常知名的VC品牌,他們幾位合夥人在我所接觸的創業圈子里面口碑非常好。日常我合作比較多的是Jenny和Hans,他們兩位在專業精神、遠見,包括對被投公司的幫助,我覺得我是非常清楚的。在我做天使投資的時候,我差不多一個星期就要跟他們開一次會,所以討論特別多。通過他們兩位和他們的合作,所以我自己對GGV的評價是非常高的,我也把GGV看成我們最重要的夥伴。

談到這里,我想談一點今天我對市場的一些觀點,也是跟今天來的嘉賓一起分享。我覺得今年的市場真的讓人有點看不懂,今年上半年熱得發瘋,下半年冷得發瘋,所以整個創業環境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今年跌宕起伏。上周五我們順為基金辦了一次年會,有個別創業者覺得很沮喪,覺得有點茫然,我跟他們交流的時候,他們還討論到今年的中國市場產生了巨變,像58收購趕集,滴滴快滴合並,這兩天的攜程去哪兒,還有新美大,美團和大眾點評合並。我跟他們討論的時候,他們覺得在非常短的時間內,這些公司迅速地成為巨頭,在中國市場上,這些巨頭林立以後對創業者有什麽樣的影響?

前兩周的時候,我還聽到了一句非常有趣的話,這個不是我發明的,說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未來是屬於創業者的,但是歸根到底是屬於BAT的。包括這四個合並背後都是BAT無形的手在操縱,大家覺得這樣會不會對中國的創新有很大的影響。

不過話說回來,我自己是非常樂觀的,為什麽呢?早在2005年,BAT的格局還沒有形成,在10年前中國市場上最厲害的是三大門戶,我們覺得這樣厲害的三大門戶壓頂,他們看起來好像什麽都做,中國的互聯網創業好像沒有機會。其實沒有過多久,起來了巨大一波,後來起來了BAT,實際上就是一輪一輪的叠代,分享一下這10年來我的思考。

移動的起步和騰飛

10年的時候,我其實也覺得壓力巨大,在互聯網的情況下,如果這麽多的巨頭一個創業的公司怎麽能夠長起來。我覺得是很難的問題,但是在10年前我覺得我們應該看10年以後的風景,10年以後大家會怎麽用互聯網,如果互聯網不進步的話,我覺得三大門戶的格局很難被打破,我當年是這麽看的,當然我真的沒有預見到BAT那麽快就成了比他們大十倍幾十倍的格局。

我當時想,如果我們選一個新的創業機會應該選什麽?因為當年我是一個手機的發燒友,我認為手機上網是未來的趨勢,所以10年我鎖定一個機會,我認為未來10年是移動互聯網的天下。那是10年前我形成的判斷,有了這個判斷我就在想,我們應該做些什麽?10年前當時的環境用的2G網絡,那麽慢的帶寬,當時的手機是諾基亞,上網很困難,輸一個網址難事上青天,我自己拿自己的諾基亞手機上網真的苦不堪言,但是我堅信這是未來。

當時我的策略是什麽?因為我們自己不用手機上網,讓我們去做移動互聯網是很難的事情,我當時在想,我說這樣,我要去市場看看到底有沒有人做移動互聯網。於是我拎著一大袋現金滿大街找移動互聯網公司誰在做,今天說起來很可笑,我找的第一家公司就是3G門戶,後來3G門戶選的IDG沒選我,我說沒關系,他們當時也是幾個人,我就找了第二家、第三家,最後找了深圳一家小公司樂訊,投了200萬的現金,我跟他們談我就是來學習的,我願意掏200萬的學費,想搞清楚誰在用手機上網。10年前有沒有人用手機上網呢?我看數字表現很好,我就納悶,是什麽人用這麽難用的手機,這麽慢的帶寬上網,結果投完了之後我才搞清楚。

我不是做DD(Due Diligence,盡職調查)搞清楚的,因為我壓根沒做DD。我就直接我交200萬人民幣學費,我想搞清楚什麽叫移動互動網。結果是哪些人在用呢?他們告訴我是學生、軍人,是農民工,我說這些人為什麽用手機上網呢?

他們說軍隊不讓用電腦,他們只有手機。然後學生有些調皮的學生上課的時候用手機上網,還有很多在工廠里的工人,他們也只有手機。所以我投完以後發現這次移動互聯網跟以前的互聯網不一樣,互聯網是精英階層驅動的,但中國移動互聯網是所謂的“三低人群”,所謂的草根階層推動的。

2006年底我認為如果一個讓手機更好上網的工具能夠推動整個移動的進程,所以我看到一個工具叫UCweb,當時融資的時候見過二三十家VC,沒有任何人覺得這個有價值,我覺得很奇怪。初期我跟他們說要不我幫你們去幫VC聊一聊,也許大家對這個趨勢的判斷是不準確的。結果Founder問我一句,你願不願意投資,我說如果你願意找我投資,那太好了。我當時毫不猶豫就投了,因為我已經投了幾家移動互聯網公司,而且價錢非常便宜,大概多少錢呢?50萬美金占20%,這個價錢今天看起來不可思議,今天已經漲到10倍以上,我就投了50萬美金占20%,當時公司很小很小,但是展現了很好的未來。

當我們投了UCweb之後,我們一步一步感受到巨大的增長,所以我們越做這件事情,越堅信這一點。當然中國的移動互聯網市場真正被撬動是2010年,智能手機開始在中國一步步被普及,智能手機的普及是移動互聯網一夜之間迸發了。

所以在2010年4月份,我就決定創辦小米公司,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我對互聯網如此熱衷,它給了我們一個什麽樣的機會呢?

在那個時候,iPhone很強大,我堅信像安卓這樣的開源的OS會在市場上流行,一定是個巨大的機會。所以在當年最好的機會是做安卓手機,而且用全新的互聯網思維做,我覺得這個機會千載難逢。當然,做這個機會的時候,我又看到了第二個機會,我看到了QQ在手機上很難用,所有人都需要一個更先進的即時通信軟件在手機上,很多人說手機上聊天沒有在電腦上聊天方便,我的觀點恰恰相反,為什麽?因為我認為手機就是通訊工具,理論上手機的聊天一定會比電腦上舒服,為了實踐整個移動互聯網,我從07年開始幾乎沒用過電腦,我所有東西都是在手機上完成的。

我深刻地意識到這個機會有多麽重要,我們接著做了米聊,當然,米聊在前半年的數字是好得驚人,很快我們就撞到了鐵板上,就叫BAT,撞上鐵板以後我們就把這個業務弱化了。

所以在2010年,整個中國移動互聯網開始起飛,當然,短短5年時間,整個移動互聯網在中國已經極其普及了。就在這麽短的時間里面,像這麽新的一個技術一夜之間全部覆蓋了,當淘寶,天貓,京東說手機上的用戶購買的比例都超過了60%,今天大多數人在電子商務買東西都是通過手機,這個真的是太恐怖了。

我記得4年前,有一個天才創業者來找我,他叫王珂,他說不知道做什麽,我說你應該做移動電子商務,做手機上的電子商務,在4年前電子商務這麽熱的時候,我堅信大家未來有一天會在手機上買東西。

他在我的建議下做了口袋購物,在去年年初做了微店,也是今天中國市場上最成功的創業項目。但是在我3、4年前跟他討論的時候,那時候在手機上做電子商務的人很少,現在都已經是70%了。

所以在今天整個移動互聯網的技術革命是已經普及得不能再普及的應用場景,沒有人覺得移動互聯網是很酷的東西了,它已經變成和空氣水一樣在中國變得無處不在了。剛才我們講的這些巨頭的誕生和迅速壯大是跟智能手機的普及息息相關的。

大家仔細想想,像滴滴和快的,這些服務如果不是在手機上,在PC上,這還有什麽意思?還有大家今天講的IOT,這不是個新名詞,IOT這是20年前的詞,家電廠商談IOT談了20年沒有什麽新進展,而這兩年方興未艾,迅速崛起,其實這背後最重要的推動力是智能手機,原來的IOT是在PC上控制的,你們想象一下說我的窗簾要打開,我得回去把筆記本打開,我得上網,我得按一下,這是多變態的應用場景。現在掏出手機按一下,窗簾就打開了,電視就打開了,空調就打開了,所以這次IOT火的原因是每個人都擁有了智能手機,有了移動互聯網。今天我們還要在極度沮喪的時候看到未來10年的風景,我是覺得未來10年機會還非常多。那麽每一個機會背後一定要看到是什麽因素在推動這些機會的變化。我認為移動互聯網表面上看已經沒有機會了,BAT以及小巨頭,好像他們就是我們整個天空,沒有一絲透氣的機會,其實我真不是這麽看的,我認為移動互聯網的革命第一個階段剛剛結束,未來的階段剛剛開始。

我舉一個很小的變化,可能在美國IT技術的普及是非常容易的,整個社會受教育的水平比較高,在中國,IT化幹了30年,其實普及度還很差,但是這一次的智能手機本質上就是電腦,它一夜之間讓以前從來不用電腦的人學會了用電腦,學會了用IT。比如兩三年前你去一個夫妻老婆雜貨店買東西,你發現他們拿一個本記錄一下,兩三年的中國大部分都是這麽工作的,今天發現他們都會用手機、微信、微信公眾號,新的機會誕生了。

中國傳統的零售業原來的低效率,今年可能會非常快地被智能手機上的IT系統一步一步的替代。智能手機最偉大的是什麽呢?把整個原來極為複雜的PC操作變得非常容易。

並且隨著打電話這個強需求,是原來完全不用電腦的人開始用電腦了,完全不上網的開始上網的,而且普及到無論是小孩、老人,無論城市、農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都能夠用智能手機開始用IT技術,開始上網,開始接受更多的信息。我認為這個會從骨子里改變中國社會,如果你的出發點是這麽想問題的話,你會看到未來10年還有更廣闊的天地。

可能大家今天覺得IOT聽起來很漂亮,能找到的場景很少,真正做的公司並不多,我認為IOT這個大方向肯定是沒錯的,我們生活中還有很漫長的過程,大部分IOT的場景還需要時間。

舉個例子,我剛和Hans(童士豪)討論,說用手機控制窗簾,做一個手機Demo是很簡單的,但是真想把窗簾打開有多難,最難的是我家裝修的時候已經裝修了電動窗簾,那是用傳統開關的,現在把它換一個智能開關。可是換開關這個事情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它用的是強電,沒有一個人會換,沒有一個人敢換,就這一個門檻你那個窗簾是肯定打不開的,但是新裝修的房子肯定會用智能開關,我們可能要有10年以上的耐心,這個場景才能真正成立。

所以我覺得IOT大家要用10年的時間去看,今天去看他們的規模可能都很小,機會都很少,但是用10年的長度堅持做下去,我覺得還是有很大的機會。當然今天來這里我不想談IOT,我想分享過去兩三年對未來的思考。

廣袤的農村經濟

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中國的社會,中國社會13.6億人口,有8億農民,農業在中國占據非常大的比例。

過去這些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全靠城市帶動,農村非常落後。但是這一次智能手機普及,而且智能手機非常便宜,功能非常強大的智能手機都到了100塊美金以內。

第二條,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里面,每個村子都通了4G網絡,每個村子都通了4G,他們不用光纖拉Wifi就可以享受高速的互聯網服務。中國還是有很多區域的光纖沒通、Wifi沒通,但是4G無線覆蓋使這些地方上網都變得異常容易。這是過去兩年發生的事情。

過去兩年:智能手機便宜了、普及了,4G網絡已經普及到絕大部分村莊了。在這兩個基礎設施的背後,智能手機使教育程度不高的大部分農民也會用智能手機以及IT技術了。

在這兩個因素會驅動未來10年互聯網的創業機會,就是我會談到的農村互聯網,我們認為農村互聯網的機會比今天所看到的中國互聯網機會規模還會再大1倍以上,因為人口基數跟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

談到農村互聯網大家就說OK,中國的農村的基數雖然很大,但是消費力沒有城市這麽大,真的有這麽大機會嗎?

我是覺得看農村互聯網不能僅僅只看農村本身。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觀點是什麽呢?我們認為農村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概念,我們先想一想,我們在城市里消費的所有農產品,整個流動環節就讓你嗔目結舌。一個蘋果在產地5毛錢,我們超市和水果攤買到的時候已經變成5塊錢,就有10倍的價格差距。

而且農產品存在巨大信息不對稱,今天這里信息豐收了,賣不出去過剩,明天那里又歉收了,怎麽讓這些信息無縫被打通,我覺得有巨大的機會。

所以我認為第一個巨大的機會是什麽呢?

在城市農產品的消費怎麽幫助農民生產,我覺得這是第一個大的機會。

第二個大機會是農民自身的消費。

今天中國的農村和城市里我覺得差10年到20年,我們在這里用得很多服務在農村會差10年、20年,怎麽補平這個鴻溝?我們拿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我們可能已經很習慣用淘寶,但是淘寶上有1000萬中商品琳瑯滿目,但大部分都不送村子里,那麽農村需要的電子商務跟我們在城市里看到的東西不一樣,他們用的商品不一樣,甚至他們用的產品不一樣。

其實在過去幾年,我們在做農村市場調查時,看到他們常用的APP跟我們在城市里看到的略有差異,有些應用是我們在做農村調查時發現,他典型的場景是一個村子里,村頭有一個小賣鋪,有免費wifi,有一群年輕人坐在那用智能手機,這是一個典型的場景,在這種場景下,大家發現用快手的人很多。

中國現在有兩個很火的軟件,一個是快手,還有一個叫美圖,兩個產品應該都是同類型的產品,但相對來說美圖里發的全是帥哥美女,一般人不敢把自己的產品發上去,他會覺得很low,不夠帥的話是沒有勇氣去用美圖的。但是農村青年用快手,快手,我一看你們都覺得很low,但是大家玩得很嗨,因為大家都很low,於是乎每個人都覺得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我只是在講這邊是精英,這邊是生活,所以快手在過去一年半中獲得了飛速地發展。我們同時還看到了很多應用,在農村中應用的機會非常高。當然,像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普及,因為金融產品在農村普及度也差很遠,我就不展開講了。

我有一個基本觀點,不僅是阿里和京東講得農村電商,我認為在未來十年,農村會有發展的巨大機會,這也是各行各業的機會。在過去2年多時間里,我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推動整個農村互聯網的進步,在這一點上,我們也看到了有個別公司已經到了巨大的規模。

這一次的機會在中國互聯網里面會延續10年以上,會有好多波的機會,這個趨勢在過去2年才剛剛開始,這里面有一大堆的機會。

企業級市場起步

那麽我們剛才談到了農村互聯網的機會,我們再談一下在中國企業應用就沒有真正做起來過,那麽做最大的企業應用的公司,像用友、金蝶,今天的規模跟美國巨頭相比,至少差100倍。為什麽?

是因為中國的企業管理者、老板們,他們以前很少用PC,但是他們現在用手機,他們希望在手機上看到財報,看到每天的銷售數字。所以如果老板自己不用IT系統,其實IT系統在企業內部推行的難度很高,很容易做成一個擺設,所以智能手機的普及使企業主管理公司成為可能。

第二點,中國現在勞動力的成本在迅速增長,過去我們人工成本很低,多雇幾個人就好了。但是在今天北京的薪酬有時候跟臺北和東京比,好像還是貴不少。今年上半年,中國的資本市場過熱,而且機會很多,其實在中國的薪酬成本,尤其在高端的工程師和高端管理人員的成本其實跟矽谷的差距越來越小。

在這點上,我們運作成本壓力很大,在這個壓力下,馬上就誕生了很多新的機會。

我認為未來十年,在移動互聯網上做企業管理軟件系統的機會非常大。當然,今天可能有幾百家公司還在做,但是沒有一家真正做大的,但我個人是非常看好的未來十年的。

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中國又誕生了新機會,就是工業互聯網。因為中國是世界制造大國,在這麽大的制造機會下,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在提高,對環境保護要求提高,這是中國必須進步的。

作為我們投資業的話,中國的勞動力成本的提高,這就意味著他們對采用機械化、自動化設備提升產能的機會提高,所以工業互聯網的機會在中國已經開始。

談到創業機會,談到投資機會的時候,未來10年,我是非常樂觀的。表面上看大家覺得移動互聯網第一步過去的,就像十年前三大門戶就是傳統的移動,還沒有真正崛起,所以第一步移動互聯網的機會肯定就到這里。但下一波我談個人觀點像農村互聯網,像移動互聯網的企業管理,像今天工業互聯網都開始一步一步滲透,所以我對未了10年充滿信心,覺得未來10年肯定屬於年輕人、創業者,歸根到底屬於有想法能堅持的創業者。

我覺得人類發展的歷史上,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種生生不息的新陳叠代,在我們企業屆每天都在演化。我們今天不要仰望巨頭就垂頭喪氣,在今天資本市場很低迷的今天,我覺得是創業機會很大的機會,有時候是很浮躁的時候,BAT砸一大把錢就把你砸死了,在這個時候你可以很靜靜琢磨你商業模式,琢磨你的產品,你有了時間。

所以今天我認為可能是我們大規模的投資創新和顛覆性產品的機會,因為創新、顛覆性產品需要時間。在資本過熱的時候,市場不給你時間,有的融資能力強砸一大把錢就把你砸死,這樣一些好的創意就被扼殺,你的積極性就被扼殺,我覺得對於今天這個環境,我覺得也是創業者也要去掉複雜,真正關註下,過去一年采用的燒錢這個模式,是不是在今天市場環境里OK。

我們把過去很多創業公司的模式,既不是2B,也不是2C的,他們是全部2VC的,大家拿錢砸數據,甚至假數據,然後用我們的錢再砸一把,再找幾個大基金再融資。我跟創業者交流的時候,我說大家做的不是生意,大家經常幹的是蠢事,我效率很高,速度很快,我說一家花三塊錢掙一塊錢,你花一塊錢掙三塊錢,我們跟人家比效率。

今天在座很多是LP,我相信我們VC行業幹的很多蠢事,但是我依然堅信我們在推動社會的進步,比如農村互聯我覺得還會幹很多的蠢事,但是我們的經驗就是在無數的挫折中積累的。而且這些錢投進去以後的確通過的社會的進步。我覺得今天的低谷,也是我們大家所期待的,大家要靜下來做產品,要靜下來琢磨業務策略,靜下來服務用戶,這個產業我覺得這個產業才可能持續。

過去的幾年,我們討論項目的時候大家把很重要一條列上去了,叫融資能力,我覺得過去20多年我一直在創業,從來沒有把融資能力作為這個項目好和壞的一條。但是最近一兩年討論項目了一條叫融資能力。我後來一想,如果在一個複雜的市場里面,大家都叫2VC,誰的融資能力強誰就厲害。當然本質上還是希望我們的業務還是真正面對消費者的,真正面對客戶的,給客戶帶來價值的,而不是我們做些很漂亮的數據圖給VC看。

最後我總結一下,我覺得我對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市場未來十年充滿了期待,我認為第一個階段是表面的這一層,第一個階段已經告一段落。第二個段落更好的風景還在後面,還不在我們各位的桌子上,還是僅僅在很多人的腦海里,比如農村互聯網,真正冒出來的企業只有幾家,未來十年,應該是成千上萬家這樣的公司會興起。

我覺得在中國,這樣創新的動力還是非常強大,而且我們的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這短時間的低迷,短時間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發展對創業是個大好的機會,對投資也是一個大好的機會。

最後,再次祝福GGV 15周歲,我們希望GGV再過15年以後像今天一樣強大,謝謝。

編輯:胡軍華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027

異化與抉擇,互聯網金融浪潮洗禮了融擔公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15/153272.shtml

導讀 : 互金是中國金融的新業態,它要往普惠的方向發展,既需要看不見的手,也需要看得見的手。

亞當·斯密說,追逐個人私利有助於實現公共福祉。互聯網金融的標簽之一是普惠金融,大意是平等而有效地讓社會中每個人都享受金融服務。國內這麽多人做互聯網金融(以下簡稱“互金”)、做P2P,估摸最初的動機不是啥公共福祉,大抵是個人私利。弟兄們看銀行躺著賺錢眼兒熱,都想脫了躺下來舒舒服服地Make money。對於民間的市場主體來說,互金確實是個好機會,可以繞開金融資源壟斷和行政牌照,去做些跟金融沾邊兒的事。弟兄們也上上皇帝的龍床。

“緡蠻黃鳥,知其所止”;有時候,人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卻不知道自己定位,常常越過自己的邊界。少數個體的利益最大化,公共福祉則會相對弱化。互金是中國金融的新業態,它要往普惠的方向發展,既需要看不見的手,也需要看得見的手,在試錯和矯正中前行。

互金的參與者都有其本來面貌,他們又在互金浪潮中重塑自己的新面貌。這個過程既有革除舊弊的陣痛,也有擁抱新生的歡喜,還有面臨邊界與利益時,抉擇的痛苦和驚險一躍的瘋狂。

拿J來說吧,它是家融擔公司。互金生態鏈中的一環。不同於市場上的民營擔保公司,J可是有市金融工作局頒發的牌照的。牌照被高高地掛在公司的大門口,像是賈府門前的大石獅子。牌照雖然不是國家信用背書,但卻是很好的銷售道具。每當貸款顧問談客戶不順利的時候,手往大門口一指,說,東四十條這地界兒您掃聽掃聽,俺家是有牌照的,倍兒正規,保證給您最低點位。這招兒一般都挺管用,客戶乖乖就範。

引薦業務很低端,辛苦錢不好掙

既然是融擔公司,擔保業務應該是J的主要利潤來源吧。其實不是,引薦業務占整體業務的大頭兒。少的時候四成,多的時候六成。啥叫“引薦”呢,說白了就是銀行中介,幫著銀行找借款客戶,做抵押消費貸、抵押經營貸等等。J從中收服務費,不低於貸款總額的1%都能做,一般收1.5到2個點。這費率在行業中算是比較高的。沒牌照的擔保公司、投資咨詢公司也能做這塊業務,他們收的比較低,最低有0.5個點就做的。這塊市場魚龍混雜,競爭也挺激烈的,你低他比你還低,你沒節操他比你還沒節操。J的小名兒叫非銀金機(非銀行金融機構)啊,它基本不降低收費標準,咱拼的是服務品質,不能跌份兒。

這塊業務的風控主要在銀行,J只不過是銀行的線下渠道,吃這碗飯靠的是嘴兒勤,腿兒勤,拼的是體力和耐力。天兒不好、路遠交通不便,照樣得去拜訪客戶。電話陌拜也是找客戶的方式。一天得打好幾百個電話,大部分被拒,還是要打下一個,萬一成了呢,來個500萬的大單子,有6000塊的提成呢。悲催的是,銷售大神們不是靠辛苦錢兒變富的,關系和資源才是他們的第一生產力。如果你跟銀行的關系鐵磁,就能輕松拿到很多單子。本來客戶直接去銀行就能申請貸款,之所以存在銀行中介這一環節,大抵是圈兒里的人跟圈兒外的人勾結,一塊兒從借款人身上找點兒錢。這圈兒外的人能是一般人嗎,你懂的。有陣子媒體報道了這事,J風聲鶴唳,公關總監Mary趕緊叮囑前臺的妹子,說,眼睛給我擦亮,發現疑似記者暗訪,立馬上報,不得延誤!

互金的崛起不正是因為傳統金融機構的效率低下,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低麽?

“09年房地產火的時候,每個月做好幾千單。我曾給一個有140套房的人做貸款,抵了融,融了抵。這兩年房地產下行,一線城市也受到沖擊,宏觀經濟也不好,借款需求和銀行敞口都在降低。”J的業務總監Helen說。

大環境不好,再加上引薦類業務利潤低,光靠這塊業務活著,撐不死餓不著,別說有房有車、大富大貴了,遇上個坑死寶寶的房地產、信貸政策出臺,連公司經營都不好說啊。好在P2P及時出現,給了J一條奔小康的路。

擔保正業停滯,出險非常鬧心

再說說J的正業。J在2012年拿到了融擔的牌照,做了一手房擔保和加成擔保,幾大行的在保余額10多億。但是,這塊業務處於減弱,甚至接近停滯的狀態。為啥呢?因為J跟合作銀行的擔保期限快到期了。雖然和銀行的續保正在接洽,但是在準入方面,央行的規定嚴格了。各大銀行對民營融擔公司的資金實力、風險控制、經營狀況、業務類型和業務方向有十分嚴苛的考量,不太好進啊。

鬧心的是,擔保這塊業務由於當初倉促上馬,風控做得不完善,代償率、逾期率都不理想。整得Helen每天提心吊膽的,生怕客戶還不上錢。這幾天霧霾壓京城,陽光進不來,汙濁的空氣出不去,趕上個客戶逾期了,急得Helen鼻翼邊上起了個大膿包。

除了一手房、加成擔保,牌照上允許開展的其他業務,像是票據承兌擔保、貿易融資擔保、項目融資擔保、信用證擔保,以及債券擔保、訴訟保全擔保、投標擔保、預付款擔保、工程履約擔保、尾付款如約償付擔保等——J都沒開展。不是不想掙錢,還是和銀行對融擔的血統考量有關系。草根攀高枝兒,不容易啊。

違規做委貸,利潤高欲罷不能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開發了借款需求,推薦給銀行只能賺產業鏈下遊的錢,J心里不得勁兒。於是,J幹起了委托貸款業務。以不動產融資的形式,民間資本通過J,實現了借與貸。

J越界了。從融擔變成“影子BJnk”,成為信用中介,用資金池來運作,賺取息差。

J的委貸業務主要是過橋和短期拆借,月息兩分五,年化利率30%。月息2%~2.5%,是民間借貸的普遍利率。當然,還有更高的。J沒有整得太離譜,堪稱業界良心。

2010年,銀監會、發改委、央行等政府部門制定的《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其第三章第二十一條規定了融資性擔保公司不得從事下列活動:1、吸收存款;2、發放貸款;3、受托發放貸款;4、受托投資;5、監管部門規定不得從事的其他活動。

“這不是違規嗎?”Young是J的Boss,他經常以滄州味兒的口音說這句話。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百十號人,好吃要喝。為了生存,為了盈利,違規也得做啊。所以,他的下半句往往是,“做吧,下不為例。”

最後一回只是YY,永遠有下一回。資本永不眠,逐利無止境。

J的痛點,到底有多痛?

既可以攬牌照內活兒,也可以掛羊頭賣狗肉,幹牌照外的活兒。J可謂左右逢源。實際上,J是有發展痛點的。

首先是天花板。《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的第四章第二十八條規定:融資性擔保公司的融資性擔保責任余額不得超過其凈資產的10倍。也就是10倍杠桿。J的註冊資本2個億,頂多能做20億的業務。20億是J的天花板,現在各項業務加起來快20億了。不突破天花板,只能眼睜睜看著好業務不能做。

其次,地域性。目前,J的牌照只在京城地區管用,做不了外地的業務。如果要做外地業務,根據《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的第二章第十三條規定:融資性擔保公司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分支機構的,應當征得該融資性擔保公司所在地監管部門同意,並經擬設立分支機構所在地監管部門審查批準。J的手沒那麽長,關系網覆蓋不了那麽廣大的區域,不想再費時費力費錢跑牌照了。

最後是“資金池”。“困擾我們這類公司發展的一個核心要素就是資金池問題:到底該怎們管理我們的資金池?項目少,錢多,承擔用錢成本;項目多,錢預備得不夠,現找來不及。”Helen說。

牌照內的業務要承擔政策風險、監管風險,與其通過增資、申請、再擔保的方式在牌照上做文章,不如踏踏實實做委貸業務,利潤高,風險還可控。可是,到底怎麽玩兒“資金池”呢?

互金崛起,帶來轉機

2013年,互金元年,P2P強勢崛起,給了J一個支點,它可以利用P2P,盤活全局了。

首先是委貸業務。“公司不需要準備那麽多錢預備著,承擔資金成本。有了新業務,線上發起,進行融資就可以了。” Helen說。

J與眾多不動產融資偏好的P2P平臺合作,把線下的過橋、短拆標的推到線上,年化利率12~15%。

今年雙11,J降低了墊資贖樓的利息,月息2分。然後在線上跟天貓、京東對飈——“雙11不剁手,換房置業最靠譜,利息大優惠,錯過後悔一輩子!”

J在全國範圍內註冊了資產管理公司,獲取更多不動產融資需求,突破了地域性的限制,把風險也分散了。

再就是,J運用融擔這塊金字招牌,為P2P平臺的標的作擔保,起到增信的作用。通過這樣運作,規避了天花板的瓶頸。彼時P2P處於野蠻生長的狀態,J為消費金融、小貸公司、供應鏈金融等很多類型的標的進行擔保,把杠桿盡量放大。

“風控是J的核心技術,我們要做P2P的入口級企業。投資者看到J擔保的標,就放心大膽地投吧!” Young如此標榜。

J異化為P2P的資產入口、債權中介

國內不少P2P公司采用O2O的模式來運作,線下獲取資產、風控,線上融錢、交易。而線下業務會增加P2P的運營成本,采取與融擔、小貸、保理、融資租賃等公司的合作,獲取優質標的,是比較好的線下資產開拓方式。

中國不缺有錢人,龐大的居民儲蓄、從股市、房市撤出來的錢、中產階層的投資需求,都需要一個端口進行釋放,無論是線上營銷,還是線下營銷,理財客戶總歸是有的。

反觀資產端,經濟下行,實體經濟萎靡,優質資產、債權才是香餑餑。誰能獲取優質資產,誰就掌握P2P發展的命門。

“線下離市場最近,發現客戶的借款需求,由下至上進行風控,開發新產品,再匹配不同的融資渠道和平臺。J要做P2P的資產、風控入口。”Helen說。

押寶互金,通吃產業鏈

念書的時候,Young在未名湖畔暢想未來;從政當處長了,Young在紅旗下遙望未來;下海經商了,Young在金融邊緣期待未來;互金大潮來了,Young終於真真切切地把握住了未來。

互金是條大金鏈子,它能把牌照、O2O、數據、客戶資源、風控經驗、信貸技術貫穿起來,打通金融的任督二脈,深入金融的核心地帶,直搗金融的高附加值利潤。

近一兩年,Young密集參加了好多關於互金的峰會、論壇,與傳統金融機構、互金圈、資本圈、媒體界的大佬們在臺上扯正確的廢話。他要趁著社會各界對互金莫衷一是,霧里看花,搶占話語權的高地,導演互金的潮流。順便增加曝光,打打自個兒和公司的知名度。他不斷向業界洗腦性傳播——風控牛叉、P2P擔保第一家——的概念。

外邊打廣告,家里忙改造。他要求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要有互金思維,行為要像互聯網公司的扁平化,扯淡寫文章多用網絡熱詞。總之,從肉體到靈魂,都要全盤互聯網化和互金化。J的團隊是一個很老、很舊的團隊,除了待遇,其他地方都很像國企。互聯網思維最起碼是年輕與創新的。改造這樣一支團隊,讓它迅速跟上互金時代的步伐,難度相當大。Young深知此點,他一狠心砍掉了一批在公司幹了六七年、老得走不動的老員工,引進了一批互聯網和互金公司的精英高管。通過大換血,他要把團隊改造成互金界的一股新勢力!

當然,最緊迫的是進行互金產業布局。給P2P平臺作擔保,還是給別人做嫁衣。刀把子掌握在別人手里。J掌握大數據風控技術、線下資產風控技術,又在投融資兩端有大量客戶積累,幹嘛不自己做P2P平臺呢?Young收購了兩家P2P平臺,一家做純信用的小額信貸,另一家做房和車的抵押貸。這樣就把自家開發的標推向了J系的平臺,資本在J的系統形成閉環循環。他還籌劃投資一家供應鏈金融平臺,為產業鏈的核心企業做應收賬款融資,這項業務可以把牌照用到極致,而且這塊業務競爭不充分,比較“藍”。

財富拼圖漸趨完整,互金圖景愈發美好。Young的詩興大發,作了一首打油詩:

十年磨大刀,

趕上互金潮。

劈波又斬浪,

看它快不快。

公關總監Mary把這首詩裝裱起來,掛在牌照邊上。有記者過來采訪,她指著公司門口懸掛的詩,對記者說,Young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他一定會成為BAT那樣的互金巨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35

消費升級浪潮下,消費品的新機會在哪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16/153293.shtml

導讀 : 消費升級,它所帶來的最大福利在於產生了一些消費者願意為之買單的新的“認知元素”,從而可以重構原來消費者心中的品類框架,使一些品類有了價值重塑的可能。

文/青山資本 孔萌

聊消費升級,繞不開消費品的升級。

做消費品,品類是關鍵。

什麽是好品類?

高毛利?必需消費品?品牌集中度低?健康快樂美?易傳播?智能化?……

暫且拋開各種概念,先看基本的商業邏輯。

“((客單價×毛利率-履約成本)×複購次數--新客獲取成本)×付費用戶量”,這是一把粗略估算盈利的尺子。不論做品牌還是做平臺,不論是做快消品還是耐用消費品,賺錢才是真。在燒腦各種概念之前,不妨先拿這把尺子測一測市場空間,估一估階段發展速度和節奏。若是這個品類市場太小或者成長太慢,可能就不會是一個適合勾搭資本的生意。

例如,一些團隊創業做2C的鮮花垂直電商:廣譜需求,單價和毛利率不錯,鮮花符合“美”的消費趨勢,且天然自帶傳播基因,市場基本無品牌。那麽這是一個好品類麽?

其實,只要對照下那把尺子就會發現,用戶生命周期內的“複購次數”太低了——當前絕大多數的個人鮮花消費都是發生在情人節、七夕等少數節日。因此,如果無法有效提升用戶的複購頻次,或者在業務橫向縱向上做一些擴展,那麽這個模式終將難以持續。

回到主題,對於消費品,消費升級到底帶來了什麽新機會?

我們再回顧下品類的概念。按照AC尼爾森調查公司的定義,品類("category")即“確定什麽產品組成小組和類別,與消費者的感知有關,應基於對消費者需求驅動和購買行為的理解”。

人類大腦在面對千千萬萬的信息時,習慣於把相似的東西歸類,並只能記住其中非常有限的品牌。形象的說,品類就是用戶頭腦里一個又一個儲藏認知概念的格子,我們在看到某個事物的剎那間,就會自動把它歸類到頭腦里存放相應概念的格子里。例如,提到“化妝品”這個概念,我們頭腦里就會閃出“面膜”、“眼霜”、“護手霜”等很多子概念,而在“面膜”概念格子中又會出現“貼片式、水洗式、膏泥狀”等進一步細化的子概念格子……歸類,是人類大腦認知世界的基本方式。

而對於消費升級,它所帶來的最大福利在於產生了一些消費者願意為之買單的新的“認知元素”,從而可以重構原來消費者心中的品類框架,使一些品類有了價值重塑的可能。

舉個例子,“馬克杯”。在天貓商城類目列表下,這是一個位於“廚房/餐飲用具-杯子/水杯-馬克杯”下的孫品類。在這樣的認知框架下,一個馬克杯在消費者心中就只值10~20元錢。然而,若我們給杯子印上某經典動漫IP形象作為二次元衍生品販售?或者打包進例如“最值得收藏的MUJI風居家神器”購物推薦主題?我們會發現,此時這個杯子可以賣出高的多的價格。此時,消費者買的不再是杯子,而是某種新的“認知元素”。用戶所買單的,可能是基本功能需求之上的東西,甚至是某種新的情感或價值認同。而當消費者心中原先的品類框架被打破時,重新定價、更高複購頻度等即成為可能。

更準確的說,這種需求側的品類認知重構,可能是這些相對輕決策、複雜度不太高的一些快消品品類新機會的主要驅動力。專業化、垂直人群化、場景化、個性化是必然趨勢。

而對於相對重決策、複雜度較高的品類,驅動力將主要來自於供給側成熟和進步。例如,海淘的興起,其實是源於國內外母嬰商品的價差和國內的食品安全問題。由於涉及到兒童健康和安全,這個消費決策會是相對較重的。而根據“國內空白-國外引進-國內仿制-國內原創”普適的產業發展規律,現在的海淘熱門品類一定會慢慢轉移到由國內廠商供給。當國內供給側發展成熟時,目前海淘火爆的母嬰、化妝品、保健品等領域一定會誕生出偉大的國產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58

3D打印浪潮兩年考:行業瓶頸仍難攻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051.html

3D打印浪潮兩年考:行業瓶頸仍難攻克

一財網 王娟娟 2016-01-17 19:00:00

雖然前景豐滿,但現實依然骨感。國內市場的3D打印不但起步較晚、整體產業生產方式粗放、體量較小,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且面臨著耗材短缺、成本高昂的問題,難以實現規模化量產的窘境

3D(3Dprinting)打印作為在國內興起較早的創新概念,以“增材制造”的概念席卷A股已兩年有余,這一被號稱將會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從國外蔓延到國內,從傳統產業蔓延到資本市場,也為A股數十家概念公司帶來了一場概念與股價齊飛的狂歡。

雖然前景豐滿,但現實依然骨感。國內市場的3D打印不但起步較晚、整體產業生產方式粗放、體量較小,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且面臨著耗材短缺、成本高昂的問題,難以實現規模化量產的窘境。公開資料顯示,A股3D打印這一概念近兩年來也並未給相關概念公司帶來基本面帶來大的收益。

“目前A股涉足3D打印的上市公司多數尚處於研發階段,尚並未成過魔化成熟的工業產品面世,二級市場仍處於主題概念炒作階段。”一名熟悉3D打印投資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前景很豐滿

3D打印也稱為“增材制造”,是一種新興的快速成型技術,是借助三維數字模型設計,,使用激光燒結等各種工藝手段實現原料疊加成型一種制造方式,該方式是第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數字制造並在未來可能實現生物/仿生制造。

現代意義上的3D打印技術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誕生於美國,在國外已有20多年的發展歷程,但在國內尤其在A股市場受到資本重視,則只有兩年多。一位熟悉3D打印的人士指出,這一新技術與傳統制造業的最大區別在於產品成型的過程上,3D打印免去了傳統制造業複雜的過程,無需模具,一次成型,因此3D打印可以克服部分傳統制造上無法達成的設計,制作出更複雜的結構。

興業證券相關分析師預計,2016年全球打印市場規模將達到100億美元,市場規模將實現指數級增長,2018年達到130億美元,2020年則超過200億美元。

“我們預計未來3~5年國內3D打印迎來‘窗口’期,潛在市場需求巨大,3D打印產業應用前景廣闊,超越傳統,廣泛應用於工業制造、軍事、建築、醫療、汽車等領域。未來3D產業發展需要民用板塊、模具設計和軍工制造三架馬車來帶動。”興業證券相關分析師表示。根據Wohlers Associates統計,目前3D打印主要運用於消費電子、汽車工業兩大領域,占比達36%,同時也在往航空航天制造、醫療領域推廣。

《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發現,航天制造以及生物醫療被認為是未來工業3D打印運用最為廣泛的兩大領域。

“相對傳統制造技術,工業級的3D打印機在航空制造、生物醫療這種對成本不敏感、不需要大規模生產以及個性化定制的領域有較大優勢,預計未來將成為3D打印市場的主要來源。”中投證券分析師張鐳如是表示。

在豐滿的產業前景之下,A股市場資本炒作也緊隨其後,不僅如設備類的華工科技、華中數控、中海達等個股,耗材類的銀邦股份、宏昌電子以及技術類個股光韻達、大族激光等均獲得資金熱炒。

行業瓶頸難攻克

盡管前景豐滿,但經歷兩年多的熱炒,有賣方人士直言,國內涉足3D打印的企業雖多,但仍處於粗放生產設備的階段,缺少核心龍頭魚企業,更重要的是,國內3D打印企業由於生產效率、材料短缺、缺乏核心技術等問題,短期內恐無法實現批量化、規模化生產。

“目前,中國3D打印產業還處於初級階段,從整個產業角度來看,由於缺少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政府暫時缺少針對性的扶植措施,整體產業體量還較小;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業還處於粗放形式,各個環節對3D打印技術帶來的沖擊認識還不足,接受度較低。”西南證券對國內3D打印的不足分析稱,目前國內總的3D打印市場規模只有約為2億元(包含設備需求)。

除了國內產業起步晚、產業粗放外,與傳統產業相比,3D打印也有其最大的先天不足——無法商業化量產,這也是被業內詬病最多的一點。

在3D打印技術浪潮在國內興起之初,臺灣鴻海精密董事長郭臺銘就曾據此對媒體炮轟3D打印。他表示,3D打印技術無法大量生產用在商業用途,不具有商業價值。他以3D打印制造出的電話為例,說明電話可以制造出,但只能看,不能用,因此,3D打印商品不能加上電子組件,無法成為電子產品量產。

究其原因,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3D打印所使用的耗材非常有限。目前3D打印的耗材原料主要分為僅有石膏、無機粉料、光敏樹脂、塑料、陶瓷等10多種,且價格較為昂貴,金屬尤是。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國產3D設備對應的耗材短缺主要源自兩個原因:便宜的賺不到錢,廠家不願意生產,而貴的耗材現有技術跟不上,由於缺少政策扶持和補貼,廠家又不願意投入資金和人力成本去研發。

另一方面,3D打印機的價格十分高昂,大多桌面級的3D打印機售價都在2萬元人民幣左右,國內仿制品的價格在6000元左右,但質量卻難以保障。此外,3D打印在產品精度和生產時長等生產效率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成為阻礙量產的主要原因之一。

黑船科技的聯合創始人薛慧強認為,3D打印技術擅長的解決個性化、複雜化、高難度的生產技術,這恰恰是傳統制造業夢寐以求的,不過傳統制造業所擅長的批量化、規模化生產,則是3D打印的先天不足。也就是說,3D打印在實現設計和創意上具備所想即所得的優勢,但將模型變成商品,仍然要依賴傳統制造業批量化和規模化的特點。

“目前A股的3D打印公司,有核心技術並不多,多數都處在實驗研發階段,目前都沒有大規模成品面世。短期內,3D打印產業要真正實現從設計到量產的完整產業鏈還很難。”一名買方人士稱。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97

中企海外並購浪潮下 歐洲大型PE璞米資本內地“落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7769.html

4月25日,全球知名咨詢機構普華永道(PWC)發布《2015年和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市場回顧與前瞻》(下稱“報告”)表示,2015年全年大陸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為346宗,較上一年增長41%,交易金額達到551億美元,創下歷史紀錄。而在2016年一季度,中企海外並購繼續高歌猛進,交易數量為115宗,交易金額達到826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再創新高。

報告同時顯示,歐洲和美國等成熟市場仍然是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的最重要目的地,同時中國企業也越來越關註亞洲機會。在中企海外並購熱情只增不減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歐洲大型PE機構也將目光聚焦在中國身上。

日前,歐洲最大的PE之一、璞米資本(Permira)聯席執行合夥人、投資委員會主席Kurt Björklund,大中華區負責人曹宸綱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專訪。

據記者了解,璞米資本成立於1985年,總部設在倫敦,在全球共有14個辦公室,上海辦公室於日前成立。截至目前,公司已募集的基金總額超過250億歐元。過去30年,基金的年化凈內部收益率(Net IRR)為23%。2011年以來,璞米資本通過出售重要資產的方式,進行了120億歐元的分紅。

“我們進入中國,一方面是幫助西方資本在中國尋找機會,另一方面則是協助亞洲和中國企業實現全球化,如跨境並購和整合海外業務。最近中企海外並購十分火爆,我們協助中企對外投資的總額已經超出了協助西方資本進入中國的投資。”曹宸綱表示。

據曹宸綱介紹,璞米資本專註於消費、金融服務、工業、科技和醫療5大領域的投資,目前已投資的公司數量超過200家,知名案例包括德國奢侈品牌胡戈·波士(Hugo Boss),意大利奢侈品牌華倫天奴(Valentino),英國高街品牌馬丁靴(Dr.Martens), 在線教育公司文藝複興教育(Renaissance Learning)等。

“我們的投資方式是控股型投資,專註企業成長性。投資以行業主題為主導,尋找結構性的主題,尋找行業的龍頭企業。”Kurt Björklund表示,中國市場日漸成熟,對於歐洲PE機構的吸引力在不斷增加。

具體到公司選擇標準方面,曹宸綱表示,璞米資本作為長期投資者,對於商業模式和成長性都面臨不確定性的公司參與較少,甚少參與A輪B輪、甚至C輪的投資。

“我們更傾向於投資偏中後期,盈利能力穩定,規模較大,商業模式成熟的公司。通常來講,我們在一個項目會投入至少1-1.5億美金,資金規模偏大,所以一旦找到目標公司,我們就會建立較為長期的關系,投了之後希望幫助公司增值,”曹宸綱同時表示,投資時也會具體考慮當地的市場容量和法規環境,“比如有些高科技企業,外資的比例是有限制的,這些法律法規都是我們要遵守的”。

而Kurt Björklund則表示,在堅持成長型投資的基礎上,璞米資本更加偏好具有顛覆性的商業模式創新,同時具備細分領域市場的公司。“在投資科技類企業的時候,我們很喜歡數據應用密集(data-intensive)的公司,比如美國的ancestor.com,就是目前最大的線上家庭背景調查公司,他們花了幾十年來打造數據庫、品牌,市場份額還在不斷擴張,這對我們來說就很具有吸引力。”Kurt Björklund稱。

在項目退出方式上,曹宸綱告訴記者,璞米資本的退出方式以收購並購為主,IPO退出較少。但就行業整體而言,去年上市渠道堵塞對於部分VC和規模較小的成長型基金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在前期創業比較火熱的時候,創投圈確實存在很不理性和盲目投資的現象。中國私募行業的發展空間很大,也需不斷規範化和專業化。作為歐洲老牌的私募基金,璞米資本一直以來註重長線投資、著重投資行業中具有發展潛力的公司、並協助他們將業務發展到另一個高度。未來在中國的發展,我們也將與全球的投資戰略一致、耐心地選擇投資目標、為投資企業及我們的投資者帶來價值。”曹宸綱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54

消費電子風雲再起 從台北Computex展一窺趨勢浪潮

2016-06-27  TWM

今年展場三大亮點……Type-C新機潮、車聯網、電競結合虛擬實境 不僅相關供應鏈接單可期,投資人選股有眉目,台灣轉型也有了大方向。

「科學到了最後階段,就遇上了想像。」法國文豪雨果,在其著作中如此說道。

從美國拉斯維加斯CES到台北國際電腦展,一向都是科技與想像結合馳騁的舞台,今年台北展盛況依舊,五天吸引超過4萬人次參觀,全球科技精英齊聚台北,激盪創新火花。

今年Computex展分為世貿與南港兩大展區,共計一千六百家國內外廠商,超過五千個展覽攤位,帶出台灣產業未來三大方向:「商業解決方案」、「物聯網科技應用」、「電競結合虛擬實境(VR)」,本文由工作夥伴張中宜(一九八五年∼,政治大學財務管理所)、黃奕穎(一九八七年∼,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所)撰述,我修正定稿,請讀者一讀。

一、Type C介面具高度整合性,普及率跳升二○一四年四月USB開發者論壇發布USB三.一介面設計圖,公布全新Type-C介面,擁有正反插、影音傳輸、資料傳輸和充電功能,接口更加輕薄,符合消費性電子輕薄化趨勢。本次Computex展中,多家廠商推出的電子產品已納入Type-C接口,包括智慧型手機如hTC 10 、LG G5;筆電如Asus Zenbook3等。大廠紛紛採用Type-C接口,將加速提高滲透率,據工研院IEK預估,具Type-C規格的智慧型手機未來四年成長率可望高達七三.八%。

Type-C具高度整合性,除可支援10Gbps傳輸速率,亦相容電力傳輸的USB PD規範,最高可提供一百瓦的輸出功率,另外也能支援4K影音傳輸。而因為目前電子裝置僅少數具備Type-C接口,周邊設備多為其他類型接頭,故衍生出轉接頭、線材及擴充基座相關商機,本次Computex不乏Type-C轉接頭、隨身碟、分享器等。

台灣廠商包括創惟(六一○四)、嘉澤(三五三三)及正崴(二三九二)在Type-C均有深度著墨。

二、物聯網應用廣泛,車聯網受矚目今年Computex四大主軸之一為物聯網技術應用,位於世貿一館的物聯網技術應用展區有超過一百八十家廠商參展,聚焦安全應用、智慧居家與娛樂、車用電子等。

物聯網是透過感測器、GPS等感應設備,依協定規範,將物品與網路串接,進行資訊交換與智慧化管理。根據研調機構Gartner預測,物聯網裝置將由一五年的四十九億台成長至二○年的二百五十億台,而物聯網供應商所創造的營收預計每年將達三千零九十億美元,維持高度成長。

而車聯網應用更是物聯網中備受矚目的領域,藉由無線技術將車輛與外界裝置連結,架構中需要雲端系統進行資訊蒐集、處理及應用。本次展覽中,賓士(Benz)展出S-Class智慧車,其智慧駕駛輔助整合攝影機和雷達資訊,三百六十度偵測路況,能警示駕駛並自動煞車;台灣相關供應鏈包括中磊(五三八八)、明泰(三三八○)及啟碁(六二八五)等,提供無線傳輸技術、防撞雷達等產品。

三、新電競時代-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電競是全球目前最熱話題,各種國際電競比賽,不僅捧紅許多電競巨星,更造就當前一年八百六十億美元的總產值。

根據研調機構JPR預估,全球電競硬體總銷售額將從一六年的二百六十億美元增加至一八年的三百億美元;一場電競決賽,全球收看人次甚至超過NBA決賽觀看人次,且一五年全球電競參賽選手已超過一.二萬人,年增率超過七○%,顯示電競產業仍處於高度成長期。

虛擬實境(VR)則是市場目前討論度最高的新產品,結合電競跟VR更是今年Computex展一大亮點,從這次展場體驗虛擬實境的排隊人龍來看,VR帶給科技迷的高度期待不言可喻。除了現場感受虛擬實境的魅力外,因應其高階影音規格而生之VR-Ready電腦、顯示卡等周邊硬體,更是兵家必爭之地。

現場有hTC VIVE搭配微星、技嘉及Oculus VR結合華碩等動輒四至五萬甚至十萬元以上高階主機、筆電讓與會來賓體驗、試玩,觀察使用者與廠商互動發現,玩家更注重兩者結合後是否具備快速,且準確滿足其操控反饋的處理效能、更炫麗的視覺感官享受,甚至硬體附加智能設計,以協助玩家提升遊戲品質。

周邊硬體設備中最受矚目者當屬NVIDIA於六月下旬上市之最新一代VR-Ready顯示晶片(GTX-1080),廠商實測該晶片效能較前代大幅提升,將帶來更快更好的效能與感官享受,若依過去電競玩家總是願意花錢追逐效能,品牌忠誠度較一般PC使用者高來看,著墨電競已久的華碩(二三五七)、微星(二三七七)、技嘉(二三七六)、曜越(三五四○)等,可望在既有品牌優勢前提下繼續跟隨電競產業成長,值得關注。

電競概念股華碩、微星、技嘉、曜越,挾著既有品牌優勢,結合VR虛擬實境,搶攻玩家商機,股價後市可期。

撰文 / 呂宗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28

A股大股東質押高燒不退:“圈地”浪潮背後藏隱憂

昨日晚間,萬科A(000002.SZ)發布公告顯示,鉅盛華通過信用賬戶融資融券方式持有的萬科A約3735.7萬股無限流通A股劃回普通賬戶並通過質押式回購方式質押給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並已辦理完成股權質押登記手續。

公告顯示,截至2016年7月12日,鉅盛華通過普通證券賬戶直接持有公司股份926070472股,占公司總股本的8.39%,累計質押股數為926070462股,占公司總股本的8.39%。至此,鉅盛華已經將手中所有直接持有的萬科股權全數質押。

鉅盛華此次流通股權質押市值約為67.7億元,不論此舉背後的意義旨在控制權的爭奪亦或其他商業布局,《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A股市場資本運作高燒不退,大股東股權融資浪潮持續高漲。

大比例股權質押融資頻頻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今年6月單月滬深兩市共披露841起股權質押,質押股數合計286.61億股,參考總市值為3528.4億元。

據記者梳理,相當於每筆質押均3407.93萬股,合計每筆市值月4.19億元。而7月才剛剛過半,質押潮雖較6月稍稍降溫,但已披露的股權質押也已達到231起,質押股數合計89.7億股,合計市值約1120.9億元。

對於頻繁發生的大舉質押,市場有聲音質疑是否存在套現可能。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認為,質押並不能與套現劃等號。“企業貸款是以企業固定資產作為抵押的貸款,而股權質押是以大股東的股權做質押。大股東賣股權才是套現的,而質押反而存在股東長期持有股權的可能。”

值得註意的是,本月將手中股權高比例質押的上市公司股東並不在少數。7月8日,ST*魯豐第一大股東於榮強分別將持有2471萬股流通股及2億3千萬股限售流通股質押給山東宏橋新型材料公司,共質押2.5471億股,合市值約9.75億元。此次質押占於榮強個人持股的約71%,占ST*魯豐總股本的25.1%。

同一日,大洋機電(002249.SZ)董事長、董事、同時也是第一大股東魯楚平亦將手中2億7千萬股票質押給中國銀行,合市值約32.3億元,占魯楚平個人持股35.76%,占公司總股本11.4%。

孫建波高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上市公司可質押的資產有很多種, 股權質押受到歡迎正是因為其他類型的資產原來越面臨體制的風險,融資存在難度。“比如房地產雖然現在價格較高,但可能存在賣不掉的情況,而股市的指數處於低位,風險不算太高,質押較容易被接受。同時股權質押是一種相對較為快捷的質押方式,股票的利率不高,較一般抵押貸款也相對靈活。”其對記者表示。

國金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李立峰對記者表示,資本市場不斷發展的同時也不斷豐富了融資工具,融資渠道呈多元化,股權質押是資本市場股東眾多的融資方式之一。李立峰稱,現在實體經濟資金面相對緊張,企業對現金確實存在一定需求。

眾股東齊出手

記者還註意到,在股東質押潮中,除去大比例質押所持股以外,也不乏上市公司股東集體“典當”的情況。據7月8日公告顯示,加加食品(002650.SZ)前三大個人股東將股權質押給方正證券,合計質押6125萬股,合計約4.55億元,占三人總持股的22.6%,占公司總股本5.3%。值得註意的是,截止當日公告,其第一大股東湖南卓越投資有限公司共計質押公司股份2.16億股,占其所持有公司股份的99.75%,即公司超過24%股權處於質押狀態。

景峰醫藥(000908.SZ)的前四大個人股東也齊齊出手,7月12日公告顯示,四人共質押8485.5萬股,占總股本的約9.65%。

孫建波認為,一般股權質押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公司有融資需求,由大股東出面質押股權;二是股東本身有其他的投資需求需要資金。

李立峰表示,股權質押也是杠桿的表現之一,在市場平穩時股權質押是非常必要的融資工具,能夠支持實體的發展,但同時也會埋下一定風險,一旦市場出現過快過激的下跌會出現流動性風險。“其實市場不需要過多恐慌,這是個加速的過程,市場在出現快速下跌時需註意是否觸發股權質押的平倉線”,李立峰告訴記者:“主要還是防範流動性危機帶來的系統性的風險,而市場平穩的時候並不需要過分擔心股權質押的流動性問題。”

“股權質押的融資根據公司業績等情況存在一定折扣,一般在三到五折左右。現在指數點位較低,出現股價腰斬導致清盤的概率相對較小。同時,兩融業務量下降,證券公司的資金相較充裕,增加股權質押業務也屬正常。”孫建波對記者稱。

記者註意到,在7月231次股權質押中,僅僅107起對外披露了質押股份類型,尚未過半。披露的質押類型中,46起為限售流通股,9起包含限售流通及普通流通股。雖市場較年初趨於穩定,然而限售股仍存在遇到大幅波動無法及時拋出的風險。花無百日紅,股市是否會能保持眼下相對風平浪靜的格局,值得玩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34

要追趕美國軟實力?國內軟件企業掀起CMMI認證浪潮

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認證,被譽為軟件企業的一張王牌,用於評估和證明軟件供應商的能力。

該模型自在美國問世25年以來,先後被歐美的大型信息技術企業采納,已成為軟件開發過程改進與評估的工業標準。

目前,國內也正在掀起一股CMMI認證的潮流,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這波浪潮中。

全球軟件市場入場券的CMMI

CMMI的前身是CMM,即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是由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軟件工程研究所(SEI)為美國聯邦政府評估軟件供應商能力而建立的模型。

1991年CMM 1.0 版正式推出,經過幾年推廣與大量企業的實踐及反饋以後,SEI於1994年推出了CMM的升級優化版——CMMI。

CMM一推出不久,便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得到了廣泛應用。業內普遍認為,CMM能夠幫助軟件企業改進和優化管理,提高軟件開發水平和效率,同時能夠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實現軟件開發工程化。

此前,有業內人士稱,印度的軟件產業之所以發達,與導入CMM認證密不可分。

而在中國,軟件行業的發展也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早在2000年7月,國務院就印發了《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內容涉及軟件企業的投融資、進出口、人才政策等,為軟件產業的發展提供一個適宜的環境。

CMM推出後,中國軟件企業也迅速瞄準了這一模型。根據華為網站上的信息,2001年,華為公司印度所成為中國公司中第一個獲得CMM四級國際認證的軟件研究開發機構。

中國企業紛紛加入認證浪潮

時至今日,已經十五六年過去,越來越多重視軟件工程過程管理與改進的企業,正在加入CMMI國際認證浪潮中來。

總部位於中國“帆船之都”的青島鼎商動力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這浪潮中的一員。鼎商動力成立於2011年,是一家互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主要針對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提供軟件技術開發與硬件研發相結合的行業解決方案,推動企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

今年7月,鼎商動力在新三板正式掛牌公開交易,成為青島市首家掛牌新三板互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日前,鼎商動力就通過了CMMI三級國際認證,成為青島高新區首家獲此認證的企業。

鼎商動力的一位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公司業務快速發展,推進的軟件開發項目越來越多,逐漸認識到實施CMMI國際認證有助於進一步提高公司的項目管理能力,使項目管理過程中各方面實現標準化,為客戶提供更為優質的服務。

他補充道,申請認證過程持續了一年之久。在這一年中,公司組織建立了標準過程體系文件,各項目組執行和實施標準過程也受到嚴格的監督。公司的組織標準過程文檔和參評項目,最終被認定全部符合CMMI三級要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311

浪潮思科合資公司獲批

據山東省商務廳微博消息, 日前, 浪潮集團與美國思科公司合資設立的浪潮思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合資公司”)已經獲批, 雙方投資總額2.8億美元. 

早在2015年9月, 浪潮與思科在第八屆中美互聯網論壇上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思科董事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出席,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見證了此次簽約. 

去年6月份, 錢伯斯曾攜思科CEO羅卓克(Chuck Robbins)拜訪中方政府高層, 並與國家發改委簽署合作備忘錄, 思科隨後宣布了一項100億美元的總投資計劃, 和浪潮成立合資公司包括在上述計劃之內. 

浪潮方面曾表示, 思科此次針對合資公司的投資, 是其宣布的在華投資100億美元承諾的開始. 

從雙方透露的信息來看, 這是一次雙方互有需求的合作. 通過和思科合作, 浪潮將具備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能力, 同時, 也有利於其雲服務戰略落地. "我們做數據中心需要服務器、存儲和網絡, 現在就缺網絡, 所以希望在這方面補齊短板. ”孫丕恕表示. 

而對於思科而言, 同樣也存在和浪潮的合作需求. "受自主可控政策影響, 思科在國內網絡市場業績大幅下滑, 失去了霸主地位. 而中國在全球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思科無法放棄, 勢必要找到一種方式來滿足自主可控的要求, 與浪潮成立合資公司就是一種選擇.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分析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自主可控和國產化浪潮中, 思科急需一個"本土化”身份. 錢伯斯此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由於受到政策環境影響, 思科在中國的訂單減少了20%. 

據浪潮此前披露, 浪潮將在合資公司中占股51%, 思科占股49%. 而山東省商務廳信息顯示, 合資公司將主要從事信息技術和通訊領域的技術開發、咨詢服務及計算機軟硬件的開發、銷售. 

前述分析師向記者表示, 合資公司未來將主要在網絡和服務器市場產生影響, 並可能在一些領域取得突破, 例如政府和金融領域, 不過想要打破現有競爭格局, 對合資雙方都是極大的挑戰, "受限於華為、新華三的強有力競爭, 合資公司也很難撼動網絡市場格局, 而在服務器領域, 由於主要服務器廠商均一定程度具備了網絡能力, 其也很難撼動其他廠商的位置.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459

抓住移動互聯網之後的下一波浪潮:風投正在廣撒網撈大魚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25/159426.shtml

抓住移動互聯網之後的下一波浪潮:風投正在廣撒網撈大魚
華爾街日報 華爾街日報

抓住移動互聯網之後的下一波浪潮:風投正在廣撒網撈大魚

“為了找到‘明日之星’,很多人開始投資許多自己並不了解的東西。”

導語: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絡版今天撰文稱,由於智能手機引發的移動互聯網浪潮已經接近尾聲,而新一輪科技趨勢的來源尚不明了,所以風險投資家紛紛開始分散投資,希望能夠抓住“明日之星”。

以下為文章全文:

風險投資家總是在尋找未來的重大趨勢。最近,他們又開始爭相物色“明日之星”了。

現在距離智能手機掀起的創業淘金熱已經過去近10年,但矽谷投資者們仍未確定真正能像智能手機一樣催生大批創業公司、帶來巨額回報的新產品。

風險投資家正在各個趨勢並不明朗的科技領域下註,包括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甚至食品領域。

由於尋找“明日之星”的意願十分迫切,加之投資者手中持有大量現金,極易引發魯莽的投資。截至9月,風險投資公司今年以來已經累計融資340億美元——追評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Draper Fisher Jurvetson公司的風險投資家史蒂芬·尤爾韋松(Steve Jurvetson)表示,他的公司支持了農業、機器人、人工智能和航空航天等領域的企業。“在所有領域撒錢會損失巨額資金。”他說,“但最大的機會都在這些領域里面。”

自從1960年代以來,這一幕已經在矽谷多次上演。風險投資公司Accel Partners聯合創始人、老牌風險投資家阿瑟·帕特森(Arthur Patterson)表示,這種高潮與低谷交提的投資周期往往包括8年的增長和6年的回撤——有的人將這種周期稱作“帕特森周期”。

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出貨量年度變化比較

速度更快、價格更低的電腦芯片推動了科技創新周期的更叠,而利潤也從大型機轉向PC和智能手機,以及這些設備孕育的軟件產品。每到周期交替的時候,投資者的前景都是不確定的,而風險投資家的工作就是尋找技術變革趨勢,捕捉“明日之星”。

矽谷在1970年代進入蕭條,但1980年代的PC革命拯救了它,並催生了英特爾、蘋果和微軟等公司。到了1990年代,隨著PC增速放緩,風險投資家開始轉向風險更小、科技含量更低的領域,其中也包括零售業。

隨後,萬維網重新進入風險投資家的視野。1995至2000年間,風險投資總額近2000億美元,超過1000家公司上市,其中就包括亞馬遜和雅虎。

經過了.com泡沫的破滅,風險投資家基本都已撤離互聯網公司。有的在清潔能源和納米科技上展開了糟糕的投資,錯過了Facebook引領的社交網絡趨勢。還有的在蘋果iPhone 2007年引領的移動互聯網浪潮中姍姍來遲。

如今,資本正在大舉湧向風投行業,但這些基金的投資速度卻無法消化如此龐大的資金。根據道瓊斯風險資源的數據,創業公司今年前9個月獲得的投資同比下滑30%,至410億美元。

一些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都是智能手機時代的產物,包括專車服務Uber和聊天服務Snap。互聯網還孕育了Salesforce.com和Workday等一批雲計算巨頭的崛起。

用戶體驗谷歌頭戴式虛擬現實設備

如今,新推出的智能手機應用很少能吸引數億用戶——除了曇花一現的手機遊戲。而最優秀的雲計算企業也已經走向成熟。

癌癥測試軟件創業公司Color Genomics創始人埃拉德·吉爾(Elad Gil)表示,由於感受到了投資周期尾聲特有的寧靜,風險投資家感到坐立不安。

“為了找到‘明日之星’,很多人開始投資許多自己並不了解的東西。”他說。風險投資家手里握有大筆現金,他們認為有必要把錢花出去。

風投進入創業公司資金額度歷年變化

尤爾韋松表示,避免糟糕投資的方法之一,就是避開風險投資集中的項目。他的公司和其他風險投資企業在投資早期的清潔技術公司時都曾犯下這樣的錯誤。

Uber的爆炸式增長促使風險投資家爭相湧入應需服務領域,幾乎所有的應需服務應用都可以獲得融資。投資者以軟件公司的標準為這些企業估值,但他們的利潤率卻受到了勞動力和營銷成本的限制。很多企業都以失敗告終,還有一些仍然舉步維艱。

當Facebook收購Oculus VR後,虛擬現實紅遍全球。很多人認為,這將成為下一代計算平臺。但虛擬現實設備的銷量仍然遠低於高達數十億臺的智能手機。老牌遊戲開發商目前也只是在試水這一市場。

投資者還面臨另外一個棘手問題:大公司並沒有坐以待斃,相反,他們也利用手中的海量資金挽留新興技術領域的專家,避免其跳槽小公司。

美國風險投資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普通合夥人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引述了無人駕駛汽車的例子。蘋果、谷歌和Uber最近幾年招募了數百名機器人和汽車領域的專家,相當於切斷了創業公司的人才來源。“他們提供的待遇極其豐厚。”他說。

但迪克森和其他投資者仍然很樂觀。

“仍有火箭在生產,希望它們能夠升空。”風險投資公司Foundation Capital普通合夥人史蒂夫·瓦薩羅(Steve Vassallo)說。他表示,當今頗具潛力的技術都需要花費一段時間才能逐漸成型。“不只是買臺服務器,然後開發一款應用那麽簡單。”(書聿)

投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