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瘋狂的旺角黑夜──我們真的受夠了!

  想不到才踏入猴年第一天,香港便即迎來最黑暗,最狂暴,最混亂的一夜!簡直讓人義憤填膺,幾乎點燃起了全民怒火。這些所謂“本土派”的組織成員,已經越來越變本加厲,以維護無牌小販,及為新界東立法會補選候選人辦遊行作為藉口,乘機大舉號召群眾滋事,也乘機發洩一貫以來的仇警情緒,而這一次更清楚暴露其猙獰面目的是,竟連採訪記者也一併遭他們毆打攻擊!足以反映出這些人根本上已全無良知,恩將仇報──豈難道已忘了在佔中期間,大部份的傳媒記者,本來都是傾向站在他們這一邊,甚至也曾出力幫忙過他們揭發出如七警暗角打人等等的事件!

  更讓人感到可怒,兼可笑的是,那個“本土民主前線”召集人的黃台仰翌日在電台接受訪問時,居然還可完全指鹿為馬,厚顏無恥到聲稱當晚那些向警察投擲磚塊、硬物,以長棍木板毆打警察,縱火等的行為根本不算“暴力”,比起外國示威群眾的行為也“絕對”不算激烈……看來在他心目之中,只有真到了動刀動槍,又或出動汽油彈才算是暴力?又或者,嚴重到有警察被毆打至死才算暴力?真想問問,你們這些自命有學識、有理念的年輕大學生們(根據報道,被捕滋事份子中,有港大學生)書到底都唸到哪裏去了?為何竟可以說得出這種荒謬無恥的話來?還有,就是指責批評警員當晚向天鳴槍示警的舉動,是對在場人士構成危險云云。這簡直也是豈有此理!豈難道你們擲磚頭,放火的行為便不是對在場人士構成危險?我想,或j者只可這樣理解他們的思維,只因他們認為,警察根本算不上是人,只是狗吧?這裏,我不妨再作一假設,假設在一個人群滙集的地方,有一精神病患者持刀四處傷人,又或有悍匪胡亂殺人,請問當你作為警察,在趕到現場後,除了開槍,又有什麼方法可以及時制止即將發生的人命傷亡?看來,經過是次教訓,政府應開始為警方引入一種麻醉槍的裝備,如像漁護署職員對付不受控制,四處亂跑亂竄的野豬那樣。

  又,他否認他們這次的這種“不算激烈”的行動,均是經過事先策劃的,同時還拿出一貫的開脫藉口,指參與是次行動的,未必全是他們的組織成員。首先,我認為,事件演變成這場瘋狂的暴亂,究竟有無經過事先策劃,又或參與暴亂者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屬他們組織的成員,看來根本已說不上有太具實質意義上的主要分別,亦絲毫不能減輕他作為組織召集人,兼行動發起人應負的一定責任。所以我認為,這些話根本跟放屁也無太大分別。

  此外,透過電視畫面,我聽到他當晚手執“大聲公”,慷慨高聲向警察說:“如果你地要玩,我地香港人必定同你地玩到底!”(大意)實在又是荒謬,敢問你們這些“本土派”的成員們,幾時卻成為全香港人的代表了?可笑你們居然還敢以香港人自居,還聲聲說要維護香港本土種種利益!既然你們聲聲以“民主”作口號,試問你們又敢不敢真來個全民公投,看看到底有多少本土香港人是真的站在你們那邊?看看有多少本土香港人,會認同你們這種“革命”式的抗爭行動?我想,大多數的本土香港人只會如我那般,發出同樣的怒吼:夠了!我們實在已經受夠你們了!

  維護無牌熟食小販?聽起來真頗有點冠冕堂皇,你們若真有這份維護草根弱勢的心,當日為何又借故去群起發動為難旺角那些小巴司機,指責警方選擇性執法,不去向他們發告票?當日為何又要去搞什麼“鳩嗚”行動,為難那些商鋪的前線打工仔們?看來你們的道理,根本已薄弱、矛盾到連自己也哄騙不了,所以才只好選擇以暴力抗爭方式來掩飾一切吧。

  不要再詭辯了,這次事件已充份向全港市民反映出,你們已經徹底喪失了理智!而且,已經徹底玷污了“本土”兩字!


  是次,值得批評的還有泛民的何秀蘭,她居然還在泛民召開的,一致聲討暴亂的記者會中,在民主黨主席劉慧卿剛剛發表過絕不能接受這種暴力行動的言詞之後,再提出“這全是歸咎於特區政府歷來施加的行政暴力,累積民怨所致”(大意)的老論調!老天,這究竟算不算是陶才子常提及的“各打四十大板”的所謂“扮持平之論”?據其話意,罪魁禍首又是梁振英,是中央政府矣!假設有天,這些本土派成員真的四處放炸彈,殺人放火,釀成人命傷亡,豈不成我們又可把一切歸咎於此了?據此邏輯推衍,伊斯蘭國恐怖份子種種毫無人性的殘酷行徑,豈不成亦可先歸咎於歐美等國家對中東等地的伊斯蘭國家的不公平政策所致?如此說來,有天我若狂性大發,操起屠刀,四處胡亂砍人殺人,是否亦可把一切都歸咎於社會的種種不公平現象把我逼害至此?

  暴行就是暴行,錯就是錯!如政務司長林鄭所言,我們絕不應為這些暴徒犯下的錯誤和暴行安上任何藉口,否則只會是錯上加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157

全球將更慘?歐盟不夠好,引發保守派反撲 脫歐成功 都因為「受夠菁英了」

2016-07-04  TCW

英國脫歐帶來兩個問題:是否會掀骨牌效應?全球化與經濟整合是否將逆轉?答案將取決於歐盟這個產品的「供給」與「需求」,能否持續達成均衡而定。

從英國看全球

脫歐過關三大理由,早就蔓延各國歐盟的「需求」源自終止戰禍,也就是二戰之後,各國領袖與民眾深恐戰亂重演,經過演變各種組織,成為今日歐盟的起源。

六十多年後的今天,對戰禍的恐懼不再,入歐、脫歐皆以是否對自己有利為標準。如今不少國家民眾對歐盟好感度偏低,英、法、德等歐盟龍頭國家有一半民眾對歐盟沒有好感,顯示出各國對歐盟所能創造出來的「利益」,產生巨大分歧;英國脫歐後,法國等國家亦有呼聲要跟進,反映的正是對歐盟需求下滑的大時代背景。

時代改變,歐盟卻未與時俱進,更使其需求進一步下滑。歐盟這個「產品」號稱可整合歐洲各國,但實際使用後發現各國差異仍無法化解,英國就是最明顯例子。

沒福享,有難卻要擔!

歐豬五國爛帳,英國卻得幫忙收歐盟這個「產品」組成,近年來摻雜了一些「劣質品」,自認為優等生的英國因此不願與其為伍。歐盟前五大經濟體(德、法、英、義、西),英國最近三年平均成長率是其他四國平均的兩倍;從「歐豬四國」到希臘債務危機,最後皆由德國為首的富國出面收拾殘局。看在英國人眼裡,加入歐盟不是在消費享受,而是要「能者多勞」做善事,英國脫歐派認為,英國對歐盟的貢獻遠大於歐盟對英國的好處,就是源自於此。

其次,歐盟制定的法律凌駕在成員國法律之上,這些法律卻不是根據各成員國的民意來制定的。像歐盟決定坐牢的犯人也有投票權,包括英國在內的成員國並不認同。此外歐盟的官僚機構不斷擴大,這些官僚皆要靠各成員國的公民納稅養活,他們不是各成員國人民選出來的, 但他們制定的政策法令卻影響每一個人。一些英國民眾認為加入歐盟反而 自縛手腳,自然就有退出的呼聲。

此外,歐盟各種管 制也伴隨其官僚機構擴大而增加,它 的管制遍及生活各層面(詳見五十六頁表),例如小到香蕉太彎不能賣,小黃瓜要直的才可

銷售之類的管制,讓歐盟各國吃不消。智庫「開放歐洲」(Open Europe)統計,歐盟讓成員國負擔最重的前一百項管制,每年造成英國四百六十七億歐元的成本。

雖然無數專家表示英國脫歐將惹禍,但脫歐派主張的其中一種論點是:英國脫離歐盟,產業將不再受到歐盟的重重管制,其競爭力可望提升,這種論點並非全然沒有道理。

除了歐盟供給的品質下滑,近年來從英國到歐洲各國,對歐盟的需求也發生變化,這來自利益分配不均等。

反移民,不滿搶工作!

見其害不見其利,是脫歐最大盲點

此次英國公投,倫敦支持留歐的比率近六成。這和倫敦的結構有關三五%人口出生在海外,八分之一人口是穆斯林,今年五月六日倫敦還選出史上第一位穆斯林市長,倫敦吸引的多是高學歷、從事外向型服務業的工作者。

但出了倫敦,英國鄉村地區以藍領工人為主,這些地方的發展和倫敦差異極大,當地人民多從事內向型工作,對這些人來說,移民搶走他的工作,占據他的醫生預約,奪走他孩子的學校名額,他們對全球化只見其害不見其利,自然傾向脫歐。

英國脫歐是全球化面臨挑戰的縮影,但真正挑戰不在於全球化的利弊。

事實上近百年來各國發展軌跡,早已證明「開放即富,封閉即窮」這個道理。

就算英國今後全部斷絕對外貿易,將所有移民驅逐出境,英國鄉村人民的處境也只會變更糟,因為沒有移民創造財富,整體消費及投資下降,他們能銷售的產品與工作機會也變少了。

然而全球化帶來的利益是無形的,移民已現實存在,人們無法設想沒有他們時,自己財富會下降多少;卻很容易看到多了移民時,自己會遭遇什麼不便。有心人只要利用移民帶來的種種亂象,很容易就可說服一般人移民有弊無利。事實上英國脫歐派宣傳主軸,就是「留在歐盟,無法控制我們的邊界,更多移民將湧入」。無形的利益不敵現實的亂象,使一般民眾反全球化聲浪高漲,這不僅是英國,也是在各地皆有的現象。

反菁英,激起民粹反骨!

專家、企業主警告,越聽越反對但英國脫歐還有一更深層原因,那就是反菁英情緒。

在一些選民看來,不斷警告脫歐會出問題的,不都是那些公司老闆、首相高官、諾貝爾經濟學家嗎?脫歐帶來經濟衰退,受害最重的不正是這些菁英嗎?專家說要往東,我偏要往西,就如《金融時報》引述英國公投前夕電視辯論,脫歐派大將高夫(Michael Govc)的話:我認為,這個國家的人民對於專家的話已經聽夠了!」投下脫歐票來「教訓」這些專家,順便告訴他們誰才是主人,這就是一些英國脫歐派民眾的心理。

這種反體制、反菁英的情緒,不只出現在英國,法國、奧地利極右派政黨崛起,希臘與西班牙反撙節勢力高漲,在美國則是走極端路線的川普可能入主白宮。

同樣有無數專家菁英警告,這些人若當權將帶來危險,但他們卻深受民眾歡迎,同樣亦是這種反菁英情緒展現。英國脫歐公投後,川普就恭喜英國「重新奪回自己的國家」。

不過英國脫歐,畢竟是公投的結果。以民主方式決定重大政策,有何不對呢?《金融時報》經濟學家馬丁·沃夫(Martin Wolf)否定「不公投就是反民主」的論點,「早在脫歐公投前,英國就已是成功的民主國家。」在他看來,歐盟去留問題,「不應由全民公投決定,而應由議會決定。」他認為公投的危險在於助長民粹主義,「英國是否應留在歐盟是個(很複雜的)技術問題,」其中利弊絕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楚,在全民論辯過程中,正、反方往往會誇大甚至誤導,「我不相信選民在這種氣氛下會做出明智決定。」

從馬丁·沃夫的論點來看,現代社會已是專業分工,選民選出政客,委託他們在一段時間內管理國家,這是代議政治的精神。受委託的政客自然不一定能把國家管好,但若事先認定選民選出的專業政客無法勝任重大決策,那麼美容師、水電工、畫家等無數選民,是否能比專業政客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英國公投脫歐,除了顯示歐盟這個制度的「供需失調」,英國選民展現的反菁英情緒,以及直接訴諸公投的代價,都值得其他國家思索。

創始國德、法民眾’逾半對歐盟沒好感——會員國人民對歐盟喜好度歐盟香蕉太彎也管,讓英國人抓狂!

——歐盟管制項目

撰文者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44

受夠了朝九晚五,一起走進零工經濟時代吧!

相比朝九晚五的固定工作,最新調查顯示,“零工經濟”(gig economy)模式在當前大有更受歡迎之勢。

10月初,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的關於“零工經濟”的報告顯示,對當下許多求職者來說,朝九晚五的工作與每月固定工資,早已不再是唯一的選擇;自由職業者這一群體在不斷發展壯大。

統計結果顯示,目前,僅在美國和歐洲,就有約2000萬自由職業者。盡管“零工經濟”熱火朝天,但與之相關的爭議一直存在,這就導致官方的相關統計中,總是沒有正視這一改變以及這一群體帶來的影響。因此該報告致力於關註“零工經濟”群體並填補數據、資料缺口。

誰屬於“零工”群體?

麥肯錫此次報告樣本為8000名美國及歐洲的適齡工作者。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在美國及歐洲,從事自由職業者人口占20%~30%——“零工經濟”影響範圍超過了過去官方統計數據分析的結果。

針對“零工經濟”的利弊討論也一直存在。當下相比從事傳統形式的工作,更多人通過自由職業來組合自己的工作與對應收入,“零工經濟”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有挑戰與擔憂。支持者堅稱,自由職業使更多的勞動力得以參與到市場中來,這種形式提供了傳統工作所缺乏的靈活性,解除了一些阻礙和門檻;批評者則稱,雇主通過雇傭自由職業者來分擔風險,推卸責任。這些“臨時工”缺乏雇員保護及福利待遇,沒有最低工資或帶薪病假等保障。

事實上,相比於福利待遇的爭論,更關鍵的是對於這一群體的定義模糊不清,至今都還沒有公認的定義。在報告中,麥肯錫將“自由職業者”(independent workers)界定為“可選擇工作時間、有多個雇主,並且可以靈活切換工作、改變從事行業的工作者”。對於與雇主簽訂一年期以內臨時合同的,只要不是“永久臨時工”(即不斷續簽短期合同但實際工作等同於長期雇員者),也屬於這一範圍。不過,一些臨時工中介就尤其不希望被歸入“零工經濟”群體,他們雖然代替企業招募臨時工,但給出的是正式員工的待遇福利。

報告將自由職業者分為4個群體。自由職業收入為主要收入且是自主選擇成為“零工”的“積極零工”占30%;作為主要收入且出於生活需要而成為“零工”的“消極零工”占14%,這一部分人大多更希望能從事傳統工作;作為補充收入且自主選擇的“非正式零工”占40%;作為補充收入且出於生活需要的“財政緊張型零工”占16%。

選擇當“零工”是迫於無奈

報告稱,盡管大部分受訪者對自由職業的選擇表示滿意,但仍有約30%的人將從事自由職業看作是走投無路時的選擇,這就意味著在美國及歐洲有5000萬“零工”是因為生計所需而出現的。從財產狀況來看,貧困人口更有可能成為“零工”,並且大多是因為缺乏更好選擇。

盡管在官方統計中美國及英國的失業率已經分別下降至5%和4.9%,但失業及低收入水平的陰雲依然籠罩著這些國家的經濟。

另外,盡管Uber這一類的網上工作平臺的快速發展吸引了許多自由職業者,但報告數據顯示,只有6%的受訪者實際使用過這些平臺。

同時,“零工經濟”也不完全是年輕人的舞臺。報告顯示,在英國有39%的自由職業者年紀在55歲及以上,而在25~54歲之間的則占31%。瑞典和德國的情況與之類似。

麥肯錫研究中心負責人蘇珊·倫德分析道,自由職業這種靈活的形式非常適合年長者、年輕人以及有家人需要護理的群體。這些體量大且還在不斷增長的群體都希望在一定時間內工作,或是對朝九晚五的傳統形式不感興趣。

報告呼籲,隨著自由職業者群體的擴大,社會也必須要正視他們的發展和影響。英國首相特蕾莎·梅此前便要求對“零工經濟”下自由職業者的狀況予以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416

馬斯克開公司挖隧道 受夠堵車欲建地下3D軌交系統

埃隆·馬斯克的一生是在不斷創造和改變世界中度過的。

當他希望創造一種全新的在線支付方式時,於是有了PayPal;當他希望有一輛沒有汙染的汽車時,於是有了特斯拉;當他希望有一天能殖民火星時,於是有了SpaceX;當他希望旅行的速度能更快一些時,於是有了Hyperloop;當他希望人腦的計算速度能夠趕上計算機,於是有了Neuralink….

樓有多高 地就有多深

今天,當他抱怨洛杉磯的路面交通實在讓人難以忍受時,他宣布已經創辦了一家取名為“Boring”(“無聊”)的公司,從現在起,自己的工作就是:挖,挖,挖!挖隧道!從SpaceX的辦公桌底下開始挖,一直挖到105號公路距離洛杉磯機場僅5分鐘的地方。

馬斯克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全新的地下3D立體軌交系統,讓城市的空間無限延伸。也就是說,摩天大樓能造多高,立體隧道就能挖多深。馬斯克認為,充分發揮地下公共交通的潛能,可以大力緩解目前城市交通的擁堵難題。

在上周末一場TED的對話中,馬斯克首次曝光了“Boring Company”的具體內容,他還從技術上提出了降低立體隧道建設成本的方法。“理論上,這個立體隧道到底建多少層,是沒有限制的,想象空間可以無限大。”馬斯克說道,“既然城市地面交通擁堵的問題難以解決,我們為什麽不跳到一個新的空間里去尋求答案?”

馬斯克承認,建設這樣一套地下隧道系統的成本是驚人的,每一公里的建設成本是普通隧道的10倍,但是對Boring Company來說,已經有至少兩種解決方案能夠降低成本。

第一種是將隧道的直徑大幅縮小至僅12英尺(約3.6米)。傳統的隧道要考慮到緊急停車帶和疏散通道等問題,因此直徑大小在26英尺至28英尺。馬斯克表示,12英尺足以容納一塊承受汽車的電動“滑板”,汽車停靠在滑板上,進入地下通道後,滑板理論上能夠在軌道上無限速地前行。另一種方法是把挖隧道和築墻的步驟同時進行,這將能大幅提高效率。

不過目前並沒有人真的能夠評價這種立體地下交通是否可行。還有網友調侃馬斯克說:“是不是要挖挖挖,一直挖到中國去!”但是馬斯克做這件事的初衷也很簡單:“受夠了城市交通的擁堵!”

此前,針對緩解交通擁堵壓力,提升出行速度,馬斯克已經提出高速真空“膠囊”列車Hyperloop的設想。目前至少有兩家公司正在使用管道技術制造這種新型的交通工具。其中一家公司開發的是地面上的磁懸浮管道技術,另一家公司開發的是地下的真空管道技術。馬斯克表示,部分Hyperloop的技術也能夠用於Boring Company。“因為隧道原本就是設計成能夠抵抗大氣5至6倍壓力的,這遠比Hyperloop所需要的真空環境的壓力要大得多。”馬斯克說道。因此他相信,地下的Hyperloop技術對於某些隧道路段是非常理想的,比如從紐約到華盛頓的行駛路線。他同時表示,行駛距離理論上是沒有限制的。

真空管道中的“磁懸浮”

盡管Hyperloop成立兩年以來,兩家公司創始人都在全球範圍努力推廣這種“超現實”的技術,並且不斷在進行技術測試,但是真空列車的想法至今仍未實現。

超導領域的世界領軍人物、中國超導研究奠基人之一趙忠賢院士近期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針對高速交通展望的相關問題時風趣地指出:“那種抽真空的管子的確能夠最大限度減少阻力,但是我覺得這不叫‘交通’,我管他叫‘運貨’,誰樂意鉆到管子里去旅行呀!”

但這正是馬斯克的用意。他認為,自己創造的“膠囊列車”就是要給旅客創造一種“探險”般的經歷。“如果坐得很舒服,那和普通的交通工具就沒有區別了。”馬斯克曾經表示,“我們希望營造的是一種像太空探險一樣的經歷。你需要時刻保持緊張。”不過,Hyperloop也在考慮通過使用增強現實AR技術的窗戶,為人們提供旅行中的娛樂服務,緩解人們的緊張情緒。

上個月,研發馬斯克提出的磁懸浮管道技術的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HTT)公司CEO Dirk Ahlborn再次到訪中國,考察了上海、成都等地。早在去年,Ahlborn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認為中國的國土面積很大,非常適合Hyperloop的推廣,他一直希望將這項技術應用到中國市場,包括與鐵路交通部門展開合作。

Ahlborn還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道:“這種管道中的磁懸浮列車時速能達到每小時760英里的超音速,而且非常安全,就好像是裝在管道里的飛機。”Ahlborn強調,雖然這聽起來很科幻,但乘客不必害怕,因為高速列車的安全系數比飛機要高出10倍。

“飛機的原理是飛得越高,消耗的燃料就越少。這與管道磁懸浮列車的原理是一樣的。”Ahlborn解釋道,“HTT采用的是類似於目前磁懸浮列車的技術,但是把它裝進了抽成真空的管道里。”他還表示,5-10年,HTT的投資者就會看到回報。

雖然馬斯克的3D地下隧道可能是一件遙遙無期的事情。不過就像他所說的:“我只是希望人們在想到未來的時候,不至於太悲傷。”

在談到近期谷歌聯合創始人Larry Page曬出的自己駕駛Kitty Hawk公司研發的一款飛行車以及飛行交通工具的前景時,馬斯克不以為然,但他同時表示並不排斥。他說道:“如果空中滿是飛來飛去的汽車,會對空中航線造成很大影響,地下交通是針對擁堵問題的更好的解決方案。而且如果人們擡頭看到的是否飛來之物,會很沒有安全感。”

然而,Boring Company並沒有牽扯馬斯克太多的時間。他說自己只投入了2%-3%的精力,是很多員工用業余時間所做的項目。目前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特斯拉上。特斯拉當地時間本周三公布財報,馬斯克表示,Model 3正式上市的日期將會在今年7月不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90

難民衍生性侵暴力 歐人受夠

1 : GS(14)@2016-03-15 15:07:59

去年秋季,德國足球迷還在慕尼黑球場歡迎難民兒童,才短短六個月,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少選民轉向反移民政黨、政府紛紛向難民拉閘,對難民態度由「歡迎」變為「受夠了」。是歐洲人突然心硬?還是如夢初醒,驚覺現實根本無法合力解決這危機?越來越多歐洲人覺得,他們根本沒有責任去承受這個包袱;面對本國疲弱經濟、憂慮國家核心價值被侵蝕……很多人不禁問,「中東的戰火與非洲的貧困,究竟與我何干?」無可否認,六個月前3歲敍利亞男童艾蘭屍體沖上土耳其沙灘,獲得不少同情,德國總理默克爾對難民門戶大開,激發其他歐洲國家效法。但隨着一批又一批難民由中東和北非抵達,當中更夾雜了一些暴力的極端分子,加上法國巴黎恐襲、德國科隆大批婦女在大除夕夜遭性侵,無不令歐洲人民心轉向。雖然上周土耳其同意以接收非法移民換取增加資助,惟無助平息日趨高漲的反移民情緒,各歐洲執政黨難免要作出取捨。希臘作為不少難民前往歐洲的落腳點,總理齊普拉斯坦言「歐洲正面臨關鍵十字路口,承認極端右翼勢力「正確實威脅着歐洲」。就連默克爾都發現勢色不對,表明無意讓去年9月大批滯留匈牙利難民入境一幕重演,惟仍阻止不了執政基督教民主聯盟在前日州議會選舉的敗局。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15/1952964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9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