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舊文重貼:星空的遐想——「徐星」為什麼?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8eln.html
很多朋友問我,你為什麼叫「徐星」?你是不是不喜歡你的真名?唉,讓我怎麼說呢,父母起的名怎麼能有不喜歡之理?「徐星」之名實在是一個偶然,一個 不能再普通的出現。在95年第一次給《股市動態分析》寫文章之時,我還在政府機關單位工作,「股市」或「股票」在我的單位基本上還是「禁詞」之列,是歪門 邪道、不務正業之詞,於是在文章寫完就要發出去,詞窮字盡時,「徐星」這麼個怪怪的名字就填到了作者名一欄。從此就這麼叫了。

    這些年過去了,回想起來,當時偶然、下意識想到的「徐星」之名也有一定的必然。這當然不是我想借此成為「冉冉升起的明星」(有朋友這樣戲說)。我確實對皓 緲無垠的天空星辰有一種特殊的興趣和敬畏。小時候,我對夜空中的星星最好奇:為什麼它們總在夜晚高高掛在天空而不下來?它們從哪兒來,為什麼永遠都是那樣 動也不動然而又那麼好看?┈。誰的回答都不能讓我滿意。星星發光但不眩目,獨傲但不孤芳,可望但不可及。隨著年齡的增加,隨著對現代科學有關星空深奧研究 的瞭解,好奇好玩的感覺漸漸消淡,但星空那種深邃遠大、崇高莊嚴卻日益加深了我對它的敬畏。在我看來,一切科學和藝術,世界上的一切秘密都和星空有關。星 空便是最高意義的哲學。費爾巴哈就說過,理論是從注視天空開始的。偉大的莫扎特和貝多芬音樂的慢板樂章也正是注視星空、凝神默想的音樂,「打進我們心坎裡 的東西,必定來自天空」(貝多芬語)。

    股市投資亦然。我不相信對公司的價值的準確認識,對如波浪理論等的創建能夠是那些沒有天空般的胸襟、埋頭於追漲殺跌的人能夠悟出的。我還以為,股市投資有 三種境界:技術、藝術和哲學。對於初始介入的人來說僅僅是一門技術:一門認為可以通過對技巧或財務數據的分析學習就能夠贏得股市的技術。但結果大多是贏輸 對半的擲摋子遊戲,股市給人的是貪婪、恐懼和狡詐。對於那些股市上的成功人士而言,股市投資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把握市場脈搏及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妙市場 感覺藝術。而對於少數真正的投資大師而言,股市則是真正的哲學。造成股市投資差別的最終因素是做人的哲學、世界觀的哲學。一個人是什麼股市世界觀,也就決 定了他能達到什麼樣的投資境界,他能取得什麼樣的投資業績或能犯什麼樣的錯誤。巴菲特就說過,投資成功的最大因素不是別的,而是人的個性。所以股市的真諦 也許正是康德「星空律和心中道德律」的統一。例如,如果對股指走勢圖沒有美的感嘆和深深的敬畏感上的理解,那麼數出來的浪充其量也只是個虛幻的泡沫,被市 場所嘲弄。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莊子的這一格言正是凝望星空當然也是研究投資的最高哲學境界。誠然,她不能使人直接找出明天將要漲停的個股,但她能使人逐漸把股市投資變成成功和快樂的人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51

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三十二)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2141680
對投資人來說,投資中最致命的失敗不在於錯過了一家好企業或好股票,而在於持有了一家看似很優秀、但事實上已經悄然進入經營優勢的中後段、或者將進入成熟 期甚至即將步入衰退期的公司股票。公司步入優勢期的中後段的標誌並不會寫在財務報表上。當一家公司的利潤還在增長甚至高速增長的時候,這家公司的問題可能 已經出現並在積累了,股票市場是如此的敏感,在一家公司已經明顯顯露出這些徵兆前比如顯露在經營業績上時,其股價往往早已見頂並很早就步入了長期的漫漫熊 途了。

一家優秀的企業,是如何告別輝煌乃至走向衰落的呢? 為什麼很多公司的業績看似還在增長,但股價卻早早見頂長期陰跌?

在我看來,具有良好歷史業績的企業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因行業存在經營壁壘而享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另一類則是因為企業經營環節的卓越高效而形成的雖無競爭優勢,但屬經營優秀的企業。但不管哪類企業,其存在經營擴張的衝動,這也是股東的天然要求和壓力。

對 於前一類企業來說,競爭優勢的存在往往侷限於區域性或某特定產品領域。有兩種情況下企業的競爭優勢可能會出現問題。第一,在預感主業經營的擴張空間不大、 增長不快時,為了更快、更大的擴張,企業在積累了足夠的資金後向尚不具備競爭優勢或高效經營的領域投資,這必將給企業未來的經營帶來風險,降低公司未來的 整體資本回報率。目前A股中這類公司有相當數量,不一一例舉(這是公司戰略可能出現的問題)。如果原來具備競爭優勢的產品或主業繼續保持和增強優勢,那麼 問題尚不大,最可怕的是原來的主業的擴張空間已經不大而新領域的投資遭受競爭壓力,那麼公司的整體資產回報率將大幅下降而迅速走向衰敗。第二,迫於擴張壓 力或企業錯誤估計了本身競爭優勢,將原來區域性的競爭優勢向全局性的市場或產品領域擴張時,整體競爭優勢將不斷下降。很多百貨業的擴張而企業資產回報率下 降正是這種情況。此外,還有一種情況,如果行業形勢發生變化,比如市場規模出現高速增長或新的需求產生,那麼一些區域性的市場活某細分領域就出現空白,一 些新的競爭者就可能趁機而入並站穩腳跟。行業新的競爭結構就改變了,原來存在競爭優勢的消弱只是時間問題,企業即便經營業績還在增長,投資人的預期也將發 生大的改變,股價的溢價必將持續降低。

對於後一類企業來說,由於原本就不存在競爭優勢,只是企業在多個經營環節的效率領先於對手,但由於 取得了較好的經營業績而成為「行業榜樣」,競爭對手的模仿必將成風且並不困難,例如經營體制可以學習、複製,優秀的人才和技術可以挖過來或仿製來,管理質 量更是容易被效仿,……原來效率高的企業就如同賽場上暫時領先的運動員,被後來者超越只是時間問題。上世紀80年代,我清楚地記得,日本的企業一時成為全 球各行業企業學習的標竿,但差不多同時正是日本股票市場即將見頂的標誌性事件。

對投資人來說,學習研究失敗的企業,與研究優秀的企業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縱 觀巴菲特的投資,與其說他是個選股大師,不如說是個識別失敗企業的大師。很多批評人士曾抱怨,近幾十年來美國最牛的公司,巴菲特幾乎沒有投資過一家。但是 他卻是長期投資中業績最好的投資人,其中最關鍵的就是他的投資中很少有讓他損失巨大的錯誤投資,或者在這些企業即將走向衰落之前,巴菲特就已出售了。例如 美國的房利美,巴菲特也曾投資過,但他在這家企業輝煌時期就已經看到了其未來的問題,及時將其出售。很多人學巴菲特,以為只要買好公司股票就行了,但對於 如何識別即將失敗的企業卻缺乏研究。這是這些投資人遭致投資失敗的重要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52

徐星投資福爾莫斯 投資雜感(三十) 張東偉

http://xueqiu.com/9587077332/22123689
股票可以老,投資人的思維不能老

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網消息,《財智月刊》統計了過去20年裡表現最好的10只股票,它們分別 是:Kansas City  Southern(鐵路運輸,190倍)、Middleby(廚房用具,143倍)、II-VI(工業部件,104倍)、 EMC公司(數據存儲,96倍)、高通公司(信息技術92倍)、Oracle(數據庫軟件86倍)、Diodes(半導體設備76倍)、 Biogen  Idec(生物製藥,63倍)、Celgene Corporation(生物製藥,62倍)、 Astronics(航天設備,60 倍)。(請參見ICE的轉貼:《外媒盤點美股20年表現最好的10個股票》)。

這個金榜名單裡,可以說涵蓋了美國20年來企業界價值創造 最典型的信息。名單裡有因業務重組而改變原經營業務的公司(Diodes和Kansas City  Southern),但主要還都是長期專注於主業的 公司,且即使改變了原主業的公司後來的主業也擁有業內獨一無二地位。可以看到,工業設備、器件和相關服務等公司佔據了主要位置——它們都是那些具有革命性 意義的偉大新產品類公司,在給社會創造了巨大價值的同時,也給投資人帶來巨額回報;醫藥、生活消費類股依然榜上有名,但卻不是那些幾十年不變的傳統產品行 業的公司;還有令人驚奇的是,一家看似普通的鐵路運營服務商竟然佔據了第一名的位置。

這10家公司近20年來給投資人創造了多少價值呢? 如果20年前平均買入上述10只股票,20年後的收益率約為98倍,年均複利約25%!20年25%的年均複利,也基本上就是一個第一流的偉大公司長期經 營的平均收益率!因此,長期看市場非常有效,沒有其他任何因素能干擾,即使存在牛熊循環、市場先生變幻莫測的脾氣以及所謂股票市場的「制度」問題等等。

可 以說,20年前絕不會有人能猜中這10家公司並長期持有至今。但我相信,一定有投資人能取得20年年均25%回報的投資業績。因此,單靠選「好公司」並長 期持有並不能取得這樣的投資業績。看一下其中的很多公司,比如,高通公司和甲骨文,它們的股票市值其實早在2000年時就「見頂」,這12年來總收益率是 負的,即使它們的公司經營收益能創出比2000年還高的記錄。這一現象是發人深省的。

作為實業投資,其經營的主要績效標準就是會計賬面 值。從這個角度看,不能說高通等公司在2000年時經營「見頂」,其股東們更不會同意當時就去清算解散公司;但作為股票投資人,其業績標準是市值,而市值 是以對公司未來經營判斷的結果,就是估值問題。其核心對公司經營階段的判斷。當投資人認為公司的經營已經過了最輝煌期後,其股票的溢價就將不斷被降低,使 投資人享有不到公司後續經營的成果。因此,精明的投資人應該在之前將其股票變現掉。過了最輝煌期後的公司,也許就成了所謂的人所共知的「藍籌公司」——它 們享有最高的市場知名度,但實際上就像一個進入風燭殘年的名人,儘管其歷史輝煌,享有最高的社會聲譽和尊崇地位,但實際卻是一個幾乎不能靠自身再給社會貢 獻力量的老人。

一些投資人往往執著於那些所謂「好公司」(一個流行的說法是「要選那些不會死的公司」),而忘了任何公司,雖然沒有死,但就如同人一樣會變老,不管它曾經多麼優秀和輝煌。

挑 選優秀公司——這只是投資的第一課。會估值——這是股票投資人真正的獨有的功夫和水平所在,也是投資人在整個證券市場裡的價值所在。「估值」在我看來其實 就是對企業「價值年齡」的定位。「高估值」是經常發生的,不過很多時候股票的「高估值」並不可怕,例如那些競爭優勢處於成長初期的高估值幾乎是市場經常性 的現象,這些公司往往沒什麼知名度或亮點,但事實證明這類高估值並不會對投資人產生多大傷害。而應避免的應是那些「致命」的高估值,它們往往發生在公司經 營的優勢期進入中後階段,又恰逢牛市時期,這時期的公司往往成為市場上知名度最高類的明星,也最易被大眾理解認識並達成共識。

這個名單裡也表明了這一點:前10名中基本上沒有我們平時如雷貫耳的美國「最著名」的大牌公司,如微軟、IBM、英特爾、沃爾瑪、通用、思科,甚至蘋果。它們無論是公司還是股票,都曾是歷史上「偉大」的代名詞。但時代在發展,企業會變老,但是,投資人的思維不能變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453

熊市回憶錄(一)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a3h7.html

  中國年輕的A股市場,從1991年開始至今的2012年已21個年頭了。在這21個年裡,以上證指數計,其中有11個年頭是牛市(上升市);如以深綜指 計,則有10個年頭是牛市,平均來說11個年份是牛市,或者說以年計,22年中有一半的時間裡是牛市,並不像有人說的中國股市是「牛短熊長」,而是牛熊交 替上演,演出一幕幕的悲喜劇。
    牛市是令人興奮的,而熊市則令人難忘。回顧這一半年份時間裡的熊市是很有意義的。
一、1993-1996年的大熊市
    先說1993年開始的那輪熊市。我自己趕了個半,1993年年末才在深交所登記公司辦了個深戶帳戶開始涉入股市,開戶時聽朋友說股市已經跌了差不多一半 了,現在入市會有大底抄,懵懵恫恫地就「入市」了。結果一入市先趕上了個大熊市。1994年年初,深市開盤233點,上證833點,半年後的7月末,深綜 收盤95點,上證333點。此時,市場下跌已經17個月,離1993年2月的深滬股市的頂部已分別跌去74%和79%。隨後在「三大政策」下股市開始了 「大井噴」,一個半月,上海從325升到1052,深圳從94點升到234點。隨後又是大跌並一直陰跌至1996年年初,上海跌至512點,深圳105 點。結束了1993-1996年初的大熊市。
    這輪熊市的背景就是1992年小平「南尋」後全國大干快上,到處都是基本建設的工地,造成固定資產(包括房地產)投資巨增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當時的通脹 率(CPI)急速竄升,1994年時已達24%。朱總理主政國務院金融工作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佈搞「宏觀調控」,1993年5月將銀行利率從7.56%一 下子提到9.18%,兩個月後又提到10.98%(然後就是不斷增加的保值貼補率)。股市在此背景下,「飛流直下三千尺」,上海從1558開始僅5個月時 間一氣跌至777。經過幾個月整理後向下突破,從777一直跌至325。
    在此期間,深股沒有一隻股票不跌,各股跌幅都差不多。而上海則有幾隻典型的「莊股」如界龍實業等硬撐。但當「三大政策」催生的「333」大行情開始後,所 有的股票都翻幾番地漲,而界龍等莊股則開始緩慢下跌。在我的記憶中,跌市到末期,深圳已沒有10元以上的股票,5元以上的僅2、3只,如深發展、深中集 等,而2-3元的股票基本上佔到了90%以上的比例。最後深市全天日成交額僅不足5000萬元,除了天天的跌,就不知道漲是什麼滋味了。
    在此期間,流行的是「什麼時候賣都是對的,什麼時候買都是錯的;賣什麼都是聰明的,買什麼都是傻瓜蛋」的口頭禪。但是,在1994年8月1日,「三大政 策」從天而降,股市則像換了人,指數開盤漲20%,收市指數漲33%!此後連續上漲,井噴了1個半月後又開始掉頭向下,一路陰跌不止……
    雖然如此,之後的熊市則和「333」前不同了,並不只是下跌。指數在陰跌,但深圳股市卻悄然展開了「川老窖、蘇常柴、深中集、深長城」四大天王超級績優股 的慢牛行情。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盤小績優,業績超群,且都是1994年才上市的新股。深圳的老股民們面對這「新面孔」的績優新貴,似懂非懂,不敢碰,但它 們卻逆市創新高漲個不停。當上海那邊一個勁地爆炒「浦東概念股」、「國企大盤概念股」而吸引資金和眼球時,死市一樣的深圳股市這邊卻是獨立的「績優股」行 情!
    在我那時剛剛入市不久,完全看不懂上海的「莊股」和「概念股」行情,在對股市幾乎絕望甚至厭煩的時候,這4只「天王股」給了我將精力真正投入股市的希望, 甚至由此喜歡深圳股市而討厭上海股市。所以,一開始我似乎就是個「價值投資人」(呵,那時可沒這詞)。回想當年再對比現在,我甚至覺得現在21世紀的「藍 酬股」的水平趕不上1994-1995年深圳股市的這四隻小盤績優股行情挖掘的水平!
    說也奇怪,儘管熊市給人痛苦的回憶,但到1996年大牛市起來後,我常常懷念那遍地都是2元多股價的時候,心想,以後要是再來熊市我可要好好珍惜。別看我 錢少,但我可以買大把很多才2元多股價的云白藥、萬向潮、深能源……等等潛力優質股的股票,拿著,我就不信今後還會再缺柴米油鹽!
    所以,那次熊市經歷,也使我從此對熊市有了種特別的愛。對股市的悲觀絕望?呵呵,至少這種情緒從那時起就在我的心裡消失了。

 

二、1997開始的熊市
    與1993-1996年的大熊市相比,1997年從1510到1025的調整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對於持股不當的人來說則可以說也是一場「滅頂之災」,接下來的熊市可能比1993年開始的那輪熊市更慘。在回顧1997年行情見頂之前,先看段1996年年末的一段插曲:
    1996年12月中旬,在深滬「垃圾低價股行情」炒得如火如荼時,管理層坐不住了,從提示風險開始到氣急敗壞似的發了篇《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社論, 社論的語氣簡直如文革「516」通知般的嚴厲。還新出台的交易規則改變:從T+0改為T+1,並實行股票漲跌停板限制(這一交易制度居然一直到現在都不再 改了!)。第二天開始,人們從未見過的景象出現了:一開盤全部股票在跌停板上但幾乎無成交量。就這樣,連跌一個星期,深圳從476點一氣跌到270點,那 幾天如果還不知道什麼叫「目瞪口呆」,那就可以好好體驗一下了。
    人們慢慢明白了:管理層不讓炒垃圾股?那好,咱去炒績優股!從此,深發展、四川長虹、深科技等又開始拔地而起,一發不可收拾:50、60、70元……高價 股的記錄一路刷新。一直到1997年5月份,管理層又出招了:增發300億新股;印花稅提高到0.6%;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不得炒股、有股的必須拋出。 ——新的三大政策。股市象碰到了牆壁的皮球,開始掉頭震盪向下,一直跌到9月末。1510到1025。
   從此,風向又變了,發展、長虹等象徵性地反彈了後開始陰跌,而出現了新的垃圾股行情:美倫股份(泰達股份)、川長征(托普軟件,已退市)、北京天橋(青鳥 天橋)、延中實業(方正科技)開始晃晃悠悠地一路上漲,越不明白越漲——長達4年之久的資產重組股的行情開始了。而96-97年風光無比的績優股四川長 虹、深發展等等開始了長期的牢獄之旅:一路不回頭的漫漫下跌。1996-1997年賺大錢的人開始口呼「看不懂」了。這看不懂的垃圾漲、績優跌的行情一直 到2001年,垃圾股的股價到2001年時普遍都超過有正常市盈率(那怕是30-50倍PE)衡量的績優股的股價。而「莊股」在那時成了人們賺錢的主要工 具套路之詞:跟莊。2001年2月,吳敬漣講話了:中國股市像個大賭場。呵呵,可不是嘛,那時書店裡關於股票的書全都是「如何戰勝、識別莊家」,股評人個 個都成了分析莊家的「心理專家」。賭場也沒這麼多「心理專家」!這似乎才是2001年開始指數崩潰的內真正內在原因。
    所以,在我的印象裡,那輪熊市也可以說是從1997年5月就開始了,一直到2005年年末,8年之久的長期陰跌——看看深成指、滬180(原先的上證30)就知道了。
    一直有人說2001年開始的下跌是由於「國有股減持」政策,呵呵!如果沒有這個政策,股市就不去跌了?當氣球被一個小石子碰破後去怨石子太壞而不怨氣球吹得過脹了,這就是很多「經濟學家」腦子里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50

熊市回憶錄(二)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a3hb.html

熊市回憶錄(二)——2001—2005年的熊市(2008,9,23)
    2001年5月份,在與一位當時國內最大券商做自營的老總交談中聽到如下的話:
    「……中國的股市會像現在這樣慢慢地一直漲下去。……理由?政府會讓股市走熊嗎?走熊對誰有好處?如果連我們都不行了,那中國的證券或整個金融業恐怕都崩潰了,可能嗎?」
    一位當時隨行的朋友私下問我,他說得有道理嗎?我當時真的無言,因為雖然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我的確找不到任何有力的理由去反駁。當時,已是1996年以來牛市持續的第5個年了,連垃圾股都可以在10元以上不跌,真的想不出為什麼股市將要走熊。
    但是,好在「股票的價值」這個最樸素的觀念在我腦子裡還根深蒂固,但那時別說給別人說,當時的市場紛圍,連自己也懷疑:價值價值,再價值也抵不過「莊家」的力量。雖然明知股票完全不值真實的價錢,但似乎想要讓股票跌?太難了!
    但是,6月中旬,國有股市價減持10%的辦法出台,大盤跌了一下,但隨後又基本啟穩,市場陷入爭論中。在爭論中開始走軟。但市場的真正崩潰和加速暴跌,其 實還是8月份當時的「超級明星績優股」(基金重倉股)銀廣夏、東方電子的業績「造假」暴光。隨後,象商量好似的,一貫「績優高成長」的風華高科、清華同 方、環保股份、大唐電信等等業績紛紛出問題的中報披露,連當時力量尚薄的基金也開始加入到了砸盤絕望的陣列中,而「資產重組」這個炒了幾年的「題材」終於 也在管理層重組的放緩審核中消失了。市場還炒什麼?牛市思維徹底沒了市場。大盤隨之一瀉千里。而憤怒的股民、輿論則紛紛開始把熊市的誘因歸為「國有股減持 辦法」上來,於是這邊一個勁跌,那邊火藥味十足的聲討「國有股減持」之聲一浪高過一浪,憤怒、失望的交織都在大盤的狂跌中宣洩。
    在輿論把矛頭全對準「國有股減持」這個政策上時,2002年年初披露的01年年報才揭示出一個不太引人注目的核心問題來:上市公司的業績已經滑落到歷史最 差,以ROE計,僅5%左右,剛剛夠銀行的貸款利率!且當時看不到任何經濟上的亮點,如何改變這一低效益的狀況完全沒有希望。更可悲的是,剛剛經歷了銀廣 夏、東方電子等等「高業績股」造假的市場,完全不相信哪家公司能再次「烏鴨變鳳凰」。市場的悲觀已經蔓延到任何類型的投資人意識裡。炒題材的,找不著北在 哪,炒業績的,更是搖頭,哪有業績股?有也是假的!於是當「624」的政策「大利好」來了後,也就僅僅一兩天的行情,竟成了後知後覺者的「勝利大逃亡 日」。
    這時,反思A股市場的人士開始真正陷入了絕望:連國家國務院都首次向市場認錯,收回了「熊市主誘因」的國有股減持政策,為什麼還要熊?於是,「這一輪熊市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的總調整」的觀點基本達成共識。既然如此,那麼大盤不跌個80%、90%是不會結束熊市的。
    說實在,在我腦子裡,這個結論在01年熊市一開始我也是這樣認為的。理由是:1996年以來,市場完整的炒作週期,績優、成長(IT股)、垃圾股的價值發 現(重組)全部進行了一遍,故事講完了才發現,炒了一圈後公司業績竟然變為歷史上最差的了,股市既然開了個這麼個大玩笑,那不還「總賬」行嗎?
    但是,2003年年初,有關經濟數據促使我重新反思這一觀點。2245的牛市頂峰,居然是在我國經濟不怎麼繁榮時產生的,這樣的「頂」真的很厲害嗎?

——2001-2005的熊市反思
    2003年在中國經濟明顯的強勁增長中,股市也開始慢慢復甦。對此,我曾表達過一種觀點:新牛市可能在2003年年初就已經開始了(03年年初寫了篇《瑞 雪兆豐年》小文)。理由就是中國上市公司的ROE可能已經見底,而利率在可見到的未來也不會再明顯上升,新牛市的推動力已經很清楚:汽車房地產業的繁榮並 由此推動經濟的全面復甦。
    但是,在2004年年初,我又反思了上述判斷,這輪經濟復甦基本上是以週期性行業的投資拉動的,它們很容易也很快會達到景氣高峰,隨後會怎麼樣?按我當時 的理解,資本收益率圍繞資本成本波動的規律必然會使股市重新走熊,而且將是很慘烈的走熊,於是在2004年年初寫篇《2004:風險防範仍是第一要 務》),說由當時1307點起來的行情既不是所謂「大B浪反彈」,更不是所謂的「新牛市」,而只是兩年多中繼整理的「尾段行情」,應警惕「指數未來不但會 破1300點,且一破即不回頭地向下」。
    很幸運,指數在2004年的確是這麼走了,1783點下來後直破1300,直到2005年的998。而2005年的ROE在宏觀調控下也的確在增長了兩年 後開始下降。但是我也發現,象茅台、蘇寧、張裕、鹽湖鉀、白藥、中興、上機場等一批批股票,根本不隨大盤的下跌,不斷地上漲,頗有點95年時蘇常柴、川老 窖等熊市牛股的勁。這使我意識到,這是否是熊市的中末段呢?但是,如果是熊市的中末段,那麼未來新牛市的推動力又是什麼?還會是那些週期性行業的重新繁榮 嗎?為什麼這麼短時期內這些週期性行業在一片「產能過剩」的預期中又快速地復甦?
    這些顧慮,使我在2005年的投資上縮手縮腳,陷入不知所措之中,「做波段」成了我的主要策略。
    而06-07年開始的大牛市,則使我對於資本、資本收益率的認識有深一步的理解,公司的價值究竟是什麼,投資又意味著什麼。熊市教育人,牛市也同樣教育人。這對於認識現在的市場、現在的投資都是啟迪的財富。

——熊市期間「頂底」的經歷
    在我1994年年初剛入市就遇到大熊市,回顧起來讓我感到幸運,正因為受到傷害才讓我真正的去感受和思考投資的問題,走到投資這條路上。「333」行情為 什麼會在那麼絕望的情況下拔地而起?1996年年初又為什麼會爆發新牛市?1997年5月為什麼會嘎然見頂?為什麼當初業務相同且齊名的金田、萬科命運後 來完全不同?……一系列的經歷讓我對投資有了不斷深入的認識。
    96年之前的見底見頂我只目睹了一些股評人「技術分析」的結果,對錯不說,但那種似乎與股市本身的基本面意義完全無聯繫的「技術分析方法」給我留下了神奇 和神秘的印象。但是,真正給我啟發的「見頂見底」現象則是1996年年末「人民日報」社論導致的股市連續跌停(上面說過)。就先說說1997年股市的見頂 吧!
1997年5月的見頂
    1997年4月末,我的一位在銀行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國債發不出去了,因為股市太火爆,居民包括各機構沒人去認購國債,都去買股票了。他說有些擔心,我聽 後也有點冷水洗脊樑骨。1996年末為什麼會出「人民日報社論」打壓股市?儘管有100個理由股市上漲擋不住,但我仔細考慮後對他說,可能會要出問題了。 果然,5月份一到,政府的比幾個月前更具實質意義的「三大利空政策」出台了:提印花稅、增加新股額度、國有企業不得炒股票。轟轟烈烈的牛市行情嘎然見頂!
    我慢慢理解了。我覺得我如果是政府,我也會發利空把股市給幹下去的。國債是干什麼的?養軍隊、養政府的!你股市的這種漲法已經威脅到政府的根本利益了,你已經出格了!——市場已經到了其中一方不能忍受的程度了,政策,就是這樣被「逼」出來了!
    政策是市場的一部分——從此,我對之的認識深入了一步。

19995月的見底
    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中國儘管有之一定的隔離,但是人心惶惶,當時我並不懂任何經濟層面的事(現在也不怎麼懂),根本不知道會對中國產生什 麼影響。但是我當時所跟蹤的幾家公司業績卻是在出乎意料的下滑。各種新聞媒體裡開始談「通貨緊縮」這個當時的經濟學中尚沒有的新名詞,與此同時國外流行 「中國崩潰論」(下個金融危機要降臨到中國)。但中央媒體並不承認,國務院某中心說中國的問題是有效需求不足而不是通貨緊縮,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影響很 小。直到1999年3月,朱總理在視察內蒙時首次承認中國已經陷入「通貨緊縮」。結果,媒體180度的大轉彎,統統都在談「通縮」及其危害、如何避免通縮 等等。國家當時的政策就是「積極的財政政策」——發國債大搞基本建設和寬鬆的貨幣政策——連續減息,僅98年就減了3次息。這樣的經濟背景下,我注意到悲 觀的情緒才一步步深入到我這樣層次的投資人心中。而A股此時已經調整快2年了,B股則創了歷史新低,也成為完全的「死市」(好幾個交易日竟無一筆成 交!)。
    但是,我此時作為完全不懂經濟的投資人卻不知怎麼頭腦出奇地清醒。我當時對一位剛認識不久的大機構朋友說:政府現在鼓勵做多,雖然有力的政策還未出,但是 種種跡象表明,各種悲觀的情緒已經甚囂塵上,我不懂經濟但我覺著中國既然能閉關鎖國幾十年都不倒卻要現在倒下?股市應該很快見底。底是什麼?就是最可怕的 前景讓人人都知道的時候!政策一定會出手的!你們現在發基金,真是最好的時機!
    「519」行情在一個多星期後正式爆發!行情起來後,「人民日報」又發了「恢復性上漲」的社論(《堅定信心規範發展》),對做多搖旗納喊,象定性政治事件 一樣對股市上漲給予讚揚!兩年,僅僅兩年,人民日報對於股市的態度就這樣發生180度的大轉彎!而且是同一個最高領導人(朱)審閱後簽發的!。
    政策是什麼,又讓我領略到了。政策是市場逼出來的!當時經濟政策和國家領導人要啟動國內市場,要搞住房、醫療、教育的市場化改革,但股市已經跌了兩年,大 量個人和機構們虧損纍纍,誰敢放心去消費?尤其是下個金融危機要到中國(當時中國的銀行技術上已經破產,這種觀念使中國經濟崩潰論深入人心)的論調,怎麼 才能讓老百姓接受關係到他們最基本生活的大消費政策改革方案?怎麼用直接融資來啟動經濟,給長期主要靠國內貸款支持經濟的銀行鬆鬆傍?不把股市搞活能行 嗎?!「519」行情起來後,我更加意識到這輪行情的深層政策意義。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預測」和抄到股市大底的經典案例,不靠內幕消息,更不靠宏觀經濟的深奧分析,只憑最基本的常識判斷。「519」行情,發生在通貨緊縮甚 囂塵上的99年5月份,發生在大機構投資者認為「基本面完全不支持反轉」的時候!——這次經歷給了我在投資上獨立思考真正的信心。還有,當時很多績優股股 票的股價是兩年來從未有多的低,也吸引了我。這次經歷和認識在我的記憶中永遠抹不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51

熊市回憶錄(之三)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a3hx.html

2008年以來的熊市(此文寫於2008,10,25)

   2008年的熊市,產生了歷史上最大的年跌幅。其誘因先不說,看看當時出現的幾個跡象:
1。大量的「虛擬」公司產生了。市值超過其帳面值的10倍以上,我把它叫做「虛擬公司」。去年8月份,我發了一個貼《"虛擬"公司研究》,發現這些公司居 然大部分來自典型的週期性行業:如地產、航運、金融、化工和材料,……。這個世界變了?最基本的道理都變了?還是我的認識落伍了?
2。業績好得不可思議。讀一些公司07年報表時一個典型的感覺時,各週期性行業的公司業績群體性的出現極高的超額收益。可這些公司哪有哪怕一點意義的競爭優勢呢?難道今後競爭沒有了?
    過度繁榮必然導致過度衰退。很多這些去年業績紅得發紫的股票今年短期內已經迅速跌去了80-90%。等待這些公司的可能將是越來越難看的業績。價值究竟是 業績決定的還是由重置成本決定的——本來這是托賓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成果,但並未出現在我們的各機構投資者的腦子裡。我曾問過一位基金公司的朋友為什麼基 金公司這樣經濟博士一大堆的機構裡很少有拿托賓的q理論說事的?他說如按托賓的理論,那股票就不要漲了。

但資本市場卻不會顧及大家的喜好。這些股票倒下了。今後還會起來嗎?資本市場並不是象鐘擺一樣的震盪遊戲。有些公司股票一旦見頂,可能就是永遠的頂。去年 年末,我寫了貼《歷史之鑑——97年績優股倒下的回憶》,擔憂一些股票不但見頂,而且可能是永遠的頂。為什麼上一輪牛市的「最的紅股」往往到下輪牛市仍然 一蹶不振?其中蘊藏著什麼資本後面的深層道理?
    在經濟繁榮時期股票市場見頂的可怕,這次熊市算是初步讓投資人領略了。但是,週期性行業的股票真的就統統沒有價值了?其實,看看歷史這並不難回答。決定股 票今後能否再起來的,不是別的,正是公司是否具備內在的競爭優勢以及在牛市泡沫時期是否過度繁榮過。週期性公司並非沒有價值,只是其價值不穩定。熊市也並 不可怕,可怕的是仍然是誤把那些借「機遇」爆發而披著「高業績」但毫無競爭優勢內涵的公司當作「皇冠上的明珠」式的「最好的公司」而幻想。

 

——熊市日子裡的酒後話(20081016

    股市就像人類的歷史。熊市的時候就是「當牛做馬」,悲觀得無以復加;而牛市的時候則是「翻身道情」,得意得屁顛屁顛。
    「百年一遇」的……,現在成了流行語了。但似乎講這話的人其實並沒有經歷過什麼苦難。不是嗎?那位令人尊敬格大先生不要說沒過過窮人的日子,可能連真正 「危機」與苦難的心情是什麼也沒有經歷過。居然很多國人現在把這樣的「精英人士」的話奉為語錄,好像中國未來要有多麼的「麻煩」、「危機」似的!
    苦難危機?上個世紀的一百年,哪個國家的人民最有資格說「危機和苦難」呢?我看至少有咱中國人!
    美國有過什麼危機呢?不就是那個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嗎?但是當時的中國處於什麼?軍閥混戰,老百姓民不聊生,「經濟」問題恐怕還排不上號吧?隨後小鬼子 也趁火打劫,還妄想滅掉我中華。什麼叫危機?在這樣的國破民亡的形勢下,「經濟危機」那還能叫「危機」嗎?可結果又怎樣了呢?不就是十來年的時間就讓中國 人重新感到了新的希望了嗎?
1949年新成立延伸到現在的中國,又什麼沒經歷過?歷次的政治漩渦運動;三年餓死成千數萬人的自然災害,兩個超級大國輪番的核戰威脅、幾十年的全面經濟 封鎖……中國還是在連鐵釘都不能生產的基礎上硬是建成了世界上不多的具有獨立配套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兩彈一星。「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 決了」——毛偉人的豪邁在中國人這裡該實現的都實現了。看看世界上到目前為止,還有沒有第二個在全面封鎖的情況下不但能搞出「兩彈一星」,還能建立獨立的 工業體系、敢於對最強的列強說「不」的國家?!
    那二十多年經濟發展速度沒那麼快是事實,但是從80年代以後呢?經歷了88年的物價失控的搶購風、90年的市場疲軟、93年的通脹失控、98年的通縮衰 退、07年的高通脹……,這麼多「危機」後一算,怎麼又是中國的經濟增速這期間全球第一了呢?現在又來了「百年不遇」的什麼什麼警示了。呵呵,在中國人面 前,不要談什麼「百年不遇」,就跟小毛孩子,哪怕是富豪家多看了幾眼電視節目的小毛孩,去跟飽經風霜的大人談什麼「歷史性的教誨教訓」的話一樣可笑。還太 嫩!輪不到你毛孩子跟中國人說事!
    進入21世紀,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的歷史大趨勢,已沒有什麼可阻擋了!領導人的更替、國家制度的演變、時尚的改潮、經濟的波動……都只不過是這個大趨勢發展的螺旋方式而已。
    我為生在這個時代的中國並作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我更對能成為這個時代的投資人而幸運!
    黑暗只不過是休息的片段,打會盹就過去了;明媚的陽光日才是我們生活經歷的主題和常態!

……

——既然是酒後的話,就不必太較真。
    不過,這酒後的話也是內心的一種感受。回到狹義的股市上,未來真的有那麼悲觀嗎?僅僅因為中國股市跌了個全球第一就推測中國什麼都有問題了,那與去年漲幅全球第一時什麼都「黃金十年」有什麼區別呢?情緒波動而已。
    如果回到上世紀60年代或文革時期,現在再怎麼樣也不如那時的惡劣吧?對內階級鬥爭、經濟還被世界封鎖幾十年,餓死、斗死千萬人,中國以後就倒了嗎?
    中國的經濟處於學習、追趕階段不假,但是,聽聽巴菲特怎麼評價中國吧,我覺得是一針見血!
    「……我們(美國)做得不錯,但中國做得更好,而且他們起點低,所以……」
    經歷過1994年325時的人,恐怕不會動不動就「百年一遇」的大熊云云,就跟個沒見過世面的小家子氣孩子式的。

 

—凱恩斯在股市大崩盤時如何應對?(2008,10,24)

    凱恩斯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代經濟學泰斗,同時也是一位資本市場的投資大師,他經歷了1929年的大蕭條。雖然他沒有躲避開那場大蕭條,但他直到今日仍然被譽為讓華爾街所有人都「相形見絀的人物」。
    讓我們看看這位大師在大蕭條時的精闢見解吧。1931年,在長期大熊市即將達到底部時,凱恩斯的投資也蒙受了巨大的市值損失。這場大蕭條是史無前例的,作 為投資人當時他寫了份備忘錄,討論他擔任主席的國民保險公司未來的投資策略。很多董事主張清倉股票向市場認錯,但他則認為,儘管已經損失巨大,市場還看不 到任何希望,但「急切清倉將是一個錯誤」。事實上,他的這份備忘錄解答了機構投資管理的一些傳統難題。其主要觀點包括:
——有些事情,比如世界末日,是無法防範的風險,所以擔心也沒有用。
——如果我們逃離了股市,一般不會立刻回頭,等到回去時總是已經太晚了。如果復甦真的到來,我們肯定會被甩在後面;而如果復甦永遠不來,那就怎麼做也沒用。
——從我們的信譽等等角度來考慮,我能想到的最糟糕的事就是錯過了復甦的機會。
——傳統的原則是:投資機構在熊市時應當儘量搶在別人前面清倉,但這種做法的後果令我躊躇。當清倉總的來看不太可能時,爭相拋售將導致整體系統的癱瘓,使熊市更加嚴重。我相信有時我們應當繼續持有,而不是試圖斬倉。

 

——2009年開始的熊市(2012,9,20)

    剛剛經歷了慘烈急劇的2008年下跌,2009年在「4萬億投資」預期下,市場又來了個翻番式的大反彈。2007年曾經耀眼的明星們——同質化的週期股又 開始輪番表演了。但是,之後的事實證明,對於這些2008年大幅下跌的週期股只不過是「迴光返照」,更長期的慘烈下跌還在後面,只不過由2008年的急跌 換了個形式——陰跌。

與此同時,那些代表著未來「轉型」經濟業務的公司——由經濟的「數量」轉而為提高經濟的「效率」的行業,則似乎在繼續著2006-2007年以來的牛市。 其中,這類公司大多數都是些中小類公司。還有一類股值得一提,那就是既與4萬億投資無甚關聯(甚至是競爭關係),而又與未來經濟轉型無關的公司——公用事 業股,如港口、機場、鐵路運輸類股,則似乎完全無視市場的總體反彈,而是「我行我素」的長期陰跌,新低不斷。

    這期間的A股市場,上演了之前20年從未有過的景象:你跌你的,我漲我的;你的估值頻創新低,我的估值又回牛市。很多投資人糾結於40倍PE 難道比7倍PE 還有投資價值嗎?於是,很多人疾呼,市場「不理性」、「看不懂」了,云云。這期間不同投資人的業績相差萬里:注重個股長期前景的投資人則似乎繼續享受著 2007年時的牛市;而2007及2009年的明星們基本都慘不忍睹,他們還沉浸在2003-2007年間那些「五朵金花」式的行業景氣的投資美夢中。特 別是其中那些靠判斷經濟形勢來決定投資策略的,更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伴隨他們的是矛盾、徬徨、失望……。

   市場真的「前所未有」了嗎?如果整體看(比如看整體指數),其實與之前的市場,甚至與國外的市場歷史相比,並無任何不同。08年短暫急跌,09年反彈,之 後長期陰跌……這是多麼「教科書」式的標準走勢!特別是,在之後的陰跌市道中,投資人的絕望和受損失程度要遠高於08年急跌時的。現在不正是這樣嗎?對股 市的謾罵、嘲諷、批判、絕望、……這一切就跟看著戲劇中的小丑表演一樣好笑!

    也許見識了上世紀90年代國內一些把技術分析當成科學一樣認真研究的人士的真實實踐,我一直有個明確的看法:將市場整體作為研究對象的「技術分析」人士 (姑且這麼叫吧),他們對市場整體走勢的把握準確度和理解力,遠高於這些年來我見過的任何券商投行們用所謂的「經濟形勢」來作投資決策的「策略師」們。這 些技術分析人士的學歷、資歷遠低於這些博士頭銜的經濟學者策略師,但他們在市場上的內心幸福感似乎遠超過這些精英們。一位著名的經濟學者(他把一切技術分 析都叫做「算命先生」)嘲笑那些看著走勢圖做股票的人說「你們應該退出市場了」。而我見到的其中一位優秀的技術分析人士則反唇相譏道:「對不起,你們這些 看著經濟數據做股票的人這些年『受刑』了……」。

    我這裡無意介入這場爭論。但是,認識到投資的風格、投資的方法多樣化,尊重每個市場參與者,是一個成熟投資人必有的心理特徵。動輒以人師式的口吻嘲諷其他 投資風格、方法的,其實他們本身被市場嘲諷的時候更多。「價值投資」又成為這些年來很多投資人的口號,但是,我見到的自稱「價值投資人」中,有膽小鬼,也 有狂妄自大者;有沉默寡言者,也有巴不得一夜之間在全世界都出名者;有埋頭研究者,也有像詩人一樣愛激動但卻沒什麼真正研究的……。「價值投資人」群與其 它投資人群,我還真沒看出有什麼區別。貼標籤,而不是深入具體思考,是很多人的思維習慣。

    雖然,這兩年來注重公司價值的人(真懂的人)總體取得了遠超過市場的很好的投資業績,但應認識到,這也許只是市場一個階段的現象,而並非所謂的「從此不一 樣」了,或者你的投資能力與之前相比真有了多大的提高。只有把投資當成長期的事業,注重公司價值的投資人,才會有總體上不錯的投資業績,才能坦然面對投資 業績的波動。要知道,這幾年業績再好,以後被市場修理那是常事,到那時別再反思懷疑「重個股不重大勢」的策略又不對了。

    陽光下無新鮮事,股市也一樣。該牛的時候誰也擋不住,該熊的時候,怎麼叫喚也沒用。以平常心看待市場,就像觀自然界現象一樣的坦然,才能真正經歷好熊市——無論是什麼樣的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52

投資雜感之35——在你準備進行股票理財之前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98yp.html
也許現代的科學技術太發達了,股票投資的手續、過程因而變得太簡單了,投資人可以在任何地點、不要任何準備和手續,點點鍵盤而買賣股票,因此在買賣股票時 往往顯得非常隨意。到商場買件幾十元、幾百元的東西還要貨比三家和討價還價,但股票買賣一筆動輒幾萬、幾十萬或幾百萬則是一瞬間的意念就決定了。可以說這 是很多人投資失敗的一大原因。

    投資股票與做其他工作一樣,實際上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至少應明白如下的事實:

1.靠市場波動來賺錢有可能,但很難長久和持續。我不否認有些人在某些時期能把握市場,或具有感知市場波動趨勢的一些 天分及某種不可言傳的預知能力或經驗認識,但是,至少從這個市場的歷史來看,完全靠市場波動的趨勢(股價的價差)來賺錢的人很少,持續性並非很高。實際 上,確實是有一些人有過「準確」預測市場某次趨勢的經歷,但能可靠的、持續預測的基本沒有。當你聽說某某人能很「準確」預測市場時,或一個人是靠所謂「做 波動」做成功並以此作為基本的投資策略時,應該明白,這麼宣稱的人,基本都是在誇大自身。這類投資人的投資業績至少是波動極大或很難有持續性的投資業績 的。

2.只有極少數公司(股票)是你能搞明白的。A股目前有差不多近3000只股票了,你能搞清楚多少家?一些人似乎什麼 股票都很懂,且分析股票時似乎有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麼這類人實際上更多只是在做博弈遊戲而不是在做投資,當然這種投資人在很多時候也確實很成功。 但其成功與其分析並無關聯。要知道在很多時候,「擲骰子投資」法都能取得不錯的階段性業績。一些基金經理,其長期投資業績不佳,與其實說是其投資能力不 佳,不如說是被迫必須關注上百隻股票(因為他們管理著百億元以上的資金)——遠遠超過了其自身的「能力圈」所害。實際上,只要能對極少數股票(公司)瞭如 指掌,你的投資成功就有了切實的保障,即使出錯你能很快知道錯在哪裡從而避免錯誤重複發生。很多不明白自己的能力圈邊際在哪裡的投資人,一個特徵就是犯重 複性錯誤。長期積累的結果就是投資水平很難有實質性的進步。

3.如果投資是一項長久的事業,那麼很難經常性地、長期地戰勝市場。股市經常表現出這樣的一個特徵:事後看,有太多的 方法可以"戰勝"市場。於是投資人便幻想,我這個階段比市場業績好得多,那麼我就具備了戰勝市場的能力,因此我可以長期戰勝市場。實際上,只要你把投資當 作一輩子的事業,那麼必然會有如下統計結果:80%的投資人業績遠遠不如市場的指數的收益率。其中的道理就在於,這80%的人中的大多數過分相信了自己某 階段的「聰明」來戰勝市場了,他們把本來是運氣的成分當作了自己的能力和必然。實際上,應明白這個道理:長期看這個市場的總收益率是不可能超過實業的收益 率的。除非你能找到比實業的平均收益率高的公司,且能在市場少數「優惠價」時候合理的安排好你的這類股票頭寸,否則你別指望你的投資業績能長期超越市場。 這裡,找到優質公司,找到不可預期的市場優惠時機(價格)買入後長期持有——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難嗎?非常難!但不是絕對做不到,而是條件要求很苛刻, 就像在鋼絲繩上跳舞。投資也因此就從科學變成了藝術。

    於是,這個世界上便有了職業投資人這一行當。當然,很多職業投資人對上述事實並不明白,於是每當市場來一次大的牛熊震盪後,一大批的「職業投資人」就因此 而淘汰了,再換另一批想來躍躍欲試的。即使在A股這個僅21年的年輕市場上,也不斷上演著這樣的循環。無論是你準備自己投資,還是請你的顧問給你投資,搞 清楚如何做才能在這個市場上生存和成功——在你準備進行股票投資理財前,明白上述事實和道理,辨別清成功的投資及投資人的基本特徵都是首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53

投資雜感37 "領先"的價值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c0db.html

 

   水滸梁山泊的好漢,最終不得不招安。小時讀這部小說時總在想,好好的梁山泊守著有吃有喝,天然阻擋,官兵不犯,多好啊,為何非要招安?慢慢地,我才覺得,梁山泊雖好守,但僅靠此地無法養活越來越多的「弟兄」,長期來看要麼繼續打仗擴張城池,要麼歸順官府。而前者只要走出水泊梁山,均無勝算;後者雖屈但或許是條出路。因此,梁山泊的歸宿似必然,或者從「價值評估」上看,只在附近有護城河的梁山泊的「價值」並不很高。

   近年來,在投資領域,國內一陣陣的「巴菲特」熱。被巴迷們傳得最廣最多的就是「護城河」的說法:一家公司要有堅不可摧的「護城河」才是最好的。好像只要有了護城河,那麼這家公司就一定是高價值公司,或者,要高價值公司,一定是有強大無比的護城河。但是,如果細究起來,其實只有公用事業型公司才是真正具最強「護城河」的公司,比如機場、地方性的水電煤氣供應商、旅遊景區等等,其經營完全沒有競爭,絕對的壟斷。但很顯然,這類公司價值並非很高。

   近20多年,世界工商企業中出現了一個突出的現象:很多僅有十來年歷史的公司,其市值可以一舉超越那些具有幾十年、上百年卓越經營歷史積累的大行業中的大公司,即使在最傳統的「工廠」型企業中也出現類似案例,比如在上世紀90年代長達10年的歷史上,華爾街最紅的明星竟然是戴爾(十年其股票超過1000倍的漲幅):一家細究起來無任何護城河的「電腦組裝商」公司。戴爾的成功其實僅僅是經營方式上的領先——領先於同行借助互聯網採用大規模定製的方式,快速、零庫存的經營。如今,這一招已成為包括中國的「聯想」等業內普遍採用的經營方式,戴爾於是風光不再!

   戴爾的案例很能說明問題。經營資源中沒有堅固的「護城河」,其輝煌遲早要被行業的競爭抹去。但是,無論是對戴爾本身還是其投資人,早就值了——只要它能領先於同行多年,在一個快速增長的需求環境中,它創造的價值遠遠超過那些看似深具「護城河」、但無力有效擴張的企業幾十年的經營價值。

   價值的本質是超額收益的積累,而不是某期超額收益能力的強弱。對此,很多「巴迷」們忽視了巴菲特投資思想中真正精粹的東西:要在一個長長的跑道中去滾雪球。這裡,滾雪球的技術和長長的跑道是兩個基本要素。高的「滾術」可以構成護城河,但僅靠此遠遠不夠,即使是世界冠軍,讓他在一個短距離的雪道上怎麼也滾不出大雪球來。而一個「滾術」哪怕只稍微領先別人的人,就可以在長長的雪道上滾出大大的雪球!

   同樣,競爭優勢的對公司價值的貢獻也在兩方面:一是「護城河」作用——阻擋競爭者的競爭;二是「放大器」作用(這是徐星公司獨有的名詞)——在更大的資本上實現複製超額收益或護城河。能否有效「放大」與公司的競爭優勢的強弱並無太大關係,而主要取決於行業特徵。這兩個作用只有結合起來,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無疑,競爭優勢是「放大器」產生價值最有力的保障。沒有競爭優勢的擴張,遲早要走進「資本邊際收益遞減」的泥潭中。2003年以來,很多毫無競爭優勢的企業看到行業景氣,而大肆資本擴張,造成行業的供需失衡景氣不再而陷入困境。這種擴張不但不能創造價值,而是毀損價值的利器。因此,從價值評估看,如果這類公司的股票的價格跌破其上一輪熊市(上證998點)時的低價,一點也不奇怪。

   但應注意,並非只有競爭優勢才能保障有效擴張。高效的經營同樣能使得資本擴張產生價值,只不過,其保障作用不定或較差而以。其實,戴爾的成功就是高效經營的結果,如果論競爭優勢的要素,戴爾並沾不上多少邊,或者說戴爾的「護城河」幾乎沒有,它只是騎了匹比人快一點的駿馬而以,但在一個康莊大道上,人家仍然創造出了巨大的價值!

   競爭優勢的兩種作用往往是矛盾的。因為「護城河」的本意是局域性或專一性的,如果經營超過此區域,或進入其他領域,則優勢減弱或不再。因此,尋找高價值股票,往往需要將兩者進行合理取捨——這就是經營戰略所要研究的。一個能找到高價值公司的投資人,一定也是深諳企業經營戰略的人——甚至比企業管理層更懂企業的經營戰略。而思維刻板、對號入座式的投資人(比如只知道拘泥於「護城河」的),只能感嘆「投資太艱難」如「守活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42

投資雜感36——高效、完美市場與投資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blsd.html
參加過競技體育比賽的人都知道,最好對手都是一幫水平很「菜」的選手,那麼自己得冠軍就很容易了;或者比賽中如果能自個鑽比賽規則的空子而不被發現就好了。

   當然,比賽不會總這樣。這實際上說明,凡是涉及到競爭的,要想有好的成就,要麼同行的水平差,要麼自己佔據著有利的地位。如果一切都很「公平」,那麼要想取得超出別人的成就就很難了。

   公司的經營正是這樣。如果一個行業的遊戲規則是非常「公平」的,即存在所謂的「真正公平的競爭環境」,那麼這樣的行業不會有長期超額收益的公司存在。對投資人來說,這樣的行業內的任何公司,都不值得長期持有。所以,競爭優勢的本質其實正是「不公平」——不管這種不公平是自然稟賦形成的,還是後來某企業通過經營努力人為造成的。

   股票市場其實也是這樣。假如這個市場上投資人的信息來源、理解力都完全一樣的準確,那麼股票的定價肯定是非常合理的,結果就是誰也賺不到比別人的錢多,或者根本就無錢可賺。這個道理被經濟學家深入研究後得到的一個學說就是「有效市場」理論。有效市場,就是高效、完美的市場,這個市場的定價能力非常準確,準確到既涵蓋過去、現在的公司經營信息,甚至連未來的經營價值也能充分反映。這樣的市場下,不但絕無可能有人能賺到超額利潤,連資本成本的利潤都賺不到。

   當然,這樣的高效完美的市場是不存在的。但這個學說的一個推論倒是應該清楚的:投資人能賺的超過資金成本的錢,其實是市場「錯誤定價」的結果。市場的「出錯」是超額收益的前提。或者說,一個市場越高效,平均而言投資人賺錢的難度就越大。市場怎麼出錯的呢?一是有大量本該「有效」披露的信息未「有效」的披露(比如只給少數內幕人知曉或未及時披露);二是信息披露體制本身存在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決定一家公司價值的最重要的信息其實是其「無形資產」,但這無形資產卻無法以公眾理解的方式在年報等財報中直接披露,造成不同投資人的解讀能力出現很大不同。相比較而言,第一種情況雖然是大多數投資人都痛恨的(也是各國證券監管部門都要打擊的),但其實這並不影響市場的基本定價格局。而第二種情況,才是決定市場定價格局的主要原因。而這正是決定投資能力的關鍵。

   因此,明白這個道理,就應清楚,投資人把自身糟糕的投資業績歸結為或去抱怨「市場不公」是不足取的。投資業績的好壞,與市場交易運行規則的「公平與否」沒有什麼關係。一些學者借此情緒激動地去呼籲要建立一個完美的市場、有效率的市場,願望很好,但其實毫無意義。市場的「三公」只是讓那少數內幕人士獲利機會減少,讓那些少數(永遠是少數)更理性、更會解讀公司內在價值信息的投資人凸現了「相對」投資優勢,而對大多數投資人來說,市場的「公平」和「高效」反而會更加大了其投資難度。要知道,不但A股市場永遠不會完美,已經兩百年歷史的華爾街也從無完美(看看巴菲特對華爾街經常性的嘲笑吧)。但這些都不妨礙普遍的投資人「1賺2平7虧」基本格局的存在。對監管者來說,也許有好市場與不好市場之分,但對投資人來說,並不存在這樣的區分。

   那些動輒就對市場抱怨、埋怨甚至長期持批判態度的人,至少不是好的投資人。這個市場由多種人組成,批評家永遠有(要不這個市場也忒冷清了),吵炒聲總存在,尤其是在市場自然運行到單邊趨勢的時候(比如下跌時。當然,上漲時也有人批判,所謂市場「太投機太泡沫」了等等)。但如果你是個投資人,不要去埋怨市場。當你批判怨恨市場的時候,其實是在向外表明你在投資上低能的時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443

投資雜感38: 最有價值的和最沒有價值的 張東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a7b40101c875.html

 天底下什麼最「來」錢呢?我能想到的,就是一勞永逸地一直有人「給錢」(哈哈),或者說,就是一直幾乎不需什麼花費地在「收費」。這樣的「好事」就是之前做出了滿足人們長久需求的一種「信息」——人們既長期需要它,而其再生產的成本幾乎為零。

   世界上有這樣的東西嗎?有!

   比如貝多芬或莫扎特音樂。200多年了,世界上現在沒有一分鐘不在演奏。如果「著作權」能在200年前就嚴格地執行並能一直地保留,那麼貝多芬或莫扎特音樂的價值以現在的金錢來衡量,貝多芬和莫扎特及其後代(可惜沒有)早就一直在世界「首富」行列了。

   當然,這是個「不可能」。貝多芬或莫扎特音樂是無價的,本來也不是能用金錢衡量的。

   但從這個「想像」中,我們也能看到「價值」的真正意義。

   「高價值」的條件有兩個:一是能長時間地保持「超額」獲利能力,這是對其內在品質的高要求;二是能有越來越多的「客戶」,且在「客戶」不斷擴大的時候還能保持供應的「成本」(使用成本)幾乎不變或很慢地速度在增加。能滿足這些要求的,只能是一些特殊的「信息產品」——人類智力和情感藝術的結晶。實際上,除了古典音樂和其它一些經典藝術外,像那些經典的科學知識,比如牛頓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等,如果從全社會享有的角度看,其價值都是無可比擬的高,只不過它們為全人類享有而非某個人享有罷了。因此,那些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和哲學家得到全人類最高的尊崇,是理所當然的。歷史很公正,時間也是最好的法官,當年那些不可一世的王公大臣及戴有各種「虛名」的名流們,時間都讓其如同螻蟻草芥被遺棄在歷史的垃圾堆裡。一個社會尊崇什麼,正是這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

   高價值的這兩個要求很多時候是矛盾的。某時期很受歡迎的(「客戶」多),往往不能持續久,而能持續久的東西往往在當時不易普及。這個事實也是合理的,否則某一個「信息產品」將「統治」全人類的精神世界,這是可怕的,反而不是「高價值」的要素和特徵。任何價值都是有限的,這與之前提到的競爭優勢的本質是「侷限性」的某種不對稱是一致的:要麼長時間保持但不易擴張,要麼能高彈性地擴張但不易持久。「高價值」實際上是在「保持」與「擴張」間有個平衡。比如,欣賞古典音樂的人在人類中永遠是少數,科學知識、藝術作品也都是人類中少數群體能理解的,但其生命力週期幾乎是無限的;而某個流行音樂再受歡迎,但也沒有一個能持續多少年的。雖然「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各有市場,但其「價值」還是有明顯的區別。歷史而不是某個「權威」才能對之作出評判。

   "信息產品"的價值並不是用其產生時花費的成本來計。記得小時候在學政治經濟學時,教科書中「價值」居然是用「社會平均勞動成本」來計。顯然這對「信息產品」來說完全不適用。莫扎特的很多傳世之作是在很短的時間內一氣呵成的,而貝多芬的偉大作品大都是長期構思、反覆修改而成的。但這些「花費」多少與其作品的偉大毫無關係。「信息」產品的重要特徵就是,「原創」成本不定,而使用的「邊際成本」極低。

   當然,「信息產品」並非都有價值,實際上絕大部分的信息都毫無價值,除了增加噪音外,可能是世上最沒有價值的東西。對投資人來說,世上的信息太多,決定一個人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的,是其選擇能力。更重要的是,在這兩種追求間的平衡。惟此,人生也才真正的達到「高價值」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