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證監會譴責高氏兄弟證券並罰款250,000元

1 : GS(14)@2010-08-29 18:25:36

http://www.sfc.hk/sfcPressReleas ... rvlet?docno=10PR102

證監會譴責高氏兄弟證券並罰款250,000元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對高氏兄弟證券有限公司(高氏兄弟證券)(註1)作出譴責並罰款250,000元,指其內部監控不足。

證監會早前調查高氏兄弟證券一名客戶進行的衍生權證即日賣空交易(註2),發現高氏兄弟證券的內部監控有多項缺失,當中包括:
[ul][li]沒有實施足夠的內部監控程序,以偵察及防止任何即日賣空交易;及[/li][li]對職員監督不足,任由他們運用自己的方法,防止及偵察客戶進行任何賣空活動。[/li][/ul]
證監會發現,高氏兄弟證券對有關客戶的賣空活動視而不見,同時該公司的內部監控程序有所不足,助長了這類違法活動。

證監會在釐定罰則時已考慮到所有情況,包括高氏兄弟證券已決定採取措施改善內部系統,從而處理目前在防止和偵察即日賣空活動方面的不足之處。

高氏兄弟證券在獲知證監會擬作出的紀律處分決定後,向證券及期貨事務上訴審裁處(上訴審裁處)就證監會的紀律處分決定提出覆核申請,但有關申請在訂明限期過後一天才提交。上訴審裁處在2010年8月26日駁回高氏兄弟證券要求將提出覆核申請限期延展的申請(註3),證監會的紀律處分決定因此具執行效力。




備註:1.  高氏兄弟證券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獲發牌進行第1類(證券交易)受規管活動。
2.  該名客戶早前承認12項非法賣空衍生權證的控罪,被判罰款30,000元。詳情請參閱證監會2010年4月19日的新聞稿
3.  上訴審裁處的裁定全文載於其網站(http://www.sfat.gov.hk/)。
2 : GS(14)@2010-08-29 18:25:51

http://www.sfat.gov.hk/english/d ... 0-Determination.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519

高氏兄弟證券孫景山釘牌4年

1 : GS(14)@2015-12-24 02:14:0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1223/news/ec_eci1.htm


【明報專訊】證監會昨日宣布,由於前高氏兄弟證券客戶主任孫景山,因未有執行適當的開戶及「認識你的客戶(Know your customer)」程序、訛稱曾為開戶見證、利用他人帳戶進行個人交易、容許其妻子在未獲授權下操作他人帳戶,違反《操守準則》,故決定禁止其重投業界4年。

證監會稱,孫景山於2003年至2014年任職高氏兄弟證券期間,未有就替其母親、姨母及其妻子的表弟開戶時,執行適當程序,更將開戶事宜交由其非高氏兄弟證券員工的妻子處理,同時訛稱曾見證其母親在開戶文件的簽署,及就風險披露聲明解釋。

曾透過妻子表弟帳戶進行個人交易

此外,證監會稱,孫景山被發現隱瞞透過妻子表弟的帳戶,進行個人交易,亦沒有向高氏兄弟證券披露其於帳戶內的實際權益,違反了高氏兄弟證券的僱員買賣股票守則。

同時,證監會更指出孫景山容許其妻子在未獲授權下,操作他人帳戶,因此裁定孫景山多項做法構成不誠實行為,違反《操守準則》,故決定禁止其重投業界4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003

高氏密語:香港.此窮不同彼窮

1 : GS(14)@2017-07-05 03:41:04

香港蘇富比上月為已故攝影師及電影導演何藩(1931-2016年)舉行「何藩:鏡頭細訴香港光影」展售會,展示超過30幅手洗攝影原作,記錄了五、六十年代香港的街頭寫照,慶幸自己在展期結束前去了一趟,還趕及帶女兒再去一遍。這個展覽很有意思,門口放着一幅何藩拿着機相的巨型照,內心驚嘆何藩年輕時原來如此俊朗,根本就是一副明星相。場內又一直播放着中英文舊歌,讓人輕易陶醉於昔日情懷之中。一直知道相片講求光與影,直到今次見到何藩的作品,方明白箇中真諦。其中一幅名為《陰影.1954》的作品,整幅相片由兩個黑白三角形組成,再加一個倚牆的女人,整個構圖,感覺似是一幅avant-garde的畫或者是一幅現代海報,簡單而震撼。對於我六歲女兒,所有相片都是新奇的,五、六十年代,是她公公婆婆的孩童年代,寬闊的電車路、婦人拿着的買餸籃、露天的街市,抬着木板豆腐的男人,全部聞所未聞。其中一幅名為《午餐.1962》的作品,相中兩名男子蹲在樓梯吃飯,女兒還以為他們在地上畫畫。在她這個年代,想也沒想過,以前有人蹲在樓梯開飯。那個年代,香港人生活貧乏,經濟尚待發展,人們為口奔馳,小孩在街上玩自創遊戲,但從一幅一幅相片中,可以感受到一種寧靜,一種真正生活的感覺。今天,大家為買樓煩惱,只可以說一句,此窮不同彼窮。高淑嫻
mailto:[email protected]


■展覽場內播放著舊歌,氣氛輕鬆。

■《陰影.1954》

■《午餐.1962》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04/200776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859

高氏密語:股王有如藝術品

1 : GS(14)@2017-09-17 12:32:43

大家經常會問「乜嘢係藝術?」又會說「藝術嘅嘢我識條鐵咩?」,其實藝術真是很廣義,甚至乎不一定與美麗有關。1917年,法國藝術家Marcel Duchamp將一個尿兜(urinal)變成一件藝術品,名為"Fountain",我在英國Tate遇見它(1964年複製品),興奮了一陣子,聞名不如見面,大概如此。
Duchamp最出名是將一些「現成物品」(readymade)變成藝術品,包括雪鏟、車輪,Fountain是其中一件代表作,上面寫上R.Mutt,據講是Duchamp創作,他在J.L.Mott Iron Works Company買下尿兜,不想直接用Mott,改為Mutt,Mutt就是當年美國一漫畫主角。
Duchamp的作品讓人思考何謂藝術,當一件現成物品失去原本的用處,可不可以變成藝術呢?正如這個尿兜,不放在男廁,再將它橫放,簽上大名,可否被視為藝術品?如果不可以,點解呢?總覺得,藝術就是技巧加上點子,如果要問「甚麼是藝術?」倒不如問「甚麼不是藝術?」當然,藝術加上價錢牌又是另一回事,有專家講過,一件作品的價值只是反映某人願意買入的價錢,未必等於作品的真正價值。正如Fountain,這件作品在現代藝術史上別具意義,如果有人被感動,願意出價1億買入,它便值這個價錢了。如果閣下將它視為一個尿兜,它便是一個尿兜的價值了。這個道理亦可套用於股市,以「股王」騰訊(700)為例,有誰可以準確計算騰訊的合理價,股王升到300、400元,歸根究底,只是有人願意以這個價錢買入,有人認為它值這個價吧。
[email protected]高淑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05/201428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887

高氏密語:奮青的蛻變

1 : GS(14)@2017-09-17 16:35:55

過去幾年,有一班來自五湖四海的本地中學生,傾力演出三個本地音樂劇,包括2013年《震動心弦》、2015年《逆風》,還有今年的《奮青樂與路》,看過之後,不禁讚嘆一套比一套高質,演出的中學生雖然不是專業舞台演員,但他們的表現專業、高質。《奮青樂與路》由2014年澳門文化中心15周年誌慶的音樂劇《我要高8度》演變而成,劇中人物由大人變為中學生,我未看過《我要高8度》,但可以推斷到《奮青樂與路》的結構,比之前兩套音樂劇更緊密的原因,而且劇中歌曲、歌詞、編舞的水準極高。其中一場,關於合唱團招攬新團員,用上《中國好聲音》評判轉椅這條橋,讓幾組學生展現不同類型的歌喉,相當過癮惹笑,其中一個男學生身形瘦弱,他的表現讓我想起美劇《Glee》入面的Kurt。另有一場,講團員被訓練到死,編舞與音樂極有外國音樂劇的影子。這套劇的演員來自地利亞修女(協和)、培正、心光盲人院暨學校等,最特別應該是飾演女主角Nautica的菲籍女孩Alcantara Armin De Vero,在兩小時的演出,她大部份時間以廣東話讀對白與唱歌,只是有外國人口音。但原來她對廣東話與中文一竅不通,不識聽,不識講,她把所有廣東話對白與歌詞記起來的能耐,除了令觀眾讚嘆,都是讚嘆,又再證明世上真的無難事。籌辦三套音樂劇的監製何力高希望透過聯校排演,培養學生有團隊精神、紀律、自我發現、獲得友誼。完場時,台上許多演員哭了,我相信,學生們過去半年的排練,已上了人生寶貴的一課,也是一個難忘的經歷。翻閱場刊,何力高提出多個問題,包括為何藝術教育在香港中學得不到重視,為何藝術課不是必修課,為何很多父母把藝術看得那麼功利?十分認同。畫畫、音樂、舞台劇、舞蹈等藝術活動,未必搵到食,但懂得去欣賞,有機會的話可以參與其中,必定可以豐富及滋養心靈。我老是想,如果每個星期可以有一節課,讓學生認識中外知名畫家,介紹名畫、舞劇、音樂等,一定可以擴闊大家眼界。藝術,可以很近。
[email protected]高淑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12/201498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122

高氏密語:套路方程式

1 : GS(14)@2017-10-15 16:33:58

早前去聽一個關於創意的講座,演講嘉賓慨嘆香港廣告越來越缺乏創意,當捉到一個「套路」,便不停用同一個套路,變相抄來抄去,莫講話創意,新意也欠奉。想深一層,不只廣告,香港電視劇、電影、報章雜誌內容,哪個不是捉到一個套路,就不斷重複又重複。我懷疑,這種「套路」運行模式,根源於香港的考試制度。不是嗎?香港學生由細到大就被訓練成考試機器,尤其是考公開試前幾年,老師總會洗腦式告訴你marking scheme如何評分,點答才得分,久而久之,大家潛移默化,知道搵到套路就等於成功,完。可惜,這種捉到套路等於成功的方程式,在今日資訊爆炸到互相爭奪眼球的時代,肯定行不通。大家細心想想,每日不停掃facebook,哪一類post可以獲得閣下注目5秒?每次打開報紙App,哪段新聞可以留得住閣下一兩分鐘去讀完?無論紙媒還是網媒,大家讀報的目的大概只得一個,就是希望獲取新資訊、新消息,進一步是可以長知識。以財經版為例,會專登click去讀財經版的讀者,對股樓投資應該有基本認識,希望透過獲取「有用」的新資訊或觀點,去分析判斷自己的投資決定。報讀不是為尋開心,如果要尋開心,討低俗笑點,可以上網找套笑片、肥皂劇,甚或找本無聊漫畫去看過夠。今日一街都是大學生,大家有一定知識水平,無論睇片睇文,讀報應該是有要求的。這一點,我相信就算去到2046,道理也是一樣,沒有過時老土。近年《毛記》爆紅,好多人不知不覺想套用《毛記》的套路,甚至傾向將新聞《毛記》化,這條路究竟是出路還是死路?而我相信,《毛記》本身都要尋求突破自己的新套路。高淑嫻
mailto:[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10/2017767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638

高氏密語:跟老虎食tea……

1 : GS(14)@2017-11-05 15:43:49

有本經典兒童繪本,一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講緊嘅係1968出版的《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故事講一對母女準備吃下午茶,忽然有人按門鈴,一隻老虎現身門外,想共吃下午茶,老虎一路吃呀吃,全間屋的食物也吃光。我第一次翻閱這本書時,邊看邊感疑惑又緊張,擔心老虎會吃掉兩母女,又奇怪為何一本兒童繪本會有老虎食人這種情節。最後老虎食飽講拜拜,母親只擔心沒食材為爸爸煮晚飯,結局是一家三口上館子,完。由於作者Judith Kerr生於德國一個猶太家庭,他爸爸在1933年希特拉當權時逃離德國,輾轉去到法國再遷至英國定居,生活貧困,坊間一直認為那隻老虎暗喻希特拉或戰爭。曾讀過一本書(讀書太雜,實在無法記起哪一本),作者認為《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告訴小朋友一個簡單道理:老虎吃光食物沒問題,凡事總有辦法,無餸咪出街食囉。雖似有道理,但仍難解我心內疑竇。直至最近讀到英國《金融時報》一篇關於Judith Kerr的訪問,謎團才解開。94歲的Kerr解釋,她不喜歡50年代的兒童讀物,唯有給子女創作故事。有一天,她與女兒覺得悶,忽發奇想,希望有人前來探訪,於是就幻想出一隻老虎來吃下午茶的故事,之後她趁子女上學的空檔時間,畫出這一本、也是她第一本繪本。她指,從沒想過老虎是危險的,只覺老虎很漂亮,無想過老虎會咬人,反而認為"the tiger was the best thing that could possibly happen to you."雖然我依然半信半疑,但讀過這篇訪問,被Kerr那種凡事感恩的心所感染。她在訪問中多次提到自己是幸運的,雖然兒時生活貧困(她長大後發現媽媽曾想一家自殺),但她一直活得快樂,搬到法國及英國,很快掌握法文與英語,父母又遮風擋雨,營造良好環境,讓她不察覺生活異樣。相對不能離開德國的猶太人,她認為,他們一家很好,她說:"I never saw anything bad. Nothing happened to me."這篇訪問,值得一讀再讀。其實,那隻老虎代表甚麼都好,重要的是,我們生活還好,即使老虎忽然來擾亂一下,玩夠便會走。高淑嫻
mailto:[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031/201995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724

高氏密語:多就好?

1 : GS(14)@2017-11-13 03:34:10

行為經濟學家Shlomo Benartzi對今日網絡資訊澎湃,有一個精闢傳神的比喻。他形容網上資訊之多,仿如有條消防喉不斷向你面射水,但你一啖水也喝不到,意思是資訊越多,人能夠吸收或處理的資訊越少。(An increase in the volume of information can actually lead to less information processing.)這個比喻實在貼切,每日掃facebook,千千萬萬條訊息,掃快一下,已忘掉上一秒看過甚麼,就算停一停花半分鐘讀完一篇文,過目又即忘,因為資訊實在太多,讓人們沉澱與思考的時間太少。如果每日只靠fb或上網吸取資訊,人可能變得越來越膚淺。想深一層,這個消防喉比喻也可以套用於小朋友學習上面。今日小朋友要贏在起跑線,一星期七日要上補習班及興趣班的小朋友大有人在,情況就等於有條消防喉不斷向他們射水,他們吸收到幾多呢?又有多少時間能用心領會所學到的新事物呢?有本兒童繪本叫《安的種子》,故事講老和尚將千年蓮花種子分給三位小和尚,第一位和尚心急求成,不理外邊下着大雪,立刻將種子埋在雪地,當然是芽都發不出。第二位和尚一心一意尋覓靚盆又研究種花書籍,將盆收在房中栽種,種子得不到陽光照耀,當然是死路一條。第三名和尚名叫「安」,他不慌不忙,每日如常打掃煮飯散步,等到春天來到才把種子種在池塘邊,等到夏天就見到蓮花盛放。這繪本講的就是等待的智慧,指萬事萬物皆有定律。知識與技巧均需要時間去消化、領略、沉澱,太多湧過去,全部變成水過鴨背。大家不防停一停想一想,每日在手機掃呀掃,睇呀睇,真懂了嗎?
mailto:[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107/202064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073

高氏密語:Bill Gates也過時

1 : GS(14)@2017-12-18 04:09:29

有廣告人認為要在數碼廣告突圍而出,最緊要有錢在facebook落廣告,好的內容已非重點,嚇得我下巴跌落地。廣告人竟然認為內容已非重點,相信21年前提出Content is king的Bill Gates都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論點,他應該過時了。想起早前看過Amazon創辦人Jeff Bezos的訪問,他提到,管理層只需要定出兩至三個big ideas,而這兩至三個big ideas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以Amazon做零售為例,三個big ideas是價錢要平、送貨要快、選擇要多;Jeff打趣說,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他想像不到十年後會有客人要求貨送慢一點。舉一反三,作為消費者或讀者,任何時候都應該想食好西、着靚衫、睇好戲、閱報睇app長知識,總不會有人想食屎睇垃圾吧。如果有人認為內容不重要,有錢落fb廣告才是王道,做廣告不需講求idea或創意,那倒簡單,在fb落廣告齋放產品logo便行,反正人的attention span只得7秒,比金魚還要短,將產品logo落fb廣告,人們掃手機時肯定有兩三秒見到個logo,夠晒慳水慳力。廣告界與孖屐亭界朋友今天都在研究content,想方設法要做專門及高質的content去捉緊受眾的attention(現在大家最缺乏的就是attention)。有好的content之後,就要考慮放哪個平台,世上無免費午餐,fb每月有超過20億活躍用戶,跟廣告商免費共享平台?朱仔是傻的嗎?想要建立及維持一個平台,印印腳收錢?說到底,又是要有高質content,才能吸引高質受眾,再引來高質廣告客戶,完。高淑嫻
mailto:[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13/202427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469

高氏密語:60歲先嚟轉行

1 : GS(14)@2018-01-07 16:00:55

愛讀專欄,其中一位我最喜愛的專欄作家是Financial Times的Lucy Kellaway,她喜以幽默、硬淨的筆觸,取笑企業高層廢話連篇,以前每個星期一最大的樂趣便是讀她的專欄,當知道她去年夏天離開FT,轉行跑走教數學,偶爾才寫一兩篇專欄,我失落至今。她在FT擔任專欄作家32年,在一般人眼中,頭頂光環熱力四射,何苦58歲才轉行,由trainee做起再當教師?身邊人表面上讚她夠勇敢,實際上笑她nuts。她坦承,自己仔大女大,有樓在手,又去到不介意別人看法的階段,加上她用google計算過,至少活到九十幾歲,即是起碼要繼續工作二、三十年,現在不開展第二個事業尚待何時。而且,她媽媽與女兒都是教書的,當她知道女兒收到一名頑劣學生一張you’re awesome的字條,竟然羨慕起來,於是決心跑去教書。她返學兩個月後,在FT寫過一篇專欄講述返學苦與樂,單是如何跟課室那白板搏鬥已教人笑翻了,再來就是那位較她年輕廿多年又嚴謹的mentor。
Lucy憶述有一堂,mentor坐在課室後面監堂,一邊皺眉一邊做記錄,課後交低18個注意事項;可以想像,一個在FT做了32年的老手,在這種新環境下,每天內心爭鬥多少個回合。但Lucy似乎相當樂在其中,明白接受批評才有進步,字裏行間完全感受不到她想放棄,只有越做越起勁。想起早兩日路過中環PMQ,遇到一位女攝影師做分享,她形容每個人都是一本書。踏入2018年,你我他那本書可能已經去到chapter3X或4X,這個chapter可以承接上一個chapter,又可以是一個全新故事。年近60的Lucy可以跑去教書(當然其中一個原因是她經濟負擔減輕了),你我他這個chapter又是甚麼模樣呢。音樂劇Wicked入面有首歌Defying Gravity,裏面有句歌詞:It’s time to trust my instincts. Close my eyes and leap!高淑嫻
mailto:[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02/202620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1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