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天里,即使闖紅燈或其他交通違規也無所謂,因為道路監控視頻拍不清楚。”這個段子,你是不是輕易地相信了呢?實際上,並非如此。
在杭州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002415)的智慧安防展廳,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海康威視結合安防監控領域的視頻圖像透霧的特殊要求,開發了實時視頻透霧技術,基於大氣光學原理,區分圖像不同區域景深與霧濃度進行濾波處理,獲得準確、自然的透霧圖像,稱之為“SSD算法透霧”。
海康威視董事長陳宗年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隸屬於中國電科集團的海康威視,也是國企改革的先鋒隊。海康威視試行的核心員工跟投創新業務機制,突破了原有國有企業員工激勵的限制,成為市場化競爭國企改革創新的重要試點,也為公司未來持續發展註入新的動力。
海康威視作為安防設備研發型制造商,面向全球提供安防產品解決方案,是國內最大的綜合安防上市公司,位列全球視頻監控行業第一位、安防行業第一位。2015年年報顯示,海康威視實現營業收入252.71億元,同比增長46.64%;實現利潤總額67.50億元,同比增長29.65%。
人才激勵長效機制
去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浙江期間,走訪了海康威視。在海康威視研究院,當得知技術團隊平均年齡只有28歲,正著眼前沿開展未來技術研究,總書記十分高興。他對圍攏過來的科技人員說,“看到這麽多年輕的面孔,我很欣慰。”
對高新公司來說,人才無疑是持續創新的巨大動力。海康威視董事長陳宗年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公司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構建了行業領域最大的研發團隊,包含了核心技術人才、關鍵發展人才、創新戰略人才和國際高端人才。尤其是隨著公司國際化戰略的實施,不斷引進和培養國際化人才,現在海外分支機構中,本土員工的比例達到90%,在整個海康威視目前的員工結構中,從海外頂尖高科技企業引進的國際人才比例也越來越高,不斷“攬天下人才而用之”。
2015年9月,海康威視《核心員工跟投創新業務管理辦法(草案)》獲得國資委批複,成為促進海康威視新業務創新發展的重要長效激勵作方式。跟投創新機制把一批批核心員工的事業夢想與公司創新業務發展融為一體,擺脫核心員工創新激情生命周期的宿命和產業生命周期的宿命。
海康威視副總裁鄭一波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該激勵方案突破了原有國有企業員工激勵的限制,成為市場化競爭國企改革創新的重要試點,將為進一步激勵企業創業創新,激發企業持續創新活力。
除此之外,還采用了多樣化的激勵機制鼓勵創新。目前,設有股權激勵、特別貢獻獎、技術創新獎、專利獎、項目開發獎、質量改進金獎、關鍵崗位人才培養機會等各類激勵措施20余項,基本覆蓋公司所有部門。
在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海康威視建立起涵蓋培訓需求識別、培訓計劃制定與執行、效果評價與改進等環節的完整培養體系。目前已自建內部標準課程超過700門,內部認證講師200余人,開設網絡學院,推廣自主學習,打造“管理、專家”職業發展雙通道,為員工職業發展提供幫助,形成了完整的後備幹部培養和儲備機制,持續滿足公司快速發展對核心人才的需求。以杭州為中心,打造了網絡協同研發平臺,使公司成為視頻監控領域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聚集地和擴散源,為人才提供廣闊的創新平臺。
持續的創新投入
海康威視作為一家以技術見長的公司,在視頻監控產業向數字化、網絡化、高清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保持高額的研發投入來保障持續技術創新,公司2011-2015年的研發投入近50億元,其中僅2015年度就超過17億元。
持續的創新投入有效地支撐了海康威視的健康快速發展,連續5年保持全球視頻監控市場占有率第一位(數據來源: IHS Research全球視頻監控設備市場研究報告),成為公司謀求更高國際地位的核心基礎。根據A&S《安全與自動化》發布的2015年度全球安防50強榜單,海康威視位列全球第一,超越霍尼韋爾,全球安防品牌第一方陣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在自主核心技術方面,已獲得授權專利1150項、其中國際專利110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20項,行業標準62項,地方標準46項。
在長期專註的創新投入下,海康威視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探索實踐取得了一些成績,例如,2015年海康威視關於車輛檢測和車頭方向評估技術在KITTI測評中結果排名世界第一;關於多目標跟蹤技術在MOT Challenge測評中結果排名世界第一;2016年,在PASCAL VOC視覺識別競賽中目標檢測任務排名第一,刷新世界紀錄;在ImageNet2016場景分類任務中斬獲世界第一。
海康威視副總裁賈永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些國際頂級競賽的領先成績,代表著海康威視研發團隊在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算法等前瞻性技術領域已躋身於世界頂級技術團隊之列。而這些前瞻性技術的研究成果,不斷為進一步的應用技術研發、應用產品研制奠定良好的基礎。
海康威視也一直積極將創新的前瞻性技術研究轉化為應用技術和產品。 2015年,公司基於對深度學習技術的積累,推出後端產品“獵鷹”、“刀鋒”智能服務器,已陸續在一些平安城市、智慧交通項目中發揮重要作用。2016年重磅發布基於深度學習技術的全系列智能安防產品家族:涵蓋“深眸”系列智能攝像機、“超腦”系列智能NVR、“臉譜”系列人臉分析服務器、智能交通產品系列等等。
碰到掙雙倍甚至更多薪水的機會,去不去?
6年前,年輕建築設計師吳明(化名)差點兒為此跳槽。當時,國內數一數二的某商業地產開發商開出數十萬元年薪,聘請吳明去主持該集團在武漢的一個新項目。
“我雖然最後沒有去,但所里的4個技術副總有2個被挖走了。”他說。當時的吳明入職中南建築設計院(下稱“中南院”)已九年多,現在擔任中南院下屬某設計所總建築師——他留下來不僅成為了技術骨幹,更迎來了“員工持股”的機會。
在建築設計行業,人力資本要素貢獻占比高,“人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李想(化名)就是第一批持股者之一。他拿出35萬元積蓄購買了35萬股,2012年年中便拿到了一筆10萬元的股東分紅,當年總收入就比2009年增長了40%左右。
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中南院每年都有十多名核心技術骨幹被房地產開發商或其他建築設計機構高薪挖走,但是自從2009年試點員工持股後,情況大為改觀:不僅持股的核心技術骨幹不動跳槽念頭了,就連尚未持股的優秀工程師、設計師也有了盼頭,年人才流失率從試點前的4%~5%,下降到現在的2%~3%。
整合資源後成立的中南工程咨詢設計集團(下稱“中南工程集團”)亦複制這一經驗。截至目前,中南工程集團所屬的10家子公司中已有5家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其他子公司員工持股改革亦正在推進。
受益於員工持股試點所激發的內生動能,在同類型企業經營業績平均下滑20%的形勢下,2016年1至11月,中南工程集團實現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三個增長”,增長率分別為13.9%、11.7%、24.6%。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員工持股計劃還將在湖北省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據湖北省國資委主任文振富透露,未來三年,將選取10家湖北省屬國有企業進行員工持股計劃的試點探索,繼續釋放改革紅利。
變身股東更關心長遠利益
中南院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六大綜合性建築設計院之一。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為支持沿海地區建設,該院向東部沿海地區輸送了一批技術水平較高的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90年代中後期,上海浦東、深圳與武漢的發展差距逐漸拉大,中南院的建築師、設計師、工程師等專業人才成了沿海地區新成立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各類建築設計機構競相爭奪的“香餑餑”。
“1992年大學畢業一起到中南院的有28人,到了1998年左右,基本都能獨立做設計了,就開始有上海、深圳的公司來挖人。”李想現在在中南工程集團擔任中層領導。他回憶說,1998年至2000年期間,“在院里每年拿著4萬~6萬元的工資,但上海的開發商或者設計院開出的底薪就是12萬元/年,每年還承諾有績效獎金”,“(高薪)確實很有吸引力,到2000年左右,與我同批進院的人走了接近2/3,到現在只有8個人留了下來”。
李想笑稱,毫不誇張地說,武漢大多數標誌性建築,要麽出自中南院的設計團隊之手,要麽就是從中南院走出去的設計師主持設計的,“過去由於機關化、行政化特征明顯,機制不活、活力不足,每年都有十幾二十個核心技術人員被高薪挖走,中南院幾乎成了中部建築設計界的黃埔軍校”。
如何才能留住人才?事實上,中南院早在2004年底納入湖北省國資委管理後便開始籌劃員工持股計劃,但直到2009年,中南院試點員工持股工作才正式拉開序幕。湖北省國資委以原中南院經評估的凈資產扣除改制費用後,全部作為國有股投入新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持股74%;中南院184名中層以上經營管理者和核心技術骨幹以現金出資增持的方式持股26%。
持股後的變化,不只是收入的提高,李想坦言:“以前自己只是個打工的,現在持有股份了,覺得公司的一草一木都與自己有關”,下班前關燈關空調,打印材料雙面用紙,出差爭取當天往返,多坐臥鋪火車少乘飛機……“節約下來的每一分錢,都與自己有關!”粗略核算,試點員工持股後,辦公和差旅開支至少節約了30%。
同時,非經營部門的技術骨幹也不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了,打聽哪里有新項目招標,參與項目接洽,變成了技術骨幹的“分內事”;設計師的創新動力亦得到激發,全院上下再沒有人等著吃“大鍋飯”。
據了解,2009年改制時,中南院營業收入不到3億元、利潤不到3000萬元、凈資產僅為1.2億元。2015年,該院營業收入已接近9億元、利潤超過1億元、凈資產達到6.5億元,企業利潤和凈資產收益遠超同行業同類企業的平均水平。
“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股權多元化的企業關心的是長遠利益和利潤,但沒有引入員工持股計劃的(設計院)對利潤數字就不太敏感。”李想說,這是因為企業利潤直接與持股員工的年終分紅掛鉤,個人和企業已經構成利益共同體,核心技術骨幹與管理人才的流失狀況明顯減少。
現在,中南院持股的核心技術骨幹基本沒有人再動跳槽念頭了,就連尚未持股的優秀工程師、設計師也有了盼頭。因為引入股權流轉機制後,退休和離職人員必須退股,這部分股權則留給了新的核心技術骨幹。
擬擴大至10家省企試點
2014年7月,當湖北省國資委整合省內工程類企事業單位時,員工持股計劃被納入試點範圍。一年之後,中南工程集團與147名核心經營管理和技術骨幹共同出資,新成立了中南工程咨詢設計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股份公司”),註冊資本9億元,其中員工持股比例約20%。
截至目前,中南工程集團所屬的10家子公司中已有5家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其他子公司員工持股改革正在推進。集團子公司湖北省成套招標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金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有23人持股,占總股本的15%,爭取在2017年底實現第一次分紅。
面對經濟增速放緩、市場競爭加劇、同類型企業經營業績平均下滑20%的嚴峻形勢,中南工程集團通過推進改革重組,實現生產經營逆勢上揚。2015年,中南工程集團營業收入、新簽合同額和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6.53%、6.14%和34.28%,凈資產與2014年集團組建時相比增長39.24%。
中國援建的哥斯達黎加國家體育場,由中南建築設計院設計建造。
湖北省國資委改革處處長夏玉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適合由員工持股,且員工也有意願持股的地方國有企業,均應允許員工個人出資入股或以投資公司、股權信托、有限合夥企業等方式持股。允許國有企業在改制引入外部投資者時同步內置員工持股。允許國有企業與外部投資者、企業內部項目團隊共同出資新設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人力資本要素貢獻占比高的轉制科研院所、工程咨詢類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率先推行員工持股。人力資本要素貢獻占比高的轉制科研院所、工程咨詢類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鼓勵並支持員工持股或實施股權激勵。
李想透露,在繼續推進員工持股試點的同時,國有企業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還有繼續改革的空間。比如,通過提高入職門檻、嚴把進人關等方式進一步改變“能進不能出”的局面;未持股的普通員工的工資增幅,應高於持股員工的分紅增幅。
2017年省級地方兩會陸續拉開序幕,國企改革成為焦點,多個省市將今年視為國企改革的關鍵年份。
多位專家表示,地方官員推動國企改革的動機更為強烈,未來國企改革新的經驗將從地方先湧現出來。一些相對較為敏感、難度相對較大的改革任務,有必要在小範圍內先行先試,再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
地方兩會關註國企改革
1月8日上午,河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河北省省長張慶偉部署了2017年經濟社會發展九大工作任務。
在拓展改革開放深度廣度這一任務中,提出推動重要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實現突破,包括深化國企國資改革,推進國有企業10項改革試點,切實做好“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等。
甘肅省十二屆人大六次會議於1月9日召開,甘肅省省長林鐸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7年甘肅將持續深化國資改革,通過重組整合,打造能夠有效參與國際競爭的大型企業集團。
林鐸指出,甘肅省將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突破口,分類分層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加快股權多元化步伐,強化國有資本引導產業發展的關鍵作用,努力形成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
對於整合方式,甘肅省將通過重組整合,打造能夠有效參與國際競爭的大型企業集團。加快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盡快完成省屬國有企業“三供一業”分離改革。堅持以管資本為主,完善國資監管體制,加快推進省級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
2016年年底,各省市下一輪的國企改革路線圖陸續公布。2017年被多個省市視為國企改革的關鍵年份,比如雲南省已經將2017年確定為“國企改革攻堅年”。
在已經出臺的地方國企改革文件中,不少地方政府都已經提出了國企改革的階段性目標,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為階段性目標的重點。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2017年要在鐵路、軍工等重點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廣東省在《關於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中提出,到2017年要確保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比重超過70%。重慶市提出,通過3至5年的努力使“2/3左右國有企業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浙江省提出,通過3至5年使“省屬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比重達到75%”。
此外,四川省提出,在2017年啟動員工持股試點工作。河南省提出,力爭到2017年全省國有工業企業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天津市計劃,在2017年實現經營性國有資產證券化率達到40%。
地方改革為中央提供經驗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地方國企改革的動力來自於各地政府官員,他們以政績以及實際的經濟效益為追求目標,在當下地方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情況下,地方推動國企改革的動機也更為強烈。可以預料的是,未來國企改革在重點難點問題上實現突破,新的經驗將從地方、從基層先湧現出來。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20年,在國企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化經營機制。要確保這一改革目標的實現,加快地方國企改革舉措全面落實,探索和總結改革經驗,已經勢在必行。
目前來看,各省市距離所設定的改革目標還有較大差距,要想按期完成階段性改革目標,必須加大改革落實力度,加快改革步伐,將地方國企改革從規劃布局階段全面轉向落地實施新階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賈濤表示,國企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改革政策體系已基本完成,關鍵在於落實。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撰文表示,地方國企改革不能總是停留在方案制定階段,在改革方案獲批後,應當在充分總結前期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加快進入改革的具體實施階段,穩步將各項改革舉措轉變成國有企業的具體行動。
劉興國認為,當前,國企改革總體上遵循的是“先試點後擴圍”、“地方先行先試”的思路,地方國企承擔著為中央推進國企改革探路與積累經驗的艱巨任務。尤其是一些相對較為敏感、難度相對較大的改革任務,更有必要在小範圍內先行先試,在取得可靠、可複制的成功經驗後,再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一年一度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於12日召開。在總結2016年改革成果的基礎上,國資委部署了2017年改革計劃。
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會上表示,今年將大力推進央企改制上市,力求集團層面混合所有制有突破。央企去產能從煤炭、鋼鐵擴圍至有色金屬、船舶制造、煉化、建材和電力等產能過剩的行業。同時推動企業集團層面兼並重組,加快推進鋼鐵、煤炭、電力業務整合,探索海外資產整合。
2017年是央企改革落地年,也是地方國企改革取得明顯成效之年。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企改革將全面進入落實階段,預計混合所有制改革、國資投資運營平臺、兼並重組、資產證券化力度將不斷加大。
大力推進改制上市
對於市場最為關註的國企改革,肖亞慶明確回應:堅持問題導向,在重點難點領域取得新成效。全面推進央企分類改革,落實央企並功能界定與分類方案及配查措施,推進分類改革、分類方案、分類監管、分類定責、分類考核,推動央企對二級企業進行功能分類,逐層明確各級子企業功能類別。
同時,深入推進公司制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積極探索集團層面股權多元化改革,全面完成國有企業公司制改制,支持央企間、央企和地方國有企業間交叉持股。
肖亞慶稱,要大力推進改制上市工作,力求包括集團層面在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所突破,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抓好10家中央企業子企業混合所有制員工持股試點。
2016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李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推動混合所有制成為突破口,就是要啟動企業內在活力,在國企公司治理和市場化的經營機制上見成效。2017年將是混改的落地之年和重點突破年。
肖亞慶表示,繼續推進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拓展授權內容,加大授權力度,積極探索有效的運營模式,更加有效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在國企改革中的示範作用。
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方面,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大力推進規範董事會建設,制訂加強外部董事隊伍建設的規範性文件,加強出資人機構與董事會的溝通制度化,加快形成權責對等、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決策執行監督機制。
此外,深化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推進企業經理層成員市場化選聘和職亞經理人試點。建立健全與勞動力市場基本適應、與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掛鉤的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做到收入能增能減和獎罰分明,調動廣大幹部職工積極性。
去產能範圍擴大
今年央企去產能的目標也已明確,國資委要求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2017年央企要化解鋼鐵過剩產能595 萬噸、化解煤炭過剩產能2473萬噸。並在有色金屬、船舶制造、煉化、建材和電力等產能過剩行業開展去產能工作。
肖亞慶在會上表示,今年要加快化解過剩產能,提升盈利能力。探索資產債務規範處置的方式方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開展債轉股。
去年,國資系統大力化解過剩產能和處置“僵屍企業”,提前完成年度目標。其中2016年央企化解鋼鐵過剩產能 1019萬噸,完成率141. 7%,分流安置職工33126人;化解煤炭過剩產能3497萬噸,完成率109. 9%,分流安置職工41945人。
肖亞慶透露,寶武集團、鞍鋼、神華集團、中煤集團等多家企業提前超額完成任務。在“僵屍企業”處置和特困企業專項治理工作方面,2016年完成398戶處置和治理工作,安置富余人員11萬人。各地國資委積極推動去產能工作中,甘肅酒鋼集團化解100萬噸鐵產能和140萬噸鋼產能,分流安置人員3506人。
李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繼續推動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要抓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創造條件推動企業兼並重組,妥善處置企業債務,做好人員安置工作。要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複燃,同時用市場、法治的辦法做好其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去產能工作。
肖亞慶稱,要堅決打贏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攻堅戰,這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按照“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總體要求,推進瘦身健體提質增效,創造有效供給,優化供給結構,打通供求渠道,更好滿足市場需求。
加快集團層面兼並重組
會議上,國資委曬出過去一年的成績單。2016年,國資監管系統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43.6萬億元,同比增長4%;實現增加值10.4萬億元,同比增長7.4%;實現利潤總額2.3萬億元,同比增長6.3%;上交稅費總額3.3萬億元,同比增長4.8%。
“今年的結果超出我們的預期,圓滿實現了年初制定的效益恢複性增長目標。”肖亞慶說。
從企業來看,招商局、中國三峽、中廣核等23家營業收入增幅超過10%。中國建築、中國中鐵等7家建築企業累計新簽合同額、實現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同比增長25.3%、5.6%和8.4%。
各地國資委大力推動所監管企業向開拓市場要效益,北京、山東、湖北等12省(區、市)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增幅均超過10%。
肖亞慶表示,今年要加快深度調整重組步伐,穩步推動企業集團層面兼並重組,加快推進鋼鐵、煤炭、電力業務整合,探索海外資產整合。
此外,今年將進一步推動實施專業化重組,支持中央企業以優勢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為平臺,通過股權合作、資產置換等方式整合同質化業務,繼續推動航材共享,指導已重組的企業做好內部整合。
李錦表示,2017年國企改革有望在規範中進行較大規模的並購重組,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結合、與分類改革結合,有很多會出現在央企與地方國企,或者央企與民企之間,重組在2017年,動作會比過去兩年都要大,也更加頻繁。
同時,肖亞慶稱,要積極探索發揮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的引導帶動作用,加大對補短板領域的投資力度,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大低效無效資產清理處置力度。
據中國中冶11日發布公告稱,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股份有限公司認購公司非公開發行2476萬股,鎖定期12個月。這是該基金成立後首次投向A股上市公司。
在國際化經營方面,肖亞慶表示,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重大項目建設,在推進能源、資源合作及鐵路、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優勢,承擔一批有代表性的示範項目。
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的關鍵一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在國企、產權保護、財稅金融、社會保障、土地、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對外開放等基礎性重大改革方面加強推進。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在12日新聞發布會上傳遞出上述信息。
推進重大改革
發布會上,趙辰昕表示,由發改委牽頭的重大改革正在紮實推進。以電力體制改革為例,北京、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和各省(區、市)電力交易機構組建工作基本完成。
第一財經記者從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獲悉,2016年在落實國家指令性計劃電量5826億千瓦時基礎上,組織市場化交易近160筆,全年完成省間市場化交易電量1918億千瓦時,相當於北京、天津兩地全年用電量之和。
另外,近期出臺的《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定價辦法(試行)》明確科學透明的輸配電價體系,為電力市場的改革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截至目前,國家發改委已核定了12個省份的輸配電價,還有十余個省份在2017年內將全部核定完成。
“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體制、社會事業、公共服務體制等改革,也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趙辰昕表示,另外鹽業體制改革方案出臺,食鹽價格從今年1月1日起全面放開。
另外據新華社,2017年國企改革尤其應以國企混合所有制為突破口,啃下壟斷行業改革“硬骨頭”。12日舉行的央企、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提出,今年國企改革要實現重要突破,其中突出精幹主業,加快深度調整重組步伐,力求包括集團層面在內的混合所有制有所突破。
26項改革任務緊密出臺
趙辰昕在發布會上介紹,2016年發改委承擔的26項中央交辦改革任務,有18項已出臺,有5項已經黨中央、國務院審議通過並即將出臺,有3項已上報。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僅在上個月就新出臺了《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下稱《辦法》)、《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幹意見》、《“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4份重要改革文件。
對於《辦法》,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戴彥德表示,把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放在重要位置,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一致。《辦法》將降低全社會資源能源成本代價,培育新的增長領域和動力,增強實體經濟創新活力。
《“十三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從11個方面明確了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的具體措施,明確到2020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5%、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的改革目標。《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在世界上首次對一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進行整體設計和全面部署。
投資情況方面,趙辰昕表示,發改委在去年12月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23個,總投資1840億元。2016年全年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227個,總投資17044億元。關於12大類國家重大工程包進展情況,截至2016年11月底,12大類重大工程包累計完成投資76565億元。已開工48個專項、502個項目。
2017年是國企改革的關鍵年份。新年伊始,這一話題熱度不斷上揚,在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國企改革成為高頻詞,央企重組、混合所有制、員工持股等具體舉措也成為資本市場的熱點題材。
如此熱度不難理解。在當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其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而如何深化國企改革又是這其中最集中、最突出的體現。
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國企改革事關中國經濟未來。如若踟躕不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便無從談起,去產能、去杠桿中“人往哪去、錢從哪來、債務怎麽辦”的實際問題,必須要在國企改革中尋找答案。只有國資國企瘦身健體、固本培元,中國經濟肌體才能經脈通暢、筋骨強健。2017年國企改革尤其應以國企混合所有制為突破口,啃下壟斷行業改革“硬骨頭”,為未來中國經濟開掘活力之源。
最近幾年,國企改革舉動不可謂不多、進展不可謂不大,但與國資國企的規模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作用相比,與各方期待相比,還存在差距。新的一年,人們對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大步伐的國企改革寄予厚望。
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國企改革著墨頗多,明確要求深化改革、加快步伐。近日河北、甘肅等省份召開地方兩會,均將國企改革列為“重頭戲”。其中透露出一個明確信號:2017年地方國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望鋪開。
12日舉行的央企、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提出,今年國企改革要實現重要突破,其中突出精幹主業,加快深度調整重組步伐,力求包括集團層面在內的混合所有制有所突破等提法令人精神抖擻、耳目一新。
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作為改革的重要內容和重要動力,國企改革謀求實質性突破勢在必行,容不得等待觀望,也容不得繼續邁著“四方步”,必須擼起袖子加油幹,力求改革落地見真章。
一年一度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於12-13日在北京召開。國資委黨委書記郝鵬13日在會上表示,深化供給側改革,需要充分發揮國企的骨幹中堅作用,國企要在創新驅動、優化布局結構、振興實體經濟中做出表率。
郝鵬表示,振興實體經濟是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主要內容,國企大多處於關系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國際競爭力的實體經濟領域,國企應當立足產業報國,率先扛起國家振興實體經濟的責任。
具體而言,要加大實體經濟投資力度,提升投資效益,嚴控各類投資風險,防止經濟脫實向虛。落實《中國制造2025》,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不斷提高制造業的智能化、自動化水平,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影響力的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結構調整是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任務。郝鵬表示,國企特別是中央企業,大多集中在工業領域,產業結構偏“重”,有效供給不足、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的問題十分突出。很多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但同時大量關鍵裝備、核心技術、高端產品還依賴於進口。
對此,要加快化解過剩落後產能,繼續加大“僵屍企業”處置和特困企業治理力度,有效壓縮層級減少法人戶數,推動企業瘦身健體體質增效,大力推進企業調整重組,強化企業間同質業務整合,加快企業內部資源整合,突出做優做強主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優化國有資本投向,充分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作用,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
郝鵬認為,供給側改革必須在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上實現根本性轉變,形成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性發展。國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國家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必須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積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不斷強化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突破和掌握一批核心關鍵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此外,國企需大力推動協同創新和雙創工作,構建高效開放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新科技、新產業、新業態,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創新活力,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內生動力。
作為國資重鎮,上海將成立員工持股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同時遴選5-10戶企業開展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首批試點。
1月18日,上海市國資委官網發布《關於本市地方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首批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
哪些企業可以成為試點?
《實施方案》共列出了4大條件,且要求同時滿足:
主業應處於競爭行業和領域的競爭類企業;
股權結構合理,非公有資本股東所持股份原則上不低於10%,且公司董事會中有非公有資本股東推薦的董事;
企業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健全,董事會運作規範高效;
企業營收和利潤90%以上應來源於其所在出資監管機構一級企業的外部市場。
那些人才資本和技術要素貢獻占比較高的轉制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服務型企業,《實施意見》提出,會優先支持其開展員工持股試點。
但是,市屬一級企業原則上暫不開展員工持股試點,沒有納入試點的國有控股企業,不得自行組織實施員工持股。
在企業申報後,《實施意見》同時提出,按照“統籌平衡、成熟一戶開展一戶”的原則,由上海市國資委確定開展員工持股首批試點的企業名單。
此次上海提出的試點條件,與此前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關於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中提出的試點條件基本一致。
國務院國資委也提出,成熟一戶開展一戶,2018年年底進行階段性總結,視情況適時擴大試點。首批試點中央企子公司數量為10家,地方國企為5家到10家。央企二級以上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級企業暫不開展員工持股試點,以保證試點影響可控。
為確保試點的規範運行,《實施意見》還同時確定了企業申請流程、以及組織實施工作,並要求試點企業要開展財務審計和資產評估。
其中非上市公司以增資擴股方式實施員工持股可以不進場交易,但是員工持股入股價格不低於評估值;非上市公司如果實施混改同步開展員工持股的,員工持股入股價格應與非公資本實際入股價格一直,且不得低於評估值。
此前,上港集團、上汽集團、東方明珠等國企已經探索實施了員工持股或核心員工持股計劃,其中上港集團是以非公開發行方式實施了員工持股計劃,參與員工超過1.6萬人,參與度達到72%,合計認購數量超過4.1億股,占集團總股份的1.8%,認購總金額17.1億元。
上汽集團則主要是集團領導、廠部級幹部、關鍵骨幹員工持股,參加總人數不超過2321人,所持有的股份權益對應的股票總數累計未超過公司股本總數的10%。
除此之外,上海還在國企中推行了多元化的激勵,比如對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或激勵基金計劃,對國有及國有控股的轉制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實施股權和分紅激勵等。
根據新華社2016年8月的報道,彼時上海全市多家國企先後實施各類股權激勵43例。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11月,上海地方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6349.02億元,利潤總額2694.69億元。至11月底,上海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67,810.72億元,同比增長13.0%,實體企業實現“好於預期,優於全國”的目標。
預計2016年上海地方國有企業全年可實現營業收入3萬余億元、利潤總額2900余億元,資產總額近17萬億元。
1月26日,財政部網站公布2016年1-12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
數據顯示,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以下簡稱國有企業)經濟運行趨穩向好。國有企業收入和實現利潤繼續保持穩步增長,國有企業收入增幅有所提高,利潤增幅略有下降。鋼鐵、化工、有色等行業虧損。
一、國有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情況
(一)營業總收入。1-12月,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458978億元,同比增長2.6%。(1)中央企業276783.6億元,同比增長2%。(2)地方國有企業182194.4億元,同比增長3.5%。
(二)營業總成本。1-12月,國有企業營業總成本449885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同比分別增長5.9%、增長6.7%和下降3.7%。(1)中央企業268039.9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同比分別增長5.8%、增長7.3%和下降5.8%。(2)地方國有企業181845.1億元,同比增長3%,其中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同比分別增長6.3%、增長5.7%和下降1.5%。
(三)實現利潤。1-12月,國有企業利潤總額23157.8億元,同比增長1.7%。(1)中央企業15259.1億元,同比下降4.7%。(2)地方國有企業7898.7億元,同比增長16.9%。
(四)應交稅金。1-12月,國有企業應交稅金38076.1億元,同比下降0.7%。(1)中央企業29153億元,同比下降2.5%。(2)地方國有企業8923.1億元,同比增長6%。
(五)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12月末,國有企業資產總額1317174.5億元,同比增長9.7%;負債總額870377.3億元,同比增長10%;所有者權益合計446797.2億元,同比增長9.2%。(1)中央企業資產總額694788.7億元,同比增長7.7%;負債總額476526億元,同比增長8.2%;所有者權益合計218262.7億元,同比增長6.6%。(2)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622385.8億元,同比增長12%;負債總額393851.3億元,同比增長12.1%;所有者權益合計228534.5億元,同比增長11.7%。
二、主要行業盈利情況
1-12月,建材、交通和施工房地產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石油、紡織、煙草和石化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鋼鐵、化工、有色等行業虧損。
註:本文所稱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包括中央管理企業、中央部門和單位所屬企業以及3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的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不含國有金融類企業。
國資委劃定公司制改制時間表,預計今年內全面完成國有企業公司制改制。
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1月12日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上明確表示,今年深入推進公司制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積極探索集團層面股權多元化改革,全面完成國有企業公司制改制,支持中央企業間、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間交叉持股,大力推進改制上市工作。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完成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收尾”工作和集團層面整體上市,或將成為今年國資委推進混改的主要著力點。整體改制與整體上市要與其他國企改革結合起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化的運營體制。
整體改制進入收尾階段
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在2016年12月9日的國資委媒體通氣會上表示,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加快,中央企業子企業公司制改制面超過92%,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達到68%。企業員工持股試點,已確定了10家試點的中央企業三級子企業名單。
李錦表示,今年完成整體改制的任務難度不大,改制處於收尾階段。公司制改革的目標不是為了完成數量,而是在《公司法》的要求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市場化的運營體制。
李錦同時指出,公司制改革目前面臨的問題是,一些企業形式上雖然改制了,也建立了董事會,本質上並沒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董事會制度並未真正落實。此外,改制之後還面臨著債務問題、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分類不清的問題。
公司制改革首先建立在分類的基礎之上。李錦認為,新一輪國企改革中,分類可謂推進其他各項改革的基礎與前提。國務院於2015年9月印發的《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主業處於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企業,原則上都要實行公司制改革,充分運用整體上市等方式,積極引入其他國有資本或各類非國有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國有資本可以絕對控股、相對控股、也可以參股。
主業處於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主要承擔重大專項任務的商業類國有企業,要保持國有資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國有資本參股。公益類國有企業,可以采取國有獨資形式,具備條件的也可以推行投資主體多元化,還可以通過購買服務、特許經營、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勵非國有企業參與經營。
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去年11月在北京表示,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包括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薪酬制度改革、用人制度改革等。改革的目標就是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法人治理結構更加健全,市場化的機制更加完善,包括優勝劣汰、經營自主、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能增能減,這個要做到還是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李錦表示,目前國企改革仍存在很多問題,包括市場主體地位還沒有真正確立,現代企業制度還不完善,經營效益不高,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很多,監管體制有待完善等。在股份制和公司制改革完成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深化治理結構的改革,包括規範董事長、總經理的行權行為,真正解決董事會虛設的問題,依法落實董事會應有責任。
整體上市需出臺總體規劃
肖亞慶表示,2017年要大力推進改制上市工作,力求包括集團層面在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所突破,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軍工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
李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通過整體上市可以優化股權結構,解決“一股獨大”問題,有利於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創造條件,有利於為保護中小投資人或中小股東合法權益提供制度性保障,有利於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有利於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李錦認為,對於資產規模大、歷史遺留問題多、社會負擔重的企業,整體上市是一個方向。整體上市可以籌集更多的社會資金,有利於公司市場化,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改組全部資產。
“但是整體上市的難度很大,目前大多數企業采用子集團上市、優質資產上市、主業上市等形式,債務問題、冗員問題、歷史遺留問題待解決,阻礙改革深化的種種矛盾遺留在未上市的部分,已成為企業的包袱。”李錦說。
關於整體上市的方式,李錦表示,之前成功的模式值得借鑒,在條件不成熟的條件下,可以先使主業上市或優良資產上市,或把已經上市的股份制公司進行上下遊產業鏈整合,形成新的上市公司。在完成公司制改革之後,直接一步到位進行整體上市的公司還在少數。
李錦建議,中央企業整體上市需要出臺整體規劃和實施步驟,逐步解決歷史包袱等難點問題也需要出臺循序漸進的具體措施。要建立規範的產權交易市場,公開透明,發揮市場的作用和企業的能動性。尤其要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作用,整體上市以後對非主營的業務進行剝離,更加市場化地解決問題。
地方國企改制上市進入加速期
地方國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也已經進入全面加速期。目前,多個省份已經宣布省屬國有企業集團層面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接近20個省市已經出臺地方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指導文件,整體上市、引入戰略投資者、開展員工持股等成為主要手段。
甘肅省國資委圍繞落實中央關於國企改革“1+N”政策體系,制定一系列配套實施方案,構建了總體方案和專項方案相配套、規定動作與自選動作相結合的改革制度體系,推動國資國企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其中,省屬國有企業集團層面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90%的子公司完成公司制改革。
重慶國資委表示,2016年重慶市屬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穩妥實施,市屬國有重點企業全部完成公司制改造,近51%的企業為混合所有制企業。
在貴州國資委監管企業及市(州)國資監管機構負責人會議上,貴州國資委主任黃秋斌指出,2017年要著力加快國企改革,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大力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整合重組、股份制改造上市等各項工作,推動國企改革各項政策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上海國資委表示,未來五年上海將全面完成市管企業公司制改革,加快企業集團整體上市和核心資產上市,確保整體上市企業占競爭類企業總量40%以上。